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

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

篇1

射频技术,是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部分,其主要通过目标物体上粘贴的射频标签扫描获得物品的相关信息,是对物品信息快速获取的有效手段之一[1]。射频技术在实际操作使用中包含相应的操作系统和主要设备,除阅读器和电子标签外,射频技术应用软件系统是对信息进行获取的重要设备。射频技术中应用的标签包括有源和无源两种,借由激光扫描器和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获得物品和网路之间的连接,方便物品的运输和信息传递交换。射频技术应用于煤矿物联网当中,充分利用了射频技术中电子标签的便捷性,其在应用中具有相当的优势。首先,电子标签的重复利用特性,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经济利益,同时大大消除环保问题和隐患;其次,其实现了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和可视化,生产过程的全程跟踪控制成为可能。

1.2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是利用无线传输模块实现远程物理量传输和远程设备遥控,是物联网技术中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实现远距离无线数据传输,能够有效消除空间限制和安全隐患,落实到煤矿生产管理当中,该项技术能够实现对煤矿瓦斯的远距离检测,对煤矿的瓦斯安全隐患进行实施检测,并通过报警系统来通知煤矿作业人员,消除安全隐患,保证生产安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中应用的传输设备中,DTD433的传输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对更高,且其组网结构更加灵活,覆盖范围较广,应用于煤矿生产管理当众,能够有效解决煤矿地理环境复杂、分布点较分散的问题[2]。

1.3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技术,其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互联网技术包含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其中传感技术实现了人体感官的有效拓展,实现信息的有效感知和传递,借由互联网的便捷性,实现远距离传递和协同。同时,计算机技术则实现人的大脑功能延伸,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处理,大大提高了人的工作效率。此外,通信技术为神经系统的拓展提供可能,信息的传递功能得以实现。综合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得以发挥其广域网络通信和近距离通信作用,既能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实现信息远程传输,还能利用蓝牙、WIFI实现近距离通信。

2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2.1对煤矿的实时化管理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矿综合信息化建设当中,实现了对煤矿的实时化管理。通过射频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综合利用,煤矿工作人员能够对于煤矿生产区域进行实时化监督和管理。借由物联网技术,工作人员能够对煤矿进行实时信息获取。首先,对煤矿区域进行静态信息获取,对于工作人员信息和生产设备基本信息进行获取和分析,为生产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其次,实现对动态信息的准确获取,对于工作人员的活动、生产设备的工作状态以及设备维护管理信息进行分析,进而作出对工作人员的监管和调配,或者对设备的运作状态进行实施监管,如出现故障则及时通知最近的工作人员加以解决。

2.2生产设备的远程维护

在实现对煤矿生产设备远程监控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生产设备实现远程维护,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花费的时间成本和费用的有效手段。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设备和互联网的连接当中,使得工厂的生产设备信息汇集到工厂的监管平台,委派专人进行监管,第一时间发现设备故障后,能够及时利用远程维护系统,对于相应的故障设备进行问题解决维修。焊接生产设备智能化的实现,能够利用微处理器和软件模块的支持,对于存在故障的设备进行远程维护和修理。

2.3煤矿工厂环境信息监控

煤矿工厂的环境信息,对于节能减排问题和工厂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均有很好的信息依据作用。首先,就煤炭工厂的环境信息,如有害气体含量、水质等信息,为工厂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和能耗降低工作提供管理依据。借助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工厂环境信息集合到智能工厂监管平台,方便工厂管理人员采取及时的处理办法,缓解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同时,对于煤矿工厂温度和湿度等信息的监控和采集,加上气体环境的状况分析,便于为工厂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及时调整,为其构建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篇2

长虹企划部部长刘海中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未来,消费电子产品都将是交互式的。任何忽视了消费者体验和参与的产品,也将缺乏市场生命力。”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平板电视将成为“没有灵魂和内涵”的硬件躯壳,在强调互动体验的新消费时代面临出局危险,快速发力并转向智能电视将成为所有中外企业的共识。

消费需求至上是方向

在一个张扬个性、强调消费需求至上的新时代,传统电视的被动收看音视频内容的消费方式,近年来正遭遇来自电脑和数码移动终端等产品的强烈冲击,出现了消费群的流失,也加速了彩电企业在产品技术和功能上满足未来应用范围和消费习惯的探索步伐。

2009年互联网电视的出现,就被众多电视产业的市场人士誉为“通过将电视对电脑部分功能的融合后,吸引消费群、刺激消费换代”的尝试。当时,长虹甚至还推出了可以与手机、电脑进行无线互通的无线上网互联网电视。

2010年国务院明确了“三网融合”时间表,加速推动我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互相融合。对于电视机产业而言,只要一条线便可以让用户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电视机上网、玩游戏、看书、干工作。

对此,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将其形象地定位为“电视消费的新革命,完全不同于传统电视的产业体系”。以前看电视,用户就是接受方,我们能提供的输入就是遥控器的切换和电视机显示终端,现在智能电视就完全不一样,坐在电视机前通过软件平台的支撑,实现了人、机器、内容的交互式融合。通过体感遥控器,用户在家就可以轻松打乒乓球、玩拳击、跳舞毯,通过外设键盘还可以实现办公、商务应用。电视与手机会共同成为消费者娱乐的终端,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强调与推动电视和消费者的互动体验,日前,长虹联手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交互设计联合实验室,短期将结合当前消费特点和需求,针对长虹现有产品用户进行可用性研究;中长期将针对三网融合、三屏融合进行产品研发;长期来看还将发展与教育相关的内容进行基础研究。

长虹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叶根军表示,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最佳和必然途径就是工业设计,早在多年前我们就提出“感官就是标准”,通过在产品研发到上市后的跟踪、反馈全体系融入设计理念。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交互设计中心主任辛向阳指出,“交互设计完成了从设计物到设计行为,从单一产品到服务,从功能到用户体验的重要转变。此前已经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未来将会给家电注入新的活力。”

基础性创新是关键

日前,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同时,对于拥有50多年发展史的消费电子产业而言,转变增长方式、实施产业转型成为主要方向和突破口。

作为三网融合下的数字电视而言,芯片成为关键。作为未来方向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平台和应用程序商店成为关键。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在半导体产业上长期处在“受制于人”的尴尬地位,而在应用系统和操作平台上也没有建立自身的话语权。

不过,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长虹主导的“核高基”重大专项中的大尺寸平板电视显示驱动芯片、轩辕数字电视嵌入式软件平台、SoC芯片以及等离子显示屏工艺技术等多项产业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从芯片、软件平台、等离子显示技术等一系列基础性技术的创新,从产业链最末端向最前沿的创新升级与转型。

篇3

电子认证作为一个新兴的、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产业,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建立、发展过程之后,正处于一个急需有突破性提高的蓄势待发的新阶段。电子认证行业还面临着许多基础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对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研究力量薄弱等因素,致使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尚不能形成。

过去几年中,为了满足应用及市场业务开拓的需要,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在基础应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与研发工作。但是,一方面由于技术力量相对分散,各机构的应用环境和需求存在一定差别;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人、财、物的投入也稍显不足,致使大量的基础性技术研发工作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因此,加强统一共性的应用技术、应用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已成为推动电子认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

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战略意义

首先,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打破目前工程技术对应用支持不足的局面,为整个行业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标准化的应用、服务模式,使技术成果共享以适应应用,推动市场运作。

其次,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集结、整合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应用服务信息、技术需求、标准规范及工作经验,减少国内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技术研发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推进技术工作进度。

第三,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技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以抵挡国外电子认证服务技术、产品对国内电子认证服务市场的冲击。

第四,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更好地把握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动向,运用技术、工程手段指导、调控电子认证产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进一步提升、完善电子认证技术系统,为保障安全认证和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可靠的支撑。

在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发展初期,市场应用和技术服务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各机构无法根据市场应用情况来选择或者开发适用于自身发展的技术系统,大多是通过购买成型系统来支撑服务。但由于多数系统不是为应用而生、因市场而变,且开发时间普遍较早,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签发模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一个机构多种应用的局面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业务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开拓。

2. 研究确定统一、规范、合法的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和安全管理机制等。

所谓标准,就是指系统运营、技术应用、体系管理等层面都要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来体现。我国电子认证行业发展初期,曾制定过部分针对上下游产品的技术标准。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有些技术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行业的需要,因此,应通过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等工作,制定出更加安全、规范的技术、服务标准。

3. 建立以应用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完整的电子认证技术产业链条,形成系列化的、易用的电子认证产品。

技术主要是为市场服务的,我们的技术研发应时刻站在满足和推动市场应用的角度上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市场应用领域,拓展技术研发方向,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技术中心运营机制。例如,通过对无线认证技术的研发,拓展无线认证领域中使用数字证书解决身份认证,及权限控制和责任认定的问题等。

4. 要努力实现部门间、条块间、机构间的互通互认,寻找更好的运行模式和技术方案,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电子认证应用的发展。

CA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需要在主管部门的部署下,通过一个权威的技术研发机构来组织实施。目前,我国已有22家取得电子认证服务资质的机构,但其中绝大多数机构的认证服务只能应用于本地的应用系统中,把本来无域限制的互联网割裂成一个一个认证域。这既不能适应全国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规划,也阻碍了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寻求一种更加经济的信任模式推动互通互认的发展。

5. 紧跟国内外新的电子认证理论技术,在总结各家应用、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更加科学的服务模式。

我们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挥我国产业、技术和资源优势,针对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高点起步,长期推进,在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实现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使技术中心成为行业战略决策的参谋部和培育新技术的研究所。

如何快速有效地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呢?

篇4

物联网将通过下一代网络NGN(next.Generation networks)来实现它的网络计算架构。物联网中没有集中和固定的计算,而所有的信息处理和计算,都融入和分配到网络的服务器、传感器和物品的智能标签之中,形成网格式的计算。物联网的出现,物品信息成为互联网的主要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机对机”的通信上。人类在操控这个世界时必须重新规划与新技术发展相对应的新规则,借助信息服务与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可以通过物联网时代取得革命性的竞争优势。

1物联网EPC

物联网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是一种电子产品编码系统,它主要和计算机互联网络相连接,采用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通过给每个产品建立一个相对应的唯一的编号,这样组成一个各样产品都相互关系的互联网。这种系统起到减少成本,物流供应链相对完善管理的作用,由此看来,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是革命性的社会发展。物联网EPC系统是一个很复杂但很先进的综合应用型系统,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包括全球产品电子代码体系、射频识别系统及信息网络系统等几部分。如下表1所示:

表1 物联网EPC的构成

名称 系统构成 注释

物联网编码标准 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的编码体系 识别目标的特定代码

物联网标签解读器 射频识别系统 贴在物品之上或者内嵌在物品之中识读标签

神经网络软件、对象名解析服务、物理标记语言 信息网络系统 物联网的软件支持系统

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物流管理新技术,它随着射频识别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本系统主要利用这两者发展的优势,重点解决了如何让世界上每一个产品只唯一对应各自的代码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代码对应多个产品问题,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契机,给世界服务业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像人类感知系统一样,物品要能够彼此“认识”和“交流”,物联网也需要它的“神经系统”:物品标识技术――RFID电子标签、物品感知技术――泛在传感器、物品思考技术――智能组件(如智能家电和智能机器人),以及物品信息嵌入技术――纳米技术,它们被称为实现物联网的四大关键技术,下面重点介绍其中两个关键技术。

2.1 RFID技术

RFID是物联网的第一要素,是有其“启蒙”故事和技术背景的。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两位教授提出,以射频识别技术(RFID) 为基础,对所有的货品或物品赋予其“身份”编号作为唯一的数字标识,并且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物品信息的查询。具体地讲,物联网中间件在应用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控制RFID读写设备按照预定的方式工作,保证不同读写设备之间能很好地配合协调;其二,按照一定的规则筛选过滤数据,筛除绝大部分冗余数据,将真正有效的数据传送给后台的信息系统。从应用程序端使用中间件所提供的一组通用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能连到RFID读写器(Reader),读取RFID标签数据。这样一来,即使存储RFID标签信息的数据库软件或后端应用程序增加或由其他软件取代,或者RFID读写器种类增加等情况发生时,应用端不需修改也能处理,简化了维护工作。

2.2纳米嵌入技术

最有商业潜质的技术,是那些对物质材料消耗最小,又能实现功能最大化的能力。要想可以使标签和传感器,注入产品中并且方便携带,必须采用纳米技术让它们尽量达到最小体积嵌入到产品中,甚至是消失在物品之内,使其无约束地渗透到各环节之中,这就是“最深刻的是消失得无法察觉的技术”之魅力所在。从计算机的发展史来看,也印证了这样的历程,随着时间的发展,信息器件单元越变越小,成本也越来越低。有信息处理能力的物品越来越多,可它们的尺寸却越来越小,因此,在物流网EPC这个系统中,这种纳米技术可以给产品编码注入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3 物联网系统的应用

RFID具有识读距离远、识读速度快、不受环境限制、可读写性好、可同时识读多个物品等优点,许多国际机场管理部门希望能够提高航空乘客的安全保障和满意度。

3.1物联网系统下的供应链战略重构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总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实现这一目标的总的途径就是把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等所有影响最终产品或服务成本和质量的每一方,以及运输、仓储、配送等相关活动结合在一起,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化和资源配置的集约化。总地看来,供应链管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运作:

①作业方面的运作,主要包括仓储、运输、装卸搬运等基本活动。

②运营管理方面的运作,主要包括一整套的决策问题,比如采购计划、物流计划、库存管理策略等。

③战略方面的运作,包括物流网络的建立、流程再造等。

④在供应链管理活动中,最基础的工作是信息的采集、存储及加工处理。以上三个方面的运作是否能够提高效率,关键问题在于供应链信息是否有效和正确性。

雀巢公司在法国和英国的数百个冰激凌自动售货机上安装了无线通信系统,每天发送销售报告并向操作人员发出补货通知;在英国的1000辆有轨车上加装了无线装置,以传输大量的预防性技术保养数据;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则打算从其娱乐设备到医疗系统的所有产品中都安装无线连接装置,甚至还用ZigBee技术开发了连接照明设备的技术,这将使该公司能够利用无线监控照明设备,而无须建造昂贵的有线网络。ZigBee系统也可以捆绑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比如,如果周末忘了关灯,大楼管理人员的手机就会收到一条提示信息,然后可以通过回复这条信息把灯关掉。

3.2系统应用

EPC更侧重于与因特网的联系,并被用来与网络内的计算机进行相关信息互动,EPC与其他我们提到的“智能化基础教育”进行结合中,建立健全了一个可以改善和提高EAN.UCC系统基础性能的应用体系。随着技术应用推广的不断加强和深化,目前比较知名的物联网中间件厂商有Oracle、Microsoft、SAP、Sun、Sybase和BEA等企业。由于这些软件系统公司自身都具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其开发的物联网技术产品又经过多次的实验、企业实地测试,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稳定性、先进性、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都比较完善,已经得到了大多数服务型行业的认同。另外,制约RFID技术应用的还有共性数据和供应链开环数据的信息共享等问题。为此,粤港两地除了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试点应用、探索技术应用标准以外,还在努力通过两地合作在国内争取率先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解决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问题,促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由此看来,发展物联网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前面还有很多困难。

参考文献

[1]奚宪铭,朱海波. 电子商务概论[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08:98.

[2]张成海,张铎编著. 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C)[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01:102.

篇5

中图分类号:TP311.5-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09(2015)11-0087-02

1前言

当前社会中对软件专业技术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需求数量也较大,但当前我国的软件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再加上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导致软件人才培养更是受到了阻碍。下面将对物联网时代下高校软件技术教学改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2软件人才体系的缺陷

2.1中低端人才缺失

从经济发展规律上来看人才在社会中的需求是呈金字塔状的,软件行业中不仅需要基础的开发人员,同时也需要有高端的技术开发人员。但当前我国高校在软件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将重点放在了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导致基础性的中低端人才严重缺失。我国软件技术人员人数众多,但当中主要从事的行业为技术支持和开发,而当前所需要的更多的则是高级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等工作人员。人才的缺失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软件人才体系出现缺失。

2.2复合型人才缺失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紧缺型人才,并成为了软件人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精通专业软件知识和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一定的设计技能。另外,一种复合型人才则是懂得基础专业知识同时又精通其他专业知识的人才。只有在多方面都有着较强的技能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的软件产业处于产业化进程中,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本介入,因此需要大量的软件专业人才来作为基础条件,以便在软件行业中得到更多的资金效益。而在产业链的下端部分则是销售,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公关以及售后专业人员。此外,我国的软件主要通过外包模式进行发展,因此需要既有扎实的软件技术能力,同时又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

3物联网技术与软件技术之间的关系

物联网技术主要包含了感知层技术、传输技术和应用层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技术的开发过程中都需要软件技术的支持来进行基础的软件设计。通常在高校教学中都能完成这几个方面的软件教学。物联网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软件技术问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感知层的硬件设备逐渐趋于平台化,在这个时代中最需要的就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在高校的软件技术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地进行改革,找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和调整,以便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物联网的健康发展。

4高校软件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理论教学偏重

在当前我国的高校软件技术教学中,教学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教学上,而对实践教学有所忽视。理论知识是基础性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软件技术毕竟是实践性技术,因此也应重视实践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导致教学内容十分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此外,只看重理论知识而无法将理论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也难以起到教学的效果。

4.2教学形式古板

在高校的软件技术教学中,大多数采取大班制讲课方式,实践操作也局限于上机和课程设计,与社会岗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时由于学生对教师存在着一种敬畏感,在课堂中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少之又少,导致很多学生有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帮助。此外,在教学形式上过于古板的方式使学生对教学难以产生兴趣,长久以来甚至产生厌烦的感觉,不愿意接受专业知识教学。众所周知,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新速度十分快,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导致学生很难得到实时性的教育,难以了解到最新的知识。这给我国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高校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不良的影响。

4.3对素质培养有所忽视

在我国当前的高校软件技术教育中,通常都比较看重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却有所忽视。在教学中为学生所提供的教学实践练习机会也比较少,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始终难以提升,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5物联网时代下高校软件技术教学改革

5.1紧跟物联网发展步伐

在当前高校的软件教学中,数据主要来源于原有的数据和手工输入数据,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软件技术教学造成了阻碍。因此,在数据接收中应形成多元化的方式,以便于拓展软件的应用范围。由于教学中教师主要进行的是计算机软件应用,而对硬件方面缺少一定的了解,导致很多的学生都在硬件原理知识方面有所欠缺。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增加相应的硬件技术教学,在提升学生软件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硬件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知识的实时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在终端设备中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组成部分。安卓手机系统则是当前时展中主要智能化平台之一,并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实现物联网软件提升就一定不能忽视安卓系统的开发。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软件技术教学中应积极将安卓系统开发和应用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来,使教学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应用性。

5.2加强物联网软件开发教学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业形势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人才要求上不少的企业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软件专业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人才岗位的需求已经逐渐地转向物联网时代。面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在进行软件技术教学中更应重视起提高学生的物联网软件开发能力。同时,为了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在进行物联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情况等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教学方向。例如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等,在这些专业中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对物联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适当地对学生的物联网销售能力进行培养,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发展方向。这种分层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针对性学习,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5.3加强专业教师培训

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才教育的结果,无论是什么样的专业都需要高素质专业教师团队来作为基础。物联网作为新鲜事物,当前在我国所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同时很多人对这方面也不够了解。可以说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都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而专业教师的缺失也是影响高校物联网软件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专业教师的培训:首先,学校可以选派一些校内原有的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训,向国外有经验的国家借鉴教学的有效措施和专业教学经验,以便于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们到一些专业的物联网软件技术开发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实践锻炼来强化个人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稳定的基础。此外,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物联网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到校开展讲座或者以外聘教师的形式进行校内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同时对教师团队的整体优化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6结语

物联网软件技术开发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仍然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技术,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摸索并改进。面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高校的软件技术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并积极努力地强化对学生的物联网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教师们应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完善自我的基础上提升教学效果。只有积极地对教学做出改革,才能真正地适应物联网时代,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雒亚宁.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家居远程控制系统设计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3):60.

[2]马玉春,汪文彬,李应勇.基于TCP客户机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测试软件的设计[J].软件,2014(05).

[3]周玲.创新型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S2):19-20.

[4]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篇6

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支持

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

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

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

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另一

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

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

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篇7

秉承传统 创新未来

擎天科技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公司战略主导目标,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紧跟国内外软件及产业应用模式最新发展步伐,深挖行业应用内涵、拓展信息化平台外延,始终走在业内的最前沿。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政务信息化、税务信息化、低碳信息化、数字通信、系统集成等五大业务体系,以及围绕这五大体系的一系列软件产品和增值服务。

擎天科技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以及网络通信协议解析、T级海量数据深度挖掘与分析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拥有近十项专利,百余项软件著作权,并参与制定部分国家标准。坚持“秉承传统、创新未来”的理念,擎天科技在继承优势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通过完善创新机制、奖励创新成果、举办创新论坛等诸多措施,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形成勇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公司氛围。

擎天科技倡导“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多层次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薪酬体系,以期获得企业、员工的共同发展。

信息化为低碳节能创新服务

近年来,擎天科技领信息化市场变革之先,在业态上从单个零散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变为主打在特定行业深挖纵向应用的新业务模式;在技术上积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最新技术。

擎天科技涉足低碳节能行业,围绕城市低碳减排存在的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集成和优化,为低碳减排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与服务。重点开展碳管理、碳 排放权、低碳信息服务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

发挥技术集成的优势,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碳资产盘查方法学和工具,保证未来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数据的可追溯,可核查和可测量;使企业在了解自身碳资产情况的前提下,更好地参与排放权交易,获得节能减排的效益;为政府管理部门的碳排放数据统计和核查等基础性工作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

该项目可提供种类丰富多样的信息化产品、专业性的咨询服务以及低碳研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等多个层面的成果,包括“城市碳排放监测监管平台”、“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系统”、“企业碳资产管理系统”等。此外,在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有对新建项目进行评估的“固定投资项目碳评估系统”,以及专攻移动应用的“低碳小镇与应用系统”等延伸性的软件产品。

“大赛”为企业和人才搭建桥梁

擎天科技是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培养软件人才的多种途径。

篇8

Abstract: the Internet and people’s work, life is insepar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social needs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the demand of computer network talents, the demand of computer network and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network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互联网+”的模式也随之孕育而生,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和消费理念,标志着数字化时代的真正来临。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现代人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传递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贵州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在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战略,2014年7月,启动“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建设,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数据整合管理和互通共享的云服务平台,2015年2月贵州省会城市贵阳全域公共免费WiFi正式开工建设,当年5月一期工程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全球首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线全覆盖城市项目。

根据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战略部署,到2017年,我省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中心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的目标。我校是一所全日制中职学校,为顺应时展和市场需求,因而,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必须围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的技能型人才。

一、互联网的应用领域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当前,互联网除运用于通讯、社交、网购,主要还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孕生出了“互联网+”模式,通俗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说起“互联网+”,你会想到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在线教育、在线旅游、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物联网、车联网、移动医疗、云平台等。

二、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

我国的IT行业发展迅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急速增加。比如和IT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计算机专业,根据调查,目前IT行业的人才极为紧缺,主要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即缺乏高级的IT人才,包括高级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更缺乏能够承担网络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只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技能,就一定有广阔的市场。

我校是全国重点中专、国家级示范学校,为什么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踏入社会后显得无所适从,出现这样的原因在于学校学习与社会需求分离,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百万。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现状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置很不合理,所学内容较为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或者所学内容根本不符合企业需求,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没有一技之长。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开设等如何定位?这就要求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加强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的针对性。

四、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4.1人才培养模式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以企业需求为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教学目的,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意味着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需要改革,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教学体系,共享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为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能够满足企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加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岗位紧缺人才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深入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制定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上,应该分别从职业道德、技能应用、职业素养等方面入手。经常开展综合实训并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素养和职业技能的目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2 课程体系改革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主要培养网络基础性技能型人才为主,对这类人才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很强,不需要掌握较为高端的网络技术,主要从事网络施工类的工作。根据调查,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或者网路工程建设的实施人员,而这类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局域网组建”和“网络安全与维护”等技术。因此,为了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学校要尽快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

(1)建设以“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将“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2)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校本教材。完成精品课程与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建设PPT课件开发;电子教案、课程大纲、模拟试题等电子资料开发;课程建设视频开发。(3)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骨干教师与专业带头人。使教师可以独立胜任《局域网组建与管理》、《企业网络安全与维护》、《构建中小型企业网实训》课程的授课任务;同时加强对职业认证课程及组织培训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认证考试并获得证书。(4)培养双师型教师。把教师培养成既有教学工作经验又有企业实践经验的能力。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增强教师队伍力量。同时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培训,增强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并运用于教学。

五、 结束语

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围绕市场和社会需求办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4

物联网主要是通信网络的延伸,能够提升全社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具有的主要优势有: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生产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够借助外界通信网络,及时获得远端的信息;保障现实生活更加方便;在生产的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安全的监管和监控;对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有一定的保障性;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所以,物联网在提升信息的传送效率、提高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改善人们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物联网产业概述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并不断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这三个部分,对感知层来说主要是由各种嵌入的芯片、传感器和传感器相关的网关构成,比如GPS终端、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感知层主要的作用就是对物体进行识别和对信息进行采集;网络层主要是由各种私有的网络、互联网、有线的或者无线的通信网、网络管理的系统以及云计算的平台组成的。对网络层来说就好比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组织,主要的作用就是负责传递信息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等;应用层主要的作用是物联网和用户的一个接口和连接,与行业的需求相结合,以更好地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对物联网的产业链来说也可以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负责的是感知层的原器件和终端设备的生产厂商;中游主要负责的是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和对网络设备提供商;下游主要负责的是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等。物联网还可以通过相关的技术来实现物品间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的处理。物联网产业的主要实质是利用事先在物品或者某一设施中嵌入的传感器与现代化的数据采集的设备将物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化,并通过物品识别技术和通信技术将数据化的物品信息连入互联网中。通过把这些收集到的信息传递到后台的服务器上并且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处理,把分析和处理的结果对现实世界中的物品进行管理和控制。物联网技术就实现了客观世界中的物物相连,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是未来人类社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延伸,通过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势必会对未来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性。

2 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存在的优势

2.1 政策优势

其实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发展物联网产业。当时中科院就已经对传感网进行关注,并且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一些相关部门也加大投资力度,大大促使无线智能传感器的网络通信、传感器端机等技术得到了突破。在当前,在物联网产业上已经形成和拥有了材料、技术、器件、网络一系列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了物联网产业化的国家标准,为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2.2 技术优势

物联网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迅速,起步比较早,再加上一些国家政策的支持,这就促使了我国物联网产业技术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并且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些主要的成就与我国的技术支持是分不开的,其技术优势突出表现在我国有机地将物联网技术由实验室研发转化为大规模商业化运作。比如我国在2009年,在西安就成功开发了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唐芯一号”。“唐芯一号”的成功开发象征着我国物联网核心的技术已经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国还在网络、通信等方面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这就大大保障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市场优势

我国相关单位在政策和技术上对物联网产业提供了支持,这就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我国已经具备了不断推广物联网产业的基本条件和途径,而且无线网络的覆盖率也已经覆盖了广大的城乡区域,再加上现代科技中的云计算机技术,这就大大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使各类产品的动态管理成为了可能。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并拥有不断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 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隐私和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但也对物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大。如果物联网被入侵和破坏,那么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就会受到侵害,那么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其主要原因是物联网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的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到相关的产品中,从而使所有的物品信息都被记录其中,同时还不断发射信号。所以如何保护广大拥有者的隐私不被射频识别和侵犯,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

3.2 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

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说,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有效的协调机制能够保障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这就会导致进入到这一行业的企业各自为政,势必会制约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3.3 政府相关的扶持力度有待提高

未来物联网产业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国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在相关的政策上和法律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在实际上,并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这会对物联网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3.4 产业链的发展不均衡

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相对许多发达国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产业链比较薄弱,业务在运作过程中也不成熟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3.5 开发成本较高,不能实现大规模的推广

阻碍物联网产业开发的另一因素是成本。高昂的开发成本会导致物联网的技术很难达到良性的产业化发展和应用。对一些中小企业来说,高昂的开发成本很难使这一产业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所以这一技术只能停留在技术研发的阶段,不能为社会提供便利。

3.6 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

物联网技术包含传感、射频识别、通信网络以及统一编码等一系列技术。传感技术及射频识别技术是主要的核心,对我国来说约90%多的高频射频技术芯片仍是以进口为主,缺乏核心自主知产权,这也是严重阻碍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不断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

在政府的政策方面要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出相关的发展规划和措施,进一步健全物联网发展相关的政策支持,建立物联网企业技术中心和交流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和研发成本。

4.2 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

对物联网产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就是高新技术和研发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具备了市场上的重要竞争力。这需要政府把握国际物联网的发展方向,研发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不断引进或者借鉴国际上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并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技术进行再创新。在技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是重视共性技术的研究,通过对共性技术的研究从而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和相关的技术,以不断提高我国物联网产业在国际上的竞

争力。

4.3 不断提高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在过去的技术发展中,我国都处于劣势,在国际技术领域上并没有发言权。随着物联网信息的推进,我国要不断认识到物联网产业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的力量,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吻合的物联网技术的标准,构建起具有开放性的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在国际上的发展中,要不断呈现自身的竞争力,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积极扩大国际领域,让我国融入到其他国家物联网发展中。还需要主导制定物联网的国际标准,把握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以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在物联网领域的竞争力。

4.4 积极引进、吸收优秀人才,提高技术保障

在物联网行业要广泛引进和吸收优秀人才,才能提高物联网的竞争力和发展。具体措施有:物联网相关企业要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训;对政府部门来说不断提高扶持力度,积极倡导各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可以鼓励一些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校、机构与国际上的先进物联网领域多交流、沟通,以不断为物联网的技术提供保障。

5 结语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正确认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不断提高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妍,胡集仪.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0,(35).

篇10

当前对于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存在两种观点:Dumbill采用IBM公司的观点,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点,即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类型复杂(Variety)、产生速度快(Velocity)。Edd Dumbill, “What Is Big Data,” http://strata.oreilly. com/2012/01/what-is-big-data. html, 2013年1月24日访问。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大数据具备“4V”特点,在3V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性(Value)。(1)数据量大(Volume):目前数据的计量单位用太字节、泽字节和尧字节计算。IDC《数字宇宙膨胀: 到202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显示,数字信息每年按照几何级数态势递增,到2020 年数字量将达到40ZB。(2)数据类型复杂(Variety):相对于传统的便于存储的结构化数据,大数据下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比如网络浏览轨迹、视频、音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产生速度快(Velocity):数据的产生和更新频率快,每秒都在即时增加,因此大数据的存储以及实时处理和分析能力是大数据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关键要求。(4)价值密度低(Value):存储的数据量大,但是蕴含的价值低。比如一段监控视频时间长达2个小时,但是有用的数据可能只有1~2分钟。朱东华:《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4期。

数字技术是指对产生于人机交互、物联网等以结构、半结构、非结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和集成,以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可视化以及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技术生成模块化的专用数字技术处理软件包,进一步通过模块集成实现决策支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预测等技术创新,实现大数据的价值化。

根据大数据的特点可知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技术上,大数据下的数字技术包括传统基本数据处理技术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可视化、统计分析,和高级数据处理技术如移动计算、社会化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分析和预测五种技术,这五种数字技术融合后方能产生巨大的技术创新。[德]乌尔里希・森德勒编:《工业4.0》,邓敏、李现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54~67页。移动计算指的是计算的实时性、动态性,即人和计算机的实时交互,机器和周围环境的实时交互,通过移动计算,增加了数据使用技术在地点和时间上的灵活性,数据的实时处理是大数据的最核心技术。社会化媒体是指人们可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信息、分享内容、互动交流。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使用数据具有“流”的特性,大数据流的特性改变了人们收集和评价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技术创新方式。物联网描述的是物理对象间的连接,这种交互作用发生在机器与机器之间,对象与对象之间。物联网的形成开启了服务创新、生产创新和增值过程的新维度,是新的增值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基础。云计算指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主要解决数据的结构问题和管理问题,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通过云计算加快对信息的发现、组织和协调并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分析和预测是对大数据进行关联、趋势性等知识发现技术,由于大数据的海量性、动态性、类型多样性和价值低密度性,有价值的信息隐藏于碎片化的数据关联中,而且随时间的流逝不断减少,因此传统的优化算法、抽样学习的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方法已不适用,基于知识发现的分析和预测技术是大数据的关键技术。针对大数据下的这些数字技术融合就有可能产生技术创新,就可能实现服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决策智能化等等。

大数据时代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数据时代的本质是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中的广泛应用,其核心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数据并不能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也不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大数据的价值,不仅是大数据技术本身,更是应用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能够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使工业制造的生产效率得到大规模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广泛使用,使得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在技术融合、数字融合基础上所产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由分立走向融合,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 经济增长效率大幅度提高。三是技术创新发生变化。在大数据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程度加强,而且由于信息化的广泛使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性和共享性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强。

二、大数据下数字技术创新的新特点

大数据下的技术创新与传统渐进性技术创新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五个方面。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具有一些新特点:

1.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方法具有组合性

传统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市场目标的共同作用,孙圣兰、夏恩君:《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6期。而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技术创新方法更多地来源于对不同技术的组合式创新。创新不仅是一种基于理论背景下的基础性创新,而更可能是利用现有的数据技术手段和已有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技术创新方法的组合性主要体现在对数字的敏感性洞察以及创意路径实现的组合。对于客户消费行为的数据技术分析可以开发出BI系统。对于共众通信数据分析可以开发舆情系统, 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将Facebook最受欢迎的照片共享思想植入到智能手机中,开发出了能够改变照片样式的软件。[美]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蒋永军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91~92页。这些说明了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技术创新的可能性。

2.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模式具有开放性

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强调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模式,这些创新模式聚集对要解决的问题相关领域精通的专业性人才来提供技术创新方案。专业人才具备高精尖科技知识,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议,而大数据下的技术创新能够突破对专业人员和研究领域的限制。数字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在开放平台上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新思想的交流与技术创新的实现。纳特・特纳和扎克・温伯格是沃顿商学院学习经济学和创业学的学生,二人虽然没有学过医学知识,但他们创办的公司flatiron health正在试图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这种群体力量参与和数字技术爆发出来的无限的智慧正是大数据下技术创新的模式。

3.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管理具有突破性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基于不同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之上的创新,能够使产品具有新的性能和较低成本,且具有毁灭性,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如石英钟的出现给机械表以致命冲击。数字技术下的融和式技术创新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单个领域的技术有可能只服务于特定背景下的产品或者服务,而不同领域技术的有效融合则可能衍生出更多的相关性技术创新。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渐进式创新是阶段性的、变革性的,而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永恒的、革命性的。传统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大量的人才培养及储备、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设备的研发及引入,通常这些投入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得创新成果。基于数字技术平台,每个企业、机构甚至个人都成为了创新的主体,创新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技术领域,而是以多种方式存在。如云端存储服务及数据分析业务就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创新思路,从而使得技术创新具有更低成本。

4.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过程具有非线性

线性创新和非线性创新是基于创新过程的一种区分。线性创新过程是一个“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销售”的单向的、逐次渐进的过程,创新起源于基础研究。非线性创新过程突出了创新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主体参与,在非线性创新过程中创新绝不是从研究到应用的线性链条,从小众到大众的传播过程。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突破了线性技术创新的思维,从创新的方式、主体、阶段等方面进行非线互创新,是企业内外各种与技术创新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突出了创新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主体参与。在大数据时代,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演进的产物。

5.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结果具有通用性

通用性指能够在多行业使用的创新技术,通用技术创新具有普遍性,能够随着时间推移催生大量的创新,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具有这些特点。数字技术下通用性创新主要是由于创新的方法是组合式创新,对于已有发明或者技术创新,经过组合后有可能产生新的创新。这种创新方法表明,每一次的技术创新会成为未来创新的一块积木,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就产生了持续技术进步。数字处理技术使得所有领域都能够获得海量的数据,并无限制地被复制和重复使用。因此,具有潜在价值的数字化积木式技术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倍增长,并且还在持续地提供未来组合式技术创新的可能性。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增长中数字技术引领技术创新的路径转型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在新常态的创新驱动中,我国面对大数据下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传统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和数字技术下技术创新的特点,要发挥我国自身资源优势,实现数字技术引领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就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引领技术创新路径转变。

1.实施“政府组织+国企研发”的数字技术创新计划

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关键词,而且大数据下的技术创新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在数字化工厂方面,实现过程中有大量需要进行标准化的内容,欧美国家在这一方面起步早,已制定出系统集成、安全保障、数字化工厂、能耗等技术标准,因此要积极引进和参与国际化标准工作,同时实施举国体制,发挥政府作用,组织开展我国的技术标准化研究,争夺制造业竞争的话语权。另外,在产品市场规模巨大、产品集成复杂的重大技术创新领域,借鉴“高铁”技术创新模式,由政府牵头,发挥国企研发力量,重点突破某一领域的技术难题。在实施“政府组织+国企研发”的数字技术创新计划中,重点要持续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大数据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是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因此要持续推进数据库、知识库、云计算库、数据分析库的基础平台建设,大数据下人人都是技术创新者,要构建基于服务的、集成智能分析、快速决策分析的大数据处理支持系统接口,建立促进群体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共享和促进群体技术创新的交互平台,建立开放的大数据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创新模式和评估机制,以推动新常态下数字技术对技术创新的引领。

2.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开放,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市场,市场化需求确定了技术创新方向,技术创新中的市场杠杆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要完善大数据下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发现创新机遇并且进行自主创新。在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研发新技术、发现新知识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果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企业就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知识产权的清晰界定以及产权保护有助于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从技术创新中获得高额收益,从而促进更加长远的技术创新。我国目前对于知识产权界定、保护以及知识使用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技术创新。此外,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

3.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实施全球人才引进计划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用和行业动态呈现出新趋势和特征:社会网络与社会计算、云计算、协同化软件与技术、新型电子市场与新型电子商务将转变企业运作和组织架构。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关注点将从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智能系统、数据库建模与设计、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等方面逐渐转移到以新概念、新技术实行的决策分析、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等领域上。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实施,需要一大批对于大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新常态的经济中,要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实施全球人才引进计划:一方面通过加强我国高校计算机、电子专业建设,调整培养方案,优化教学环境,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以培养掌握数字技术基础型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人才创业平台,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引导大数据人才创造;另一方面我国需要制定全球数字技术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了解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和数据分析师的引进,并为人才的流入做好政策支撑。

篇11

看看各种有关IoT的研讨会、市场活动或讨论文章,每个人好像都认为自己对IoT的认识已经很接近其本质了,但坦白而言,并未挖掘出预期的潜力。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实现此前的承诺,必须要改变实现物联网的方式方法:正如很多大学或公司正在研究全新的通信标准的应用,并只需较低的能耗,但实际上大多数设备仍需要电池供电。

这才是需要切实填补的空白:只有应用大量不再依靠电池驱动的设备,物联网才可真正实现。就此而言,Energy Harvesing公司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开发出了一项可真正实现物联网繁荣的创新。因为,我们并不仅仅需要那些可延长电池一年寿命的优化协议,而需要找到根本不用电池驱动的解决方案。

最近,一项由西门子子公司EnOcean开发,颇具潜力的解决方案终于问世,并逐渐标准化。

这是一套可持续扩展的能源获取解决方案,并采用无线模块与协议。比如,应用你按下按钮时产生的能量。其革命性体现在它让事物简单化,通过简单地创建频率为315/868兆赫无线协议,并不像Zigbee及其Mesh网络猜想。

他们还组建了EnOcean联盟,迄今已有300余家公司加盟,并定义了多种描述,以确保从硬件到应用转换过程中的兼容性,当然对于应用本身来说,这仅仅是一种保障。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最终胜出的协议集将是TCP/IP、HTTP或更高级的协议,比如像社交网络协议。社交网络是标准化、跨平台的,但不需要开发人员具有额外的技能。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最后一公里”:TCP/IP不是光堆栈,仅仅对基础架构有利;至于如何连接本地网关及传感设备,则另当别论。特别是如何保持功耗,当前EnOcean科技的成果代表最终解决这一问题所取得的关键一步,至少针对家庭自动化的传感器以及小型加载器的应用如此。

OpenPicus的角色是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社区,使得用户面向应用、价值实现,从本地到互联网成为可能。这将开启一个面向全新的物体互联与家庭自动化的世界。在这里,集成化及标准化是关键,如果协议可以统一,物体互联将成为现实,低成本、大众化的家庭自动化应用将逐渐推广。

我们看到社区里已有多个关于物联网和家庭自动化的项目在展开,很显然,如何将这两个基础性的应用融合到一定高度是根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能家居”的概念。

过去几年内,互联网改变了很多,尤其是网络接入部分。你现在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在任何地方连接到任何存储的终端设备,如手机、pad等都要归功于社交应用程序的应用。

一场新革命刚刚开始,正如Chris Anderson提到过,创新是移动的,“从电子到原子”,无可非议,“正是人类推动了互联网从电脑屏幕中解放出来,因为人们希望把它当成一种工具,使生活更加简单、快乐并有意义”。

人类必将成为开创这场革命背后的引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开放代码和对等联接P2P必会成为真正物联网爆炸的必胜法宝。

感谢经济危机以及我们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环境,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些2008年前可能还正确的东西,如今并不完全正确了。当今一项叫做MAKER的新运动很盛行,即一项由很多喜爱好创造并与他人分享知识的人所推动的。这是一个值得感谢并让我们终生受益的革命性技术,比如3D打印技术,这项运动发展日新月异,很快就会面向大众。

这也是为什么物联网迈出的第一步源于那些玩家,那些愿意从头试验和发明创造的人,他们愿意理解、创造和分享,这也是为什么在初始阶段,开放资源和开放硬件平台会成为协作优势的关键。

那些标准化的、传统型的、善于思考的投资公司就守在窗口,他们正在密切关注市场,随时寻找杀手级应用来投资。

对我来说,所谓的新闻,就是根本没有什么杀手级应用,而是一个杀手级的环境,可以保证不同应用生态系统的繁荣兴旺。

我们正在努力,争取把OpenPicus打造成一个不仅仅是开放的硬件平台,而且还是一个让人们可以互相认识、交流想法、创造应用等各种经验的社区。过些日子,你会看到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协作创新产生的巨大能量推动我们改变工作方法:我们敞开大门,引入协同设计、团队设计,面向高级用户分享我们产品工业化的实践经验,以进一步优化产品;而且,我们尽力营造一个低成本、轻松的创新环境,以推动那些针对智能家居有意义的物联网项目顺利实施。

此外,我们认为开放代码及开放协议,可以使得在线服务在创立时就有所不同,没有人闭门造车。我们的工作方法是将提供许多原始数据,基于HTTP的实例,可以让开发人员和公司能够轻松地开发界面并定制窗口,以提升其价值。

如果这种方式能够成功,物联网将会成为主流,可以提供多种应用,供人选择,让生活变得更轻松。

篇12

为发展物联网产业以及智能北京,北京市具有其作为首都的优势,在经济规模、技术、产业等方面都在各省市中居于领先地位,能迎接城市快速发展所需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带来的巨大挑战,完成物联网在北京政务领域的布局,带领北京从电子政务转变为物联网政务。

目前,北京市政府已做了许多物联网相关的工作,例如:北京路灯的智能控制、市政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停车场空佘停车位的自动检测、路面事件检测系统、立交桥的自动除雪装置,水资源监测,环境监测,餐饮企业的液化器报警装置与烟花爆竹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等。

企业能透过物联网的技术提升且扩大既有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原有的商品进行加值,进入新的服务层次。像是电信业,将全新的加值服务,例如远程监控、健康照护、新一代影音等功能,建立在既有的电信网络上,用户只需透过原有的线路加上新的终端设备,便能享有全新的生活体验。

但实际上这些物联网应用发展仍停留在“自发为主尚未规范、有所应用未成体系、监测类多智能化少”的阶段。例如目前北京市有超过30万个监视器,分别隶属于公安、交通、安全城管、小区等不同部门,缺乏完整规范,无法整合统一调度,只能有监测的作用,无法真正实现智能化。

未来,北京市政府还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对物、事、资源、人等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可控运行管理。同时,还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小区农村基层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医疗、电子交费、智能校园、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等建设,实行个性化服务。透过政府的主导,将使得物联网应用标准有所规范,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并达到真正的智能化而不单单只有监测的功能。

二、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案例

・工程安全监控

赫立讯科技自主研发技术的zigBee无线定位系统,已成功应用在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隧道工程项目中。该公司是由美国Helicomm公司投资的子公司,为全世界ZigBee/IEEE 802.15.4的领导厂商,拥有自主核心技术,IP-Link无线模块已广泛地应用在市政、安全、监测、物流、定位等领域。台北捷运木栅线的报站管理系统亦是采用赫立讯的IP-Link 2220H ZigBee通信终端,实现月台与捷运列车的无线自动控制。

而应用于北京市的“地铁隧道工程安全预警系统”,透过ZigBee无线Mesh网络,共连结了21个ZigBee工地安全基站和50张zigBee人员识别卡,用在隧道工程、工地人员位置定位、安全监控、地表位移监测、地表沉降、应力应变监测、地质超前预报等方面,透过物联网创新技术,达到工程安全监控与管理。

中国政府规划2015年前,将在全中国22个城市开建79条新地铁线路,这样的工程安全监控技术在未来将会应用得更为广泛。

・智能交通

北京市的交通问题为发展的严重瓶颈,不仅影响了经济活动,也是民生一大问题。然而北京市的历史古迹便占据了旧城N40%以上的面积,以致于拓宽道路这个方法在当地并不能够作为永久的解决方案,因此智能交通成为解决北京交通问题的最佳方式。根据中国相关专家预测,智能交通全面建设实施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并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

1.实时交通信息采集

采集的交通数据一般包括坐标位置、瞬间速度、行驶方向、道路实时视讯,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应用于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管理等方面。此外,透过在终端节点加装温湿度、光照度、气体检测等多种传感器,还可以进行路面状况、能见度、车辆尾气污染等检测。

目前北京采非接触式地磁传感器来定时收集和感知区域内车辆的速度、车距等信息,为车流的监控、分流提供智能化管理。现阶段的管理为自发进行的,尚未将物联网应用作有效规范,因此效果有限,资源无法高效运用。

2.车联网

车联网可概括为三大领域:整合多种物联网技术和信息资源RFID/GPS定位技术,Gls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技术整合,把实时监测的交通情况分析后,运用云端运算技术把路况实时通过卫星传递到每台车上,引导驾驶员按照最佳路线行驶。

目前智能交通研发和应用还处于各自为政、跑马圈地阶段,但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汽车上。由于智能交通行业的集中度不高,企业过于分散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再加上标准也不统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构架尚未明确,因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影响其健康发展。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展开和各地智能交通陆续启动,北京也将投入人民币14亿打造智能交通,力争“十二五”期末五环内主要路段全部覆盖“绿波带”(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要求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把该车流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响应的调整,以确保该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预计通行能力将能够提高15%。

三、北京市政府部门物联网应用一一物联网政务

进入“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已对这5年物联网发展提出初步规画,规画包含了“一个目标、三个阶段、五项措施、七大领域”。

透过北京现有的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建设,和正在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传感器、RFID等资源,提高各领域管理对象的自动控制与识别能力,在将来,目标建立起统一的物联网架构,带动全市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和制定政务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并对相关设备进行资源整合,以达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物联网近年来迅速兴起并带动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经济、管理、生活等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未来必定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力,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管理与服务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物联网要普遍发展,需要由政府带头推动,由公领域的基础建设做起,因此城市管理和服务将会是物联网发展起步的亮点。

・智能医疗发展现况

在现有的电子政务基础上建立开放、共享的物联网政务架构,提高智能化城市管理水平,并统一相关标准,改善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状况,以达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与重复建设,提高整体行政效率。另一方面示范引导、分步实施针对各政府部门物联网应用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和区域,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成功后再将试点经验逐步扩展应用的领域和区域。

透过政府的主导,藉由发展物联网政务平台带动当地产业与技术的发展,并力争在3年内初步建成北京市政务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促进政府工作机制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务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

三个步骤

在“十二五”的5年期间,北京市的政务物联网发展将分为三阶段:试点示范、应用推广、稳定发展。最初将先由政府提出相关发展政策与规画,在最有需求与急迫性的领域展开试点示范工作;第二阶段将在第一阶段的工作基础上推广应用,进一步规范各领域推动政务物联网,以达到全面应用;最后透过政务物联网的全面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政务物联网资源在社会层面的共享。

五项措施

物联网推动的总体原则为“实用、规范、创新”,北京十:6期间将根据这一原则,采取“加强领导、制定发展政策措施、采取科学推进策略、加强全流程管理、推进应用体验以促进技术发展”等五大促成物联网政务系统发展建设。

七大应用

请参考表1。

四、中关村物联网发展

2010年6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N2010―2012年行动计划》出台,3年的期间内北京将重点建设中关村北部研发服务和南北两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到2012年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计划目标形成有利自主创新的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让中关村成为北京“转方式”的强大引擎。

主要实施六大工程:十百千工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高端产业聚集工程、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其中有两项包含物联网相关建设。

高端产业聚集工程规画中关村以现有产业园为基础,形成研发产业功能区,物联网、通信信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产业功能区等4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功能区。

而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包含推动:中星微、歌华、信威等企业参与建设首都城市应急管理物联网示范工程,北大千方、合众思壮、四维图新、超图等企业的智能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示范项目,推动国智恒公司的电力全网授时系统示范应用项目等关键技术示范应用。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

北京作为全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领先城市,据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估计,北京的物联网产业资源基础和现有规模占全国的40%以上,因此相关的研究中心、产业园以及产业联盟纷纷在此设立。

2009年11月,由中关村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共40多家的企业与机构共同组成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该联盟目标在2012年前,推动10~12项标志性示范应用工程,培育8~10家行业龙头企业,掌握自主智能财产权的产品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成为全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截至2010年底,联盟成员向市场提供成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55项,承接了2010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物联网操作系统、中介软件和统一通信平台”。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在产业方面,中关村本身长期的发展已累积相当的基础及实力在核心技术研发、传感器、网络控制、云计算、行业应用以及协同创新等范畴。

・北京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继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后,2010年7月,北京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由北京市科委会同市发改委组织以及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的核心成员所组成,京仪集团领头,包含大唐电信、同方股份等企业,加上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北京移动、北京电信、北京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共投资人民币5,000万元。

藉由“强强联合”,形成产、官、学、研一体的产业链合作,目标在物联网关键应用领域达成技术创新突破,并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国家物联网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的订定并加以推广。重点将会放在物联网公共领域的研究,完成单一企业由于风险过高、产业链过长而不愿意或无法完成的基础性项目,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和创新支撑平台,整合北京物联网技术创新资源。

・中关村发展集团集群投资北京物联网产业链

于2010年底,中关村的物联网发展更进一步开启了中国首次以“集群投资”方式,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对物联网关键企业投入国有资本近人民币6,000万元,包含8问中关村物联网整条产业链最具代表性和成长性的企业,改变以往“点”投资方式转变为“链”投资,预计在2011年能达到营收人民币8亿元的规模,2013年达到22亿元。

由于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前期的风险较大,较难吸引大量的投资,若将国有资本采取“集群投资”的方式投入,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画与标准制定,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结论

・物联网发展最大问题还是在于统一标准,应由最高层级政府推动物联网政务平台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分析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招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专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近十年来,计算机专业的招生数量始终占据着各高校理工类专业之最。由于就业状况良好、工资薪酬高,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到考生与家长的关注,吸引了大批高分学生。然而,最近几年就业市场上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仍旧旺盛,而且经常抱怨难以招聘到急需的人才。

其实,与其他专业想比,计算机专业有着许多难以比拟的优势,诸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计算机技术人才容易转入其它行业等。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仍然属于朝阳产业。因为,我国的软件行业刚刚进入成熟期,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从最初的信息时代过渡到后PC时代。目前,我国已经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的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同时,新的应用与技术的需求催生了新的研究热点,诸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而这必然导致社会对从事这些技术岗位的专业人才的新增需求。此外,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总的趋势来看,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呈增长趋势。

2 我校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升格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相对于“老牌”的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仪器设备、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我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1)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较为紧密,从而有利于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和企业横向项目支持。(2)尽管财力有限,但是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扶持少数的校级特色专业。

3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

3.1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

我校是专业横跨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但是各个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可以促进我校工学类专业的发展,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并且为今后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工学类专业打下基础。山东省一直将信息产业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且拥有浪潮、中创等一大批优秀IT企业。目前,山东省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既可以缓解省内软件人才缺乏的局面,充分发挥我校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又可以为今后“集中优势研究方向,建设地区性技术研发中心”的专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2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