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劳动力需求弹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开放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国际贸易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同时也就必然地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日益发展。中外学者虽然在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中探求了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关系,但在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构成机制的基本因素方面,却在间接的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的路径之间长久地徘徊不前。于是,在间接关系背后所包涵的规定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协调的直接因素就日益上升成为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中心内容,这就是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就业与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效应。

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影响

(一)理论依据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及其发展。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基础上的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t和Samuelson指出:在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及非完全专业化标准下,由于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程度的不断提高,以稀缺生产要素作为衡量一种商品的价格标准将不断被降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为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确立奠定了基础。随之,Jones对工资确立的研究继续深入,并得出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是在一种密集型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而另一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实现。而后,Jones和Scheinkman更将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推广到多种商品、多种生产要素的一般情形,并指出一种商品中至少有两种生产要素在价格上呈现出互为对立或互为统一的关系。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偏离及其修正。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政策性关税的限制,使得完全自由竞争趋向为不完全竞争,于是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对工资的影响就会产生着波动。Baldwin指出,由于对密集型产品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短期保护使其价格上升而相应地工资下滑,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资本存量及结构变化对市场的反弹,这个影响将会被消除。因为,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下产业密集度超高,其非熟练工人的工资就越下滑。于是,不完全竞争贸易中的进口竞争会导致非熟练劳动向外劳务输出。Davis指出,在由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贸易中,进行政策关税限制的国家在多种生产方式的要素禀赋基础上所出现的工资下滑后非熟练工人向外的劳务输出,正是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不相符时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必然作用。

(二)实证分析

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二十年来工人相对工资差距均呈现快速扩大化趋势。例如: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从1967年到1982年,由1.6降至1.52;从1982年到1996年,由1.6升至1.72;从1996年到2012年,由1.72更升至1.93。同时Xu对28个国家2002年至2012年相对工资差距的统计研究也有类似情形。在9个高收入国家有8个相对工资差距上升,在11个中等收入国家有8个相对工资差距上升,在8个低收入国家有4个相对工资差距上升。

究其原因,Samuelson指出国际贸易加速了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使得以人为本的劳动力市场在上述优势下使劳动力更趋向优势企业流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工资水平不断提高。D.Greenawayetal在工资变化的研究中发现,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市场促使了技术人才向企业的涌进,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使得工资大幅上涨。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推动作用,贸易的扩大加速了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之间工资的差距。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涌入发达国家时促成为发达国家非技术劳动力工资的减少,同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涌入发展中国家时又对发展中国家的工资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

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影响

(一)理论依据

就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对国际间跨部门就业的贸易活动具有平衡性作用,此即国际贸易中由于进口竞争部门的技术不足、效益低下,从而使非技术性劳动力流向出口部门,最终为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就业结构配置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理论。

失业理论。失业情形下国际贸易的就业模型包括最低工资模型、效率工资模型、搜寻模型及工会模型等,它们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一起,构成了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对就业影响的比较全面的系统理论。Harris等所建立的最低工资模型,研究在城市最低工资高于农村的情形下,一旦城乡工资均衡时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将出现失业,并指出这是因为开放经济下城市资本密集度升高下的工资上涨,导致就业人数增多而造成的失业。于是将有城乡资本密集度逆转的趋向,最终使城市的就业人数下降。于是,Matusz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效率工资模型。模型认为,高工资部门的出口补贴将使劳动力由低工资部门转向高工资部门,而总体就业水平下降;反之对低工资部门的贸易保护将使生产要素的实际工资提高,并使劳动力的总体就业水平提高。Davidson等的搜寻模型认为,在两种生产部门和生产要素下,其中具有某类型工人的搜寻部门必须在另类型工人生产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生产,否则此搜寻部门将面临失业。Gaston等的工会模型,研究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保护政策对工人工资和就业的影响。国际贸易与保护政策是工会工资的关键性变量,进口较之出口而言对工会工资影响更大,工会工资高于贸易竞争工资,工会工资与就业水平呈正比例关系。

(二)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对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要素含量法进行的实证分析,二是以回归分析法进行的实证分析。

要素含量法实证分析。这里的要素含量法就是通过对在具有一定数量的进出口商品上所投入劳动力数量的对比分析,从而估量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力。Kruegercf 对16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及就业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部门的劳动就业优于进口部门的劳动就业。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保护与生产发展呈反向关系。所以扭曲的市场要素及贸易限制的取消,将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Sghumacher对20世纪90年代欧共体六国(英、法、德、意、荷、比)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就业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使各国就业率下降了3.1%-4.8%,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进口使自身就业率下降了0.9%-1.8%,但综合效应为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出口使得欧共体六国的密集型部门的就业下降。Naisbitt通过英国与欧共体其它国家2011年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贸易虽然使英国的就业减少,但只是局部地发生在服装鞋类、木材家具及纺织品行业,同时欧共体其它国家的就业减少则只是局部的钢铁、摩托及食品行业。

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这里的回归分析法是指以计量模型的规律形式对贸易与就业关系中所隐蔽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在此基础上选取正确就业方向的方法。Revenga对美国2000-2010年38个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进口价格下降是导致就业下降的主要功能因素。夏良玉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进口每增长速度10%而就业就下降0.6%。但是,这些回归分析法中所涉及的隐蔽因素,都必须建立在劳动价值的基础上。这些隐蔽因素首先是遵循要素含量法的,其次又一定要建立健全在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而体现劳动价值的不变性与转移性。

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弹性影响

(一)理论依据

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就是贸易导致一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曲线的移动,即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变化。而国际贸易可在劳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其劳动弹性发生变化。依据一般均衡理论模型,一国同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贸易时才有要素价格之变化,并且同任何类型国家的贸易都将导致这个要素需求弹性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可在劳动价格不变情况下劳动弹性的变化,说明工资和就业不能替代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弹性。

Hamermesh认为,劳动需求弹性决定于三个变量:一是劳动所占的收入份额,二是劳动与其它要素的替代弹性,三是产品的终端需求价格弹性,并且劳动需求弹性同替代弹性与价格弹性呈正比例关系。Rodrik认为,国际贸易程度的提高将使一国在进动中获取资源的种类增多而成本下降,从而使生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升促使了劳动需求弹性的提高。接着,Rodrik还提出了劳动需求弹性三个变量的重要贡献:一是国际贸易中供求双方由于更直接交易的垂直移动,劳动需求弹性将带来更大的工资与就业变动;二是劳动需求弹性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非工资成分的增加(比如福利的增加)。此外,伴随国际贸易活动的积极发展,劳动需求弹性而非劳动价格的变动,可导致一国之内劳动需求弹性对其劳动力市场构成更为自由的需求压力,从而使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出更加积极的回应。

(二)实证分析

Slaughter在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弹性方面做过系统研究。他对美国三十年来制造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美国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动力弹性变量,在行业内部隐蔽的技术、制度及国际贸易要素基础上进行了回归分析。他发现,在没时间变量条件下,生产性劳动力弹性在产业中变大,达到理论的预期目的;而加入时间变量后此预期则不复存在。因此,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理论部分成立,即非熟练劳动力需求弹性加大而熟练劳动力需求弹性变化莫测微弱。2011年,Hasan等对印度制造业二十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考察,并在印度劳动法限制基础上研究,结果印证了国际贸易自由化促使劳动需求弹性升高的理论预测:贸易自由化不仅使印度制造业的劳动弹性得以增升,而且这个增升伴随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加强着,并且这个增升对要素生产率是全方位带动的,还使印度制造业的工资与就业产生了巨大波动。周申对2003-2012十年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的贸易进口促使了工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增升。并且在世界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生产要素替代的效应更加速了中国工业劳动弹性提高的步伐,替代效应在中国贸易劳动弹性中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渠道日益丰富多彩。同时指出,即使世界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的工资及就业的影响不明显,但仍可以通过提高劳动需求弹性的作法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压力。

结论

本文从国际贸易中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影响、就业影响及劳动需求弹性影响三个方面阐释了一种较为全面的国际贸易理论。理论从生产要素禀赋出发,以经济状况为基础,以科技发展为动力,详细阐述了工资、就业和劳动需求弹性在贸易发展机制上所应处的位置和应具的价值作用,并在实践上以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为背景验证了这一理论的完善性与可行性。因此倡导发达国家在此理论指导的路径上要继续深入继续拓展,从而使国际贸易中的劳动力市场转入全面、系统、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Biscourp and Kramaz.Employment akil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Firm-level evidence for France.Joua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26)

2.李礼,洪源.劳动力跨国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综述[J].改革与战略,2012(8)

3.刘莹.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7)

篇2

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以出口导向型居多,并且其进出口额占有山东省总进出口相当大的比重,国际贸易会改变商品的价格,出口部门商品的价格会上升,进口部门商品的价格会趋于下降,这种商品价格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要素价格的变化,足见外商投资的产业和行业会改变山东省劳动收入分配。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化,外商着重投资的产业和行业,由于其发展迅速,使得参与其中的劳动力的报酬和劳动生产效率都会得到提高。而相对于发展比较慢的产业和行业,由于投资跟不上,使得参与其中的劳动力的报酬和劳动生产率都会下降。这样,不同产业、行业的职工的收入就会拉开差距,并有放大之势。也就是说,贸易结构会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导致收入差距的变化。

(二)FDI通过引进新技术影响收入分配

Dinopoulos and Segerstrom(1999)发展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指出贸易自由化会增加R&D的投入。假设R&D相对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是技术密集型的,则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对熟练劳动工人需求的增加,从而提高熟练劳动者的相对工资。Acemoglu(1999)的模型也指出,在技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贸易量的增加会提高技能丰裕型国家的技术升水而降低非技能丰裕型国家的技术升水。此外贸易会导致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同时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升水。山东引进外商投资初期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加工装配型和低生产率、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东省外商投资逐步实现了向高生产率、高技术含量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尤其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快速增长。随着外商投资的企业贸易量的增大,外商在R&D方面投入资金也逐年增加,企业产品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增加技术劳动的收入。从短期来看,这将会使技术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的收入进一步拉大。

(三)从劳动力需求看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FDI通过对外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直接渠道是就业。因而劳动要素的流动性和需求弹性在收入分配中占据重要位置。FDI会通过对外贸易这个中间环节增强FDI流入地区生产者所面临的商品需求弹性,表现为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差距缩小。由于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商品的需求弹性也会影响到劳动力的需求弹性。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向技术含量高的方向发展,对高技术人员要求也就越来越多,高技术人员的工资会逐渐升高,而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低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少,低技术人员的工资相对会逐渐降低。所以,低技术人员劳动力需求弹性较高,工资稍有提高,需求量就会下降很多,高技术人员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低,劳动需求曲线较陡峭。就供给弹性而言,低技术人员劳动力供给弹性较高,工资稍有提高,就会涌入大量劳动力,高技术供给弹性较低,劳动力供给曲线较陡峭。具体分析见图。

如图所示,曲线Ls1和Ls2分别代表了低技术劳动力和高技术劳动力供给曲线,低技术劳动力曲线比较平坦,工资的提高引起劳动力供应的大大增加,而高技术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对陡峭一些。而Ld1、Ld2和L’d1、L’d2分别是低技术劳动力需求曲线和高技术劳动力需求曲线,低技术劳动力曲线的需求弹性要高于高技术劳动力曲线的需求弹性,比较平坦一些。FDI的大量增加导致了山东省的对外贸易额的不断上升,也带动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为(Q1 Q2+ Q’1 Q’2),但是对高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大于对低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在图上表现为L’d的移动幅度比Ld大。高技术劳动力的工资上升的快,并且最终W4大于W2。FDI的对外贸易促进作用会增加高技术劳动力与低技术劳动力的收入差距。

二、对策与建议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山东省FDI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会不断扩大。尽管FDI对山东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FDI对山东省的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调整和优化外贸商品结构。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优化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也会影响到本省职工的就业和收入。过去,山东省的比较优势在于自然资源的丰富或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但是这种优势正逐步丧失。要切实转换贸易增长动力,实现由主要出口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制成品转换,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虽然短期内,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省内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长期内全省人员都会受益。

篇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076-02

一、农村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

(一)农村必要劳动力

为了确保我国粮食的总体安全,科学实施农业政策,在此提出两个概念,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农村弹性劳动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自给自足,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率达95%,同时食用油以及棉花等必需品的自给率也达到一地的程度。在此给农村必要劳动所辖的定义为:指为保证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在现有生产能力下,为生产安全数量的农产品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通常会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而上升,必要的劳动力和某一人口以及某一生产力的水平为同一个常量。我国农村的必要劳动力属于一个整体的概念,于此基础之上依据人口、耕地数量、质量、以及水资源和气候等情况,来确定各地区的必要劳动力,通常山区的必要劳动力比重相对于平原以及丘陵地区的较低。农村必要劳动力供给不可单纯地依靠市场进行调节,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二)农场弹性劳动力

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除了产出安全数量农产品,还存在其他产业,例如农产品的加工,交通运输以及旅游业,这部分的劳动力供给主要是依靠市场调节的作用,我们将这部分称之为弹性劳动力。之所以称之为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这些产业的对劳动力的需求能够依据市场来确定,随时变化,而不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同时可以通过市场的运作对这些劳动力进行高效的配置。一旦城市存在需求,只要拉力足够大,便可以将农村的弹性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中。

(三)其他概念的界定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的有农村剩余、富余劳动力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作为一个区域概念,而农业是产业概念。农村除去从事农业之外,还能以进行服务业、旅游业、运输业以及工业,既能够于农村进行农业发展,城市同样可以发展农业,当然农业在农村是占据主导地位,而城市主要是以服务业与制造业为主导。

(四)提出农村必要劳动力以及弹性劳动力意义

农村必要劳动力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同时为政府制定惠农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农村弹性劳动力的提出,一方面是为政府实施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农村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应该对必要的劳动力进行重要考虑,而不是将剩余以及富余的劳动力作为重点考虑。另外一个方面是利用弹性劳动力来针对城乡的劳动力开展调解工作,当一个城市处于发展的状态时,农村对城市进行劳动力输出,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农村又能够接纳返乡人员进行就业,在农村地区虽然工资较低,但是生活的费用也普遍较低,政府可以保证他们有事做,他们至少能够生产出生活的必需品。不然,一旦他们在城市失业,便会失去全部的生活来源,加入没有农村弹性就业便会给城市造成较大压力。因此,在文中引入农村必要劳动力以及弹性劳动力的现实意义较大。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地区转移

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向省会城市或是周边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些城市的发展,例如广东、浙江以及江苏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是创造我国人口红利的主要地区,与此同时,劳动力的转移所形成的劳务经济同时也为农村地区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了其生活的水平。而弹性劳动力的转移,应主要依市场进行调节。向有需求的城市输入劳动力,前提是保证农村要有必要劳动。

(二)就地转移

农村的劳动力转移之后,依据当前的生产形势,农村的劳动力主要呈现为季节性的剩余,在农忙时期通常出现短缺。因此往后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主要为就近转移,使他们变为弹性劳动力,亦工亦农,在农忙的时候,能够从事农业生产,闲暇时也已便可发展其他行业。当前的农村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我们应改变这种现状,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各类产业,例如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可以发展旅游业,自然条件较好的可以发展种植业,同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等。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影响思考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虽然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村收入,有效缓解了耕地紧张。但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之后,城市的发展进程放缓,而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不小的影响。为了发展农村貌似不应该进行劳动力转移了,尤其是高素质的劳动力,但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促进我国由农业社向工业社会转变,则进行劳动力转移时必须的。

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造成的各种困扰,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有:就地转移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之外的产业进行转移,亦或是直接转移到附近城镇,在农忙时候一边能够及时进行农业生产。再者就是将传统的农业替换成现代农业,以次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形成剩余劳动力,之后再将这些劳动力向有需求的地方转移,还有一个方式便是实现全员转移或是隔代移民。

参考文献

篇4

课程代码:03323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要而言,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定义为一种

A.不足性 B.充足性

C.永久性 D.暂时性

2.主体在资源约束条件下获得效用必须满足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

A.多重相交 B.无相交

C.相切 D.完全重合

3.当决策主体家庭成员处于就业一非就业无差异境界时,此时的工资率就是

A.劳动供给价格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

C.市场最低工资 D.市场工资

4.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从根本上导致了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

A.垂直线 B.水平线

C.向右下倾斜的直线 D.向右上倾斜的直线

5.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研究中,“蛛网稳定条件”是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数量小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C.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D.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劳动力需求数量

6.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这说明劳动力具有

A.不可分割性特点 B.生理性特点

C.能动性特点 D.主观性特点

7.劳动力需求变动的假定条件是

A.企业规模变化 B.企业规模不变

C.工资率变动 D.工资率不变

8.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会

A.不变 B.上下波动

C.越小 D.越大

9.经价格指数修正,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力的是

A.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

C.计时工资 D.计件工资

10.产品市场垄断对经济的影响是

A.增加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B.增加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C.减少就业和生产,造成劳动力的不合理分配

D.减少就业和生产,形成劳动力的合理分配

11.员工在接受特殊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

A.高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B.低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C.等于员工受训期间的VMP水平

D.等于受训期间企业支付的全部培训成本

12.计时工资的基本特征是

A.劳动量以劳动的最小单位时间计量 B.劳动量以劳动的直接持续时间计量

C.劳动量以劳动的标准时间计量 D.劳动量以工人合格产品数量计量

13.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

A.劳动力的生产成本 B.劳动力的教育费用

C.劳动的心理成本 D.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14.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它的研究对象是

A.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B.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C.失业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D.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5.劳动关系的核心是

A.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特定关系

C.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意志

D.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

16.由于垄断或寡头部门的企业要求增加他们的利润而推动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称为

A.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 B.结构性通货膨胀

C.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D.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17.工会对工资的影响主要集中于

A.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B.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减少产品的社会需求

C.降低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D.增加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或增加产品的社会需求

18.有关自然失业率错误的描述是

A.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个常量

B.自然失业率是正常失业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

C.自然失业率是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

D.自然失业率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时的失业率

19.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的原则是

A.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B.以经济效益为基础,集体协商工资水平

C.参照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D.由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工资水平

20.通过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提高就业水平常常会导致

A.政府财政盈余 B.政府财政赤字

C.抑制通货膨胀 D.减少社会总需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

A.企业利润 B.企业规模

C.教育年限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

E.经济周期波动

22.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有

A.以认识主观世界为目的 B.以认识客观事实为目的

C.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D.得出的结论具有主观性

E.得出的结论不可检验

23.人力资本的特点有

A.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B.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

C.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具有积累性

D.人力资本投资以后,能够使投资者获得永久性的收入

E.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相似,投资者要承担投资风险

24.下列属于最低劳动标准的内容有

A.最低工资标准 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C.最低就业年龄标准 D.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和健康标准

E.关于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25.下列方法中能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有

A.增加就业机会 B.对失业人员进行就业培训

C.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情报工作 D.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

E.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27.劳动力供给

28.结构性失业

29.摩擦性失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述预算约束线斜率的本质含义。

31.简述规模效应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路径。

32.简要回答延期支付的优势。

33.简述公共部门的就业决策与企业部门相比,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4.某运输公司把员工划分为司机(设为A类)和维修(设为B类)两类工人,在最近的一次工资调整中发现,司机工资上涨了10%,却引起公司对维修工人的需求减少了5%,试计算这两类工人的交叉工资弹性并判断其关系。

35.题35图是描述某地区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洛伦茨曲线,假设A的面积为0.12,B的面积为0.38,试计算该地区的基尼系数并请说明该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6.试论述资本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影响。

37.试论述产业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会不会传导到社会,会不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这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失业。可以说,失业是经济危机转化为社会危机的最基本链条。有的学者对于就业问题甚至用了这样的说法:人们在买房子的时候,强调的是地段、地段、地段,而在经济危机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就业、就业、就业。

篇5

中图分类号F241;F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140-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20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本、资源、环境等硬约束下难以为继,已经不能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升级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课题,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政策支持下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渗透日益增强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同时,开放经济倒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2009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贸出口形势的恶化对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造成了市场压力,迫使企业转向技术难度更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低技术产品在市场困境、成本压力、产业政策下逐步实现升级。在产业转型和贸易开放深入开展同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经历就业迅速扩大、遭遇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同时,就业形式和就业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又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通过扩大对外开放而实现的 [2]。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就业市场压力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于那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和严重依赖外资的产业部门,就业问题更为严峻。2012年,不熟练劳动力“短工化”现象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市场特征和社会问题被广泛关注,劳动者频繁更换工作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例如就业质量低下、劳动者漂泊无依感增强、社会管理成本增加、就业市场波动加剧、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那么,如何衡量就业市场的波动和风险?中国产业转型以及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是否存在着某种关联?中国出口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的就业风险呈现怎样的差异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中国产业调整和贸易开放宏观背景下,本研究对高、低技术两种产业的劳动需求波动进行比较,期望能为我国产业调整下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提供有价值的思考角度,为中国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减轻就业波动、完善就业保障带来政策层面的启示意义。该研究能够从三个层面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国家层面,劳动市场的剧烈波动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社会中相当一部分成员一直在换工作,人口流动异常频繁,增加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人口频繁流动和迁徙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子女教育不连续、户籍人事关系调动、社保养老的缴纳等,都会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检验产业转型及贸易开放过程中劳动市场尤其是就业波动的影响,可以为我们认识就业市场波动、防范就业风险、维护社会安定提供一个新颖的角度,把握两者之间关系的规律性,在政策层面做到未雨绸缪,及时采取措施,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减小社会运行成本,更有针对性地搭建预警、救助、培训、再就业等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企业层面,劳动市场波动增大不利于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转型升级,员工频繁跳槽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集聚与积累,尤其是对于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中国企业,稳定劳动关系、打造稳固的人力资本团队更为重要,本文在贸易自由化宏观背景下检验高新技术企业劳动需求弹性的变化,可以为企业主动建立适应自身状况的劳动保障体系带来某些启示;劳动者层面,就业的平稳性和连续性事关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会给劳动者带来焦虑和不安定感,本文基于劳动者的就业风险,判断产业转型升级为就业波动带来的影响,相应改善措施的推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

1劳动市场波动的衡量及作用机制

1.1劳动市场波动和风险的衡量

劳动市场波动以及就业风险一般用劳动需求弹性来度量。本文中劳动需求弹性指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即劳动力需求对工资的弹性,劳动需求弹性反映劳动市场的敏感度,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意味着外生冲击发生时将会导致较大的就业波动和就业风险。劳动需求弹性受到外生冲击后的变化是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政策制定者的一个重要考量方面。因此,劳动需求弹性具有丰富的政策含义。劳动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劳动市场结构的敏感度,劳动需求弹性的增加意味着外生冲击将会产生较大的就业波动和就业风险,会影响到收入分配、就业风险、工作的稳定性与劳动雇佣关系[3],较大的劳动需求弹性会给劳动者带来焦虑和不安定感,从而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面评估贸易开放对劳动需求弹性的影响将有助于针对性地完善就业保障制度以减轻劳动市场波动、化解劳动者就业风险。

1.2劳动需求弹性的作用机制

最早进行劳动需求弹性的关系研究的是Rodric,他总结了劳动需求弹性上升会带来三个重要的后果[4]:

一是劳动需求弹性提高将导致非工资劳动成本由雇主向劳方转移,劳动者将承担更大份额的非工资劳动成本;二是在外生冲击导致劳动需求变化时,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将导致更大的工资和就业波动。劳动需求弹性较大的情形下,劳动需求曲线更为平坦,工资增长的幅度以及就业增长量都要大于劳动需求弹性较低的情形;三是在享有超额利润的企业中,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将增强资方的地位,削弱劳动者在企业盈余分配谈判中的话语权,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工资实质上是劳动力的租金[5],工资议价实际上是劳动者与雇佣方相互博弈讨价还价确定如何分配共享企业租金的的过程,基于该视角,劳动需求弹性增加意味着工人的可替代性增强,进而博弈力量受到制约,所获租金份额下降,进一步的后果是工会地位及其影响力的下降。IMF的研究指出劳动需求弹性的上升可以解释收入中工资份额不断下降的现象[6]。

其他学者如Scheve和Slaughter [7]从不确定性角度阐述了劳动需求弹性与就业稳定性的关系。他们认为劳动者的就业安全与工资和就业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不确定性大的工作会给劳动者带来较大的不安全感,也就是说,厌恶风险的劳动者更偏好较稳定的工作。外资企业劳动需求弹性较大可以部分解释外资企业工资较高的现象,因为较高的劳动需求弹性意味着更大的就业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大要求更高的工资来予以补偿。Fabbri, Slaughter & Heskel [8]也认为劳动需求弹性增加可以有力地解释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劳动者的工作不安全感越来越严重,表现为较剧烈的收入波动,越来越短的工作合同期限等;其次,劳动需求弹性有助于解释工资谈判相对力量的演变,劳动需求弹性增加将会削弱劳动者在工资谈判时的地位。Bertrand [9]认为劳动需求弹性可以影响劳方与资方共担风险的比例,例如劳动需求弹性较大的情况下,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方可以签订长期的固定工资合同,这样劳动市场的波动风险就完全由劳动者来承担。

Slaughter [10]最早对劳动需求弹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运用美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估计了生产性劳动力和非生产性劳动力的需求弹性,然后引入贸易、技术、劳动力市场制度三类解释变量检验贸易自由化是否增加劳动需求弹性,共采用了10个贸易变量、3个技术变量和1个劳动市场制度变量,得出1960-1990年美国行业整体以及五个细分制造业行业的生产性劳动力变得更富有弹性,非生产性劳动力弹性没有增加,但有稍微降低。Krishna, Mitra & Chinoy、Fajnzylber & Maloney、Haouasa & Yagoubi、Bergin、Feenstra & Hanson [11-14]等分别对土耳其、拉丁美洲国家、巴基斯坦、突尼斯、印度的劳动需求弹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由于各文献使用的数据、模型、变量、计量方法存在差异,致使实证结论并不一致[15]。

在研究我国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中,大部分文献集中于对水平变量如就业、工资收入、非熟练劳动力与熟练劳动力之间工资差距、劳动要素市场扭曲、女性就业与家庭收入不平等、户籍与收入等的影响方面[16-23],但是劳动市场波动这个隐蔽但很重要指标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我国劳动需求弹性方面的研究做出创新性工作的是南开大学的周申以及盛斌和牛蕊 [24-26,3]。周申首次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劳动需求弹性进行了检验,证实了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能够在统计意义上和经济意义上显著地增大劳动需求弹性;盛斌和牛蕊利用中国产业层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进口贸易能够显著提高劳动需求弹性,而出口贸易和汇率则会降低劳动需求弹性。上述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不足是所运用的数据均为中国行业面板数据,应用行业数据进行研究相对于企业层面数据只是次优的,因为行业面板数据无法满足劳动供给完全由弹性的假设,因此无法克服劳动需求模型中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和异质性问题,同时以上研究也缺乏必要的稳健性检验。

在推导劳动需求模型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大型微观企业数据库检验高技术产业和传统工业产业的劳动市场波动和就业风险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考察我国贸易开放对两种产业的劳动市场波动差异的影响。该研究有助于丰富现有的文献体系,同时对于产业转型和贸易开放双重背景下识别我国的劳动市场波动状况、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2模型、数据及计量方法

2.1模型

为了说明产业转型中的劳动市场波动差异以及贸易开放对这种差异的影响,本研究借鉴Krishna, Mitra & Chinoy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11],并做出进一步改进:即假设每个企业具有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假设市场是垄断竞争的,市场上有多个生产厂商,出售相近但不同质的商品,厂商之间不存在战略互动,但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定价权。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要素供给为充分弹性。因此,产业j中的企业i的逆需求函数为:

2.2数据

本文所用的企业层面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维护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区间为1998-2007年。该数据库提供企业劳动力人数、工资、总产业、工业增加值等关键变量信息。企业数量在1998年为165 118家;至2007年增加到336 767家,占到中国工业总产值的95%左右。

按照技术水平的高低,将35个部门分为两类:高技术产业部门与低技术产业部门,两个部门的生产函数、劳动需求结构及增长速度、劳动――资本投入比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受到外部冲击时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也不相同。尤其在中国现阶段,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处于国家战略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劳动力由低技术部分流向高技术部门,因此有必要比较考察高技术产业与低技术产业的劳动市场波动受到的不同影响。

本文采用两种分类方法对高技术产业与低技术产业进行划分,分别进行实证检验,以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第一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下简称《高技术年鉴》)中高技术产业的分类目录,高技术产业包括核燃料加工、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公共软件服务等部门,其余的其他制造业部门划为低技术产业;第二种是借鉴盛斌和牛蕊(以下简称“盛斌方法”)研究中对高技术产业的分类,具体地,高技术产业部门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部门为低技术产业。

按照《高技术年鉴》分类为例,图1描述了高技术产业与低技术产业劳动需求增长率的对比。可以看到,近年来高技术产业的劳动需求增长要快于低技术产业部门,在2007年,高技术产业的劳动需求较2006年增长4.46%,而低技术产业劳动需求增长率只有2.60%。

3实证结果分析

3.1产业转型中的劳动市场波动

对依据两种分类方法划分的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应用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对式(11)进行估计,同时控制企业规模和年份固定效应,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应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汇报在表2中。结果显示:

(1)两个部门lnWijt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例如按照盛斌方法划分,高技术产业部门的劳动需

求弹性值为-0.265,而低技术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为-0.260;以《高技术统计年鉴》方法划分,高技术产业部门的劳动需求弹性值为-0.272,而低技术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为-0.258。这与Hamermesh[30]所提出的“劳动需求弹性应在-0.15~-0.75之间”的论断相符,说明利用此模型估算的中国工业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在合理取值范围内,意味着当外生冲击致使工资价格上升(或降低)1%时,高技术部门企业劳动需求将减少(或增加)0.265%-0.272%,而低技术部门企业的劳动需求将减少(或增加)0.258%-0.260%。

(2)高技术产业的劳动需求弹性绝对值相对较大,并且在两种产业划分方法下实证结果呈现出良好的稳健性,说明高技术产业部门的劳动需求比起低技术部门更富有弹性,意味着我国产业由低技术产业升级为高技术产业的过程中劳动者将面临增大的就业风险和收入波动。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一是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品没有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见图3和图4),最终产品容易被替代,意味着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引致该产业部门对劳动需求的弹性较大;二是相比较以低廉的不熟练劳动力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低技术企业,高技术企业的熟练劳动力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在遇到诸如贸易自由化等外生冲击后,这些成本比较高的要素可能被国外成本低的其他中间投入品替代,导致劳动力市场波动加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