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图书印刷方式

图书印刷方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图书印刷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图书印刷方式

篇1

一本起印不再是梦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创立至今已经有110年历史,正式出版的出版物约有5万种,其中解放前出版的出版物就有15000余种。出版物是商务印书馆最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一些老书更具有历史、学术价值,甚至文物、艺术价值。刘成勇介绍说,很多老作者的后人或图书馆拿着绝版、断版书来找出版社,希望能再印一些,但鉴于传统印刷3000册起印的状况,很难满足他们的要求。

一本起印,是图书印刷行业多年的梦想。图书印刷与其他印刷品的印刷不同,要与市场需求挂钩,印刷数量难以确定。采用传统印刷方式,要先印刷后销售,如果印刷数量太多,会造成库存积压,成本浪费;如果印刷数量过少,则会由于先期的制版过程复杂和成本投入较大,导致平均印刷成本的提高,造成图书定价过高,影响图书销售,甚至带来亏本。因此,通常出版社认为,一次印刷最低的数量是3000本。这就是所谓的起印点。

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是一项可以使出版商能够以市场可以接受的成本每次只印刷一本书的技术。采用该项技术,出版社可以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码及超高速印刷技术实现小批量印刷,甚至一本起印。对于发行量较小的图书来说,按需印刷是一种最佳的出版方式。

刘成勇说:“商务印书馆首先希望通过按需印刷业务实现对本馆已有纸书资源的按需印刷。尤其是对一些老书,市面上难以找到的绝版书,实现一本起印。” 他介绍,现在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项目主要是针对本社解放前出版的图书,以后会逐渐延伸到短版书、断版书,以及其他出版社的图书。他表示,商务印书馆计划按需印刷的还有《汉语世界》、《英语世界》、《中国学术》、《中国语文》等杂志期刊,将在传统的出版、发行之外,进行面向读者的在线定购,提供指定篇目的按需印刷。而且,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并不是仅仅针对馆内的资源,而是会针对市场需求,开拓其他出版社的图书资源。

电子化解决版式难题

尽管按需印刷可以实现一本起印,但是却需要电子文档。由于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商务印书馆的老书大多只有纸版图书,而没有电子版。因而,在开展按需印刷业务之前,纸版书的电子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刘成勇介绍说,理想的做法是把所有图书的文字内容进行还原,并且排出版式。但是,目前常见的OCR技术虽然可以分析部分纸型文档,分析的结果也可以有效地还原版面内的全部文字,却无法还原版式,还需要手动排版。而这样做的结果势必造成成本的提高,读者将难以接受。对于一些已成文物的历史图书来说,由于OCR以光学扫描方式为主,扫描过程中容易对这些文物造成进一步的损坏。

刘成勇说:“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对于那些横排版简体字图书,直接用OCR技术还原文字内容。但是,对于那些解放前出版的繁体字竖排版图书,却很难通过OCR技术直接识别、还原文字内容,就要把这种图书扫描成图片,仅实现目录文字的数字化。首批推出的按需印刷图书有几百种,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电子化方式。对于那些还没有实现电子化的图书,等读者有了需求,我们再做按需实现电子化。”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重印图书基本都只是对原书的再现,而没有按照现代人所熟悉的阅读方式对图书进行重新编排。这种方式只能满足普通图书馆的需求。目前商务印书馆只能实现这种业务。这在刘成勇看来,重印业务发展的一个障碍。虽然很多读者无法顺利阅读繁体字或竖排内容,但他们也很可能是绝版书籍的爱好者,并存在潜在需求。他认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市场将难以得到进一步拓宽。

提供真正个

对于同一本书,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说,视力不好的老专家希望字号大一些,收藏家则希望用更讲究的纸张。如果通过传统印刷方式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成本将高得难以接受。按需印刷可以改变传统的先印刷后销售的出版模式,实行先销售后印刷,因而在服务上也突破了对所有读者都只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局限,可以在印刷时根据客户的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组合,提供真正的个性化服务。

关于这一点,刘成勇解释说:“按需印刷采用数字印刷技术,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增减或重组,按照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根据客户所选择的个性化的纸张、开本、字体、字号、封面设计等,在印刷过程中,所印刷的图像或文字可以按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及格式不断变化,每张印刷品都可以针对其特定的发放对象来设计、印刷。当然,对于电子化方式不同的图书,可能选择的个性化服务项目会有所差别。以图片形式存在的图书,就不能让读者选择其喜欢的字体字号。”他介绍,在提供按需服务的网站上,读者可以实时编辑,进行个性化的内容剪辑、拼版,完成个性化目录的实时动态生成。

除了版式的个性化需求外,读者对图书内容也有个性化需求。一本图书包含大量信息,对某个读者来说,有用的可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没有可能让读者只购买他所需要的那几页呢?刘成勇介绍,读者在找书时,通常是通过某个关键字进行搜索,然后可能在多本书上搜索到相关内容。在没有按需印刷时,由于预算的限制,读者往往只能从中挑选出一本或几本书。现在,有了按需印刷,读者不再有这样的局限―他可以不用购买整本书,而只购买某本书中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读者可以抽出这些信息集中起来自动生成一本新的书。如从甲书种选一章,从乙书种挑一节,用鼠标把他们勾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本新书。这样就可以为读者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扁平化服务细化到读者

传统意义上,出版社的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指对书店和批发商的关系的管理和维护,却很少顾及到最终读者。最终读者的反馈意见往往只能通过读者来信或销售商的间接传达,很难及时反馈给出版社。面向读者的客户关系管理是启动按需印刷后的又一个突破。

刘成勇说:“绝版书的主要用户是图书馆、研究机构和收藏家,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和普通读者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实行会员制。”

他介绍,读者可以在商务印书馆按需印刷网站上登记注册,但是要尽可能地提供详细、真实的信息,包括会员职业、年龄、联系方式(邮箱)等,以及数据验证。系统将详细记录会员的购买、查阅情况,分析其习惯和所关注的内容,从而向其推荐新书或其所关注的内容。

同时,系统能够进行业务分析,根据以往的业务分布情况来找出核心客户和价值较高客户,最终分析出影响业务量的关键因素。系统能够从订单类型、业务量、区域分布、客户、跟单情况及印刷方式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提供互动功能,会员可以通过出版社提供的在线问答服务,留言或者提出建议。

篇2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83-02

按需出版是时展的产物,它首先是基于数字处理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印刷大大简化了图书的出版过程,只需一套按需印刷系统就可以完成图书信息的输入、存储、印刷、装订成册的整个过程,实现一本起印,摆脱了传统印刷对一定起印量的限制[1]。目前,很多国际大型印刷设备厂商纷纷研发并推出按需印刷设备和系统,图书的按需出版可以更快速便捷地实现。其次,由于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图书品种数量大大提高,而单品种书籍的印刷数量不断下降。出于对最低印刷数量的限制,传统印刷出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按需出版很好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一些断版、绝版书籍的出版,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此外,按需出版还满足了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等社会需求。

简单地说,按需出版即按照需要出版,按需出版在其出现最初往往与按需印刷混淆不清。按需印刷是指一种数字化印刷设备提供的印刷工艺,它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原色印刷技术结合起来,按照需要进行印刷,这种印刷方式也被称为数码印刷。按需出版作为一种出版方式与按需印刷有根本的不同,比如一个开展按需出版的出版社,其业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按需出版短版书、再版书、专利文献等,另一个也会为了增加利润,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数字印刷服务,如个性化印刷品、广告传单印刷、会议资料印刷等。

按需出版和按需印刷几个最本质、最明显的区别在于:1.按需出版是出版方式,按需印刷是印刷方案;2.按需出版是包括编辑、印刷、发行等环节在内的活动,按需印刷只是其中一个环节;3.按需出版对象是纸质出版物,按需印刷的对象即印刷材料可以千变万化,纸质材料、金属材料、塑料等都可以作为印刷的对象;4.按需出版目的是为了减少库存,避免盲目生产,节约成本,并解决断版、短版书的出版问题,按需印刷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用户对于个性化印刷的需求,按需出版注重出版内容,按需印刷却是注重出版物的印刷形式。

中国的按需出版开展时间比较早,按需出版的观念也被大家熟知,并在一些领域(如短版、断版、小众、古籍类图书出版)积极实践,然而,按需出版在中国还仅仅是传统出版的一种补充,未能形成发展规模。有研究认为,中国是喊着按需出版的口号,干着按需印刷的活儿,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按需出版,更没有形成出版转型的基础[2]。本文将对美国和欧洲按需出版的发展模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中国按需出版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期对中国按需出版发展提供借鉴。

一、按需出版在美国

美国的按需出版分为按需印刷业务和按需出版业务。

1.按需印刷业务。美国的按需印刷业务主要是由一些大规模的发行商、出版集团或是印刷集团等提供,并且这种模式的企业数量比较少。以Lightning Source Inc(LSI)公司提供的按需印刷为例,它主要为出版商和发行商服务,如大学出版社、学术科技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等传统的图书出版社、按需出版机构、图书馆和书店等。印制后的发行有两种渠道,一是批发到世界各处的书店或是图书馆,另一种是发给出版社,按出版社的要求发到其仓库或是以其名义直接发给作者。LSI公司每周7*24小时不间断地为客户服务,根据客户要求提供不同装订形式的印刷品。

由于采取了自动化的管理和连续的运转模式,LSI有效降低了印刷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在整个出版流程中LSI定位自己既不是出版者,也不是l行商,而是出版中的印刷环节。由LSI印刷的图书,LSI仅收取大约图书定价20%的印刷、仓储、邮寄的费用,其他的利益都属于其合作者,出版者占26%,零售发行商占54%[3]。

2.按需出版业务。在美国,按需出版机构通常被认为是提供出版服务的一方,并不会被认为是出版方,只有作者才是真正的出版者。有按需出版机构参与的出版流程为:作者通过网络提交数字内容,按需出版机构按照作者的要求提供各种出版相关服务并最终完成出版。

按需出版机构向作者提供包括出版服务、编辑服务、营销服务、图书印制发行服务等。这些服务中有些是免费的,如出版服务中的提供平装书和电子书出版版本,提供书籍的书号和条码,在出版机构相关的网站或是实体书店销售并在交易完成后支付作者相应的版税等。收费服务一般包含一些专业服务,如文字编辑、后期制作等,或是其他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来满足作者的各种要求。

按需出版的图书的销售由出版社、网上书店、实体书店销售实现,其中,书店占10%,销售商占30%,作者或其亲友占到60%。

3.美国按需出版特点。美国按需出版最显著的特点是充分运用了普及的互联网和网络技术,所有的出版流程,包括稿件提交、签订合同、出版服务、销售及发行等都通过网络实现。无论是数字内容资源和运行管理资源都有稳定而强大的数据库支撑,准确而迅速,提高了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

篇3

2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面向图书馆和个人提供电子借阅服务,如Overdrive公司和Libwise公司。Overdrive公司在2002年推出面向图书馆的模式,并采用AdobeContentServer电子图书版权保护系统;Libwise公司采用专利技术来支持复本控制模式。从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来看,电子图书出版产业取得了重要成就。如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系统能够同时实现个人服务和图书馆服务,并按电子图书数量来销售电子书。鉴于方正集团该模式的优越性,很多出版方与其合作,出版的正版电子图书数量高达20多万种。

3更新电子图书出版模式的途径

3.1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模式是出版社按照用户所需的资料及其数量进行数码印刷、装订的出版模式。由于按需印刷在读者购买图书后由快印店进行印刷,因此此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而且能够实现零库存、即时出版以及个性化印刷。按需印刷模式具有自身优势,也存在一些隐在问题。其一,电子图书文件保护。按需印刷是在互联网交易后,由快印店根据购买者要求进行印刷,因此,必须要求数码快印店必须在授权后进行拷贝,未经授权,不能进行随意拷贝,印刷数量必须符合规定或是要求,以便于实现出版社结算。其二,由于按需印刷涉及到接受订单、读者购买、网上交易、图书印刷等环节,其工作程序较多,因此,必须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管理,使数码机能够直接输出装订好、且符合出版社要求的图书。

3.2即时发行

电子图书即时发行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其要求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版权保护、发行、网络销售以及信息服务各环节相链接。电子图书从策划到销售,直至读者阅读,需要经历多种工序,每种工序内部都存在不稳定因素,这就容易造成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受损,因此,要实现电子图书即时发行,首先要保证电子图书安全运行。

4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保护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电子图书出版安全性是出版商重点关注的问题,实现版权保护,促使正版电子图书发行和运营,是出版业经营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法律、技术、协议等各种方式,来实现电子图书出版的版权维护。

4.1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实现电子图书版权维护的重要方式,如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要推行正版图书和保护创作、著作权,如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对数字化作品的出版版权进行规定;这些法律的规定和实施,为电子图书正版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4.2采用技术措施

技术保护是面向电子图书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够实现电子图书版权保护,而且能够维护电子图书安全性。现阶段主要采用许可认证、加密、数字水印等权限设置的方式实现版权保护。现代很多计算机公司以及相关研究机构都着力于开发数字权利保护系统,并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案,如微软的WMRM,苹果的iTunes等。

4.3开放许可授权协议

在20世纪90年代就采用许可授权协议的方式,进行电子图书版权保护,影响较大的项目有意大利的GNUtemberg,中国的OCW联盟,日本的AozoraBunko等。

篇4

这一案例表明,除具有印刷品进口业务权的公司外,许多企、事业单位对于图书等印刷品进口申报了解尚浅。那么,进口印刷品的申报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明确“印刷品”的概念

多数企、事业单位不知道其申报的商品如“教科书”、“学术书”等书籍是属于“印刷品”的范畴,导致未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批文、证明,出现无证到货的情况。因此,明确“印刷品”的概念和范畴至关重要。

印刷品,是指通过将图像或者文字原稿制为印版,在纸张或者其他常用材料上翻印内容相同的复制品。诸如进出境摄影底片、纸型、绘画、剪贴、手稿、手抄本、复印件及其他含有文字、图像、符号等内容的货物、物品的,都要按照有关进出境印刷品的监管规定进行监管。

通关要点

印刷品的进口受到诸多贸易政策的管制,比如进口业务权的取得、印刷品数量的核定和通关手续。因此,企业在申报时应提前了解相关规定,做好准备。

印刷品的进口业务需相关部门批准或者指定经营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的进口业务,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指定经营,未经批准或者指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印刷品及音像制品进口业务。

申报前须取得批文等文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进口报纸、期刊、图书类印刷品,经营单位应当持国务院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进口批准文件、目录清单、有关报关单证及其他需要提供的文件向海关办理进口手续。

境外赠送印刷品需出具证明、清单及相关批文受赠印刷品虽然不属于贸易,但仍受到贸易管制。受赠单位应当向海关提交赠送方出具的赠送函和受赠单位的接受证明及有关清单。接受境外赠送的印刷品超过100册或者音像制品超过200盘的,受赠单位除向海关提交上述单证外,还应当提交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展览、展示用印刷品须办理暂时进出境手续用于展览、展示的印刷品及音像制品进出境,主办或者参展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暂时进出境手续。

宗教类印刷品须提供宗教部门或相关部门的证明个人携带、邮寄进境的宗教类印刷品及音像制品在自用、合理数量范围内的,准予进境。超出个人自用、合理数量进境或者以其他方式进口的宗教类印刷品及音像制品,海关凭国家宗教事务局、其委托的省级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予以征税验放。无相关证明的,海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散发性宗教类印刷品及音像制品,禁止进境。

个人自用进境印刷品的规定

个人携带、邮寄进境印刷品,虽然是个人自用的,但根据携带、邮寄的数量不同,其所适用的征免税政策也不同,具体分三种情况:

篇5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

一般情况下,对图书编辑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文字掌控能力、选题创新能力、市场感知和把握能力以及相应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对图书编辑的图书印制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高,甚至根本没有要求。这就会出现因图书印制失误增加图书编辑工作量、重新返工的现象,因此,探究图书印制环节对图书编辑的重要性对图书编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图书编辑要掌握一定的图书印刷拼版知识

图书编辑应当了解一些基本的拼版知识,在发片之前能够对拼版后的版面尺寸和纸张大小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和比较,保证拼版后的效果得到预期。版面和纸张的核对比较工作虽然很简单,这些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略掉,进而给图书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图书编辑的本意是要做一本24开的竖式书籍,打算每册印4个印张,计划的成品尺寸为长为185毫米,宽为170毫米,然后将样本拿到印刷厂去印制,由于图书编辑没有对版面尺寸和纸张大小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印刷出来的版本根本无法用事前按照设计尺寸裁切好的纸张印刷,无奈,只能对内容进行重新拼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二、图书编辑要了解图书印制纸张的常用开法

图书编辑要对了解纸张的常用开法,这样才能够了解需要印制的图书是在怎么开的,如何开的,进而在图书印制的最初阶段能够有效的调运纸张,达到科学合理运用纸张、节约图书印制成本的目的。例如,图书编辑将高考物理知识编辑成一个72开的口袋书,送到印制部门进行印制,一开始,印制部门用A批次的全开纸张进行印制,由于发行量大,需要对口袋书追加印刷,但是之前用的A批次全开纸张不够,图书编辑和印制部门为了避免出现纸张色差问题,调用了A批次的对开纸张,结果发现之前在印刷的时候,是将全开的纸张进行偏开切来印刷的,调用对开纸张完全无法满足印刷的需求,印制工厂没有办法正常生产。这种因为由于缺乏对纸张开法的了解出现的图书印制事故,不仅造成了纸张调用失误、浪费纸张资源的问题出现,而且有可能因为纸张供应不及时造成印制停产、延误图书最佳上市时机等问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图书编辑应当对图书装订环节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如果图书编辑对图书装订相关知识不了解,一旦由于图书装订环节出现问题,就要对书籍的尺寸、排版进行重新的整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图书编辑的实际工作中出现过此类问题。例如,某图书编辑编辑了一本竖24开13.5印张的书,由于对实际图书装订环节不了解,这位图书编辑就按照印刷厂给出的胶订折手对书本进行排版、设计,但是随着编辑内容的不断增加,印张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而且作者要求最好是用铜版纸作为书籍的内文纸张,以保证书籍的品质,为了避免图书出现掉页问题,这位图书编辑就联系印刷厂商,想将图书装订工艺变更为锁线加胶订的形式,但是印刷厂家告诉编辑,他所设计的这个书本尺寸只能按照横开的方式进行锁线,竖开无法进行锁线工艺,无奈,这位编辑只能将整本书的尺寸进行调整,重新排版、发片,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四、图书编辑应当对图书印刷的特殊工艺注意事项有所了解

如果图书编辑在书籍排版、设计过程中设计到特殊印刷工艺,就要对这些工艺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对图书印刷工期有着明确把握,对图书进度和上市时间有着清晰的规划。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电力设计行业的招投标标书由于包含很多内容往往会被编辑成图书的形式,图书编辑在对电力设计行业的招标工程进行编辑时,会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的特点,编辑商务、技术、工程报告、工程图纸、工程专题报告等等多样内容,这些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尤其是工程图纸,如果图书编辑对工程图纸的特殊印刷工艺不了解,在图纸编辑过程中简单的将图纸作为附件增添进去,在印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纸张大小不合适、图纸显示不全或者是图纸被割裂的现象出现,影响招投标标书的质量,严重的会影响到招投标的结果。

五、图书编辑要了解图书印刷的颜色效果

如果图书编辑对印刷颜色效果不了解,在印刷环节可能会出现颜色不好调和、颜色印刷出来差距大等问题,对图书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儿童图书的编辑方面,很多图书编辑喜欢用比较纯艳的颜色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但是实际印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色彩偏差,尤其是由红色和蓝色配出来的紫色,由于红色和蓝色这两种颜色不好压色,很容易出现色差,因此图书编辑就应当尽量避免使用紫色。有的时候印刷厂的印刷设备也是图书印刷出现色差的主要原因,图书编辑要对印刷工厂的业务水平有着一定的了解。

六、结束语

图书印制环节会对图书编辑产生深刻的影响。图书编辑除了掌握基本的文字功底和选题创新能力以外,还要对图书拼版、纸张开法、图书装订、特殊工艺和印刷色彩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把握,避免返工、重新排版的现象出现,确保图书印刷进度按照计划进行,提高图书编辑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岳青霞.了解图书印制环节对图书编辑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2,(22):27-28.

篇6

关键词图书质量保证印制成本控制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业的企业化进程已全面铺开,大型出版集团不断重组,出版航母纷纷面世。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谋求生成和发展,是摆在每位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在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前提下,将图书印制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降低印制成本”与“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和谐统一,寻求利润最大化,无疑是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强化图书印制成本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出版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模式粗放,甚至忽略对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的日趋完善,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业,虽然其产品――图书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但同样具备一般商品的商业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是出版企业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因此,牢固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印制成本控制,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

当前,国内印刷业发展迅猛,印刷企业相对较多,这无疑给出版企业选择承印厂带来较为宽松的选择空间,但印刷企业层次大多参差不齐。一本书如果选择层次较低的印厂承印,价格肯定较低,但质量难以保证;如果选择层次较高的印刷企业承印,质量容易保证,但价格无疑偏高。要实现“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的和谐统一,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印制成本。换句话说,降低印制成本绝不能以牺牲印装质量为代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是寻求“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和谐统一的最有效方式。

排印装工价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通常参照所在地区印刷行业的平均工价水平,结合出版企业自生实际,确定合理的工价标准。工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一年调整一次。

定点印刷企业的选择一般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为了确保图书的印装质量,参与投标的印刷企业必须具备“相当资质和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资信程度好、管理规范、工艺水平高”等条件。投标的标的就是排印装工价。出版企业在愿意以排印装工价承印的印刷企业中按照“资质、规模、资信、管理、工艺水平”等条件择优选择印刷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定点印刷企业。

定点印刷企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采用“末位淘汰制”对定点印厂实施考核,以形成竞争的格局,考核周期通常为一年。出版企业的印制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所有定点印厂一年的资信档案,详细记录定点厂的“承印质量、承印周期、服务意识以及发展后劲”等考核要素。年末对所有定点印厂实施考核,排名最后的淘汰。

三、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合理安排图书设计

图书印制成本的高低与图书的规格尺寸和版面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对图书的尺寸规格及版面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

首先,编辑要合理确定开本,要尽量使用常规开本,避免异形开本。常规开本不但能提高纸张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纸张浪费,而且还利于机器折页,减少手工劳作,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第二,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可根据开本尺寸,对书稿内容做适当删减,进行恰当的技术处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0.125、0.375……的零印张数,造成没必要的成本负担。这就要求编辑从一开始就要具备成本意识。

第三,封面设计人员,要根据图书的成品尺寸和书脊厚度合理设计封面的勒口大小,特别要注意纸张的开数,尽量将勒口的范围控制在合适的纸张规格范围内,防止因为几毫米的勒口差距不得不放大封面的纸张规格,导致封面纸张材料费、印刷费及覆膜费的不必要增加。

第四,设计人员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插页位置。由于插页通常需要单独印刷,后期装订也极不方便,基本上属于手工操作,既难以保证质量,又增加印装成本。如果必须要做插页,设计人员最好根据插页内容的印刷工艺要求,确定合适的正文用纸,连同正文按代设计,降低后期的装订难度,以确保图书的装订质量。

第五,系列套书的封面设计尽量避免采用不同专色反白的形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封面的设计费用,但提高了后期的封面印刷费用,甚至费用比四色印刷还要高,因为专色每本书都需单独印刷,而套书封面可以拼版套印,这样印几本书的封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印刷费。

四、针对不同图书,合理确定印刷工艺

在图书印制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牢固树立成本意识,针对具体图书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印刷工艺,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印制成本。

第一,用720mm×1000mm规格纸黑白印刷的图书,选用全开机对开印刷,可节省30%的印刷费用。

第二,系列套书,通常情况下印数相同,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封面尺寸,尽量做到几本书的封面拼成一个版面套印,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使封面颜色保持一致,有利于

提高图书质量和美观程度。

第三,科技图书一般印量较少,可根据印数的多少选择不同的印刷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下的宜选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上、1000册以下的宜选用轻印刷的方式。这样可以规避用大机器印刷起印量不足带来的拼版费用和印装费用。

五、瞄准时机,做好纸张材料的选用及招标采购工作

在图书印制成本的构成中,纸张材料费占据整个印制成本的50%左右,因此,降低纸张材料成本,无疑是降低图书印制成本的最有效方式。

篇7

[分类号]G250.9;G239.19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创立至1949年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

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

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篇8

关键词: 科技期刊;印刷工艺;印制成本

Key words: technical journal;printing process;printing cos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82-04

0 引言

印刷企业成本管理是对印刷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发生的一切费用和所形成的产品成本进行组织预测、计划和控制,将成本活动纳入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中,旨在减少成本浪费,提高生产利润。而大部分成本消耗主要取决于印刷工艺设计,因此,对印刷工艺的调整与把控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在印刷出版科技期刊的整套生产流程中,印刷工艺是出版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对期刊进行“三校一读”的校对环节,有的单位采取人机配合的工作模式,既能保证准确率,又可适当减少一个较次,从而节省一部分校对成本。在印刷过程中,可通过印刷工艺的优化调整,适当精简冗余环节,以缩短印刷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1 印刷企业印刷产品的成本组成分析

印刷业与服务业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几乎各行各业都会用到印刷品,其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因此印刷厂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合理区间内最大限度压缩成本是所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是企业延续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在竞争激烈的印刷行业,企业如何在保证印刷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缩印刷成本,提高生产利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印刷企业的产品成本主要由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构成。生产成本由印刷车间的印刷工艺和过程控制决定,非生产成本主要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管理费用。

1.1 生产部门成本

从印刷工艺来区分,印刷生产主要分为印前车间、印刷车间、印后加工车间。生产部门负责整个生产流程的规划和协调工作,主要是根据各车间的生产流程制定成本计划,按人工、材料、机械等类别对总成本进行细分,并监督落实成本计划。

①人工成本。电脑制作和制版工作由印前车间承担。电脑制作主要是图片扫描、文字录入、排版输出等;制版主要是拼版、晒蓝图纸、晒版、跟版、改版等等。

②材料成本。电脑制作环节用到的纸张、胶片、打样墨水,制版环节用到的PS版、PS版显影液、清版液、消版膏、蓝图纸、白电油、各种笔等,都应计入材料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电脑制作环节所用的工具软件、传真机、打样机、苹果机、照排机、空调机、密度计和电子分色扫描设备,制版环节用到的空调机、手工打孔机、拼版台、PS版显影机、PS版打孔机、晒版机、软片复片机、软片存放柜等,其使用和维护费用全部计入机器折旧成本项。

④费用成本。 制版成本主要是制版、晒版人员的薪资。选定基月,将费用分摊到各种产品中,费用项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费用成本=车间月费用/基月产量

产品费用成本=产量×单位产品费用成本

⑤对印前车间的分析。电脑制作环节大部分工作靠人工操作,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该环节的生产周期和人力成本息息相关。通常来说,电脑操作人员的工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操作就越熟练,出错率低,成本浪费量更少。印刷企业应该对这部分员工给予丰厚的工资待遇,尽全力留住技术骨干,在对新入职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鼓励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以提高整个车间的技术水平。

1.2 印刷车间成本

印刷车间主要从事领纸、调墨、装版等工作。印刷前要切纸,印刷后要检查印张质量。为了便于统筹计算车间生产成本,切纸和印张检查所发生的费用一并计入印刷车间成本项。

①人工成本。印刷车间的工作主要分为切纸、印刷和印张检查三个环节,人工成本可根据生产环节逐项计算。印刷前,施工单中已明确版面和相应纸张的类别、数目、印刷色数等参数,各工序的计件单价只需根据纸数量和印刷色数选择计算。

②材料成本。印刷车间所用材料主要是纸张、油墨、喷粉、辅料酒精和洗车水。纸张成本和辅料成本计入产品成本项,油墨成本要根据印刷的专色面积和油墨用量,逐项分摊至基月各产品成本项。

③机器折旧成本。印刷车间的机械设备主要是空调机、切纸机、印刷机等。切纸操作大多在物控部、装订部的切纸机上进行,这些切纸机同时进行印后加工操作。

1.3 印后加工车间部分

印后加工是将印刷完毕的承印物加工成客户要求的样式,主要包括书刊装订和印刷品表面整饰两道工序,成本方面也按上述流程分别计入相应的成本项。

2 印刷工艺设计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印刷机操作员在机台操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工况:活件已备齐,但纸张、印版未到位;印刷工单中常常插入临时活件,打乱了原定的工序;印后加工跟不上生产进度,拖延交货时间。这些问题都是印刷工艺设计不合理所致。

印刷工艺对于整套印刷生产流程具有指导作用。工艺设计要科学地调配色彩、纸张等各个环节。具体来讲,工艺设计就是基于企业现有设备和生产水平,设定一套严谨而科学的工艺参数,合理调配人员、工序、材料、机械设备等各部分资源,以最低成本达到最佳生产状态,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实现盈利。印刷品成品的质量、成本和印刷效率主要取决于工艺设计。本文现针对行业要求和企业实际,对工艺设计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工艺设计人员编制施工单时,应结合印刷和装订技术规范和客户要求尽可能剔除冗杂项,使工单简单明了,防止操作时因工序混乱耽误生产进度。

②在印刷工单中,印量应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工单印量均为1万~2万,按印量从大到小印刷,中间改单不必清洗压印滚筒。另外,车间配有多台印刷机,同等规格的活件应该放在同一台印刷机上完成这样就节省了工时。

③油墨的控制应该按照“小大”的顺序依次排列。若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的,印刷工单应按照墨量由小到大安排。如果先印刷大墨量的再改印小墨量的,只能停机卷墨,待墨量减少至符合小墨量工单要求时再开机印刷,这样非常浪费工时。

④胶版纸与铜版纸应该分开安排。如果用同一台机子先印胶版纸再印铜版纸,中间必须停机更换红、青两块橡皮布,如果先印完铜版纸再印胶版纸,为避免橡胶皮布报废,也必须停机更换橡皮布。频繁的更换橡胶皮布是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

⑤印刷时可能出现“鬼影”现象,其原因是版面设计不合理。版面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这一质量问题,否则很有可能因此返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⑥针对来样稿是小样的特殊印品,比如无页码标记的书页,时常出现暗码顺序错乱、正反面颠倒等问题,印刷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工艺审核,以免出错。从机台操作人员的角度来看,只需在小样上标注序号和部分内容摘要,就能缩短印刷准备时间,从而提高印刷效率。

⑦贴色标: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但若是操作不当,就会对后续工作产生联锁影响。

具体来讲,贴色标操作不当的情况主要有:色标贴的太靠近成品无法裁切掉,贴得太靠外超出了印刷范围,不利于印品检验,操作员不得不放缓印刷速度逐一进行检验。另外笔者要指出一点:合理的工艺设计仅仅是保证印品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流程控制和过程监管,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执行。

3 针对不同图书,合理确定印刷工艺

在图书印制的每一个环节只要牢固树立成本意识,针对具体图书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印刷工艺,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印制成本。

第一,用720mm×1000mm规格纸黑白印刷的图书,选用全开机对开印刷,可节省30%的印刷费用。

第二,系列套书,通常情况下印数相同,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封面尺寸,尽量做到几本书的封面拼成一个版面套印,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可使封面颜色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图书质量和美观程度。

第三,科技图书一般印量较少,可根据印数的多少选择不同的印刷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下的宜选用数码印刷的方式;印数在300册以上、1000册以下的宜选用轻印刷的方式。这样可以规避用大机器印刷起印量不足带来的拼版费用和印装费用。

4 确定工艺和机器

科技期刊的印刷量一般较少,用大机器印刷时往往浪费设备资源,存在大材小用的问题。有的企业会根据图书的印量合理选择印刷方式,以节省拼版费。选择方案详见表1。

在印刷过程中,开本尺寸不合理将引起边料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纸张的有效利用面积。如短行较多的科技辞典书,用787×1092/32开本,其切口和订口有许多空白区域,存在纸张浪费的情况。假设用狭长形的720×1000,不仅能减少空白,而且适用于全开机印刷,至少能降低30%的印刷费用。科技期刊一般有很多彩色插页,刊印量少,封面和8面以下的可采用四开机印刷,印刷成本就至少能降低25%。另外,合理设计插页位置能够降低装订成本。比如套书可进行封面拼版印刷,根据封面开数和印刷机的型号、印量等参数设计好封面数量,以提高版面利用率,缩减印制成本。

5 案例分析

某出版社出版一本约220千字的博士论文专著。正文开本为大32开,封面勒口有作者简介,正文排5号字,正文用纸为70克合资胶版纸单色印刷,封面用纸为200克铜版纸,覆光膜,印数为1000册(经测算直接成本约为9720元)。对成本进行分析,并对可控制成本进行控制。

5.1 进行工艺设计降低图书成本

该书作者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打印原稿和一份电子稿。该稿先由作者进行一校,再由出版社进行终校加计算机校对。校对费用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终校加计算机校对”的稿件,在保证校对准确率的同时,减少了7.7%的校对成本,约为748元。

经过排版,该书正文为246面,辅文为6面,该书的正文印张为7.876。本书稿不是整印张,印刷、装订时流程繁琐,成本较高。增加4面(8×32-7.876×32=4),调整为8印张,以降低成本。

该书把版权放在文后(增加两面),同时在文前加一白页(两面)。通过表4看出:印张化零为整后,图书工序操作更为便捷,印制周期大大缩短,印制成本降低了6.2%。,约为600元。

从表4可以看出:该书封面转为小机器印刷后,纸张和印制两项成本降低了4%,约为392元。

综上所述,通过工艺设计图书成本共减少1740元,减幅达17.9%。

5.2 总结

通过印刷工艺设计的技术保证和质量保证,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提高了产品质量,会相应地减少损失(费用),如废品率降低,次品减少,但是,加强了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会相应增加质量管理、控制的费用,即质量成本的增加。所以,我们不能不考虑质量成本一味去追求质量,也不能只考虑质量成本而放弃质量,而应该在企业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之间选择产品的高质量(如若产品质量实行优质优价的印刷加工工价的政策,那是另当别论了)。

6 建议措施

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图书印装质量,有效降低图书印制成本,实现低成本运营,是提升出版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图书的印制成本提出一些建议:

6.1 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强化图书印制成本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出版业的体制、机制问题,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成本管理模式粗放,甚至忽略对成本的有效控制。随着出版业转企改制的日趋完善,作为文化企业的出版业,虽然其产品――图书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但同样具备一般商品的商业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是出版企业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因此,牢固树立图书印制成本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印制成本控制,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6.2 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

当前,国内印刷业发展迅猛,印刷企业相对较多,这无疑给出版企业选择承印厂带来较为宽松的选择空间,但印刷企业层次大多参差不齐。一本书如果选择层次较低的印厂承印,价格肯定较低,但质量难以保证;如果选择层次较高的印刷企业承印,质量容易保证,但价格无疑偏高。要实现“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的和谐统一,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印制成本。换句话说,降低印制成本绝不能以牺牲印装质量为代价。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排印装工价,实施定点印刷,是寻求“印装质量”与“印制成本”和谐统一的最有效方式。

排印装工价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通常参照所在地区印刷行业的平均工价水平,结合出版企业自生实际,确定合理的工价标准。工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一年调整一次。

定点印刷企业的选择一般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为了确保图书的印装质量,参与投标的印刷企业必须具备“相当资质和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资信程度好、管理规范、工艺水平高”等条件。投标的标的就是排印装工价。出版企业在愿意以排印装工价承印的印刷企业中按照“资质、规模、资信、管理、工艺水平”等条件择优选择印刷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定点印刷企业。

定点印刷企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采用“末位淘汰制”对定点印厂实施考核,以形成竞争的格局,考核周期通常为一年。出版企业的印制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所有定点印厂一年的资信档案,详细记录定点厂的“承印质量、承印周期、服务意识以及发展后劲”等考核要素。年末对所有定点印厂实施考核,排名最后的淘汰。

6.3 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合理安排图书设计

图书印制成本的高低与图书的规格尺寸和版面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编辑、设计人员的沟通,对图书的尺寸规格及版面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图书的印制成本。

首先,编辑要合理确定开本,要尽量使用常规开本,避免异形开本。常规开本不但能提高纸张的有效使用面积,减少纸张浪费,而且还利于机器折页,减少手工劳作,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第二,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可根据开本尺寸,对书稿内容做适当删减,进行恰当的技术处理,尽量避免出现类似0.125、0.375……的零印张数,造成没必要的成本负担。这就要求编辑从一开始就要具备成本意识。

第三,封面设计人员,要根据图书的成品尺寸和书脊厚度合理设计封面的勒口大小,特别要注意纸张的开数,尽量将勒口的范围控制在合适的纸张规格范围内,防止因为几毫米的勒口差距不得不放大封面的纸张规格,导致封面纸张材料费、印刷费及覆膜费的不必要增加。

第四,设计人员要合理设计和安排插页位置。由于插页通常需要单独印刷,后期装订也极不方便,基本上属于手工操作,既难以保证质量,又增加印装成本。如果必须要做插页,设计人员最好根据插页内容的印刷工艺要求,确定合适的正文用纸,连同正文按代设计,降低后期的装订难度,以确保图书的装订质量。

第五,系列套书的封面设计尽量避免采用不同专色反白的形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封面的设计费用,但提高了后期的封面印刷费用,甚至费用比四色印刷还要高,因为专色每本书都需单独印刷,而套书封面可以拼版套印,这样印几本书的封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印刷费。

7 结束语

随着出版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业的企业化进程已全面铺开,大型出版集团不断重组,出版航母纷纷面世。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谋求生成和发展,是摆在每位出版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加强图书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在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前提下,将图书印制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实现“降低印制成本”与“确保图书印装质量”的和谐统一,寻求利润最大化,无疑是提升出版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图书市场的迅猛发展,提高图书质量成为出版行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目前印装质量已经成为检验出版社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面对数字化出版技术,如何提高图书的印装质量,这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IT业的迅速发展,将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与印装技术相融合,利用数字化出版新技术推进图书印装质量的提高,是出版机构的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出版机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CTP制版技术

CTP制版技术主要由机械系统、光路系统、电路系统3大部分组成,是一种综合性、多学科的技术产品。一般情况下,CTP技术更多指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直接制版设备的工作方式可分为内鼓式曝光方式、外鼓式曝光方式和平台式曝光方式。目前性能好的高档CTP设备都采用外鼓式曝光方式。CTP所采用的激光光源按其光谱特性可分为可见光源、红外光源、紫外线光源。热敏CTP采用的是红外光源,热敏CTP制版技术是目前最成熟、最稳定、效果最好的制版技术。CTP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缩短印刷准备时间,充分提高印刷效率;第二,加强网点控制,实现精品印刷;第三,减少制版环节,加快交货周期;第四,加强工作流程管理。采用CTP技术,能很好地满足图书印刷对时效和质量的要求。

作为一种新的制版技术,出版机构应该在人员培训、协调及优化流程、加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进行调适,以保证CTP制版技术应用的效果。CTP制版系统包括精密机械及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彩色数字图像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出版机构不仅需要针对技术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对出版机构的相关人员也同样需要进行学习和提高,使综合业务素质得到提升,以适应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要求。而作为一种逐渐走向成熟的制版新技术,与传统的CTF工艺相比,CTP直接制版工艺减少了出胶片这一中间过程,加上其必备的计算机拼大版输出工艺,使CTP的输出速度明显优于原有的CTF。正是由于以上几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在出版管理工作中,需要有针对性的优化流程,并进行定期协调,协助印刷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CTP前端数字化工作流程。

二、MPR技术

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出版物,从载体上划分不外乎有三种:一是纸质印刷出版物,主要是我们随处可见的书、报、刊;二是音像出版物,主要是指常见的磁带和光盘等;三是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词典”“电纸书”和“阅读器”,以及新近的“手机出版”等。随着MPR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出版读物——有声读物。

MPR是多媒体印刷读物(Multimedia Print Reader)的英文简称,是一种依靠特殊的二维码为关联,将多媒体数字技术与纸质印刷出版物相结合,通过阅读器将出版物对应的电子媒体文件表达出来的数字出版技术。这个“印刷读物”在纸上印刷的不只是图形和文字,而且还印有与多媒体声像内容对应关联的数码信息符号,通过一种小巧便携的电子阅读器点触书中的数码信息符号,人们就能闻听或观看与书上印刷内容一致的诵读。

MPR出版物是一个新的出版物种。尽管在出版流程方面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基本没有差别,但由于纸质出版物应用二维码技术实现听读,必须要求有一种能够支持海量出版物种不重复使用任何一个个码的二维码方案,否则,就会出现图书语音内容的混淆与错乱。因此,这对于出版制作过程仍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这需要出版工作者特别注意。新闻出版总署在2009年审核通过了MPR出版物5项行业标准:MPR码符号规范、MPR码编码规范、通用制作规范、MPR码印制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基本管理规范。由于MPR码符号满足图书出版的常规印刷实现条件的需要,无须改变印刷工艺和设备,因此,在出版过程中尤其应注意按照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加强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与企业在技术上沟通与交流,根据行业标准对相应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同时,在出版管理工作中要注意软件的兼容性,使MPR技术应用既具有广泛性,又有独立性。

三、数字化印前处理技术

篇10

一、增值税税务筹划的标准

(一)合法标准

符合法律规定标准是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我们国家是成文法系,税法对各种税种都有具体的税收法律规定,要求相关企业纳税时必须遵守各项税收法律法规。所以任何企业在进行增值税税务筹划时,必须遵守现行的增值税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也就是说不得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相违背。如果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的税务筹划方案就失去了立足之本,反而可能成为偷税漏税行为。

(二)经济标准

经济标准就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所取得的效益要大于其所付出的筹划成本,即进行税务筹划的净收益大于零。这样的税务筹划对企业来说才有经济价值,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才有利于企业实现其财务目标。

(三)及时调整标准

税务筹划是在特定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下,根据企业特定的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方式而进行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税收法律环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必须根据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制定新的税务筹划方案,使企业能够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因而针对同一类型的企业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税务筹划方案可能差别很大。如果不能根据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筹划方案,原来的税务筹划方案在新税收法律法规下就可能成为税收欺诈行为。

(四)全面性标准

企业缴纳的税种往往不止一种,而且不同税种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全面考虑企业应缴纳的所有的税种,进行整体筹划,防止顾此失彼,实现整体税负最轻。同一个税种在不同的纳税期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对同一税种进行筹划时,要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根据企业某一个阶段的特点进行筹划,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税务筹划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稀缺理论

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以李嘉图为代表的“资源相对稀缺论”,一是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资源绝对稀缺论”。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对资源的使用应以效益为原则,努力发挥最大效用。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初衷就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努力优化企业财务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现金就是相对稀缺资源,而纳税义务是对现金流量的刚性约束力,即要用现金来支付。企业为了获得现金资源的最大效用,在享受定量公共产品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支付公共产品的价格最小,也就是支付的税金最少。

(二)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税收可以理解为社会公众享受公共产品所付出的代价。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即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是否缴纳税金以及缴纳税金的多少无关,即使没有缴纳税金也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在公共产品上“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企业总是希望尽可能地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即尽可能争取晚纳税、少纳税,甚至不纳税,但同时又希望尽可能争取多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很多企业都选择了进行税务筹划以减轻税收负担。

(三)博弈理论

“博弈指在一定条件约束下,各参与方之间的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参与方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作出有利于自己决策的一种行为,以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税收的征纳双方之间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博弈,博弈的协议就是税法,纳税人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在选择与运用税收政策中有着明显的博弈特征,征纳双方之间关系中的纳什均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利益主体的理性自利机制一般会在一定规范下与公共利益达成一致。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征纳双方之间的博弈,可以使国家及时发现税收法律制度中不太完善的地方,以便在下次修改税法时完善税制。

三、图书出版业增值税税务筹划方法

增值税税务筹划的基本目标不是简单地纳税最晚、纳税最少,而是在遵守现行税法规定的前提下,通过选择有利于企业的税收政策实现企业税后收益最大化。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来看,企业税后收益是用利润衡量还是用净现金流量衡量是一致的,但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用净现金流量表述更为确切。因为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本文税务筹划方案的选择结合利润和净现金流量衡量。增值税税务筹划的方法有很多,结合图书出版业的实际情况,图书出版业增值税税务筹划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免税优惠政策

免税筹划就是利用税法规定的各种免税条件,尽量使企业获取的免税额最大,获取的免税期最长。尽量把纳税人从事的活动变为免税活动。图书出版企业一般都会有一部分滞销图书存在,如果自己销售滞销的图书就要缴纳增值税,但如果利用增值税的免税优惠政策销售古旧图书就可以免缴增值税,如果要利用这一增值税优惠政策,就要求图书出版企业成立一个附属公司,该公司的业务范围为收购销售废旧图书,也就是先把图书出版企业的滞销图书收购,然后再销售给消费者。对企业来说,虽然销售给废旧图书经营公司和消费者都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但企业销售给废旧图书经营公司的价格一般比售给消费者的价格要低,因此销项税也少。所以从整体来看,出版社成立废旧图书经营公司,企业先把滞销书卖给废旧图书经营公司,然后再由废旧图书经营公司销售旧书,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说可以达到减少增值税的目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利用特殊的销售方式如变实物折扣为价格折扣销售

“折扣销售是销售方采取的一种销售策略,其实就是量大从优,也就是购买方一次性购买的数量越大,销售方给购买方越多的价格折扣。纳税人销售货物,如果采用价格折扣方式,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但如果是实物折扣就不能抵扣,且该实物的价款应按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根据此规定,为减轻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增大企业税后净现金流量,企业可以把原来的实物折扣换算为等价的价格折扣,这样对于购买方来说,购买货物的价格和实物折扣时一样,对企业来说销售量和收入与原来一样,但增值税负反而比原来降低了,进而导致现金流增加,所以把实物折扣换算为等价的价格折扣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假设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原来每件货物的价格为P元,原来的销售方式为买10件送X件,如果换算为等价的折扣销售相当于以每件的价格折扣销售10+X件,折扣销售方式和原来的销售方式相比是企业少交增值税X?P?T元,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也会相应减少,利润增加,净现金流量也增加。

(三)纳税期限届满时纳税

纳税期限届满时纳税是一种相对节税的方法,指在增值税法规定的纳税期限范围内,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尽量晚纳税,使纳税人在纳税期届满时才缴纳增值税款。此种方法虽然应纳增值税的绝对数额没有减少,但却利用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减少了其相对数额,实际上是降低了企业增值税的税收负担。纳税期的递延还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如果发生通货膨胀,还可使企业享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降低了其实际税负,增加了现金流量。

(四)纳税人身份选择

增值税法按照经营规模大小及会计核算是否健全把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两类: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情况下对一般纳税人采用当期进项税额抵扣法,对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简易办法对其征收增值税。由于对两类纳税人征税方法不同,所以对同一企业同一纳税期间,由于选择不同的纳税人身份,可能导致缴纳的增值税数额不同。图书出版企业根据税收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恰当的纳税人身份,以使自己的税后收益最大化。

(五)利用广告业务

图书出版企业利用其发行的图书、音像制品等从事广告业务时,其购进的货物用于制作、印刷广告部分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不得抵扣的进项税按广告版面占整个出版物版面的比例来计算。若出版单位不能提供这一比例,则按下列公式来计算:

当月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进项税额×

在图书出版企业各项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销项税额一定,应纳增值税的多少关键看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多少,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越多,应纳的增值税越少,反之亦然。所以要使当期应纳增值税最少,就要使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最多。假设A为广告的版面占整个版面的比例,B为广告收入占当期总收入的比例,根据增值税相关规定进行税务筹划,选择当期税负较低的方案,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当期全部进项税额×(1-min(A,B)),即:

若A>B,则min(A,B)=B,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当期全部进项税额×(1-B),则此时不提供广告的版面占整个版面的比例缴纳的增值税会比较少,净现金流量比较多;

若A

若A=B,则min(A,B)=A=B,当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当期全部进项税额×(1-A)=当期全部进项税额×(1-B),则此时是否提供广告的版面占整个版面的比例对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没有影响。

纳税人可以根据具体的经营状况来判断是否应该准确提供广告版面比例,以使自己缴纳的增值税较少,达到节税的效果,进而增加其税后净现金流量。

(六)选择委托加工图书方式

“委托加工业务通常是指委托方提供主要的原材料,而受托方只是代垫部分辅料,为委托方进行加工,并收取加工费。如果受托方提供主要的原材料并进行加工业务,那么无论在会计上如何处理,都应当按照产品销售征收增值税。”对已经编辑好的图书、杂志等,出版企业在需要印刷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由出版社提供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的方式委托印刷厂印刷,另一种方式是由印刷厂购买纸张并印刷。

假设某出版社销售一批图书取得含税收入为X元,该批图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第一种方式下出版社支付的原材料和加工费合计为Y元,第二种方式下由印刷厂自己购买原材料并印刷,出版社需要支付给印刷厂Z元,则两种方式下的现金流分别为:

通过比较上面两种方式得到:

当×17%>×13%时,即Y>0.792Z时,第一种方式缴纳的增值税少,增值税的税负较轻,进而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相对减少,企业的利润相对较多;

当×17%-Y>×13%-Z时,即Y

当0.792Z

当Y

当Y>1.035Z时,第一种方式缴纳的增值税较少,增值税的税负较轻,利润较大。但第二种方式的现金流较大,分析同上,此时企业可以综合考虑现金流和利润对企业来说哪个更重要,如果现金流更重要,则此时选择选择第二种方式,即由印刷厂自己购买原材料并印刷。如果利润对企业来说更重要,则此种情况下选择第一种方式,即由出版社提供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的方式委托印刷厂印刷。

当Y=0.792Z时,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的税负相同,但第一种方式下企业的现金流量较大,即由出版社提供原材料和支付加工费的方式委托印刷厂印刷。

篇11

国内印刷企业承印的经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批准印刷且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编序的境外图书,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图书”,适用13%增值税税率。

本公告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此前已发生但尚未处理的事项,可以按本公告规定执行。

特此公告。

分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承印境外图书增值税适用税率问题的公告》

本公告出台的背景

近接部分地区来文,请求明确印刷企业承印的境外图书增值税适用税率问题。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图书适用13%增值税税率。《增值税部分货物征收范围注释》(国税发[1993]151号)规定。图书是指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出版单位出版,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编序的书籍以及图片。由于境外图书不属于“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出版单位出版”,因此境外图书是否适用13%的值税税率,基层税务机关存在不同意见,特来文请求我局予以明确。

为什么承印境外图书适用13%增值税税率?

篇12

一、电子图书概述

电子图书又称e-book,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相较于传统图书而言,电子图书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诸如内容广泛、阅读便捷等,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用户便能够自由进行阅读,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电子图书的优势

1.存储量大,使用更新便捷,能够迅速搜索到所需内容。我们通常是利用电子书阅读器来阅读各种电子图书的。科技的发展不但增大了电子书阅读器自带的存储量,而且还缩小了阅读器体积,相应地,重量也得到了减轻,人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一个电子阅读器所能存储的网络出版物或电子图书数量少则几百部,多则上万部,使用者只需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各个电子书网站便能实现在线阅读。2.藏书量增长迅猛。一般而言,在传统图书馆的日常运营中,每当有新书购进时,在读者阅读和新书购进之间是有时滞的,而电子图书却省略了这一环节,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也充分满足了读者对不同图书的要求。3.有助于资源节约,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传统图书馆是需要印刷大量图书的,因而一般的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印刷厂。无纸化图书阅读改变了出版物原有的结算方式、形态以及流通方式等。4.电子图书是直接存储到网络数据库中或者使用光盘进行存储的,不仅费用较低,而且空间占用率较小。中文电子图书的定价一般在2-5元左右,而纸质图书的定价一般在20-50元左右,显然,电子图书的应用有助于节约成本。

(二)电子图书的缺陷

电子图书受到发展时间以及技术的限制,在优势逐步扩大和增长的同时,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1.国内对于电子图书的格式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对于印刷型图书而言,只需要将文字印刷成书便能供人阅读,但是电子图书却必须由专门的阅读器支撑才能进行阅读。目前国内很多的电子图书公司都开发了仅适用于自家企业的电子阅读器以及电子图书格式,不同公司的电子图书格式不一样,诸如HIML,PDE以及HLP等。读者需要根据电子图书格式下载不同的阅读器才能开始阅读,这样一来会增加读者在阅读器方面的支出,这显然对于电子图书的推广是不利的。2.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由于电子图书复制的速度快,而且费用极低,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只需要某些软件就能够完成电子图书的复制,因而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便形成了阻碍。就现阶段电子图书在国内的发展来讲,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技术水平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诸如有很多网站都具备电子图书下载能力,然而这些网站实质上是没有下载资格的,这显然会使电子图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二、电子图书对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

(一)电子图书对图书馆的影响

1.对传统图书馆服务观念的影响。传统图书馆的竞争力在于馆藏量,追求的是“藏书量大且全面”,因而对于印刷型图书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导致某些图书出现无人问津的状况。自电子图书产生后,图书馆间的竞争不再是印刷图书馆藏量,而转为电子图书的服务以及拥有量。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会逐渐向电子图书与印刷型图书于一体的方向发展。以往图书馆在保护印刷型图书方面主要是保护纸张不变质、损坏或腐烂等,而对于电子图书的保护则集中在存储介子不受磨损方面,做好各项系统防护工作,避免感染病毒或遭受黑客攻击。2.对阅读方式的影响。图书载体的变化相应引发了阅读方式的变化,网络化与数字化逐渐兴起和普及,随后出现了网络图书馆以及虚拟图书馆。到实体图书馆借阅图书或看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利用电子阅读器看书。3.对图书馆工作重心的影响。电子图书极大地提升了图书流通、采选、参考咨询以及编目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于是图书馆便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图书保护、搜集以及典藏等方面,并加强了对知识组织、整合、使用培训以及分类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指导读者如何下载、阅读和复制电子图书等方面的服务更加完善。4.对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影响。随着网络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人们改变了原有的图书馆管理方式,诸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图书的加工、采选、管理以及编目等工作,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工作效率。5.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影响。迅速崛起的电子图书逐步提高了人们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量,由于不同的读者对于图书有着不同的需求,因而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是必须的,服务内容大多是根据用户不同需求制定的。

(二)电子图书对图书馆的挑战

1.图书馆工作者所面对的电子图书数量越来越多,由于大部分的图书馆针对电子图书还没有编制出规范统一的管理体制,加上电子图书量同印刷型图书量之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因而面对繁杂的、不成体系的工作量,想要处理好是十分困难的。2.虽然目前的图书编目已经处于著录格式化阶段,但是对于编目上的时效性以及共享性而言,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尤其是随着不断增加的电子图书数量,需要不断对数据库进行调整和更新,以便将最新的资源信息提供给读者,而这对于图书馆而言也是一项艰难的挑战。3.大部分的图书馆对于电子图书版权的维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内容的保护等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在日常管理中有电子图书丢失的风险存在,而这就需要引起图书管理人员的关注,以免图书馆遭受不必要的损失。4.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改变,有一部分图书馆会将自己采购的电子图书分享到供应商的服务器中,而图书的链接却是图书馆提供的,用户需要登录到供应商指定的网站,才能够完成相关内容的下载或浏览,而这便意味着图书馆逐步沦为了供应商的机构,自身的公共性质逐渐丢失。而如果电子书供应商一旦从服务领域退出,那么图书馆将要面临的是电子图书丢失的风险,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尽快作出战略调整,以便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读者。

三、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图书馆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张,需要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诸如针对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供服务。用户只需要在电子出版社或相关网站的帮助下,就能够找寻到需要的信息并下载到相应的服务器中。

(二)提供特色化服务

对于图书馆而言,应当不断提高馆内工作者的计算机技能,并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等工作。深人挖掘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并以专题文献信息的形式,建立完整的针对某一领域的数据库,以形成自身特色,并将特色化服务提供给用户。诸如针对不同用户群体,专业的计算机工作者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客户的阅读需求,随后找寻各种与之相关的文章或资料,并制定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帮助用户迅速找到自己喜欢的、想要的文章,节省寻找时间,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电子图书馆貌似有着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的趋势,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于印刷型图书馆的需求依然十分庞大。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图书应当与印刷型图书共同发展。对于图书馆而言,应当尽可能合理利用电子图书和印刷型图书的不同优势,取长补短,合理分配有限资金,尽可能地将馆藏种类扩大。比如,图书馆始终会有一部分图书存在着较高的损坏率和丢失率,有较强的时效性以及极大的利用率等特征,因而在采购此类图书时,应当在纳人印刷型图书的同时,增加电子图书;而对于那些有较低利用率、较差时效性以及易保存的图书,只需选购印刷型图书即可。

篇13

【作者信息】武小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艺术系主任;王文金,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本好的书籍不仅要从内容上打动读者,同时还要讲究形式,一本设计精美的书应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的整体,赏心悦目的书籍能为读者提供愉悦的阅读氛围。谈到电子图书的书籍设计,首先应了解从印刷书籍到电子图书的发展变化历程。印刷制版起源于中国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利用一台榨油机发明的印刷机,是现代模拟印刷的真正开始。从铅字排版到照相制版,随着PC计算机以及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设备的出现,传统模拟印刷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辅助印前设计,EPS发片,数码打样,CTP直接制版等等技术突飞猛进。今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给印刷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冲击,数字印刷咄咄逼人,电子阅读、无纸出版和电子书方兴未艾。

一、印刷媒体与书籍装帧设计

印刷媒体的出现对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诞生,且作为主要媒体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大量的报纸、书籍、期刊以及产品包装,仍是通过传统印刷实现的。从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到15世纪德国古登堡印刷机的问世,从照相制版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传统模拟印刷媒体作为媒体中的元老至今仍保持着强大势头。

以设计思维的特性为基点的开拓书籍形态的设计意识,应围绕创造和完善新的书籍形态来开展,书籍装帧服务于印刷媒体,是对书籍进行独特的视觉形象设计。它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兴趣,也要考虑与书籍的具体内容相契合。经过装帧设计的书籍,体现着设计师的创作理念、书籍装帧的技术手法和工艺。因此,“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类知识的积累、传播和延续的主要方式,而书籍艺术――是直诉人视觉的艺术”。[1]

现在传统模拟印刷的印前设计,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对印刷的内容、性质、图文总量、读者对象进行设计和数据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一系列计算机辅助工作。在设计中不仅要对美的原则、设计元素的掌握和控制得心应手,同时也要根据印刷标准、参数去设计制作印刷品的电子原稿,因为作为印刷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将制作设计好的电子稿,通过印版做成印刷品。现在无印版的数字印刷机产品已更为成熟,数字印刷以其快捷、节能和高效率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优势印刷方式。随着数字印刷机性价比的提高,数字印刷系统正日益进入印刷领域,数字印刷将成为未来印刷业新的发展平台。另外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桌面印刷系统正日益进入文字处理领域,以前办不到的事现在变得轻而易举,数码印刷可在办公桌面上轻松实现,且具有个性化、经济化和传播便利性等特点,可通过喷墨打印和激光打印来完成桌面印刷和出版。

二、新媒体与电子书设计

1. 新媒体及其特点

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时代已到来,且正在从边缘走向主流。可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网络新媒体时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络资源共享的时代改变了人们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进入读屏时代,近年来以电脑终端、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手机为代表的阅读产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互联网和手机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渠道,使用网络和手机学习、生活是一种趋势,且会逐步增加。人们在网络上看书、看报、看期刊,只要动动手,互联网就能把你需要的知识较全面地呈现给你,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且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2. 无纸阅读与电子书

网络新媒体是一种复合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通信)之间的边界,同时又把传统媒体形式重建整合到网络平台上。最常用和最熟悉的无纸阅读方式以办公软件形式呈现,如微软公司的 office 系列软件、Adobe 公司的 PDF 阅读器等等。网页浏览器是最具交互性和创新性的无纸阅读方式,可通过电脑和各种移动设备方便地浏览网页,通过网络几乎无所不能。和网页一样,电子杂志也是具有创新性的一种无纸阅读方式。电子杂志的设计风格似乎就是印刷杂志电子形式,其实不然,电子杂志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阅读的交互性,有音乐、超链接、按钮以及一些页面动态效果,因此倒不如理解成电子杂志是网页和印刷杂志的嫁接。

今天需要去关注数字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电子书相对印刷书是新媒体。如今电子书正在带来网络时代新阅读方式的变化,大有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的可能。电子书又称E-book,是可通过个人计算机、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任何可大容量储存数字阅读数据的阅读器阅读的书籍,是一种传统纸质图书的替代品。

常常听到网络动画、网络视频、手机动画、手机游戏等等新名词,当然也可在电脑和手机上看书看报。狭义的电子书 E-book指可在有线和无线网络上传播的图书,它包括以软件形式呈现的电子阅读器和专为阅读图书设计的便携式手持电子设备,以及被称为电子纸的液晶显示技术,满足了读者对纸质阅读互动体验的追求,更具纸质书情怀,提供类似纸张阅读感受的电子阅读产品可让人舒适地长时间阅读图书。

3. 电子书及其特点

电子书最大的特点是多媒交互性,电子图书的交互性含义很广泛,在设计领域电子图书的交互性可称为交互设计,也称作互动设计。“互动性”是电子书最突出的优势特征之一。它使读者的阅读活动更加轻松、灵活和个性化。交互设计提供了多种不同方式,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建构互通的桥梁,使反馈变得更加及时和准确,针对读者的需求而进行的调整、完善,也比传统纸质媒介更迅捷,如为读者建立个人书架,读者可通过个人书架的空间收藏自己喜爱的图书目录、链接;可加入书友论坛,参与书友评论等。归纳起来“互动”就是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使彼此发生积极改变的过程。[2]另外音乐作为电子书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已被很多设计师所采纳,它对于实现和提升书籍审美效果的作用极为明显。不同背景音乐的安排,能带给读者以不同的情感或认知体验,是电子书籍的一个独特魅力。

由于电子书采用了RGB色彩显示系统,因此在视觉上纸质无论印刷怎样精美,都无法企及电子书给读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此外,视听语言的结合、界面提供给读者更多的选择性,使电子书变得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进一步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使电子书更深入地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传播媒介之一。这些电子阅读器能够吸引大量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高拟真的纸质视觉效果。设计者通过电子墨水技术,使很多纸质印刷物的忠实读者改换了阵地,从而进一步占有了市场。

三、电子图书及其设计特点

1. 电子书与传统书籍装帧设计

书籍艺术是直诉人视觉的艺术,人脑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约70%源于视觉,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着重于视觉传达设计。虽然电子图书设计是多媒体设计,但电子图书与传统书籍最大的相同点就是视觉阅读,只不过是今天的读书方式变成了读屏。因此传统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和方法仍适用于电子图书的设计,只是不知不觉中原来的平面设计变成了现在的“屏面设计”。电子书设计可从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实际上现在的电子书设计,主要还是将现有的传统文献进行数字化,也就是将传统的纸质书制作成电子书籍,因此许多电子书设计在形态和风格上都貌似原来的纸质书以适应读者的阅读的习惯,在这里许多传统的纸质书的书籍装帧设计方法和特点仍然有效,但在式微,因为即便是传统文献的数字化,也需对纸质书籍装帧设计进行再设计。书籍装帧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想设计出优秀的电子书籍作品,除完成书籍设计时要求的视觉效果外,还要考虑电子书设计的多媒体特征。

2. 从平面设计到“屏面设计”设计观念的转变

麦克卢汉曾指出:“机械媒介(尤其是线性结构的印刷品)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使人专精一门、偏重视觉,在这种媒介下,个人用分析切割的方法去认识世界;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机体。只偏重视觉的、机械性的、专门化的古登堡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重逻辑思维、线性思维的人再也行不通了,电子时代的人应是感知整合的人,应是整体思维的人,应是整体把握世界的人。”[3]今天无纸书的阅读方式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无纸电子图书的出现,对设计者是一种挑战,传统书籍装帧的概念也将发生全新的变化。电子书籍设计需赋予声音、影像、动画及增强阅读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需表现出符合电子阅读器的新的方式和新的视觉感受,以此满足数字化时代的环境下读者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这种设计模式的转变也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如何表现电子书籍表现方式的新形式和特点,在版式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上,让读者感受到电子图书的不同的阅读体验。音乐作为电子书籍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融入可随时开关以及背景音乐选择的设计,也是电子书籍交互体验设计的延伸。电子书的页面设计是多媒体设计,不同于传统印刷书籍,电子书籍既可有图形,还可有动态的图形、图像,还可有三维动画和虚拟现实等等全新数字艺术的形式,增加了电子书籍画面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3. 电子书籍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传统书籍装帧设计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的转变,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吕敬人发动了一场书籍形态学的革命,将传统的书籍装帧推向了书籍形态价值建构的高度,“吕氏风格”为人称道。[4]同样,电子书籍的设计概念与形态,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和变化是渐进性的,这里有技术、市场和艺术等多重动态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因此,无论是读者、设计者,还是相关领域的评论研究人员,都应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电子书的局限,并通过实际的努力和经验的总结,使之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因此设计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子书籍的设计与发展,电子书不会只是纸质书籍的补充和附庸。另外电子书籍设计还须考虑不同的终端设备应有不同的设计,如果想利用手机看一本16开的书,即使有不断放大的功能,恐怕读者也会很费劲的。因此只有针对不同表现带宽选择不同的设计策略和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提高信息构成的结构的合理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电子书籍设计除要考虑整体风格和交互设计外,更要考虑不同的终端显示和表现带宽所采取的不同的浏览方式。人们使用手机或e-book浏览器看书,由于这些设备屏幕比电脑小,所以界面阅读方式与电脑屏幕有所不同,因此人机关系不同决定着阅读方式的改变。

无纸书的出现,使电子图书书籍设计在设计艺术方面有了全新的变化。目前广受读者青睐的电子书籍已超越纯粹的文字载体的职能,而是提供给读者以全方位的阅读审美体验。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且掺杂了大量设计者的创造性劳动。这些设计者以自己的方式延拓了书籍的艺术内涵。在艺术设计上,电子书装帧设计始终是要围绕着读者的审美需求而进行的。这种需求不仅是对书籍的视觉与精神性审美需求,也包含着读者对书籍本身的介入。接受美学认为,文学艺术的审美内涵,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和外化的。且读者的阅读过程能够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出新的审美价值。因此,电子书不仅是设计师艺术个性的体现,也要求读者更多介入和参与。给读者更多的艺术再创作空间,充分调动其审美激情和与创作者进行沟通、实现共鸣的欲望。

4. 设计师的态度与素质

设计师应以文化传播的特性为基点,探索书籍多种表现形态的创意设计,应以传播有益的精神文化内容为核心。且设计者应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注意体悟和形成新的认识观念,使之不断发展。在现代科技推动下,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网络与便携式多媒体设备催生了手机报、博客、微信等多种信息沟通渠道”,[5]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可选择和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与不同空间的人共享和互动。技术的日新月异甚至超越了人们观念的变化速度。很多人还没有接受和习惯眼前的事物,却又被卷入新的媒体浪潮之中。电子书的出现甚至也颇有些技术决定论的意味。但单纯的技术并不能使新事物获得良性发展的动力,真正限制电子书潜力的是人的观念,如一味追求电子书的纸质视觉效果,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网罗到那些钟爱纸质书的读者,从本质上看,却限制了电子书的优势。对于不同的载体而言,只有突出其独有的长处,才能在媒介竞争中实现差异化,获得其目标受众的媒介忠诚度。因此,技术不是决定性因素,观念先行才能使电子书充分发挥无限潜力。

电子书籍设计的目标是萃取书籍的精神内涵,兼顾不同人群的审美水平和欣赏习惯,有序地将人的感觉舒适性与生理变化对应起来,达到对书籍内涵准确直观的把握。设计师应主动探索电子书籍新的设计形式,设计的形式与信息内容、设计环境、空间相融合,设计的作品应该能够让观众参与其中。使得读者与电子书籍的交互突破了已往所限定的感觉体验,使之适合于人们的认知习惯,提高电子书籍设计的可视性、可读性及公众认可性,使读者在提取和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满足心理愉悦,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让个人能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自由。要想设计出优秀的电子书籍作品,除要出色完成书籍设计时要求的视觉任务,也应使电子书籍完成更多的“周边服务”。这是电子书籍与生俱来的优势。设计师的观念和能力至关重要,不仅要在视觉创意上活跃思维,还要在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上下工夫。此外,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准确把握和积极的市场意识,也是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理念和素养。

由上述分析可见,针对于电子书籍的各种创意与设计,涵盖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职能。从这一角度上看,设计师要具备综合性的能力素质,如对艺术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对读者接受心理的把握、对某一特定书籍的理解,以及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书籍的装帧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延展书籍的审美空间。

结语

电子书虽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其设计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传统书籍设计的传承,同时电子书籍也是对传统书籍的变革。电子图书有许多与传统纸质书籍相同的特点,许多传统纸质书的书籍装帧设计方法和特点仍可被借鉴到电子书的设计中去。在电子书形式设计过程中,没有必要完全依照传统的设计思路。电子书籍做好信息化的互动体验,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因此电子书籍的“装帧设计”需全新的视觉艺术设计理念和方法。“电子书已发展成为一种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型出版物的主要形态”,未来的电子图书将是我们想象不到或能想象到的任何形态。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 书籍新形态设计研究[D]. 山东大学,2009(12).

[2] 王佳慧,万萱. 书籍互动形态设计研究[J]. 安徽文学,2010(8)(下半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