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环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许多初中生在课堂学习方面目标性、针对性不强,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重点不够突出,呈现出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这与学生缺乏有效的预习有关,既没有在课前解决基础内容,也没有搜集整理出教学难点,从而制约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
笔者在教学中强化预习指导,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首先,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教学前都要通过认真细致的预习活动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了解课文内容的相关背景资料,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求学生制定预习计划。在预习中将自己认为的难点问题提炼出来,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认真分析质疑,带着目标去听讲。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逐步积累经验技巧,既注重从各类网站、刊物中搜集预习的良好方法,同时也注重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和提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际学习中完善提升。
二、针对“课堂被动灌输”问题,强化启发引导以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自主参与的平台,教师进行单向的灌输,学生成为了被动学习的对象。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不强,深入性也有待提高,虽然完成了一些知识点的教学,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入手,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整个语文教学的设计不再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将学生推向语文学习的前台,让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提供良好载体和启发引导的方式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将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成思考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尤其是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针对“两头无法兼顾”问题,强化因材施教以增强学习有效性
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点是教学对象的水平层次不同,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基础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往往会陷入两头无法兼顾的困境。
对此,笔者对教学目标设置进行了充分地优化与改进,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与知识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分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调整后的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统领,无论是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还是能力考核、阶段检测,学生的目标层级与具体教学环节保持高度一致,为每名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语文教学过程。实践证明,对学生落实分层教学目标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既能有效缓解中后位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又能让优秀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
四、针对“时间空间受限”问题,强化教学拓展以增强学习立体性
初中生语文学习时间紧、节奏快,加之中考应试压力的加大,让他们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无法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此,教师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尽可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广泛阅读,从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语言表达艺术的魅力。学生在广泛地阅读中增加文学积累,对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同时,教师要积极拓展课外活动空间,通过专题研究、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不同形式的载体组织,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拓展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发挥这些课外活动资源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促进功能,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还可以充分结合各种语文类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有过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肯定听学生抱怨过语文知识不好捉摸,短时间内不好提高,甚至会对学习方法产生怀疑。确实,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需要我们长久坚持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也分享了很多高效教育心得,但是我们能在课堂上随手拿来用吗?肯定不能,因为这些教学方法未必适合自己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知识生成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鉴于此,笔者总结一线教学工作和学习经验,归纳三个比较比较契合广大初中生认知的提升语文课堂效率的环节,以期抛砖引玉:
一、阅读环节
作为信息的输入手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一方面我们通过阅读初步认知生词的用法,掌握基本的表达句式;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体味语言到情感的微妙表达,从而熟能生巧产生语感,从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将语文学习上升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下面我们以教学苏教版选录的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为例来分析如何展开阅读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体味语感。
师:大家结合预习对课文的初步掌握,思考一下应该以怎样的情感来阅读《春》这篇散文呢?然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生1:这篇课文以欢快的语气表达春天的朝气蓬勃,阅读的时候要节奏明快、愉悦。
生2:我认为该文写的非常优美,需要我们以舒缓的节奏边阅读边感受,所以应该轻轻地、柔和地饱含感情地朗读,如此方能读出春的柔和美。
……
师:同学们说都的非常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对本文的理解和感触,确实像“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样的句子我们应该以明快的节奏来读,而“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样的优美描写要以舒缓的语气边读边“享受”春的气息。
生齐读,完毕。
师:大家读完后,想一想作者都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春天的美呢?
生3: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4:分别从视觉、感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来引导我们感受春天的气息。
师:非常好,作者不惜运用这么多方式和方法来谱写春天的美,让我们学到什么呢?
生5: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描写景物要从多感官、多角度描写。
生6: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
这样引导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有思考地进行阅读,有效消除了滥竽充数的消极现象,同时让大家通过思考和感受,真正学习到经典的描物达情的手法,它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
二、合作环节
开放性的话题离不开合作探究,只有通过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互动交流,知识才能得到发扬和扩散,这正契合了语文开放的学科性质,所以语文高效课堂一定离不开合作探究。通常我们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成3-5人的学习小组,然后让他们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以期通过明确分工实现有限时间内通过互助交流和交叉体验实现学习内容扩大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文言文时,就根据文言文知识密度大,许多同学理解困难的特点,根据学生的预习基础设置合作学习来谋求高效课堂。
1.布置小组任务:(1)通过工具书理解基本的文言词汇含义,然后朗读全文。(2)能复述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合作事项。(1)组长参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任务分工;(2)合作学习过程中先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再换角色进行交叉体验,然后进行相互辅导与启发;(3)笔记员记录学习成果。
3.学习成果展示,师生互动评价。
合作学习非常适合课堂知识密度大, 难度高的教学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们在体验知识生成过程中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学习效率。
三、问题启发环节
问题是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原理的准绳。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能抓住知识衔接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通过问题启发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路,转化知识,生成能力。
比如我们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学大纲给出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和学习描物状景的写作技巧,笔者就设置下面三个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启发学生迁移知识: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济南的冬天?2.济南冬天有怎样典型的特点?3.反复体味作者的写作手法,尝试写“家乡的某个季节”的话题习作,以“描红”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如此设问启发,同学们通过再次深入阅读和学习,对文本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懂得景物描写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表达,从而连贯了基础学习到表达运用的知识生成过程。
上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和学习经验对初中语文三个环节的分析与总结。总而言之,无论怎样的教学环节,我们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结合他们的认知来整合教学内容,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非但不能达成高效课堂,还要东施效颦,贻笑大方之厄。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可可见,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81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无疑是最主要的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收效。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怎样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课堂导入是每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奠定整堂课教学基调的环节。因此,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课本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设计出最适合的导入环节。通过有效的设计,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专注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的原因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不容小觑。一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觉得课堂导入并不会对教学效果有什么影响,因此有没有都一样,就将全部精力都投在了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应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直接讲解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其实,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的,这样不但无益于教学,还会造成学生抵触甚至排斥学习语文。通过观察,我总结出学生上课兴致不高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没能通过课间休息调整好学习状态,思维还沉浸在上堂课的教学之中,因此,对于开始的新课短时间内接受度比较低;其次,学生对于上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记忆有些模糊,这种情况下,如果语文教师开门见山,直接讲解新知识,会让学生产生知识裂口,导致对教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最后,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相对枯燥一些,假设教师又没有设计生动的导入环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他们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致,学习收效肯定也无法让人满意。所以,导入环节非同小可,值得引起所有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导入环节设计的基本原则
导入环节形式千变万化,设计也没有定法可依。尽管如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有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首先,教师设计导入环节时,必须以自己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语言的选择则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发挥,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其次,导语必须贴近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设计导语的时候,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可以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也可以是其延伸的内容;最后,设计的导入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充满启发性。生动的导入环节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对课堂的参与程度。
三、导入环节的设计方式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够喜欢语文课,既然这样,就必须让他们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每堂课都给他们全新的感受,因此导入环节自然就是我们需要用心设计的教学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潜能,精心设计出适合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抓住学生的专注力,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意欲。我班级里就有学生反映,每天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课的时间,但可惜的是,好像语文课的时间总是很短暂,一会儿就下课了。对于学生这样的肯定,我非常欣慰,也很感动,能得到他们这样的认可,之前的一切努力与付出就都是值得的。当然,能够让学生这么喜欢语文课,生动的导入环节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1.故事导入环节。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作为导入环节。这些故事应该具有一定的寓意,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专注力。
2.民谣导入环节。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导入方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民谣引出将要讲解的新课内容。这种导入方式不但亲切生动,而且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谣是漫长历史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虽然通俗,但是字字珍贵。语文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这种导入形式,就能大幅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
3.歌曲导入环节。
歌曲不但有打动人心的旋律,还有充满情感意义的歌词,因此,可以对人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来作为导入环节,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荡,让他们快速集中起来,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这种导入方式强调的是学生情感的激发,借助歌声向学生传达情感上的诉求,让他们产生出和教学内容完全一样的思想观点,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导他们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己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4.情境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环节是指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目标为指引,构建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或者氛围,从而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环节可以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影像等手段,声情并茂,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因此,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并且受到他们的推崇。我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形式的导入用得最多,很多时候都会借助视频来构建教学情境,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际的教学收效也非常理想。
一、引言
初中英语课堂是词汇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词汇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性。而呈现词汇作为词汇教学的一个环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Krashen(1982)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呈现词汇,强化感知,促进理解,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词汇呈现环节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把目标词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习者辨其形、知其义、读其音、悟其用,通过各种方式的呈现加深他们对目标词汇的感知和理解。词汇呈现的手段多种多样。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有效的词汇呈现应是使学生在词汇呈现环节之后首先能对词的基本意义、词的发音、和词的拼写有一个科学准确的理解,形成初步的记忆。环节然而笔者观察到词汇呈现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笔者就2011年浙江省词汇教学优质课评比中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词汇呈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词汇呈现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呈现的图片缺乏典型性
图片形象直观,是词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包括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图片、教学挂图、照片及简笔画等。此次评比中几乎每一个教师都运用了图片来直观地呈现生词。然而图片运用过程中也存在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即所用图片的典型性不够。比如一位老师在Homes and Houses一课教学中要呈现row house、ranch house和cottage三种不同形式的建筑。从三种房子的定义来看,row house 具有成排相连的特点,ranch house是北美人在农场上饲养牲口之用的房子,而cottage通常指地处乡村的小房子。然而以上三幅图片不足以让学生明白三种建筑的本质区别。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应就每一种建筑给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来集中体现它们的典型特征。比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片中房子的共同特征,获得直观的印象。然后可由教师说:These houses are in a row.They are standing side by side and sharing common walls.They are called row houses.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
2.呈现手段和目标词汇相脱离
近年来,多媒体常被用在英语课堂中,或提供背景,或烘托主题,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然而在有些课堂上,由于教师引导不到位而使多媒体成了摆设。例如一位教师在Fashion and you一课利用一段三分钟的Heaven and earth视频来呈现有关服装的生词sporty style、trainers、hip hop style、jacket with hoods、baggy jeans等。观看完视频短片后教师问:How many stars are there in the video Who are they?教师的本意是:通过两位人物(运动着的篮球健将科比和舞动中的歌星周杰伦)的动态演绎让学生体会两种服装的风格。
3.词汇呈现无视记忆干扰
以旧带新,通过先前学过的词汇引出目标词汇是词汇呈现环节常用的方式。比如一位教师在呈现driveway一词的过程中,先复习了drive和way这两个旧词,再自然带出新词driveway的含义。然而,在利用已学词汇引出目标词汇的过程中旧词的出现也容易产生对新词学习上的干扰。比如在Fashion and You一课中,教师在用解释法呈现出生词dye后,采用了谐音法提醒学生已学过的die一词。可惜的是教师到此便戛然而止继续了。笔者认为die的出现,对dye的学习构成了干扰,因为dye和die虽然发音相同、词形相近,意义却相去甚远,容易在记忆时产生混淆。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这两个词的联系,避免记忆干扰。比如大家知道染发对健康是有害的,教师可以说:If you dye your hair too often,you may die.虽然有些夸张,但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起到强化感知的效果。
为了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理解新词的音、形、义,教师在呈现生词时应首先对可能造成的干扰因素有所预见并在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
4.词汇呈现缺乏科学性
语言有其内在的规律,教师在呈现语言的过程中应遵循这种规律。以语音教学为例,英语是表音文字,读音的正确与否往往与词的掌握程度成正比(李宋昊,2002)。词汇教学应注重音形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一位教师有很好的语音培养意识,她在呈现生词时总不忘让学生看着音标自己试着来读。在Strange Coincidence一课中教师为了呈现confused一词的语音,将该词分解成con/fu/sed三个部分来跟读。学生对前两部分的发音不存在困难,但是对sed的发音则与预测有较大的差距。原因正如该教师在自己的课后反思中所分析的:confused只有两个音节:con/fused,人为地将其拆分成三个音节,违背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没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词的发音、词的拼写和使用上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随意和盲目性。
5.词汇呈现缺乏理解核查的过程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与强大的综合处理功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能够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多媒体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图像与音乐来综合表现文本内容,更容易将语言所难以描绘的意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激发学生充分想象,进而使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意境中,这对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在导入阶段就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从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教材。
二、联系旧知导入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在自己已知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从而获得新知。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与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在新知与旧知间找准结合点,以旧知来导入,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同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旧知,使学生将孤立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我们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孔乙己》这篇文章。《孔乙己》一文中塑造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的典型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我们所要学习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的命运比孔乙己幸运多了,可以说是一个喜剧,但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和罪恶。这样由前面所学来导入新课,避免了直接讲解的突兀,以旧知为平台来导入新知,更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
三、悬念导入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造悬念,以悬念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进而产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悬念来导入新课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制造悬念,将学生的注意力与精力集中到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上来,使教学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
四、借助朗读导入
一、创造有利踊跃展示的机会
一堂语文课的开始,一般都比较重视导入的设计,这就像写文章提倡有个凤头,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经常用到的导入有温故知新的导入,故事、悬念的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抓住文题激情导入等。无论是从哪种方式呈现,都可以给学生踊跃展示的机会。如果是以旧知引入新知,可以设计若干小问题,以抢答、抽背、默写的方式,给学生提供踊跃展示的机会;如果是故事、悬念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想象故事的某个情节或结尾,学生设计问题再解答问题;如果是创设情境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试着演示一下,动作、语言、神态都可;如果是抓住文题激情导入,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文字,个别读、小组读、齐读都可以。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以,从一开始教师就不能唱独角戏,一定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踊跃展示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朗读和赏析这两个环节,那么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两个环节,多给学生踊跃展示的机会。有些老师喜欢范读,给学生以示范,但笔者认为范读没有学生自己读的效果好。如果学生朗读后师生一起点评,反而多给了学生踊跃展示的机会。对于农村初中的孩子来说,范读基本上只起到让学生羡慕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外,赏析的时候,也可以先让学生展示,然后再由其他学生去评判纠错,在学生不能判断正误的时候,教师再适时点拨。记得钱学森曾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所以,要想让学生有所提高,就要在他们展示后明确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寻找错误、改正错误中不断进步。
创造展示的机会应根据文体以及问题的难易而定。对简单题,可让基础略差的学生口头回答或上黑板书写展示;对中等题,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一定要认真聆听或加强巡视,一旦发现学生有了初步学习成果时,就鼓励学生踊跃展示,这样也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对于难点的问题,可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展示。
二、采用多种课堂展示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采用多种展示方式,其实就是多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语文课堂上的展示方式一般有口答式、诵读式、板书式、辩论式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常情况下,教师们都比较强调诵读。虽然这种展示方式在语文课堂上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教师也要考虑到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诵读的,更何况有些内容需要读写结合。所以,我们要从课堂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展示方式。方式应该由学习内容而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简单而非本节课重点的问题,可运用口答式让学生展示,以增加教学容量,也让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有踊跃展示的机会;对于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易写错的内容,可用板书式让学生展示,以加深学生印象,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让不太喜欢开口展示的学生有了机会;至于辩论式,则主要在学生看待问题出现分歧的时候,可以让小组展示,互相竞争,通过辩论得出最佳答案。
根据专家研究发现:仅58.8%的青少年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展示的方式比较单一,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三、提供学生踊跃展示的内容
假如教师让学生展示的内容比较单调,只是教师讲述,学生聆听、记笔记,教师提问、点名让学生展示,这些就不足以唤起学生展示的欲望,也必定会导致学生厌学,提不起兴致。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提供给学生展示的内容应以“点燃”为主,同时注意内容的多样性。展示的内容可以是问题的直接答案、赏析过程;可以是写话、口述写作思路;可以是互相质疑、点评;可以是课外积累的古诗词、小故事等,具体展示内容应由教者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展示的内容要有选择性,注重展示基础性、代表性的内容。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情况,不必依次展示相同和类似的研究成果。
另外,展示的内容也要注重全面性和代表性。实践表明,在课堂上,若一味让学生进行自由展示,课堂就往往变成少数优等生表演的舞台,而冷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违背了教学应该面向全体的宗旨。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鼓励个人踊跃展示,小组竞争展示,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
四、提高语文课堂展示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是不科学的展示,则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也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有研究发现,初中生的专注长度为25-35分钟。因此,提高课堂踊跃展示的效率,也要遵循初中生的身心特征。最为常见的效率低下的课堂展示有:连续过多的问答式展示,打断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展示;一定时间内只有一人长时间的展示,这样的展示效率大大降低,会使其他学生容易走神或产生听觉疲劳。为了提高课堂展示的效率,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口答式展示要避免过多的一问一答;诵读式展示,个体、小组、全班、分角色交叉展示;板书式展示要尽可能地多人展示;辩论式展示,要避免无意义、无休止地争辩,教师一定要当好裁判。
五、注重课堂展示的评价、激励
学生或小组踊跃展示后,必须对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和适时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只进行展示内容的正误判断和纠错订正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的激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要相信学生的有些认知可能会超越老师,这时候,老师应放下身价,多给学生表扬,激励他们,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对学生展示的内容,一定要多激励。对正确的、别具一格的展示,教师和学生要用言语,甚至动作进行肯定和表扬,错误的、有缺陷的展示也要尽可能挖掘闪光点,不能让学生失去信心,一定要鼓励学生踊跃展示。
我们知道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这一环节主要体现老师的“教”,所以导入的方法有谈话导入、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三点:密切联系所学内容、时间控制在1—2分钟、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预习,指导自学
在这一环节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三个原则:
首先,我们应把握主体性原则,即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应把握独立性原则,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把握开放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更广泛、更自主地读书。
教师要做到: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赏析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科学分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性别、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学生根据特长,在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角色可以互换。其次是群体合作。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另外要照顾后进生: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发言,所有的学生都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探究赏析的方法,可在围绕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交流。可在课题上、重点词句处、人物言行处、重、难点处等进行深入探究, 另外要对自己存在的疑问进行合作交流,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而且有价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在协作学习中逐步学会合作技能。如: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别人作进一步的解释;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申和拓展。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四、集体展示、点拨提升
1.所谓展示:就是预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在展示环节(或课)上,展示的问题不是预习提纲中的所有问题,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而是选取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能够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进行展示。
学生层面:
(1)展示时应做到:所有的学生都要展示。尽可能不让尖子生去展示“低层次”问题,可以让他们进行板演或在“组内”展示,再尝试着参与集体展示。总之,展示的对象重点是中等生,但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与”,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也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展示内容的分配要考虑难度,应该是不同基础的同学展示适合他的难度问题。
(2)倾听时应做到: 在别人展示时,听展者可以举手质疑,也可以补充完整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并在学案上用双色笔做好笔记。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当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2.所谓“点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独到见解或思维误区而组织开展的评价。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或特写镜头,能刺激感官,发人深思,能够让参与者在评价中,享受成功,认识自我,明确是非,升华感情。
教师层面:
展示时教师应做到:
(1)展示时,老师安排好离黑板较远的同学或侧边的同学的位置,并在学生巡查,以督促不认真的学生。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展示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老师要清醒地知道“问题”何在,然后留给某些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去帮助“纠错”,并让出错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课本或学案上。
(2)教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根据学习状况去掌控展示时间,适时转入下个环节。教师在小组代表展示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控,不宜在非重难点问题上进行过多的展示。
课堂评价目标:
学生方面:
1.展示的对象重点是中等生,但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与”,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也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
2.在别人展示时,听展者可以举手质疑,也可以补充完整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并在学案上用双色笔做好笔记。
教师方面:
1.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展示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根据学习状况去掌控展示时间,适时转入下个环节。
五、迁移拓展,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47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所以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出色的导入环节,会为一堂初中语文课的成功奠定基础。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初中语文教学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
1.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教学导入部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语文教师对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导入部分的时间是对整个教学的浪费,一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讲解,而导入部分对于知识点的讲解无益。所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会自动省略教学中的导入环节,直接进入到知识点的讲解环节。
2.导入环节过于应付,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在全国的普遍实施,很多学校对教师的教学环节提出很多的要求,其中包括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导入环节加入教学过程中,但由于深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教师不适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导入环节,所以,在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时,往往会出于应付的态度,随意增加几句话而已。这样的导入环节不仅不能起到对课程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占据了教学时间,更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3.导入方式过于单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常用的导入方式是直接导入法,就是在教学开始的几分钟内,将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重难点直接介绍给学生,很多教师认为,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有利于节约备课的时间,也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在第一时间内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所了解,以便于在课程开始的几分钟内,完全融入到课堂中。但这种直接导入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点的积极性,相反,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不利于课程的进行。
4.导入环节过于繁琐,占据太多的教学时间。
与以上问题相对的是,很多年轻教师为了达到某些教学效果,在设计教学的导入部分时,运用了大量的时间,如,让学生观看一部影片、让学生进行发言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导入环节,看似很精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这些教师忽略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较多,过多的导入部分会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对后面知识点的讲解不利。
二、针对教学中导入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导入方法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加强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求知欲。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总结,来分享自己的导课经验。
1.创设情境,循序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感染性的语言,来描述一副画面或文章,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喜欢语文,走进语文的世界。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教师们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清幽的音乐,同时播放桂林山水景色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真正了解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设悬念,疑问导入。
初中生还处在对世界探究认知的阶段,对社会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这一身心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适当地设置疑问,给学生流出悬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听课注意力与学习有效性。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就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请同学们来猜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背影》,到底写的是谁的背影呢?如果换成你是作者,你想写谁的背影呢?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本文,然后告诉老师,文中的背影是谁的背影,如果你是作者,你最想写谁的背影呢?”通过这种提问,可以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写作手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本文的学习。
3.引用诗词,激起导入。
古代的诗词、名句具有流传千古、意味深长的特点,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课时,可以适时、巧妙地把一些先贤的名句、诗词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名句、诗词的理解与想象,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通过运用经典诗词的导入,在让学生把握文章内涵的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诗词涵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4.紧扣教学目标,应用故事导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应用一些故事来进行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还处于生理与心理还未成熟的时期,故事对他们还存在吸引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选择合适的故事,作为教学导入讲给学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4-02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日渐注重新课程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也步入改革队伍中,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人认为,要想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语文教学更好的发展,必须先掌握改革下语文教材的特征,然后对症下药,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唯有这样,才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的特征
1.平等的教育对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的对象发展为学生整体,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优化和调整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要确保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做到一视同仁,积极鼓励和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全方位的的教学任务,做好课前的预测性
相比于传统教学环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前准备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其仍然是指整个教学活动的框架,只是比先前多了些应对措施。初中的语文教师需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状况,再遵循语文新课程的要求掌握学生的学习目标,预想一下通过这节课讲解学生能够有哪些收获,课堂上学生会进行怎样的学习。想要完成上述教学任务,教师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针对于课堂作业、教学内容以及课上提问等环节。如果在课前不先进行预测,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就难以展开。
3.动态化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动态化的课堂教学是指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内容不再死板化,而是具有可变性。学生进行相关学习活动后,实际教学环节可能会与上课之前的预测存有偏差,发生这种情况时,教师就要做到对教学方案的及时更改,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必须要倡导动态化的课堂教学。虽然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已经做好预测工作,但是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初中的语文教师依然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与学生上课的互动性增强,教师需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确保每一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积极吸其老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1.更新传统教学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更新传统的教学思维。首先,教学对象要针对学生的整体,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是根据新课程改革需要,优化和调整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做到公平公正,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母语,从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应注重美育,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学习,针对老师上课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先进行自主讨论,最后确定最佳答案。这种课堂学习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大大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为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转换角色,课堂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具有创新性,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探究讨论式的教学、课堂实验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以及问题情境教学等等,不再是单一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课堂也不再会死气沉沉。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实现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注重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在备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多加收集教学资料,并且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便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3.升华传统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烈要求创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拓宽语文教学的发展空间,重视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许多科目的教学都涉及到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也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多媒体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课堂上幻灯、投影以及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学生对教学内容就会有更多的认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讲解的主要方法是板书和口头讲解,课堂内容显得乏味无趣,现今,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不但极大的节省了时间,而且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课堂上,教师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法向学生展示书本内容,带领学生走进文章情景中,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内容,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做到推陈出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初中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使得初中语文教育更好地迎合新课程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得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前言
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语文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从综合角度进行规范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广大农村,关于语文教学过程更是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缺陷,因此需要从基础设施、制度、教师及学生等角度进行综合的分析讨论。本文就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就这些现状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语文教学基础设施不足现象突出
教学基础设施能够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其改进完善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领域离不开媒体设施带来的便利和影响。学校教学也不例外。在中国的大部分学校,多媒体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理解课程更加容易便利,老师在讲课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多变,大大丰富的教学课堂。尤其是语文教学,老师通过多媒体进行相关文章背景或状况进行播放教学,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农村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依然缺乏多媒体等基础设备,依然是靠一个粉笔,一个黑板等简单的设备进行教学,这种简单的设备导致农村的教学大大落后于社会的整体步伐。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制度管理有待完善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很大问题便是对教师的相关管理考核及选拔上。在农村教师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学校选拔老师的标准过于随意,导致很多并没有教学初中语文资历的人员汇入初中语文教学队伍中,导致教师的整体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师的管理上,关于对老师的考核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部分Z文老师对于讲课只是草草备课后便进行教学,甚至出现不备课直接进行教学的个别情况,这就严重制约了讲课的有效性和深入性,使得学生对于听课一知半解,久而久之便对更多的知识一知半解,对语文课堂产生厌倦心理。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整体有待提高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乏一些语文教师思想和作风上的陈旧和落后现象,这就导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跟不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和步伐。这种素质的参差不齐一方面存在于教师本身,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教学模式进行生搬硬套,并没有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听课发言以及探究思考的积极性。
(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存在一部分不爱学习语文课程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没能很好的被教师教育指引,另一方面,中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十分突出,在缺少年轻家长的关爱下产生厌学弃学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农村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教学概念模糊化,每天得过且过。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善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
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快进行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进行语文教师的选拔上,应该严格按照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进行考核选拔,而不能在教师选拔上的条件制定过于松弛。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应的教师考核机制,定期对语文教学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对于语文教师要及时进行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考评,就部分不合格或不能胜任的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解决。最后是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先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或者派教师代表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然后结合本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改革。总之,学校要从制度管理层面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完善改进。
(二)及时更新引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基础设施
针对农村依然存在的传统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的现象,需要各界管理者及时就这些外在的基础设施进行替换更新。农村教学也应及时进行普及推广多媒体等基础设施,在多媒体教学下乡等政策号召下,积极就农村的学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保证教师的教学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能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去。另外就语文教学的其他设施,比如说课外读物和学习的资料也应该进行有效的引进订阅,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环境,扩充知识面,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奠定扎实的阅读基础。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一方面需要活跃课堂教学环节,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也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的指导教育。比如是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讲解,而不是用一个教学模式进行全局式教育;另外也需要积极开展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竞赛,比如说诗歌朗诵、成语接力或者阅读课外知识能力比赛及部分美文展览等。通过这些课外的活动极大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究学习来挖掘更多的知识兴趣。最后是鼓励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说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词语运用到平时的作文写作中,鼓励学生运用别具特色的方式进行文章阅读的创新。
三、结语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与其他领域的教学相比,存在自身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阶段,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改进完善。从制度到基础设施到语文教师的考核管理最后到学生方面都需要进行细致的思考改进,为农村教育的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言
在语文教学方式逐步创新的今天,如何建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需要强化多元化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指导下,帮助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语文的能力,发挥课堂环节探究的促进作用和课后活动环节的拓展作用。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相关概念
随着语文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元化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模式。它主要是指在多个教学时段、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课前预习的作用,这是让同学预先熟悉教材内容的手段,有助于解决基础知识问题。而课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场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语文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尤其强调在教堂上杜绝老师单向灌输的现象,而推崇加大学生相互合作探索的力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对于课外教学时间而言,这是丰富学生的学习延伸内容的机会,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倡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可以发挥恰当的课外活动的作用,组织兴趣、实践与互助活动等等。
二、推广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预习成果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教材中的课文等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为了进一步提高预习的质量,要求学生对预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浓缩,这些预习过程对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有重要作用,也是多元化语文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做好课前预习,有利于在发现并思考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时,把握语文学习中的重点目标和方向;也有利于学生以预习活动为线索,适当写预习感受,总结预习环节的技巧,最终达到引导学生利用预习成果的效果。
2.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要求下,课堂教学环节必须引起师生的共同关注,尤其是注重方法的运用,赋予学生互动的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得到一定的自主地位,充分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全班交流总结。在小组内部,各个学生参考教学提纲,自行领会,并相互讨论、共同提高。深入到全班交流的层面以后,可以在语文思想交流方面得到更宽的视域,加入老师的意见指导,可以通过互动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3.有利于课后巩固语文学习成果
课后的学习效果影响着知识的记忆保存度和学习的最终成效。多元化语文教学模式提倡推广课后结对互助的方法。如果师生具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教师可以尽量把帮助的对象更多倾向于学困生,并且调动班上语文学习成绩良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的积极性,配合他们完成结成帮扶活动,指导全部同学在课余的时间互帮互助学习,这有利于在互动活动中巩固基础良好的学生的成绩,并且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解决难题。
三、加强多元化语文教学模式作用的措施
1.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语文的能力
从前文中,我们已经意识到课前预习活动的重要性,然而这一活动目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初中生未养成预习习惯,把学习任务完全集中于课堂的45分钟,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花部分时间帮助学生熟悉目标内容,互动效果也随之弱化。因此,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必不可少,每一单元的语文学习,都需要配以相应的针对性的预习。在预习中,可以形成一定的预习技巧。学生可以率先进行内容浏览、阅读,熟悉主要课文;其次是了解相应的文学字词基础等;在此基础上,参考教学提纲,在预习中逐步深入地思索,力求在语文课文的主题、写作特色、细节描写、布局结构等上有所规律发现,通过总结其优缺点,提高自己的语文实力。
2.发挥课堂环节探究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需要一改从前的主体地位,避免死板的知识介绍,而是要把在自主研究的机会和权利交到学生手上。在此,教师应该设立明了合理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参考教学大纲,准确把握其中的重难点,考虑到各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针对性思考和探索,在活跃思维的同时深入学习语文知识。
3.发挥课后活动环节的拓展作用
作为初中生,他们长期生活在校园封闭的环境中,对社会的感知较少,影响了他们的阅历积累,往往会出现作文写作枯涩的状况。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城市卫生打扫、敬老院慰问等等,并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搜集素材,为作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首先把握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相关概念,同时明确推广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即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预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有利于课后巩固语文学习成果等等。在此基础上,思考加强多元化语文教学模式作用的措施。
【参考文献】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成因分析
1.课堂教学目标模糊
所谓教学目标,即教学任务所期待完成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清晰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于核心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手段以及整体的教学进程均应具有清晰的界定。然而,当前一部分教师出于追赶教学进度的考虑,并未进行充分的备课,造成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进程设计随意,影响课堂教学高效性。
2.对学生心理的掌握欠妥
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因而,教师应从学生角度进行思考,找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所在。教学活动应以易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接受为标准。例如,对于文言文教学,尽管教师通过浏览便可知晓文章大意,而学生却常常精读多遍却依然不知所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未考虑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能力,仅从自身角度出发,造成教学效果欠佳。
3.学生的中心地位不明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严格遵守学生的中心地位原则,而教师则负责教学环节的连接性。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项长期的积累过程,因而,教师应利用多重启发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然而,尽管当前学生的中心地位实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发言的频率提升,在思维的启发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方面尚不充分。
三、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议
1.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当前,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太过乏味。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开始被大量的文言文所包围,在陌生的“之乎者也”的袭击下,学生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一提到文言文就感到反感和恐惧,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逐渐退却。语文篇章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因而,语文教学应将语文学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领悟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利用搜集到的图片,为学生展现黄河宏伟、壮观的景象,并且以生动、优美的言语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氛围,使学生逐渐融入到文本的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产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言:游戏可以很好地激发愉觉的形成,进而产生足够的满足心理。因而,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无疑是初中阶段学生最为喜爱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对于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设置多种多样的互动环节――主体演讲活动、小组辩论活动、名片背诵竞赛活动以及角色扮演活动等。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指定片段的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促进学生主动融入教学环节,思维也得以活跃,促进课堂教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