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替代法

初中物理替代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物理替代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物理替代法

篇1

一、直接代入法

直接代入法是做选择题时的一种高效、准确的解题方法,即直接将选项中的答案一一带入题目要求中,符合题意与题目要求的即为正确答案,因此,直接代入法也被称为验证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做题的速度。

二、特殊值代入法

例2.如图2所示,设电路中的电源和电压均保持不变,开关S闭合后,滑片向左移动,此时,电流会变大、变小还是保持不变呢?当滑片在滑动变阻器点O时,电压为0 V,移到点C时,电压为4 V;当移动到b点时,电压表示数大于2 V、小于2 V,还是等于2 V呢?

解题分析:在这个串联电路中,在滑动变阻器的两端,与电压表并联,因此,在第一问中,很明显电路中的电流会变大。

第二问是这道题的主要考点,一般思路都是通过列方程组求解,然后得出结果,但是,在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数据都很有限,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电源电压和定值电阻都没给出,学生会觉得摸不着头脑。此时,我们运用特殊值代入法来解答题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现在,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定值电阻阻值我们都不得知,可以任意给它们取一个值,假定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4 Ω,定值电阻的阻值为2 Ω,那么,电源电压为6 V。当P移动到b点时,滑动变阻器电阻与定值电阻都是2 Ω,它们的电压均为3 V,所以明显大于2 V。特殊值代入法的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节约了学生的时间、精力,又可以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三、代入法总结与应用思考

初中物理中,经常会用到代入法这种解题方法。由于初中物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一些数学解题思路很相近,因此,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学解题方法,除了代入消元法之外,还包括“微元法”、图像解题法,利用几何图形或是函数方法来解答和计算题目。直接代入法、特殊值代入法以及整体代入法都是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可以为学生解题带来极大的便利。

篇2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篇3

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认为,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单纯的记住一个现象、一种结果、一项规律更重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实例归类总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图像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其中一个因素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首先,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也就是排除其它干扰因素,只改变这一因素,观察该因素的变化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找出内在的规律,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研究电流与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转化法

有些物质的形态通常是看不见的,可以通过该物质产生的各种效应来研究,也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研究该物质。例如,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产生的效应如被风刮起的尘土、树叶、烟、旗面、水波来判断风向、风速。这种研究问题方法就是转化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发光亮度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以及电流的大小;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中的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来判断磁场方向;在磁体周围撒一些铁屑来判断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磁铁能够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易观察,我们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通过观察水面的振动来判断,也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并接触用细线吊起的乒乓球,通过乒乓球的振动来判断。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颗粒,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通过观察塑料泡沫颗粒的振动的高度来判断鼓面的振幅。

三、实验推理法

有些特定实验条件不易达到或不能达到,我们可以通过使现有的实验条件逐渐接近要达到的特定实验条件,通过现有的实验规律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特定条件下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实验推理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如果受到的摩擦阻力逐渐减小,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会逐渐减少,据此可以推理得出:假如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不受摩擦阻力,小车的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推理得出:假如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在周围的人将听不到铃声,据此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四、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体的物理量由于受到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条件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进行测量,可以通过测量与之有相同效果的物体的物理量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著名的“曹冲称象”故事中,大象的质量太大,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量与之效果相同的石块的总质量,从而得出大象的质量;在电路中,一个电阻可以等效于几个电阻,几个电阻也可以等效于一个电阻,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若干个分力可以等效于一个合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个分力。

五、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却能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与事实,方便地解决问题,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洪水季节,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的底层从大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就是连通器;杠杆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都会发生形变,这个形变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想化,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六、归纳法

在研究某一现象的规律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与之有关的所有现象都列举出来,而是通过大量与某一现象有关的事实,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光在同一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分子运动论;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功的原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磁感应;能量守恒定律。

七、类比法

有些物理现象、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来类比,找出类似的规律,类比的对象要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类比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类比功率。

八、比较法

篇4

新课程指出:“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创新。”按照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升素质,还应该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重视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下面介绍我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六种教与学的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在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过控制其几个物理量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物理量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物理量影响某一个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之,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中有过多次应用,如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的电阻关系;探究决定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研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替代的方式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的一种类思维方法,它在物理学中有广泛应用。如在研究合力时,一个力作用与两个力共同作用使弹簧发生的形变是等效的,那么这一个力就替代了那两个力,叫等效替代法;在研究串、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时,也用到了这样的方法;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了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也利用了一个完全相同的另一根蜡烛等效替代物体的大小。

三、转换法

物理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现象或者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认识它;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认识分子的运动;根据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通过磁场的效应证明磁场的存在。

四、比较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或者现象的相同和不同点时,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比较法在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中也用得非常普遍)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结构、宏观特征等。

通过比较法的学习,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方便记忆。同时掌握了比较法,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不同事物在属性、数学形式及其他量描述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可以用类比推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的物理量时,为了学生能够理解,常常会举出与之相似的量类比学习。如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电源与抽水机;原子结构与太阳系;水波与电磁波;功率概念与速度概念的形成;密度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在物理学中运用类比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有助于提出假说进行推测,有助于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向。类比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掌握自觉积极的活动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模型法

篇5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人的眼睛或其他感觉器官去发现故障、排除故障的一种检修方法。

在对《电流和电路》进行教学时(如图1)教师演示实验前,给灯座换上一个灯丝断的灯泡,当合上开关,灯泡不亮,为什么不亮呢?让学生观察各个用电器,通过观察,最终发现是灯泡的灯丝断了,找到了故障点,换上一个本文由收集整理好的灯泡,故障排除,从而总结出电路的判断方法——观察法。

二、替代法

替代法是用规格相同(或相近)、性能良好的元件,代替电路中的某个(些)被怀疑而由不便测量的元件来检查故障的一种方法。如果将某一元件代替后,故障消除了,就证明原来的元件确实有毛病;如果代换无效,则说明判断有误,对此元件怀疑排除。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教学中(如图2)教师在连接电路时,就可设计灯l1的灯泡和灯座形成断路(也可设计其他用电器),让学生注意观察,当合上开关,灯l1和灯l2都不亮,怎么办呢?教师找好的相同开关代换,灯不亮,则说明故障不是开关‘用连接良好正常的灯泡和灯座代替灯l2,两灯还是不亮,则说明故障不是灯l2,当替换到l1时,两灯都亮了,则说明是灯l1的故障,通过观察总结出替代法。

三、短路法

短路法是利用一根导线将电路的某一部分短路,使之暂时失去作用,观察现象变化来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但是在使用此方法时,只能接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电路元件,不能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电源的两极。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教学中(如图3)教师在连接电路时,可设计开关断路,在演示实验时,当教师合上开关,灯都不亮,怎么办呢?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用一根导线接开关的ab两端,现象:灯l1和灯l2都亮了,则说明故障就是闸刀开关,并演示不能将导线不经过用电器,而接电源的两极,这样会产生很大的电流损坏电源或导线。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短路法。

四、直流电压法

通过测量电路或元器件的工作电压与正常值比较来判断故障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电压变化较大的地方,就是故障所在部位,没有变化,则说明正常。利用直流电压表(指针式)量直流电压时,如果电压的指针是正偏时,说明电流是从电压表的“+”极流入,从电压表的“-”极流出;如果是反偏时,则说明直流电压表的“+”极接的是直流电源的“-”极,直流电压表的“-”极接的是直流电源的“+”极。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电压》教学中(如图4),教师在演示电压表的使用并引导学生总结,在学生掌握电压表的使用后,教师可设计灯l2与灯座形成断路。当合上开关时,灯l1和灯l2都不亮,教师演示,用电压表的“+”极接线柱,分别接在图4中的a、b、c点时,电压表的指针都正偏,说明电路从a点到c点都正常,当接到d点时,电压表的指针没有变化,则说明故障就在cd之间,利用替代法找一个正常工作的灯替换l2,故障排除。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流电压法。

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维修技能,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吗?

现在有一辆夏利绅雅故障轿车,据车主介绍,使用七年了,昨晚还好好的,不知怎么的,今天早晨起来启动,怎么也打不着了。

通过渗透了上述几种维修技能,就可以用这些技能解决。利用观察法,把车的钥匙打到on档,观察车上的仪表盘,发现其他的指示灯都亮,只有发动机故障报警灯

不亮。则说明ecu不工作,ecu不工作是不是电源没有给它提供工作电压呢?查看一下本车的电路图(如图5)发现ecu的工作电压是由主继电器控制,当开关闭合才能给ecu供电。根据电路图分析可知,关键点是主继电器上的2端和3端看是否有电压。用电压法,测量2端和3端的电压,有电压,则说明2端和3端到蓄电池都正常,而2端和3端与主继电器相连。

篇6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最后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予学生恰当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接着的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给予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这样当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他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此时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

三、转换法

篇7

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特别是认真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必要途径。

一、学会观察

观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在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 看到瓶塞跳得很高, 对真正需要看的现象――塑料瓶口出现的酒精烟雾却视而不见,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学生, 然后对该现象进行分析。运用前后对比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运用正反对比观察, 深化认识。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 拓宽思路。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 笔者让学生对发生物体和无声物体进行对比观察,从而得出结论;在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 让学生通过观察增大和减小气压时,沸点的变化现象,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学会积累

积累法实际上是一种放大法,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学会将微小的量 积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笔者跟学生们一起探究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时,让学生根据提供器材自主探究,先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 N根据情况确定) , 再用刻度尺测量细铜丝直径长度,然后用线圈直径的总长度再除以N, 这样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又如,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g,不直接用测量全振动一次的时间来测量单摆的振动周期T,而是测量全振动n次,如n=100的总时间t,然后,再由T=t/100计算出T值。这样,可增加有效数位,减小测量误差。

三、学会转换

在生活中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 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现象来认识它们。如电流看不见、摸不到, 但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它能产生一些效应, 从而认识了电流;磁场也可以根据地磁场的基本性质来认识; 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有关时, 将产生的电热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 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小球运动的远近。对于不容易测得物理量, 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能够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四、学会替代

篇8

在教学中,坚守生本本位,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探究活动中研究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一下子就算出成像的大小,要先让学生知道,像和原物的大小关系,然后逐步引向深入.要启发学生:有些演员不能独立完成的高难度动作,经常请替身完成.通过这类例子类比:用另一个相同的蜡烛做特技替身,来代替镜子的蜡烛,去与它的像进行比较,这样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很好地解决文本中想要说明的“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问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更多探索的机会.如果教师能有效挖掘教材,不仅可以成功地完成物理知识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时,让学生思考:什么例子可以证明,产生滑动摩擦的相关因素呢?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总结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表面粗糙程度、压力、接触面积、物体的速度等有关.接着质疑:用什么方法来确认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如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改变时,你如何确定其影响的因素呢?――控制变量法将是一个重要的技能.学生在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后在下面的学习和探究,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二、深入启发,突破难点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启发式教学遇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学生“启而不发”.在这里,最直接的原因还要从教师这里找,因为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要求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没有完全接轨.因此,做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联系学生的实际,坚持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只有估计他能够接近目标,才会试着去努力,标准太高了,他不可能去尝试.标准太低,当然也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精神状态.没有积极的精神状态,突破难点就勉为其难.如,单摆问题的难点突破.有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是这样做的:在讲完单摆以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学生想一想“当单摆摆角不大时,什么力使单摆做简谐振动呢?”一个学生说,“是张力的力量”,一个学生说是“重力的分力”,各抒己见.然后另外一个学生说:“他们两位只是说法不同,本质是一样的.第一个学生是从合成角度分析的,第二个学生是从分解角度分析的,合成与分解是方法问题,实质是一样的.”接着教师又问:“二者实质既然相同,合成和分解的分力就都应该具有简谐力(简称为回复力)的特征,是吗?”这样的启发使课堂上的形势发生了变化,许多学生通过分析而支持“是重力分力”的正确观点,深入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讨论,使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讨论主要内容应该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规律、现象和公式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学习这些概念、规律和公式相对来说还是有困难的,容易模糊.如“运动和力的关系”、“波的概念”、“浮力”的概念等.

三、方法举隅,重在变通

1.等效替代法

“曹冲称象”中用石子等效替换大象,就是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是一种抓住两个看起来不同的物理过程,找到同样效果的方法.如: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相当于一个适当的阻力,反之亦然.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

2.实验推理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一些物理现象,用实验可以直接验证,而有的却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提出了合理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实验推理法.

如,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同一物体,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释放,它在光滑平面运动和粗糙的平面上运动,滑出去的距离明显是不一样的.于是我们推断,如果这个物体在绝对光滑平面上运动,那么这个物体将永远是匀速直线运动.再如,在做真空不能传递声音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声音就越小时,我们推断,真空不能传声的.

3.建立模型法

为了方便的研究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常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建立模型方便于探讨事物的本身,建立模型是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是一个用新的物理模型来取代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如,研究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原子结构时,我们光靠语言的描述,是很困难的,怎么办?――建立核结构模型.再如: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电路图是一个真正的电路模型.

篇9

用一般的刻度尺是不能直接测量出一些尺寸很小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的,但如果把很多这样相同尺寸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就能够测量出累积起来后的总量,再用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就能够得到每一个物体原来的长度或厚度.

例1 某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请您帮他设计一个实验,写出实验步骤.

解析: 一张纸的厚度很小,直接用毫米刻度尺无法测量出,因此必须采用“累积法”.

实验步骤:(1) 取物理课本第1到第160页,用力压紧(排除纸张间的空隙).

(2) 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总厚度.

(3) 用测量的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80(注意,一张纸有两页),就可以得到一张纸的厚度.

例2 有甲、乙两种细铜丝,甲的直径已知为a,乙的直径未知,请不用刻度尺只借助身边的学习用品测出乙的直径.

解析: 细铜丝的直径较小,且没有刻度尺测量,这时应该想到采用等量代换,让两种铜丝在铅笔上缠绕相同的长度,分别数出圈数再计算即可.

具体方法:用两种铜丝分别在两支相同的铅笔上紧密(不留空隙)排绕(互相不重叠)若干圈,使它们在铅笔上的长度相等.分别数出缠绕的圈数,设甲为m,乙为n,则乙的直径为a(m/n).

二、替代法

用替代法可以比较方便地测量出一些曲线的长度.常用的替代法有用棉线的“化曲为直法”和用轮子或硬币的“轮滚法”.

例3 利用中国地图测量出南京到北京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解析: 由于铁路线是弯曲的,是不规则的曲线,较难用刻度尺直接进行准确的测量,应用等效替代法进行测量.

方法1:用棉线采用化曲为直法.用一条弹性不大的棉线重叠在中国地图南京到北京的铁路曲线上,在两端点处做上记号,然后将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标记间的长度,再除以地图上标记的比例,即可求得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方法2:用硬币采用轮滚法.先将硬币顺直线滚一周,用刻度尺测量出其滚动的起点和终点间的长度,即为硬币的周长.再用该硬币沿中国地图上的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滚过,记下滚过的圈数,则铁路线的长度=硬币的周长×滚过的圈数,最后再除以地图上标记的比例,即可求得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例4?摇请只用一把量程为10 m的刻度尺较准确且较方便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距离.

解析: 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距离较长,用所给刻度尺无法直接测量,可考虑采用“轮滚法”或“步测法”.

方法1:轮滚法.先测出自行车前轮的周长,再数出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前轮滚过的圈数,则总距离=前轮的周长×滚过的圈数.

方法2:步测法.先测出该同学正常步行20步的距离,算出一步的长度,再数出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共步行的步数,则总距离=一步的长度×步数.

篇10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逐一研究它们可以分别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他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他器材不,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

3 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的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他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4 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学生看得见而且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5 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像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像,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

6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篇11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第一章第一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我们逐一研究它们分别可以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它两个因素。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例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三、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看得见而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比如在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实验中,为准确记忆通电螺线管的北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这样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它器材不变,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了。

五、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象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了。在其他的实验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图象来处理数据。例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同种物质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等实验中都运用到图像法。

篇12

一、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在中考中考查的力度也最大.

例题1(2011年重庆市)有两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但没有标签,小李采用闻气味的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小唐则采用压强计进行探究:

(1) 若压强计的气密性很差,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选填“大”或“小”).小唐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该.

(2)小唐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两种液体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小,认为图甲烧杯中盛的是酒精.他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相同.

(3) 小唐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离液面的距离越深,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表示液体的压强越.

(4) 小唐还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距液面的距离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选填“不变”或“变化”).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探究方法点拨液体压强的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探究思想,探究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的深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反之探究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液体的深度相同.

触类旁通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涉及到控制变量法的实验还有:探究装满水的玻璃杯还能装多少回形针;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动能(或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和导体两端电压关系;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二、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保证某一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理想的、熟悉的、简单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来替代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的思想方法.简言之,等效的方法就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例题2(2011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 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 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 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 直尺;④ 光屏;⑤ 两只相同的蜡烛;⑥ 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填序号).

(2) 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探究方法点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就是应用等效替代的思想.由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实际并不存在.若像的位置确定不下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便无从探究.实验时,我们可以拿一根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第二根蜡烛可以代替第一根蜡烛的虚像.

触类旁通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等效替代法的还有:探究多开关复杂电路时,用简单的“等效电路”;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时引入“等效电阻”的概念;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来替代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 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空洞、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较为容易观察或测量的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获得结论的探究方法,这方法叫转换法.转换法中可以被转换的对象很多,可以是物理模型、探究对象和探究方法,也可以是某个图形,某个物理量.

例题3(2011年江苏省淮安市)如图所示,将一根直导线放在静止小磁针的正上方,并与小磁针平行.接导电路后,观察到小磁针偏转.

(1) 实验探究的是通电直导线周围是否存在

(2) 改变直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也发生改变,表明.

(3) 实验中小磁针的作用是.

(4) 实验中用到的一种重要科学探究方法是

A. 类比法 B. 转换法

C. 控制变量法 D. 等效替代法

探究方法点拨首先要知道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是看不见的,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可以间接知道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存在,这就是转化的思想.

触类旁通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的转换法还有: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通过马得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观察木桩被落下的金属块撞击后陷入沙坑中的深浅来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通过电流产生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通过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等等.

四、 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指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的条件,抓住主要的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称为建立模型法.有时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所要探究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来直观、形象的表达物理情境.如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它们却可以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

例题4(2010年江苏省无锡市)自从汤姆逊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列哪个图形最相似()

探究方法点拨大家首先要在头脑中再现学习过的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子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核外电子在原子核的引力的作用下,绕核高速运动.这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太阳系中太阳位于中心,行星在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转.它们在空间结构和运动方式上都是相似的.

触类旁通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涉及到建立模型法的还有:通过光线探究光的传播路径与方向;杠杆也是一种理想化模型,由于受力的作用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形变,在探究物理问题时可以忽略不计等等.

五、 实验推理法

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的探究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它既要以实验事实作基础,但又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到结论.

例题5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如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1) 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 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 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 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 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

探究方法点拨对于实验推理法一定要明确,来源于实际实验,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所以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合理的推论.第(1)小题前3项我们都可以观察到实际的现象,故它们都是事实.而第4项无法通过观察得出,但是我们可以由合理的外推得出,故是一种推论.

触类旁通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涉及到实验推理法的主要有:我们在探究空气能传声的实验中,逐渐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的声音逐渐变弱,于是我们推理得出将真空罩内的空气抽完(即真空),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从而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等等.

六、 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的清楚明白,常常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类比使人们对所要揭示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认识,找出类似的规律.

例题6学生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如图所示的力学实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相类似的规律,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水压使水管中形成水流;类似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B. 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地,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C. 抽水机工作时消耗水能,类似地,电灯发光时消耗电能

D. 水流通过涡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涡轮的动能;类似地,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探究方法点拨本题所涉及到的水压――电压,水流――电流,抽水机――电源,水能――电能等,都非常类似,故A、B、D都对.但C中提到的“抽水机工作时”给水增加机械能,并不消耗水能,所以是错误的.

篇13

2、累积法 ,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进行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得出被测量值;

3、替代法 , 测量某个与被测量相等的量,用以代替对被测量的直接测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