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

篇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1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潮的不断涌入而发生着激烈的变化。多年来应试教育的结果,使他们只知道死读书,应付考试,而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是知识面窄、专业基础知识浅、文理渗透差、缺乏文史哲等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直接面学生,其言传身教起着示范、榜样作用,自身的文化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敬业精神、思维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等等,都会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搞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

高校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全新的教育理念,丰实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超凡的创新精神,具体要求如下:

一、高尚的师德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的身教比言传有更强的示范作用。教师应具备正直高尚、富有魅力的人格;执着追求、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等等。具备这些高尚品德的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楷模,学生社会性格的养成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育和教学中能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丰富的知识教育人,用高尚的人格影响人,用创新的精神带动人。要有一种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敬业精神,努力尽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用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大学生成为创新实用人才。

二、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由此教师的学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向学生讲授经典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掌握相邻学科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将新的科技成果和前沿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在课程节奏整体控制的情况下,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机械化教育,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应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现场教学、启发教学、讨论课、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理论知识传授应结合工作、生产和生活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不断提升的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创新人才需求的增大,高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创新能力。教师要掌握创造性思维与技巧,在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实践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教师有了创新能力,自然能将创新意识渗透进课堂。同时,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创新活力,促使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让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开辟社会实践渠道,举办能让学生接纳社会、增长知识和阅历的活动,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良好的身心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基础。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过于繁重,教师为了备课、搞科研而经常熬夜、逆时而作,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工作量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压力也迫使部分教师经常超负荷工作。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这是高校教师应当引起重视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保持平常心态,精神愉快,为人处事心胸开阔,坦荡乐观,减少不必要的心理烦恼和压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只有身心都健康了,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篇2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53-02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翻阅东北农业大学新生入学记录可见,2008年入学的大一新“90后”大学生生中,大部分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迎来首批““90后””学生。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1]。“90后”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面临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精力投入与综合效率、行为目的与行动原则、解决与问题思路方法、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等基本问题。

一、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以东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为例,即将毕业的本科生通常面临着找工作和读研的两种选择。

对于读研的同学来说(尤其是选择考研的同学),如何将学过的专业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大家培养出一种正确的复习方法。简单重复的书本学习不仅会让复习过程变得事半功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也不可能为知识的运用带来突破性的进展。能够检验和强化所掌握的知识理论的方法只有实践,在复习的过程中则集中的体现为运用最大偏差消除法来做题。具体的步骤是:首先,通过综合题型的训练,找出自己不熟练或不知道的部分;其次,针对上述生疏部分的查找并复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2];再次,对于综合题型中没能正确、快速、清晰解答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练习;最后,在对专题练习中不熟悉的细节进一步学习。通过这样一个复习过程,真正完成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同时也可避免出现遗漏。

对于找工作的同学来说,同学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主要是由于大家所表现的行为一致性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倒退是造成这种行为一致性的原因,是“思维一致性—目标一致性—行为一致性”。每年600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有400万(约67%)的学生由于上述思维固化问题需要接受再培训。因此,我们经管类的学生要想在求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开辟“蓝海”,获得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学会从自然科学出发,运用经管类的专业知识,多学科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3]。

二、精力的分配和效率问题

现在的用人企业普遍反映本科毕业生缺乏经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本科生精力分配的不合理。目前,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大量的时间都安排在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以应付考试,即出现所谓的“用功过度”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精力去吸收来自于外面的信息(如企业、行业、产业、社会等方面的相关信息),造成了其实际经验的匮乏。因此,大学生应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精力的合理分配[4]。

另一方面,可从增加有限的精力角度来解决问题,即增强时间的有效使用,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就要求大家培养一种学习习惯,以最短的时间去学习最核心的知识或完成工作。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来形成。例如,通过纪要的整理:对于所要整理的内容,首先,凭记忆罗列出整体结构,强化自己短时间捕捉讲课或谈话要点的能力和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力;其次,依靠笔记进行内容的扩充;最后,再利用录音查缺补漏,对纪要的内容进行补充。

三、做事的目的性、科学性和情景性原则

除了上述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精力分配、行事效率的问题外,做事的目的性、科学性和情景性原则也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具体包括:一是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才有可能获取成功;二是解决科学性问题,在科学依据的约束下寻找尽可能多的实现路径,以便下一步找出最优的目标实现方案;三是对所有可能的路径进行情景分析,在现实情景的条件限制下,建立评价体系,以有效性、成本、实现难度、可能的代价和风险以及方案的局限和负效应5方面的指标为标准,对可能的路径进行评价、筛选,实现路径的优化选择[5]。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拥有多少条件,而是掌握、获取这些条件,对其进行选择、组合并加以利用,以使自己和相关主体在条件应用过程中创造价值的方法,即“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建立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获得、利用并进一步创造知识的思想方法。利用这种思想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步骤为:(1)针对所有可能方法实现的难度、风险等基本问题进行初步的筛选;(2)将通过筛选的方法根据其特性的不同进行类别的划分;(3)对每一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依据其优劣排序;(4)方法的情景选择和灵活运用。

五、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

在对“90后”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发现,平时我们在看事情、想问题时应当注意抓住事物的本质,看清其背后隐藏的规律,才能帮助我们去真正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看待问题,就如同电影导演剖析故事情节和电影结构,通常都是基于人性、文化和制度三者之间出现的冲突展开故事情节的。如图1所示,其中制度的约束力最高,但约束范围较窄;而人性的涉及面最广,但约束的力度较低。当出现变革时,制度会由于革命变得混沌,从而变宽;而此时人性会由于强化作用变高。

在此基础上,可见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获取知识、挖掘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抓手。

六、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拆分的过程,将整体性、体系化的知识拆分成一个个的关键点并掌握;而知识的应用则是一个融合过程,将头脑中的关键点在一定的载体或对象基础上进行连接和融合,从而解决问题。针对不同人对知识

图1 人性、文化和冲突的关系

的反应的不同,可以将人分成3类:如图2所示,A、B和C分别是本文作者选择的3类学生,A属于适合搞科研的人,B属于对知识一知半解的人,而C属于对知识完全无反应、无效应的人。

图2 不同人对知识的反应

七、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习惯是指人在无任务或非刻意的情况下的行为。

1.习惯的特点

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比如,当我们养成用右手写字的习惯之后,就不会去用左手写字,无法更好地锻炼左手和右脑。习惯可以锻炼人的专向能力。比如,某些没有手的残疾人的脚会异常灵活,盲人的听力特别敏感等。

2.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对习惯的分析,在大学生中素质较高的人争取全面发展,暂时没有条件的人可以利用良好的习惯专向发展。比如,在工作前夕,学习非专业知识,增加自己的转向能力,使自己可以很快地进入角色。

参考文献:

[1] 王小丽,胡代弟.根据九零后大学生特点因材施教[J].新西部:理论版,2013,(Z2):168-180.

篇3

[2]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11-24.

篇4

摘要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的基本教育方针。文章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90 后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考察其经过十余年的素质教育后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分析当下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院90 后大学生;素质教育;问卷调研

中图分类号院G64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80-02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

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是以开发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为着力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性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德育素质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勤奋、诚恳、有责任心等等。智育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可持续发展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2 90 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与不足

90 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享用者,经过十几年的素质教育,这一代的学生究竟具备了哪些优良素质?国内现行的素质教育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又将如何进一步开展素质教育?本调查采取匿名形式分别抽取了拥有2800 名学生、五个专业的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龙子湖校区经济管理系的一、二、三年级1000 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23 份。问卷的信度、效度分别为0.83,0.92,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2.1 德育素质

调研表明,大学生普遍表现政治观念淡薄、学习目的趋于务实又缺乏目标的价值观。在问及您认为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时,35.7%的大学生认为是事业有成,仅有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同时,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仅6%的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学生关心更多的是将来的就业问题和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多数大学生比较认可“个人价值大小取决于对社会贡献多少”这一观点,82.5%的大学生愿意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或者向社会献爱心;仅有7.5%的学生选择不愿意。调研中多数大学生认为当代90 后大学生道德缺失如考试作弊、不讲信用等;但对与身边的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43.2%的大学生认为身边的同学很有诚信。在校园文明行为方面,60.7%的学生承认身边学生中经常有一些不文明或违纪的现象出现。然而,当问及您对待校园内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时,只有43.7%的学生选择强烈的不满,20.3%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

2.2 智育素质

大多数老师表示90 后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是许多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调研对象中,仅有33.2%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有一般了解”的占45.5%。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的人的比例分别为33.8%和30.1%。对我国历史名人的了解状况,仅有36.2%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16.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在“您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何欠缺”时,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匮乏,自然科学知识掌握的可以,英语、计算机技能掌握的一般。一项有关综合素质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差,缺乏进取心,充满挫败感;10.9%的学生综合素质一般,发展潜力不大;66.5%的学生虽然综合素质欠缺,但较有发展潜力;只有18.9%的学生自认为综合素质良好,且具有进取心。可见,现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我国多年来重理、轻文,教育教学以业务知识教育为中,但是往往会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尤其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3 身心素质

一项关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身心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高校在大学生身体及心理素质教育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调研中,近45.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理想,尤其是上大学后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当问及您是否经常坚持体育锻炼时,只有30.2%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偶尔参加锻炼”的占45.1%,“几乎不参加运动”的占10.7%。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极易产生心理障碍。59.9%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好,自制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法偏激易冲动;大学生遭遇重大困难和挫折时,近半数以上选择逃避、放弃。同时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莫名空虚、时常有紧张感、逃避现实、喜怒无常。这反映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低下,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

2.4 可持续发展性素质

在大学生调查中,问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近五成学生都认为目前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16.7%的学生表示有创新的意识,但不善于付诸行动,5.9%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创新能力,15.2%的学生“具有一点创新意识”,毫无创新意识的占10.8%。这些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普遍欠缺开拓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看待问题时缺乏主见,且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在调查中,如何评价自我的学习能力,25.9%的学生自认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35.6%的学生认为自己进取意识不强,自我学习能力不足;22.4%的学生认为自己自我学习一般,感觉自己很失败,完全没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占3.1%。在问到自己是否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时,近65.2%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只有25.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调查表明,近五成的学生不清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生产实践中。

3 提高90 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建议

3.1 教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最根本因素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首先,在思想政质上,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坚定的信仰和专业化的教育科研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教师是否掌握了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一般能力结构上,教师是否良好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身心素质结构上,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可以说,教师的思想品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科研方式都会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导向性的作用。然而经过调查,有些院校教职工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师德修养有待提高,缺乏严谨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和从严治教的工作态度,以及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风范;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存在着继续学习能力不足,科学研究的水平有待提高;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能与行业、企业联系,教学内容枯燥陈旧,“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急需加强。以上种种都可能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加强师德情操,做好学生表率;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师知识、职称结构、学科结构,为教师成长提供服务等措施,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最根本因素。

3.2 人才培养方案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因素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重中之重。应针对学生特点,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全学程教学过程,搭建综合素质教育平台,设置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进一步完善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要紧跟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学生在校内学习的知识、技能要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相适应,课程体系设置要保障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必须性和实用性。

3.3 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效的精神载体,它以文字、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信息,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敦促其养成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或者定期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等宣教活动,也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理念寓于其中,形成积极健康、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另外,也可以以校内板报、广播站以及校内心理健康协会、法律宣传协会等为载体,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信息,敦促全校师生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把“双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达到发展个性、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使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共建文明校园。

篇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8-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与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根据《决定》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展开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它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素质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素质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评体系不合理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某些高校还偏重于传统的学习成绩等易于测评的内容,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对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更高的现实。各高校应根据企业及社会的要求,制定出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另外,某些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虽然涵盖了素质要求的各项内容,但设定的加权比例不合适,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

测评程序简单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学生后续的奖、助贷、减补有很大的关系,如程序太简单显得这项工作太草率,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还会带来一些矛盾。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在许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由辅导员和班长来完成,这样测评出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注重横向测评,忽视纵向测评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会根据测评内容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进行排名,根据分数和一定的比例排出等级,这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让某些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

注重结果测评,忽视过程测评 许多高校测评均设基础分,然后设加分项或减分项,三者之和为综合素质的最后得分,加分项和减分项一般为学生获奖或被处分的分数,只重视结果得分,而没有将学生过程参与或改正错误的过程考虑到测评中去,这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某些高校规定只要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学生改错的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注重校内学生素质评价,忽视校外学生素质评价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厂中校”等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但对学生校外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多数学校到第三学年就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缺失。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途径

测评体系合理化 人才素质目标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要不断调研,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提供一种测评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测评程序严格化 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参与性、公平性、公开化,可以采用如下页表2所示的完整的程序进行。

测评主体多元化 在测评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占10%)、班级互评(占30%)、考核小组评定(占30%)、班委成员评定(占10%)、班主任评定(占10%)、辅导员评定(占10%)方式进行,然后将各项测评成绩加权得出综合素质评定分,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

兼顾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 横向测评各高校均执行得较好,纵向测评建议采用档案袋法,即从每个学生入校起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历程,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可设立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体育之星、实践之星、思想进步奖等。

兼顾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 在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应加入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虑,而不仅仅是对获奖等各种结果的考核,这样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兼顾校内和校外学生测评 各高职院校办学情况不同,可分别制定《校内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和《校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校内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对校外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校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兼顾素质测评和素质培养 素质测评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检测手段。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及条件进行学生素质培养。另外,素质测评体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的各项内容。

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长旺,赵彦,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4]贺泽群,李方遒,倪东辉.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模式[J].高教论坛,2010(3).

篇6

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是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的需要,是加速高职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界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综合素质结构

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社会规范和通用能力四个方面。总体上综合素质可分为知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通用能力素质等,具体如表1:[1]

表1 综合素质结构表

3.综合素质内容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如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考核内容,具体见表2[2]:

表2 综合素质培养和考核内容表

二、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经过对我系近50家就业基地及订单培养单位实地走访,经过对五届以内近30%毕业生问卷调查,经过对任课教师及班主任个别访谈,经过对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吃苦耐劳精神不足

现在毕业的学生在车间生产现场工作很多同学没有耐心或存在怨言,试问若没有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和经历,则怎能学到真本领及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呢?

2.工作态度不踏实

部分同学出现工作积极性欠佳,工作不踏实,更换工作频繁的现象。

3.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我院高分子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可以,但在英语、制图、计算机、营销知识等多个方面需要加强。现在许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做外贸业务的企业对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对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来说制图、计算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我院高分子专业的学生从事营销岗位的人员达到8—10%左右,创业的同学也占到6%左右,需要学习营销知识。

4.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相对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同学来说,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下降。

5.社会适应性差

大学阶段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阶段,而且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通用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的重要阶段,是培养目标中的重点。现在同学们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受挫能力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还需提高。

三、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多个方面制定和实施了全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1.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综合素质的主体,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院各级党政领导特别关心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及专任师资队伍这四支队伍的成长和建设。每个二级院系配备7-10名左右的辅导员;每个班级(40人左右/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学校设校学生会,二级学院设院学生会。我校通过对这四支队伍的培训及考核,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增强了服务意识,有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措施的实施,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课堂内。

2.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我院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制定和完善了大学生学籍管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大学生违纪处理、优秀学生表彰、学生励志制度、校内外班主任考核、院系学生管理考核、实习实训考核等相关的条例和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与总结,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及教育,并对特殊生进行归档及单独教育和培养。

3.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

我校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主要通过班会课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特殊生教育与管理、秩序检查、优秀学生事迹展、学生励志教育等进行。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校园文化开展得如火如荼,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种文体活动、特色团活动、各种社团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校友大讲堂、教授一帮一、科技创新活动、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各类竞技活动等形式多样,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健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分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培养。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二级心理健康咨询师、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及聘请的社会心理健康咨询公司的外聘教师组成;院系心理健康工作由院系副书记及辅导员完成;班级心理健康由班主任、班委及班级心理委员完成。

(2)加强心理健康心理测试。近三年来我院均在每学期第一个月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种网上测评方式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根据测评结果,对一级问题生由二级学院和心理健康中心共同教育关注,对二级问题生由二级院系副书记和辅导员完成,对三级问题生由班主任及心理委员进行教育及关注。并且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对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教育及引导,预防和解决了部分同学心理健康问题。

(3)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活动。每年各二级院系均会配合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调试、团队合作、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信息员培训、心里情景剧表演等近20项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如何掌握情绪,如何感恩,如何团结别人,还广泛传播了“三心”,即责任心、爱心、耐心,使每位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守护了自己心灵的净土。

6.加强就业观教育与培养

我院通过就业指导课、优秀校友大讲堂、优秀校友事迹展、大学生就业文明教育、就业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就业观教育与培养。

7.加强劳动观教育与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我院特设置整周公益劳动课程及日常校园卫生公益劳动和日常校园绿化公益劳动。

8.加强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教育

我院除进行创业创新意识教育和培养外,还要求教师的课题必须有6名以上同学参与研究,并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及专利申报,近几年我院每年专利数位居全省前列,每年均有学生撰写论文获省一等奖。还组织了各类创业创新比赛、兴趣小组等。

9.其他措施

我院另外特别重视顶岗实习及工学交替教育、专业教育及专业技能培养、加强身体素质教育、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及设置、学生组织发展、贫困生教育与培养等多个方面。

经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发展相对较好,我院就业工作连续六年在省内名列前茅,连年获“先进就业单位”称号。但现在大学生受到社会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会不断努力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篇8

大学生综合素质应该是一个包含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笔者以自己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以及开展的调查为基础,总结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包含的主要方面。

政治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样才能保证其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方向明确。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尤为重要。

道德品质:中国自古崇尚道德,大学生应是一个德能兼具的个体,其中品德为首。今天,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任何工作岗位中,品德都被作为首要的标准受到重视。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品德教育,立身先立德应该是大学生树立的观念。

人际关系:大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的最大困惑是人际关系的危机。走出校园意味着大学生从此要真正的一个人体验社会生活,与人合作、交流都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因此,在大学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应该是其重要的一环。

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不论从事何种行业的工作,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压力下,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无法取得事业的更大发展。基于此,大学素质教育中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不可缺少。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缺少专业知识素养与丰富的知识背景,大学生很难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文化知识要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以往的成绩本位转变为涉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等多维指标相综合的评价体系。但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存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断层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但是这种评价体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断层。“北京市教委对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标准的一项调查显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提升为社会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联想集团的要求第一是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第三是善于学习;IBM的要求是自豪感、灵活性、必胜的信心,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柯达看重应聘者的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NEC希望员工为人正直高尚、业务精益求精;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三井注重稳重、自信等内在品质。”从社会对人才标准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在我们现存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还不能很好的体现。现存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的断层,使得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

2 综合素质评级体系的考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考量标准不够科学、权重分配有待改进、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用分数来表示有失妥帖等。

考量标准不够科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设定不能完全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各种指标的设定体现的是学校的思维,这和学生们的想法以及社会的需求必然存在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有的学校可能将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简单的罗列为学习成绩加社会活动,这样的评价标准显然是和学生本身的愿望相冲突的,当今的教育强调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将评价指标设定的过粗过宽使得同学们无法自由的发展自我。

权重分配的问题也是综合素质考量中的主要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权重的分配,更加灵活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重点。比如,通过增加学习成绩的权重分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增加实践能力的权重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基于此,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具有调整的灵活性。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旦素质测评的各项权重固定下来之后,学校就失去了变动的动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学校失去了权重分配作为调节器的作用。

在学生综合素质考量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将学生素质仅仅用分数来考量。用分数考量有其优点,一方面在评价的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量化有助于考量工作的简单化;另一方面用分数考量的结果便于学生之间的比较。但是,简单的分数考量还是存在缺陷。首先,并不是所有的评价指标都可以用分数来考量,比如道德品质,合作精神等。不可否认,通过学生的一些表现可以对学生有一个评价,但是道德品质这种指标如果依然采用分数考量就有失稳妥,而且还会造成一些同学只做道德品质指标里面加分项的活动,最终将学生的发展引向歧途。其次,将一些评价指标分数化也会造成学生的反感,让他们有一种自己的道德、精神等被功利化的感觉,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探索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工作以及对中央财经大学学生综合测评评价体系的研究,提出了如下的观点。

1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社会的需要接轨

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制定与修改,应该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其次要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学生的奖学金、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甚至未来的就业都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对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制定与修改都要在准备充足,征求各方建议之下谨慎的进行。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要更多的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渴望以及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的要求,使得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更好的成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指导性文件。

2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考量工作

完善考量工作,要在本着公正透明的前提下,努力改善考量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篇9

一、层次分析法现状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1].该方法将总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2].

目前,层次分析法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我国已经应用于地区经济规划,畜牧业发展战略、工业部门设置的系统分析等等方面,是一种新的、简洁的、实用而富有成效的决策方法之一.

三、模糊综合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

AHP算法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学生综合素质中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 但是不能定量地计算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7]计算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水平.这种将两个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不但可以知道学生综合素质中哪

个指标更重要, 而且可以知道学生总体的综合素质情况, 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 结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首先确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指标,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最后运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多层次的定量评价.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和计算分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较大,但在大学生创新发展和学习能力方面不足,从而影响了总体素质,从而为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许树伯.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吴晓云,吴萍.基于知识的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29(4):451-454.

[3]白玉,刘铭.大学生综合素质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69-71.

[4]孙平.浅谈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3(8).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52-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才是实现此目标,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时展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和特征

《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1)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2)事物本来的性质。(3)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素质即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1]。

所谓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2]。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建立在自然特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的属性,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或即我们通常而言的德、智、体、美等要素及品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又是一个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具有较好的教育条件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使他们能够接受较多的信息。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各种思潮,也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扭曲,道德水准、人格信仰水平降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长,因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基础文化素质水平较差。当前,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相关知识缺乏,对美术、音乐、戏剧等这些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导致许多中小学把一些与高考无关的如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砍掉或削减教学内容和教育时间,致使许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3.心理素质不稳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各种思潮的流行和影响,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将把大学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和优胜劣汰。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日趋严惩,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三、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

(一)外界环境与社会现实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各种传媒把世界各地的消息送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越来越关心国际社会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东西方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社会主义模式的变化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作用。同时,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日益频繁,接触的面已超越一般时空限制,使其暴露于各种文化和各种社会意识的交叉、冲突、交锋下。作为社会群体中的大学生,他们的观念态度、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等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生活的洗礼,他们的素质也正是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二)学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社会是培养学生的大环境,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小环境。尽管学校环境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但是学校环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由于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教育学生,因此,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具体来讲,就是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职业道德、校风、系风、班风、学校文化氛围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

(三)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教育与其说是教育,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为使孩子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家庭承担传授民族的语言,培养一定生活能力,训练道德行为,陶冶爱的情操,学会待人接物等任务。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全面关心孩子,注意其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塑造等。为每一个青年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是促进青年大学生良好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环节。

(四)个体自身的原因

社会现实生活、家庭氛围、校园文化等对大学生素质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一般性的输入,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是外部影响与个体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主体的内化过程,任何外在刺激都会化为乌有。尤其是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道德选择能力,他们会根据时代和形势的需要,主动追求实现业已认定的理想素质。主体的心理因素,如需要、动机、认识、交往意向、自我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影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显重要。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途径研究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综合素质提高和人格魅力养成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就要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也应该有自己的人格特点和魅力特色。

(一)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管部门要经常关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作为评估教师的第一条件。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与社会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观,进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致力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作用和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和规范心理咨询活动,使他们能热爱生活、振奋精神、缓解压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要引导大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说出来,通过倾诉、交流,甚至在适当场合的大声呼喊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压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绪平稳下来。

(三)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校选艺术课程有限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创新院校文艺活动来弥补其不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可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许多院校活跃着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等,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方式启发学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物。

(四)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知识型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促使大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牢靠与否,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约着他们的长远发展。二是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优化的目标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广结合起来,促进学科知识渗透,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三是要建设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便给大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篇11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22-04

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换言之,要检验第二课堂开展取得的成效就必须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测评。找到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一方面实现对第二课堂开展运行结果的量化考核,检查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果;另一方面素质测评的结果对学生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朝着优良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发展。在此我们在建立第二课堂运行体系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引入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评。

1 大学生第二课堂运行体系的层次结构

第二课堂内容繁多,建立清晰的结构便于有效地统筹管理。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进行逐层分解、细化和组合,使运行体系结构清晰地展现出来。经过多方面数据的收集,现将运行体系分解为4个等级的层次结构,其中最高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阵地层”,它将若干相关的指标组合为一个类,以阵地建设的形式进行第二课堂的运行,这里结合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特点,参照了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划分方式,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具体将第二课堂活动按照阵地建设的结构划分为思想道德、科技学术、人文素质、体育心理和实践能力创新等5个板块进行管理;第三层为“主题活动层”,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主题活动开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第四层为“实施层”,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体对活动进行选择和参与完成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施(如右图所示)。

大学生第二课堂运行体系结构

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内容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在第二课堂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测评内容就应是围绕第二课堂的运行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以及参与程度。在大学生第二课堂中对大学生的测评不光考核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取得的成绩,第二课堂作为一个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环境,我们还需要了解学生融入环境、参与活动的情况,原因在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很多低年级的同学身上蕴藏着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的空间,这时我们关注他们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一方面对其未来的发展可以进行有效地预测和指导,另一方面在考核中给予的肯定可以进一步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参与,提升自身素质。

第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测评。提升同学的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同学综合素质结构是我们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对于某同学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如何,具体的素质结构又怎样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结构,才能因材施教,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我们指导和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成效的反映,对我们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有重要意义。

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实现方法与步骤

3.1 量化指标体系构建

在运行体系已实现层次结构模式的基础上,现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这里参照国内各高等院校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的基本情况,把大学生综合素质划分为5个一级指标、l3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进一步对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进行层次构建(见表1)。

3.2 利用FAHP法进行权重系数的确立

由于决定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纷繁复杂,各个评价指标在综合评判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在对指标的评判值进行合成的时候,应充分考虑指标的重要程度,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在层次分析法下面,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构造成对比较阵,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的每个因素和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计算权向量并作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及其对应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作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计算组合权向量并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低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作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构造判断矩阵,对所有判断矩阵进行综合,得到专家群体判断矩阵。这里结合各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行考评办法标准,参照某高校的相关调查结果结合对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后,对相关指标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计算并调整给出的示范(见表1),另外具体的实施中还应进一步调查分析,并结合不同的院校的性质和培养方向进行补充和修订,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同学其测评重点不应完全相同,而应该据其培养的具体要求,有所侧重。

3.3 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3.1 评价评语的确定

3.3.5 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分析

在模糊数学理论中,综合评判的结果划分也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最大隶属原则”和“综合排序值”两种方法。其中“最大隶属原则”就是B=(b1,b2,…,b5)中选取最大的评价值对应的等级作为最终评判结果。在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按照“最大隶属原则”给出判断等级,同时对各层的具体情况给出评定。

3.3.6 FAHP-模糊综合评判的综合运用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相关部负责人员、辅导员和学生构成的评判团首先对测评同学的综合测评表现对照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我们可以引入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在这里FAHP-模糊综合评判仅作为测评方法简单的介绍。

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难点和解决办法的思考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理论上使用模糊层次综合判断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即能更加客观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判断,同时也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显示。但是在实际的测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高校中还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按比例进行加权计算的方式。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两方面:

第一,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对学生的考核仅仅限于修够所规定的学分即可,对于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成绩只在奖学金评定方面略有体现,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激励效果不明显,学校和其本人对其综合素质的构成状况如何关注不够,或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没有明显的体现。

第二,第二课堂的素质测评如果要实现,单靠人工的计算是不可能的,必须建设网络系统进行支持才可以,但在目前众多高校中管理的网络技术平台逐步涉及各管理各层面的同时,其网络共享等问题却日益突出,比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等互相不能够实现共享,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却涉及方方面面,这就很难实现综合素质测评的技术平台。

5 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的实际运用

在现实中,目前对于第二课堂的考核一般是实行课外学分制,参照大学课外教育培养方案课外学分认定标准表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课外学分。但是,课外学分虽然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有了硬性的尺度上的规范,但是却不能直观地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究竟如何。因此在引入FAHP――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体系下,除获得相应的学分外每学期末还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进行测评,并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记录其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整个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具体的测评认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记录相关数据:通过建设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管理信息技术平台,如实记载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的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数据负责登记记录的部门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获奖成绩及日常表现,由具体辅导员或相关负责人成立对第二课堂素质测评的评议小组,依据记录的成绩对同学进行单个的评价。其中评议小组的成员包括:班级辅导员、班级同学(由计算机随机抽取10名同学,并实行匿名制)、社区辅导员,设本科生专业导师的学校或学院应该增加专业导师。测评过程中分别由这些评议小组成员登录素质测评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网站对照测评指标进行测评,其中由10名同学进行测评的成绩再由计算机随机挑选出5份作为评议的结果,从而尽量避免人为的主观控制评价因素。 第三步,在获得单个评价成绩的基础上,运用F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获得相应的测评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这里我们具体举例进行示范:

例如:某同学上一部分中获得的单个测评成绩为对于二级指标的测评结果的统计结果是:B11(政治表现)=(0.1,0.3,0.6,0)其含义是评价小组中有10% 的人认为学生的政治表现优秀,有30%的人认为良好,有60% 的人认为一般,有0%的人认为较差。同样获得:B12(道德行为)=(0.2,0.4,0.3,0.1)B13(法纪观念)=(0.3,0.4,0.3,0),从而可以得到B1与V之间的关系矩阵R1:

第四步,按照以谁组织(活动)谁授予(学分)为原则,对照课外学分获得的对照表给予相应的课外学分。这样既实现了在单一的学分制下将国家、省、校市、院系、班级等各个层面的所有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分获奖、组织、参与和观摩几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的来说,获得课外学分的方案约束力强、宜于操作,同时通过综合测评的结合弥补了学分制不能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得到的综合素质的锻炼的成效进行具体测度的不足之处,双管齐下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科学合理的测评。

参考文献:

[1]张 英,冯艳芳.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0).

[2]黄明强.学生评优问题的层次分析模型[J].保定师范学校学报,2005(10):35-37.

[3]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6(1):23-24.

篇12

当前,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笔者认为在智力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在高校开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学生的综合素质仍存在很大差距,仍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症结就在于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重视不够。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即对于智力水平一定的大学生来讲,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最终决定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能否真正成才与成功。

一、非智力因素的涵义及其潜质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即基本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心理因素。狭义上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且共同影响智力活动的个性心理因素,即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志向、成就动机、求知欲、表现欲、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坚韧性)、独立性、群体性15种因素。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西方学者称之为情商(EQ)与智商(IQ)。情商是衡量一个人情绪智力高低的一个指标。我国青年心理学家唐映红对此进一步研究指出:“人的情绪智力,指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以及揣摩、觉察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压抑情景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可见情商集中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与能力,即情商素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力水平的高低,其余80%都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即指那些除了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

智力因素好比是“资源”,非智力因素好比是“能源”。“资源”再丰富,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也不能开发、利用。一个人不仅要有聪慧的天资,还要通过勤奋学习获得渊博的知识,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力,能把知识和智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知识经济时代的风云人物比尔・盖茨,就是以自身的“能源”开发“资源”的最成功样板。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迫使自己运用智慧的一半,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50种语言,能将一部大英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并顺利学完数十所大学的博士课程。这些对人类潜能的估量一般人难以置信。为此,心理学家认为妨碍人们充分发挥自己大脑智慧潜能的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恰恰是非智力因素。因此,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比更具潜质。

二、非智力因素开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开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基于此,非智力因素开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内驱力。“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人才素质的标准包括: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七条中有五条是强调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充分说明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而非智力因素正是培养这种素质灵魂的内在动力。

2 它是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推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中的态度、倾向等对认识活动提供动力,并起到调节、维持和定向作用。具体到学生的学习上,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毅力和性格特征。这些对智力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开发有扼制作用;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对智力上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

3 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催化剂。创新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因此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更需要非智力因素,它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造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而且能不断积累创新技能,催化创新情感,催生创新人格,进而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等。

4 它是大学生健康身心素质培养的剂。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综合素质,情绪(情感)、意志是其中一些较活跃的因素,起着动力、强化作用。情商分值高,说明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就有了“智商高、情商高。春风得意;智商高、情商低、多半失意;智商低、情商高,尽占便宜”之说。人们熟知的成功公式“成功=1%天才+99%汗水”,其中的“天才”指的是智商,而“汗水”则指的主要是“情商”。这充分说明非智力因素中觉察、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是培养健康身心素质的剂,而且更是人际冲突和不良情绪的消解剂。

(二)非智力因素开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行为和创造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大学后,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力所占比重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高中时代的那些外来压力基本消除,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基本要靠自己,因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力所占比重将逐渐增大。在一定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进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具体讲非智力因素开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能够直接强化为学习和成就动机,是充分发挥智力因素作用,推动学生学习和加强素质培养,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源泉。

2 导向作用。在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并及时确定学习和素质培养目标,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按照目标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期间学生素质培养的兴趣、程度、成功与否及成功大小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3 调节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使学生保持勇于进取的精神,并能使其及时果断地纠正错误,及时调节并改变不适宜素质培养的心理状态等,以保持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作用发挥的连续性以及调节的自动性。

篇13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学生的健康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处于大学中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勇敢坚强,能够坦然的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失败的打击,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的纠结,比较的矛盾,面临着新旧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使他们的心理严重的不平衡,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对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负面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输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就是大学课堂,但是很多大学里,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呆板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非常被动的地位,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另外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讲完课就走了,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请教。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非常的低,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也不够好。

(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择业观

大学的管理一般比较宽松,大学生一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利用自由的时间打游戏、看泡沫电视剧。另外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很多学生严重的熬夜,身体素质很差,平时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很少的体育课,学生们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很少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在择业方面,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考取的证书越多对工作越有帮助,却不知道什么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随众对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道路和以后的职业道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一)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大学里的学生一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和道德水准,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应该抓住这一点,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文明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广大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也有责任努力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大学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分界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课,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思想比较另类,或者是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及时地纠正他们消极的观念,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不断的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熟练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使用的技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积累经验,发现做事和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学校发展的要求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高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地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因材施教,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远琳.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