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前景

竞技体育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竞技体育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竞技体育前景

篇1

关键词竞技体育队员选拔发展前景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体育也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之中,在中国我们经常能看见我国的运动健儿在世界的比赛上为国家争得荣誉,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也提升了中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竞技体育也称之为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主要有几个特点:一、充分调动运动员的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二、具有激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三、参加者必须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四、按照国际统一的比赛规则进行比赛。竞技体育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娱乐性,在队员进行比赛的同时,也带给观众一种娱乐的享受,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传统运动,其发展也由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定,当人们观赏竞技体育的同时也能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从而提升国家整体的体育水平。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主要发展依靠的是国家整体体育规划,未来中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主要建立在竞技体育本质上的,满足社会体育的需求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要更好的使竞技体育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发展效果。在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情况上来看,首先得是制定正确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而且必须保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竞技体育将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以及挑战。

目前我国的运动员大多都是从小进入体校,然后通过不断地比赛训练,获得好的名次而升入省队,有机会代表省队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好的名次,再选入国家队,这一条路是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最为现实的路,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的产生。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辛勤付出和教练员的细心指导,我国目前的体制就是要从小练起,运动的选材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关,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后这名运动员能否达到预期的成绩水准,是否能是运动员达到自身的要求目标,通过一些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现在许多体校里的孩子都有一种思维,就是只要我以后拿了冠军,工作也就有了,名誉也就有了,教练的思想就是竞技体育只要求成绩,最后训练的成果全是按照成绩的好坏来进行判断,但是这种思想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已经逐渐的被淘汰,为什么呢?我们常常能在电视里看见某某世界冠军因找不到工作而沿街乞讨,或者某某世界冠军因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转而卖掉自己的金牌,这种现象的产生在我国绝对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产生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体制所造成的,当一个孩子应该在读小学,每天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为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时,体校的孩子每天就是训练,比赛,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正常的文化课学习,有的也只是象征的一周上2节课,但是2节课的含金量能有多少呢?一名体校的学生在学习的初期就已经落后于广大的普通孩子了,然后当体校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一些成绩优秀的可以转入高一级别队伍继续运动生涯,但是有些孩子却面临下队的残酷事实,当这些已经初中或者高中年龄的孩子面临退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基本停留在小学阶段,完全没办法适应初中或者高中的生活,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他们面前。进入高级别队伍最后同样也是面临一个退役下队的时候,国家在对于运动员退役后会发放几万元的安置费,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个除了会体育运动技能而没有其他生活技能的人在这个社会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所以就会产生退役运动员无路可走的地步,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讽刺了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发展的成果,当金字塔尖的冠军风光的时候,他们身后却是一群群退役运动员找不到工作,没有生存技能的现实,虽然竞技体育是很残酷,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个竞技体育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会为以后的体育发展埋下很大的隐患。

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在若干年前一度忽视了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了解体育运动能带给人们的好处,所以也愿意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但是我国目前的群众体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体育健身人群的发展要求,这也是我国之前只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发展的后果,近几年我国逐步加大了对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大力修建了许多群众体育设施,给群众尽量创造比较舒适的运动场所,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地方,因为只有发展好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才能使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整体提高。

所以,根据以上的研究,我自己提出几点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建议:第一要转变唯金牌论的思想体制,竞技体育虽然是以成绩的好坏去判断训练的成果,但是我们现在应该更注重的是对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不仅是要在运动技能上达到高超的水平,在品德,道德,以及综合能力上同样要比较优秀,只有这样的运动员才是符合当今21世纪发展的要求。第二对青少年的培养以及运动的选材要科学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争取与学校进行体教结合模式的结合,使运动员在不影响自身学业的情况下也能更好的进行运动技术训练,这不仅能使运动员有更多的选择,为以后提供更多的出路,体教结合模式还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好发展,整体提升学校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第三加大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培训,使退役后的运动员能掌握生存的技能,为找到好的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开办退役运动员的交流班,使他们能更好的去融入到大社会中,为国家更好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体育水平真正得以良好的发展。

篇2

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泉和根基,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目前,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实施了几十年的“举国式”培养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后备人才培养的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体育项目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模式,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延续,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异。但是可喜的是,有些地区或项目已经开始尝试“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培养模式,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甚至民间开始借鉴学习并尝试一些国外流行的“家庭培养模式”。这些新的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没有成为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流。我们必须看到,另外一些在国内开展得并不理想的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输送渠道少,后备人才严重不足。还有许多项目处于新旧两种体制的夹缝中。

西方发达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已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吻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以市场为中心,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发掘优秀运动员。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无疑有助于促进中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过去形成的业余体校―运动学校―体工队―国家队的“一条龙”式“金字塔形”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取得过很大成绩。各省、市、区、县层层有体校,大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分布于祖国各地。体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长期落后,小运动员学训矛盾突出,文化教育缺失的弊端日益显现。体育后备人才从小进行专门的运动训练,失去了接受正常文化教育的机会,进入社会以后竞争力低。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不仅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择业前景,而且会导致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缺乏继续发展的知识资本。大量体育后备人才退役后,由于教育的缺失,造成生存与发展困难。这几年类似“举重冠军当起搓澡工”、“长跑冠军摆地摊”、“体操冠军地铁卖艺”等新闻屡见不鲜,就是这一“体质缺陷”的突出表现。2010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指出:“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群体,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把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问题上,国外教育系统带给我们非常成功的经验。在许多国家,课余训练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运动员顺利完成学业。前英国体育大臣罗伯特・阿特金斯曾撰文指出:“最高层次体育成功的基础扎根于我们的学校,中小学、大学对年轻人灌输积极的体育兴趣越多,我国将来体育成功的前景越大。”

在美国,竞技体育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上,学校享有很高的管理权限。其特点是强化了教育和体育结合,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美国的竞技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运动协会分别建立了地方级和地区级分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自的体育项目,在各自的体育项目管理上,享有最高权限。由于美国的业余体育属于社会自我管理模式,社会组织有很高的积极性,因此,政府一般不直接向业余体育拨款,政府的干预能力较低。这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与竞技运动训练已紧密结合,学生运动员在接受文化学习的同时从事运动训练,并且文化学习并未因为运动训练而受到过多影响。

篇3

1.引言

生产力变革引起了生产方式和劳动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变化使得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凸显,而这种价值就在于适应生产力变革引起的身体机能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体育运动才有了真正走向社会并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依托。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生产水平是体育产生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水平决定了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性质和程度,社会生产水平决定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体育运动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已经比较成熟。如,在美国体育产业总值超过千亿;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达到上百亿美元;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迅猛发展,被誉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体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资料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体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是人为了身心需要、社会交往的需求,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性需要。而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求,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物质生产资料所决定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用于生产劳动、工作、家务劳动的时间逐渐缩短,用于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步增加,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时间必然越来越多,体育活动内容也日益丰富。例如:社区体育的迅速发展,娱乐体育、康复体育、保健体育、体育旅游就是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

3.经济对体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经济制约体育运动的规模和水平,体育的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其他物质条件。欧洲之所以成为现代体育的发源地,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较发达。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主要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而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总收入,经济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统计结果表明:(1)亚运会、奥运会成绩与本国经济实力高度相关,而与本国经济水平相关不显著;(2)竞技体育水平与经济实力是同步发展的,群众体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是同步发展的;(3)体育整体发展既包括竞技体育的发展又包括群众体育的发展,既与经济实力高度显著相关又与经济水平高度显著相关。

4.双向互动的利益取向

体育运动与经济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这种融合产生的巨大魅力,促使人们极力把握由此产生的巨大机遇。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竞相角逐国际性体育大赛的主办权,以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主办权的争夺最为激烈,一旦拥有,便大举筹资,悉心操持,锐意经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承办体育竞争不仅盈利,还给主办国和主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诱导效应。之所以这样,除了竞技体育本身蕴含的激励因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经济。

通过体育竞赛获取巨额利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现代体育运动对国家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莫大助长,即间接的经济诱导作用,借助体育运动和运动竞赛的舞台,激烈竞争,开拓市场,开辟财源,开发产品,开掘技术。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水融而密不可分,体育依赖经济,经济借助体育,这是双向互动的利益取向使然。

5.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体育运动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相对劳动时间缩短、余暇时间增多的未来社会,体育将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要落实到体育运动的智慧开发和运用上。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更离不开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足以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张志云.浅谈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9).

[2]蒙钢.浅谈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今日南国,2009,(145):59-60.

[3]杨美芬.试论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策略[J].体育与科学,1998,19(6):32-34.

篇4

一、引言

对于体育工作者来说,体育与经济结合早已经不是陌生的话题,体育经济的概念引入我国已经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中,我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振兴中华”的口号早已变为现实,然而没有哪一个学科、观念可以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头。20多年前体育工作者辛勤研究的成果,很多不得不被放进历史的柜台。面对新世纪的春风,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20多年来体育的发展史,重新阐释了体育与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国内外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我国的体育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对20多年来国内外体育经济方面的专著、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推理,结合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对体育与经济相结合做出全新的叙述和阐释。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经济学说的由来

(1)体育起源于劳动,自人类开始有目的的劳动就有了最原始的体育。萌芽时期的体育,严格地讲不能称之为体育,其根本目的是生存,将体育称为生活或是劳动更为贴切。体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出现在奴隶社会,如我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中的射、御就是以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在古希腊,无论是斯巴达教育体系还是雅典教育体系,体育都是其中的基本内容。

(2)经济学所说的经济,指的是如何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发挥其最大的效用。经济一词源于古希腊语oikonomia,意思是“家务管理”。虽然管理家务和经营跨国公司相去甚远,但是两者的目的都是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在体育领域中,同样存在着这种与资源的分配效用等相关的问题。

(3)将体育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现象早在27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出现。那时的人们在奥林匹克日,即休战日,停止一切政治和军事活动,很多人在奥林匹斯山上的竞技场外进行货物交易,开始最原始的体育经济活动,从此体育与经济便走到了一起,而且紧密地结合。

(4)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体育经济”这个术语,并着手探讨其中规律。我国引进体育经济这个概念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源于西方的经济理念难以在我国找到合理的地位,以致我国的体育经济一直局限在的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之内,带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理论才得以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真正利用西方先进的文化理论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

(5)任何理论没有实体的支撑,都无法得到抽象和上升。宏观经济离不开国民,微观经济离不开个体的行为,离开了载体,人们便无法对事物进行概括。体育经济也是如此,离开载体的支撑,经济就成了一句空话,不着边际。其实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这个载体发展的见证,换句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马就要配什么样的鞍,反过来,经济学的发展也催化着这个载体发展的节奏。体育与经济之间的这个载体究竟是什么呢?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是产业和人。

2.体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有了载体再谈经济,便不会空泛。产业是社会的产业,社会是人的社会,其实所有问题围绕的中心都是人。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而发展体育则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这个归属点上,体育和经济便联系在一起。

(1)经济对体育的作用。首先,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取决于人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取决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正是由于人的这种社会需要,才使得体育有了发展的可能。至于个人和社会对体育的需要程度与所能达到的程度,则是受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制约的。例如: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场,不可能拥有当今任何一家体育场馆的现代设施、设备;远古时期的人也不会产生对现代某些体育运动的需要,如赛车、航空、射击等。

其次,经济还制约着体育的性质,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就有什么样性质的体育。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体育是政府包办的体育,体育缺乏自身发展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大力地吸收西方先进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对于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这一敏感的话题,在我国的学术界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虽然没有结论,但其结果是体育正朝着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蓬勃发展。例如:各学校的体育场馆开始实行收费制、会员制;体育赛事寻求合作商、赞助商、媒体招标等。

最后,体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体育发展史所证明了的一般原理。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不论是体育竞技的水平还是运动比赛的规模,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2)体育的经济功能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首先,体育可以促进社会再生产。人作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要素。体育促进社会再生产其实就是通过促进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提高物质资料和物质产品的再生产,并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状况、体力精力、生命力和寿命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正好是体育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体育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次,体育也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体育运动的发展,不仅可以促使体育的本体产业迅速发展,而且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领域内的器材、设施、服装、食品、服务等产业的质量和数量均随着体育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领域外的金融、旅游、建筑、交通等相关产业也随着体育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在当今世界,体育和经济已经密不可分,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与体育相关的庞大的产业和工业体系。

最后,体育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平衡。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大批的外地游客,促使货币的流通和区域经济繁荣。如第四届农运会在四川绵阳举办,有效地促进了绵阳的经济发展,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绵阳市委书记杨海清认为,农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发展盛会。它对于绵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世界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影响

(1)目前国外体育经济的发展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和一些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支柱性产业,如意大利的足球及足球彩票业,法国的赛马业,美国的NBA、棒球、拳击职业联赛等,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正在迅速加大。另外,与之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装、食品、电子、保险、金融和建筑等产业,也因体育市场的扩大而呈现出繁荣景象。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正在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体育休闲娱乐已经成为欧美家庭和个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2)目前我国体育经济的状况。经过20多年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正在繁荣兴起,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为加速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是我们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体育产业的规模小,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缺乏组织国际大型体育比赛的经验;群众的体育消费能力低;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管理的人才严重匮乏;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已经出台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其目的正是为了促进建立一套能够支撑体育产业管理和理论的框架体系。

四、结语

体育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仅仅20多年,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体育及与之相关的领域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资源的分配和效用问题,经济学要解决的实际上就是资源的分配和效用。对体育来说,怎样开发体育市场,怎样促进体育消费,怎样改善全民健身等问题,要解决的都是资源的分配和效用。不论在体育的哪一方面,实物型体育产品也好,服务性体育产品也罢,全民健身也好,竞技体育也罢,围绕的还是资源的分配和效用。在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的今天,体育与经济的结合将会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现代旅游业迅速崛起,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国在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作为旅游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的一个新的领域,体育旅游是现代旅游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河南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体育旅游业在振兴河南经济中作为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体育旅游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影响

(一)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河南省经济增长。体育旅游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为满足人们追求刺激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经济行业,是一种较高的消费方式,其发展、更新速度要高于其他消费,经济作用不可小视。体育赛事,特别是有影响力的重大体育赛事,都是激发旅游动机的强大吸引物,体育界的赛事也同时是旅游者的盛会。近年来河南省也看到了发展体育旅游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先后开发了一些体育旅游产品。除了体育旅游的直接收入可观外,由直接收入衍生出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也影响着河南省的GDP,推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增长。

2.有利于扩大河南省劳动力就业的机会。体育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岗位层次众多,它要满足体育旅游者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相应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许多服务岗位的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即可胜任,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员工手工操作,而且需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渠道,是河南经济旅游收入之外的重要目的,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河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些国家级的贫困县,许多体育旅游胜地都在偏远的山区。随着旅游地的开发,贫困地经济收入增加,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扩大,居民有了较稳定的经济来源。经济的增长,税收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又改善了投资环境,有助于当地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的生活,使当地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体育旅游对河南经济的消极影响

1.引起当地物价上涨。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体育旅游本身更是属于高消费的阶层。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能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食、宿、行中所需要的物品。所以难免会引起旅游地的物价上涨。作为发展中地区的河南省,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劣势,这势必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利益。

2.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会扩大对土地的需求,旅游设施的建设会导致对土地需求的扩大和土地价格的上升。此外,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收入比务农的收入要高,大量的劳动力就会放弃耕作农田而去从事旅游服务业,而另外因建饭店、旅馆等也会占用耕地,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损害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保证近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发展体育旅游可能致使产业结构发生不利的变化。

3.影响经济稳定。体育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和依托性极强的产业,体育旅游的高度依托性决定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要受交通、电力、通讯等相关行业的严重制约,这是体育旅游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旦这些因素发生不利变化,将会导致体育旅游需求大幅下降,甚至整个经济都将受挫,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

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态势

(一)河南体育旅游的资源

体育项目、体育场地和自然资源。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人文景观丰富,依托自然人文特色开发体育项目、培育体育旅游基地的条件初步成型。如:小浪底景区是中原地区最大的拓展训练基地,可满足大众休闲运动和健身的需要;嵩山、龙门、鸡公山、云台山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可开展登山、汽车拉力赛等体育旅游活动;白云山、石人山、石曼滩等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宝天曼、黄河古道湿地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可利用山林优势开展登山、定向等活动;伏牛山区的石人山、白云山、老君山等 ,可开发汽车旅游、登山旅游、探险旅游、森林旅游等体育旅游项目;太行山的太行大峡谷、云台山、王屋山等自然景观,是开展攀岩、滑翔等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豫南明珠”南湾湖、被誉为“人工天河”的林州红旗渠等水域,是开发龙舟、皮划艇、摩托艇、划船、滑水漂流等体育活动的理想场所。

体育旅游人才资源。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需要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懂旅游的复合型体育经济人才。在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上,应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目前河南有些高校已率先开设了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举办了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的培训,根据河南省体育旅游的特色,加强专业结构设置的研究,为河南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及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特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河南是仰韶文化的故乡。夏商周三代文明,河南独领。西汉魏晋,河南依然举足轻重。唐至北宋,隋唐东都洛阳城、北宋开封东京城,反映了河南在我国古代文明中最后的辉煌。众多的历史遗迹、文化名城,为河南开发特色文化体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游客能够参与具有浓厚河南文化特色的造型展示、乐舞表演、古战场打斗、古代游戏等体育旅游活动。

(二)发展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基础

消费观念的变化。随着河南省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呈上升趋势。而体育旅游恰好迎合了新兴的大众需求,以其改善体质、健身强体、融入自然、放松身心的强大功能,从一开始就倍受欢迎,为河南的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需求增加。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假日旅游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据统计河南省近年来假日旅游场景火爆。就参与活动内容来看,旅游者更青睐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释放紧张情绪的体育旅游项目。

群众体育基础深厚。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健身,在河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就起源于我国古代的蹴鞠,温县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为代表的中国武术,更是深植于中原沃土。“功夫游”已成为河南省最具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正逐渐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一大卖点。

(三)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体育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与开发投入、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缺乏成熟的市场经济的产业运作模式,体育旅游资源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河南省地大物博,体育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大部资源处于起步阶段,以发展体育旅游为切入点,实现河南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有较大的发掘潜力。河南各地专题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与体育巧妙结合、联姻发展,不仅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创汇多,而且显示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及双赢效果,也为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使河南省体育旅游经济由长时间的驻足不前逐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前景分析

(一)影响河南体育旅游经济的因素

政府因素。政府对体育旅游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体育旅游经济的壮大程度。政府重视,体育旅游业从政策、资金、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大力扶持,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会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体育旅游经济就会得到较大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着旅游市场的发育程度。体育旅游业是一种高消费的休闲产业,只有河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有了进行锻炼和旅游的愿望和需要、时间和资金的保障能力,体育旅游才能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上来,体育旅游经济才能成为河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因素。社会的安全程度是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河南各地民众对旅游者的亲和程度、包容程度,体育旅游方面的领导、管理、技术指导、安全保卫、理念导向、资源开发、综合接待、全面服务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体育旅游者的愉悦和信心程度,各类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领导和管理人才等更是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旅游自身因素。河南发展体育旅游业,应当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众不同的民俗和风情、历史与文化,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以及较强的综合接待能力等。此外,河南体育旅游业是否有后劲,能否可持续发展是影响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二)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

未来几年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旅游提出更高的要求;行业竞争日益加大;外出打工人员数量持续增加等。

而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存在一定优势。首先,河南政府给予体育旅游业以高度重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制定了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将体育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计划之中,逐步对全省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努力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其次,河南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具备了发展体育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第三,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带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河南省已经建立了经营者及导游的资格审查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对体育旅游的设备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第四,河南具有独特的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

总之,开发体育旅游对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虽然河南省在体育旅游这个新的领域中略显滞后,但河南省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产业调整和升级的新阶段,提升之路,在于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多方位的渗透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体育旅游这种新的旅游业态,正逐步成为一种受大众追捧的时尚的消费方式。只要审时度势,对河南省体育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提高体育旅游品位;丰富体育旅游内涵,塑造中原民间体育主题公园;使体育与其他旅游形式有机结合,就会为河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外环境”优势

1.资本存量与增量的优势

北京和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美元以上,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众的富裕程度及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两大都市的社会经济总量和银行资本总量均有明显优势。除此之外,近几年两大都市的GDP总量的年增长水平均在11%以上,增量水平也有显著优势。我们知道,体育服务业的聚集发展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两大都市都具备了利用区内社会资本集中发展体育服务业的可能。

2.地理空间区位的优势

北京和上海都处于东部沿海地带,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市场发达、信息通畅。北京市服务业产值已经占北京GDP的70.9%,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成为北京的王牌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上海在交通、信息、人口和市场方面同样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服务业产值占GDP的50%以上,规划建设了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京和上海这些地理空间区位的优势是吸引体育服务业聚集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势

北京和上海聚集了许多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国际性专业人才的规模和数量较大,科技人才优势明显。这种优势不仅保证了北京和上海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而且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区域。这种可持续发展优势为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4.软环境优势

北京和上海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大众信息接触面广,所以大众观念的更新速度和深度均超前于其他城市的民众,其法制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与创新观念等均达较高水平。北京和上海的城市管理者也具有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为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凸显了北京和上海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软环境优势。

(二)“内环境”优势

1.集聚较为丰富的体育资源

北京和上海的体育资源较之其他城市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体育人口比例较高。第二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显示,若将7~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作为体育人口统的体育人口2000年为40%,2002年为49.47%,2004年升至52.4%。上海在2002年体育人口也达到40%以上,到2004年升到45%左右,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二,体育设施比较完善。体育设施包括健身路径、设备齐全的体育场馆、健身娱乐性的体育中心和综合性的体育公园等。北京和上海的体育设施数量较多,面积较广。以2004年为例,北京共有全民健身设施9882个,上海有4907个。就具体设施来说,北京占全国的12.59%,上海占10.47%。

第三,体育人才总量较多。北京和上海是人才的聚集地,其优越条件对各类人才有极大吸引力。与其他省市相比,都市体育人才的总量较多,高水平体育人才也较多。《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北京体育科技人员占全国总数的6.59%,上海占3.15%。2003年,北京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国的4.82%,上海占2.78%。

第四,体育财力资源较为丰富。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体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北京和上海由于经济比较发达,把体育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因此经费投入较大,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小组讨论时,来自北京市体育局的孙康林代表提到现在北京市每年拿出5亿元来发展体育产业,这5亿元来自北京市财政,将作为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业、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

2.体育产业化程度较高

北京与上海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和体育发展的良好基础,积极开拓体育市场,与国际体育市场接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把体育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其在拉动社会消费、刺激经济和提供就业上的特殊作用。目前,北京和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龙头,体育产业化程度较高。2002年北京体育产值为128.4亿元,2005年已达到203亿元,并在积极探索国际大都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网络体育、体育书刊和体育彩票为主的体育市场体系,力争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3%左右。[6]上海在“九五”体育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体育产业成为本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2002年上海体育产业产值为158.5亿元,远超过2001年的50亿元,结构已呈多元化,并向大型化、集体化发展。[7]

3.体育消费市场较大

体育消费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体育产业与体育需求等众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北京和上海的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较高,生活需求层次更高。体育生活方式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体育需求已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消费水平也较高。据广州体育局网站的信息称,北京居民体育月消费支出为87.25元,是太原市的5倍还要多。值得一提的是,都市市民的体育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参与一般性的体育项目消费以外,体育旅游、体育探险中带有挑战性与刺激性的消费活动市场需求空间越来越大,如水上运动、探险、野营、高尔夫球等现代体育休闲项目的参与者逐渐增多。还有新兴的大型电子竞技游戏、网上竞技等科技型体育活动项目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

二、北京和上海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

目前测度某区域产业集聚程度运用最普遍的工具是区位商公式,它是指某地某产业或行业比重与整体区域该产业或行业比重之比,旨在通过测定该行业(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集聚和相对专业化程度,反映该行业(产业部门)在各地的集聚发展概况与比较优势。在此运用此公式对北京市的体育服务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相关数据缺乏,上海市不能进行此实证分析)。限于资料的可获得性,笔者只收集国内经济实力较好的天津、南京、广州等三大城市的相关数据与北京进行相近年份的分析比较,通过比较这几大城市的区位商数值的大小来确定北京市体育产业的集聚程度和比较优势。区位商的公式如下:其中,LQi是区位商值,在此处,选取ei表示某区域体育产业的增加值,Σnei表示某区域所有产业的GDP总值,Ei是研究范围内体育产业的增加值,ΣEi则代表研究范围内所有产业GDP总值累计数。

一般来说,以全国某行业的区位商为1计算,如果某区域该行业的区位商高于1,则成为专业化部门,愈高则专业化程度愈高,表明该区对这一行业的吸引力越大。通常,区位商高于1.5,显示集聚度就比较高。从表1的计算结果来看,北京市2002年的区位商值是1.83,明显高于其他三大城市。说明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度较高,对体育产业的吸引力较其他城市要大,同时北京市体育产业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并且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北京市体育服务业集聚的基本格局

北京市参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做法和思路,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考虑,规划建设体育服务业的六大集聚区,准备形成南北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东西有特色体育健身园区的体育服务业集聚的基本格局。以上六大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不一样,有的很早就开始酝酿,如龙潭湖体育园区早在1994年就有政府官员提出开发设想,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才成为具体的实践项目与其他集聚区一起融入北京市发展体育服务业的整体思路中;有的借助北京市得天独厚的奥运资源,把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发展北京市体育服务业两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如奥林匹克中心区、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区、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区等;有的利用已有的区域发展资源,挖掘体育服务业项目,增加区域发展亮点,如处网络体育集聚区。目前有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已经投入运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的已经破土动工,正在进行招商引资;有的正在规划之中,前景值得期待。北京市在我国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奥运资源使北京市体育服务业集聚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借助这些平台和载体,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市体育服务业将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凸显体育服务业的集聚经济。

(三)上海市体育赛事服务业集聚发展情况

近年,上海市借助自身优势举办大量国内外各项重大体育赛事,创造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2002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26个电视台转播了该项赛事,总计转播时间近900小时,累计观众达7000万人次;2004年世界一级方程式大奖赛上海站比赛为新兴的汽车生产城市增添了一张醒目的城市名片;2004年10月,NBA季前赛在中国举办,NBA成功实现了市场扩张,也极大满足了中国人亲睹世界著名篮球赛事的愿望;2005年世乒赛使上海再度成为世界媒体聚焦的中心。[8]

上海市体育赛事活动日趋活跃,数量、规模大幅上升,高水平、有影响的国际赛事日益频繁,尤其是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为实施“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明确提出了“积极申办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体育赛事”的战略方针,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纷纷入驻上海。在未来几年内,上海必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最多的城市之一。[9]

上海体育赛事的不断聚集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带动了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如赛事中介、赛事评估等,还催生了相关的新型企业,如场馆搭建、体育设备、器材租赁和公共接待等,也带动了上海的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新闻业、广告业、房地产业等的发展,为其他产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有关资料表明,2004年上海F1大奖赛期间,上海国际赛车场收入为4亿元人民币,其他相关产业收入更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左右,锦江国际集团在沪的30家星级酒店在F1期间(9月19~26日)较去年同期增加收入3800万元,增幅为65.7%。香格里拉饭店9月22~28日一周内客房收入比平时增加780万元;金茂大厦的凯悦酒店平时每周收入在900万元左右,9月22~28日一周收入为1560万元人民币,比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期还高。另外,2004年前11个月,到上海旅游的游客超过了400万人,而2002、2003年分别只有270万,这与2004年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首次举办当然不仅仅是巧合。此外,根据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评估中心关于2005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综合效益测评报告显示,该赛事对上海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带动为2.49亿元人民币。

三、北京和上海的体育服务业集聚机制

(一)具备良好的区域优势

(二)政府的大力倡导

“历史反复表明,良好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需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这段话正好反映了政府在体育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是北京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还是上海的体育赛事不断集聚,都是政府大力倡导的。如北京市政府参照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打造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娱乐、体育彩票、体育会展、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网络等产业集群的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全面规划体育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支持申办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同时,上海市政府通过成立赛事组委会,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对上海大型单项体育赛事的成功运营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大力倡导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原因与目的,除了快速整合体育资源,迅速提高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外,还想让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体育服务业集群能及时主动地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这与体育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功能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北京与上海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与政府的推动力量休戚相关。

(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体育产业外在的区域优势以及宏观的政府主导是促进体育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在具备这些重要因素的基础上,有重大的历史机遇加以催化和推进,促使可能性向现实快速转化,体育产业集聚的速度和质量就会更高。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无疑是北京市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催化剂。奥运会不仅为北京体育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配套的硬件设施,还给北京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带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会。北京市规划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就是奥运资源赛后利用和发展体育产业两个目标有机结合的体现。上海市近年来一些重大体育赛事的申办从某种意义来讲其实是为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与举行做铺垫和积累,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又能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并能吸引更多的优质体育资源向上海集聚,上海的体育赛事将进一步集聚。所以说,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在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京和上海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前景

(一)产生集聚经济,形成产业集群

北京市倾力打造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为体育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能快速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把这些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长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效率提高的多个体育服务业集群。同样,上海市体育赛事的不断集聚会形成体育赛事产业集群,这样不但会形成劳动力和人才的共享效应,促进专业化的深入分工,造成体育赛事举办成本的节约和产出的增加,还能形成中间投入生产的规模经济和知识信息的外溢,引起其他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形成规模的集聚经济。当然,这样的发展结果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城市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水平;理论界要加强体育服务业集聚效应的机理研究;中介服务机构要提高服务质量等等。

(二)推动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

篇7

我国目前可堪称世界体育大国,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笔者对其加以具体分析后,认为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

1.2传统体制的制约,无法提高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企业对于投资体育事业的积极性逐渐打消了。

1.3市场竞争意识缺乏,对体育经济产生影响开发

市场的机遇转瞬即逝,成功只属于抓住机遇的捷足先登者。一位日本商人曾向他的中国同行感慨地说:你们中国乒乓球称霸世界乒坛30年,为什么中国商界不借乒乓强国之光,搞借光经营呢?中国是世界体育强国,可借光之处很多,但如何借光经营,只有企业家唱独角戏不行,还需要舆论界的宣传和呼吁,需要经济学界在具体运作方面的讨论争鸣。运用经济学界锐利的目光,抓住机遇,提高意识。遗憾的是,近年来经济学界在这些方面务虚的甚多,务实的少。

1.4市场定位不准,惯性思维跟不上形势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

2体育经济促进体育商业化发展的途径

2.1发展体育品牌战略,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当中国市场逐渐告别短缺经济转向买方市场时,名牌战略的重要性一下子凸现出来,并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认同。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双星等名品。但挡不住耐克、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守住,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不乏挑战。面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近年来谈论品牌战略的文章颇多,而不能将体育品牌纳入其中的品牌战略,只能是跛足的品牌战略。

2.2利用体育的公益性,获取体育产业的最大经济效益

篇8

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为世界带来4000亿美元的收入,并以年20%的速度递增。体育产业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新兴产业的巨大魅力,它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朝阳产业”。江苏省体育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兴起,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初具一定规模。但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禁锢,使得欠发达地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意识淡溥,与江苏省发达地区的体育经济、产业发展的程度相差甚远。因此在当今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体育消费的意识,从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省体育产业的现状、构成

2005年江苏省运动员在世界最高水平比赛中3人次获金牌、5人次获铜牌。在亚洲最高水平比赛中,共有21人次获金牌。成功举办第十届全运会,江苏省共夺得56枚金牌、136枚奖牌,竞赛总分、金牌总数均居全国第一。随着江苏省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技术培训、体育用品、体育彩票为主的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据江苏省体育产业调查报告统计,江苏省各种体育产业活动单位达4400多家。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其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59%,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为0.63%。体育产业的总体构成中,体育用品业所占比重远大于体育服务业。从增加值构成看,2003年体育用品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60.27亿元,占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82.11%;体育服务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13.13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7.89%。

二、江苏省体育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这两省一市,历来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在体育用品业的发展上,长三角地区落后于福建和广东。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体育用品业异军突起,以一种集团优势傲视群雄,并成为我国三足鼎立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之一。有专家分析,上海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正在下降,而该行业在浙江的发展较快,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正在上升,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中具有相当好的基础。目前上海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金融与服务中心,而浙江和江苏则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两省一市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江、浙两省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成为可能。

三、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体育产业虽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

1.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有待提高。体育产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研究有体育产业的分类、体育产业的法规体系、体育产业的组织和管理等;微观方面的研究有体育竞赛市场开发、运动明星效应、体育彩票管理、运动产品市场开发管理、体育信息产业管理。目前,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产业市场。但是,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无论是市场规模的档次,还是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都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更为薄弱,不能对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地支持和实践指导作用,今后如何加快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步伐,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的理论体系,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已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2.体育产业法制建设尚需完善。目前江苏省已出台的大多数体育产业法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相应配套的体育法规、条例等,对管理细节及各运动单项的规定不够严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国家体育总局各竞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管理职能的矛盾;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与体育部门之间的矛盾等等,现实中,一些体育产业经营企业不仅缺乏政策上的扶持,而且经营活动中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大大加重了经营者的成本,客观上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3.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消费一般划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和参与型体育消费。从目前现状看,实物型体育消费比重还是明显偏高。据调查资料表明,江苏省的城市居民对体育消费主要以运动服装、鞋袜和运动器材等实物型消费资料为主,而这占了整个体育消费支出的90%左右,意味着江苏省居民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合起来也不过占10%左右,二者比例严重失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百分比就更底,人们自己掏钱进行体育锻炼、观赏比赛的意识浅薄,而一些发达国家居民在体育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占体育消费部支出的比例已基本达到了54%,二者的差距很大。

4.体育产品制造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体育产业具体表现为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售。资料显示,全球65%的体育用品产自我国。虽然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呈上升趋势,但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体育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产品以运动服装、鞋袜、自行车及配件运动设备等大路货为主。江苏省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增加值虽已达到44.44亿元,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目前还没有国内外的品牌,大多数企业仍是来料加工,这不利于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做大做强,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急需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5.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不够。目前,江苏省发展体育产业比较注重有形资产的利用,而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会微、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运动队队名的价值等,重视和开发不够,突出反映在媒体、载体、新闻广告运作中未能通过有效包装、宣传和市场竞价,使其市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和利用无形资产做的就更不够了。体育产业的资产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以上形态的无形资产,要把体育的无形资产通过包装和整合,同相关产业进行嫁接,以期通过优势互补开辟新的市场,这也是体育产业内部进行低成本扩张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建议

主管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要明确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要明确政府在体育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职责。从实际出发,制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消费发展战略,立足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重点加强体育服务消费品市场的开发,特别是要加大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市场和运动竞赛、体育表演市场的开发力度,并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注重开发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坚定走引进与独创相结合的道路,从居民实际消费能力出发,适当引进一些体育消费项目,以苏北的实际为立足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资源,挖掘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传统体育消费项目;依据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体育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以确保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市场及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与完善。

五、结束语

体育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的健康而迅速的发展,对于拉动体育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进步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江苏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制定和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科学有效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及时制定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改革步伐,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以及江苏省的体育产业向着科学、有效、迅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丛湖平:试论体育产业结构及产业化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2000,30(4)

[3]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N].中国体育报,2000-12-19

[4]于军等:山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篇9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35-1

1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1.1 经济决定体育发展的水平及其发展规模

1.1.1 经济决定体育发展的水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和全社会有可能给体育运动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以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使体育运动的规模不断扩大。

1.1.2 经济决定体育发展的规模 随着投入体育领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巨大增长,我国体育运动规模也有了巨大增长。国家通过体育彩票等手段募集资金,投入到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扩大了全国参加体育运动人口的规模。但是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生产总值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投入体育事业的人力财力受到制约,从而制约体育的发展规模。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对体育事业投入的增多,我国体育运动的规模必然会得到扩大。

1.2 经济制约竞技运动的水平及决定体育运动体制和运行机制

1.2.1 经济制约竞技运动的水平 一个国家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在当代条件下,竞技运动的水平越来越依靠运动训练水平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科学训练水平。北京2008年奥运会“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口号中的“科技奥运”这一点正与之相符,科技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经济上强盛才会保障先进的科技手段投入到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去。奥运会的竞争可以说是体育运动领域里科学的竞争,也是各国在体育领域里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竞争。

1.2.2 经济决定体育运动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指引下,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转变。第一,体育事业机构开始面向市场,走向市场,部分已经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向社会提供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各种体育服务。第二,一部分观众多、影响大和适合产业化的项目,开始走上了产业化道路,较多为各种自主经营的企业型的职业运动俱乐部。第三,各种以盈利性健身娱乐企业及健身俱乐部正在勃勃兴起。第四,各种非盈利性的民间组织正在兴起,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及群众体育的普及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条件。

1.3 经济决定着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体育娱乐形式

1.3.1 经济决定着社会对体育的需求 社会对体育的需求越大就越能推动体育的发展,社会对体育需要的强度则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体育健身中去。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活动已渐渐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快乐和良好心态的重要手段,“花钱买健康”“请客吃饭不如请客健身”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

1.3.2 经济决定着体育娱乐形式 这一切不仅促使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大大增加,也促使体育运动形式的显著变化。人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已从单纯的广播操演变为丰富多彩、形形的健身娱乐活动。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不但要考虑到健身功能,而且越来越考虑到其娱乐功能,依据自己的爱好自动选择。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体育健身、健美、舞蹈、游泳、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滑雪、攀岩和漂流等项目,都成为不同人群喜爱的体育活动。

2 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1 体育运动对增强劳动者素质的作用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2.1.1 体育运动对增强劳动者素质的作用 第一,体育可以使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意志性格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使之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第二,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增强肌肉的力量;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为更好的工作提供前提条件。

第三,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抗疾病的能力,可以避免或减轻由于职业特点对身体的损害。

第四,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某些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医疗和康复作用。

第五,体育可以恢复劳动力。无论是参加体育活动或是观赏竞技比赛,都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快乐,从而缓解人们高度紧张的精神,有效的恢复和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第六,体育可以延长人的劳动寿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延缓人的衰老过程,维持机体功能,从而延长劳动寿命。

2.1.2 体育运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职工的健康,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发病率,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它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不少企业纷纷组成或冠名自己的企业运动队伍,来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带来不菲的经济效应。

2.2 体育产业的形成对经济的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篇10

一、社区体育与小学体育的关系

(一)小学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小学的体育教学具有基础新,也具有普及性。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为竞技体育培养重要的人才,也是社会体育与国民体育的基础。根据相关的教育政策、教学调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学必须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生在的数量大、规模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的规模其他社会群体无法企及,因此,小学体育教学的延展性与普及率都非常的高。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开始,其基础性有利于对学生的医生产生重要的而影响,有利于学生树立健身理念、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引导下学生形成锻炼的好习惯、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与良好的运动健身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运动水平,因此说,小学体育教学是社区教学的基础。

(二)社区体育是小学体育的延伸

社区体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体育没有学校体育教育那种系统性与整体性的优势,但是社区教育具有新颖性、灵活性与自主习,没有学校体育教学中那种无形的束缚与约束,主要是人们资源的参加、主动地锻炼。在社区体育中,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自主的进行选择。社区体育的另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它在时间上没有硬性的规定,可以任何一天的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进行,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自由的进行组合,其中下五六岁的小孩,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组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社区体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他不像学校体育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内固定的场所固定的全体学习一定的知识,社区体育包括学生、学生父母、还有其他社会成员,只要是能够参与到锻炼中的人,都可以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的成员。在社区体育中,学生占有重要的位置,对社区体育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学生逐渐的走出学校的大门,走入社会,他们在社区体育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最终实现全面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目标。因此社区体育是小学体育的延伸。

(三)小学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支持与保障

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比较长,国家对体育教学的发展比较重视,在体育教学的器材与场地上给与极大的支持。从相关的调查研究数据上显示,体育教学人数少,场地充足,在上课的时候使用,在学生放假期间基本是闲置。但是社区体育的发展比较晚,历史比较短,,场地非常少,设施不够完善。因此,在小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综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设施与平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教学具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强硬的师资队伍、专业的体育训练与科学的培训方法等等。社区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能够依靠社区成员自己的摸索,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专业的训练。因此,学校体育对社区体育除了在硬件上提供支持,在软件商也可以提供帮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小学体育教学占整体教学的45%,,充分的合理的利用小学体育教学的设施,有利于促进社区体育的长远发展。

(四)社区体育可以扩大小学体育的影响

小学体育具有强硬的硬件设施与雄厚的师资力量,但是他的影响范围比较小。学校体育在教学中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教育系统的内部,不能够在大范围上进行广泛的传播,不能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以学校体育我中心的体育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育环境封闭,不不与外界进行联系。学校体育与社会上的体育活动各自为政,体育教师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因此,小学体育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就比较小。社区体育的对象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利于体育的传播,小学体育在社区体育这个平台上,能够将自己的体育文化向外传播,扩到体育教学的影响力。

二、社区体育与小学体育合作发展的前景探析

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实际上,社区体育与小学体育融合的道路并不好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相关的部门在两者相互融合的道路上没有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两者在缺乏相关的工作意识。其次,学校教育自身带有的封闭性的特点,使得他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联系,不能发挥自身体育教学优势带来的促进作用。从整体来看,学校体育是点,社区体育是片,全面体育是面,以点带片,以片带面,学校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中心。因此,政府部门要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进行相关的调控,学校的体育设施在学生上课期间归学校使用,在空闲时间归社区使用,促进一系列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社区体育的良好发展。

三、社区体育活动缺乏与小学体育的合作

在社区体育的开展中,缺乏主动地与小学体育的合作。这种现象出现主要原因就是社区体育组织与学校部门缺乏联系。社区体育在自身的开展过程中,经费缺乏,大部分的经费都是居民自己组织的,缺乏专门的体育机构,只是一些体育爱好者自发形成的组织,自己出钱、自己娱乐,政府体育教学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社区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积极的产生联系,促进社区体育长期的、稳定的、良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全面健身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需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二者要主动的向对方靠近,促进二者综合的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篇12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背景

(一)初级阶段(1979~1991)。这个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处于计划经济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对体育经济的认识比较模糊;体育产业的起步,主要以体育搭台、经贸唱戏为模式。同时,体育产业主要从事生产体育用品、场馆出租、兴建公司等经营创收活动。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体育用品进入商品化进程,涌现出“李宁”、“健力宝”等众多体育产品品牌。当时,体育用品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体育竞赛基本处于国家包干状态。

(二)发展阶段(1992~1996)。这一阶段,掀起了体育领域发展体育经济与产业的热潮。1993年全国首次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1995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将“体育产业”作为主要议题,明确提出今后要“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事业的格局,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体育经济和产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4年国家体委统一发行了体育彩票,从1994~1998年共发行了22亿元的体育彩票,获公益金18.6亿元。1994年广州市仅市属体育场馆创收达3,400万元;而深圳市现已建有保龄球、高尔夫球、网球、桌球等活动场所160多家,总投资额60亿元,年营业额5亿多元,从业人数1万多人,1995年上海市体育产业产值达1亿元,目前上海体育产业产值已占上海国民生产总值的15%。

(三)繁荣阶段(1997年至今)。1998年“中体产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使中国体育产业进入了空前发展时期。在上市公司中,以体育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有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拥有体育场地60余万个,全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已达500多家。1999年第七届体育用品博览会参展企业数达550家,成交额为6亿元人民币。2001年我国甲A足球联赛的观众人数已达2,000多万人次,涌现出了大连实德、上海申花等经营成绩优异的俱乐部。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状况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的质量也有所改善,产业的效益也明显增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门类。

(一)体育消费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的拓展和体育人口的增加,实物型体育消费迅速增长。在物质生活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各类体育产品开始成为消费热点。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正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体育市场已具规模化。我国体育市场已基本形成包括竞赛表演市场、健身娱乐市场、技术培训与咨询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旅游市场在内的目标框架。竞赛表演市场,广大群众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水平奠定了体育竞赛市场的基础;健身娱乐市场,群众健身娱乐消费的扩张,激励了社会、私人、企业投资举办体育场所的积极性;体育用品市场,在各类体育消费的刺激下,体育用品的生产规模也随市场需求而不断扩大;体育彩票收益每年约为国家筹集250多亿元的体育公益金,体育彩票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三、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一)体制不完善,法规不健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轨”或者说“转型”时期。虽然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已脱离政府的行政体制,但许多省市自治区为了自身利益,仍将体育产业归属于政府部门的管辖范围下,束缚了企业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可能性。此外,目前我国已出台的大多数体育产业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对管理细节及各运动单项的规定不缜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一致情况。比如,国家体育管理总局各竞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与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管理职能的矛盾;地方政府与体育部门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缺乏必要的政府扶持。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目前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体育消费属于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运用什么样的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目前来讲,没有政策遵循。如:体育彩票是由政府给予的一项很优惠的体育产业政策,在目前情况下也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项有效的途径,但是体育彩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立稳定的发行政策。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三)缺乏高素质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目前,中国体育市场人才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大学有培养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目前主要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另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市场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

四、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对策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一)尽快组织修订和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制定与之相吻合的体育经济政策,加快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积极抓各地体育设施的开发和利用,抓好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在体育彩票的公益金收益中抽取一定比例资金设立体育的发展基金,对欠发达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实行政策倾斜与扶植,在项目、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二)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由于目前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阶段,体制需要不断创新,产业结构必须优化。除了按市场规律进行发展外,还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三)培养体育人才。一是规范体育市场。针对我国体育人才短缺的问题,我国应加强体育人才的培育和教育,努力造就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管理型人才。首先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再次要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二是要加强市场。规范运作,正确引导和刺激消费。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档次,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四)培养体育消费习惯与消费市场。姚明、刘翔的出现,其蕴涵的价值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将全国人民的奥运狂潮掀起。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体育与民族情结、国家兴衰联系到了一起的时候,它所迸发出来的潜力是惊人的,完全可以影响国人的体育消费习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体育消费市场。然而,体育市场作为一个以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为目标的市场,它富有弹性,不能以“民族”一词蔽之,体育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是需要经营者去了解和把握的,同时也是需要经营者和管理者去开发和挖掘的,只有这样,这个市场才能不断壮大,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1 前言

体育经济是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体育与经济的联系不紧密,对体育经济的研究不为经济学界重视。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目前经济学界对体育经济的关注程度与体育经济本身的发展状况颇不相称。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已影响到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当务之急。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搜索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 论文分析

3.1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必须结合世界体育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国情特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目前应重点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3.1.1市场定位不准。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3.1.2市场竞争乏力。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 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3.2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1)发展体育品牌经营。①体育用品品牌经营。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营。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双星等名品。但挡不住耐克、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守住,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不乏挑战。面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②体育赛事品牌经营。在中国体育日渐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的大背景下,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名牌赛和把一个体育产品经营成品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品牌效应。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 的国际田径赛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级马拉松赛的行列。

(2)实行体育设施多种经营。很多体育馆由于经营不善, 偌大的场地闲置,体育馆也入不敷出。体育馆可以以体为主,按市场经济规律全力开发体育市场,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譬如,开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厅等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建设和优质服务争取体育竞技活动、展览会、学术交流会在场馆举办;开办体育俱乐部,并配合体育活动开办餐饮、住宿、小摊亭等其他经营活动。趁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实行多种经营,让闲置设施活起来,变单调用途为多用途,以馆养馆,反哺体育。

(3)依托体育进行借光经营。借光经营就是借一些体坛名人、 名物、名事的影响力来扩大产品、企业的 知名度,进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运作方式有如下几种:①与体坛名人联合办学,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后继人才。②“出口”优秀的选手和教练。我国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将我国优秀选手和教练“输出”到有需求的国家,既可开展两国体育交流,又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③借体育赛事 在本国举行之机,推进国内旅游、博览等业的发展,推动经贸合作。

(4)注重体育的商业策划与管理。体育在国内、国外均拥有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体育的商业策划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能否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等重要问题。1997年令世人瞩目的柯受良飞越黄河令柯受良本人及 其广告策划人身价百倍,但遗憾的是赞助柯受良飞越黄河的内蒙古彩虹电视机生产厂却鲜为人知,有人遗憾地将其喻为“买了鞭炮给人家放”。这是企业不注重体育商业策划的一个惨痛教训:耗费大量资金,却没有将自 己推向市场。与之相比,1998年夏季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的成功可谓登峰造极。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 ,更是一次颇具规模的商业活动。精明的法国人借此良机,充分开发“足球经济”。具体做法包括:独立拉赞助、实行经营性票务,出售电视转播权和赛场广告权,全力开发纪念品,推进国际经贸合作等。众人感叹:“世界杯开动了印钞机”。

4.1 80年代,世界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锐步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后发现,仅有20%的体育用品真正用于竞技运动,80%的体育用品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用品,于是锐步公司将主要精力投入体育休闲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一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体育经济有它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对中国体育市场富矿的采掘才刚刚开始。诸如体育竞争的商业策划与管理,体育广告的创意,体育产业的投资决策,体育经济的国际合作,体育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 的密切关系,凡此等等,期盼经济学界作深入系统研究的体育经济问题还有许多。21世纪是体育经济大展风采的世纪,缺乏体育经济内容的经济学不可能是完整的经济学,体育经济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日益受到经济学家们的青睐,通过国内外体育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总结和比较分析,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体育经济学的日子已为时不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