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民俗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都是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各种禁忌、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游艺竞技等,此外还有心理民俗是指民俗对某一民族心理素质的影响。

中国各民族在其顺乎自然,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社会活动中,以及移民迁徙、地域变迁、民族融合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事象和民俗行为,以及独特的民俗艺术。例如,心意民俗中,凤凰非梧桐不栖,大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抱负,精卫衔石填东海的悲壮举动及夸父逐日的勇敢坚韧,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自我牺牲,梁山伯与祝英台不畏权势金钱的生死恋情等等。中国民俗文化以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习俗、民间文艺等。内容非常庞杂丰富。

二、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民俗文化理论研究的落后。

由于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足,不够深入,民俗文化被误解为没落文化遗留,是农民、陋民、落后人群的专利,认为民俗文化对现实和现代化进程没有意义。于是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对民俗文化没有好的感觉。不会在认识方面给予其过多的探讨与关注,人们在对其的学术研究领域步入了死角,导致学识理念的落伍与滞后,遏制了民俗文化前进的步伐,于是便出现了对民俗文化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批判与否定,认为那是愚蠢之行。这些以神话构筑的民俗成为不少现代人攻击的对象。

事实上这种对待民俗文化的态度和立场正是现实中学术偏见的结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相当多的民俗文化用今天的眼光看是落后的,腐朽的、倒退的,同时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一般而言,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文化生活现象,在社会现实中展现出来,就是民众生活里那些没有明文约定的规矩,或是指那些在民众群体中自行传承或是流传程序化的不成问的规定。任何民族中每个人都无法脱离一定的民俗圈而生活。在他们身上都打上这样或是那样的烙印,以科学思维的尺度衡量,难免看出某个民俗事象形成中的无知,愚昧和荒谬,可是它并不是个体的失误,也不是现代人全盘否定的依据。”又如由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典型的东北民俗文化--二人转也遭到了相当多的批判,对这种民俗文化的认知在学术界也是批判多于赞扬,骂声多于掌声,批判它“低级,庸俗,丑恶”,骂它“黄的不能再黄”强烈批判它的庸俗化和难登大雅之堂。

显然这种论断有失对民俗文化的全面性了解,这种思想意识领域对民俗文化的极端性的做法,首先将民俗文化置于遗弃的状态。因此在大众化的思想领域里,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被遗弃的考验。

第二,民俗文化的遗失与没落现象严重。

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民族战争﹑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灾难﹑时间与空间交替﹑沧海桑田,不断变化,同时也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化步伐的前进,民间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越来越虚弱了,原本强势的地位已变得极其脆弱了,其中大量的民族文化被遗失和伴随时代的变化而没落,比如在贵州有三万多个自然村寨,生活着苗、瑶、布依、侗、水、仡佬、土家、彝族等17种少数民族他们完好地保存下来的民俗文化只占30%,而70%的者湮没在历史的记忆里,其中包括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而黄河流域可谓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中河南省是中原文明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省份,据《河南民俗志》记载有近八成以上的有如各种历史上出现过的如神话故事,节日,歌舞,民俗礼仪风尚等没有流传到今天而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

第三,现实的羁绊束缚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一是长期以来,民俗文化领域由于受到计划体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思路以及运作方式,仍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导致文化单位较多的强调民俗文化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民俗文化事业属性忽视民俗文化的产业属性。对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心存疑虑放不开手脚。

二是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办什么,老百姓就无偿地欣赏”什么的被动接受状态,文化消费的结构单一消费促生产的氛围始终没有形成,导致民俗文化发展缓慢。

三是有利于民俗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不配套,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

四是整个文化体制的不到位机制不顺畅﹒而作为文化子目的民俗文化必然受到影响。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发展民俗文化的驱动力。

篇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于是,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同时,中国民俗也具有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技法指导】

阅读民俗类热点主题文章,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理解民俗词语的含义

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而作为民俗词语必须结合民俗进行阐释,而不是简单地说明其在词典中的解释意义。如2010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秦腔吼起来》中的第1题: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

二、品读民俗类作品的语言

民俗类作品中的语言多来自于民间,因此具有群众性、形象性、地方性等特点。而地方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鲜明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如2010年广西桂林中考语文试题《惊蛰》中的第5题: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参考答案:原句叠词、押韵并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的韵味消失。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过程。另外,“暖和和”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改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三、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一般来说,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就体现着作品的思想倾向,但是,为什么又要将二者分开要求,作为不同的考点内容呢?其一,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内容而言的,思想感情倾向是通过文章内容体现出来的;其二,前者重在归纳概括,后者重在分析评价。如2010年广西桂林中考语文试题《惊蛰》中的第2题: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参考答案:节气名称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我们因此为先人的智慧感到骄傲;今人运用汉语,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简洁、表意缺诗意美的现象,所以我们因此感到惭愧。再如2010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秦腔吼起来》中的第4题:“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句话既是对香怜爹一生的总结,又为下文香怜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埋下伏笔。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之后民俗类热点主题阅读的考试中,命题者可能会在原有现代文阅读考查基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把握与认同能力,更加侧重对学生在地域风情与文化特色方面的考查。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特别注意民俗的“文化”内涵及其深远的影响,把握三个“联系”:民俗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联系,民俗文化与人生价值取向的联系,民俗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养壶

林清玄

一个朋友家里有几十把茶壶,用以泡不同的茶,这对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

他说:“茶壶是很奇怪的,只要混过别的茶叶,就一辈子也洗不清了,所以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问。

“可以这样说,茶壶是有细胞的。泡茶的时候,它的细胞就张开,饱饱地吸进茶,从此它的基础就奠定了。以后每次泡茶,壶也和人一样喝茶,积出来的就叫茶山。”

然后,他告诉我许多养壶应注意的事项,例如,茶壶不可以放在橱柜里,因为壶是有呼吸的,它一吸进油烟,就永远也洗不清;好壶不可以泡劣茶,否则会破坏一把壶的味道与色泽;甚至于壶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否则就会有窒息的气味;壶要常常使用,否则就会失去光泽。

养好一把壶以后又怎样呢?

“对于一个嗜茶的人,壶是他的化身,只要看见一把壶,仿佛就看见它的主人了。不擅品茶、不真爱壶的人是养不出好壶的。一把好壶,它的外表和内里都酝酿了时间的光泽,有着深沉的香气,即使不放茶叶,光是冲进开水,也会有茶的香味,那香味是无数好茶所凝聚起来的。”

“最重要的是,当你拥有一把好壶,光是想象有多少知己与你共饮这壶中之水,它就仿佛收藏了无数的记忆。面对那样的好壶,纵是独饮,也要醉了。”

原来,一把小小的茶壶也是有动静、有回忆、有历史、有呼吸、有生命的,它酝酿的是生命之水,融入了一个好主人的关心与爱而呈现金澄精碧之美。壶都能展现这样美的生命,何况是人呢?

(选自《才智:才情斋版》2010年第1期)

1.从描写叙事的角度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3.从文章立意的角度看,文中哪句话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4.从理解关键词句的角度看,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茶壶主人怎样的情趣?

5.从把握文章主题的角度看,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小镇中秋

廖华玲

记忆中的中秋,是一幅美好、皎洁的月色图。对那生我养我的家乡小镇而言,中秋就是一场盛大的乡愁情思:那古老的族谱,那香火缭绕的祭桌,那飘香的月饼,那中秋诗词的吟咏……

中秋,历来为小镇人所看重,尤其父辈。小镇人过中秋的所有民俗仪式,都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秩序中进行。早在中秋节前十几天,人们就在计算着日子,唠叨着布置,忙碌着行程。桂花酒是悄悄酿造的,灯烛是悄悄竖在竹竿上的,瓜果、月饼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有四季轮回,尽管有阴晴圆缺,但故乡月在小镇人的心中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泯灭。中秋夜来临之前,远方的游子背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候鸟般一拨一拨地往家赶。

小镇人家过中秋,讲求的是一种平实,一种从容,不张扬,不摆阔,图的是团团圆圆、合家欢聚。无论老少,都得守在家里,守在父母双亲、兄弟姐妹身边。中秋夜的饭是团圆饭,得精心准备荤素一大桌,得有烤鸭,有桂花酒,得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边,热乎乎地吃喝。团圆饭是很香的,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桌饭菜,那也是一桌的团圆,一桌的亲情。

赏月更是充满着一种特别的温馨。中秋之夜,月圆如盘,月色皎洁,碧空如洗。沐浴着月的清辉,全家人聚在一起,煮一壶浓茶,倒一杯小酒,品尝着月饼,慢条斯理地吃着喝着,干了,满上,再干了,再满上,话匣子被打开,谈论最多的是农桑之事。在这收获成熟、收获喜悦的时节,任思绪穿越每个情动的瞬间,任记忆掠过那沉淀的往事,任沉积心底的亲情如潮水涌起,如月光倾泻,如清风徐来……

月饼的香气飘在秋风里,归乡的游子走在古朴沧桑的小镇上,因家乡的每处细微变化而百感交集。在通往山林的青石小径上,间或能碰上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的游人,熟悉的,寒暄几句;陌生的,会心一笑,在彼此的应答声中擦肩而过。行至疲乏时,择一块光洁的石块倚靠,稍作喘息。一缕从大山深处飘来的清风,带着秋天的气息,裹着的芳香,诱人一次次深深地呼吸,于是,中秋的秋意便浸入身体,融进血液,涤荡全身。

小镇人过中秋,少了世俗,只有思念,像品茶,重在一个味儿。

(选自“垫江新闻网”2010年9月25日)

1.开头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找出文中第二、四、五段的中心句并画上横线。试说明这三段的结构方式都是怎样的。

3.品析下列语句的妙处。

篇3

神话故事里的文化英雄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许多民族那里,这类以偷咬为能事的动物是开创世界、惠及万民的文化英雄,你也许觉得不可思议,可事实的确如此。看一些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吧,它们可以表明老鼠曾经为人类做了什么。

在云南澜沧县拉祜族流传着《牡帕密帕的故事》,说的是在天地浑沌未开的时候,创世神厄莎种了一个葫芦,葫芦老了以后,掉到海里去了,厄莎把它捞起来,放在晒台上晒了77天,葫芦里传出打口哨的声音:又过了12天,人在葫芦里说话了:“哪个把我们接出来,我们种的谷子给他吃!”小米雀听见了便去啄,可啄了很久也没有成功。老鼠来咬了3天3夜,终于咬出了一个洞,一男一女从里面走出来,他们便是拉祜族的祖先。在这里,鼠咬天开,老鼠成为创世的英雄。

在四川一带普米族的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里,老鼠又成了光明的使者。远古时候,大地一团漆黑,鼠和猫头鹰是好朋友,他们决定为万物去寻找光明。于是猫头鹰驮着鼠往天上飞。飞了99天,厚厚的云墙把天地隔开了,鼠就在云墙上打洞,啃了99天,啃开一个洞,露出一道冷冷的白光,是月亮的光。老鼠又在另一云墙上打洞,啃了99天,啃开一个洞,露出灼热的红光,是太阳的光。虽然猫头鹰和老鼠被太阳光照得睁不开眼,见不得光,白天不敢出来了,但大地从此有了太阳和月亮。

在许多民族的神话里,老鼠给人们带来了谷种,甚至还教人如何耕种。福建宁德地区畲族流传的《老鼠和谷种》就说,古时候,稻谷一年四熟,收割不尽,人不知爱惜。天神一生气,就用布袋把谷子全收回去了。人没有办法了,便求老鼠去偷谷种。老鼠上了天,等天神睡着,它在黄泥浆里打个滚,咬开布袋,沾了一身稻谷回到人间,从此人间才又有了谷种。流传在山东一带的《老鼠死了不闭眼》故事,也有类似的情节,说的是古时只有天上有粮,人间没有。鼠住在天上,给人把粮从天上偷了来,结果被王母娘娘赶到凡世。

类似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在这里,是鼠帮助人类走出浑沌,是鼠为人类带来光明和谷种。根据学者对“文化英雄”的界定(美国《韦氏大辞典》认为:文化英雄系传说人物,常以兽、鸟、人、半神等各种形态出现。一些民族常把一些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来说最基本的因素加诸文化英雄身上),鼠真的是许多民族不折不扣的文化英雄。因为它的贡献,不少民族都对它怀有一份感恩之心:彝族人、布朗人种出粮食,总会请鼠尝新:有人说在鼠前加上老字,称其为“老鼠”是为了表示尊重:安排十二生肖顺序的时候,也因为它功劳卓著而名列首位。因为它的贡献,人们甚至对它偷粮的行径也抱有一份同情。流传在贵州黄平东坡一带的苗族神话《耗子偷粮》,解释老鼠偷粮是因为人本来答应给帮助自己的老鼠粮食吃,结果却食了言,老鼠不得已才用“偷”的下策。在我国南北方都有流传的《老鼠为什么死不瞑目》,说老鼠给人类带来了谷种,人却不允许老鼠吃粮,见了老鼠就打,老鼠觉得委屈,才死了也不肯闭眼的。

神话故事包含着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也许先民们曾经从鼠的活动中获得过某种启发,也许先民们曾经直接受益于鼠,比如饥饿的时候从鼠洞里找到过救命的粮食,惊喜之余便对事情做出了浪漫主义的解释,赋予鼠一个“文化英雄”的身份。

现实世界里的驱灭对象

然而,神话终归是神话,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们感受更多的是老鼠祸害人类的本质。它们毁田偷粮,是农业民族的大敌;它们传播疾疫,是人类生命的杀手:它们咬物坏墙,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对于老鼠的罪恶行径,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出了愤怒的呐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有学者解释说,这首出自《诗经・魏风》的诗篇,是对不劳而获却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们的指责和讽刺,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对严重危害人类生活、直接侵犯人类生活空间的真实老鼠的痛斥和控诉?

面对老鼠的肆虐横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绝不会坐以待毙,老鼠也便成为人类的驱灭对象。

为了驱除消灭老鼠,人们畜养礼遇它的天敌。老鼠的天敌自然首推猫。我国古代有一种“报本反始”、报答上天神灵并祈祝农业丰产的年终祭礼,叫大蜡。大蜡礼的祭祀对象中很重要的一个便是猫,“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唐代之前,人们还普遍养狗以捕鼠。《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故事:齐国有一个善长相狗的人,他的邻居托他买一条捉老鼠的狗,结果他买了一年才买到。他对邻居说这是条好狗,可是邻居养了好几年,狗也没逮到一只老鼠。邻居觉得奇怪,就问那个相狗的,相狗的说:这是条良种狗啊,它的志向在于猎捕獐麋豕鹿而不是老鼠。如果想让它捉老鼠,得把它的后腿捆上。邻居听了他的话,“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古人养狗捕鼠的习俗从这则故事可见一斑。四川三台县都江乡汉代崖墓中还发现过一块画像石,一狗蹲坐,前爪支地,眼睛圆睁。口中叼一只肥硕的老鼠,亦是养狗捕鼠的明证。今人嫌别人多管闲事,动不动就说“狗拿耗子”,看来是不知道古人竟有养狗拿耗子的风俗了。

普米族神话《太阳、月亮和星星》里和鼠是好朋友的猫头鹰,实际上也是鼠的天敌,也曾被人饲养以捕鼠。据唐刘殉《岭表录异》记载:“桂林人罗取(枭)生鬻之,家家养使捕鼠,以为胜狸也。”除饲养鼠的天敌外,聪明的人类还进行创造,千方百计寻找灭鼠工具和灭鼠方法。老鼠夹、灭鼠药、电子灭鼠器纷纷被发明出来。

有趣的是,为了摆脱这种整日偷偷摸摸为非作歹又难以对付的动物的侵害,人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对老鼠进行不懈地喊打,还在象征世界里想出了老鼠嫁女的高招,并发明种种仪式以达到驱灭的目的。婚姻嫁娶本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

行为,可是民间却让老鼠也嫁女娶亲。鼠婚在我国是普遍流行的俗信,只是不同的地方鼠女出嫁的婚期并不一样,但大致集中于旧年腊月二十三到新年的二月二之间。也许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听过老鼠嫁女的歌谣或故事,在这些歌谣或故事中,出嫁的鼠姑娘总是难逃葬身猫腹的“噩运”,其中最滑稽的当属鼠姑娘的糊涂爹娘为女儿挑选花猫做女婿的事了。鼠姑娘的爹娘要找世界上最神气的做女婿,结果,鼠姑娘找了太阳找乌云,找了乌云找围墙,最后发现还是猫咪最神气,便与猫咪定下了婚期,结果可想而知,“新娘刚到猫咪家,猫咪一口就吞下”,一天好日子没过成,鼠新娘眨眼间命丧黄泉,成了猫新郎的腹中食。

俗话说:“人惊鼠一夜,鼠扰人一年。”为了保证老鼠亲事的顺利进行,各地都有一些禁忌和习惯做法。湖北江汉平原一带,俗以腊月二十四夜鼠嫁女,届时家家要把面饼和纸花放在暗处,为鼠女“添箱”。这天不能春米磨面,孩子不能大声喧哗:在河北张北,老鼠的婚期是正月初十,这天,各家要蒸糕,或煮小米饭,撒于各处,以为鼠食;陕西一带,鼠嫁日家家要早早熄灯睡觉,以免惊扰了老鼠的好事:广东佛山,俗以除夕之夜是老鼠嫁女的吉日良辰,这天,人们要早早做好准备,在床底下沿墙边点上蜡烛,为老鼠的迎亲队伍照明。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流传着与鼠有关的多种多样的岁时习俗。照鼠耗就是其中一种。在特定节日燃灯以驱鼠叫照鼠耗,也叫照虚耗。不过,照鼠耗的日期各地并不一致,燃灯的地点也颇有地方差异。比如湖北、安徽等地就是在元宵节举行,届时,人们在门上、井上各处燃灯;山西左云一带是正月十日照鼠耗,到时候,各家备户都在米缸面瓮下烧香燃灯。

敲击避鼠也是常见的做法。在湖北荆州一带,正月十五晚,各家的小孩手拿簸箕、罐子、破瓢等敲击,边敲边唱:“正月十五敲破瓢,老鼠落儿不成苗:正月十五敲破罐,老鼠落儿不成算;正月十五敲簸箕,老鼠落儿不成器。”鲁西南一带有类似的做法,只是时在二月二,人们一边敲瓢一边唱:“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眼里长着棠梨花。”在云南,正月十六日的驱鼠仪式是这样的:一人左手拿葫芦,右手拿刀子,绕屋随走随锯,也有放在地上拖的,一边锯或拖一边唱:“葫芦拖一拖,老鼠死一窝,葫芦锯一锯,鼠儿不成器。”另一个人手拿鞋子,在地上拍,边拍边唱:“鞋子掼一掼,鼠儿死一万;鞋子拍一拍,鼠儿死一百。”

篇4

二、整合民俗文化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石狮侨乡文化、狮文化、武术文化、灯谜文化、对渡文化、古卫城文化、服饰文化和海底史前文化等民俗文化,大都比较分散,有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不为世人所知晓,比如侨乡文化的兴盛与变迁;有的纯民间性质的组织,比如狮文化、武术文化,这些民间艺人平时有自己的事业,只有在大型活动中或参加比赛时再进行集中训练。笔者认为,这些现状,确实令人担忧,文化的形成要经过几百几千的积淀,如果我们不加以收集、整理、整合,很快有的文化就失传、有的能够见证文化变迁的物件,如石碑、建筑物就会被毁损,因此,我们必须要把石狮的民俗语文化进行重新整合,然后把这些文化集中进行展示,比如建造一个石狮民俗文化公园,首先让石狮本地的人了解自己的民俗文化,从中更好地保护它们,让外来务工人员、游客了解石狮的民俗文化,更好地把石狮独特的文化介绍的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通过着力提升海洋、侨乡、民间艺术、宗教等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品牌,大力培育社区、企业、商贸、服饰等富有石狮特色的现代文化品牌,争取更多的特色文化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特色文化为城市发展助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民俗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篇5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54-02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甘肃民勤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民勤坐落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美称,是甘肃有名的“文化之乡”。陇上闻名的民俗文化庄园――瑞安堡令人神往,“苏武牧羊”的故事更使这个地区充满传奇色彩。民勤生态文化园中的民俗风情墙让笔者对民勤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本文主要就民勤的民俗文化概况作一探讨和交流。

一、节日习俗

(一)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民勤也不例外。

民勤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民勤人过端午节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小孩子戴五毒肚兜、香荷包,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等。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美好愿望。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1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缝制肚兜所用的布一般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他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堪称艺术精品。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小孩长大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有的还会转赠给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做。

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不同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柳树枝借以避邪,民勤也有此习俗。

民勤人还有一种特有的习俗,就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细心的妈妈为孩子们编织各种颜色夹杂在一起的花绳子,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初七后取下来扔到房顶上,让喜鹊叼走给在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

在端午节,民勤的媳妇们还要蒸上面扇子、粽子带着回娘家。民勤人在吃粽子与别处稍有不同。粽子一般为棒块状,里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样喜欢用糯米、绿豆、猪肉、五香粉,而是在粽子里加红枣、糯米,吃起来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时候再加上蜂蜜,香甜爽口。油饼卷粽子是民勤一种独特的吃法,用刚炸出来的油饼卷上粽子,吃起来清香可口,成为民勤人端午节独特的饮食习惯。

民勤人端午节这天还要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五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二)中秋节习俗

“五月端午穿出来,八月十五端出来。”“端”就指端月饼。民勤的月饼不同于人们常吃的烙出的糖油月饼,也用模子扣出的月饼,一个民勤月饼几乎是用半袋面粉蒸出的,小户人家够吃一个月,是实实在在的“一月之饼”。民勤月饼既好看又好吃。做民勤月饼,把面发好后,先用擀面杖擀个底子,然后逐层抹上胡油,散上茴香、香豆、孜然粉、胡麻盐、赤黄等10多种香料,抹上花粉做成的颜料,每层边上用面拈出葵花花瓣。做出后,一个民勤月饼就是一个巨型葵花花盘。一般而言,民勤月饼在中秋节那天蒸出来,出了锅,不是立即就吃的,要在一轮明月横空出世时,作为供品祭月神,意在企盼来年五谷丰登。供完月神后,用刀如切瓜般把大月饼切开,吃上一口满嘴清香。中秋一过,民勤人家走亲访友的最好礼品便是相互赠送一牙月饼,意在祝福对方生活如月亮般美满。

(三)重阳节习俗

民勤历史上曾有过重阳赛驼的习俗。据《镇番遗事历鉴》卷1记载,明朝“代宗景泰三年(1452)重阳节,邑民于城北教场塞驼,红柳岗牧民刘玑如夺其冠”。这恐怕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一则时间最早、纪年确切、记载也较为详细的古代民间赛驼资料。

民勤的赛驼习俗在清朝末叶还依然存在。据《镇番遗事历鉴》卷10记载,清宣宗道光九年(1828)九月十日在苏武山进行赛驼,“武举唐灏国首屈一指,获胜夺魁。其所役之驼清癯赢瘦,犹有重疴,讵意奔走如飞,四蹄若翅。有询于灏国者,答曰:‘驼与马同,竞跑最忌饱食饱饮。意欲夺魁,择健跑者断水草七八日,临赛时饲以精料鸡卵可矣。’同道者以为经验之谈”。赛驼的文化习俗与受到游牧民族奔骑竞技活动的熏染有关。

(四)腊八节习俗

腊八拂晓,村民抢先到公用水井打一桶水,同时丢下一个馒头。这桶水要一路不落地提回家,倒在锅里。抢先者便说抢来了“金马驹”,以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抢来“金马驹”后,开始用蚕豆、豌豆、扁豆、包谷、小麦、青稞、小米等五谷杂粮熬煮腊八粥。粥熟后,先要盛一碗端到自家地头,挖一坑倒入掩埋,喂“金马驹”,以示粮食丰收,食用不尽。

(五)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凌晨4点左右,全家人穿上新衣,孩子们怀揣馒头或包子来到大门外,大人按天干地支,或到牛棚、羊圈看牛羊睡卧的方向(据说牛羊睡卧的方向朝着“喜神”),推算“喜神”方位。之后大家抱来柴草,燃起一堆大火。此谓之“燎天篷”。燎天篷时要燃放鞭炮,大人小孩均要在鲜红的火焰上来回跨越,并高声呼叫“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等吉利歌谣,祈望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二、饮食习俗

(一)羊肉沙米面

精选沙区羊肉,去油去筋,切成豆粒大小的肉丁,加调料炒至微糊生香,备用。沙米碾制去壳后,于清水中煮绵,加入炒好的肉丁,待羊肉沙米微滚时,下入手工面条,佐以葱沫、韭花、芫荽,文火稍焐即成。

羊肉沙米面,米、面、肉、汤和而不粘,经纬分明而又相互渗透,既有素食的清淡明净,又具肉食的稠厚绵长。

(二)西瓜泡馍

民勤西瓜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不需任何金属刀具,只在花蒂处,用大拇指甲掐一行印痕,挥动巴掌,则一分为二,将干馒头摁入瓜瓤,食之,清凉爽口,是大漠有的美食。干馒头以出锅后即置于烈日下晒干的为上品,渗入瓜水时,可泛出浓浓的太阳味。太阳味儿的馒头,放入口中,甘甜清香,酥脆绵软,嚼之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声有色,百吃不厌。食后肚圆体泰,身心清爽,豪气顿生,始觉切成小牙牙儿的所谓“品瓜”乃小家碧玉之气,会大伤民勤西瓜的“神韵”。

(三)麻辣鱼

麻辣鱼 ,料用红崖山水库正宗红尾鲤鱼,切成1寸许的短截,形状扁圆,色泽呈淡黄色,清淡不腻。豆腐、白菜、蘑菇、洋芋、宽粉等荟萃在一起,杂然纷呈。

做麻辣鱼,先将成品的麻辣酱、豆酱、干辣椒、鲜葱、鲜姜等用少许的清油爆炒两三分钟,然后兑水,水开后,将清油炸好的鱼(一般切成1寸左右的方块,用粉面缠过,用油炸至七八成熟)下入锅中,滚煮十二三分钟,用漏勺将漂浮在上面的碎佐料捞净,下入时鲜蔬菜蒸煮焖焐四五分钟后出锅。吃鱼肉喝鱼汤。美食家们往往以鱼汤代酒,别具情趣。

[参考文献]

[1]顾希佳.社会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林永匡.中国风俗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直江广治.中国民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刘广玉.中国民俗风情地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