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项目指的是某个独特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下为完成目标而做出的一次性努力。通过一套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指导、利用各项资源是项目管理的特点,从而达到资源在时间、质量、复杂和唯一以及费用上合理的分配,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制定一系列的方法、辅助手段、原则和技巧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下,项目管理能有效的对进度和资源进行调整,以确保项目的时效性,项目管理具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控制项目的作用,为整个项目的运作提供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项目工作者的积极性,项目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项目中不稳定的因素带来的风险。
(二)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与模式创建
旅游的项目管理理论正如同其他行业,都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分别是基层管理、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其中基层管理的主要作用是对各个项目任务进行实施,同时也要分配和计划工作;中层管理的作用是为了针对一些项目内部的管理问题,是为了监督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连带处理项目中的事物所产生的矛盾;然而较为重要的高层管理主要是处理与外界的关系,首要是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项目所在地的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的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建设的最高策划层。现今,各地的旅游项目当中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对项目的建设投入资金的,应当按照外资或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用途和构成,创建出良好的旅游管理模式。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一)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工作
项目评估工作是旅游项目建设的重点环节,在项目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具体的预测,对项目的可行性展开评估,旅游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采取严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将数据文件提交给专家组或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审议,这有利于旅游项目可以达到预期的执行效果,充分发挥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旅游项目进行有效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等进行管理,旅游项目管理的进度是指活动执行的排序、计划、时间的安排;成本管理是针对项目执行中的费用,包括预算成本和控制成本。质量管理体现在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如按照IS09000进行质量评价和提高。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是对项目执行的质量实行总的考核,评定项目实际成果与目标效果的差异度。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前,要设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否造成影响,有利于项目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有序进行。
(二)完善项目管理理论体制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旅游项目都是在政府部门对外界招商引资所进行开发管理的,而投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实际利益,从而导致景区项目的建设混乱,破坏性的开发和浪费旅游资源。在管理项目理论上,要宏观考虑旅游项目的建设,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旅游项目开发的监督力度,突出旅游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保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开发。在许多城市与县城中,都出现旅游局局长身兼其它管理部门领导的情况,他们都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而兼任相关部门的领导职位。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在职权管理上存在纰漏。因此,可以更改以往的旅游管理模式,设立旅游行业的审制体系,从政府部门和旅游局中抽取一部分人员组成旅游业务的主管部门,并突出其决定性的重要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旅游项目方案进行评议和研究,保证旅游景点方案的可行性,提高景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项目管理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或是特大的旅游项目建设,当建设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时,需要尽量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大可引进建设行业中工程项目的先进管理系统,其中的核心手段是对整个项目开发所存在的三项目标实施更加优化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建设的实施过程进行费用、质量和进度这三者的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具有个性化需求的项目管理综合体系。通过设立一个以表格、图形、数据为基础项目数据库,对实施项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动态管理,比如对建设成本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实现建设费用的动态管理。创建灵活的,依照实施项目的发展规律,从而进行协调的、系统化的层次分解,作为对组织中项目实施过程的一个较为清晰的工作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图文处理手段等工具,进而实现项目管理理论过程中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系统化。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黄山区地处黄山北麓,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是集名山、胜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每年游客量达150多万人次。仙源镇距离黄山区城区6公里,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历史古迹纵多,生态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仙源镇也是一个农业大镇,是黄山区蔬菜花卉主产区。
随着全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而更加提倡参与性和体验性,因此产生了很多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旅游园区。观光农业就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旅游农业发展的模式。仙源镇龙山千亩蔬菜基地位于103省道边,拥有500亩钢管大棚蔬菜基地、50亩花卉苗木基地和30亩大棚葡萄园,非常适合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园,并以此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项目,不仅有利于做大做强黄山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丰富黄山区旅游项目的需要。黄山区的旅游项目多以自然风光为主,很少有参与体验性项目,特别是农业体验性项目没有。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游客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增加了黄山区旅游项目,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2、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休闲观光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3、是建设现代化蔬菜基地的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设施装备的集成应用、提升集成配套生产技术水平、示范辐射联动,达到一流的生产水平、一流的产品质量、一流的生产效益,使龙山蔬菜基地成为我区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区。通过展示农业成果、普及农业知识、弘扬农耕文化、传播农业文明,成为我区教育实践的科普区。
4、是仙源镇旅游兴镇的需要。“旅游兴镇”是仙源镇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开发高质量的体验性、参与性、多样性现代农业旅游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产品和独特性卖点,推动全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项目区的现有基础条件
1、龙山千亩蔬菜基地地位于103省道旁,麻川河沿岸,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生态优美。
2、基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水、电、机耕路、生产用房基本配套;大棚设施齐全,拥有550多亩钢管大棚设施和5亩连栋温室。
3、基地现有蔬菜、花卉、苗木、果木等产业,品种较为丰富,一年四季产品不断,可满足游客周年观光、体验生活的需要。
4、基地从09年开始摸索发展农业旅游模式,近二年到基地采摘或体验农业生产的游客约有2000多人,且多为铜陵、芜湖等外地游客。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主要是在龙山千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个集生产、示范、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基地。项目建设集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科学管理示范运作、观光了解农业生产,互动参与农事劳作、农产品采摘、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基地的布局:
1、以连栋温室为核心的新奇特生产区:主要生产新奇特蔬菜;
2、以葡萄园为核心果蔬采摘区:主要体验采摘樱桃番茄、葡萄为主;
3、花卉区:以观赏花卉为主。
4、生产区:以钢管大棚为主的蔬菜生产区。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完善。按照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旅游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引进新的园艺设施装备。改造连栋温室,新增加温、通风设备,基地配套全部喷、滴灌设备。
3、科普文化长廊建设:沿主干道建设拱型科普文化长廊,制作相关的农业知识及黄山区和仙源镇的文化历史知识展板。沿途建设一些石椅、石桌。
4、农产品销售店。主要以销售本基地生产的蔬菜花卉水果为主,兼营其他旅游商品。
5、附属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大门、停车场、厕所、管理房、休息亭等建设。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项目投资估算
1、基础设施建设:30万元;
2、园艺设施装备:20万元;
3、科普文化长廊建设:30万元;
4、农产品销售店:20万元;
5、附属设施建设:30万元;
1-5项合计共130万元;
(二)资金筹措
镇、村自筹80万元,申请贵单位资金扶持50万元。
六、效益分析
(一)规划对市场的分析,其别是对贵阳、上海、北京城市旅游需求市场特性的分析,非常细致、全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发建议。抓住市场,以需求为出发点来编制旅游深度开发规划并提出意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使得规划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对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研究比较到位,其别是从周边相关旅游区、旅游项目(凤凰古城)的分析出发,来确定开发建设目标、任务和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区域协调、资源依托的规划原则,使得规划实施具有比较好的基础和效益前景。
(三)规划比较全面地对深度开发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着眼于基础配套、项目建设、市场开发、宣传营销、支持和保障环境优化等完整旅游体系构建,避免了仅以资源开发、项目建设为主等传统规划的缺陷,对成功建设旅游产业体系、旅游经济体系、旅游社会体系和旅游生态体系有重要指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系统化、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规划专门就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开发编制了专项规划,并提供了大量的区位图、平面图、效果图等图鉴,使得规划意图、建议更为具体、直观,为理解、宣传、运用规划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
二、规划中需要研究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镇远旅游性质和主题形象的确定
从资源看,镇远拥有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三大类,但从黔东南州、贵州省、周边地区和全国等范围比较,以及对应于旅游需求状况及其趋势看,三类资源显然不能等量齐观,最主要的应该是历史文化,其次是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只是补充,"苗疆古城、舞阳山水"就应该是比较贴切的主题形象。从产品性质看,镇远的度假只能是近程以娱乐、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度假,不可能对国内中远程和入境旅游者形成比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主题形象中不应突出度假。"山水园林城市"和"中国仙都"等提法既很一般化,也不是很贴切。
(二)镇远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
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第一目标市场就应该是国内中远程市场,第二目标市场是周边区域的近程市场,入境市场只是补充。近程市场出游率低、支付能力低和文化差异性小,入境市场则受文化性质、地位及释义困难和区位等制约,国内中远程市场感兴趣的主要不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历史文化,而是有区域、民族特征的历史文化分支。在第一目标市场开发上要遵循由近及远的路径,近期要突出对周边的大中城市如重庆、武汉、长沙、昆明、成都的宣传促销,可以兼顾北京、上海、广州等远程市场。
(三)镇远旅游深度开发阶段划分及其目标、任务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