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计算机学历提升

计算机学历提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计算机学历提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计算机学历提升

篇1

中图书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174-02

伴随着扩招,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大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学习成本较高的专业,在高职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前可能还需支出相当一部分培训或实训费用。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造成的压力更大。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还面临着较之其他专业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在心理方面普遍存在各种问题。

1 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约占30%,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还略高于这一数字。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成本比其他专业更高,除了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基本支出外,购置电脑是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支出,同时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就业要求,网络通信支出、软件书籍购买、考级考证支出和培训实训费用也是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经常性支出,这些支出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在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自卑、焦虑、嫉妒等消极心理极易出现

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精神紧张和心理紧绷长期存在,极易出现自卑、焦虑、嫉妒等消极心理特征。

自卑是经济困难学生最易产生的消极情绪,他们进入大学后,常因经济上的弱势和教育条件的差距,在成绩优异或者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面前自惭形秽,心理感觉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引起情绪低落、迷茫、看不见希望等问题,产生自卑心理;经济困难学生还易产生焦虑情绪,经济拮据导致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担忧,加上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出走、旷课乃至退学等问题行为;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弱势带来的自我保护需要,使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极其敏感,获得尊重的需求更为迫切,更易产生嫉妒情绪。

1.2 人际交往障碍

生活的拮据、过度的自卑、自身的弱势等原因往往会使经济困难学生因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而畏惧人际交往。出于对自尊的保护,他们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他人了解自己的情况,更不会主动向他人袒露心声,往往给人以孤僻、敏感、难以相处等负面印象,慢慢形成自我封闭与排斥交往的恶性循环,脱离集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1.3 “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例如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扶持,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这些政策与措施也使得个别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过分依赖心理,他们对于接受社会和学校的资助十分坦然,认为因经济困难而受到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有极个别人甚至还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想要获得更多资助,缺乏自立奋斗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如何调动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性也成为很多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难点。

1.4 学业困惑和就业心理误区

据统计,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一方面是有些同学因为高考失利错过了理想中的学校和专业,而经济的拮据又无法满足他们复读的愿望,无奈接受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巨大的失落和无奈使得他们对于学业和个人职业发展充满着迷茫与沮丧;另一方面,经济困难使部分同学缺乏计算机专业必需的操作、实训和实习的硬件条件,形成学业进步和能力提升的客观障碍,使经济困难学生对在学业中落后感到自卑和不公。

就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很多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门槛也相对较高,特别是很多单位需要各类证书或者培训经历,而经济困难学生无力承担获得证书或培训的成本,使得很多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既有经济拮据、机会缺乏的客观劣势,也有学习困难、能力不足的主观差距,从而使他们除了具备大学生就业中的普遍心理偏差外,还极易出现孤独、盲从、抑郁和嫉妒等“心理贫困”。

2 解决计算机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2.1 完善资助体系,缓解经济压力

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各高职院校还应结合实际,在不断完善以国家资助为主的“奖贷助补免”助困体系之外提供伙食补贴、意外救助、勤工俭学等助困形式,把助困由“输血”向“造血”引导,既丰富资助形式,扩大资助面,缓解学生经济压力,也能锻炼学生能力,增强自尊自信,更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的积极性。

2.2 强化思政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贫困观,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正确对待经济问题,既要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也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积极面对人生,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一对一谈心等形式,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疏导他们的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经济困难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困境;同时要加强诚信和感恩教育,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2.3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同学之间的家庭经济贫富差距可能会影响到校园文化,造成浪费、攀比、炫富等不良现象出现在校园中,加重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压力,引起他们的负面情绪。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相互攀比。倡导守望相助,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同时尊重经济困难学生的尊严和隐私,给予他们人格尊重和精神平等。

同时,各院校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的学术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娱活动,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加强他们与他人的接触沟通,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调节他们的负面情绪,舒缓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在给予他们经济上的帮扶之外重视给予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

2.4 着力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

行业就业竞争激烈、个人经济条件限制、学业和职业技能的不足,就业观念的保守和个别心理问题等原因造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其家庭的经济状况的好转与否,更关系到其本人的人生发展和个人尊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应成为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开展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们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加强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等,使他们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二是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条件, 冷静看待自己学历、技能和计算机行业现状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形成积极的就业心态和理性的择业动机;三是要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能力是影响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各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和提供免费上机机会来确保他们不因经济结局而影响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各类职业技能比赛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促进他们学以致用、锻炼技能,加强校企合作利用社会资源把他们的学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此外,还要开展专门的经济困难学生求职技能培训,尤其要培养他们求职中的自我营销能力。

3 结论

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院校学生管理和资助工作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应强化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扶助,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引导他们克服心理心理问题,正确理解经济困难与外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参考文献:

[1] 邓素碧.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与资助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2] 杨晓华.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2009,(8).

[3] 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篇2

【中图分类号】G235.3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30-01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扎实灵活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将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人通过计算来进行,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通过计算来落实。同时明确知道,几何知识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通过公式的推导与运用来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适度把握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问题情境是直接或间接指向某特定数学问题的真实任务环境,包含知识背景、数学问题及其表征、操作空间等基本要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计算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尝试如下方法:

1.生活经验引入法。数学是“普通常识的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数学学习仅是其生活中相应数学知识体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由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在教材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形成交互作用,建构数学知识,如“角的初步认识”就可以安排学生从红领巾、书本等实物去发现几何图形中各边角的意义;“元、角、分的认识”可从购买零食等日常活动展开。

2.现实问题模拟。主要就是将现实问题的表征与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通过提炼后具有吸引力的表征来构设问题情境。如“有余数的除法应用——租船”。就可将租船情境模拟为呼拉圈的使用情境,以呼拉圈代指小船,每个呼拉圈内4人,14人要几个呼拉圈?在直观的演示、模拟环境中,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数学内涵及基本运算了。

三、夯实基础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和训练计算题的解答。首先须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公式等。能否理解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如四则混合运算,就应当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如95+5×(1-0.5),学生就应当了解到先乘除后加减,先计算括号的运算等相关基础知识,才能确保计算不出现差错。相对于低年级同学,高年级基础知识就更加丰富了。计算教学更应当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从已学的基础知识整理出发,进行迁移训练。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就应当从加法、分数单位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单位不同,是否可以直接相加?进而指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将问题转化为已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口算作为计算能力的基础,是仅依靠思维计算,快速得出计算结果的数学技能。口算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畴,对于学生记忆力、注意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均有直接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尤其应坚持“重在平时,贵在坚持”的教学原则。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表等都应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对于学生口算方法的长期熟悉和巩固,教师要适时地推动学生计算方法方面的熟练程度转化为基本数学技能。增强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四、自主探索。应在教师主导下经历算法探索过程对数学知识抽象逻辑的理解是学习活动与计算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中教师尤其应注意使学生在行为、表象与符号操作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心智活动。深入理解算理紧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刺激正迁移的形成。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可是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点,进入算理理解的新层次。如两位数相加的进位加法算术中,教师就可通过17+18=?,12+9=?之类的例题,引导学生比较两位数相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之间的算法联系,即相同数位上数的加减,满十进一。当学生把握后新旧知识关联后,教师还应在掌控课堂的前提下,在对比分析两者联系后,引导学生认清本质。

避免负迁移的发生。简单的如大数的口算。700+500=900.学生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7+5=12,这时教师就应强调7代表的数学内涵——7个百,这些问题在高年级学生看起来似乎很幼稚,但对于数学基础技能的培养却是不容忽视的。

算法交流。保证算法交流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倾听、质疑、体验、比较与评价。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互动教学中对话的“度”与其中蕴含的反馈信息,避免出现挤占课时的情况。我们可考虑从以下几句话着手:

篇3

许多数学教师认为计算教学仅仅是计算,只要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会计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所以在计算教学时,教师总是先出示要让学生学习的内容,然后示范计算方法,强调注意点,再让学生运用之前示范过的计算方法去计算。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师讲解计算方法时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这也是为什么计算题很简单,出错率却很高的原因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在计算教学时,我们要把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计算情境中,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乐趣,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整合自己已经拥有的数学经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中的例题(见下图)。

题目中只是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然后根据教材的提示计算12×3与15×4。教材已经把计算过程列好了格式让学生填,如果我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来教学的话,虽然学生经过强化,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进行加、减、乘、除法计算时,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不太明白。所以在教学这一道例题时,我实地创设了一个真实情境:我让班中的两位同学模拟购物情境,一位同学从我这里买走了3副中国象棋,一位同学从我这里买走了4副围棋。我让学生算一算他们一共要付给我多少元钱。学生很快就知道应先把每一个人付给我的钱算出来,然后再把两个同学所付的钱数加起来就可得出两人一共要付多少钱了。这时,我追问:在计算12×3+15×4时,为什么计算过12×3=36后不是先加上15后再乘以4呢?学生经过刚才的情境创设,已经明白了这一道题的计算过程,所以都齐声回答道:因为12×3算出来的是买象棋的钱,15元是一副围棋的钱,而不是4副围棋的钱,所以不能先加15再乘以4。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明白了为什么要先算15×4了。接着,我再强调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由于学生已经融入我所创设的情境中,所以都能自觉地听我讲解计算方法,并且能自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二、口述过程,梳理算理

学生明白算理是他们计算正确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明白算理,那么即使有时候做对计算题,那也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很多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理解算理。所以,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梳理算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计算的正确性。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是学生梳理算理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计算内容时,我们要经常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或思路,这样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脉络,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计算方法。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1页“想想做做”(见下图)。

当学生做完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因为有了第一题的格式做例子,所以大部分学生在计算第二、三题时,当乘到十位上的数字时,也都能与十位对齐,而不是与个位对齐。他们口述算理时,也都能很顺利地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在做第二题时做错了,他们得出的答案是310,而不是2542,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其中的一位学生口述他的计算思路,并出示他计算的竖式。没想到这位同学出示的竖式是这样的(见右图)。该生说:“当时我拿62乘以十位上的4时,也想把2乘以4的积与十位对齐,但是后来我发现下面拿6乘以4时,得到24,一看这个24都得写在十位的前面,感觉不对。你看前面无论是例题还是‘试一试’中的题目,当乘到十位上的数时,一般结果只是在十位前面多一位,哪有多两位的,所以我就想可能是把2和4的乘积8与个位上的2对齐吧。”听了这位学生的话,我马上明白了他还没有真正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发现了问题,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所有学生理解为什么与十位相乘的时候一定要与十位对齐。如果我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而只是简单的以“对”或“错”来进行评价,即使学生按照我的方法纠正了算法,他们也还是没有明白这道题的算理,那么在以后的计算中,就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三、重视口算,强化估算

口算是学生进行笔算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确保自己口算迅速、正确,那么也就不能保证笔算的速度与正确率。而估算是学生及时预测自己计算是否正确的基础,当学生笔算出一道算式后,用估算的方法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在什么取值范围内,就可以大概知道这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了。像前面计算62×41这道题时,如果学生对于20以内的计算不能一口说出来的话,那么就可能出错。如果学生养成估算习惯,那么在计算62×41时,就可以把62近似为60,41近似为40,62×41的结果就一定比60×40的结果大,也就是说计算结果一定要比2400多,而那位算出答案是310的学生就会发现自己计算错了。因此,我们要加强口算与估算教学,经常训练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让口算与估算充满数学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学生的口算与估算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才会慢慢提高。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时,教材中出示的例题是144×15,让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然后再小组交流算法。我在教学这一道题时,融入口算与估算教学,把口算、估算、笔算教学融为一体,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5=1500,40×15=600,4×15=60,最后算1500+600+60=2160;估算时,可以将144看成150,然后计算150×15=2250,也就是说144×15一定小于2250,比250少6×15=90。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笔算练习。这样,通过前面的口算与估算练习,学生已经基本上理解了这道题的算理与大致结果,这为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四、养成习惯,确保准确

篇4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也要加以培养,使二者互相促进。计算机手段的恰当运用,可以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利用计算机教学培养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手段与学具的普遍应用、直观演示与归纳总结紧密结合。既调动多种感官协调配合,又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减少知识间迁移的难度,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的概念之前,我们对学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全班48名同学中选出3个学生分别要担任物理、数学两科的学科代表,大家看有几种选法?学生用已学到的知识无法解决时,就有可能会带着强烈的欲望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直观鲜明的特点,使学生的耳、脑、口、眼、手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生动活泼的乐趣中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计算机手段能够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能力。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这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训练具有定向性和发散性。比如我们在教函数的增减性这一课时,课题目标是显然的,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在各象限内函数的增减性?于是要求对这一理由进行解释。可是学生对其中的原因可能还不知道,由此会产生“望梅兴叹”的感觉,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容易,但又不知道怎样去解决而会产生矛盾心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态去求知,教师就教材的目标去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验、画图。在课堂教学中,多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好这门科学的好奇心。要积极主动地运用好奇心,才能使学生多动脑、勤钻研,认真思考学习。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进一步演示说明,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前后一贯性,又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得到提升锻炼。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兴趣是学生爱学习的动机之一,是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原动力。初中学生从小学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变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枯燥的大量计算易厌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具学具的普遍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采用计算机教学手段,能够极大地发挥课堂教学艺术,使课堂气氛愉快轻松,从而有兴趣学习,获得乐趣,再得到志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意识。而要让同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教师要在课前备好课,全面领会教学思路,还要备好学生,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潜能,要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新课标改革的要求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懂得了如何去学习,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并发展。但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要日积月累,长期教育而去改变的。要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感受、体会知识的同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明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前提,有此兴趣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思维空间变得更加广阔。学生在发展智力、喜欢学习的同时,能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形成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篇5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要提高学生计算速度,须从口算入手,其原因有二。

1.1 在教学中,只要留心的教师都会发现和体会到,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的班级,大多数学生的计算速度都比较快,准确率较高;反之,不重视口算能力培养的班级,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准确率较低。

1.2 从课本的编排来看,不论是哪一版本,在每一个练习上都安排有1到2道口算题,如果口算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教科书为何又如此安排呢?

2 建立牢固的计算基础

古人云:“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话道出了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基础牢固,高楼将会高耸入云,稳若泰山。假如基础不稳固,高楼就会成为废墟。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皆与如此,如若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基础不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例如教学中学习乘数是几位数的乘法时,计算方法是:“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依次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如果乘到哪一位满几十已上时,就向前一位进几”,这事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如若学生对乘法口诀背不上,要计算此类题,那就难以下手;又如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学生若不会。

3 笔算训练不能间断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207-01

据调查,2007-2009年中,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飞速下降,已经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第2[1]。

这样的情况是否是单纯的属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过多和就业社会需求不够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根据调查分析得出,事实并非如此.例如,智联、中华英才网等知名招聘网站,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每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2]。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并且需求单位也招不到理想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教育现状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普遍存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并且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的情况。

(一)教学题材过于陈旧,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诞生到发展至今,各种新的尖端技术层出不穷,软件更新更是日新月异.不仅仅是计算机的专业人士,计算机科学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也从老人到孩童.那么,在这种全民皆能计算机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力呢?我想,学校除了要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还应该综合当前计算机的发展,不断让学生了解新知识,新技术。

当前社会上的主流计算机培训学校,平均每18个月左右教材进行一次更新,教学过程融入主流的技术和产品,使学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师资通常拥有5-6年的实战经验,多数担任过研发一线的项目经理。然而据了解,为数不少的学校还在使用5年前出版的教材,有些课程甚至还基于Windows 95/98平台进行授课,教材更新慢,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快速进入课堂。同样,学校里为数不少的计算机老师多年来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实战经验,由此师资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跟紧计算机科学前沿的发展,也是计算机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主要因素[2]。

(二)教学方法不当,学校教学条件有限

目前,很多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照本宣科”等老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灌输,缺少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思维的拓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教学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学校每年的招生规模都在很快的扩大,这样就引发了新的问题,学校的硬件(计算机)设施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降低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还有由于学校紧张的教学经费,很多老旧的计算机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更新,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在学校现有的设备下是没有办法进行的,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

正如摩根资本与投资集团公司中国总裁刘建华曾说过:“我们不会轻易去用毕业生,因为招聘应届毕业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应届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差,比如,像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传真机、打印机的使用,都得手把手的去教。”[3]

二、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要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对计算机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能够逐渐的掌握并运用,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为了这一目标的完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完善学习环境

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充分的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之中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在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过后,添加以下实例,让同学们去参与和应用,让同学们乐在其中,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想要学生有优秀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多的接触计算机才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采取讲练结合的机房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动手操作,使其能够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的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容易。

(三)加强实践和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实验和实践教学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此环节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作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内容,做到难易适中且实验任务不能过重,如果多数学生无法正常完成的实验就没有开设的价值。

第二,加强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重实绩和实效,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

第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由于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将极大督促学生动手提高操作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和项目开发活动,提高科研和项目开发水平,同时也尽早了解社会需求。

(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受打击能力

我们要多鼓励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他们多加辅导和关注;对于有一定进步的学生要多给与肯定,树立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信心。让他们在学习中通过互相帮助去解决问题,达到提高他们自信心与交流能力.对那些没有信心的学生,我们要增强他们的耐挫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去剖析其产生挫折的因素,并教导他们如何去调整自己,防止他们有忧郁、过度紧张等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胜不骄败不馁,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总之,伴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迅速普及,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势在必行.通过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完善学生学习环境.优化当前的教学结构,增加实验项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紧跟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措施,来有效的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7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要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灵活。“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一些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不足,对计算更是觉得枯燥,这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乐算。

首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寓教于乐,结合每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要针对新知识中的一些与旧知识密切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指导训练,给学生出示一些口算题。在这同时,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出示。如用游戏、竞赛等形式,还可以用小黑板、卡片、幻灯片进行视算、口诉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口算的良好习惯。

其次,利用新奇、形象化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寓言故事或中外数学名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中外数学名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例来为课堂润色,吸引学生注意力,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从而集中精力进行计算,增强课堂上的训练效果。

最后,要平时多指导,多纠正错误,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困难,从心理上准备好学习的基石,因为在小学阶段,计算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做什么题都离不开计算。所以,教师要从心理上多发现问题,解决心理障碍,并重塑信心,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透彻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1.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课上人人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投入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去,增强计算的自觉性。

如:在数学“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时,只用书上的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于是在数学中,让学生动手折线来理解算理的方法: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一公顷,怎么说明公顷的是多少公顷呢?并出示思考题(两个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用“?”表示所求的部分。列式后,观察图上的结果是多少公顷?)让学生结合思考题动手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不但知道了两个分数相乘后的结果,而且对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也很清楚,即:把公顷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4)份,1份是公顷。当1份的数会求后,2份、3份……的数自然也会求了。与此同时,“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达到了理法相融,理为法服务的目的。

2.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算理和掌握法则。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而且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迁移能力,就能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计算课也是如此,恰当地运用迁移规律,会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算理,掌握法则。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法则”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整数除法等知识,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新课“小明去商店买文具,每支笔0.3元,他用1.2元可以买几只笔?”学生因为有生活经验,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买4支笔。可当我请他们用竖式解答时,学生们就产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应该写在哪呢?这时,有的学生就说,如果都是整数就好了。我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个迁移点,因势利导地提出:如果把除数变成整数,要是商不变,有什么办法?学生思考,检索有关知识,不一会回答道: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得扩大10倍。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学生恍然大悟。这里的教学就是抓住了“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而商不变”这个小数除法法则算理的关键。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路”,使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联系。接着,我又设计了把除数变成整数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几种情况(小数位数比除数多,比除数少)的练习。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然后,出示例4:“2.434÷0.17=”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独立解决,并边计算边叙述解题思路,从而归纳出计算法则。这样,就使新的法则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实际意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真正地理解了算理。

三、熟记常用数据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

1.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

2.10以内的平方数、立方数。

3.1π-9π。

4.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5.有关“0”、“1”的计算特征。

四、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 、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篇8

学习的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学习目标的明确。只有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则是运用文字、图形、动画、音乐、语音等向学生传递信息,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它最大的功效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探究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创设情境,能把已有的认知获得发展、再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通过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主体式教学方法,由知识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利用计算机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赋予多媒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二、利用个别化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入,计算机个别化辅助学习模式越来越得以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计算机人机双向互动交流和对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个别化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遭到理智的挑战,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才能学生最好。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地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独自去探索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的优势辅助教学,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实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信息,结合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语文作文课时,教师除了情境激趣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学习网站,如:中小学生作文网省略,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使他们敢于大胆地标新立异,学会用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去探索和剖析问题实质,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不要认为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就不给学生推荐较好的学习网站。

四、注意的问题

篇9

学生对计算题缺乏兴趣,在计算方面还是特别容易出错。如:有的学生觉得计算题枯燥无味,很烦人;有的学生觉得很简单,不用动脑筋思考;还有的学生不管多大的数据都喜欢口算,不想打草稿等等这些不良的习惯,造成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因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一年级抓起,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终身受益。但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其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萌发创造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9加4"时,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结果是"13",但却说不出算理。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 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我先出示有10个格的盒子,盒子里面有9个乒乓球,盒子外面有4个乒乓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乒乓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乒乓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 + 4 = 13。同样,教学"9+7"、"9+8"、 "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 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操作活动的特点,突破了难点,又理解了算理,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二、视听结合,坚持口算练习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同时它也是估算、简算与笔算的基础。加强口算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发展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的口算练习。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时,为了能让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我经常采用"视算与听算"两种形式的练习。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引发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例如:练习10的组成时,老师打手势"4",学生打手势"6",表示4和6组成的;老师打手势"8",学生打手势"2"……。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时,老师说"9+6 ",学生答"15";老师说"8+5",学生答"13"等等,要求学生脱口而出。经常这样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因此,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对计算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为此,我有意设计安排一些竞赛形式的练习和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去参与。竞赛形式有:夺红旗、数学接力赛、抢答等。 "夺红旗"比赛,就是将一座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5道算式题,抽出15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数学接力赛",即每组一份题,每人做一道题后往下传,每组最后一人做完后,交上来,然后在班上进行评价,做得全对又做得快的一组就获得胜利。这样的比赛,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他们的潜能,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进取心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四、利用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在做练习时,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但面对出现的错误,我们不能采用避而弃之或反复强调的方法,而是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我常常用"数学医院"的形式,把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暴露出来。当医院的"红十字"旗出现时,学生都很激动,纷纷争着当"大夫","大夫"要说出"病因",并把"病"治好,就评"好大夫"。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断能力,从错误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篇10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准确率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

1.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计算习惯,这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1.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1.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2.注意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2.1掌握方法。

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再以口算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2.2坚持积少成多。

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们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既能轻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2.3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2.4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设情境,培养计算兴趣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活思维,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以“乘车”创设生活游戏情境,我先对学生讲明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下来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讲述:汽车从合兴镇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合兴小学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就轻松进入了加减混合的学习。实践证明,在计算教学中,若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则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扎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

1学生的编程能力现状与提高的重要性

编程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是获得企业青睐与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计算机应用中的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工作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而良好的编程能力具体包括稳固的数学基础、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的建模能力,对集成开发环境、测试工具、软件工程规范的熟悉,除此之外还应当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与人顺利沟通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当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编程能力不强的问题,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编程原理,老师教的编程方法也能够自己操作,但是当老师提出要学生自己完成一个程序时,学生就无从下手。这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找到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提高计算进专业学生编程能力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教学方面讲,造成学生编程能力不高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因而,必须改善教学方法。

2在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2.1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隐形工具,只有有效的使用课堂语言,才能更好的发挥语言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倾听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计算机编程课程中的专业术语非常多,而且晦涩难懂,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编程语言,学生难以理解,掌握起来也十分困难。所以计算机教师在讲授编程课程时应当将计算机编程的专业术语进行通俗化,例如在讲解语句格式时,向学生讲明,语句与祈使句类似,它是没有主语的,它表达的意思就是下达命令,而语句格式中的命令表示的是动作,参数表示的动作的对象,语句的深层含义就是命令计算机去执行工作。这样一比喻通俗化,学生就能很快的理解语句格式,并且不会忘记。又如在上排序这一课程时,将排序比喻成了学生体育课排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的队伍按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一样依赖,学生脑海中会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感性认识加深了,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思考,理性认识也逐渐形成,最终掌握了知识要点。

2.2设置故错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编程时常常需要交换两个变量的值,讲此问题时,我就采用“故错”的教学方法。首先将题目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一个直接采用A=B:B=A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多数学生采用此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当讲到这一语句时故意加上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两杯饮料,要交换,而饮料不能丢失,学生会马上说“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样,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的问题就提出来了,程序也解决了。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3实验中当好学生助手

实验是计算机编程课程的重点与综合体现,首先实验教学要选定合理的实验题目。实验题目应当具有实践性与趣味性,比如当我们编写一曲音乐演奏程序时,他的设计过程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时候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不要局限在小范围内。所以教师不应当在授课之出就给定题目的解决思路与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万万不可以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学生的想法,即便学生的思考模式是“错误”的想法,而是应当鼓励学生,让他们通过完成实验来进行自我判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勇气。其次,实验教学的开展应当合理的安排作业。我认为实验作业的布置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当堂完成的实验,这类作业应当尽量简答,因为实验课程占据的较多的时间,剩余时间有限,所以作业应当尽量简单但必须符合当堂教学的主题;二是综合类的实验,在课程安排上应当合理的安排集中上机时间。保证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巩固,在这个基础上应当按照课题进行小综合训练。三是课程开展初期布置大作业,让学生带着这个大作业来学习,随着课程的进展让学生不断的去解决大作业中的问题。其实,这个大作业就是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涉及的问题应当广泛,可以有一些课堂上不会讲到的知识,让学生在课下去自主的查找资料,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分阶段的对大作业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对于学生的结果不要直接就下定论,而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判断能力等等。

2.4案例教学法

据我了解,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的程序设计案例。案例的应用能够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应用实际,也能够让学生明白企业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案例法结合学生的自由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案例法的应用中,用侧重以下几点: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其次要对涉及形式和执行过程的解释,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再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应用一些较为经典的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应用一些较新的案例,避免所学知识的落后和与企业需求脱节,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从企业中获得进行案例教学的良好教材。

2.5项目教学法

引入项目教学法,从数据结构、语法、算法、优化、规范化编写代码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并通过具体项目实战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将对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项目教学,围绕项目展开教学。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应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实战工程项目的各种能力,包括团队协作、适合工作角色的工作能力等。同时也要求教师教学思想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掌握大型软件开发方法,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大型软件的编写,这个时期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期。相关课程也要布置大作业,但这时的大作业要由一个组的各个成员配合完成,这时不仅要写程序,还要按照软件开发的规范完成各个阶段的文档,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做的大作业进行答辩。大作业也可以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的课堂知识。

【参考文献】

篇12

二、安排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检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效果,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所以,应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word的文档编辑和图文混排的章节时,我们首先给同学看一些漂亮的海报,然后提出明确的实践目标,学了此章内容后我们必须给自己做一张精美的名片。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更加注重实用性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让学生通过实践加强对理论内容的感性认识。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而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比教会其更多的知识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不知道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知该从何开始,这主要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把握好,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在每个章节或者每次课的开始设置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般覆盖了本章或者每次课程的重点或者难点。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摸索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点。在问题驱动的方式下,学生可以有目的地、思路清晰地进行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安排社会实践教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可以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大医院的网络中心,通过医院网络中心的参观,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化的医院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从门诊挂号、办理住院、处理医嘱、费用管理到病人出院全过程都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临床科室用计算机共有六大功能:住院管理、医疗管理、医嘱处理、费用查询、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其中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医嘱处理、住院管理、报表打印、费用查询。这样,就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以此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力是人智力因素中最高的因素,是其他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产物。而创造力的培养,要经过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性过程的锤炼才能获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循序渐进的途径。通过实验、演示、参观、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己动手操作。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应提醒学生可能会引起差错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打分、答辩等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好每次实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由病人为中心的病房代替过去各种任务为中心的病房,计算机能力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才能实现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目标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慧英,蔡芳.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4).

篇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口算的要求是“熟练、正确和会”,同时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口算是笔算特别是竖式运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直接影响着计算的效果,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口算还是形成数感的载体。学生在口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运用了数位、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概念,促使学生形成数感。口算也是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基础,即使是在计算工具日益普及的今天,口算仍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技能。如何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成为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口算训练的。

一、重视算理教学,加强算法指导

口算教学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和方法,那么弄清算理就是关键。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8+几”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实物操作建立丰富的表象,理解“凑十法”,然后让学生详细说出思考过程。如,8+5,可以说成先把5分成3和2,先算8+2=10,再算10+3=13,后经过8+6、8+7、8+8等的练习,概括出用“凑十法”计算“8+几”的方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在经历了感知观察—形成表象—抽象概括三个阶段的学习和相应的练习,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个认知过程,学生既弄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法则,保证了口算的正确性。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要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则,训练初期要注重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只要求正确,对速度不做要求,重点在于巩固口算方法,为形成技能打好基础,随着学生知识的深化,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算理,并加强算法指导,引导学生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技能。如,口算99+98时,学生可能有几种思维过程:99+98、99+100-2、100+98-1、100+100-3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几种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优算法,提高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技巧。

二、科学安排口算训练

1.口算训练要有计划,有目的

任何计算都是以口算为基础的,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他运算能力的提高,口算的速度快、准确,不是一两天训练能达到的,而是持之以恒训练的结果,因此,口算的训练必须经常化。教师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口算教学熟练、会、正确三种不同的教学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安排好天天训练的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技巧。进行口算训练时,还要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要注意精心设计口算练习题,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时,如,72×5可以训练7×5+1的口算。这样有针对性的口算为新知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又如,在教学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自己编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题进行训练,学生在自己编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新知,还激发了学生口算的兴趣。

2.加强基本训练与针对训练

口算的基本训练内容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及相应的除法;100以内的乘加、乘减、除加、除减等两步计算。这些计算,都是整数、小数和分数(百分数)四则运算及其混合运算的基础。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口算,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组织口算训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易错题反复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防止错误被巩固下来。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如,“16×5”和“15×6”“24×5”和“25×4”等,可进行集中对比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知识的清晰性。

三、训练形式多样,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练习简单重复,学生就没有兴趣,练习效果就不好,要注意精心设计练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如,采用听算、开火车、抢答、分组比赛、找朋友、口算接力、摘苹果等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口算本,在课前2分钟组织口算或自算,然后同桌互批,全部正确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坚持每天晚上做5道竖式计算,教师对学生计算情况进行小结,每周评出口算周冠军,每月再评出口算月冠军,学期末再根据获得的红花数评出口算学期冠军,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口算的好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