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正文】
市水务局农村饮水工作总结
2020年,我市开展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和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作,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情况
截止2020年底,我市湾沚区、繁昌区、弋江区、三山开发区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无为市已建成高沟区域供水工程、城区水厂扩建工程和长江水源工程,建设主管网87.6公里。南陵县已建成主管网20公里。镜湖区(方村街道)和鸠江区(白茆镇、沈巷镇、二坝镇和汤沟镇)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2020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共投资约6亿元。截止2020年底,已收购或联网转供水农村水厂40座,占比33%,计划2022年全市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二、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2019年12月,我市制定了芜湖市农村水厂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制定了出厂水日检制度,制定了镇政府日检制度和县级主管部门周检制度,制定了市、县两级水质的飞检制度。从2020年3月份开始,市水务局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水质飞检,共开展了六轮水质检测,共抽检水厂约100座次。截止目前,芜湖市农村水厂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补助奖补资金772.3万元。
三、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情况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supp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ural water management study.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water management can make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reform of the water affairs.Key words: water affairs; rural areas; water management; water marke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对所有涉水事物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抗旱、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水土保持、城市节水、农田水利、农村水电等城乡水务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全球最大的水危机是水管理危机,我们必须更高效的管水、用水。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由于远离城市,农村的水务管理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突出了农村社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同样,研究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离不开对农村水务管理的研究,农村地区占有大部分的面积,相应的水务工作内容繁杂,正确认识农村水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使水务一体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1.1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内蒙古、华北及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比较缺乏,城市的高速发展普遍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不良后果,使生态环境恶化。至于同一河流上、同一水源地内,由于不能统筹兼顾,使各种水利设施的布置杂乱无章,破坏合理的水循环而酿成的种种灾难在国内外更是常见。因此在考虑城市需水的同时必须兼顾农村的水利设施,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就必须树立与贯彻“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统观统管的思想和措施,只有统筹兼顾的实行水务管理一体化,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提高水务工作效益的需要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水利设施重建轻管,以往的农村水务工作难免失之片面,比如打井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管农业的不管水资源、管节水的不管农作物。这就造成了全都负责、可全都不负责的局面,只有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明确职能,统筹建设管理,合理调配,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又不破坏水资源环境,从而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提高水务管理效益。比如机井管理,机井建设使用管理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是节水、节能、合理利用地下水的有效途径。
2002年新修订实行的《水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有利于克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有利于制订统一的水务规划,使水资源综合规划与水源、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有机结合,有利于统一制定合理的水价,明确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供水排水价格政策,统一征收有关规费,加大征管力度。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水务工程的经济效益,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推进水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的市场化进程,使水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2.1 相应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
主要表现为上下、左右、内部不协调,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加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无形中给各方造成很多损失。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农业、城建、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
2.2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还没有完善
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一个新项目的提出,往往是有时间安排的,既需要从上到下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也需要制定的政策能够及时和有可操作性。比如,个别政策法规中,只是定性的说明若干部门的责任,而没有定量的要求,就很难有约束性,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
2.3 水务市场管理和运行还有待提高
在水务市场管理方面,水务行政部门与水务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水务市场监管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缺少市场经济的灵活性。中央的政策往往是统领性的,而地方简单的将中央政策加以延伸,导致实际上往往一个省或一个市都只有一个标准,更加导致基层县级水务管理工作受省、市政策制约,市场经济灵活性不能得到体现,基层水务工作在上级条条框框中疲于奔命。
2.4 农村水务管理技术和管理队伍还有待提高
水务管理改革的进行,需要从事水务工作的人员在各个环节管理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改革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水务管理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等等。农村基层水务管理方式普遍仍然是农民群众和集体自发的管理模式,系统的现代化的农村水务管理体系尤为缺失。要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水务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使农村水务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实践和总结。
3 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3.1 内部职能的转变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根据现有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及市场规则和企业服务标准,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企事业单位运行方面来,对各类水事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将农村纳入到统一管理范围,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水务政务公开、公正、公平,树立水务新形象,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 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和尝试,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管理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注重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工作,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对城乡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调并进。
3.3 加强水务基础性工作,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要进行必要的观测调查,做好了这些基本工作,就为研究水,进而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水资源应做出科学的考察评价,进行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对水质、地层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为科学统一规划和开发利用保护好水资源提供依据。积极开展节约用水、供水、排水、防洪、农田水利、水污染防治等专业规划的编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务规划体系,为水务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3.4 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
一、指导思想
先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完善城镇和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试点引路,统筹发展,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城乡一体化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
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其中:20**年底以前完成所有建制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已提前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乡镇,要逐步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20**年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工作。
(二)切实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继续抓好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中转站、公厕、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中:
1.20**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其中1个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1个乡镇完成污水管网建设;20**年底以前,有2个以上的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5个以上的乡镇完成前期调研、选址、论证、设计工作。
2.城市区的供水网络要向建成区延伸,到20**年使整个城市规划区全部用上自来水。城市规划区外的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20**年底前建成使用,有条件的乡镇可考虑建设自来水厂,并高起点规划供水网络,向中心村延伸。**镇、**镇、**镇等要着手实施热力、煤气等与城市区的并网工程,力争20**年底前并网使用。
3.按照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设置标准,20**年底以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标准化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
4.按照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和亮灯率98%的标准,科学实施小城镇道路亮化工程。20**年底以前,有8个以上的乡镇镇区实现道路亮化达标,20**年底以前所有乡镇实现道路亮化达标。
5.按照**市园林乡镇标准,大力开展小广场、小游园、道路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和农家院房前屋后绿化建设活动。20**年底以前,5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20**年底以前,10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
6.20**年底以前,全市小城镇主次干道要全部完成硬化,建成区范围内背街小巷的硬化率达到80%以上,每个乡镇要建成一条三级以上标准的出口路。在20**年底以前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实施联网路建设。
7.20**年底以前,各乡镇要建有2000m2以上的集贸市场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便民超市各一处。
8.20**年底以前,在4个建制镇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
(三)坚持抓好小城镇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清两建四改四化”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小城镇公益事业和管理手段市场化,解决小城镇管理中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和“脏、乱、差”等问题。按照**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十个方面的34项标准要求,常抓不懈,坚持搞好小城镇环境卫生、垃圾清运、污水排放、车辆停放、标牌设置、经营秩序、市政养护、管理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使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建设、管理工作齐头并进,务求取得实效。
(四)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经济平台作用
1.加快小城镇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探索对农民按规定建房给予类似城镇购房贷款的信贷措施;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产业化水平,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建设。
2.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的思路,一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新安置办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宅基地置换、实物或货币化安置等途径,使农民低成本进入城镇居住生活。镇政府所在地的村要积极进行住宅集中统一开发,逐步取消宅基地。二是按照“土地集约、项目集中、产业积聚”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好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的规划管理和园区的标准厂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三是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小城镇延伸,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3.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快镇区建设,加强镇容镇貌,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积极做好农村集镇和建制镇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要求在建设项目办理用地手续前必须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通过“一书一证”和“一书两证”的办理,切实有效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4.加大招商引资,激活镇域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道路;要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小城镇。采取优惠措施,引导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经营管理领域,特别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转运以及宾馆、饭店、集贸市场、便民超市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放建设、经营市场,工商税收每年增长25%以上,第
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到20**年,第
二、第三产业所占小城镇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8.7%和35%的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为保证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确定**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为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镇。各试点镇要按照近期目标要求,在村镇规划、垃圾处理、道路、公厕、垃圾中转站、亮化、绿化、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按照20**年和20**年两个时间界限,率先实现任务达标。要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主动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主动通报情况、争取政策、反映问题、总结经验,努力开创试点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面推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一)规划编制和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1.**镇、**镇、**镇、**镇等四个试点镇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于20**年前编制出近期建设规划、重点区域和街道的详细规划。
2.要通过“市场运作、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部门支持”等措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20**年底前完成**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20**年4月1日起,全市13个建制镇镇区停办农户宅基用地审批手续。
3.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村庄建设“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筑许可证)制度,强化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抓好**镇、**镇、**镇、**镇等四个城乡一体化试点镇的规划执法试点工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按镇总体规划设置标准,完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的建设任务。
2.20**年底前,**镇完成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镇完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的建设项目。**镇、**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前期调研、选址、方案论证、设计工作;20**年前,**镇要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镇、**镇、**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
3.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争取20**年底前建成使用。
4.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和**镇、**镇、**镇要完成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的所有背街小巷的道路硬化工作。
5.按照“近期目标任务”中有关道路、排水、公厕、路灯、绿化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6.把好村镇建设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向村镇延伸覆盖,建立村镇建设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宁阳县淡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量仅占全国人均值的14.8%,当地居民饱受缺水之苦。为节约、保护水资源,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水利职工总结几十年来的经验,大胆探索、反复论证,最终闯出了建设新型8眼深井为水源,以优质的地下水源实施农村城乡化管理集中供水、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的成功路子。
1.城乡供水发展简介
胡中村水源地位于城区北外环以北、伏山镇胡中村南,占地25亩。2002年10月26日,由宁阳县水务局打井队打井8眼,日供水能力70000立方米。该水源地经省、市水利专家实地勘察,地下水埋深260米――320米,为岩溶水,水质优良。2002年11月16日开始管道安装,铺设了DN500mm输水管道至小吴村水厂,架设了供电线路2860米,安装了高低压配电装置。2003年竣工通水后建设了院墙、值班室、变电室。
经过几年经验积累,并取得各级领导和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克服种种困难,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铺设供水管线500多公里,于2013年底胜利实现了全县农村户户通自来水,结束了80万群众祖祖辈辈喝苦、脏水的历史。
2012年借水务体制改革的春风,针对宁阳县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能力低,自来水水库淤积严重的实际,经过科学论证,进行改建、扩建设,其设施和规模达到了日处理能力8万吨,并正式并网投产,实现了工程“当年开工,当年运行”,满足了宁阳城区未来30年发展的供水需求。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实行对城乡供水节水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及相应的措施,对提高供水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及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城区供水与农村供水并网,实行“同水、同网、同价”,走上了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的规范之路。
2.存在的问题
供水初期,由于管理粗放,出现了一些问题,水浪费严重,致使人均水量居高不下。
2.1管理粗放,水浪费严重
最早实现村村户户通自来水的三个乡镇,在通水之初,供水单位只在各村分管线上设置总表,村内无其他计量设施,水费按人口均摊。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村民人均日用水量70升,多者达100升以上。
2.2管道输水损失严重
县自来水公司原输水管网,均为铸铁管材,经十几年运行,因腐蚀作用许多管段已出现漏洞;有的接头密封不严,漏水严重,漏失率达12%,农村供水管网因施工质量原因,部分接头焊点不够严密,存在漏水现象;因管网分布范围广,被搞农田工程的施工机械挖断的情况时常发生,造成大量水资源流失。
3.多措并举,减少管网损失,杜绝浪费水现象
3.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为使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一凝聚着党和政府深情厚意和体现水务改革的民心德政工程,真正成为造福全县人民和促进节约用水、发挥水的综合效益的双效工程,我们未雨绸缪,制定了《宁阳县群众吃水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宁阳县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范性文件。其明确规定:由水务部门对全县城乡供水工程实施行业管理,实行以水养水自我完善发展的企业化管理方式;确定了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的具体方法、措施。同时,在供水企业全面推行了定岗定责、节约用水、效益考核、节约保护等方面实行明确的责任目标,采取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一条龙管理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节约用水,使水的有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将城乡供水真正纳入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3.2实行供水计划管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为促进节水工作深入开展,为工程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实现供水工程良性循环,我们实行了计划用水制度。制度明确规定:城区居民每人每天核定生活用水量为120升;农村居民每人每天生活用水为40升;工业用水计划根据实际生产能力及各行业用水定额确定。同时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超过计划10%以内,超出部分加收100%水费。该措施推出后,利用经济杠杆,有效地遏制了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3.3三级装表,计量到户
为了强化人们节水意识,杜绝“大锅水”的浪费现象,实行了三级、四级装表制度。2013年完成了全县农村户户通自来水后,又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历时半年对供水管网进行了科学的配套改造,全县农村供水全部达到了龙头进屋、水表上锁、防冻防盗、按量收费“的城市化标准。各供水公司处理厂一律安装总水表,各用水单位、各乡镇管理站及各村庄安装分水表,村内分区域设置第三级水表,实行各用水户一户一表。对各用水户按方计量,有偿用水。为有效保证计量设施的准确性,县供水总公司购置了水表鉴定装置,对水表每年至少校核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校核更换,做到计量准确。对各级水表每月抄表三次,并及时校核、查对,杜绝了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这样不但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降低了供水成本及用水户的用水费用,使人们增强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观念,树立了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的新风尚。
3.4查漏、堵漏、减少管网损失
由于城区管网错纵复杂、老化等原有,管道漏水现象时常发生,且很难查找。针对这一情况,自来水公司周围了超声波测漏仪、培训了4名检漏人员。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对整个城区管网进行普查,查出了三大漏点,平均每月能减少供水损失6万立方米,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流失。
为控制供水损失,各供水公司都成立了维修专业队,常年对各用水单位泵站、管道、水表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检修,对发生的相关渗漏问题及时处理,有效地防止了供水损失,同时维护了供水公司的切身利益。
4.科学管理,促进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
4.1加强城乡供水节水统一管理,保障社会各业用水
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真正形成以水养水、不断发展的良性机制,水务局将城市和乡村供水公司进一步整合,成立组建宁阳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实行目标化管理。今后对各行业用水统筹兼顾、统一调度、统一分配,制止了过去几家供水公司争利益、推责任的现象,保障了社会各业的用水需求,步入了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新轨道,培植建立了全县统一的企业化供水的水市场和新机制。
4.2依法带水,进一步提高水有效利用率
严格执行《水法》赋予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按照《水法》规定,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长期的硬性措施,落实到各行各业、家家户户。认真规范和指导用水户的节水工作,切实做到“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切实行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实行节水目标责任制,同时应尽快出台“节能用水管理办法”,使节约用水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我国水务一体化的改革实践近二十年,30余个省、自治区、自辖市开展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或自行摸索总结,或借助于咨询机构的帮助,陆续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具有不同适应性的改革模式[1],成立了各级水务局,水务企业。通过对水务资产横向或纵向重组,以资本为纽带,实施以城市供水企业为主体的对区域集约化经营 [1]。在西部缺水地区也进行了这种模式的实践。文中以西部某市为例,分析实践水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提出现实的意义。
1.案例
1.1 某市基本情况
该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2009年城镇人口11.54万人,农村人口15.7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4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该市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属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社会经济发展以草畜、马铃薯为支柱产业,工业发展缓慢,主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马铃薯加工业集群、草产品和清真肉制品加工业集群、热点联产产业集群、建材化工产业集群等产业。近几年该市新发现储量较大的岩盐资源、煤炭及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截止2007年底,探明该市煤炭储量13.3亿吨,远景预测112.7亿吨;石灰岩3.1亿吨,石英砂16亿吨,岩盐储量丰富,初查储量10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市政府拟通过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就地转换和增值,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该市干旱少雨,多年平均年降雨量430mm~560mm,蒸发强烈,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50mm,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000万m³,人均占有量为146m³,水资源严重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用水,优化配置当地水资源显得尤为必要,水资源必须高效利用,这也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符,转变现有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该市水资源短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客观需要。
1.2 原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地的原水资源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原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市在水资源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主要有市水务局、住建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直接参与灌溉、防汛、污水处理等涉水事物管理,用水对象包括居民生产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用水比例依次为17%、9%、74%,具体用水量见表1。
图1中水源1、水源2为地表水,水源3为地下水,该市水资源利用以地下水为主,含矿量高,可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利用程度见表2。
1.3 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该种模式管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如表1该市工业用水仅是居民生活用水的53%。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供水量满足不了城市用水需求。工业生产与农业灌溉争水现象时有发生。地方政府为有效开发地方矿产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水资源短缺成为最主要制约因素。
(2)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容易形成重复投资,且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导致社会资源被浪费,这是国内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该市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矿化物浓度高,受地方财政、人力、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水厂处理后的饮用水,硫酸盐、浊度均等项超标,达不到安全饮用水标准,影响居民的安全饮水。
(4)城市水厂资产规模小,市场规模小,单位能耗大,实际经营不经济,水污染得不到很好的处理。
现有水资源管理呈现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污染加重[2]。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用水量,必须通过改革现有管理模式,统筹调配区域内外的水资源,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符合现行的水务一体化改革及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3]。
2.水务一体化实践
2.1 实践模式
该市采用成立水务公司、整合水务资产的方式施行改革,统筹水资源调配。该种管理模式已施行半年,并不断被完善。现有管理模式见图2。
图2 水务一体化实践模式
该市的供水企业单一,改革前,供水业务仅由一家公司管理,如图2中的水厂1、水厂2、水厂3及供水管网。本次水务一体化改革采用分步的原则,由一家具有良好管理平台和技术力量的大型水务公司对原水、供水的资产进行纵向整合,后续将对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业务逐步整合。图2中的水源1仍在建设程序中,由水务局继续管理。经过资产、债务、业务、人员的整合,该市供水总量上有所增加,如图中的水源4及水厂5。水务公司在管理该市供水业务过程中,接受当地政府、水务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监管,这从职能划分上明确了涉水部门的职责。
2.2 效果分析
(1)增加城市供水总量。依靠大型水务公司项目储备,该市供水系统增加两个水源,均属跨区域调水,水源4将相邻地区丰沛水资源调送至本市,增加41%供水量;在满足所在区域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将相邻行政区域水源5(未在图2中标出)调至本市,增加70%供水量。可缓解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该市矿产资源就地转换、增值提供支撑条件。
(2)提高服务水平。大型水务公司具有良好的管理平台,能够进行专业化管理,增加水处理等环节投入,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有利于提高供水水质、降低漏损、改进服务水平。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经过业务整合,减少了涉水职能的交叉,可实现对输配水网的科学调度,节约大量电力,区域供水可实现统一规划和减少,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避免城乡供水分布不均[1]。
2.3 存在问题
新的模式管理依存原有的管理格局,其固有的某些问题没有随着资产的划转、体制的转变而消解,尚待解决。
(1)图2中的水源1、水源2、水源3承担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等公益性的任务,划转到水务公司的资产涉及的债务较多、还本付息任务较重,水费相对较低,公司盈利能力弱,仍处于亏损局面[4],需要当地政府以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2)图2中水源1还在建设程序内,仍由市水务局管理,水源4、水源5建成可为该市增加40%(在该市2007年供水量基础上)供水量,但目前距建成需要四到五年。此外,现有水务公司管理的水源受降雨量影响较大,因此城市供水量暂时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当地行政、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2.4 发展策略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本土性很强,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行水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考虑通过实行工程措施增加供水量,还需要将水务公司的利益与当地居民、政府、企业的利益统筹考虑,使水务公司与当地形成共生关系,以实现双赢[5]。水务公司仅是从融资、技术、业务、人员管理等方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政府需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等水行政执法工作,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宣传,监管规范供水市场,用户需加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理念。
3.结语
推进区域水务一体化是遵循水资源自然属性和利用规律的客观要求,对于解决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尤为必要。对西部某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前后模式的对比分析表明,水务一体化改革可通过统一调配区域内外水资源增加城市供水总量;通过加强供水企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加供水环节财力投入提高供水水质、提升供水企业服务水平;建立居民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优先原则较好地缓解争水矛盾。水务一体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还需政府部门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对用户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融大通水务改革研究课题组.我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C].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19-22
[2] 卢新民,贾鹏飞.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S1)
[3] 陈克森,王春安,刘宁,倪化秋.新水法对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影响的必然性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3,(09)
[4] 王永林.太仓水务一体化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利:2010(22)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单县共辖22个乡镇(办事处),617个行政村,2480个自然村,总人口11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3.51万人,耕地面积11.2万hm2。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208.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77元。
单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质构造复杂,浅层地下水咸淡水交错分布,能够开采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浅层淡水。地下水苦咸、含氟量高,存在严重饮水安全问题。为彻底摆脱苦咸水的困扰,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饮水安全工作的“四个转变”:在工作目标上必须由喝“方便水”转变为喝“安全水”。所有供水工程要建立完备的供水水质档案,供水企业要保证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后再供水。在水源选择上必须由地下水转变为地表水。以优质地表水代替地下水,走利用水库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的路子。在规划思路上必须由行政区划为主转变为供水区域为主。新一轮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编制要本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界限,以水库水源地作为规划的基点,形成以水库水源地为中心的饮水安全项目规划。在工作重心上必须由进度质量并重转变为质量优先兼顾进度。坚决杜绝以前的“先通水后改造”的旧思路,在饮水安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质量优先、兼顾进度。
为告别单县人民群众长期饮用不健康的苦咸水历史,彻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结合目前供水工程建设情况,单县饮水安全总体规划把单县划分为3个区,每个区为一独立水网。月亮湾水库净水厂解决高老家乡、郭村镇、曹庄乡、浮岗北部、莱河镇5个乡镇,368个自然村,1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浮岗水库净水厂解决浮岗南部、高韦庄镇、黄岗镇、龙王庙南部、杨楼镇、蔡堂镇6个乡镇,473个自然村,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城区净水厂解决南城办事处、北城办事处、园艺办事处、东城办事处、谢集乡、李田楼乡、龙王庙镇(北部)李新庄镇、徐寨镇、时楼镇、张集镇、终兴镇、朱集镇13个乡镇办事处,1639个自然村,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3个区域均以黄河水为水源,利用项目区处在山东省境内黄河上游之优势,利用黄河水进行补源,通过引水调蓄,单县浮岗水库及月亮湾水库库容完全能够满足供水需要,供水保证率可以达到95%以上。净水厂水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即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工艺,出厂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到2015年底,将全面完成水库、水厂、均压均流站、管网建设,单县饮水安全局面将要全面打开,饮水安全形势前景光明。
根据目前状况,单县水务局深入研究分析城乡一体化管理总体思路,坚持做到建管并行、建管并重,制订了单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方案,为饮水工程长期高效运行做好准备。
单县水务局所属事业单位――单县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公室成立单县上善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性质为国有,对县域范围内的水源、水厂、管网、现有供水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公司设董事会、监事会、下设10个科室,化验室6人,财务科3人,微机监控室4人,工程技术管理科6人,安监科5人,办公室4人,净水车间20人,污水处理车间4人,水费征收办公室16人,管道抢修队12人,(公布24h抢修电话)负责从浮岗水库及月亮湾水库到每个乡镇均压均流站,24h轮流值班,实时监控管道有无漏水、管道破裂和其他险情。
按市场化运作模式,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现有供水管理单位与本公司关系供水中心成立水费征收办公室,分片负责水费征收。计划在水库的每个均压均流站设一个征收点,滩区每处供水工程设一个征收点,每个点2人。城区收到小区,乡镇收到每个乡镇的总表,由乡镇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镇长管理全镇的自来水工作,组建用水管理队伍,负责管道维修和水费征收。水费统一收缴到供水中心水费征收办公室,水费征收办公室上缴财务科。
现有供水管理单位纳入供水公司统一管理,原管理的用水户仍由其管理,其收取的水费统一上交公司,公司返还一定的管理费,用于管理人员的工资及日常维修费。
背 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用户自来水对饮用水的质量和服务要求不断提升,对供排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我们的新水厂不断建设,新管网不断延伸,而自来水行业却是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只有靠自律才能使行业不断进步,为此浙江省水协在全国范围率先推行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并出台了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的创建工作就是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浙江、数字浙江,将数字自来水推向深入。创建现代化营业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质量,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使用户满意。尤其是在海宁全面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后,通过海宁市区营业所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的创建,摸索在辖区各水务营业所推行星级现代化营业所工作,以进一步加强现场管理与基础管理,提升供水服务社会形象,不断运用先进的供水技术,改善市民用水条件,真正实现城乡供水的“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管理目标。通过创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素质,强化管理能力,真正实现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条提升执行力的途径,作为一个展现企业文化的载体,确保“让全市人民喝上放心、安全的自来水”的工作目标。
海宁水务现状
海宁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是经海宁市国资委授权,从事城乡饮用水资源开发、供排水设施建设营运管理及国有资本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机关设有办公室、投资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核算中心五个职能部门,集团下属企业共有11家,其中全资公司6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2家,水务营业所13个,共同承担着海宁市境内水务项目和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
海宁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隶属于海宁集团是海宁市从事自来水供给服务和管道建设任务的企业,负责为海宁市东片近16万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生产、生活用自来水供给服务。目前,公司内部设有七个管理部门,一个饮用水分公司,一个抢修中心,八个营业所。
星级水务营业所的摸索
海宁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于07年底正式提出创建现代化营业所的目标。在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评价标准》,不断改进提升工资服务方式,修订完善了标准文件,改善了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规范了业务行为,理顺了管理环节,提升了企业形象。
经过2008年上半年的启动准备阶段,制订创建计划,建立领导机构 ,宣贯创建标准,签订创建承诺书。08年下半年-2010年底的攻坚实施阶段,明确工作职责,分解创建任务;制订工作标准,理顺工作流程;保障资金投入,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严格绩效考核,确保创建质量;邀请专家辅导,修正创建工作偏差;营造创建氛围,交流“创现”工作。2011年的整改提高阶段,开展自查,落实整改,补充完善制度,进一步提升管理。2011年11月16日,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市区营业所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创建专家组对必备条件、基础管理、营销管理、管网运行、现代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155个项目深入细致的审核,并对现场数据进行抽查。
三、星级水务营业所的实践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全员参与,有效保障创建工作的开展
对于创建星级现代化营业所,从水务集团到公司的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从上到下齐抓共管,各部门、各所负责人根据各自的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认真开展改进工作。
(二)结合“创现”编制“创星”标准,完善制度修改ISO双体系
根据《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评价标准(试行)》及《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结合海宁水务城乡一体化供水后的实际情况和公司总体发展思路,为提升营业管理水平,全面实现全市城乡“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管理目标,公司起草了两星、三星、四星、五星级现代化水务营业所的“创星”标准。
为了使整个“创星”工作更有实用性,避免各所为创建而做“两张皮”的务虚工作,年初对乡镇营业所纳入ISO质量环境双体系运行管理仅一年的2011版标准文件实施了修订改版。
(三)加大基础宣贯培训,营造“创星”氛围,为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公司通过内部《供水简报》和办公自动化将创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创建的进展状况及时进行报道,充分利用各所黑板报、宣传橱窗及办公自动化系统页面进行倡导和指导,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创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各所分管和“创星”人员进行《星级现代化营业所评价标准评价细则》的专题培训考试。
(四)分阶段实施,自愿申报,咨询提升,检查考评,授牌奖励,形成“比学赶超”的新气象。
作为海宁水务星级现代化营业所创建工作的第一年历程大致分为:启动准备阶段(2012年第一季度)制订标准和创建计划,建立领导机构 ,宣贯创建标准,签订创建承诺书。
(五)强化必备条件,产销差率、漏损率和计量管理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作为必备条件之一的产销差率、漏损率是各所“创星”的重中之重。公司下属各营业所注重从强化计量管理着手,提高购水售水计量准确度;从强化管道材料和施工质量着手,保证供水管网合格完好;从强化管网巡查(采用巡更棒)着手,落实管网设施巡查并制止野蛮施工损坏供水管网;从保证抢修及时率着手,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
(六)利用GIS思路设备设施动态管理和停水、抢修运行操作规范性大幅提升
今年年初公司实施“创星”工作后,各所在学习理解标准和考核条款基础上,结合设备完好率要求,利用GIS管网地理信息管理思路,在管网设施挂牌、维护、保养、属性等动态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所能严格按规程标准实施区域停水申报、踏勘、审批、通告、施工、设备检查和记录,按规定实施分类排污、水质检测、水质公告,暗管检漏自报率达到90%以上,管网抢修及时率为100%。
四、“创星” 探索与实践的亮点和体会
(一)创建工作亮点
1、建立健全的供水营销管理体系
2、形成规范的用户档案管理制度
3、维护供用双方公平的合法权益
4、强化用户至上的诚信服务理念
5、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
6、持续改善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二)创建工作体会
1、领导重视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前提
2、建章立制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基础
3、全员参与是抓好创建工作的保证
4、持续改进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关键
5、强化考核是抓好创建工作的保障
(三)存在不足
通过一段时间的施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海宁水司整个“创星”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在接下来的摸索中不断改进个提升:
1、由于当前公司下属各水务营业所正处于管网更新建设的高峰期,各所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日常管网维护和二、三级管网及污水工程建设上,造成了普遍出现“重工程项目,轻基础管理”的现象。
2、在海宁水务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排水后,归并的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队伍老化,管理相对落后。
3、在开展“创星”过程中,部分工作还存在务虚、应付、不实等情况的存在。
4、由于有些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认识不够或粗心大意,质量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有待加强。
2村镇饮水安全建设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虽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农村严重缺水地方的饮水安全得到了有效解决,全县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从全县供水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看,村镇饮水安全建设及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1)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标准低。在“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期间,旬阳县以群众能否吃上水作为当时饮水安全标准上报规划,在规划中对水质水量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从而使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高山区域饮用水水量、水质不达标,而“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又是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的,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低。国家安全饮水工程投资计划是按人口为基数下达的,而旬阳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山高人稀,农村人口多,居民居住分散,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中,国家下达的供水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只能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因工程建设投资的不足,而使项目建设的标准往往以供水保证率为依据,忽略了水源保护及水质净化消毒检测措施的安全重要性,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已不适应新时期安全饮水要求。(3)农村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多。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旬阳县虽然先后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85处,但因前期工程建设标准低,建设区域过于分散,建设标准低,2008年以前建设的供水工程大多已老化报废,加上地质变化、水源断流、生态移民、库区移民、农村村镇化建设,目前全县不安全饮水的人口基数仍然很大。据2012年底全县摸底调查仍有30.7万人处于不安全饮水中,其中移民搬迁14.3万人、农村新型社区6万人、工程老化失修2.8万人、水质改善3.7万人。(4)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有待完善。旬阳县村镇供水管理按片区划分为东、南、北三个管理区域,分别成立甘溪、吕河、蜀河供水中心工作站,隶属旬阳县村镇供水公司管理。片区下设各镇供水站,按企业化模式管理集镇供水工作,经2年的运行只能勉强维持企业自身运转,工程尚未提取维修基金,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和大的改造维修,供水企业就无法承受。村级供水工程大多供水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管理渠道多元化,管理方式多样并存,管理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加上村民的社会性认知感差,造成供水管道“跑、冒、漏、渗”现象严重,形成供水运行不愿管、无人管,“水费不愿交,有水抢着用,无水找国家”的不良局面。
3建议
(1)科学编制旬阳县“十三五”饮水安全规划。十二五即将过去,按照国家对供水安全标准的新要求,旬阳县仍有30余万人需通过供水工程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及早启动全县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城乡统筹和一体化供水要求,加快村镇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村镇供水普及率,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自来水全覆盖目标。①合理布局,科学编制供水工程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受“行政区划、投资规模、建设主体、已建水厂”四个影响。即不拘泥于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影响,科学划分供水区;不受水厂投资规模影响,建设规模化、网络化水厂;不受建设主体影响,创新投融资模式,在具体实施中,不囿于传统模式,紧紧咬住“城乡自来水全覆盖”这个目标不放松,推行建设主体就是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破除“四个影响”,使农村自来水规划水源与供水分区统筹更加科学合理。②统筹安排,合理确定供水工程规模。着眼旬阳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供水对象从饮水不安全村镇居民和师生调整为对整个社会供水,统筹解决规划内和规划外人口,统筹水源和供水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行“一镇一网、多镇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根据县农村自来水规划成果,将全县划分3个供水分区,规划建设“千吨万人”以上规模自来水工程12处,5000人以上自来水工程22处,2000人以上自来水工程6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的目标。通过本次规划,大大缩减了工程数量,降低了水源地的数量以及保护难度,供水的可靠性和保证率得到大幅提高,集中化、网络化的供水局面将逐步形成。③选取优质水源,保障村镇饮水水质水量安全。一个供水工程成败的第一要素就是水源的选取。面对新时期的自来水建设,选择可控、可靠的大型优质水源作为供水水源,优先选择水库水,其次是河道水和地下水,特别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水资源分配,供水水源按流域水系统一划定供水分区,以满足现在及将来的用水需求。打破现有供水工程以需定供的建设模式,形成以供定需,充分利用优质水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建设管理成本,保证供水质量,真正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④统筹城乡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区供水与周边农村安全饮水紧密相联,实现其水源和供水区统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利用编制农村饮水规划的契机,认真做好县城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和供水保证率论证,推进县城自来水与周边农村地区饮水规划相衔接,打破城乡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分配饮用水资源,充分利用优质水源,降低建设管理成本,保障城区的供水水量、水质和保证率,扩大城区现有自来水供水能力,延伸县城自来水管网覆盖城区附近的农村,从而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创新建设管理理念,努力推进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城乡供水安全作为民生问题大事来抓,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人水和谐”的工作大局,着眼全县发展大局,更新建设管理理念,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农村供水工作力度,推进全县供水进程。①扩宽融资渠道,解决城乡供水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在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科学使用财政资金,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有效破解工程建设资金短缺和运行管理困难的难题。按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政府尽其责、人民受其惠、企业得其利“三方共赢”的效果。②创新供水企业管理模式,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在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供水工程管理要实现良性运行,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管理体制。实践证明,传统的集体建、集体管的模式缺乏生命力,不利于供水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只有从过去集体建设集体管理向集中管理、公司化运营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集中供水和网络供水的科学调度和管理,有利于上规模出效益,确保工程长效运行。③规范行业管理,解决行业监管难题。如何建立自来水商品化市场意识,规范行业管理,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退出”三个机制,提高“水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水市场”监管,完善“水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饮用水条件的供水工程、管理主体及时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快工作角色转变,更多担当公共服务中的监督、指导以及合作者的角色。(3)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镇饮水安全管理体系。①健全供水工程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全县22个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各乡镇供水站负责乡镇片区内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为村镇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②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确保供水资产保值增值。按企业化模式管理乡镇供水工程,各乡镇供水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保本微利经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拓宽经营渠道,降低供水成本,实行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做到供水收支平衡,实行任务、责任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将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工程运行效益,保证供水企业健康长效运行。③加强管理力度,保证供水安全。供水工程建成后,一是要及时制定“村镇供水工程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二是加强饮用水安全宣传。使村镇居民增强用水集体观念思想,树立用水商品意识,自觉参加村镇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工程运行安全。三是要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
一、引言
在过去的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与出口这两架马车拉动,但据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欧美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制造业成本的提高以及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原因的结合,使得我国贸易顺差下降。财政部大幅降低能源、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也将是是中国出口经济降温的前兆。总之,未来中国的出口不可能恢复到高峰期的增长速度。而单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合理。总理在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也强调中国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些都使得我们越来越强调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总人口的50.32%。根据国家统计局预算,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08元的生产型支出和消费支出。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农村市场,对扩大内需是极其有帮助的。从农民消费支出结构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7.7%降到2008年的43.7%。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反映出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降低,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农村市场相比城镇而言,开发较不完全,这也意味着中国庞大的农村市场在扩大内需中具有极大的潜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和扩大内需都有着强有力的推动。
二、嘉兴城乡一体化建设历程
嘉兴在改革开放以来就对统筹城乡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在早期探索阶段,1999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嘉兴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2000年又出台《关于推进“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县(市、区)为单位,用三年时间,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建好一个中心镇、一个示范村、一个特色工业城、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带,以“五个一工程”的典型示范、辐射带动推动整个面上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2003年,在基本完成“五个一计划”的基础上,提出“五个行动计划”,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从典型示范拓展到整体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后,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对嘉兴的城乡一体化工作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嘉兴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也由此拉开了全面实施的序幕。2003年嘉兴市第五次党代会中,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2004年,嘉兴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嘉兴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明确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一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大部分指标实现接轨,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为配合《纲要》的有效实施,嘉兴市又推出扎实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六个一体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嘉兴市已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体系和推进机制,《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性工作目标任务已基本实现,总体上具备了向新的阶段迈进的条件和基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入了纵深推进阶段。2008年,嘉兴市颁布《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行动纲领》,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组织保障等七个推进体系,力争到2012年,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产业相互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目标任务。并制定《嘉兴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以“十改联动”为主要内容,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更好发挥农业、农村对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扩大内需的影响
内需,即内部需求,是相对的国内需求,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大方面。结合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的具体成就,从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大角度来论述城乡一体化对扩大内需的影响。
1.投资需求
(1)政府投资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政府财政支出起到了首要作用。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 都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对这些社会公共事业的财政支出事实是推动了投资需求。
在基础设施方面,农村的道路交通、水电、排污设施等比较落后。嘉兴市经过对道路交通的建设,目前高速公路密度位居长三角同等地级市城市之首;公路密度达18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交行政村通达率达到100%。在供水方面,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70%。2007年电气化、信息化村比例分别大66.9%和59.6%。污水收集管网累计覆盖78%地区。
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参保率为96.46%。在生活、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实施分层分类救助
在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实现了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镇所在地集中、村小向中心村集中的要求,全市初中校均规模居全省第一,小学校均规模列全省第三,目前基本实现了城乡基础教育普及程度。除此之外,嘉兴市政府还投资建设乡镇图书馆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据统计,嘉兴市图书馆乡镇分馆的覆盖率为100%。
在环境建设方面,建立垃圾集中处理机制,以及排污管道的建设等。
(2)自主创业
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使农民的眼界不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环境的改变使他们发现更多的致富点。一体化建设使得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道路网更加紧密,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这为农民创业提供基础;与城市联系愈加密切,对农村的文化建设,以及对农民技能的培训使得农民的观念发生改变,这为农民创业提供主观条件;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量更大,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这为农民创业提供客观条件。
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得原有的农村零售模式不再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原有的餐饮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也无法满足新的要求。这些都成为了农民创业的方向。公路网的完善以及获取信息能力的增强,也使得农民可以创立自己的品牌,立足当地特色,从事农产品销售和加工方面的创业。
2.消费需求
(1)收入和预期
就业可以创造收入,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政府的在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上的投资创造了很多的工作岗位。道路建设需要工人,排污工程建设需要工人,环境治理和维护需要工人等等,这些岗位都不要求有很高的技能,这也使得农民有活可干,有钱可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除了政府投资创造的工作岗位,还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比如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针对农民技能普遍低下的情况,政府部门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如嘉兴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这些为农民更好就业创造条件。除了就业岗位的增多以及农民自身技能的提高,政府在政策上还应予以支持。不仅鼓励农民创业和就业,还应从实质上消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种政策。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至2008年,嘉兴地区农民纯收入1153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1.95:1,大大低于全国水平。
影响消费的因素短期有边际消费倾向,可支配收入,长期则还包括对未来的预期。中国农民相比过去,收入那是翻了好几倍,但他们相比消费更倾向于储蓄。他们之所以不敢消费是因为他们预期自己未来没有保障,所以他们要进行储蓄来防老。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可以使农民对未来预期乐观,使他们更乐于去消费。除了医疗和养老,教育和住房也是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大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对教育和住房的补助也使得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嘉兴市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中小学教育不收费。具有嘉兴特色的“两分两换”制度,使得“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
(2)商品市场
供给决定需求。城乡的分割会带来的农村道路、交通、通讯等物质方面制约,使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造成了产品和生产要流通不畅,以及地区壁垒、政策限制等体制性的因素、造成产品和生产要素在进入和退出上面临障碍等问题。商品市场的不发达,会使农民的一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更加顺畅,农村市场的商品提供更加多样化,为农民消费创造更便利的条件,从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3)消费观念
城乡一体化使得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某些程度上也促使他们的消费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变了农村原本闭塞的状况,它使得农民接触到了原先没有接触过的或者说很少接触的东西,这些都会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于是,农民们也不再像原先一样只追求或者说只满足温饱,他们也开始追求衣着的时尚化,饮食的可口化,也开始追求一些精神层次的东西,也开始进行旅游等享受消费活动。
除了进行收支平衡的消费,部分农民对未来有着较好的预期,他们也会像城市居民一样进行提前消费,用未来的钱进行当前消费。这些消费观念的转化都会扩大消费需求。
四、结语
嘉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展现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独特道路。嘉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进程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除了此之外,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嘉兴的产业结构从2004年的7.41:60.45:32.14调整为2008年的5.8∶59.8∶34.4。可以说,城乡一体化建设符合公平和谐的发展理念,对应对当前的经济环境有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佳颖:农民收入增幅四年高于城镇 嘉兴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央视网.2011年9月2日.
[2]叶 檀:中国经济两架马车变成独轮车.新京报.2011年9月15日.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供水工程对农村水利来讲比较重要的基础建设设施。它从简单提供水资源演变到现在对水量、水质的检查等方面的保障,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目前大量的供水工程已经正在建设当中,农民也可以用上放心水,这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生活供水现状分析
1、水源受到污染,水质较差
我国农村生活供水水源北方地区多以地下水、南方部分地区则以江河湖泊水为主。中国环境公报1999~2004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七大水系除长江和珠江外,其它水系不适宜作生活饮用水源的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占到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污染物主要为耗氧量、氨氮和石油类等;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部分水质指标超标,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等。由于受到污染,目前全国很多农村地区饮用水源水质不合格。以某市为例,该市部分地区氟、砷、溶解性总固体和氨氮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饮用超标水的人数达到30 万。某省农村水质不达标人口672万人,其中氟含量超标约347 万人,砷含量超标7 万人,含盐量超标96 万人,此外还有很多人口的饮用水细菌总数严重超标。
2、集中供水率低下,处理设施简陋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低下,许多地区还是一家一井或是多家一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34%,其中还有相当多的村镇只是建立了供水管网,没有水处理设施。而有水处理工艺的水厂也多以中小规模为主,很多都是单村水厂,处理工艺比较简单,甚至必须进行的消毒处理在农村水厂也很少采用,如某大城市的村镇水厂采取消毒措施的比率不到10%。
二、解决农村供水问题的措施
农村供水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加强水源保护和供水水质保障,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阶段性,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2000-2005年实施的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解决了农村居民“有水喝”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的是“喝安全水”的问题。考虑到新增不安全人口,“十二五”还要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即使在“十二五”规划实施后,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也还需要对已建供水工程进行改造、配套、联网、升级,提高农村供水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我们应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阶段性,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建一处成一处,长久发挥效益。
2、高度重视县级农村供水规划,优先建设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为工程长效运行创造条件。部分地区县级农村供水总体规划工作仍然薄弱。一是有的地方没有编制全县农村供水总体规划,造成工程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存在,供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工程良性运行也难于实现;有的地方虽然也编制了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总体规划,但与建设部门、扶贫、卫生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缺乏衔接。有的水厂就因为村庄搬迁而被迫废弃;还有的工程水源可靠性论证不充分,导致工程建后水源不能保证、工程不能正常运行。农村供水工程规模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应科学制县级农村供水工程总体规划,激励和引导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结合区域水资源分布特性,通过区域内合理布局供水设施,提高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为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创造条件。
高氟水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管理也要高度关注。在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有些高氟水一些地区,有的虽然修建了供水工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或是虽然上了水处理设备,但管理不善或是运行成本高农民不用,农民饮用的仍是高氟水。这些地区应结合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规划工作尤其重要。此外,从目前的项目实施情况看,高氟水地区在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利用方面严重滞后,亟须水利部组织开展一批成熟技术设备的应用示范并研究解决关键技术和建后管理问题。
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中西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东部地区率先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加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国有农林场、农村学校等饮水不安全问题。东部地区应加快城乡供水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有条件地区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农村供水现代化应具备以下特征:水量有保证;供水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供水生产安全、可靠、高效;工程管理科学;用水户满意。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一是观念的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服务意识。二是应注重应用推广节水节能技术、信息技术和成熟先进的水处理技术等全面提升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4、建立和完善农民参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推进项目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传统的农村水利工程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及其水行业等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地进行规划与实施,一些受益社区的参与和投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受益区群众对工程没有拥有感和责任感。在目前我国农村体制面临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立农民参与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自愿投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应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应在村级建立和完善农村供水参与式管理机制,给农民用水户协会赋权,创新村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决策程序,实现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吸收农民用水户代表参与,并赋予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级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指导,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能力建设的扶持。
5、加快立法建设,制定和落实优惠扶持政策,为农村供水行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安全供水立法工作,强调通过立法明确各利益相关方职责。政府部门职能主要是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特别是在饮用水水源分配、水源地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服务。相比较而言,我国农村供水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建议加快农村供水相关立法工作。关于用电优惠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于2011年5月27日下发了《关于适当调整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1101号),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目前各地正在制定细则,积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惠用电政策。截至6月初,全国已有山西、江苏、重庆等20多个省(区、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建议开展相关研究,出台工程建设占地、税费等方面优惠政策,为农村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营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6、尽快启动农村生活排水工程建设和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250多万个自然村,居住着2亿多农户。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随着供水条件的改善,由于缺乏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成为影响农村水环境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外,量大面广的小型供水工程,水源保护措施多数难以落实。有的工程由于水源枯竭和水质变化而导致工程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在抓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应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排水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保障农村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琦,陶勇.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与对策[J]. 建设科技. 2009(05)
[2] 张荣,李洪兴,武先锋,樊福成,孙伯寅,王展社,张琦,陶勇.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01)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以城市群/城镇群为载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整合与优化资源、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总结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规划经验,以新疆喀什地区“一市两县”(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协调发展规划为例,在区域一体化的视角下分析西北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 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开放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并通过规划引导区域内城市协调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其中珠三角已形成比较系统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与方法。
新时期珠三角面临产业同质、环境污染、城乡失衡等突出问题,在区域发展“量的扩张”完成以后,亟需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发展“质的提升”。为此,国家颁布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明确提出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为落实《纲要》要求,广东省围绕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支撑体系分别编制了一体化规划。其中,产业要求通过优化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配置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空间规划要求通过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群,整合空间资源提升区域城市竞争力;生态环保要求强化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共治,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要求加强十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配置优化,实现服务均等化、保障制度化等目标;基础设施要求优化交通、能源等设施布局与对接,实现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
目前珠三角产业经济已高度发达、城镇群连绵发展,一体化战略较好地回应了区域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珠三角的实践经验能否给我国西北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一些启示?在不同的区域发展背景下,西北城镇应如何把握关键问题,借鉴珠三角经验,制定合理的协调策略以响应区域发展需求?
2 西北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本节以新疆喀什“一市两县”协调发展规划为例,探索西北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2.1 新疆喀什“一市两县”基本情况
新疆喀什“一市两县”是指位于喀什地区的喀什市(一市)、与喀什市相邻的疏附县和疏勒县(两县)。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中心城市,相对发达;疏附县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城镇,疏勒县是新兴的工业化城镇。根据国家和新疆的战略部署,南疆三地州要打造“大喀什”经济圈,喀什要成为全疆副中心城市。联合喀什市和周边疏附、疏勒两县协调发展,能有效扩大城市的经济规模、成长空间和设施容量,响应构建全疆副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
2.2协调发展思路
在协调发展的思路上,珠三角面临工业化后期发展难以为继,今后的发展重点是“优化提升”;喀什除面临一般欠发达地区存在的载体容量不足、规模不够等问题外,更要考虑严峻的资源制约和生态脆弱等核心问题,首先应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优化提升”,对关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夯实发展基础,其次才是做大总量。在发展的基本取向上,珠三角和喀什有部分相似之处。
规划按照“问题诊断——统筹完善——协调提升”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针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对“一市两县”现状和规划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协调问题,提出优化调整的方向与策略;其次,结合上述产业等四个方面的协调内容,提出“一市两县”协调发展的空间战略、空间结构与实施路径,形成目标蓝图;最后,提出相应协调建议,反馈到发展思路和规划编制之中。
2.3协调发展策略
(1)产业协调发展。“一市两县”处于工业化启动时期,以项目带动为重点,做大规模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要避免珠三角产业同构化导致城市间过度竞争的局面。规划提出以下协调策略:第一,进一步明确各县市的产业发展重点,明确喀什市发展高新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疏附县发展轻工业、疏勒县发展钢铁和化工等重工业的发展定位;第二,优化各园区分工协调,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2)公共设施协调发展。为构建全疆副中心城市,一方面要加强公共中心建设,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力较强的区域公共服务核心;另一方面要针对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全的现状,在区域层面统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3)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第一,“一市两县”地处西北,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制约要素,因而推进区域水资源基础设施协调建设,形成开发利用和调度管理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提高用水效率。经研究分析,“一市两县”存在优质水源总量不足、供水管网与设施一体化建设滞后、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区域协调不足等问题,相应提出选择优质水源合理分水、区域供水联网加快水厂整合、建设再生水厂加强中水回用等建议;第二,交通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城镇间交通联系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要素高效流动。目前“一市两县”存在路网结构不完善、重点组团间联系不足、规划道路对接错位联系不畅等问题,相应提出调整城市环路布局、做好县市行政边界处的道路对接、调整部分衔接道路等级等建议。
(4)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一市两县”存在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协调不足、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等协调问题,可借鉴广东推进区域绿地、区域绿道建设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经验,统筹完善区域性绿地建设,协调共建城市绿道、河流生态带等重点生态廊道,并将“一市两县”的河流廊道纳入“三区六线”的整体框架内进行保护。
(5)空间布局协调发展。综合上述产业等四个协调研究,根据城市空间联系与发展动力,提出“一核三极,两轴三带”的区域空间发展结构。依托快速交通廊道重点构筑产业发展轴和新城发展轴,通过轴线强化联系,实现组团间的功能互补与对接。
3 结语
区域协调、区域一体化是目前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珠三角先行先试,在探索中形成了以产业布局、城乡空间、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五个方面为重点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思路,较有效地指导了喀什“一市两县”的协调规划实践,为我国西北部城镇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李郇,殷江滨,国外区域一体化对产业影响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2(5):91-96.
[2]李欣红,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理论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7(3):50-57.
[3]Brenner. N. (1999) Globalization as Reterritorialisation: the Re-Scaling of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 Urban Studies, 36 (3): 431-451.
[4]崔功豪, 城市问题就是区域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区域观的确立和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0(1):24-28.
中图分类号:F291(25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146-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更显著地发生在城市。如果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和发动,那么其收益的主体是城市;如果说城市已经融入了现代化的潮流,那么农村则出现了边缘化的倾向。中国有9亿农民,农民、农村、农业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成效。
我国国情决定了通过城市经济的张力或者单纯从农村内部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是行不通的。在目前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无疑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研究在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区域之内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模式,分析其经验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可以作为学界对目前城乡关系研究的补充,为符合特定的地区变迁提供借鉴。只有正确预见与处理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为下一步城乡发展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和统筹发展的实现,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概述
1.1城乡一体化的涵义
对城乡一体化至今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解释。在党和国家的文件和报告中,还没有直接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提法,在相关问题上多采用“城乡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等提法。
陈光庭[1]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给出这样的概念基于以下依据:城乡一体化发生于生产力水平或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其发展进程是由乡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到大城市的郊区化最后迈向城乡一体化,是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思想方法;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互动发展过程,因而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应当校正“城市偏向”,实施城乡平等发展战略,避免出现城市问题突出而乡村衰落萧条的两难困境;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社会现代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城乡一体化要消灭的是城乡对立而不是城乡差别。恩格斯曾经提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两个标志是工农之间阶级差别的消失和城乡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的消失。一方面,部分城乡差别只能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被逐步消灭,而另一部分城乡差别可能是难以被消灭的,旧的差别消灭了,新的差别又会产生。
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它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来的,其原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也就是说,我国城乡一体化概念是界定在制度、体制范畴中的,而不是界定在地理空间范畴上的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工农业用地混杂化。
1.2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模式之一:城镇化
有学者从小城镇出发,研究小城镇在解决农村就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主要观点是:城市的产生来自于农村集镇的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不能抛开农业和农村;发展小城镇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乡镇企业,通过人口、经济要素的集中促进小城镇功能转变、规模扩大,缩小小城镇与城市的差别,而小城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又缩小村与镇的差别,最终缩小城乡差别。
此种模式以小城镇的发展为主导,通过小城镇与上(城市)下(农村)差距的缩小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大城市(都市区)而言,这种模式也可表现为郊区城市化模式,即通过郊区城市化来缩小城(市区)乡(郊区)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该模式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背景下产生的,实施方向总体来看是自下而上,适应于经济水平较高、市场化程度较高、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该模式的动力是农村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靠农村自身的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2凤凰镇城镇化发展现状
凤凰镇位于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是临淄区西北工业走廊的核心发展区和临淄区规划建设的三大经济片区之一。凤凰镇历经多次合并与整合,2003年,原路山镇与召口乡合并成立了凤凰镇,2005年,凤凰镇与临淄经济开发区实现“镇区合一”,2010年11月,原梧台镇与凤凰镇合并。现辖75个行政村,面积104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特种钢铁、精细化工、仓储物流等产业是镇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凤凰镇是全国首批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千强镇、山东省中心镇、山东省百亿产业集群镇。2011年,淄博市委、市政府把凤凰镇列为全市中心镇建设试点,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排头兵和探路人。凤凰镇的发展模式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带来很多借鉴之处。
3凤凰镇模式带来的思考与借鉴意义
3.1树立“全域凤凰”理念,统筹镇村发展布局
科学系统的规划是顺利推进镇村统筹发展的方向、依据和基本保障。合镇以后,凤凰镇把编制符合镇域特点的镇村规划作为镇村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高点起步,分步实施,有序推进,搭建起镇域统筹发展的全新框架。
3.1.1“三大区块”实现规划全覆盖树立“全域凤凰”理念,立足于经济、社会、生态和镇村空间发展的整体性,着眼于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根据淄博市中心镇改革发展试点镇发展要求,对全镇空间布局进行了重新研究,把全镇统一规划为西部临淄经济开发区、中部商贸行政居住区和东部高效农业区“三个片区”,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推进科学发展搭建优质平台。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编制镇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土地、环境、交通、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使规划覆盖到镇域每一寸土地。
3.1.2“三种模式”建设农村新社区在规划指导下,全镇75个行政村按照“一个中心社区、四个卫星社区”进行五个居住区布局。中心社区即中部核心居住区;四个卫星社区即金召社区、召口社区、梧台社区和张王社区。实践中,采取了镇里集中开发、村企共建、以村为主的三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到2015年,完成所有村庄的优化整合,基本形成规划科学、配套完善、环境和谐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3.1.3“五大网络”撑起统筹主框架一是路网。2011年以来,按照镇域总体规划要求,累计投资9 000万元修建了镇村主、次干道826条,安装路灯2 200盏,总里程204公里,修建排水沟660条,全镇7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通水泥路。
二是安全饮水网。投资1 600万元实施了镇村两级供水管网改造,现已形成总长146公里、覆盖75个行政村、7.8万人口的供水网络,并研究制定了《凤凰镇农村饮水补贴暂行办法》,向全镇农民免费提供定量“同源一网”优质饮用水。
三是电气网。投资4 000万元建成凤凰变电站,投资1 200万元改造提升了电网水平;依托几大企业集团热电厂,镇域农村新社区全部实现了集中供暖。
四是信息网。全镇数字电视、互联网络入户率分别达到95.3%、75.3%;75个村全部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并配备了相应设备。
五是垃圾清运网。在镇村修建了234处垃圾池和垃圾中转站,专人负责垃圾的清运、处理,实现了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3.2突出“四大产业重点”,促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凤凰镇把提升镇域综合实力作为突出重点,坚持二产带一产促三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全力以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钢铁业为支柱,集高新材料、港口货运、国际贸易、精细化工、建筑安装、纸制品、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一、二、三产比例调整为1∶77∶22,实现了产业的良性互动。
3.2.1以骨干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多年来,凤凰镇坚持把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作为突出重点,围绕培植壮大特色产业,积极探索资源型产业科学发展的路子,先后投资建设了干熄焦、超细粉、乾能机械、蓄电池隔板、超细干粉灭火剂、净水剂等一批产业延伸型、综合利用型和生态环保型重点项目,逐步形成了集采、选、烧、炼、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条及相关项目的深度开发,推动南金兆、北金、金顺达三大企业集团和一批潜力大、发展快、效益好的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做深。现在的凤凰镇已成为全市经济重镇、全省百亿产业集群镇。
3.2.2以园区建设聚集生产要素紧紧抓住临淄经济开发区与凤凰镇“镇区合一”的有利契机,投资3.4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了园区承载能力,增强了园区发展后劲,推动园区成为吸引大项目、荟萃好企业、集聚优产业的优势发展平台。目前,累计落户项目达137个,现有全国500强企业1家,山东省百强企业3家,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64家。
3.2.3以资源基地建设增创发展新优势从2001年开始,南金兆集团与山东金岭铁矿、冶金部山东省地质勘查局一队联合组建了金鼎矿业公司,开发储量5 500万吨的朱台镇王旺庄铁矿;投资1.5亿元买断了泰安市东平县大牛地区矿产资源;在秘鲁、印尼、菲律宾等建立了境外矿产资源基地。北金集团在贵州、内蒙、山东临沂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矿产资源基地。金顺达集团在内蒙古收购了亚洲储量最大的硫铁矿——炭窑口硫铁矿。西召集团在尼日利亚建立了石材加工基地。
3.2.4以农业综合开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走生态、精准、特色、品牌农业之路。进一步做大做强康浪河、巧媳妇、兔巴哥、广尔、亿百合等10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东部高效农业区现已引进农业高科技项目52个,有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
3.3健全“四大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凤凰镇健全完善“四大保障机制”,探索建立起覆盖镇村的养老、医疗、救助、住房、教育、文体、就业、收入、保障、稳定等“十大民生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3.1健全就业保障机制一方面依托大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大量吸纳农民就近就业。目前,南金兆、北金、金顺达、西召等企业所在的村,土地由集体统一进行规模化经营,村民全部实现本村企业就业。同时,企业还吸收本镇其他村及周边乡镇18 600余人就业,其中本镇人员占52%。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积极支持帮扶各村大力推进产业兴村,发展村办实业、规模化养殖和第三产业,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岗位,每年转移安置就业800人以上。
3.3.2健全收入保障机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拓宽收入渠道。
一是依靠农业综合开发和特色种养业增加收入: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惠及全镇26个行政村、2.92万人口,项目人均增收800元以上,特色种养增收600元。
二是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收入:依托大企业的规模带动,在充分吸纳就业、保障群众收入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目前,该镇有10 800人从事服务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3.5%来源于非农产业。
三是探索“村企合一”发展模式增加收入:在工业基础较好的村,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参股成为股东,获得“三金”收入,即“利金(公司营利分红)+股金(土地经营保底收益)+佣金(在本地从事相关产业务工的工资收入)”,实现了农民增收多元化。
3.3.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五保集中供养率达100%,五保老人年补贴金达到4 200元/人;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5岁以上参保率达98%以上;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筹资100万元设立了凤凰镇贫困党员帮扶基金,为全镇所有60岁以上农村老党员进行了免费健康查体,从2007年7月1日开始,为全镇所有60岁以上农村老党员过“政治生日”;成立了凤凰镇困难职工救助基金会,形成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和参与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良好局面。
3.3.4健全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把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作为普惠民生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先后投资750余万元建设了召口中学办公楼、路山中学学生公寓等;投资800余万元进行了校舍改造;每年投入140万元补贴乘车学生,减轻学生家庭负担;为户籍在凤凰镇的适龄入园幼儿,每人每年发放300元的“幼儿助学教育券”。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2008年投资170万元对镇卫生院进行了升级改造,投资160万元完成了18处规范化卫生室建设,改善了群众的就医就诊条件;镇财政每年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万元,全镇村民参合率达100%。
加快发展农村文体事业:建成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15处,农村书屋34处、“红十字书屋”1处、“致公同心书屋”2处,综合文化站1处、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1处、新型农村体育健身工程10处,自办刊物《金凤凰》报,推动了党的政策、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优良道德、法制教育、卫生习惯“六进村”。
4结论
4.1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
科学规划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凤凰镇牢固树立“规划先行”思想,始终把抓好镇村规划放在首位,以规划节约资源,以规划统筹发展,以规划激发活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并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实现了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环境保护的协调推进,极大地提升了镇域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4.2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充裕的资金支持是确保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没有健康的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没有充裕的财力予以保障,统筹发展就无从谈起。凤凰镇作为依托钢铁产业发展起来的工业重镇,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把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措施,千方百计帮助支持企业发展,为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4.3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把民生建设放在核心位置
城镇化的真正目的是把发展成果更直接、更全面、更持久的惠及群众,从总体上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离开了民生这个根本,统筹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多年来,凤凰镇坚持把新增财力的绝大部分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扎实解决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繁荣发展社会事业、维护镇域和谐稳定等群众的切身关切,营造出一个政通人和、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镇群众心情舒畅、充满激情的在这批热土上干事创业。
4.4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手段。凤凰镇在实践中坚持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有机结合,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并提炼上升为制度性、机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起长效发展机制。围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绿化、社会稳定、困难帮扶等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4.5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方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承受能力,决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凤凰镇坚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从本镇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对基础条件不同的村不强求一律,而是采取不同模式和政策措施,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推进,既保证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实施,又最大程度的兼顾了不同群众的现实需要,取得了很好效果。
5讨论
当前,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城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发展还有不足, 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城镇在没有丰富自然资源、优越交通条件、先进科技支持的情况下,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广大城镇发展的道路显得极为紧迫。凤凰镇发展模式提供了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一个城镇的发展与建设新型城镇,不能拘泥于过去的发展模式,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条件,同时结合新型科技, 与时俱进、 积极创新才能实现全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R].2005.
[2]肖良武,张艳.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现模式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46-50.
[3].中国城镇化道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4]成素英,张秀兰.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4:115-118.
[5]刘伯霞.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甘肃日报,2010-03-03.
[6]黄楚平.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N].学习时报,2010-5-11.
一、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湄潭县农业人口多,人均收入不高。如何规划好工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怎样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是很现实的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被吸收到二、三产业,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农民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动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速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而且能够增加财政收入,极大地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城镇是城市联系农村的纽带,是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方针的有效平台。我理解的城镇化就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的载体。目前,湄潭县已逐步建立了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小集镇为补充的城镇化格局。在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打造各有特色的小城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镇化应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形成城市、集镇、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
二、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支撑
农业产业化既是改造传统农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湄潭县没有丰富的地下资源,要想把现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凸显后发优势的有效支撑。经过有益的探索,湄潭县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以茶叶、优质米、烤烟、蔬果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从而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和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有效措施
当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释放出一些劳动就业人员。到时就需要发展社会化的服务业来接纳这一就业人群。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湄潭县农业人口多,产业发展不很协调,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在工业经济没有真正起步和农业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和提供现代化的社会服务、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湄潭县应依托文化和资源优势,规划和储备好旅游发展项目,努力发展优质、完善的社会服务业,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与工业、城镇、农村共同发展,互为补充。
四、创新机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