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震灾害预防

地震灾害预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震灾害预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震灾害预防

篇1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控制和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根据疫情监测动态,及时给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

肠道传染病的预防

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应保护水源(特别是生活饮用水)免受污染。可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饮用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蔬菜,碗筷应煮沸或用消毒剂消毒,刀、砧板、抹布也应严格消毒,生熟食品应该分开存放,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随地大小便,粪坑中加药杀蛆,动物尸体要深埋,有条件的可加放生石灰消毒,土层要夯实。要及时消除垃圾、污物、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

接触土壤后传染的疾病的预防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易造成人员外伤,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其他疾病的发生。因此,破损的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必须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给予有效的抗炎对症治疗。

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

(1)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和杀虫、灭蚊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2)要管好家禽家畜,猪、狗、鸡应圈养,不让其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猪、鸡粪发酵后再施用,死禽死畜要消毒后深埋。

(3)管好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病人的粪尿要经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处理。

(4)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减少人与鼠、蚊等媒介的接触机会。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篇2

(一)、强化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安全治理责任落实力度

我校成立有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关的工作职责、明确了领导小组的工作义务。按照教育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订并与学校各部门、年级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责任人的职责。依照教育局关于《学校安全工作定见》,进一步规范整顿了安全教育活动、安全隐患排查、地震逃生安全练习训练和预案等学校各项安全治理轨制。

(二)、健全门卫和教师值班工作轨制,把好校园安全关

执行门卫24小时值班,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入校门卫盘查挂号、身份确认轨制。校园执行封闭治理,学生因特殊原因离校执行门卫审查,未经学校书面赞成或家长来接,一律不得离校。同时继续坚持我校每周一到周五的教师值班和下学时学生的路队轨制,特别是加强了正午休息时间的值班,确保早晨学生有序入校,正午学生不乱在校,下昼学生安然离校的局面。

(三)、配备安保举措措施,提高安全提防能力

我校按上级要求在学校重点部位设立了视频监控系统,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门卫配备了橡胶警棍,微机室等功能室配备了响应的干粉灭火器,并且做到准时搜检与维护。

(四)、开展安全常识教育和地震紧要避险练习训练活动

我校行使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准时、适时对学生进行各类安全教育。各班主任老师行使每周一的班会向学生讲解安全常识,传授学生遇到紧要事宜的处理办法,让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经由过程学校安全手抄报大赛,绕揭捉?生了解交通标识牌和有关的交通律例。经由过程地震常识挂图展览,向学生宣传地震常识和地震泛起时自救相关常识。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地震逃生自救练习训练和消防贫∽彻悠揭捉?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逃生和自救能力。在今年减灾防灾日到来之际,我们将再开展了一次防地震、防火灾、防拥挤踩踏紧要避险安全练习训练,赓续完美练习训练轨制,提高避险能力。

(五)、加强了校舍安全排查、电路安全、卫生防疫及饮食卫生等安全治理

学校按期进行校舍和房屋电路隐患排查,确保校舍、电路的绝对安全。同时做好流行病防治工作,避免风行疾病发生和蔓延;严禁学生购买、食用小食物及各类饮品,杜绝食源性疾患发生;注意搞好饮水卫生,教育和培育栽种提拔学生育成良好的小我卫生习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

二、校园安全大搜检中发现的不足问题和整改措施:

(一)、搜检中发现的不足问题

1、因为经费等原因,我校监控设备还不足。

2、我校现在已经购置了两个灭火器,但数量还有必然的欠缺。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严格执行校门口由值班教师、学校领导班子轮流值班,按时迎送学生,避免发生意外。值班教师加强校园放哨,尤其是厕所等安全死角。

篇3

前言

人类对地震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还比较有限,虽然我国的地震预报实践能力处于国际前列,但也只能对特定地区的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据统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95%是由于建筑物倒塌破坏造成的。因此,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不仅要继续组织实施对地震预报的科学攻关,更要切实强化震灾预防工作。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随之出现了人为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抵御地震灾害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地震人为灾害的含义分析

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种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即所谓的人为灾害。它与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有很大的区别。钱学森同志认为“:人为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损失很大,不容忽视,不考虑人为灾害的灾害学是不全面的”。本文所说的人为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人们的应变行为不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引起的错误行为造成的灾害。

三、关于人为灾害成因分析研究

震时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导致人为灾害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对地震灾害心理上的误解和扭曲。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有其孕育、和爆发的过程,对于地震,人类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坏性,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可怖的阴影,对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侥幸。从心理倾向和情感上看,人们对地震普遍关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恐惧地震,闻震心惊,谈震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辩真伪,惊慌失措,造成悲惨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质所致。二是地震、抗震科普知识匮乏,应急应变能力低下。从地震抗震知识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数,一无所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则属一知半解。这种认识上的匮乏和心理素质的障碍,反映到行为上,必然盲目行动,导致错误行为。震时好多灾害基本上是由于不懂得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楼,造成了不必要的死伤。

四、关于减轻人为灾害的对策分析研究

1、加强城乡抗震设防。

一是,科学做好城乡规划建设方案。县发展改革、城住、国土、水务等部门必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项目和工程抗震设计的审批管理。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抗震设防。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重视地震安全性问题,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对城乡建筑的影响(严禁在地震活动断层、软土层、沙土液化层上建筑),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为国土利用、城乡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开展城区震害预测研究和地震小区划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开展城市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提出抗震性能意见,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进行督促其加固、改造,并建立工程建筑抗震设防档案数据库;以城乡探测结果为必要的科学依据,将探测结果应用到规划建设中,合理规范布局,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城乡综合抗震性能;二是,全面开展抗震设防和安全性评价。为了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他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复核、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对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有关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审定。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地震宏观监测、地震速报、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网建设,明确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三员”作用,巩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社区的示范效应,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五进活动,将地震科普知识纳入各种培训,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懂得基本的防震避险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从而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信心,消除对地震灾害的恐惧。

3、强化地震应急工作。

一是,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学校、乡村、社区、重要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地震应急预案,建立预案管理体系及数据库,加强预案监管,狠抓预案落实。重点发挥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单位的示范效应,开展学校和重要单位、场所、部位的演练工作。二是,建立素质过硬的应急反应队伍开展灾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建立专业救援队伍是关键,素质过硬、行动高效的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震后及时开展救助工作,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应急志愿队伍是必要的补充,地震发生后(破坏性地震),应急志愿队伍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指导群众紧急疏散和开展自救互救。三是,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地震等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广场、公园、体育场馆,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必要的标志牌、线路图等设施和必要的生活用具库,有效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维护灾后社会稳定的目的。

4、家庭应急对策。

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

5、个人自救对策。

篇4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39-03

作为东莞市第二批援川医疗卫生队队员,参与了映秀镇灾后卫生防疫重建工作。继应急状态之后,映秀镇的卫生防疫工作进入常规,但健康教育一直是卫生防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此,结合应急状态和常态时的卫生防疫工作情况,就灾后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方式和效果等作一初步研究和探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汶川县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全镇面积115.12平方公里。包括1个居委会、7个自然村,辖区人口(含服务人口)约12 000人。映秀镇是此次地震的震中和重灾区,震后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停水、停电,交通、通讯中断,人员伤亡惨重,震后安置人员5 000多人。

1.2方法

对映秀镇震后紧密依靠本地卫生人员,以各路援川队伍为主要力量的卫生防疫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整理,着重了解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方式和效果。

1.2.1 通过查阅资料和记录日常工作,了解开展灾后健康教育的情况。

1.2.2 通过查阅资料和报表,了解映秀镇震后疾病发生、食品安全等公共卫生状况,主要是2007年与2008年主要传染病发生情况比较,食物中毒发生情况比较。

1.2.3 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调查映秀镇群众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与自身进行地震前后对照。对映秀镇八个村(居)委的农居民进行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的调查。每个居(村)委以幸存村民名单为基础,利用随机数字表,对18岁以上者随机抽取30户,每户1名群众,共抽取群众240名,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1],内容包括卫生知识部分和卫生行为部分,均为基础和常见的卫生问题,卫生知识部分共10道题,包括认为自己震前对卫生知识知晓和调查当时对卫生知识知晓两个方面问题,卫生行为部分共10道题,亦包括认为自己震前已形成此卫生行为和震后才形成此卫生行为两个问题,每题10分,均各100分。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同时,调查内容还包括是否接受过卫生防疫知识健康教育,界定办法[2]为:凡接受过卫生防疫宣传资料,接受过入户宣传、接受过知识讲座均视为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

此外,在被调查者填写调查表的同时,针对调查内容进行访谈,主要是发现是否有为迎合调查目的而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的现象,发现及时纠正,同时保证问卷的完整性与效度。

2 结果

2.1 灾后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灾后防大疫一向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自然灾害过后,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人口状况、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的变化,再加上医疗条件恶劣、疾病监测系统的破坏,一些传染性疾病容易传播扩散,食源性疾病容易发生,震后映秀由于遇难者多、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加上气候温暖潮湿,虫媒种类多、密度高等自然条件,灾后防疫难度更大、任务更重[3-4]。而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跟个人、家庭和社区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有非常直接的

关系,即使存在传染源,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具备了良好的卫生行为亦可以减少疾病传播和发生。

因此,我们灾后健康教育依托映秀镇卫生院的人、财、物资源,依靠基层卫生防疫人员,主要目的是倡导正确的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与此同时,也重在对相关卫生人员疾病监测报告和处理的意识教育。

2.2 灾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自然灾害过后,特别是如8级地震这样大的地质灾害,对社会各个系统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健康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破坏,健康教育人员的伤残,对道路和环境的毁坏,使健康教育的方式转而比灾害前要“低水平、广覆盖、更直接”[5]。

2.2.1 初期(地震发生2个月内),防疫人员主要依赖面对面交流,口头宣讲的方式;随着条件的改善,交通的恢复,宣传资料、宣传横幅和宣传画也成为主要传播方式,直到秩序基本恢复,比较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才得以恢复。

2.2.2 灾后健康教育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将健康教育与其他各项卫生工作结合在一起。防疫人员就是在下乡检查消杀物品时,在指导消杀时,在检查捐赠食品时,在传染病个案调查时,在进行饮用水监测时,甚至在与乡亲们闲聊时,只要与灾民接触都抓住一切机会开展健康知识宣传。

2.2.3灾后健康教育主要发动群众加强对灾后常见传染病如菌痢、甲肝、感染性腹泻等消化道传染病,肺炎、流感、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乙脑、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的认识[6],开展群防群控,杜绝疫情隐患和病媒孳生条件。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环境治理、个人防护以及特殊行业人员的防护等[7]。笔者所在第二批援川医疗卫生队在2008年8月12日~11月9日3个月的时间内,共指导培训村、组卫生干部、村级消毒员25场,共306人次,下村进行疾病防治知识宣教980户次,涉及2 152人次,开展食品卫生宣传教育88次,受教育群众2 197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 881张,编辑震后防病顺口溜18条,粘贴横幅52条,张贴宣传画201张。

2.3 灾后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2.3.1 近期效果:是否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以及卫生知识知晓和卫生行为形成情况。调查显示有219人,占91.25%,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地震前后卫生知识知晓与卫生行为形成的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3.2 中期效果: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发生情况。

2.3.2.1 传染病发生情况显示,震后传染病发病并无明显增多趋势。见表2。

2.3.2.2 食品中毒发生情况:2007、2008年,映秀镇均未发生过大型食物中毒事件。

3 讨论

3.1 灾后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震后,映秀镇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食源性疾病安全事件,没有发生传染性疾病爆发流行,也没有发生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卫生防疫工作获得了各方的充分肯定。除了震后各类医疗防疫人员支援灾区,在消杀、卫生防疫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之外,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调查显示,91.25%表示接受过健康知识教育;卫生知识知晓分数从震前平均70.26分上升到震后89.74分;卫生行为形成分数从震前61.86分,上升到震后78.68分。

灾后一段时期健康教育的目的重在促使群众在短期知晓基本卫生知识,形成基本卫生行为。本次映秀镇震后防疫工作,把健康教育、卫生知识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发放和张贴各种宣传资料、横幅、开展讲座、宣传专栏以及入户宣教等形式,提高了居民卫生防疫知识水平。从地震前后卫生知识知晓与卫生行为形成情况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健康教育工作的近期效果;而从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情况来看,说明映秀镇在可见的公共卫生环境上没有恶化的迹象,截至目前,映秀镇没有发生传染病的流行和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甚至某种程度上比震前更为安全,中期效果也十分明显。

3.2 灾后健康教育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3.2.1 缺乏系统简明科学指引灾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卫生防疫援助队伍,都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健康教育开展了多轮、多样,也制定了一些宣传纸质媒介和张贴标语、横幅,但仍缺乏针对灾后系统、简明、科学的综合指引,能够既方便卫生人员讲解,也利于群众理解。有关部门,主要是省市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健康教育部门要承担这一责任,制定相应的指引。

3.2.2 两级健康教育网络不完善灾后,由于镇、村卫生人员伤亡,健康教育设施的损失,镇村两级健康教育网络几乎中断,卫生防疫人员严重缺乏,要靠公立镇级医院来承担这项工作也十分困难,而且临时组成的机构,缺乏专业人才,也使网络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要在各级政府重视下,实施财政专项资助,重建卫生防疫网络,重新健全健康教育网络。

3.2.3卫生防疫体系从应急状态转入常规轨道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恢复生产,道路交通恢复,卫生防疫工作需要迅速走入常态,健康教育工作也不能仅仅限于灾后防疫,而要进入常态的经常性健康教育工作。在网络健全的同时,要根据季节变化、疾病谱变化和当时的重点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服务于公共卫生整体工作。

从映秀镇灾后开展健康教育的情况和效果来看,在灾后防疫方面,健康教育起到非常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如果能进一步统一指引,完善网络,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将有助于受灾地区的公共卫生远期安全。

志谢:本文得到汶川县疾控中心、映秀镇中心卫生院领导和同志们以及各批援川队友们的支持,得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7004)资助,特此鸣谢。

[参考文献]

[1]朱诗应,阮芳铭,常文军,等.地震前后汶川映秀镇居民卫生防疫意识调查[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729-733.

[2]王晋生,杨峰,潘峰,等.四川省平武县地震灾区居民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84-885.

[3]刘丽,董建英.地震灾害医疗救援中健康教育的实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079-3080.

[4]Linscott AJ. Natural disaster-a microbe's paradise[J].Clin Microb News,2007,29:57-62.

篇5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掌握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主动权。预防为主,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

镇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和管理协调,成立以镇长为指挥长、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指挥部成员包括党政综合办、民政办、财政办、综治办等部门负责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分队等,另设立防治监督组、灾民安置组、财物保障组和治安维护组四个工作小组,其职责分工如下:

1.救灾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指挥、协调和组织;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需要,紧急调集抢险人员,协调用各种救灾物资和设备,并根据灾情组织灾民安置和应急抢险工程。

2.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指挥部办公室设乡党政综合办,其主要职责为贯彻执行县、镇指挥部有关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指令和工作部署,协调处理地质灾害应急日常事务,负责提出应急处置与救灾的方案和对策建议,及时收集、汇总灾情上报,做好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等工作。

3.抢险应急分队:由镇人武部负责组织15人以上的抢险救灾队伍,在汛期临灾应急状态时处于待命期,当出现异常情况时迅速投入抢险救灾、转移疏散受威胁的居民及财产等救助工作。

4.四个工作小组职责:防治监督组由镇党政综合办负责,主要职责为督促监测人和责任人落实防治措施,督促防灾“两卡”的发放,及时传*临灾预警信息等;灾民安置组由乡民政办负责,主要职责为及时安置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问题,协助做好灾情调查和损失评估;财物保障组由乡财政所负责,主要职责为向上申请救灾经费及筹集救灾奖金,做好救灾资金和物资的使用管理工作;治安维护组由乡综治办负责,主要职责为维护灾区治安秩序,打击不法行为,调处矛盾纠纷。

三.监测预警和险情报告

1.值班制度

建立健全值班制度。在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凡逢大雨时,实行双人值班及领导带班,当发生地质灾害时,应进一步加强值班,认真接听各地雨情、汛情、险情和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处理。

2.险情巡查

在汛期要组织人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巡查、监测和防范,发现灾情和险情要及时处理和报告,对已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要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3.防灾“两卡”的发放

及时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灾害点居民手中,以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应对所待定的避险场所和避险路线进行安全性评价,确保万无一失。

四.保障措施

1.救灾队伍保障。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应急抢险救灾分队应针对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2.救灾资金及物资保障。根据防灾工作的需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与救灾经费纳入计划与预算,同时,认真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急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物资。

3.宣传与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救灾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4.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及有关人员落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的相关责任,确保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篇6

我镇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种类,滑坡和崩塌等主要的地质灾害,发生期主要在5—9月份,主汛期为地质灾害集中期,重点防范区为:

(一)交通区线。镇境内的路村到村段,路村段,遇暴雨极易造成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3个村。

(二)矿山踩空区和陡坡区。我镇页岩石砖厂4家,砂岩采石场2家,这些矿山均为露天作业,从岩石开采形成坡度较陡的边坡及悬空石,遇暴雨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根据镇国土所的调查摸底,我镇查清地质灾害36处,现列入财政治理监测点3处,县重点1处(村8社、村7社危岩),重点防范14处(详见附件2),已列入县、镇重点的,要按要求认真做好群众的群防工作,未列入重点的,也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二、工作机构

(一)综合联络组:由国土分局局长同志任组长,部长和同志任副组长,经开区干部为成员,负责制定应急方案、人员组织。

(二)交通治安组:由镇党委副书记同志任组长,、为成员,派出所和交警大队民警,负责停车场地准备、临时交通管制,维护现场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

(三)应急疏散抢险组:由部长和同志任组长,镇民兵为成员,负责组织、指导遇险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完成现场抢险救灾工作,组织转移灾民。

(四)医疗卫生组:由镇大调解中心主任任组长,成员由、镇防保组和卫生院同志组成。负责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院救治,减少人员伤亡,确保在灾情发生后各类疫病的救治工作。

(五)灾情调查监测组:由国土资源所所长同志为组长,成员由、成组成,负责灾情监测、鸣锣预警、调查和统计工作。

(六)后勤物资保障组:由分管民政的副书记同志任组长,成员由、、、、等同志组成。负责灾民的临时安置工作,救灾物资的调运、储存和发放,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必需品,确保抢险救灾指挥通讯联络的优先畅通。

(七)搜寻组:由人大主席同志任组长,由为成员。负责人员转移后,检查灾害点有无转移遗漏人员和是否切断水电等安全隐患。

三、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各村民委要利用村广播和召开各种会议的形式,宣传普及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发动群众防灾、避灾、躲灾、救灾的积极性。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单位负责人是地质灾害的责任人;治保主任是监测员;村民代表小组长是地质灾害信息员。各村成立20人组成的抢险队,接到灾害通报后,及时赶赴现场,协助抢险,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二)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和设立地质灾害警示牌。镇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在敬老院,用于储备避难应急物资和避难场地。

(三)认真落实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和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新增地质灾害点报镇国土资源所,补发防灾工作明白卡到村和责任单位,避险明白卡到户。如因工作不落实,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能力。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制度和灾害迅报制度。镇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一旦发生灾害及时报镇人民政府,值班电话:。

篇7

二、预案的原则

地质灾害预案的编制,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认真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村管理责任制。

三、基本情况

(一)镇距县城1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89.05平方公里,管辖23个村,3个社区。其中有13个村34个组受地质灾害不同程度影响,纳入县级监测点的37个地灾点其中有2个属市级监测点。经地勘单位实地调研,部分村属历史老滑坡体,每年时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外,其他均属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开裂、沉陷,山体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

(二)引发区域内地质灾害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周期性降雨量多;二是因煤矿不断开采引起滑坡、地裂、地表突然沉陷;三是因房屋地面开裂引起房屋倾斜、墙体开裂、地面沉陷等,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

四、组织指挥与职责分工

(一)防御组织。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镇人民政府防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实行分级分部门负责制的办法执行,并成立镇地质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指挥部成员单位组成,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镇党政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镇人民政府镇长、副镇长和防灾成员单位领导组成指挥部。具体如下:

(二)带班领导。镇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实行带班领导制。带班期间领导不得离岗外出,特殊情况需外出的带班领导,应提前48小时作好带班交接工作。同时得经指挥长批准,避免因工作的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职责和分工。镇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由党委书记任指挥长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地质灾害防御,副指挥长及成员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镇人民政府地质灾害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实施地质灾害防御预案。镇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四)防灾职责

镇人民政府:负责领导、组织指挥地质灾害防御、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镇人武部:在镇人民政府及指挥部的领导下,配合当地的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镇自然资源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工作,划定危险区和安全区,动员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内可能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而危及生命安全的群众迁移到安全区.加强对灾害区域内预防工作的指导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因地质灾害给群众带来的损失。建立地质灾害点监测运行机制,保证预防措施有效性。

镇民政办:负责接收救灾捐赠款物和发放救灾款物,做好抗灾救灾及灾民的安抚工作,安排好灾民生活。

镇财政所:增加对地质灾害防御区域工作的资金投入,储备地质灾害防御经费,做好抢险、救灾期间所需资金准备。

镇派出所:在镇人民政府防灾指挥部的领导下,服从命令,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参加抢险。

镇交警中队:负责交通疏导,保障抢险救灾道路畅通。

镇卫生院:发生地质灾害后做好防病及防疫工作,负责组织医疗救护队,做好灾民的救护工作。

镇人民政府及指挥部接到地质灾害险情发生的报告后,由指挥部立即启动防灾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组织抢险救灾。镇人民政府及指挥部召集抢险救灾队伍,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赶赴现场,协助当地开展抢险救灾。出现重大险情后,镇人民政府指挥长及有关领导必须迅速到位,涉及人员伤亡或损失重大的地质灾害,由镇防灾指挥部指挥长及分片负责的镇防灾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赶赴现场协助抢险救灾工作。

五、地质灾害监测预报

(一)监测。镇人民政府及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互相配合,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定地质灾害监测点和监测人员,落实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镇地质灾害主要监测内容是煤层露头附近形成的自然陡坡反向坡地形,在人类工程活动下,如采矿、乱砍植被等,导致采空塌陷、水土流失和山体拉裂变形等。自然陡坡、岩层破碎、边缘山体开裂变形,其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在汛期中,降雨量相对集中或间雨晴变化的气候条件诱发下,容易引发危岩崩塌或松散堆积物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强降雨和持续降雨带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实行镇级业务部门技术指导,镇、村、组三级监测机制;坚持专职人员监测为主,群测群防的监测方式。

(二)预报与预警

预报:地质灾害防御预报由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村组委员会(监测点)组成预报系统。镇自然资源所预测预报地质灾害区域内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信息,并报指挥部指挥长,并通知成员单位和镇人民政府指挥机构。由镇自然资源所及镇人民政府指挥部具体实施。

预警: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时,镇人民政府和成员单位及指挥部带班领导、防御村主任、监测人员、应立即行动起来,作好防御工作准备。当预报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征兆时,启用应急预警机制,一般情况由指挥部机构通知到村、组监测点进行预警;如遇紧急情况,村、组(监测人员)可直接报告镇指挥部和镇人民政府指挥机构,然后由镇人民政府转报镇指挥部。同时在人民政府的指挥下,迅速应用报警系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预警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监测点预警信号为电话、敲锣、吹哨、防空警报或自定方式转移群众。保证预警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带来的损失。

六、转移安置

地质灾害防御区域内人员的转移安置工作,首先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和儿童后一般人员原则,做到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有对象安全转移安置群众。

转移安置工作采取由镇人民政府、村(社)行政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负责第一时间内转移安置工作,镇指挥部及成员单位接到灾情迅速赶赴现场,统一指挥灾区群众的转移安置,妥善处理灾区一切事宜。

七、抢险救灾

(一)防灾抢险物资储备

篇8

(一)、强化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安全治理责任落实力度

我校成立有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相关的工作职责、明确了领导小组的工作义务。按照教育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订并与学校各部门、年级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责任人的职责。依照教育局关于《学校安全工作定见》,进一步规范整顿了安全教育活动、安全隐患排查、地震逃生安全练习训练和预案等学校各项安全治理轨制。

(二)、健全门卫和教师值班工作轨制,把好校园安全关

执行门卫24小时值班,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入校门卫盘查挂号、身份确认轨制。校园执行封闭治理,学生因特殊原因离校执行门卫审查,未经学校书面赞成或家长来接,一律不得离校。同时继续坚持我校每周一到周五的教师值班和下学时学生的路队轨制,特别是加强了正午休息时间的值班,确保早晨学生有序入校,正午学生不乱在校,下昼学生安然离校的局面。

小学安全教育暨地震灾害防御工作自查报告

(三)、配备安保举措措施,提高安全提防能力

我校按上级要求在学校重点部位设立了视频监控系统,进行24小时视频监控。门卫配备了橡胶警棍,微机室等功能室配备了响应的干粉灭火器,并且做到准时搜检与维护。

(四)、开展安全常识教育和地震紧要避险练习训练活动

我校行使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准时、适时对学生进行各类安全教育。各班主任老师行使每周一的班会向学生讲解安全常识,传授学生遇到紧要事宜的处理办法,让安全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经由过程学校安全手抄报大赛,绕揭捉生了解交通标识牌和有关的交通律例。经由过程地震常识挂图展览,向学生宣传地震常识和地震泛起时自救相关常识。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已经进行了一次地震逃生自救练习训练和消防贫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逃生和自救能力。在今年“”减灾防灾日到来之际,我们将再开展了一次防地震、防火灾、防拥挤踩踏紧要避险安全练习训练,赓续完美练习训练轨制,提高避险能力。

(五)、加强了校舍安全排查、电路安全、卫生防疫及饮食卫生等安全治理

学校按期进行校舍和房屋电路隐患排查,确保校舍、电路的绝对安全。同时做好流行病防治工作,避免风行疾病发生和蔓延;严禁学生购买、食用小食物及各类饮品,杜绝食源性疾患发生;注意搞好饮水卫生,教育和培育栽种提拔学生育成良好的小我卫生习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

二、校园安全大搜检中发现的不足问题和整改措施:

小学安全教育暨地震灾害防御工作自查报告

(一)、搜检中发现的不足问题

1、因为经费等原因,我校监控设备还不足。

2、我校现在已经购置了两个灭火器,但数量还有必然的欠缺。

(二)、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严格执行校门口由值班教师、学校领导班子轮流值班,按时迎送学生,避免发生意外。值班教师加强校园放哨,尤其是厕所等安全死角。

篇9

复兴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委会、各相关单位:

《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镇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复兴镇人民政府

                2021年1月3日

 

复兴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认真做好我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依照《赤水市地质灾害防灾方案》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2019年地质灾害灾情简介

复兴镇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凯旋村榜上、桐梓圆滑坡,张家湾崩塌、转石奇观崩塌、风溪老村组崩塌。一般隐患点的有长江村上焦岩、凯旋村水坝,凉江村大营盘,较小的隐患是各村突发性的分散性的小面积的垮塌,诱发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降雨,其次是人类工程活动。2020年,较大型和中型地质灾害未发生,较小的突发性分散性的崩塌各村均有发生。

二、2021年地质灾害预测预报

2020年我镇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主要分布凯旋村榜上、桐梓圆和张家湾片区及新建通村公路通组公路边和其他重点工程修建地区等地质环境脆弱及人类活动频繁的部分地区。其中,今年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点是:凯旋村榜上、桐梓圆——滑坡和风溪村老村组沿赤习路崩塌。

三、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根据2020年冬季以来地质灾害巡查和排查的情况,一是凯旋村榜上桐梓圆地质灾害隐患点。二是风溪村老村组沿赤习路危岩崩塌。三是在新建通组公路旁和一些地方高位隐蔽性地灾和高切坡建房作为2021年度我镇重点监测区域。同时按程序完成转石奇观崩塌、风溪二期等地灾项目的治理彻底消除隐患。加大受地灾威胁避险移民的搬迁工作,力争应搬尽搬。

四、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管理工作;坚持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当地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或单位进行治理。我镇地质灾害点多、分布面广、危害性大,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群测群防”原则,实行镇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具体管理,单位为主负责的管理办法,力争把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及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一)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特殊性、危险性和危害性,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和及时辖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积极筹措资金,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督促各相关部门展开地质灾害的检查工作,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赶赴现场,采取紧急防灾和应急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二)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共同做好防治工作

1.自然资源所职责

自然资源所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巡查监督工作;参与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灾情调查,了解灾害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及时汇总统计上报地质灾害情况,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负责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的编制起草。

2.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和交管站职责

(1)因工程建设活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的防治工作,落实防范措施,在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临灾预警信号,一旦发生险情,及时赶赴现场,对隐患点采取措施,排除险情;负责及时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居民危房的鉴定工作,安置房规划起草,质量监管工作;负责本系统、本单位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协助、配合自然资源所进行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工作。

(2)交通沿线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排查工作,编制公路沿线重要隐患点防灾预案,对其灾情发展情况进行监测、监管、群防群测;施工单位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以及临灾预警信号,必要时采取关闭危险路段的措施;负责管理公路建设工程中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公路沿线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

3.农业服务中心、水务站职责

开展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的巡查和排查,组织开展发生在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电站大坝等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督促落实防治责任人、监测责任人,设立警示标志,以及临灾预警信号;负责管理水利工程施工中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江河岸坡、水利工程、水电站大坝等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与调查处理工作。

4.学校职责

开展学校教育活动区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的巡查和排查,编制中、小学校等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组织检查在学校范围内所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工作,设立警示标志,制定撤离路线,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并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地质灾害条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提高师生的防灾意识;负责管理学校工程施工中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监督治理;负责学校范围内的地质灾害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工作。

5.林业站职责

负责生态林区、经济林区、防护林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巡查和排查工作,设立隐患点警示标志,督促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以及临灾预警信号和人员财产撤离的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监测系统和监测网络的建立,督促监测措施的落实;负责解决落实受灾害群众重建家圆所需的木材计划报批。

6.财政所职责

负责调拨、筹措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对用于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及工程治理等的专项经费使用进行财政监督。

7.社事办职责

负责对遭受地质灾害的灾民救济和安置,做好地质灾害救济经费项目的申报工作。

8.派出所职责

负责组织公安干警及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维护灾区社会治安,保护灾区人民群众财产不受损失。

9.卫生院职责

负责组织医务人员及时赶赴地质灾害现场,了解医疗灾害造成的受伤群众,使受伤群众及时得到医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做好灾区传染疫情的防治工作。

10.科教中心职责

负责在镇辖区内宣传《地质灾害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群测群防、避让与治理相结合,使地质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1.各村(社区)职责

各村(社区)要在本区域内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暂行办法》和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配合政府开展组织地灾应急演练特别是加大对列入市级地灾隐患台帐的风溪村和凯旋村的检查、排查,并定期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巡排查工作,分析地质灾害易发生的地方及时上报,对隐患点必须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监控制度,凯旋村配合今年实施的转石奇观片区崩塌治理工程。提高广大群众的群测群防和防灾意识,降低或避免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特别汛期(4月到9月底)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期,上述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按责任包保的要求,“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早布置、早行动,务必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到位、工作措施到位。

 

 

 

 

 

(此页无正文)

篇10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定位搜索; 方法

搜索定位是指在灾害现场通过寻访、呼叫、仪器侦查或搜救犬搜索确定被困人员在自然空间或缝隙中幸存者的位置。目前常用的搜索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人工搜索定位

人工搜索可采取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或一个空间一个空间的搜索,也可采用拉网式搜索。通过对幸存者家属或已救出的幸存者进行询问,对易于接近或就在表面的遇难者进行快速搜索,可以迅速将被困者救出。对埋压较深的被困人员可做上标记,迅速通知救援力量进行救援。人工搜索定位方法的前提是幸存者能够听到呼叫,并有能力做出回应。当幸存者处于昏迷状态或严重受伤时,这种方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询问知情人

消防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根据倒塌建筑的功能、用途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向相关的知情人展开询问调查,并了解被困人员的基本特征(如人数、性别、年龄、所在地点等)。不同的倒塌建筑有以下几种询问方法:一是民用建筑倒塌,应向事故中被埋压人员的邻居、亲人等人询问建筑内部的结构,了解客厅、卧室、厨房等房间大体的分布位置。二是大型的商用建筑发生倒塌,救援人员首先要向单位人员询问了解倒塌建筑的层数、每一层的使用功能、高度、面积、平面布局、使用的性质、建筑内人员的数量、在位率以及倒塌时间等信息,推断埋压人员较密集和生还希望较大的位置。三是综合性商场发生倒塌应向工作人员问清楚每一层的使用功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对销售家具,布置高架货柜等人员生还希望较大的楼层进行搜救,而后对销售衣服、鞋等人员较为密集的楼层展开救援。

(二)看

在救人之前仔细观察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查看废墟表面是否有被砸受伤、身体局部埋压不能行动的人员或死亡的人员,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救助。其次救援人员要查看倒塌建筑物承重构件等部位的受损情况,判断是否可能形成被困人员生存的空间,以及楼梯和疏散通道在废墟中大体的分布位置。因为建筑物发生倒塌后,内部人员要通过楼梯和疏散通道逃生,在这些地方往往可能会有大量的人员被埋压。倒塌建筑周围的情况也要认真的查看,便于搜救工作的开展。在废墟中查看情况时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顺序查看,以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

(三)主动喊话

在搜索埋压人员的过程中,消防人员在佩戴防护面具时可以使用大功率的扬声器或其它喊话设备向被困人员喊话,以得到被困者的回应。通过喊话可以缓解被埋压的人员的紧张情绪,坚定存活的信心和勇气。救援人员最好能喊叫埋压者的名字,人对自己的名字记忆最深,反应最快,有可能将处于昏迷状态的被困者唤醒。

(四)细听

消防人员要仔细倾听废墟中是否有被困者的呼救声、声,但在听之前要维持好救援秩序,确保现场有个安静的环境。在听时,救援人员可以排成一列,也可以围成圆弧形进行仔细的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尽量将耳朵贴在砖、石、金属等物体上,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尤其是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的十几倍,节省了传播的时间,听起来也更为真切。同时救援人员要根据常识区分人和动物发出的声音,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二、仪器搜索定位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的诞生,为救援的过程中提高救助的成功率, 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提供技术保障。当前国际上所使用的高新的探测仪器主要采用非接触式生命搜索与定位技术,根据倒塌建筑下幸存者发出的生理、物理、化学等信息,确定被埋压人员的位置、人数和生存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种仪器:

(一)视频生命探测仪

视频生命探测仪是一种在倒塌的建筑物下和狭窄的空间中,搜索遇难者的特殊工具。它可通过高清晰视频和音频信号,向搜救人员提供废墟下的受害者信息。视频生命探测仪一般由探测镜头、探测杆、插拔式微型液晶显示器、耳机、话筒和连接电缆等组成。探测仪可自由伸缩,尤其适合多层废墟探测;顶部的探测镜头可通过手柄进行180o旋转。探测镜头的周围有16个冷光发光二极管,在全黑暗背景下,其可视距离最大可达3m。

(二)音频生命探测仪

音频生命探测仪应用了音频声波( 包括震动波) 的基本原理,它采用先进高科技微电子处理器和灵敏的感测器,特殊的电子装置将非目标的噪音波及其他背景干扰波过滤,保证摄取最需要的生命目标信号,迅速找出被困者的位置。高敏感度的音频生命探测器,采用两级放大技术, 探头置率放大器,可接收1~4000Hz的频率范围内的信号,主机收到目标信号后再次升级放大。被困者、呼喊、爬动、敲打等发出音频声波或震动波,被高敏感度的感测器探头接收、过滤、放大,可以直接被救援者收听。通过探测地下微弱的音频声波,就可判断生命是否存在。在地震、爆炸或意外发生楼房、桥梁、道路、矿场等坍塌时,音频生命探测器对消防救援人员搜索被困者、探测生命存在与否都能提供巨大的帮助。

(三)红外热像仪

红外热像仪是通过接收周围物体不停发出的红外线,来探测可见光范围以外人类肉眼所不能直接看到的物体。利用探测仪测定目标本身和背景之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红外图像,即热像图。目标的热图像和目标的可见光图像不同,它不是人眼所看到的目标可见光图像,而是将目标表面温度分布图像变成人眼可以看见的代表目标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消防所用的红外热成像仪为非制冷型,按照其应用方式分为救热像仪和检测性热像仪。救热像仪一般在红外方式下具有白热、黑热、伪彩色三种显示模式,具有温度测量、耗电显示、图像降噪功能和在特定环境温度持续工作的能力及较高的外壳防护等级。

救助型热像仪主要用于消防救援中的火情侦查、人员搜救、辅助灭火和火场清理等,特别适用于协助消防员在浓烟、黑暗、高温等环境条件下进行灭火和救援作业。检测性热像仪一般应用于电器设备、石化设备、工业生产和深林防火的检查,具有图像冻结、图像储存、热像还原、操作提示和参数修正功能。检测型热像仪比救助型热像仪能够适应更高的测量温度。

(四)雷达生命探测仪

雷达生命探测仪融合超宽频谱雷达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穿透能力强,能探测到被埋生命体的呼吸、体动等生命特征,并能精确测量到被埋生命体的距离深度,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与光学、红外、和音频探测技术相比,不受温度影响、不受热物体的声音干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雷达生命探测仪应用了超宽频技术,在搜索被困与废墟中的幸存者是可以穿透4~6m的混凝土,探测到20m距离、200m3空间内的生命特征,具体穿透温度取决于现场表面材料,理想情况下可达10m甚至更深,但是它的信号不能穿透金属障碍物。雷达生命探测仪不受其它无限设备的影响,也不影响其它无线设备,它只通过无线传输把探测结果传至救援人员手中的控制器。雷达生命探测仪的信号功率不到手机的1%,非常安全。在使用时不需要导线和探头,无需钻孔和防水,而且不受天气影响。

三、搜救犬搜索定位

搜救犬搜索是目前搜索工作中最为有效的手段,因为犬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灵敏超凡的嗅觉、听觉和夜间尖锐的视觉功能;对气味的分辨能力比人高出百万倍,鼻子里有22亿多个嗅觉细胞,能嗅出200多种不同的气味,嗅觉灵敏度是人的30多万倍。汶川地震生命救援中,消防救援队共有62条搜救犬参加了生命迹象的大搜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在救援过程中,建议每个搜索犬小组有2个训导员、2条搜索犬和1个负责协调的人员组成。协调人员的作用是监督训导员和搜索犬的安全并协调他们的行动。

四、最新搜救方法

在地震救援中,通常所使用的装备主要是以红外、热成像、光学观察等设备为主,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救援领域也有一定的发展,一些高新技术搜索器材逐步的问世,但是它们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利用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生命探测

篇11

 

各村委会,镇直有关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镇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和工作实际,制定《2021年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各村要根据方案认真执行,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高陡边坡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认真落实防灾责任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领导是关键,各村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实抓好防灾机构、人员、责任、措施、经费的落实,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工作责任进行层层分解、细化。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的责任和联系关系,将接听灾情和险情报告的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布,以便偶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保证联络渠道畅通,便于指挥和组织协调。

二、加强隐患排查

各村要迅速组织力量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地区进行全面仔细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点,务必设立警示标志,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建立防灾明白卡,并及时将防灾明白卡发放到受威胁单位和人员手中,切实将灾害监测任务落实到实处。

三、狠抓督促检查

镇自然资源所、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督促检查防灾工作的落实情况,将列入重点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检查一遍,检查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是否到位、是否对自己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情况了如指掌,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四、做好气象预警预报

镇自然资源所会同气象部门在汛期(6—9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加强监测,进一步加大应急能力建设和宣传力度,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实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在地质灾害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防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做好群测群防工作,关键在于健全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由县、镇、村、企业和单位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把地质灾害的日常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重点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值班电话:23578018)。进一步落实“四应有”要求,即: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二是进一步对防灾责任人、群众监测员进行防灾基本知识和监测技能的培训,使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做到“四应知”和“四应会”,即:应知辖区隐患点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六、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

认真落实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中,业务加强培训,提高应急能力,应急队伍建设,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

七、加强地质知识宣传,提高防灾能力

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组织分发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画和宣传册,在各学校、村、广场等范围进行发放、张贴、宣传、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八、强化相关部门的防灾责任

各村、各部门应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要在思想工作上高度重视,工作上认真部署,措施更加细致。切实把我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附件: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三班镇人民政府

                              2021年3月24日

 

 

 

 

 

 

 

 

 

 

附件

三班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三班镇地处山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本着“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方针,制定防灾方案。通过落实灾害点监测、临灾预报、临灾应急、灾后抢险救灾等防灾救灾措施,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现制定地质灾害防灾方案。

一、地质灾害监测

1.监测为主:地质灾害点可采用简易监测法,以定期目视检查及安装简易监测设施二种。定期目视检查要求监测责任人必须定期对可能滑动本体采取目视检查,尤其在汛期、台风暴雨时,应检查被监测地灾点有无异常变化。安装简易监测设施要求在被监测地灾点敏感变化部位(如滑坡前或后缘裂缝中设立简易固定标尺或水泥砂浆观测其变化情况)。

2.监测工具:简易观测一般采用钢卷尺、皮尺、三角堰等工具。

3.监测工作制度:(1)监测频率。每年1—4月和10—12月为正常时段,每月观测一次;每年5—9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暴雨期间每日至少观测一次。(2)监测资料收集。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监测记录应及时上报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县国土资源局,正常情况下每月上报一次。暴雨期间各村应及时向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监测情况。

二、地质灾害临灾预报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在于预报灾情。当群众、监测人发现异常情况、灾害前兆和险情时,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应马上组织人员到现场落实,并立即通过电话或传真上报县国土资源局。

三、临灾应急

当县政府临灾预报,宣布灾区进入临灾应急期后,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立即有组织地把灾民、财产撤离险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进行灾情监测,对灾情趋势进行预测,及时制止致灾动力的破坏作用,并在地质灾害前兆出现时制定险区人员疏散撤离和安置计划。

四、灾后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在县地质灾害防治小组的统一指导下,镇、村干部应立即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1.迅速进入灾区了解灾情,按速报制度要求在24小时内提交速报报告,根据已经获得的可靠信息,说明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人数、财产损失情况。

2.抢救受灾群众,帮助和医治伤病人员,把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做好灾民的安置工作。

3.抢修被破坏的供水管道、供电线路、通讯系统,抢修被破坏的公路、桥梁和水利设施,保证生命线工作尽快恢复使用。

4.提出灾情趋势研究意见和防灾工作建议,计算筹集防灾救灾资金和物资。

篇12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防震管理主体所构成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以及它们的运作。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静态方面,即减灾管理的制度、规范、法律、法规;其二是指动态方面,即管理机制的运作,管理制度及规范发挥它的调适与控制作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随着《防震减灾法》、《地震预报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制定与《防震减灾法》相配套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法律、法规的生命就在于执行与实施。由于我国区域性的差异,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有些问题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地方防震减灾条例就是以国家大法为依法,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地方防震减灾条例是防震减灾法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构成了地方立法依据的完整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调整地方关系,解决地方问题,更有利于防震减灾法的贯彻执行与补充,使法律、法规在一定区域内得以有效实施。

最近的10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地震)灾害、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9年,发生在土耳其、台湾的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之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巨、社会影响之大令人震掠。作为现代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责无旁贷的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以预防、减灾为核心内容的灾害管理不仅成为政府管理的战略任务,而且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根据总书记"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的指导方针和"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减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减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国家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综合减灾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政府应当对防震减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害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建立健全地震工作机构,使地震工作机构与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相适应,本着对人民,对地区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各级地震工作机构也应当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做好对外对内的宣传工作,在解决深层次矛盾上下功夫,针对本地区的特点,争取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组织上、队伍上保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防御,切实做好灾前防御

每当我们对国内外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现场考察、对灾害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总结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时,都给我们许多启迪。通过这些地震事件可以探讨一些值得重视和有价值的东西。

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8年台湾海峡地震和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灾害事件所印证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给我们揭示一个重要道理,即获得明显减灾效果的就是在灾害发生前,人们应具有高度的居安思危、防范忧患的意识,树立真正的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各种措施,使工程建筑、社区、城市的防震抗震能力增强,成为真正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安全城市。只有平时各项建设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并真正按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了预防措施、对策,才是实现和解决国家、城市减灾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和道路。

树立预防第一或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突破或转变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这些陈旧观念表现为;一是以"预防为主"之名,行 "灾后救援为主"之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实。二是认为以预防为主,落实预防措施就必须要花大钱,其实落实预防措施所花的钱,与遭到地震袭击造成的损失,以及震后重建费用相比,其差的倍数何止千倍、万倍。三是我们一次次受害、一次次地总结教训,但每次灾后依然看不到思想上、行动上的根本变化。预防措施仍然停留在书面总结上。这个状况和做法一定要改变。

国内外大量的地震灾害事件说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多震国家的科学家和政府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重要工程方面开展场址选址、场址土壤和岩石性质、场地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和城市安全性、城市灾害、城市抗震设防及建筑用材、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开发,并应用科技成果于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建筑物上。在灾害发生之前,建设安全的城市,安全的建筑物,做好城市和建筑物的安全工作,这是达到防震减灾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以预防为主,落实防御措施的实际步骤。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将我们以往灾后应急行动为主的做法,转变为灾前做好充分的防御措施,将想到的、计划中的、按规定应做的地震防御工作,在灾害发生前高质量完成。在灾害事件前严格按照防震减灾运作体系和各种信息网络,做好城市抗震设防和工程建筑抗震设防工作,并依法执行。

在灾前做好震后应急工作

所必须的各种准备工作,依法监理、监督验收,保证工程建筑的高质量。在抓好灾前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在遭到地震灾害袭击后迅速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去。由于灾前做了防御,即使遭到地震袭击,其损失也会在预测限度之内,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灾,可收到更好的减灾效果。因此,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减灾目标的良性循环。人类在自然灾害前就会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防灾减灾,人类对自然灾害也不会再那么俱怕、那么悲观。3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各级地震工作机构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训练来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努力加强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将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防震减灾规划、计划紧密的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的意义和作用在于:

第一,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应当与自然协调共处,并应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同灾害作斗争。人类对灾害的认识、防灾救灾的知识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与减灾意识和知识应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文明程度、文化水平程度的一个标准。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将大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第二,使人们懂得地震灾害对我们生存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与致灾的关系,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性。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谣言的识别能力,使谣言不攻自破,确保社会秩序和人心的安定。

第四,提高民众与灾害作斗争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们可以根据地震科普知识捕捉震前征兆,以便及时进行灾前防御,灾时避险自救。提高人们对灾害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和救灾技能,使人们在灾害面前处惊不乱,遇险不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第五,使人们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灾抢险,特别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和其他衍生灾害的发生。而不至于在突发性重大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消极被动。

第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行动投入到防震减灾的宏伟事业中。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应考虑定期、定点及宣传普及的覆盖面,建立宣传网络。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方式,实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宣传。如: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趣味性,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到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中。真正使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每一层次,各个角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化为全社会的防灾行动。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还要做好针对政府官员、专业救灾抢险队伍、民众、军队、武警、公安干警的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为了锻炼人们的救灾抗灾能力;锻炼各专业救灾队伍的技能和实战能力;提高人们防止次生灾害的能力;提高救灾决策指挥的水平;训练各方面救灾力量的协调与配合能力;检验救灾预案及各项防灾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效果,找出漏洞,总结经验,反馈与救灾预案的修正及各项救灾措施的进一步修正;提高全社会的减灾参与,适时适地的开展防震减灾演习。

4结合地区特点,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

我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为、四川两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两麓;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所以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中强震区和少震弱震区。

篇13

为加强我市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使地震应急工作快速、高效、协调、有序的进行,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应急预案》,《人民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预案。

(三)工作原则

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分级管理、权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能力。

(四)现状与趋势

我省是地震灾害较为频发的省区之一,根据地震活动规律推测,未来5年我省正处于地震活跃期,有发生2-3次5-6级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我市位于华北地震区北缘,中国东部最大的活动断裂(郯庐断裂带)北部延伸,从我市边缘穿过,该断裂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强震,近期3—4级地震异常活跃。郯庐断裂带成为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发展构造带。另外,“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核心区有12条大于6公里的隐伏断层分布,其中贯穿东西方向长达26公里的F6断层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活动断层,所以,具备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全市三分之二的地区划入辽蒙交界地震危险区范围,列为国家Ⅶ度设防城市,近年来地区2级以上地震明显增多,特别是2008年以来呈现十年最高值,达到近30次之多,其中震级最大(ML4.1)的一次地震就发生在我市。我市是的一部分,地处辽蒙交界区域,未来将面临较为严重的震灾威胁,形势不容乐观。

(五)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按照严重程度,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Ⅰ级)、重大地震灾害(Ⅱ级)、较大地震灾害(Ⅲ级)和一般地震灾害(Ⅳ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Ⅰ级)

指造成2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上年国民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Ⅱ级)

指造成100人以上、2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的6.0-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Ⅲ级)

指造成50人以上、1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的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Ⅳ级)

指造成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的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六)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境内和邻近地区发生(对我市产生重大影响)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地震灾害的应急行动。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我市境内发生地震灾害事件后,经市政府批准,平时领导和指挥调度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市防震抗震领导小组,转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地震局。

(一)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1.组成

指挥长:主管地震工作的副市长

副指挥长:市公安局局长、市人武部部长、市地震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市民政局局长

成员:市委宣传部、市住建局、市卫生局、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市物资总公司、市商业总公司、市人防办、市法制办、市气象局、市供电公司、火车站、联通分公司、中保财险分公司、中保寿险分公司等有关部门。

2.职责

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根据地震趋势意见,确定应急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协调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部队参加抢险救灾;视灾情请求地震局派出现场工作组给予援助;视灾情向政府提出越境紧急应急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等紧急应急措施的建议;视灾情请示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并接受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

(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1.组成

主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市地震局局长

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市住建局副局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市经信局副局长、市商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市交通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联通分公司副总经理、火车站副站长

成员: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联络员。

2.职责

掌握震情监视和分析会商情况;拟定抗震救灾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贯彻和传达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协调各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拟定地震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方案,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组织地震事件新闻会,审核有关地震事件新闻稿;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并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承担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

(三)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

1.组成

指挥长:市政府主管地震工作副市长

副指挥长:市地震局局长、市人武部部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地震灾区主要领导(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

2.职责

分析、判断地震趋势,确定应急工作方案;协调各应急救援小组按职责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提出震区特别管制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措施的建议;及时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报地震震情、灾情,传达落实上级有关救灾指示;接待新闻单位来访,组织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

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下设以下应急组。

(1)震情监测预报组

组员单位:市地震局

主要职责:及时判定地震类型,密切监视震情发展,提出地震发展趋势意见和防范对策。

(2)灾情收集评估组

组员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农村局

主要职责:调查地震破坏情况,对经济损失进行初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局等相关部门。

(3)抢险与次生灾害源防治组

组员单位:市地震局、灾区所在地(乡镇街)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驻军和武警部队、市公安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农村局

主要职责:迅速抢救被压埋人员;抢救国家重要财物、文物;负责火灾预防和扑救;对处在灾区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防止灾害扩大。

(4)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抢修恢复组

组员单位: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供电公司、火车站

主要职责:尽快抢修遭受破坏的公路、桥梁、铁路及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伤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组织力量抢修震区受损的水利、电力等设施及城市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消除隐患,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

(5)物资供应与灾民安置组

组员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民政局、市商业总公司、市财政局、市经信局

主要职责:做好抗震救灾物资(包括救灾款项)特别是群众生活急需物资的组织调拨、供应和管理,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转移和安置工作,做好死难者的善后工作。

(6)通信保障组

组员单位:联通分公司、移动分公司

主要职责:及时组织力量抢修震区通信设备和线路,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必要时,经批准后,可调用其他有关部门的通信系统。

(7)安全保卫组

组员单位:市公安局

主要职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交通秩序;负责震区重要机关、机要部门、金融、救灾物资等的安全。

(8)医疗防疫组

组员单位: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

主要职责:迅速组织医疗防疫队进入灾区;组建震区临时医院或医疗点,抢救、转运和医治伤病员;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控制疫情;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9)救灾捐赠与涉外工作组

组员单位:市民政局

主要职责:根据震情、灾情和国家有关规定,呼吁社会提供援助;做好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救援物资、资金的接收和救济工作。

(10)宣传报道组

组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地震局

主要职责:负责抗震救灾工作宣传报道;按规定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三、预防和预警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市地震局监测预报科(地震台)和群测群防地震观测网点及宏观地震观测场对地震信息进行监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和报送;市地震局对全市各类地震信息进行接收、监控、存储、分析处理并开展震情跟踪工作。

(二)预防工作

1.市地震局负责全市群测群防地震网点及宏观地震观测场的安全运行和测震、前兆数据的及时处理,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初评工作,建立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督促指导各乡镇街和各相关部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2.当我市被划为年度地震危险区,或对我市短期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意见时,市政府要按政府及地震局的要求采取地震应急防御措施。

(三)预警支持系统

预警支持系统由市突发事件应急总指挥部指挥系统等组成,并通过政务公开网保持同各乡镇街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系。

市地震局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做好震情趋势判定工作,及时收集与地震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预报意见,上报地震局。

(四)地震预警级别及

1.地震预警级别

地震预警级别是综合震情的紧迫程度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作出分级。

(1)依据地震的紧迫程度,分为4级,作递进式分级动态预警: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五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蓝色(Ⅳ级);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黄色(Ⅲ级);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橙色(Ⅱ级);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红色(Ⅰ级)。

(2)依据地震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

5级至6级地震(Ⅳ级);6级至6.5级地震(Ⅲ级);6.5级至7级地震(Ⅱ级);7级以上地震(Ⅰ级)。

2.地震预警的

(1)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由省政府确定;地震预报由省政府。

(2)省政府对我市地震短期预报后,若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市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同时向政府和地震局报告。

(3)预警解除由省政府。

四、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和启动条件

按照地震灾害事件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4级划分,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也相应的划分为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Ⅳ级响应4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

(二)基本响应程序

1.市政府运作程序

向灾区派出工作组;公布灾区实行紧急应急措施;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视情况请求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向邻区(县)请求提供援助事宜。

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运作程序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始运作,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决策和处理下列事宜。

(1)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指挥部办公室汇报震情、灾情;确定地震事件新闻发言人;通知灾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来自各级救灾队伍的救灾衔接工作。

(2)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

(3)派出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具体领导现场救灾工作。

(4)向市直各应急部门和单位下达地震应急命令,要求快速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

(5)视情况协调驻军和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6)调派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自愿者队、公安消防队等灾害救援队和医疗救护队赶赴灾区。

(7)组织震情、灾情新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震后应急宣传。

(8)指导灾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灾后处置工作。

3.市地震局响应程序

(1)市地震局局长进入指挥岗位。

(2)迅速启动市地震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在地震速报后40分钟内提供震区的人文基本情况、震害快速评估结果和辅助决策意见。

(3)召开紧急震情会商会,在震后4小时内提出震情趋势的初步判定意见,报地震局。

(4)加强震情跟踪监视,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地震局报告震情灾情。

(5)协助震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6)向市政府提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7)视情况请求地震局派遣工作组进行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8)派遣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

(9)收集、汇总和上报抗震救灾的有关情况,编发灾情简报。

(11)应急结束后,向市政府和地震局汇报地震应急工作。

(三)信息报送和处理

1.震情速报

我市境内发生震级大于等于3级的有感地震,市地震局在震后5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初步测定,震后1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精确测定;我市周边地区发生震级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市地震局在震后15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精确测定,按速报规定进行速报。

2.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地震灾情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市地震局负责迅速启动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速报。市地震局迅速派出工作组到震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乡镇街了解震害信息,收集灾害损失情况。

震区的防震减灾助理员尽快了解地震影响和大致破坏情况,震后1小时内(夜间延长至2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报市地震局。市地震局要与震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领导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及灾情速报网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灾情发展动态,防震减灾助理员按1、2、6、6、6、…小时间隔向市地震局报告动态信息。如有新的突出灾情,应随时报告。

地震现场工作队到达后,调查、收集地震灾情,及时向市地震局报告,经市地震局汇总后,上报市政府和地震局。

震区防震减灾助理员和灾情速报网要做到有无灾情均要速报,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

(四)通讯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利用公共网络、电台等通讯设备,及时获得地震灾害现场的情况,并保持灾害现场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及时联络。

(五)指挥与协调

1.紧急支援的指挥与协调

应对地震灾害事件,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驻军、武警部队应实施对灾区紧急支援。

(1)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市地震局协调组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自愿者队赶扑灾区,开展灾区搜救工作;协调救援行动。

驻军、武警部队组织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市公安局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

市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队和卫生防疫队赶赴灾区抢救伤员。

市城建局组织力量对灾区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场所、市政设施等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

市交通局、火车站组织对被破坏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进行抢修,尽快恢复交通。

(2)次生灾害防御

市公安局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灾区社会稳定,保证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安监局、市环保局对处在灾区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市环保局加强环境监测、控制。

市地震局会同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监测地质灾害险情。

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建局、市安监局组织和协调对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进行紧急处置。

(3)重要目标警卫

市公安局和武警部队加强对我市重要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4)灾民的转移安置

市民政局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5)现场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

市地震局向震区派出现场应急工作队,加强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工作,协调震区与邻区(县)的监测预报工作。

(6)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市地震局负责协调上级地震部门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并及时向市政府和地震局报告。

(7)呼吁与接受外援

市民政局按照有关规定呼吁社会向灾区提供援助,负责接受社会提供的紧急救助款物。

市地震局负责接受和安排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队伍。

2.现场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在地震灾害现场,建立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地震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各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1)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

(2)划分救援区域,分配搜索营救与医疗救护任务;组织接待境外救援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

(3)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

(4)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

(5)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

(6)组织对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

(六)新闻报道

我市发生地震灾害时,市地震局负责震情和灾情信息通报工作,新闻宣传单位要在市委宣传部统一领导下,根据有关规定组织开展新闻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七)应急结束

符合以下条件,经市政府批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可宣布灾区应急结束。

1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

2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

3经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

4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地震灾区要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和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及时归还救灾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等设备(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或者作其它处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由于地震造成的污染物收集和现场清理工作,防止发生二次污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震后的恢复重建计划并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二)社会救助

市民政局负责开展救灾捐赠活动和接受、分配国内外捐赠的救灾款物。

(三)保险

逐步建立地震灾害社会保险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险公司要按照保险责任及时理赔。

(四)总结

地震应急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市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灾害事件进行全面总结,内容包括:地震事件基本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处置情况、善后处置情况及拟采取的措施等,报市政府和地震局。

六、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联通分公司、移动分公司尽快恢复受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与信息畅通无阻。

(二)应急队伍保障

1.应急队伍的资源

(1)人员抢救队伍: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公安局消防队、各行业紧急救援队、人民和武警部队;

(2)工程抢险队伍:电力抢险、桥梁抢险、防洪抢险、建筑工程抢险等队伍;

(3)次生灾害救援队伍:公安局消防队,石油化工抢险队,煤气、自来水抢险队等队伍;

(4)医疗救护队伍:部队和地方的急救医疗队;

(5)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市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和上级地震部门现场应急工作队。

(6)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市城建局建筑物安全鉴定专业队。

2.应急队伍组织方案

(1)先期处置队伍:由当地地震应急志愿者队、当地抢险队、当地医疗救护队等组成。

(2)第一、第二支援梯队队伍:由驻军、武警部队和其他外援救援队等组成。

(三)交通运输保障

市交通局、火车站等部门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公路、铁路、桥涵等交通设施受损时,应当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

(四)电力保障

市供电公司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讯系统功能,保障灾区电力供应。

(五)医疗卫生保障

市卫生局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做好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卫生监督工作,防止疫情产生和蔓延;协调灾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市食药监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灾区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对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六)治安保障

市公安局对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七)物资保障

市商业总公司、市粮食局等部门做好灾民生产、生活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工作;市民政局做好救灾物资准备和国内外社会救援物资的接收和调拨工作。

(八)经费保障

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负责救灾应急资金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申请、拨付。

(九)社会动员保障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市政府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抗震救灾,对灾区提供救助,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等活动。

(十)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1.市规划、城建部门要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建总体规划,利用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人员紧急疏散的、有较大或永久性的避难基础设施,确保疏散避难人员的生活基本需要。

2.临震预报后,市政府应在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街心空旷绿地等,设置紧急避难场所,保障临时安置灾民基本生活需求。

(十一)技术储备与保障

1.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待建)

(1)抗震救灾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应急快速响应、灾情动态跟踪、数据分析、对策生成、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包括满足工作需要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控制平台等。

(2)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包含我市各类基础信息的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3)地震现场信息的传输、接收处理系统。

(4)应急指挥通信与视频会议系统。

2.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技术研究

市地震局负责地震监测;中长期、短期地震预测;地震区划、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技术、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研究。

七、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公众宣传教育

市地震、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要按照“积极、谨慎、科学、有效”的原则,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

(二)培训

1.劳动、人事等部门要统筹安排对干部和职工的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知识教育培训,把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管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教育课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

2.各专业救援队所在部门,要加强救援人员的技能培训。

3.地震部门要有计划地对乡镇街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4.积极开展对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民众的震时自救互救知识的培训工作。

(三)演习

1.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行业、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资源,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习。

2.各专业救援队所在部门、行业、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演练,必要时举行多部门合练。检验应急联动、紧急集结、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现场救援、后期处置等能力。

3.建立演习绩效评估和总结制度,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八、附则

(一)名词术语

1.次生灾害:地震动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破坏。

2.生命线设施:指电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油系统以及通信、交通等公用设施。

3.直接经济损失:指地震动及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置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文物古迹和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场地和文物古迹破坏不折算为经济损失,只描述破坏状态。

(二)预案管理

1.预案的制定

《地震应急预案》由地震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报市政府批准,报市突发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备案。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地震局备案。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参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政府批准,并报市地震局备案。

2.预案的修订和更新

为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的调整,市地震局应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地震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为5年。

3.预案的日常管理

《地震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地震局承担。

(三)沟通与协作

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和发达国家防震减灾应急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市地震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

(四)监督检查与奖惩

1.监督检查

由市地震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

2.奖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

(五)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市地震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修订,经市政府批准后下发实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