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育竞技与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提出建设竞技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目标以来,我国各级体育系统单位不断增加对竞技体育项目科研的投入,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效益问题,也引起了体育界的高度关注。随着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科研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对现有的体育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作用,已成为提高体育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实行“举国体制”以来,各级体育系统单位对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如自2007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对专项运动训练科研经费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长。显然,不断增长的运动训练专项科研经费有力地支持了竞技体育科研活动的进行,为我国体育项目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在管理制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条块分割,缺乏统筹。
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项目,省市区体育局相关项目,省级非体育系统项目,市县体育局相关项目,等等。这些部门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门获得独立预算。此处,其他政府部门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相关的项目和经费,如残联项目等。在缺乏有效统筹的情况下,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导致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分散使用,科研项目重复设置,造成体育科研工作者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而同一成果也可以向多主管部门进行结题。这种情况,助长了体育科研工作者到处申请项目,找关系立项的情况发生。条件分割,缺乏统筹安排,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资金难以共享。有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不到10%,而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利用率为20%以上,竞技体育科研经费成为一些体育工作者争食的“唐僧肉”。
(二)分配不规范。
目前竞技体育经费分配模式主要是“项目申报制”,对经费和项目不是分开管理。这种分配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只要项目立项,经费就能拿到手,容易造成申请者重申请轻实际研究的现象,结果往往达不到申请时的要求;二是动用“关系”争取项目经费,这样有“关系”的人,有学术影响的人比较容易立项。
(三)支出管理不严。
超范围支出主要表现在:以购买研究设备,合作研究之名吃回扣;用于运动训练研究以外的消费。
二、应对措施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导致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严重浪费,而且体育竞技事业规划的完成将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项目为载体,做好经费的统筹工作,做大经费总盘子。
长期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几乎都是单一的行政拨款模式。从目前的竞技体育科研需要来看,不仅要加强统筹,还要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以政府的科研经费为引导,实现多元筹资。总的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经费与社会资金的结合,国家经费与地方经费的结合。具体方法为:(1)实行非政府资金的优惠政策,在财税、规费、利税等方面对专项科研项目的立项、研发、使用实现更大的优惠,使有限的资金能更多地直接用于竞技体育专项上。(2)增加配套,要求使用单位或个人对政府划拨的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能安比例给予一定的配套。(3)实行科研项目招资,鼓励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筹集科研资金,实行风险同担,利益共享,这样才能给竞技体育专项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二)量入而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尽管这些年我国政府在竞技体育科研的经费投入上增长较快,但与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相比,缺口还是较大的,根据财务管理关于资金分配的原则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有限的经费集中使用,才能在一定时期解决一定的问题。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为21世纪竞技体育做准备的思想指导下,制订了四年一个奥运科技攻关计划,集中在某几项奥运会夺牌项目的研究上,同时,以这些项目为中心,促进与其相关项目的发展战略简称为“0004工程”(即2000年至2004年奥运会发展战略工程),集中使用政府及社会筹集的竞技体育科研资金,以此解决重点问题。这些年来日本的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特别是冬奥会的冰雪项目已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了冰雪运动的大国。这些成功的范例给予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很大的启示。我们的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使经费跟着项目走,实现两个“倾斜”,即向重点项目倾斜;向潜心研究、学术水平高、研究成果丰富、信誉度高的竞技体育科研专家倾斜,把有限的经费投放在某个队或某个人上。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申报项目与申请经费分开,申报的项目经评审合格后进入不同层次的项目库,然后把经费与项目一起打捆,把经费安排给中标的一方。
(三)按成本效益原则,加强科研经费运行中的财务监督管理。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指耗用一定的成本能够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以及在保证一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在体育事业活动的物质投入,其效益集中体现在体育科研工作者对体育科学的贡献上,产生有影响力的成果,提高单位和国家的体育学术地位。因此,首先要把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放在支持项目成果应用实践上,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对科研经费的申请、支付、管理、监督进行规范,健全监督的组织体系,既要避免职能重叠,又要防止出现漏洞。其次在经费使用的内部控制上,要把经费支配权完全交给项目负责人,把事权与人权也交给项目负责人,给项目负责人发挥作用提供空间。并且要对资金流向做出严格规定,有条件的要建立专门的账户,特别是对待国家一线运动员训练的专题研究,这样可以较清楚地反映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去向。再次是建立与效益挂钩的经费拨款制度,根据竞技体育科研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特别是竞技体育某一项目训练进展情况,要分批次拨付经费,改变只要项目立项,经费就能一步到位的现象,最后以成绩证明再拨付全部经费。最后是建立由出资人成立的监事会,对整个竞技体育科研过程实施全过程监督,科研单位或项目组织定期向监事会报告该科研情况的经费管理情况。
(四)实现竞技体育科研管理网络化,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在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的迈进过程中,社会要求对其科研经费财务信息做到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根据专项训练科研地点常常不同的特点,实现竞技体育科研管理网络化。这就要运用会计电子化基础和应用网络技术,使财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共同建立这个特殊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这样就使经费管理由事后控制转化为事中控制,由被动代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管理,确保“多、快、好、省”地使用专项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管理制度改革
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首当其冲的是体育道德问题,体育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使得每名冠军,都会得到丰厚的奖级。在这样的诱惑下,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主管部门,都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绞尽脑汁,采取各种非正常手段。第二就是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专业运动员选拔的淘汰率是极高的,平均每年的淘汰率都会达到40%左右,意味着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面临着失业。第三是均衡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放不均衡,导致各个项目发展不均衡。
这一系列问题都对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随着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的骄人战绩,全国人民对于体育事业的关注在近年来达到了最高点,如何借助这样一个时机进行我国竞技体育的战略转型,如何通过体育体制的改革来完善我国现行体育制度所存在的弊端,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 政府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依靠行政手段集中办体育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中,政府一直在扮演着重要甚至是包办的作用,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但是由于政府不重视社会竞技体育组织的利益,大大影响了社会与公众对竞技体育的参与热情。中国最初的全国体育领导机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是一个半官方的社会体育组织。但是体总和后来成立的中国奥委会,包括它们下属的各个协会,在实际运行中基本上都被体育总局的各部门实际取代,不能发挥作用。
二、 资金来源过于依靠行政手段
竞技体育发展到现代,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具有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它的消耗惊人,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就根本谈不上竞技体育的发展。由于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广泛采取国家统一兴办和管理的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成为了很多竞技体育项目的唯一资金来源。虽然从90年代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后,社会办体育逐渐从口号提出后,社会和个人资金开始不断注入竞技体育当中。然而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资金对竞技体育的支持是非常弱小的。
三、 选拔体制过于被动
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最根本的载体。我国目前各运动队对于人才的选拔形式过于单一化,参与选拔者往往都是被动的,往往是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体校、专业运动队的挑选,而后进行长期的训练比赛,退役之后接受国家的统一安置。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热情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大量的家长不希望孩子吃尽苦头去做不稳定的工作,出于对子女前途的担忧,不希望他们从事吃苦淘汰率又极高的专业的竞技体育项目,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一般也很难形成对竞技体育的参与热情。2009年各体育报纸网站报道的中国奥运足球适龄运动员只有不到50人的可怜境况,已经到了令人心痛的程度。
四、 运动员保障制度不完善
运动员是具有特殊身份和困难的公民群体,几乎所有中国竞技体育项目,运动员开始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都集中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生涯当中无法接受系统的教育,他们除了专业体育技能以外,缺乏其它的生存技能。另外,很多运动员的伤病在退役之后仍然威胁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国家并没有因为这些特殊情况对运动员有特殊照顾。在2006年,曾出台了《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但是这份文件,仅仅简单的指示将运动员按照属地原则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对运动员的医疗需求,也仅仅限于有条件的地区自行办理,对于运动员的退役之后的工作安排、补充教育和继续教育问题则完全没有涉及。并且,这份文件把数量众多的没有运动队编制的基层运动员排斥在外。应该说,这份文件的规定,对于建立完善的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五、市场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进入职业化以来,体育本身也呈现出商业市场化的特性,如美国的职业篮球、棒球、橄榄球和冰球联盟,每年都有几百亿的市场收益,每届奥运会的门票销售和电视转播都会带来好几十亿的收入。近年来中国的某些体育项目进行了职业化、商业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除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一些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力大的项目已经进入市场以外,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仍然运行于举国体制之下,沾不到一点市场经济的甜头。并且,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在职业化十多年之后,仍然没有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各种功能也并不齐备。
六、 体育法制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体育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完善和发展的一个“硬伤”。在我国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由于法律规范的缺乏,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没有法律依据,也就缺乏权威性。很多出现的问题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困难。
我国的竞技体育从90年代初就开始尝试各种改革,但是由于经验的欠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不能到位,改革也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反复的走了不少弯路。
纵观其他国家竞技体育改革的路径,我国的“举国体制”是完全效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欧各国的竞技体育模式,东欧转轨各国体育体制的转轨均实施“休克疗法”。主要特征是:按市场经济要求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体育活动的财源不再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拨款,而是主要依靠社会自我筹集,彻底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体制,变举国体制为全民体育体制,将体育服务推向社会,并尽最大限度地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和合作。这种改革方式与我国现在的国情是不符的,我国的竞技体育担负着通过体育竞技在国际上树立民族以及大国形象的重要责任。
在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方面,美国无疑是世界各国中最成功最优秀的。美国的各项职业联盟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并且以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作为载体发展的。而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技体育市场发育水平,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竞技体育依靠市场自我造血。如果将资金投入的任务完全寄托在社会投资上,必然导致在一段时间的经营亏损之后,投资方远离竞技体育,甚至使原本有意投资的企业和个人放弃投资。但从目前的客观事实上来说,经济水平决定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中国竞技体育还不具备相应的市场化条件。关于现有体制的改革,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资金来源社会化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上至国家,下至省、市、区,无一不是被财力有限的政府包办的,随着竞技体育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各体育比赛奖牌的争夺就变成了各级政府沉重的财政包袱,但是优异的体育成绩无疑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纵观近几届全运会的金牌榜各个省份的排序,基本上就是该年度全国各省GDP的排序。广东、福建等竞技发达的省份每年在体育事业上的财政支出都在4-5亿,不发达的省份的政府是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多资金去与发达省份进行金牌争夺的。有些省份即使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苗子,最终也会因为训练条件简陋和个人待遇微薄而流失到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
据统计北京奥运会是史上最昂贵的一届奥运会,其总耗资也达到了2950亿元人民币,如果这笔费用像以往一样完全由政府负担,那政府绝对会吃不消的,但是这笔资金通过市场开发,由广大的赞助商和其他组织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除诸多赞助商的鼎力支持以外,与奥运相关的众多特许经营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电视转播权是其中非常丰厚的组成部分。在举办大型赛会方面,中国体育主管部门已经在实践中获得了利用和吸纳社会资金的成功经验。
(二)建立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中国竞技体育当初提出职业化改革方向的初衷就包含了提高运动员的收入、解决专业运动员的工作与生活等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通过职业化道路来解决这些矛盾,目前我国市场化的体育项目只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少数项目,一些冷门项目,如游泳、赛艇、柔道、射击、举重等项目根本与市场沾不上边,而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中市场化比较低的项目数量至少占到90%以上,这些项目的运动员在运动队期间,除参加大型比赛能够获得比赛奖金之外,平时的补助和津贴非常微薄。即使是从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篮球等项目的运动员,也并非都能够像体育明星那样拿到高额年薪和广告收入,作为一个体育大国,中国在运动员保障方面亏欠太多。长此以往,必将使竞技体育的参与人数减少、群众基础薄弱,体育成绩就更无从谈起。
(三)建立完善的体育法律体系
中国目前唯一的一部体育方面的法律诞生于1995年,该法只是简单规定了国家在体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对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社团等方面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实际作用非常有限。体育法应该是民法、刑法等专门法在体育领域的体现,应该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法律体系。中国体育立法目前最迫切的工作,应当是迅速借鉴民法的基本精神和有关规定,对职业化竞技体育项目各俱乐部的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对竞技体育参与主体的身份进行规范,从法律上明确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地位;调节运动员、教练员与俱乐部的劳资关系,保障职业俱乐部和运动员个人的经济利益。并且,针对运动员个人在劳资纠纷中的弱势地位,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力争能够更全面、更积极地保障运动员合法权益。
(四)推动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实际上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情况,很早就已经出现,但是之前由于表现不明显因为并未受到过多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程度越来越明显。这种分离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不均衡,而且在增长速率上金融经济的发展也要明显优于实体经济。这是因为不管是规模、资金、还是发展实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金融经济都展现出比实体经济更加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分离差距的逐渐扩大,到时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越?碓蕉嗟男幸悼吹浇鹑诹煊虻挠攀疲?因此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力资源进入到金融领域[1],正是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形成的良性循环,导致金融领域的范围越来也大,整个资源是固定的,大量流入到金融领域因此实体方面的活跃度就大幅下降。
金融经济出现的强大甚至直接制约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比例上的失衡导致在金融经济中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各种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转入到了金融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掩盖实体经济中内在的问题,导致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分析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其原因比较多。从时间上看,由于金融经济晚于实体经济,也就是说金融经济是倚靠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科技的进步金融经济逐渐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出现分离现象。其中资本结构改变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以及在金融管制方面的过于自由化[2],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金融经济得到了更多的优势,在这种优势下金融经济的领域不断扩大,其金融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就得到提升,从而导致金融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还需要提到的就是关于金融相关制度的解除以及自由化,限制的解除使得资金的流动更加自由,我国的国际贸易量会直接出现非常明显的增长,汇率限制的解除也实现了固定制度转变为浮动制度。各种各样的原因累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越来越明显。
三、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的措施分析
1.控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的这种分离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速度,这一点提示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偏向某个经济,而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实体经济,因此政府在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实体经济的作用,将其作为金融经济发展的支持,树立起一个金融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分离问题。
2.稳定经济发展速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整个经济的发展即离不开实体经济也离不开金融经济。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金融经济发展过于快速,失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经济非常容易面对巨大的危险,因此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要对金融经济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举措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经济的良好发展。我国政府需要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确保实体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条件[3],并充分发挥出金融经济的价值。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到交易需求,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甚至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相辅相成。
3.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考虑金融经济自由化
二、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改革.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体育经济发展势头也十分喜人.但体育经济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目前.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以外.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不少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网吧上网聊天方面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2.传统体制的制约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体育的积极性形成了“居民低收入一政府投资一福利分配一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
3,体育消费有效需求不足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形成体育消费和体育投资热.而中国目前还不能形成这个热点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民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O%.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而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比美国低24个百分点.比印度低1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在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可供消费的部分较少.用在体育消费的部分就更少了。
.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体育市场体系建设.要以gI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缺乏专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三,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整个体育行业部门还仅仅处于场地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写作硕士论文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就成为迫切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1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市场是沟通体育消费与生产的桥梁.是满足居民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强毒健身意识,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人力发展农村体育、妻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妻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应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集资为辅.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之有主有从.互:为补充。
3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集中建
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体育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写作医学论文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1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传统就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和日益高涨的高等教育需求情形下,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再单单依靠社会和政府的力量,社会和政府也无力解决所有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有效解决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创业教育。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如何发挥体育学院的优势,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当前我院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对我院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人才无缝对接意义重大,也必将开创我院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对我院经管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是时代要求、社会所需,也是我院全体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人们多将“创业”一词理解为创建新企业。但当前“创业”一词的外延已有很大的延伸,创业可以发生在各种企业和组织的各个发展阶段。我国创业教育进行了近十年,国内学者也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不难看出,不同的定义各有特点。基于本文所指向的创业活动实践主体——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大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对“创业”定义应该是相对宽泛意义上的,融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表述为“个人或团体,依据自己的想法(即创意)整合资源,开创事业并获得财富的过程。”
创业离不开创业教育。不管在哪一领域实施的创业教育,不管创业教育要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也不管它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如何,都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综合能力。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得出更具广义性的创业教育定义:创业教育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因此,可以推出,高校创业教育是指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以能力而非以学历为导向的教育,它是大学创新教育的深化。[1]
3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为获取经管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一手资料,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涉及经管系三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理解;大学生创业意识、动机;大学生对目前我院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的意见;大学生对我院创业教育的具体需求等,希望通过对经管系学生的调查,掌握一手资料,探悉我院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共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问卷222份,回收率为93%;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5%,见表1。
3.1 经管系大学生校内外创业实践成果及立项
3.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近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校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组织的大学生活动,例如2010届学生刘畅、于美至参加了2008年12月13日—15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东亚区特奥发展论坛。学生在近2年的校内科创活动成绩突出,有15人次在系2011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2010’西安体育学院首届大学生科创论坛大赛、2011年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
3.1.2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建设中,尤为重视对学生实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建基地等方式。2007年至今,该专业学生还多次参与校内外的科创类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另有7人次在2011年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奖,5人次在系2011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小论文竞赛中获奖,有12人在系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07级经济班学生付蓉在2010年陕西省大学生在线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3.1.3 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市场营销方向)建设中,非常对学生实践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该专业学生还积极参与各种科创类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6人次在2010年学院首届大学生科创论坛大赛中获奖,有6人次在系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奖。
以上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学院学生处、团委组织开展。2011年学院教务处推出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经管系立项6项。近几年陕西省和西安体育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经管系在校内外获得了许多立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3.2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系学生创业教育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校体育认识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认识较为局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正在朝着经济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体育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体育经济市场与管理机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内容
要想了解和研究高校体育经济的市场和管理机制,首先要了解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内容,这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由于高校体育不同于其他体育,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必须结合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形势,发展其市场运作能力和手段,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1、消费市场
高校体育的消费市场主要消费者就是高校学生。学生作为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比较强,这就促进了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高校体育满足了商品消费的全部特征。因此,高校体育经济市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商机。
2、竞技市场
近年来,体育经济比赛对消费者的吸引巨大,也创造了更多的商机。经济比赛在高校开展,一方面可以吸引观众从而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新的体育经济增长点。在市场运作中,有效的途径使得高校体育经济市场获得机会和资金,产生巨大效益。
三、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功能
高校的体育活动建立在高校这一特殊的单位之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资源由市场自发的配置,但是在高校体育中免不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因此,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和功能不能完全由市场经济界定。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目的不同于市场经济以利益最大化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标。其仍然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之下,高校的体育资源受到计划的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范围。综合高校的教育性质和面对的人群,高校经济活动的目的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功能也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其具有自我造血的功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费预算均在计划范围内,这就严重制约了其体育活动的创造性,由于受到计划经费的约束,很多活动只能在计划内进行,不能完全满足学生需求,对其长期发展也不利。但是高校体育经济活动的自我造血功能可以克服这一约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使自我服务功能。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下,加上体育运动的商品性质,其自我服务功能可以满足师生体育活动需求。
四、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
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策划主要是对经济活动结果进行预测并且加以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市场环境
高校体育经济的市场主要是指与体育相关的劳务产品和流通场所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目标确立,包括对本校的体育商品、体育资源、体育文化和校园师生的消费能力进行分析,明确法规法律要求,保障经济活动顺利进行。
2、明确经济目标
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还是获得经济收益,高校体育经济活市场策划要在分析市环境的基础上明确经济目标,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数据分析经济活动效果,并指导实践活动。
3、制定活动方案
在环境分析和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可以展开方案的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者几项活动进行策划和设计,明确经费预算,人员安排和时间,制定出合适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高校体育经济市场的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体育市场的策划实行,需要市场的管理机制的完善。现代化的体育市场应该是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合理的经济活动。但是在目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的体育市场经济活动必须更加下功夫进行管理,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完善资金管理机制
高校的资金并不同于一般企业自负盈亏的资金,高校资金部分是专项资金,部分是针对产业项目获得的资金。因此,高校对资金管理要专门化。首先设置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监管,防止资金的不合理流出,确保使用效率。其次要增强高校体育经济活力,降低政治控制和计划管制对于高校经济活动的制约,保障其蓬勃发展。最后,要端正认识,高校体育经济不完全与市场经济相同,要做到资金的合理利用,明确投入与产出关系,注重创新和发展。
2、运动竞赛的管理
体育比赛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回报。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式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引进一些经济效益巨大的体育比赛。在引进比赛时,一方面要考虑比赛预算的合理性,要对财务明晰,做到有理有据。另一方面,财务支出要进行审核,保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减少浪费和无效,保障高校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活动场馆的管理
高校的体育馆成为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重要的比赛都选择在高校的体育场馆内进行。因此,加强对活动场馆的管理也很有必要。首先,体育场馆的开放和使用以不影响学生正常教学为前提条件。其次,体育场馆要根据自身能力,合理承接适当体育项目,避免场馆的过度使用。最后,场馆要充分利用资源能力,使得高校体育经济能力充分发挥。六、结束语目前,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值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从资金管理、运动竞赛管理和活动场所管理进行管理机制的探究分析,以期完善体育市场的管理机制,促进高校体育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作者:刘业飞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成分。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逐渐的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从而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房地产发展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2.1对目标认识模糊,缺乏相关政策
近些年,为了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政府有效控制房价的快速上涨,保证居者有其屋。一方面,由于缺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导致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长远的发展计划认识模糊,甚至出现片面和错误的认识。再加上.对目标认识模糊,使得短期的政策和长期的规划思路完全不统一,更严重的出现相违背的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政策,导致房地产行业跟随政策的改变而出现波动,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而且相关政策的不完善给投资者创造了可乘之机,扰乱了市场正常发展的秩序。另一方面.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处于被动的状态,只注重事物管理,然而却缺少长期的规划,对事后的调控较多。
2.2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房地产是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虽然近些年国家政府为了稳定房价而密集推行了许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定多数流于形式,部分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其执行效果不佳。同时,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与颁布远远跟不上实施细则的制定与颁布,我国对房地产经济的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两级监管,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管理范围未能明确划分、职责调控不到位,导致我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出台都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具有高收益、低成本的特点 ,这成为了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成为了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地方不断推高地价、拉高房价,从而形成官商相—致的利益链条,使得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管理难度逐步加大,宏观政策无法落实到位。
2.3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从全世界各个国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确保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然而,在我国国内。房地产行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房地产行业缺少健全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应该具备从开发、建设、管理的完整体系,然而现如今我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房地产市场的法律。事实表明,我国房地产法律法规的建设根本不能满足当前房地产飞速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很多法律真空现象。
另一方面,目前对房地产的经济管理主要凭借行政权威,大多数相关文件的颁布都是以国务院的名义颁布的,相关法律缺乏严肃性、普遍性。尽管在某些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具体的实施要求并不完善,导致土地市场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如果长时间进行下去,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并且如果现有的各项法律法规没有真正落实,那么将会直接降低法律的效力。
3 解决房地产经济管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3.1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指导短期实践
在充分了解我国的特殊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要更加明确房地产经济管理的整个思路,发挥短期效应的作用,并且还要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对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情况作详细的调查。根据市场的调查结果,合理的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计划,而且,这也是保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途径,从而有效避免出现“涨则紧,跌则松’的状态。
3.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难以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予以彻底解决,只有改革现有的房地产管理体制才能有效改善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不足。政府应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应履行的经济管理职能,调整和优化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正视市场失灵的存在,在充分发挥市场自身调节功能的基础上,依据市场经济的变化给予适度、适当干预,从而建立起有利于房地产业良好运行的合理管理机制,以为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创建完善的社会环境。对于腐败和官商结合的不法行为政府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与此同时,还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典型的负面例子,警示人们,从而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氛围,保证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3.3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积累。现阶段,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势在必行,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运行,约束房地产管理行为向合法化、合理化、适度化方向发展。首先,我国应以法律法规体系来有效制约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作用的发挥,以规避由于政府过度的行政干预对房地产市场秩序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运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我国房地产全方位、综合、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不断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和《土地管理法》加以完善,并尽快出台与此相关的实施细则,将房地产交易管理、开发建设管理、中介机构管理等均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中。同时,提高我国房地产业相关政策规范的严肃性、可操作性、稳定性、层次性,促使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 对“国五条”操作细则的一点看法
笔者以为,地方政府对于“国五条”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有落实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地方政府与房地产有利益关联,如果地方政府拥有调控选择权,很有可能不是为了控制房价,而是为了土地财政。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认真审视各地细则,甚至有必要启动约谈和问责程序,以维护宏观调控的公信力。一方面,应该对那些没有按期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地方,即没有按期出台细则的地方,进行公示或者点名批评,以促使所有地方尽快出台各自操作细则。另一方面,对各地细则进行检查,凡是不符合要求者,理应责令去完善,让细则具有可操作性。当然,必须由国家部门制定的细则,应该早日制定并公布。 总体来说各地颁布的细则比预期要宽松。因为社会对房地产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反应最强烈,从地方出台的细则看,基本上遵循国家的口径,因为国家的细则没有更多的详细的办法如何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这方面还没有具体到如何收。
5 结束语
总体说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经济的不断改革,使得房地产在经济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并且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房地产发展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和企业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房地产经济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必要时采取相关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指导短期实践、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典型的负面例子,起到警示的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氛围.保证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068-01
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的生态规划设计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而生态园林又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西蒙兹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空气污染的城市之后,人们又企盼着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于是返朴归真成为时尚。
随着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人们不得不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园林景观行业,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设计已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或是图纸上的空谈,而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要位置。生态主义已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和本质的考虑,其创造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一、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在设计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们的多维感觉。园林景观内的休憩、娱乐设施,诸如亭、沙发、亲水平台以及花架等均以人性化设计为本,兼顾功能与美观,体现出绿色生态的现代化要求。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评估周边地区环境特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因地制宜。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的在于发现,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
3.注重空间。园林景观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4.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从而抓住其关键性因素,以求少走弯路,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元素、景物,表现景观最主要的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
5. 注重时效。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园林景观是随季节和时间变化的,是有生命的,是处在不断的生长、运动、变化之中的。因此,设计师提出将运动中的花园作为自然持久的作品。风景园林师必须认真研究时间性和时效性因素,注重园林景观随时间变化的效果,以塑造随时间延续而可以更新的、稳定的园林景观。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
主题是在规划、建筑、景观 3 个方面进行诱导设计,将项目地块潜在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同时运用成熟崭新的设计理念统领全局、纲举目张,为其后的各个环节赋予中心主旨,营造出一系列具有内涵和价值的景观。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称为风格。同一主题下可能有多种风格,不同主题也可能用同一风格来表达。在主题确立的基础上,运用园林艺术和技术的各种方法,因地制宜地使主题中的艺术形象得以生动的实现,这是以意驭术、文循意出的过程,亦是融情入境,寄托设计者思想感情的过程。为主题的实现寻找准确、适合的园林形式,称为赋形。园林的布局,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足,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等均要在主题的引导下统一协调安排。园林构景要素山水、植物、建筑、道路、标题等均是主题所依附的重要物质形式,也是框架基础之上不同类型的嵌块。组景上可以通过文化脉络的延续、与原有主题物的承接、主题景观、标志物等的序列关系来强化主题氛围,景观节点处一些功能简明、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带有意境的小型建筑物或小型艺术造型体也是主题的点睛之笔。在场地范围内,利用可改造的要素构成与主题相关的平面形式,是规划层面上对主题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之一。
三、结语
在人们对环境不断关注的今天,园林景观的设计已然成为热门的社会专业,同时对设计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泛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园林设计中应该遵守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明确景观主题的体现形式,营造生态美观实用的园林景观。
一、前言
在现代建筑行业中一定要不断加强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有效地控制并且抓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这两点是一个建筑项目最为基本的要求。经济管理就能够达到有效合理的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能够合理有效控制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之后能够符合国家规范和要求。
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涉及到较多的内容,比如资本预算、财务预算和经营预算等预算方面:还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管理、验收管理、建筑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方面。经济管理活动具有全面性,加强各个方面的管理,有助于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非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资源进行考核、分配以及控制,可增强建筑工程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之间的协调性,帮助企业既定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加强企业建筑工程的经济管理有助于有效进行项目的成本控制,获得更多的经营效益。
三、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奖惩机制的有效落实。
在一个建筑工程企业之中,权责分离、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对本钱的管理。而在现代社会之中,许多的施工企业往往因为部门和岗位之间权责不符合从而无法做到有效的考核制度,这样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拖沓倦态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制度往往没有得到贯彻的落实,只是做了表面的功夫,而因为工作失误而应该得到处罚的员工时常出于情面等原因而不了了之。所以这种奖罚无法贯彻落实的奖惩制度没能充分考虑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实施效果,这不仅仅对于员工工作积极性大大挫败,更会使建筑工程本钱管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建筑工程企业能否贯彻落实奖惩机制实现真正的权责分离是员工关心的核心问题。
2、完善权责分离机制。
建筑企业要坚守权责分离的准绳做到奖罚分明,这是促进建筑企业的本钱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有效方法。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往往由于各个部门与具体的岗位之间的权益不相映衬,使考核的难度加大,无法考量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劣性并且造成奖惩模糊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国有的施工企业由于大锅饭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奖惩工作往往一概而过,这种只布置工作而不考虑其效果的做法不仅仅会挫伤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给企业的工作造成不小的难题和无法估量的严重损失。
四、加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措施
1、引进先进管理人才
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来说,可以通过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的方式来提升管理创新水平,对于现代化企业内部的人才引进问题,可以不断地开发新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多元化的测试方式来获取人才,积极地利用网络化的宣传方式实现企业的宣传和人才的获取,在人才渠道的获取上也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问题,则是可以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员工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通过科学化的培训机制,针对有发展需求的员工为其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会,为其发展创造基础条件;针对其他追求的员工,则需要实施相应的管理机制来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争取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实力,为其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建筑工程企业还可以在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来进行员工管理制度的构建或通过外聘专家进行指导的方式来落实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实施。对于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考察,通过科学化的员工管理制度能够更好的提升管理效果,并且根据内部管理制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问题解决措施,保证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2、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体系
现在市场上的竞争更加,价格比以前更低,但是成本在增长,企业的负担很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企业生产经营非常困难。面对难题和压力,需要企业领导认清形势,创新机制和体制,从项目预算管理着手,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要进行改革,企业要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改善本企业的管理,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一、项目预算管理的强弱, 根本保证是体系制度
如何约束成本管理行为,确保企业项目责任目标的实施,增加公司经济效益,就要更加完善公司的管理体制和有关制度。例如某些公司实行公司下设分公司,分公司下设项目部这样的三级管理体制,分公司是利润点和管理重心。这样分公司一级的管理就可以取消,另外建立企业项目管理委员会,使得公司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加强,工作重心向项目转移。
把项目管理作为主线,推行项目经理制,全方位推广“项目法”施工,把责任成本承包作为主要的施工办法,不断地革新、改进各项管理。使业务流程更加顺利,这样才能实现项目预算管理的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为了把项目责任成本落到实处,就必须实施项目成本测算
在改进管理体制,项目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并且管理效果很好的情况下。因为许多工程项目是一次的,所以就要要求各项目经理部和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在开工建设以前对每一个工程,研究不同的设计和组织施工,确保工期、质量、安全,还要进行不同设计效益的比较,选出一个最优方案,降低成本,项目部要依照选出的最优方案,编制设计和组织施工,并且上报企业的项目管理部门。企业项目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价格组成、价格分析、签订的合同以及编制的设计和组织施工措施,测算项目的成本。最终确定项目成本、上缴的利润和费用、人员设备等内部资源配置计划。
三、依据成本因素,完善成本控制
施工的方案、进度、质量安全等因素严重影响着项目预算管理的好坏,制约着项目成本中人力和物料的消耗。要完成项目预算管理,实现项目责任成本目标,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面四项工作:
(一)工资分配是否合理,影响职工的劳动积极
影响工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它也直接制约着项目直接成本的发生。关心职工收入的同时要考虑企业的承受力,劳动力价格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因素,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非决定因素。产品市场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科技含量、质量可靠、周到服务、适销对路上,而不完全取决于生产成本。一味压低劳动力价格,确实节省生产成本,但同时损害了劳动者的利益,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结果生产效率反而会下降。倘若陷入成本与效率轮番下降的恶性循环,企业只能倒闭。
(二)强化现场材料的采购和管理
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是整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采购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耗用资金最多的一个环节,它同时也是目前项目成本管理中普遍失控的环节,也是参与人员损公利己腐败产生的环节;材料采购和管理的优与劣关系到了整个项目成本管理的成败,它已成为对施工项目管理重点关注的领域;怎样做好材料采购管理,成为我们需要正视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做好采购管理,应该从两个层面着手,分别是从技术层面提高业务的执行能力和从系统建设方面创建采购的环境,并不断从这两个方面持续改进,最终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益。
(三)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施工组织设计
预算成本控制的关键是施工的合理安排,劳动组织与工程进度的速度相结合。与工程进度的加快相结合是最大的节约,反之就是最大的浪费,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体现在施工生产的全过程,施工的安排合理与否,劳动组织和技术进步与否,资源的配置科学与否决定着企业的成本水平。
(四)强化分包合同管理,也是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
分包工程的合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与项目之间上下联动,使整个管理过程透明化、程序化,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达到合作双方的双赢。分析分包工程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与未能规范合同签订和执行的程序有关。因为一项分包工程管理是否到位,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包工程合同管理的水平。
四、为了保证项目预算管理,要对成本管理检查考核兑现
通过项目管理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项目管理是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是确保实现成本目标的必要条件。强化全员的成本核算意识是实现项目经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是体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重要环节。
五、推行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体会
科学的项目预算管理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今年,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开始推行项目预算管理,机电工程分公司5名财务经营人员按照“突出成本,创新经营,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在兰州、大连、玉门、克拉玛依等15个项目部展开了项目预算管理工作。
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对项目质量、进度与费用的集中控制,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预算范围内,将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在一起,有条不紊地实现项目目标。企业财务经营人员要按照这一思路,使项目预算管理在各个项目部专业施工中有序推进,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大多数中央企业都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质量、防范财务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剧烈变化,金融危机蔓延,外部需求持续疲软,内部价格高位运行,企业的效益空间不断缩小,面临的风险与压力越来越大,部分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企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是中央企业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国资委在2011年11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2012年7月,又在京召开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专题会议,要求中央企业不断改进预算管理,做强做优,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因此,中央企业要以全面预算管理提升活动为载体,找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提升方案,细化控制措施,切实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和管理水平提升。
一、当前中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确立不科学,预算管控失效
全面预算是一个闭环流程,从目标确定起,经过预算编制、执行监控,最终落实到绩效评价。在这个闭环管控过程中,预算目标是行动指南,是企业在特定时间内应达到的水平和努力方向,绩效评价是保障,是促进预算目标实现的手段。
目前中央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业绩考核与评价的压力,部分企业没有理清预算目标与业绩考核的关系,为实现业绩考核目标而设置预算目标,表现为蓄意夸大业务活动耗用的工作量或蓄意缩小生产经营产出水平,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以考核为导向调整或修正预算目标,与企业的现状、能力、市场需求、战略目标等脱节。业务部门预算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关系和重要性,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管控、约束及考核,与财务部门就指标讨价还价,预算目标仅有财务部门制定的一、二级目标,没有业务部门分解的三、四级目标,预算责任未全面分解、落实,员工肩上没有责任,预算管控积极性不高。
2.预算过程控制薄弱,管理引导作用不强
全面预算管理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资源与业务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协调和控制,优化管理流程,规范管理行为,落实目标责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稳步实施。可见,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为引导业务活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然而这点并没有引起部分企业的重视,其虽重视预算编制,关注预算结果,但对预算执行过程却疏于管理。在预算指标下达后,财务部门仅在月末、季末、年末将预算执行数据简单汇总,略加分析,便形成一份全面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由于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跟踪与监测,预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不能提供有效的管理建议,预算的作用大打折扣。预算缺乏刚性,审批程序不严,预算调整申请和预算外支出申请经常发生,缺乏预算执行动态的跟踪、检查与考评,过程控制流于形式,影响了预算的有效实施。
3.预算信息反馈不足,决策支撑能力不强
预算信息反馈应为经济运行监控和经营业绩考评提供信息支持和依据。准确、及时、全面、深入的预算信息反馈可以让决策者了解经济运行背后的问题,及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起到决策支撑作用。
部分企业重视预算编制,但忽略预算信息反馈,没有建立系统的预算信息反馈体系,或预算信息反馈体系不完整,预算信息反馈流于形式,缺乏定期的预算执行情况书面报告、例会审议及预警提示,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不深入,与生产经营脱节,影响了预算决策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
4.预算考核形式简单,激励效果不明显
考核是确保预算管理落实到位必须的环节,是传承成功经验、优化管理、使企业不断成长的关键。但在部分企业考核导向不正确,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对考核结果讨价还价;考核方法不科学,仅仅是对数字超支或节余的考核,忽略了预算意识、过程管理等;考核范围小,仅对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没有进行层层考核,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
二、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精细管理的程度关系企业的成败。全面预算管理唯有向精细化方面深入推进,才能切实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1.细化目标管理
预算是战略实现的保障,预算目标是对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的分解和细化。企业应以发展战略为核心,考虑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结合生产经营实际能力和未来潜力,兼顾规模、效益、质量、进度与风险,建立稳重求进的预算目标体系。
(1)企业应全面分析前三年经营数据,考虑当前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潜力,评估未来三年经济形势,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分解量化为长、短期预算目标,如五年规划预算目标、三年规划预算目标和年度主要预算目标。
(2)采取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沟通的方式,首先确立业务预算目标,如销售预算、采购预算、生产预算、投资预算等,再根据业务预算目标确立财务预算目标,如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资金预算等;根据预算项目性质的不同和部门职能及业务的不同分别设置差别化预算控制目标,如费用控制总额,生产成本控制设计成本、采购价格等。
(3)以细化预算科目为手段,层层分解细化预算控制责任,将企业整体预算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具体的行为目标,横向分解到月份,纵向分解到最小单元,落实到每个人、每台设备,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并制定管控措施,纳入员工薪酬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2.精细过程控制
强调预算刚性管理。严格预算审批程序,规范预算管理流程,年度各项预算应按照明细项目进行编制和批复,预算一经批准下达,一般不予调整,因预算前提重大变化、发生重大临时预算项目、出现重大不可控因素等原因,导致对年度预算完成影响较大时,可按程序申请调整预算,确保预算外支出一事一议、专款专用。
强化预算归口管理作用。按照“业务谁分管,预算谁控制”的原则,引导业务部门建立部门预算台账,按照预算项目及金额办理资金结算,每月结合具体业务进行预算执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确保预算执行过程受控。
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的跟踪、检查与考评。加强与业务部门交流沟通,对预算项目进行跟踪与监控,从根本上找到成本费用发生的驱动因素和控制点,从而正确把握经济运行情况。对重大预算执行差异进行分析调查,查明原因,制定应对措施,降低经营风险。对业务部门预算基础管理工作、措施及预算执行典型事例进行考核点评,推动业务部门增强预算意识,使其能主动进行预算管理。
3.深入信息反馈
预算信息反馈报告体系以预算信息为载体对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的决策支撑,是企业决策体系的一部分。完整的预算信息反馈报告体系包括预算执行反馈制度、预算异常预警制度、重点事项独立报告、突发事件紧急报告制度及预算例会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系统的预算信息反馈报告体系,定期进行预算执行信息反馈,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对预算执行情况实时反馈。财务部门作为全面预算归口管理部门至少每月应编制一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告内容要与业务结合,重要项目、变动幅度较大项目、预算差异超过10%以上的项目应当单独列标,重点说明,整个报告应当清晰可读,让决策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了解数据背后的经济运行情况,从而有助于制定管理决策。每月公示预算执行情况,对关键指标重大差异进行预警提示,对影响企业预算执行的重点事项、突发事项应当快速反应、实时报告,内容应当包括事项陈述、原因分析、预期影响、解决措施等。进行专项预算定期分析报告,由业务部门结合具体业务对部门分管预算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充分发挥业务部门归口管理作用。预算委员会应定期组织召开预算分析会,以预算为主线全面分析市场、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建议。
4.建立全方位考评激励制度
预算考评是落实管控权责的重要手段,是发挥预算价值创造功能的关键环节,科学、公正、严格的考评能发挥企业优势,惩罚消极、不良行为,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预算考评制度,确立考核标准,明确考核程序,做到考核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其次,考评应多样化,业务部门的预算意识、预算行为及预算结果都应纳入预算考评;从考评方法上,根据业务不同确定不同的考核措施,确保考评措施切实可行;从考评形式上,应将月度动态考评与年度综合考评相结合,月度动态考核重点考核业务部门的预算意识,能否主动分解预算指标,制定预算管控措施,进行预算执行分析;年度综合考评是对各部门的预算完成情况的总体评价,每年末进行一次;从考评层次上,实行多层次考评,董事会对经理层进行考评,预算委员会对各职能部门进行考评,各职能部门在部门内进行二次考评。通过多样化的考评,实现全员预算管理。考评内容、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考评应收集业务部门反馈意见,提出完善措施,不断改进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精细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控制目标,但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基础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作为支撑。建议企业建立自动化程度高、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系统,与采购、生产、管理和财务核算等信息系统联通,实时收集分析经济运行数据,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5.
[2]陈令辉:财务预算精细化控讨[J].当代经济(下旬刊),2010(11).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大量饮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的疾病。表现为运动、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紊乱,面色潮红或苍白,呕吐物或呼吸有明显的酒精异味,部分患者血压低,四肢湿冷,呼吸缓慢不规则,严重可出现昏迷,甚至导致中枢麻痹或心脏抑制而死亡。如能及时救治可挽回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2008年2月~2012年7月共收治35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现将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 2008年2月~2012年7月共收治35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年龄最小13岁,最大54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
1.2 诊断 分期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6版内科学[1]有关急性酒精中毒诊断标准及分期。35例均符合,兴奋期8例,共济失调期22例,昏迷期5例。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5例(呕吐物为咖啡色、血性等),合并血压下降者1例,合并外伤者3例。
2 治疗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酒精中毒患者口腔分泌物、呕吐物较多,而自己又不能有效排除,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窒息,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尤为重要。
2.2维持循环功能 建立静脉通路 补充液体,促进排泄,必要时给予速尿,昏迷病人插尿管。
2.3 洗胃 对于饮酒6小时以内的中、重度患者洗胃效果非常好。但是洗胃是一项侵入性有创操作,对患者的口腔、胃部均会造成很大的刺激,一次洗胃相当于一次急性咽炎,急性胃炎。因此,要严格掌握洗胃的适应证、禁忌证。合并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血压、心脏病、深昏迷、休克的患者禁忌洗胃,若患者可以配合饮水、催吐者可以不洗胃,对于躁动、兴奋的患者若必须洗胃一定要做好制动措施,以保证安全。 2.4 解毒剂的应用 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可使血中酒精含量明显下降,使患者快速清醒,是目前治疗酒精中毒的首选药物[2].
2.5 胃粘膜保护剂、保护肝功能药物的应用 临床常使用维生素6、奥美拉唑、肝泰乐等药物。
2.6 并发症的处理 恶心、呕吐者给予胃复安,上消化道出血者给予止血、制酸药物,血压下降者予以升压药物维持血压。
3 护理
3.1 监测生命体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氧,血糖。
3.2 注意保暖 酒精中毒患者全身血管扩张,散发大量热量,皮肤湿冷,体温低,末梢循环差,有甚者寒战,发抖,尤其是洗胃后的患者。因此,保暖尤其重要。可以加盖衣被,应用热水袋、电热毯,提高室温等措施。以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温,增加患者舒适度。
3.3 确保患者安全 对谵妄、躁动患者要专人守护,加设床档,以防止坠床。
3.4 心理护理 进行健康宣教,允许家属陪伴,给患者关心、安慰,倾听患者诉说,让其发泄心中的郁积、不满。
4 结果
3例合并外伤者清创缝合后数日痊愈,一例血压下降者经观察2日后出院,其余33例均在24小时内痊愈出院。
5讨论
一次大量饮酒,尤其是空腹状态下,可出现急性神经、精神症状,对此类患者,加速排除体内酒精和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3]。同时,正确的救治及护理措施能减轻酒精对患者的危害。
参考文献
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的,以多媒体信息为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新经济潮流和形态,并包括对现有经济规律、产业结构、社会生活的种种变革,是信息化社会的最集中、最概括的体现。
一、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竞争环境。
(一)传统的中介作用淡化。
当网络技术成为经济环境的构造基础时,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因为网络经济下允许商家和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流,所以再把交易交给第三方来主持或经纪就显得多余。这样,交易过程已经不再需要中介的参与,互联网成为最终的无中介载体。当买卖双方可以进行直接接触时,商就被跳过了;当旅行者可以从几个目的地中选择一个,对费用进行比较和分析,并直接预订最满意的方案时,旅行社就被跳过了;当新闻和信息可以及时地、直接地送达用户时,出版商和媒体公司也被跳过了。市场对中介的需求受到削弱,这给传统的中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那些在传统的充满中介的市场里运作良好的公司,带来了不小的困惑。
(二)竞争空前激烈。
网络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在网络上,商家若想生存,必须每时每刻都要振奋精神,利用从网上获取的大量最新信息,制定正确的产品计划,推出无可比拟的客户服务,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网上就会发现它正面对着成千上万个不知名的竞争者,而消费者对此却很满意,竞争的结果使消费者得到了更优的产品、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
(三)空间限制的消失。
信息网络把每一种商业经营活动从其所在的地理范围解放出来,地理范围将不再约束某个公司的愿望或者其市场规模。与此同时,网络经济下的企业可以通过提供较低的价格和把更多的财力用在设计比其他地域更受欢迎的销售站点来吸引用户。很明显,一旦那些在网上从事商务的公司,在互联网上推出产品或服务,公司就立即拥有了拓展领地和潜在客户的机会,即使是一家地方性的公司,也将会有潜在的全球性顾客,因为信息将会在任何能接入互联网的地方被用户接受。
二、竞争力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差异性与来源。
(一)竞争力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差异性。
1.内部要素优势实现竞争力。在网络经济下的企业营销活动中,体现出速度制胜的原则:即谁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快,谁就拥有了最大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反应速度体现在整个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包括获取有效需求信息的速度,根据有效需求信息生产出相应产品的速度,将产品发送给消费者的速度,以及得到顾客反馈信息的速度。在此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了信息控制的重要性。
2.网络规模优势体现竞争力。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面对的是有着个性化特征的客户需求, 需要给予客户更多的选择机会。单个企业的力量往往不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 合作式的竞争将是网络营销环境中企业间竞争的普遍形式。这不仅表现为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而且, 产品服务相类似的企业之间在网络中也会发生横向的联合,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网络规模优势,从而体现竞争力。
3.优质或创新服务体现竞争力。在网络经济环境中“,创新, 被模仿,再创新”将是企业间相互竞争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开放式的环境和实时的信息传递速度的特征, 能够使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模仿来推动创新的发展。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1.管理能力、人力资本与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
第一,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二,企业的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第三,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2.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
第一,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第二,创新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3.营销技术与营销网络。
第一,营销技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第二,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三、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一)提供差异产品或服务。
信息技术使企业能够不断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异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多品种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于被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替代的“独特”的产品服务体系,或者形成互补性产品和服务竞争优势。
(二)改变传统竞争方式。
信息技术几乎彻底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竞争方式。这种改变表现在多方面,但以下三方面尤其重要。首先,信息技术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面对中间商(如批发商)的竞争逐步改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其次,信息技术使企业从以往的以产品或服务设计与管理为中心的竞争模式,转变为以产品或服务营销为中心的竞争模式;最后,由以往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与质量的有形竞争转变为争取消费者信心的虚拟竞争。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之一,这种资产通常以股票市场价值的形式来体现。
(三)扩大产品竞争领域。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企业竞争方式,而且极大地扩大了企业竞争领域。一方面,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时空压缩”效应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网上竞争日趋隐蔽和变化多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时空放大”效应,特别是使企业之间的联合和竞争可以不通过宏观世界的物理接触而仅仅依靠二进制数字信息世界来实现,这种变化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
(四)促进产品与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艺新产品和新想的效率。互联网技术和其他通讯技术使全球知识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国界流动,信息流动创造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培育出许多新知识。信息转化为知识是网络经济时代的难题,同时也是企业如何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变成竞争优势的难题。
企业创新活动将由于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加频繁和积极。
(五)打破营销地域障碍。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企业可有效地打破政府设置的各种行政性的,或地理性的空间隔离,直接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可以绕过海关和税收部门进行跨国交易活动。直接面对数字信息世界的国际市场,使企业长期保持对国际价格波动的敏感性,从而为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参考文献
[1]黄仙姜。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J]对外经贸实务,2002,(2)。
[2] 张洪敏。企业管理的中心与重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