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历文凭提升

学历文凭提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学历文凭提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历文凭提升

篇1

新课标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而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我认为在小学作文批改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应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或家长的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妙句赏析,树立学生写作信心。

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的完成应在作文评讲之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优化评讲过程入手,以赏读为重点,以赏析为亮点,以赏写为要点,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的好词、佳句、美文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欣赏,激发其写作热情,没有得到展示的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希望得到展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是树立学生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动力的良好途径。

2.自改自评,张扬学生鲜活的个性。

儿童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学生在每次习作后,让他们重温习作要求,教师选择几篇习作在班内交流,通过比较,学生会自觉地审视自己的习作,形成内在的心理评价。此时,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会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一些毛病,着手进行修改;而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许只关注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之类的内容,对习作的整体结构难以把握。鉴于此类情况,教师可让前者作自评发言,以期对后者的写作有所启发。如在描写“给教师画像”一文中,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习作:“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我觉得自己写老师的事例太老套了,一点儿也没新意,自己都觉得不真实。”这种内在反省的效果比一味地说教要好得多。

3.互改互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互评互改”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整体发展。学生完成作文互批互改后,可以随机抽取,让全体学生浏览,再各自就文章及修改发表自己的评改意见,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还可以评讲学生修改成功的例文,让学生谈修改的体会。教师在指导学生互评互改时,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让学生在相互交谈中渐渐喜欢上写作。互批互改的过程,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通过互相的沟通、启发,学生学会了合作与评改,在相互的探讨中找到了作文评改方法。

4.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作文技能。

作为教师,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善于评改,让学生获得经验,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对习作《咱们班的老师》一文评讲时,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这几篇作文都抓住了老师们的特点来写,而且所选事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很真实可信。”“老师们有个性,我们的语言也要有个性。”……针对学生的发言,我见缝插针,有的放矢地进行评点。课堂上,我常引用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话“敢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爱的,敢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可敬的,而只有改正了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成长”来鼓励学生,使他们在共同评价时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5.家长参评,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篇2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自意识的最佳优势。然而,这些最佳的优势能否有效的利用,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师生关系。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认为是对老师不敬、没有好好听讲、或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更谈不上自问意识了。相反,如果教师能转变教学观念,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的创设,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基础

1、以问题情境唤起课堂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但是,教师要引导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的去提示事物间的内存联系。

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这两者之间不大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给课文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生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交流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自问意识。

三、客观地确定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健

恩格斯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能达到或者学生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强化,以保持其自信力,发挥创造潜能。本人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分析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设置几道问题分析题;而对所谓的中等生及学困生则降低了标准:请根据你对课文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设置二至三道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秀学生的需要,又照顾了其他多层面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的学生都会因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而后教师再逐渐提高要求,再制定目标,使其在能够获得成功机会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达到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目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08-01

“老师,作文到底该怎么写啊?”在习作教学中,是学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学生怕写、没东西写、不会写。原因是学生对身边人、事、物没有或不会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是不会感知,导致每次习作时,都怕写、难写,不知从何写起。为了完成习作任务,他们几乎是闭门造车,敷衍成篇,结果写出来的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不实,语言干巴巴,毫无生气。针对这种现象,并基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感知,全方位地调动他们的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知生活中的人、事、物。有专家指出,写作能力的开发训练也是一项技术活,需要规范科学的方法。孙绍振教授说,“作文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教学,而是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感知能力 激发习作兴趣

钱理群教授在《以“立人”为中心》一文中,论述“作为具体的写与说的训练,应该而且可以培育的几种能力”,第一种就是“感知力”,即“观察、感受、认知、发现生活的能力。感觉和知觉在心理学上合起来称为感知。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认知和接纳信息,触感引发思考的活动,他在写作中有重要的作用。感知是写作的源泉,而感知的产生,首先缘于学生对感知对象的切身感受,是内化与吸收的过程,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认识、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对世界的感知逐渐丰富、自我精神逐渐提升的过程。习作是外化的表达,是学生将自己对自然与社会的感知抒写出来的过程,是自我感知与他人、外部世界的交流和对话。生活中充满了广阔的天地,到处都有习作的素材,要引领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去发现、挖掘貌似枯燥、乏味的习作素材,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学会感知生活是习作的基础是习作的起点和根本,是促进个体成长为内涵丰富的人的基础。

二、感知生活中的人 感受其“形”和“神”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每天都要和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人交往: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在家里,有父母和亲人;在大街上,相识的不相识的人就更多了。人物的描写通常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等等。要写好人物,就必须注重对要写的人进行深入的感知。如要写《我最尊敬的一个人》,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所要描述的人物的形象、语言、心理等特点。人物的形象包括人的肖像:外貌(脸部、头发、眼睛)、体形(高矮、胖瘦、四肢、皮肤等)、神态(喜、怒、哀、乐)、服饰(饰物、眼镜等);动作:动作特点、举止风度;感知人物的语言即说话内容和特点;感知人的心理,在人的语言、动作、发生的事情中去感知,如性格、爱好、情绪、情操。从而写出人物的真(本性)、善(好的行为、品质)、美(好、善),表达出自己的尊敬之情。

三、感知生活中的事 感受其“过程”和”“理”

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的事,必须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清楚。也就是感知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 感知事情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感知事情发生的过程:即事情进行的过程及步骤;感知事情发生的结果:事情发生产生的结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并且要抓住事的重点进行感知——能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品质的情节以突出“理”,要充分调动人的感官深入感知。把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事情的来龙去脉感知清楚,要知根知底,这样才能对所要描述的事情印象深刻。印象深了感受才深,这样就有内容可写,容易写好。通过用心的感知写出来的文章既真实,也感人。

篇4

面对课堂改革的形势,大部分老师愈发地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过问题是,怎么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老师具有创新能力

在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老师只是直接把知识输送到学生身上,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并且内化知识的情况,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这也说明了只是凭借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是片面的,没办法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若还是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对学生创新思维是有阻碍的。所以,老师本身应坚持持续地学习,努力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职业素质。当老师的水平得到提高,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才有科学的导向。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把知识教授和创造性因素融合在一起,多个方面、多种方式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

二、营造创新氛围

要让学生能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把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学习语文,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形成他们的创新思维。

1.情景教学

要知道,语文课文大部分是语句简单易理解,文字优美清晰,当小学生读到这些文章时很容易被文章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与学生平时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课本知识时,老师要务必抓住机会,向学生提问一些可以使学生思考的问题,然后给学生时间畅所欲言,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开发。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课本知识,另一方面产生了联想和想象,使其锻炼了创新思维。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来进行教学,借助声音、图像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整个教学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或者是PPT等,给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拓展知识,学生对丰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较大兴趣,听课质量就有所提高,也使得学生对课文故事的学习动力得到加强。老师还可以使用续讲故事、编写故事结局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给没有结局的故事内容添加自己的结局或是改掉故事结局给故事一个另类的结局,这样学生的想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得到激发和锻炼。

2.精心设问

小学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对学生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强化。老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问,要针对课文出现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题目,通过这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要使自己回答的问题没有缺陷。所以,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出有利于思考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那么,创新思维形成也就有了基础。

三、参加活动

显而易见,课堂是老师进行教学的地方,可是针对语文教学,却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学习。老师要组织小型辩论赛,根据书上的知识内容设计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相互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行了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同时,通过这种辩论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他们对问题多方面的辨析能力。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作文的批改后写下被批改学生文章的评价,这样的话,一方面毫无疑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互改的模式下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且创新能力也发挥着作用,创造性思维渐渐地形成和提高。

总的来说,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老师更需要使自己的教学观与时俱进,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思考,并且营造一种创新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具有创新的环境下,更加容易接受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另外,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课外的辅导和指导,组织丰富多样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更大范围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更具有创造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规范管理的精神体现。近年来,我们围绕“融合达成”的校园文化理念,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融合达成”文化理念基本内涵

融合,即结合,聚集和建立新的联系;达成,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达到一个目的或实现一个目标,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结合、聚集,建立新联系,凝聚新力量,实现新目标,“三新”理念体现质量互变规律,是一个循环往复,新旧转化的动态过程。2014年学校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深化兰州十一中、八十四中学“一体化”办学,以“合作、交流、共享、发展”为原则,秉承“融合达成”核心教育理念,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提升质量为中心,遵循“通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务实工作,争创一流,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努力实现了全年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二、先进校园文化助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1.深化教育改革,凸现办学特色

学校不断推进一体化办学进程;创建“1231”办学模式;加强校内综合改革,在校长负责制之下,副校长分工负责,成立“三部五处一中心”创新管理制度,制订《“一体化办学”校长分管年级部督导责任制》

2.突出中心环节,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邀请专家做了题为“中国梦――做人民满意教师”专题活动,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完善师德档案。安排近五十名教师赴省外名校观摩学习;百余人次参加了市教育局安排的各级各类培训;开展“教学开放周”、“拜师结对教学经验交流会”、课堂教学比赛(“整合课”“展示课”“汇报课”)等教学教研活动;组织片区联校培训,牵头举行了“全市初中高效课堂教学开放周观摩研讨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新课改教学研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与教师签订《兰州市第八十四中学教师不从事有偿补课协议书》,修订完善《兰州八十四中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兰州八十四中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制定《教研组、学科组建设方案》,出台《年级部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及实施细则;落实《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上报市级规划课题3项、市级“个人课题”4项;承担的省级规划课题《义务教育区域“一体化”联校办学模式研究》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顺利结题。制定《兰州十一中、八十四中课程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改革,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兰州新区分校建设项目楼群主体工程于2014年8月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安装工程全面开始,同时配合室外工程进行景观设计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准备。

3.发挥资源优势,实施教育帮扶

我校在抓好自身教育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展开教育教学帮扶:学校派出4名骨干教师赴榆中县乡村中学支教,2名骨干教师赴陇南地区支教。对30余名来自地县的教师进行了为期1周的培训工作;基于以上工作的开展,学校积极申报兰州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试点校。2015年被兰州市教育局授予全市第二批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兰州市爱生学校建设试验项目示范校。

三、以课程为根本,彰显校园文化功能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我校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领,确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的理念,强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强化教师新课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无论是语文课的文学欣赏,还是数学课上的逻辑推理;无论是物理课上的发现与探究,还是美术课上的艺术创造,都在师生之间迸发出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做到教育人、塑造人、发展人。

篇6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中语文影评课程采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开设电影欣赏的选修课不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影评的兴趣,在纯正、原声语文影评的氛围中提高语文影评语感,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和听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散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选修课开设的背景

现行高中语文影评教学中“唯理性教学模式”比较流行,这种模式重视智力教育,关注记忆的训练,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高中生对语文影评语言的认识还没从“机械式”题海战术上升到与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高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而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中的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又往往把学生学习语文影评和感悟生活的过程错误地引导评价成绩好坏和分数的高低、排名先后的过程,这些都忽视了学生语文影评运用的能力,更别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底蕴。因此在高中语文影评教学中,根深蒂固的不利因素磨灭了高中生对语文影评学习的兴趣,浇灭了高中生对语文影评选修课的关注和重视,更严重制约和阻碍了语文影评选修课的实施。

面向21世纪,高中语文影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吕达的《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给出了选修课清晰的定义,它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选修课是在学生必修课程之外,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趣的基础上,为加深拓宽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专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增进学生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课程。(吕达,1991:45)。而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电影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电影蕴含的深层意义是笔者开展选修课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决定了电影欣赏选修课能否成为语文影评必修课的补充和拓展的成败。

二、选修课开设的理论依据

笔者相信中文教育只有在科学教育理论和观点的指导下,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制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笔者广搜资料,查阅文献,找到以下几种理论作为开设本电影欣赏选修课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学习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知识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而划分为“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两个维度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和机械的发现学习四种类型。他坚决反对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他认为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它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首先呈现先行组织者,其功能是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已有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知识之间具有一种潜在的适合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学习才有意义。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构建主义心理学开始以一种独立的形态出现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求、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提倡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情境,而绝对不是像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运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以真表情,以情启思,以思促知”的生动并且活泼的教学情境,这尤其适合语文影评影视教学。在电影欣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利用电影在听觉和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来刺激其感受语文影评语言,培养独立研究、解决问题和对新的知识、文化主动构建的能力,然后深入意境,激感,构建其完满的精神世界。

三、选修课的课堂设计

面对未来比中考更加激烈的高考竞争,如何规划自己的高中生涯,又如何才能领跑未来的大学生活成为他们高一学期伊始就急迫等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电影的欣赏“不应该只是电影放映一结束,就随之结束的观摩活动,而应针对某一教学目的进行观后活动。”所以笔者不单单只是引导学生欣赏电影的背景、主题、人物、音乐等方面,更需要引导学生对电影所展示的主题和意义更加深入的解读。下面笔者进行教学设计。

(一)赏前活动

众所周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段文字,也可能是简单的图片或者模型,是促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因此,电影的赏前活动主要是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回忆起先前和学习任务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利用电影名和图片,预测内容。电影名就是对电影内容的一种概括,主题的精华升华。而笔者精心挑选的截图就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背景知识,是电影主题的直观呈现。在欣赏电影前,笔者引导学生大声读电影名,看幻灯片展示的电影截图来大胆预测,帮助学生为跨文化交际做心理准备,能够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状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扩充背景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把背景知识作为先行组织者,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轻松讨论的方式巧妙地输送给学生,让其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电影的基本信息,包括导演、演员和电影获奖情况等,是欣赏电影前不可缺少的一环。这些先行组织者的成功利用,能激发学生观看影片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为其奠定高中生的生活文化起到“投一石,激千层浪”的作用。

(二)赏时活动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多向度的概念,知识是其最为基本的能力。所以在欣赏影片时,笔者认为应该利用语文影评输入,创设一个纯正的高中生学习情境,从而适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知识。扩充词汇,学习经典台词。

(三)赏后活动

1. 小组讨论。运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联系自身高中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解决迷茫生活的途径和方法,主动联系头脑中对美好生活的联系,最后建构出能够照进现实的梦想。

2. 影评。影评是观影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段上升。影评是学生所学内容的输出,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评价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要依据。在这个步骤中,笔者认为重点的是启发学生对电影的欣赏,并且值得强调的是引导学生从电影深入主题层面上思考。让学生在影评中倾泻出电影对自己的震撼力,以及感悟出的青春活力,受到的感悟激励。

电影欣赏选修课,形式活泼新颖,内容生动丰富,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深受同学们的欢迎。笔者相信,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良好的语文影评学习氛围,一定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影评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广坚. 语文影评教学法基础[M]. 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

[3] 何高大.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中文教学[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小学语文课程课标》曾指出:拓宽习作的渠道,开辟选择的空间,贴近生活,自由表达,展示生活情趣。可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课标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认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经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应的。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同时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应努力生活化。借鉴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写作欲望。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三、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丰富作文内容。四、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有具体的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展开想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实的生活里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我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学生周围的人、事、景或物作为习作内容,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甚至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例如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了,为了培养学生感恩母亲,送给妈妈节日礼物,要求用彩纸以书信形式完成《妈妈,我想对你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样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观察妈妈收到节日礼物后的表情以及语言。这样每个学生就会获得不同的感受等等。过后在班级内交流,学生兴高采烈,自然说得兴致勃勃,写出来的作文各有千秋,各不相同,并有诸多趣味的。因为这些都来源于生活真实的体验。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的源泉。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写作素材。把作文教学与与生活紧密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用笔去描绘生活中的美。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后真正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目标,抓住所要观察的事物。例如我因地制宜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重点观察芙蓉花的颜色、形状。仔细观察桂花的形状、颜色,闻一闻香味。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观察得可仔细了,用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这样做学生不仅没有压力负担,还给了学生乐趣,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收效。

三、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丰富作文内容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的源泉,因为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内容。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将生活引入课堂。我在作文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来获取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由原来的“无米之炊”变成现在的“有米之炊。”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能力

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识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想象力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纵横驰骋,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就能把话说活,描写就能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如在观察我们校园时,就让学生去想象:你心目中未来的学校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最大发挥学生自由的天性。为了使学生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的作用,我一方面注意选择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如《未来城市》、《未来的汽车》。启发想象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作文内容更丰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有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给出一些具有想象性的题目,如《假如我是市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二十年后的我》 在实践中还注重让学生多练写日记、大作文、生活作文并且将“练”的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不断地“练”中,逐步提高作文水平。这些蕴含了陶行知先生的“作文即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教育思想。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把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来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主编.20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

[2]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45-0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职业素质

我们知道,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素质即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素质概念,也就是“遗传素质”。《辞海》中解释,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它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狭义的素质概念。而广义的素质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概念,即一个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训练中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由于需要“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以及教育训练中所获得”,故又称为素养。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就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习惯、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它主要包括身心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审美素质、学习及创新方面的素质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个人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周围环境、实验经验以及自身的其他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身体状况)等。大学教育中的“素质”,通常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故又称“职业素养”。

(二)职业素养

在汉语中,“素养”一词早已有之。《汉书・李寻传》载:“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其本义即修习涵养。职业素质就是素质在职场上的体现。

王冰田综合各方面的见解,这样给职业素养下定义:职业素养是指对职业和与职业有关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总和;并同时包括个体的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有关的社会行为能力、自我行为能力。[1]

马蜂、胡广龙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2]

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的态度。其中,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还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包括“三大核心”和“四个方面”。[3] “三大核心”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四个方面”是指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部分。综上所述,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4]它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areer Quotient,CQ)。

二、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来透视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独立学院作为新兴教育模式下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做好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出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艰巨任务。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培养目标,我们在学生素质评价方案中,建立以职业信念和兴趣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与技能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素质为关键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对学生的多种职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身良性发展及为用人单位合理招聘人才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存在的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某些院校比较注重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更新。受普通高等院校评价模式束缚,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远远落后于其他教育教学环节。从独立学院职业素养评价现状来分析,目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存在着与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一致的地方,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一)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单一化

目前对大学生评价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基于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测评;另一种是套用企业现成的职业测评体系。

基于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测评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大学期间各科的成绩,也附带考虑其社会工作经验、特殊才能。这种评价基于的假设基础是:知即是会,知道就能做到。这在逻辑上显然不成立,一个学生能否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绩效往往依赖于他是否愿意去做、是否具备这种转化的能力。况且,目前学校考核学生的主要手段是书面考试,这种方式能否考查出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还值得商榷。因此,改变学校测评的内容与方式,使之能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需要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虽然套用企业中的职业测评体系,能检测学生是否符合某一企业、某一职位的要求,但不符合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因为企业中职业测评体系是为了考查目前员工能否胜任某一工作而设计的,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很少,招聘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其发展潜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所以,用能否胜任当前某一职位的要求去评价大学生,这显然不合理。

(二)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

独立学院在现行单一评价体系下,评价结果与知识拓展、择业、就业相对独立。独立学院现今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际效果与如今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人才未能相互衔接。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创新精神、合作态度、敬业精神、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职业兴趣等方面所占比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造成学生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实际相脱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无法准确权衡步入社会后的机遇和挑战。

(三)评价量化模式明显,缺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目前独立学院内部实行的测评制度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测评结果往往仅仅成为评优的依据,缺乏对实施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效果的评价。各学院内部出现“智育成绩”优先化倾向,侧重学生学习方面的整体水平,忽视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价。其直接结果是导致学生专注于课程学习,忽视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出现“高分低能”、“高成绩,低就业”的现象。

(四)评价方法、手段单一化

评价方法以教师自编测验方法、客观式测验方法、终结性测验方法和学科测验方法为主,过多地强调期末文化课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问卷、访谈、范例考查、档案资料分析等多种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不能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职业意识与职业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五)评价导向功能出现偏失

学院过多关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评价的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面临就业,而社会上并存着“无业可以就”与“有业不能就”两种现象。“有业不能就”现象恰恰反映了学校评价与导向功能的偏失。

以上五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其关键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没有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由此可见,有必要围绕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开展论题研究,分析独立学院的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结合行业及职位的任务描述,制定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做好准备。

三、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一般为三本院校,与一本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稍有不同,比如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目标、就业期望值、考研要求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这种情况以及职业素养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院情、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不可能脱离真实的学校情景和具体的学生群体而产生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模式,但它又绝不能是各个学校和学生个体为迎合理论、追赶潮流而随心所欲地制作的拼盘。真正的职业素养评价在实践工作中,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评价功能和最终目的上。惟有以“评价最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评价目的或功能为导向,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基础的启示为依据,以职业素养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去构建一套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才有可能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一)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理论框架

本课题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评价的“导向”、“发展”功能理论为指导,构建包含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综合品质发展的评价理论,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基本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发展,为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构建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

本课题根据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社会上工作岗位的素养需要,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培养“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从专业知识到职业能力再到素质的学生能力“多维立体”评价指标体系。从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构建独立学院职业素养评价指标。

(三)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法和工具体系

本课题研究立足独立学院当前的现实,放眼我国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构建一套当前可行的、未来有效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法和工具。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做出正确价值判断、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组织实施体系

本课题研究本着“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在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过程中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原则,构建简便易行、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组织实施体系。合理的评价组织实施体系,是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合理准确地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多种分析,更有助于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用人单位选拔高技能人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绵薄之力。

[ 注 释 ]

[1] 王冰田.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从校园到职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

[2] 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3.

[3] http:// / link?url=rGmXU2GjcfAMSoan

篇9

大多数文科生对物理不感兴趣,他们远离物理,逃避物理,谈物理色变。即使上物理课,也有学生做与物理无关的事情。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信心。

2.学生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学习方法不科学。

3.学业成绩好差悬殊,上课容易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情况,课堂效率低。

4.由于文科班物理每周课时安排少,加上物理概念、规律抽象、空洞,学生物理学习容易遗忘,导致知识凌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何提高文科生物理的学业成绩,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我们广大物理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二、提高文科生物理成绩的对策

1.提升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水平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学好物理的条件之一,它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关系。

(1)系统研究课本、大纲以及考试说明把握教学大方向。要实施高效的教学过程,就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大纲,研究考试说明,它们是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来源,是“小高考”命题的依据。指引着文科物理学习的大方向。另外,还要对近几年的物理“小高考”的试卷有所了解,把握“小高考”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学科知识结构有清晰、完整、深刻的认识,才能合理安排课时。同时,根据“小高考”的要求对有些内容要做合理取舍,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物理教师要以锤炼的语言、独特的思维、渊博的知识、有效的讲解才能影响和打动学生。

(2)根据文科生以及本学科的特点把握教学细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文科生认知特点和学业水平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文科生而言,物理学习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眼里或在理科生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可对于文科生而言却是一个跨不过的坎,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障碍要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并且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排忧解难。只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细节上下足功夫,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互相交流,产生情感共鸣。体恤学情的老师才能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才能与学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征服”学生,让学生们真正爱上物理课。

对于文科生,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习是在“想学”的前提上进行;二是明确提出每一节课、每一节阶段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让学习在“有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学有所成。

2.以纲为跟,以人为本,优化教学结构

(1)夯实基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物理“小高考”注重考查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适度考查学生的探究与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要求分“了解”(A级)、“理解”(B级)、“应用”(C级)三个不同等级,其中“了解”(A级)、“理解”(B级)的测试内容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所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牢固理解与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提高物理学业水平的重中之重。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都会犯错。一方面可能是文科生学习物理也喜欢死记硬背,不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不能理解物理过程的实质;另一方面也由于物理课程本身难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很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高。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进行描述,把物理问题趣味化、生活化、基础化,引导他们构建一个物理模型或物体实际运动情景,帮助他们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讲电场强度时,场源电荷在场中各处产生的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有无、大小都无关,正如天气温度与温度计无关,只是温度借助于温度计来测量的。在讲各种电荷的电场线时,让学生通过一个比喻———“正电荷万丈光芒,负电荷万箭穿心,同种电荷背靠背,异种电荷手拉手;近电荷者密,远电荷者疏”记住了电场线的相关知识。再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时,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个解题方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围绕以加速度为中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基本规律去求解问题……教师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又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空谈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

(2)改进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搞好文科班物理教学的主要措施。教师要变单纯讲授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努力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科生的认知特点,把知识分解成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探索、掌握知识。这样既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又能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有生长点的知识。也只有通过思考才会体会思考的乐趣,才会体会物理学中的真正魅力,文科生的物理成绩和乐趣也会自然提高。

篇10

要在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中实施评价,以展示学生的实际进步,并不断鼓励学生学习。《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评价实验》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样的资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资料。”这就告诉我们要从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发展,转变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激励性评价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活动,我尝试给学生创造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培养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良好心理。我们的习作评价要坚持激励性原则,评价者应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亮点”,用真诚的语言肯定学生。尤其是老师是学生作品的忠实读者,学生习作中的可取之处不妨用放大镜来观察。在评价时,只要是学生写得好的作文,或者尽管还存在某些问题但已很好地达到本次学习目标的作文都可以得“优秀”。尤其要善于发现能力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哪怕他们只用了一个好词,或只说好了一句话,也要真心鼓励,在他们的作文中画上一个甜甜的笑脸,为他们的“成功”喝彩。这样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学生个体得到尊重,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写作激情会进一步高涨,会以更加良好的状态投入到持久性的写作训练中,他们的写作能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

3 多元化评价:教师——学生——家长

传统的作文评价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这不利于全面发挥作文评价作用,因此我尝试引进多人参与评价的机制。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面地评价,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在学生的习作后面附上一张习作评价表,表格内分别是“爸爸妈妈的话”“伙伴的话”“老师的话”“我想说的话”。

我发现通过家长的参与评价,学生不仅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帮助,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而且让学生跟家长交流习作,与父母的亲情拉近了,发挥了家长的资源,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了,习作与人文教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篇11

建立写作档案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还是很有讲究的。别的不说,光是作文的门类就非常多,有侧重写人的,有侧重写事的,有侧重写物的,有侧重写景的;既有写实的观察作文,也有充满幻想的想象作文。如果在建立写作档案时不分门别类,什么都做,那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将很可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就是浅尝则止、无法深入。所以在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和特长为自己的写作档案确定一个大的方向。

二、收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档案

如果写作档案中只有几篇作文,那显然资源太匮乏,根本没有建立写作档案的必要。因为写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我们经常在写作指导课上发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面对洁净空白的本子紧皱双眉,两眼无神,那种难受劲真让人心疼。于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便让全班学生围绕一个题目,让大家说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把学生说的有关词句写了满满的一黑板,结果是大家很轻易地就写出了作文,但往往是大同小异,作文中多是他人词句而少有自主体验和感受。如果换成另外的题目和要求,大多数学生又面临困难了。这种七拼八凑的素材来源只能给学生提供一时的帮助,却没有后继的潜力,不能持续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而且还要尽量使学生写作档案中的素材就像一眼“活泉”一般,常流常新。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写作档案表层,还应看到档案中的东西是不是丰富,有没有更新,可用的东西多不多?为此,平时在教学工作中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收集写作材料,以备不时之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收集素材呢?首先要指导学生读书,从书本中获取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写随笔和感想等。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活动,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想写在卡片上,放入写作档案中。

三、多方参与评价,升华写作档案

写作档案中有作文,有许多供写作用的素材,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资料库了。但光有这样的资料库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还必须对作文和素材进行评价,评价作文是为了获取作文知识、提高作文水平,评价素材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素材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因为学生写出的作文和所收集的素材很有可能会出现偏离原先建立写作档案时的方向和繁杂、凌乱等现象,那就牵涉到如何评价的问题。为了使评价能做到中肯、客观,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达到激励的效果,就应广开言路,调动多方面的评价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就评价主体而言,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小组评等,评价方法可以是口头或书面表扬、精彩的篇和段上墙报,感情朗读和传阅、给家长送喜报、给学生发荣誉证书等,力求在评价中培养学生作文的欣赏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对素材进行鉴别和筛选的能力及整合能力。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建立写作档案时所确定的方向是写人,可是他所收集的素材中却有许多关于现代的战斗机、坦克、枪炮等图片,这些对他来说并非是很有帮助的材料,所以可进行适当削减。经过去粗存精之后,他的写作档案变得更有条理性,既使写作档案得到了升华,也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篇1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53-02

一、评估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问题的意义

发展和适应是人生一个不合或缺的过程。心理适应指的是从环境的变化出发,个体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环境保持协调和一致,对于个人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适应能力是必须要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青少年来到学校以后,就意味着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因为学校是学生第一个能接触社会的场所,而中职学生在完成了中职学习之后,就彻底地进入了社会。从心理学角度来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学生的学习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如果学生心理情况健康,自身的学习适应能力也比较强,具体表现出学习态度良好、学习方法科学有效、学习目的明确以及学习比较自觉等,那么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也更加冷静和灵活。近年来,中职教育改革了招生制度,提高了生源生源,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难度,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适应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一所中职院校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

二、中职生学习适应性低的原因

(一)生源素质欠佳

通过对《中国教育报》上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2005年以及2006年的时候,中职学校实现了连续100万的扩招,而且很多中职院校还保持着持续升温的招生热潮。但是在这种火爆的招生局面背后也有一些隐患存在,一方面学校为了保证招生数量能够达标,往往忽视了生源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很多素质较高且学习较好的学生都不会报考中职院校,导致中职院校缺乏优秀的生源。中职院校招收到的学生往往都是成绩比较差、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很多学生甚至没有通过中考。生源质量的不达标不仅影响到了中职学校的办学和管理工作,也是造成中职生学习适应性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课程和课时方面的设置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其中课程设置方面的区别是最大的。普通教育主要是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教育和学习;而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需要从就业情况、市场需求等各方面进行考虑。所以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不管是从教学的规律上还是课程的模式上,都与普通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都反映出了以下情况,初中时候学习成绩较差,没有打下良好而牢固的知识基础,考试的成绩自然也非常一般,报考职业院校就是不想再继续学习文化课程,而是想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但是中职院校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既要保证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就业形势相适应,又可以通过普通的升学考试,因此在文化基础课方面增加了课时,提高了难度,许多学生因此产生了比较大的厌学情绪。而且,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方面的时间相对被压缩了,影响了对专业的学习。

(三)学生自身的状态

中职生同样也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这更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比较强的竞争意识,自控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的话,就容易出现比较大的情绪波动,造成中职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偏低。

三、针对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问题做出的对策

(一)从社会情况以及就业需求的方面出发,对课程以及课时等的设施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设置课程和课时的时候需要注意,一方面要保证教学计划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符合,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严谨性以及规范性;另一方面还要将全新的职业教育观体现出来,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社会的置业需求以及生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采取多种措施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对专业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在专业课程对基础文化课程的需求方面进行仔细分析,以此为依据对文化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压缩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学习时间适度延长。中职生除了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足够的专业技能,在社会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储备也要足够充分,这就要求中职院校要将培养技能型和服务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及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相关的专业学习方法、专业要求、职业要求等内容尽快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在新生时期就对职业、专业等各方面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全新的学习要求。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也要进行科学的引导

首先要从专业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情况相适合的学习方法。第一步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预习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第二步就是做好课后复习,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其次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要做到上课认真听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接受、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如果能将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就可以更深刻、更灵活地认识到教师讲述的知识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是如果有错误产生,要善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找到知识用错的地方,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对于知识产生的错误理解的话,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降低学习效率,而且自我查误纠错的过程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同学们克服身上的惰性。再次是对学习能力进行积极的锻炼。学生想要提高学习能力,需要对自身的学习特点有足够充分的了解。了解自身情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地认识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避免出现妄自菲薄或者自以为是的问题;二是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征,选择与自己个性特征相适合的学习方法,例如从生理方面来说,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生物钟,所以适合学习的时间段也具有差异,应该选择最佳学习时间来安排完成那些比较深的学习内容或者创造性比较强的脑力劳动。

(三)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

虽然中职院校没有什么升学压力的存在,但是大的社会环境下的应试教育,使考试不仅成为了学生的负担,也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能力的发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且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还有很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影响,例如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难、就业的压力等。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素质投入到学习中去。设置课程时要尽量在第一学期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中职生年龄尚幼,个性还没有完全定型其,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学校应该在这一时期让学生接受到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专业课程方面,应该将专业和职业的相关信息尽早介绍给新生们,将其学习动机有效的激发出来。

(四)班集体需要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对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能力方面有影响的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班集体,它和中职生的人际适应有着重要的联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可以帮助中职生尽快建立起归属感,而归属感又决定了中职生的人际适应情况,只有保证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没有忧虑,才能有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及心理状态投入学习。在中职院校的班集体中,班主任处于重要的地位,他们既是管理和组织者,又是师生关系的承接者,因此班主任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办集体活动,来为班级形成良好的凝聚力,保证师生关系以及生生关系的融洽,帮助新生解决遇到的人际适应问题。

(五)使家庭发挥积极的影响

中职生的学习心理适应能力也受到家庭环境的重要影响。中职生进入学校之后虽然离开了家庭空间,但是家庭产生的影响依然是存在的。中职生可以通过先进的现代通讯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将家庭的心理支持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一来,中职生面对新环境产生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都会减轻不少。当中职生可以很好的适应学校这个环境的时候,他们自然就有更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学习,那么学习心理适应问题也就能得到很大的缓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奇,黄芳.第三只眼睛看中职学生――上海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06):55-59.

[2]张阿敏,徐大真.中职生问题行为及其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3,(01):67-72.

篇13

在现行教育部门所的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老师需要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仅仅是文化课的成绩并不能代表老师的教学成果,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我们学生的要求。所以我们学生也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上重点帮助我们培养提高思维能力,以使我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以致用。同时,学生们也希望老师能够利用最新的新闻热点内容,通过对新闻的点评,激发我们的发散性思维。但是,在这种最新的教学方式之中,对于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就是要保证老师的新闻点评内容能够创新,同时还需要保证新闻题材的新颖,以及构思的巧妙,这样才能带动我们更乐于加入老师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针对新闻点评方式对我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影响展开分析,以期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新闻点评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情感性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最新内容和最新的消息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闻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这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补充。因此,老师在给我们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观看新闻周刊,或者是其他新闻类栏目,以此为依据,培养学生写日记和感悟的习惯,学生很容易在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有效的提高。经过观察也能够看出,学生一开始进行新闻点评的时候,只会说流水账,记录新闻事件,并且使用主持人一样的方式,对于新闻事件进行描述,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对于新闻最真实的感受和比较独立的见解与思维,这也是现阶段学生对于新闻点评有待改进的地方。所以,老师只有带着学生利用情感解读新闻事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对于新闻事件的情感性[1]。

二、新闻点评培养学生广阔性和深刻性

现阶段社会中的新闻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老师如果使用新闻事件的点评引入教学内容,就能够更好的促进我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例如,老师对于医院治疗失败的新闻进行点评,我们能够在老师的点评内容中,了解到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同时,也能够根据老师所点评的内容,分析出现这一新闻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透过这一现象观察到新闻内容的本质。对于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新闻事件点评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也能够带动学生思维的进步[2]。

三、新闻点评培养学生灵活性和敏捷性

在学生思维的锻炼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主要指的就是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利用新闻内容点评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观察和捕捉,以此帮助我们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所学习的问题进行解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发散,甚至学会在生活中加快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的进步。例如,老师可以利用现阶段比较热门的上海蜗牛房的事件,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这样能够保证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我国市场的房价,并且敏捷的掌握到这一新闻内容之中所包含的社会现象,保证学生思维的快速发散和进步[3]。

四、新闻点评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