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常识知识竞赛

地理常识知识竞赛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理常识知识竞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理常识知识竞赛

篇1

一、角色扮演体验式学习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时候可将整堂课创设为一个完整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整个情境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完成一堂课的体验式学习。

二、知识竞赛体验式学习

地理学科有很多地理小常识,如果对小常识进行简单机械的记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现象,可根据电视上的《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比较受欢迎的节目开展相应的知识竞赛,这样便能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其学习热情,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的种种乐趣。

三、课堂辩论体验式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把矛盾交给学生去讨论。例如“人口增长快好,还是慢好呢?北京的四合院是拆还是留?”等问题可交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四、课堂游戏体验式学习

针对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玩中体验、感悟地理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经纬网”与“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知识历来是初中教学中的难点,前者抽象,后者枯燥。针对这两课内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竞赛比传统的教学效果好很多。

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基本原理的学习,然后将学生带到室外广场(用石灰画好局部经纬网),学生分组抽签进行游戏竞赛,如通过“寻找地标”“查找路线”“播报地标”等游戏项目加深对经纬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教学中,利用中国政区拼图进行多种形式拼图竞赛游戏,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分布的识记。

五、体验式学习对师生的要求

1.体验式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体验式学习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如领导者、协调者和教练者等等。

首先,教师既是教练,又是学员。在体验式学习中,教师要制定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机智地创设情境、引导讨论、提炼精髓和延伸主题,无一不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同时,这类活动特别强调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为了较好地维护团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气氛,教师又要降低自己的高度,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要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并把这种理解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知道。

篇2

二、我的课堂。我做主

1 课前预习。学习语文都有课前预习生字词的习惯,这是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就教我们的,而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很少有同学会在课前预习地理,其实任何科目都离不开预习:地理课其实可以通过一些如朗诵、相声、小品、话剧等形式来反映地理事物或者问题,特别是小品和话剧表现力丰富,语言、动作有渲染力,如用到课堂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几个学生提前排练一段有关《大气污染》的戏,剧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加以指导,收到的效果很好。

2 课堂教学。(1)在启发式教学中提出问题。有了情感投入,就可以创造情境,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同。改变以往学生对活动题的忽视,把活动题的教学融、人到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解决活动题,同时也有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们就可以把活动题作为问题引出,带领大家进入精彩的思维世界。(2)推动课堂的。《城市的区位因素(一)》的活动题是一个典型的应用题,还有第五单元《农业的区位选择》活动题也是的,讲完知识点后,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此处,思考答案,并分析为什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如遇到稍难的问题,可讨论完成,任何时候不能忽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十六七岁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是最丰富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报一下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时候如果学生有不同看法,而你还嫌哕嗦,不予理会,那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扼杀”,也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要坚持一个原则,不管讲对讲错,能讲就要肯定和鼓励。因此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教学的出现的次数越多越好,这样就会发现更多的“精彩答案”。

3 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许多老师都会上新课、习题课、复习课,但很少上活动课,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开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无疑会给地理课堂注入一剂兴奋剂,改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偏见,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课前搜集一部分资料,然后在活动课上,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导游作答,讨论一些旅游的热点问题。还可设计一场辩论赛,教材中有许多辩题,如《沙尘暴有百害无一利》。再如就某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结合相关手段,举办一场知识竞答,答对者给予适度奖励。地理竞赛课具有范围广的特点,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简单的知识竞赛,特别是初中地理知识,我们可以进行地理位置竞赛、地理常识竞赛,还有高一第一单元宇宙方面的知识等,竞赛的形式如口头竞赛与笔试竞赛、个人竞赛与小组竞赛、抢答式与必答式等,通过竞赛,学生的成就感倍增,也掌握了原来自己不知道或已忘记的一些知识,清除了学习障碍,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效率因此也会得到提高。

篇3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灾害信息;传递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5011306

1948年,数学家、信息论奠基人香农(C. E. Shannon)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被看作是经典性定义并予以应用。现代科学则认为,信息是指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

红十字精神、知识和各项事业的传播是中国红十字会信息传播工作的一部分,而灾害信息的传播或传递则是红十字会信息传播的核心。红十字会灾害信息传播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临灾的灾害信息的收集传递和救助信息传递以及日常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

一、红十字会灾害信息获取与应急预案启动

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是红十字会做好救灾工作的基础,也是红十字会救灾活动顺利开展的窗户和眼睛,信息的获取非常重要。如果信息不通、不畅或严重失真,救灾计划就无法制定,救灾工作也无从开展。

(一)灾害信息获取渠道

灾害信息是自然界和社会中诸多信息的一种,其产生、传递、接收、处理等与一般信息的传播程序、机制大体相当。

中国红十字会对灾害信息的获取主要有三个渠道,即红十字会自身的信息收集和输送系统、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媒体。

中国红十字会有专门的基层信息员,他们是红十字会基层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其主要职责是做好基层红十字会的宣传工作。建立信息宣传员制度、信息员培训制度、信息沟通制度是中国红十字会已经或正在落实的传播工作之一。基层信息员扎根基层,最有机会了解灾区情况,尽管他们主要进行普通的红十字宣传活动,但灾害信息传播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若基层信息员缺乏这项职能或该职能发挥作用微弱,就应建立相应制度,将临灾信息的报道和传递列入其中。事实上,基层信息员的这项工作制度还有待于加强和落实,特别是要明确将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列入其基本职责,让其由信息员变成或兼作“信息源”。

除信息员外,部分红十字会还在基层设立特约记者站,以便收集和传递灾害信息。如重庆市红十字会在每个区县都设立了特约记者,他们是红十字会的信息员,确保红十字会的相关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媒体平台上;同时,重庆市红十字会还在当地新闻工作者中开展“爱心记者”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媒体记者的积极性,不断扩充宣传队伍。

2007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信息名址服务管理中心合作,开通了12114短信宣传平台。12114短信宣传平台是中国红十字会及时了解和掌握灾情的现代化快捷渠道。目前,全国31个省级红十字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十字会都开通了12114短信宣传平台。该平台在雪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紧急救助中,为及时有效地传播中国红十字会的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12114短信平台的功能还要进一步拓展,让其兼作灾害信息传递的平台和渠道,而不仅仅起宣传红十字会的作用。

中国红十字会获取灾害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是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如气象局、地震局、水利部、海洋局、农业部等部门。因灾害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因此它留给人类的时间极其短暂。同时,灾情信息是抗震救灾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它的准确性有极高要求。所以,对救灾过程中的信息流动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根据民政部关于灾情的上报规定,各级民政部门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灾情信息人员,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建立灾情信息传递制度,迅速、准确报告灾情。中国报灾体系的最大特点是逐级上报,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从下级行政单位及同级负责部门向上级行政单位及主管部门报告,即乡镇人民政府和当地民众办公室向市县人民政府和民政局报告,市县人民政府和民政局向地市人民政府和民政局报告,再由其向省人民政府和民政厅报告,最后由民政厅向民政部报告或由省政府向国务院报告。因此,各级红十字会与所属地负责灾情收集的相关部门和人民政府的灾害信息沟通与传递还要进一步加强,应层层合作,把制度落到实处。

由于中国政府对于不同灾种有不同的灾害信息收集管理机构,如水利部、地震局、海洋局、气象局、农业部等都有自己的一套灾情收集体系,每个部门更多关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信息收集,且灾害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方式也不同,致使救灾信息散落于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不全面,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造成信息收集低效且不完整。因此,政府各相关部门应构建统一的灾害信息收集、处理、评估、平台,中国红十字会应与该中心平台建立制度化的信息沟通渠道。

公益组织没有第一部门所拥有的公权力,也缺乏第二部门的雄厚财力,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利益追求,必须依靠有效的传播,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为此要积极发挥媒体传递灾害信息这一重要渠道。灾害发生后,在前线的记者深入灾区了解第一手的灾害信息情况,经平面、电子等各种媒介的报道,引发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媒体关注度越高,民众的爱心、同情心就越高涨,社会捐助的发动就会广泛、彻底,政府也会作出相应的行动。

灾害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上传后,经分析、处理、汇总和评估后,部分信息还要通过适当的渠道下达给民众,让民众有所知、有所为。流行性疫病便是这样。如2004年新年伊始,禽流感疫情肆虐亚洲,严重危胁着人们的健康。北京市红十字会面对禽流感疫情,迅速应对,筹措资金5万元,在极短的时间内编印了图文并茂的民众未知、欲知、应知的《防控禽流感手册》5万册,免费发放给首都市民,为打赢防控禽流感狙击战做出了贡献[1]。

(二)考察调查灾情

灾害信息的传递除上传、平流、下传外,还有下移上达,即上级红十字会至灾区考察调查,接触灾区第一手灾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反馈,做出相应的救灾行动。红十字会至灾区考察调查灾情是掌握灾害信息和更好进行救灾的重要步骤,是红十字会救灾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如2006年7月,湖南省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洪灾,得知灾害信息后,中国红十字总会高度关注。7月19日至20日,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在湖南省红十字会会长甘霖的陪同下,带着首批捐赠的 50 余万元款物,来到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江亦曼一行先后到受灾最严重的资兴市何家山乡山村和光田村、坪石乡和耒阳坪洲村察看灾情,询问受灾情况,并在坪石乡小学设立安置点,向579户全倒房户发放了价值30余万元的帐篷、棉被、大米等生活用品;在耒阳坪洲村,又捐赠了价值10多万元的物品。经过现场考察,江亦曼说:“这里的房屋、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损失惨重,看了心里感到特别沉重”,“从今年4月份以来,总会已经通过不同途径给予了湖南190多万元款物的援助,这次看了灾情现场,感觉支援得还不够,国家红十字总会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郴州的救灾工作,继续向社会各界呼吁,呼吁国际社会更广泛地关注湖南的灾情,积聚社会力量,募集更多的救灾物资和资金,帮助受灾群众早日重建家园”[2]。总会对湖南灾区的考察调查非常必要,认识到灾情比之前所了解到的更严重,款物援助也有限,遂做出更多支援的决定。

(三)启动救灾应急响应

灾害信息的详细与否是中国红十字会启动应急响应预案等级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的灾情信息,中国红十字会分别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力求准确、具体,灾害种类、灾害性质、受灾地理位置、受灾范围、受灾人口、转移人口、经济损失等灾害信息的准确传递将决定红十字会启动应急预案的级别、救灾计划和投放救灾款物的数量及种类(见表1)。

红十字系统内救灾款物的筹集和发放,一是灾区所在地红十字会的筹集(包括向社会呼吁),二是向上级红十字会申请援助,如地方红十字会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求援。申请求助的依据就是灾害信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灾工作报表“表(1)灾情及需求”中“灾情统计”一栏要求对灾区的灾害信息作全面的记录和统计,如发灾时间段、灾害种类、受灾区域数(地、县、乡、村)、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人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需口粮救济人口、倒房间数、损房间数、农作物/草场受灾面积、灾区年人均收入、直接经济损失等多达14项,在灾情统计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具体救助需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再根据灾区灾情信息统计作出启动应急响应级别和援助款物数量及类别[3]。

二、日常灾害应对信息传递

日常灾害信息及应对传递,一是包含在红十字信息宣传工作中,二是表现在专门性的防灾知识教育中,它主要面向社会公众,而不完全在红十字系统中。

(一)防灾知识教育

防灾减灾知识大赛是中国红十字总会会向社会公众传递灾害救助知识的经常性工作。救灾、减灾、防灾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相关组织的事情,也是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素养之一,因为灾害的对象是全体民众,他们对灾害最有切肤之痛。2008年汶川地震的严重灾难,使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认识到加强防灾、减灾教育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汶川地震造成6万多人死亡、1万多人失踪、30多万人受伤,其中许多是儿童和青少年。

为了配合国务院“5·12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工作,为了使广大青少年熟练掌握防灾避险知识,在灾难发生时自救互救、最大限度避免伤亡。在“5·12”地震周年到来前,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于2009年2月16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十字会、各计划单列市红十字会发出“总会关于举办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青少年防灾避险知识竞赛的通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红十字青少年防灾避险知识竞赛”, 内容涉及地震、火灾、洪水、交通事故、抢劫盗窃、拥挤人群等方面的知识。总会要求各级红十字会要利用“汶川地震周年祭”的有利时机,联合当地各级学校,积极组织和动员青少年学生参加“红十字青少年防灾避险知识竞赛”;将该竞赛活动与创建红十字模范学校和发展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队伍结合起来,以推动红十字模范校的创建和红十字青少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各地红十字会和当地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首个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竞赛活动。在各级红十字会的精心组织下,全国有近千所大、中、小学报名参加。本次活动共发行《中国红十字报》防灾避险知识竞赛专刊60余万份,回收试卷答题卡46.5万份,占发行总量的77.5%。经过认真、细致的阅卷,答案正确的共有22.5万份,正确率达37.5%。2009年7月15日,结果揭晓,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分别产生,浙江省红十字会等229家单位获最佳组织奖。此次竞赛不但让青少年在面临危险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帮助他人,并且为少年儿童将来成为光荣的红十字志愿者储备足够多的防灾避险知识。此次竞赛活动得到了富视医疗器械公司的大力支持,公司董事长蒋泉涛表示,对全国青少年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教育,是一项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行动[4]。同年,内蒙古通辽市红十字会在市蒙古族中学开展了“国际人道法及防灾减灾知识讲座”,通辽市红十字会向同学们讲解了“国际人道法”相关知识,详细阐述了红十字会从事的工作,讲述了在各种场所避震、逃生的常识及急救自救知识,使同学们了解到红十字会在救灾救助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北京市顺义区红十字会与区教委共同为该区中小学教师开展应对灾难和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培训工作,并首次将该培训纳入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继续教育必修课内容。规定凡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在2010年底前,必须完成300课时的学习任务,获得相应学分;取得“急救证书”的教师,可记入“十一五”继续教育2学分[5]。

2010年5 月,民政部、教育部、、中国红十字总会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5月12日至9月中旬,面向全国举办2010年“中国人保——全国防灾减灾知识大赛”。5月11日,大赛组织单位民政部、教育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相关领导共同启动知识大赛。本次大赛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日”主题——“减灾从社区做起”,从5月至10月,以书面竞赛和组队竞赛两种形式同时进行,决赛实况于同年10月13日“国际减灾日”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结集播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不断增强,为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安全的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6]。

作为人道主义的社会救助团体,开展自救互救等初级卫生救护培训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基本职责之一。在各级各类学校对青少年进行自救互救知识教育,是中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内容。2011年3月28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教育部、公安部、铁道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务院应急办、、全国少工委、国务院妇儿工委、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国消防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为主题的第1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首次参与主办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北京市全体中小学生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出倡议:认真学习各种安全常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面对危险时选择正确的逃生避险方法。出席活动的领导还与中小学生代表一起在中国消防博物馆参观、体验了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避险。

至2012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继续于“5·8”博爱周活动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竞赛,并委托总会报刊社负责竞赛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活动由各地红十字会组织、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参加,旨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防灾减灾日”的教育活动

因汶川地震的惨痛经历和教训,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为此,国家减灾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研究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宣传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该年4月底至5月中旬,开展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能力。

2009年5月8日第62个世界红十字日和“5·12”汶川地震一周年来临之际,中国红十字会在北京举办以“凝聚人道力量,重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2009红十字博爱周”系列活动新闻通报会,向社会通报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整体情况,启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全国红十字青少年防灾避险知识竞赛活动,在地坛公园举办“凝聚人道的力量——红十字应急救护宣传活动”等。5月7日至9日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纪录片《人道力量》,全国各省级红十字会开通12114短信宣传平台、搜狐网开通中国红十字会专栏,重庆卫视播出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大爱·民族记忆》——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大型公益节目等。全国32个省级红十字会举办了近百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项活动。

在防灾减灾日,辽宁省大连市红十字会在中山区青泥洼桥小学举行逃生避险演习。演习包括“学生疏散演习”和“情景模拟自救互救演示”两个部分,主要普及常见应急避险、紧急救护知识。演习后,市红十字会还为全校师生举行专场“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讲座”。阜新市红十字会等单位举办市大中院校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红十字会、卫生学校红十字会等院校队伍在比赛中胜出。市地震局、消防局工作人员还为现场学生讲解校园防火和避震逃生知识。

内蒙古通辽市红十字会正式组建应急救援队,包括心理救援分队、医疗救助分队、后勤保障分队。12日下午,应急救援队进行救援演练。同时,在首个防灾减灾日里,通辽七中、开鲁县、后旗四中开展避震逃生演习,提高学生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及防震意识。

江苏省扬州市红十字会参加全市“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展示宣传牌,演示卫生救护技能、发放避险逃生知识宣传资料,并参加市政府组织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及防灾减灾救护演练活动。

吉林省长岭县红十字会举办大型街头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向市民宣传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活动同时向市民散发防灾减灾普及读物两千多册[7]。

宁夏红十字会组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参加由宁夏防震减灾委组织的“防震减灾宣传日”活动和地震应急实战演练活动。在活动现场,宁夏红十字会展出了各类宣传资料和甲型H1N1疾病预防控制宣传材料,积极普及灾害常识、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互救技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十字会在开展“2009红十字博爱周”主题纪念活动的同时,在兵团各大中专院校和各师(市)中、小学开展以“珍爱生命、共享平安”为主题的红十字青少年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周活动,活动涉及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自救互救知识学习和紧急逃生演练等项目。此外,还积极参加全国红十字青少年防灾避险知识竞赛答题以及现场募捐等内容。

贵阳市红十字会开展防灾减灾宣传,为新组建的贵阳市红十字医院、市红十字会康复医院紧急救援队进行授旗仪式,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灾害发生时的避险自救演练比赛。

四川省资阳市红十字会开展宣传、义诊咨询等活动,发放红十字基础知识及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2.7万份,开展防灾避险知识竞赛和募捐救助等活动。

辽宁省红十字会举行“携手人道·防灾避险·生命安康”应急避险宣传活动。活动仪式上,省红十字会向沈阳站、沈阳北站、辽宁电视台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捐赠了一批柜式急救箱,由经过培训的红十字急救员管理。辽宁省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还在现场进行了应急避险救护表演[8]。

2007年5月至12月,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对《中国红十字事业2005—2009年发展规划》进行了中期评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公众对红十字会主要活动知晓比例”抽样调查显示,社会公众了解红十字会开展的具体项目更多一些,“红十字会项目传播绩效超过了组织形象传播绩效”。这说明,“5·8”博爱周等项目的宣传活动是成功的,相信经过各级红十字会的努力,“5·12防灾减灾日”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救灾是中国红十字会诸多工作中的首要职责,红十字会作为灾害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体,拥有多个相对固定的灾害信息获取渠道,并根据灾情的类别和大小,启动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响应级别;在日常生活中,红十字会以红十字日等为契机,用多种形式向民众传递应对灾害知识等信息,并做到经常化。所有这些一起构成了红十字会完整的灾害信息传递机制。当然,红十字会的灾害传递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尤其要与水利、气象、海洋、农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渠道实现“无缝对接”,更好地发展和优化自己的信息管道。

参考文献:

[1]京红.五万份宣传手册发放群众手中[N].中国红十字报,20040220(1).

[2]陈阳.国家及省红十字总会来郴指导帮助救灾[N].郴州日报,20060720(1).

[3]王国庆,詹伟.应急响应中的救援物资需求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447.

[4]张立光.全国红十字青少年防灾避险知识竞赛结果揭晓[N].中国红十字报,20090717(1).

[5]陈爽.顺义:将自救互救纳入继教必修课[N].中国红十字报,20090710(2).

篇4

传统社会中的启蒙教育,大多都由私人教育完成,这种教育之中,许许多多勤奋读书的人都被树立成学习的典范和榜样,比如胤恭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等。

其实,论到勤奋刻苦,今天的孩子远比古人更加刻苦,更加勤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了《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年至2010年)》,报告显示,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为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时间9小时少了1小时23分钟;而在周末,中小学生平均睡眠时间也只有7小时49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少了1小时11分钟。

这种超负荷的勤奋看起来很美,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这种集体的刻苦是不正常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勤奋学习的人,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压迫性的体制,去逼迫孩子不得不勤奋,不得不刻苦。不管这个孩子未来会做什么,想做什么,不管是上智下愚,不管是贤不肖,都同样地被迫加入到了知识竞赛的大潮之中,所有的孩子竞争同一个目标,这是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

启蒙教育应重点育“人”

中小学教育,其实是一种启蒙教育,是人生之初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不管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启蒙都应该是培养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

传统教育之中,大量的蒙学典籍和理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对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教育他们怎么做一个人才是启蒙教育的重点。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什么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也就是怎么样做一个人。至于想学知识,则需要心智稍长之后,可以自我选择,是大学之教,在传统社会,就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了。

现代教育中的基本理论也是一样的,除了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常识,伦理道德的规范、待人接物的礼仪之外,还要教会他作为一个国民的常识。

追求知识到底为了什么

然而在今天,我们的启蒙教育完全陷入到对知识的盲目追求中,考核体系逼迫孩子,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追求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却忽略了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怎么做人。

这是一种严重的偏差,从来没有任何时代的教育如同现在一般。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不良背后,是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发生了不良变化,目标变得单一化,学校追求升学率,社会上的人们追求财富。所有人的生活都单一化了。

教育目的单一化的结果是什么?教育本身被卷面考试所主导,不关心孩子的成长。教学科目繁多,安排不合理。学生则在这种只追求知识的教育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了一肚子知识,但是真正对未来有用的有多少?实践证明,这些知识在我们日后工作和生活中,真正用到的或还能想得起来的很少,当初学到的知识在应付完考试后,都还给了课本和老师。

比如,数理化在中学教育中占的比例很重了,这些知识在以后能用到多少呢?相比之下,可能更有用的历史、地理、哲学、法律、国民常识等,反而成了副科。

这其实是一种悖逆,传统教育教人怎么做君子,现代教育教人怎么做国民,但是现实的教育是教人做科学家等各种“家”。在中小学,最聪明的孩子都去学数理化了,学不动数理化的,才去学文科。其实真正合理的是,最聪明的孩子都应该学历史、哲学、法律、地理等,然后才去学数理化,现在却被我们弄颠倒了。

价值观决定教育

当今启蒙教育的悖逆,带来的是整体的压力,非独孩子、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不轻松。更加无奈的是,所有人都认为不对,但却又不得不投入到知识竞赛的大潮中去。

目前,还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能改变这种局面,因为需要的是彻底的改变,目的要变,内容要变,方法也要变,这种改变是等不来的,它需要整个社会观念的变化,价值观的变化作为背景,才有可能带来教育体系的变化。

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在试图做一些努力,借鉴传统启蒙教育的理论,推动学生读经。传统的启蒙理论确实可以借鉴,传统蒙学教育的优点是不试图给孩子灌输太多的知识,缺点则是强加灌输特定人生观和世界观。

篇5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能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情感,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爱上政治课。

一、用艺术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感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他的论著中将教师的“讲”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门见山,一种是先“引起动机”,以后者为最有效。那么,政治课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讲起课来语言才会生动,才能把抽象的治理论讲解得容易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讲授政治常识的“一国两制”这个知识点时,讲到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时,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于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同学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大陆对台湾的态度和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求异,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

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常常会使老师和学生形成惯性思维。而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是展现教师生命价值的所在;也是学生享受求知乐趣的所在,课堂如能实现师生全方位的有效互动,那么师生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师生的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作为教师,我们的教育目标应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求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有效地动起来,提高学生的独创能力。巴班斯基指出:“学习的争论就成为刺激学习兴趣的方法。”“组织课堂讨论,发表各种意见可刺激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研究表明,学习者认真参与并将整个身心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学习效果最为持久和深入。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取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授课后我会根据所讲内容拟一些习题,或给出具体材料,让学生分组抢答。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使他们巩固了所学知识。例如在讲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时,由于学生对实践是认识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这三个表现理解得不够透彻,于是我给出许多具体材料,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习题课上,我通常都是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逐渐对学习政治课产生兴趣。

三、图文并茂,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电教手段,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战胜疲劳的新的力量。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多媒体,亲手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这样既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又可以使同学们耳目一新,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四、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还会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竞赛的内容紧贴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例如我们组织过时事知识竞赛、读报竞赛、诗文和名言警句所蕴含的哲理竞赛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参加者达到100%。在竞赛结束后,我们评选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通过开展这些竞赛活动,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培养了同学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思考的习惯,还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对政治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失败。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拿破仑甚至讲:“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正是没有这个词使他南征北战,横扫欧洲大陆。

事实上有许多学生正是缺乏学好政治课的信心,产生了畏惧心理,丧失了兴趣,对政治课“谈虎色变”,所以学生要建立起学习兴趣,可以从增强自信心入手,具体有如下几个步骤;

(1)想象自己曾获得成功的事情,努力回味那种成就感,以获得对学习的兴趣。

(2)令人愉快的事物总能激发兴趣,所以尽量想愉快的事情,如“我今天将再学会1个原理”,“今天又学会了某种类型题的解法”,让自己知道今天超越昨天,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

除此之外,我认为激发需要、明确目的、积极的鼓励、教师的期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与人生.

篇6

1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动

现代教学是民主的,师生是互动的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允许各抒己见,对错误和不太正确的见解在小组商讨中解决,并表扬他们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参与的精神。教师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歧视贫困生,不纵容学优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这样学生会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但学生在课堂上的"敢"动不是"乱"动,如果课堂上学生手忙脚乱,这种外在形式多于内在的活动是单纯的为活动而活动,丧失了"动"的价值,就不能实现知识的升华。

2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动

古人云"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学会了多少,更要注意学生是否"学会",要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只有学会科学的方法,学生才会自己动起来。例如学生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很难理解当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具缓慢演示,让学生细心观察,启发学生说出看到的现象,然后对不同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出昼夜长短的变化。事例的演示让学生真正体验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比教师泛泛地讲效果更好的多。

3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乐"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3.1巧用谚语、诗歌来加强地理教学的语言艺术,调动学生的感官。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编写一些地理谚语、诗歌加以引用,并通过表情、手势等辐辅以简单、明快体态语言,使声、形、情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并能扩大知识面。例如在学习《黄河》时,我就有感情的大声朗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表现黄河奔腾不息、滚滚东流的形象;当概括横断山区气候特征时,就强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通过这些通俗、形象、琅琅上口的谚语、诗歌的引用,让学生把知识落到实处。

3.2师生角色互换,学生当先生,善用谐音法巧记知识。

兴趣是学习动力因素之一,有了兴趣记的快,记的牢。比如:在讲到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时,名字长,又饶口,不易记。我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好的记忆方法,就鼓励学生想办法,有的学生用谐音法,把它说成"麦穗不打米呀"同学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还记得牢。再有,在讲到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七个铁矿国家时,由于国家多,空间跨度大,同学们一时难以记住,有的学生编成"印中鹅,美噢!"(印:印度,中:中国,八:巴西,大:加拿大,美:美国,噢:澳大利亚)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一下子记住了。

3.3把竞赛引入测试中。

具体做法:在每一个单元结束后,先有学生拟题,教师整理分类,把学生按学习水平高低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主持下进行竞赛。试题分抢答、必答、附加题,将试题按难易程度分成三类,以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发挥。这样方式改变了过去呆板的考试形式,灵活、新颖,学生积极参与。

4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爱"动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常识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性质。学生学习时最厌烦空洞的"一言堂",特别是初一学生所学地理知识的空间与自己很遥远,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地理与现实的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南亚、西亚分区地理中,找出当今世界国际矛盾与冲突的焦点地区,并从地理知识角度试着分析原因,找出"9.11"事件受袭击的城市,找出历届世界杯足球赛举办地。班内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撰写环保小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学生变得爱学了,在课堂上爱动了,所学的知识记忆、理解得更深了。

篇7

一、《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明显滞后

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相关教材的编写时效性较差。如我们应用较多的相关教材有陈家刚的《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2005年出版的),王兴斌的《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2006年出版的),孙克勤《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2009年出版的),朱海冰的《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2012年出版的)等。教材编写时间的滞后带来内容的滞后,很多相关政治、经济、旅游业的问题明显与实际不符。

(二)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

很多教材内容设计基本包括几大板块,这些内容可大体划分成“博”和“专”两大部分,“博”即客源国自然、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礼仪禁忌以及经济、政治、民族文化等基础国情概况;“专”即客源国的旅游业发展概况、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客源的流向等。

(三)学时设计较少

一般学校的该门课程设置的学时是30―40学时,而需要讲授的国家有二三十个,时间显得捉襟见肘。若面面俱到地讲,就会讲得不精、不透,若只讲授个别国家,那其他国家学生就无从了解。有的国家的一些视频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而这些国家学生基本都没去过,对其很陌生,缺少视频资料,知识的趣味性、形象性大大降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变得困难。

(四)教师自身水平不足

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太过繁杂,杨载田等也谈到 《谈旅游客源国概况》 课程具有丰富的区域旅游市场学、 旅游经济学、 区域旅游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包括国家政治地理、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以及民俗、 心理、 环境、 GIS、 园林、 建筑、文物等学科领域, 教学难度很大。这样的课程特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要求任课教师是 “全能型” 人才, 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和实践教学经验, 而且还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高校中尤其是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这样的教师显然少之又少。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多渠道丰富教案内容

教材的数据太老,容易使老师在课堂讲解中出现错误,既误导了学生又易使教师尴尬。弥补的途径就是在课前备课环节多查找互联网上的数据、报纸杂志和相关学术期刊,平时多与相关人士交流,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丰富教案内容。

(二)多种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这门课程在笔者的学校是一门专业限选课程,只设置了30或36学时,学时的限制要求我们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笔者按照两学时讲授一个国家的进度有重点地选择十五六个排名靠前的中国旅游客源国进行讲解: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并把日本、韩国这两个重点客源国进行更详尽地讲解。其次,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把课堂上讲授不到的国家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课的框架进行收集整理,作为课堂的有效延伸。再次,积极利用网络课堂的力量,上传一些费时但对学生辅助较大的视频资料或其他学习资料供学生课下学习。再其次,通过设置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课下收集大量资料,达到自学的目的。最后,在学期期末,以二课堂的形式组织客源国知识竞赛,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参与其中

为了避免一言堂,避免课堂讲解中把这门课程变成仅是简单常识的积累和识记,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讲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讲解一个国家前,让学生收集这个国家的最新时事。

篇8

“整体三段式”复习方法是学生根据对知识体系的感知和学习,形成的定向―自读、研讨―归纳、应用―反馈的一种学习模式。其中定向―自读指让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自主复习,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研讨―归纳指师生根据教学难点共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归纳整理成具体规律性知识,这里教师的启发起到重要作用;应用―反馈指学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高效。

一、定向―自读,做到宏观了解、细致把握

在中学复习过程中,定向自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框架,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一)把握整体结构,建立宏观知识体系。

让学生从教材整体结构入手疏通教材,建立宏观知识框架,同时明了知识点的分布,以提高接下来的复习效率,是定向―自读的第一步。例如我们在复习第三册语文课本时,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迅速对书本内容进行框架梳理,整理后可发现一般为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外国文学常识(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这里主要是对外国文学进行鉴赏及对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进行思考。

2.记叙文常识(如《斑羚飞渡》、《猫》(郑振铎)),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区分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模式。

3.现代诗歌常识(如《纸船》(冰心)、《我是一条小河》(冯至)、《色彩》(闻一多)),这里应注意诗歌的特点、诗歌的惯用手法及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4.古代诗词常识(如《渡荆门送别》(李白)、《秋词》(刘禹锡)),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古诗词,背诵古诗词,注意古诗词中词语的运用和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5.古文常识(如《小石潭记》(柳宗元)、《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这里主要思考文言文中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纪传体的特点。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同时可以思考这类问题时的答题技巧,获得知识学习和内容复习的主动权。

(二)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微观掌握,补充知识框架。

第二是要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微观的思考和理解,更细致地理解书中的知识点充实大纲内容。例如我们所说的诗歌常识或是古诗词常识。在学习中,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它的具体写作手法和具体作用,像是描法通常有:(1)通过抒情、写景相融合的方式达到情景交融;(2)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体形象;(3)以古喻今,使诗歌寓意更加深刻;(4)反复法,强调作用,突出重点;(5)象征手法,使内容富有深度。在情感色彩的表达上通常有:(1)壮志豪情(《沁园春・雪》);(2)忧国忧民(《春望》);(3)思念家乡(《渡荆门送别》)。

二、研讨―归纳,做到梳理知识、融会贯通

对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学懂知识,而且在于对知识的灵活掌握,一个人有大量知识储备,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知识便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运用已有知识进行问题处理。因此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归纳,以实现深层次的知识重组。若是将定向―自读作为中学语文复习的基础,那么研讨―归纳便是中学语文复习的一个升华。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两个方面对教材知识进行划分,其中基础知识包括语法、修辞、段落结构及古代汉语知识等,因此这既要求我们看到其具体内容,又要求我们看到其外向延展。基本常识方面主要包括各种文体和文学常识,其具体方法是先排出三种主要的文体(记叙、议论、说明)并以其结构标出教材所涉及的一些其他文选,接着对文章类别进行细分,分为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等。最后在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类整理,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归纳出其一般规律。

三、应用―反馈,做到多途径实现知识迁移

叶圣陶先生指出:“不但使受教育者吞下了若干东西,尤其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这里所指的并非传统中学语文复习中管用的超负荷的题海战术,而是指寓教于乐的科学性训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学习。这种学习一般采取如下方法进行:(1)小组合作进行“举一反三”,利用小组方式进行题目的抢答,当老师说出一个作品时,小组成员立即抢答与之相关的内容;(2)教师定向命题测试或是学生自主命题互测,但应注意教师定向命题且让学生在充分准备下考试的方式不宜多用,一般在整册复习或是复习的阶段性练习时使用;(3)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语文临场应变力。

四、结语

“整体三段式”复习法的一大特点便是始终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以使学生零碎、杂乱的知识点系统化。

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55-01

初中地理《大洲大洋》是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共分两部分,一是世界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陆地和海洋,继而引入大洲和大洋是极自然的,因为地球内容涉及到的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带划分等,从地球的海陆分布可观察和感受到陆地海洋的分布及轮廓;地图知识又为辨方向、量距离、识高低、认图例等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地理常识性知识,熟练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水陆分布对今后学习其它知识十分重要。

为使学生能够扎实地获得理性认识,形成概念,要考虑到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的特点,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三:

1、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和海陆面积图,识别大洲大洋,判别大陆、大洲、半岛和岛屿、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能灵活掌握。

2、这节课要求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从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入手,到理解大洲大洋的分布,并探究大陆、大洲、半岛 岛屿、海洋、海峡的区别。科学的认识大洲大洋。要组织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获取概念,分析搜集的资料,从中理解相应的概念。由课堂生成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有学生自主的解决问题,利用相应的网络查找自己所困惑的概念,问题等,培养幻想未来,回顾从前,穿越时空的想象地球在几百万几亿年前是什么样的。通过讨论,把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解放出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实现有效学习。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态度,团队合作学习的精神你,创建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的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一节课上下来,我感觉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所以,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针对以上教学目标采用了学生全员参与的讨论法,比较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电脑直观演示和学生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通过图片、文字、让学生分析比较七大洲四大洋的特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也即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引者,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教师演示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的只是建构是建立在“我要学习”的积极的自助探究的基础上。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其一激情导入、设计问题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播放多媒体自己得出结论;其二观察海陆分布,得出结论;其三竞赛巩固所学知识;其三小结本结本课重点。这节课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为目的,在教材的分析上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化,然后让学生归纳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其一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大洲大洋》一课,我把信息技术和教材紧密的结合到一起,用电脑演示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面积,以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体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针对于每个学生,并通过学生观察图片,运用多媒体的演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展示每个大洲的地形人文等多方面的特点,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在学生游戏中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了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其二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学情,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和教师的拓展补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其三学生通过研究问题合作动手,分组学习,改变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合作中体会自学探究带来的成功,激发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也就是现在提倡的新概念下通过网络教学实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导,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演,教师用大量的图形演示帮助学生回执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大洲大洋的感性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中图分类号:G652;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45-02

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常识教学法》;20世纪90年代《幼儿科学教育》;21世纪初至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从常识教育过渡到科学教育,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这一现象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且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走在科学教育改革的前沿,承担起这个重任。

一、幼儿园对科学教育的要求

随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掌握、分析最基本的自然常识、科学常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把掌握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最明了的,可以让学前儿童接受、理解、并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探究而习得,同时还要与孩子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事物结合到一起。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学前科学领域活动的引领,只有教育教学的理论及技能还远远不够,学生还必须要有浓厚的科学底蕴才能很好的胜任,尤其是幼儿园一日常规中各个环节所随机触及的科学内涵。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成因分析

(一)高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设置不足

以某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开设的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钢琴、舞蹈、美术实践、乐理视唱练耳、声乐、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教育活动与指导、幼儿园课程论、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史、儿童弹唱、书法、幼儿教师礼仪基础与口语训练、幼儿教育政策法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纲要》解读、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教育评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前沿及热点问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研究、幼儿园环境与玩具制作等等。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科学教育课程只有一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开设在第四学期,只有32学时。在课程体系中根本没有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致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难以适应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必然造成学生科学基础薄弱

在目前,多数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招收文史类学生,有很多高校的招生对象还有一部分的幼儿师范的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他们接受的主要是文科课程教育,这就造成学生理科知识结构的严重不足和缺失。虽然在初等教育阶段他们曾经学习过理化生等课程,但是并不系统,不能构建他们自己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不能对自然科学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在我国初等教育阶段有关天文学、宇宙学等方面的常识教育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更是基本涉猎不到。加之文理分科之后,在高考的重压下,学生对既有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也缺乏巩固和提高,上了大学之后,连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都知之甚少了。更不用说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前沿知识,学生们更是一无所知。在以某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从调查结果看,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和基础知识知之甚少。在访谈中,多数学生对毕业后从事幼儿科学教育感到非常的困惑和畏惧。

(三)学生缺乏独立开展儿童科学教育的能力

学前专业学生在设计和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定位不准确、选题不恰当、表述不清晰、材料准备不充分、环境利用不能有效支持开展活动、活动设计与指导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轻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解决突况、不能正面准确回答相关科学问题、不能把科学教育有效的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和幼儿的日常生活充分融合等问题。因此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几乎都会回避科学教育类的课题。

(四)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缺乏性别平衡的意识

绝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性别比例上严重失衡,男女生招收比甚至小于1:30,以至于让人逐渐产生了学前教育专业是女生专业,幼儿教育只需要女教师,男人不做“孩子头儿”。而事实是男生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也大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质量。

三、关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对策

自从2001年《纲要》颁布以来,对于学前科学教育在价值取向、构成和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的重知识掌握的幼儿园常识教育,学前科学教育转向以探究为核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改变传统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把知识习得模式转变为技能模式,这不仅包含了科学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了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应转向“反思性实践家”的课程理念和培养模式,即实践反思模式――强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过程,强调幼儿教师应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生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的、经验化的个人知识。[2]

(一)构建合理的科学教育体系

很多西方国家,在师范教育采用“3+2”模式,即在前3年开展学士学位课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系统学习数、理、化、生、天文学及科学常识等,合格者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如果要从事教育工作,必须要经过2年的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并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又如,新西兰设立了幼儿科学教育专业,其录取对象为有着优异理科背景知识的综合性中学毕业生,在进入本科教育的第一年将要参与为期半年的幼儿科学教育专业的筛选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顺利进入学前科学教育专业。之后接受自然科学领域的教育包括物理、生物、地理、化学、天文等幼儿科学教育涉及的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学科的知识。而在我国,高中三年文科学习的学生,进行大学后他们更多的在学习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艺术技能、各幼儿领域教学法等方面。[3]在我国,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让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科学类课程的教育,如文科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科技发展与社会、科学与探究等课程。

(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由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偏低,对于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学习科学课程的基础,因此,在开展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具体可以结合科学课程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把教学重点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转向对既有自然科学发现过程的“模拟”。教师在课堂里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演示或证明,而是提出问题,然后充当学生的“助手”,向学生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服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科学教育多样化、生活化,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1、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以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组织科学兴趣小组,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开展各种科学实验、科学小制作、小发明、小创作等等。另外,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探究感兴趣的问题。

2、进行科普知识讲座,普及学生的科普知识。为学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在讲座中可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及其发展过程、前沿科学动态、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科学问题等。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科普书籍,以弥补他们对现代科学知识及其发展状况方面知识的空白。

3、开展各种有关科学知识的活动,加深对科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组织开展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各种竞赛,科普知识竞赛、一站到底、科技创新大比拼、科普论文竞赛等,在各种活动及竞技的过程中,学生的科普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以实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及运用得到加深、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4、开展多种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制药厂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到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等地参观、观察,到幼儿园去见习、观摩科学教育课,与幼儿多接触以发现幼儿日常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思考如何将学到的科学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工作之中,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及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适应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1

(1)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的现状。虽然素质教育早就提了出来,但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应试教育仍然主宰着我们的教学。判断一个学校的好坏,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人们还是习惯于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这就导致我们的学校教育依然紧跟着高考和中考的指挥棒转动。长久以来,地理都不是中考科目,在高考中也曾被取消过好几年,这就使地理在人们的心目中真正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忽略了它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地理常识的功能,而注重它是不是中考、高考科目,学习它是不是和考大学有关。如果与此无关,那么,这门课就似乎有些“多余”。

(2)学生的现状。对于学生而言,目前的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学习负担过重,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各科教师都对学生施以重压,惟恐有一个知识点、一种题型被漏掉,喘不过气来的学生怎么可能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地理课的学习。其次,对地理怀有畏难情绪,因为地理课开篇关于宇宙部分比较难,如果教师再不注意教学方法,就容易使学生对地理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3)教师的现状。很多地方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启用的都是教学能力较弱的或者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也有的是由一名主科教师兼职,且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有些教师上课只是带着学生读一遍书,有的则让学生自己看,或者干脆上别的“主科”。在这种情形下,又何谈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

二、消除消极影响的措施

要想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而且这种努力必须是长期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改变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了给“主科”让路,地理课被一再压缩,由规定的3课时压缩为2课时或1课时;在课程表上地理课主要被用来填补空白,“主科”、升学考试科目优先安排后,才在空白处安排地理课,根本不考虑地理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这些都是急需改变的。

(2)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常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所以地理教师的素质若不能提高,想要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3)完善教学用具。在大多数学校,教具要靠地理教师自己动手制作。限于人力、财力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电化教学很难走进地理课堂。即使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只不过是在进行优质课评比和观摩课时做个样子。所以完善教学用具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

2.高中地理教学应克服一些不利影响

(1)提高教师素质。首先教师的知识观需要改变,应由“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不能让学生变成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必须让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此外,应由“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转移。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获得知识。其次教师能力需要提高。长期以来,能够钻透地理教学大纲,吃透地理教材,讲透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一个地理教师的理想境界。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沟通,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以往的那些知识已显得不够用。有些学生的问题已经触及本学科的知识前沿。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除具备中学教材所需的地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较深层次的专业知识。

(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①比较法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把这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通过反复比较得出的。由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复杂性,地理学习中的比较法类型呈现多样化。实践证明,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②多媒体教学。这是现代教育采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不但在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所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运用。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19-03

作者简介:赵东明(1975―),江苏灌南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南京市化工园区南化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是千年岁月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中学生,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

一、强化预习,自主学习

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质疑、解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体作法是:

(一)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提示及一定的预习要求,应体现教材单元和课文的目的要求,做到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文道”统一。

(二)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文言文自学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开动脑筋,边看边想;笔不离手,边看边画;防止遗忘,边看边批;深思熟虑,边看边读。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归纳、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围绕主题的探究,应多设问、巧置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必要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组织小组讨论解决。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时放手让学生对照文言文课下注释,边读课文,边练习译讲课文、常识,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遇到疑难问题,同桌、小组讨论或举手问老师;教师可指名中下等水平的学生练习试讲,客观检测学生预习和自学效果。

二、激趣点拨,学法指导

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引导其作深度思考,让其充分享受认知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起学生兴趣,不使其感到厌烦,让他们觉得学文言文有意思、不枯燥。

(一) 导入新颖、有趣,引起学生的注意

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用一些较有趣的俗语或涉及课文的笑话等来导入,也可以让学生来析题。导入得法,就可以激发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做到课文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对课文的分析切忌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应做到古今一体,融古于今,今古结合,以古照今,以今视古。

(三) 学会质疑,自主解决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价值在于点拨关键的词句,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识,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

(四)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进行审美教育

运用教学内容中渗透着真善美的资源,教师要以敏锐而富有个性的目光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美,并力争把这种美的感受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

(五) 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课文内容,多元化评价,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激起共鸣,感染学生,提高兴趣

教师要努力创设优美情境与氛围,熏陶激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三、拓展训练,开阔视野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应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拓展延伸,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在形式上可采用演出、绘画、讲述、演唱(演唱诗歌)、看幻灯片、欣赏影碟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看其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向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关注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作为文言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文言名篇给我们刻画了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历史名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乐观豁达、与民同乐的“醉翁”太守欧阳修,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疾呼的柳宗元,意坚如钢、百折不挠的老愚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哪一个不是栩栩如生的学习典型呢?

四、归纳总结,精心设计

归纳总结,注重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平时可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整理,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但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资料摘录的习惯,指导学生制作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成语、警句、名句。教师要加强指导,促使学生将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前后联系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文言词语的系统认识。对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许多学生学到后头,忘了前头。在教改实验中,笔者总是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以旧带新,增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学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触类旁通。

学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培养能力和技巧,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课外题。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设计方式,如:

(一) 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互帮互助式背诵,化难为易

(二) 引表演进课堂,化静为动,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

(三)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代替简单的复习检查

1. 知识竞赛。可以进行小组或男女生之间的知识竞赛。

2.过关制。一节课教学结束以后,老师抽取几个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即是过关,否则重新再答,做到“人人清”。

五、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能够消化吸收,丰富思维,接受文化熏陶。由各篇文章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

文言文的很多知识点的规律性很明显,老师可引导学生主动相互合作交流,探究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也要善于把规律性的内容教给学生,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总结文学文化常识、词类活用示意图、文言文疑难词句判别规律表、文言文特殊句式判别规律等方式,给学生提供示范。

六、写作实践,求新求异

著名学者张中行认为:“读,有目的,也可分为三级,一是理解,二是深入,三是仿作。” 作为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如果能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不仅可以学到遣词造句法,还可以学到文章结构法,以及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应落实到写作上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借鉴,逐步学会写作、创作,并最终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写作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体验、挖掘,以悟出文章真谛。学生有了扎实的文言基础后,想象将更丰富,写作中将求新求异,用句简洁、语言生动,富有情感。因此,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也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人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技巧,学生将学到的文言词汇和文章技法迁移到现代文学习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可以提高自己的现代文读写能力。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借鉴其章法,提高现代汉语的写作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心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感受生活,培养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以情感人。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向文言文名篇学习,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审视自己,用文言名篇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成功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以致用。写作教学实践表明:立意高远、言词优美、行文流畅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行文简练、遣词造句考究,也可以促进现代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出奇制胜,写出《赤兔之死》《吊屈原赋》这样优秀的文言作文。

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引导其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文言文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还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

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发展了学生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形成健康人格与良好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篇13

德育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的、志在提升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体现和规定了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第一要务。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传播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在工作和生活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说:“教师的任务不只在教书,更要重育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学科的教员,而且使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其优雅的言行举止,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满怀热情的课堂教学,无不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深入研究教材,发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初中地理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而且因其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公民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

三、采用有效教学法,实现有效德育渗透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人类在经历了漠视自然、大规模粗放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痛苦之后,“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生态环境道德理念已渐入人心。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中,青少年学生是主体,他们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相关地理章节的教学中可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养。

2.科学比较法

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同一区域内不同地方的地理特征既有差异也有类同。因此,比较法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地理教学中的大量具有类比性事实材料,可以采用比较法。因其结论建立在事实对比的基础上,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教学效果也很明显。例如:

结论:中印两国同是人口多、底子薄的文明古国。印度可耕地面积比我国大,粮食种植条件比我国优越,但其粮食总产量尚不到我国的一半。在1970年时,印度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好过我国,但现在以GDP为代表的多项经济指标远不如我国。我国人口目前居世界第一,但自然增长率已下降到14%以下,而印度人口的增长率远远高于我国,短期内将超过我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其不合理的人口政策将使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比我国更大的人口和环境资源压力。通过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制度的优越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