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力状况

劳动力状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劳动力状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劳动力状况

篇1

200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贵州省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远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以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主,分别占转移人数的29.7%和53.7%,高中及以上占16.6%[1]。李崇慧[2]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比例与文化程度呈正比,学历越高,转移的比例越大;目前贵州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于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季勤等[3]通过对贵州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流劳动力增长到 65.9%。这说明目前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针对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工资性收入本文由收集整理正逐步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目前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的这一现象,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对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的影响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对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的影响,探寻利用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家庭人力资本的途径,以促进贵州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与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

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下页表1显示,2000年贵州省人均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为117.51元/人,逐年都在增加,2009年达424.2元/人。同时,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也在逐年提高,其中初中文化受教育程度2000年为34.01%,到2009年增长为42.6%。高中文化受教育文化程度由2000年的3.28%增长为2009年的6%,而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文化程度分别由2000年的1.36%和0.21%,上升为2009年的1.8%和0.8%。这说明从2000—2009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增加的同时,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文化状况也在提高。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得对家庭劳动力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将以人均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为自变量,记为x,以各受教育程度为因变量,记为y,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之间的影响程度。

二、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影响

三、结论与分析

将以上方程(1)、(2)、(3)、(4)画图进行分析,其中y1、y2、y3和y4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地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初中、高中、中专、 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劳动力外出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也随之提高。

2.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对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考虑到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素,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对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最大。劳动力转移所得收入可以促进更多的家庭劳动力获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了贵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农村劳动力素质。

3.根据图1所示,可以预测随着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的不断增加,当其达到1 400元/人时,其对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将大于对中专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由于农村居民外出工资性收入正逐步成为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那么可以预测劳动力转移所得收入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四、政策建议

篇2

在农村劳动力大分流的今天,重庆农村妇女劳动力分布状况大致有三个层次:

一是30岁以下初中文化以上的新生劳动力。她们并非“富余”劳力,但却是各大城市最能吸纳的劳动力,为此她们事实上成为向发达及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输出的主力军。

二是30岁至40岁初中文化为主体的骨干劳动力。这批人中分为两类:能力较强的一部分,成为农村种养殖及其加工业大户,是农业产业化的基干力量;生存条件困难的一部分,成为季节性就近打工群体,是农村挣钱补贴家中生计的主要力量。

三是40—50岁左右文化程度偏低的基本劳动力。这批人成为承继传统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在家带孙子,稳定农村生活的基础力量。她们占农村现有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均在60%以上,有的地区高达80%。

二、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从业动态

30岁以下的新生女劳力,在进入发达城市打工的机遇上,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适合女性心灵手巧特征的项目。

30—40岁的骨干劳动力中,能力较强或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妇女,一般都选择就地创业,或承包荒山,或搞蔬菜基地,或科学养殖、种植而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同一年龄段的另一部分人,因上有老下有小,故土难离,多在小城镇从事体能强度较大的家政服务。这批人成为在土地锐减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40—50岁左右的基本劳动力,是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力量。她们大多从事传统小农生产,进行小规模的、传统的种养殖业。同时还成为带孙子、支持儿女外出打工的主力军。

三、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发展走势

30岁以下的新生劳动力转向发达地区后,在那里安家生儿育女,大批返乡已不太可能,但这批人比城里同龄人更能吃苦,更有创业动力,她们中会有一部分人在未来20年中获得成功,而她们的故土情结会在成功之时更加强烈。她们中的成功者,可能成为未来家乡建设的主要投资者和支撑者。

30—40岁的骨干劳动力中的专业大户,在未来20年发展中,大多会成为农工商企业主,她们将成为农村产业化和农业生产市场化的桥梁、纽带和带头人。

40—50岁的基础劳动力,10年后将退出农业生产环节。但她们是农业大变革时期稳定农村社会的基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期的奉献者。

四、发挥农村妇女劳动力作用的建议对策

1、广开劳务输出渠道,强化男女协调有序转移

据调查,农村劳力转移出现两大特征:一是输出者并非“富余”劳力,而是农村“新生”劳力。二是在自发转移群中,女性所占比例较低,且流向盲目。

为此,一是各级政府要树立男女比例协调转移观。女性转移过少,未来重庆农村以“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为主的特征将更加突出,这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村儿童,即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培养教育,也会进一步扩大男女发展差距,导致农村发展和妇女发展的进一步滞后。

二是各级政府要广开转移渠道,把促进女劳动力转移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力争每年输出的女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输出大军的30%以上,确保重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有序。

三是抓住城镇化建设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

2、构建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扶助农村女大户,女能人

据调查,农村专业大户的发展最需要寻求帮助的是三个问题:一是科技服务,希望得到品种上、种养技术上的切实指导;二是市场信息,希望及时了解把握市场的需求状况;三是资金周转,希望得到及时的低息贷款扶持。

为此,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满足专业大户的这些基本需求上,在政策、资金、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女大户、女能人提供方便。政府要充分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构建好为农村女大户、女能人示范、带动、培训、服务的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3

与去年年底相比,从城市数量看,增加了27个城市;从人口规模看,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个百分点,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总体而言,2002年全国89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全年总体状况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求人倍率为0.79.分季度看,其求人倍率从2002年一季度的0.73升至四季度的0.89.

2.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基本稳定。

2002年监测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9%、27.2%和70.9%,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就业需求格局基本稳定。与2001年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1.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需求在原比重较大的基础上基本持平。

3.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占据主体,制造业需求有较大增长。

2002年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为32.4%、21.7%和19.8%,三者合计约占总需求近3/4.

与2001年相比,三大行业需求增长了7.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4.2个百分点,其次是社会服务业,增长了2.3个百分点。

4.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据主体地位,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61.9%.

与2001年相比,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增长了7.8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需求比重仅占12.6%,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3.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私营及个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用人需求的呈现上升态势;而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呈现出逐季下降的趋势。

5.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两大类职业的需求比重和求职比重分别是69.2%和59.1%.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关系相对缓和一些,其求人倍率分别为0.9、0.85和0.7.

6.在所有求职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69.1%,是求职主体。

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5.9%,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1%,其他失业人员占12.5%,下岗职工占10.6%.其他类型的求职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占21.2%.

与2001年相比,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的比重增长了8.8个百分点。分季度看,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失业青年,分别增长了7.5和6.7个百分点。

7.分文化程度看,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主要集中在高中文化程度。

从需求看,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41.9%,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2.5%,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比重为35.7%;从求职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5.2%,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了总求职者的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比重为26.2%.求职人员文化结构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结构基本一致。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除硕士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以外,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状态。具体而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0.86;高中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0.81;大专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0.67;大学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 0.77;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是1.26.

篇4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

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篇5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偏低

全县18至45岁的农村劳动力总量是157753人,仅占全县总人口的42.4%。从全国来看,我国人口已进入老龄化时代,特别是18-45岁的劳动力逐年减少,以及自然减员、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总量,已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大

全县外出务工人口为6980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44.3%。外出务工经济收入高、见效快。据调查,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每人年纯收入在3至少万元。而农村传统的种、养殖业,周期长、规模小、收效慢。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导致外出务工是秭归县劳动力资源的首选。

(三)剩余劳动力数量少

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为33970人,仅占劳动力总量的21.4%。这部分群体之所以选择在家务农,大致有三方面原因:

1.与种、养殖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有关。秭归县部分乡镇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养殖业。不少农户一年只需经营好产业园就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2.与自主成功创业有关。全县创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八种:种养殖、餐饮酒店、物资销售、快递运输、办公通讯、美容美发、装潢设计、家政服务。创业不仅方便了全县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3.与自身家庭条件有关。部分农村劳动力因是独生子女、孩子无人照看、父母年岁已高、身体状况欠佳等原因,只能选择在家乡发展,即使在县内规模企业打工也只能是季节性、临时性的。

二、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就近就地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从农村劳动力自身分析

1.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农村人受教育文化程度低,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够重视,导致农村现有劳动力文化程度总体不高。

2.劳动力专业技能缺乏。在家务农者,缺乏比较硬的专业技术,对农产品的深精加工、产品市场营销知之甚少。即使外出务工,也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报酬少、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二)从企业用工环境分析

秭归县的规模企业大部分都建设在九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和城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生活配套设施缺乏,进城务工人员生病就医、子女入学、生活娱乐都较为不便。而且县内规模企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据统计,县内大多数规模企业普工工资为1800-2000元左右,工作时间10小时左右。而沿海发达地区工资普遍在3500元以上,且有额外加班费。二是企业配套设施不足。多数企业不具备为员工提供食宿条件,无法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也增加员工支出负担。三是精神生活匮乏,缺少休闲娱乐。可以说县内企业无论工资待遇还是务工环境,都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从区域特色分析

秭归位于湖北西部,是典型的山区县、农业县。由于人口多,土地资源较少,在很长一段时期,外出打工经济是秭归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初,每年有很多人在外打工,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用专车接农民工回家过年,很多乡镇只留下老弱病残,很少看到年青人。

(四)从社会发展稳定分析

外出打工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明显。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普通,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老人遇到困难或生病时更是孤苦无依,有的外出务工者务工后不愿回农村,重新组合家庭,导致许多家庭不稳定。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县委、县政府一方面要引导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全县经济发展成果和县内规模企业风采,以及就业政策、创业典型和企业用工信息,宣传要做到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算好“亲情账”,特别是外出务工产生的次生问题,如“子女教育”、“老人养老”、幸福指数等,让他们选择既做好事业,又照顾好家庭。

(二)加大培训学习力度

全县要利用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移民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各乡镇、村要积极建立化教育活动场所,不断提高村民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改善企业用工环境

随着县域经济和九里工业园区内企业快速发展,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多渠道整合配套项目,有针对性地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市容环境较差的问题,不断改善园区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完善员工住宿、用餐、文娱活动设施,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合理调节农村劳动力

要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广大村民提高J识,转变观念,发挥自身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复合型”致富之路。加强示范引导,乡镇要选择一批代表性强的“能人”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兴办二、三产业。通过市场引导、典型示范使广大劳动力降低对土地的依赖性,合理流动、科学配置。

篇6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本所提供的巨大成本优势。张家口地区是北京的北大门,由于其特殊的军事地位开放较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特别是京津地区转移。随着80、90后的劳动力逐渐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现状、条件、要求、见识都与其父辈有了很大的不同。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龙头经济城市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这说明当今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了解农村青年的诉求、研究他们的工作状态、分析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民族“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综述

1.人口学理论。人口增长的过程呈S型曲线,经历了从“多生多死”到“多生少死”直至“少生少死”的发展过程。

2.社会学理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曾经指出,社会制度的结构决定了个人行为。处于工业发展期的中国正在从原有的静态平衡通过剧烈的转型期达到新的静态平衡。这意味着社会制度的结构正处于被打破未重建的阶段,农村的社会结构经历着比城市更加剧烈的冲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体现了农民个人行为对社会制度变革的适应。

3.经济学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机。农村经济的破产迫使农民走出农村,低效率工业化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又促使农民走向城市。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农业生产率的水平却远远落后于工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农业产量的提高并非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是劳动力投入的加大,中国农业的生产率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二、张家口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

1.就业的流向及分布。问卷调查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张家口地区13个县年龄在18周岁至40周岁的260个青年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者的就业地点为京津地区的占33%,本市的占30%,除本市外本省其他城市的占21%,其它地区的占16%。

2.就业环境。就业方式中,从事建筑装修的占22%,家政服务的占8%,加工制造业的占16%,餐饮服务的占20%,售货员的占15%,个体经营的占8%,公司职员的占4%,其它的占7%(例如地铁安检员、保安人员等)。这些工作被认为是又脏又累且缺乏技术含量的。

3.就业歧视。7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受到过一定程度的歧视,包括语言上的侮辱,态度上的轻蔑,行为上的隔离等。甚至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几乎成为了社会的参照系,如果不努力生活进入社会的中上游阶层,就会沦为和农民工一样的悲惨境遇。很多城里人认为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挣钱少又得不到尊重,他们宁可待业在家也不愿意丢面子从事那些工作。

三、张家口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约因素

1.自身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2%。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然很严峻,外出务工人员几乎没有可能从事高薪、高职的工作。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建筑业、服务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对于外语、计算机、写作等能力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其它一些相对高薪、高职、低体力劳动的工作对个人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基本的计算机、外语或写作能力。这些方面能力的欠缺极大的限制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水平。

2.产业结构。在中国产业化的进程中,农民非农化的过程最好的方式是就地转移。然而,曾经活跃一时的乡镇企业终究由于其落后的理念,非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较低的抗风险能力而逐步暗淡。除此之外,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才能获得生存空进,这就进一步恶化了农民工的选择权。

3.户籍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张家口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采取离乡不离土的工作生活方式,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对他们来说,城市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最多不过一个美好的梦想,很难成为他们的家园,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只有农村才是他们最终的依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农民非农化过程,中国的农民是个体迁移为主,而西方农民是家庭迁移为主。

四、促进张家口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建议

1.离农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方式。随着张家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本着环保、高效的理念引导下,许多大型国企甚至是外企落地建立生产基地。这是当地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机遇。

2.有效的职业教育。为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能获得真正等同于工人的工作,尤其是适应大中型企业的生产,必须对他们开展有效的职业教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教育类似于高职高专的精华版,需要政府投入,强制执行,最终以执业资格的获得为其工作准入的门槛。

3.构建适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应当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保障其因家庭变故而拥有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程度。

五、以实现农村青年“中国梦”为理想

新时期的农村青年更有知识、文化、理想,他们的就业是实现自身“中国梦”的最主要途径。实现他们的“中国梦”,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农民就业 考问中国城市化》》楼培敏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2]《多学科视野下的就业保障研究》彭薇 王旭东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篇7

第一,最直接的意义就是能为外地户籍的劳动者提供一个参考:决定是否到重庆求职。

第二,从积极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角度,能够为它们提供第一手资料作参考,制定法规、规章或通过行政指导等来消除不必要的户籍限制,促进人才流动,繁荣市场经济。因为,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从积极履行人大与政府的职能角度,有利于为它们消除户籍歧视、保障公民就业的平等权提供第一手资料作参考。

第四,从我国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的角度,能够为国家通过一个直辖市的情况摸清国内就业的户籍歧视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次调查的数据来源:根据《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 (LB501-2002)》的分类,调查了“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六大类的情况。数据基本都是来源于重庆的“联英人才网”、《重庆商报》、《重庆时报》等对户籍要求标注明确的招聘信息,收集的时间范围是2005年7月到2006年7月,共统计了683家单位招聘单位涉及9606个岗位的招聘信息。

本次调查中,数据整理中的一些问题:招聘人数一般是确定的,但是也有极少数单位的招聘人数的是“若干名”或“不限”,本文视其为2人;另有个别招聘人数是一个区间,本文取其中间值。

二、重庆企业招聘中对外来劳动力之限制状况的调查统计

笔者对683家企业招聘《劳动力市场职业分类与代码 (LB501-2002)》中有关大类及部分小类的户籍限制状况的调查统计如下:

1.招聘单位负责人的户籍限制状况

(1)经理。招聘经理职位共68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24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3.52%。有户籍限制的,都是要求重庆市户籍。

(2)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这里的其他企业管理人员是指除经理之外的行政主管、行政主任等。招聘的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职位共186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8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9.68%。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有16个,要求是某郊县的1个,要求是主城区的1个。

(3)小结:招聘的单位负责人职位共867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42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4.84%。

2.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户籍限制状况

(1)工程技术人员。招聘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位共117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7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6.06%。其中,要求是重庆四川户籍的职位有3个,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60个,要求是五个郊县的7个,要求是主城区的1个。

(2)卫生专业人员。招聘的医生、药剂人员和护士职位共319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32个,占职位总数的10.03%。

(3)经济业务人员

①会计。招聘的会计职位共计150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26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17.33%。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是21个,要求是主城某个和某些区的职位5个。

②会计之外的其他财务人员。招聘的其他财务人员职位共147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32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21.77%。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是31个,要求是万州区(重庆副中心)的1个。

③其他经济业务人员。这里的“其他经济业务人员”主要收集的是财务人员之外的业务员。招聘的其他经济业务人员职位共50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27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5.39%。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24个,要求是主城某区和某两个区的职位3个。

④小结:招聘的经济业务人员职位共798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85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10.65%。

(4)教学人员。高等教育教学人员一般不受户籍限制,因此这里主要收集的是中小学教学人员、幼儿教学人员以及其他教学人员。招聘的教学人员职位共381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7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1.84%。

(5)小结: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卫生专业人员、经济业务人员、教学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位共2669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95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数量占职位总数的7.31%。

3.招聘办事人员的户籍限制状况

(1)文员。招聘的文员职位共132个,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4个,占职位总数的10.61%。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是11个,要求是主城某个和某些区的2个,要求是五个郊县的是1个。

(2)秘书。招聘的秘书职位共6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5个,占总数的7.58%。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是3个,要求是主城某个或某些区户籍的是2个。

(3)行政助理。招聘的行政助理职位共2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5个,占总数的20.83%。要求是重庆或四川户籍的职位1个,要求是重庆市的是4个。

(4)治安保卫人员。招聘的保安职位共72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32个,占总数的4.42%。其中,要求是重庆市或四川省户籍的10个,要求是重庆市的20个,要求主城某个和某两个区户籍的2个。

(5)小结:招聘文员、秘书、行政助理、保安等办事人员的职位共94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共56个,占总数的5.92%。

4.招聘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户籍限制状况

(1)购销人员

①营业人员。招聘的营业人员职位共1898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52,占总数的8.01%。这里有个特殊情况是重庆市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一家就招聘1500个营业员(无户籍限制),如果不算此特例,那么招聘的营业人员职位共398,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52,占总数的38.19%。要求是重庆市的是80个,要求是主城区的是72个。

②收银员。招聘收银员的职位共29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33个,占总数的11.15%。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31人,要求是主城区的2人。

③推销展销人员。招聘销售人员的职位共1220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09个,占总数的8.93%。其中,要求是重庆、四川户籍的1人,要求是重庆市的103人,要求是主城某些区户籍的5人。

④小结:招聘营业人员、收银员、推销展销人员等购销人员的职位共341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294个,占总数的8.61%。

(2)仓储人员。招聘仓储人员的职位共58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共11个,占总数的18.97%。

(3)餐饮、娱乐服务人员

①厨师。招聘厨师职位共153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5个,占总数的3.27%。

②服务员。招聘服务员的职位共428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6个,占总数的1.40%。

③小结:招聘厨师、服务员等餐饮、娱乐服务人员的职位共581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11个,占总数的1.89%。

(4)社会服务人员

①维修工。招聘维修工的职位共7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16个,占总数的21.62%。

②清洁工。招聘清洁工的职位共7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0个。

③小结:招聘维修工、清洁工等社会服务人员的职位共150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是16个,占总数的10.67%。

(5)小结:招聘购销人员、仓储人员餐饮、娱乐服务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等商业、服务业人员的职位共4203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是332个,占总数的7.90%。

5.招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户籍限制状况

招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职位共83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0个。

6.招聘生产运输工人的户籍限制状况

(1)生产工人。招聘车工、钳工、焊工、漆工、装配工、电工、其他技工等生产工人的职位共77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39个,占总数的5.04%。

(2)驾驶员或司机。招聘驾驶员的职位共64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是19个,占总数的29.69%。要求是重庆市户籍的职位有13个,要求是主城某个和某些区户籍的职位共6个。

(3)小结:招聘生产工人和司机的职位共838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是58个,占总数的6.92%。

三、统计结论及建议

由上述统计可知,就整体情况而言, 招聘劳动者职位共9606个,其中有户籍限制的职位有683个,占总数的7.11%。从有户籍限制的职位占招聘职位总数的比例来看,户籍限制比例最高的职位是商业服务业人员7.90%,再次分别是专业技术人员7.31%、生产运输人员6.92%、办事人员5.92%、单位负责人4.84%,最低的是农林牧副渔生产人员0%。

篇8

Key words:Rural labor force;Educational training;The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hicheng County

农村人口作为中国人口基数较大的群体,其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经济技术发展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作为城市建设的主人公之一,其就业特征却显示层次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因此,有必要对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解决就业困难。文章选取了赣州市石城县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深入部分乡镇,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7份,问卷回收率为87%。以切实掌握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及需求,探讨提高农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性。

1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

1.1 受教育水平 由表1得知,该地农村劳动力还有2%的文盲,且受到过13a以上学校教育的人仅占3%;另外,分别有45%和33%的人接受过1~6a的小学教育和7~9a的初中教育,即绝大部分人仅接受过完整或不完整的义务教育。显然,该地农村劳动力总体受教育时间偏短,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技术现代化发展对其素质的要求。

1.2 年龄结构 在被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小于20岁和大于61岁的农村劳动力分别为5%和11%;21~30岁的占18%;31~40岁的占21%;41~50岁的占27%;51~60岁的占18%。由以上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年龄集中在31~50岁左右,也即中年人占多数。因此,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充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教育需求,把他们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

1.3 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 调查样本可知,有近38%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 000元,14%的家庭处于5 001~10 000元,25%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区间为10 001~20 000元,还有约2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25 001元。而江西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1 139元,二者数据相比较可得:该地农村劳动力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江西省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1](见图1)。

1.4 家庭负担情况 表2中,负担人数比指家庭劳动力与家庭常住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人数指该地在各个比例区间内的具体个数。通过对表2的分析,有46%的劳动力需要负担1.1~2个人的经济支出,还有33%的劳动力需要负担2.1~3人经济支出,更有甚者,有的劳动力需要负担5人左右的经济支出(占8%)。由此可见,该地农村劳动力的家庭生活负担较大,经济工作压力较大。

1.5 对农业科技掌握水平 农民对农业科技掌握水平如何?表3数据显示,约60%的农村劳动力对如何“选择优良品种”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了解,而在对如何“正确使用农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71%的人对此有一些了解,还有近29%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结合图1可推测,人均年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务农。在此情况下,若他们还未能掌握更科学先进的农业技术,必将会对其收入总额造成极大影响。

另外,在对处理禽畜疫病的调查当中,有84%的农村劳动力选择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如捕杀、隔离、消毒、报告、请专家诊治等)进行处理,相比之下,还有近14%的劳动力认为应该通过封闭消息、立即出售及自己食用等方法进行处理。大部分人掌握了对禽畜疫病的处理方法。

2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显示(见表4)。(1)关于培训目的:60%的人将增加经济收入列为其参加教育培训的目的之一,另外,还有44%想要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他们自身的技能。(2)培训类型:绝大部分的人希望受到职业技能类(47%)与实用技术类(27%)的培训。(3)培训层次:一事一训作为短期培训的一种形式,与短期培训一起构成该地农村劳动力最期待的培训层次,总占比达77%。(4)培训时间:该地农村劳动力更加倾向于短期或超短期教育培训,愿意在7d以内培训的劳动力比例高达79%,另外可以接受在15d以内的也有16%。(5)培训费用:该地农村劳动力并不太愿意为了教育培训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如选择为教育培训支付50元以内的占比高达82%。(6)培训方式:关于培训方式的选择,近半数的人选择面对面授课的方式(占52%),还有26%和33%的人分别选择了现场实习和多媒体教授方式。

综上所述,该地农村劳动力对学历或证书的培训需求要远远低于他们对增加收入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需求,并且,他们倾向于选择短期且低成本的教育培训。因此,政府及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当对症下药,针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来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2.2 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发现,影响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原因有很多(见表5),由于不同需求不一样,造成原因也不一样,但结合访谈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影响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大类:

2.2.1 培训资源方面 这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学校和培训内容两大类。30%的该地劳动力认为影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原因是当地学校数额少,20%的受访者认为培训内容不恰当。首先,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大本营,然而在该地有如此大比例的人反映影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原因是由于当地缺少学校,说明当地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稍显不足亦或是教育投入不够,突显为以下两点:第一,是对教育培训活动创新不足,如培训形式未实现数字化及信息化;培训手段不够多样化;第二,对教育培训宣传力度不足,无法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加入教育培训活动过程里,进而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有意愿接受教育培训但却缺少设施,难以接受较为系统的学习。其次,若相关教育培训的组织者未就培训内容征询广泛农村劳动力的意见,或者未能贴近其生活实际,那么就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的兴致不高的现象,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2.2.2 教育培训管理方面 通过对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管理相对迟滞,如在培训资金投入上,政府投放金额有限,而农村劳动力人口基数较大,因此,农村劳动力个人分得的教育培训补贴较少,相对的其个人所要承担教育培训费用就更多,进而影响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动力;由于资金投入相对匮乏,致使教育培训资源配置(如地点建设、设备配置)难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在培训质量上,培训内容设置难以贴近农村劳动力的现实工作需求[2];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培训对象选择有偏差,农村劳动力最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群体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但无法继续升学的年轻人以及知识技能相对较低的中年人,教育培训过程中,相关部门无法根据目标群体的特征进行针对性培训。另外,农村劳动力的闲暇时间是保证参培率的重要前提,尽管大部分教育机构已经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错开了农忙时节,但闲时培训时间仍过长,不符合农村劳动力预期。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多数农村劳动力并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培训在时间上的要求,从而降低农村劳动力的参培积极性和主动性。

2.2.3 农民自身情况 这部分内容涵盖教育培训费用、时间以及参培观念。其中,29%的人认为培训费用是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之一,还有37%的人因时间限制而无法参加教育培训。首先,该地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一方面由于经济收入较低,难以支付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培训投入的回报期较长,再加上农村劳动力自身相对落后的经济和封建的小农文化思想观念的限制,封闭了农村劳动力获得最新农业科技及就业信息的渠道,使得他们不了解市场对知识技能的最新需求,导致他们不愿增加教育投入,进而缺乏对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

务农是该地农村劳动力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务农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特别是在每年的农忙时节,若在农忙时节安排教育培训,这将直接导致他们因农忙而放弃参加。一定的文化素质是接受教育培训的基础,然而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受其自身较低的文化基础的影响,严重降低了他们对接受现代化教育培训的接受能力,也让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对促进自身知识技能发展和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性。作为最需要受教育培训的两大主体,有一定文化基础却无法继续升学的年轻人还未有经济能力来支付教育培训费用,而知识技能相对较低的中年人因为家庭负担较重在面对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时,难免有心无力。因此,教育培训费用给培训主体带来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培训需求绵软。

3 对促进石城县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发展的建议

篇9

关键词:劳动力成本 比较优势 劳动生产率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关于国际贸易动因的理论的核心,由亚当•斯密最早在《国富论》中提出。他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基础是由于各国生产技术上的差别,由此形成各国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别,根据这种差别,进行贸易的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是生产和出口那种有着绝对生产成本优势的产品,而进口那些生产成本上没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后经李嘉图对该理论的发展,比较优势成为各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原因。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不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

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该理论被称之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由于要素相对丰裕度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两国贸易商品价格的不同。

因此,根据现代比较优势的模型,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我国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依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优化我国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

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现状

(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市场恶化导致需求减少

2009年我国对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根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美、日、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滑坡,需求减少。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也随之减少。如2010年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6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4%;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107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鞋类出口额为28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7%。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频繁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出口受挫

一般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态势与世界经济发展成反向趋势。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加剧。据WTO统计,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我国已经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成员。如印度尼西亚与阿根廷2008年都对中国纺织品采取了进口制裁措施。埃及则对聚酯产品发动一连串的反倾销调查,抬高进口纺织品的关税。印度日前也对我国的玩具抬高关税。2009年4月8日,美国钢铁产业正式向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对我国油井管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诉讼金额高达27亿美元。复杂的贸易关系和不断的贸易摩擦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率大大下降。2009年东莞最大玩具厂“合俊”的倒闭就是一例。

(三)面临东亚、非洲等地区的挑战

近些年来,亚、非、拉国家地区相继开放国门,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厂商,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给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巨大的冲击。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各国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和国际统计年鉴的汇率表,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工资是191.731美元,而同期泰国为192.589美元,略高于我国;埃及为142.366美元,低于我国。2005年我国制造业职工工资是162.707美元/月,而印度为151.64美元/月,可见相较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十分突出。

(四)我国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开始进入快速上升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职工工资增幅明显。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工工资的增长以1997年为拐点, 1990年到1997年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约为4.86%,低于同期人均GDP增长(年均8.99%);自1998年至2006年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率为12.87%;高于同期人均GDP增长速度(年均8.36%)。二是,社会保险等间接成本上升。据相关统计社会保险费用约占我国劳动力成本的20%,占间接成本的60%左右。随着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各项保险覆盖率大幅增加,企业劳动力成本中所包含的社会保险费用也相应提高。如2006年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达到66%,比2002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率也显著提高。

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因素

(一)我国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不断上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价上涨也较为明显。2003-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2%、3.9%、1.8%、1.5%、4.8%、5.9%、5.2%。虽然CPI上升幅度不大,但一方面粮、菜、水电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较快(如2008年食品价格上涨14.3%);另一方面未计入指数的商品房价格大幅上涨(如2008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7.1%,二手住宅价格上涨6.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4%),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价上升幅度远远超出CPI所反映的程度。除生活资料价格上涨之外,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成本也不断攀升,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必然。

(二)我国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正相关

相对于大多数国家,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英国的1/16,但雇员工资仅为其1/27;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18,但工资水平为其1/21;……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生产率是印度的3倍而工资水平大约是其2倍多一些。可见我国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不成比例,我国雇员的工资增长有较大空间。

(三)经济增长将刺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

近三十年来,我国GDP以年平均高于8%速度在增长,但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其一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欠合理而导致的。数字表明,我国职工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1990年为16%,2003年下降为12%,2005年则只占到10.91%。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看,收入分配偏重于国家和企业,而居民收入份额下降。所以为使雇员收入增加,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力成本成为趋势。

(四)政府相关政策的调节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此后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2004年3月,劳动保障部颁布新的《最低工资规定》,明确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以确保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004、2005、2006这三年,各省区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整了1.9次。2007年29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2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企业经营面临巨大压力,暂缓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但是随着经济的回升,2010年各地又相继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且增幅多在20%以上,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上海市为11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北京市为11元。

结论和对策

尽管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是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仍将长期存在,主要分析如下:

(一)劳动力供给充足

从劳动力供给量角度,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时间内都将处于很高的水平。2010年我国15-64岁的绝对人数为9.78亿人,比重达72.2%,到2030年绝对人数为9.66亿,比重为66.8%,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占人口比重高的特点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各国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还是较低。美国、日本、德国雇员小时工资水平一般在15美元以上;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接近10美元;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墨西哥等,一般在2美元左右,而我国1美元左右。

(三)劳动生产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经济型原理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劳动力价格水平还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我国劳动生产率虽然较低但是最近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1995年到2000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1.3%,2001-2005年年均增长11%;而2003年印度、美国、日本、韩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仅分别增长5.4%、2.2%、2.9%、3.2%。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

(四)目前仅是工资上涨且处于刘易斯转折点的第一阶段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论,发展中国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一种二元经济格局。即现代产业部门以不变的工资率吸收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不断的对现代经济部门进行再投资,扩大其比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资本积累赶上人口增长,以致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即告结束,工资提高到维持生活水平之上。这一时点被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也就是说在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之前,我国职工工将维持着较低的水平,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具有优势。

有学者认为刘易斯转折有两个阶段,第一次转折是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但这种工资上升是由于传统部门变得更加富裕、使劳动力供给的机会成本提高等外生变化所导致。而非源于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为短缺,第一次转折因此可称为工资转折。刘易斯本人认为这次转折是无关紧要的。第二次转折是由劳动力供求由过剩转为短缺的内生变化所导致。可以称为供求转折。这次转折才是决定性的。目前情况下我国还未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充其量只是进入了第一阶段,即进入了一个制度工资开始上升,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仍然大量存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劳动力短缺主要是结构性和周期性的。从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到第二转折点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大可不必为此而恐慌(唐茂华,2007)。

根据分析本文得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目前还存在,但是并不意味着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我们能置之不理、麻痹大意,相反我们要对此趋势作出灵敏反应,积极应对和引导劳动力成本变动。努力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要重视教育、加强培训。我国之所以处于国际分工的低价值链与我国劳动者素质不高有很大联系。在劳动力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有利于我国发展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性产业。其次,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我国吸引FDI的质量。对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少吸收 ;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技术溢出效应大的FDI多引进。最后,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将粗放型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变为集约型技术优势。

参考文献:

1.商务部政策研究室.我国劳动力成本增长空间及对策.调研与参政,12

2.朱芝洲.工作时间、工资与效率之辨[J].特区经济,2008.4

3.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A].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篇10

1.供求总量均出现大幅度增长。

根据90个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所采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三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266.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294.9万人,求人倍率 约为0.9.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88.9万人和94.9万人,上升幅度分别为50.1%和47.4%,岗位需求的回升幅度略高于求职人数,从而导致了求人倍率略有上升,上升了0.01.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68.3万和41.9万人,上升幅度分别为34.5%和16.6%,岗位需求的回升幅度略高于求职人数,求人倍率上升了0.12.与二季度相比,“非典”疫情比较严重的城市如北京、天津、石家庄、包头,三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明显回升,用人单位需求分别上升69%、99%、137%和455%;求职人数分别上升35%、87%、136%和407%,用人单位需求的上升幅度高于求职人数的增长。

2. 第三产业需求大幅回升。

三季度,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1%、31.5%和66.4%.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二季度各产业需求大幅度下降,三季度开始回升。三季度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增长了近60万人,上升幅度为51.2%,第二产业增加26.5万人,上升了46.2%.

3.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等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用人需求大幅度回升。

从行业需求看,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占总需求31.4%、25.4%和17.2%,三者合计约占总需求的74.2%.与二季度相比,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近30万人,增长55.9%;制造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近21万人,增长43.3%;社会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15万人,增长49.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近4万人,增长66.2%;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增加了4万余人,增长61.7%.

4.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幅增长。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3.7%,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6.8%和26.7%,两者合计达63.5%.从需求总量看,企业的用人需求比二季度增加了86万人,平均上升幅度为52.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分别增加了约30万和24万人,分别比二季度增长了48.1%和56.8%.

5.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供求总量大幅增长。

劳动力市场中供求两方面的总量均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非典”疫情影响较大的商业和服务业人员这一职业群体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增长幅度较大。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既是需求主体又是求职者主体,两大类职业的需求比重和求职比重分别是72.4%和65.2%.从需求总量看,与二季度相比,各类职业的供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增加了近38万人,上升幅度为56%;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增加了8万人,比二季度增长了48%;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7万人,比二季度增长了37%.从求职看,与二季度相比增加较多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增加了近34万人,上升幅度为51%,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近11万人,上升幅度为50%.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用人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求职者人数的增长,因而导致求人倍率的上升,其求人倍率为1.

6.与二季度相比,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新成长失业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回升;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比重略有增长。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 所占比重高达60.8%,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6.9%,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2.2%,其他失业人员占11.7%;下岗职工占7.9%;其他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占23.5%.与二季度相比,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增加61.5万人,增长幅度为52%,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加约25万人,增长幅度为63.2%,就业转失业人员增加28万人,增长幅度为53.4%;下岗职工增加5万人,增长幅度为27.3%;其他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20万人,增长幅度为41.9%.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2.2和1.5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则分别增长了1个百分点;下岗职工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1.3和2.6个百分点。

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增长幅度较大。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7.3%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9.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比重为30.4%;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含大专)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7.7%.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5.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30.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含大专)占了总求职者的23.7%.求职人员文化结构和用人需求结构基本一致。

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季度相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共增加了近18万人,上升幅度为61%;求职人数共增加28万人,增长了67%.求职者的增长幅度高于用人需求。

“非典”疫情过后,各地开展了一些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会,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供求人数的增加。

篇11

2003年二季度全国89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总体情况看,受“非典”疫情影响,本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根据89个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所采集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信息,二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177.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劳动力约200万人,求人倍率 约为0.89.

与上季度相比,求职人数减少了29.5万人,下降了12.8%,招聘人数减少了20.1万人,下降了10.2%.由于求职人数的下降幅度高于岗位需求,导致求人倍率略有上升,上升了0.03.下图显示了2001年一季度至2003年二季度全国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变化情况。

“非典”疫区城市中,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天津、北京,分别下降54%、40.9%、26.7%和17.9%;求职人数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天津、石家庄、包头、北京,分别下降39.6%、38.2%、38%和10%.

2.第三产业由于受“非典”疫情的影响较大,二季度用人需求下降幅度较大,第二产业下降幅度较小。

二季度89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8%、32.3%和65.9%,仍然保持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结构。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1.8和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1和3.6个百分点。

从需求总量看,与一季度相比,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减少了16.8万人,下降了12.6%.第二产业减少近2.3万人,下降了3.8%.

“非典”疫区城市中,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下降明显。其中,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北京、天津,分别下降51.9%、39.2%、19.4%和18.6%.

3.受“非典”疫情的影响,二季度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呈现下降态势,但对制造业用人需求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

从行业需求看,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依然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其用人需求分别为30.2%、26.9%和17.3%,三者合计约占总需求的74.4%.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分别下降2.9和1.6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则分别下降了0.3和0.8个百分点;而制造业依然呈现上升态势,分别上升了2.1和4.4个百分点。

从需求总量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下降幅度较大,分别比一季度减少了11.8万、4.2万人,分别比一季度下降了18%和11.9%.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也相对有所下降,比一季度减少了1.46万人,比一季度下降了21.2%.

“非典”疫区城市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三大行业的用人需求下降较大。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天津、北京、广州,分别下降51.9%、36.8%、36.5%、21.1%和18%;建筑业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天津、石家庄、包头、北京,分别下降92.2%、51.8%、48.8%和26.9%;社会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天津、石家庄、太原、北京,分别下降65.5%、64%、41.5%、32.6%和15.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太原、石家庄、包头、北京、广州、天津,分别下降59.6%、48.5%、42.5%、36.8%、14.1%和11.6%.

4.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据主体地位,二季度企业用人需求减少,股份制企业和私营及个体企业用人需求出现下降趋势。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2.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63.8%.

总体而言,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用人需求略有下降,其中,与上季度相比,股份制企业和私营及个体企业分别下降了2.5和0.4个百分点。

从需求总量看,企业的用人需求比一季度减少了20.07万人,平均下降幅度为10.9%.其中,股份制企业和私营及个体企业分别减少了9.8万和8.4万人,分别比一季度下降了18.7%和11.9%.

“非典”疫区城市中,企业的用人需求下降较大,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天津、北京,分别下降54.9%、40.5%、21.1%和18.1%.

5.劳动力市场中供求主要集中在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受“非典”疫情影响,商业和服务业人员这一职业群体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总量下降幅度较大。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两大职业既是需求主体又是求职者主体,两大类职业的需求比重和求职比重分别是71.8%和65.6%.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各类职业的需求变化幅度较大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商业服务人员,前者分别上升了1.5和7个百分点,后者则分别下降了0.4和4.5个百分点。

从需求总量看,与一季度相比,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用人需求减少了8.5万人,下降了11.1%.从求职总量看, 与一季度相比,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人数减少了9.4万人,下降了12.2%.“非典”疫区城市中,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下降幅度比较大。其中,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北京、广州,分别下降55.9%、38.9%、17.7%和13.2%;求职人数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天津、包头、石家庄、北京,分别下降53.5%、43.6%、31.7%和7.9%.

6. 各求职人员类别中,失业人员仍然占主体;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达58.9%,其中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5.9%,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0%,其他失业人员占13%;下岗职工占9.2%;其他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占24.4%.

从总量看,与一季度相比,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减少17.6万人,下降幅度为36.2%,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减少约5万人,下降幅度为11%,就业转失业人员减少10万人,下降幅度为16.2%;下岗职工减少2.5万人,下降幅度为11.9%;其他人员(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1.6万人,下降幅度为3.2%.

7.劳动力市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8.4%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40.2%;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7%.求职人员文化结构和用人需求结构基本一致。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大专和大学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较大,其中,大专分别下降了0.7和5.7个百分点,大学分别下降了0.4和2.7个百分点。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

与上季度相比,大专、大学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0.5和0.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大专、大学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6.9和1.3个百分点。硕士文化程度的求职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

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季度相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共减少了近6万人,下降了16.2%;求职人数共减少近8万人,下降了15.7%.

与去年同期 相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共减少了近10万人,下降了25%;求职人数共减少近20万人,下降了32%.

以上变化主要是由于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一些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的招聘会临时取消,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大专、大学文化程度的供求比例出现下降。

“非典”疫区城市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用人需求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北京、太原、天津,分别下降77.2%、44.8%、31.7%、28.6%、1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人数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城市有包头、石家庄、天津、北京,分别下降66.8%、51.4%、29.6%和14%.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除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求人倍率大于1外,其余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的状态,求人倍率小于1.求人倍率较高的是硕士以上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其求人倍率分别为1.14和0.98,其余文化程度高中、大专、大学的求人倍率分别为0.86、0.79和0.81.

篇12

目的: 观察中性粒细胞膜脂流动性(LFU)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状况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CHF患者40例,正常对照者30例,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偏振技术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LFU. 结果: CHF组中性粒细胞LFU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功能越差,LFU越低,随着心功能的改善而逐渐升高(P<0.05). 结论: 中性粒细胞LFU可能参与了CHF的病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力衰竭程度.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膜脂流动性;中性粒细胞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changes of membrane lipid fluidity (LFU)of neutrophil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eart func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METHOD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The membrane LFU of neutrophi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40 patients with CHF and 30 controls were determined by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LFU of neutrophils in CHF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s(P

【Keywords】 heart failure, congestive; lipid fluidity; neutrophils

0 引言

细胞膜是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器,而细胞膜脂流动性(1ipid fluidity, LFU)是细胞膜的重要生物物理特征,它与膜功能或细胞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近年来已发现许多因素均可影响LFU,一些疾病的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也与LFU有关[13]. 我们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偏振技术测定中性粒细胞LFU,旨在探讨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LFU改变的特点和规律性、与病情程度的关联性及其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CHF组40(男27,女13)例,平均年龄73.6岁,其中风心病4例,冠心病24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 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II级6例、III级10例、IV级24例. 正常对照组30(男19,女11)例,平均年龄65.6岁. 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正常者. 所有受试者均无糖尿病及血液病.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标本均为肘静脉血. 采血时间: 正常组在空腹时,CHF组在入院后24 h内作为第l日血标本,在入院后第3,7,14,21日时取血.

1.2.2 中性粒细胞DPH标记

取受试者抗凝血3 mL,采用Perco11(Pharmacia公司)密度梯度法分离中性粒细胞[4],台盼兰测活为98%,将中性粒细胞悬液2 mL (1×109/L )加入DPH(1,6二苯基1,3,5已三烯,美国Sigma公司)为荧光探剂,置于37℃水浴30 min,待测.

1.2.3 中性粒细胞LFU 的测定

全部样本用F4000型日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 测定条件是:激发波长(EX)330 nm,发射波长(EM)424 nm. 起偏器和检偏器光轴均在垂直方向测得的荧光强度为IV,起偏器光轴在垂直方向,检偏器光轴在水平方向测得的荧光强度为I h. 根据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偏振度{P=(Iv-Ih)/(Iv+Ih)}、微粘度(η=(2P/(0.46-P))和膜脂流动性值(LFU=(P最大值/Pr-11)/Pr),其中0.46为常数,P最大值为0.5,Pr为P实测值,且每次操作均严格控制在同一温度(24℃)下进行.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P

2 结果

2.1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LFU在CHF患者中的变化

CHF组中性粒细胞LFU值(25.025土3.200),与正常对照组(77.957土6.62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心功能组间比较

心功能越差,外周血中性粒细胞LFU降低越明显,各级心功能组间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不同心功能外周血中性粒细胞LFU的变化(略)

2.3 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LFU的变化

对CHF患者入院后1,3,7,14,21 d不同时间的中性粒细胞LFU的观察,LFU随着住院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在病程第7日时中性粒细胞LFU值有统计学意义(P

2.4 心脏病病因对中性粒细胞LFU的影响

本研究将四种CHF患者的病因和心功能等级的计数资料制成R×C列联表,作x2的关联性检验,结果提示四组的中性粒细胞LFU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其心脏病病因与心功能等级这个标识间无关联(P>0.05).

3 讨论

LFU是细胞膜脂基于分子运动而具有易于流动的性质,它对于细胞的形态、物质运输、酶活性以及受体活性等均有影响. 研究病理状态下的膜功能、膜物理性质的改变与功能的关系,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和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结果表明,CHF患者中性粒细胞LFU较正常人明显降低,提示中性粒细胞LFU参与了CHF的病理过程. 中性粒细胞LFU降低的直接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心力衰竭时氧自由基(OFR)的产生和消除失衡以及出现脂质过氧化有关[5]. 心衰时心肌缺血缺氧,释放花生烯酸并代谢合成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物质,使中性粒细胞趋化、聚集和脱粒作用增强,同时体内产生某些化学趋向因子,如补体C5, C5a趋化肽、免疫复合物等,再加上缺血心肌的能量水平下降致Ca2+进入细胞内[6]激活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黄嘌呤、次黄嘌呤增多,同时细胞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下降,NADH得不到氧化,以及心力衰竭患者自身抗氧化酶系统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降低,导致OFR大量形成[7-8],故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9],进而损伤细胞膜,细胞LFU降低;

LFU反映细胞的变形能力,中性粒细胞LFU的降低必然提示其变形能力的降低,故使中性粒细胞黏附堆积于毛细血管内,形成小栓子,并释放各种活性物质,如血小板激活因子、溶血酶等,进一步加重微循环血流障碍[10]导致组织的缺血损伤;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区聚集,并出现“呼吸爆发”,而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导致心肌结构损伤,同时消耗大量能歧化氧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1],上述变化的直接后果使心肌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影响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左室压力上升速率和心收缩指数,增加左室舒张末压[6],从而减少心排出量. 本研究发现,在CHF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随着心力衰竭的逐步纠正和心功能逐渐改善,中性粒细胞LFU值呈上升趋势;不同心功能组间的比较,心功能IV级的中性粒细胞LFU值明显低于II, III级(P

参考文献

[1]唐发宽,王亚真.膜脂流动性与心血管疾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5,16(6):363-366.

[2]Raber J, Bast A. Changes in receptor response by the effect of disease on membrane fluidity[J]. Med Hypotheses, 1989,28(3):169-171.

[3]Kantar A, Giorgi PL, Curatola G, et al. Alterations in membrane fluidity of diabetic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J]. Biochem Med Metab Biol, 1991,46(3):422-426.

[4]刘兵,马淑坤,贾国良,等.犬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中性白细胞膜脂流动性变化[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5, 16(2):99-101.

[5]郑卫星,盖小波,南柏松.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1995,10(4):195-197.

[6]Marczin N, EIHabashi N, Hoare GS, et al. Antioxidants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erapeutic potential and basic mechanisms [J]. Arch Biochem Biophys, 2003,420(2):222-236.

[7]Simpson PJ, Mitsos SE, Ventura A, et al. Prostacyclin protects ischemic reperfused myocardium in the dog by inhibition of neutrophil activation[J].Am Heart J, 1987,113(1):129-137.

[8]Prasad K, Kalra J. Oxygen free radical and heart failure[J]. Angiology, 1988,39(5):417-420.

篇13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当中,一方面给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与生产要素,另一方面还为市场提供了产品需求,从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还是想城市流动,他们转移的渠道非常多,如外出打工、外出经商等,劳动力会将他们所积累的资金带回到农村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非农产业,也就是说,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他们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等;另一方面却对农业的生产与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下文通过理论假设研究来浅要阐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一、“推拉”理论分析与模型说明

从“推拉”理论来讲,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因素可以分类两大类,推力与拉力。多维推力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因素,而拉力也就是吸引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正面因素。也可以说,造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也就是农村的推力大于拉力,城市的拉力大于推力。这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所流动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决策。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在做出流动决策的过程中,最先考虑的也就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应该考虑的是他们所处农村或者乡镇的交通状况,便于他们日后回乡创业以及发展非农产业。除此之外,个人或者家庭还应该将农村的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个要素考虑在其中。针对于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加设来分析农村各要素对流动决策的影响。

首先,假定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来流动决策会产生影响;其次,假定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再次,假定农村的基础设施会对农村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最后,假定农村的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而产生的影响。

通过上述各种假设,我们可以将向城市流动的劳动力人数当做被解释的变量,以外出打工一年或者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作为统计指标,另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与获得的数据来选用几个劳动力做出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当做解释变量。以此来对其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需要将解释变量分为以下四组:第一组是农村的基本发展状况,其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的总人数、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每户耕地的面积以及农村的地理位置。第二组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即农村所处位置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城镇)之间的位置关系与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整体的经济实力等。第三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包括农村的道路设施、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等。第四组是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通过调查表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污染问题站总数的四成以上,而没有的占到总数的近六成,也就是说,在农村同样存在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整个调查分析中,由于村庄环境问题所获得的数据不够突出,本文采用了农村小学初中学杂费免除的情况来当做整个模板的样本。通过数据统计,农村在义务教育阶段有46.3%能够免去学杂费。

二、试验结果分析

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基本发展情况对劳动力流动决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总数与农村整体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流动决策产生的影响虽未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劳动力越充足,那么他们流动的人数也就会越多。除此之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就越想要向城市迁移,对流动决策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这是因为农民受的教育程度越高,那么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所获得的劳动回报率也就越高,并且更愿意在城市就业。

2.2村经济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经济环境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虚拟变量“农村是否属于中部及农村是否属于西部”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均为正,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做出是否外出流动的选择时,其所考虑的地区经济差异可能更多是考虑省级经济环境的不同,而非县域经济环境的优劣。行政村与其附近城市经济体的联系越为紧密,该行政村的经济水平往往亦越高,其农村居民外出打工的意愿往往也越弱;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显著为负。我们认为这可以解释为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着显著的拉力;近年村集体经济实力变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为正,但并不显著。

2.3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基础设施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虽然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均为负,表明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拉力,但其中只有虚拟变量“农村是否有集中供水管道建设”表现出了高度的显著性。对此,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因为集中供水管道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为强烈,而与之相对的是村级道路建设、垃圾集中建设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在现阶段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弱,故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亦较弱。

2.4村自然环境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

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其中,虚拟变量“村内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正,表明农村环境的恶化会降低农户对家乡的留恋感。但该变量的显著性水平超过了20%,说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现阶段仍不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此外,另一虚拟变量“村内上小学初中是否免学杂费”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方向为负,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成本的降低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存在着拉力。然而,该变量在统计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不显著性。

3结束语

本文运用模型和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也产生负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显著,农村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显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的作用,但是作用程度不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作用下,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