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Z8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分析

该课题属经济学领域一般层次的理论型研究,通常情况下需要首先检索时间跨度为5年左右的文献,再视具体情况回溯5~10年。信息类型涉及中外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

(一)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检索课题的学科范围和研究的方向性质,确定需要查找的检索工具如下。

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万方《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群》

3)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

5)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

(二)确定检索词

首选检索词:中国经济形势(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发展方式(Development Mode);全球经济形势(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三) 分类途径

从课题分析可知,本课题的学科分类是属于经济学。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类目设置,可选用分类号S作为大类检索入口。

二、拟定检索式

CNKI检索平台基本检索式:(中国经济形势OR全球经济形势OR通货膨胀)AND(发展方式OR增长方式OR宏观调控);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式:k=(中国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形势+通货膨胀) ˆ(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宏观调控);

外文数据库通用检索式:(“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OR “gobal eonomic suation” OR inflation ˆ)AND brakˆ and (development mode OR increasing mode OR “macro-control)。

三、筛选检索结果

根据不同检索系统的语法规则,对上述检索式作适当的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检索字段进行检索,对上述数据库分别进行了检索,并利用网络搜索引擎(baidu)进行了补充查找;时间跨度均为15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00余篇,现按文献类型部分列举如下.

(一)期刊论文

1.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

2.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二)博硕士论文

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2. 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三)学术会议论文

1.祖强;梁曙霞。后危机时代加快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考[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11

2.Jun-e Liu Information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101149 Beijing,China Xiaoshuai H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056038 Handan,China Zhanglin Gu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1601 Beijing,China。Macro Strategic Planning For Beijing Logistics[A]。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CCTAE 2010。2010/06

四、文献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仍是全国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我国一些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达到或者出于领先水平,如: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

但目前类似的研究大多比较狭隘,从检索的结果看,其纵观整个经济运行层面及其它相关领域的交错分析较少,因此,此课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价值以及学术意义显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五、学术论文写作

众所周知,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比较困难又比较复杂的一年,是两个问题兼而有之的问题。从困难程度来说,没有2009年那么困难,保增长不是主要任务。复杂程度也没有2010年这么复杂,2010年所谓复杂,是很多问题我们看不清楚,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中间会孕育什么风险。在2009年预计2010年的时候,大家说今年的膨胀压力会比较大。从2010年三月份,一系列调控政策就出台了。包括限制房价的政策。到了5月份,当时在人民银行开会的时候,很多学者又担心中国也会出现通货紧缩。3月份,又开始发生新变化,美国开始货币放量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这就显示出了2010年宏观调控的一些复杂程度。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在总的态势来看对往后经济发展将起着一定的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要强于预期,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基本抵御了2010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和随后的欧盟刺激政策退出的冲击。展望2011年的全球形势,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预测在4%左右。美国经济仍可维持适度增长。欧盟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表明市场信心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大。日本经济增长前景相对暗淡,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又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而日本经济仍可保持正增长。

其次,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化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尽管2010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 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仍在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相当于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这表明,当前财政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财政政策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第四,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展望2011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到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国内价格水平特别是PPI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明年国际价格的稳定对保持国内价格稳定比较有利。

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问题而提出的。  2.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更加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4.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作者简介:崔柏(1972-),男,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图书学与信息学技术

孙毓川(1974-)男,河北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馆员

参 考 文 献

[1] 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8]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2] 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3] 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4] 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篇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58

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有着投入资金少,占用资源量不大的优势,成为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契机,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网络创业成为大学生自我创业的新途径。但是处于这种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创业也存在很多的创业闲境,如何有效的面对这样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1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新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欧美地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青年失业率逐年增加。从国内形势看,虽然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但是依然面临着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大。2014年全国毕业生高达727万,被称为是史上最难就业季。同时,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民营企业倒闭,使得其吸收毕业生就业的效能难以发挥出来。上述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难以好转,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局面。

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择业观念就势必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当务之急。而随着择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自主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并且积极在各个领域尝试自主创业。网络创业,即在新型网络传媒发达的背景下,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创业。相较于其他性质的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有以下特点:其一,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人类,其对于网络本身就比较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选择这样的方式去创业,是其兴趣所在;其二,网络创业对于社会经验,资金需求等都没有过高的要求,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创业途径。

2 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

一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一3%,网络创业的成功率更是远低于此。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

2.1 创业准备工作不充分

通过调查发现,创业准备工作不充分,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弊病。具体来讲,其一,很多学生都会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并且比较集中的表现为服装、化妆品、美容产品或者充值服务等,在进行此类领域创业的时候,往往没有对于市场消费、产品的价格、营销的方式进行思考,更多的情况下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开展,缺乏创业调查研究,往往很容易出现风险;其二,将网络创业理解得过于简单,难以从经济利润的角度上去思考创业方案,常常出现实际的付出难以获得相应回报的情况。

2.2创业风险意识太淡薄

首先,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在确定网络创业项目的时候,往往难以从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去分析;其次,在创业团队建设方面,团队成员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团队管理制度,也是创业风险意识的重要弱点。

2.3 网络创业知识技能不足

网络创业同样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网上开店,还是建立门户网站,软件应用开发,都需要相应的营销策略,交易平台,运营模式等。很多创业者都缺乏这样的自我学习能力,在遇到不了解的问题的时候,总是忽视其存在,由此使得创业受到负面影响。

3 大学生网络创业困境的合理对策

基于对以上几点闲境的讨论,创业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3.1 注重市场研究,选择正确的网络创业项目

首先,依据自身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界定创业的市场方向,无论是电子商务网站,还是社交网站,都应该明白其对应的市场环境,消费群体的特点,不要一窝蜂的堆在同样的领域中去;其次,合理定位自身优势,比较竞争对手的缺陷和不足,以建立自己的网络服务品牌为出发点,开展精准的网络营销方案,以打造比较好的网络创业效应;最后,从个性化需求出发,力求创新,以更加吸引人的方式去提供商品和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规划。

3.2 不断自我提升,实现网络创业技能的培养

其一,积极学习网络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组织领导,软件应用能力等,使得自己成为合格的网络创业者;其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创业期间出现挫折,应该积极看到其中存在的缺陷,积极构建自己的核心素质,为后期的各项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其三,不断培养自身的领导规划能力,领导好自己的团队,是做好各项网络创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3 提高风险意识,保证网络创业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树立资金风险意识,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控制运营成本,避免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其次,做好货源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准备好第二供货渠道,一旦出现了货源的问题,可以及时的采取另外的方式进行解决,以保汪正常运营活动的开展;最后,做好创业资金运营管理方案,保证对于各项支出和收入都记录在案,为后期的各项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4 结语

网络创业同样更需要知识、技能、领导组织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大学生应该明白这一点,一旦参与到网络市场环境下,就应该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去夯实自己,以便更好的应对各种挑战。相信,随着在此方面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网络创业将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商学院网络创业研究中心.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Z】.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篇3

2.学历与就业分析。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

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篇4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居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第四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占有重要地位。国务院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中指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内容。可以预见,“十三五”时期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新关键期,如何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把握“十三五”时期重大发展机遇,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学界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国际形势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正在推进,世界需求结构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换挡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也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复苏加快,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前景稳定,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全球经济复苏仍将持续,经济增速有望加快。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趋于好转,以印度、印尼、古巴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同向联动的趋势。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预测,我国“十三五”前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15年全年增长速度将达3.2%。全球经济整体回暖,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调整中,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这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2、产业升级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不断加码,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形势将更复杂严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在世界转型大浪潮中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无疑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联合国《2014年工业统计国际年鉴》显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过去四年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仍然持续高于他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说明,制造业仍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展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增加到35.5%。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日益加快,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持续提高,高技术工业产业成长非常迅速,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据估计,中高级和高级技术行业现在占到工业化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的75%,但传统的农工行业至今仍然主导着最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联合国预测,今后10年,工业化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鸿沟将会继续加大。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产业升级必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推动产业集聚化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达国家纷纷把产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少国家将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一种重大政策付诸实施。日本为克服产业空洞化、提高全球竞争力,推行产业集群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行动计划上:一个是由经济产业省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涉及IT、生物技术、能源等领域;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法国为防止企业外迁,斥资15亿欧元在法国各地扶持67个不同产业的“竞争力集群”,成为法国“全新的产业策略”。这67个“竞争力集群”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是六大具有全球领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第二梯队是9个“全球使命计划”,第三梯队是52个“国家使命计划”。韩国通过产业集群政策促进地区产业分工和提升创新能力,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国家均衡发展5年计划》,指定了8个革新示范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制定了《韩国2015年产业创新战略》,提出产业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集群创新上,将大力培养新的成长产业群作为产业创新的重点。如今,发达国家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几乎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美国著名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加州葡萄酒酿造业集群;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器产业集群、白金汉郡的椅子制造、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剑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德国南部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索林根刀具业集群、巴登-符兹堡机械业集群。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产业集群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有效集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这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形势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推进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和大力推动产业转移等重大部署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1、全面深化改革,产业升级将成新常态

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未来可能长期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自2012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7%~8%之间,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经济增长进入到中高速阶段,下行压力较大,增长条件和动力已发生深刻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产能过剩呈现出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外需超常增长的“风光”不再,社会人口、收入结构正经历转折性变化,在经济合理运行区间内,微刺激政策正在加码,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主旋律,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提速必将成新常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产业升级势在必行。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转入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基本告别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增长速度“下台阶”;更意味着经济结构出现趋势性新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上台阶”。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近年来,我国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这也为产业升级进入新常态提供了重要基础。

2、区域战略的密集推出将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在产业转移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正积极实施从沿海起步先行、逐层向内河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推进西部开发,将中西部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最大回旋余地,同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振兴茶马古道、打造长江经济带、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各类区域战略相继实施,京津冀、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等诸多区域集聚发展,区域集聚发展为产业集群培育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和支撑载体。

3、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推动产业集聚与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成为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的主导力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生产邻近消费市场以及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国内产业转移整体呈现由三个“三角”向三个“泛三角”区域拓展,即由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向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泛环渤海周边区域以及沿江、沿交通轴线拓展和集聚,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及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产业转移进入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除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承接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及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在世界转移产业的重心已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方向转变的大趋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东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明显增强,承接产业由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这将倒逼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技术持续升级,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基金项目:本文属第三批“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赣才字[2013]2号);2014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14ZD04)。)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

中国当前通胀形势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十一五”结束,中国经济速度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水平质的提升。不过长达二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也隐秘了不少发展隐患,由于经济增长过快,且持续时间长,加之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劳动力充足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投资过热、投资过剩和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于兆坤,2012)。

在长达二十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终于在“十二五”的第一年回落到10%以内,这也是二十年之后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以前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如今已经转变为依靠科技和知识的力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社会低通货膨胀率发展的稳定局面(李勇、王媛媛,2012)。2011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着陆”点,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宏观调控所取得的成效在这一年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也为未来的四年规划部署指明了新的方向。

“十二五”规划前期的中国通货膨胀主要成因有三个因素:国内外投资、国内成本、货币流动。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尽量下调,不过大多省市提出的预期增长目标仍然在10%以上,由此带来的国内外投资者盲目投资,极容易造成经济结构中的某些行业过度投资,致使行业重复建设形成资源浪费(干霖,2012)。

在20世纪90年代到“十五”之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和民工劳动力普遍报酬分配比较低,那时候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制造业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不过随着国家政策调控,工人素质提升,工资水平上涨等因素,工人劳动成本、资源环境成本、融资成本等国内发展要素成本上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成为当下社会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同时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求,而货币流通量不足会引起通货紧缩而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每年国家都发行了大量货币满足市场流通。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增速回落,之前发行的货币现在流通性已经出现下降,造成货币流通阻塞,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这种现象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董明凯,2012)。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伴随着新形势下的通货膨胀及其形成因素,综合考虑现在全球金融动荡,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制定政策以追求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当前中国经济研究的主要背景(干霖、董智勇,2012)。

2011年中国全年CPI指数为5.4%,远超年初预定的4%的目标(见表1),全国经济增长9.2%,较之上一年的10.3%回落了一个百分点,将经济增长率降低到了两位数以下。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近两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水平的普遍上涨,不少企业相继遇到了“用工荒”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发展必将要面临更大的问题,就业人员就业方向和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需要企业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沈坤荣、田伟、李子联,2012)。前几年依靠吸引国外投资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出现改变,近几年国内投资者逐渐开始投资海外,不仅国际资金开始减少,同时国内资金出现了外流,国内投资难以赶上中国经济发展需求。同时由于中国前期货币总量过剩,资金外流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高升,货币流通性受阻而引发的物价上涨问题必将会愈加明显。

经济发展离不开外贸交易,但近几年欧美国家鼓吹的“中国”,直接导致了中国产品不断被欧美国家以各种理由实施反倾销打击,严重阻碍了中国产品的海外销售(孙静娟、丘书俊,2012)。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提升工作人员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用事实回击一切质疑者。总体来说,2012年国内经济发展较为稳定,CPI指数有所回落,经济保持增长没有出现过热,通货膨胀率也相对稳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做到了向资金技术型发展模式的稳定转变,如图1所示。

通货膨胀下经济稳健增长的调控政策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不能全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调控政策和方法,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国土面积小,大多数发展模式都属于技术密集型服务型行业。而中国国土面积广袤,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大国、农业大国,应该根据中国社会的主产业链采取相对应的调控政策(温万德,2011)。

(一)重视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上文中已经做了详细阐述,并且从最近国家连续颁发的政策可以看出,政府完全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例如:因为气候关系导致一些农业粮食大省在某一段时间严重减产,遭受虫灾等情况下,政府会大量收购粮食以稳定物价,确保粮食生产大户不会因为农作物减产而提高物价。当然,对于某些滞留农作物,国家也会在第一时间用市场同比价格将其收购,在情况有可能发生之前就将问题解决。

(二)保农保粮

要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问题,在中国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保农保粮,确保农业、粮食的稳产稳价。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率升高都是因为食品价格率先上涨,新一轮通货膨胀同样没有例外。2011年上半年CPI指数上涨5.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达到了两位数,往年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同样远远高于CPI上涨指数,可以说明粮食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决定性地位。每年中国都会大量从农业大省收购大量粮食,为的就是以应变将来某个时候突发的粮食危机,好在虽然国土耕地面积日益收缩,不过仍然每年农业都能丰收,确保了粮食储备的稳定。

(三)改变中国负利率状况

利率如果低于物价上涨率,很明显,这样的存款利率是负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负利率。由于负利率的产生最大的受害者是社会中低层,这必将导致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政策调控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将利率由负转正,例如:国家可以通过银行储蓄存款保值,以保证利率在通货膨胀率高起时居民财富水平不会降低。

中国现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整建议

虽然中国是资源型大国,但是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以及对资源的低利用率上取得的成果,这在如今的发展规划当中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了。加快转变经济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调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想让经济稳定发展,必须要将社会物价水平控制在某一个稳定水平,波动不能太大,应该尽量在百姓的理性思想和实际经济能力接受范围当中,这就要求在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当中起伏不能太大(陈朝旭,2011)。以前中国的调控政策通常是在价格超出承受范围之后才会进行调控,这在现在要求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显然是不行的。制定一个中长期的调控目标,且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而预备几套宏观调控计划,这是一个国家对社会宏观调控体系成熟与否的一大标志。根据中国前二十年的经济发展特征和历史经验来看,将经济增长率设定在8%-10%这个区间平稳发展,CPI指数保持在4%上下,这两大指标最适合中国现有国情下的社会发展,既可以保持经济活力,又能保证通货膨胀率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稳定物价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调控经济发展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到中国现在的发展实情,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中国要从一个发展中国家过渡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这是必定要经历的阶段。从刚开始盲目追求工业化发展到逐步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发展,在2012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之后,现代化发展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人口众多,在发展阶段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点甚至能让世界上所有的投资者眼红,大量商机让他们开始将大量货币投入进来,造成资金过剩、热钱大量涌入的情况,极易造成经济发展阻塞,不利于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性对待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空间,有效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本身的发展特色,把握住国内市场优势,才可以保证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稳定。

结论

总体上来看,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历过一段长时期的腾飞和考验,期间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石油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带来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动荡,仍然能够持续较为稳定地发展,标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改变中国现有经济模式和经济产业链,新的宏观经济调控方向产生已经迫在眉睫。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日益国际化进程中逐渐全球化,尽管这时期的全球金融动荡难免对我国产生影响,但分析新形势下全球金融动荡对中国的利弊可化“危”为“机”,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中国本身国情,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调控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的过程中,仍然要坚持以稳定物价、保证国家粮食储备为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为突破口,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积累下的各种隐患,重点要将社会当中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贫富差距问题解决,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十二五”时期价格水平总体稳定、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兆坤.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15)

2.李勇,王媛媛.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原因分析[J].浙江金融,2012(1)

3.干霖.中国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2(4)

4.董明凯.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协整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1)

5.干霖,董智勇.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

6.沈坤荣,田伟,李子联.通货膨胀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5)

篇6

一、引言

热钱是指国际间从事牟利活动的短期资金,它为追求最高报酬和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进行短期投机性活动。热钱加速流入会形成资产泡沫,造成需求旺盛、市价高涨的繁荣假象。而热钱迅速撤出,又会造成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回顾历史,无论是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热钱对亚洲国家经济的破坏程度,还是08年越南出现越南盾迅速贬值、股市楼市暴跌和物价飞涨等经济动荡,都能看出热钱正在逐步成为国家正常经济金融秩序的严重威胁。

那么,我国到底存不存在热钱呢?数量又有多少呢?张明(2008)指出,到2008年3月,热钱数额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而唐旭、梁猛(2007),摩根士丹利王庆(2008),都表示流入中国的热钱数量有限。虽然对热钱流入国内的数字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当下,欧美等国的经济遭到重创,而中国经济发展却相对稳定,股市和楼市持续回暖,热钱进入中国将获得很大的收益。在这种预期下,须对热钱加以高度关注。

二、热钱流入我国的原因

1.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美元持续走软

人民币汇率从05年7月汇改后的8.11下降至09年6月的6.8332,已累计升值18.7%,并且仍有持续的升值趋势。而美国由于次贷危机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导致美元不断走软。

2.中美利差倒挂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联储自2007年9月以来,连续7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降息幅度远大于中国,产生了存款利差。热钱进入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无风险套利空间:只要把钱存进银行,就能稳赚不赔。中美利差倒挂趋势进一步刺激了投机资本的流入。

3.国内相对良好的资本市场

在国际经济趋缓,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欧美国家资本市场普遍低迷。而我国经济却保持着相对稳定,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为投机资本获利提供了机会。09年,证券市场和房产市场逐步回暖,深沪两市均全线飘红,楼市销售量持续攀升。流入境内的热钱预期到了资产升值的回报,加速向国内的流动。

三、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引起经济恶性循环

热钱涌入将引起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更多热钱进入的循环。具体为,热钱以外汇的形式进入后,结汇给银行并对换成人民币。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被迫回购溢出外汇,放出基础货币,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而流动性过剩将首先导致资产和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胀;继而增加初级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并逐级向产业链下游传递,直到提高最终消费价格。为了有效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只能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措施来收缩流动性。加息使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进一步拉大,促使人民币升值,这些因素又将会进一步吸引热钱流入。

2.热钱对实际外汇储备的影响

热钱流入时,货币当局大量买人美国的国库券和政府债券。但考虑到买进外汇导致人民币投放量过大,又被迫发行中央票据并且支付利息,这实际上是以亏损的方式向外国投机者保管资金。如果美元对其他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大幅度贬值,这些以美国国库券和政府债券为主的外汇储备就会贬值。一旦热钱流出,我国的实际外汇储备就会大量减少。

3.热钱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热钱不满足于利差带来的缓慢收益,在股市中寻找短期套利机会,变相推动价格上扬,造成股市利好的假象,诱使大量散户入市,当热钱抽逃导致股市大跌时,将造成无数的家庭悲剧。而热钱进入房市参与炒作,则会抬高房地产价格,形成较强的房地产市场“示范效应”,于是很多民间资金纷纷跟风入市,推动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一旦热钱获利后撤离市场,将导致楼价下跌,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退热,并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四、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现存的因素及防范

在全球经济危机有一次到来的今天,中国会否重蹈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呢?我们必须审慎分析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遗漏任何可能的趋势。

09年上半年的形势可以归结为:人民币升值趋势依然明显,但速度减慢;外汇储备再创新高,2009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万亿美元,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8%;通货膨胀预期升温,据央行网站消息,09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显示,物价水平下降趋势在近几个月会持续,通胀预期有所显现,并预测cpi会在今年三季度末触底;楼市逐步回暖,国家统计局对1—5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统计显示,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46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5%;证券市场再次繁荣,上证指数自2008年10月的1664点开始反弹,到09年7月已突破3500点大关,a股和基金开户数屡屡刷新纪录。

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热钱还处于流进阶段,大规模逃离的可能性暂时不大。但热钱抄底撤离后的危害不容忽视,应提前加以。如何不让热钱大规模涌入、让已经进来的热钱难以轻易离开,才是阻止热钱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切断热钱进人的强大利益驱动力。这需要货币当局控制泡沫,打消热钱流入的动机,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窗口指导,引导信贷资金回归到生产建设中。其次,是营造国内良好的投资环境。要使热钱找到在中国长期投资的信心,放弃高风险的投机性炒作。转型为对新兴企业投资和产业升级等经济领域中来,化短期投资为长期投资。再次,要加强对热钱的监管。外汇监管局应对跨境资金价钱监督,实时监测资本项目的流向,加大外汇业务合规性的检查,还要严厉打击地下钱庄,规范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明,徐以升.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j].当代亚太,2008(04)

篇7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黑龙江新农村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12535076

中图分类号:F323.6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进而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而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从纵向层面来看,县上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领导机构,但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乡镇一级基本还没有成立领导机构;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教育、劳动、扶贫、科技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

2、认识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热,农民不热,县上急,乡村不急。当前乡镇工作内容杂、经费紧,加上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难度大,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因而常被挤在一边。乡村两级既无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农民则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还是持怀疑、观望态度,难以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3、基层培训基地设备技术落后。大多数乡、村基本上没有农民培训场所,一般只是象征性的在乡、村办公地点或乡村中小学校挂个“农民培训学校”的牌子,既无专用的校舍,也无专职的师资人员,更谈不上先进的教育培训设备,就连县农广校、县技校等单位的培训场所都是租借的。受条件制约,在乡镇、村上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大都是在露天广场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有时连高音喇叭都配不上,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4、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农民培训师资有的是从高校请来的专家,有的是从县级有关单位临时抽来的在职干部,有的是从农村推选出来的“土专家”,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符合黑龙江省情的农村社会向度

首先,应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治”的局面。

其次,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省的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还应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深化推行“普九”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成人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2、加强统一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要把农民培训工作摆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各级“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牵头、校(学校)基(培训基地)落实”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确定专职领导和人员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特别要加强农牧局在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年度考核及日常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做到组织有机构,落实有人手。

3、大力宣传政策,实施激励机制。

要深入乡村做好宣传工作,向农民讲清务工与务农的区别,讲清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科技致富、自主创新致富的先进典型,让农民逐渐主动接受培训,参与培训。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经过培训取得“农函大”结业证书、农民技术员职称的农民,在农业项目贷款、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给与政策性倾斜,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员,可以聘任为村级农技指导员,并给与相应的资金补助,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4、整合师资力量,创新培训模式。

将县农广校、农技中心、畜牧中心、就业中心、果业局等单位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整合,分为政治理论、实用法规、粮食种植、畜牧业、果业、设施农业、职业技能等若干教育培训小组,从每个小组中选拔1-2名热爱农业、关心农民,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的“内行专家”,作为各培训小组的学术带头人,输送到大专院校进行深造。以后全县的农民培训,不管由哪个部牵头组织,属于哪个教研小组的教学内容,就由哪个小组负责培训,逐步实现培训内容的规范化和授课师资的专职化。

在培训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块。主要培训内容有粮食种植、果树栽植、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等农业实用技术,该类培训一般要深入村组,根据农时和农民要求,选择培训内容,组织农民召开大会进行集体授课培训。(2)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转业培训模块。主要培训内容有电工电子、摄影摄像、机械车工、缝纫、电气焊、家电维修、汽车摩托修理、美容美发、烹饪等职业技术,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农村有待转移输出的富余劳动力和一些脱离了土地或者失地准备转业的农民。该类培训一般是按照与用工单位(企业)签订的用工协议规定的工种、数量和待转业农民的数量、待转职业进行,基本上都是短期课堂式培训。(3)学历法规培训模块。主要培训内容有自然科学文化课程及农村村民自治、农村财务管理、计划生育、土地、劳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村基层干部。该类培训一般采用定期授课、课外自学的学习方式,旨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水平。(4)形势道德培训模块。主要培训内容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三德三观”教育、人口与婚育新风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采用现场讲解、放映录像、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以培育讲文明、守法规、知荣辱、树新风的新型农民。

篇8

1 引言

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处于快速发展的态势之下。根据大量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地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支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可以更好地就农业新技术进行推广,同时为当前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做出有效地推动引导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农业经济推广的方式和管理体制也逐渐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针对于这方面问题,我们应该更好地引入新的发展思路,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调整和创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好保驾护航。下文就对于县级农村地区,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2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职责分析

第一,对于我国农业法律方进行宣传,贯彻执行我党在农村地区的各类政策方针。

第二,对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分析,制定出有效地经济发展计划,实现科技兴农,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提供科学的规划依据。

第三,指导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落实,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进行完善,构建各类经济合作互助组织,为广大农民减少负担,做好各类资产管理和经济统计调查工作。

第四,对农业技术推广给予相应的支持,并且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示范工作、试验工作以及推广工作。

第五,为当地农村提供技术培训的支持和各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3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意义

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和任务,做好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可以更好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备强大的引导作用。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让农业新技术的价值得到体现。对于推广和示范工作进行更好地落实,这是提升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农业科学生产的保障。通过展开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可以对于各类新技术及时地引入到农村地区进行应用,投入到具体生产活动当中,这样可以对技术的价值进行更快、更好地转化和体现,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更好地提升了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对于技术指导、科普以及各类宣传工作进行更好地落实,以每一户农民为基本单位,具有良好的服务深度和服务覆盖效果,这对于提升广大农民自身素质,让农民更好地新的经营管理经验进行掌握和应用。如果农民自身素质不佳,那么整个农业的发展也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形势。为了我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对于广大农民自身素质进行更好地强化,通过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指导服务等工作,让农民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更好地普及,同时也让农民对于当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更加清晰地认知和了解,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智力角度上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

4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构建思路

4.1 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不足

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是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外在需求。当前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存着一定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这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重视。当前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组织不够健全,人才队伍存着一定的缺失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工作队伍的素质有限,结构不够合理,工作方式不科学,工作的执行和落实缺乏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保证和环境条件。

4.2 新时期的工作路径

第一,对于服务的组织进行构建,合理化配置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对于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来说,构建一个科学的服务组织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要对相应的专业人才进行配备。我们要从思想意识层面,对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认知,更好地引发农村地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构建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于专业人才进行配备,同时配合相应的建档管理工作,让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成效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当地相关部门管理者要提升重视程度,对农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进行明确,做好相应组织构建工作的落和推动,对农业专职农技人员进行配备,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为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

第二,加强投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服务工作来说,其相关组织没有盈利方面的特性。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增加投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调整相应经费的投入。在经费投入中,可以联系农业产业链中的各个层级和企业农户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经费投入计划,从资金的角度上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

第三,做好培训工作,以提升素质为己任。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对象是广大农民,而工作执行者则是依靠每一个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执行,他们自身的素质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效果。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各类新技术的涌现,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自身也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更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推进相关培训工作的落实。为了激发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参与积极性,可以引入职称和技术职务的内容,让培训工作的开展落实效果得到最大化的保证,打造一直具备较强服务能力和业务素质的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服务队伍。

第四,做好经营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来说,现有的补助情况的支援不能全面地对于相关工作开展的需求进行满足。在县级地区,可以展开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的购销服务,这样可以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地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让市场流动效果得到很好地提升,并且对经营环节进行缩减,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身利益。这种方式也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服务拥有更强的自给自足能力,这对于提升相应经费保障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来说,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当中智力支持和保证。针对于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特点,我们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展开相关工作,找准切入点,让县级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体现。

参考文献

[1]肖子连.略论农村经济管理的服务作用[J].吉林农业.2012(01)

[2]潘秀英.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建设问题[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8)

[3]孙文义.试论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4(04)

篇9

城市发展迈入21世纪后,物业管理产业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作为物业管理主体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主动为业主提供满意服务,这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下面通过几个方面对物业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阐述。

1 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

在物业管理中需要与业主和使用方打交道,需要与内部各管理人员打交道,也需要与各个相关部门打交道。有效的语言表达要求物业管理人员思维敏捷、逻辑性强,并善于表达自己的意向。有时物业管理人员还要妥善处理、调解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或其他问题而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论。

同时还要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既能维护公司的权益又能把业主的利益放在首位,设身处地为业主着想,得到业主的满意,除了有效的沟通外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消除业主各种认识误区。如:从感情入手,在短时间内拉近双方距离,融洽感情,打动对方,接受正确的观点。

2 组织协调能力

作为管理者,组织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它是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组织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协调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常常需要协调下属之间的关系,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以便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也要协调好本人和下级、同事和上级的关系,协调好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这不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以后长远的发展,也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3 心理承受能力

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又靠人去服务,物业管理可以称作是“人的管理”。俗话说:“一人干事,难称百人意。”物业管理人员往往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任务,并经常会被他人误会或误解。在遇到这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能力即是自控能力,也叫心理承受能力。在物业服务中被业主误解,是很正常也是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的,这时往往个人会感到承受了很大委屈。遇到这种情况时,要学会克制自己:一要心地坦然,没做亏心事,不怕弄假成真;二要心胸宽广,忍辱负重;三要头脑清醒,对形成误解的原因进行冷静、客观分析,并积极设法消除误解;四是要端正态度,受误解之后,决不能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失掉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4 创新意识

作为物业管理人员来说,除了要关注物业产业方面的科技进步和发展应用态势,也要具备自我创新能力,对于那些陈旧的管理模式要加以改进,要将新的管理技术与手段结合自身的物业特点运用到公司制度中。当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很快,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物业建设和物业管理中来。面对新技术的挑战,我们物业管理行为必须关注科技进步,及时提高专业管理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们整个行业的进步。

5 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掌握计算机设计与应用能力也是物业管理人员所应该具备的。目前,企业办公都已经进入无纸化操作状态,在平时工作中使用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绘图软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使我们与业主的沟通更为便捷,能及时了解业主的反馈与意见,也能掌握最新物业行业动态。特别是对物业管理层人员,具备此项能力就尤为重要了,因为许多数据的统计、财务的分析、图表的设计、程序的制作都离不开电脑操作软件。

6 经济与法律知识

物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把物业管理推向一个更新境地的重要途径。只有竞争才能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使物业管理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我国的物业管理必须实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法制化运作。所以我们物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对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及办法的学习,可以使物业管理的管理、服务、经营、收费等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依法管理和运作。

7 良好的写作能力

物业管理中要收集整理各种信息、订立各种合同、制订规章制度、写工作计划、报告、调查报告、建议函等都离不开写作。写作能力也就是文字表达能力,是在物业管理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物业管理人员与业主联系的重要手段。只有观点精辟,内容详实,文字流畅的书面材料才能得到更好的交流和联络,这就需要物业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加强文字修养,勤学多炼,不断提高。

总之,服务应成为物业管理企业的生命,“以人为本”应是物业管理服务的永恒主题。要达到此目标,便需要物业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讲道德,重操守,重诚实,对客户有求必应,对企业忠心耿耿,真正实现先服务后管理,融服务于管理之中,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市场销售经济结构

Keywords:Macroeconomicregulationmarketingeconomicstructure

1.引言

中国经济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续2003年扩张趋势而加速增长。在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经常项目余额逆周期运动而净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加剧问题,一系列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台。从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景气开始收缩而逐步转折下行。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时实现了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实际GDP水平已经接近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促进潜在供给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一季度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控制贷款、缩减财政支出、暂停建设用地审批、清理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经济逐步回落、趋稳。

2).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进口增幅回落。

3).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于稳定。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增速比上年低1.5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年初城镇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在上半年已经明显回落。6月底的累计增长速度已降至略高于30%的水平,下半年投资增速基本趋于稳定。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44840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1.5%。

5).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两者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7和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是1996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1%。从走势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峰值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则快速走低。

总体来看,2004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均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较高水平。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外部影响在加大。

3.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达31355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理性区间回落,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消费增长加快,物价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

1).国内市场销售较旺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2亿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0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5022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2616亿元,增长13.6%;餐饮业2063亿元,增长17.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是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8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037亿元,增长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元,增长1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324亿元,增长26.7%。分行业看,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幅较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3).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2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增幅回落15.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393.1亿美元,增长12.2%,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23.8个百分点;出口1558.9亿美元,增长34.9%,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累计外贸顺差165.8亿美元,主要是进口大幅度回落所致,也反映了国内投资需求增势减弱。出口增幅虽略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格局意味着出口增长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意味着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加剧。

4).工业产出水平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415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较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6.3%;轻工业增长16.0%。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分别增长13.0%、9.1%和22.4%,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分别增长57.5%、23.9%和34.1%。汽车生产增长1.6%,其中轿车下降2.8%。

5).物价水平仍在可接受区间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8%,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较去年全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6.1%,居住价格上涨5.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1%。

6).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9.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7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MO)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存款余额为26.9万亿元,增长15.6%。

以上情况表明,200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上年的良好态势,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瓶颈”,应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基础。

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庞大工业产能一方面使7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资增长和国际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瓶颈的存在,难以支撑持续的投资高增长,而依靠国际市场则必然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内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转化为工业库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产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要保证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使GDP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小幅波动,就需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目前的宏观调控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正确把握调控方向,选择调控目标十分重要。

4.如何调控

在调控方向上,是继续抑制经济过热,防止反弹;还是反向操作,防止经济的加速下行;或是稳定现行政策,观察发展动态;这是目前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判断。如何调控,取决于我们的调控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控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权衡。一是短期和中期;二是内需和外需;三是总量与结构。尽管这三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确实要有所取舍。

第一个方面的权衡是短期和中期目标。

年初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是8%,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极特殊的事件发生,实现这一目标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明年、后年的增速如何。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允许GDP增速回落的底部在何处?如何防止GDP增速的加速回落。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仅仅是工业增长和工业投资放缓使GDP增速适度回落,对于防止今后几年的能力过剩和供大于求是有利的。也就是说,略微降低一点当前的增速,可能有利于今后两年保持相对高一些的增速。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当前增速的回落应有一个底限,我认为中央确定的既定目标就是这个底限。另外,在消费增速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有可能影响GDP增速加速回落的因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增速加速回落,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急剧收缩。所以,在权衡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增长目标时,关键是要把握好对这两个部门的调控力度,以保持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大起大落。

第二个方面的权衡是内需和外需。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10年来,贸易顺差累计约30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每年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考虑到去年同期近80亿美元的逆差,仅净出口就拉高GDP增量约38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结果对增长、就业的有利方面自不待言。如果这样的出口实绩是因为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结果,是在各种经济参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取得的结果,应该说不足为虑。问题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成本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计入,资源的价格偏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也没计入,这就使出口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增大。一是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资源配置恶化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三是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四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造成资本被动对外输出,从总体上看不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无论是维护当前的宏观经济稳定,还是促进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都有必要对内需与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加以评估。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与政策调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适度调整政策,改变粗放型出口扩张战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消费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需求的过高依赖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方面的权衡是总量与结构。

一般说来,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结构比较难;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加。从2002年底这轮增长进入上升通道后,结构性矛盾就日渐突出,主要表现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大,采掘业、资源型产业与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矛盾加剧。今年1-5月,铁矿石原矿量、生铁、粗钢、钢材、铝材、焦炭、纱、布、硫酸、烧碱等产品以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增长;而载波通讯设备、光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机站、电工仪器仪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产品都呈负增长。这表明,结构性矛盾还在加剧。很显然,在总量高速扩张的情况下,结构调整的收效不会太大,而且这种结构的扭曲从长远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平均增速的降低。

5.总结

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结构调整提供适宜的总量环境,需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上下大力气。当然,总量是影响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调整结构还必须深化改革,理顺经济参数,校正经济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篇11

关键词:宏观经济   调控     市场销售   经济结构

Keyword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marketing         economic structure

 

1.引言

中国经济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续2003年扩张趋势而加速增长。在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经常项目余额逆周期运动而净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加剧问题,一系列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台。从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景气开始收缩而逐步转折下行。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时实现了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实际GDP水平已经接近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促进潜在供给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1). 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一季度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控制贷款、缩减财政支出、暂停建设用地审批、清理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经济逐步回落、趋稳。

    2). 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 1154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5.7%。其中,出口 5934 亿美元,增长 35.4%;进口 5614 亿美元,增长 36%。贸易顺差 320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65 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进口增幅回落。

    3).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于稳定。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0073 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 1.9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 19.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 27.6%,增速比上年低 1.5 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年初城镇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在上半年已经明显回落。6 月底的累计增长速度已降至略高于 30% 的水平,下半年投资增速基本趋于稳定。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539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 10.2%,增速比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35573 亿元,增长 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 18377 亿元,增长 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 44840 亿元,增长 12.5%;餐饮业零售额 7486 亿元,增长 21.6%;其他行业零售额 1624 亿元,增长 1.5%。

    5).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 2.8%,两者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 2.7 和 2.9 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11.4%,是 1996 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13.1%。从走势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峰值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则快速走低。

    总体来看,2004 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均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较高水平。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外部影响在加大。

3. 2005 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5 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达 31355 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 0.3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理性区间回落,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消费增长加快,物价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

1). 国内市场销售较旺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112 亿元,同比增长 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1.9%,比去年同期加快 2.7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090 亿元,增长 14.7%;县及县以下 5022 亿元,增长 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 12616 亿元,增长 13.6%;餐饮业 2063 亿元,增长 17.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是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2).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0998 亿元,同比增长 22.8%,比去年同期回落 20.2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9037 亿元,增长 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1962 亿元,增长 1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 2324 亿元,增长 26.7%。分行业看,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1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9.5%,增幅较上年同期高 2 个百分点。

3). 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 29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1%,增幅回落 15.1 个百分点。其中进口 1393.1 亿美元,增长 12.2%,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 23.8 个百分点;出口 1558.9 亿美元,增长 34.9%,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累计外贸顺差 165.8 亿美元,主要是进口大幅度回落所致,也反映了国内投资需求增势减弱。出口增幅虽略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格局意味着出口增长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意味着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加剧。

4).工业产出水平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14415 亿元,同比增长 16.2%,增幅较上年同期低 1.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 0.5 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 16.3%;轻工业增长 16.0%。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分别增长 13.0%、9.1% 和 22.4%,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分别增长 57.5%、23.9% 和 34.1%。汽车生产增长 1.6%,其中轿车下降 2.8%。

5). 物价水平仍在可接受区间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 2.8%,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较去年全年回落了 1.1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 2.5%,农村上涨 3.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 6.1%,居住价格上涨 5.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 2.6%,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 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 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 10.1%。

6).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3 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 26.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 5.1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 0.6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 余额为 9.5 万亿元,同比增长 9.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 10.2 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 3.7 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 (MO) 为 2.1 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 19.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存款余额为 26.9 万亿元,增长 15.6%。

以上情况表明,2005 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上年的良好态势,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瓶颈”,应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基础。

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庞大工业产能一方面使 70% 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资增长和国际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瓶颈的存在,难以支撑持续的投资高增长,而依靠国际市场则必然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内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转化为工业库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产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要保证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使GDP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小幅波动,就需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目前的宏观调控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正确把握调控方向,选择调控目标十分重要。

4. 如何调控

在调控方向上,是继续抑制经济过热,防止反弹;还是反向操作,防止经济的加速下行;或是稳定现行政策,观察发展动态;这是目前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判断。如何调控,取决于我们的调控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控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权衡。一是短期和中期;二是内需和外需;三是总量与结构。尽管这三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确实要有所取舍。

第一个方面的权衡是短期和中期目标。

年初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是8%,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极特殊的事件发生,实现这一目标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明年、后年的增速如何。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允许GDP增速回落的底部在何处?如何防止GDP增速的加速回落。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仅仅是工业增长和工业投资放缓使GDP增速适度回落,对于防止今后几年的能力过剩和供大于求是有利的。也就是说,略微降低一点当前的增速,可能有利于今后两年保持相对高一些的增速。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当前增速的回落应有一个底限,我认为中央确定的既定目标就是这个底限。另外,在消费增速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有可能影响GDP增速加速回落的因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增速加速回落,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急剧收缩。所以,在权衡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增长目标时,关键是要把握好对这两个部门的调控力度,以保持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大起大落。

    第二个方面的权衡是内需和外需。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10年来,贸易顺差累计约30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每年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考虑到去年同期近80亿美元的逆差,仅净出口就拉高GDP增量约38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结果对增长、就业的有利方面自不待言。如果这样的出口实绩是因为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结果,是在各种经济参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取得的结果,应该说不足为虑。问题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成本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计入,资源的价格偏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也没计入,这就使出口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增大。一是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资源配置恶化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三是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四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造成资本被动对外输出,从总体上看不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无论是维护当前的宏观经济稳定,还是促进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都有必要对内需与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加以评估。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与政策调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适度调整政策,改变粗放型出口扩张战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消费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需求的过高依赖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方面的权衡是总量与结构。

一般说来,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结构比较难;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加。从2002年底这轮增长进入上升通道后,结构性矛盾就日渐突出,主要表现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大,采掘业、资源型产业与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矛盾加剧。今年1-5月,铁矿石原矿量、生铁、粗钢、钢材、铝材、焦炭、纱、布、硫酸、烧碱等产品以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增长;而载波通讯设备、光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机站、电工仪器仪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产品都呈负增长。这表明,结构性矛盾还在加剧。很显然,在总量高速扩张的情况下,结构调整的收效不会太大,而且这种结构的扭曲从长远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平均增速的降低。

5.总结

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结构调整提供适宜的总量环境,需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上下大力气。当然,总量是影响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调整结构还必须深化改革,理顺经济参数,校正经济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12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

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报告总结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

实践报告工作汇报辞职报告调研报告党政报告

演讲致辞公众演讲竞聘演讲

就职演说安全生产爱国演讲英语演讲开幕闭幕庆典致辞

贺电慰问领导讲话

党政相关入党申请入团申请

转正申请思想汇报党性分析事迹材料申报材料行风建设

公文范例

主持词

求职应聘个人简历英语简历自我鉴定自我介绍

自荐信求职信会议发言婚丧嫁娶祝福祝贺广播稿

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公务员法政治学习读后感

学习心得创业计划

征文范文应用文论文格式英语作文

综合范文合同范本文秘工作办公表格计划方案社交礼仪

节日相关规章制度毕业设计法律文书时政专栏

论文中心

经济论文

教学论文

法律论文

商务论文

行政论文

医学论文

艺术论文

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教案

站内范文搜索

|网站首页|综合范文|报告总结|心得体会|求职应聘|演讲致辞|党政相关|时政专栏|英语作文|教案大全|论文撰写|经济论文|教学论文|法律论文|商务管理|

|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文史论文|文档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范文先生网>>商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正文

相关文章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

会计论文: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

ERP项目在同力公司的实施调查

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意义和策略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加快实施知识管理,促进传统企业…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管理者收购(…

论国有资本宏观财务目标的分割

为什么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分…

试论会计委派制实施的可行性

有限度的会计委派制及其实施环境

政府宏观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热门文章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济一体化与国家的碰撞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探析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

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

中西方法治理念下的政府公共行政…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论国有资产重组中的合谋行为及其…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更新时间:2007-8-1621:03:58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篇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众多的企业都同时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对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监测,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此企业分别建立了不同形式、不规模的情报机构,并在基础上实施不同程度的竞争情报工作。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垄断地位的影响,国内证券公司一般表现多为重内部数据的经营管理而轻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认识上的偏差和竞争意识的缺乏,导致了目前国内证券公司内基本上没有设置竞争情报系统,造成我国证券行业管理上的一大疏漏。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我国证券公司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重要性,对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思路。

1 竞争情报理论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现状

1.1 竞争情报理论以及综述

竞争情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以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SCIP)的成立为标志,迄今虽不足20年,但其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竞争情报是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过程包括了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产品包括了由此形成的情报和谋略。王沙骋(2001)指出,企业竞争情报模式是指将反映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时间状态和变化的数据、信息及情报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及分析,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企业有关战略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模式,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由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的企业竞争情报辅助分析计算机模式。包昌火、谢新洲等人(2002)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和特点来决定何种企业竞争情报模式(CIS)模式,作为实现企业战略和功能服务的CIS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的CIS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红(2004)把数据仓库引入竞争情报业务,阐述了竞争情报新模式下的工作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1.2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现状

目前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证券公司无论在净资本还是核心资本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纵观各大证券公司有关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现状却仍然停滞不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证券公司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从根本原因上来说,是由于长期受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证券公司大多数把总部和各个营业部的经营业务数据的收集放在第一位,而对于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仍然没有能够引起公司的重视。由于对竞争情报认识的不足,使得国内证券公司根本没有一个正式的竞争情报系统,这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在管理决策环节上的一个缺失。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国内证券公司也都已建立了客户服务数据中心和比较完善的经营业务数据库,但这一系统并没有包括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情报收集与分析的系统,因而在外部环境分析和把握上缺少了抓手。尽管不少证券公司在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设计方面包含了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职能,如有的设立了行业研究中心、咨询中心,有的还在销售部门设立了市场研究等小组,但遗憾的是还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竞争情报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只是收集相关信息并不进行分析的阶段,不能与自身经营管理的决策行为有机地结合。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没有区别主要和次要竞争对手,对于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劣比较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而且各个营业部门的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都自成一个体系,造成相互割裂的局面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情报的收集仅仅停留在业务产品和客户服务层面,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情报。

2竞争情报对证券公司的作用

2.1竞争情报是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

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依据各个营业部收集的比较凌乱和原始的数据,以及比较粗略的分析中得到的信息和少之又少的情报开展工作。竞争情报使得这种传统的面向数据与信息为主的工作方式得到了改变,使其转变为面向更具有价值,更加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情报工作方式。

按照证券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经纪业务的手续费收入、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从信息获取和利用的层次来看,作为高层管理者做出公司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的情报,管理者根据所得到的情报进行的处理行为构成了决策的一部分,因此情报可以说是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中用于公司经营管理者执行决策的指南。证券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中能否占据主动,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与证券公司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的个人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对竞争情报搜集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市场风险和竞争劣势,采取应对策略,规避失败风险。

2.2 竞争情报是证券公司改变经营结构、改善服务、适应市场的需要

从各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有绝对比重,基本上在5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高达89.95%,此外,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总计占30%左右。

纵观国际资本市场主流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和资产管理这两个方面,国内证券公司要想应对国际化竞争的挑战,必须改变业务结构,减少经纪费用收入的占比,增加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占比,这就需要竞争情报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证券公司价值在于客户价值,吸引客户的是服务。改善服务就是打造市场竞争力,而竞争情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客户的需要及满意程度,可以了解竞争者在客户服务上的差别和优劣,从而改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稳定和扩大优质客户群。

2.3 竞争情报可以监测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监测和分析,有利于了了解其他竞争对手中的比较优势和自身存在的差距,有利于公司管理决策者决策者及时、全面地掌握国内外金融同业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从而正确选定目标市场,也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完善,克服市场开拓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竞争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较准确及时地预测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及国内政府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沿问题,比如某家证券公司建立之初,业绩在行业中处于中下游。但该公司通过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分分析以及竞争策略的研究,认为未来资本市场在投资银行这一方面的业务将会有很大得发展前景,于是该公司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财力,确定了开展投行业务的新竞争策略,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业绩直线上升,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3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作为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运行的重要平台,可以为公司提供及时、准确、并具有可行性的情报。它是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层的决策中枢,是公司管理层实施重大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它经历了数据,信息,情报三个过程的精炼,使原本杂乱无序的内外信息和数据成为企业感知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系统,能帮助企业及时洞悉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它也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战略决策和竞争策略的支持系统,能为企业的竞争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主要包括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和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三部分。

3.1 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

收集子系统是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基础。主要职能是确定一种通过各种载体获得相关信息的流程,根据公司总部战略目标以及各个营业部的业务需求确定情报收集的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及时地完成特定任务的信息采集;负责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公司内部环境的跟踪和监视并及时反馈信息;实时跟踪国家的政策,包括政治、经济、产业、法律等政策,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联系。

一是宏观经济,行业状况类情报。①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外部的经济环境,如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②市场状况研究,如消费者的人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偏好、消费模式、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人均储蓄与人均零售额等,用数学模型合理计算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值。③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率,行业内公司主要分布区域和结构,行业内主要客户的分布区域和结构,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等。

二是竞争对手的监测情报。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范围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股权结构、隶属关系、主营业务以及变化、公司高级管理层的主要情况。②竞争对手财务状况。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的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③竞争对手的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市场占比目标、利润目标、市场定位,以及竞争者业务产品的研发、营销及市场占有率状况,包括产品品种、性能、服务水准、技术领先性、目标市场、营销管理政策与营销的架构、策略及收费标准等。

3.2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是证券公司CIS的核心,是竞争情报的“制造车间”。它是以人的智力为主导,通过“黑箱”操作,实现信息的集成、重组和智化。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分析和竞争环境分析,评估竞争对手的相关实力;评价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竞争对手分析。首先要确定主要竞争对手和次要竞争对手。在确立了主要的竞争对手以后,就需要①分析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因为这可以获知对手对整个行业的假设和对自身的认识;可以预测竞争对手对目前的位置是否满意,由此判断竞争对手会如何改变战略,以及他对外部事件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②评估竞争对手的相关实力以及评价竞争对手的优劣势;③识别竞争对手想得到什么:联系竞争对手的组织目标进行辨识;每个企业所确立的战略目标,其根本是基于他们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主要包括竞争对手所信奉的理论假设;竞争对手对自己企业的假设;竞争对手对行业及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假设。④考察竞争对手竞争性强弱:综合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与之紧密相关的内外部商业关系,初步预计竞争对手反应的强弱;⑤预测竞争对手可能做什么:能够知道竞争对手下一步可能会做什么

竞争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包括了:①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②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了:①行业基本特性分析。②行业市场规模以及增长率分析。③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等。

3.3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是公司CIS的输出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企业决策者和有关员工的情报需求,动态地提供情报产品和情报服务。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的基本职能如下:①主要面向公司各级决策层提供所需的情报,同时面向公司内部各类用户提供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各种信息。②通过书面报告、电子文本(Intranet)、个人交谈、定期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情报。③及时将情报服务的反馈信息传递到竞争情报收集、分析子系统,并及时进行补充性收集与分析工作,最大程度的满足公司内部用户的情报需求。④组织职工培训。

4 结语

我国的证券公司的竞争情报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竞争情报理论以及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竞争情报对证券公司的作用以及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当然各个层面的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并且要经过实践的总结和检验。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的研究刚刚开始,它的研究范式还没有建立,它研究的实践来源还比较有限,今后还需要继续深入才行,从而提高公司战略决策的准确性,提高竞争情报在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应用效率,最终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当然,竞争情报系统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它在公司战略决策和公司业务经营的有效应用不仅得益于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企业管理体制与管理理念的创新,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有效激励机制的保障,优秀企业文化的促进。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情报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解决实际的问题,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和运用也要更加倾向于应用研究,同时,竞争情报系统的研究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将竞争情报系统和公司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曾忠禄.企业竞争情报管理――战胜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沙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No.11.

[3]谢新洲,包昌火,张燕.论企业竞争情报模式的建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Vol.38,No.6:82-90.

[4]刘玉照.竞争情报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开发.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6-38.

[5]俞浩进.试论商业银行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金融论坛,2006,No.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