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语文教学环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许多初中生在课堂学习方面目标性、针对性不强,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重点不够突出,呈现出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这与学生缺乏有效的预习有关,既没有在课前解决基础内容,也没有搜集整理出教学难点,从而制约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
笔者在教学中强化预习指导,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首先,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教学前都要通过认真细致的预习活动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了解课文内容的相关背景资料,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要求学生制定预习计划。在预习中将自己认为的难点问题提炼出来,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认真分析质疑,带着目标去听讲。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在预习环节逐步积累经验技巧,既注重从各类网站、刊物中搜集预习的良好方法,同时也注重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和提炼,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际学习中完善提升。
二、针对“课堂被动灌输”问题,强化启发引导以增强学习自主性
在许多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自主参与的平台,教师进行单向的灌输,学生成为了被动学习的对象。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不强,深入性也有待提高,虽然完成了一些知识点的教学,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入手,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整个语文教学的设计不再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将学生推向语文学习的前台,让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提供良好载体和启发引导的方式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将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成思考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尤其是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针对“两头无法兼顾”问题,强化因材施教以增强学习有效性
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点是教学对象的水平层次不同,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学习基础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往往会陷入两头无法兼顾的困境。
对此,笔者对教学目标设置进行了充分地优化与改进,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与知识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分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调整后的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统领,无论是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还是能力考核、阶段检测,学生的目标层级与具体教学环节保持高度一致,为每名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语文教学过程。实践证明,对学生落实分层教学目标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既能有效缓解中后位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又能让优秀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
四、针对“时间空间受限”问题,强化教学拓展以增强学习立体性
初中生语文学习时间紧、节奏快,加之中考应试压力的加大,让他们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无法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此,教师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尽可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上不再局限于课堂。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广泛阅读,从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语言表达艺术的魅力。学生在广泛地阅读中增加文学积累,对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帮助。同时,教师要积极拓展课外活动空间,通过专题研究、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不同形式的载体组织,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拓展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发挥这些课外活动资源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促进功能,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还可以充分结合各种语文类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有过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肯定听学生抱怨过语文知识不好捉摸,短时间内不好提高,甚至会对学习方法产生怀疑。确实,语文是一门开放性学科,需要我们长久坚持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也分享了很多高效教育心得,但是我们能在课堂上随手拿来用吗?肯定不能,因为这些教学方法未必适合自己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互动参与知识生成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鉴于此,笔者总结一线教学工作和学习经验,归纳三个比较比较契合广大初中生认知的提升语文课堂效率的环节,以期抛砖引玉:
一、阅读环节
作为信息的输入手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一方面我们通过阅读初步认知生词的用法,掌握基本的表达句式;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体味语言到情感的微妙表达,从而熟能生巧产生语感,从而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将语文学习上升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下面我们以教学苏教版选录的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为例来分析如何展开阅读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体味语感。
师:大家结合预习对课文的初步掌握,思考一下应该以怎样的情感来阅读《春》这篇散文呢?然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生1:这篇课文以欢快的语气表达春天的朝气蓬勃,阅读的时候要节奏明快、愉悦。
生2:我认为该文写的非常优美,需要我们以舒缓的节奏边阅读边感受,所以应该轻轻地、柔和地饱含感情地朗读,如此方能读出春的柔和美。
……
师:同学们说都的非常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了对本文的理解和感触,确实像“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样的句子我们应该以明快的节奏来读,而“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样的优美描写要以舒缓的语气边读边“享受”春的气息。
生齐读,完毕。
师:大家读完后,想一想作者都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春天的美呢?
生3: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4:分别从视觉、感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来引导我们感受春天的气息。
师:非常好,作者不惜运用这么多方式和方法来谱写春天的美,让我们学到什么呢?
生5: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描写景物要从多感官、多角度描写。
生6: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
这样引导阅读教学,能激发学生有思考地进行阅读,有效消除了滥竽充数的消极现象,同时让大家通过思考和感受,真正学习到经典的描物达情的手法,它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
二、合作环节
开放性的话题离不开合作探究,只有通过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互动交流,知识才能得到发扬和扩散,这正契合了语文开放的学科性质,所以语文高效课堂一定离不开合作探究。通常我们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成3-5人的学习小组,然后让他们围绕共同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以期通过明确分工实现有限时间内通过互助交流和交叉体验实现学习内容扩大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文言文时,就根据文言文知识密度大,许多同学理解困难的特点,根据学生的预习基础设置合作学习来谋求高效课堂。
1.布置小组任务:(1)通过工具书理解基本的文言词汇含义,然后朗读全文。(2)能复述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合作事项。(1)组长参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任务分工;(2)合作学习过程中先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再换角色进行交叉体验,然后进行相互辅导与启发;(3)笔记员记录学习成果。
3.学习成果展示,师生互动评价。
合作学习非常适合课堂知识密度大, 难度高的教学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们在体验知识生成过程中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学习效率。
三、问题启发环节
问题是启发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原理的准绳。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能抓住知识衔接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通过问题启发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路,转化知识,生成能力。
比如我们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学大纲给出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和学习描物状景的写作技巧,笔者就设置下面三个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启发学生迁移知识:1.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济南的冬天?2.济南冬天有怎样典型的特点?3.反复体味作者的写作手法,尝试写“家乡的某个季节”的话题习作,以“描红”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如此设问启发,同学们通过再次深入阅读和学习,对文本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懂得景物描写时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表达,从而连贯了基础学习到表达运用的知识生成过程。
上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和学习经验对初中语文三个环节的分析与总结。总而言之,无论怎样的教学环节,我们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结合他们的认知来整合教学内容,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非但不能达成高效课堂,还要东施效颦,贻笑大方之厄。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可可见,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81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课堂无疑是最主要的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收效。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怎样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就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课堂导入是每堂课的第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奠定整堂课教学基调的环节。因此,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课本内容与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设计出最适合的导入环节。通过有效的设计,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专注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的原因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不容小觑。一直以来,很多语文教师都觉得课堂导入并不会对教学效果有什么影响,因此有没有都一样,就将全部精力都投在了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课堂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应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直接讲解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其实,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的,这样不但无益于教学,还会造成学生抵触甚至排斥学习语文。通过观察,我总结出学生上课兴致不高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没能通过课间休息调整好学习状态,思维还沉浸在上堂课的教学之中,因此,对于开始的新课短时间内接受度比较低;其次,学生对于上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记忆有些模糊,这种情况下,如果语文教师开门见山,直接讲解新知识,会让学生产生知识裂口,导致对教学的参与程度不高;最后,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相对枯燥一些,假设教师又没有设计生动的导入环节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他们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致,学习收效肯定也无法让人满意。所以,导入环节非同小可,值得引起所有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二、导入环节设计的基本原则
导入环节形式千变万化,设计也没有定法可依。尽管如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有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首先,教师设计导入环节时,必须以自己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语言的选择则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不能随意发挥,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其次,导语必须贴近教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设计导语的时候,应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可以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也可以是其延伸的内容;最后,设计的导入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充满启发性。生动的导入环节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对课堂的参与程度。
三、导入环节的设计方式
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能够喜欢语文课,既然这样,就必须让他们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每堂课都给他们全新的感受,因此导入环节自然就是我们需要用心设计的教学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潜能,精心设计出适合教学的导入环节,从而抓住学生的专注力,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意欲。我班级里就有学生反映,每天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课的时间,但可惜的是,好像语文课的时间总是很短暂,一会儿就下课了。对于学生这样的肯定,我非常欣慰,也很感动,能得到他们这样的认可,之前的一切努力与付出就都是值得的。当然,能够让学生这么喜欢语文课,生动的导入环节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1.故事导入环节。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作为导入环节。这些故事应该具有一定的寓意,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专注力。
2.民谣导入环节。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导入方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民谣引出将要讲解的新课内容。这种导入方式不但亲切生动,而且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民谣是漫长历史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虽然通俗,但是字字珍贵。语文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这种导入形式,就能大幅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
3.歌曲导入环节。
歌曲不但有打动人心的旋律,还有充满情感意义的歌词,因此,可以对人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来作为导入环节,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荡,让他们快速集中起来,从而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这种导入方式强调的是学生情感的激发,借助歌声向学生传达情感上的诉求,让他们产生出和教学内容完全一样的思想观点,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引导他们将这些情感内化为自己文化修养的一部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4.情境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环节是指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目标为指引,构建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或者氛围,从而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环节可以使用音频、视频、图片、影像等手段,声情并茂,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征,因此,很容易被他们接受,并且受到他们的推崇。我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形式的导入用得最多,很多时候都会借助视频来构建教学情境,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实际的教学收效也非常理想。
一、引言
初中英语课堂是词汇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词汇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学生词汇学习的有效性。而呈现词汇作为词汇教学的一个环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Krashen(1982)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呈现词汇,强化感知,促进理解,是词汇教学的第一步。词汇呈现环节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把目标词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习者辨其形、知其义、读其音、悟其用,通过各种方式的呈现加深他们对目标词汇的感知和理解。词汇呈现的手段多种多样。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有效的词汇呈现应是使学生在词汇呈现环节之后首先能对词的基本意义、词的发音、和词的拼写有一个科学准确的理解,形成初步的记忆。环节然而笔者观察到词汇呈现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笔者就2011年浙江省词汇教学优质课评比中观察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词汇呈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词汇呈现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呈现的图片缺乏典型性
图片形象直观,是词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包括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图片、教学挂图、照片及简笔画等。此次评比中几乎每一个教师都运用了图片来直观地呈现生词。然而图片运用过程中也存在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即所用图片的典型性不够。比如一位老师在Homes and Houses一课教学中要呈现row house、ranch house和cottage三种不同形式的建筑。从三种房子的定义来看,row house 具有成排相连的特点,ranch house是北美人在农场上饲养牲口之用的房子,而cottage通常指地处乡村的小房子。然而以上三幅图片不足以让学生明白三种建筑的本质区别。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应就每一种建筑给出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来集中体现它们的典型特征。比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片中房子的共同特征,获得直观的印象。然后可由教师说:These houses are in a row.They are standing side by side and sharing common walls.They are called row houses.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
2.呈现手段和目标词汇相脱离
近年来,多媒体常被用在英语课堂中,或提供背景,或烘托主题,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然而在有些课堂上,由于教师引导不到位而使多媒体成了摆设。例如一位教师在Fashion and you一课利用一段三分钟的Heaven and earth视频来呈现有关服装的生词sporty style、trainers、hip hop style、jacket with hoods、baggy jeans等。观看完视频短片后教师问:How many stars are there in the video Who are they?教师的本意是:通过两位人物(运动着的篮球健将科比和舞动中的歌星周杰伦)的动态演绎让学生体会两种服装的风格。
3.词汇呈现无视记忆干扰
以旧带新,通过先前学过的词汇引出目标词汇是词汇呈现环节常用的方式。比如一位教师在呈现driveway一词的过程中,先复习了drive和way这两个旧词,再自然带出新词driveway的含义。然而,在利用已学词汇引出目标词汇的过程中旧词的出现也容易产生对新词学习上的干扰。比如在Fashion and You一课中,教师在用解释法呈现出生词dye后,采用了谐音法提醒学生已学过的die一词。可惜的是教师到此便戛然而止继续了。笔者认为die的出现,对dye的学习构成了干扰,因为dye和die虽然发音相同、词形相近,意义却相去甚远,容易在记忆时产生混淆。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这两个词的联系,避免记忆干扰。比如大家知道染发对健康是有害的,教师可以说:If you dye your hair too often,you may die.虽然有些夸张,但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起到强化感知的效果。
为了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理解新词的音、形、义,教师在呈现生词时应首先对可能造成的干扰因素有所预见并在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
4.词汇呈现缺乏科学性
语言有其内在的规律,教师在呈现语言的过程中应遵循这种规律。以语音教学为例,英语是表音文字,读音的正确与否往往与词的掌握程度成正比(李宋昊,2002)。词汇教学应注重音形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一位教师有很好的语音培养意识,她在呈现生词时总不忘让学生看着音标自己试着来读。在Strange Coincidence一课中教师为了呈现confused一词的语音,将该词分解成con/fu/sed三个部分来跟读。学生对前两部分的发音不存在困难,但是对sed的发音则与预测有较大的差距。原因正如该教师在自己的课后反思中所分析的:confused只有两个音节:con/fused,人为地将其拆分成三个音节,违背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没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词的发音、词的拼写和使用上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随意和盲目性。
5.词汇呈现缺乏理解核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