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3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改革提供条件。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我县*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决定成立武义县*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组织有关人员对各校获得“A”等级的学生进行审核认定。
组长:高江洪
副组长:傅伟徐正跃潘泉清
成员:朱鸿飞方育荷方志明
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各初中都应建立综合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本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同时,各初中每个毕业班要建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负责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工作。
三、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以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四、评价原则
1、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册”的作用,全程、全面记录、反映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
2、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学生名单必须在校内公示。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五、评价办法
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由“综合评语”和“评定等第”两种呈现方式。
1、综合评语:综合评语(模块一)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并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出建议。
综合评语应当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领导审核。
2、评定等第:主要对能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测评项目分为三个模块:
模块二:探究与实践(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学科竞赛、创造发明等);
模块三:劳动与技能(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验操作等);
模块四:审美与表现(音乐与美术课程、艺术特长等)。
综合素质模块二至模块四的评定结果以等第方式呈现,一般分为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合格、待合格)。P、E等均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A等由学校列出名单上报武义县教育局,由县教育局组织专门人员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审核与认定,以确保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各校对E等第要严格控制。
综合素质等第认定的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条件,同时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
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请参照附件《金华市*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
六、评价程序
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评价细则,自我评定。
2、同学互评:由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认定。
3、学校评定:根据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综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内容、举证材料,在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确定学生等第。
4、反馈公示: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以反馈意见表的形式,将评定结果与学生家长见面,学校设立公示栏,对“A”等的学生予以公示,同时学校设立意见箱,接受举报,公示时间一般为5天。
市教委今天公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是根据国务院、教育部有关要求,经过两年多研究论证,在广泛听取各方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实际制定的。
此次中考改革以坚持公平性、提高科学性为价值导向。力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导向,提高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关注初中学生社会考察、探究学习、职业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引导学生把课程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健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机制,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强调深化课程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互动推进,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健全程序规范、结果公正、保障有力的考试招生管理机制。
要搞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关键是需要一个根据评价目标建立起来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我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六个方面展开。
1.认真落实思想品德评价工作。思想品德评价对指标体系的建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国家颁布的有关德育大纲或德育纲要中不仅有德育目标的总体目标,而且有分阶段的德育目标体系。上级部门下发的思想品德评价表就是根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标和内容的要求来建立的,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初中阶段共进行三次评价,我校严格按程序落实这项评价工作。开学初利用班会对思品评价表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评价时,开展评价学习,严格按要求评价。对“五无”评价,即无班主任签字、无班主任评语及等级、无折合分(折合分=自评分×10%+互评分×20%+师评分×70%)、无校长签字、无评价日期。学校政教处不予以审批,学校对学生德评不达优秀的不予评优,不合格的限期改正。由于我校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严格操作,班主任和全体学生都很重视,评价效果良好。我们把思想品德评价作为我校评价体系中的第一项重要内容。
2.开展家长评定学生思品活动。评价内容分为“理想前途”、“心理健康”、“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已遵守公德”五大块,共25条标准,表现分为“优良”、“中”、“差”三个等级,分别按4、3、2分计分。评价表下设有家长寄语栏。每学期开展一次评价活动。家长对这项评价活动非常赞赏,同学们也因为家长要对自己进行思品评价,平时在家、在学校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同时我们班主任的教育效果也能够通过家长对学生思品的评价得到一定体现,学校也通过这项评价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的一项指标。(见附件一)
3.建立学生成长卡。评价对象是个别自制力差的学生,评价以每周一张表格的形式,每节课由学生持成长卡找任课教师评价,评价分为三个等级即优(A)、良(B)、待改进(C)。每周自己和班主任进行小结评价,并把信息反馈给家长,家长签好意见,反馈给班主任。这样通过成长卡的评价,这些平时自制力差的学生不断改进缺点进步十分明显。像我们初一年级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同学,如C一5班廖勇吉、蒋金洲,C一7班赵梓君,C一9班郝昱进步大,现已取消了成长卡评价。家长们对这项活动热情很高,如C一5班蒋金洲自列入成长卡评价对象以来,家长来校共教达十次以上,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应。(见附件二)
4.建立学生成长袋。成长袋依次分为“A学生1-10周表现”其中学生表现(从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体育锻炼、劳动观念、班级贡献、时事学习、课堂表现、情绪状态等方面每周自评如实填写),班级考核(由班干部逐周填写)B“期中总结”其中包括学生成绩表、学生期中反思表、班主任期中寄语;C“学生11-20周表现”(内容同A);D“期末总结”包括“学习成绩表”、“学生自我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每学期初把成长袋发放到各班主任手上,对每一位学生按要求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通过成长袋反映出来。成长袋已成为我校学生成长进步的摇篮。(见附件三)
5.建立家校联系本。联系本是一种很实用的评价工具,是沟通家校联系的纽带,是将教师、家长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结果相互反馈的一个载体,它形成三方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三方对学生建立客观全面的认识,促进进一步发展,发挥评价最大效应。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备一个联系笔记本,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联系本适时反映给家长,学生在家的表现通过联系本适时反馈给班主任。学生是家校联系的中介和受教育、受评价者,学生在评价中全面认识自己、约束自己。家长教育责任心增大,诸多家长纷纷通过家校联系本与班主任教师沟通,经常来访的家长也大量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上学、放学路上的“真空”时间也得到有效控制,学生上网玩电游没有机会。
6.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评价内容16条,评价按照自评、家长评、小组评、总评(师评)每学月开展一次。本方案附表上对评价方法有详细说明,这里不作过多讲述。(见附件四)
二、讲求教育实效,实践全新评价方法
过去评价方法基本上是定性评语。这种方法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过多地从教师印象出发,使评价往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随意性。我们学校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对评价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以下是我们运用的几种评价方法:
1.操行评语法
评语法是评价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的观察和了解,参照有关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肯定优点,并指出主要缺点和努力方向的一种方法。
我们班主任的期末评语,按以下两种方法操作:
(1)班主任直接写评语。直接写评语较为省时间,但主观性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班主任写的评语交给学生本人看,以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教师再定稿。其中评语要求少否定,少批评,更多地应该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进步。
(2)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写评语。这种做法是由学生本人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自己进行评价,写出评价的意见。或者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再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评价,然后再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自我评价意见和平时的观察写出综合评语。这种做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反思型评语法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随着评价的日常化,建立不断的良好的反思习惯,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我校学生的成长袋的每周表现及期中反思表就是采用这种评价法。
3.等级法
等级法是根据评价目标的要求,把学生评价内容划分为若干等级的一种方法。具体等级可分为五级、四级、三级。等级的表示法一般用描述等级的语言或“”来标记。例如五级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四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级分为“优、合格、不合格”。不合格的学生毕竟是个别,为了不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可以用“待努力或待达标”代替“不合格”,用“”表示方法类同。
用等级法评价学生素质能说明每个学生思想发展的程度及其在班集体中所处的地位,而缺乏具体内容,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都不明确。所以等级法要与自我总结和小组或他人评议结合,使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认识比较清楚。
我校的“学生成长卡”、“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就是采用等级法评价。
4.评语定量法
此法是把评价分为若干因素或项目,每个因素分若干等级并用评语表示,如:很好、好、一般、较差,每个评语给定一个分值。如“很好”给5分,“好”给4分……。把各项分数相加所得分数为测评总分,再从总分数中折算成优、良、合格等几个等级,把计量转化为评语。我们的“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家长评定学生思品方案”主要采用这种方法。
5.评分法
这种方法是以《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一些学生品行中应予提倡的良好行为项目为加分项目,列出一些学生品行应予以否定的不良行为项目为减分项目,视为考核量标。对每个学生学期开始,确定一个基础分(60分或100分),然后根据平时操行予以加减分,加分与减分可以相互抵销。实行这种方法,着重对平时学生行为作出记载,每月评定总分一次,期末总算。
用这种方法考评学生,有事实依据,比较客观,便于及时获得学生思想状况反馈的信息,便于教育者施教,同时有利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我们各班级采用了这种学生日常操行评分办法,进行班级学生日常管理。
学校就如一个花园,有苍翠的松树,也有低矮的藤蔓。学校应本着“全面发展”的宗旨,既关注每一个学生,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精神的回归。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我校将评价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通过合作改进评价活动,根据不同评价目标,应用多种评价方法,设计富有创意的评价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时时事事有评价,以此优化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发展。
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已渐渐将这些理论、思想、深入渗透并贯彻到一切教学行为当中,使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新的评价观念,产生新的评价行为,让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扬起了科学理性的风帆。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我们决心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塑学生高尚的人有特色的重点学校,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新时代建设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评价方法:
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品德修养培养、个性特长展示等方面出发设定如下几颗星,分别是团结星、学习星、守纪律星、礼貌星、劳动星、体育星、卫生星、艺术星。这些星级内容的标准应特别关注学生成长的历程及校内外的综合表现。比如守纪星、礼貌星、团结星、劳动星,不光反映学生校内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在家庭、在社会的表现。学习星、体育星、卫生星、艺术星,不光关注学生已经取得的成绩,更要关注的是学生努力过程及进步程度。这样内容的设定学生的天赋不再是决定性因素,更关注的是学生努力的过程与态度,使每一名学生都具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会体验到面长的快乐,这样将学生在家庭与社会的表现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反映就更加这客观。
二、星级评定的元素
实行学生综合素质的星级评价,评价元素是多元化的,既有传统的教师评价,又融入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同时也有家长的参与。最为突出的是,学生本人自我评价。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是实现星级评价的最核心元素(星级评价结果不是目地,通过星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根本目的)对学生本人对照星级评价内容与标准,结合自己努力的过程与结果,先拥有一个自我评价结果,教师与空长的评价是帮助、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是交流,共同提高。评价元素的多元化,是学生人生历程中一个成长进步的过程,更是使学生获得帮助、提高的一个平台。
三、星级评价的方法
学生所在的班级是学生完成星级评价的基本单位,每个学生的星级评价过程都是在班主任的精心组织下有计划的完成的,每周利用班会时间,由班主任组织一次评星活动。学生申请评哪颗星,什么时间申请,都由学生自己平决定。当然,班主任老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申请(这里班主任需要付出辛苦,尽可能地展示个人领导艺术和管理理才能),在学期结束后,每名学生设定的八颗星都有申、评机会和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周,由学生个人按照每颗星的评价标准,针对自己一周来的表现,向班级评星委员会(可由班委会代替)自主提出评星申请;班主任引导评星委员会对学生进行申星指导,提出申星行动的努力方向;班级评星委员会组织学生申请陈述,学生民主评议;评星委员会代表致总评词,宣布是否批准学生申请。如不能批准应向学生指出今后努方向。对于获得批准的学生,班内应张榜公示,并利用量化评比专栏,起到督促后进警醒先进的作用。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根据《意见》,到2020年左右,我国将初步形成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这一《意见》,是我国在启动高考改革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与高考考试录取制度直接针对的是接受非义务的高中教育的学生不同,中考考试录取制度面向的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群体,因此,改革中考制度,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中考制度改革,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价值追求是,让每个学生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促进我国义务教育整体提高质量。
推进中考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让所有学生接受高质量、全面的义务教育,并享有公平的升学机会。这次《意见》所设计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在学、考、招如何结合上下了工夫,即如何通过考试评价改革,引导所有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根据《意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有两大特点:一是全科开考,即国家所有要求学习的课程,都进行考试;二是统一要求科目(语数外、体育)与学生自选科目结合。对于全科开考,舆论担心这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负担,其实,全科开考的重要意义,是对所有课程学习进行合格评价,要求学生学习达到国家义务教育要求,在全科开考基础上,再纳入中考录取的统一科目考试要求,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科目,由于“一考两用”,因而并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能把基本学习要求当负担。在全科开考情况下,所有学校必定会开齐所有课程,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可自主选择中考计分科目,而不像以前所有学生限定考同样的科目,这会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倒逼”学校重视所有课程的教学。
这和我国正在推进的高考制度改革,也是接轨的。新高考实行3+3科目组合,给了学生科目选择权,中考也给学生科目选择权,会引导学生把中考考试、中考报考高中、高中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更为长远的学业规划。但是,中考选择科目,与高考选择科目是不同的,高考的6选3可以自由选择,不分文理。学生对什么科目有特长、兴趣,就选什么科目;而中考从引导学生综合发展出发,更重视均衡、综合发展,在这一基础上再关注学生的个性。按照《意见》,各地对学生的自主科目选择,会做出一定的限定,不能全部都选文科或者都选理科科目。这也体现了义务教育对学生基本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是在强调基础要求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在中考录取中发挥作用?这是在进一步推进中考改革时必须深入解决的问题。如果中考录取就按统一科目加自选科目的总分进行排序录取,那就没有综合素质评价什么事,进而也会令学校、学生和家长不再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很可能在一些学校变成了“走过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地方的思路是把综合素质评价折合为分数纳入中考录取,但具体操作时,存在给所有学生都一个等级(一个评分)的问题。要让综合素质评价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推进部分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尤其在取消艺术、体育竞赛中考加分之后,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之外,重视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加大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改革力度。这次《意见》也提到,要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可以说,这方面改革推进的深入程度,将直接影响综合素质评价推进的深度。从长远看,我国基础教育,要全面消除“唯分数论”,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应试局面,还需要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到的“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深入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落实学校的自主招生权。
继教育部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之后,被称之为新高考改革配套措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相继出台。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已经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然而,基于我国乡村教育的现实情况,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缺乏适宜的环境,必然会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个性、扭转应试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还存在着诸如评价体系不健全、传统教育文化制约、校园环境缺失等问题[1],但是这些问题是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
1.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自从1999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上层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科学评价方法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确保高校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较为宏观,在全国范围内往往缺乏现实可行的具体范式。所以,《意见》对高中生的素质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对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组织管理方面都进行了规定,能够发挥其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导向作用,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2.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旨在对基础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改革[2]。然而,受我国教育基本情况的制约,新课程改革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与困境:首先,应试教育传统根深蒂固,是新课改面临的根本性阻力,任何脱离考试的教育理念与方式都缺乏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其次,国人在教育领域的功利心较强,追求功名与成绩的心理是新课改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的。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意味着综合素质发展能够在升学考试之中发挥作用,适应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诉求,新课改具有了生命力。
3.是提高人才素质,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层面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能够借助于高考自身对于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职能,提高学生发展自身素质的动机。在单纯以考试为主的高考体系之下,发展综合素质往往“无利可图”,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无论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高校选拔优质的人才都受到限制。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人才素质提高、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教育在此趋势下的困境分析
由于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条件,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之中。
1.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环境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以及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乡村教育得以加快发展。但是长期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况且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又是以城市学校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缺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
(1)学校环境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乡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滞后,城乡学校在校舍、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必然会限制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全面发展。
(2)教师结构
《意见》规定,对学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意味着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促进学生这些方面素质发展的师资条件。学校的师资结构必须包含品德教师、学业教师、心理和体育教师、艺术类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五个方面。但乡村学校师资不充裕,结构性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艺术类教师和社会实践教师十分缺乏,导致乡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
(3)校外资源
乡村学生由于生存的社会环境限制,校外时间的安排往往十分单一。以艺术素养为例,乡村学校之中缺乏此方面的师资资源,校外也没有相应的艺术教育机构可供选择。所以,乡村教育在校外资源方面的短缺也成了乡村学生综合素质领域发展环境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乡村教育受高考的影响更为严重,应试教育风气更为盛行。过去,高考的竞争是单纯的学业水平的竞争,能否考上大学以及名校都以高考分数为准绳。在这种体制之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不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乡村学生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之中,单一的评价方式必然向多元进行转化,意味着以分数为基础的高考录取机制的部分解体。这种新形势对于乡村教育,将产生革命性的冲击,新形势与旧理念之间的冲突必将长期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盛行及其必要性导致乡村教育很难接受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而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又要求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这种新旧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一定时间之内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城乡教育公平受到冲击
在高校录取制度从一元走向多元之后,城市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的道路变得更宽,特别是通过保送生制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进入大学的学子中很难见到农村学生的身影。近几年的报道显示,我国著名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明显下降。这也说明了一个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录取多元化的今天,乡村学生在“不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改革形势下将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虽然像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向农村地区考生倾斜,但这也反映了农村学生已经在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处于劣势。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使得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乡村学生考入大学之路变得更加狭窄。
(2)乡村教育在此形势下的机遇分析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变自身存在弊病的一剂猛药,也是乡村教育实现自身转变的一次机遇。虽然这种趋势给乡村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对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十分不利,但是乡村教育要实现发展必须正视这种改革带来的阵痛,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将促使乡村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理念,走向素质教育,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注入内部动力。综合素质成了高考评价的一个项目,意味着其成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的一个方向,也就成了基础教育培养的方向。乡村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就有了自发变革的内部动力,必然会谋求创造环境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内部机制。
其次,农村教育获得了发展素质教育的外部推力。高考录取制度的转变必然会促使农村学生家长、社会其他力量推动农村教育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然会促使农村家长想方设法提高子女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给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转变以应对高考形势的转变;一方面,农村家长会加大对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在乡镇开办一些培训班。
总体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被视为一种促进乡村教育转型的“倒逼机制”[4],即通过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来促成乡村教育进行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三、基于乡村教育现实的应对策略
改革必然面临局部利益的调整,农村教育在改革的形势之下受到冲击也是无法避免的利益调整,是教育发展的大局使然。教育部门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制定适宜的政策,帮助乡村教育走出困境,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我国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乡村教育也必须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大势之下化冲击为动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造综合素质发展环境,追赶城市教育水平。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乡村教育之所以在新高考改革下受到较大的冲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教育二元体制的存在。教育改革往往以城市为导向,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更适合城市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适合城市学生的评价标准又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所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解决乡村教育困局的根本道路。
具体而言,需要实现城乡教育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领域的一体化。其中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硬件一体化,提高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各省市应该根据城市一般公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统一的标准,为乡村学校建设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设施,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硬件基础。教师队伍一体化是软件一体化,重点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艺术类教师)。经费投入一体化是保证,无论是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必须以强有力的财政制度作保证。
国情的变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不再需要在教育领域集中资源、区别发展,意味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现实的、可行的。乡村教育只有在设施、师资、财政上的劣势得以解决,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学生素质、实现教育公平。
2.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
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是给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环境,并且这种一体化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还需要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来应对城乡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所以,在设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策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乡村实际制定评价标准,任何脱离农村实际的标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是他们能够有条件实现的。其次,这种标准必须是符合社会主流的,符合社会、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乡村学生未来发展是有利的。最后,这种策略必须有利于缩小城乡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差距。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参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习中设置对学生有难度但是通过引导可以解决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样,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制定对农村学生有一定难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会更有利于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必然会涉及到局部利益之间的调整。乡村教育在此改革之下,无论是旧有的教育体制受到冲击,还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扩大都是无法避免的改革阵痛。只有勇于面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抓住改革的机遇,乡村教育才能破而后立,转变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 赵利萍,周先进.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2]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06(5).
二、改革原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性质,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校际间均衡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改革措施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评价内容
确定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为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以《 省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为依据。
2评价工作体系
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对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具体监督指导。各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局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班级成立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各初中制定各项保证制度,如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申诉制度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评价方法与程序
以教育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另文下发)为依据由班级评价小组评定。以初中毕业生所在学校为评价主体。道德素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价。
4评价结果
即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各校要严格掌握等级规范,评价结果以等级表达。等级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ABCD共四级。对D等级评价应非常慎重,仅限于极个别学生,对评价结果为D等级的学生家长,学校要召开听证会。
年应届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学生本人在 年下半年和年上半年表示为主。对于目前在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久远规划,认真着手开展好评价工作,加强在校生成长记录和学生档案管理,为今后的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
(二)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3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效果以等第形式演讲。划分为四个等第,即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学业水平考试获得D毕业生视为不合格,发给初中肄业证书。
(三)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办法改革。
1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招生的依据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D级的原则上不能被重点高中录取。
关键词:
教育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价值取向;育人导向
目前,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走过了近10年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后全国各地各中小学校都积极参与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同时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2006年,福建省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高中生在校3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受制于国家的整体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要求不统一,甚至部分高校录取新生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并未真正把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必备条件。基础教育学校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招生办法中针对综合素质评定设定了一定的等级要求,但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内涵认识不清,实行的评价指标过于原则、抽象、模糊,多数评价流于形式,甚至不少学校只为了顺利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常规任务,从而失去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应有的指引价值和激励功能,评价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或教师则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平,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少中小学校致力于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竞赛荣誉以提升本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还有整体社会环境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许多人对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过程缺乏明确了解,不理解评价的真实意义。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分析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影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1.在发展中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是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中小学生具有青少年学龄段特有的个性、认知、情感、需求等学情特征,我们应注重坚持基于发展的视角通过科学评价以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与进步。例如,在评价目标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必须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密切结合中小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着力点置于为了终身学习需要,为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在评价功能上,必须在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发挥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明确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明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在评价过程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突出强调收集、储存、处理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的过程性,注重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而形成学习、变化、发展的动态认识,并利用过程性综合表现开展分析评价,对学生提出激励性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在评价对象上,应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考虑学业成绩,更重视他们身体特质、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尤其应细致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特长,为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做好准备。
2.在激励中评价。综合素质激励性评价注重在评价过程中更多融入富有情趣和情感的因素,坚持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结合个体差异性的分层评估中,激发学生个性特质发展。首先,教师既要积极表扬、肯定优点,又要适当批评、指出不足、明确方向。只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才能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激励评价者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为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公示和结果认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做好综合评价的把控监督。其次,以评促学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这并不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而是注重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的激励性评估活动,发挥其具有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真实体验到获取肯定的感受,并明确自己的问题或不足,理解教师的殷切期待,学会虚心接受,真正反思继续努力方向。最后,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个体有鲜明的差异性,利用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有利于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肯定和支持,唤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3.坚持多元化评价。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多元化评价,应提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构建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公示等相结合的全面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更为客观的评价。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多元化评价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把握学生信息,坚持利用多样化方法对学生主体开展评价。如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合作交流与探索实践、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教师注重通过质性评价方式,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表现的变化,在动态过程中关注、测量、评估学生的素质情况。又如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从学生获得的优秀作品、荣誉证书、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学习生活照片、创意实验报告等内容,是分析把握学生综合素质变化情况的有益方法。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坚持多元化评价,我们应全面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审美与表现多个维度要求,善于从优秀、合格、尚待改进三个等级划分中分析评价结果;在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方面,则以A、B、C、D四种划分方式体现;在运动与健康方面,以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体现。在此,教师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把优秀生各方面表现都评成高等级,将学业相对落后的后进生的各方面评价相对降低等级。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导向与路径
提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问题,必须结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评价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1.多维评价,全面考查引领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积极从多维度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引领学生全面发展。首先,紧密结合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与实践等6个维度,切实把学生的日常规范、课堂表现、学业情况、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个性化活动过程及表现融入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全面、多维考查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状况。其次,坚持日常化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果评价、成长记录等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在动态中把握学生发展。如利用日常化评价,有利于关注、引导学生的常规表现和日常习惯;利用学期评价,有利于把握学生在学期内的变化发展情况;利用毕业评价,有利于为学生成长变化和学习收获做出适当的结论性评价;利用成果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展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再次,利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个案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有效考查学生行为和素质变化状态。最后,组建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更进一步增强评价活动的针对性和可信度,有利于构建全员育人的新气象。
2.一体评价,跟踪考评重视过程。教育评价实践中,小学、初中、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常常是分离的,各个学段的评价活动不具有连续性,对全面把握学生成长和发展状况是不利的,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和指导作用,更好地衡量评价实效,必须将九年制基础教育各个环节置于统筹考虑中,并积极延伸到高中学段,从评价目标的科学制定、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评价过程的实施等环节,对学生开展一体化评价,力求把原先多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通过连续考评方式建立起统一的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以往小初高“间断式”的阶段评价带来的分离、分段评价的欠缺,从而促进一体化评价下学生综合素质渐进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掌握。通过建立、维护“学生成长记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动态跟踪考查学生学业和素质变化,这是开展一体化评价的有效方法。如通过“学生成长记录”积极记录学生在小初高各学段中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科学探究活动、校园内外文艺活动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能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事实性材料、获奖证书等,以及收录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反映积极社会责任感的素材,并借此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兴趣特长,展现学生自信自强素质的进步,从而为客观有效开展学生个性化跟踪评价活动奠定重要基础。跟踪评价过程中,学生加强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同时更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潜质,学会规划人生和未来,在主动成长中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
3.巧搭平台,家校合力齐抓共育。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构建家校合力育人的模式是有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形式。如教师在每学期的“成绩报告单”、“学生成长记录”、“家长会回执”等教育反馈素材中都适当设置了“老师留言”、“家长寄语”等栏目,目的就是注重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加强学校、教师(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同时,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在具体家校交流活动中积极创新家校互动交流、参与评价的形式,适时邀请家长代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社会人士加入其中,扩充参与评价的主体力量,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广泛交流中畅通评价渠道,在多方力量合力支持中客观表达对学生的要求、鼓励和期待,从而有效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在教育评价实践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功能,不断探索研究新教育环境下更有效、更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真正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到位,持续完善教育评价方式,获取教育评价成效,将始终是我们努力坚持探索教育评价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斌.也谈学生评语的教育功用[J].学校管理,2014(05).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评价系统项目启动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研究部署我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实施工作。
下面,就建设实施我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社会,学生成长中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的丰富性,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不断需求和人才标准的多元化,都使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要改革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对学生的成长实施多种形式的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完善人才选拔标准的必然要求。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做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可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经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实行知行合一。
2016年6月,省教育厅决定实施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验工作,确定福州、厦门、**、三明市为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验区,实验工作自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周期三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指出:“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中高考改革共同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有利于发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引领作用,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在中小学的扎实推进,也有利于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本着为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教育原则,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使命感,抓住本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验的契机,全面启动实施我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工作。
二、要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实施的各项工作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件精神,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新模式,我区依托慧海科技建设**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管理平台。
该平台实现了“两个创新”、“四个改变”。“两个创新”即创新了评价载体和管理手段,评价载体由过去的以纸质为主到现在的以信息化为主,管理手段由过去的单一管理到现在的多元管理,评价载体和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使综合评价结果更有公平度和可信度;“四个改变”即改变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具体说,评价主体由班主任单一主体改变成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为多元主体。评价方法以纸质和集中评价改变成以数字化、信息化和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以学业成绩为主改变成以道德与情操、科学与文化、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实践与操作五个维度为主。
本学期,我区要在**等7所中学、**区实验小学等8所中心小学实施学生综合评价工作,为稳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全面实施,制定了《**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计划》(在下发材料中有详细说明)。
各校要注意时间节点,按照实施计划的各阶段要求,抓好统筹谋划,落实到位,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设实施。
****
在我国,素质教育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很多人在研究文献和日常对话中都经常使用“综合素质”一词。但是,学术界对综合素质的确切内涵及其构成成分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研究者从语义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对它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从起源上说,“综合素质”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提出的,它在外延上包括了传统纸笔考试所能够考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但在通常的意义上,则指的是学科测验所不能体现的其他各种素质的总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是个体道德、情感、意识、智慧、身体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由多种复杂的成分构成。
基于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很多省、市和地区都构建了在各自辖区范围内使用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维度(出现较多的是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沟通、体育与健康、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操作等)和指标差异较大。笔者无意卷入某个维度或某个具体指标是否应该设置以及所占权重大小的争论之中,仅就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一,评价维度与指标选取的差异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综合素质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共识,特别是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的关系还没有厘清。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体育与健康”、“普通话”、“英语口语交际”等维度或指标,但这些指标基本上属于学科教育目标范畴,可以在相应的学科测验或课程评价中加以测评。把它们从学科测验中分离出来并放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就使得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且难以区分。综合素质究竟是什么?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的综合素质应包括哪些重要成分?它们与学科素质的关系如何?这些都需要加以明确的界定。
其二,有些评价指标可能对中小学教育发挥不良的导向作用。在我国当前高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原来的高中录取把分数作为唯一的依据,致使初中学生为分数而学,初中教师为分数而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改革之后的高中录取则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从多个维度或侧面评价学生。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本意在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但是,如果选取的指标不合适,则可能导致学生庸俗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对学生发展产生误导。以“审美与表现”为例:有的地(市)规定在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参加艺术考级获得某一级别证书的学生,可以在“审美与表现”评价中加分。这无疑会促使(也可以说是迫使)大量学生涌入业余艺校或聘请家庭教师,学习自己未必真正感兴趣的声乐、器乐或美术。
其三,有些评价指标难以客观测评,缺乏可操作性。桑代克曾说:“凡物的存在必有其数量”;麦柯尔则声称:“凡有数量的现象都可以测量”。但这描述的都是理想状态。教育测量通常属于间接测量。就当前的测量与评价技术而言,我们还不能保证能够客观地测评综合素质的所有成分.如果不加区分地将一些难以客观测评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就必然影响整个评价的质量。例如: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设置了学习动机、意志、个陛、心理健康等指标。但是,这些心理品质的评价难度很大,即便是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实施,在关系到能否毕业、升学的高利害情境下,也很难获得准确(效度好)、可靠(信度高)的评价结果。
应该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要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深人的专家论证以及民主的决策机制加以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认为:从理想的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导向性,即所选取的指标要符合新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反映新课程所倡导培养的各种素质或能力,能对正在实施中的课程改革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2)学科共通性,即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跨学科而不是某个学科所特有的。如果指标局限在某个学科范围内,那在学科测验中进行评价即可,不必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3)可测评性,即所选择的指标应该有操作性定义,可以进行既准确有效又可靠一致的测评。4)可比性,即收集来的反映某个指标的数据资料,可以在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比较,能够区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5)可行性,即指标的选取或方案的设计要获得学生、教师、家长等各种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认可,且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证。
二评价主体
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发展趋势。很多地区实施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都十分重视多主体参与,要求不仅有教师或教师小组的评价,而且要有学生同伴互评或学生自我评价。但是,这些主体的评价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尚待深人的分析和讨论。
在多主体评价中,受到质疑最多的当属学生自我评价。应当说,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素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已完成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之从自身经验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但在关涉毕业与升学大事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客观评价,这不仅仅是由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限,更深层的原因是学生身处的文化环境。即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在主观上也想这么做,但他们的家长或教师也可能提供“必要的发表”,让学生在自评中给自己“贴金”。这种现象在某些已实施中考改革的地区日益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见通常文辞优美,充斥溢美之辞,给人以一种“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学生同伴互评也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十分了解,而且由多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减少评价误差。‘翻但是,反对同伴互评的意见也很尖锐。首先,学生在同伴互评中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值得怀疑。同伴互评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同事评价很类似:当评价结果与某种高利害决策联系起来时,个体可能会知觉到某种利益的冲突,即给予别人高分可能会减少自己的机会,因而很多人会依据世俗惯例进行评价。其次,每个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加之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发表,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最后,在高利害评价中采用同伴互评,可能会出现学生互相讨好、互相猜忌或互相贬抑等现象,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使学生变得虚伪。
较之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由教师或教师小组来评价其所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似乎更为合理,但它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同时任教多个班级,所教学生数量较多,尽管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但对学生的了解却很有限,因而在评定时,教师往往较多地依据印象和学科测验成绩进行评价。有些教师反映,每个教师对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和指标理解差异较大,因而难以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的教师坦率承认自己在评价过程中无法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人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校长或其他强势人物干涉评价时更是如此。教师实际上也是升学竞争的参与者——学生毕业与升学的结果与其奖金、职称评定以及声誉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这种角色上的冲突,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无论是学生自评或是互评,以及教师或教师集体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寄望于改进学生自评或互评,较为可行的途径是从改变制度和文化人手,尤其是改变以学生分数或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使教师能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和立场,在广泛收集有关学生综合表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较客观的评判;或者借鉴国内外高校招生制度,直接组织高中学校教师参考初中毕业生提供的某些关键资料以及自己通过面试等手段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如前文所述,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由许多复杂的成分构成,其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的纸笔考试由于难以评价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无法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已不能满足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为此,必须在纸笔考试之外寻找一些其他替代性的评价方法。
目前,各地(市)采用较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是主观评定法,也就是由某一评价主体(如学生同伴或教师)根据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及提交的有关资料,在若干个维度和指标上进行量化评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较简便,但难以获得理想的效度、评分者一致性信度和重评信度。有些地方参考国外大学招生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经验,尝试或建议尝试使用推荐信(1etters0frecommendation)、成长记录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和面试(interview)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但需注意的是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推荐信是国外大学招生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推荐信通常由高中教师或其他社会人士撰写。推荐者要用具体(不能空洞且要用事例支持观点)、有说服力(必要时进行量化和比较)的语言,介绍学生在日常学习、课外活动、社会交往、个人特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预测学生在所选择领域的发展前景。这些信息有助于招生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候选高中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美国,推荐信为大学所提供信息的参考价值也很有限。G·西斯坎德(G.Siskind)曾分析了19所大学33名学生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一共包含958个评价观点。G·西斯坎德将这些观点分为4类:1)积极评价;2)认为自己不太了解被评价者;3)认为被评价者存在因年龄或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某方面问题;4)认为被评价者存在与年龄或经验无关的某方面问题。结果发现:推荐信中87%的评价观点属于积极评价;属于第四类的评价观点仅有6%,且主要来自少数几封推荐信。在我国,由于受教师评价制度、诚信文化以及教师撰写推荐信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采用教师撰写推荐信的方式来评价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恐怕更加难以保证。成长记录袋评价,又称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它既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价,又可以在高利害的终结性评价中使用。服务于毕业或升学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将初中毕业生的有关作品(如研究性学习报告)、证据(如社区服务记录)以及其他资料收集起来,用于反映他们的综合素质状况以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的成就,供高中学校在招生时参考。不过,如何克服成长记录袋评价中的评分主观性,如何保证成长记录袋所收集的东西具有真实性,如何将成长记录袋评价与招生联系起来,如何使相关利益群体(如家长)认可这种评价方式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国外在大规模、高利害评价中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谨慎、稳妥地进行有关改革,经过试点研究后再考虑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面试在员工选拔实践中十分常用,在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校招生中也可以采用。面试使招生单位或部门有机会直接与候选人接触,对候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表现能力及仪表、态度等综合素质做出评判,能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避免录取高分低能的学生,为综合素质高而考分较低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大,实施起来较困难。去年国内有大学通过以面试为主的方式选拔新生,但受到了较多的质疑和批评。能否保证面试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如何克服面试中的主观性和偏见,面试能否有效地选拔优秀学生,已成为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不难发现,所有的评价方法都有利有弊。使用得科学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助于高中学校选拔新生;如果使用不当,则不仅耗费资源,还可能妨碍学生的发展乃至教育事业的进步。笔者建议: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首先要选择和使用科学的方法,确保各种评价方法的实效性、效度、信度、公平以及区分度等指标合乎测量学要求。其次,不要把从国外借鉴来的新方法简单地“拿来”使用,要对我国的国情和新方法的使用条件有足够的认识,要在区域性实验和培训的基础上谨慎地选用。最后,综合素质的构成成分多而复杂,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有效。在实践中,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防止“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
四评价结果的表达与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表达形式是量化的等级还是传统的综合评语,这也是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毕业而言,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达到某个共同认可的最低标准,因而采用传统的综合评定方式即可;而就升学而言,招生人员需要比较不同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因而需要以量化的形式表达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该说,量化等级和综合评语这两种表达方式各有利弊。在目前公正、诚信、和谐等主题备受百姓关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实验区都采用了等级加综合评语的折衷方式,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操行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表现的总结性评价,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更是鼓舞、激励、鞭策学生的重要契机。如何写出具有特色、恰如其分的综合素质评价,从而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点燃学生健康成长的火把,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最大育人功能,使学生通过操行综合素质评价感受到班主任的爱心,并从中受到激励,使家长全面认识自己的孩子并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一直是教育同行们经常探讨的话题,也是班主任老师需要用心思索、精雕细琢的一项工作。为此,笔者曾作过有益的尝试。
一、“亲切”是前提
要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操行综合素质评价,首先必须对学生称呼亲切,改变人称。以亲近的第二人称“你”替代冷冰冰的“该生”,让学生倍感平等亲切。其次改变语气,以深情的期望,亲切的言辞替代说教、训斥性的话语。使综合素质评价直接面向学生,用学生的语言、朋友的口吻、长辈的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进步,使学生感受到有一种亲切感。
例如我给学生李仙子的评价:“你的名字就像你的人一样,秀气、文静,不知多少次,老师总看见你坐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拿着一本书,看得那样投入、专注,你心里一定藏着许多美妙的故事和想要说的话,可你却不敢走上讲台,面对大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老师是多么希望你勇敢地走出这一步啊!”
例如我给学生刘涛的评价:“只要提起你,老师和同学都会夸你聪明能干,虚心好学。你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是同学的好榜样。你身为班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认真踏实,是老师的好助手。如果能与“小马虎”永远分手,那么许多第一将会更多地属于你。”
这样的综合素质评价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读起来都会感到亲近,学生会更乐意接受老师提出的意见,家长也能够心平气和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人非草木,熟能无过?婉转含蓄的批评满足了学生的“成人心理”,能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唤醒良知与自尊,为改进缺点创设契机。
二、“恰当”是关键
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也一样,一个班的学生,一方面在行为表现上必然有许多共同点、相似点,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个性、专长、优劣。写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从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又要突出特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进步。班主任要同时给班级中四五十位同学写综合素质评价,确实很困难。尤其给中等生写综合素质评价就更难落笔,好像无话可说。为了使评价有的放矢,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利于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班主任应在平时留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尽量多地获取第一手材料。平时也要勤与任课教师交流,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在作评价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特点,力求评价准确,恰当地体现学生成长的轨迹,写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使“见评价如见其人”。
例如,笔者班中有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一般,没有特别突出的优点,也没有扎眼的缺点。但我发现,每天早晨他总是第一个到校。我抓住这一细节,为他写了这样一则综合素质评价:“你是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学生,老师总是看到你第一个到学校,老师为你的举动感到高兴。我想你在其它方面也会勇争第一的!”
可以想象,这样的评价学生是会乐于接受的,而由此产生的愉悦心情,一旦迁移到学生先前不愿做的一些事情上,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三、“沟通”是方向
综合素质评价既是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每次写综合素质评价,我总想写点打动学生心灵的话语。它或许是一句殷切的希望,或许是一句诚挚的鼓励,或许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语句,或许是一句美好的祝愿。无可置疑,老师一句发自内心的温情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成长将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救助学生心灵的妙药。
例如一个活泼好动的体育尖子,在校表现出色、成绩优良,但在家表现恰恰相反:脾气大、爱顶撞,不尊重父母。怎样评价他?我是这样写道:“运动场上有你矫健的身影,两次夺冠为班争光;课堂上有你出色响亮的回答。身为体育委员,称职负责,带领同学们在篮球、跳绳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你确实是一位组织能力很强,又有体育潜能的功臣,同学们都很羡慕你。如果你能够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父母,我相信爸爸妈妈一定更开心,更满意,同学们也会更喜欢你”。综合素质评价中并未一一列举他的缺点,却能引起孩子内心的震动。
这样委婉地指出缺点,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没有高高在上的责备,只有平等意义上的亲切对话,只有发自肺腑的殷切期望,这样必然会投桃报李,换来学生心灵的感应。
四、“激励”是目标
期待鼓励是每一个孩子心理上的需求。要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立起他们的自信之树,让综合素质评价变成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必须重视“激励”的教育功能。语气柔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每个学生由衷的关怀、体贴、祈望,会让学生感动,让家长动情。同时态度诚恳的“希望”容易被学生接纳,它可以帮助学生扬起奋进的风帆,为今后更大的进步创造起步点。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249
1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按照预先制定的具体要求、行为准则等对学生进行的德育、 智育、 体育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估、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定量测算形成量化指标,以此来直观反映学生的综合情况。[1]
11取得的成效
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高校都采取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素质的综合考核和评价。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会制定具有专业特点的具体量化方法,测评结果会成为奖学金的评定、评优评先、毕业分配推荐、研究生推免的客观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但激励了广大学生向德育、 智育、文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还提高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和效果;同时,也为教师在帮助和教育学生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2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首先,目前很多学校沿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方法不能着眼于未来。表现在评价目的上,往往是立足于昨天,着眼于回顾,将注意力主要甚至全部集中于对被评客体的鉴定排序,而不是立足于明天,着眼于发展,给学生提供一些改进和提高的方法,只限于对以往既定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而不重视对目标是否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评价。
其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方法“奖惩性”的意味过重。把评价当成分出等级的“筛子”,主要是为了甄别、为了选拔,把评价作为成绩的高低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使评价演变成了选拔学生的工具。
最后,没有体现出是否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忽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在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上还有不足。不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从而使每个受教育的人获得最大的发展。
2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模式
根据辽宁中中医药大学医药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等因素,设计医药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模式。建立一种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服务的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模式。该模式在原来以德、智、体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发展性理念,第一,在综合性测评中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差异化德、智、体构成比例;第二,把综合素质评价变成激励学生发展的“泵”,通过对被评价者的横向和纵向交叉网状反馈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2]第三,把社会、家长、学校三方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中,通过三方的合理参与,在评价的同时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21以德、智、文体美综合性测评为基础
学校统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是以百分制综合测评成绩计分,由德育量化成绩、智育量化成绩、文体美量化成绩三部分组成,其计算方法和各部分所设比例统一为:学生综合测评成绩=德育量化成绩×a%+智育量化成绩×b%+文体美量化成绩×c%。
由于医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课程特点,在德育、智育、文体美比例设置上随年级不同进行差异化设置。在一年级以智育量化所占比例最大,达到70%,刚刚进入大学是重要的打基础阶段,理论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随着年级的升高,智育量化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德育量化和文体美量化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并要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医药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其中德育量化所占比例要稍高于文体美量化所占比例,到四年级德育量化和文体美量化所占比例均达到30%,智育量化所占比例降到40%(详见下表)。
22以横向和纵向交叉网状反馈为驱动
综合测评结果是一个得分,如果只完成了德、智、文体美综合性测评那么它就成了一个工具,一个筛选学生的工具,一个将学生区分等级的工具,它是手段不是目的。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模式的目的重点地计算出
得分后的工作。横向和纵向的交叉网状结构反馈就是计算出得分后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学生进入大学伊始和每个学期的期初,学院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制定学生自己的大学四年发展规划和每学期学期计划。以此作为每学期结束后综合测评结果的对比依据。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班级完成横向和纵向交叉网状反馈。
何为横向和纵向交叉网状反馈呢?反馈是看学生之前已经设定的长期发展计划和短期学期计划的达成情况。横向和纵向是总不同角度和方向开评价,其中纵向是自评,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横向是互评,以寝室为单位,评价同寝室其他同学的学期进步情况。班级组织在下一个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召开自评会和互评会,每人上交一份自评报告和互评报告,作为大学期间的学生发展档案留存。自评会上以自我陈述为主,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度,对下一个学期的展望。互评会以相互交流为主,重点放在第三方的建议和反馈上。横向和纵向交叉网状反馈机制使学生的综合测评结果得到有效反馈,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在测评期间内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23以社会、家长、学校三方合力为保障
建立以社会、家长、学校三方合力保障机制,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是学生,而社会、家长、学校作为相关方,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社会即指相关的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在学院每年召开的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通气会上,增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评体系内容,听取需求方的意见。对于家长方面,将学生每学期的自评报告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交给家长,目的不是奖惩是希望家长与学校针对发现的问题合力寻找解决途径。对于学校方面,则是扮演好社会和家长的媒介,社会与学生的桥梁,学生发展的平台。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抓手,它的改进和完善不仅要针对其本身,更要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机制。以横向和纵向交叉网状反馈为驱动,以社会、家长、学校三方合力为保障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能够发挥德、智、文体美综合性测评结果的作用。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试行以来还在不断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涛从教学评价走向学习结果评价――OECD国际高等教育学习结果测评项目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5(10):92-97.
选才,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高效、有序实施。4.坚持有序推进。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要求,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积极有序推进各项改革,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稳妥进行、不断深化。(三)总体目标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积极有序推进选拔方式、制度设计、保障机制、管理办法的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科学选才、有序推进的原则,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到2021年左右初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公平科学、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二、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1.考试科目。涵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7-9年级,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规定的全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达到合格要求,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实验操作(以下简称“理化生实验操作”)一并纳入考试范围。2.考试内容。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9个科目的考试内容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的试卷,由我市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操作等5个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确定考试内容,并由市命题及组织实施。音乐、美术考试着重考查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信息技术考试着重考查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操作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技能,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应充分发挥实验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和实验操作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3.考试方式。各科考试结合学科特点,以笔试为主,探索现场测试、口试、实践考察、现场实验操作、计算机辅助测试等多种方式。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采取笔试的考试方式,体育与健康主要采取现场测试的考试方式,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外语听说考试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考试方式,理化生实验操作采取现场实验操作和计算机辅助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4.考试时间。各学科考试时间依据《课程方案》课时要求和“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其中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的科目的考试时间由省教育考试院确定,其他科目的考试时间按相对集中的原则由市中招办确定。各科目的考试时间安排如下:地理、生物科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5.考试成绩呈现方式。考试成绩以分数和等级两种方式呈现。计分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10科,考试成绩分别按不同的权重比例折算后计入学业考试成绩。物理、化学、生物等3科的考试成绩由笔试成绩及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两部分合成,其中笔试成绩占90%,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占10%。各科的卷面分值和权重比例如下表:
科目卷面分值(满分)权重比例备注语文1201 数学1201 外语1201含听说考试道德与法治1000.7 历史1000.5 地理1000.5 物理1000.8含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21分化学1000.8生物1000.5体育与健康1000.6 按权重比例折算后,总分为800分。等级科目: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3科,不纳入计分科目,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等级划分及细化具体办法根据当年实际情况确定。
6.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办法。依据义务教育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列出的必做实验为考试内容。全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定评分标准。每年将提前在3月份公布当年的实验操作试题,同时公布当年考试所需的实验器材目录。考试安排在每年5月中下旬。考试时,每名考生随机抽取物理、化学、生物其中一科的一套试题进行实验操作考试。考试所得的成绩即为理化生实验操作的总成绩(满分为21分)。考试过程中采用专门考试系统进行考务管理和全程摄像。
(二)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整体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客观记录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为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其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
1.评价内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基于初中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按上述五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形成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方式。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写实记录、评语评价与重要观测点计分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写实记录指在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活动中收集的相关事实材料、成果证明。写实记录由学生登陆东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如实录入,班主任审核。记录采取“谁实施谁记录”的做法,由组织实施方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将学生参与情况记入信息平台。记录要客观真实、有据可查。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语和家长评语等四部分内容,重点描述学生的基本素养、特长和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在综合素质评价五方面内容中,分别选取同样数量的基本适用于全体学生、较好反映学生成长变化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并具有较强代表性与典型性、可测量可评价的关键事项,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计分的重要观测点,按学期进行计分,反映学生特长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3.评价类别和对象。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学期评价每学期(共6个学期)进行一次,在学期结束前完成。学期评价综合考量学生在各个维度的发展情况,重点关注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毕业评价在九年级毕业前完成。毕业评价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避免集中突击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贯穿整个初中阶段,评价对象是初中阶段全体学生。
4.评价程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录入写实记录、审阅遴选、公示确认、提交评语、评定等级、形成档案等7个操作环节。
5.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综合性评语、评价等级两部分呈现。学期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写实记录、多元评语评价与重要观测点得分等情况,对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整体描述,重点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毕业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根据6个学期综合性评语撰写。综合性评语由班主任撰写、班级审查、年级审核,学校认定。
学期评价等级根据学生重要观测点得分及在年级排名情况,按比例划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个等级。毕业评价等级根据学生6个学期的重要观测点得分按15%:15%:15%:15%:20%:20%的权重比例进行计算,得出的分数再按比例生成评价等级。
每所学校获得A等级的学生人数比例不得超过本校毕业生数的30%,获得B等级的学生人数比例不得超过本校毕业生数的50%,获得D等级的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学生在初中毕业时,除仍有严重违纪并记大过处分未被撤销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外,一般不评定为D等级。
6.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一是作为指导学生成长的依据。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充分发挥评价过程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多样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二是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在普通高中招生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同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普通高中只录取综合素质评价为A、B、C等级的学生,各普通高中对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的具体限定条件由各校自定;三是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各镇(街道、园区)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的分析应用,为区域教育发展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7.市外学生综合素质认定。在外市就读但回本市参加中考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或由外市转入本市就读,或市内转学、残疾学生、休复学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相关信息由所在镇(街道、园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小组组织认定。认定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学校导入信息管理系统。
(三)改革招生录取模式
逐步建立健全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等级科目结果、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的综合录取办法。
1.改革招生录取办法。我市将继续实行特长生招生、自主招生、名额分配、划线录取等综合招生录取政策。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等级科目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及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的主要依据。从2021年起,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等级科目结果、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的综合录取办法。录取时,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等级科目的合格科目数量需达到一定的基本条件(即资格条件),在达到基本条件的考生中再按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择优录取。
2.健全招生录取机制。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均须由市教育局统筹,通过招生录取平台,按照考生网上自主填报志愿,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网上统一录取。高中阶段学校依据学校办学目标、定位和特色,制订本校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情况的招生标准和办法。相关标准和办法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后方可实施。
(四)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健全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管理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工作规范有序,确保考试安全和考试诚信。
1.切实做好招生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市教育局将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根据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及区域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班额等原则科学核定招生计划并监督学校严格执行。市教育局将严格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明确招生条件与招生范围等基本要求,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
2.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我市将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自主权,增加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给予普通高中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选拔具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公办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的10%以内。普通高中要根据自身办学目标、定位和特色制订自主招生方案(含学校招生范围、计划、标准、办法和程序等),根据学生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方案须提前向社会公布同时报市教育局备案,招生录取的各环节和录取结果等须及时向社会公布。
3.完善名额分配办法。市教育局将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每所优质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
4.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及分值。严格按省的要求,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取消国家规定以外的所有加分项目。规范执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群体等加分政策,严格限定加分范围,严格控制加分分值,规范资格审核程序,实行加分项目、分值、资格和名单公示制度。
5.加强招生信息监管。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制度,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及时向社会公布招生政策、招生条件、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等招生信息,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确保招生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杜绝虚假招生,宣传欺骗等误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成绩,不得炒作考试“状元”和升学率等。严禁各初中学校以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排名排队、表彰奖励。
6.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建设,加大学校招生诚信机制建设,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考试安全体系,提高考试法治化水平。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监督检查、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按国家规定严肃查处、坚决打击违规违纪行为。严肃查处招生学校无计划超计划招生、违规跨区域和擅自提前组织招生、利用中介机构非法招生、招生乱收费和有偿招生的行为。
7.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注册入学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办学情况、教育成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促进社会了解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职业乐趣,感受职业教育特色与魅力,增强招生吸引力。各初中学校要合理引导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确保我市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进一步扩大面向初中毕业生中高职贯通(含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试点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升通道,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8.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37号),按照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配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升学的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公平享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
(五)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考试的新方式
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科目考试时,应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美育鉴赏能力,避免过度依赖传统的笔试手段,形成新的应试模式,我市将积极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考试的新方式。同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依托先进技术手段提供事实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明确责任,扎实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改革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并成立东莞市教育局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工作小组,由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统筹和组织改革工作的实施。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专家顾问团队和校长顾问团队。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和信息化科,负责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方案》,严格执行校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道德与法治、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加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命题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书育人水平,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考试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客观公正、科学有效地进行。积极发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对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检测和诊断的功能,促进初中改进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加强督导,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把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评估镇(街、园区)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