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的魅力

生物学科的魅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物学科的魅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学科的魅力

篇1

物理知识本身有着多样化的科学之美,物理知识的应用也能让人产生审美愉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通过对物理知识的探究、认知和熟悉,体验物理知识的简洁美、新奇美、多样统一美等美感,并尝试应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产生审美满足。物理知识探究和应用教学的过程,就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知识化为方法、变成能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过程。把审美方法、美感体验尝试应用到知识掌握和应用过程,就会使教学过程充满审美元素,教学过程也就实现了审美化。事实上,同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可以根据不同的原理,即使根据同一理论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这就给审美尝试提供了契机,尝试就意味着实践创造,实践创造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创新。例如,一个力学问题,我们根据其性质,可以用牛顿定律来解决,也可以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或动量定理等来解决。而在用同一规律来解题时,既可以用分析方法,也可以用综合方法。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天地,其间充满了审美创造的内容。在高中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一题多解时,对其中多元的巧妙方法就会产生新颖奇异之美感;当多题一解达到目的,学生找到其中蕴含的解题规律时,又会产生多样统一的审美感受。

整理物理基本知识的课堂教学,也具有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综合作用。我们知道,物理教材内容编写的顺序一般都强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来安排的,是一个将知识逐步展开的顺序。而将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分解成若干课时来完成认知,还需要分解后的综合。知识板块在学完阶段性内容后如不进行综合,不加整理、复习巩固,就无法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感和系统感,也无法从整个知识体系全局来认识各局部知识的地位、联系和价值作用,更看不清这些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功能的联系、拓展,因而对这些物理知识的理解就可能不够全面。而这一综合过程,也就是审美提升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系统的比较、鉴别、分类组合、有机综合,根据其内在关系和联系等形成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之,才能认清和把握知识脉络,抓住物理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以核心知识挈领一般知识,达到对物理概念、性质、功能、作用、公式、定律、定理等知识的归纳和深化。况且,根据信息论、系统论和知识结构学说,也只有把物理知识形成一种链状的知识网络,才能使之成为长时记忆信号而贮入大脑,在需要应用时又能迅速实现检索和提取。同时,就物理本身来说,大多数的物理知识形态都体现出有序逻辑性,都具有美的品质,极具美感色彩。如电学与磁学的对称结构、机械能与动量的对称结构等,都十分齐整,具有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深刻美。在教学总结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用对称齐整的图表形式概括,形成立体化的结构展现出来,同时有意识地鉴赏和把握这些知识内在联系的“韵味”,就一定能养成和深化学生对物理美的感受,进而使之更深刻地感悟物理知识的真善美,熟练掌握知识并获得审美愉悦。

篇2

一、新旧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的实质在于通过知情融注的启发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状态,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同在一个教学班级的学习个体也不例外,即使在新课程新理念教学方法多元化的今天,“减小差异”仍是一个永恒主题。因此,一定要在准确地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融合的基础之上,提出学生力所能及且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就以“氧气、二氧化碳、燃烧”的知识等教学内容设问:你想做一名福尔摩斯式的大侦探吗?请你侦破——氧气中毒之谜、意大利屠狗洞之谜、古罗马远征军船队失火之谜……引人入胜的故事与案件侦破联系在一起,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通过化学课的学习,学生还深深地体会到,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另外,教师可以巧用生动、形象、艺术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符号变得鲜活起来,教给学生记忆和区别的技巧。例如,化合价与离子符号非常容易混淆,就形象地记为“头顶着化合价,肩膀扛着离子”。在情境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科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

二、演示实验分组化,激发学生的探奇心

探奇心会使一个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探奇是求知的动力,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导、学、练有机结合,巧妙穿插,营造愉快、合作、多彩、自主的课堂学习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是激发探奇心、获取新知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新奇的科学实验现象不断刺激学生的猎奇心理,不但获取了新知,训练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学科的魅力,使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持久的热情。

例如,在“溶液”的一节“物质的溶解”中,共有10个演示实验,全部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学生发现稀盐酸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后产生了一种白色固体,它竟然悬浮于液面上。氧气与氨气均为无色气体,前者遇水无明显变化,而后者极易溶于水并产生了强大的负压;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均为无色晶体,溶于水时有的有明显放热或吸热现象,而有的溶于水温度却没有明显变化。 不需要教师阐述赘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对固态、液态、气态各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特点,溶解后所形成的混合物外观特征,以及溶解过程伴随热量变化等知识都有了深刻认识。实践表明,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才能让学生感受科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篇3

何谓合作?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怎样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其感悟合作的魅力呢?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进行课堂内容的编排以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悟这种合作精神。

教师要有意识地编排课堂内容。以训练学生的跑为例,方式有多种,诸如排成队、有序地绕操场跑。再比如接力跑,即以队为单位,每队四人,每人跑完相同的距离后,用接力棒或接力带进行传递,相互配合跑完全程的集体径赛项目。这前后两者相比,同为“跑”的训练,后者接力跑很显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接力跑的训练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白,体育赛场上,“个人英雄主义”固然能出成绩,但是,合作精神亦不可缺少。没有了接力时两个人的协调合作,就不可能在接力跑中优先取胜。

在体育课堂中,除了必要的体育技能训练之外,一般还会在课堂中安排一些有助于学生放松身体的游戏。这时,作为体育老师,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关合作的游戏。例如,在《江苏省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游戏,名为“快快跳起”。游戏是这样的:由体育老师先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队,每队间隔2~3米,排成一路纵队,前后距离一大步。游戏开始时,各队第一名学生与第二名学生各持短绳的一端,面对本队队员站在队前,向排尾跑去。每个队员则依次瞅准时机迅速跳起来,让绳子从脚下通过。持绳队员到了排尾后,第一个学生留下站在排尾,第二个学生则持绳跑回队伍的前面,与第三个人共同持绳继续向排尾跑去……如此依次循环反复,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持绳队员。最后,以先跳完的队伍为胜。在这个游戏中,老师除了要通过学生演示让所有学生明白游戏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互相配合、协调合作才是游戏取胜的关键。在第一轮比赛后,老师可让每队队员先自行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然后再进行第二轮比赛。由此,学生更能体会合作是多么重要!

除了在上课的内容上可以刻意地安排培养合作意识的因素之外,老师还可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抓住适当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第一,课前我们都要求学生安静、快速、整齐地排好队,等待老师前来上课。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力总是不够,他们往往不是静不下来就是排队不迅速,或者队伍不整齐。对于这种情况,不少老师可能都习惯了抓“典型”,然后重点批评,给予适当的小惩罚。对此,我则不以为然。我采取小队包干制,“以生制生、生生互制”。实际上,我就是把学生以队为单位,各队的纪律各队自行负责。我只委派一名体育委员给各小队纪律评分。这样一来,那些队伍中想“捣蛋”的自然有人去管制,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守纪律的,他们都积极要求上进。为了不让个别人影响到本队的集体评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一致要求不守纪律者赶快改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众叛亲离”的这“个别人”明白了他们也是队伍中的一员,没有了他们的协调合作,队伍的集体荣誉将会遭损,怎么还好意思不排好队伍呢?小小的一招,不但有效地整好课前队伍,更让合作的意识在每个学生的头脑深处扎根。

第二,我们不可能一节体育课从头至尾都进行一项体育训练,往往在课堂进行到中途时,需要更换场地或更换器材。这时,我们体育老师不可能凡事都“亲力亲为”,所有器材或场地都自己去一一更换或是布置。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验一把课堂小主人的滋味,鼓励他们参与到器材的更换或场地的布置中来。我们老师可以先给每小队分配适量的任务,然后,比比哪一小队又快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了使本小队更出色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学生自然会运用合作的精神,通力合作。任务结束后,老师可对各小队完成情况作一个简短的评价,旨在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篇4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是常用的教学手段,是运用数字处理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将文字、语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转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的综合能力。

教学有效性是网络教学发展的必然追求[1]。在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为学生展示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提供生动活泼、直观、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材料,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化解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均起积极作用。

2 物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很强的学科[2],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中学的精髓。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课程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就是构筑这座大厦的砖石和钢筋框架。物理概念通常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如力、重心、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和电场强度等)。而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公式和原理)则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通常需要3个阶段,即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和理性的具体,而这三方面恰好是制作物理课件的出发点。

1)原则。

①教学性:课件的设计应紧扣课程标准,做到选题得当,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

②科学性:应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做到内容准确、储量大、思维清晰、逻辑严谨。

③简约性:课件要尽量做到简、易、新,即采用简洁语言、公式、模型和图形来表达课程内容,且课件操作要简便、灵活,便于控制。

④技术性:确保画面清晰、动画连续、色彩搭配有美感、快慢适度、交互设计合理,这样才能引人入胜,促使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

2)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不能单纯依靠多媒体技术,也不能依靠额外的精美图片来美化,制作者应在深入理解教育理论,仔细研读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基础上综合计算机相关技术,才能制作出好的物理课件。也就是说,教师才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3]。一般课件设计具体制作过程为:选题编写脚本准备素材合成。

①选题。充分分析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需要制作成课件的材料。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或不易演示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如光学实验等。

②编写脚本。脚本编写直接影响课件的质量和在教学中的使用效果,需整体把握课件的层次后才能编写。

③准备素材。根据脚本组织素材,如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

④制作合成。通过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等)将所有素材集成并调试,以检验课件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

3 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对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缩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时间。

3.1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上课时就会产生愉悦情绪,从而集中精力。因此,为了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可适时引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给枯燥乏味的内容增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对物理学科而言,很多知识内容如力平衡、回声测距和透镜成像等,对中学生而言很难接受,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很难描绘清楚,但若利用多媒体课件重复、慢速播放问题情境,就会易于学生理解。

3.2 丰富教学信息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一知识点,往往在讲述某一问题时先用语言描述,然后再画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再进行讲解,以达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描述。而物理教材中,一些物理事实或过程如理想状态、微观粒子运动等,若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效果势必受到较大限制。而教师将所要传授的知识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表达,就会使学生易于认同和理解。比如,在讲解“布朗运动”时,可用课件采用模拟办法,用Flash制作许多微小物体无规则运动的动画效果,并用不同颜色分别标示液体分子和布朗微粒,使学生形象地看到液体分子和微粒无规则的运动效果。

3.3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理学中许多概念、定理、定律,其内容均比较抽象,若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信息特点,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以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为例,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低压区,外面大气压就将水压入桶内。这一动态过程实际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并控制播放速度,掌握画面的可视性,这样化难为易,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工作原理。

3.4 增大信息流量

物理课件可节省教师对复杂图像和表格的描绘以及对定律、原理、公式、例题总结等文字的书写,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对物理现象、规律、方法和其他问题的分析和讲解上。然而,课堂教学不一定完全按照预先制作好的课件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引入一些新的问题,以超级链接或开新窗口的方式放在教案后面备用,以便更好地为学生开拓视野。

3.5 可保留文字材料

以往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学生边听边记,稍有不慎就会漏掉某一信息连贯的知识点,而注意力放在记上,往往忽略教师的讲解内容,收效不佳。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诸多文字材料电子化,学生即可通过U盘等简单存储设备拷贝,无需奋笔疾书地做记录,使其全部精力均可放在听教师讲课上。

综上,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科[4],物理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将多媒体课件引入物理实验教学中,能突破实验条件的限制,模拟、辅助物理实验,直观、清晰、有效地展示物理知识、现象、过程和概念等,最终为提升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程度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参考。

参考文献

[1]戴仁俊.网络教学交互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24(6):109-112.

[2]陈淑锋.物理教学中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5-116.

篇5

    职业中学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都是从零开始。大家学习了近十年的语数外,突然接触一门从未接触过的专业课,可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怀着既好奇、新鲜又想认真学好专业课的心态来学习的,所以,当学生打开崭新的书本,从绪论开始入门,学习新课时,都会听得格外认真,希望学到知识,了解和语数外不同的专业课,那么,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讲解绪论时,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观看模型等,让学生对这一专业乃至农业学科产生更直观形象的印象,也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自然中一些有趣的现象对学生进行诱导思考,比如:为什么树叶是绿的、花朵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炎热的中午不能给植物浇水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一起探讨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做到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首先克服了畏难情绪,那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另外两门理论性更强的专业课奠定了基础。

    二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门综合性、基础性学科,植物生产与环境讲解的知识点大多为基础性的,需要牢记,才能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外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较密切,内容多而范围广,可以说,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有涉及。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就会被大量的名词解释、苍白的书本知识湮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弱,对学生今

    后的学习百害而无一利,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保持良好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时,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或实训基地,采集各种形状的植物叶片,甚至拔一些草本植物的根、茎,然后结合书本,让学生讨论、归纳根、茎、叶的形态,教师只作为一个听众,记录一些典型的问题,但是不当堂课给予评价,给学生留下悬念。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户外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鼓励了学生课后自己去书本寻找答案,进行更好的归纳总结。

    三 成立兴趣小组,实现项目式教学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后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在学习新课时,穿插实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第三章土壤水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学相关内容,然后对此内容进行整理与总结,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内容,成立若干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步骤,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调查当地土壤的质地类型、测取土壤的容重及土壤含水量,进而算出该土壤是否需要灌水及灌水量多少,实验做完后进行结果分析及讨论。这些实验程序设计、过程操作及讨论、总结,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通过这种项目式实验,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但牢牢掌握了知识,并且和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更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效果,能把抽象的理论简化、具体化。而植物生产这一门科目教学内容学科跨度较大,仅靠老师一张嘴、一块黑板,很难将一些抽象复杂的理论性知识讲解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就很好地补充了纯理论教学的不足。通过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的信息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大量相关材料,为学生提供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信息接收量,进而提高学习广度和深度。多媒体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生动了教学过程,同时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真正的“人机对话”,学生能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到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时,通过动画可以直观形象地模拟阳离子交换过程,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增强实用功能使这一抽象问题变得具体而形象化。例如在讲授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利用动画展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能量葡萄糖在能量的作用下,先进行糖酵解,随后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并放出能量的过程,这样,虽然我们不能用肉眼看到呼吸作用的进行,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同学们清楚地掌握了呼吸作用的两步走过程。画面生动形象,老师稍加提点启发,学生便能掌握。运用多媒体授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还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充分展示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五 转变传统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我国传统型的师生关系往往是教师满堂灌,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要做的就是记好笔记,记下重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但是,在新时期,特别是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学校,教师要焕发出新的教学生命,必须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从两个方面转变角色,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式,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一是明确教师应是指路人而不是领路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不一定需要教师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掰碎嚼烂喂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加以指导。二是教师不是全才,在信息密集、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所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与学生之间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课堂教学应该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六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优化完善评价体系

篇6

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下面结合实践教学,谈谈自己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的实例与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生物课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巧妙新颖的导入,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学时,首先播放视频《多彩的生物世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种类的繁多、分布广泛。接着让学生说出在视频中认识的生物及自己知道的生物,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导入新课。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促使学生很快地融入生物学习探究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参与探究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已是生物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师,其关键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在布置学生探究前,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情境,建立探究氛围,促进探究深入开展。

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种子的萌发”教学时,我用Flash将一粒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做成课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4人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假想,进而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得出结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焰,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探究。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特点,能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适度地运用,就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如:“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一知识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的重难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与谈话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整个课堂学生参与性和思考力度均不够,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因而,我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的基础上,我用PowerPoint展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让学生思考:假设有个红细胞,随着血流在人体内周游,如果以左心室为出发点,那么它的旅行路线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对它的旅行路线进行划分,你认为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小组间可以商量讨论,共同寻找答案。各小组派代表发表本小组的看法,全班共同评判。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演示血液循环过程的Flas,帮助学生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的迁移,进一步认识血液循环过程。利用多媒体将血液循环这一动态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能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参与课堂,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中“动物的分类”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础,侧重“自学加游戏”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我将多种动物与它相对应的所属种类做成Flash互动课件,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根据“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所学的知识,帮画面上的动物找找家。当学生帮动物找对家时课件及时给学生表扬,答错时课件提示学生再想想。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比赛,看看谁用时最少,正确率最高。对于这一节中植物的分类也可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五、利用多媒体优化生物课堂的体会

多媒体课件能使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运用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合理选择,才能优化课堂,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整个课件不宜过于花哨(如声音、字体、花边的添加等),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在实验上的运用要有所选择,不能完全取而代之。能用实物、标本的一概不用多媒体,能动手做的一定要坚持做。当实物演示有困难或是微观现象时才借助多媒体。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制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切

不能用观看视频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

3.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时,还应充分把握好时间,做到张弛有度,重难点部分应有足够的时间停留,供学生思考,演示过态过程时可以重复,以帮助学生理解为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反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要讲求实效,切忌华而不实。

4.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连接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

总之,教师只有充分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合理使用多媒体,发挥其最佳效应,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优化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3-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1],也是高职农林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之一。近年来,由于教学时数不断压缩,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这些丰富抽象的知识,师生都感到力不从心。植物生理学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繁多、内容抽象难学等特点。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然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融为一体,把各个媒体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3]。笔者在高职农林类专业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中对此进行了尝试。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明显提高了植物生理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活化”了教材,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教学由于具有丰富的图例、逼真的动画以及适当的配音讲解等,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2]。如光合作用这一章,是植物生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不仅供应植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地球上所有有机物的基本源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量的形成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问题,因此必须学习光合作用的理论。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教学上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为光合作用是发生在细胞内的极其微观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光合作用之谜是众多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才解开的;再通过一系列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过程的兴趣,从而引入到光反应和暗反应。我采用大量的图片和多媒体动画来讲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态过程,再让学生通过设计表格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加以巩固。这样一是学生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整体的功能,学生的记忆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师的大量板书和学生的大量笔记,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因而课堂教学常常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讲解上,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本无法补充更多能够让学生拓展知识面的信息。但是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的应用,易化了知识的难度,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教学速度快,而且效果也更好,这是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办到的。如“植物的矿质营养”一章,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元素的生理作用和缺素症状主要展示大量的缺素图片和播放电视教学片﹙视频﹚,增加感性认识。矿质元素吸收的机理主要采用动画,增加直观性。本章知识,用常规教学手段,至少要7个学时才能基本完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许多内容用图片或动画演示,课堂信息量增大了,原来在短时间内难以讲清的问题变得直观易懂,5个学时即可圆满完成。显然,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约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相同课时情况下,至少可增加教学内容20%左右。

三、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记忆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并能够让教学过程处处充满生机且有条不紊。如在讲授蒸腾作用这一节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成效,为此我应用了视频资源将实验的过程演示播出,让学生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这样,缩短了时间,使实验过程与教学内容很好地融为一体。接着,我提出如下问题,诱导学生思考:﹙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我组织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总结如下:﹙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然后,用多媒体课件讲授气孔运动的机理:淀粉-糖转化学说、K+积累学说、苹果酸代谢学说等。归纳总结为:三者的本质都是渗透调节保卫细胞。糖、K+、CL-和苹果酸进入保卫细胞,使保卫细胞水势下降,吸水膨胀,气孔张开。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蒸腾作用的意义:﹙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夏天我们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组织学生讨论。我和学生一起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并将蒸腾作用的意义打在银屏上。我进一步讲解,这样,环环相扣的多媒体教学,让植物生理学课程变得紧张有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以极大的兴趣将这一节的知识牢牢记在了心间。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思考和记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教学手段为高职植物生理学教学带来了不少好处,它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宜过分依赖多媒体。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造成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会使一些对教材驾驭能力不强的年轻教师,忽视对教材的钻研,忽视对教法的研究。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之前,教师必须要进行精心备课,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点难点,又要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使课件内容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第二,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过分追求声音的动听、画面的精美和内容的花哨。多媒体教学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和视频,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会被这些丰富的动画和视频所吸引,课堂上看得津津有味,却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清,影响学习效果。

第三,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还应重视用精练的讲解、恰当的板书、适宜的提问及灵活的肢体语言等影响学生,强化学习内容,重视师生的交流互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篇8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教学

1.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识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在以后又经过多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已有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已有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

第三,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存在特殊性,所以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

由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所具有的许多特点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应用于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所以研究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的作用是:

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媒体——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2.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具体程序概括如下:

3. 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网络下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激发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化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3.1影响身心发展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展现给学生们的世界更多是模拟的世界,虚幻的世界,学生们从网上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往往是“失真的”,这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淡漠,减少他们体验生活和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而给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

3.2导致主体丧失

应当看到,网络具有能即时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但它的基础是建立在技术复制的基础上。技术复制替代了独一无二的原创物,使“真品”和“摹本”的区分丧失意义。使学生们在学习中丧失现实感,对事物的认识是立在非真实化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对事物认识的非真实化。网络化教育教学所依赖的技术复制,将使事物的“本源丧失”,使现实隐退导致主体丧失。

3.3削弱辨别能力

虽然网络化教育使学生们能更多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但数量的增加并没有同步带来质量的精粹。所以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学生们容易受虚假信息的迷感,削弱去伪存真的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只是许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玮.多媒体网络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2000,3

[2]刘亚中.中学生物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生物学教学,2000,11

篇9

目前,许多高校利用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无疑,这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2]。在《植物生理生化》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实施并开发相应教学软件。我们认为多媒体和植物生理生化教学的结合,无疑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改变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模式为自主式学习,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它存在一些缺点。本课题小组根据多年传统教学和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所积累的经验,阐述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植物生理生化教学中应用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问题,以期为增强植物生理生化的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1.在植物生理生化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1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传输、接收、转化和应用能力。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继承、扬弃和补充,促使了传统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将抽象、生涩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能提供表示动态化的认识过程,直接有效地分解复杂信息,例如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光能的吸收、光合(呼吸)电子传递等,都可以动画形式表现,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同化。

1.2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方面都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结合联想式授课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能够自理信息,接收具有学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娱乐性的信息。同时可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因此,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

2.在植物生理生化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教学出现的问题

尽管多媒体教学在植物生理生化专业已得到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2.1多媒体教学与教学质量。

据了解,目前许多多媒体教学课件其实只相当于一个电子教案,只是教师为了减少板书时间,将教案搬家而已。因此,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简单地将预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投影演示,或加上一些动画放映,而并不注重教学方法,不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关心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

植物生理生化课程具有知识密集度高、信息量大等特点,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很好地掌握教学的方式和时机。如果教学内容设计不好,教学方法采用不适应,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易消化,难以接受,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不高的后果。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刚开始时很有新鲜感,但时间稍长就感到很乏味,继而产生上课时不集中注意力,对过多的教学内容也吃不消等问题。

2.2两种教学手段应当有机结合。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改变了教学的环境与方式,就目前而言,它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植物生理生化课程因其学科特性,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方法授课,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植物生理生化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课程,在制作课件时,需要用传统的逻辑分析、推理、临时举例、即兴发挥等方法手段进行教学;而适合演示的部分则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这样就会使得教学既具有表达清楚、逻辑性强、便于理解的分析过程,又能收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好效果。二者有机结合,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层次化、高水准。

3.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教授植物生理生化

如何适应高等职业师范和农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好植物生理生化这门课,增强其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是我们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3.1针对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院生源层次不均,有很大部分来自对口专业,这部分学生相关化学知识比较薄弱,学好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难度相当大。因此,我们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将植物生理学和基础生物化学改为植物生理生化。对每个章节选取重点和难度较大的内容,结合图片动画等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进行精讲。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章节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过程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其特点是生理和生化内容较为复杂,加之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故学生对这部分的生化反应内容难以掌握。如果将光能的接受、传递,光合(呼吸)电子传递及化学反应等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结合多媒体方法进行精讲,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再如,植物的信息传递的讲授也是本课程的一个难点,这些内容也能通过动画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增加学习兴趣,培养自学和思维能力。

3.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动画等形式,将一些内容列表进行比较,或将有关章节的内容通过动画形式进行贯穿联结。例如,在讲授植物体内四大类有机物质代谢时,要求学生列表将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核酸代谢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物质代谢的图片网络系统,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学习了植物的水分代谢、矿质营养、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章节后,要求学生利用图表将这几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结,对植物如何利用H2O、CO2、无机离子、太阳能(光照)等物质和条件,来合成糖类、脂肪、蛋白质、核酸、维生素、生理活性物质和多种次生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又是如何转化、分解或者排出体外的,等等。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充分调动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加强适用性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我院为高等职业类师范院校,目标是培养双师(技师+教师)技术型人才。在教授这门课的同时,要落实学院的培养目标。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是很强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应当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教学模式,或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而是使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有机地把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植物是活的有机体,生命活动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既要注意一般规律,又要注意一般中的个别;同时注意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医学生物学》是高职院校五年制医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介于公共基础课和临床基础课之间。在教学内容上,以生命科学为主线,主要内容如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细胞)、生殖发育、遗传变异、人类遗传病、优生科学、生命起源与进化、生态学等内容,是对“初中学生”普及生命科学知识。而作为专业入门的“基础”,《医学生物学》又重点讲述了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细胞),生殖发育、遗传变异及人类遗传病、优生等内容,对整个医护专业课、临床课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有重要“铺垫”与“基础”作用。但在《医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该课程难度大,课时量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实践与能力培养环节薄弱。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多媒体资源,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一、《医学生物学》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课时严重不足

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涵盖面广,从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到生物进化、生态学等内容都有涉及,但课时量只有48学时(理论教学学时,不包括还有实践教学24学时),按现有每周3学时,一学期不可能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理论课时和实践都被迫“缩水”。

2.教材深度(难度)堪比大学本科基础课程

特别是有关“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遗传变异与人类遗传病”等相关章节部分的内容,在第2版修订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但难度、深度亦然较大,学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对初中生升入“大专”的五年制学生,知识层次跨度大,知识积累不足,学习方法单一,且初入高职,很难适应《医学生物学》这种“大容量、高深度”学科。

3.课程资源开发不够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资源如图片、标本、影像等素材可以将深奥的理论用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对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生物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论必须辅之以大量的标本、图片、图解等素材。该课程除“绪论”外,每章均有图示和图表,共有图示161幅。图表29个,涉及内容丰富多样。有结构图、模式图、显微照片、框架图等,《医学生物学》除教材外,无其他可供学习的资源,如与教材配套挂图、标本、多媒体课件与素材等辅助教学资源。

4.学生知识基础与学力差

五年制医护专业学生是由初中毕业生升入,众所周知,这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与能力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上依赖性强,初中生物学课程不被重视,生物学知识贫乏,实验动手能力差。为此,在《医学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增加信息量的传递与交流,即要弥补生命科学知识的“历史欠帐”,又不能耽误新内容的学习。

二、《医学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系统、网络成了教学必须的辅助手段,为课堂教学大容量、开放式提供了可能,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了硬件保障;本院药学系、医学系、护理系建设的数码显微镜互动实验室、中医药标本室、病理实验室等都为医学生物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素材的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标本、实验材料和设备保障。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为教师提供网络学习与研究平台;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等,也为学生建立了学习平台,使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网络化。在《医学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设备等对纸质教材进行一些改进偿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将教材内容以CAI课件形式反映出来

即对每个章节的所有内容加入媒体素材(图片、框架图、动画、记录片),形成CAI课件,将教材由单一的纸质体转变成多模式、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材有图示160多幅,图表近30个,除全部“电子版”化外,新增100余幅图(表),丰富了教材内容,增加了课程容量,将抽象的理论以形象化手段表现出来,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2.通过动画演示,突出重点,也突破教学难点

《医学生物学》涉及教学内容比较多,难点也多,对基础差的初中生而言,接受难度更大,如细胞的增殖方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都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特别是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始终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制作CAI课件,或FLASH动画,动态地展示了细胞分裂过程,学生对此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其他如胚胎发育、遗传定律、人类遗传病等教材均可以配合记录片、摄像、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实践证明,这种动态化、立体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趣味性大大增加,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通过大量收集与整理工作,实现电子化教学

目前,《医学生物学》教材所涉及到的图片、图表等近200幅,通过自制、翻拍数码照片、图片PS、视频下载等手段实现“电子化”,并大量增加了相关图文信息,与理论教学同步应用于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以挂图、模型为主打的传统教学手段。

4.学习、实训平台的建立实践

众所周知,五年制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自理自控差,如何让这些学困生走出困境,学会学习并逐步达到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建立学习平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通过校园网络,建师生互动教学网站。内容主要以教师收集整理的学习辅导资料、教学短片、作业、研究性课题为主。借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训练。

三、应予避免的误区

《医学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目的在于适应网络、多媒体技术普及条件下,教学手段的改进与丰富,增加信息量与信息传递途经。但并不意味此举就可替代实践训练。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实训课时也是教学的必须环节,是学生能力训练不可或缺的,也不能背离高职院校“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教育人才目标。

多媒体及网络化教学仅仅是教学的手段,不能代替常规教学,CAI课件的运用,也要根据课本内容恰当用好。一堂成功的教学,应该还要有师生的互动、教师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反思、升华,甚至批判。

参考文献:

[1]于书娟.网络环境下教育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1,(04).

篇11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243?04

一位中国学生以较高的GRE和TOFEL成绩获得美国大学读博士的机会,但一到美国就得作为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给本科生上地质学课。对她来说,授课的内容很简单,但如何用英语给美国学生恰当地表达清楚却是一个挑战。她很幸运地借鉴了前几届“师兄师姐”的教案,每次课前背过要说的话。其中一次,她讲完计划的内容后舒了一口气,但看到学生面有疑惑,她就问有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提问,这时她突然发现处于“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她听不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得不反复说:“Pardon?”。提问的学生最后只能说:“Never mind!”,然后从此不再发问了。

接受采访时这位中国留学生助教说:

“(我)自己讲(课)还可以,因为是准备过的,但如果是学生问问题,(我)经常听不懂,我就让他们再问一遍。他们已经适应了很多国际TA(助教)上课。如果我还听不懂的话,他们就说‘never mind’,就不(再)问了。这边(美国)的小孩(本科生)都挺好的,(言下之意是不为难教师)。(布置)作业(我)一般就发email,那样他们就不会有(交流不通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

目前对语用失误的大部分研究只从说话者这一角度探索失误产生的原因,而忽视了作为听话者的恰当反映;且只局限于对国内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而忽视了在国外的华人,尤其是作为中国外语教学对象中看似较为成功的中国留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本文从语用失误的两个方面: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角度剖析该个案。前者是与语言使用本身有关的失误,后者指不能顺应各种交际语境和语言现实引起的失误。

(一)语用语言失误

本文开始的案例首先是语用语言失误。研究一下“never mind”的词义。

(1)(用于道歉的答语)“不重要”“别担心”

例: I’m afraid I’ve broken your mug. 实在抱歉,我把你的杯子打碎了。

Never mind, it was old and I was going to throw it away.没关系,本身就旧了,我正要把它扔掉呢。

(2) “别管”(某人、某事)

例:Never mind about me — you go and I’ll join you later.别管我。你们先走,我随后就来

(3) 用于答语,“不用管了”(往往因为无关紧要,或对方没听清或者不理解时追问后,说话人认为没必要再重复问题),或撤销前面的话

例: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这是什么意思?

What? 你说什么?

Never mind. 没啥/算了。

案例中美国本科生重复几次后,仍然不能让中国助教听懂,这种情况下无奈地说“Never mind”,选择放弃再问,应该是失望和无奈,因此从上面的语义看,应该属于第三种夹杂了第二种意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用了,没关系”或“算了,我不问了”,甚或是“你不用回答了,回答我也听不懂”。而这位助教却按字面意思理解为上面第一种词义“别介意”,并错误地把它等同于汉语中回应道歉的用语。她从中国文化背景角度很自然地以为提问学生因为“打扰了她”,希望她“别介意”。她全然不去关注这一过程中对方的挣扎和自己作为教师本应感受到的尴尬。

这位助教基于自己原有母语的语用习惯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和反应,从而产生冲突和误解,导致交际失败。而她本人全然不知;相反,在她看来这些本科生很友善,不为难授课老师。类似这样的错位的语用失误致使交际受阻或交际失败的例子在国际助教教学过程中并不在少数。

另外,从日常会话行为(speech act)的角度讲,在课堂上如果一个问题被提出,就应该有回答或反应,应该符合“提问题—答复—感谢”这样一个固定程式,这也符合话语行为的礼貌原则。从上面助教的例子看,她备课时,这一过程是她没办法提前预知和准备的。Krashen[1]和Ochs[2]指出二语学习者在提前有和没有准备及练习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Ochs进一步定义了有准备是指“话语在表达之前已经经过思考和组织”,而未经准备的是“话语缺乏提前思考和组织”。按照Hinds[3]对自然发生话语进行分类,课堂上一对一提问时是“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语言,而有准备的演讲恰恰属于这个分类的另一个极端—“缺乏自然性”。该个案的助教在“上课”时“背诵”了自己的授课内容,就正如进行一个“脱稿演讲”,在她个人看来是完成了“任务”,但这一过程不具有真实交际中包含的各个要素和环节。

Lakoff[4]提出了人类交际的两种基本策略:“简明”策略和“和谐”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语用能力的两条原则:清楚和礼貌。从这个角度上讲,该助教首先在“上课”环节上没有做到语用的“清楚和合作”。上完课后回答学生提问时又从“缺乏自然交流”状态进入到“完全自然真实的交际”中,这种突然的转变以她个人的语言能力是很难应对的。加之她在国内大学英语学习背景主要是自学,缺乏师生沟通、生生交际的练习实践环境,因此较难进行语言交流,更无法顾及会话的礼貌原则了。在此基础上,Leech[5]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礼貌比合作更为重要,因为坚持礼貌原则可以保持交往平衡或者相互的友好关系,正是这样才能确保交际双方的合作。可以说礼貌准则是语言使用者达到交际目的的一种语用策略。在上面的个案中,美国本科生放弃重复提问,避免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礼貌;相反,这位助教没有意识到该词当时的语用环境,没有感觉“丢面子”,当然也考虑不到礼貌原则了。

(二)语用文化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依据各自的文化心理和交往规约常识来理解和判断,如果在某一语境中的认知不能达成一致或发生碰撞,便会产生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而房东老太太称呼中国留学生“son”时,中国留学生也感到极不舒 服[6]。此例中,房东老太太不愿领受使她显得年老的中国式尊称。反过来,在讲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并没有侮辱的意思,然而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为大多数人所容忍和接受的。

从本文这位中国助教对“never mind”的反应看出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有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文化失误。她对美国大学的学生抱有跟中国学生同样的期待便是失误之处。从她个人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她这种观点的来源。在采访中她说:

“在国内非英语环境下,学英语能学到我们这种程度已经不错了。你再怎么学也不会到来了就能听懂,那是不可能的。在国内的英语教学把基本的语法讲清楚就挺好的(中学的任务),你到这边听说(能力)是另一回事。(在国内)你把语法单词词汇量等基本掌握就行了。其余的等你需要用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比如到这边来再学也行……”

她认为大学英语学习主要是自己的事情,英语学习基本等同于语法词汇,听和说并没有多大必要。她感觉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并没有什么欠缺。如果撇开该助教的个人语言能力,造成她产生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是她的教育经历和环境。此外,她也并不看重课堂上的交流,或课堂交流失败她并不介意。她说:

“你只要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也不用整的很花哨(这里指有较多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活跃的气氛),也不用很流利。他(们)只要能听明白就行,你讲的差不多就行。即使有语法错误,美国学生对国际学生的要求也不高,他只要能听懂,语法错误也没有关系。”

她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是内容,语言表达形式和学生是否参与并不重要。这恰恰是很多关注国际助教的人士担心之处。在他们看来,有些国际助教不光是语言问题,更多的是课堂观念的问题。Watts & Lynch[7]就发现“国际助教在课堂上有较多问题,除了语言技能差外,很多国际助教所来自的母语文化认为师生交流不重要,或不鼓励师生交流”。的确,不同文化对相同角色的定位也不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基于自己的原有母语认识来理解相应的角色。该助教脱离了中国教育与语言交际环境后,仍误把原有的课堂习惯用到新的课堂文化中,自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和反应。

单从课堂文化角度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师生等级的和谐。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育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积极作用。他们的观点被忽略,声音被抑制,逐渐养成了习惯性的“沉默无声”。这也造成中国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或者“缺乏思考能力”的国际形象[8]。相反,在美国课堂上,学生比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曾有人这样比较中美两国的课堂:美国的课堂像市场,中国的课堂像军营;美国的课堂是牧羊式,中国的课堂是填鸭式;美国课堂看上去很“乱”;中国课堂给人感觉很 “静”[9]。从两种迥异的课堂文化看出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大相径庭。

上面个案的中国助教认为自己是“教授知识”的教师。她说:“我只是教给他们我知道的,而他们不知道的”。她跟学生的关系“跟国内差不多,(他们)比较尊重(我)。” 这显示出她沿袭了中国的传统,认为教师应该是权威,享有课堂的主宰地位。而美国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发问或质疑,这种即时互动恰恰触到了这位助教的软肋,没有文化心理的准备,她自然难以做出恰当的理解和合适的反应。

二、跨文化教学的“本土化”

现有外语教学文献中“本土化”是指根据我国语言政策的需要,借鉴当今世界外语教育思潮和方法,通过优选、优化、调整、适应、顺应、异化和同化等本土化研究过程,转化或优化成符合并适应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学规律和方法[10]。恰恰相反,本文的“本土化”指为了适应国外受众和目标文化的本土化,是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方面的适应性调整和顺应。如果把自己母语文化中的做法生搬硬套地移植到目标文化,失误就必然产生。美国学生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有差异,教授他们不光需要语言方面的调整而和准备,更应该有角色的调整和策略的改变,缺失了“本土化”意识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有位在美国高中教汉语的中国志愿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

“我到美国学校后延续国内的工作作风:认真备课、教案详尽、内容充实、板书工整。然而却发现这并不能使我成为一个受美国学生喜爱的老师。上课开始前10分钟还好,再往后学生的反应就不积极了:有趴桌子上睡觉的,有看小说的,有吃东西的,有女生在描眉画眼,有玩手机游戏的,有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男女朋友有谈情说爱的……。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一个人站在教室前面自言自语……。”

显然他只注重授课内容,却无法调动习惯于课堂互动的美国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这同样是因为教育背景和文化使然。美国教师的大部分备课时间是用来准备“how to teach”,国内教师则更注重“what to teach”。美国老师的课堂讲究设计,学生活动多,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多,课堂气氛活跃,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效率低[9]。这里且不评论中外教育的功过,再返回来看上面案例中的中国助教,如果她能提早了解一下美国的课堂文化,提前做一些准备,类似“never mind”的语用语言失误也许能避免,个人作为教师的文化角色也不会错位。

三、案例对教学的启示

首先谈谈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难以应对美国高校学术专业的语言要求以及和导师的社会交往,他们表示在国内的语言运用演练是缺乏的,要站在讲台上给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授课的难度和挑战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国内,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和分析也证明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观念是只注重有形语言知识的输入,如语法,词汇等,忽视恰当语境下语用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对中国学生来说,语法是强项。但是,在实际语言应用中不少学生都表现出了不懂如何得体地使用语法。实际上,当代语言学认为语法的概念不断外延,已经把语境作为语法的内容,即情景化的语法。语法不仅涉及时态的对错,也涉及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出适合语境的言外之意。它已经跳出传统语法,进入到语用层面。同样,语用语法[9]的概念正是出于这个角度考虑,是指从语用的角度看语法,或从语法的角度看语用。因为语法规则是人们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注意不同语境中如何选择准确得体的语言结构。

由此看出语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B. Malinowski[11]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他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和文化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上面该个案的助教脱离语境单纯理解“never mind”的字面意思,造成失误也在情理之中。相信比“never mind”更严重的语用失误肯定不在少数。鉴于此,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应该语言语用并重,摒弃狭隘的语法观,加强情景化的语法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大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运用,及早向实用性教育转变。

其次,再谈谈对海外从事跨文化教学群体的启示。该个案中的助教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母语文化,没有了解和适应美国大学的学术文化,直接将她心目中中国教师形象生搬硬套地移植到美国课堂上,这种把本国的文化意识通过语言理解和运用强加给对方也是课堂交际失败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也日益密切,不光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在国外做助教或教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以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教学为目的的孔子学院也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进入到教授外国人的队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和交际方式本土化,顺应需要,能为当地受众乐于接受,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D. Lecture notes. TESOL Summer Institute [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80.

[2] Ochs E. Planned and unplanned discourse [M]. T. Givon (Ed.). Syntax and semantics 12: Discourse and syntax.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51?80.

[3] Hinds J. Aspects of Japanese Discourse Structure [M]. Tokyo: Kaitakusha, 1979: 55.

[4]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 458?508.

[5]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85.

[6] 余玉萍.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语用失误[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 126.

[7] Watts M, Lynch G J. The principles courses revisited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89, 79(2): 236?241.

[8] 阎琨, David C Berliner.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师生互动压力:以美国某大学为例[J]. 复旦教育论坛, 2011, 9(1): 77?82.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16-02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与理工科交叉渗透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整合了数学、物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众多领域,具有综合面广、交叉性强的特点。应该说有多少工程的门类,就会有多少生物医学工程的分支。与物理、数学等传统专业相比,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立的时间较短,又具有专业覆盖的知识面宽、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BME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是世界各国、各高校所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相比之下,美国代表了目前全世界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和研究的前沿,因而广泛学习、了解该专业本科教育在美国的情况,并结合国内实际,是形成更加完善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最有效途径。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概况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工程学、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从工程的角度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解读生物医学中人的生命奥秘,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保障人类的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的学科。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边缘学科,BME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被认为是今后几十年内最容易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学科领域之一。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是全球发展最早和最快的,早在1953年就制订了其学科研究计划,并于1967年把培养BME专门研究人员列入该计划。此后,一些著名大学相继开设了BME专业科系,开始了其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前全美共有60余所大学的BME本科专业获了美国工程技术认定委员会(ABET)的认定,获得授予学士学位资格。而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全国已经有110余所大学有该专业的本科招生计划,其中约24个为医科院校(包括两个军医大学),其余八十余个为理工或综合性大学。随着设立该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多,各高校面临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因此,亟需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该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创出品牌,以鲜明特色和高质量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以国际知名高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最新本科培养方案为参考样本,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学位设置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希望对国内该专业本科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二、两所中美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比

在美国很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美国新闻(US News)和世界报道(World Report)最新联合公布的2009年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排名表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位列第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这里就选择了这所国际知名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最新本科培养方案为参考样本,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学位设置等方面,同样与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重庆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以分析不同和找出差距。

篇13

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生活、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连。广大农村距离自然最近,也是最有利的生物教学点,农村学校既有天然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也很丰富,许多实验材料可以就此取材。然而,事实上,农村的生物教学并不尽人意。《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农村的生物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载体,将初中生物教学与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贯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理念”。本文研究了当下农村生物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首先,初中生物学科不受重视。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处于国家政策的偏僻范围,各种监管不力,加上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初中生物学科普遍不受重视。农村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领导受限于各种条件,仅仅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压缩生物课时,致使教师放快教学进度。教师为了尽快完成生物教学,还往往删减内容。这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其次,实验器材和配套设施不到位。在“普九”验收的时候,政府为各级学校都按照标准配备了各种实验器材和配套设施,各个学校也按照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实验要求和规范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但问题是要求和制度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形式。教师很少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偶尔的实验也往往是简单不会产生消耗的实验,因为农村的学校没有足够的后续资金,实验所带来的药品消耗和器材损耗都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修理,更别说购买新的实验器材了。这些器材往往被锁进一个专门的教室,一放多年,成了真正的“不动产”。这不仅是对生物课的不尊重,也是对国家财力的极大浪费,是很令人痛心的事。

再次,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没有开设生物课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业的生物教师,那些开设了生物课的学校的生物教师也往往是由其他学科“转业”的。农村学校待遇低,发展空间小,所以应聘到农村专业的生物教师很少,即使有专业的生物教师,也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不能把生物学科的魅力展现出来。

最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农村的孩子从小生长于乡村,对自然里的各种生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对生物课很感兴趣,然而,由于学校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生物学科,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根本就没有生动的讲解,不仅书本上的生动事例不能很好地展现给学生,就连动手动脑的实验学生也接触很少,以至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厌烦起来。

二、提高农村生物教学质量的建议

上文所说的是很普遍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很广泛的教学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鉴于此,我省部分地区把生物学科规定为结业考试科目,但很多地方走过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确定为中考考试内容后,这些现象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学校开始重视生物学科,专业的生物教师也紧张起来,生物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些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首先,要对生物学科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生物是一门基础学科,源自于人类的衣食住行,是一门直接服务民生的科学,几乎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如今,生物学转基因技术正在使我国的农业发生着巨大变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饭桌。从国家的层面讲,生物工程技术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先进科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生物科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脊梁,生物学科可以帮助我们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可以帮助我们兴农致富。

其次,调动生物教师的教学热情。很多生物教师因为学校和自身的不重视,缺少教学的积极性,在长期的压抑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学科的自卑。作为专业的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宣传生物学科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通过生动切实的实例进行授课,充分利用农村广大的生物资源,采取灵活多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再次,加强生物学科的宣传。目前,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衣食住行是离不开生物科技的。但很多人对于生物技术并不熟知,关注度也不高,生物学科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但在比较偏远和落后的乡村,人们仍然对于生物科技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以为生物就是学习植物和动物,没有什么好学的,也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这就需要广大的生物教师多开展对于生物学科的讲座,使学生及广大的农村群众懂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

作为农村生物教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并不断地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生物课程得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受到学生的喜爱,使生物学科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