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梦的心理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56-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对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特征。很显然,实验、实训、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平台,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多年来,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校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和实践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的搭建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然而,我国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场所的层面上,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一些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形同虚设,企业根本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这些状况的存在,不仅是实现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颈,而且严重制约了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我校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一方面,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老板逐渐更新了观念,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员工培训、产品开发、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学生校内学习需要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到企业顶岗,这些都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但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再一方面,校企互找仅停留在关系介绍或通过网络或电话联系,以及人才招聘会的简单交流,缺乏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家企业与学校强强联合、互相沟通交流的合作发展联盟平台。
针对以上状况,我校各级领导达成共识,要想使我校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供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为企业搭建交流沟通与合作发展的平台。一方面,提高学校的宣传与美誉度;另一方面,作好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实现校企的“双赢”互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强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2006年,我校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成立了校企合作与发展联盟,并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该项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定期召开联盟大会,给大家提供交流沟通、共谋发展的平台。2010年,依托我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成立了高职牧业教育集团,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截止到目前,我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共有理事单位68家,会员单位135家,构建了“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校企共建生产性车间”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
“订单培养式”实习基地 我校生物工程系分别与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公司、郑州市三叶兽药集团、郑州金星啤酒集团公司、郑州炎黄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培养班。各班均采用单独成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负责管理。公司根据自身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标准规范制定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基础课程在学校完成,由学校教师授课,技能课程采取在企业边实践边上课的形式,由企业技术人员授课。学生顶岗实习分三个阶段,全部在企业完成:第一阶段,由企业按照其产品生产流程或工序,安排学生轮岗见习;第二阶段,顶岗实习;第三阶段,顶岗工作。此外,根据企业生产需要,订单班在教学时空上可以灵活调整,让学生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企业专题会议、企业重大活动、企业季节性生产,一方面,给学生搭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早接触企业、早接触岗位,真顶岗,顶真岗,另一方面,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对接,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式”实习基地 我校食品工程系与上海双剑食品有限公司共建食品研发实验室,由公司提供各种设备,学校提供场地与负责设备的维护。该研发室的功能是:一方面,在企业指导下,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发,科技成果双方共享;另一方面,要保障学生校内实训的教学需要。该研发室的建立,不仅有效改善了专业教学实训条件,而且各种科研项目的开展也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载体,为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大大强化了专业实践教学。
“校企共建生产车间式”实习基地 我校与河南今日药业公司签订了租用其公司100亩地、使用期6年的协议,在其药厂原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生产要求进行仪器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建设适于发酵、制药等相关专业实训的生产车间式实训基地。企业负责生产车间的经营管理,保障学生实践教学,并为学生生产实习期间的生活问题提供便利;学校按时交纳租金,负责生产车间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该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说是借船出海、借鸡下蛋,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办学,构建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实习环境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校办工厂式”实习基地 河南海润集团是我校的校办企业,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贸易、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学研结合的畜牧业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根本任务是服务畜牧、饲料、兽药等专业的教学一线,保障学生现场教学与顶岗实习安排;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以产品市场化为宗旨,以“领先、创新、诚信、图强”为企业精神,已发展成为河南省内规模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之一,在全省同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较高声誉。此外,我们还依托动物医学专业教研室,建立郑州牧专兽医院,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运作资金,在圆满完成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任务的基础上,教研室教师负责经营管理,以适当创收为辅。该实习基地不仅确保了相关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需要,而且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也为实习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研发为载体的实习基地 我校与郑州市通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猪血免疫球蛋白提取及产品开发”合作项目,依据各自优势,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拟订厂方负责免疫球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及产品质量保障,校方负责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市场分析及产品市场销售与推广工作。这些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部分合作产品已经进入小试推广阶段。同时,我们借助学校合作发展联盟平台,一方面,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实验范围,另一方面,以该项目为契机,我们与10余家企业找到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增进了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交流沟通,围绕产品开发、试验、营销策划等环节,形成了各相关专业的学生的稳定实习基地。
“校企互聘互派式”实习基地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有很大提高,不少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企业为我们推荐的兼职教师,也是带着培养合格高技能人才的美好心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为了增进双方的“双赢”机制,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如生物工程系被郑州天宇饲料科技公司指定为员工培训单位;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为我校专业发展提供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就业岗位。
“依托财政支持式”实习基地 为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我校还依托专业、行业优势,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政府财政支持的实习基地建设项目。一方面,改善我校实习环境,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依托资源优势,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功能,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基础。我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还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生产性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
建立良性的生产实习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保障。在具体实践中,我校以学校、系部、企业三级管理机制的建立为抓手,以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为工作重点,双管齐下,真抓实干,把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实践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升。
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学校、系部、企业三位一体 (1)学校层面。以学校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秘书处为平台,成立由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与副处长、各实习基地企业负责人、各系部主任组成的校级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校企合作有关协议的制定以及相关事宜的商讨与协调,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人数确定以及时间安排,学校实践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等工作。由学校教务部门具体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与监督。(2)系部层面。成立以系主任负责,由副主任、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内容制定、实习基地开发、沟通协调与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指导、考核以及各项过程管理文件的制定与监督等工作。(3)企业层面。成立以企业人力资源领导负责,各岗位技术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组成的学生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实习岗位安排、岗位技能指导、考核以及沟通协调等工作。
强化过程管理——“六结合”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构建了“六结合”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准员工,要处于学生守则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双重管理下。二是企业技术人员与指导教师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采用“两导师”制,即一个是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主要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专业、生活、安全、与企业协调等问题;另一个是企业指定的技术人员,主要指导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是专业教师管理与思政教师管理相结合。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而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四是专业知识实习与学生道德培养相结合。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常表现为不能吃苦耐劳、情绪浮躁、思想不稳定、纪律不严格、要求高待遇等问题。所以,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五是企业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采取以企业现场实践考核与顶岗实习表现相结合的形式,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成绩的评定。六是教师指导与网络相结合。借助于学生实习指导网站、“手机课堂”等媒体,利用短信互动和网络在线,让教师定期指导、及时联系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一只断线的风筝,能够时时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关爱。
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基石,是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保障。实践表明,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一方面,需要校企双方解放思想,不能仅停留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合作层面,要开展多方位、多渠道、多举措的合作形式,实现校企的深度互融合作;另一方面,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校中场”、“场中校”为主线,把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七荣,周巍,张东升,等.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4-6.
[2]李超任.对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4):122-123.
[3]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5):25-26.
[4]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34-36.
[5]边传周,王永芬,张晓根,等.搭建合作发展联盟平台 创新校企互动合作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48-50.
[6]席磊.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8):59-60.
当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应该多读书。我们平时所认为读了多少书,真的不过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当读的越多,了解越多,才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以及知识海洋的浩瀚。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关于做梦的三个来源解释。有一种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远古时代所流传下来的,就是梦是属于神明的指示,是属于超自然的范畴,于是也就有了很多解梦的说法。另外一种是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们所说的,是人们精力过剩所产生的一种没有意义的精神活动。关于这一点,因为有些梦实在是不能单纯地用无意义去解释,所以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9-0080-03
荣格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他不仅影响了心理学领域,而且还通过其著述和工作,通过其来访者和学生,将无意识的智慧带给了哲学、文学,乃至物理学界那些杰出的人们,从而也影响了这些领域的发展。沃尔夫冈-保利(Wolfgang Pauli),1945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保利和荣格的心理分析,使这位追求物理原理的学者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能够也不应该用物质的因果定律所解释的事物,引发了他对于人类心灵运作的兴趣。他们的合作相互启发,激励了保利对原子物理学中的非因果定律的思考,同时也促进了荣格对原型的心理分析研究。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共时性”问题,仍然激发着当今复杂性领域中对“涌现”的探索。
一、原子与原型
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题为《原子与原型》的一本书,作者署名为保利和荣格。该书收集了保利与荣格在26年中(1932-1958)的80封往来信件,其中详细记述了保利与荣格的心理分析特殊经历,以及两人对共同感兴趣的自然、心理和哲学等领域的探索和交流。
沃尔夫冈-保利(Wolfgang Pauli)1900年出生,1958年去世。1945年,他以其著名的“保利不相容原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重要的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宇宙没有坍缩的基本原因。
保利虽然在物理学领域有杰出的成就,但是现实生活却一度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分裂的痛苦。他的不幸婚姻在一年内瓦解,他所依恋的母亲也自杀去世,此后他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找荣格来做分析性的心理治疗。
荣格曾在其1935年的伦敦塔维斯托克讲演中,匿名使用了保利的个案。荣格当时是这样介绍保利的:“我有这样一位病人。他在大学工作,异常偏重智力。于是他的无意识成了问题,这些问题不断被激活。他把自己的阴影投射到了他人身上,把很多人看作是自己的敌人,而他自己也变得异常孤僻,因为在他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与他作对。于是,他开始酗酒,想着能借酒浇愁。但实际上使问题更糟,他开始到处与人争吵……有一次,在争吵中被人从餐馆中扔了出来,遭受了毒打。”[1]
保利与荣格的分析性心理治疗从1930年开始。考虑到保利的问题涉及到与女性的相处,荣格首先让自己的学生罗森堡姆(Erna Rosenbaum)对保利进行观察性分析工作。而荣格则始终对保利的个案有着特殊的兴趣。荣格曾这样写道:“耐心地看着灵魂中默默发生的变化,对我是一种奖赏,而其中最大的最好的变化是来自于上面的,而非外部的调整。我得承认,我如此尊重人类灵魂中发生的事情,以至于我不敢笨拙地介入其中,以免干扰或歪曲了这一默默发生的自然过程。所以我忍住不去自己观察这一特殊的案例,并委托对我的理论尚不熟知的初学者来完成这个工作。”[1]
正如荣格所预期的,他与保利的心理分析并非常规的模式,而是凸现其中所包含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治愈。这期间,保利不仅仅自发地记录和表达了数百个梦,而且自发地将积极想象(荣格的心理分析方法)应用到了自己的分析中,他对自己的无意识真正下了一番功夫,而且科学地分析了自己的意象。荣格承认保利具有哲学家的自然素养,并且能够以象征性的方式解决自己所面临的许多问题。
数月之后,荣格认为保利已经获得了最初的治愈,荣格描述说:“他已经成为完美的正常与理性的人。他不再酗酒,完全适应他的环境与工作,完全恢复了正常……他也有了新的兴趣与热情。”[1] 而保利则发现自己的梦都指向某种意味深长的事物,这甚至更激发他的直觉和科学的兴趣,同时他也不再感到自己是迷失的羔羊。他说:“我傍晚把这些分析工作做完后,就去书房,我就能明白发生了些什么。我要研究我的梦,还会发现奇特的东西。”[1]
事实上,保利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病人,通过心理分析他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把自己的物理学才华也尽心地用到了心理分析上,并且对心理分析产生了独到的见解。他在物理学以外的一面常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他在面对无意识的心理分析旅程中也有丰硕的成果,这是他在哲学领域的兴趣,这是他与荣格的联系以及与梦的世界的联系。他与荣格间的通信集反映出,保利被梦的神圣和丰富的意义所感动,作为灵魂核心的探索者,他勤奋地献身于这样的工作,将梦与更广阔的领域相联系,而不仅仅是个人领域,他直觉地认识到,梦显示出科学与心理学应该被视为一个统一体。
二、心理学与炼金术
1935年,荣格在仔细研究了保利1300个梦中的前面400个之后,利用这些梦和分析的资料完成了“梦的象征及自性化的过程”的著作,后来作为《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书的第二部分出版。
这本书中记录了保利一个系列的梦,其中展现了意义根据自己的秩序逐步自发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意识寻求着自己的目标,一切围绕着曼陀罗的象征以及与核心相关的概念,同时也展示了炼金术所象征的无意识自性化的过程。[2][3] (P129-135)
第一个梦:保利梦到自己在一个社交场合……要离开的时候,他拿错了帽子,把一个不认识的人的帽子戴在了自己头上。
荣格认为,戴在头上的帽子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帽子所盖住的,不仅仅是头,也是“首脑”,是人格的顶端。梦者拿错了别人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或许意味着梦者将要进行一种“陌生”的人格体验,体验自己的另外一种存在。
第二个梦:保利梦到自己乘火车旅行……他站在窗口,挡住了其他乘客观赏窗外风景的视线,自己不得已要躲开。
梦者梦到旅行,意味着某种行程的开始,或“启动”了某个过程。在梦中,梦者挡住了他后面乘客的视线,而“后面”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可称之为“无意识”的方向。梦者躲开了挡住的“窗口”,也就意味着为无意识的呈现让开了道路。
第三个梦:是保利临睡前的意象;他觉得自己仿佛是站在海滩上。海水冲上了陆地,到处蔓延。随后,保利感到自己身处一个孤岛上。
荣格的分析:海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而海水的蔓延,意味着来自无意识的人格阴影部分的开始侵入。
第四个梦:保利梦到自己被一群模糊的女性围着。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冒出来:“首先,我必须要离开父亲。”
荣格分析:在此梦中,心灵的气氛已经被中世纪所称的“女妖们”鼓动了起来,而梦中的“女妖”,象征着无意识的存在。荣格认为,传统的男性世界是以智力和理性为主导的,而梦中所显示的则是女性的无意识世界的指引。
第十个梦:保利描绘了自己的一个视觉意象,一个陌生的女人,站在牧羊的山腰,为他指引着方向。
荣格认为,出现在保利意象中的这陌生女人,正是其内在女性,阿尼玛的象征。而事实证明,在随后几年,这位陌生的女人一直引领着保利走向个人的自性化目标,同时,也为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探索诱发智慧和灵感。
保利的梦展现了一个无意识自然展现的过程,其中指向人格核心的自性象征,即曼陀罗的意象逐步形成。它指引着保利走出原型的迷宫。梦的工作把他带入了深层的体验,并彻底转变了他对生活的态度。
保利个人的心理分析结束后,他与荣格仍然保持着这种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对话,二人继续在心理学、易经、炼金术与原子物理学的领域交换着各自的观点,这些学科也因而得以相互连接。可以说,保利在物理学的革命性发现为炼金术式的直觉提供了科学的理解。通过保利,关于炼金术和原型的洞察进入了物理学的讨论;通过荣格,微观物理学的理解融入了我们心理学的语言和思想。
三、自然与心灵的阐释
在1930年与保利见面之前,荣格已经在心灵的领域使用威廉・詹姆斯(Williams James)关于补偿性以及对称性的概念。他对朴素的物理学、原始的化学以及炼金术的转化理论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并由此激发着灵感。[4] 此时荣格已经谈到无意识心灵对意识的补偿性关系,认为二者形成某种心灵上的对称互补,而当无意识的信息进入意识的时候,二者会产生整合,并引发第三物,即新的人格中心的产生,而这一时期经常伴随着“有意义的巧合的事件”,即共时性事件的发生。
荣格与保利交往的时期正是他开始发展共时性理论的时期,讨论也主要集中在心灵的补偿性理论以及共时性现象上,这段时期,保利深受荣格所提出的“共时性”理论的吸引,荣格也十分赞赏保利对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独到见解。后来,两人于1952年合著《自然与心灵的阐释》,此书被认为对于心理学和物理学研究都极富启迪意义。
荣格所使用的“共时性”概念,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现象:无意识的补偿性意义努力进入到意识,并引发心理整合的发生,这一时刻的特征是相互不关联的事物在寻求意义的心灵层面展现出意义,而这种共时性现象的发生往往使人感到意外甚至震惊。
在与荣格讨论共时性和心灵的补偿性时,保利常提出自己精辟的见解,并往往强调东方文化,特别是《易经》的重要性。
保利说:“我宁愿使用‘意义对应’一词,而不愿使用‘共时性’,以便更加强调意义,而不是强调同时发生……当成对的对立面要尽力保持平衡时,最有可能导致共时性事件的出现。”[5] 后来,他还曾用《易经》的震卦来描述这一共时性时刻所引发的心灵触动与震撼。
在谈到补偿性时,他还曾断言,即使是“当代物理学所使用的非描述性数学,也承担把对立物整合起来的象征作用。”他也因此认为《易经》是一本“数学书”,因为,它也“与梦和潜意识一样,具有精神的补偿”。[5]
保利与荣格的讨论不仅仅是两个领域的并列陈述,而且都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并在此找到了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保利得出结论认为:“在我看来这似乎充分证明,我称之为‘背景物理学’的这种想象具有某种原型的性质……”保利认为自己是叔本华、莱布尼茨和老子观点的继承人。1949年,他督促荣格参考叔本华的观点,认为叔本华“非常清楚地表达了有意义的巧合的观点”。他提醒荣格,这位哲学家“受你经常引用的东方观点的影响……他的论文对我有永久的和迷人的影响。”[6] (P247-249)
荣格十分赞赏这种合作,他曾说:“心灵与物质处于同一个世界,它们相互参与,若非如此,一切交互的活动都不可能发生。只要研究水平发展到足够高的水平,我们就一定能够在物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中取得共识。”[5]
荣格与保利的合作塑造了共时性理论发展的方向。在此之前,荣格主要集中在共时性现象的现象学和经验主义特征的研究之上,而保利使他开始关注共时性的实体论和原型的特征。同样,荣格也使保利对无意识的哲学层面产生了极大的敏感性。通过二人的合作,共时性从一个经验主义的概念变成了一种基本的理解与诠释的原则,与因果性的原则一起,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世界观。
荣格与保利在完成心理分析的工作之后,仍然保持着通信联系与相互的学术探讨,直到1958年保利去世,享年58岁。三年后,86岁的荣格也与世长辞。今天,当我们面对《原子与原型》,重温这跨学科的对话时,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互补性的力量和启迪。
[参考文献]
[1]Jung,C. G. The Tavistock Lectures: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Z]. Coll. Wks 18.1968.
[2]David Lindorff. One thousand dreams[J].Journa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1995,40.
[3]申荷永. 荣格与心理分析[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对梦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认为人的生命状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处于意识中的生命状态,一种是处于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是基本的,它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生命存在多久,无意识活动就存在多久。这种无意识活动是依附于人的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受到基本生理活动的制约。当人处于意识状态时(大多在白天),无意识活动照样进行,只是处于抑制状态,并被意识活动所遮盖,不易被主体觉察到。当人的意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时(大多在睡眠中),无意识活动仍然继续进行,并占据主要位置,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梦境的产生。由此可见,梦是一种复合的精神现象,它本质上是无意识活动。这种活动主要由两种因素构成:一是生理活动对处于睡眠状态的人的脑神经系统的反应;二是在意识处于抑制状态对各种信息的无逻辑程序的体现。这两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梦。
二、梦的特点
梦,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生理现象,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第一,梦具有原始思维与儿童思维的特点。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成长过程的经验积淀,是人在不知觉中潜存的记忆和意象在无意识深层的泛起,当这些与个体近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不自觉地整合在一起时,往往便会出现梦境。
第二,梦具有若睡若醒似真非真的特点。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对梦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梦似乎是介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庄周“梦蝴蝶”也能充分说明梦的这一特点。庄子曰“若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注:庄子:《齐物论》)庄子忽梦醒,醒来时仍迷迷糊糊。搞不清到底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在此,一条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不断转换的“主观生活之流”正是“栩栩然”也!我们在读庄子的“梦蝴蝶”时,一种万物混一,人生如梦,若睡若醒的心绪油然而生。
第三,由于做梦的时候人们不象清醒状态那样按通常的逻辑程序思维,所以梦又具有荒诞离奇、杂乱无章、无规则非逻辑等一些特点。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说:“梦具有许多独特性和荒谬性。”正是这些特点,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机会。在梦中,艺术家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种信息,可以不受自觉意识的制约,自由地组成各种表象活动。
梦,尽管是一些混乱的、无规则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科学家和艺术家往往会从中引发出创造性的灵感。十九世纪中叶法国著名医生A·莫里经过对三千例梦的研究之后,认为梦这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剑桥大学的胡钦森教授曾对各学科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进行过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科学家都谈到过从梦中产生的创造性成果。许多音乐家也是如此,如海顿、莫扎特、瓦格纳、塔尔蒂尼、柏辽兹、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一些创作都是在梦的启发下获得创作灵感的。其中柏辽兹创作的《幻想交响曲》最为典型,音乐家曾对该曲的内容作过如下描述:“一个青年音乐家有着病态的敏感和热情的想象,由于失恋而服用鸦片自杀,但因麻醉剂量不足,未能致死,而昏昏入睡了,在睡梦中出现了奇异的幻想,当时他感觉到感情和回忆在病态的脑海中变成了音乐的形象和乐思。他所爱的女性本身也变成了一支旋律,如同一个‘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听到。”(注:《西洋名曲深解》)对此现象弗洛依德在《梦的解释》中曾作过分析,认为梦由于摆脱了思想范畴的障碍,因此,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还能迅速把人的内心秘密和心理活动塑造为形象。
三、梦的性质与作用
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梦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活动,是人在睡眠时脑中出现的一种下意识表象。人在睡眠时,由于大脑皮层中的局部还未完全抑制,外在刺激在大脑皮层中的残留痕迹会重新活跃和再现。另外,睡眠对机体内部的某些刺激也会使大脑皮层形成某些暂时的联系而产生梦。为什么人在睡眠时心理活动还不绝对停止呢?弗洛依德解释说:“因为有些意念不愿使心灵安静,有些刺激仍对心灵起作用,心灵对这些刺激不得不予以反应。所以梦就是对于睡眠中的刺激的反应。”(注:参见弗洛依德著:《精神分析引论》)
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证明,人的意识控制的暂时消失,使心灵摆脱常规思维,这时,较原始的的精神组织都活跃起来,使人进入梦境。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梦也是人的大脑的一种活动程序,它可以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去芜存着的筛选,能使创作灵感彼此交汇。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梦是荒唐的,但也可能有百分之一是打破常规的逻辑程序,而带有独特性的新表象的信息组合,从而给艺术家带来有益的创造性启发。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塔尔蒂尼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据说就是由梦的启示而创作完成的。这种由梦激发创作灵感的现象在音乐史上不乏其例。心理学家乌尔曼曾为梦的创造性归纳了如下几种作用:1.通过梦能产生和构成新的事物。2.梦可以把分散的表象组成一种新的形式。3.艺术家可以在梦的启示下联想到事物的实质。4.梦的创造性往往使作梦者感觉到一种不自觉的经验反映——一种和非梦境的创造过程相似的反映。由此可见,艺术家可以通过梦重新安排已经感受或认识过的东西。使“新”与“旧”的认识合理地沟通和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深,更多甚至更新奇的认识。
四、梦的转换机制
梦这一特殊想象形式所激发的创造性灵感,并非是非理性的,它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梦之所能为音乐家带来创造性机遇,正是与创作者“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巧妙结合的产物。这种有准备的理性头脑对梦具有转换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人在梦中所发生的一切,尽管受无意识的支配,但无意识中的潜知、潜能和潜在的逻辑——生理结构积淀着大量的客观信息,这些机制本身就包含着理性因素。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说:“如今,我还常在梦境中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注:转引自陶柏华、朱亚燕著:《灵感学引论》)这对于一生从事芭蕾舞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二,由一般梦境过渡到“神志清晰的梦”,这时,人的自觉意志就开始起作用。外国一些心理学家在睡眠实验室中,对“神志清晰的梦”进行电波研究,结果表明,由荒诞离奇的梦转入“神志清晰的梦”时,睡梦中开始有些隐约的判断力在起作用。一些被试者也反映,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模糊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现实生活中,而是在梦中,醒后经过意识活动的润饰才能最后完善定型。
由Universal Focus公司2001年出品、大卫?林奇导演的《穆赫兰道》是充满噩梦般惊悚场面的影片,它怪异、恐怖、歇斯底里又令人难以忘怀。在一连串碎片般的场景表现的灯火辉煌的好莱坞背后,是不知名的演员贝蒂的辛酸和压抑。穆赫兰大道是好莱坞一条著名的大道,它从荒山伸展出来并穿越豪华的富人区,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边著名的马里布海滩,夜晚从山顶上看去时,穆赫兰道上是漆黑的山路和树丛,而山脚下却光辉灿烂充满了戏剧艺术张力。大卫?林奇正是在这样的强烈反差的背景下,让小人物贝蒂经历了进入好莱坞、屡次挫败、生活贫困、最终饮弹身亡的生命历程,不过大卫?林奇并没有正面地去表现这个辛酸的主题,而是使用了他一贯的梦幻式的解构主义手法,运用着一连串怪异的“林奇式”语汇:神秘的蓝色钥匙、可怕的流浪汉、皮包里的不明巨款、神经兮兮的寻梦者、狂笑着的老夫妇、床上腐烂的尸体和无缘无故的杀人者。在这部完全颠覆了观众传统观赏心理的影片里,林奇彻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故意使用许多混淆视听的细节来干扰观众的分辨力,又竭力混淆着虚境与实境之间的辨识度,使一个完整的故事呈现出被撕碎的噩梦状,而把真实的主题隐寓于碎片般的噩梦之中,使一个辛酸的故成了充满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意味的梦境。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存在着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构成本我,成为人格的生物层面,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是自我,形成人格的心理层面,超我是人格的社会层面的体现,是由“道德化的自我”“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于是三者构成了如下的关系: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在此心理学的前提之下,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中声明其发现了梦的一些原理:他认为梦是把深藏于心底的隐望化为显性的过程,因此梦就成了满足现实生活里不能满足的愿望的手段;梦还有凝结或浓缩的功能,梦可以把事物的某些小部分变化成整体,也可以把几种含义整合在一起表达一些隐藏的心思。因此,解析梦的工作不但是对整个梦的解析,更是对梦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对梦的解析是极有心理学意义的,当了解了这些关于梦的心理学原理之后,再将《穆赫兰道》这一影片放置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视野下去解析,就可以分析出其中的现代心理学方面的特质。
一、梦是被改装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