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社群文化营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这是一个具有求解规模大、约束条件复杂以及本质不断变化等特点的问题。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进化算法,在求解过程中利用其正反馈的特点,能够加速向较好解收敛。因此我们采用最大-最小蚁群算法来实现。
为了模拟蚂蚁的行为,首先引入如下记号:
m――蚁群中蚂蚁数量;
s――蚂蚁的内部状态中的要求数,即需要分配宿舍的学生数量;
n――宿舍数量;
list――依次记录蚂蚁到访过的宿舍编号,即记录蚂蚁的路径,编号不会重复出现;
b――记录蚂蚁到访过的宿舍数量,重复出现的宿舍不会重复记录;
A(t)――蚂蚁的内部状态,即学生情况列表,记录学生的性别、班别、年级、专业、人数;
C(t)――宿舍情况列表,记录各宿舍的硬件情况,即床位数、所处位置、是否带卫浴、新旧程度、安排学生入住情况等内容;
τij――边(i,j)上的信息素轨迹强度;
τij――蚂蚁k在边(i,j)上留下的单位长度轨迹信息素量;
Pkij――蚂蚁k的转移概率,i是当前宿舍,j是下一个要访问的宿舍;
每只蚂蚁都是具有如下特征的简单主体:
(1)每只蚂蚁都记忆着所有学生的情况,即拥有学生情况列表;
(2)蚂蚁是依据它记忆的学生情况表来选择宿舍的,但满足条件的宿舍可能很多,这种情况下,它以概率的方式选择宿舍,即前进的方向,这个概率受轨迹上的信息素量影响;
(3)为了避免重复安排,蚂蚁必须记忆哪些学生已经安排在哪些宿舍;
(4)当蚂蚁所记忆的学生全都安装完毕,或再无能满足条件的宿舍时,该蚂蚁的搜索结束。区分两种情况:一是蚂蚁记忆的所有学生全部分配完毕,则成功建立一条搜索路径。二是,再无能满足学生条件的宿舍时,蚂蚁建立搜索路径失败,如果在路径上已经留下信息素,则将其全部删除,销毁该蚂蚁。
下面给出简单的流程。
(1)初始化A(t){初始化蚁群}
(2)评价A(t){根据目标函数对每只蚂蚁的适应度做出评价}
(3)释放信息素{根据适应度,对蚂蚁所经过的路径按一定的比例释放信息素。适应度越高,所释放的信息素越多}
(4)蚂蚁移动{蚂蚁依据前面蚂蚁所留下的信息素和自己的判断选择路径}
(5)信息素的挥发{信息素会随着时间不断消散}
初始时刻,各条路径上的信息素量相等,设■(C为常数)。蚂蚁■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各条路径上信息素量决定转移方向。蚂蚁系统所使用的状态转移规则被称为随机比例规则,它给出了位于宿舍i的蚂蚁k选择移动到宿舍j的概率。根据李士勇在《蚁群算法及其应用》一书的描述(参考文献[5]),在t时刻,蚂蚁k在宿舍i选择宿舍j的转移概率■为
■
其中■表示蚂蚁k下一步允许选择的宿舍。由上式可知,转移概率■与■成正比。■为能见度因数,α和β为两个参数,分别反映了蚂蚁在运动过程中所积累的信息和启发信息在蚂蚁选择路径中的相对重要性。与真实蚁群不同,人工蚁群系统具有记忆功能。为了满足蚂蚁必须将若干个学生分别分配于若干个宿舍这个约束条例,为每只蚂蚁都设计了一个数据结构,称为禁忌表(tabu list)。禁忌表记录了在t时刻哪些学生已经分配于哪些宿舍,不允许将同一批学生再次分配,对床位数已经为零的宿舍也不允许再次分配学生入住。当本次循环结束后,禁忌表被用来计算该蚂蚁当前所建立的解决方案(即蚂蚁所经过的路径长度),由于我们要求的是在尽量少使用宿舍,也就意味着学生尽量要集中安排,所以在衡量解决方案的优劣时,我们要检查被使用到的宿舍数量,这个数量越少越好,另外要检查未被使用的宿舍情况,所剩余的宿舍条件越差越好。之后,禁忌表被清空,该蚂蚁又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
经过N个时刻,蚂蚁完成一次循环,各路径上信息素量根据下式调整
■
其中,■表示第只蚂蚁在时刻(t,t+1)留在路径(i,j)上的信息素量,其值视蚂蚁表现的优劣程度而定。路径越短,信息素释放的就越多;τij(t,t+1)表示本次循环中路径(i,j)的信息素量的增量;(1-ρ)为信息素轨迹的衰减系数,通常设置系数ρ
如果蚂蚁们过早集中在局部最优解中,可能会忽视对全局最优解地进一步搜索,出现早熟收敛的现象。为了避免早熟收敛的现象发生,我们对信息素轨迹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施加了τmin和τmax限制,从而使得对所有信息素轨迹τij(t),有■。在每一次循环后,必须确保轨迹量遵从这一限制。若有■,则设置■;若■,则设置■。
蚂蚁的搜索可以无限地执行下去,因此,我们在每一轮搜索之后都输出生成的宿舍安排表,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继续搜索,或是采用当前生成的分配方案。
注释:
[1]龚晓庆,张远军,陈峰.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252-284
[2]百度文库。基本ER图要点[DB]。wenku.省略, 2010-10-4
前言
从传统意义说,社区是一种基于连接人们在现代商业的发展过程之间的情感纽带的社会关系,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成熟的消费观念的同时,企业开始进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开始赋予品牌一定的意义,这的背景下,基于消费者的共同追求下开始形成品牌构成的社群。作为一种新的营销工具,品牌社群已经在西方的品牌营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的今天,对我国品牌建立社群营销意义重大,它能提高企业在社群中的用户体验,是企业有效营销的一种创新模式,从而使企业在新时代的品牌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某数码产品社群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调查研究。该成员大多对数码产品比较了解,而且经常在社群了解数码信息从而确定购买意向,并参与后期的品牌交流,使品牌社群有了良性发展。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理论分析法
二、问卷设计及分析
1.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包括用户的相关信息:性别、年龄等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调查人员对相P的数码产品的描述性评价。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42份,其中有效问卷232份。
2.数据分析
(1)基本情况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参与数码产品社群的男女比例基本均匀,这说明在数码产品消费方面男女没有太大的差异,品牌社群的消费在性别上差异不大。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年龄分布层面分析对于品牌社群的发展来说年轻人是促进其发展的重大支柱。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并且更愿意通过网络社群了解产品信息,获得更广的见识,年龄较大的人在这方面的关注就要低很多。
(2)对品牌的在意程度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社群活跃的人员中,超过7成的人员会购买自己熟知或者信任的品牌的数码产品,仅有一成的人员对于品牌的要求不是很高。购买的这些客户也大多在相关产品的论坛、贴吧等社群平台进行信息的搜集、浏览或者交流。这说明品牌对一个商品在社群的营销是非常重要的。品牌社群里的成员大多是该品牌的的粉丝群体,对此品牌有着很大的信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影响着产品的销售成绩。
(3)品牌交流的作用分析
企业产品的营销需要向客户展示自身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社群成了企业展示自己产品的“免费平台”。除此之外,客户还可以通过别人对产品的评测、体验等了解真实的产品性能。根据调查可以看出超过八成的人认为通过社群的信息了解可以帮助自己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并且愿意将自身对于产品的印象和了解发表出来供网友了解。
(4)品牌营销的作用
本人通过在社群发帖了解人员对该品牌的喜爱原因,通过筛选将大部分人回答进行整理,主要如下:在感官体验上,很多人认为该品牌在广告上的创意很好,想起广告词我就想成为广告上的主人公,品牌的名称也让我觉得很别致,很有个性,在品牌的商标logo也是自己喜欢的方面;在情感体验上,看到了独特的广告词、独特的品牌标识能让自己觉得很有个性,这是让自己购买的很大一个原因。根据总结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品牌的营销是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好的营销可以让客户更好的更快速的了解产品,并对产品一种特殊的感情依赖,从而得到更多的客户。
三、对企业虚拟品牌社群建设的建议
1.加强品牌整体建设,提升消费者的品牌体验
根据实证研究分析,成员对社群的忠诚和对品牌的忠诚程度,明显受到他们的品牌体验影响,所以提升社群参与者的品牌体验,能有效提高品牌的顾户忠诚度,因此,消费者应注意某个品牌的虚拟社区成员参与的品牌体验。忠诚对社区的承诺和品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效果不明显,这就要求加强品牌形象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消费者的虚拟社区参与者尤其是情感体验和思维的品牌体验。企业在注重虚拟品牌社群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品牌整体建设,提升文化内涵,为消费者设计更多更好的品牌体验,促进消费者的良性互动,通过提高客户忠诚度,更好的体验质量,在企业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2.鼓励当前消费者参与社群活动
品牌要帮助消费者塑造自我
前一阵子,罗永浩的坚果手机和360周鸿t的奇酷手机相继,我的“趋势观察”公众号做了个投票调查,支持罗永浩的坚果手机的人占了较大比例。这说明什么问题?今天很多人,开始从购买产品到购买“人”背后的精神,支持罗永浩的是基于其情怀构建的社群。
此外,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时代,每个消费者都在“找自己”,消费品牌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因此,品牌要帮助消费者“塑造自我”,塑造自我如何实现。帮助消费者塑造自我的过程就是用一条纽带,将他们连接起来,并且让他们帮助摇旗呐喊,这就是社群的力量。
“塑造自我”也是一种构建精众社群的概念。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主张来让消费者构建自我的认同,从而实现与品牌的共鸣。例如通用汽车提出的“与进取者同行”,尊尼获加提出的“永远向前”,IEEP提出的“用实力让情怀落地”等等,者陡帮助消费者“找自己”和“塑造自我”的价值诉求。
要玩好社群,首先放下“端庄”的姿态
从白酒行业的江小白、二锅头苏扁、到蒙牛的大眼萌香蕉牛奶,你会发现品牌越来越娱乐,越来越和消费者打成一片。去年我们做创意云南广告大赛,90后想出来一个“行走云南,我为滇狂”的云南旅游广告语,成为广告圈专家一致认可的金奖文案。为什么?因为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消费者玩在一起。
这是一种姿态,做社群首先要有一种姿态。例如,汽车行业的MINI就是一个敢于和消费者玩在一起的品牌,MINI打造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汽车文化。将其打造成为颇具时尚和个性的代表。有很多汽车品牌,总在强调自己产品如何如何好,无法进入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就很难获得差异化的认同。
大不如小,发掘亚文化,构建更加细分的社群
很多人都在黑处女座,很多90后都在玩二次元。今天你还用18岁~35岁定义你的消费者?这些都out了。这是一个亚文化的时代,你能不能做一个处女座专用品牌?或者说,你的一些极致用户体验的设计,可以考虑极致挑剔的处女座的需求?
我们媒体圈有个叫“段传敏”的专家,搞出来一个“孤独者社群”,每次搞活动有上千人参加,原来,“孤独”也是一种文化。你可不可以发明治疗孤独症的产品?或者说,你在广告营销中可以诉求治疗“孤独者”,或你的汽车品牌,是否可以开展“与孤独者同行”的营销,利用汽车产品的特性,倡导一种在途中的汽车用户的一种分享和关爱?洞悉人性最深层次的,最为细分的需求,才是营销社群的关键。
让社群帮助你创造产品
今天消费者创造力越来越强,除掉让消费者营销环节帮助品牌做传播,社群本身可以构造新的价值链,即可以实现社群化的产品创新。
例如海尔的海立方就是将科技极客圈在一起,为海尔想产品。小米大家谈的很多,粉丝经济的另外一层重要的价值,就是要让粉丝帮助你想产品,这是“用户智造”。
长安汽车今年宣布与汽车之家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搭建一个全新的开放平台,平台将公开长安设计,未来市民可自己参与决策。通过平台的搭建,长安汽车可以迅速收到消费者的反馈,建立快速的市场响应机制。而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到长安汽车车型的设计中来,包括参与造型设计、模型评审、市场定位、样车体验、前沿功能体验等。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从微博、豆瓣、美拍、快手等各个平台走红的人数都十分惊人,与第一代的网红们如芙蓉姐姐、罗玉凤等相比,这一代的网红,已经由一个社会现象转变成一个经济行为,如今的网红们,类似papi酱,艾克里里,叫兽易小星等,都是在享受到社交红利的甜头后,将个人的粉丝群体快速变现,寻找一个流量变现的最佳途径,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换言之,网红们将粉丝群体的消费力量和自身优势产品结合到一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社群经济的助力尤其明显。粉丝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品牌消费力,让不少企业开始思考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依托于社群经济平台化的大趋势。内容营销时代的来临,迎来了个人品牌营销的春天,网红经济在社群平台转化成社群电商,用户在哪里,营销就在哪里。网红们之所以实现商业盈利,就在于各大网络红人辐射影响力,透过平台经营粉丝,有目标性地针对群体来进行精准营销。
网红们透过个人品牌影响力,赋予自身标识的产品灵魂,在庞大的粉丝基础之上,商业红利的背后是移动电商化的销售数字。小米营销模式的成功,就是一个粉丝经济的成功变现。米粉强大的购买力和口碑营销,就是一个社群营销的标准典范,从社群崛起的品牌,以及从品牌到社群的反哺。
同样,互联网家电SKG就是一个典型网红营销品牌的例子,借助社群,抓住了社群时代网红与粉丝之间的情感共鸣链接,将品牌产品拥有更多的附加价值。SKG借助网红经济的粉丝经营能力,不间断制造自身的“网络红人”,这些网络红人带给品牌粉丝一些情感、文化、逼格等相关的共鸣标签,让品牌逐渐拥有深远的影响力。
依托于社群平台的格局,如何向网红一样实现品牌营销?现代企业需要做的是提升品牌号召力,构建粉丝经济基础,实现品牌红利。简言之,企业参考网红经济时代的模式,需要利用社群来形成口碑,孕育网红在社群的影响力,产生粉丝,创造品牌的号召力和购买力。
企业在网红经济时代的突围,需要:平台+品牌红人。
社群时代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模式和传播形式的选择,社群平台的构建,也成为不少企业所关注的关键点所在,一个成熟社群平台的运营,对于企业品牌的经营来说,是开始的第一步。不论是网红借助如今新媒体吐火如荼的微博、微信,或者是美拍、秒拍等现有零成本的UGC平台,这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内容营销阶段。
网红是一个快速走红并被取代遗忘的群体,网络的零成本特质,不少网红此消彼长,不论是否同质化,网络均会快速过滤,高曝光率取代低曝光率,所以选择现成平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相对风险较高的选择。因此也有不少企业选择开发自有平台,制造网络红人并选择推广渠道,但这伴随的是一个长期经营且红利预期不可知的过程,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一笔开发成本。
但近年来,不少企业选择透过现有的社群平台来实现品牌服务的推广营销,旨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快速实现品牌盈利。包括小云App(app.xiaoyun.com)在内的成熟平台,就是提供这一作用,以模块化组合的云端平台,为企业快速构建移动社群应用,让企业品牌快速在社群中形成影响力辐射圈。
一旦平台确立,企业品牌在平台上,确立一个品牌红人的形象,从内容营销到个人标签,与企业品牌调性相契合,以情感诉求打动用户,实现粉丝经济的变现,这其中需要企业能够在平台端口精准掌握用户数据,而移动互联网,让运营者能够得到社群内粉丝价值的最大化,小云App将企业品牌的精准用户沉淀在社群内,构建品牌红人与粉丝群体的情感互联,不断挖掘品牌的价值,并在社群平台上不断扩大影响力。
越来越多社群平台的出现,为企业制造了一个品牌粉丝经营的基础,事实上,当企业认清社交移动电商的趋势。从社交到电商,社交电商时代的全面开启,企业制造自身专属的品牌网红,树立信任感并传递品牌价值,并在用户生态价值的可持续经营中,实现品牌红利。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不少传统的商业模式开始逐渐消亡,有“逻辑思维”这一类颠覆性商业模式,也会有“小云App”(app.xiaoyun.com)这一社群平台的既定基础,不论是小米,苹果,还是淘宝,其实背后都是未来营销主导的关键——社群经济。
腾讯有个定义,粉丝是未来最主流的客群关系。虽然一直对粉丝经济抱有信心,但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被震了一下,毕竟在这之前,我的习惯认知仍是客户归客户,粉丝归粉丝。粉丝之微薄,当下仍然是被商业机构严重忽视的一个边缘力量。但细思极恐,也许有一天,粉丝经济会如滴水穿石般发展起来,当一个商业机构所拥有的粉丝数量超过了一个地方媒体的发行量,当基于公众号所创造的交易额占比超过10%甚至更多时,当这些拥有庞大粉丝数量的商业机构依靠大数据加速产品进化时,也许奇点正在临近,也许我们也必将被这股力量所颠覆。未来衡量一个企业的市值,也许会由资产价值转为用户价值,也许就是粉丝量及ARPU值。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当下最重要的经济变量。我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终极归属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商家与客户的关系发生了颠覆式变化,一方面用户话语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商业模式将由易货模式转向O2O运营模式。我觉得商业的本质就是流量经营,也就是获取一个UV的边际成本大小决定了商业模式的发展路径。
目前随着网商获取UV的边际成本在不断攀升,导致线上的流量边际成本已经远远高于线下的流量。而且在转化率方面,线下的转化率也是线上的几倍,所以O2O全流量运营一定是传统商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们曾在一年前提出,互联网+在商业模式上的核心变革就是由易货模式转向运营模式。而运营模式的核心就是以用户为中心,获取用户、响应用户、关联用户、谋求用户的终身价值是运营模式的基本逻辑。
社群简单认为就是一个群、一个社区、一个公众号,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社群它是一个有态度的社交关系链,不仅只是拉一个群,而是基于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我们认为这样的群落就是社群。社群的出现为新型电商带来了一缕阳光,美丽说、蘑菇街、美柚等社群电商迅速发展起来。
社群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价值观趋同,即社群中的人是靠价值观聚合在一起的,相比普通的消费者,社群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第二,去中心化,社群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强利益关系,没有权力中心,投票是社群常见的决策机制。
我感觉未来的商业逻辑也许是:再小的个体也有社群!而且,我相信未来的品牌也必将会社群化,或者可以说没有社群的品牌不是真品牌。
当我在旅游类APP里找酒店的时候,我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当我上下滑动屏幕选酒店的时候,我会觉得很茫然,因为我并不知道这些酒店到底怎么样,但当我看到君亭、书香、桔子这些熟悉的品牌时,我会快速预订下去。
这个场景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未来,未来的未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连接越发达,信息越透明,品牌越重要。我想这就是我们酒店人的机会,埋头做好产品,打造出真正拥有粉丝的品牌才是制胜未来的关键。
这两年酒店行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持续升温,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大有关系,因为客流已不再囿于线下。尤其是民宿,可以说没有互联网就不可能有民宿。各种文化类、主题类酒店,也是层出不穷,本质上都是因为体验类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相信随着90后、00后逐渐进入酒店消费主体,二次元等各种亚文化社群酒店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利基市场。
场景即时间、空间、状态、情绪的聚合。凡是聚合了的时间、空间、状态、情绪都有可能构建出极具商业价值的营销场景,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引发了旅游行业的接龙式创意传播。社交网络越发达,传播速度越快,今天,一个小小的行为在一两个小时后就有可能形成一个蝴蝶效应,也就是可以快速聚合出一个场景,借场景之势做营销已成为当下最主流的营销行为。
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场景营销不仅仅是个新的营销概念,它必然会颠覆传统的营销模式。因为我们都知道商业的起点就是需求,而需求的产生源于场景,更何况,好的移动端产品也是基于各种线上线下场景而生。滴滴打车只是把在马路边打车这个场景移植到了手机里,就催生出了千亿级的商业模式。微信红包也只是把传统红包文化移植到了社交平台里面,微信红包不仅带来了微信支付爆炸式的增长,更为人类贡献了一个社交货币,新人入群、喜事庆贺、节日慰问、甚至夫妻致歉都可以靠一个红包搞定,这都是传统货币不曾到达的空间。
对于一个酒店而言,除了线上场景外,线下场景丰富且受众精准。例如会议室这个场景,如果客人在早上可以摇出来一份面包,在下午摇出来一杯咖啡,是不是很酷;再比如客房这个场景,客人可以通过扫码预订一份宵夜,可以通过扫码获得一瓶水,是不是也很惬意。诸如此类,经过我们这两年在酒店场景营销方面的实践,越来越觉得酒店场景开发价值巨大,可以逐级连接到酒店曾经想做但做不了的藏在长尾里的各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