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经济趋势

国内经济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内经济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内经济趋势

篇1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2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篇3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直接危害到人们的健康问题。我国的七大水系水质均遭到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太湖、滇池水质,检测呈现为劣V类;其次是海河,为重度污染,黄河、淮河等水质遭到轻度污染。综合我国的水环境,可以为分以下几点:①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控制遭到污染的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都非常严重;②最主要的污染为重金属污染;③湖库水中氮、磷等浓度高,负荷大,甚至出现异常现象;④新型、复合型污染物源日趋扩大;⑤水资源超过开发限制,工业用水极度浪费。全球的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上述情况也均有显现,不过发达国家都对水污染给予了有效的治理。目前,国际上对于水污染,采取了生物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我国也相继开发和使用了多种水质监测系统。美国开发了StreeterPhelps等模型体系和水质模型,以便对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描述。我国对于水污染数值模拟的研究开发还在进一步进行中,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距离,不过我国所构建的湖库等水域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有着突破性进展。

2土壤环境保护形势和研究

我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日趋城市化,更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土壤环境逐步受到污染。我国的受污染土壤大部分是因农药、重金属所至,矿区、石油以及固体废弃为主要污染来源,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的土壤污染呈局部扩散至区域、从城市扩散到农村、单一发展到复合的多种交叉污染特征。土壤的浸染日趋严峻,已经不只是净土洁食的问题困扰,而是已经发展到土壤的侵蚀、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关注土壤污染,不过目前对于土壤污染的状况了解并不完全,缺少一个系统的掌握。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国家为了开展土壤污染的相关调查以及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建立了一个专属的基金。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修复技术手段,特别是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我国对于重金属砷、铜等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石油污物进行了大量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不过总体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大气环境保护形势和研究

大气污染属于国际性的问题,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会对整个地球造成危害。对于大气环境的保护主要在于酸雨、臭氧、雾霾、重金属等问题的研究,大部分的污染因素是不合理的排放工业废气、废物,使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国内外先后研发了不同的大气污染模式系统来解雇大气污染问题,国际上在外街观测、物理模拟等方面取都有多项研究成果,以植物修复技术来治理大气污染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尖端的研究课题。最早对大气污染进行研究的国家是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并研究出对浸染深度的定量预报。对于室内空气污染,国际上采用的手段一般为物理化学吸附、臭氧净化等技术。此外,国内外也发展了多种净化新方法,不过总体来说我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4生物保护形势和研究

地球上的生物频临灭绝,日趋严峻,尤其是热带森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关注。在我国,生态的恶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局部生态问题有所缓解,而区域的破坏却逐渐加深;原本出现的生态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单一的问题虽然开始被控制,可系统性问题又不断显现。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导致土地退化、多种生物频临绝灭、湿地不断减少、生态灾害多现等。此外,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干旱地区进一步增加和土地沙漠化;沿海水平面会出现再次上升;草原、冰川等可能会加快减少,甚至消失。许多国家对生物多样性开始关注,我国最先完成了多项报告以及多项重大科研课题。

篇4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

2010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硝烟还没有散去,肇始于希腊,蔓延至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瞬间引爆为整个欧元区的国家政治和经济危机,并进一步演化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欧债风暴”。在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危机难解、疲于应付国内困境的大环境下,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加大、出口不振、内需疲软、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剧、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不足、经济增长依然依赖于政府投资拉动等诸多问题。

税收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如何有效发挥其作用,为本国经济企稳复苏提供良好的助力,许多学者都在进行积极探索。黄立新、张旋(2010)撰文指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后,许多欧洲国家为了尽快走出危机,重振财政,纷纷改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的减税政策取向,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增税政策,相应提高货物和劳务税的比重,加强税收征管,节约征管成本,以应对高赤字危机,走出经济困境。高培勇(2006)指出,我国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所引致的若干重大问题,是我们在税制改革建设中所必须面对的。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健康发展,贾康(2011)认为,2011年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财税改革应在继续优化结构性减税的同时,适时适度实施合理的结构性增税,推进税制改革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优化税制结构方面,魏陆(2011)认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我国服务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在坚持渐进性改革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增值税范围,优先考虑生产业;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具体情况,分别适用17%和13%税率等。

针对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现象,施正文(2011)指出,为解决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报酬比例过低和居民收入比例过低的突出问题,需要高度重视税收调节在实现分配正义中的积极作用;应锁定在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规模的基础上,侧重于强化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选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课税模式;完善费用扣除制度,改革和优化税率结构;建立源泉扣缴与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健全个人收入信息监控制度;加快税收征管法修订步伐。

在外部经济失衡、国内经济面临巨大转轨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税种的改革建议。本文认为,目前,我们应全面认真梳理当前国内外经济现状,认清形势,前瞻、系统、全面地提出转轨时期我国税制改革的理念和框架,逐步构建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税制结构。

二、外部经济失衡下我国现行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外部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作为新兴经济体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隐藏的困难逐渐显现出来,我国经济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增长乏力,困难凸显

2012年我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GDP连续三个季度下滑,第三季度GDP增长7.4%,创下14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并且是连续7个季度回落。预见未来,经济增速仍将难以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状况,经济的低速增长将会是一种常态。欧美危机爆发以来,企业景气指数虽然维持在景气临界值之上,但2012年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2.8,比二季度下降4.1点,其中,反映企业当前景气状态的即期企业景气指数为119.7,比二季度下降3.5点;反映企业未来景气预判的预期企业景气指数为124.8,比二季度下降4.6点。2012年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6.5,比二季度下降4.7点,信心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同时,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在低位徘徊,2012年9月,PMI仍低于50%的临界点为49.8%,经济形势的现状与未来都不容乐观。与此同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的警戒线,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已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投资驱动型增长依然占主导,消费拉动乏力,发展源动力不足

2012年前三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55%,在7.7%的增长率中拉动了4.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经济能够保持稳定的“最大亮点”是资本投资的贡献率为50.5%,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为了改变经济持续低迷的现状,许多地方政府已纷纷推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7月以来,已有13个省市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或稳增长措施,涉及金额超过10万亿元,远超2008年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计划,其中,广东、天津、山西、重庆、福建、贵州的投资计划均超万亿元。2012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规划的投资超过十万亿元。就全国而言,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5%,增速比1-8月提高0.3个百分点;而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速度达25.7%,我国经济“投资驱动型增长”特征在金融危机之时,愈发突出。目前,我国内需仅占到整个经济的30%-33%。在正常情况下,美国家庭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英国占63%,印度占56%。我国内需比重亟待提升。如果经济增速仅仅依赖政府的投资之手,则难以避免投资效益低下,投资总额中的相当部分将转化为成本,投资的危险性将不断地叠加。一旦失控,不仅会造成公共设施的闲置和资源的大量浪费,一些项目出现呆账坏账现象,而且还会造成地方政府债务危机,进而发展为信任危机,最终动摇发展的基础和执政的根基。

(三)外贸出口不振,贸易摩擦加剧,外部“马车失灵”

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从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和3%。前三季度,三驾马车中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5.5%,下拉GDP负增长0.4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0.25,同时,欧债危机难解,美国经济依然不景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3%,低于2011年的3.8%。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3%,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3%,低于上年0.9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长率均将低于2011年。世贸组织(WTO)预计,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2.5%,远低于2011年的5%。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国内就业压力不断加剧下,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纷纷扶持本土产业,实施“再工业化”,阻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呈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国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受阻最大的依然是纺织、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争、低附加值出口的“三低”模式长期存在,都将继续制约我国迅速摆脱外贸形势困境。

(四)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民间投资低迷

在外部经济低迷的状态下,我国的要素成本仍处于上升态势。事实上,我国制造业正在遭受上下游“两头受压”局面。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人力成本上升态势难以逆转。2008-2011年,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4.5%,制造业农民工月收入年均增长15%,生产成本高企。另外,由于市场环境恶化,产品出厂价格难以提升,甚至遭到打压。2012年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6398亿元,同比增长10.2%。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4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31%。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0597亿元,同比下降3.1%。8月当月实现利润3812亿元,同比下降6.2%。面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承接转移”、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三大挑战,我国制造业走入了一个前有外资撤离、后有低成本“追兵”的艰难时期。如前文所述,PMI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但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PMI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已重回临界点以上。然而,中型、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8%和46.7%,仍然低于荣枯线以下,比上月下降0.1和1.0个百分点,中小企业生存的困境未能得到有效缓解。2012年1-9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941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4%),增速与1-8月份持平。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2%,比1-8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民间的投资热情依然低迷。

三、内外部经济失衡下我国现行税制的不适应性分析

自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推出了一系列税制改革,这些政策在扩大内需、保障民生和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税制改革多为应时之措,制度设计在全局、宏观、长远等方面的考量还存在许多欠缺,制度设计的硬伤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费关系亟待理顺,税制规范性有待提升

伴随着经济增长、税收征管手段提高和通货膨胀等种种因素,我国税收收入始终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2008年税收收入增长18.8%;受金融危机短暂影响,2009年降为9.8%;2010年税收收入增长再创新高,达到23%;2011年仍然维持在22.6%。2012年,在4万亿刺激计划的政策效应逐渐淡出、国际大环境危机未解的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速回落,2012年1-6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4931.63亿元,同比增长9.8%。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税收收入增速总体呈现大幅回落,1-6月税收总收入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9.8个百分点。这表现在不仅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主体税种收入增速普遍回落,而且其他小税种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收。在中央严格限购的政策下,土地财政也难以为继,各地方政府财政开始吃紧。为摆脱困境,各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突击征税,忽略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强行“预缴”寅吃卯粮,导致税收增幅与实体经济出现了严重错配。此时,非税收入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钱袋子”来源。虽然国家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3年内,对小型微利企业免征部门管理类、登记类和证明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政府为弥补财政资金的短缺,不是加大行政收费和处罚力度,就是巧立各种名目收费,有些企业甚至缴纳几十种杂费。由于附加税费的存在,不仅导致我国税收制度更加复杂,降低了征税的透明度,增加了税收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严重削弱了税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税制结构失衡,间接税比重偏高

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89720.31亿元,同比增长22.6%。尽管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调控作用不断强化,但是,整体税制设计的结构失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2011年国内三大流转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关税收入之和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达到67.9%,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大所得税之和比流转税收入之和低了40多个百分点,仅为25.4%;财产税方面,除车船税、上海和重庆试点的房产税外,几乎为零,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流转税(见图1)。这种以流转税缴纳为核心的税制设计,助推了纳税人以商品价格为通道,实现税收负担的转嫁,无形中加速了物价上涨,增加广大中低消费者的税收负担。流转税制度设计的累退缺陷,难以有效调节收入分配,无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制度设计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以流转税体系为主的税制结构还鼓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地方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筹集财政收入,偏好于上项目、办企业,特别是搞产值大、税收多的重化工业等污染严重的项目,以获取最大的税收套利。

另外,现行税制的纳税主体以企业单位而非自然人纳税人为主。2011年,我国来自各类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占比高达92.06%,来自居民缴纳的税收收入占比只有7.94%。这种高比例、大规模的税收收入集中来源于各类企业,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随着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企业的税收压力不断加大,难以轻装上阵,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甚者,中小型微利企业由于竞争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税收环境更为恶劣,小型微利企业的生存空间狭窄,竞争压力加大,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此外,这种重流转税、轻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税制设计,难以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也难以缓解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的矛盾。

(三)个人所得税建设滞后,收入调控功能弱化

2011年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6054.09亿元,同比增长25.2%。个人所得税收人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7%。从2008年3月1日起,我国进一步上调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2011年9月1日起,又进一步将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并将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最低一档税率降为3%,适用最高边际税率45%的应纳税所得额由10万元降为8万元,在降低了中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的同时,加大了个人所得税对中高收入者的调控力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然而,我们也注意到,2011年个人所得税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不足7%,较之去年还降低了0.2个百分点,收入比重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规模偏小,没有真正发挥调控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同时,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征收模式和以个人为单位的纳税申报设计,税收的横向和纵向公平难以实现。首先,采用分类征收模式,不同收入来源分别按不同的费用标准扣除,纳税人在同等收入水平条件下因收入来源不同、税收负担迥异,难以实现横向公平。其次,以个人为独立的纳税单位,未能有效地考虑诸如家庭结构、健康状况、职业、年龄、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因素的差异,而是单纯地扣除一定的费用标准,税收纵向调节的功能难以显现。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筑巢引凤”,吸引人才,把个人所得税当成“奖品”,返还给高收入纳税人,个人所得税收入调控功能进一步弱化。

(四)流转税改革启动,措施仍需配套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市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正式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旨在降低税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流转税制。随后,又进一步扩大了试点的区域。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试点的各项政策措施运行情况总体良好,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有较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增加而税负略有下降。但我们也发现,此番改革并不意味着试点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能获得税收成本减少的优惠,而之前普遍期待的“大减税”效果也需仔细研判。首先,试点的部分服务行业的企业购进的生产资料和劳务是来源于个人或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或未纳入试点地区,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应纳税额的计算只有销项税额,而无进项税额可抵扣,加重了企业税负。其次,对于一些试点运输企业,由于从未试点区域取得的路桥费部分无法获得增值税发票,也无法进行进项抵扣,导致税收负担大幅上升。此外,2009年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减轻了拥有电力设备、通信设备、专用设备等大型机械设备的企业的税收负担,但由于我国增值税覆盖面比较窄,转型对于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未试点地区商业服务性企业而言,政策的变化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好处,减税和激励的效果并不明显。

(五)地方税建设滞后,地方财源缺失

目前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在地方税收入占前三位的分别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以江西省为例,2011年全省地税部门组织入库各项收入777.9亿元,全年入库营业税达到272.8亿元,企业所得税达到105.7亿元,个人所得税达到80.6亿元,三税合计占全部入库税收收入的59.01%。然而,这三种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地方税,其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真正收入全部归属地方的税种,都是名副其实的小税种,税源分散、税基狭窄,征收难度大,地方政府缺乏充裕的财力支持。在面临财政窘境的状况下,地方政府纷纷把眼光投向了土地,土地出让金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据统计,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全部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70%,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比重甚至高达80%-90%,“土地财政”问题日益严重。日前,我国也在积极探求构建地方主体税种。在重庆、上海开始房产税试点工作,从重庆、上海房产税试点的情况看,收入效果并不理想。2011年重庆可征收房产税约为1亿元-1.2亿元人民币,占当地政府财政收入2900亿元的0.04%,而2011年重庆土地出让金收入820亿元。在上海,2011年征收房产税3亿元,而土地财政收入为1510亿元,试点取得的房产税收入显然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地方政府不断增长的支出需要。加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在不断推进之中,试点的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地方财源将被进一步侵蚀,地方财力又将被进一步削弱。如何为地方政府发展提供可持续财力保障,确切地说,我们目前尚无明确清晰的长远规划。

(六)税制绿化乏力,节能环保任务艰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能源资源利用角度看,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率逐年上升。从环境污染角度看,恶性污染事件频繁,化学需氧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节能环保工作已刻不容缓。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涉及节能环保的主要税种有资源税、消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车船税等。国内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7.7%,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位居第五位。从统计的数据来看,2011年摩托车消费税收入呈负增长,比上年下降4.1%;小汽车和成品油消费税增速明显回落,小汽车消费税和成品油消费税分别增长10.2%和6.4%,分别比上年增速回落45.6和12.3个百分点;利用消费税促进节能环保、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力度还有待提升。就资源税而言,2011年资源税实现收入598.87亿元,同比增长43.4%,比上年增速加快19.9个百分点,增幅呈现出大幅上升态势,加大了资源开采的调控力度,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资源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仅为0.7%,调控力度有限。目前,我国资源税仅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七类资源进行征收,征税范围偏窄;在税率设计上,资源产品的稀缺程度、资源开采的污染成本未能全面考量。

四、内外部经济失衡下我国税制改革的未来取向

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在于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节能环保、加速产业升级、优化税制结构、切实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最大限度地构建税收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一)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完善增值税改革

在上海和部分省、市、计划单列市第三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扩大试点地区和试点行业。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扩大改革试点工作,在不同区域选择不同行业进行试点,将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服务业、娱乐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等行业逐步纳入增值税的试点范围,不断总结和提炼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待时机成熟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完全实现增值税对营业税的替代,延长增值税抵扣的链条,防止增值税抵扣链条的断裂,降低第三产业的负担,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不断完善消费性增值税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固定资产进项扣除的标准,对以建筑物、构筑物为载体(采取地下管道地埋方式通过建筑物、构筑物)而直接为机器设备运转提供动力的电缆,以及起吊用行车等设备准予抵扣;充实无形资产进项扣除的相关规定,鼓励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再次,我国增值税税率与其他大多数国家相比,还有可以降低的空间。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应鼓励有机构成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可适当调低此类企业的增值税税率,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就业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提高所得税的比重

相对而言,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思路比较清晰,制定的政策措施较为规范。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所得税给企业带来的激励作用,可以在完善企业所得税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扶持力度。在个人所得税改革方面,可以考虑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具体来说,考虑将纳税人的偶然所得实行分类征收,而对除偶然所得以外的所得实行综合征收,根据纳税人的婚姻、年龄、健康、教育、赡养老人及抚养子女等状况确定相应的扣除标准,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根据物价上涨水平,生计费适当上浮,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减轻中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对勤劳所得实行税收抵免,加大对资本要素的征税力度,真正缩小贫富分化的差距。同时,配套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建立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即达到法定年龄的公民必须到政府机关领取纳税身份号码并终身不变,个人的收入、支出信息均在此税务号码下,通过银行账户在全国范围内联网存储,供税务机关查询并作为征税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同财政、银行、企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网,完善代扣代缴机制设计,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不断增强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促进公民依法自觉纳税,减少偷逃税款行为,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和效率。

(三)改革房产税和开征社会保障税,构建地方主体税种

从国民经济整体上看,税收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绝大比例。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8.3万多亿,其中税收收入7.3万多亿,非税收收入约0.99万亿,非税收收入占比12%。但在地方政府并非如此,以土地出让金为主的非税收收入占据着主导地位。据国务院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1999-2010年,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从514亿元增加到2.9万亿余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9.2%提高到2009年的48.8%,到2010年更是达到72.38%,土地出让金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然而,土地出让金制度明显受制于政策的影响,波动剧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极不稳定,难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难以满足促发展、保民生的需要。这种“寅吃卯粮”的土地出让金制度,超额透支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尽早确立以税收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体的财税体制改革目标,在重庆、上海房产税试点的基础上,增加试点区域,夯实房产税的基础工作,构建房产税征管体系,为房产税的全面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以房产税在内的税收收入为地方财政收入主体的目标,逐步形成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收入为辅的地方收入体系。同时,加大费改税的改革步伐,考虑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统一征收的标准,由居民及其所在单位共同承担,并将保障的项目进行分类,设立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保障项目,提高社保基金的法律级次,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基金给居民带来的好处。

(四)改革现行环境税种,不断绿化我国税制

卡马耶夫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经济时,不仅仅应看生产资源和生产量的增加,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资料效率,并且要使消费品的消费效果增长,也就是要注重经济增长质量。一国若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那么该国的经济就会处于危险状态。为此,我们要不断绿化我国税制,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首先,明确资源税的立法目的。在调节资源税级差收入的同时,更应当重视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不断扩大征税范围,将征税范围扩大到所有不可再生和稀缺的资源上,逐步涵盖所有的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动物资源、地热资源等,促进资源合理开发,有序使用。改变计征方法、提高征税比例。在原油、天然气从价计征的基础上,考虑将煤炭也纳入从价计征的范畴,归并有关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税费,将矿产资源保护费、能源基地建设基金、矿山专项维护费、矿产管理费、水资源补偿费、土地损失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费、渔业资源费等十多项收费进行归并,纳入计征范畴,提高资源税的税收负担。正税清费,减轻企业不合理的各项负担。其次,继续强化消费税节能减排的调控作用,将一些对环境有害的消费品,如含磷洗涤液、汞镉电池、一次性纸杯、饭盒、不可回收、难以降解的塑料袋等产品纳入征税范围。提高大排量车、摩托车、摩托艇、鞭炮、烟花等的消费税税率,对不同的产品根据其对环境影响的不同程度,设计差别税率。大力支持清洁产品的使用,对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实行低税率,利用差别税率影响价格信号,鼓励消费者消费无铅汽油,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同时,考虑将煤炭、电力、天然气及重化工产品、水泥、冶炼等高能耗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再次,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把对人体健康有害或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化肥、农药、农膜取消低税率优惠。将低碳产品、节能产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品列入超低税率目录;准许用于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设备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对以可再生资源或替代品为原材料的产品,可给予减税、免税或先征税后返还的优惠政策;对进口的环保设备、仪器及用于生产环保设备的材料、零部件等免征进口环节的各项税收。加大节能减排所得税优惠范围和力度。一是允许用于研制节能产品、节能设备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扣除比例可高于其他行业。二是允许各类环保购进设备以及其他企业购置的环保设施实行加速折旧制度。三是对购买环保债券或环保基金的单位和个人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五)加快费税改革,理顺税费关系,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税制环境

我国政府收入既有预算内收入,又有预算外收入,而预算外收入增长又快于预算内收入的增长;既有税收,又有收费。此外,还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形成的庞大的“制度外收入”。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政府收入机制是不规范的,违背国家预算的法治化原则。因此,进一步加快税费改革,规范政府收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尤其是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先清理,后规范,分步纳入国家预算。对一些符合规定且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纳入改革的范畴,坚决取缔不符合规定且不合理的收费。尽快实行排污费改税,开征环境税,将治理污染的费用转为向污染环境的主体征税。可考虑在部分省份率先试点征收水污染税、二氧化硫税和固体废弃物税,条件成熟后,适时引进碳税,起到减少CO2排放、污染物排放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在不断完善点源污染税制构建的同时,加大居民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税收调控力度,构建综合、立体、全覆盖的长效节能减排税收制度设计。

篇5

(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比重的提升主要是因其生产总值的增速更快。

(三)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2005年后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加快,各大地带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扭转了2000年后扩大的局面,开始呈现缩小趋势。如表1所示,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为156.5%,2004年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为159.8%,之后逐年下降,2010年下降为142.2%。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的比值则先降后升,2003分别下降为近10年的最低值65.7%和59.2%,之后逐年上升,2010年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4%和69.0%。2000年后,省区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异系数保持上升,2004年有所下降后继续上升,但在2005年后持续下降,2010年为0.44,已明显低于2000年时0.57的水平,表明本世纪10年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已缩小。

(四)沿海-内地之间差距缩小是主要因素锡尔(Theil)系数可将地区差距分解为地带之间和地带内差距。计算锡尔系数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主要是由于沿海和内地差距缩小所带来的。反映地区发展全部差距的曲线与变异系数反映的态势大体相同,即在2004年时有所上升,之后基本为持续下降态势,2010年全部差距的锡尔系数为0.037,明显低于2000年时0.050的水平,反映了我国地区差距缩小的态势。

二、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未有明显缩小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差距仍有所扩大与2005年相比,2010年西部地区普通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图书量有所提升,但生师比仍在提高;中部地区生师比虽然没有提高,但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图书藏量则有所降低;中西部地区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的台数则均略有下降。从小学教育看,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中部地区小学生师比仍在提高,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的台数和生均图书数量则有所下降。分城乡来看,四大地带在教育软、硬件方面的差距不尽相同。以生师比代表教育的软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县镇之间的差距大于城市和农村。2010年普通初中生师比东部县镇比西部低2.3,而东部城市比西部低2.0,东部农村比西部低2.2。以生均校舍面积代表硬件,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城市间差距大于县镇和农村差距。2010年普通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东部城市比西部高4平方米,东部县镇比西部高2.2平方米,东部农村比西部高2平方米。

(二)区域间医疗人员方面差距明显与2005年相比,2010年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卫生机构床位数方面的差距已有所缩小,但西部地区万人医生数量仍在下降。

(三)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仍相对滞后从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来看,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在提高,但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相比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小,这意味着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反而有所扩大,2009年与2005年相比,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东部地区提高了6.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只提高了2.95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下降了0.56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有较明显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0.42和5.59个百分点,但与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提高16.28和17.85个百分点相比,提高幅度相对不高;失业保险的参保率中西部地区呈下降态势,这与东部地区12.37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

三、区域政策的取向针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不同变化态势,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一)提高区域政策的区域瞄准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相继提出和实施了以四大地带为政策实施区域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政策操作中很难按地带进行,而实际上是按政策目标或区域类型进行。在当前地带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所缩小的情况下,应在以四大地带为单元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下,细分政策实施区域,提高政策的区域瞄准性。可以考虑按县级单元为基础单元确定受援地区。建议逐步以县级单元为政策基础单元,特别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方面更需如此,以确保政策实施效果和受益群体利益。可将全国各县按人均生产总值进行排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定比例(如75%)的地区列为资助地区,接受来自中央和省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助额度与这些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成正比。当然,细分政策区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障这些区域有信息量充分的统计数据,提高县级统计数据质量是提高区域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师资水平,一是需要加快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改善其生活办公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农村教师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在继续实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外,完善教师编制核定办法,适当增加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编制。三是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完善师资培训网络。四是改善目前中央和地方在教育经费各项目均分别投入的方式,采取中央财政负担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工资的方式,即中央根据教师工作的艰苦程度确定工资和津贴标准,由中央财政全额出资负担其工资的方式,以此保障教师队伍稳定,从而加快提升贫困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

篇6

【关键词】 内镜下 食道静脉曲张 套扎术 护理

食道静脉曲张大出血是肝硬化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大量鲜血突然从食道喷射性呕出,若不及时处理给予有效止血很可能发生窒息或因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对食管下段曲张静脉逐一结扎,使其缺血狭窄、静脉闭塞而增加静脉周围纤维覆盖,从而使曲张静脉消失,达到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目的,而且对全身血循环影响小,不会引发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1]。胄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是兴起不久的一项医疗技术,我院应用这一技术为32例患者施行此术,积累了较好的临床经验,为广大肝硬化晚期食道静脉曲张患者解除了痛苦,减少破裂出血的机会,节约了医疗费用。现将术中配合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般资料

患者年龄为28―75岁,平均年龄47岁,男性26例,女性6例。术后大多数患者食道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减轻,大大减少了出血机会,取得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2 护理要点与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胃镜诊疗过程对患者产生一定不适.患者多数都有心情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并且对操作不了解及担心治疗效果。故护理工作应在术前向愚者初步介绍本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适、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意义。重点说明治疗后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及与其它治疗方法比较所具有的优点。在护理中关心患者,多与患者沟通,耐心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患者密切配合手术。 深入浅出的给他们讲解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让他们逐渐消除恐惧与焦虑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详细了解病史,操作前应与患者或其家属签好治疗同意书,配合医生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本治疗的必要性及术中或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方可做本治疗,协助作好术前一般检查,术前作血型、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型,测血压、脉搏等生命指征。术前禁食6小时,静脉充分补充水份,电解质等。留置输液管道,带去甲肾上腺素,立止血等到胃镜室,配好同血型。

2.2 术中护理 术中的配合是本操作完成与否的关键,术前可给予安定lOmg肌注。取左侧卧位,头后仰,进镜要轻柔,以免损伤。积极配合医生安装套扎器操作,术中加强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记录有无反射性呛咳、恶心、躁动等。密切观察监护仪动态及患者的反应、面色、皮肤温度等,及时向医生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配合输液、注射药物、变换等。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立即取下牙垫,观察患者精神状况,测量血压、脉博。如无异常,用车床送患者回病房观察。绝对卧床休息24h,每30分钟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持续4h,观察神志、大便及呕吐物的质、量及颜色,做好交班工作。

2.3.2 并发症的护理:①出血:出血为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后的最主要的并发症。术后护理要监测血压、脉博的变化, 注意呕吐物及大便颜色的改变,并交待家属配合观察,观察患者一旦套子脱落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应立即应用垂体后叶素,善得定等止血药物;根据需要使用抗菌素及制酸剂。②胸骨后疼痛:有部分患者套扎后诉说咽部或胸骨后疼痛。咽部疼痛为反复刺激引起,一般1~2d即可消失。胸骨后疼痛为套扎引起,一般能耐受,可咀嚼硫糖铝,每日3次,每次5片,或口服麦滋林保护食管黏膜,一般能止痛。仍不止痛,不能耐受者,肌肉注射镇痛药,如度冷丁等,还应做好解释工作。 ③ 发热:多数患者由于术后吸收热,可能有发热,但一般不超过38℃。一般持续2~3d后恢复正常体温。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3.3 饮食护理 暂禁食禁水48小时,静脉补充水分,营养及电解质,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无出血及其它情况,第三天可进流质饮食,1周后改为半流饮食,2周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饮食以清淡为宜。注意加强营养,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忌过热、过硬、粗糙及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4 出院健康指导: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病情虽得到控制,但肝功能的情况不容忽视。长期的慢性病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的损害,精神上表现情绪低落。担心预后情况,个别患者家庭支持不到位,经济上困难,都会导致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因此,护理人员告诉患者情绪不稳定也是诱发再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告之家属在情感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生活要有规律。进食柔软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注意避免进食粗糙食物,禁烟酒。适当休息及劳逸结合,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继续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呕血、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防止发生意外。

3 讨论

目前认为,EVL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首选方法,它既可紧急止血,亦可作为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长期处理措施[2]。EVL疗效确切,操作简单、疗程短、急诊止血率高、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价廉的优点,精心的护理可提高EVL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对减少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7

所谓民营经济的内部变化主要指其近年来出现的明显的分化趋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营大企业快速扩张与中小企业遭遇成长瓶颈

在民营经济分化的基本态势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系统性分化最为突出。

第一,大型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部民营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从1998年至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由463家增加到2267家,年均增长37.4%;而全部民营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0.1%,前者比后者高出17.3个百分点。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规模巨大的民营企业正从浩如烟海的中小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

第二,大型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大大快于全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2001至2003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6%,而同期全部民营企业的年均增长率只有27.4%,前者是后者的1倍多。从平均的角度看,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快于全部民营企业平均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前者不仅绝对量大大高于后者,而且前者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5%,而后者则有缩减的趋势。

第三,大企业的扩张以自身规模扩大为主。从民营大企业的成长机制看,有大量案例显示,近年来大企业的扩容主要有: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通过其自身的产权关联式裂变,以及对外并购,而由中小型民营企业逐渐发展成大型企业的并不普遍。英国学者大卫・斯托里曾研究发现,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大企业的比例为5%。尽管我们没有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相关数据,但从民营企业平均仅有3.5年的寿命来粗略估算,我们很难达到英国的那个水平。当然,在一些新经济领域如IT行业中,也不乏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迅速由小变大的案例,如网易、盛大、百度等网络概念公司的传奇式成长。但在广大的传统竞争性产业领域,由于融资、人才、技术和市场准入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正遭遇着成长的瓶颈。

(二)民营企业的股份化与根深蒂固的家族控制

多数民营企业在诞生初期采用家族制模式,但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企业在组织的制度形式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一方面,股份制企业大幅增加,而独资企业的比重逐步缩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资料,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为1.76万户,仅占全部私营企业总户数的12.6%,到了2004年,就增加到275.64万户,占全部私营企业户数的75.5%,已经成为私营企业的主流组织形式。而与此同时,私营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的相对状况则双双下降,独资企业的绝对户数虽然由1992年的7.72万户上升到2004年的76.96万户,但所占比重却由55.34%下降到21.08%;合伙制企业由1992年的4.47万户增加到2002年的12.48万户,但其所占份额却由32.01%大幅度下降到5.12%。

另一方面,多数民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质依然为家族企业。尽管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在数量上已占很高比重,但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然属于家族控制式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制度形式,其比重占到样本企业总数的77.99%,股份有限公司占13.59%,合伙制占1.49%。然而,这些企业中有455家,占总数61.82%的企业承认自己实际上是家族企业。其中仅有27.4%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以下,29.7%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至接近100%之间,42.9%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为100%,也就是说有72.6%的企业其企业主及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股权在企业股权中的比重在90%至100%,是低于90%者的2.6倍。可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股份化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公司仅存在于很小一部分大型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仍然难以摆脱家族控制的模式。

(三)民营经济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分野加速

第一,从事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在数量上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民营企业。近二十年来,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早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在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仍在上升,形成明显的“剪刀”状态。

第二,大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充分、比较优势突出的第二产业显示出竞争优势。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资料,2003年,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行业,占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的32.49%,机械行业占18.71%,纺织行业占14.74%,建材行业占8.36%,石化行业占7.8%,烟草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在1%以下。另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资料,500强企业中,纺织业的企业位居第一(58家),占500家企业总数的11.6%;其次是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57家)、电气机械制造业(42家)、批发零售业(42家)、综合(37家)和服装制造业(26家)。显然,这些产业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产业。这就形成一个有趣和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众多民营企业不断进入第三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大型民营企业又集中于若干第二产业。

(四)东部日益成为民营经济的利润中心,中、西部则成为成本中心

首先,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总量和竞争能力继续快速壮大。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结果,非国有经济主要聚集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等东南沿海省市。2004年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排在前八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13095.4亿元)、江苏(9253.1亿元)、浙江(8341.7亿元)、山东(5287.7亿元)、上海(4189.9亿元)、福建(2680.9亿元)、天津(2110.2亿元)、河北(1887.8亿元)。上述八省非国有工业的产值占全国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80%,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达到52.3%。之所以会出现民营经济在东、西部加速分化的趋势,直接原因可能是,东部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而且日益成为民营大企业的聚集地。根据全国工商联从2002年到2004年对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的连续调查显示,排在前500家的民营大企业的地区分布变化情况是:东部所占比重不仅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且仍有上升趋势;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的民营大企业则逐年减少,从而加速了东部民营经济在全国范围的深度分化。

其次,民营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凸现于东部一些特大型城市。像北京、上海这些科研院所比较多、高科技企业也比较集中的城市,民营高科技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民营企业科技含量小,多数企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的研究结果,截止到2002年,民营高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09384家,总收入25946.7亿元。其中东部的企业数占65.37%,总收入占72.6%;中西部合计的民营企业数占比为34.63%,总收入仅有27.4%。地处东部的上海和北京两市合计的企业数比例达到26.8%,相当于中部和西部总和的77.4%;总收入的比例为19.34%,相当于中西部合计的70.8%。

二、民营经济内部分化的原因探析

民营经济在企业规模、制度、产业和地域分布上的分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朗,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分化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小企业运营效率的差异

大型民营企业的效率状况是:根据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调研报告的资料,2001年至2003年,入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12.8%和14%,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全部私营企业经营效率的状况由于缺乏可得资料,这里用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作为其净资产,并与私营企业的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作比较(可叫作注册资本收入率或净资产收入率),尽管这一指标并不十分科学,但可大致观察其经营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全部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收入率是以每年7.1%的速度在递减。大企业的运营效率上升,而中小企业的运营效率下降的两种相反趋势,是造成民营大、小企业间分化的直接原因。

(二)“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差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仍然是短缺经济,最突出的是各种物品的供给短缺,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显然不是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在供给不足的前提下,产品就不愁市场,甚至还可获取一定的垄断收益。当时民营企业大量涌入第二产业,正是由于这种短缺经济的产业效应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从短缺走向过剩,制造业的竞争在加剧,暴利时代随之结束。一方面,只有那些产品质量能够保障,产品价格合理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这必然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技术实力。另一方面,过剩经济势必为服务业提供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之短缺经济时期第三产业的普遍落后,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广大第三产业领域就是过剩经济背景下合情合理的事。因此,短缺与过剩经济的产业效应就成为目前民营经济出现产业分化的根本原因。

(三)不同地区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

第一,东部地区综合商务成本较低。土地、资本、劳动力价格、信息和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商务成本。商务成本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及其成长的重要因素。商务成本低的地区,民营经济具有竞争优势,而商务成本高的地区,则直接影响民营经济的成长。

从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来看,我国东部民营企业并不比中西部民营企业具有优势。根据浙江省2004年上半年的统计资料,目前浙江共有3058家民营企业外迁,其中整体外迁488家,总部迁移2488家。但我们同时发现,浙江外迁企业中,原在浙江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下的有1477家,占总数的89.5%。可见,中小规模企业是外迁的主流。浙江民营企业外迁,与土地供给不足和土地价格过高,以及劳动成本上升导致的高商务成本直接相关。

从信息成本角度看,由于东部经济发展快,市场繁荣,信息服务也比较发达,使这里的民营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相对于中西部的民营企业成本更低。此外,从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交易费用来看,中西部也高于东部,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成本构成。

第二,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社会资本。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陶冶,不仅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更重要的是积累了雄厚的社会资本。在经济资本变得越来越不太稀缺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就会成为支撑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比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营者已经更讲诚信和遵纪守法,通过不同的产业集群(Cluster)或块状经济形成企业家网络和共同默认的行为规则等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一地区某些商务成本的上升,促成了这些地区民营大企业的崛起。

由于地区间商务成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东部地区吸引了更多盈利能力高的大型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民营经济的利润中心;而中西部由于具有土地和劳动成本的优势,吸引了大量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来的中小民营企业,从而在这些地区形成了民营经济的成本中心。两类性质不同的中心的分化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现金流的“隧道”,并由此实现了中西部的土地、劳力乃至市场的部分准租金向东部的转移,从而形成加速民营经济在区域间分化的助推机制。

(四)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不同省份的市场化进程所导致的市场化程度的区域差异,直接影响着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沿海经济发展快的省份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一项关于对全国各省市区市场化进程的研究,2002年广东省的市场化程度评分为9.74 分,排位全国第一;浙江为9.10分,排位第二;而中西部的四川排位13、湖北排位17、吉林排位20。

影响一个地区市场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投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对于民营经济来说尤其重要。根据我们对浙江、湖北、吉林和四川四省的调研资料,我国东部多数省市较好地解决了民营企业融资问题,保证了民营经济较快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的省、区、市则相反,其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困难。

此外,地方政策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地区民营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东部的各级政府在政策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而中西部的省、市、区则明显落后于东部。

三、结论与对策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民营经济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系统性分化有其必然性。但是,这种趋势的后果是可以预见的。与小企业成长失去联系的大企业的自我扩大,无法不断地吸纳中小企业特有的优势资源和新鲜血液,肯定是不可持续的;第二,民营企业如果长期囿于家族控制,无法导入社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源,同样是不可持续的;第三,民营经济更多地涌向第三产业,会造成第二产业的过度“失血”而发展乏力;第四,民营经济在地域上的分化则会加速区域经济的失衡。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必要的对策。

首先,应当承认我们已经进入了民营大企业崛起的时代,促成规模更大、更有效率的企业诞生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同时,也需要通过为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解决它们的融资难和缺人才、缺技术等问题,通过促进产业成熟度的提升,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共生的理想局面。

其次,要为民营企业引入更多社会资本,改造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摆脱家族控制模式创造条件。特别对那些已经有了股份化雏形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其尽快推向公开资本市场;对那些尚未采取股份制的企业,则要鼓励并促使其实行内部人的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

篇8

一般而言,传统产业是指发展时间较长,生产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经过高速增长后发展速度趋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逐步下降,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水平通常较低的产业。本文所指的传统产业主要是传统工业。就浙江省来说,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电器机械、金属制品、化学纤维、机械汽车、塑料制品加工等。为了更好地研究浙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策略,我们寻找了与浙江省所处区域相似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要比较分析对象,同时借鉴资源型区域及民营经济先发地区这两个典型区域的践行经验,以期为浙江省、市传统产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 东部沿海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验

这里主要选择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六个代表性省市,之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是由于它们具有外向型经济的共同特征,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有一定的共性可言。通过对六省市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霍夫曼比例、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其传统产业转型路径进行梳理归纳。

1.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东部沿海省份的所有制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从国有企业的比例看,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五省及上海的比例都在10%以下,其中,江苏在5%以下;(2)上海、广东、福建的特点在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特别是上海,占比达到61.13%,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3)浙江的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最高,其中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达到了44.35%,均高于其他省份,说明浙江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走在了前列。

表1 2010年东部沿海六省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工业总产值列表(单位:亿元)

全省 国有

企业 集体

企业 股份制

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

商投资企业 私营企业

浙江 51394.20 3331.26 123.12 237.91 13104.16 22792.11

江苏 92056.48 4451.71 1289.82 4632.18 36592.50 32644.65

山东 83851.40 5486.12 2632.65 22896.1 14365.94 30408.87

广东 85824.64 4595.82 767.03 30802.53 45519.23 16201.08

福建 21901.23 1478.99 551.15 2929.96 10657.57 6205.94

上海 30114.41 1752.99 244.53 2877.23 18407.67 3483.32

数据来源:2011年相关各省统计年鉴

2.霍夫曼比例的比较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 Hoffmann)于1931年建立了“霍夫曼比例说”,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值。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由表2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省份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和上海的霍夫曼比例都已小于1,这表明这些省份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已达到工业化第四阶段,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其中,上海工业化水平最高,霍夫曼比例2010年已达到0.28,浙江工业化水平较低,2010年仅高于福建,霍夫曼比例为0.69。

表2 东部沿海省份霍夫曼比例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浙江 0.85 0.78 0.76 0.71 0.72 0.69

江苏 0.45 0.43 0.41 0.37 0.37 0.36

山东 0.59 0.55 0.54 0.51 0.51 0.48

广东 0.68 0.62 0.62 0.62 0.64 0.62

福建 0.81 0.83 0.82 0.86 0.89 0.85

上海 0.34 0.32 0.3 0.29 0.29 0.28

资料来源:历年相关各省统计年鉴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比较

实践表明,产业投资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较大。由表3可知:东部沿海省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动力,上海、福建、广东和浙江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已超过50%。其中,上海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已达到72.7%。总体来看,2010年沿海省份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已经构成“三二一”结构,产业投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表3 东部沿海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状况(2010)(单位: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第一产

业投资 第二产

业投资 第三产

业投资 三大产业

投资比重

浙江 11451.98 60.12 4656.38 6735.47 0.5∶40.7∶58.8

篇9

从资金投入和使命承担看,国际合作园区对成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成都对国际合作园区的重视也非同一般。

成都首开跨国园区先河

2015年,成都市高新区GDP达到了1277.6亿元,连续数年保持了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的前四位置。这不仅在西部高新区中排名榜首,和东部沿海众多高新区相比,多项数据的排名亦居于前列。

什么原因,让成都这一内陆城市,拥有与沿海相媲美的实力?

原来在2013年成都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后,成都高新区先后与法国、德国、韩国等多国的创新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启了内陆园区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在成都市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看来,创新全球化流动的核心不再是物质产品,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创新资源。因此,成都高新区将打造基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现代物流为核心的国际互联互通新格局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2014年2月启动的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已入驻企业40家;2014年3月确认成立的中法生态园内,仅东风神龙成都项目预计年上缴税收约70亿元。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74家。在蓉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来源国中,前6位分别是:美国58家、日本36家、法国23家、德国18家、英国10家、韩国10家,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在新的全球化过程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为划分单位,而是按照区域和机构的创新竞争力和开放程度来衡量。成都高新区正围绕建设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不断发力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创业活动、创新服务等领域的全球化,加快融入国际创新链、产业链。

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框架体系。未来,随着国际化合作园区的深入建设,成都高新区将逐步实现要素聚合、发展强劲、机制健全、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的发展目标,形成全球创新要素资源充分汇聚、创新创业高度活跃、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西部内陆科创高地。

经验先行,跨国园区纷纷涌现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跨国合作产业园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内陆省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际合作园区基于其中外合作的特殊性,能够很好的汲取国外先进理念,立足园区长远发展,建立基于产业集群式的发展方式,中国式企业在产业链条横向和纵向的多种协调机制,使中外企业之间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通过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园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企业、产业、地方经济三者联动的协调发展机制,对比国内产业园区能够更好的把握创新发展的园区方向。

成都经验开始复制,多省跨国园区如春笋般纷纷涌现。

2015年9月24日,在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发展论坛上,西安谋划两年之久的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正式启动。该园区核心区位于哄鄙态区腹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以绿色低碳为特色,遵循产业园区的空间架构,是国内首个定位为承接‘一带一路’战略而规划建设的园区,成为新丝路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

2016年8月6日,兰州新区首个中外合作大型项目中韩产业园开工建设,项目占地5平方公里,投资约1000亿人民币,项目整体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高新材料、生物制药、化工产品、汽车制造、食品材料、化妆品等六大园区,未来将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基地。

重庆两江新区中韩产业园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设施先进、生态宜居、文化多元的国际化新型产业园区。中韩产业园启动区位于两江新区龙盛片区,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数字娱乐等新兴产业,择机发展新能源等其他产业,打造以引进韩国优势制造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基地。

跨国合作园区的未来战略

国际合作园区正因为能有效吸引优质要素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地方创新创业进程,吸引各地政府积极投身其中。那么,如何打造高水平的跨国合作园区,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一,更高的科技含量需要创新驱动的研发机构与人才队伍。信息技术使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在研发、制造、物流、服务等各产业链环节实现全球分散化生产。科技研发、创新驱动成为引领未来园区发展,人才成为决定未来园区发展高度的核心能力。跨国合作经济区要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及吸收,与科研院所建立学企研联合,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将研究能力转化为生产能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研领域重研究而轻开发利用的状况。国际合作园区应更加注重构建创新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创新渠道,推进园区产学研用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企业作为创新研发的投入主体,畅通科技成果的快捷化渠道。

第二,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需要生态健康、低碳低能耗的环境品质。建立准入门槛高、生态品质高、地均能耗低的国际园区,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创造生态健康、低碳低能耗的环境品质。国际化的产业园区,优秀的环境品质是目前园区建设的发展趋势,例如谷歌、微软等大型企业,好的园区环境是提高园区创新能力的软环境,是展示国际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园区要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实现新能源的使用,不断推出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以及替换原有能源的新技术。

篇10

泡沫总是要破灭的。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日本银行从1989年中期开始紧缩银根,于1990年8月将中央银行贴现率提高到6%。日本银行的决策立即反映到了市场上,从1990年9月开始,股市开始下滑。与此同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也开始崩溃,东京、大版等大城市的地价开始大幅下跌,泡沫经济迅速崩溃。日本政府的本意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有秩序地回落,使经济泡沫逐渐收缩,但由于政策实施过急过猛,导致日本经济中的泡沫突然破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从1991年开始至2001年,治疗泡沫经济留下来的后遗症让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期,货币政策力不从心。从货币政策效果来看,金融系统的不良债权过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零利率政策基本失灵在大量不良债权,银行为降低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银行虽自1995年以来基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但资金仍然贷不出去的原因。当局将基础货币供应增长率达很高,但商业银行贷款却不断减少,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商业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形式回流到中央银行,形成了资金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循环,而生产和服务领域却得不到需要的资金,结果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传递不到经济部门,货币政策严重失灵。

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吸取日本的教训,日本当局由于惧怕日元升值而导致的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危害超过了日元升值本身产生的危害。长期维持低利率,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实施的时问和幅度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而在意识到经济中的泡沫之时,采取了过于猛烈的紧缩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破灭,金融系统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给经济留下后遗症,所以我国应对这一轮通胀、资产价格上升切不可采取硬着陆的措施。

首先,在治理目前通胀问题上,可以从汇率方面入手帮助我国国内解决通胀问题。在关于人民币该不该升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就目前形势来分析,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但又要抑制通胀的话,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货币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二是通过外汇管制。就货币政策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1.5%,短期内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此外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加,央行票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结果是央行需要支付的利息也随之增加,增加央行的债务负担,这种方法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是能控制一时,通胀压力始终存在,随着国债的到期,这种压力会被释放出来。外汇管制方面,其只能限制热钱的流入,而不能限制通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两个渠道流入中国的外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的情况下,热钱就会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流入中国,从而抵消外汇管制的效果。

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又要让中国经济不出现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有可能,但在长期却不可能实现。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比不升值对我国经济更有利,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我国扩大内需的能力,以及热钱流入的速度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大小,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最佳选择是人民币缓慢升值。

篇11

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经济的内在增长趋势、外部发展环境和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与力度。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增长趋势看,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但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和中期波动已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2009年四季度以后我国经济运行将进入相对稳定增长状态。目前,美欧日经济已经企稳回升,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冲击最大时期已经过去,虽然美欧日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增长还存在很大问题,但再度出现深度衰退的可能性较小,2010年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要明显好于2009年。从调控政策取向看,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趋于紧缩,财政支出扩张力度大幅度收缩,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未来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大幅度下降。

一、我国经济的内在增长率趋于上升

从经济运行的内在增长趋势看,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2010年GDP增速仍面临较大的中长期回调压力,但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和中期波动均已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2010年一季度~2012年四季度期间我国GDP的内在增长率基本稳定在9%左右。

(一)未来两年我国GDP增速仍面临较大的中长期回调压力

我国GDP增长率在经过2001年一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连续27个季度的不断提升之后,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进入中长期回调阶段。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我国GDP增长率在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出现深度下滑,此后在国内强力扩张性调控政策刺激下,迅速回升,到2009年四季度当季增长率已回升到10,7%,2009年全年GDP增速回升到8.7%。从GDP增长率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GDP增速从2007年一季度开始己进入中长期回调阶段,GDP增速的中长期趋势值从2006年四季度的11.4%所持续回调到2009年四季度的9.23%。比较GDP的实际增长率和中长期趋势值可以看到,2009年一季度我国GDP实际增速的大幅度下跌,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外部冲击影响下GDP实际增速严重偏离GDP中长期发展趋势的“超跌”现象,而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的回升,是在国内扩张性政策刺激下,GDP实际增速从2009年一季度的“超跌”状态,向正常回调状态或中长期发展趋势的回归。从GDP增速中长期趋势值的自身发展规律看,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到2011年三季度才会达到中长期回调的底部,此后再次进入周期性上升状态。据此判断,2009年二季度以后GDP增速的回升,是在扩张性调控政策刺激下经济增速从超跌状态向正常回调状态的回归,未来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自身回调压力。

(二)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将进入回升阶段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情况看,我国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从2006年三季度开始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2009年三季度已达到中长期波动的波谷,从2009年四季度开始进入中长期波动的复苏阶段,按其自身发展趋势外推,预计到2013年一季度达到中长期波动的波峰。2010年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值仍为负,但将逐步回升,对GDP实际增速的负面影响逐步弱化。

我国GDP增速的中期波动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2009年一季度已达到中期波动的波谷,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进入周期性复苏阶段,预计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从复苏阶段转为扩张阶段,中期波动的波动值将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由负转正且不断提高,对GDP实际增速时拉动作用不断提高。从自身发展趋势看,预计GDP增速的中期波动在2010年四季度达到中期波动的波峰。

GDP增速的短期波动受政策因素和其他外部冲击的影响很大,波动本身的规律性较差。但短期波动的振幅较大,是实际增速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GDP增速短期波动的发展趋势看,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的短期波动值有较大幅度提高,预计2010年一季度仍将保持回升态势,但一季度以后仍会随调控政策力度的改变而出现较大波动。总体看,在不考虑政策及共他外部冲击因素影响的情况下,2010年一季度以后GDP增速的短期波动振幅将逐步收缩,最终将收敛于O。

(三)未来两年GDP的内在增长率将保持相对稳定

综合GDP增速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和周期性波动,在不考虑政策因素、结构变化因素和其他外部因素的情况下,趋势外推结果显示,2009年四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将回归相对稳定增长状态,2010年-季度~2012年四季度期间GDP增速基本稳定在9%左右,2013年-季度以后再次进入加速增长状态。

二、未来两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明显改善

目前,美欧日经济己经企稳。美欧日GDP环比增速已在2009年三季度和四季度连续正增长,美国季度GDP同比增速在2009年四季度恢复增长,日本和欧元区13国GDP增速的降幅在2009年四季度也大幅度收缩,降幅分别从三季度的5.21%和4.21%收缩到四季度的0.38%和2.06%。随着美欧日经济增速的企稳回升,2009年9月份以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出口贸易降幅迅速收缩,其中美国进口降幅从2009年9月份的20.3%降为11月份的5.5%,12月份增长4.6%;日本和欧元区13国进口降幅分别从2009年9月份的37%和20.3%降为12月份的5.5%和8.1%。美国进口恢复增长、日本和欧盟进口降幅大幅度收缩,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2009年8月份以后我国出口降幅因此迅速收缩,从8月份的23.4%降为11月份的1.5%,并于12月恢复较快增长态势。外部环境改善、出口恢复较快增长,是2009年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因素。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尚未完全消除,消化金融危机带未的巨额损失尚需时日,目前美欧日各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贸易状况的改善,可持续性不强,未来美欧日经济能否恢复稳定增长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2010年美欧日经济再度出现深度下滑局面的可能性较小,2010年我国经济

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比2009年有明显改善,只是受美欧日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影响,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考虑到2003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累计进口增速基本稳定在10%-20%之间,2009年进口增速的深度下滑,主要是美国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我们假定美欧日经济企稳回升之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元区13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进口增速仍将回归正常增长区间。据此,我们利用1990年1月-2009年12月份数据,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增长状况进行趋势外推,得到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增速的三种不同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是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恢复增长,但增速较低。2010年和2011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分别增长7.1%和8.2%,即2010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仅恢复到2003-2008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平均进口增速(14.3%)的一半,我们将这一趋势称之为企稳状态。

趋势之二是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恢复较快增长。2010年和2011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分别增长8.5%和10.6%,即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逐步恢复到2003-2008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的较低水平,我们将这一趋势称之为复苏状态。

趋势之三是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恢复快速增长,但2011年迅速回调至低速增长状态。2010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长18.5%,接近2003~2008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的高水平;但2011年再度下降到7.7%左右的软低水平,我们将这一趋势称之为软快增长状态。

三、2010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扩张力度将比2009年大幅度收缩

2005年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财政支出力度一直保持较强的扩张性,GDP增速因此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势头。从财政支出看,2005~2008年期间我国财政支出名义增速平均为21.8%,扣除GDP缩减指数因素之后的实际支出平均增速为14.4%。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财政支出名义增速为21.2%,低于2009年年初提出的财政支出增长25%的预算目标,但扣除GDP缩减指数因素之后的实际财政支出增速为23.1%,比2005~2008年期间的平均实际财政支出增速提高了61%,即2009年财政支出的扩张力度比前四年大幅度提高。从货币政策看,2004年4月~2008年6月期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18次,从2004年4月的7%提高到2008年上半年17.5%;2004年10月~2007年12月期间10次上调利率,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利率分别从2004年10月的1.98%和5.31%提高到2007年12月的4.14%和7.47%。但货币政策的紧缩、特别是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主要作用是冲抵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来的超额货币供给,金融机构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长状态,2005~2008年期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平均增速分别为13.88%和22.88%。2009年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分别大幅度提高到31.7%和43.5%。

篇12

                                                                  2001年5月

    

    

    目  录

    

    a:**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总则

       1、项目概况及竞赛宗旨

       2、主管部门

       3、规划设计依据

       4、参赛单位

       5、提交设计成果要求

       6、评审办法

       7、时间安排及答疑

       8、奖励及有关费用

       9、其他

    b:**市博物馆设计要求

       1、工程概况

       2、规划设计要求

       3、总体规划要求

       4、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要求

       5、单体建筑设计要求

       6、环保设计要求

       7、其他要求

    c:博物馆设计参考资料

       1、**市概况

       2、**市总体规划概况

       3、地块环境条件

    d:附件

       1、博物馆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2、**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条件

       3、**市博物馆新馆设计任务书

       4、**市总体规划图

       5、其他

       

    a.**市博物馆设计方案国内招标设计竞赛总则

    

    

        1、项目概况及竞赛宗旨

        本项目经**市政府批准为博物馆区。博物馆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市,基

    地位置于北峰----丰州组团,西湖公园北侧,清源山和后厝山的南侧,其正南处有开元寺双

    塔;建设用地面积346273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60000平方米左右。博物馆位于北峰生态组

    团的东南侧,背山面水,用地坡度平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可结合西湖发展为博览、

    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区。

        总体规划要求:建筑格调高雅,布局明确合理,并结合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之特征,

    与环境融合一体,配备先进智能设施,体现新时代创意与超前意识的生态型博物馆区。为此,

    希望举办此项竞赛,可以吸纳各家之所长,使**的文化建设和城市环境进入新的层次。

        2、主管行政部门(主办)

           **市文化局、**市城乡规划局授权之负责部门:**市博物馆设计竞赛工作组

           联系人:翁哲雄、出宝阳

           地址:**市温陵北路中侨大厦四楼

           电话:059****7523

           传真:05****531

           e-mail:qzghj@public.qz.fj.cn

        3、规划设计依据

           3.1 **市博物馆设计竞赛文件

           3.2 《北峰组团分区规划》

           3.3 《西湖公园详细规划》

           3.4 《**市区图》

           3.5 **市城乡规划局批准的用地红线及地形图电子文件

           3.6 《**市博物馆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

           3.7 **市文化局文件《关于申报建设**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及《**市博物馆新

               馆设计任务书》

        4、参赛单位

        本竞赛为限制性招标竞赛,主办单位竞赛公告公开招标。参赛单位自行报名,通过资

    格预审后,名额不超过8个,被邀请参赛单位预交履约保证金1000元。参赛单位提交设计成果

    一套,不提交设计成果或不符参赛要求者,主办单位不予接收,履约保证金不予退回。

        5、提交设计成果要求

           5.1 参赛单位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市博物馆设计竞赛的有关规定。

           5.2 提交成果的深度必须符合国家规划设计规范的深度。

           5.3 提交成果的同时必须提供参赛单位的名称、设计人员名单、图纸等其他文件上不

               得作任何可以辩认参赛单位的标志。

           5.4 成果内容

               5.4.1 规划总平面以1:1000地形图设计,内容包括博物馆范围内的各类建筑、道

                 路、广场、绿地、水体等设施的总体布局,以及四周的环境关系,图纸要求:

                 总平面、总体沿街立面图,比例1:1000(或1:500),图纸规格0#或1#图。

               5.4.2 建筑方案设计图一套,图纸要求建筑群体鸟瞰图1张,代表性典型建筑彩色

                 透视效果图1--2张,建筑方案设计各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概念分

                 析图等,限交图纸不超过15张(5.4.1、5.4.2为展示图)。

               5.4.3 提交上述各规划图和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缩印本20套(规格为a3,297×420)

               5.4.4 提交馆区总体设计模型1个,比例为1:1000。

           5.5 规划设计文件

               包括规划设计的立意构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工程造价估算(按福建省造价标

               准估算,不作评标依据)等方案设计相关说明,文件20套,a3规格297×420。

           5.6 电脑文件

               全部设计成果均应制作成电子文件,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word8.0的doc格式

               文件;设计图形文件采用auto cadr14的dwg格式文件,电脑渲染图等图片文件,

               应采用普及的通用软件制作。提交以上电子文件2套。

        6、评审办法

           6.1 评审基本原则

               参赛方案必须符合本次设计竞赛文件的要求、规定及依据。参赛方案具有独特的

               构思,不得与其他规划或建筑方案雷同。建筑环境、空间、造型和谐统一,反映

               时代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色,做到功能和经济合理。

           6.2 评审机构

               评审机构组成:邀请国内专家11人组成"**市博物馆设计竞赛委员会"。设主任

               1人,主持整个评审工作,提出审查意见,副主任2人,提出相关的技术性咨询。

           6.3 评审程序

               由主办单位将全部参赛方案提交委员会初审,并将审查合格的参赛方案提交评审,

               由评审委员会提出评审意见,确定评判规则,并评出入围方案3名。评审结果以书

               面报告形式公布,并在评审结束后3天内由主办单位以传真或信函形式向各参赛单

               位通报评审结果。

        7、时间安排及答疑

           2001年5月25日招标公告,6月1日报名截止,6月4日确定参赛单位,6月7日由授权

           部门工作组组织参赛单位对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踏勘考察,后至**市城乡规划局举

           行答疑。答疑一周以后,业主原则上不再解答,以保证竞赛的公平与公正。7月19日

           17时提交方案截止时间,7月22日开评审会,若有变动,再另行通知设计单位。

        8、奖励及有关费用

           8.1 设入围方案3名,获奖单位奖金各8万元(以人民币计)。

           8.2 凡提交设计成果,经评审委员会审查符合本次参赛要求但未获入围的参赛单位,

               可获补偿8000元。

           8.3 主办单位在设计方案评审结果公布后30天内付清参赛单位应得的费用。

        9、其他

           9.1 入围单位方案经公众咨询评选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选出实施方案。

           9.2 参加本次设计竞赛作品的著名权归参赛者所,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主办单位有

               权在竞赛结束后公开展示竞赛成果。

           9.3 本次设计竞赛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若有纠纷,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9.4 参赛所提交的设计成果,评审后不予退回。

           9.5 参赛方案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无效,且主办单位将不支付任何费用:提交的设计成

               果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规定的成果内容和格式的;逾期送达的;图纸和文字粗制滥

               造的;将设计任务转包或私拉其他单位主要设计人员完成参赛方案;提交成果未

               按要求密封的,未加盖单位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委托人印章的;经评审委员会

               二分之一以上认为方案是雷同的;存在着严重的设计问题的。

           9.6 **市博物馆设计竞赛文件的解释权归**市城乡规划局和**市文化局所有。

           

    b.**市博物馆设计任务书

    

    

        1、工程概况

           1.1 地理位置

               **市博物馆位于**市北峰组团东南方向,东北面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

               山,山麓下有漳泉肖铁路和泉山路,南侧有省道305线通过,毗邻西湖公园,距

               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约2公里。用地北面有北渠呈东西走向。地理

               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建设博物馆的环境条件。

           1.2 工程规模

               **市博物馆总用地346273平方米。

        2、规划设计要求

           2.1 建筑密度:≤25%

           2.2 容积率:0.2-0.4左右

           2.3 建筑限高:15米(可有一突破体,40米限高)

           2.4 总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左右

           2.5 绿地率:≥50%

           2.6 建筑红线退让道路及周边用地边线(见附件)

           2.7 停车场:按建筑总面积12%计

           2.8 内容要求

               2.8.1 主馆:建筑面积15000m2(一期),包含陈列、收藏、技术和办公、服务

                     等,建筑深度要求详细。

               2.8.2 专题馆区:建筑面积30000m2(二期,深度要求可低于主馆,专题馆若干

                     个,考虑扩展用地)

               2.8.3 文娱服务区:建筑面积5000m2

               2.8.4 辅助设施区:建筑面积10000m2

               2.8.5 城市广场区:体现创意

        3、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方案应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与周围环境协调,充分考虑闽南文化建筑特色

           和首期建设的独立性和各项技术要求。符合**市总体规划,北峰分区规划的要求。

           体现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要求,并具有独特的设计品质和理念。方案涉及到安全消防

           、环保、园林绿化、环保、人防、抗震、防洪排涝、电力、交通、文物保护等问题,

           应符合各专项规划要求。

        4、道路、管线、绿化、竖向要求

           4.1 东北、南、西、北四个方位设出入口,南面为主出入口,考虑人行、公交、私车

               和停车场的合理布局关系,对解决305省道跨线问题提出专门措施。

           4.2 管线设计应体现方便、短捷、经济的原则,并考虑到分期建设的需要。

           4.3 管线布置衔接方式:给排水、供电、通讯、燃气、保安防范系统,采用集中空调

               系统,并预留考虑各设备用房。

           4.4 绿化设计应为博物馆及其周边环境创造一个环境优雅、品质高尚的生态型博览区

               域,通过多层次的立体和地面屋面绿化,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景观和视野。

           4.5 利用绿化减少干道对博物馆区的影响,做好防尘降噪,结合平面布局、建筑风格

               、水面等环境设施,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4.6 竖向设计应满足各功能建筑的使用要求(博览活动、休息、交通等)。

           4.7 应利用水面及建筑物,创造出错落有致的体型和空间组合,体现经济、实用、美

               观的宗旨。

           4.8 区内建筑除有电梯或自动扶梯外,其馆区内外应实行无障碍设计。

        5、单体建筑设计要求

           5.1 博物馆建筑设计应体现**历史文化和超前的时代清新气息特征。

           5.2 应考虑清源山对其建筑群体的视觉关系,应有主控博物馆全局的整体风格特征。

           5.3 可结合地方传统材料和做法,结合现代材料创造丰富的外观效果,如石材、红砖

               、红瓦、玻璃、燕尾脊、铝板和典型节点等,选材上体现美观、大方、典雅和经

               济的原则。

           5.4 对首期主馆设计应考虑平面布局和空间景观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和二期专题馆建

               设取得良好的衔接关系。

        6、环保设计要求

           6.1 本区应体现生态和文化设计主题,要求进行全方位的环保设计。充分体现节能、

               低污染的宗旨。

           6.2 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设备及材料的选用应适当超前,符合环保要求。

        7、其他要求

    博物馆区应考虑智能化设计要求。区内信息网络、保安、消防、管理等智能化系统。

    

    c.博物馆设计参考资料

    

    

        1、**市概况

           **市是福建省的三大中心城市,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侨

    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

           **市位于闽东南沿海中部,是国家重点开发的闽南厦漳泉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福建沿海经济繁荣带的居中位置,北面为省会福州,南面是厦门特区,东临台湾海峡,与

    台湾省隔海相望。**是座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唐末至元的400余

    年间,特别在两宋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日益兴盛,**成为中国和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起点,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如国家级的清

    源山风景区,驰名中外的佛教古刹开元寺,我国最早伊斯兰教遗迹----圣墓、清净寺,古代

    梁式建筑古桥----洛阳桥、崇武古城等。加上大量保留晋、唐传统文化,如梨园、高甲戏、

    提线木偶,以及古朴优雅的南音、纯朴的民俗(惠安女)、精湛的石雕、木雕、瓷器、竹编

    等民间传统工艺品。

           **市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气温

    19.5--21℃,平均降水量1011-1800毫米,常年主要风向为东北。**四季常春,因历史环城

    遍植刺桐树而誉称刺桐城,并因形似鲤鱼而得名鲤城,且延用至今。

           **市辖鲤城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和金门县(待

    回归)。全市总人口为658万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现

    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约600万人之多。同时,**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泉籍台

    胞为900多万人。**目前经济迅猛发展,"三资"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呈三足鼎立,成

    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柱。

           **具有良好的对外交通条件,随着湄洲湾和秀涂港的发展和开发,**将拥有"四湾

    十二港区"的港口城市。漳泉肖铁路经**与闽西的联系更为密切,也使**成为东南沿海铁

    路枢纽城市之一。公路网络发达,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青阳机场为国内机场,规划中

    预留惠安机场,距**市区45公里。

        2、**市总体规划概况

           **市总体规划于1995年修订,总体规划确定**市区空间结构分为三个片区,即中

    心区、江南片区和秀涂片区,"三山两江"的大地形(三山即清源山、桃花山、紫帽山,两江即

    为晋江、洛阳江)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市区根据地形、绿带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再分成中心

    区,北峰、江南-浮桥、池店、东海、城东、洛阳、秀涂八个组团,因而,城市布局是单中心

    组团式。中心区与其他组团因山水分隔,构成"风车状"布局,呈"指状"发展,也是构成**山

    水城市特色的自然环境基础。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市特有的人文环

    境基础。**人民在创造和保护历史文化及城市景观特点作出了大量的努力,**最主要的城

    市景观特色,应是形成的山、海、江、城为环境基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交相辉

    映的山水城市。**是台胞祖籍地,海外华侨的故乡,又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今后又将发

    展成为开放性的港口城市。城市总体景观应反映闽南的地方建筑文化。古城要切实保护历史名

    城风貌,新城要创造具有地方文化意境,同时体现时代特点的现代化城市风貌。----引自《泉

    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3、地块环境条件

           地块用地原为北峰组团东南面的预留空地(北峰组团为生态型组团),区内用地平缓,

    背山面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基地北临村庄,东有工业厂房,视觉尚受到一定影响,北部现

    有水渠(北渠),为饮用水渠。

           博物馆南面毗邻西湖公园,可借山势、承水景,望双塔。交通便捷,适宜建成为高品

篇13

1 北五味子的特性

北五味子又称五味子(本草纲目)、辽五味(通称)、山花椒、花椒秧(东北)和乌拉勒吉嘎纳(蒙语名)。按最新的植物分类系统上属于五味子科五味子属。该种以干燥的果实入药,其商品名为“五仁醇”,199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是北方重要的地道药材之一。

1.1 生物学特性

野生北五味子为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长达8米,多生于温润、肥沃、腐殖质深厚的杂木林、林缘、山间灌丛中。具有喜光、喜湿润、喜肥、适应性强等特性,五味子果肉酸甜,种子苦辣而略有咸味。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可在-40℃条件下安全越冬。茎柔软坚韧,北五味子秧旋缠绕于其它乔、灌木上生长,在森林内属层间植物。根系发达,主根不明显,有密集须根。果为聚合桨果,近球形,成熟时为艳红色,径约1cm,有1-2粒种子,肾形,淡桔黄色,表面光滑,花期5-6月,果期8-9月。可以用断根、压条、插条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寿命可达百余年。

1.2 药用食用特性

北五味子干果黑紫红色,有绉皱,是传统的中药材,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有兴奋作用,对心脏、肝脏、血压有调节作用,对人的视力、听力有强化功能。北五味子具有益气、滋肾、敛肺、涩精、生津、益智、安神等多种功效,是一种难得的“适应原样”药物,类似人参、刺五加性温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增强人体抗疲劳能力,提高抗菌能力。

北五味子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药食用型植物,是一种新型的“药食同源”功能性保健食品,其果实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新兴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保健果品的珍品。东北民间用北五味子的茎藤放入大酱或咸菜缸内,给渍物增添特有的香气,煮肉时放入北五味子藤,既使肉易熟,又起调料与解瘟气的作用。

2 林区北五味子的开发利用情况

2.1 规划保护。2003年,吉文林业局就首先向内蒙古森工集团申请建立野生北五味子自然保护区。2008年国家二类森林经理调查正式将吉文林业局吉铁施业区69林班中1500亩地规划为野生北五味子保护用地。同年由森调规划院编制的《内蒙古吉文林业局野生北五味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林业局的正式批复,批复项目投资总额277万元建立繁育基地。北五味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规模为33公顷,设立了种子园、育种区、引种区、示范区、采穗区、实验区、良种繁殖圃、扦插区。在保护区内建设了必要的保护设施,禁止在保护区内捕鱼狩猎、采集野菜和五味子的根、茎及果实,保证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2 科学繁育。吉文林业局把采集到的野生北五味子果实进行优选,开展了种子调制、发芽试验、苗圃育苗等繁育工作,育苗试验取得成功,出苗率达到75%,保苗率达到80%,未发生冻害和虫害,在-42℃的严寒地带天然五味子能正常越冬,第二年正常结实。试验证明,在光照条件好的环境下,有利于形成花芽而且雌性花明显增多。保留一定的阔叶树,亚乔木最为理想,作为蔽荫和攀援物,但郁闲度以0.3-0.4为宜。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完全掌握了五味子的种子处理技术、播种技术、苗木田间管理及栽植技术。建立和完善了繁育各工序第一手研究数据和资料,基本掌握了野生北五味子的繁殖和生长规律。

2.3 扩繁试种。吉文林业局用自己培育的五味子苗木在保护区和苗圃按地类和辅助措施的不同开展了扩繁工作。目前苗圃地人工搭架栽植65亩,荒地人工搭架栽植45亩,荒地先栽植辅助木后第二年栽植五味子615亩,在林内天然辅助木下人工栽植75亩。四种方式中以苗圃地人工搭架栽植效果最理想,现都已进入结果期。同时对野生北五味子进行了大面积的人工搭架引技,在林间空地大量栽植榆树和山丁子作为五味子人工栽植的辅助木,在自然条件下扩大繁育面积,通过几年的结实观察,这种措施大大提高了五味子的结实量。

3 北五味子的综合效益评价

3.1 经济效益

北五味子在医药、食品、饮料、酿酒、保健、纺织染料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利用。北五味子在世界分布区域小,而且纬度越高,价值越大。林区人工繁育的五味子和野生品质一致,通常4-5年生开始开花结果,6-20年生为盛果期。每亩地种植720株,每株可结实干果1.5斤左右,到盛果期可结实2斤以上。市场价最高每斤干果120元,2012年为历史最低价每斤40元。按照最低市场价测算,每亩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4年生苗每株培育成本0.8元;人工搭架移植每亩一次性成本4200元;田间管理每年每亩700元。分析可知,前期投入较少,收益率较高。北五味子在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市场潜力大,价值高。

3.2 生态效益

野生北五味子为林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优良树种。茎枝有较多隐芽,萌发能力强,适宜大量推广种植,可改善生态环境。它有更重要的优点是不需要添加防腐剂能长久保存,这是因为它的果实含有抗氧化成分。对北五味子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能使这一珍贵濒危物种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促进植物种群的自我恢复,扩大野生种群数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社会效益

北五味子经济林效益高,适宜农林户经营,可促进经济发展。开发野生北五味子资源有利于林区荒山荒地的利用,利用林间空地,林缘河流两岸大量空地栽培北五味子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产业,可卖鲜果,可晾干贮存,可发展深加工,对于林区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可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经济发展、增加职工收入的有效途径。随着由野生北五味子的简单粗加工,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层次开发迈进,可以安置富余人员,增加职工收入,推动北药产业的发展。

4 林区北五味子开发利用建议

4.1 发挥优势,推广种植。内蒙古国有林区的野生北五味子是迄今有资料记载以来,我国纬度最北的一个分布群落,品质优良,药性极强,被称为五味子的“皇冠”。目前,五味子同白刺、悬沟子、沙棘等一批野生果树发展为新兴的第三代栽培果树。建议应依托珍贵的、不可复制的纯野生资源优势,加快野生北五味子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工作。继续抓好野生北五味子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种苗驯化培育,积极进行品种选育,培育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扩大种苗数量。

4.2 研究政策,争取支持。认真研读中央、国务院、国家林业局、自治区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争取上级对转型产业项目、科研资金和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特别是研究林区转型规划、天保二期工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能够惠及林区的政策机遇,争取政府支持及合理参与,从发展县域经济和呼伦贝尔市区域经济层面,争取属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4.4 创新机制,推动发展。采取新企业新机制,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加工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加工企业原料来源和产品品质。农民、林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加工企业出资金和技术,形成培育、加工及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推动这一转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