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施工劳动力管理

施工劳动力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施工劳动力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施工劳动力管理

篇1

一、认真学习《规定》,制定贯彻落实措施。《规定》是《劳动法》的配套法规,对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各地要组织有关工作人员进行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和正确掌握《规定》的各项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贯彻落实《规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确保《规定》的全面贯彻和实施。

二、切实将《规定》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规定》提出了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规范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建立失业登记制度、招聘广告审批制度、用人空岗报告制度、录用人员就业登记制度、职业介绍行政许可制度等劳动力市场基本管理制度,各地要按《规定》的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失业登记、录用备案、就业登记和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备案的具体办法,规范劳动力市场各方行为,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各地要根据《规定》提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服务的要求,制定免费就业服务的过渡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免费服务资金来源,确保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到位,在促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取得实效。各地制定的公共就业服务免费服务的实施步骤,请于2001年6月底前报我部培训就业司备案。

篇2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8-0071-02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凭证。2008年1月1日,我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提升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施工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全员合同制的推行,为职工和企业的“双向选择”从制度上提供了保证,但在新旧用工制度交替时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想观念和认识程度上存在差距,客观环境与新制度之间衔接还有一定距离,如在固定用工制向合同制转换过程中,有少数人才想借机“跳槽”,有的企业则想将个别表现不佳的人员“合同”掉。因此,在推行合同制的情况下,如何稳定骨干队伍,留住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合同管理主体缺位或离位

施工企业作为用人单位是劳动合同要约方和劳动力使用者,是劳动合同管理的主体。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只是将劳动合同管理当作一项事务性工作,而没有当作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有些施工企业没有落实专人负责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使得劳动合同管理主体处于缺位状态;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安排了专人负责,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认真管理,使得劳动合同管理处于离位状态。

(二)劳动合同管理的严肃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一是有的单位不能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及时与新参加工作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劳动合同到期后不及时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三是有些用人单位应该变更的劳动合同没有变更,符合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没有办理相关手续;四是部分施工企业和职工不认真履行劳动合同,有的企业不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甚至有意无意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少数职工无视劳动合同的约定,我行我素,擅自离职,损害企业利益等。

(三)完善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劳动合同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是一个严密而规范的系统,应该形成一套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业务流程体系等在内的完整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建立这样一个完备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上述劳动合同管理问题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劳动合同管理不重视,法律意识不强;二是劳动合同管理的法规政策尚不健全;三是一些施工企业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用工管理模式,习惯于行政命令、行政干预,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四是施工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不足;五是部分施工企业落实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确有一些困难。

二、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思路

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涉及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环境的四个方面的工作。从企业外部环境来讲有三个方面:第一,国家需制定相应的法律,2007 年6 月出台的《劳动合同法》正是顺应了这方面的需求;第二,须有与国家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第三,各地劳动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和办法及其对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给予的指导。就企业内部环境来说,即第四方面,企业自身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内部管理规章和办法。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必备条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法律依据,提高了劳动合同管理的法律层次和效力。与此同时地方劳动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进一步充实、完善本地区关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办法,明确劳动合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程序,增强可操作性,以便于企业贯彻执行。

就施工企业来讲,应把工作重点和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上。同时,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劳动合同管理机制。从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变更、解除、终止等经常性工作出发,相应建立一套制度体系诸如劳动合同签订审核制度、劳动合同履行情况检查制度、解除或终止预通知制度、劳动合同情况定期统计制度、劳动合同档案制度等。根据劳动合同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可以自上而下地建立纵向、横向、总体、个体的管理网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层负责、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形成集团公司、二级单位、职工所在部门的三级管理组织体系。针对劳动合同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从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台账入手,相应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解除、终止以及协商议定等一整套完备的劳动合同管理手续业务流程体系,将劳动合同管理的各环节落到实处。通过劳动合同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起科学的劳动合同管理运行机制,从而使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三、关于改进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开展劳动关系清查,摸清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企业部分职工的劳动合同应该续签或终止而未履行续签或终止手续、不辞而别、擅自离岗、长期离岗等不规范劳动关系形态依然存在;长期或非因工负伤职工未及时进行劳动能鉴定或1995年以前部分因工致残(含职业病)职工未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也无法依据鉴定结果规范其劳动关系;在社会保障体系未完善的情况下,离退休职工暂时无法移交社区(社会)管理等问题长期悬而未决,极大地干扰了公司正常的人事管理。因此,公司应组织人员对这些情况进行一次较彻底的调查,摸清人员情况,妥善处理各类人员劳动关系,为保持企业稳定打下基础。

(二)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支撑劳动合同制度运行的配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应该包括企业的工资分配制度、企业的劳动纪律、休息休假、劳动保护、保险福利制度以及员工的奖惩办法,还包括劳动合同实施的方案等。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应制定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重点清查、处理在册不在岗、挂名、挂靠、擅自离岗、变相停薪留职等人员。为避免在劳动合同关系处理中出现劳动纠纷,还应制定适合本公司实际并便于操作的终止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及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内容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权利义务的体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必备条款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并尽量细化、具体化,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工种约定上,如果公司招收的是技术安装工人,在岗位设置上注明安装工的同时,应增加“用人单位可根据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同档次岗位”的约定。对于双方可协商约定的条款,在签订时也应注意不能违反法律法规。

(四)建立劳动合同台账,强化劳动合同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司应当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台账,对劳动者的基本情况、实际工作年限、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中的约定条款等进行动态管理。要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变更、终止和解除各个环节的管理,对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情况要有详细的记录,并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应用技术,建立公司电子档案查询室,进一步增加公司人事管理的透明度。

(五)完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有关手续

在办理劳动用工的操作上,应注意程序上的法律规定。比如《劳动合同法》对适时解除劳动合同和提前30日通知解除劳动合同规定了不同的情形,在具体操作上应注意条件的约定,对法律规定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就应支付。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同时,应注意法律条款的运用。

(六)注重用工资料的保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用人单位因订立、变更、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工作医疗等发生的劳动争议,要求用人单位必须负举证责任。因此,为维护公司的权益,公司对这些企业行为的作出所生成的资料应注意保全,而且至少保全5年以上或长期保存。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F530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铁路施工企业秉承了老铁路企业的传统特点,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企业,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的典型特征,其产品是人或物的位移与“组建”,建筑材料的运输与工程的建设过程也是劳动消费过程,劳动定额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关系着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发展,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定额管理也就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的模式。特别是在今天,随着铁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铁路建筑施工中劳动定额管理还比较薄弱。各种资源浪费、成本管理粗放等问题比较突出,在铁路技术装备不断更新、修程修制期限的延长、生产布局结构优化的形势下,现行的劳动定额管理已不适应铁路施工生产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其科学的管理手段。所以不断突破传统的劳动定额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更好地为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劳动定额管理及其在施工生产中的作用

劳动定额是指在相同的生产条件,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消耗的时间,或者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劳动定额管理就是确保劳动定额的有效实施,使各项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促进企业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

1.1、是合理组织施工生产的主要手段

劳动定额管理的有效性关系到企业的许多指标的最终实现。在科学组织生产中,劳动定额是组织各种相互联系的工作在时间配合上和空间衔接上的工具。特别是在铁路建筑施工这种时刻关系着生命安全,有着绝对严整性、统一性特点的企业,必须通过劳动定额手段把整个施工生产过程协调成一体,合理有效地组织各个施工环节,保证施工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是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途径

劳动定额是劳动量的标准,研究减少劳动消耗和无效劳动时间,是劳动定额工作的主要目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制定先进合理的标准,才能达到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充分提高生产效率,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3、是编制各项计划的基本依据

企业的各项工作离不开计划,尤其像铁路建筑施工这样季节性强、流动性大的企业,计划工作更为重要。每一个工程项目成立后如何设置最佳的内部机构、如何配置合理的劳动力来满足需要、如何制定成本费用才能形成利润、怎样的薪酬等级才能充分体现岗位价值等等,都需要合理准确的计划。而这些指标都与劳动定额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编制工资计划需要有准确的劳力计划,而劳力计划又需要根据准确的劳动定额和生产任务来计算。劳动定额不科学、不准确,以此形成的各种计划必将制约生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1.4、是体现按劳分配的尺度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合理地分配劳动报酬,做到劳酬相符。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照劳动者对社会提供劳动量的多少来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要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就必须对劳动量和报酬量进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如何确定劳动者的“多劳”、“少劳”和“不劳”,就需要有―个衡量标准。而劳动定额作为劳动消耗的标准是衡量劳动者在生产中付出的劳动量多少和贡献大小的最佳尺度,无论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劳动定额都是考核劳动者技术高低、贡献大小、劳动态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2、当前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劳动定额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益最大化,普遍存在着对劳动定额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现象,认为仅凭劳动合同、责任制等办法能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很少去考虑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致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受到一定影响。

2.2、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的流动性特点,使得很多企业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有的设专职人员,有的则兼职,而许多基层单位,甚至兼职也没有设置。另外,缺乏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和程序,影响了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劳动定额管理观念落后

一是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对劳动定额工作重视不够。由于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其生产产品的特殊性,使许多管理者忽视劳动定额工作,对专职定额人员的配备也不重视,工作中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投入的力量也不够,特别是相对产值小一些的工程项目,认为劳动定额可有可无,生产中不讲定额,完成工作就行。二是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修程修制根本性的改革,原有定额管理内容老旧严重影响定额管理的使用实效,而从事劳动定额管理人员掌握的定额知识相对老化,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方面的知识欠缺,势必对劳动定额基础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较大影响。

2.4、分配和激励机制不配套

许多具体传统特色的老企业,特别是老的建筑施工企业中在定额管理上常常出现“以包代管”的现象,使定额管理与按劳分配相脱节,会出现劳动定额与其他经济指标没能得到很好的结合,使有时劳动定额完成了,因为其他效益指标没完成而得不到超额工资,或者劳动定额没完成,而效益指标完成了反而多得工资。这种分配制度导致部分人产生“劳动定额不起作用”的观念,定额管理工作最后只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劳动定额应有的激励作用。

3、加强铁路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定额管理的对策

3.1、各级政府有效地发挥好导向和服务功能

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具有科学性,政策性和技术性的特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劳动定额由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企业行为。政府应由过去的“管制”者变为“服务”者,并要借助政府的权威,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转换生产经营机制,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

3.2、劳动定额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

劳动定额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劳动定额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关键是劳动定额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要加强为职工、为现场服务的意识,急基层之所急,想基层之所想,做基层之所需,克服机关化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倾听基层职工的意见,深入现场了解真实情况,及时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破除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意识,发展优质优价分配激励机制。

3.3、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铁路建筑施工企业要认真配备专职定额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额管理制度,实现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与公司内部分配机制有机结合。要根据各个工序的特点,全面把握资源配置、有效地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劳动用工,确保劳动定额制度与企业的其他经济指标相匹配,对生产系统各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劳动定额制度符合铁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实际。

3.4、强化劳动定额管理意识

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对提升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经营能力以及企业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各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定额管理在指导生产实际中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它作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更不能只作为计算计件工资的依据。而应清楚地明白劳动定额对劳动效率、经济效益、人力资源配置、施工生产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5、提高定额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的劳动定额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劳动定额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劳动定额管理人员既是技术人员,又是管理人员,只有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水平。一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劳动定额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接受新知识,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二是开展行业间取经活动,为从事劳动定额的人员提供更多的现场学习和交流机会,从而提高劳动定额管理人员的认识和业务素质,扩展思路,突破传统观念,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选用有责任心、素质高、工作细致扎实、熟知建筑施工生产各岗位、各工种的生产作业过程、懂管理有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人员从事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高。

结束语

铁路建筑施工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思考和总结自己在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制定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使劳动定额真正发挥其组织生产、指导二次分配、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增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实施劳动定员工作旨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县供电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持续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现就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劳动员管理工作的意义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是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劳动定员标准,并推进企业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管理、测算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环节,是提高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自身的实际,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劳动定员工作与解决县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全面、准确统计分析本单位用工情况和人员配置结构,客观反映工作评价结果,为县供电企业推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二、掌握原则,科学组织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规划,规范执行;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原则。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县供电企业应科学组织落实本企业的定员管理工作。在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职责分工明确

为加强定员测算工作的管理及应用,保证测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职责,县供电企业应专门成立定员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劳动定员测算工作由定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小组根据台帐内容和设备管理权限将任务划分到各部门负责人。设备统计中产权归属及统计期间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确定。

2.确保测算基础数据的准确

县供电企业劳动管理专工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劳动定员工作计划,并下达数据的维护、采集工作任务。在下达工作任务时领会分析上级文件精神,分析指标用途,从而形成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范围等要求,对数据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认为有可能在日后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如历年配变容量增长率、售电量增长率、管辖区内GDP相关数据等,一并下达统计任务。任务下达是劳动定员贯标评价基础工作数据统计的前期工作,如果工作不够细致,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如果对扩展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将可能导致多次下达统计任务,影响工作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采取“双重关口”审核数据,相关责任部室对数据的审核工作,是第一次对数据进行把关,是杜绝数据错误的关键一步。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对此前发现的错误,不予考核,但如果审核工作中出现问题,将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这样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第二次对数据把关应由县供电企业的生产、营销和企业管理职能部室共同负责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弥补劳动管理专工在装备管理中的不足。

3.准确分析做好分析报告

县供电企业在准确采集数据后应以上级公司下发的统一测算标准进行核算。在定员测算基础上,做好定员分析工作,将分析工作的重点放在设备技术立平、机构设置和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形成质量保证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对一定时期内定员测算、分析、应用、自我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系统总结,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阶段性工作的成果真实地体现出来,做好分析报告的编制,将大大提升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水平。目前在县供电企业中存在着重结果轻分析的现象,只是将分析滞留在测算人数与人数的简单对比的层面,不能更深入地去查找附近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源,由此大大制约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的持续发展。县供电企业应将定员分析与县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工管理、体制建设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严格分析报告的编写,确保报告质量。

4.做好劳动定员自我评价工作

县供电企业将定员分析报告与定员工作自我评价有机衔接,通过定员分析报告反映定员自我评价的结果,同时,加强定员报告分析结果的应用,从而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推动劳动定员标准贯彻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分析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的实际,加强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推进劳动定员管理规范化。

篇5

实施劳动定员工作旨在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建设,促进县供电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持续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现就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工作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定劳动员管理工作的意义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是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等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和实施劳动定员标准,并推进企业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管理、测算分析、自我评价等主要环节,是提高用工水平和劳动效率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现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自身的实际,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将劳动定员工作与解决县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协同推进,全面、准确统计分析本单位用工情况和人员配置结构,客观反映工作评价结果,为县供电企业推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二、掌握原则,科学组织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规划,规范执行;优化配置,提升效率”的原则。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县供电企业应科学组织落实本企业的定员管理工作。在实施劳动定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职责分工明确 

为加强定员测算工作的管理及应用,保证测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职责,县供电企业应专门成立定员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劳动定员测算工作由定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小组根据台帐内容和设备管理权限将任务划分到各部门负责人。设备统计中产权归属及统计期间根据上级部门的通知要求确定。 

2.确保测算基础数据的准确 

县供电企业劳动管理专工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劳动定员工作计划,并下达数据的维护、采集工作任务。在下达工作任务时领会分析上级文件精神,分析指标用途,从而形成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范围等要求,对数据进行明确界定。同时对认为有可能在日后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如历年配变容量增长率、售电量增长率、管辖区内gdp相关数据等,一并下达统计任务。任务下达是劳动定员贯标评价基础工作数据统计的前期工作,如果工作不够细致,将直接影响数据的质量,如果对扩展数据的采集不够全面将可能导致多次下达统计任务,影响工作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县供电企业应采取“双重关口”审核数据,相关责任部室对数据的审核工作,是第一次对数据进行把关,是杜绝数据错误的关键一步。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对此前发现的错误,不予考核,但如果审核工作中出现问题,将列入经济责任制考核,这样有效提高了数据的正确性。第二次对数据把关应由县供电企业的生产、营销和企业管理职能部室共同负责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弥补劳动管理专工在装备管理中的不足。 

3.准确分析做好分析报告 

县供电企业在准确采集数据后应以上级公司下发的统一测算标准进行核算。在定员测算基础上,做好定员分析工作,将分析工作的重点放在设备技术立平、机构设置和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形成质量保证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应对一定时期内定员测算、分析、应用、自我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全面分析,系统总结,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阶段性工作的成果真实地体现出来,做好分析报告的编制,将大大提升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水平。目前在县供电企业中存在着重结果轻分析的现象,只是将分析滞留在测算人数与人数的简单对比的层面,不能更深入地去查找附近县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源,由此大大制约了县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的持续发展。县供电企业应将定员分析与县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工管理、体制建设等工作充分结合起来,严格分析报告的编写,确保报告质量。 

4.做好劳动定员自我评价工作 

县供电企业将定员分析报告与定员工作自我评价有机衔接,通过定员分析报告反映定员自我评价的结果,同时,加强定员报告分析结果的应用,从而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推动劳动定员标准贯彻实施工作深入开展。县供电企业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劳动定员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定员测算与分析评价工作,为县供电企业配置人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统筹优化用工配置,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机制,结合县供电企业的实际,加强劳动定员工作的组织实施,推进劳动定员管理规范化。 

篇6

中图分类号: U215.5文献标识码: A

劳动定额管理是铁路企业劳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有效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企业合理组织劳动生产,充分利用劳动工时,落实经济责任制,实现按劳分配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改善企业职工素质,加快企业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定额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贯彻落实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不断挖掘劳动潜力,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科学方法、行政手段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劳动消耗,以最少的劳动投入获得最大的劳动产出,保证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

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大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高速铁路施工项目越来越多,而在高铁土建施工环节中,轨道工程是影响高速铁路运行速度和后期维护投入的关键工程,其施工精度要求高,施工工艺复杂,技术难度相对集中。作为轨道工程的基石,轨道板的制作和铺设对轨道工程的质量影响很大。轨道板铺设是高速铁路结构施工中一个关键环节,轨道板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现场存运板、粗铺、精调、封边、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连接,侧向挡块施工等,施工战线长、工期紧、工序内容多、技术难度大。

1高铁轨道板铺设施工工艺

1.1总体施工顺序

首先施做伸缩缝及底座和凸型挡台,建设临时设施,为运板车组和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车施工做好铺垫,轨道板吊装由悬臂门吊实现,移动式水泥乳化沥青搅拌车随后进行灌注。

1.2底座及凸型挡台施工流程

凸型挡台施工采用对称跳槽法施工,底座第二次封闭施工时安装泡沫板伸缩缝。

1.3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流程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采用搅拌砂浆车运输,供应两个工作面砂浆灌注,运送车砂浆原材料及时供应至灌注现场,进行加料。

1.4凸型挡台树脂灌注。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24h并清洁、整理完毕后,在凸型挡台周围安装树脂灌注袋,采用胶水粘贴牢固,铺设防污染塑料布。

2劳动定额管理基本概念及原则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和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量(一般用劳动或工作时间来表示)标准或在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或完成工作量的标准。

劳动定额既是企业生产、技术、财务、劳动计划以及进行经济核算的基础,也是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核算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有效手段;既是组织劳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的重要保证。在当前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挖掘潜力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有利于科学调配劳动力,合理确定劳动报酬,改善用工环境;有利于维护劳资双方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有利于使广大劳动者享受企业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3当前高铁轨道板铺设施工中劳动定额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3.1对劳动定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高铁轨道板铺设施工企业普遍对劳动定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仅凭劳动合同、责任制等办法能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很少去考虑人力、物力等资源配置和优化,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受到一定影响。

3.2劳动定额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有的设专职人员,有的则兼职,而许多基层单位,兼职也没有设置。另外,缺乏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和程序,影响了劳动定额工作的顺利开展。

3.3劳动定额管理者的业务素质较低

劳动定额标准的贯彻执行受员工素质和行为的影响较大,目前企业劳动定额人员中,或者缺乏与现代定额管理有关的相应知识,或者未经过系统的劳动定额专业培训,或者缺乏劳动定额工作的实践经验,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4分配和激励机制不配套

在企业内部分配中,可能会出现劳动定额完成了,但由于其他效益指标没完成而得不到超额工资,或者劳动定额没完成,而效益指标完成了反而多得工资。这种分配制度导致部分人产生“劳动定额不起作用”的观念,也就难以发挥劳动定额的激励作用。

4加强高铁轨道板铺设施工中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近几年的铁路发展改革中,单位对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减,劳动定额的贯彻不力已经影响到了职工生产的积极性,为此企业领导者必须对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思路、方法和手段,推陈出新,使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全面为企业生产服务,保证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4.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劳动定额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方法上、形式上都要转变观念,学会从管理中要效益,以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做到五个转变,即:一要转变管理范围,实行全员管理,体现公平原则;二要转变管理模式,由结果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三要转变管理方法,由定额管理转变为效益管理;四要转变管理标准,由非标管理转变为标准化管理;五要转变管理办法,由制定定额定员的办法转变为用先进技术指导定员的办法。实现这些转变,不仅拓宽了工作思路,而且使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行。

4.2加强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定额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劳动定额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各级劳动定额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只有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不断提高劳动定额的管理水平。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一是采用授课的形式加强对劳动定额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二是开展车间与车间、车间与中心的交流活动,为劳动定额管理人员提供实地学习机会、交流经验的机会;三是建立末位淘汰机制,每年度对劳动定额管理人员进行考试和考核,对排名末位的人员淘汰,并选拔出有责任心、素质高的人员进入到劳动定额管理岗位,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4.3紧跟发展形势,保证劳动定额制定方法的合理性。

劳动定额的制定是以现行有效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设备、劳动组织等条件为依据,全面地反映当前技术水平和生产水平。 在高铁轨道板铺设施工单位改革后,应已现行的技术和设备状况重新制定定额标准,从而使劳动定额水平真实地地反映当前的技术和生产水平,保证劳动定位制定方法的合理性。

4.4利用先进方法,提高统计分析质量。

目前,高铁轨道板铺设施工单位对定额的各项统计工作仍以手工为主,人为因素较多、效率低下、准确性差,已处于落后状态,不适应“两高”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 弥补人为造成的统计不准确, 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准确。为此,企业应组织劳动定额管理人员加强对现行统计方法的研究掌握更为先进的统计方法,解决人为干扰的工作方式,准确掌握现今劳动定额状况,对定额统计方法及时调整和修订,为制定生产计划、劳力分配、工时定额计划、二次分配等提供最准确、最科学的基础资料。

针对高铁轨道板铺设施工工艺,重点加强施做伸缩缝及底座和凸型挡台工序中劳动定额的管理,继而在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灌注施工中合理搞好劳动定额管理。

4.5强化对定额管理的评价与分析。

建立科学的定额水平统计分析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价和分析,全面掌握生产计划、工段、工组、职工实际的定额水平,找出影响定额管理的因素,进一步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4.6实施动态管理,促使定额管理规范化。

定额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覆盖各工序的统计系统,实现对定额管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要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定额水平研究,逐步建立与生产计划、劳动用工、定额计划、工资分配相联系的定额综合管理体系,实施动态管理,保证劳动定额在执行、考核、修改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劳动定额真正起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4.7激发全员参与定额管理。

劳动定额制定后,要经过广大职工去贯彻执行,并在生产实践中予以检验总结。因此,定额管理工作绝不仅仅是定额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事,而是全体职工共同的工作。定额标准的制定、贯彻执行、考核、修订完善都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取得大家的支持,促使定额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5结语

在新形势下搞好劳动定额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工作,而是一项完整科学的系统工程。更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述,而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不断更新其内容,也需要各级领导和从事劳动定额工作的同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项艰巨和复杂的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一、1998年劳动监察工作目标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

1.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加强日常巡视检查,建立巡查制度。今年全市主动监察用人单位要达到三万户。应将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统筹,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下岗人员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私营、民营、乡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等劳动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劳动监察的重点。各级劳动监察机构全年主动检查用人单位要超过去年全年的实际检查数。

2.继续推进劳动年检工作,扩大劳动年检的覆盖面。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劳动年检工作的基础上,提高劳动年检的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对去年没有参加年检的企业和新建企业要加大工作力度。要将这些企业列为劳动年检工作的重点。对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年检的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

3.对于群众举报案件要依法及时处理,提高办案效率,案件结案率要达到95%以上。劳动监察机构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凡是有条件的,一定要告诉举报人。对于集体案件及疑难案件,有关领导要亲自出面参与案件的调查处理,尽力使劳动集体纠纷问题解决在基层,不得将本单位应处理的案件推拖、上交。

4.根据劳动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开展全市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情况大检查。具体事项另行部署。

5.对新成立的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备案制度。为规范新成立的用人单位劳动管理行为,我局将根据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精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的实际及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计划从98年下半年起由各级劳动监察机构负责对新成立的用人单位实行规章制度审核备案制度。

6.认真作好劳动监察信息统计工作。对于劳动监察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向领导和有关方面反馈信息。同时,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送各类劳动监察统计报表。

篇8

一、前言

我国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的发展能力、文化观、价值观、工资总体水平,依据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对职工工资发放进行组织规划、协调监督的过程即为劳动工资管理。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范围包括劳动报酬及按照国家规定发放的津贴、福利待遇等。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劳动工资管理直接关系着职工个人的合法权益及人事管理工作。所以,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想方设法做好劳动工资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劳动工资管理工作的积极效能。

二、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事业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事业单位因受传统分配制度及管理体制的影响,其劳动工资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在薪酬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劳动工资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整个薪酬管理过程中,劳动工资管理贯穿始终,它是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能够获得公平薪资的重要保障。

(2)服务于事业编制的广大干部职工。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对象是指拥有事业编制的广大干部职工,劳动工资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明确薪酬标准、发放时间,以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薪资。

(3)薪酬管理的重要手段。依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管理来看,劳动工资管理是薪酬管理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劳动工资管理是薪酬管理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三、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所施行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整个工资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受政策及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放任自流,那么势必对事业单位当前的工资管理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对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基于此,对当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探索意义重大。

(1)劳动工资管理没有进行分类。分级制度是当前事业单位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管理的主要措施,而传统工资分配制度对分级制度影响深厚,导致“分级制”在工资管理领域体现较为薄弱。再加上按岗定薪执行不规范,在劳动工资管理过程中,无法体现重要岗位和一般岗位、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工资差异,从而使劳动工资管理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2)劳动工资管理未能进行自主分配。在我国,国家财政负责事业单位的工资拨款,因而所成立的社会管理部门在劳动工资管理时主要以国家统管为主,地方只起到协管作用。正是这一政策的执行导致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与实际需要相脱轨,工资管理相对统一,无法体现工资的二次分配,工资管理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

(3)劳动工资缺乏有效激励。制度相对统一,过程僵化是我国事业单位在劳动工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受这些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分配还存在着“大锅饭”的影子,这种工资待遇基本一样的工资管理制度无法对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起到激励作用。基于此,我们应尽早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确保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在工资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信息技术在劳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的好处

(1)劳动工资管理漏洞减少。信息技术在劳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劳动工资管理上的准确,过去传统的劳动工资管理都是采用手工处理的方式进行的,由于人为的因素就造成了考勤和工资统计方面容易出现失误,造成劳动工资管理上的漏洞。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劳动工资管理中的应用,在考勤上采用员工指纹识别的打卡方式,对于员工上班时间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设定,这样就能准确的记录企业员工的考勤情况。

(2)提高企业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1)人事档案管理。传统的劳动人事部门对于人事档案管理上都是采用手工整理的方式,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人事档案出错和丢失,而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劳动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2)迅速处理企业员工的工资和考勤。传统劳动管理部门,对于工资结算和考勤制度上,由于人工方式的导致了速度慢和效率低,更重要的错误出现的多,对于考勤制度上更是没有办法准确的统计员工的考勤。信息技术的引进,能够准确地结算员工的工资,对于员工的考勤上也自动记录,这样能够保证员工的利益,充分体现工资分配的真实性,同时也明确了工资分配的透明度。3)精确统计。信息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精确,传统劳资统计,在很大方面都是采用固定的模式,对于企业发展阶段的需求没有加以考虑,这就容易导致企业的所需的统计资料不能够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企业劳动工资的管理上需要大量的录入工作,传统的方式录入速度慢、效率低,不能够精确地统计企业人力资源的方方面面的数据。提供信息的决策支持,提高了劳动人事部门的管理水平。

五、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的完善路径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应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找到解决方案,妥善处理,充分发挥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以服务于事业单位。针对目前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现状,采取以下对策有助于优化现有劳动工资管理制度:

(1)将分类管理纳入劳动工资管理体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现有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改革现有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在制定工资时,应遵循差异化原则,将分类管理纳入劳动工资管理体系中,实施综合管理制度,确保按照级别、岗位、贡献确定合理的薪资,从真正意义上优化劳动工资管理制度。

(2)赋予劳动工资管理自主分配的权力。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过于统一化,所以在改革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时,应从决策层面着手,依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功效制定,确保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实现多元性和灵活性,赋予劳动工资管理自主分配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

(3)突出劳动工资管理的激励作用。在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要从决策层面和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差异化、多元化原则,优化管理手段方法,按照级别、按照贡献体现出工资待遇的差异化,应给予那些特殊岗位和特殊贡献的个人一定奖励,突出劳动工资管理的激励作用,鼓励正能量,全面推动事业单位发展。

六、结束语

在我国事业单位中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劳动工资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很难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从决策层面和执行层面着手,积极推动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优化和改革,充分发挥劳动工资管理作用,以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在制定劳动工资管理制度时,要坚持差异化和多元化原则,将分类管理纳入劳动工资管理体系中,赋予劳动工资管理自主分配的权力,突出劳动工资管理的激励作用,真正发挥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为湖北省钟祥市科学技术馆)

篇9

目前,经济市场劳动力管理趋于完善化,这使得劳动力的流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相符。对企业发展来说,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用工管理进行整合,才是确保其发展的关键文章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如下。

一、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的内涵

实践证明,劳动用工规范化对于企业的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企业来说,首要问题是明确用工管理规范化的相关概念和流程。劳动用工规范化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基础,将用工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内容,并对其制度进行了完善。根据不同企业用工性质和群体素质的需求,建立不同级别的审批制度和用工规范,并采用合理的绩效考核方式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管理者应注意企业规模的控制,根据企业规模需求将企业用工人员进行不同的岗位分类,实施动态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总之,企业在用工管理上应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员工绩效与其工作岗位相结合。劳动用工管理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企业应注重其系统性的管理,建立具体的管理的制度。如何将企业的发展需求与劳动人员结构调整相结合成为现代企业应考虑的问题。目前,企业在岗位管理中多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但这一方式的应用在一些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中并不明显。因此,在了解企业用工管理概念和意义的同时,有必要对其实施方式进行分析。

二、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难点和问题

1.落后的管理方式

就目前企业用工情况而言,劳务用工管理多以身份管理为主,岗位管理的作用发挥并不明显。这一管理方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用工方式开始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对其岗位、薪资以及编制等问题进行区分,繁杂的工作程序给管理人员带来困难。而管理方式落后进一步造成了劳务用工管理效率低下,一些员工在定性上存在问题,其所带来的后果包括提高企业用工成本,造成用工管理的不规范。

2.管理基础薄弱,临时用工管理难度大

一些企业在理念上存在滞后性。这使得企业发展中很少强调企业劳务管理,管理制度缺失,管理效率低下。薄弱的管理基础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优化和作用发挥来说具有消极的作用。各行各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合同管理、用工管理却依然显得混乱,如何实现用工管理的信息化成为企业的大难题。尤其是在临时用工方面,不能及时出台临时用工规范,企业阶段性临时用工大,这对企业的规范性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对临时用工的薪资制定上无法满足国家法律标准,造成法律维权现象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部分规定与劳动法不符

企业在实施规范化用工管理时,虽要尊重法律,但也应具有自身的决策权。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管理者的规定与劳动法存在不符。这与企业过分重视利益获得有直接关系。管理者综合能力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其对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进行正确的了解并且出台必要的解决策略。

三、新形势下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实践

1.重视劳动合同的规范化管理

法律是企业劳务用工规范化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合同建立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在合同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均应得到明确,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员工需求为其提供保险制度。另外,企业还应在合同中规定福利制度和用工奖惩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其高效性。

2.关注员工维权

我国劳动法对员工在既定时间内的既得利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企业在发展中往往不能完全实施这一制度。事实上,这种做法增加了劳动纠纷,对企业的发展实际上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多元化经济发展下,企业劳动关系逐渐复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为处理这一问题,企业应综合考虑其自身发展状况和员工需求,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以免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当然,企业还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对劳务工资进行制定,并确保其合理性。

3.劳动定员管理科学化

劳动定员管理在企业劳务用工全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是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基础,其具体工作内容为员工日常工作编制、管理以及企业法执行。其中,员工管理要求企业从生产实际出发,实施定员管理,对岗位员工需求数量进行正确评估,并且根据岗位性质选择不同的员工。使员工管理合理化,降低劳务风险,提高生产效率。

4.巧妙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在企业用工管理中,劳务风险大量存在。为规避劳务风险。应避免主动接触合同,对于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员工一定要收集其无法胜任的原因。当然,在劳动合同的制定上,要综合考虑其再培训等问题。对合同到期的员工及时终止合同,以便于降低企业由于违约等原因带来的经济支出。需要继续签订合同的员工,企业要按照法律规定来对其做出处理。总之,企业应重视用工管理,采用合理的手段减少用工风险,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帮助企业随时化解用工矛盾。

四、总结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劳动用工规范化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管理不善很容易带来劳务纠纷,为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依靠法律手段来进行员工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陈圆 单位: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发挥了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但是受到体制原因和传统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在劳动工资管理领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在薪酬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事业单位来说,劳动工资管理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薪酬管理过程,在薪酬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能够获得相对公平的薪资。

2.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主要对象为拥有事业编制的广大干部职工

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劳动工资管理主要是针对拥有事业编制的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的,其管理目标为确定广大干部职工的薪酬标准,保证薪酬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3.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是薪酬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目前的管理过程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已经成为了薪酬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管理和调节作用,保证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二、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过程来看,现行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到体制原因和政策因素的制约,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存在突出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导致事业单位的工资管理失去活力,影响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1.我国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未实行分类管理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在干部职工的管理上采用了分级制度,但是受到传统分配制度的影响,在劳动工资管理领域的区别并不明显,虽然实行了级别工资,但是总体差异较小,并且也没有实行按岗定酬的分类管理,未体现出干部与职工、关键岗位和普通岗位的明显差别,导致劳动工资管理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我国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缺乏自主分配权力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都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根据社会管理需要组建的社会管理部门,在管理上实行了严格的国家统管和地方协管的政策。由此也导致了在薪酬管理领域执行了相对统一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使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无法根据单位实际需要进行劳动工资的二次分配,失去了工资管理的灵活性。

3.我国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缺乏激励作用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相对统一,管理过程僵化,事业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在工资待遇上缺乏差异化,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由此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缺乏激励作用,没有很好的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发挥出积极作用。

三、优化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具体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问题成因,采取积极对策,保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充分发挥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通过对目前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的了解发现,优化现有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应采取以下对策:

1.改变现有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理

由于事业单位现有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劳动工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工资制定过程中体现差异化的原则,保证事业单位的工资能够实行分类管理,实现按照级别、按照岗位、按照贡献的综合工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优化现有劳动工资管理制度。

2.从政策层面入手,增加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制度的自主分配权力

考虑到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过于统一的现状,我们应从政策层面入手,积极改革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根据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作用不同,制定多元化的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上增加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制度的自主分配权力,使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具有灵活性。

3.从执行层面入手,发挥事业单位工资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

除了政策层面之外,我们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也应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把握差异化、多元化的原则,在劳动工资管理过程中,不断优化管理手段,使工资待遇体现出级别和贡献,对特殊岗位和贡献突出的个人,应给予一定奖励,充分发挥工资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劳动工资管理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应积极优化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并从政策层面和执行层面入手,努力改革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制度,使劳动工资管理制度能够成为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对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有正确的认识,要保证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管理体现出差异化和多元化,发挥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管理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盛和,唐润中,王向东.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面临的六大问题及对策[J].干部人事月刊,2002(08).

篇11

劳动人事管理是信息量大而繁杂的工作,如今其包含的工作任务是在不断扩大中,其中绝大多数工作中,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帮助,是不可能完成的。为达到及时、有效地提取出所需的数据信息,将劳动人事工作内容进行计算机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现在技术环境已初步具备建立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支持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目前,劳动人事工作需要应对的软件已不是单纯的一种,而任何一个软件开发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它要涉及到许多环节,所以至今还没有能够涵盖劳动人事管理所有工作的现成软件,管理使用好当下所应用的软件,加以分别利用,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一、人事工作常用软件的类型

1.工资报表信息类。其一,金益康软件。金益康人事管理软件,作为在职人员工资制表统计发放,内部人员信息交流,属局内部统一使用软件。其二,天津市其它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系统、天津市人才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报表系统。其三,excel编写。自编退休工资和人员信息,用于退休工资制表统计发放,退休人员动态信息存放,涉及统计计算的所有报表。

2.网络传递类。其一,网上汇缴社会保险,专门网络汇缴职工社会保障费用。其二,网上汇缴公积金软件,通过建设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用于汇缴、调整、转移职工公积金。其三,网络报表传递,为局内人力资源管理类报表,按类别、部门不同要求的报表实行网上传报。

3.健康管理类。其一,企业健康资源管理系统:职工(含退休职工)健康体检记录,是对每一位职工的健康信息的管理。其二,天津市参保单位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医保申报报销软件。

二、人事工作软件实际应用效果

从人事管理软件类型看,他们均在不同方面想为提高劳动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出力,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出现时间不长,且是在不断发展的新事物,而人事工作繁杂,事情琐碎,预料之外事多,涉及面广,故各类软件不能包揽其全,出现了一些利弊。如就以上人事信息应用软件类型,网上汇缴职工社会保险后,还需要去社保中心盖章,人员增减也需要去窗口办理,在节省时间上作用不明显。公积金网缴,可以说是当下相对成熟的软件,它节省了大量手写银行票据的繁琐和窗口办理等候时间。可现在应用的是建设银行的企业网上银行软件,由于这款软件包含内容众多,公积金汇缴是这个大软件系统内的一部分,在做公积金人员变动时多了繁琐的表格格式转换,比2005年天津市首批面对各个单位使用网上汇缴的专项软件的效率要低,使用过高效软件觉得现在软件应该是更加高效快捷才对。局内网络报表传递的启动使用,不但节省报表纸张,重要的是节约了送报表的往返时间,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主动争取早日适应网络化办公的趋势,对能使用网络处理的就要尽量使用,厉行节约。职工健康管理是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健康查体是单位的传统常规管理项目,近几年的职工健康管理统计工作是由体检中心提供的电子光盘档案替代原来电子表格统计,免除了体检纸质记录的原件保存所占用的空间,进步很大。天津市参保单位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糖尿病费用年超1万的信息统计校核,是在为职工发生的医疗保险费用申报时,用于录入医疗信息拷盘使用。工伤申报中的规范性表格均使用的是excel表格。

三、将大而繁杂的信息进行分类

我们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须要做好的是人员的内部信息管理。在利用计算机知识为实际问题建立内部信息管理时,对内部信息的计算机存储要分类、分项保存,还要易查找和翻阅,并及时保存其历史信息。如工资和福利、报表(在职、退休的各类月、季、年报表),职工社会保障汇缴和申报(医保、计划生育、工伤)公积金汇缴(内部的项目分类核算)、计划生育(单位证明、国家奖励、单位补贴、职工独生子女信息记录)、职工培训(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科技带头人选拔)、招聘、职称、资质、档案(学历证书、资格证、身份证、获奖证书电子扫描件)、劳动合同管理、项目核算、人事调动、离退休职工管理。正确做好这些工作,是维护好职工利益,为单位工作稳定有序的运行提供保障。另外,对从网络传递的国家新出台的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办事程序调整等内容,也要给予收录保存。保存工作十分重要,这样可以在日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编辑和回忆。由于人员的内部信息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主要在于每一份工作都具有其独特性、专业性及历史性和连续性。人事管理现代化是管理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是把现代化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人事工作中,使人事管理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对内部信息进行一个较为长期的维护,可逐步发挥系统的规范化、流程化和个性化的特色。

四、随处可用的excel

在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类商业软件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单纯的商业性软件,由于本身的特点,即适宜在相对平稳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使用。虽然其功能较全,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不能理解用户的所有需求,软件设计和编程过程存在潜在的错误,硬件和软件在运行中易发生各种故障,造成使用不便,维护繁琐。在内部信息需求变化较大的时候,不能及时满足单位变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免费的公用软件却是一个很好的使用工具,它不仅经济且实用便捷,还能够完成复杂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主要是新建库结构容易、上手快、升级方便的特点。这就是excel,它是office办公套件中的电子表格程序。利用电子表格程序,不仅可方便地完成基本电子表格的制作及表格计算功能,还能使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许多重复性的工作简单化、程序化。比如在退休人员信息管理中,用excel工作簿起名退休人员信息,在表中按退休先后时间依次排名,在列中建序号、姓名、参加工作时间、退休时间、出生日期、身份证号、联系电话、住址、邮编、备注,在行中录入相关各类信息,将表1命名为01年,第二年用新建表将01年信息拷贝过来加入2002年新信息,即新增退休人员信息登记,老退休职工的联系电话、住址、邮编的变更,命名为02年。去世人员情况单独建表。依次类推,每年建1张表,对信息变化给予及时进行登记注明日期,这样可以让历史原始信息得以保存,减少由于误操作造成出错难以纠正问题。excel表格使信息具有完整、连续、易查的特点。在关于天津市职工住房情况调查中,一套退休职工的单位人员姓名、身份证号、工龄、死亡人员情况、联系电话很快打印提出,同时提出电子文档共享给调查组,为房屋调查信息软件录入提供便捷。在退休补贴调整中需要某年前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直接将其拷贝过来编辑使用。信息做到一次一处输入,在多处多次使用。在工资报表统计中利用单元格的绝对引用和相对引用,录入相应公式,自动计算出所需数值,由于人员、管理单位、报表要求都是动态变化的,在使用中可利用排序法做好信息接口。在内部信息管理和使用中要勤于整理用以消灭数据孤岛,不断地修正并完善内部信息。excel在计算应用中能作到灵活增减、易于变化的要求。它在各种电子表格处理软件中以其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著称,可让管理人员自己快速实现随时可以改变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说它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我认为它在做好人力资源内部信息管理中起到了完全按实际工作需求灵活定制的特点。由于人们对软件使用的习惯不同,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信息管理工作中,我觉得无论我们使用何种专业或其他公共信息管理软件,我们都可以看到它均有导入excel功能。现在许多人事工作中的统一报表格式都在使用。在计算机升级、操作系统重装、软件升级情况下,excel能让信息使用依旧会很方便快捷的优点。合理化、简单化和最优化是人事管理工作的追求。

篇12

一、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基本情况

经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2月28日,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共计224名,其中男性121名,女性103名;机关使用临时工共计86名,事业单位使用临时工共计138名;其中月工资在560元以下的占28%,月工资在560元至999元的占60%,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占12%。用人单位与临时工签订劳动合同约55%,签订协议约5%,未签订任何合同或协议的占40%。

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共计107名;参加医疗保险32名,参加失业保险12名,参加工伤保险12名,未参加任何保险117人,其中退休返聘人员17名。以上数据显示,我区未参保的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人数近半,这部分人员大多在厨工、绿化工、保洁等流动性大的岗位。

二、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的主要特征,以及临时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的主要特征:

1.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市

除了少数在行政岗位上的临聘人员及返聘人员,我区聘用的大多数临时工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以下。他们大多安置在门卫、保洁、环卫、厨师等工作条件脏、苦、累的岗位,工作时间较长,但通常能吃苦耐劳,服从工作分配。

2.思想动机单一

临聘人员大多单纯地为工资工作,很少能获得工资以外的收获,很少能参加工会等组织的活动,不参加年终考核,没有晋升、评先、选优的机会。因此,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他们大多不关心单位的安全、发展、荣誉等。

3.流动性相对较大

我区机关事业单位所聘用的临时工相对于社会企业的临时工,比较稳定。但由于工资普遍偏低,大多数都仅维持或略高于我区最低保障工资560元,因此,一些略有技术、年富力强的临时工遇到了工资待遇更好的工作,就会离开岗位,流向效益更好的单位,致使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流动性相对较大。

4.临时工管理难度大

我区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大多与各职能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用人单位对他们的管理存在着一些不便。同时,我区机关事业单位鲜有制定针对临时工的管理制度,导致临时工的管理难度很大。

(二)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招聘渠道,临时工缺乏培训。

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招聘是通过计划配置而非市场配置方式。由于招聘临时工的种种便利,我区机关事业单位对后勤岗位没有经过整体性的需求预测,没有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致使一些临时工工作随意性大、工作量不饱和。

培训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临时工流动性大的特点使我区机关事业单位没有针对他们进行培训,临时工没有经过上岗培训就招之即用。大多数的临时工对单位的规章制度、职责职能、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行业规范还未来得及熟悉就匆匆上岗,只能在工作中学习、磨合,在失误、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而这时往往已经产生了不良影响,可能已经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形象和利益。

2.临时工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低。

虽然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临时用工和正式工应同工同酬,但实际中,机关事业单位正式工和临时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相同岗位上的临时工与正式工工资差距大,而且因不能得到奖金、培训、晋升等机会,被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也没有出台相应的临时工绩效考核政策,也无法充分调动临时工的工作热情。

3.与临时工之间劳动关系不规范,容易引发劳动纠纷。

我区还有很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与临时工之间未签订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劳动关系很不规范,一旦变更或解除劳动关系,就将引发劳动纠纷,用人单位苦不堪言,临时工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4.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堪忧

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近50%,一旦他们在工作时间内发生疾病、工伤等情况,势必给单位带来很大的负担。这类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会引发劳动争议、上访,甚至激发社会矛盾,这样既破坏社会和谐,又影响政府形象。

三、对加强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管理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方案一:试行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劳务派遣制度。

(一)劳务派遣,亦称人力资源派遣。用工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和发展需要,通过正规劳务派遣公司,派遣所需要的各类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临聘人员应仅限于从事除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等管理工作外的工勤类和辅工作。

(二)劳务派遣的作用及优点

为了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要求“用人单位要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并按规定享受各项遇”。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在短时间内将临时工都做到规范用工,工作量极大,所以,委托劳务派遣公司为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劳务派遣,并与临时工签订劳动合同则是捷径。

1.采取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的用工方式,临时工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劳动合同》,保证了劳资双方在遵守劳动法的前提下实现了用工受法律保护,临时工的权益也有了保障。临时工由于有劳动合同的保护和约束将更努力为用工单位工作。

2.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根据国家规定为派遣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用工单位和派遣员工按规定的比例定期缴纳社会保险,员工因为用工单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工龄得到延续,失业、医疗、工伤和退休后生活有了保障。

3.因劳动关系在劳务派遣公司,故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劳务派遣公司,减少了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负担。

4.合理规避劳动纠纷,一旦出现劳动纠纷,一般由与派遣员工建立劳动关系的派遣机构处理,用工单位只需要予以协助,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工单位处理劳动纠纷的麻烦。用工单位与派遣员工之间没有劳动合同关系,被派遣人员的劳动关系隶属于劳务派遣组织。这样,机关事业单位作为用工单位就避免了与临时工之间劳动纠纷的发生,从而节省管理精力。

(三)机关事业单位采取由劳务派遣的方式聘用临时工的弊端

1.采取劳务派遣方式聘用临时工,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开支的项目有:派遣员工工资、各项社会保险费、员工加班费、员工福利费、工会会费、劳务派遣业务服务费。与原来的临时工聘用管理方式相比,增加了劳务派遣业务服务费,按现行劳务派遣业务服务费均价每人每月40-50元计,每月将会增加我区财政负担约壹万余元。

2.大多数派遣员工会受到职业稳定性差、缺乏归属感、身份被歧视等现实问题的困扰。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如果打破现行聘用方式,改用劳务派遣方式聘用临时工,势必导致部分临时工缺乏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受挫、甚至不服从或不完全服从用工单位管理。

3.机关事业单位一旦使用劳务派遣的方式聘用临时工,较之从前,由于临时工的劳动关系是与劳务派遣公司建立的,临时工流动性将会更大。比如,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的驾驶员共计45名,几乎每个机关事业单位都聘请了临时驾驶员,他们中有的已经在单位工作了近十年,对单位的很多信息都很了解,而且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较之其它岗位更容易接触到单位的机密。如果施行劳务派遣,用工性质发生改变,受派遣人员与用工单位劳务关系结束后,受派遣人员又在不同的单位间流动,就不可避免把机密泄露给其他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就将面临内部机密被泄露的危险。

4.如果我区机关事业单位采用劳务派遣方式聘用临时工,根据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同工同酬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相同岗位不同待遇容易制造就业歧视和社会不公,造成社会不和谐。一旦临时工投诉或上访,将会对政府造成不利影响。

方案二:仿效高校后勤集团,组建一个专门管理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的机构(如: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进行人事劳动管理。

(一)组建后勤集团的作用及优点

1.相比临时工劳务派遣方式,组建专门的临时工管理机构能更好地建立完善的临时工招聘系统。

在招聘前,可建立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需求预测系统,对临时工聘用从严控制。做到按规定报批,公开聘用。该机构可以根据各用工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其预测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核实。这样,在实现人岗匹配、有效定岗定员的基础上,再来招聘临时工,有利于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临时聘用岗位人力资源配置最优化。

2.建立临时工培训机制,更好地对临时工进行培训。

后勤集团可根据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的不同工种分别组织培训。一方面加强劳动安全教育、防患意识教育,业务能力培训。对从事驾驶工作的,要进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培训;对从事食品工作的,要加强食品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的教育等。另一方面通过各项培训帮助临时工树立信心,培养临时工的工作责任感,鼓励他们安心工作,让他们在明白自己岗位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

(二)对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采用后勤集团进行管理的不足之处

1.我区区情特殊,区域幅员面积仅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四万余人,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仅1700余人,目前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也只有200多人,如要组建后勤集团,无疑将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

2.

我区区小,信息流通快,如组建后勤集团,将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管理工作集中在一个部门,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用工单位的工作负担,但实际上更容易将劳动矛盾和纠纷集中化、扩大化。

3.我区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的临时工情况复杂,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年限、工资收入各不相同。如果组建后勤集团,对临时工进行统一管理,在临时工的岗位安排、薪酬标准上单纯地从公平或效率角度出发,将会顾此失彼,引发波动。这种问题绝非是简单的一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就能有效解决的。

方案三:沿用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聘用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规范和完善。

(一)沿用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聘用管理模式的优势。

1.我区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的临时工绝对数量只有200多名,相对于我市其他区县而言,数量甚少。但相对我区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约为1.3:10,相对数量较大。故沿用现行的临时工聘用管理方式有利于减少波动,稳定临时工情绪。

2.相对于劳务派遣方式和后勤集团管理方式,沿用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聘用和管理模式可减少财政支出、节省管理精力;避免因劳务派遣和后勤集团管理带来的人员集中化管理带来的劳务矛盾集中化、扩大化。

(二)针对我区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使用临时用工中存在的管理不规范、不签订劳动合同、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如下:

1.

对临时工使用情况进行清理,建立临时工聘用申报制度。建议由区相关部门对我区机关事业单位目前所使用的临时用工进行登记、清理,对不符合规定使用的临时工应一律予以清退。今后,临时工聘用实行年初申报制度,对确因工作实际需要使用临时工的单位,由用工单位在用工一个月以前向区相关部门进行申报、办理相关手续。

2.签订劳动合同,各机关事业单位经区相关部门同意使用的临时工,应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办理用工登记、进行劳动合同登记和鉴证。

3.经区相关部门同意使用的临时工,其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我区最低工资标准。根据《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某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渝劳社办发[2007]275号)的要求,从2008年1月1日起,我区每月最低工资标准为56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5.7元/小时。今后若遇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按上级文件规定执行。

4.经区相关部门同意使用的临时工,由用人单位与之签订劳动合同后,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应将此类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

(三)按照临时工岗位职责的不同,制定和完善我区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管理办法和工作职责,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执行。

篇13

⒉凡是通过组织安排从区、各街道借用的工作人员实行三个不变,即:编制不变、人事关系不变、职级不变。

⒊在社会上聘用的专技人员实行人事关系制度,专技人员与观前地区劳动服务中心签订劳动合同,接受派遣赴用人单位工作。

⒋后勤临时用工人员的增减由办公室负责,具体由城北街道劳动服务所负责签订劳务协议书,接受派遣赴用人单位工作。

二、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⒈区、各街道借用人员的工资和各项补贴,按照各单位开出的工资清单所列的项目和发放标准,扣除国家、省、市规定以外的单位补贴,作为工资发放的基准。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由原单位负责缴纳,其中个人缴纳部分由现用工单位在本人工资中代扣,定期与缴费单位结帐。医药费由原单位负责报销。

⒉临时聘用的专技人员实行年薪制,工资、奖金和社会保险、医疗费、独生子女享受的报销等费用均包含在年薪中,具体支付办法由服务中心和用工单位商定,费用由用工单位承担。

⒊后勤临时用工人员的报酬和社会保险由城北街道劳动服务所负责发放和缴纳,费用由用工单位承担。

⒋根据工作需要,节假日加班实行统一的日加班工资标准,部门工作人员80元,后勤人员30元。

⒌区、街道借用人员按规定享受公休假、探亲假、婚丧产假,病假等福利待遇。

三、单位规章制度

⒈凡是进入本单位工作的全体员工,必须服从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劳动纪律,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勤、不串岗聊天和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