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

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政课程建设特色方法

篇1

谈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许多学者和教师都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社会环境及教师素质等问题上,这些原因都非常重要,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基础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大学生还会根据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认识和评价,这就是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

“自反性”是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自反性”即自己以自己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对象,也就是自己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反思自己。人是具有自反性的动物,人们会依据自我对社会的看法和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人的自反性要求教育过程要思考教育对象本身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考虑思维与实在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育者对课程内容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当然希望学生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理解。但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这既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的教育内容的熟悉和把握。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固有知识来评价和检思教学内容。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断发生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对自己教学(学习)过程进行自反的过程。思政课既要以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基础,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对课程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关注教育内容,而且要关注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状况。我们的调查发现,“60后”和“7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从“60后”到“70后”,大学生关注的视野从宏观转向了微观,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到了现实,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了整合,价值选择评价标准从严格转到了宽容,群体心态从“外向”转为了“内向”。而“80后”在“70后”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向“60后”回归,他们试图整合两者的矛盾,表现出理性务实、开放宽容、折衷整合、多元自我、多变流动的特点,增加了成长过程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而今,新的一代,即“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微观、具体、现实、感性、自我、质朴。从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轨迹来看,思政课的建构内容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反差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是理论,是国家哲学、宏观哲学,而学生所关注的是微观的、个人的、短期的问题;思政课所讲授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价值、社会利益至上性,而学生常感受到的是个体的价值;思政课重视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而当代大学生多出现心理层面的问题;思政课讲授的是一个规范化社会必需的价值观念,其讲授的价值观念一般要超越个人的生活体验,而这种超越性常常带给人一定的困难。

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这些反差,既说明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又展现了思政课的优势,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宏观思考,对国家哲学不感兴趣,这并不是一种优点,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宏观的哲学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把握。

思政课程如何处理教育对象的自反性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础,也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指明了路径。

1.既要以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为基础,又要超越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局限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既要进入学生世界,成为学生精神构建的重要思想素材,又不能停留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意识形态表象里面,要使教育对象实现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思政课的教学魅力,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话”、“自我循环”的状态。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建设标准;创新计划;独立学院

DOI:10.15938/ki.iper.2016.06.0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6-0055-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简称“05方案”)实施的10年(2006-2015),也是独立学院设立发展壮大的10年。10年来,独立学院思政课紧密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在设立中发展、在改进中加强、在实践中推进,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思政课教学的良好基础已经形成。尽管这项工作目前仍处在改革发展阶段,但思政课教学已然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独立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10年的主要成效

10年来,独立学院思政课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践成效,对独立学院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并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经验特点,有力地促进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共识

顺应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而产生的独立学院,在其试办初期,对思政课设置的问题虽没有做具体规定,但教育部已明确要求,“独立学院要建立党、团组织,积极开展党、团工作,思想政治工作”。[1] 其实,早在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中就已经明确:“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为确保民办高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建设者,1996年原国家教委明文规定“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全国统考的课程”。2005年高校思政理论课“05方案”实施伊始,教育部明确规定:民办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本规定执行。[2]为规范独立学院办学和管理,教育部强调,“独立学院及其举办者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独立学院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资源和师资、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3]这些都为独立学院组织实施思政课提供了政治条件。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独立学院的董事会、管理层逐渐认识到:思政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趋于规范

10年来,独立学院思政课建设按照“05方案”实施要求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初期教学基本上是套用公办学校的模式,统一使用规范教材和5T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学分、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机构设置从教务部门负责聘请授课教师上课到设立思政教研室,再到专门成立二级教学机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齐抓共管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思政课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教学管理趋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图书室、人文社科实验室、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等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满足教学及办公需要。专兼职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基于独立学院师资聘用特点,专任思政教师在6-15人之间,基本保证了思政课教学和教学研讨的开展。思政课专项建设经费保障从无到有,有力地推进了思政课课程建设改革和教师队伍培养。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思政课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明显改善,为维护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贡献。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目前,独立学院思政理论课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尽管目前这支以“80后硕士”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任教师队伍,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力量还比较薄弱,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独立学院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以广西9所独立学院为例,10年来,广西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经过系列培训、研修和集中备课会的学习,以及各种比赛的锻炼,这支队伍逐步走向成熟。据笔者统计,近年来,广立学院自有专任思政课教师队伍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广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暨“精彩一课”比赛一等奖1项,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1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6人。

篇3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24-01

1 引言

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且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是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原则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

2 创业教育介绍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是1989年11月底,由澳大利亚埃利雅德博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业教育也开始在我国的一些高校悄然兴起,许多高校围绕创业教育进行了自发性的有益探索。教育部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要继续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工作重点,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3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课程建设策略:

3.1 开设KAB创业课程

KAB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专门为大中学生开发和推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005年8月,KAB项目正式进入我国,并发挥着日益增大的作用。如今,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全国、省、校三级组织化运作机制,建立了包括师资培训、质量控制、课外实践、教学研究和交流推广的五大体系,使得这一项目在高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迅速扩大。 笔者建议将KAB课程在高职院校广泛推广,够弥补广大学生和创业者在传统雇佣教育所不能学到的能力。

3.2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依托于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融入创业教育,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立足专业、择业创业的能力。在我国,就有这样成功的例子。

地处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就是将创业教育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该校以专业教学为主渠道,将创业教育作为关键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师资规划等方面,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无独有偶,地处民营经济活跃的温州大学近年来也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学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3 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

对高职院校而言,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最终还是要落在“育人成才”上。因此要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让学生掌握创业技能,而且让学生拥有创业精神,使学生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可贵的精神财富。三年的高职生活,让学生们变得尚德崇文、自立自强,更懂得诚实守信,更富有责任爱心。

因此,笔者认为将创业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实现课程设计上的创新。在思政课等公共课堂里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利用思政理论课覆盖面广的优势,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对引导所有大学生关注创业问题,以及培养基本的创业品格和素质,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4 开设综合实训课程,搭建创业平台

综合性实训课程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实施。通过校内专业实训室等设施,模拟现实经营环境,例如,经济类专业ERP 企业模拟经营实训、金融专业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综合实训等。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业素质。另外,通过开设创业论坛、举办创业竞赛、建立学生创业年度大奖等,营造创业活动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通过创业平台的搭建,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学生在小试牛刀之后,继而大显身手,真正赢得市场、拥有市场。通过搭建创业平台的形式,以点带面,将创业教育全面铺开,既有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又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逐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4 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倡导大学生创业文件精神,在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非常必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本文提出适应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策略。本研究对于有效推动学生踏上自主创业之路,加快推进高职创业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要性的“三维度”视角,职教论坛,2008(1):17-19.

篇4

一流课程建设是当下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大战略契机。2017年8月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决策,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其中,教学内容改革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与核心,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改革的基石。以下从立德树人、沟通古今、融汇中西、体用结合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创新。

一.强化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与教授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多侧重文学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与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特别多、教学课时比较少有关。古代文学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明清文学,部分高校还会将近代文学纳入其中,可见,古代文学包含了自上古至近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文学本身而言,囊括了众多的文学作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化思潮等。显而易见,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历时悠长、涉猎广泛、内容繁多、文义多元等特点。因此,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往往以知识讲授为主,而减少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析,从而忽视了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与培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仅就《论语》而论,即蕴含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入则孝,出则弟”的孝道规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坚毅果敢,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兼济情怀等文化精神,另有君子品格、学习方法等不必赘述。更遑论先秦诸子、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瀚如烟海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化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精神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是立德树人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第一把钥匙。因此,在一流课程建设的战略契机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具体来说,既要饱满地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又要深刻挖掘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时刻以树立学生美好品德、健全学生人格精神为教育目标,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之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教学目的。

二.注重古为今用,将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距今时日久远,与当今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化社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譬如就语言的读法来说,古代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四声,而如今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字,而且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再如,古代文学中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玄言诗、盛唐气象、古文运动等文学风格或文学现象,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等密不可分,解读古代文学需要知人论世,文化语境的不同又加深了对古代文学理解的难度。又如,律诗和词的创作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讲究平仄格律和对仗押韵,这在今天已经很少被创作。另外,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更加剧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脱离。因而,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古代文学是故纸堆里的“死”学问,不具有时效性和实用价值,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古代文学经典也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案头作品。鉴于此,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亟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具体来说,应增强现代教学意识,第一,吸收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更新教案与课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用新方法、新材料来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常学常新的学习态度和用现代意识、现代材料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方法。第二,强化实践教学,挖掘古代文学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契合点,用现代方式解读和演绎古代文学,使古代文学“活起来”,以最终达到古为今用、沟通古今的教学目的。第三,在讲授古代文学经典时,除了传统的阅读欣赏、评论鉴赏之外,还可以强化视听体验、经典再创作体验。比如,观看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进行比较研究。再如,化用诗词进行现代广告语的编写,对古代戏剧作品进行改编、续写等剧本创作,拍摄抖音等微视频演绎古代文学经典等。总之,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力求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赋予古代文学新的视野与功能,使学生置身古代文学的情境之中,感受古代文学的时代魅力与现代价值。

三.推进中西融汇,将传统文学与西方先进理论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烙印,因此,在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一贯采用本民族的传统思维和理论,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亦以彰显民族特色为主。这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必要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古代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利于学生国际视野的养成。实际上,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当时还是今日在国际上都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三国演义》早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已传播到朝鲜,英国牛津大学收藏了一本崇祯八年(1569)的明代刊本《三国志传》,目前朝鲜、日本、越南、英国、法国、俄国等多国都有《三国演义》的译本,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论文和专著,《三国演义》的国际影响与地位可见一斑。再如元杂剧《赵氏孤儿》曾被国外多位著名作家改编并且搬上舞台,法国伏尔泰就据此编写了《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出版。《三国演义》《赵氏孤儿》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并不是个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乃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国外都有着广泛的受众,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必然结果。另外,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中国许多原始文献曾大量流失到国外,比如敦煌学发源于国内,其第一手文献材料却在国外。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能忽视其在国外的现状。另外,西方学术研究中的先进理论也是打开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钥匙。比如,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美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等,与国内教学研究与改革有许多共通之处,我们可以择其善者应用到本学科的建设与改革之中,以拓展研究视野。因此,在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应该具备国际眼光,主动探索古代文学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以及国外相关学科的先进研究理论,并存其精华、化为已用,将最新的、客观的文学知识、文学理论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视野、培育学生中西结合的先进理念。

四.提倡体用并重,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篇5

1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研究意义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按照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中承上启下,至关重要作用;且从就业而言,网络工程专业在计算机专业中就业需求量最大,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重视度较高。中华民族处于一个新的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尤为重要。以在理论指导下,坚持知识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相结合,运用能够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念和社会责任的主体和内容,进一步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推理辨别是非能力,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大纲编写中,以专业课程知识教学为载体,以德育为基础,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道德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运用德育主体思想,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使其转化成为具体而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

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因此,我们应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加入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队伍中,共同努力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价值,真正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改革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积极探索改革方式方法,及时总结经验与问题,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路。

以“思想政治课”为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哲学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结合以下内容进行设计各教学主体和教育活动。核心价值观--富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圆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爱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展现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敬业: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有研究和创新精神;为此,本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相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因此,以本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衔接密切,可以很好地发挥两者的协同教育作用。

2课程建设基础

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十二五期间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工程系列技术人才的培养;十三五”期间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样是以计算机网络系列技术作为主要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和专科生的一门专业核课程,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TCP/IP体系结构与网络互联的前导课程。本课程围绕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体系结构,系统地讲述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其体系结构的基本功能、TCP/IP分层、网络性能指标、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网络路由、传输层协议、网络应用等,同时通过课堂讲授、课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组成,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认知、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内外许多大学已将计算机网络语言列入了本科教学计划,掌握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共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网络技术的基础课程,也是网络工程本科教学体系的核心课程。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设定的是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教学,分别包括网络工程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路由交换技术,及其相关无线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课程等。

这两年,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同华三和华为公司合作的课程内容,也是计算机网络数字通信系列课程和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等课程。其中2019年初的集中实训采用了宝德等公司方案,引进了该公司的讲师,对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构建中小企业网络设计,构建高性能园区网、无线网络技术等课程的集中实训。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教学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规划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开课时间分别是:15-16计科开在第4学期,15-17网工开在第2学期,17计科开在第4学期,18网工开在第2学期。由此可见,开课学期逐渐提前,该课程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3课程建设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

诸多学科组成的专业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并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广泛实施,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学校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立足陶瓷文化为特色,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现。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全过程,多模式,广覆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做人做事原则融入专业教学。本次研究项目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课教学效果为落脚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全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教学体系,进行思政改革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3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2-0040-02

近年来,高职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被逐步认知,并得到多样化实践,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的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1]职业人文素养对于高职学生具有基础和先导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它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做以研究。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思路

职业人文课程是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周密规划。一是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职业素养的本质属性是职业的,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指明了课程建设目标确立的依据,即课程建设应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围绕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提高展开,这样就为课程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即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原则。职业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并不普遍、课程建设时间又较短,因此,课程建设要有问题意识。课程建设必须基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在分析现有教育教学状况基础上,找到职业人文教育方面凸显的实然偏差及问题,循着问题导向路径,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课程建设。三是突出人文教育特色。职业人文课程建设除要考虑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外,还要遵循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人文教育特色,这样教育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四是统筹开展课程建设。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重视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职业人文教育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与保障机制等。

二、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现代职教课程论思想表明,课程不仅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而且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教育情境的生态系统。[2(]P4)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就是指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再围绕这一课程目标,建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并开展相应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过程。课程建设时要处理好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式与综合化等之间的关系。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时,还要及时吸收人文教育最新成果,不但要反映社会现实,更要未雨绸缪,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各课程间的统一,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在基本职业人文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层面上构建课程的内容和框架。

1.明确课程教育目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人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及其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基本人文素养和与人合作、语言沟通、应用文写作等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岗位人”,并为学好其它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师的职业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品质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以及为人师表的师风师德等,具有专业性、内隐性、整体性、渗透性和开放性等特点。[3]职业人文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学科的优化组合,注意教师梯队的形成。整合校内人文师资教学力量,利用好基础部、思政部、党群、宣传、学工等部门人文师资力量;建立校外人文兼职教师队伍库,以满足教学需要。

3.建构课程内容与教材。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据此分析出相关的职业人文素养要点,遵循学习规律,谋划学习模块,解构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其次,融合人文学科相关内容,重新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必备的职业通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人文通识、文明礼仪、艺术欣赏和经典选读等内容;职业通用能力方面教育内容应包括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以及就业创业等内容。再次,要注重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形成特色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教学内容“宽、厚、精、新”。围绕课程教育目标与内容,按照职业人才培养路径、脉络,将生活、学习、人文、科技、行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炼要点,形成框架设计,跨学科选取内容,以活动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支撑,有效与新媒体技术链接,建构综合立体教材。

4.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历史积淀不足,人文环境欠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又相对较短,人文基础也较薄弱。因此,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文素养养成式”的培养方式。即在进行学情分析基础上,对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加以肯定、鼓励,放手让其自我发展、完善;对人文素养欠佳的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参观感受、体验等实践活动,利用校内外人文实践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开展网上学习、讨论、交流,网上提交作业及网上考评考核等,提高学习效果。

5.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证,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制订人文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应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学分、学时;二是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制订学业成绩考评体系;三是要促进人文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提升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制订与完善;四是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与督导队伍,定期对课程教学进行督察和反馈;五是教学力量与教学资源要形成共享机制。要注重认知和行动两个过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人文教育“双结合”考评机制。教学评价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整体性评价。

三、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1.创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要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围绕职业岗位人的职业人文素养要求,打破学科体系,整合学科内容,精选人文知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从而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这样,通过课程教学,既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又能在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增长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及持久的发展潜力等。

2.建设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应整合和利用那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行业文化资源,以保证课程的生命力及成效。如开发利用淮安“运河之都”文化资源,将“开放、包容、恢弘、传承”的运河文化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利用故居、纪念馆等作为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班”创建活动。再如,根据淮安市IT、钢铁、盐化工等支柱产业需要及岗位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理,谋划针对地方产业需要的职业人文教育学习模块,将行业(企业)文化嵌入到人文课程教学中去。

3.建设一种综合型的立体教材。由于高职学制、学时相对较短,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必须整合、精炼,并注重综合型立体教材建设。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员编写出版的《职业人文综合教程》教材,上册《人文基础》整合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基本内容,并建设了人文知识资源库;中册《职业人文》立足岗位需求,注重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材从“通识能力”培养逻辑设计开始,巧妙对接“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坚持跨学科“课程串”的设计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建构新型教材,并建设了包括就业创业等案例资源、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下册《行业文化》着重针对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群)编写教材。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的“基本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教学内容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着重进行人文通识、文明礼仪等教学,选修模块应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教学,着重进行艺术欣赏、经典选读等教育;“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也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应着重进行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等能力培养,选修模块应着重进行就业、创业能力等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篇7

[作者简介]钟庆文(1968- ),男,江西萍乡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学论与教育心理学。(江苏 泰州 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201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56024)、江苏省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SJD880027)和江苏省泰州市“311人才工程”资助项目“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44-03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基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弱、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强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当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色培养之路。开展渗透教育是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举,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开拓。

一、高职渗透教育的内涵

高职渗透教育源自“学科中的德育”。本文将渗透教育从思想政治领域的方法论延伸应用于各专业教学,并延伸到全面素质培养,指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天职,以高尚师德为先导,以显性课程为载体,以间接隐蔽、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将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素质寓于各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活动。

高职渗透教育内涵特征有三:一是高职渗透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要围绕高职培养目标,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心理,实现“企(行)业文化进课堂、职业精神入头脑”;二是强调专业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强化专业教学的教育性、思想性,并在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体现渗透教育;三是要将全面素质培养渗透到高职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等学校教育各个方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渗透教育体系。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体系整体设计

高职渗透教育实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师德影响力,集校内外资源于一体,在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校园文化等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显性、隐性课程为载体,以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如图所示)。

(一)高职渗透教育改革整体思路

1.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目标指向。(1)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立德树人。高职渗透教育应当践行人人可以成才观,激励学生自信自强,实现立德为先与专业、人文、身心素质的齐头并进,使学生又红又专、成人成才。(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高职渗透教育的开展以强化师德为前提,必须强化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意识,强调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师表,影响与感染学生,做学生喜爱的好教师。(3)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质量。高职渗透教育基于教学思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规律,根据高职教育与技能学习的特点,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渗透教育。同时,渗透教育实践的成效应当成为当前高职教学改革成效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与方法。高职渗透教育必须依托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否则就失去了有效的动力方向和途径。

2.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三重境界构想。第一层次是自发层次。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偶然性和随机性,教师具备一定的渗透教育意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机智,随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或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注意通过教师的师表风范使学生感受教师治学与做人的教育启迪。第二层次是自觉层次。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挖掘渗透教育因素,通过教学活动、课外辅导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渗透教育。其渗透教育设计的内容与过程设计或基于书本内容架构,或基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或基于学生现行素质差异,形成了完整体系并科学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德艺双馨”的效果。第三层次是文化层次。此层次超越了专业教学过程,使育人活动贯穿于学校整体教育实践。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之外,有目的地在高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校园文化建设层面,甚至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感情,对学生学业、思想道德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影响。这一层次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广大高职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熏陶,形成教书育人文化理念,以之对人才培养与渗透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教师主客观活动都以培养目标为准绳,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渗透教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教育形成了鲜明导向性、有效针对性、高度自觉性的特点。只有当渗透教育进入了自觉和文化的层次,教书育人才真正落到了实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

1.高职渗透教育的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入手,将渗透教育整体设计融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渗透教育基于深厚的教学基础,并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1)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渗透教育价值取向。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渗透教育目标。其次,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生涯发展能力”设定成人成才的目标指向。(2)依托课程体系体现渗透教育内容架构。将渗透教育方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附件,对渗透教育作出系统设计。一是对课程体系中能力与素质做出逻辑分析,按照年级、内容进行渗透教育目标与任务分解;二是将职业素养、生涯发展能力等渗透目标与内容落实到行业通用能力相关课程中,体现隐蔽性、渗透性;三是围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职业人文、行企业文化等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2.高职渗透教育载体搭建。突出专业课程教学,搭建“专业教学、思政教育、校园文化”三大渗透教育平台,将渗透教育载体拓展到隐性与显性课程,使学校各类资源成为渗透载体或途径。(1)思政教育平台――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思政课程始终承担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渗透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思政教学的德育实效性。思政教育平台上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推进“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课改方案、落实“思政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与“在学生义务劳动(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等计划。(2)专业教学平台――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融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培养于一体,增强专业课教学效果。专业教学平台上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实施“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系列活动计划与方案。其中,基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渗透教育设计步骤主要是按照“三明确、三坚持”进行渗透教育特色课程设计。即明确渗透目标、明确渗透内容、明确渗透教育设计思路;坚持联系学生实际、坚持专业课特点、坚持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同步实施。专业课程教师要在课程标准制定、备课上课、辅导等各环节明确渗透教育要求。课标解读:渗透教育目标的设计。在确定课程技术性目标同时,细化渗透目标,形成概要描述。内容挖掘:渗透教育内容的建立。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地挖掘渗透教育因素。过程设计:渗透教育过程的优化。依托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合理选择渗透形式与情境。效果评估:渗透教育学情的测评。建立相应课程考核标准。(3)校园文化平台――着力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的渗透教育实践重点是实施“地方、企业文化进校园”方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方案、“快乐大学生涯”与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等。

3.高职渗透教育机制创新。以形成渗透教育范式为目标,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其中的关键是围绕工作推进制度建设。“全员”指通过加强师德建设与强化激励手段,使全体教职工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导师。“全方位”指制定操作标准,建立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化渗透教育体系,在形式多样的专业教学活动中,以显性课程为平台,集校内外资源共同育人。“全过程”指制定评估指标,确保渗透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单元教学、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全过程。

三、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一)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

1.以大爱育人理念践行渗透教育。大爱育人就是要根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力实践职业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很难自主选择教育对象,但高职院校有责任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的教育。大爱育人就是要求高职教职员工爱生如子,把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基本价值需求,将高度责任感渗透于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大爱育人就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扬长避短,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发展之路。

2.正确处理教学与德育相互关系。高职院校必须处理好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与德育主渠道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教学为主与德育为首的统一。教学为主是德育为首的基础,德育为首是教学为主的前提,提高师生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巩固教学中心地位,提高教学效益。

3.基于工学结合改革开展渗透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实施渗透教育的基础。没有基于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观、能力观实践的渗透教育必然没有实质内涵,没有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渗透教育必然没有生命力。因此, 渗透教育必须建立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础上,在高职课程改革中体现,要在教学内容、方法中挖掘渗透教育因素,找准渗透点,科学设计渗透教育情境,使专业教学与渗透教育水融。

4.建立科学管理体制与“三全”机制。体制建设重点是渗透教育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要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指导教务处、各院系等分支机构共同实施渗透教育;核心是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渗透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严格过程检查与监控,完善渗透教育反馈机制。同时,必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机制。“全员”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唤起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全方位”是形成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渗透教育体系,涵盖学生素质成长各方面;“全过程”是贯穿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全程,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开展渗透教育,使渗透教育富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二)高职渗透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系统科学性原则。渗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性思维进行顶层设计。开展渗透教育要构建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展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要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等。渗透教育的科学性指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研究并掌握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规律,使渗透教育卓有成效,形成能共同接受的评价标准和科学评价方法。

2.主体发展性原则。主体发展性原则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强化教书育人意识,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规律,促进学生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高。渗透教育要有成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尤其是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突破口在于教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3.内容关联性原则。内容关联性指渗透教育内容要与专业教学内容、教学阶段性特点相联系,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理想的渗透教育内容应当自成逻辑体系,如同有“明线”“暗线”的文学作品一样,实现渗透教育内容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渗透内容还与社会政治经济相联系,代表一定意识形态的要求,体现教学的价值观、政治观导向,使渗透教育内容既体现社会性,又不脱离教学体系。

4.方法多样性原则。渗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加之教学历来都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说,因此,基于专业教学、德育方法及其他教育实践方式方法的渗透教育方法更体现多样有效的特点。渗透教育的成效与其方法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只有走近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做到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有的放矢,还要寓理于学、寓教于乐,提高渗透教育的情感性。

5.活动实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坚持教育教学实践效果与德育等素质教育效果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严格要求避免负面影响,降低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有效的渗透教育活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效益观上,即“成功教学上的有效渗透”,关键在于把握好教学内容切入点,选择好渗透时机和方法,为渗透教育系统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富文.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刘富文.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高职教育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6(20).

[3]刘富文,唐靖辉,倪亚兰,等.基于职业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4]田力.探索渗透教育模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J].科技信息,2010(21).

[5]王会平.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8.

篇8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的探究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主流,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形式简单且缺乏有效的管理,这在实践学教学中既没必要实效性也不够突出。课程化管理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深刻阐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课程化管理。如教社科[2008]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第17条明确规定:“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形成长效的制度机制。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主要有四门必修课程,是有内在严密逻辑的课程体系,整合了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特征。单靠一门课程或者几门课程简单的结合,无法体现其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发展这个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践教学。作为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在学校发展和定位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突出以特色办学为发展始终,按“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特点”的规律办学,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应用人才。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为践行高校的办学宗旨,必须推动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

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这是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的考察,存在整体性缺失、内容安排单一、资源重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缺陷,需要改善和提升。(1)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安排。现有实践教学通常将思政课具体化为四门课程,各门课程再细化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然后分别按照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实践和理论割裂开来,并使实践教学只是成为了理论教学的补充。如有独立学院长期安排了实践教学,并围绕“基础”课开展了大学生活规划、法制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纲要”课开展了暑期红色社会实践、走访荆州历史古迹、评析历史人物等主题活动。并规定了实践教学计入学生成绩,占每门课程平时成绩的50%左右。在探索实践教学过程中,虽已取得一些成绩,并在相应的课程中形成了制度的规范。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随意性比较强。首先,没有形成规范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其次,没有规范的实践教学内容,更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开展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再次,实践教学组织缺乏统筹不能保证教学效果。(2)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思政课的教材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织编写,内容统一、规范。实践教学以思政课的教材为依据,以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为蓝本,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并不阻碍实践教学的丰富化,但是有些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唯理论出发,唯课堂出发,唯学校出发,视线教狭隘,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化。(3)实践教学持续性不够。由于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思政课的教师,还有学生,学校及社会各部门,加大了实践教学的难度,很难长久。如暑期红色社会实践由于涉及到安全、管理及经费,工作繁琐,耗费的精力大,不确定性的因素多,一度不能持久。再加上其他管理部门参与的力度较小,工作基本由思政课的教师完成,教师压力和阻力大,挫伤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受阻。(4)实践教学资源的重合。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学院各部门之间就实践教学沟通、协调较少,大家各自奋斗,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叠和浪费。资源的重合是很多学校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实,志愿者活动、校园社团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等活动可以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的利用资源,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5)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对实践教学的激励,也是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设置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标准,对实践教学也从学时、学分上作出了规范化的认定,但是仍有部分独立院校没有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政课的成绩规范之内,而只是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参考标准。而且在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方法、考核时间上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规范制度。有些独立学院虽已把实践教学的活动纳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进行考核,但不够规范,也没有制度上的认可。

3关于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的思考

(1)内涵界定。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就是独立设置使之为一门课程,按照标准化课程开发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做出整体设计,提出要求和执行标准。(2)课程化管理的实施步骤思考。第一步确定实践教学任务,以理论的整体性和学科整体化为要求,构建符合思政课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二步确定可行性项目,综合考察学校、学生、教师的可承受能力形成典型的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步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及学校人才目标要求,确定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发展,将典型的实践教学项目转换为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课程必须体现教育的原则,体现学生成长的规律,这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实效性能否实现的决定性环节。是学与做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知识力量内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第四步确定学习单元、设定学习情境,这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为一个个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过程,直接针对理论和现实。(3)课程化管理的方法与原则思考。首先,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需要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结构和逻辑,以使教学资源得以科学、合理的综合应用和配置。其次,课程体系应包含目标、学时及内容,其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教学的内容为纲,以时代脉搏为点,以学生热点为面,以学院特点为色。再次,学习情境设计体现思政课发展的原则。(4)实践教学具体环节的思考。第一,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各独立学院学时安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确保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要重点关注课程受众对象特点和课程内容指向的这两个基本要素。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在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以形象而生动的课题为主,研究性课题为辅。第二,根据教育部和独立学院特色办学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式实践教学的专题内容。依据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学院学生特点、专业设置、社会热点及用人单位职业要求,可以设置大学生生活规划,志愿者服务,红色社会实践,德育习得,荆楚文化鉴赏,法制精神与实践,社会调查,口述历史,石油精神与石油文化及自选项目等10个项目,以形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蓝本。第三,依据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通教师队伍、学工队伍两支队伍,结合教师队伍和党团干部队伍,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党建、团委活动主题相结合。建立大德育队伍,专任教师、党团干部和辅导员通力合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队伍模式的建设。第四,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学校管理部门特别是教务处是管理者,思政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专业系部是后盾,应有力配合。特别是需要根据学校及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全的保障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肯定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方案的实施,从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肯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第五,完善考核机制。有效的考核和评价能够很好地反馈实践教学的成效和问题,这是检验实践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提供方向和依据。需要具体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直接计入学分,完成得学分。

作者:史苗苗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长明.大课堂观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思政工作关键问题在于亲和力不足、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如何走出亲和力缺失的困境,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实践育人的标准,将思政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采取措施提高思政教育亲和力,强化教育效果。

一、营造思政教育环境,呈现思政教育亲和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一列旧餐车改造成全国首家“共青团列车书吧”,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团团书吧”,并成为带领学生学习的新地标。该书吧实现了人与景观的良性互动、思政育人的润物无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依托“爱国兴路荣校教育行动”“出彩铁院人优秀校友引领行动”“工匠精神塑造行动”“清朗网络空间共建行动”,开展入学第一课、铁路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聘请优秀校友担任党建、团建指导员,建设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工作站、徐宜发技能大师工作室,思政育人成效显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齐唱组歌”“党旗团旗下重温誓词”“诵读国学经典”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厚植大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文化沃土。

二、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作用,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主阵地作用,完善思政理论课程建设标准,建设省级思政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颁布《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及其他教学研讨活动,建设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单位,丰富课程思政内容。学校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活动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力,构建第一课堂(专业课、思政课)、第二课堂(选修课、优长项目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第三课堂(思政教育实践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与知识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项目化、专题化、信息化”的思政教学改革,将现场教学与网络直播相结合,实现“上大课、讲大道、明大势”。学校开展了大学生讲思政课、文艺展演等思政实践教学系列活动,搭建翻转课堂平台,由学生被动听变为学生主动讲,学生组建教学团队,找课题、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引导学生自编自演情景剧,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由家庭故事延伸到中华传统文化,以“讲”促学、以“展”促练,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担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影响。

三、多渠道搭建平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邀请知名校友、技术能手、铁路工匠等走进校园开展工匠精神讲堂,从而形成校内外良好的育人格局。建设精英思政教师团队,使之成为引导学生思潮的生力军。思政教师结合时事动态,及时捕捉新闻热点、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提前确定主题立意,并制定季度计划、月计划。将思政教育作为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政教育发展环境。思政理论教学部教师分析钻研教材教法,结合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打造“思政金课”,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坊”,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拓展课程思政广度和深度。依托新媒体,党政干部设立“微朋圈”,学工人员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精准引导学生,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四、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思政教育感召力

通过官方微信推文及重要活动内容,提升了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吸取传统优秀文化精髓,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利用校园模范人物传播校园积极能量,提升思政教育感召力。注重追求“三个点”,持续深化质量建设。一是推送时间“快一点”。“新”是新闻的重要标准,当代大学生注重社会民生、文化娱乐时事,这些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学校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公众平台结合学生喜好,将相关方面时事热点短时间内收集、整理、制作,提高传播效率,发挥新媒体影响力。学生通过转发评论,积极参与互动,育人效果显著增强。二是推送主题“鲜一点”。①推送主题把好重要节点,适应时展。如各种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推送,引导广大师生崇德向善。②推送主题鲜明有特色,贴合学校实际。学校新媒体只有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推送的内容才能获得师生的认同。三是推送内容“实一点”。丰富教育内容,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广大师生送上一道道“硬菜”,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五、结语

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强弱决定了思政教育效果,全媒体时代为思政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巨大挑战。加强教育亲和力建设,可以助力学生自身的发展,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研究作为新兴研究热点,其研究视角、内容等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基于多个角度对思政教育亲和力涵义加以完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加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何晗.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

[2]王燕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亲和力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

[3]吴芳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亲和力提升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9.

[4]胡晓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5]刘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影响要素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6]林素琴.从“嵌入”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7]夏正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9.

[8]袁丽峰.高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20(13):14.

篇10

随着世界大学城的开通,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高校各门课程迎来了空间教学的“春风”,通过这种教学推广实现了信息化技术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老师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自2013年以来,大力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城空间教学的改革与试点,积极探索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步步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进一步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的基础上,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四个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湘商文化相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与高职学生特点相结合、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的“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依托世界大学城的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学生和教师等个人和机构建立的空间为基本单元,构建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交互式教育教学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互助互学和交流分享的理念。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全院的老师和学生都有世界大学城账号并实行实名制管理,实现教师人人有空间,学生人人有账号。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精心设计了自己的个人空间,空间内有课程Y料、教学视频和具有老师个人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资料,老师可以利用空间完成一部分课堂授课特别是思政实践课,可以布置和批改学生课外作业,还可以进行考试;学生则可以在大学城空间开展部分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并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在实践中,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自2013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大学城空间积极探索和实践了“空间里”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除了利用大学城云空间建立了一批面向学生开放的思政实践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外,还积极探索了更多网络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比如通过整合数字化资源平台和思政实践网络教学系统,构建了体现学生的个体特性和符合当前时代特性的思政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学生思政实践任务库,基于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针对各个专业的高职大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发挥向学生的个人空间分发学习任务等功能。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自主查阅和选择自己的任务安排,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调整相关任务和内容进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过程中,可全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互动交流。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完全可以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时时了解自己的进度,时时提交学习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成果进行在线点评和考核。

2.对分课堂教学法。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老教师利用大学城空间,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延伸资源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习题库和试题库。并在这些基础上,以对分课堂教学法为主,整合以上各资源库内容建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开展基于大学城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所谓对分式教学法就是把一次课堂教学时间(九十分钟)对半分,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四十五分钟,学生自主或分小组合作完成空间任务(或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四十五分钟。对分课堂教学法重视的是学生的知行合一,它使课堂承载的功能不仅是老师向学生讲授知识或提供相关学习资源,而且搭建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及合作平台,把个体学习和实践变成合作以完成学习和实践。

3.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主要把原来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课堂转变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交流和讨论学堂。在实际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利用大学城空间的功能将需要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前布置给学生在课前学习,方式可以是老师的教学视频、微课视频和课件等。在课堂上,老师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检验和掌握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对于学生自学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另外,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学习和典型案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章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中,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开放”这部分内容作为试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在空间给学生提供了老师讲课视频、多媒体课件、案例视频和延伸阅读资料等,上课时学生自主开展讨论、小组汇报和交流,老师针对讨论内容进行点评,进一步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原来大部分以老师讲授的课堂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即便有学生的参与,也只是有限的学生课堂展示,难以做到所有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这就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依托大学城空间将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迫使学生提高课堂参与度,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激荡甚至观点的交锋,相较于过去让人有些昏昏欲睡的满堂灌输,无疑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管理

自开展空间教学以来,我们在教学管理上进行创新,对日常教学实行任务驱动和项目管理。老师根据班级专业和学生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自己选出组长,在空间教学研究任务或项目,学生以组为单位领受任务和项目开展研究,每个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管理和分工下合作完成。组长在任务项目进度表上详细记录小组研究进展,每周在空间里向老师汇报情况,老师利用平台空间进行指导。期中或者期末,每个小组都在空间(部分项目可安排在课堂)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上传任务项目进度表和研究报告。老师根据学生完成研究项目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学生。这种管理方式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以我的大学城空间为例,我在空间建设的课程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我在空间首页的课程导航中设置了课程资源区、课堂内容延伸区、我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区和实践教学成果区,与学生的在线交流包括思政实践任务、学生成果提交、在线测试和成绩评定等栏目。课程资源区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课程介绍、课程教案和课件、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参考资料、考核方案、教学素材、习题集和试题库等;课堂内容延伸区包含我介绍给学生阅读的各类课外书籍、杂志和报刊资料,还包括许多经典的红和近期上映的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我的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区主要是我氖滤枷胝治理论课教学以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些研究和探索,包括我创新授课方式的“人物传记”和“档案解密”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创新授课内容的“微宣讲”、“微解读”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全套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实践教学展示区是我给学生的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此栏目下有学生在思政实践教学中完成的任务和项目展示,包括微视频、时事评论展示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等内容。只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团队才能在此舞台上展示,这是一种奖励也是一种激励。这些栏目的设置和内容是不断完善和更新的,体现了我的各个教学环节,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信息化手段展示于大学城空间中。

参考文献:

[1]郭玲玲.“世界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探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2]胡恒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3]黄丹.空间教学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04).

[4]林海春.基于世界大学城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9).

篇11

高职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同其他层次的大学生一样都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高校思政课建设05方案”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需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门必修课,这2门课程与本科院校使用的是同一教材。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还是生源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简单压缩,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置,导致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多数高职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教条化、书本化过强。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需求,重讲解轻引导、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说教轻心灵感受,缺少有富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虽然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从在方式上还是传统的教师系统讲授,只是把教案、部分案例转换成电子格式投影到屏幕上,这实际上还是传统讲课方式的重现,只不过是披上了现代技术手段的外衣而己。

(三)实践教学实施困难,多数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基本形式,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小,加上缺少必要的经费保证,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名无实。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协助、配合及统一安排,可学校这一问题上的缺乏整体部署和指导,将实践教学任务交由任课教师承担,单靠教师的往往是困难重重。不少学校的实践教学因担心安全问题,实践教学完全以校园内部活动取代,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不能适应当前职教发展。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且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够厚实,缺乏实践和生活的积累,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少数教师受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政治信仰模糊,对社会主义前途表示怀疑。在师资培训上,由于缺少经费,许多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参与社会调研、出席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从而造成一些教师信息来源狭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反映出来的问题向我们表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多个层面。我们应努力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结合高职学生实际,精选教学内容。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必须从高职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教学丰富到学生的专业结构中去。其次,要突出高职思政课教学特色,必须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实践教学可以进行专题研讨和辩论演讲等形式,除此可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就地开展社会实践,进行学校生活行为考察、社会公益活动和助人为乐活动以及社会典型人物事迹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把握课堂节奏,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向学习型、讨论型和应用型过渡。

(三)注重职业素质培养,突出高职特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把学生定位为即将走向生产第一线的人,要重点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现代企业观在要求良好的职业技能之外,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创新等方面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将专业培养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利用相关职业的内容来丰富和阐明思政课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行符合企业与社会的要求,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学互通的平台,让学生真实感受职场岗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崇高的思想素质、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明确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科研课题研究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业务。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采取社会考察、学术交流、学历提升等措施,培养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力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魅力的师资队伍。

(五)实施多元考核方式,建构发展性评价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考察,改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方式,实行多元考核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核。可以通过设计学生评价记录册,把课堂参与、课堂作业、日常行为表现、学习体会、实践报告、期末成绩等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篇12

一、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中,特别指出了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讲话明确将共青团干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作用,重视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共青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巨大动力。重庆市团校首批基层教学点近期也落地于各个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团校是团校干部的摇篮,学校青年者培养工程在院系层面的重要阵地,是共青团实现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的有力抓手。改革对团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积极拥护改革、主动融入改革,作为高职院校,思想上要目标明确、信念上要更加坚定、行动上绝不能置身事外,要立足本职,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还要积极主动思考、开拓高职院校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满足青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跟上新常态下共青团工作的步伐、适应“互联网+”时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院系层面探索团校的课程设置、内部管理及培养方式创新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高职院校团校建设工作思路

高职院校团校的建立要以满足团学干部的成长成才需求、提升团学干部的核心能力素养、搭建团学干部交流学习的平台为目标。

(一)重视团干需求、提升核心素养

要充分认识新时期青年的思想特点,从学生切实的需求出发,做好团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实现“精准营销”。高职院校从自身的办校理念和社会属性来说,应该让课程为明辨力、沟通力、创新力三大能力而服务,旨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与实践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捕捉社会现象、独立分析问题、甄别信息真伪、掌握{研方法等能力,养成观察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深层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高效表达技巧、团队合作水平与协调管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发掘专业资源、搭建团校课程多元平台

课程建设要着重四大重点问题,即“继承创新,完善课程体系”“精准落地,贯彻共青团工作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加强双库动态管理”“突出实践性,力求课程务实管用”,着力完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要充分挖掘教师、校友、新媒体等资源,打造多元化的交流学习实践平台,创新团校的培养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性和实践性是团校培养体系的核心因素,而教师和校友等各类人才则是团校的核心资源,可以探索课程套餐选修制,在保证所有的“必修”模块都拿到规定学分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深入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发展倾向,将团校选修模块分成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学科竞赛、社团与校本课程五个主题系列编制不同的课程套餐供学生选择,学生只需在每个主题系列中自主选择相应模块修习并得到相应学分即可。这种课程套餐选择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在同一学习领域中不同的学习需求,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倾向分流的主要依据。同时实施学生导师制,团干部培训课程始终是团校建设与团校发展的核心,要按需研发课程计划,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程建设意识,努力构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团干部培训课程体系。

(三)做好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评价方式,探索高职院校团校的长效模式。

首先要科学系统规划课程,为了切实发挥团校的思想性、实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着眼于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的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团干部的综合素质。重视学习是共青团的传统,团校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对共青团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意识和理念,并加强作风培养,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

其次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前利用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课程活动结束之后收集学员的心得体会,满足团校成员的成长成才需要。按照选课求“准”、讲师求“优”、方式求“活”的原则,通过抓思想、抓业务、抓实践,努力建成培育青年人才的基地、培养青年干部的平台。

再次要注重一二课堂互补,团校作为第二课堂,其育人的目标与第一课堂一致,因此团校的设计应与第一课堂的知识互补融合,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合力。例如介绍主题团日发展历程、体系构建,课程安排,培养目的、理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依托主题团日活动实施大学生能力拓展工程,培养大学生六项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等。

三、高职院校团校建设的创新点

(一)线上利用新媒体进行团校建设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尤其是微信社交软件在团校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应用。根据团课开设实际情况,可以探索基于“微信新媒体”的互联网团校平台,提高团课的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初步建成利用新媒体开展共青团教育的特色教育平台,建立起团员青年更加乐于采用的教学体系。可以使得团校授课从单纯的灌输方式转变为教与学的互动,也使得授课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课堂知识转变为青年学生身边的领路人这一角色,让学生对团校有了进一步的信任。

(二)线下利用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团校建设

篇13

学科建设以教育部学位授权体系结构调整的改革为指导,稳步发展学术学位二级点设置,根据需要可以适当设立交叉学科点,重点发展专业学位,把提升办学层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构建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

强化制度的落实,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学校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经过如下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培养为主要内容,第二个阶段以学科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2013年下半年启动了第三阶段,主要内容已经转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上来。

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巩固扩大近年来推行的学生课题制度、专业主文献阅读制度、国内外访学交流制度,使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定位落实到实处。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责权机制。以《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依据开展导师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导师的责任心和学术水平。完善学科负责人制度,评选优秀导师,适时引入淘汰机制。

中国学院李伟:

学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学2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原有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2个专业招生(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学院、基本原理专业属中国研究中心)。2009年,院系机构再次调整,哲学专业归属到新的学院。2012年,学院新增了外国哲学专业并招生。

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具备以下特点:不同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增量协调优势;培养模式丰富多样,“第二课堂”发挥作用;严格管理不能松懈,建章建制立好规矩;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水平。

未来,学院将调整课程设置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交流合作,开放培养体系;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导师制度;注重调查研究,优化考核体系。

青少年工作系吴鲁平:

在近10年的发展中,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教育工作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点不断壮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生源质量明显提升;导师人数不断增加,导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科结构日趋合理;不断探索并创新思政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生培养走向制度化,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针对高校思政专业普遍存在的招生难、出口难、学生进校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青少年工作系坚定不移地走与时俱进的创新改革之路,特别注意“两个坚持”:一是坚持理论指导与社科理论和方法知识借鉴相结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尤其是结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展开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并举。未来,青少年工作系将为建构新型思政的“话语体系”做长期努力;走“科学化”之路;建构志同道合的“学术共同体”,加强沟通与交流;成立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小组;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社会工作学院陈树强:

社会工作学院于2006年成功申报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点,2007年招收首届学生,2011年获批成为社会学一级学科点。

学院注重打造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构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亦注重实践教学;在研究方面,鼓励导师带领学生科研,也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尤其是积极参加学校资助的研究生科研项目;在社会服务方面,鼓励导师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时引领学生参与,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以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学院还把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全程育人”学生工作体系应用在研究生工作上,分阶段、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入学适应、社会适应、就业指导等服务。

未来,学院将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积极申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二是认真研究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明确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三是对原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较大幅度修订,进一步明确应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四是配合研究处进一步完善有关研究生的规章制度。

法学院吴用:

法律系自1993年建系,从2003年开始招收刑法学硕士研究生,迄今已有10年,共培养研究生586人。目前,法律系硕士生导师为35名(含1位校外专家)。

回顾10年的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法律系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主动推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校外兼职导师聘任工作,目前聘任了60余位;推进实践类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司法职业能力;推进研究生科研工作,实施研究生科研立项资助计划;推进研究生海外交流项目,顺应国际化办学的大趋势。

经济管理学院谭祖谊:

2006年,世界经济学获批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经济系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在该一级学科之下,设立金融学和数量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经济系研究生培养历程有以下几个特征: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控制招生规模,走“少而精”的发展道路;培养质量很高,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生源质量相对较低,本系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较少,但增长快;研究生师资力量比较弱,指导教师专业学术背景多元化。

今后,经济系将优化专业布局;继续控制招生规模,坚持培养“精英人才”战略;进一步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努力提高生源质量,以高质量的培养过程和良好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吸引本校优质生源;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整合现有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导师队伍。

新闻与传播系罗自文:

新闻与传播系研究生包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专业。总体上,新闻与传播系研究生生源质量有一定保证,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学科体系;建立了一支有特色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课堂教学、专业实践、学术能力培养等教学体系相对比较完备;教学方式多样;实行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制度,学生学术能力有较大提升;研究生培养目标较为明确,研究生就业总体形势较好,特别是就业质量较高。

今后,新闻与传播系将主要从学科建设上下功夫,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力争打造两支队伍,制定两个计划: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稳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以申报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和专业硕士为契机,为研究生营造更好的学科环境。优化培养方案、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建立培养效果反馈机制。

公共管理系柴宝勇:

公共管理系设有社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开始招收首届研究生。目前,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正处在论证阶段。一个学科的设立,需要具备内在的逻辑性,要与学校的特色相结合。社会管理和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都符合学校的特色和定位。

从长远来看,公共管理系在办好现有学科点的基础上,要依靠社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培育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依靠政治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培育政治学一级学科,着重突破瓶颈,进一步实现学科整合,真正体现学校的青年和政治特色。这也符合社会对学校的期待。

学校在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上具有多个优势:符合学校特色,契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依托团中央的组织系统支持;学校有培训团干部的优厚资源和优良传统;MPA能整合学校各学科资源,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甚至社会学课程等。

中国语言文学系张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