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经济形势不景气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国速度舒缓全球滑坡
报告称,2007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各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工业生产增速普遍提高。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
经济学家表示,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快、自身出口结构升级等能力,以及通过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均可化解美国次级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
报告预期,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缓解发达国家经济所出现的问题。但世界银行提醒中国,要警惕经济过热。
二种猜测
――油价回落通胀忧心
“由于创纪录的原油价格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今年国际油价可能缓慢回落。”
世行是在评估全球通胀时作出上述预测的。由于能源价格大幅飙升,2007年全球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胀。据世行估算,2007年发达国家平均消费价格涨幅为1.8%,发展中国家平均涨幅为5.9%。
报告指出,去年发达国家通胀压力处于可控状态,为各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情况差异较为显著。其中,中东、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通胀压力有所上升,而东亚、南亚、拉美、中亚等地区的通胀水平虽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
“从需求层面来看,高油价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世行发展预测组全球趋势小组负责人汉斯・蒂莫称,“在高收入国家,实际上原油需求已经不再增长。”高企的油价以及各国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将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欧佩克及非欧佩克产油国不断增加原油开采投资将促进原油产量的提升。世行表示,从长期来看,油价有望逐步向每桶50美元左右水平回落。
尽管如此,蒂莫指出,原油市场非常不稳定,“任何外部震荡都可能导致巨大变动”。
三大风险
――全球经济恐将软着陆
美元走弱、美国经济衰退幽灵不散、金融市场动荡增多,这些都会给全球经济的这种软着陆前景带来阴影。这些风险会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资本流入,降低他们境外美元投资的价值。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组和国际贸易局局长尤里・达杜什说:“总体来看,我们预期发展中国家的增速会在未来两年温和放缓。然而,美国出现大幅放缓是一个实际的风险,可能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中期前景。”
汉斯・蒂莫说:“从贸易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强劲有助于保持全球增速。由于美元贬值,美国的出口迅速扩大,有助于缩小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减少全球失衡。”
发展中国家近期的强劲增长推动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明显的有石油、金属、矿砂等。这使得许多大宗商品出口国得益,从而造成一些较贫困国家需求增长强劲。然而,近期粮食涨价部分原因是由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产量增加,伤害到城市贫民的实际收入。
四倍差距
――发展中国家技术扩散
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为副标题的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快速技术进步帮助提高了收入水平,使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29%减少到2004年的18%。尽管成就斐然,但富国与穷国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经济体采纳新技术的能力依然薄弱。”
世行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伯恩斯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比发达国家快40%至60%。然而,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采纳的技术含量只达到高收入国家所采纳的1/4。”
尤里・达杜什表示:“与高收入国家贸易和投资接触增多,移民团体往往起着推动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光靠开放还不够。要继续迎头赶上,各国还需要强化教育成就,加强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移民团体的联系。”
五年增长
――拉美抗风险能力渐强
世行预计,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2007年GDP增长率保持在5.1%,依然保持连续4年的较高增速。
报告预计,该地区2008年经济增速将会放缓至4.5%,其中,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增速都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其他国家,如巴西等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同时墨西哥预期将会走出2007年的弱势,出现反弹。
报告指出,尽管美国次级贷危机范围扩大和美国经济的衰退对拉美以及加勒比海等地区的发展前景确实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可以看到,该地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非常强,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依旧会保持强势。
巨额外汇储备、持续贸易顺差以及整体经济基础的强大,这些都使得该地区经济出现反弹。尽管在2006年,智利由于受货币紧缩的延迟效应、采矿业中断、能源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但随后经济出现回升。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智利的经济增长率达到5.7%。
六难保持
――欧洲中亚难抵“厄运”
报告指出,2007年欧洲及中亚GDP的增速达到6.7%,预计2008年将会下降至6.1%,2009年更会滑落至5.7%。本次减速不但会加大该地区金融市场危险性,同时也会直接间接地引发需求量外流。
此外,报告还分析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特别是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出口量在今年将会出现下滑。因此,对欧洲金融机构来说,欧洲及中亚地区面临的困境将继续延伸。
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土耳其这3个国家将会幸运地逃出经济减速的命运。由于阿尔巴尼亚的国内需求非常强盛,因此,预计2008年该国会经历一个高速度成长阶段。需求量增加了公众的投资热情,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能源短缺所带来的压力。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国内环境的改善给市场带来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给需求量以另一个支撑点,这些因素都会使GDP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增长范围。
报告显示,尽管欧洲和中亚地区外部需求增加,同时国内需求也有相应提高,但预计到2009年,该地区经常项目赤字还会继续恶化。
七点要求
――点亮中东与非洲
报告预测,中东和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将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的新亮点。
中东和北非地区GDP在2007年略有放缓,数值为4.9%,2008年借助高油价可能上升至5.4%。创纪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该地区、充裕的资本流动性,以及强有力的本土需求都支撑该地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中东地区发展中国家前景光明,预计2008年和2009年GDP增长将达到5%。值得一提的是埃及,世行报告把埃及列为2007年度全球“最佳改革国”之一,名列178个国家的第26位,在中东仅次于阿联酋和以色列。
外贸企业提升实力,来寻找机遇
企业转型不仅限于外销转做内销,也有一些企业,在提升自己的实力,去应对国外合作方更高的要求,以寻求一种长远的合作关系,稳定企业的发展线。
这于这种现象,缘分鸟的营销总监汤殷认为原来做国内市场还在回头做外贸,整个义乌都是这样的情况,现在的企业做外销,也在进行产业升级,原来是单纯加工,所以,受市场环境干扰比较严重,早期的是一种简单的加工,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加工利润。现在平台越来越高,国外大公司,包括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来华寻求合作方,是要求看对方的实力,也就是义乌在这几年陆续在被验厂,这是前奏。这些国外企业验厂看的是企业真正的生产实力,还有一些人文环境,包括劳动保障等。这是一种转变,说明国外企业在寻找一个能长期合作的伙伴,对于国内企业,是一种难得的机会。这在前面几年,企业是不愿接受的,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合作模式,那就是一手钱一手货。受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的思想也改变了,为了与国外企业长期的合作,在推动企业发展。这样把整个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同时给新的企业一种启示,如果在合作过程中企业达标,让对方满意的企业,就有强大的发展空间了。通过一年一年的验厂,提升企业的实力,相应地也会提升自己的品牌,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受益的。在前期,可能在验厂过程中带来阵痛,只要你达到要求,在外面的口碑形成效益,一个单产生效益,不当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或者说企业长期发展的效益,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外贸企业转型 要吃透国内市场
广东某外贸型企业从去年开始转型做国内市场,请了一大帮人马来操作,但对于国内市场不了解,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负责该项目的营销总监事后总结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板的思路问题
外贸型企业转型做内销,主要是老板的思路转不过来,其实,做国际市场与做国内市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运作模式也不同,做外贸纯粹是下订单,在生产上一下单就是几个柜的量。这时,老板的思路还停留在做外贸的层面上,所以,做内销时也一下单就是几千套,这样的一个误区,老板的思路在前几年还是转变不过来。
产品开发
新品牌要进入国内市场,是需要时间的,但企业老板还会把做外贸的产品思路带过来。那就是去市场上买版,看到好的版,就买过来稍微改一下,马上推出,总体来说,内衣企业做外贸的都是低端产品,中高档的没有,基本是流通货,产品是属于原始的那种,这样,企业买版,自身的设计跟不上,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也缺乏竞争力。
企业管理
企业做外贸时管理基本上属于粗放式的,很简单。在数据统计、质量管理上都比较宽松。像我们的企业,做欧美的订单比较少,基本是做中东的单。这样一来,在产品管理上,生产管理体系,存在问题,还是按以前那种管理模式,内销不一样,订单比较是少,是多,管理模式不适应,经常要换,管理人员还是按原来的去做,差不多就行,内销要求严,问题反映快,随时接收市场的信息,去改计划,做外贸就不同了,基本上是一个订单下来之后,出货后有问题才反映过来。半年之后,才会发现问题,内销反应快,企业的思路一下调整不过来。
市场运作
内销前期是有铺垫需要巨大的投入,这种投放可能是二三年,去做市场基础,把网络建立起来,才会有成效。但企业的老板不会这样想,因为内销在前期是无法计算投入跟产出。而老板有时会以做外贸的模式来算,给市场操作带来压力。做内销是有库存,做外贸基本是没有库存,下多少订单你生产多少,是零库存,而做国内市场就不一样。产品发到市场,好不好买,马上能反映出来,而做国内市场,就绝对会有库存,老板可能总希望是零库存的操作。回款这块,做外销,货款这块可以说是比较稳的,只要客户一下单,就会有订金。而做国内市场,经销商欠款是比较常见的,有些大商可能会欠一二百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政策会压得很死,基本要求是现款现货,给企业的营销人员很大的压力。刚开始做内销,产品没有优势,公司管理还在适应当中,老板的思路还在调整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市场做好,一点一点来做市场,而老板可能会不这样想,他有一种比拼的思路,拿自己的企业与别人比,弱势品牌与强势品牌比,这样造成市场定位错位,包括产品的价位,营销策略等都与实际情况发生了断层。造成不适应,外贸转内销要成功,是需要时间的,企业的许多因素都要调整,包括人员的调整、产品的调整、市场的调整等。所以说,外贸转内销,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最后才会胜利。
内销品牌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
内销型企业转型,更多的是进行品牌形象的提升,去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去年无缝板块欧耶品牌是动作是最大的,从品牌战略提升到品牌重新定位,到请行业知名营销人士,组建新的营销团队,于上海设立公司,建造新厂房,到新产品开发重新规划。说明这家企业试图通过企业转型,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欧耶品牌总经理金国军说内衣行业,现阶段无缝产业大家的渠道相同,竞争十分激烈,所以,欧耶要开辟自己独有的渠道,通过精细化运作,与其他渠道拉开距离,以求自己开辟的渠道别人无法复制。为此,公司重新打造团队,重新对产品设计进行定位。在产品开发上加强与华歌尔的战略合作伙伴,产品功能板在日本设计,功能性较强的产品在意大利公司生产。在上海成立自己公司,研发中心与营销中心设在那边,组成精干的研发与营销团队。并且重新定位目标消费群,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找准精确的消费群体,以后公司的产品专为这一群体设计,去满足她们的需求,相对来说,重新定位后公司产品价格会有所提升,但会强化产品的款式与品质,提升品牌的形象,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 2008年产品结构上要进行调整,强化功能型产品。2009年公司推出四季产品,去面对普通消费者。
内销品牌转型,延长产品线
内销型企业转型,是扩充品牌的产品线,以丰富的产品系列,去满足专卖店的物品陈列,增强终端店的赢利能力,在这一方面朵彩就是一个例子。中针会朵彩强势推出家居服,据该公司营运总监蒋宪彬介绍,朵彩进军家居服行业,主要是考虑专卖店的货品问题,一年四季都有东西卖。他们朵彩产品秋冬这块赚钱是没有问题,但春夏期间就出现空档,无法满足店铺所需,为此公司扩充产品线进军家居服。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家居服,蒋宪彬认为家居服发展空间大,是一个朝阳性品类产业,所以,选择家居服符合公司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于企业扩军进入家居服。汕头某品牌的营销总监认为这种模式是没有问题,关健要看市场的形势。做保暖产品的企业,加入常规内衣、美体内衣都没问题。关键是看条件是否成熟。家居服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但不是谁进就进,要看公司自身的实力与定位。现在的家居服市场,几个大牌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沉淀,地位已经稳固,分析家居服发展的这十几年,一线家居家阵容没有扩军,没有扩军原因的是什么?要搞清这个问题,这十几年有多少二线家居服想做成一线家居服没有成功,是不是他们没有实力?是不是没有家居服操作的经验?是不是基础不行?都不是,那原因是什么?是一线家居服品牌经过这些的发展,无论是在产品线、营销策略、渠道建设形成一系列完善的管理,一线家居服这个阵容是相对稳的。所以,要想突围,除非你有新的概念出来,还要看你经营条件、市场条件等,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势的冲击力,而做这些工作需要时间。另外,市场上消费者对于家居服还是处于一种陌生阶段,大家都处于一种盘整期。因此,此时企业进入,是有很大风险。在目前的情况下,像康妮雅、美标、达尔丽、秋鹿、新世家族等品牌牢牢占据着市场的份额,企业要进入,还是需要慎重操作。
内销品牌转型,渠道模式创新
渠道模式的创新,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内衣行业除了文胸可以专卖的形式经营之外,其他的如保暖、无缝等品类的产品,只能以组合店的形式出现。因为这些产品有季节性,无法以一个品牌的品类去支撑一个专卖店。为打破这一局面,有些企业在尝试,正如欲起大牌崛起的猫人一样,去扩张品类,打造时尚生活馆。
猫人张总说,猫人将投资数亿元,打造一个集时尚贴身服饰、时尚运动服、时尚牛仔,甚至香水、首饰等多品类服饰于一体的一站式时尚生活馆。消费者在购物时,小到袜子,大到成衣,凡是消费者所需要的时尚服饰甚至饰品、香水,都可以在一个店里买到。这是猫人一站式时尚生活馆的设想,张总解释了时尚生活馆这个“创意”隐藏的深意:一为渠道扁平化,二为输出标准化的管理。到目前,猫人旗下已拥有“Millow secret”、“ Millow sport”、“zoka”、“Millow Jeans”和“猫人”五个品牌,涉及时尚内衣、时尚运动装、时尚贴身服饰、时尚女装等多个品类涉足的领域也由最初的单一内衣走向家居服、瑜珈运动服、泳装甚至外衣等多元化领域。这些品类,能够支撑生活馆的发展,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相比于其他内衣店,时尚生活馆的一站式购物,能给消费者带来购物环境与衣着的享受。在其他店,消费者可能爱慕的文胸、达尔丽的家居服、CD香水等,产品风格无法统一。而在猫人时尚生活馆,产品风格能得以延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不断壮大,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部性及其治理途径的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部性及其治理途径的研究,对我国城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外部性”的理论渊源
在经济学文献中,外部性有着许多不尽相同的表述,也可称之为外部影响、外在性或邻近效应,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最早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无形的手”的瑕疵的观点,被看作是外部性理论的渊源,而此后众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研究使之有了更多不同的解释。较为简明清晰的解释是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某甲在为某乙提供一些服务的过程中(这种服务是有报酬的),附带的也给其他人(不是同类服务的生产者)提供服务或带来损害,这种服务得不到受益方支付的报酬,也不能使受害方的利益得到补偿。”庇古把这种现象归结为社会净产品与私人净产品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因此外部性又可区分为“外部不经济”(一项经济活动在提供私人净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社会净产品,如果在提供社会净产品的同时要求社会或第三者承担额外的成本或代价,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给社会或第三者带来了消极的外部影响,称之为外部不经济)与“外部经济”。
三、房地产外部性分类及其影响
1、房地产外部性分类
以外部影响的性质和作用分,房地产外部性可分为房地产正外部性和房地产负外部性。房地产正外部性是指房地产经济活动给其他人无偿带来了好处,也称外部经济。与此相反,凡是因房地产经济活动受损而又无补偿的外部影响被称为房地产负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
按经济活动主体划分,房地产外部性分为房地产开发的外部性和房地产消费的外部性。无论是房地产的开发还是房地产的消费,均存在正效应与负效应。
2、房地产外部性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的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化及经济的有益促进。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和客观规律,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微观组成部分。二是对其他房地产开发商或其他生产者的有利影响。房地产开发项目往往会完成附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其他房地产商在相邻区域开发各类物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三是给消费者带来了投资价值。城市房地产的良性发展会提升城市房地产价值,给投资者带来财富效应。
四、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外部性的产生原因
1、地理区位上的邻近
房地产项目在推广中大力宣传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备与景观的优美,这就是因为该项目与周边相关设施如学校、购物广场、城市绿地等毗邻,使得这个房地产项目可以不付出额外代价便可享受相关便利,从而在区位上占有优势,而购物广场也因为毗邻该房地产项目,可以吸纳到更多的购物人群与客流量,从而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2、产权不明晰
外部性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产权的不明晰,即对经济资源缺少明确的产权保护。例如,如果政府可以就房地产项目因周边公共绿地的存在而获得更好的空气质量而收取费用,那么,该房地产项目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方能得到绿地给它带来的好处,而其它远离绿地的房地产项目未得到空气质量更佳的好处也不需支付费用,从而毗邻绿地的项目便不能从政府建造绿地中得到比其它远离绿地的项目更多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经济就会消除,反之,外部性就会产生。上面所述,就是因为对公共绿地这种经济资源缺乏明确的产权归属而产生了外部性。
3、市场交易成本过高
交易成本过高会使得市场交易难以进行,或者使得物品产权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易。一个房地产项目由于选址不当,影响了临近楼房的采光及通风,被影响楼房里的居民,理论上可以去向房地产项目开发商请求补偿。
4、品牌价值的偏好
通过外部力量的作用改变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偏好也会产生外部性。其实,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好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品牌对于购房者偏好的诱导是一种外部影响现象。比如,万科公司作为房地产业界的知名企业,开发出的楼盘项目消费者认可率高,往往出现万科开发的楼盘项目要排队争购的局面,万科在房地产市场竞争中有着显著的品牌优势。
5、地产不可移动性造成的自然垄断
房地产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因为土地是不可移动的,建筑在其上的建筑物也就不可移动,房地产项目在物理特征上具有固定性,它要占据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在同一位置不可能共存。另外,还附带着采光、通风和地基稳固等衍生权利。因此,房地产商品不像其它普通商品一样可以在市场上互补有无,达到整体市场的均衡,形成了事实上的稀缺性。
五、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中外部性的治理途径
1、灵活运用价格协调机制转化外部性
在某种程度上,外部性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协调转化。这就使得注重让房地产项目产品创造更多外部经济的开发商获得鼓励,存在外部经济的房地产项目得到经济补偿,而让不注重社会效益的开发商出局,外部不经济的项目难以在市场立足。另外,如果无需交易成本或成本很低,那么双方当事人在市场上的谈判有助于减少外部性的影响。
2、通过综合改造促使外部性的内部化
外部性是相对于一定的范围内而言的,小范围内的外部性在范围扩大后就变成了“内部”的了,如相互竞争的企业的合并,这就是“外部性的内部化”。在城市旧区中,位于旧区中的地块或楼盘,由于房地产价格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状况,也取决于监近物业及房地产状况,自然很少有开发商愿意去开发或重新翻修。因此旧区的存在对旧区内部的地块造成了外部的不经济,即使旧区内部的项目质量上乘,但考虑到景观效应、社会地位的需求,一些潜在顾客也会放弃购买,开发商显而也会顾及这一点,而放弃开发。而综合成片开发,使得旧城区老化这个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3、实行征税或补贴强制性纠正外部性
税收和补贴是政府强制性纠正外部性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对于外部经济的房地产项目,政府给予补贴,,这样就使得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商愿意投入资金到这种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中去。对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如对占地面积多、环境好的别墅征收较高的固定资产调节税或临时税,这样就会抑制别墅的修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矫正房地产商品供给结构中高档房过多的不良状况。
4、加强产权界定弥补外部性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产权不明是产生外部性的根源,因此界定产权是弥补外部性的最重要途径,这一工作在我国现阶段得到重视。应加快房地产法制建设,从立法上为各项房地产权利做出明确规定,并严格保护、执行。另外,政府应组织、协调各部门编制好城市规划并严格执行,明确规定房地产开发利用者的行动空间,从而间接地决定产权的归属问题,并进而减少或消除房地产开发经营利用中的外部不经济。
5、采取政策管制规范开发商的行为
房地产外部性现象的产生与房地产开发商有很大的关系,政府应制定一定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开发商的行为。目前政府采取的主要管制措施有土地供应计划调控、金融杠杆的调节等。另外在公司的注册、开发项目的准入、建设项目的资金融通、土地的使用限制等微观层面上也有着多种管制。此外,政府对房地产企业应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将那些专业水平差、道德品行低、社会责任感不强、信誉度和顾客满意度低的企业或开发商拒之门外
六、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部性治理建议
除了控制好以上因素外,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外部性的治理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环境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又一大支撑。一方面,环境是资源的载体,维护环境就是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持续利用资源的可能;另一方面,环境又是人们共同的居所,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环境质量是现代衡量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因此,我们在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进行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再开发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治理好我们的环境,坚持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七、结束语
通过对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外部性及其治理途径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外部性的有效治理途径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工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工程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外部性治理途径技术的提高,确保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一、问题提出
中部地区现在通常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六个相邻省份,它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联南络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战略作用。中部崛起不仅是中部诸省的经济发展的内部问题,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中部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调查,摸清其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潜力,以及对其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价就显得更为迫切,这是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做好经济协调工作的基础。由此,本着科学发展观,本文在构建PREEST的系统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十五”期间整个中部地区及其六个省份的省域经济运行水平、运行能力和经济社会协调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以便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合理的中部崛起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二、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
1.指标体系设计。借鉴相关成果,根据PREEST系统结构来构建指标体系:首先,按照递阶层次结构展开,将经济系统运行分为状态水平、发展潜力和系统协调三个维度;然后,将子系统的各个指标按照属性进行分组,组合成若干具有近似意义的指标组;最后,根据递阶层次结构分解的要求,对各个指标和指标组建立起逻辑联系,即上层次指标统属下层指标,而属于同层的各指标间以及不相邻两层指标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结合国家“十一五”社会经济规划控制目标的要求,在遵行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运行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等四个递阶层次结构构成,即考虑了横向对比的需要,更注意到与中部地区发展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形成了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评价,涵盖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内系统协调、内外开放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准则层中包括经济运行水平、经济运行能力和经济发展协调度三部分,在领域层目标中由经济指示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支持水平、环境支持水平、经济推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管理调控能力、资源支撑能力、环境支撑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治理力度、人口经济协调度、经济环境协调度、社会经济协调度。指标层由各个指标群所构成,共包含有79个具体指标。限于篇幅,这里省去了对指标群内各指标及指标体系下各指标所赋权的具体介绍。
2.评价方法。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化方法很多,这里采用极差标准化法:
三、评价结果
1.整个中部地区经济运行评价分析。按照递进和加权的方法和步骤,得到整个中部地区经济运行评价结果:
(1)从经济运行监测指标目标层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度不是均衡上升的,先由2001年的48.46增加到2003年的50.58,然后下降到2004年的49.55,到2005年又上升到52.81,所以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中部经济发展是一个反复的趋优过程。
(2)中部地区准则层三指标在考察期内都有一定的波动。从经济运行水平看,其数值呈现波动的增长态势,由2001年的46.47增长到2003年的47.23,2004年有所下降,到2005年又快速增长至53.05。反映出其经济运行水平具有上升的趋势,但运行很不平稳。从经济运行能力看,其数值变化则呈倒“U”型,即由2001年的58.55增加到2004年的最高点62.07,到2005年又跌至为58.00,反映出整个中部地区经济运行潜力后进性、以及保障能力建设还较薄弱的特点。从经济发展协调度看,指标值五年内变动很频繁,但变动幅度都不大,说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度没有明显改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3)从领域层看,15个指标变化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资源支持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管理调控能力、资源支撑能力、人口经济协调度及社会经济协调度等六指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中部地区人口、资源、经济的协调程度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科技创新能力变化幅度较小;经济运行水平、经济环境协调度、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值在考察期内都都有下降趋势,尤其是经济环境协调度自2002年之后持续下降,反映出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随之恶化;科技发展水平、环境支持水平、经济推动能力等指标在考察期内只有小幅波动,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反映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不集约阶段,并且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中部六省经济运行评价分析。按照同样递进和合成的方法和步骤,可以分别得到中部各省的经济运行评价的结果:
(1)从目标层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度在五年的发展态势不尽相同,且各省五年内其数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五年间经济发展度指标平均值按照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依次为湖北(63.05)、湖南(51.45)、安徽(45.85)、河南(43.17)、山西(40.97)和江西(40.39),反映出湖北省经济发展相对发达,而山西和江西两省则相对落后。它们经济发展度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河南和山西省,但二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四省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也比较接近。
(2)从准则层看,中部六省的经济运行水平、经济运行能力和经济发展协调度变化情形各不相同。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的经济运行水平整体上是逐步上升,江西和山西两省在2001年~2004年间呈现上升态势,2005年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安徽经济运行水平五年内总体呈下降趋势。从五年的经济运行能力比较看,江西省的经济运行能力逐步上升,安徽省的经济运行能力持续下降;而山西、湖北、湖南和河南的经济运行能力变化则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安徽省经济运行能力五年内变化最强烈,变异系数超过0.2,而湖北省经济运行能力变化则比较稳定,变异系数只有0.069。从经济发展协调度比较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协调度变化都呈无规律的波动状态,通过计算其经济发展协调度发现湖北、河南两省经济发展协调度相对较高,而江西省最小,其平均值仅有40.44。
四、结论
在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递阶加权的方法对整个中部地区及其六省份在“十五”期间的宏观经济运行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
1.对整个中部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度在近五年里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年上升幅度不大;准则层三指标在此五年内都呈波浪式变动,反映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稳定,并且改善的程度小;领域层15个指标值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变化趋势与方向各不相同,比较发现中部地区人口、资源、经济的协调程度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科技创新对经济推动能力较弱。
2.对中部各省的研究发现,湖北省经济发展度相对较高,而山西和江西两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准则层三指标各省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除安徽省经济运行水平持续下降外,其它五省整体逐步上升;江西省经济运行能力五年内持上升,安徽省持续下降,其它四省则呈无规律波动;湖北、河南两省经济发展协调度相对较高,而江西省最低。
参考文献:
[1]周绍森陈栋生:中部崛起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刘耀彬陈志: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5):28~32
[3]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16):20
[4]尹继东彭道宾:省域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1~65
水市场的客体属性决定水市场构建的基本条件和形式,是研究水市场的前提,分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
水市场客体的自然属性包括:水资源自然状态的流动性、水资源的易污染性、水资源产生、运动和形态转化的随机性。这也为水资源的规划、分配、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水市场客体的社会属性主要指:水资源的不可或缺性、用途多样性、利害两重性。需要强调的是,在以用途划分的水资源类型中,在保证生态和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只允许生产用水进入市场进行交易。
水市场客体的经济属性,其中有经济外部性和排他性。水资源的利用常常在经济上存在着“外部性”,通常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指的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者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利益,也为周围的人群带来了利益。而“负外部性”则相反,指水资源开发利用者是在损害其它人利益的基础上,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如工厂的污水排放、上游的蓄水工程等等。因此,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应该统筹管理、实施奖惩制度,以便较好地消除水资源的经济“外部性”。
水资源按照其用途具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一般来讲,非耗费性用水的“排他性”较弱。只要能保证水资源的质量,水资源可以重复利用。生产性用水包括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水利工程和承包水域养殖则有很强的“排他性”。
1.2水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
a)水资源缺乏是水市场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根据水资源的价值理论,当水资源严重缺乏时,水资源才具有较高的价值,才会出现供求关系,进而出现市场机制中的供求机制,推动整个市场的运行。
b)输配水设施完善。输配水设施主要指渠系设施、闸门、分水装置等,它为水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硬性条件。只有在输配水可行的客观前提下,才能实现水权的分配和转让。
c)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带动整个市场客体要素的流动,成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市场主体主要指能够独立从事市场活动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等。
d)水权制度的建立。水权制度是一种规范的水资源法制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与水市场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为水市场提供了运行规则。它包括水权明晰、使用权审批、有偿使用、有偿转让等一系列制度。
2水市场的建立形式
目前国内学者提出的水市场的建立形式主要有:①陈永奇、薛长兴针对黄河水资源管理提出的“统一管理论”;②廖卫东针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水权交易市场提出了“官督商办”的市场管理模式;③胡鞍钢等提出的既不同于“指令配置”也不同于“完全市场”的“准市场”模式;④陈安宁在分析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纯市场”模式;⑤毛寿龙在主编“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译丛”的过程中,深受原作者的影响,提出了以自主治理为基础的产权配置制度的观点;⑥参照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而建立的多层水权管理模式。前5种水市场模式各有利弊,有的过分强调计划配置的作用,有的过分强调市场配置的作用,都不尽合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水情和水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式,在经济转型期,多层水权管理的水市场模式比较符合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3转型期水市场构建
3.1水市场的范围
根据水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水资源缺乏和输配水可行是构建水市场的客观前提,因而也限制了水市场的交易范围。在构建水市场时,应该选择水资源严重缺乏、实际输配水可行的区域实施,如西北地区的一些流域和灌区等。
3.2水市场的主体
在经济转型期,由于行政手段配置水资源、水权主体模糊、民间用水组织未成立,政府既是水公共事务的提供者,又是水权权属的管理者,所以是最有效的水权代表,政府作为市场主体容易达成水权交易。
3.3水权制度的建立
水权制度包括水权明晰、使用权审批、有偿使用、有偿转让等一系列制度。
a)水权的定义。水权即是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和让渡权等所组成的一组权利束。我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同时鼓励开发利用水资源。即水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可以通过合法的形式转让给各用水单位。显而易见,水市场中的水权即指水资源所有权以外的其它一系列权利。
b)使用权审批。将水资源使用权分为两种:准使用权(即初始水权)和使用权。准使用权的分配即政府按照水资源的总体规划和不同地区之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将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给开发利用者。合理配置准使用权是水权制度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建立水市场的前提,一般可以通过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来配置,具体包括:可供水量预测、分配水方案、调度预案等。使用权即使用人通过办理取水许可证取得的用水权利。只有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水利部《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程序规定》,办理取水许可证,缴纳水资源费,才能取得使用权,成为水资源使用权主体,也是水市场主体。在取水许可证中必须注明年取水量、耗水量、退水量等内容。批准水资源使用权机关,应根据部门的需求和定额标准来进行优化配置。
c)水权的有偿转让。水权转让的前提条件:一是必须取得合法的水资源使用权;二是可转让的权利应限制在因技术和资金的投入,通过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措施而节余下来的水量;三是转让人与受让人需在民主协商,公平合理,不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利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四是转让申请需经原批准机关审批,受让人应接受水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依法履行义务;五是转让人获得的有偿转让资金,必须全部用于水利工程和节水工程的改造。转让的形式有:水用途的转让、水源地的转让、利益的转让等。从我国东深向香港的供水,东阳向义乌的部分水资源转让的实践和有益探索,说明建立有偿转让制度是可行的。
d)水权的有偿使用。我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征收水资源费是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体现,是国家通过行使所有权调节水资源供求关系的重要经济手段,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国家所有的水资源,需向国家交纳水资源费,它包含自然水体在开发前国家投入的基础工作费用,利用时对水体的质量和功能产生影响的补偿费用,以及水资源管理、调查评价、优化配置论证等费用。
3.4多层水权管理的水市场结构
参照我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按照市场层次将水市场划分为一、二、三级。一级水市场就是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它是区域政府之间、区域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议价的过程,是一种完全的统一管理模式(集中分配模式)。水市场客体是自然水资源,分配方式主要是集中配置,区域政府向国家缴纳水资源管理费。二级水市场是区域政府之间的交易或区域政府之间与用水户之间的交易,是一种准市场模式,市场分配和集中分配共同作用。此时,市场客体是分配后的水资源,交易模式可采用拍卖,用水户向区域政府缴纳按照成本核算的水费。三级水市场是指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是一种纯市场模式,政府只是起监督管理的作用。此时,市场客体是走入市场的水资源,依据市场机制控制下的均衡价格进行交易。初步建立的水市场结构主要以一、二级水市场为主。
3.5水权交易系统的初步构想
通过互联网,以类似电子商务的形式建立区域水权交易系统,帮助水权交易的参与者更好地实现交易过程。交易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登陆用户销售信息,登陆用户求购信息,管理员系统信息功能,水权交易市场行情预测功能,水权交易市场用户管理功能,水权交易市场多方拍卖功能,水权交易市场双方协商功能,水权交易市场交易执行功能,水权交易市场交易监督功能,水权交易市场后期评价功能等。
4水市场的管理
4.1水市场的宏观调控
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为弥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滞后性、破坏性,需要政府根据预期总体目标,遵照客观经济规律,依靠调控职能和调控力量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以使市场运行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使市场运行中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纳入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轨道,即“目标管理”。其调控手段一般包括:行政调控、经济调控、法律调控及综合调控。
4.2水市场的微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