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建议

经济发展建议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发展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发展建议

篇1

驻马店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840万,其中农业人口667万,占总人口的80%,面积1.5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9万亩,占全省的12.3%,居全省第二位,人均耕地1.59亩。(数据来源:《2006年度驻马店统计提要》)。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6亿元,增幅达到20.4%,增幅居全省第7位,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3.8%。但是,从总体上看,驻马店作为典型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产粮大市的地位没有改变,沉重的人口包袱,相对匮乏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依然制约着全市的发展。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缩小我市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

2、作为农业大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驻马店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区,作为河南省黄淮经济板块的一员,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同全省竞相发展的大格局相比,同全省平均水平和其他经济板块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市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经济总量小,层次低,综合竞争力不强。2006年,全市总人口为840.25万人,占全省的8.6%,GDP总量为570.81亿元,仅为全省总量的4.6%;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3%,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省1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发展落后,低于全省14.7个百分点。同时,全市限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其中生产总值、限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在黄淮四市处于末位。

2.2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驻马店市气象灾害类型多、频率高,从1979年至2005年26年间,粮食因灾减产的年份有11次。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田基本建设乏力,大部分水利设施不能运行,60%以上的农田排灌设施不配套。目前,全市尚有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50%,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6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各种水库166座,都存在一定的隐患,急需除险加固。种植结构调整缓慢,农业平均产量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全省2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没有1家。全省128家省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有2家,全省最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不能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多,但经过技能培训的少,生产技能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增收。

2.3工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与发达地区相比,驻马店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是起步晚,技术人才匮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低,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国家政策扶持的项目,由于地方不能及时进行资金配套,致使项目难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4科技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城乡经济发展。以农业科技为例,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为1.21%(2003年数字),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仅为0.31%。在这种宏观政策影响下,城乡科研投入微乎其微,科技队伍势单力薄,科技服务网络很不健全,特别是县、乡农业科技机构人、财、物均显不足,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3、促进农业大区发展的财政对策和建议

3.1牢牢抓住工业发展不放松,千方百计提升工业化水平。一是要立足于传统农业大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优势工业、特色工业。二是用好省财政对黄淮四市贷款贴息、财政补助和电价优惠等政策,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工业园区建设,集约化利用土地,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三是要清理整顿现有规章制度,大力改善软环境,总结推广对外来投资实行政府、保姆式服务的做法,便利外来资本投资办厂,使招商引资项目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四是要用好上级关于鼓励科技创新、技术更新的政策,引导企业加速折旧,足额提取科技研发基金。五是在吃透政策、吃透市情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建设,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六是在工业发展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生态保护,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处理费征收力度,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建立有效机制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环保事业。

3.2牢牢抓住农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千方百计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一是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机遇,运用好上级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力争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基地和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扶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畜禽、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各项政策,采取贴息、补助、信贷担保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四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继续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篇2

(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沿海发达国家普遍注重建立完备的经济法律规章,创造有利于本国及其他国家投资的宏观外部环境。美国建立了完善的国际经贸和海洋投资法律保障,有效保护本国的企业在海洋投资以及经营中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开放海洋产业准入领域,使民间资本进人的领域日趋扩大,投资机会不断增加,民间资本承担海洋经济的商业性运作,国有企业则承担海洋经济的战略性、国策性运作,民间资本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主体。日本对于促进本国海洋经济发展、利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制订得也十分完善,在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的融资对象中,与海洋环保事业、海洋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等相关的项目,可以得到14%~20%的税收优惠。韩国主要通过制定优惠投资政策和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来吸引外部资金支持,如经济区开发政策规定,在经济区内实行自由化的外汇制度,允许主要外国货币在经济区内自由使用,并最大限度地消除外国投资的不便因素,为外国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和便捷的投资服务。

(三)充分运用金融市场工具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达国家都比较注重利用资本市场,发挥金融市场工具的作用。美国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引导和促进更多的资金进入风险资本市场,支持企业早期发展并创建新企业,在生物工程、海洋医药等高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造就了一批世界级公司。欧盟及各国政府也鼓励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于投入环保、生物、海洋科技等高科技产业的风险资金,提供利率、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使欧盟的风险资金投入迅猛增长。日本政府在充分了解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与相关资金需求以后,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组织银团贷款,不但加强了银行间的合作,实现了互惠互利,并且通过分散投资,减少了融资风险,并且对重视海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通过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天津市海洋产业融资模式设计

各国海洋产业融资模式差别较大,不仅与产业的经济特性和融资需求有关,更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历史环境、企业制度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特别是资产证券化程度。因此,在天津市海洋产业融资模式设计时,应根据融资需求以及天津市社会、金融市场的现实情况,利用现有基础,对融资模式进行重新调整整合。我国的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渠道为主,证券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债券品种少,股票市场则存在着投资主体缺失、过度投机、供求结构不对称、产业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从长远角度看,海洋产业融资过度依赖证券市场是不可行的,在选择产业融资模式时应当注重利用间接融资,特别是银行信贷这一资金渠道。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特别是政策性银行作用的发挥,能够较快地传递政府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意图,对政策倾向性较强的海洋产业融资十分有利。

(一)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海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引水工程、海岛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滩涂围垦项目、集聚发展平台等项目。此类项目一般应由地方政府主导,以城建投资公司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开发的融资任务。可通过土地质押申请贷款等方式获得银行贷款,通过开发提升建设区域土地价值,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偿还银行的贷款。在后期,新进入的产业公司可以用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获得银行的后续贷款。

(二)空港物流加工区建设融资模式空港物流加工区建设以港口码头、集疏运网络、物流交易平台、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为主。此类项目结构复杂,经营性项目、准公益性项目混杂。对于枢纽港建设等经营性项目,以市场操作为主,政策引导支持为辅的港口投融资体系,即“市场投资主体+市场融资+政府配套”的模式。对于铁路、机场等准公益性项目,建议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负债型融资模式,即“地方财政+市场投资主体+银行贷款+其他资本”。物流基地建设,建议由政府或者大型民企出资建设,同时引进产业资本基金。

(三)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融资模式重点大型涉海企业一般资金需求量大,可以采用“政府引导+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的融资方式,并结合吸引外资投入技术入股,还贷来源主要为经营收入。中小型涉海企业可以采取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培育上市融资,吸引民间资金参股等方式。如引入私人风险资本、上下游企业关联资本、创立装备制造业企业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引入银行、若干担保公司进行中小型海洋装备制造“组团贷款”,由担保公司担保,并由涉海企业出资形成风险资金池进行质押担保。高新技术涉海企业融资模式一般以股权融资为主,以债权融资为辅。

(四)涉海项目融资模式一是海洋生态保护项目,该类项目投资效益差别比较大,多数为公益项目,需要政府出资建设。建议将水源控制工程、清洁空气工程等带来的正外部性以及排污费、生态补偿费收入的全部或部分由负责建设的生态环保公司特许经营。经营生态项目的企业可将特许经营权、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权,生态补偿收益权以及水价差价收入权益等作为抵质押物向银行融资。二是滨海旅游项目,海洋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高投入、高产出、就业容量大、投资周期长,对区域经济拉动较大的产业。建议采取BOT、PPP等委托代建的方式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海洋能源项目,此类项目普遍为效益较好的经营性项目,不存在资金缺口问题。建议采取“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的模式。

三、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加大市、区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向海洋经济的倾斜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国债和预算内资金支持,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贴息等手段,提高国家对海洋经济开发的财政投入。同时,根据海洋产业对金融支持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成立各类海洋专项基金,尤其重点支持海洋科技创新,为海洋领域的技术研发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此外,通过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进入海洋经济领域,主要包括补贴、贴息、奖励、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缓解海洋经济发展初期海洋产业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问题。市政府可依据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给予先期进入海洋经济领域开展海洋经济业务的金融机构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或给予涉海金融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财政性奖励,对于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或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予以支持。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缓释金融机构海洋业务的风险,逐步提高金融涉海业务比例。

(二)政策性银行业务向海洋产业倾斜海洋产业的特殊性意味着单靠商业银行的支持难以满足其全面的需求,而政策性银行有着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职能,与海洋经济发展有着较好的政策与需求匹配。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政策性银行尤其应发挥其政策性作用,弥补商业银行缺位导致的金融支持不足问题。国家开发银行应发挥自身职能,尤其是应发挥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把涉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信贷支持重点。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作为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政策性信贷的主导力量,也应该发挥其在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海洋渔业的资金流动周期和需求特点,扶持海上收鲜运鲜、经济鱼类养殖和冷藏加工等行业发展,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化龙头渔业集团,考虑进行联合组织银团贷款进行重点支持。以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业务为主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应继续稳步发展船舶制造和交通运输融资业务,巩固传统优势,并根据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给予适当倾斜政策,多渠道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

篇3

2004年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以来,我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推进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最佳发展环境,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竣挑战中,民营经济经受了考验,实现了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到2009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已达91万家,个体工商户261万户,分别是2005年的1.8倍和1.5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注册资本达21718亿元,是2005年的2.77倍。近4年全省民营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去年在国有经济增速放缓、外资经济大幅下滑的形势下,仍然增长13.4%,实现增加值17923亿元,占全省经济比重上升到52.6%。

规模企业加速成长,建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一大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壮大,全省共有111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36家企业进入前百强,沙钢集团、苏宁电器集团营销收入超过千亿元,分列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沙钢成为中国内地唯一入围世界企业500强的民营企业。全省年利税总额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达到15家。依托骨干企业以及产业、市场等优势,民营企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催生和壮大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省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161个,超百亿元的75个,超400亿元的8个,吴江纺织、海门家纺、戴南不锈钢等产业集群,规模和特色优势日益明显,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民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去年已占民营经济总量的40.6%;超过半数的私营企业从事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6%。民营企业加快进入新兴产业领城,特别是科技创业势头强劲,近三年全省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792人,创新团队891个,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从区域看,苏中苏北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民营企业向城镇集聚步伐加快,去年苏北私营企业数占全省23%,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进展,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民营科技型企业数量增多。去年达到2443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7%;全省已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00多家,在孵企业11000多家。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特别是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注重自主创新,去年全省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省企业的62%,专利授权数占全省企业的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占全省的40%。民营企业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在全省200多个中国名牌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1731个江苏名牌中,民营企业占92%;“江苏阳光”、“波司登”荣获世界名牌称号。

社会贡献日益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上缴税收、吸纳就业、投资拉动和外贸出口等方面,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全省民间投资突破万亿元,去年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2.6%;民营企业上缴税收2500亿元,占税务部门直接征收总额的49.3%;从业人员1770多万人,新增就业人员的70%在民营企业就业;私营企业出口总额320亿美元,近4年平均增长30%以上,新批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占全省的60%。此外,民营企业还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共有1643家企业与1882个经济薄弱村实施结对帮扶,累计兴办光彩项目18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450多亿元。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既有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民营企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突出表现为“三多”:一是中小企业多。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对市场需求、成本变化等导致的风险抵抗能力不强;二是从事传统行业多。许多民营企业由乡镇企业改制而来,产业提升步子不快,虽然部分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领域,但尚未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三是处于加工制造环节多。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和能源消耗型,主要为外资和国内大企业加工配套,赢利空间比较小。

二是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普遍不强,生存发展主要靠物质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民营企业较少,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企业不愿冒风险;企业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缺乏,创新心有余力不足;政府扶持主要集中在创新的后半段,“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

三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存在“惜贷”、“惧贷”现象,集中表现为“四多四少”:政府项目贷款多,民营企业贷款少;大企业贷款多,中小企业贷款少;短期贷款多,长期贷款少;担保贷款多,信用贷款少。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多,新办企业、科技型企业融资更难。

四是民营企业原有体制优势在弱化。过去民营企业以自主经营、机制灵活著称,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原有优势逐渐变成劣势。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为家族所有,家庭成员间产权模糊,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热衷于封闭运行,缺乏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做大做强的愿望。二是管理比较粗放。普遍以家长式、家庭式管理为主,与现代经营的要求不相适应,质量管理、品牌建设、营销理念跟不上。三是企业家新老交接出现困难。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老一辈创业者面临退休,但第二代又难以顺利接班。

五是土地、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越来越强。企业普遍反映,用地政策越来越紧,项目多,落地难;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最低工资、保险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实施,导致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对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型企业影响尤其明显;企业出现“招工难”。还有的地方反映,中小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据江阴抽样调查,中小企业税费约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6%,是大企业的2倍多。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思路

现在,江苏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作为全省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民营经济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这也是解决其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出路所在。基本思路是“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科技创业。就是以科技创业为重点,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提升产业层次。要坚持人才引进与创业载体建设相结合,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支持领军人才和创

新创业团队,同时积极推进各类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助推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坚持科技与资本相结合,探索建立科技金融结合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各类风险投资,鼓励支持企业上市,促进科技企业加快发展、迅速壮大,真正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民营经济上水平的强大推动力。

第二,坚持培大育强。就是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拓展中小企业发展空间,增强全省民营经济整体实力。在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同时,排出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从项目审批、资源保障、财税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促其加快发展。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利用“后危机时代”产业振兴重组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收购、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规模扩张。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整合利用资源,增强竞争优势,不断做大做强。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就是加大技术、体制、管理等方面创新,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加快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更多的知名品牌。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吸收新的资本、技术、管理等来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增强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活力。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加大民营企业家培训力度,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民营企业质量、经营、人力资源等管理走上规范化和现代化。

第四,坚持集约发展。就是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和产出效率。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资源集约的原则,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整合。依托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高起点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基地。推动各类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加快向园区集中,拉长产业链,以集中促进集约,以集群带动规模扩张,以特色强化产业竞争力。

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加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和落实力度。根据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把政策的着力点转到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上来。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重点扶持科技型、服务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等民营企业,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等企业给予限制,引导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细化配套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服务力度和推进力度,帮助企业做好政策对接,使政策真正落实到企业,发挥出最大效用。

进一步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梁道。加快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更优、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创新和深化银政银企合作,通过举办金融超市、推行金融顾问制度、中小企业金融专项服务等措施,向银行推荐成长企业、创新项目、重点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选择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指导和政策鼓励,积极探索发行中小企业联合债券。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促进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简化流程、优惠利率。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服务,通过设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创投引导资金和推行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促进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科技型企业集聚。

缓解民营经济发展要素瓶颈制约。解决“用地难”问题,重点要在盘活存量用地上下功夫、做文章。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腾笼换凤”,有序转移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腾出用地空间。解决“人才紧缺”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搭建人才招引平台,加大对高层次人才激励,帮助解决在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规范和推广技能考证,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工人;企业要加大人才方面投入,以待遇、感情、股权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篇4

1.转变观念,摈弃偏见。这一点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认为发展西部就要发展民营经济。我们各级政府应该提高对民营经济的重视程度,确定民营经济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多方面鼓励和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2.增强创新意识,营造发展氛围。从个体上来讲,西部人应确立和坚持创新的精神状态,不断培养和增强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效率精神、风险精神、竞争精神和危机感,形成积极自主创业的局面,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从整体上来讲,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氛围。当然,可以从东部地区“借”民营企业家到西部,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向西部传授管理经验用人之道等等,也不失为一个方法。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省份是陕西和四川,陕西是连接中西部的纽带,四川是架通东西部的桥梁。在教育、投资环境等方面都较其它西部省份有优势,可以以这两个省份为中心,示典,向西部其他地区扩散开来,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经济。

(二)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硬”环境

1.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的外部环境。首先,可适度降低西部国有经济的比重,或者将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再增加民间投资,并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空间。近些年民营经济开始进入金融和重工业领域,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其次,应制定并执行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政策法规,确立民营经济的平等地位,消除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限制,让民营企业享受真正的国民待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解决民营经济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灵、供销壁垒等难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改善民营经济的融资环境。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不断改进金融服务。例如,积极发放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为民营企业建立信用担保基金,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要健全、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如建立城乡信用合作社、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等。再次,通畅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例如,政府财政的拨款支持,有实力的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的直接融资,还有西部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民间融资,也可以招商引资,从东部,甚至是国外,等等。

3.积极创办民营经济开发区。目的就是为民营经济投资提供理想的投资环境,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产力布局找到现实的途径,同时又为民营经济实现以技术进步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了开避了通道。把民营经济开发区办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经济特区”。这其实与国家的政策密切相关,“特殊地区”要“特殊对待”。

4.在采取上述对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对西部民营经济的带动作用,利用东部现有的发展资源和经验来融会贯通,加快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缩小东西部民营经济的差距,从而促进东西部整体社会经济差距的弱化。例如,在民间,东西部民营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扶持;政府之间的结对互助和考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可以逐步克服民营经济在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高西部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

(一)食品行业由于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高,这三条就决定了我国对精深细农副产品,特别是食品制成业,营养保健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所以这方面的市场不仅不会饱和,甚至会越来越大。这也是西部民营企业实现第二次创业并振雄风的大好时机。

1.洁白产业———内蒙古乳业。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中国大中城市的超市货架上,随手都可以拿到来自内蒙古的牛奶,比如蒙牛和伊力。浓浓的奶香背后是令人自豪的数字:2004年,内蒙古奶牛存栏200万头,牛奶产量49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乳业正在成为兴区富民的大产业。

2.甜蜜产业———广西糖业。广西是全国当之无愧的糖业老大。在自治区4700多万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都在从事与蔗糖有关的这份“甜蜜的事业”。

3.水果业———陕西的苹果。2004年,仅苹果这一项,就给陕西的800万果农每人增加了1100元的纯收入,果业产品出口总值也首次超过1亿美元。陕西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陕西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浓缩果汁生产基地,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三分之一。

(二)在农业与科技行业相互渗透,生产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品例如:“多彩产业”———新疆棉纺业,西域新疆要打造向西开放的最重要的陆路口岸。新疆已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年产皮棉超过150万吨。有专家称:新疆的棉花价格已经能决定全球的棉花市场。不仅如此,新疆人还沿着高科技的道路越走越远。到2004年,他们已经培育出了棕、绿、红、蓝、黑五种颜色的彩色棉花。“云花”———云南鲜花种植业,现在全国鲜切花市场上,平均每两枝花中,就有一枝来自云南。云南人靠鲜花一年更是能赚20个亿。野生水果也开始漂洋过海,大赚外国人的钱。(三)医药行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健康产业———药业。西部大开发中的一大投资热点是藏医藏药。随着“诺迪康”、“奇正藏药贴”等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崛起,已经能生产藏成药360多种,年均工业生产总值达30多亿元。

2.神奇产业———云南白药和贵州苗药。发展势头强进。云南白药以其自身药效快速神奇的特点,在医药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资本运营“借船出海”,“白药创可贴”在2004短短一年,从一家闻名世界的跨国公司手中切来了四分之一的市场蛋糕。

篇5

“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旅游业由于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导向和倍加的乘数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是西部地区实现旅游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将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特殊作用,有望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率无发展的产业,给西部开发注入活力,成为西部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旅游真正发展起来,我国的旅游业才能实现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西部旅游业的兴起既可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对海外和东部地区的开放,通过人流引来资金流和信息流,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将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趋式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西部旅游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可以形成西部地区特有全局性主导性的特色经济。21世纪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必然要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越全国平均速度,而旅游业要发展成为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产业,必然要求其发展速度超过西部地区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高速成长的发展潜力。因此,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具有战略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以甘肃省为例,甘肃规划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1万人次,国内旅游者2400万人次,全省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52亿元。届时,甘肃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可达到5.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可达到16%,从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到2015年,实现接待入境旅游者65万人次,国内旅游者4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为37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8.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4.2%,从而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型支柱产业;到2020年,将实现接待入境旅游者9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5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为590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10%,旅游业将成为甘肃经济的主导产业。

2如何有效促进西部旅游经济的发展

2.1依托特色旅游,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广西(南宁)旅游美食节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型主题活动,自2000年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以壮乡传统食品为载体,屡创吉尼斯纪录,已有近600家商家借助美食节的舞台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获得丰厚的效益,共有近30万游客参加过美食节的活动,美食节使南宁树立了“绿城、歌城、美食城”的旅游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南宁乃至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活跃了旅游市场交流,已成为广西旅游业一个强势的节庆旅游品牌。

2.2利用有利地势,打造西部旅游集散中心

以重庆市为例,该市要打造西部旅游集散中心,目前正全力打造“4+1”旅游精品,通过“十个一”工程向世人展示旅游成果。“4+1”旅游精品是指“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武陵风光”“,十个一”工程是指一套丛书、一张光碟、一本画册、一幅地图、一份报刊、一首歌曲、一台演出、一家网站、一个标志和一句口号。其中,一套丛书指按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分别汇集成册的《重庆旅游全攻略》丛书;一幅地图指《重庆旅游地图》,着重推广重庆旅游“4+1”精品,突出景区和交通,起到“带路图”的作用;一句口号即“激情重庆”。

多年以来,重庆市旅游业一直在勤练内功,并作出了“一心两带”的总体定位,即把“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旅游集散中心,把渝东北、渝东南分别打造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武陵山区民俗生态旅游带”。

重庆市力争到2012年,建成10家旅游商品企业,建造20艘五星级豪华游轮,建设30家五星级旅游饭店,打造40个精品旅游景区。发展山城夜景、都市风情、会展经济等都市旅游产品,推出以“山水之城、美丽之都”为主题的山水都市旅游,以巴渝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抗战风云为主线的陪都文化旅游,以两江四岸、山城夜景为背景的“两江八秀”旅游,以“五方十泉”为代表的“温泉之都”和以高尔夫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观光、休闲、购物旅游目的地。在这之前,也许有人觉得重庆除了三峡外,还没有拿得出手、叫得响亮的旅游产品,但通过这几年对旅游精品的打造,重庆市的旅游产品已经十分丰富,下一步,重庆市将把中国重庆西部旅游博览会、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固定作为重庆旅游营销的三大节庆活动,并全面启动旅游营销“十个一”工程。

2.3进一步强化旅游业管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以强化旅游业服务为基础,在旅游业开展诚信旅游活动,规范旅游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秩序,树立城市旅游业形象,营造良好旅游环境。通过开展旅游业规范服务、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细微服务和诚信活动,倡导“文明旅游、诚信服务”新风,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文明程度和服务质量。

(1)抓治理。加大对旅游业薄弱环节的治理力度,引导游客理智明白消费,消除欺客宰客、强迫或诱导游客购物、食品不卫生等损害游客利益的现象,及时依法处理对旅行社、餐饮企业的投诉,为游客创造舒适、自由、安全、放心的宽松环境。同时要利用新闻媒体信息面广、影响面宽、舆论强大的特点,对旅游业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及时进行曝光,借助舆论的力量实现旅游业管理的目标。

(2)抓自律。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协调解决好旅游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旅游企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行业自律意识。

篇6

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政策还远没有形成完整的支持体系,在国力和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拿出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去反哺农业,出台更多的惠农措施、优惠政策,努力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并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农民要富裕、农村要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没有金融的支持,“三农”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支持其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机构应努力提高其业务服务水平,积极研发提供符合“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给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者足够的资金支持,满足农村实际金融服务需求,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

2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使农业生产由片面的追求数量上的增加到注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是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强化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龙头项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切实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体闲农业、旅游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和农业发展的空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合理引导和加强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机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平均单位产出,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篇7

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跃升,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先于别人抓住了机遇。这个机遇之所以能够抓住,就是由

于政策先行了一步,发挥了政策的优势。只要我们用好、用活国家的政策,在观念上、政策上不断创新,__必将成为西部最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区、市之一。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我们宁夏及__作为民族自治区域,应该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一是国务院《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可根据我区实际,制定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地方性法规和条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降低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向更多领域投资;放宽非公有制企业成立股份制金融机构的条件等,吸引更多的区内外企业到我区来投资。二是加快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的可操作性措施;清理并完善有关政策,对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定予以修改。三是呼吁中央落实支持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争取中央对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同时,在项目审批、税收政策、土地规划、市场准入等方面赋予自治区更多的权利。

二、积极引导资金向开发本地特色的资源流动,使我市特色资源转换为特色优势经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传统的老眼光看宁夏、看__是不行的,现在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片热土。我市太阳山这块待开发的处女地、矿产资源丰富、储藏量相当可观、是我市今后“十一五’’时期开发煤化工产业链、带动经济腾飞的一个新靓点,这些优势特色产业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又是非公有制资本又一次相对集中开发的产业。

但是,我市这些特色产业存在低水平开发建设的基础,欠缺开发资金,附加值低等问题,还面临着西部兄弟省区乃至国内其他地区同行的竞争压力。因此,我的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将这些优势产业列入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或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鼓励产业,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设立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基金,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给予资金补助,用于引进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三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积极争取中央对宁夏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给予资金或贷款贴息支持。四是加强引导,一方面使骨干企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强化市场营销等方式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形成企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三、全力解决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马克思讲,资本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资本,就难以扩大再生产。我市非公有制企业正在扩建、新建的项目有30多项,资金缺口3亿多元,通过各类融资渠道能够筹集到的资金还不足1/3。缺少资金的推动,就难以实现快速的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加快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约束难题。

一是建立与非公有制经济贷款配套的政策体系。希望各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在保证偿还能力的前提下,对非公有制企业按企业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支持,并将这一比例逐年递增。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学习外省发展民营股份制银行的成功经验,如渤海银行、浙商银行等,逐步培育和发展我市区域性股份制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股份制金融机构机制灵活、服务意识强的特点,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四、重视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请记住我站域名/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会将日渐成为推进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主体,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今后,应加大对我市商(协)会的发展和管理。一是理顺归位,统一管理,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各种行业协会尽快理顺、归位,纳入商会统一管理范围,解决多头办会的局面。二是政府支持,职责到位,制定《__市商(协)会管理条例》,明确商(协)会的宗旨、职能、体系、地位、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商(协)会的行业服务和管理职能,并发挥他们在县域经济中以商招商的作用。三是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商(协)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工商联组织集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优势于一体,肩负着“团结、帮助、引导、

教育”非公有制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使工商联作为非公有制行业商(协)会的主管单位,更能体现企业的愿望、要求和需要,有利于发挥工商联作为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的助手作用。 五、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8

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一是村级组织建设重视不够。有不少乡镇重视经济工作,但对基层 班子建设往往重视不够,不够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与发展;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 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二是村级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制度不够健全。现在农村存在靠家族、帮派势力当选村干部的现象,而懂经济的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到村级 班子 ,主要是因为村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三是村干部的工作合力不强。有的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还不能及时足额兑现误工报酬和固定补贴。另一方面是部分 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造成了工作上的不合拍,难以发挥村班子应有的作用,村干部在发展村级经济上缺乏应有作为。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土地面临法律困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急剧减少,存量土地及其厂房、商铺租金等土地非农收益成了社区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经营土地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宪法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作为下位法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只有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情况下,经依法批准才可以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对民间私人资本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引起的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需求扩张估计不足;没有为私人创办企业留下合理的用地空间。自发、私下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带来较大冲击,并且由于村民集体出租非农建设用地不受法律保护,如发生争议,集体就要遭受损失。

3.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尽管有些村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触动,这种模糊的制度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二是管理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同时村干部领导水平低下,思想作风不正,素质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且往往只负责核算,不履行监督职能,村干部的行为失去了监督。

4.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且管理体制不顺畅

农村集体资产形成时间长,构成复杂,目前多数没有进行确权登记,产权不明,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加之目前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主要还是村两委成员,多数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个别得益于地缘经济优势,靠土地征用积累较大集体资产的村,没有及时进行量化固化,集体资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掌握在个别或少数人手里,有的出现决策失误,有的资产流失,审计中发现多起违规问题。

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1.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一是以党校、成校、农函大等阵地,采取脱产、函授、短训班等形式,对农村干部加强轮训,提高村干部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村支书队伍建设,把素质好、能力强、头脑活、有号召力的党员请进来担任党支部书记。三是逐步提高与完善村干部的报酬和激励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一是成立村集体财务管理中心,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强化乡政府对村级集体财务监督管理的职能;二是坚持按村级典章办事,增强村干部调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三是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切实加强集体经济审计监督,实行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专职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篇9

1 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1.2 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 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2.1 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

 

2.2 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

 

2.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2.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篇10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平台,我镇应当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加快新镇人口集聚和工业园区建设。

二、背景

凤林镇总面积94.3平方公里,4.2万人口,下辖48个行政村,耕地23569亩,林地87754亩。现有工业基础较差,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大镇,经济弱镇。下一步的出路在哪里?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凤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基本定位

一方面以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为抓手,搭建工业平台,发展环保型生态工业经济;另一方面要以沿江两带开发为抓手,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建设集农业、工业、旅游、居住于一体的新型生态区域新镇。

四、选址

205国道以东规划建设成江山市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沿江两带以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为主,建设大型观光农业园区和生态旅游、居住区。

五、主导产品

1、食品按原材料分为:蜂产品、绿牡丹茶叶、鹅产品、山茶油等绿色产品精深加工。

2、农业按类另可分为:以花卉苗木、生鲜蔬菜供应为主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

3、旅游可以分为:水上乐园、垂钓、农家乐等几类

六、可行性分析

1、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的整体思路与我市十一五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思路相衔接。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市级食品加工工业园区,我镇可以结合林地开发,包装该项目,争取市级和省级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实现工业发展,工业立镇的思路。

2、交通极为便利。北接江山城区仅半小时路程,南临福建浦城,西边可考虑打通205国道至江西的大通道,该工程可作为浙江省扶持欠发达地区交通项目上报,可争取省级资金的支持,打通之后,我镇的交通将大大改善,将非常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业。

3、源丰富。我镇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可供开发利用的林地资源较多,可以缓解我市工业用地不足的的矛盾。同时江山江上游白水坑水库和峡口水库水资源丰富可供利用。

4、工业经济相对不发达,环境保护较好,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目前比较注重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比较受欢迎,上级扶持政策比较多,可以通过包装项目,争取支持,赢得发展机遇。

5、集镇建设一同规划设计。我镇区域调整之后,新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刚刚开始,可以一同做好规划设计,这将决定我镇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出路。

七、意义

篇11

1 庭院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机制不健全

庭院经济领导机构不健全,缺乏政策指导和实施方案。部分县(市)对庭院经济促农增收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个别县(市)建立了庭院经济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庭院经济设施方案,但大部分县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农户参与庭院经济的开发工作。

1.2 缺乏科学布局

庭院经济中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布局。一是农民群众自发的庭院经济活动随意性大,中长期发展策略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科学布局,整体管理处于落后水平。二是地区间、农户间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1.3 发展水平偏低

庭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品开发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档次较低,缺乏增收潜力。总的来看,大部分农村发展庭院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大多农户庭院经济还在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简单经营、初级加工状态,规模小、效益低,庭院经济的组合发展优势还未发挥。其次,品种单一、数量小、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种植养殖还是传统型、大路货为主,稀有品种、反季节种植很少,品种单调,特点不突出,效益低下。除养鸡、鸭、牛、羊外,庭院养殖其它品种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抵御市场风险。

1.4 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不足

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市场经济意识差、销售渠道不畅。庭院经济是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经济力量薄弱,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供销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整,服务不到位。

2 发展庭院经济的建议

2.1 明确责任,各单位分工合作,加强领导职能

一是明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发展庭院经济的牵头部门和引领、扶持、服务的地位。二是各县市党委、政府尽快出台进一步培育发展庭院经济的意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把培育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内容,抓好落实。县、乡、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有专人负责,形成高位强势推动之势。实现特克斯县庭院经济2012年增收40元、2013年增收60元目标。

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搞好服务

篇12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篇13

二、改进信贷管理运行机制,强化金融服务和授信制度。一是设立为民营企业的专门机构,专门研究、制定和督促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制度、办法和措施,明确提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并进行定期考核。二是制定和实施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授信制度。将信用等级评估扩大到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条件不看其经营指标,重在考察其信誉及还款能力,科学确定民营企业授信审查指标,在信贷风险可防的前提下,方便民营企业及时得到贷款。三是适当放宽民营企业贷款的期限和额度。根据民营企业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防止脱离企业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求,人为延长贷款期限和额度,给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困难。四是努力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贷款安全、风险可防的前提下,尽量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实行限时承诺制,在收到贷款书面申请后,应尽快予以答复和解决。五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在结算、银行卡、提现、财务管理、咨询评估、投资理财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