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宏观经济趋势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农业发展保持稳定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8.3%,比1-2月份(增长3.8%)加快4.5个百分点,这一速度也分别快于去年10月、11月、12月的增速。重要先行指标发电量降幅缩小,3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1.3%,比1-2月份降幅缩小2.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3.7%,中部地区增长5.2%:西部地区增长11.8%,增速仍然较快。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0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预计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814万公顷,比上午增加135万公顷,连续6年保持增长。一季度,猪牛羊肉产量161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0%。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出现“双加快”。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562亿元,增长28.6%(3月份增长30.3%),加快2.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567亿元,增长29.4%,加快11.1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5.0%、26.8%和29.1%。分地区看,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东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19.8%,中部地区增长34.3%,西部地区增长46.1%。其中,增长最快的地区为黑龙江、辽宁、、宁夏、陕西、青海、云南和四川,增速均超过50%。
(三)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834亿元,增长14.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564亿元,快于城市,增长17.0%。全国乘用车销量创历史新高,3月份,全国乘用车销售77.2万辆,同比增长22.4%,环比增长26.7%。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4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22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
(四)银行贷款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当季新增贷款额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并创历史新高。其中,1、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62和1.07万亿元: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89万亿,同比多增1.61万亿元。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96万亿元,同比增长29.78%,增幅比上年末高11.0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6个百分点。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2.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73。特别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强劲回升,3月末同比增长18.2%,扭转了近一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说明企业资金流动性增强,反映出当前企业用于生产投资的资金趋于活跃。一季度,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略有贬值。3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6.8359元人民币,较2008年12月末贬值13个基点。
(五)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下降,工业品出厂价环比降幅缩小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H)同比下降0.6%(3月份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环比降幅逐月缩小,其中1月份环比下降1.4%。2月份环比下降0.7%,3月份环比下降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7.1%(3月份同比下降8.9%)。在货币供给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小幅、短期下行,不会产生通货紧缩,反而有利于居民购买力的提高,降低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
(六)经济景气指数企稳回升,社会信心逐步提高
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点。与上季度相比,除建筑业基本持平外,其他行业均有所上升。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与上季度相比回落1.4点,降幅明显收窄(去年四季度比三季度回落21.6点)。其中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为98.4,接近景气临界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04.5、比上季度提高9.3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提升,3月达到52.4%,比较上月回升3.4个百分点,半年来第一次重新回到50%以上,超过了收缩和扩张的分界点。同上月相比,在PMI指数体系中,除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1.0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各项指数均保持上升,升幅多在3个百分点以上。
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
(一)出口和引资下滑压力很大
目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外部需求严重萎缩,对外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尽管3月份出口降幅缩小,但由于需求萎缩、价格下降和部分国家货币贬值,出口大幅下滑的趋势还没有扭转。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19.7%和30.9%,增幅分别比上年何期回落41.1和59.5个百分点。而且,对主要地区出口均明显下降。其中,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22.1%,对美国出口下降14.9%,对香港出口下降24.6%,对日本出口下降16.2%,对东盟出口下降22.2%。3月份,国际贸易组织预测全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全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13%,我国出口下滑的压力很大,全年出口已几无可能保持正增长。同时,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也下降20.6%,全年形势也非常严峻。
(二)政府投资尚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增长
2008年,民间投资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56.7%,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8.5%。2009年一季度,政府投资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但民间投资增速却明显下滑:同比增长22.7%,增速
比上年同期下降9.9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为57.4%,比上年同期减低2.8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民间投资尚未得到充分带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以民营为主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大大低于前几年的水平。二是从不同注册类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国有企业投资快速增长所拉动,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快速下降,个体经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明显慢于去年全年投资增速。三是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行业分布来看,受财政刺激政策影响较大的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快速增长,而出口相关度较高的化纤和纺织业投资同比增出现负增长。
(三)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与我国原有的劳动力供求矛盾相叠加,使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第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幅下滑。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二是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的情况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春节前返乡农民工总数比常年多10%左右,节后返城农民工目前仍有1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三是企业岗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大约有四成企业共净减5%左右的就业岗位。以此推算,全国大约减少了300万个工作岗位。四是新增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我国每年城镇新增约2400万劳动力,还有约800-9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另外,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10万(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从历史经验来看,下半年开始,就业问题对居民消费等负面影响会陆续显现。
(四)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4642.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29.3亿元,下降8.3%,为近年同期收入增长最慢的季度。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2.4%。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38.5%(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不可比因素后实际增长3.3%),营业税同比下降1.5%,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6.7%,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0.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15.8%,关税同比下降23.9%,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86.2%,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7.6%。另外,出口退税1861.32亿元,同比增长29.7%,相应减少财政收入。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增速也会大幅下降,并会对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力度产生一定影响。
(五)部分企业经营仍较困难
受外需继续疲弱、内需上升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利润继续大幅下滑。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下降37.3,比去年同期回落53.8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大降幅。39个行业中,有23个行业利润下降。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行业、化工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主要工业行业利润降幅都在40%以上: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纤、供水行业均由去年同期盈利转为全行业亏损。一季度,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8%。随着市场需求明显收缩,工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许多企业面临订单数量锐减、产品销售率下降、利润增幅显著回落的严峻挑战。并会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投资能力和职工收入水平。
三,国际经济环境仍十分严峻
(一)美国经济仍然处于动荡之中
2009年2月失业率达8.1%,创1983年12月以来失业率最高纪录。房地产方面,2009年2月份旧房销售量增加了5.1%,新房销售量增加了4.7%,住房市场数据出现反弹。消费方面,1月份商品零售额增加1.9%,2月份增加0.3%,3月份下降1.1%。由于商品零售额主要反映个人消费开支情况,在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故美国经济形势尚不明朗。
(二)欧元区经济继续萎缩
欧元区2月失业率升至8.5%,是自2006年5月以来最高。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33.9,新订单和制造业产出下滑速度有所放缓。企业被迫减产及推延投资,失业员工愈来愈多。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最近表示。欧洲30个成员国2009年经济萎缩4.3%,为50多年来最大收缩。
(三)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日本2月失业率从1月的4.1%升至4.4%,创1974年12月以来的最大降幅。日本经济更多地依赖外部,而2009年1月份出口跌幅45.7%,二月跌幅49%,创下自1980年日本政府开始编纂出口数据以来最大降幅,也是日本连续第4个月创下出口跌幅纪录。日本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四)全球经济出现负增长几成定局
IMF和世行都已下调了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测,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二战以来首次全年负增长。根据IMF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可能出现1.3%的负增长,世行则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将萎缩1%至2%。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普遍性衰退已成定局。
四、上半年经济仍然会维持低速增长
(一)国外机构调低我国经济增长预期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机构在2008年第四季度显著调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2009年第一季度,仍有许多机构继续调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据国内外8个权威机构的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各机构平均预期水平从8.2%调至7.496,调整幅度为0.8个百分点,
各机构继续调低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影响,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欧美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导致中国出口持续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呈负贡献率:第二,政府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下行趋势,但由于投资和消费信心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私人投资可能面临“挤出效应”;第三,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消费预期不太稳定,股市和楼市的动荡影响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预期,刺激内需政策实施难度较大。
(二)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在7.1%左右
综合多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仍然较低,预计在7.1%左右,较前两个季度有所回升。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来看,第一、二、三产业预测增长速度分别为4.1%、6.5%和7.696。从总需求来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30.1%,出
口预计增长-13.2%,进口预计增长一15.7。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拉动作用,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
(三)二季度经济将继续回升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升。由于国家从2008年10月开始提出了一揽子计划,在经历了2个季度之后,效果正在显现,二季度经济将进入上升调整期。根据预测结果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高于一季度6.1%的经济增长率。未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财政投入的持续带动作用,并将推动经济较快回升。
第二,消费力量将持续增长。2009年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预计在17%左右。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金融和财税等措施,如发放消费券、家电和汽车下乡等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以及增加农民种粮补贴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些措施将引导消费不断增长,并在投资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加大,新开工项目增加。一季度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了87.7%,这意味着二季度和今后再建和续建的项目增加,表明经济增长的后劲。同时,投资在结构方面会有积极变化。根据预测,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为30.1%,对经济发展起到最重要的提升作用。
第四,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对经济的增长率贡献为负。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上半年进口增长率下降15.7%,出口增长率下降13.2%,进口增长率下降高于出口增长率。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的出口将继续低迷,金融危机加深了国际经济的调整,对我国出口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四)全牟经济增速有望实现8%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世界经济衰退的态势没有改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但考虑到内需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去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GDP基数较低,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将进一步发挥,预计全年经济增长能实现8%的预期目标。物价涨幅前低后高,预计全年上涨1.5%左右。通过加强征管,全国财政收入能够完成预算,中央财政会有所短收。
五、股市和房市仍将维持震荡
(一)股市有望继续震荡走高,但涨升空间较为有限
第一,全年宏观调控目标有望实现,为股市稳定运行奠定重要基础。全年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有望实现,有利于防止股市再度深幅下滑。除此之外,政府主观上希望股市走好,提升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为股市走好创造了难得的宽松环境。第二,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股市上升空间受到制约。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下滑程度已成为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为明显的一次,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将对我国出口乃至经济增长形成较长期、较沉重的压力,直接制约股市上涨空间。第三,资金面继续保持宽松,有利于股市保持活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股市资金面依然十分宽裕。这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银行信贷规模会进一步扩张,突破年初计划目标指日可待,不排除在股市持续活跃时期部分资金流入股市;二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仍然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流动性扩张潜力依然很大:三是尽管一季度外汇资金呈净流出态势,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国内外利差不断扩大,会吸引部分国外资金流入,为市场带来新的资金,助推股市走好。
(二)房地产市场可能继续维持调整的局面
从房地产投资来看,自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幅会在2008年下降很多的基础之上继续下降,至少在上半年,投资量仍会低迷,投资意愿仍难以回升。由房地产投资增量迅速回落引致的需求缺口可能会逐渐引发价格回升的动力,价格回升的冲动因素在不断的积聚。但同时,由于世界经济走向的不可预测性和金融危机蔓延程度和范围扩大的不可确定性,经济复苏的程度和快慢也难以确定,因此,房地产价格将会呈现剧烈的波动态势中。
六、下一步的宏观调控重点将以落实好既有政策为主
(一)加强和改善政府投资,保持投资平稳增长
一是密切关注投资增长的变化趋势,把握好政府投资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在继续抓好前两批已经下达项目建设投资建设的基础上,尽快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投资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地震灾后重建等。二是结合推进城镇化,以扩大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扩充市场容量,带动民间投资。三是推进投资审核制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准入限制,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四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增加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的投入,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五是促进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处理好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与消化存量房的关系、住房保障与市场协调的关系以及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并适时微调
由于下半年公开市场资金到期量急剧下降,其中12月份到期量为0,央行将采取措施平滑流动性的时间分布。在利率政策方面,由于经济已经开始显露出触底反弹的迹象,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已经变得不再迫切,央行可能会暂时停止连续降息的政策,短期内利率政策将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大贷款利率下浮弹性为重点。在存款准备金政策方面,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1998年至2008年8月份,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6%的最低点一路上调至17.5%的高点,此后连续下调至目前的14%左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偏高。因此,未来央行可能更倾向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信贷政策方面,监管层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控。一季度新增贷款已经接近全年的信贷增长目标,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远远超出了17%的全年目标。无论从新增贷款规模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速来看,监管层都应该会对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进行适度调控。
(三)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
一是加大财政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对象的保障标准,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合理控制企业高管人员过高薪酬,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二是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继续研究扩大“家电下乡”的品种和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同时,研究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三是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加大财政对流
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四是鼓励培育消费热点,包括扩大汽车消费,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发展旅游、网络、动漫等热点消费。五是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取消和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继续实行工商用电同价,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清理公共事业领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和收费。六是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
(四)稳定进出口贸易增长
一是密切跟踪分析调整出口退税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必要时继续适当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并对其出口适当给予保费补贴。二是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政策配套环境,清理和取消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外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采取买方、卖方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促进扩大出口;继续简化口岸手续,为企业创造良好外贸环境等。三是抓住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下跌的时机,利用相对丰裕的外汇储备,增加对石油、矿产等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四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稳定出口企业收汇预期。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关键词:
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面,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状态,改变了传统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发展速度。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实施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速增长、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我国公共型财政政策的优势特点。
一、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因为美国经济形势的复苏已经逐渐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与我国经济不景气一样,全球贸易化的整体环境还在不断地恶化当中,全球的出口型需求率普遍下降,而我国人民币的升值也对我国的出口外资和引进外资的形式非常不利,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我国的宏观经济自从2010年开始以来有着经济复苏速度快的特点,而我国的经济复苏又是严重依赖于我国政府政策效应的,因此我国的经济复苏速度又表现出了先快后慢的特点。我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国家中一直排在首位,我国的投资力度和消费能力都在飞速的增长当中,201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在新常态的状态下保持着平稳的趋势运行,并呈现出了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制,生产质量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大好经济形势。从2015年以来,我国国家一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将短期性的增长政策同中长期性的改革、产业结构链调整政策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缓中有序,稳中前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变化,我国的房地产销售量也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了整个房地产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上升趋势,而且整个社会消费品的总体零售额也在上升性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的出口额还是有些波动,但是从实际总体趋势来看出口额的降幅还是呈收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9.6%,高于第二产业5.9个百分点,而我国最终消费支出额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总生产率的贡献值为60%,城乡收入的差值进一步减少,能耗下降,我国的节能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出现,新增长型的动力系统也在形成过程中,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增长值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新能源汽车行业,铁路行业的效益增长速度高于50%,网上消费额也保持在高速增长趋势之中。伴随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的调整,我国的部分物价有了回升趋势,从而带动了服务型产业价格的总体回升。在G20峰会讨论期间,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同志认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然有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我国作为成员国的一员,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来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状态,要不断拉动我国国内内需,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避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衰退,避免经济风险危机的发生。
二、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国采取了宽松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了社会总体需求,从而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发挥着政府部门的财政职能,逐步减小了城乡差距,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协调性发展。
1.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就是要降低政府消费性的财政支出,根据资产边际效应原理,我国经济增长是依靠于较高的投资率的,所以当政府投资增加后,就会相应地提高社会的生产力,而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而由政府进行财政性支出,可以保证各级政府的投资,进而控制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2.适当发行国债。国家的赤字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积极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财政赤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复苏,而短时间内的政府支持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最快速、最有效的资金渠道就是国家发行国债,所以为了保证政府的投资计划能够顺利得到实施,保证我国基础性设施建设,我国政府将采取适当地发行国债的财政政策投资,实行赤字政策,从而刺激社会总体需求。
3.提高税收征管力度。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也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税收可以使我国国民的储蓄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政府将国民储蓄水平中增长的那部分税收资金进一步用于民间的投资,加强经济增长的能力,因而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税收的征管力度,当前我国税收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税收资金流失,近几年来,税收的流失程度大约在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1%,也就是每年的税收流失程度大约是每年税收收入金额的8%左右,因此提高对税收部门的监督征管力度非常重要,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可以运用降低税率等政策防护方式来缓解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困难,使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4.扩大农民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而农村的有效性需求不够,从而造成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生产产品产能的过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农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必须要扩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财政资金补助,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直补、粮食直补、农产品生产器具购置的财政补贴,从而稳定农产品销售,从而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性水平,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化农村的医疗投入,加快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实现,将农民从传统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产品的需求中解脱出来,还要进一部分改变农村文化的消费水平,提高对农村道路等基础型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对各类工具的消费水平。
5.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我国许多出口型企业破产,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造成的企业利润较低,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科学水平的发展,能够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我国企业竞争的核心力,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并帮助我国中小型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企业创新性、改革性发展力度,鼓励政府、企业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程度。
三、结语
财政政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调节性手段,可以在当今经济发展状况低迷的情形下发挥自身有效的功能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根据当今经济的发展形势而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才能够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在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时可以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发行国债,提高税收征管力度,扩大农民需求,并且加大科技投入,从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5,07:78-85.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等.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近年来,基于我国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规模、拟制战略目标等决策的需要,准确评估和预测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已然成为迫切需求。通过建模分析经济走势,成为经济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未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实际上,早在1979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与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由七个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其通过选取关键经济因素、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基于模型的经济评价系统。之后,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出现了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1979年欧共体开始关于成员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1978年经合组织建立应用先行指标来监测成员国经济动向的机构;80年代中后期,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经济预警系统。1990年国际IFAC大会出现了系统辨识中最新理论――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用于景气预测,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近几年来,基于模型的经济发展研究,已经引起国内经济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相应成果。基于模型化方法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分析结果精确可信、趋势预测科学和精度高的优势,或将成为经济学方法发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不同于其它系统的是,经济系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一是分析对象多样化,二是每个对象的影响因子多样化,导致建立系统模型极其困难,如果考虑数学上的模型变量复共线性问题、收敛问题以及精度问题等,基于模型化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则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系统建模是利用输入输出等观测变量辨识和估计未知参数,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较为准确的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以分析系统特征的过程。建模方法诸多,可大致归纳为两种:一是机理分析法,即通过分析过程的运动规律,运用一些已知定律、定理和原理建立起过程的数学模型,也称理论建模;二是测试法,过程的输入输出信号一般总是可测的,且过程的动态特性总是表现在这些输入输出数据之中,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提供的信息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也称为辨识。测试法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设计合理的试验,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因为研究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关注的角度不同,所需的信息就不同。当然,获得了观测数据,在具体建立模型时,则会根据物理背景、系统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估计模型参数。例如,在能较为准确建立系统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且对在线处理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情况下,Kalman滤波方法成为主要方法;若仅能预知观测样本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简单函数关系前提下,最小二乘方法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手段;若预先知道被估系统或参数的某些验前信息或分布,且采样数据又不充分情况下,Bayes方法成为最有效方法;在多元回归问题中,不同自变量对估计的作用与影响程度不同,而且估计精度并不和自变量个数成正比,因此选取那些对因变量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变量去估计和分析被估变量,则成为必然,这是对信息具有综合与筛选功能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任务。
实际问题是复杂的,不同工程问题需要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一般来说,建模需要遵循一下步骤:一是分析问题性质;二是根据问题设计试验方法;三是通过大量试验采集样本数据;四是分析对象的物理特性,建立假设模型;五是通过数学方法估计参数、重构模型;六是建立一定准则并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当然,建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关于建模的细节问题这里不再详述。
三、 经济建模的基本思路与问题分析
经济系统是数学建模面临的最为复杂系统之一。一是经济系统本身结构复杂;二是影响因素复杂,既有显性关系,又有隐性联系,如何选择二者建模变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只要不断探索其规律,从不同侧面观察、观测其变化,总是可以为其建立起比较合适的模型,以研究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和原理,为精确控制该系统提供支撑。和其他系统建模一样,经济系统建模以要遵循一下基本原则:其一,目的性:即明确建模的目的,不同的建模目的牵涉到的模型结构和建模方法可能不同。在经济领域,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则研究的途径、实验的设计和采集的数据性质则不同,所以明确建模目的是研究数量经济问题的关键环节;其二,实在性:即模型的物理概念要明确。对于经济问题,就是要明确研究问题的侧重点和角度,这样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获得正确的数据和结果;其三,可辨识性:是指模型结构要合理,输入信号必须是持续激励的,获得的样本数据要具有代表性,而且要尽可能的充分;其四,可验证性:在建模之前,必须建立一定的模型检验方法和准则,有些需要通过实际背景和景象,有些需要通过新的数据去检验模型的正确性,模型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其五,节省性:建立的模型自变量或待估参数要尽可能的少,否则计算量大,结果有可能因为自变量或参数的相关性而失真。
在数量化研究,尤其是通过建模研究或预测经济发展时,以下问题尤应关注:
一是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经济问题无论是研究的角度、影响因素还是自身的变化规律都具有诸多随机性和不可测性,因此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多长时间采样一个数据,数据的遍历性和关联关系如何认定等都比较复杂,这些都是影响建模方法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的制约因素和瓶颈,也是建模方法难以在经济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机制问题,就是有数据的组织不深入研究数据,能深入研究的组织却得不到数据,或得不到真实数据。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事前认真设计研究对象的角度、目的和方法,然后分析影响因素或变量,最后确定采样数据的大小和周期。当然,加强各部门的合作,尤其是科研院所与职能部门的合作是提高数量化经济研究水平的必要保障。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加强数据监管,确保数据真实性,是提高研究结果可信性和可用性的基本要求。
二是经济问题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难以把握。和工业过程或机械过程不同,经济问题如社会问题一样,容易受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和战争因素等的影响,所谓的蝴蝶效应就指出了经济不确定性的实质。所以,经济变化的规律往往具有突变性,不像自然界运动规律就是遵循牛顿三大定律一样,经济问题往往因外部干扰,其发展特征、速度、规模以及效率等可能会和前期发生截然变化,导致研究问题具有断续性。所以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要注意抓住问题的内在本质,一般情况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问题本质基本具有持续性;另外要有预见性,能够尽早预知和把握影响因素和成度,从变化中甄别数据的真实性,尽可能使突变前后的数据和模型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三是初始模型难假设。经济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或原理做支撑,加上数据是离散数据,所以在问题初期,很难假设比较合适的模型去拟合得到的数据,往往要经过大量的试算与分析,才有可能把握模型的真实形态。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从不同侧面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尽可能多的获得验前信息,为模型假设提供知识和经验支撑。
四是判断准则难确定。我们知道,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确立的准则不同,结果和结论不同。另外,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如结果判别的阈值可能随着发展要动态作出调整,例如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为0.4,实际上该值允许一定的浮动,若政治稳定、制度保障到位、宏观调控有力,那么该值即使超过公认的警戒线,也不会产生社会动荡和信任危机。所以说,评判准则如何确定、如何动态调整、如何做到既不虚警又不漏警,是经济建模要考虑关键环节之一。
五是检验方法和手段较少。任何模型都需要进行正确性检验,否则,结果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但是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变化的不确定性、实际背景的模糊性和数据的稀缺性,导致检验模型正确性的方法和手段较少,结果可信区间、模型修正等缺少后续数据支撑。该问题既要尽可能通过已有数据通过外推做拟合检验,也要在建模方面充分吸收专家学者和历史经验,以保证模型符合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J].经济研究,2005(11)
[2]蒋金荷,姚愉芳.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一、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呈现出增长势头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突出。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11.7%,2011年为10.4%,2012年上半年为8.2%,2012年1至5月份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为8.7%,离全年增长10%的既定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为20.1%,和2011年最后4个月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回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总量有了一定的上升幅度,但总体上看在建房屋开工量和土地交易总量还没有走出低迷状态,股票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下挫,上证指数在2200点持续徘徊,市场信心不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有限,显示出居民消费的无力和内需的乏力。
二、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势头放缓和下行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前几年经济过热的时候也是因为投资过热。现在经济趋于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趋势,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处于下行趋势。投资下行带动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也比较慢,也在放缓。现在一般为15%、16%,过去都是18%、19%这个幅度。
目前名义的投资增长速度26%,扣除10%左右的投资品价格指数,现在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15%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能保持在15%到20%之间,那么在中国目前阶段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但是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正在持续下降。现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确实比较低,上海的名义投资增长速度1%,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就是负的。
(二)出口乏力对外贸易增长放缓
我国的外贸顺差从2005、2006年以来一直攀升,2010年达到最高,其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是11%,这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美国的逆差通常是5%、6%,我们的顺差是11%。在这么高的水平上现在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如果按照全年平均下降12%来算,去年我们是2,700亿的外贸顺差,那么今年仍有2,300亿左右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外贸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口增长速度提高。
(三)当今经济增长放缓是宏观调控作用的预料之中的结果
中国2009-2012年上半年以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以外贸为例,目前外贸出口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些年的所有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就是想让外贸出口减少一点。从汇率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现在累计升值21%,再加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一点,加在一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将近30%,我们采取这样的升值措施使很多出口企业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使得外贸出口放缓。从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看,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还采取了各种办法减少外贸顺差的做法,降低出口退税、采取一些产业政策,限制“三高一资”,也是为了把外贸生产降下来,特别是降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些年这么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现在是18,0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将达到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内央行需要不断发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还容易引起资产泡沫,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又采取各种措施回笼资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所以采取那么多的措施贸易顺差的增速才减少到12%,应该说也是正常的。
三、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在面临放缓和下行压力的同时,其总体走向还是向好的因素多,总的经济面应该是向好的。和那些出现问题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还不错。比如说越南,越南是连续7年财政赤字,去年财政赤字达到了GDP10%左右。而中国是财政顺差,财政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30%以上。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左右,没有像过去的出现的40、50%的情况。我国的贸易仍然是顺差,顺差仍然是太多,外汇储备仍然是大幅度的增长。给定这些基本面的数据,而且该调整的东西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大事儿。
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注重具体操作细节的技巧性。这个滞后性可能导致最终各种政策的叠加和累计效果过大。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没有马上的反应,再出台一个政策。这个部门出台政策了,没什么效果,那个部门又出台一个政策,每个部门又追加了一个政策。所有政策加在一块最后起作用了,可能发现作用是不是过大了。所谓的叠加累计效应,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发生。至少对于某些部门和行业有可能发生。
一 通信企业营销行为的特征分析
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一定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劳务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销售给客户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工商管理行为。市场营销的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对象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客户,市场营销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营销策略。
现代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是电子信息传递技术产品的营销过程。由于通信企业具有高技术和高投入的经营特征,因此电信企业的营销过程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这些特征体现于对大客户的依赖度较高的特点上。由于电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重依赖于先进技术的应用,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的广泛使用,同时在产品开发过程当中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较为庞大,因此产品本身具有的价值较大,价格较高需要具有较雄厚的资本的客户进行购买。同时通信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利用,供求双方需要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影响能力,以实现相关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大客户对企业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公共资源的顺利取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通信企业市场营销过程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保证产品技术信息的保密性。营销手段的技术性是进行通信业市场营销过程的重要特征。现代企业中技术水平的强弱本身和企业的资本禀赋具有紧密联系,因此,能够与通信企业进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过程,并完成卖卖双方的顺利对接这一条件本身,要求通信企业同具有较强技术力量的大客户进行广泛合作。
最后,通信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市场外部性。通信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具有很强的信息化特征,其产品直接适用于现代化的信息传递过程,因此往往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往往超过经济层面。同大客户的合作将减少企业本身在进行经营生产过程当中可能存的信息风险,增强商业行为的公共安全性。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在我国电信行业主要为国有资本主导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通信企业进行现代市场营销必须重视与大客户的广泛合作。
二 通信企业制订市场营销策略的准备工作分析
市场营销策略要依据市场营销人员所面临的基本经济环境进行制定和选择,以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选择需要进行市场环境的分析作为其基础。
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等几个基本的过程。通过完成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营销人员应当明确市场营销过程的所面临的基本市场条件,并为策略的制定奠定良好的信息资料储备基础。
市场环境分析的首要过程是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通过现代统计技术,进行商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的过程。市场调研的基本目标是对市场的现状和来发展趋势进行掌握。市场调研根据其对象的差别可以划分为宏观经济环境调查、技术调查、用户调查和销售调查。由于通信企业的主要客户来自于生产型企业,因此,其大客户群体的消费构成主要以生产性消费为主。生产性消费的宏观经济环境调查分析,主要针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企业直接生产经营的产品的主要购买对象的基本产出水平,根据比例分配原则对企业将会面临的产品需要量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两部分。现状分析主要针对现有的行业产出水平进行相关数据的测算,分析企业现有的短期产量和短期内的市场需求状况是否匹配。长期的经济趋势分析应当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未来一定时间内的行业和市场变动的分析,要求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技术调查和用户调查针对企业所面
临的单个消费者进行。在通信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当中,应当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规模且数量保持稳定的大客户进行。两者都应注重客户自身的特点、影响客户需求的因素和用户的潜在需要应当作为调查分析的重点项目。
市场销售调查是市场调查环节的中心环节,是对现实营销过程的实际成果的调查分析。销售调查首先应当明确对市场销售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一定的区域内的销售状况,对脱销、滞销和产销两旺等市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市场销售调查也应当注重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调查。在现代市场营销学当中,产品生命周期指某以特定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产品存续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从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环节开始计算的,产品经过新产品开发,最终进入市场,它的产品周期才正式开始。如果产品的生命周期在进行销售调查之后,证明已经进入末端,则市场销售人员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向企业主管人员进行反馈,并建议主管人员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最大利润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