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

篇1

生活中,蔬菜是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蔬菜产业也在农业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蔬菜的产量和品种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蔬菜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重要支柱,其中,蔬菜育苗在蔬菜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现代育苗技术,传统育苗占地时间长、出苗率低、用工大,既增加了蔬菜生产成本,又影响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为提高蔬菜产品的科技含量,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加快蔬菜育苗集约化、工厂化建设,向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做现代农业的先行者。

记者了解到,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济阳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内,是济南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山东省蔬菜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公司主要业务是集约化蔬菜育苗、农资技术服务、蔬菜种植,现有员工3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人。“我们是这一领域的领头羊,拥有大规模的育苗基地,目前拥有500亩土地,8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育苗温室,年培育蔬菜种苗量超过1亿株。”董事长韩吉书说,“安信种苗率先应用物联网智能技术,实时在线动态监测蔬菜育苗过程和蔬菜种苗长势,实现对蔬菜种苗生产场所指数的‘管、控、营’一体化,实现了产量、质量双重保证。”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作为蔬菜育苗的知名企业,安信种苗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安信种苗全国首创25节点育苗法,激发种子潜能,提高作物产量。“为提高育苗品质,我们非常重视科研创新,已获批14项专利、5项著作权,并率先投资研发蔬菜集约化育苗物联网智能应用技术、育苗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韩董事长说,“我们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获得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科研支持,每年国内外相关专家都会定期来安信公司交流、学习与培训。”并且安信有四大统一原则来保护农户的最大利益,即统一定期技术培训、统一育苗农资供求、统一栽培跟踪服务、统一种苗安全运输。

公司以引进优良品种、培育无病壮苗、技术推广示范、咨询服务为己任,以基地为依托,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等方面,为基层菜农做了大量工作。“安信种苗无病虫害、苗子壮、根系发达,定植在棚里坐果率高,质量非常好,安信专业且周到的服务团队,能为我们解决很多难题,我们的收入也很客观。”崔寨的村民李先生告诉记者。安信培育的种苗现已带动农户种植蔬菜25万亩,使农户年均收入增加5500元。

篇2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08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寒流”袭击,纷纷破产、倒闭,另外,新增就业压力增大,都导致我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无奈被迫返乡,面临失业的危险,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市鼓励各方通过送岗位、送技能等方式,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市远教办迅速开展调查,针对返乡农民的特点,制定应对措施,切实做好返乡农民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08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篇3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衢州作为劳务输出型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据统计,我市20*年累计外出务工人数共46.8万人,截至春节前夕,共有返乡农民12.3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26.3%。其中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约有10万人,占总返乡人员的81%。所以,造成今年开春农民大量返乡的最主要原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其次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也具很大吸引力;三是部分农民工外出打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于是带着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创业。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篇4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员工培训就是不断开发和培训高素质人才以获得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对企业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面临全球化、高质量、高效益的市场经济挑战中,企业的竞争主要依靠知识密集型的人力资本,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为此,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培训,使员工知识、技能明显提高和改善,以提高企业效益,获得竞争优势。

1.1 增强员工岗位胜任能力

员工培训能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保证员工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或水平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与任务,更好地胜任现在及未来的工作任务。员工培训重点一般放在基本技能与高级技能两个层次上,培训员工创造性地提升工作或服务能力,取得更好的绩效,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得到高效运转。

1.2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员工培训是打造企业的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培训使员工素质、职业能力提高并增强,可直接改善企业工作质量。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决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使员工掌握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搞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3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通过培训,能大大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工作目的更重要的是实现高级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培训不断地教给员工新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能适应或能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这不仅能使员工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使员工能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

1.4 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员工培训是一项满足企业和员工双方需求的行为。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人才要参与人才市场竞争,就需要时时“充电”,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所以说,培训不仅有利于企业,更有利于个人,参与培训,不仅是对企业的支持,也是在享受一种福利,是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

2 员工培训工作的内容

企业的发展是全方位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分级、分层次培训,以提高团队的职业化能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员工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2.1 员工培训工作的基本内容

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岗位培训。其中岗位规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被视为岗位培训的重要目标。岗位培训大致分为两种:新员工人职培训和在职员工培训。

2.2 新员工培训

目的在于让新员工了解企业基本信息,包括企业概况、企业规章制度、员工手册、文明礼仪、企业文化等培育企业素养的教育,作用在于让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中。培训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介绍企业发展历程,各部门主管讲解各部分职责内容、各种基本制度;进行团队训练,如拓展训练;讲授人际交往知识,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集体活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2.3 员工岗位培训

目的在于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技能。如安全知识培训,学习安全生产规程规范,增强员工安全操作知识;岗位业务培训,提高员工劳动技能水平;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管理和操作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教育,向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培训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此外,采取轮岗培训、师带徒一带一培训等方法也是岗位培训的有效形式。

2.4 建立人才梯级结构为目的的分级培训

分级培训是具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能开发员工能力,适应企业管理需求,每级培训主要包括公用管理、集中管理、项目管控等板块。如熟悉工作流程、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一级基础培训,学有专攻、提升专业素养的二级专业培训,培养领导力、提升创新力的三级提高培训。即按照“基层补需、中层补专、高层训能”的三级培训思路,全面提升企业人员的管理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升,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2.5 扩大培训覆盖面的全员培训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形式,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培训。如加强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更新其经营理念,开阔其经营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加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加强公司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培训,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加强公司员工的学历培训,提升各层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行业人员执业资格的培训,规范持证上岗工作。加强现代化、信息化培训,提升员工使用互联网等用于交流、收集信息工具的能力,使企业工作绩效系统高效运转。如电脑、QQ群、0A协同平台、即时通、电子办公系统等,提高工作绩效。

3 施工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特点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企业业务需要,进行员工岗位培训,即相关技术或业务培训。

3.1 全员安全培训

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全员安全管理培训工作。在建项目经理部要利用各种机会,采取不同形式对员工进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标准的普及培训。一是要严格执行“三级”教育制度,项目经理部要做到全员进场前的安全培训教育;技术交底中的安全教育;重大危险源的重点培训。二是各项目经理部要做好本单位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取证(复证)和安全、质检、试验等各类管理人员取证培训工作,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规定,并建立健全取证培训人员的台账。三是对涉及从事人身安全和施工安全的施工人员,要加强安全操作规程与技能的培训,严禁各类违章施工作业,确保安全施工。

3.2 工程项目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

施工企业要把培训重点放到项目经理部。通过开发一些适合企业的微课程。首先应加大对项目经理部各类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强化培训力度,进行以项目经理、施工技术管理、合同成本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安全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综合管理等为分类的岗位实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次,各单位还应重视注册类资质证书考证培训辅导,合理安排施工生产与取证培训,积极做好符合相关报考条件人员的考前培训工作。

3.3 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施工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重点:一是针对公司业务施工技术的特点,做好有关技术标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二是针对隧道、桥梁、高速公路等施工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组织开办专题性施工技术培训班。三是适时选送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进修工程类专业知识。四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同行业优秀企业参观学习或外培。五是根据本企业主营业务发展方向,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六是定期组织公司范围内的技术交流会,以会代训,通过技术经验的分享、交流和总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技能。

3.4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中高层管理人员管理技能提升培训,以加强互动交流、召开技术交流的方式,不断提升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领导水平。一是选送人员参加上级安排的委外培训;二是开展职业经理人核心课程内容的综合培训和企业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三是适时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中高层和后备管理人员,通过考试攻读MBA硕士学位等,使中高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企业管理的能力。

3.5 掌握现代施工高端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培训

针对高铁、高速公路、桥梁、城市轨道、港口码头等建筑领域的发展,结合公司实际需要,鼓励符合技师、高级技师报考条件的人员积极参加报考施工新领域新技术的培训,力争提高通过率,使其结构和总量趋于合理,尽快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高端技能或稀缺人才队伍,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3.6 复合人才培训

略。

4 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形式及要求

员工培训工作在注重针对性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系统性和前瞻性。不仅仅是为了目前的需要,更要考虑将来的长远发展。要根据企业现状及目标,系统制定各部门、岗位的培训发展计划。

4.1 在员工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

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多样的培训主题,在培训的内容上体现不同的深度。要拉开梯次,采用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培训。采取灵活、生动、活泼、易于被职工接受的方式。紧密联系实际,形成教、学双方良性互动。员工培训计划要有创新。制定涵盖企业所有员工的、持续的、经常性的培训机制。职工培训授课者的选择要创新。专门培训师的选择固然非常重要,但企业内部领导以及内部员工成为培训师在相互的认同上更为亲近。

4.2 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培训

略。

4.3 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

略。

4.4 坚持自主培训为主,外委培训为辅的原则

篇5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功能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向品牌化、休闲化等方向扩延,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开始不断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刘丽伟(2014)指出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早,信息化设施完善、职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质量高、组织化程度高。仅占全美人2%的美国农民,养活了3亿多美国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在于美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世界领先,有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严格的组织化与法制化管理制度,为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江苏省粮食产量、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科技创新都位于全国前列,作为苏北地区中心城市,鱼米之乡的淮安,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全市总面积l.029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研究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现状也日益重要。

一、淮安市发展品牌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2006年,淮安成立了编制独立的农业信息中心,大部分乡镇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2011年,淮安市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举办市级农村信息员网上信息报送专题培训班的城市。2013年淮安农村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为104部,同比增长了73.5%;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31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为115台,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41.9%和16.0%。2014年1月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淮安市驻地网小区“光纤入户”工程项目列为江苏省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将淮安市生态新城基站共建共享示范工程列为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试点项目。

在淮安市各县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中,“12316” 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供查询,语音能自动生成、有智能语音系统。农民直接拨打“12316”号码,即可与当地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取得联系。2014年5月,农业部在全国10个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淮安市金湖县作为江苏省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县之一,全县建成一百多个个村级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主要是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支营能力,建成后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公益、便民生活、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四类服务”。2015年初,淮安市农业信息中心完成与淮安区两个视频监控点数据对接。

在采用新技术方面,2013年,通过江苏省验收的淮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各基地农业生产状况,各基地能与监控点在线交流,监控平台通过生产指导、预警信息来指导各基地进行农业生产。目前,共有18个产业园区纳入农业物联网建设基地。为了让农民和相关人员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农业物联网知识,2014年5月,淮安市农委在涟水县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全市农业物联网实用技术培训班。淮安市各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等70余人参加了培训。

总体来说,淮安市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提高,电话和短信传输平台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断增加,基本形成农业信息采集与服务体系。

二、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各县区信息服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信息利用率低。各县区农业网站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信息栏目逐层深入下去以后,信息内容单薄,缺乏长期的信息积累。有些内容迄今为止才更新到2011年,网址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参考价值和利用率较低,缺乏提供特色品牌农产品信息为主的专题栏目,如专门提供淮安特色大米信息,盱眙龙虾信息等栏目。

2. 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少,文化水平较低,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信息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网上参与度低。在淮安农网公众参与网上解答的栏目中,2012年共咨询了14个问题,2013年共咨询了10个问题,2014年全市农民共咨询了6个问题。

3. 信息提供主体单一,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在淮安市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指当地的涉农政府部门、农业信息中心、村级信息服务站以及农业合作组织等。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总是有限的,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

三、对策

1. 整合各县区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

市政府对各县区网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减少信息重复率,提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各县区定期对信息栏目进行调整,删除长期无人参与的栏目,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进行专业网站建设,提高信息参考价值和利用率。

2.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政府组织淮安市地方农业院校举办各种类型的信息培训班,向农民和相关人员讲授有关农业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要与具体问题结合,课堂讲解要和上网实践结合。各级政府要用农业专网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培训,使农民和相关人员通过网络知识培训能进行农业信息查询、和学习等。

3. 建立多元信息主体模式,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和社会参与型模式,目前,淮安市信息服务工作基本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的,但是民间力量正在逐步发展。可以借鉴法国模式,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免费,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农业信息服务进行成员自助,营利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收费自主决定,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丽伟.美国靠信息化发展精确农业[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01).

[2]胡玉福.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篇6

中图分类号:TP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4-0-03

0 引 言

基于地区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的飞速发展,带动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大规模投资与建设。计算机实验室作为高等院校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场地,也是师生科学研究孵化的场所。大规模的、频繁的、长时间的使用计算机实验室已经成为高校当下的客观需要,但随之而来的是管理、技术、人员聘用和人才培养等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或制度以促进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发展。

1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使用现状

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室承担着大量的实验课程、上机课程、网络课程、个人练习、查阅资料以及业务培训,其特点是使用时间长、人数多、频率高和操作欠规范等,这对实验室管理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更新快,专职技术人员匮乏。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更新频度大,每2~5年会新增一批设备,比如物联网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网络工程和嵌入式设备,相应的技术人员无法及时配备,而兼职的实验教师意识薄弱,会造成不良影响,轻则影响实验效果,重则造成教学事故,甚至是实验事故。

(2)设备利用率使用频率失衡。微型电子计算机上可实现大多数软件类实验,对硬件技能要求很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停留在软件平台上,造成了机房使用频率过高等问题。而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对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要求较高,该类设备使用偏少,甚至无人使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3)管理体制陈旧,运行机制复杂。很多高等院校都沿用老一套管理体制,凭经验和感觉对实验室系统进行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旧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实时监控、远程操作、预约录播与课堂演示的需要,而新的信息化系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资金、技术、选择与适应的问题。再加上旧体制下运行机制繁杂,层层审批,往往购置一台设备要经过五六个部门的审批,因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与工作效率低下等现状。

2 科学管理与娴熟技术促进实验教学

2.1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合格评定委员会(ISO/IEC 17025:2005)管理标准,建立以专业技术为特点,以人才为中心,具有专业特色、技术特色和人才特色的现代管理机制。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一般性实验教学制度;

(2)大型专业设备开放制度;

(3)实验教学过程监控制度;

(4)全校公选开放实验教学制度;

(5)毕业实习实训制度。杜绝套用现成管理制度,以适合、适用、好用、高效为准则。

四位一体,共同管理。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学校教务处(实验管理中心)管理为辅,同时定时聘请211/985高校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为学院管理把脉、查漏补缺,对于地方院校,可与企业合作办学,采用商用模式管理学生实践,完善管理体系的同时培养商用人才。

2.2 智能设备管理

对于数量多、使用量大的设备,可使用物联网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类系统一般有三个特点:统筹管理、精确管理、过程监控。该系统可在每台设备的电源位置增加一台远程简易控制设备,在每个实验室建立1~2个智能主机作为管理子端。使系统可以远程开、关每台计算机的电源,还可以监控计算机使用时长。对于拥有60台计算机的机房,部署成本在10 000 RMB以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2.3 传统技术手段

增霸卡是一项固化在主板上的维护工具,帮助机房管理员部署和维护机房,提供远程唤醒、多系统保护、分区隐藏、系统同传、定时清除等功能。该工具可对同一局域网,同一配置的机器进行统一、快速配置,是机房必备的工具,如果计算机缺少该项工具,将会大大增加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冰点还原/影子系统适用于增霸卡失效或无配置情况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具有保存用户数据的功能,但对于实验室的计算机是一个致命功能,学生每次上机都会或多或少留存一些个人数据,抑或更改了系统设置,或从U盘带入病毒,再加上操作欠规范,计算机很容易瘫痪。冰点还原和影子系统基于进程保护机制,具有小巧、多分区保护、兼容性强等特点,适合在机房部署。

GHOST(通用型硬件系统传送器)是美国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的一款备份和还原工具,能在磁盘操作系统下快速备份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按照硬盘扇区进行复制和覆盖文件,可全面支持NTFS、FAT、OS2多种格式,备份的步骤为:Local(本地磁盘)Partition(磁盘分区)To Image(到镜像),还原的步骤为:Local(本地磁盘)Partition(磁盘分区)From Image(从镜像)。

网刻软件是基于同一局域网、同一平台无增霸卡的计算机,首先安装并优化好一个完美的系统,并采用Symantec GHOST进行无压缩备份之后,使用网刻工具进行同步部署,所有的客户端只需要从网络启动即可连入服务端,无需客户端安装任何软硬件,而且还支持断点系统,可作为管理员的备用软件,常用的软件有Maxdos网刻工具、烂网管傻瓜网刻。

2.4 资金投入

计算机类设备长时间工作,硬件很容易损坏,尤以内存条、硬盘、网线损坏为主,一旦确定损坏只能更换,而计算机主板、电源、显示器、玻璃管保险丝(实验箱)、51芯片也容易烧坏,所以需要为整个实验系统配备维修耗材经费,作为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基础。

2.5 实验室发展规划

实验室应建立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淘汰机制,应以最基本的院级实验室建立为基础,以服务广大师生为己任,不断建设,争取成为校级(重点)实验室;在后期不断的投入和完善下,向省级重点实验室靠齐,建立技术革新的平台性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最后积极申报和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实验室不断完善的同时,实验设施应建立更新和淘汰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扶持资金对老旧实验室进行更新,第三,建立适当的淘汰机制,对无维修价值的,产能落后的实验设备进行淘汰、回收,对技术落后的实验室进行解散或重组。

3 技术人才培养

3.1 实验室队伍建设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稳定和发展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保障,是高等院校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缺乏管理人员,队伍建立不够完全,这就需要至少有一名教师作为技术骨干,然后带动其余教师共同管理,同时聘用学生助理共同协助管理。

专兼职教师作为管理实验室的有生力量,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训练,对于骨干教师,每年可参加地区和行业的学术交流会、沙龙和论坛,也可参加厂商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对最新的技术、管理方式和行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对于学生助理,以兼职为主,可从勤工助学库中挑选动手能力强、有一定技术基础、好学上进的学生作为实验室维护组成员,交予一些简单的技术维护和管理工作,同时辅以技术技能训练,学生在1~2年内即可成为技术骨干,如加以技术强化和引导,即可成为大学生科研课题和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辅以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可作为创业苗子进行培养。

3.2 教师发展与探索

实验教师与实验管理人员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职称体系,一般从助理实验师、实验师到高级实验师,其核心离不开专业技术的支撑,同时也要懂得管理技巧,综合而言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工种。这就要求教师高度熟悉专业设备,了解仪器的运行方式,进而了解系统的技术原理,更要熟悉当下前沿的技术,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

实验教师贯穿于整个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适当参与教学和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完成基本任务时,还能提升专业技能和技巧,精进个人综合能力。同时可发展为骨干教师,参与制定和决策学院的发展规划和科研任务,突破重大科研难题,提升学院整体科学研究能力。

3.3 学生发展与探索

学生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环节当中,既是服务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对象,以技术员为基本要求,精进个人基本技术能力,增强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术和业务能手为第二要求,技术是基础,培养专业学术研究和业务能力,辅以专业训练,可成为学生骨干。以创业种子为第三要求,努力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鼓励和扶持创办微型企业,开展商业业务与活动。

4 结 语

基于实验室管理的教师与学生,对管理与技术的不断钻研和精进,不仅使自身获得了近期提升,同时也为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既促进了实验室的综合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捷径,展现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实验室,紧跟地区发展特点,开阔思路,启迪思想,探索适合各自院校情况的管理新模式,把建好具有现代化、高效化的实验室作为学院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洁,郑英姿.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管理对我国高校建设国家实验室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2(3):68-72.

[2]孙晓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21(6):134-136.

[3]孙天泽,王越峰,王志军.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增刊):382-386.

[4]陶星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42-144.

[5]任洪琴.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实验室科学,2007(4):105-107.

[6]付裕贵.大型设备开放共享实践:物联网-信息管理系统-制度创新[R].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5-18.

[7] 汤静,方明,李海.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使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2(5):137-149.

篇7

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二、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08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培训、引导作用。学校把市柑桔所创办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市农科所创办的良繁基地、市种子管理站创办的农业示范场等作为学员实习基地,以便农民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并切实掌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从各个方面,满足返乡农民的需要,培养出适合新农村、新社会的优秀农业人才。

篇8

(教育整理diyifanwen.com)

     一、认真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各站点操作员技术水平 

      要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让远教设备发挥其应有作用,体现其价值,首先就要使各站点的操作员的操作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对各站点技术员的培训知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村上站点操作员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对新事物的(特别是对远教设备中的高科技设备——计算机)接受能力不强,难学易忘,针对这一状况,我们采取单独指导的方式,指导之后再加强训练,强化记忆,从而一步步提高了操作员的操作管理水平。 

    为使全乡各站点的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督促各点认真按照乡远程办的计划,结合本地区情况进行工作,认真做好远程资源的接收和利用。

 

    2、进行各接收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到熟练地使用远程设备,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小毛病能自己解决。 

    3、不定期举行设备的维修、维护培训会,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二、广泛采纳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要求 

    大多数人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最关注的问题还是怎样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因此,多数群众要求播放一些关于种植和养殖专业技术方面的资料,对于这种状况,我们本着满足群众要求,让群众能够真正感受到远程教育的好处的想法,利用互联网在各网站有针对性的搜索一些群众要求的资料,组织观看和学习。 

    一是农民群众各自时间不统一,不能保证每次组织的学习都能到场。 

    二是站点技术操作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 

    三是可供组织学习的资料有限,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四是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迅速的得到修复。 

    三、远教补助设施  

    根据上级的要求,我校增添了不少的远程教育补助设备,各项规章制度也正逐步完善,争取管好、用好远程教育设施。 9 月底应校教职工的要求成功地把远程教育电视节目以闭路电视系统的形式向全校传送。微机室的升级工作也已于 10 月份完工。  

    四、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远教”信息资源已开始被更多的老师所采纳,包括上面配给的 vcd 、 dvd 碟片及各种软件光碟。 vcd 学习光碟我们已组织学生观看,老师也能通过电视观看有关的教育电视节目。至于同步课堂、示范课、优质课教案及有关学科知识全校绝大部分的教师都能通过上机自己调用;学生也可以上机浏览相关教学资源。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五、向优秀学习,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由于我对远程的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的了解,还不算很高,很多理论知识还不能直接消化,所以对远程教育工作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够,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我到邻近的孟彦镇向他们的远程管理者请教和学习,给自己充电,从而学习了他们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六 、未来的工作设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安排,经后一段时间内进一步培训我校教职工微机基础知识,使之能真正把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到教学当中来,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另外,为充分应用我校多媒体教室,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线教师的课件制作培训。  

篇9

 

一、智慧农民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是为加强农民文化服务,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智慧农民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等手段为依托,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可以多快好省解决农民培训问题,特别是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网络。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与服务手段的创新。

 

二、打造智慧农民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1. 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和“乡村大讲堂”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在此基础上,又承办了“中国乡村之声”频率“三农早报”、“科技直通车”和“乡村大课堂”三档栏目,年录制广播节目943集,时长330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

 

2. 农广校完备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除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技术与多种媒体传播手段,海量的数字化农业知识技能节目资源外,还拥有遍及全国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以及6.5万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未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内容优势、媒体优势和体系优势合理整合,更好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于农家书屋,必将大大促进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实现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延伸农民教育培训覆盖面,有效满足现代农民的多样化教育培训需求。

 

三、智慧农民工程实施内容

1.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智慧农民数字工程服务的条件和基础。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实用技术、社会文化生活音视频资源点播,实现远程培训课堂进村,实现资源的数字化传输和移动式传播,将搭建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配备互联网电视、卫星远端接收站和移动终端系统对全国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依托云服务平台的移动终端系统包括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农用智能手机、立式触摸屏和平板电脑等多种互联互通移动终端产品。

 

2.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

智农惠农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持续稳步推进智慧农民数字工程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实现进一步拓宽知识传播渠道,实现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的服务形式,实现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社会文化资源存储传播的主阵地,将着力开展农家书屋传统媒体资源数字化、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文化生活、基础教育等多种类资源进书屋等工作,将教育培训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数字化资源建设。 其中,中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书屋是指将中央农广校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农家书屋,进行传播共享,丰富农家书屋资源内容建设。

 

3. 文化服务功能建设

在做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农惠农资源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为农村的文化生活、农民教育提供学习的多种形式,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供文化功能服务。工程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文化服务站点、远程培训课堂、基层教学站点和自助学习平台建设。

 

4. cctv—7《农广天地》走进农家书屋

策划制作农业特色节目,丰富资源内容,通过cctv—7《农广天地》电视栏目走进农家书屋学习场所、走进基层农民培训课堂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农家书屋社会影响力,促进农家书屋有效使用。

 

5. 职业农民手机报创办

篇10

随着我国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日益看重对产业技术专精尖人才的看重。围绕实施企业“订单式”的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任务,如何实现高等院校尤其是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民办高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民办院校“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没有创新的实践成果,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订单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保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的:“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例,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与建设介绍如下:

一、“双师型”教师的自身能力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三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并熟练掌握相关课程的内容;能胜任与所教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的指导;能够编写相关课程教材;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

1.创建条件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

积极创造条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系8年来,已组建了一支以专职专任教师为主,外聘专任教师为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格局。系内的专职专任教师都是青年教师,其主体是学习型或学习研究型,因为他们走的是大学本科或本科加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然后到我校任教的模式,没有社会和生产实践的经历,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和教师素质本身受到限制。近几年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通过校企合作,全系90%青年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并得到了企业的培训,如我校与北大青鸟合作,由北大青鸟对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在初级程序员、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师三个模块进行培训,从而使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90%都取得了师资培训证书,并获得了北大青鸟教师任教资格。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得到了大连华信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海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乐辰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的实际项目培训。大连华信、中软国际,北京达内还为教师提供新技术培训,如物联网、云计算、手机移动开发软件应用等,教师们掌握了这些新技术后,能及时更新知识,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始终站在新技术的前沿。去年暑假,大连华信还接待了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二十几名教师参观华信公司,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为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提供了和企业交流的学习机会。

2. 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在“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专业课是由企业调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需要充分参与其中,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可以壮大师资队伍,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的担任兼职教师,对学校来说,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项目、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加强学校与市场的联系、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正是因为这样,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和项目经理到校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安排系内青年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教学,在此期间青年教师主要任务是向企业工程师学习,同时完成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通过这些工作,青年教师初步获得了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有利于实施项目案例教学

项目案例教学是以实践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实践开发的经验。“双师型”教师对项目开发的流程有充分的了解和经验,有利于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项目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朱杰 《考试周刊》2013年 第47期。

篇11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内外检测机构实力不断壮大,技术垄断局面被打破。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客户资源进行系统的维护管理,做好后续服务,就有可能使客户渐渐流失,在竞争中被淘汰。客户资源是保持业务增长的基础,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客户需求是我们检验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做好客户资源的维护管理对于检测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所占份额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客户档案,为业务发展提供信息

2011年,我院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委托业务发展快速上升,检验业务量比2010年全年增长46.1%;完成预算收入比2010年同期增加39.5%。在业务快速发展期如何做好内部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做好客户维护和管理非常重要。客户档案是客户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在众多复杂的客户群中寻找目标,辨别出大客户和潜在的大客户,通过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库,为管理者提供信息,指导相关业务人员有目的地拓展业务,做到有的放矢对大客户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将业务人员反馈的信息,整理出大客户需求,为大客户提供持续的个性化服务,满足大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业务发展的保障。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客户档案按大客户与一般客户分类建档,主要包括:1.企业基础信息:主要是企业名称,地址,联系人(负责人、一般联系人),联系电话(固定、手机、传真),电子邮件,QQ等基本信息。2.企业动态信息:每月的检验量、批次、费用与上月和去年同期比较等数据图表。3.客户要求:包括品牌客户对其检测项目及报告的要求和与检测服务相关的需求。4.服务记录:包括相关标准、技术方面问题的解答、异议复测及复测结果的处理意见,走访记录等。

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为品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目前检验机构与客户的关系正从质量监督管理者、检验报告的制造者,向技术合作伙伴、利益共享转变。只有在每个细节上,主动为客户着想,如何帮助客户花最少的费用,做最满意的事,才能真正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只有对客户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提高检验业务量。

我们一般争取客户时,客户往往对价格敏感,不断要求在价格上更便宜,时间越快越好,一旦客户在享受了服务以后就会放弃对价格和时间的坚持。服务延伸包括帮助品牌客户制定适合的检测方案、标准选择、疑问解答、企业标准制定、企业技术培训、市场问题处理、加工企业质量控制、不合格项目汇总、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等。同样的价格上,客户会不断地要求更多的服务,当你的服务超出客户要求,让其享受到超值服务时,价格和时间都不是主要问题。因此,你体会到你的客户的需求是由你挖掘并引导的,做好前期引导会使你后续的工作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顺利,客户与你的合作关系会更加信任和依赖。

我们客户服务的工作重点是以品牌大客户为中心,有针对性地提品与服务,了解其需求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当品牌大客户来样时,由专人负责沟通,重点是了解客户的检测需求,确定个性化服务方案,针对不同的大客户编写客户检验要求,传递到各部门,使品牌企业客户的需求在实验室的内部快速流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各种方式保持与企业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需求,及时汇报给相关负责人予以解决和满足。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企业解决检测专业问题,以真诚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工作,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支持,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升服务能力,为检验业务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良好的工作质量是我们工作的基石,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是提高服务能力的保障。我院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增加新项目的研究与扩项,参加各类实验室数据比对,保证检验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根据纺织企业客户季节性特点对时效性的要求,我院加强内部管理,整合资源优化程序,实行“5+1”工作制,即周六正常接收样品检测,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为品牌大客户缩短检验周期,保证企业的生产运作周期顺利进行。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操作比赛、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引进人才。在实验室管理机制和质量体系保障下,为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篇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信息工程类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工程类专业是高校规模较大的专业,专业方向多,学生人数多,一般高校都有开设,如: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计算机、电气工程等。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国家科技进步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一、信息工程类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困难

目前,信息工程类专业教育存在着潜在问题。课题组连续多年与信息工程类学生和企业进行了就业方面的调研、走访,总结发现以下问题:(1)学生在面试或笔试时经常被问及一些专业技术问题,有的学生听都没听过;(2)学生在面试时会被问一些在项目实际中很具体的过程,有的学生接触得很少甚至元器件都不认识;(3)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一般能找到专业对口的研发工作,而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由于缺少实际项目经验,比较茫然,缺乏自信;(4)一些学生毕业后从事非信息工程类专业如销售、房产、办公文秘等工作;(5)企业希望应聘的学生在校内有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经历以及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研究表明,毕业后只有为企业、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被重用,才能在职场上站稳脚跟。这就要求高校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当中。

二、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课题组发表的相关论文成果已经进行了研究。本文继续对另外两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互联网+”模式下的创新、创业

2016年1月8日国务院在北京举行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在传统产业广泛开展“互联网+”行动。科技创新人才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要具有时代特色的互联网思维。2015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30余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的政策。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信息工程类创新实验室有共同创业梦想的学生于2013年创办了基于互联网B2C的高科技公司Air Dream。业务范围主要以单片机、嵌入式开发、项目设计,PCB设计、加工,电子技术培训为主,为我院家庭生活条件较困难的学生提供带薪兼职岗位20余个;拿出部分净利润反哺创新实验室,使创新实验室可以稳定、健康地发展;同时辐射信息工程类专业至少100人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实践中。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形成了梯队建设,学生毕业后很容易找到与专业对口的研发工作,一部分竞赛成果通过该公司的平台已转化为生产,教师通过学生所承接项目积累的资料为各类实践教学课程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Air Dream在2014年“创青春”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铜奖,在第五届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大赛1023余个作品中位列29,荣获百强项目称号,本学期初龙广交通台对实验室学生进行了专门的电话直播采访。

2.科技创新专业网站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网络公开课、慕课(MOOC)、E-learning、翻转课堂等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学习方式,打破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高校可以建立科技创新专业网站,培养并打造出“大数据化”科技创新人才。网站内容包括:学校创新创业激励政策、校企对接、国家政策、学生感言、导师介绍、创新实验室介绍、就业信息、参赛照片、组织管理机构、关注企业、竞赛区、校友录、作品展、慕课(MOOC)、人才培养、优秀学生简介、网络维护机构、公告纳新、组织活动等。这些内容由科技协会组建和维护,网站可以对企业开放,以方便选拔人才。目前,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网站的高校呈上升趋势,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站在“学生活动”栏目下建立了“学科科技竞赛”网页。通过互联网,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显著提高,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说:远期目标是让北京大学的每一门课都有一个在线版本即MOOC+线下课堂讨论的形式。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重视基于互联网项目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重视基于小公司运营的创新实验室,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重视基于MOOC技能的培养,与企业建立多维合作,重视校友资源。

篇13

在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设备为生产的主要承载体,设备的运行状况、维护情况、故障状态等是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设备的管理和合理使用也是企业提高产品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此随着现代企业深化发展,如何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及手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活动中非常关键的环节。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他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自此,各种行业的发展开始真正地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进入研究和摸索的时期。作为现代制造主要承载体的设备,其管理也势必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有所突破。如何将互联网的技术溶入设备管理中,从而提高设备的管理、维护、维修水平,提高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提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把故障预防水平和设备故障排除率大幅度提高,如何促进设备管理的标准化升级,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当前设备管理的状况

在我国现有企业中,由于企业规模多样化,所以设备的管理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但从管理方式来看,企业对设备的管理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静态统计式的管理模式,即设备的基本情况、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都需要设备的使用者在设备管理登记册中记录,再上交班组或车间。因此这种静态统计式的管理使得设备的变化信息大大滞后,同时也出现一些人为因素而引起的设备状态不清的情况。

2“互联网+”设备管理模式

建立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设备管理模式是解决传统静态管理模式的必由之路。变静态为动态,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在当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计算机管理、传感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等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动态、时时性等特点,将设备管理放置到互联网状态下,实现在生产企业内部设备状况的实时共享。2.1搭建。“互联网+”设备管理的信息平台信息流的实现需要将设备、计算机和使用管理人员联系起来。因此需要构建以设备监控与管理的信息平台,其面向用户,实现设备基本信息,生命周期维护、故障预警和故障维修的综合平台。如图1所示。2.2主要功能构建。(1)设备信息管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对设备建立信息档案。档案中详细记录设备的出产日期,设备的功能属性,设备的使用频次和使用时长,保养周期,设备出现过的故障情况,维修情况,当前的使用状态,并可利用影像记录典型维修过程。使用者通过设备专属条码或编号可以在信息平台中时时查询设备的具体情况。通过GPS定位,即可查询设备所在车间和所占工位。(2)构建设备工作任务卡。设备的工作任务包括:定期保养、正常工作、待机和维修等。在不同的工作任务周期,针对相应的工作内容,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上机处理任务的人员依据工作任务卡完成即定的工作。(3)定期保养提醒。要保证设备能顺利、高效地参与生产活动,设备的预防维护是必要环节。不同的设备,设备中的不同零件,根据使用周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失效,因此系统将全部生产设备的计划保养和常规保养任务纳入设备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根据时间设置,到点提醒,跟踪执行进度以及完成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划调整或变更。(4)维修管理跟踪。建立故障诊断维修专家系统,将故障点、故障的诊断与识别、解决方案相关联,利用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对设备进行运行监控,根据设备的异常点或故障情况自行初步诊断,发出报警信号,并同时生成初步的维修任务书,直接将报警信号发送至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的电脑终端或手机终端,实现实时响应,在最短时间里对故障设备进行处理。(5)配件、备件管理。设备使用过程中,一些易损件需要长期有储备,建立配件、备件管理,基于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的维修频次,对配件、备件的数量进行跟踪,以及进库、出库管理,库存不足预警,优化采购及库存饱有量,保证配件、备件能及时采购合理补充。(6)任务追踪管理。根据任务情况,自工作任务后自动追踪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时,工作人员的占机时长,任务完成状态等信息,进而优化额定工作时间,核算工人的工时数,并可为同类工作提供参考数据。2.3外延功能构建。(1)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通过图片、文字或影像等信息传输,与设备生产企业互联,对设备出现本企业维修人员无法解决的故障时,启动远程故障诊断机制,让设备生产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故障分析,提出解决方案。(2)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的工作人员提供远程教育,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可自行通过平台所提供的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设备使用技术培训资料等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或讨论,在当前设备更新快,新技术、新产品快速更新的环境下,及时的提升设备管理和设备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力。

3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行动计划还只在起步阶段,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特别是在实业中的使用还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比如信息平台的搭建必须是在硬件设计完善的前提下,而对于设备管理来说,传统的设备多是单机工作,对信息特别是使用情况和故障信息的提取必须完成设备的升级改造,为信息的收集提供必要的信号源,这是一项集传感、监测、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综合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案例,还需要加大力度开发与研究。同时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在企业中专门从事互联网使用和维护的一般为专业的IT人士,而管理和维修人员多数对设备熟悉,对互联网技术比较薄弱,他们基本只懂简单的应用互联网,但并不能将互联网技术与自己的工作完美的结合,最终影响互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上的应用效果。这方面的技术设备的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是有待提高的。

4结束语

不论当前的技术条件是否充足,“互联网+”的模式将是未来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研“互联网+”设备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互联网+”的实际应用,为设备管理者和维修人员提供了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思维。

作者:邓岐杏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