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技术托管服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农业经济时代与藏书楼
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时代其经济形式主要体现为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主要依靠农业谋生,手工劳动为其主要的形式,并且较少合作,多为个体或极小规模的分散劳动形式,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生产基本是自给自足,偶有集市供人们交换或出售产品,但产品基本上不存在增值。
中国藏书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在这个时期,唐代雕版印刷术以及宋代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无疑在物质和技术上,给予中华藏书文化重要的支撑。同时,众多藏书楼的出现对保存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私家藏书和皇家藏书等形式;建于明代(1561年)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为上下两层结构,楼下主要用于阅览图书和收藏石刻,楼上用于藏书,藏书按照“经史子集”分为四大部类[1]。
2.工业经济时代与图书馆的发展
工业经济(Industrial Economy)时代其经济形式主要体现为商品经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生产呈现社会化,分散的小生产形式转变为社会的大规模生产,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中,蒸汽机的发明是“生产体系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飞跃变化”,解决了工业发展中关键的动力技术问题,实现了由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的重大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工业的生产效率,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18-19世纪,在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革命的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到19世纪 30年代,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工业领域,如采煤、冶金给、石油、纺织、航空、运输等,技术革命的浪潮蜂拥运至,生产面向社会,为社会整体服务。
新的技术使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引发新兴行业不断涌现, 愈发使社会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不断增长,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图书馆藏和管理等流程,图书馆的类型呈多样性,中国悠久的藏书楼文化更加繁荣发展,在传递大量文献典籍的同时传播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众多书院藏书楼以及公立图书馆的出现让图书的借阅与流通得以实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建于清代(1773年)的“北京故宫文渊阁”共有三层,其中二层是一个暗层,故不便于在此阅览,只为收藏之用,该藏书楼专为收藏《四库全书》而建,建成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也藏入其中,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分架放置,??籍可在阁中阅览,但不可以携带出阁,阅览者仅限于皇家及大臣官员[3];建于清代(1777年)的“抱经楼”是清代浙东著名的藏书楼之一,整体结构模仿天一阁藏书楼,该楼的主人卢址是著名的大藏书家,藏书丰富,楼下中间为大厅,楼上用于藏书并以大书橱分间[4];建于清代(1807年)的“五桂楼”为一幢两层结构的建筑,是著名藏书家黄澄量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楼中藏书多达6万余卷,黄澄量为充分发挥藏书的实用价值,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其他藏书楼的藏书保管制度,一改藏书家只藏不阅的规定,把藏书对外进行开放,甚至在方便人们前来查阅时提供住宿等方便,因此也吸引了许多本外地文人驻足[5];建于1847年的“徐家汇藏书楼”(1956年并入上海市图书馆)是上海天主教会所建的修书室,用来收藏中西书籍,1860年和1897年两次扩建,形成独立的两层藏书楼,上层为西文书库,依照梵蒂冈图书馆进行布局和藏书拍架,下层是仿天一阁风格的中文书库[6];建于清代(1888年)的“玉海楼”占地8000多平方米,是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孙衣言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藏书十万卷,楼中的藏书依照《四库全书》的体例,按照“经史子集”编列书目,孙衣言打破旧律,乐于把藏书借人阅读[5]。
二十世纪伊始,著名的教育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邵章在190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杭州藏书楼”(现浙江图书馆),拉开了华夏传统藏书楼朝公共图书馆方向发展的序幕;1902年创建的“古越藏书楼”(现绍兴图书馆)吸收了西方图书馆职能及理念,具有明显的对社会开放的特征,并被史学界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象征近代图书馆意义的公共图书馆;1904年中国第一所官办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开放,随后相继建立了“湖北省图书馆”等一批省立公共图书馆;1908 年清政府颁布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法可依,公共图书馆在全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同年“直隶图书馆”(现天津图书馆)开放;1909年 “江南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西部地区最早的“陕西省图书馆”等竞相耸立,同年9月清政府筹建京师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并于1912年开馆对外开放[7][8][9]。
随着国家图书馆、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等的逐步创立,在从封建社会的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历史变迁中,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图书收藏的主要目的发生了转变,即收藏是为读者所用以及书的流通,图书馆通过为读者提供传统的纸质文献服务, 充分发挥图书的自身价值、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二、体验经济时代的图书馆服务理念
1.体验经济的概念[10][11][12]
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的思想源于上世纪70年代,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他的著作Future Shock《未来的冲击》中预言――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体验业将是其中的一个支柱产业、通过商家提供的体验服务将占据优势、未来将由服务经济走向体验经济等理念。
1999年,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II)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的合著The Experience Economy《体验经济》,系统地阐述了体验经济理论的一些概念,提出体验经济是把以商品作为道具、服务作为舞台,把向消费者提供体验作为经济提供物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体验经济可以说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体验经济不同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划分和提法,强调体验经济提供的是“快乐”体验,它是一种独特的经济提供物,突出了人的主体中心地位。从逻辑学的角度,体验经济是人性经济,是一种注重提升心理生活质量的经济形态,若体验经济被定位为人类的第三种经济形态,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经济学的一种回归,因为早在1759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发表的《道德情操论》中就有对人的关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除了家庭教育外,图书馆也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更是肩负着培养未成年读者的重任。但由于基层公共图书馆经费、人员和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等原因,没能把未成年人吸引到图书馆,没能给到馆的未成年人提供一个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空间,也没能把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到未成年人。而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培养不起来,日积月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就只剩下来报刊阅览室的老人。2012年起,国家文化部联合财政部,直接拨款给基层公共图书馆,使他们能够有基本的营运经费,修缮基本的服务设施设备,而基层公共图书馆也因此迎来了大好发展前景。
2 未成年人的特点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成长发育时期,他们各方而的知识很少,好奇心很大,求知欲望强,与成人相比,他们缺乏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模仿性强,而且性格好动,兴趣广泛而不稳定,最富有可塑性。这一阶段受到好的教育和培养,对他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成为有用的人才,有重要而深?h的影响。
3 如何有效拓展和深化未成年人服务
3.1 营造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
营造一个美观舒适、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能让未成年读者感到愉快和谐、心胸宽阔、乐观向上,同时能更好地吸引更多未成年人走进图书馆、亲近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从而让他们愉快地拿起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基于这一原则,潼南区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就从未成年人的审美需求和喜好出发,选择儿童专用小书架,形态各异的彩色小桌椅,卡通标识牌,卡通花盆栽种一些小型盆栽植物,水培植物的玻璃瓶里养上一两条小鱼。同时,还在阅览室里设置了少儿读者活动展示区,将参加图书馆组织的读者活动作品进行展示,让孩子们能看到自己的剪纸、征文及参加各项活动的剪影等。通过这些让每一位走进图书馆的孩子感到亲切、愉悦,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融入这个阅读环境中,也让图书馆成为承载他们美好快乐童年记忆的场所。
3.2 建立多元化的馆藏资源
多元化的馆藏资源是吸引未成年人走进图书馆的重要因素。“一本好书、一生财富”,对未成年人来说,一本好书可能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反之,不健康或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图书,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潼南区图书馆每年在为未成年人储备图书资源前均要广泛征求少儿读者、家长、老师的意见建议,将孩子们喜欢的、家长老师推荐的优秀文学作品、自然科普读物及哲学、社会等图书作为少儿阅览室主要藏书。除收藏普通书刊外,立体书、玩具书、动画影视资料、电子图书等都纳入馆藏资源。
3.3 开展多种形式导读活动
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开阔我们眼界,还可以使人进步。未成年人正处于求知、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然而受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学习压力等各方面影响,少儿阅读现状却并不理想。不放寒暑假,到图书馆的孩子每天平均不足20人;对图书的选择随意性很大,完全凭个人一时兴趣,而且以看动漫、连环画为主;更有甚者为完成老师、家长的要求而读书,没有个人喜好,书一归还就完全不知所云。
为有效引导未成年人好读书、读好书,基层图书馆应该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导读服务体系。让曾从事过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当少儿阅览室管理员,充分利用教育工作者与孩子们的特殊感情,建立起一种兼辅导、培育、管理为一体的关系。管理员积极主动与孩子们交流沟通,了解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深入研究他们的阅读心理,同时采取孩子们喜欢的、容易接受的各种形式,对他们的阅读进行指导。同时,图书馆也通过网络、宣传画等方式定期为孩子们介绍馆藏优秀图书,与学校联合举办读书征文比赛,让“小小图书管理员”中年龄较大的孩子为小读者们讲故事等。通过这些导读活动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读书的快乐,从而喜欢读书、会读书,更重要的是让阅读培育其良好的道德素养。
3.4 发挥电子阅览室网络阅读作用
众所周知,对未成年人进网吧我们是坚决反对也绝不允许的,但让孩子们走进图书馆,走进电子阅览室不会质疑。据调查,包括潼南区图书馆在内的广大公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少儿是主要读者群。可他们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大多数孩子走进电子阅览室多数时间还是玩小游戏。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健康、有利的信息资源,引导他们进行健康的网络阅读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又一重要内容。
基层图书馆在新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基础上不断完善数字资源建设,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动态等各方面因素,新增了知识性、趣味性强的电子读物和视听资源,如《贝贝国学》等;在共享工程网站上下载有教育意义、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经典影片、讲座、动画片,让孩子们在观看中学习;加强电子阅览室管理,安装过滤软件严控不健康网站对孩子们的影响,严禁在电子阅览室安装网游,对未成年人上网时间严格把关,每人连续上网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3.5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让未成年人了解图书馆、喜欢图书馆,从而走进图书馆,融入浓浓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多角度、多方面的得到教育、培训,同时图书馆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济南市图书馆打造数字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在“互联网+”越来越重要的时代,让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一直都是图书馆服务追求的目标,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一种趋势。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可见数字化阅读方式利用率越来越高。济南市图书馆顺应时展打造的数字图书馆为泉城读者数字阅读提供了便利平台。
1.济南市图书馆打造“书香泉城”数字阅读平台。济南市图书馆“书香泉城”分为“数字阅读平台”和“移动图书馆”
“数字阅读平台”包含“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工具书库”、“年鉴库”和“图片库”等五项内容,其中电子图书65万册,包括最新的经济管理、人文科学、艺术、成功励志、生活健康等,工具书、年鉴等2000多种,艺术图片信息1万多张,报纸300多种。只要读者能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数字图书馆阅读获取自己所需文献信息。
“移?油际楣荨笔羌媚鲜型际楣萘?合超星公司,为广大读者推出的济南市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读者可在手机、pad等移动设备上下载客户端,即可获取超过百万册电子图书,海量报纸文章以及中外文献元数据,可在线阅读、全文检索、借阅下载等数字资源服务。通过移动图书馆平台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对接,提供借阅证挂失、馆藏查询、预约借书、个人借阅历史查询、图书续借、咨询、移动图书馆检索历史记录、浏览历史记录等个性化自助服务。信息模块提供图书馆的新闻、图书馆通告、新书推荐、借书到期提醒等信息服务的订阅与取消操作。
2.自助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补充与拓展
济南市图书馆于2011年投入使用“书香泉城”24小时自助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采用先进的RFID无线射频技术为读者提供智能化的图书借还服务,这种自助服务模式扩展了图书馆对广大读者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有效缓解了传统图书馆受开放时间限制、坐席不足、通借通还基层网点不足等问题,实现读者随时借还图书无障碍,进一步提高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目前,济南市图书馆已在全市布点有六处自助图书馆。
3.济南市图书馆网上参考咨询服务
济南市图书馆已成为“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成员之一。“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是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指导下,由我国公共、教育、科技系统与图书馆合作建立的公益机构,其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免费的网上参考咨询和文献远程传递服务。
作为“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联合成员馆之一,济南市图书馆依托丰富数字资源馆藏,早在2005年就开始参与网上联合参考咨询服务,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目前济南市图书馆在本馆网站主页建立了“参考咨询”模块,下设“常见问题咨询、网上表单咨询、实时在线咨询、联合参考咨询”等专栏,为读者提供多元化咨询服务,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被读者称赞为“架起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一道温馨桥梁”。单是网上表单咨询2015年全年共接收和解答表单咨询14323条,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成员馆排名第17位。
4.开通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图书馆可以把讯息直接及时地推送到读者手中的移动设备上
济南市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只需读者通过添加帐号或者扫描二维码成为图书馆微信用户,即可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可通过发送语音短信、文字、视频与图书馆互动。
济南市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设有个人中心、精彩济图、互动服务等模块。
济图微信公众号的开通,让读者与图书馆关系更加紧密,经常看见读者留言:赞一个,济图活动丰富有趣、很有品味;济图君辛苦了等。
微信公众平台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了巨大空间,微信正在全球化发展,巨大用户数量意味着?N含的巨大能量,这为图书馆开展微信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体现服务对象公平原则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特点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上的民众,读者群物理空间分布范围广、来源比较多元,所需资源内容相对泛、宽、广。基于这样的特点,有必要给服务范围内的服务对象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根据其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开展相应活动。尤其应该向尚未覆盖和较少被关注对象延伸,使他们公平享受图书馆服务。
1.济南市图书馆成立新馆视障阅览室,充分体现读者平等原则,为弱势群体打开利用图书馆的大门
2014年6月济南市图书馆新馆视障阅览室正式启用,这是济南市首个视障阅览室。济南市图书馆新馆视障阅览室为读者考虑,设在一楼,共分扫描视听区、助视浏览区和助视上网区三个区域,广大视障读者可在此享受助视上网、盲文文献借阅等服务。针对视障读者济南市图书馆还开展一系列电脑培训活动,丰富和增强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2.济南市图书馆为市人大、政协两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依靠丰富数字资源馆藏和网络,济南市图书馆已连续十年进驻市人大、市政协为两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每年根据社会热点、议点编辑的两会资料内容涉及“民生、法制、教育公平、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问题、供给则改革、公共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食品安全”等50多个专题,对委员们提案很有参考价值,代表和委员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3.连续举办七年“免费老年人电脑培训班”,已经成为济南市图书馆品牌服务之一
济南市图书馆以免费开放为契机,以丰富的设备资源和人才资源为载体,结合电子阅览室的基本职能,坚持开展“中老年人电脑知识培训”活动,已连续举办了七年,图书馆馆员根据老年人特点编写教材,调整课件的颜色、字体,使讲座更适应老年读者的学习需求。前后培训了7000多人次,得到了广大中老年读者的热烈欢迎,逐渐成为有口皆碑的品牌服务之一,受到济南老龄委的嘉奖。
4.连续举办九届的“读书人”摄影比赛暨展览活动,成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经典案例
济南市“读书人”摄影比赛暨展览活动自2006年正式推出以来,以用镜头聚焦阅读,并在阅读中点燃梦想,在阅读中凝聚智慧和力量,在阅读中放飞希望,在阅读中追梦前行为宗旨,使镜头下的阅读与人们梦想相得益彰,成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经典案例。
在图书馆这块阵地上,济南市图书馆充分挖掘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还成功开展了诸如“国学大课堂”、“七彩泉谈书吧”、“交享阅”读者沙龙等活动已经成为济南市图书馆特色服务品牌,在读者中反响热烈,受到读者肯定。
三、济南市图书馆打造的“享阅行动”,开启“公共图书馆+书店”借阅创新模式
济南市图书馆于2016年联合新华书店推出“享阅行动”,只要是持有本馆借书证,就可在新华书店免费借阅自己想看的图书,开启了“公共图书馆+书店”借阅创新模式,在读者、书店、图书馆之间提供“借、采、藏”一体化服务,不仅缩短了图书采购到流通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 自“享阅行动”活动推出以来,读者累计从书店借阅图书50余万册,满足了读者个性化需求,被读者亲切的称为“私人订制”。
四、尝试新的服务形式。
1.顺应新媒体发展,拓展“有声书”服务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读者不在局限于“看书”,“听书”也已经普及。公共图书馆如何抓住这一机遇,顺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听书服务,值得思考。
“有声书”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严格意义上讲不是新生事物,但是移动设备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有声书”带来了新的活力。
听书不但可以帮助开车族、运动族、家庭主妇、老年人和上班族的充分利用时间,也可以解决缺乏文本阅读能力的人,如低龄儿童、盲人等识字水平低、阅读能力低、速度慢、只能阅读盲文等问题。
虽然在本馆在官网中有这方面的资源,但是为了读者更方便的获取有声资源,可尝试在“济图移动图书馆”客户端中增加听书的功能模块与丰富的有声资源,只要持有读者卡的用户和在线注册的实名用户都可以下载APP,可设置“经典视听”进入听书模块,免费畅听全部有声读物。听书模块可支持在线播放、断点续听、离线下载、添加收藏、微信朋友圈分享等功能。
“听书”服务大大拓展了读者面,与“看书”服务相结合,互相弥补,会为读者充分利用。
1 公益剧场与“星期六剧场”活动的开展
公益剧场的发展是与公益剧种的演出相伴而生的。1954年美国人约瑟夫?派普在纽约创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当时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志愿者,整个戏剧节预算只有150美元,而1991年纽约莎士比亚戏剧节已成长为一个非营利职业戏剧王国,年预算额度已达1 400万美元[1]。美国的非营利职业戏剧即是公益剧场里的演出品种。它在美国戏剧界存在的理由是提高戏剧艺术质量,坚持低票价,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戏剧艺术,为儿童排演剧目等。公益剧场定位于公益免费或微利演出,对于文化部门,这是文化民生工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没有或低廉的费用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地点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演出作品;同样对于演员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平台。
2013年8月24日沈阳市图书馆推出了充满时念和人文关怀的服务项目“星期六剧场”。“星期六剧场”演出内容涵盖小剧场话剧、相声、曲艺、朗诵、器乐演奏、中国戏曲及名著改编剧目等,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健康的能够传承各类文化艺术的休闲场所,让老百姓在欣赏中品味文化,在书香中感受休闲。沈阳市图书馆“星期六剧场”开办后,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丰富了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人文内涵,并使得读者到馆人数增加。如每周六、周日到馆的读者数量有百分之十五以上的提升。2014年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宋丽、于琪及沈阳师范大学艺术团、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团、京剧票友团、鼎泰乐和艺术团等艺术团体分别为观众呈现了校园剧、民族器乐、相声、评书、京剧等公益演出50余场,参加读者人数达13 600余人。表1为沈阳市图书馆2013年8月―2015年2月“星期六剧场”演出情况表。
表1 沈阳市图书馆星期六剧场服务情况表
(2013年8月―2015年2月)
2 图书馆拓展服务模式的新探索
2.1 基于大文化视角,提供图书馆服务活动化模式
图书馆文化所处文化生态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组成。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供存关系[2]。区域的传统、人文、环境、经济、民俗等自然因素影响着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理论、图书馆学规律、图书馆实践的科学结晶等对地方图书馆事业发展起着指导作用。着眼于“大文化”背景,图书馆要服务于时展主旋律,开辟多样化的满足读者需求的活动,来体现图书馆与时俱进的风范。
服务活动化是现代图书馆服务的新特征。从借剧本到观看现场版话剧,从听唱片到欣赏音乐会,从借励志书到听名家现场演讲,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进步到了更高层次。现场演出的真实感、煽情性是荧幕观映所无法比拟的,除却对人视觉的变幻冲击,对人心灵的直接震撼是各类艺术形式中首屈一指的,尤其适合历史性、励志性、真实感的戏剧情节,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及广大试听接收者的教育、感染是强烈的、持久的。美国奈特基金会将音乐、演唱和歌舞带进图书馆,适时直接在阅览室进行歌舞表演,读者乐于接受,活动也吸引路人进入图书馆[3]。山东省图书馆依托国家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为读者开设公益电影专场,2010年为读者放映公益电影58场,观影人数3 117人。纽约布鲁克林图书馆节目展览策划部有一份很长的名单,列出127位艺术家组成的132项大型的文艺活动,供各分馆挑选征用,其中不乏知名作家、音乐家、舞蹈家、动物学家、魔术师、话剧演员等,各分馆预订节目到馆内上演[4]。
2.2 立足公益本位,深耕图书馆宣传推广内涵
公益性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根本特征,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需体现其公益的属性。《北京图书馆条例》(修改稿)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文化服务实行免费服务,免费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和文化演讲、作品展览、欣赏活动[5]。公益性的服务活动践行了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在服务读者的同时,提升了图书馆的文化形象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图书馆本身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
宣传推广工作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理念、环境、氛围、阅读、服务、职能等方面的推广。宣传推广工作对于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善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发挥图书馆的效益有重要作用。推广方式有“宣传周”推广,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推广,活动推广等。目前普遍的活动推广有作品展览、专家讲座、项目培训、馆员推荐、知识比赛等,基于舞台艺术的常态化剧场演出则较少出现。一方面受图书馆环境、场地等硬件设施限制,另一方面剧场演出的高端性也使一些图书馆在认识上望而却步。沈阳市图书馆奉行“艺术惠民”的方针,积极推广图书馆用书籍教育人、引导人,用艺术形象感染人、熏陶人,用人文环境陶冶人、温暖人,充实图书馆工作内涵,为市民打造文化精品,烹调精神盛宴。这些活动都提升了图书馆工作的人文内涵,为社会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美誉度,使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享受图书馆。
2.3 强化社会教育职能,提升读者文化素养
素养是人的素质与涵养的统称。科学素养给人以理性和理智;人文素养是向善,抑恶扬善,倡导生命关怀,给人以情感;艺术素养求美,诠释美的规律与境界,给人以感性与激情[6]。文化素养是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的综合。图书馆开展的服务活动中,都是为提升读者的素养而设计的,如展览、讲座、专业演出、公益剧场等。
素养是人的素质与涵养的统称。科学素养给人以理性和理智;人文素养是向善,抑恶扬善,倡导生命关怀,给人以情感;艺术素养求美,诠释美的规律与境界,给人以感性与激情[6]。文化素养是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的综合。图书馆开展的服务活动中,都是为提升读者的素养而设计的,如展览、讲座、专业演出、公益剧场等。
国家图书馆强化教育职能新举措,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2014年进入试运行阶段。艺术中心建筑面积达5 000余平方米,包括音乐厅、电影厅和培训中心三个部分。音乐厅可容纳1 008人,拥有世界一流的舞台、音响、灯光设备。2014年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将与中国歌舞剧院等四大院团合作推出40场专业演出。公益剧场可以作为专业的演出场所,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舞台。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的“老年音乐合唱团”,石景山图书馆的“古诗词合唱团”等市民自己组建的团队也成为舞台上演出的主角。图书馆的这些专业与业余的演出对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形成高品位的图书馆人文景观,对提升图书馆人文氛围,增强市民的文化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2.4 律动经典脉搏,构筑市民第三空间
作为公共场所的图书馆,成为市民自由穿行的空间,以城市会客厅的面貌出现,这些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公益剧场打造大众经典剧目,展现舞台艺术魅力。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剧占了92项,由此可以看到传统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位置。在星期六剧场的演出名录中,京剧、评剧等国粹剧目占了一定比例,这既得益于戏曲的传统和历史,更在于它是现实的源,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记忆的宝贵财富。以戏剧为代表,优秀剧目的无门槛展演,对推动都市文化繁荣有重要意义。
笔者为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第三空间认知度和公益剧场的认可度进行了调研。采用现场调研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张,回收有效问卷110张(表2)。通过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市民不了解图书馆,但对公益剧场认可度较高。这说明图书馆在经典活动打造、第三空间推广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
3 公益剧场模式的反思
3.1 探索剧场联盟建设,建立巡演制度与长效运行机制
主流的公益剧场活动是免费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随着公益活动的深入开展,免费模式与微利模式同样是使活动持久开展下去的有力保证。现今社会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合作机制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在条件成熟时,对活动项目在策划、执行等环节实施政府采购,严格招投标管理,推进活动项目的管办分离,最后让利于民,并产生社会效益[7]。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可以在策划筹备、组织实施、质量监控等环节予以科学管理,有效控制活动的总体成本和运作效益,使之建立科学、高效的运作机制。在德国,戏剧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伦敦通过政府补贴支持公益剧院的发展。北京市石景山区“周末剧场”源自2010年由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出资购买演出服务的文化项目,采用市场补贴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低价售票,凭票入场的方式,由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在北京市城区大小剧场为观众提供高品质演出服务。广大市民因此尝到“艺术惠民”的甜头。
创建基于资源共享的公益剧场联盟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学校系统的公益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是大势所趋。深圳市的形象工程“戏聚星期六”,华恒昌南京相声俱乐部,北京石景山“周末剧场”,杭州图书馆市民合唱团,沈阳市图书馆“星期六剧场”,石家庄市的“明博相声沙龙”等这些品牌的公益活动,在本地区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力,为了整合这些优质资源有必要组建跨系统、跨行业、跨区域的公益剧场联盟,以提升公益剧场艺术形式的服务能力。
筹建“公益剧场联盟协会”等组织机构,进行公益剧场联盟平台建设,构建公益剧场联盟的管理模式与活动机制,制定《公益剧场联盟章程》;建立公益剧场人才培训机制,进行公益剧场的绩效评估。公益剧场联盟要为用户提供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服务。建立巡演制度,进行剧目的多媒体及数字资源建设,制定在著作权法规内进行工作和尊重知识产权的操作规程;进行网络个性化服务的工作内容。
3.2 加强社会宣传,夯实品牌建设的影响力
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8]。图书馆公益剧场的品牌可以展现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星期六剧场”的品牌建设注重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演员。剧团的专业性与业余性相结合。演员有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相声前辈于琪、梅花奖评剧表演艺术家宋丽等。市民可以零距离和艺术家接触,感受艺术家风采。“京剧票友团”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组成,经常排演优秀历史剧目选段,成为群众艺术展演舞台的主角。二是剧场设施建设。沈阳市图书馆多功能厅有400余座位,工作人员在剧场环境、灯光、音响设备、舞美场景等方面重新设计、装修,达到了专业剧场的环境要求,确保了各场演出的成功举办。三是宣传。星期六剧场开办后,得到中央、省、市等各级媒体的大力支持。《新闻联播》《中国文化报》《辽宁日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等都对剧场开办后读者活动的盛况,市民的积极反响,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开展予以报道和传播,对树立沈阳市图书馆的“星期六剧场”品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3 深化科技装配活动力度,丰富图书馆网络服务的内涵
手机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形式,已成为手机用户的新宠,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潮流。手机阅读是网络阅读的延伸,是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阅读,引导阅读既是图书馆的职能,也是图书馆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现对手机阅读的各要素及特点作一概括介绍,笔者认为手机阅读正在引领图书馆阅读服务开辟新视界。
一、手机阅读对图书馆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
随着我国通信网络的建设、多媒体的不断扩展与延伸、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休闲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手机已经成了一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体。
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手机博客服务等等。人们在进行手机阅读时,既可以登录W AP页面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安装阅读软件进行下载阅读。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找一个清闲的时间,品茶读书,已经是一种奢望。在等车的时候,在电梯里,在上下班路上,在会议的间隙,能读到或幽默、或深刻、或感人、或悬念迭出的小说、散文、故事或其它文学作品,无疑是打发时间和利用时间的最佳选择。读者不仅可以用手机阅读时尚杂志和流行小说,还可以用来学英语,听音乐,享受全面的移动阅读新生活。“听书”是把纸质的文本读物经由主讲人朗诵出来成为有声读物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这种用耳朵“阅读”的方式尤其适合于残障人士或工作之余抓紧时间学习的成年人。
手机作为一个随身携带、方便小巧、价格低廉的工具,成为阅读的新载体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同时越来越成为年轻网民的最爱。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手机阅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手机阅读的特点
手机阅读具备网络阅读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多媒体、超文本、可参与互动等特征。
1.多媒体阅读
手机阅读是以手机为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访问、接受、下载所需信息,并在手机上浏览、收看、收听的阅读活动。其技术实现方式随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从SMS(短信息)、MMS(多媒体信息)到WAP、WEB直接上网等。信息形态既包括文本信息,也包括音频、图像和视频类信息,属于多媒体阅读。
2.便携性
这是手机阅读最重要的特征和优势。手机、钱包和钥匙是现代人出门在外必不可少的三件物品。正是手机的便携性使用户可随时随地访问或接受各种新闻资讯,随时随地阅读。另外,手机的高容量存储性,可以满足人们拥有私人图书馆的愿望。手机的方便灵巧、随时随地等特点,使得手机正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和使用的阅读工具。
3.片段性
对现代人来说,繁忙而紧张的生活节奏使阅读注定变成一个零碎、片断的事情。可以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捧一本书读一下午,这种很小资的生活,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奢侈品。阅读需要的大量时间都被分散成零碎的片段:等车的时候,上下班的路上,会议的休息时间等等。在这样的时间间隙能读到或幽默、或深刻、或感人、或悬念迭出的小说无疑是打发时间也是利用时间的最佳选择。“平时没有什么时间来利用,周末又想休息,所以利用上下班途中这种零碎的时间来看看小说什么的,把无聊时间转化为一种享受,挺好的。”这是某公司职员在公车上阅读手机小说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主动性与个性化
手机阅读软件具备搜索和内容定制功能,使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从而避免了以前买一本书只为阅读其中一两个章节甚至几段话的状况。同时节省了搜寻成本,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约了读者的时间。移动运营服务商可按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订阅者的需求提供分类信息,传播更具个性化。方正科技董事长方中华透露,方正将为手机使用者推出客户终端定制,比如,商务手机将更多考虑财经类电子图书,给80后提供最新最流行的小说,给中小学生提供更多动漫内容等。“不同细分市场将考虑不同内容配置,满足客户需要。”
三、手机阅读的内容
在内容方面,手机阅读不同于传统的到图书馆去阅读、在家与学校阅读那样包罗万象。目前,通过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有:
1.阅读RSS收割的信息:大多数在线RSS阅读器都可以在手机上使用,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等品牌的手机开始内置本地RSS阅读器。RSS阅读让用户通过手机,随时随地阅读自己定制的个性化信息。
2.手机报:手机报纸实质是传统媒体与手机相结合的一项移动增值业务,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后的第五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看普通报纸上的新闻、图片,而且可以接收传统媒体不能提供的视频、音频等内容。中国妇女报在2004年7月1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实现用户和报之间互动。时至2009年,几乎各大主流报业媒体都通过中国移动提供手机报,用户通过手机即可接收最新的政治、体育、娱乐、文化、生活、财经等方面的信息。手机报一般通过彩信发到用户手机上,用户需要付费。
3.手机杂志:手机杂志指将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内容的读物定期在网上,以杂志的形式供手机用户下载或者在线阅读。如《故事会》、《瑞丽》、《凤凰生活》、《时尚》、《中国国家地理》、《三联生活周刊》等知名品牌杂志都已经可以在手机上阅读。国内一些出版商直接推出电子版形式的时尚杂志。还有一些专门的手机杂志网站,将这些杂志整合在一起,供读者在线浏览或下载阅读。一般需通过5MBOX、V8书客、掌媒、掌上书院及微读等手机阅读平台进行阅读。其内容包括时尚、娱乐、体育、财经、文学、数码、旅游等十几个大类。与传统杂志相比,手机杂志有更生动的娱乐内容,可以将照片、动画、视频、音乐、游戏拼贴融合在一起。另外,手机杂志具有开放性结构,与网络实现充分联结。通过在手机杂志中集成的搜索引擎,用户可以查阅各类信息如天气预报等等。
4.手机小说:手机小说是手机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手机小说广义上可指专门针对手机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也称手机微型小说。主要由运营商通过手机短信,以连载方式向读者分批传送小说片段,用连载或点播方式传播,读者付费阅读。2004年,中国首部手机连载小说《城外》的,创下了高达80万名手机用户订阅的纪录。手机小说的主要特点一是凝练生动。因受手机屏幕显示文字数量的限制,省去许多注水文字,节奏感更强。二是既连续又独立。手机小说大都是采取连载形式,一部小说往往要分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发送完,这些间隔数天的小说片段在读者的手机中不会排列在一起,甚至可能每次看过就删掉,不会反复阅读。三是娱乐性。由于手机阅读的对象主要是年轻人,手机读物内容主打娱乐。中国的手机小说,内容上以奇幻文学、情爱小说为主,符合了手机小说阅读者们的兴趣。200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及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联合主办的“首届手机微型小说大奖赛”实际指的也是手机小说。
5.手机电子书:在手机上可以阅读的电子书即为手机电子书,它以文字为主,同手机小说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需要专门的阅读器或阅读软件,可以通过网站下载到手机上自由阅读。
手机阅读常见的电子书格式为UMD、TXT和JAVA手机支持的JAR和JAD等几种。一些移动运营商和WAP网站与出版社合作,纷纷涉足手机阅读领域,出现了许多专门的手机阅读站点,知名的如百阅、天下书库、梦网书城等。“梦网书城”是中国移动2007年7月新推出来的一项业务,主要是提供各类电子图书的下载。据中国移动相关人员介绍,现在“梦网书城”拥有2000多本书,每周大概会有50种新书的更新,每日通过付费下载的收入已达2万多元。目前“梦网书城”主要是与原创文学网站、原创文学、服务提供商合作,其图书以文学类为主,有超过50%以上的图书为网络文学,内容主要包括受欢迎的玄幻、爱情、都市等。
四、利用手机阅读,拓展图书馆阅读服务功能
手机阅读的兴起正在拓展和变革阅读领域,手机阅读服务的目标应该是作为纸质阅读的补充,网络阅读的延伸,是数字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阅读为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新的元素,图书馆在保留传统阅读服务的同时,向读者提供增值的服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手机这个新媒体来拓展和创新图书馆的阅读服务功能。实现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电子文献等信息的在线、实时阅读,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智能化服务,开辟一种全新阅读方式,使先进通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创新图书馆信息传递的新模式。
4.1.建立手机阅读服务的内容:
在手机阅读服务内容的建设上,由于手机阅读大多是应急阅读,内容不宜太长、太深,以快餐性阅读、片段性阅读、休闲性阅读为主,大都是“浅阅读”。关于阅读内容的建设,通过先进通讯技术可以自建“手机阅读库”,也可以适当采购部分手机出版的内容。
1、图书馆不仅仅拥有纸制图书、报纸、期刊和光盘、电子文献等信息,通过手机使读者不仅可以即时获取服务指南、书目检索、文献到期提醒服务、预约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参考咨询等基础项目,还可以通过手机在线阅读电子书、电子报、电子期刊,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使读者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借阅图书馆资源。
2、图书馆可利用手机快捷的通信特性,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构建起一个互动的平台。手机应用到数字图书馆中,可以为图书馆进行新书预告、到期提前通知、内容推送服务或者消息,方便读者第一时间获得图书及馆内借阅信息。
3、以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文献数据库为基础,借助传统图书馆拥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数字资源、技术资源,同时借鉴现有手机小说模式,开展读者手机借阅、阅读服务,深化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4.2手机阅读服务的方式
在技术实现层面,目前主要有短信息(SMS)、多媒体信息(MMS/彩信)和上网(WAP、客户端软件等)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网络的全方位上线,手机上网将会逐渐成为主要的阅读渠道之一,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或阅读软件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离线,通过数据线、红外、蓝牙等传输工具将电脑上的电子书籍传输到手机上,利用手机阅读软件进行阅读。因此,图书馆在开展手机阅读服务时,可以根据移动通信网络的技术条件和手机终端的功能,兼顾各种服务方式,建立适应大学生需要的手机阅读服务系统。
五、结束语
社会各界对手机阅读前景表示乐观,有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手机制造商康佳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宏韬说:“一场手机阅读的革命已经到来,让使用者的阅读彻底摆脱时间、地点的束缚,从网络阅读到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必然。”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以往报纸、图书、广播、电视、杂志五大媒体市场的垄断地位,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阅读方式正在形成。手机阅读已经逐渐成为电脑族群的阅读方式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手机阅读的时代即将到来。图书馆需要顺应形势,研究手机阅读和读者信息需求的特点,适时地为读者提供手机阅读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楼向英,高春玲.Mobile2.0背景下的手机阅读. [J].图书馆杂志,2009,(10)
[2]曾妍.移动阅读在图书馆实行的可能性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9,(2)
[3]陈素梅.手机图书馆开辟移动阅读的新时代[J].图书馆建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