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B84
试想,如果一个只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忽视学生天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的是多么的可怕。但是,当今小学教育体系却是一个类似于制造考试机器的程序,将学生的天性禁锢,将学生的其他才能忽略。这样违反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的模式必须要有所更改。
一、小学儿童学习综述
(一)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由于幼儿阶段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小学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幼儿阶段主要是功用性定义或具体形象的描述,小学阶段逐渐发展为本质的定义。所以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比如主导活动的转换,幼儿将开始系统的接受教育,取代原来的游戏活动。家长方面,需要在过渡期亲自辅导孩子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设定孩子的学习目标,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引导孩子认识主要活动已经成为了学习。让孩子有准备的面对学习任务。老师方面,不应该过于强调纪律性的培养而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更不能保证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关注学生言语、创造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不要强求孩子的听课认真程度,因为此时孩子的生理水平还不能有高度,长时间的注意,老师应该耐心的引导孩子适应新的环境。
(二)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适应
繁重而枯燥的学习任务往往让低年级学生望而却步,他们会怀念幼儿时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那段时光。所以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是提炼人类的知识宝藏,为未来发展及更复杂的学习任务做准备,需要打好基础。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以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他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的额影响主题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一些研究发现,学优生的学习策略比学困生更有效,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低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学习,培养其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小学儿童,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学习动机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转化,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儿童自觉的地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语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合适的时期引导孩子学习外语将会极大减小他们在以后学习外语的难度。有研究认为,十岁以前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如在此关键时期给予个体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儿童语言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中的机能主义认为儿童习得语言首要动机在于交流观点和为人理解。所以儿童语言习得以后,老师要给他(她)们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其应用,鼓励与他人交流。此外,老师还应尽量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或愉悦的情景活动,这不仅是儿童快乐的来源之一,而且也是培养他(她)们学习语言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语言发展是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对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注儿童的学习障碍,在如今如此功利,急切的填鸭式教育当中,如果一个孩子本身就患有学习障碍,而老师给予积极的关心,那么,对于这个孩子日后的发展将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老师应该耐心的指导和关心这些同学,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差。1.3中等年级的发展关注
一般将学生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四、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所以,老师应当关注中等年级的思维发展。老师应该在这个阶段加大关注,增加关心,让孩子顺利发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鼓励为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三)高年级
高年级学生思维发展已经较为完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是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以考试分数为导向,过分强调成绩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很多家长评价孩子发展好坏的唯一标准即是考试成绩的高低,长期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应该从生命毕生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实现对孩子的培养。
综上所诉,当今小学教育,并没有注重结合幼儿发展做出教学指导,而是将教学重心放在应试教育上,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结合科学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6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31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独立是以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三卷本1903-1914年)出版为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遵从教育心理学规律,促进学生自身基本技能的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手段,以此体现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一、新时代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青少年信息量增加,价值观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渴望独立,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在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1],容易出现叛逆、孤僻、厌学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 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出现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社会教育中掺杂的利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 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代青少年思想较为开放和灵活,独立思考,对未知的东西探索欲望强烈,但是他们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辨别是非,容易出现自私和极端情形。
(三) 叛逆厌学行为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促进自我意识增强,同时也会产生叛逆心理,考虑问题片面化,主观臆断行事,追求和沉迷于刺激性的东西,如,智能手机和网络游戏导致一些青少年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对抗家庭和学校。
二、新时代下制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缺乏针对性
有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时的内心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协助教育工作按照正常模式进行,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对青少年学习状态和内心活动进行研究[2]。各种研究和讨论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但只是停留在教育表面和理论中,缺少针对性。
(二)教育心理学内容尚未形成体系化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大多借鉴国外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也是从西方移植来的,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此外,学术界对教育心理学存在认知偏差,如,有学者认为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有的无法将教育心理学的分化和整合实现有机统一,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心理学研究对象全人化还不适应,对多元化的现代心理学新理论难以接受等。
最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及时解决了这些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能密切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加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述与指导。系列丛书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剖析了大教育生态系统,揭示出当前国际范围内教育危机实质,重视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对学习策略、教学策略、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认知研究进一步加强。
三、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新的方向总结为“三化”,即,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的全人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3]。
1.研究目的教育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根本目的是要将研究的理论成果用来指导教育实践,要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改善教师的教学和促进教师的发展;二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三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为教学改革服务。
2.研究对象全人化。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以人的全人格成长为研究取向,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读书求知,还应包含学生的为人处世,其次,教育研究既要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人也要研究社会生活中的人,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熏陶,第三是研究人的毕业学习与发展。
3.研究方法多样化。教育心理学自身学科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既要向范式科学靠近,又要注意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4]。教育心理学研究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采用更能突出人的内在心理特性的方法,如,调查追踪、访谈法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二)丰富教育心理学新的理论体系
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范式多样性。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中国教育心理学的“成长”,其发展范式是多元的,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心理学的发展流派较多,这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性更强。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除认知观外还要吸收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理论学说的精华;二是学习心理;三是教学心理;四是教与学的制约因素。内容较为全面、丰富且针对性较强[5]。
3.学科的拓展范围应不断扩大。从学科角度来看,根据社会实际,教育心理学研究除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科外应拓展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外国语言教育等学科领域,有利于保持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持续性。
(三)关注热点和难点的前沿研究
通过当今的教育心理学关键词突现性的统计,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主题有两大类[6],一是宏观的思想政策类,如,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理论,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第二是具体的教学实施类,如,学习方式、课程建设、课堂效果和学习策略等,重视教学互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教学策略。
(四)多元化的现论增强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
1.个别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当代学生可以不受学校教育时间、教育水平、教育空间等严格限制,能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深入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教学策略、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学生与学习情境间的相互作用的认知研究。
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了关于智力的多元因素理论,认为基本的智力因素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空间运动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应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全面发展。
2.文化心理学的影响。文化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有学者认为,文化心理学包括双重内涵,一是“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第二是文化“心理学”,关注其“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研究内容。文化心理学强调本土文化资源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要了解本土文化、立足本土文化、服务本土文化。
3.积极心理学的介入。美国心理协会(APA)前主席赛里格曼在1998年提出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教育心理学不能停留在教与学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层面上,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4.毕业心理发展理念。毕生心理发展观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出现新的发展心理学观点。传统意义上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局限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生,重点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而毕生心理发展强调的是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要拓展到研究社会生活与工作的人。
5.进化心理学对人性和心理思考。进化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以进化论观点对人的心理起源和现象进行研究。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都应该受进化规律的制约,人的心理发展既受生理因素制约,又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传统教学心理学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对人的生物性重视不够。
另外,应高度重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一批高质量的核心期刊如《心理科学进展》《教育研究》等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搭建交流平台,但是没有教育心理学的专属核心期刊,而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团队和研究力量也比较薄弱,这制约了本学科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李蕾蕾.当代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与制度选择[D].湘潭大学,2012.
[2] 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1).
[3] 董刚,等.百年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7).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67-02
自心理学研究产生以来,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分支层出不穷、不断发展,其中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各分支中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也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但在近十年中,教育心理学不断适应各学科的要求,朝向一种包容性广泛的方向发展。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但形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还源于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学者一方面学习、引进西方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展开独立研究。尽管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成熟、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制上也趋于完善,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不足逐渐显露。
一、社区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为了捍卫个人利益,美国国民发起了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准备条件。然而,社区心理学真正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维姆斯哥特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会议产生并创建社区心理学这一新领域,同时呼吁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美国心理学会则在第二年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
尽管如此,直至1975年4月,社会心理学才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中真正取得了学科建设的独立地位。会议的主题是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以及公平与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同时探讨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与社区心理卫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将社区心理学分会改名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促进了美国社区心理学向多学科合作及重视行动研究过渡的新阶段。
(二)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社区心理学的服务和干预重点是加强个人与社区目前的心理防御能力,同时发展和提高个体个人能力而不是治疗其病例缺陷。因此,这种服务和干预重点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或药物治疗的个体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逐渐将工作聚焦于一级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二级预防(心理症状早期阶段的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
2.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区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与社区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合作的研究关系,将理解提高个体、社区及社会的生活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广义地讲,社区心理学关注个体与社区之间多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关系,社区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生态学水平的分析,像朋友圈、工作环境、学校、志愿者协会、宗教集会、教会、社区及邻居,或者更大意义上的社会或文化均属于这类社会关系。此外,社区心理学还关注互助型组织和自助型组织,当个体面临巨大压力事件时,会采用非正式渠道(朋友,邻居,同事)来获得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是社区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
3.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社区心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参与观测法,是研究者“加入”社区生活,与社区成员一起工作、生活,从而观测他们的情况的方法;(2)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的方式和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的方法;(3)聚焦组访谈法,与定性访谈相似,但在团体中可能消除一致的观点;(4)社区个案研究法,是集中于一段时间仅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5)定量观测法,是以大样本数据进行标准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6)随机区组实验法,是采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的实验方法;(7)非同质比较组实验法,和区域实验很相像,无随机分配条件;(8)间断时间序列设计,是采用多基线设计,在实验干预前后对一个或几个情境进行纵向测量的方法。
(三)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自1975年美国奥斯汀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以后,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趋势,每种趋势都代表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1.预防和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发展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各类问题,如儿童的社会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青少年各类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离婚、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
2.社区构建、公民参与和授权
为了体现社会构建以及公民参与的趋势,社区心理学家集中于研究、开发或创造一种社区系统。这种系统一方面能够加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感觉,推动其参与群体活动计划、实施的经验,另一方面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影响更多的居民群体,帮助他们进行社区变革并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3.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样性
社区心理学家正尝试创建与文化社区中居民的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心理学家不仅鼓励居民参与研究设计和实施的各方面,而且试图让他们理解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及这些不同文化群体所产生的各类因素。
4.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是逐步建立生态化的社区。研究者凯利及其同事提出了社区心理学的四个生态学规则,即相互依存、资源的循环、适应和延续。社区心理学还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长期关注,他们都强调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将其概念、理论等应用到社会行为中。此外,研究者西恩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社区心理学对物理环境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
(四)我国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西方的社区心理学正趋于成熟,但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显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个体对社区心理学的认知仍旧模糊不清。不少人认为,社区就是“居委会”的翻版。但是综合我国实际情况,社区心理学既要狭义地研究小区居民的心理服务工作以及和谐小区建设工作等问题,也要广义地研究和谐社会建立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重点关注个体问题行为的预防以及个体社会能力的促进,同时提供社区的生活水准,建立和谐文明社会。
我国心理学者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关注点:一是社区与青少年发展。考察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会态度以及家庭因素中家庭软环境(家庭关系和家教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保护青少年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社区预防与矫正使社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二是社区老年人的研究。考察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社区集体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三是其他社区人群的研究,特殊女性(更年期妇女、离异女性)、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外来人群等。
二、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一)方法论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为当代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多元化、生态化的理论视角。随着社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兴起,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研究,将原有的方法论进行改进,并从另一角度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取向多维、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研究环境生态化的宗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文过程,而教育心理学面对的是情感丰富、有情感体验的人,因此量化研究与实验方法必然导致教育情境的局限。社区心理学以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活环境生态化作为研究目标,在方法上给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决策。
(二)对研究内容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众多相关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开放,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区分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尽管这门学科的科学地位已经得到承认,但其具体研究领域仍在不断发展,相关内容界定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可能与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有部分重叠。同时,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有一定作用,例如在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些观点方面,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能对经典的教育学原理发起了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
[2]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5).
[3]曹智荣.国外青少年社区心理健康促进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
[4]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
[5]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6]金庆英.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6).
[7]于华林,杨毅.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述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8]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1).
一、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1、自卑、缺乏自信心
目前,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往往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当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如身体弱小、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参加对抗性项目,身体笨重、高大的学生开展协调、技巧性项目,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进行耐力性项目,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或恐惧。另外,技术动作结构复杂、器械难度大,也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产生畏难、胆怯的情绪。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2、逆反、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过多或过早地目睹了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体质弱、素质差、技能水平低,在动作练习时不敢迎难而上,过分夸大动作难度,加上他人的调侃和说笑,都可能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惧怕体育学习和测试。
3、人际交往缺陷
中学生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4、盲目追求个性发展
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5、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抓不住重点与难点,示范时对关键技术交代不清楚,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技能出发,对学生要求过高,都会使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饱受失败的困扰,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畏惧情绪。同时,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冷落差生,甚至把他们当作反面教材,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恐惧。
此外,在器械教学过程中保护和帮助不当,如保护和帮助的位置和时间不当、手法不娴熟或是保护多余,以及因天气不佳、练习场地混乱等引发的外界环境干扰,也是造成心理发展障碍的原因。
二、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个体间的情绪会互相感染,造成心理和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某种集体心理气氛。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教学态度诚恳、亲切、耐心,注意言传身教,使学生产生温暖的感觉,引导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来对待学习,从而战胜困难、克服恐惧。此外,教师还要关怀和鼓励学生,营造学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发练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2、加强学生身体基本技能的训练
每次课都应安排适量的相关练习内容,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一般要求和个别要求,布置课后练习内容,经常检查、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使学生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信心。
3、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启发、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完成动作的渴望和勇气。还可采用直观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如对某些完成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激励型讲解,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训练,使学生自我比较,从而产生练习的欲望,以增强自信。
4、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35
1 引言
心理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基本教育课程,在教育学、教育实习、学科教育等多门课程中均会涉及到心理学的教学。学习心理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推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还为学生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心理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现阶段,中国的心理学教学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与完善策略,推动心理学教学的健康发展。
2 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心理学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国家心理学教程与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化思想,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1]。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与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讲授,忽视了儿童心理发展培养方面的技能训练,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展开中,也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第二,心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关于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心理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感觉、概念、推断等认知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教师将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课堂教育的唯一任务来完成[2],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最终获得的并不是对整体的世界的认知,而是支离破碎的心理学知识,导致学生不能理解真正的心理学意义,不能对人生意义与价值观念进行认真的思考。
第三,心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在心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更多地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被动的去学习甚至记忆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无法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 如何实现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第一,强调综合课程改革,突出五位一体的改革理念与构思,通过对教材、课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突出五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一体化教育改革,以最优化心理学教学目标[3]。
第二,改革教材。教材的选择要根据师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或者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强调教材要从实际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进行课程改革。将心理学教学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即主课堂基础知识与理论学习、辅助课堂的心理团队活动、见习课堂的心理测试与调查。将三部分结合起来,最大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注意教学氛围的预设与教学情境的再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地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具体分析,教师可以首先根据教材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并开展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启发式教学,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比如心理实验等,最终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改善学生学习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学习。自主学习即推动学生个体进行自觉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法并不是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与教学活动,而是不断变革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灌输性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为实现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地搜集多种信息,开展自我学习,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合作学习即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模式,共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学习模式要求学生首先选定课程并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划分学习小组,安排小组学习,开展学习活动,提交小组的学习成果。研究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学习的出发点,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最终得出研究结论,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首先创造问题情境,界定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执行策略,最终提交学习报告并对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第六,完善考核机制。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要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中单一以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模式,要强调多元化的、综合性的、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以学生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为重要标准进行综合考核。具体到学习成绩的评定中,要突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成绩、课程设计成绩以及期末成绩,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对心理学课程进行全方位改革,才能建立心理学教学的整体价值理念,保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推动心理学教学的深入改革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狄.教师教学多变,学生才能认真多学――大学心理学教学经验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247,249.
一、学生初入职高总伴随着很多心理困惑
(一)缺乏自信
客观来说,职高生大都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由于社会上存在的对职高生的偏见与歧视,往往使职高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学生群体中自惭形秽,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从而丧失努力学习的动力,加之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难免感到束手无策,困难重重,久而久之,便产生自卑心理。
(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
在职高学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目睹社会阴暗面,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与班规校纪抱有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三)个人人际交往能力薄弱
青春期的职高生社会交往更加突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内心迫切渴望与人交往、宣泄情感,但主动性不强,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和技巧,因此他们往往会排斥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树立自己的自我认同,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去要求他人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又难以容忍,往往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在人际交往上往往会出现困惑,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交往障碍。
(四)个性发展错位
少部分职高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职高生由于对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无动力,对所学专业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二、如何对职高学生面对新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及未来规划发展
(一)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生活中每一天都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不愉快”,可能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乃至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加强个体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应从社会现状分析入手,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的差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从而尽量避免心理障碍;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教育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为实现个人的既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和挫折,同时,具备心理健康的素质。
(三)面对现实增强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二、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最后,儿童心理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心理发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儿童在各个年龄段普遍表现出相似的成长特征,但究其身心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儿童都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条件,这意味着既存在心理健康发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问题出现的契机。因此,要尊重儿童心理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既保证其心理发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证其成长环境的积极性。
三、校园生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由许多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学校教育因素。儿童进入校园后,校园便成为其主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校园是儿童最初接受社会化影响的理想场所,在这一环境中,儿童在接受系统教育的同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有计划、有步骤的成长教育。因此,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环境因素而言,起着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教学风格、内容等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准。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使其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要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引入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校园风气与氛围等影响儿童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学校是儿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环境,儿童在校园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养成最初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校园风气与氛围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环境结构的特征会影响到儿童人格的发展,如学校规则、校园气氛、规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墙壁颜色以及通风条件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发展。
再次,教师这一角色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就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学生具有模仿教师的天性,仿效教师是学生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以师生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基础,因此,教师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学生。事实证明,对学生的全面认知是教师与学生发展良好关系的基点。而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则是其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质,能够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儿童,能够通过语言与动作适当对儿童进行情感的表达,真正关爱并包容儿童,才能够获得儿童的充分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融入校园生活;同时,在儿童所处的班级、年级以至校园环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儿童的内在需求。
最后,与师长及同学的互动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进入校园后,儿童离开了熟悉的家庭,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对象增加、生活范围扩大,所处的外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其心理发展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调节自己因陌生带来的不安,自觉维持与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时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儿童的心理状态开始相对稳定,情绪波动变少,部分性格发生改变,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心理变化。尽管儿童的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巨大。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园生活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积极发展,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共处,培养合作心理,为今后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形成由校长、教导处、辅导员、班主任及所有教师共同组织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既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问题咨询,做到对学生心理问题有所掌握、有所准备,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入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作为队伍的理论支撑。既可以将原有的思想品德课与青春期教育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动课及各项校园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一、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心理档案、个人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培训等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开展的项目。对于宣扬普及心理教育的根本知识,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小学生心理阻碍的发生率的减少所产生的成果都是由于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索求无法得到补给的原因是我国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比较单一化、形式化、专业化的师资能源也缺乏。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在这种状况下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起点,对于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朋辈辅导的优点
1.拓展朋辈辅导的利用价值
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对学生的烦恼和困惑不了解,并不主动地去与学生相交流,而只是在心理咨询中心里面等候学生的到来,这就造成了只有自愿去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才能与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互相沟通。然而发生在同龄、同学朋友之间实行的这种心理辅导称为朋辈心理辅导。这样的辅导方式开拓了心理援助的广泛局势。因为劝慰者与当事人接触频繁、距离亲密、亲亲相关、甚至同住一起,在朋辈心理辅导这种模式中给予慰藉、鼓励、劝解等心理辅导是相对方便的。
2.朋辈辅导方式较为便捷可行
朋辈心理辅导和专业的心理辅导相比较之下,它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干扰。当事人与咨询顾问在专业心理咨询的情况下是相互需要时间来建立彼此的信任搞好人际关系。然而,朋辈心理辅导则不需要这个程序。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都是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或朋友来担任此工作的,因此能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便于他们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其更轻易地采纳他们的提议和见解。另外,是由于担任朋辈辅导心理辅导的同学通常会与当事人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这些原因增强了心理辅导的时效性,能够更好的督促提议的执行和环境的改善。
二、朋辈心理辅导应用于中小学生
1.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职业团队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源”动力是建立中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中小学生心理协会主干、班级心理保健员(或称心理气象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链接员等)、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热线电话接线员、学生会干部、党团干部、社团核心人物等学生组成了实施中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团队。朋辈心理辅导员网络体系是以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为辅的,从而建立了朋辈心理辅导员团队。
2.建立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若想建设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立基本的心理援助能力与危机所抗衡,就需要依靠班级心理保健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主要原因是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中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通过专业训练的,它也是在朋辈心理辅导中能够深入班级和素色的主动力。班级心理保健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发展的方向:在注重班级学生的心理情况的同时,向学生简要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救援措施;关于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应当那个积极开展;从而对于班级学生心理动态深入了解及时解决,当发现某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时,向学院领导和教师及时告知,或者寻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将学生转送到那里;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心理危害的事情发生,所以应当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
3.倾听和倾诉对心理辅导的作用
耐心而积极的倾听的概念是主动指引、积极思索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听取对方倾诉的过程。倾听当事人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怀着采纳的心态并时刻提高注意力,对于对方的情形完全明了,恰当的时机做出提问,从而明确咨询目的。心理辅导有时候仅仅靠认知的倾听就能够取得成功。因此为了能够调解当事人的躁动不安心理,使其不悦情感能够得以发泄,我们就应该耐心而积极的倾听,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感到温暖和关爱,心里的防御性才会降低,营造信任的氛围空间。
总之,如果学生遇到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为了避免错过最佳的咨询时间,我们应当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朋辈辅导员不能取代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它只是一种辅助方式。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中小学心理辅导中那颗耀眼的明星就是朋辈辅导方式。
参考文献: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即使勉强度过几年大学生活,将来面对社会的竞争,很有可能造成心理上疾患。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二、造成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造成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阶段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又有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2.社会现实的影响
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学生学费的经济来源。虽然在众多的贫困大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此类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在一些高校的有关调查中发现,产生此类心理问题的同学大多数学习成绩和活动表现都很一般,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针对这类情况,心理专家指出,如果自卑、自闭心理淤积过久,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3.应试教育制度
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渡保护,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锻炼和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除了学习以外的事家长一手包办导致许多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使大学生心智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的时候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
三、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1.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有效地使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直接顺利开展。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心理问题早发现和主动干预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因此在大学新生中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有困扰的学生,通过预约咨询主动提供帮助,可以防患于未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一切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跨世纪一代新人的培养。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统得过多、过死,学生的学习活动都被当作是教师的一项教学任务,教师疲于奔命地教,结果教师“生龙活虎”,学生的头脑却“纹丝不动”,整个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其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全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比如允许学生打断老师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对相互讨论等。“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要进行多面交流,课堂中多采用微笑教学。比如:在学生完成动作后给予目光、语言和动作鼓励,课后多与学生谈心,关心其学习、表现等,这种相互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身心的参与、情感的投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提高,而且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激情,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要造就创新型人才,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必要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创造性,绝不局限于对教学方法的个别发现及运用。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的弊端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好奇、求知、探索意识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行为,要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得及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探索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启迪每个学生的智慧,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禀赋和潜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自学教材中的选学内容或其他适合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指导他们自主学练并进行科学探索,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里感,其主体是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三是迁移能力强。方向灵活具体表现在从分析到综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过程灵活体现在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分析;而迁移能力却展示在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舞蹈的练习中,学生在完成掌握规定动作的学习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动作方法,自己选择音乐曲目进行练习,还可以让学生选择练习的内容、方法与形式,并确定辅助乐曲,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益的,其练习的效果也可想而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的参与相对多一些,因此训练求异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促进求异思维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体现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作为教师要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实际出发,科学地选定和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克服刻板化。提倡并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其次,在教学中合理组织实际训练。再次,可以有目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求异思维的活动,并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发展。
四、设置“问题”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的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
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是创新学习的关键。现在很多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消除学生自卑与紧张心理,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时空,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如进行快速跑练习时,教师设置问题:腿后蹬后,为什么要折叠起来前摆?推铅球的出手角度为什么是40°~42°而不是45°呢?然后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各抒已见,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多向思维。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技能教学,其效率和效果都是明显不同的。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其实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要充分体现“师为主导,讲在精处,生为主体,练为主线”教学思想,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分类推进,让后进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了,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目的。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发展的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展现自已,主动探求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与心理学的区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
教育心理学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英语创新教学的实质和内涵就是要改变学生以记忆词汇和规则为主的被动式学习方式,转而以启迪式和发现式主动地获取知识。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不仅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提高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且在他们身上培植出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今后能够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英语的能力、认知未来世界的能力、探索客观真理的能力、解决人类重大课题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通过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会促成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培育出教师的创新精神,并逐渐积淀为意识成果,最终优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外环境。
第二章 英语创新教学模块
在英语基础教育中提倡和推行创新教育应该采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是我们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学习直接构成英语教学的基本活动,是实现创新教育的载体。因此,将常规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赋予创新学习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并能在他们身上培植出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为了不使实验影响正常教学的进行,我们研究把一堂课中有可能产生创新教育效果的一个教学片段扩展成为一个有其独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的创新教学过程。我们把这个被扩展的、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称为一个创新教学模块。模块教学法是本研究采用的最基本、最主要、最能显示特色的方法。通过教师课前有意识的设计创新教学模块,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解决疑难问题和重要问题,促进教学双方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块虽然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但却不是孤立的一个片断。创新教学模块因其具有明显的、能启发、激活和构成创新思维的功能,所以在教学中的投放能形成创新教育的亮点,对整节课产生辐射作用,并能改变整节课的教学结构。适量的投放创新教学模块,能使学生思维品质获得显著改变,促进学生英语技能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同步发展,促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向着创新性教育方式发展,形成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
我们研究的立足点是英语创新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途径,模块特征、结构和功能,投放原则和策略,并期待通过模块的连续投放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学生英语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同步提高。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设计研究;2)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育模块投放研究
第三章 研究过程及效果
第一节 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研究
一、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试设计与试投放研究
此阶段的模块教学试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模块的设计和模块的投放。我们希望通过对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的设计和投放能够探讨以下问题:模块的内容选择途径,模块的命名、特征、结构和功能,模块的投放原则和策略。
尽管我们已有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但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对我们来说是新的课题。我们学习了***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创造力和直觉》〔汤川秀树 1987〕,《思维心理学》〔汪安圣 1992〕,《创造心理学》〔周昌忠 1986〕,《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卡尔梅科娃 1981〕,《需要 ━ 创造论》〔章韶华 王涛 1992〕,《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蔡克勇 张秀梅 1999〕等理论, 对创新教育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48个模块,在初一、高一各班试投放。通过对这些英语创新教学模块的定性研究,我们归纳出了模块设计的六个基本内容:
1、模块内容:模块内容的选择以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学习为基本内容,把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教学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载体。运用恰当的创新教学策略,使常规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富有创新性,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的同时,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才能。模块的质量要求:(1)模块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发展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是有效的;(2)模块的设计和使用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3)模块的投放不破坏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是教学的有机组成;(4)模块是一个教学片段,但不是一个孤立的片断,它辐射并影响模块前段和后段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使整堂课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又突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2、模块名称:模块名称要反映此课堂教学片断的内容,通过阅读模块名称即可大体知道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如:《印刷术的发展》、《三峡大坝的利与弊》、《我的英语报》、《钱币》、《由登山想到的 ...》、《“求职”在课堂》、《广告》、《自己动手 收拾行囊》、《物品的价值》等等。
3、模块功能:模块的投放要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两个目标。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学会英语和提升自己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以发展创造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的技能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英语创新教学模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学生在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了英语技能,或在训练英语技能的同时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无论是英语知识学习的模块还是英语技能学习的模块都须包含学科能力目标和创新能力目标。
4、投放时段:模块的长度一般为15-20分钟,但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如综合性学习,也可长达1-2个课时。模块不是孤立的一个教学片断,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整堂课要以模块为核心,辐射并影响模块前段和后段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既能使整堂课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又能在模块投放时段突出创新教育的功能。
5、观测记录:在创新教学模块投放的过程中,观测学生的各种行为,并将所观测到的内容于课后记录下来,用于投放效果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之中。
6、分析评论:教师学习分析评论模块的设计和投放效果,是为后期英语创新教学模块系列设计和系列投放做准备。通过学会评价模块的设计和投放效果提升教师自身的设计能力,促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向着创新性教育方式发展。
二、英语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模块系列设计与系列投放研究
对英语创新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途径、命名、特征、结构、功能、投放原则和策略有了初步轮廓后,创新教学模块设计与投放研究进入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实验阶段。
根据实验的性质和任务,教学中投放的具有创新性质的模块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要求。模块在质量上必须在创新教育上有突出的功能和价值,全部模块之间有各种功能的搭配,总体兼具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特征,形成合理有效的模块系列。我们选定在高04级5班进行两个学期的模块系列投放,以评估创新教学模块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的效益。我们两学期共设计和投放了56个模块。从英语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功能来看,模块涉及了词汇学习,语法学习,阅读理解,英文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复习,总复习,主题辩论等形式。从创新教育的功能来看,有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的模块,这些模块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具体和流畅的作用;有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模块,这些模块能发展学生的类比能力、质疑能力,突破思维定势;有培养思维独创性的模块,这些模块唤起了学生的创造兴趣,训练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有提高学生思维严密性和深刻性的模块,这些模块对学生逻辑思变能力的发展有教好影响。
模块《新建的汽车厂》的设计者拟从不同于教材的角度,让学生从另一侧面去思考汽车工业带给了我们哪些利和弊。模块《诡计》的投放者引导学生层层剖析故事,步步引出观点,分析事物的表面特征,探究其背景原因,剖析人物思想动机,最后抛出问题:电脑工程师彼尔是如何摆脱跟踪逃出旅馆的?这两个模块的特点是为学生设计出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运用开放性的评价语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关于汽车工业带来哪些利弊,有学生说,汽车既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造成很多事故。车祸多了,就有更多的人进医院,就需要更多的医生和建更多的医院,就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极大的浪费。关于电脑工程师彼尔是如何摆脱跟踪逃出旅馆的,有人推测主人公乔装打扮后走出旅馆的;有人推测主人公躲在货梯中等跟踪他的人走后再离开旅馆的;有人推测主人公拉响火警警报器趁乱逃脱的;有人推测主人公就躲在511房间里,因为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发问,“既然彼尔可以自己逃出旅馆,为什么还要他的朋友帮忙?大家为之一震。任课教师瞬间做出了聪明过人的反应,“同学们,你们说呢?”一位学生很快做出妙答:“如果彼尔等到摆脱跟踪他的人再去乘飞机就晚了。”学生的“节外生枝”给课堂添上精彩的一笔。开放性的教学,师生都没有预先准备好的一套内容,双方都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能有效地激活师生的创造欲望,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质疑,促成无数的奇思妙想产生,促成课堂中新因素的产生,训练了师生双方的思变能力,有利于师生创造能力的共同提高。
我们不仅进行模块系列的设计和投放研究,同时还进行散在的设计和投放。散在的设计和投放是指每一位英语教师设计并在各自班上投放1-2个创新教学模块。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在于每位英语教师都能提高自己创新教学模块的设计能力,积淀创新教育意识,促进教育的方式向着创新性教育方式发展,最终形成创新教育的环境。
第二节 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学模块投放研究
一、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育模块
隐含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是重要的创新知识,是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介,转化的过程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活化。英语创新教学模块必须体现英语语言的基本学习法则。这种既包含创新功能又体现英语学习法则的教学模块称为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学模块。
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活动特征是建立英语学科思想方法的依据
研究语言学习者的内部心理活动特征,即人们是怎样学会外语的,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英语学科思想方法体系或教学法则。
在理论上,我们借鉴了著名心理语言学家有关母语和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证明,人们学会外语和学会母语的心理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儿童在母语环境中接触母语并在交际中使用母语自然学会了母语。这种学会母语的方式被称为母语的习得。母语习得模式表明,人们首先习得语言,后发现语言规则,再在交际中运用规则创造出无数的新句子。这种“语言第一、规则第二”的学习过程在二语/外语学习者身上也体现得十分充分。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具备基本语言能力的学生比不具备基本语言能力的学生学习规则和内化规则更快更有效。
二语习得研究者还认为,语言学习者的内部天生有个语言系统,又称内部大纲。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实际上受到两个语言大纲的牵制。一是国家规定颁布的教学大纲,一是学习者内部的语言大纲。规定大纲的学习顺序与内部大纲的习得顺序是不一致的。教师更多的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在要求学生建立语言学习系统,而学生确在按自己的方式构建内部大纲。这样,规定大纲与学习者的内部大纲常常处于矛盾之中,其结果自然是许多学生无法学会教师教授的东西。二语习得错误分析研究还表明,学生并不会按照教学大纲来构建自己的内部大纲,他们总是在按着自己的方式构建内部大纲。他们构建内部大纲时,不仅使用了母语习得中学会的归纳和过度归纳学习策略,还将母语习得的策略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而正迁移则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妨碍了外语学习。过度概括错误和迁移错误都是学生在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在过度概括时,他们用已知的外语知识;在迁移时,他们用已知的母语知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运用英语的活动中,正确的语言输出和错误的语言输出总是凸显出不协调。他们认为已经掌握的语言规则总是此时正确彼时错误,而且产生这样的语言错误是没有任何可见的理由,有些甚至还是“永远不可更改的错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学生交互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归咎于教与学的失败,削弱了双方的信心。其实,这是外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正常的现象。学生在构建他们的内部大纲时,正确与错误总是无休止地交替更换着,内部大纲在循环式地被打破、再构建,一直朝着正确的语言系统发展。
学生在构建内部大纲时,习得活动和学得活动在交替进行,习得的语言和学得的语言分别产生且功能不同。S.D. Krashen著名的输入监测说认为:外语的习得主要是把输入变为吸入,输入语被理解了,习得就会产生;一旦习得了足够的语言,学习者就能够开口说话和写作;语言主要是习得的,学得的语言只起到修正的作用。Bialystock认为,习得的语言处于学习者潜意识层中,是内化了的语言知识,支配着学习者的语言行为,是产生高度自然流畅的输出语的操作系统。使学生“浸润”在英语环境中,是他们获得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使用着两个学习策略: a 采用了母语习得中的学习策略:归纳概括,又常常过渡归纳概括。如当他们获知被动语态的构成后,他们会造出The math problem was worked out by James himself的正确句子,也会造出 Our plan for a short trip was maked yesterday的错误句子,就是因为他们过度归纳概括了被动语态规则:所有过去分词的构成都是在动词后加ed。类似的过度归纳概括错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b 迁移自身已有的母语规则来指导二语学习,又时常负迁移。如他们会发现They often sit in the classroom与母语规则相似,就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造出He often sit in his own room的错误句子来,甚至在许多与母语规则差异甚大的地方也使用母语的规则来遣词造句。语言学家们把学生使用这些学习策略引起的学习行为称之为学习者在构建自己的内部语言大纲。学生更倾向于在运用语言时遵循自己的内部大纲。这个现象在被控制的语言运用中不太明显。在不被控制的语境中,更自由、更自然、更注意语义时,这种现象就十分明显。
语言习得者的内部大纲是潜意识的建立起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果需长期不间断的“浸润”在目标语环境中才能产生。学习者最初学习外语的阶段是他们构件自身内部语言系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只接受语言而不输出语言。当自身语言系统构件到一定程度时,学习者就能开口讲话和写作了。与之相反,我们原来一直认为语言学习者是通过训练语言输出来内化语言规则的。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是通过接受输入语来内化语言规则的。还有证据表明,既使学习者不经过语言输出也同样能够有效地或者说更有效地内化语言规则。以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为例,在最初的语言学习阶段,学习者都有一段“沉默”阶段。正如婴儿不会生下来就能讲话。在它的“沉默”阶段,它一直“浸润”在成人的语言之中。一个不会讲英语的儿童,甚至可以是成人,初到讲英语的国家时不能够讲出英语一样,他们都经历了一段“沉默”阶段。在“沉默”阶段,学习者只接受语言而不输出语言。这一阶段却是他们构建语言系统的重要阶段。当学习者自身语言系统构建到一定程度,他们就能开口讲话了。类似成人为儿童念故事书一样,儿童听过多少遍以后就能讲出故事的大概,而且语言流畅且正确无误。这一语言学习过程也证明了学习者构建语言系统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输出语总是在语言规则形成后才能发生。
自然学习者不是一级一级地分别掌握语言规则,而是从一开始就完整地(不分级地)接触语言。他们只会注意到最明显最基本的语法现象并学习掌握之,在后来的学习中再逐渐地完善。学校的学生不是自然学习者,但自然学习者学习语法所使用的策略却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借鉴。
习得只有在语言交际中才能发生。交际是语言的社会功能,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交际是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在交际时注意的是语言意义,有意义的信息差促成习得活动发生。交际是内化语言规则的唯一手段,只有交际活动才能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由于在学得的学习活动中语言知识是通过操练分别掌握的,学习者一次只能掌握一个为表达某一语言结构的技能,结果语言的有机结构被肢解。这些散在的支离破碎的语言是不能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的。只有在交际时,学习者才能够将平时散在的语言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块儿,构成为某交际活动所需的语言系统。交际活动越频繁,学习者所需构建某功能系统语言的时间就越短,速度就越快,语言表达就越流畅。学习者正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不断发展语言能力的。
三、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基本内容
我们根据上述7个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活动特征确定了英语学科的思想方法体系或教学法则:
l.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让学生首先接触学习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新的语言规则,再在交际中运用并内化规则。
l 不要认为学生的内部大纲与成人标准的语言体系相差甚远,就阻止他们建立自己的内部大纲。我们不仅不能阻止他们建立自己的内部大纲,还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内部大纲。
l 学生只获得语言知识是不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习得英语的环境,使学生“浸润”在英语中,这是他们获得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l对待学生在课堂交互活动中出现的错误,我们必须采取更宽容些的姿态。在一些活动中,可以有选择地纠错,如忽视与前面学习无关的错误。在另一些活动中,完全不要纠正错误,如果纠正错误会扰乱学生专注意义表达的话。应减少学生怕出错的焦虑,维持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不要过多干预学生运用归纳和过度归纳、正负迁移等自然学习法则,只有他们自身内部的暂时语言系统形成了,才会有语言输出。
l在教学中,不要强迫“鼓励”学生说英语,要允许他们有“沉默”阶段,学习速度不同的学生的“沉默”长短也应不同。评价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在有效学习,不是衡量他/她说了多少,而是看他/她是否真正意义上参与了学习活动:是否专心于身边的互动学习,是否在动脑筋。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内部语言系统较为成熟时再鼓励他们开口讲话。这样,一些学生就不会因为过早要求他们用英语说话引起高焦虑和不专心了。
l 在教授某一语言结构时,应先教授那些最明显最基本的语法规则,一段时间后,待学生对这一规则已能较正确熟练使用时,再在合适的时间和地方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余一些细节。不要纠缠或过多纠缠语言的结构,要将理解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的意义上,始终让学生明白语言结构是为语言意义服务的。
l 课堂上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交际活动中要注意:a.语境尽可能真实; b.完全不要纠错,降低学生的焦虑度,维持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只需在心里记住学生犯的最基本的错误,在后来的学习中,在恰当的地方,再巧妙地安排强化训练;c.交际活动的设计应是让学生完成某项任务。
四、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学模块设计和投放
在英语学科思想方法创新教学模块设计和投放中,我们沿袭了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并注意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英语学科思想方法,更有效地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和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培养相结合。
新增的英语教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前期的研究。重“教”更重“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创新教育研究更有实效,突显创新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功能。
我们继续在高04级5班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模块系列投放。模块突出了英语学科思想的各个方面,全部模块之间仍有各种创新教育功能的搭配,总体兼具培养和训练学生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特征。两学期共设计和投放了51个模块。
除了模块的系列设计和投放研究,我们继续保持进行散在的设计和投放。每一位英语教师设计并在各自班上投放1-2个创新教学模块,继续提高教师自身创新教学模块的设计能力。
以模块《广告》为例,它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功能,也体现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学科思想。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通过让全班学生为某胶水厂设计一则广告和评价个别学生自己设计的商业广告两项贴近生活的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上使用的几则广告是学生自己用电脑或美工制作的),并以一个“你可以就同学设计的广告中的某些地方或提出问题、或给出建议、或部分的或全面的评价”包含了三个难度系数(问题━易、建议━中难、评价━难)的问题来吸引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由于教师抛出的问题可供优、中、差三类水平的学生自行选择,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满足,增强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少学生敢于挑战自我,能够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就绝不挑易的回答,大部分差生的勇跃参与及表现出的自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令人难忘。整堂课学生都“浸润”在英语中,教师也没有纠正学生的“口误”。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每位学生受到了尊重,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成就感一直持续到了最后并形成。从同学自己设计的几则商业广告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感受到他们的创造欲望和激情。
《广告》教学活动目的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活动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之。活动的内容设计还促使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的环境设计真实,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活动中不同难度问题的提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条件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一个既令人高兴也令人感慨的现象是:一些开放型的、兴趣广泛的、我们普遍认为的“差生”,敢于跨越某些思维的极限,从而获得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思想;而一些墨守陈规的“好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敢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难以获得创新的灵感。模块《广告》投放时两个“优秀学生”与设计者谢蓉佳(班上“最差生”之一)之间的对话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一现象。一位学生问番茄酱广告的设计者:“你的产品怎么没有名字呢?这是非常危险的。人们如果记不住产品的名称,是广告设计的最大失败。”他是在用课文中学到的关于广告设计的知识来质疑对方。设计者说,“我的产品有名字,XXX就是产品的名字。”“那不是产品的名字,X是未知数,XXX表示某某谋。”“众所周知,有一则广告的产品名字是XX。我想你也知道。如果你能记住XX,你就一定能记住我的XXX。”另一位同学质疑设计者,“你的广告设计非常不合理。我们都知道,斗牛看见红色就进攻。而你的斗牛刚开始看见斗牛士手中的红披肩还进攻,当斗牛士打开红披肩,上面出现一瓶XXX番茄酱时,斗牛立刻停止进攻,反而后腿几步,卧在地上看着番茄酱流口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儿。”“你知道吗,这就是创造。”看见质疑者不满意该回答,教师立刻补上一句:“什么是创造?跨越常规一步就是创造。”此话令众多同学点头称是。上面这段对白的确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它为全体学生带来了如下好处: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个体把自己的思维水平、思维品质与他人的和集体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通过内在活动进行比较,从而矫正自己的思路,调节思维方向,改进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情态动词》是知识性学习的创新教学模块,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第一、规则第二”的语言学科思想。教师在教授该项语法时将理解放在了第一位,使学生在理解了情态动词含义的基础上很好地把握住了情态动词不同结构的用法。通过投放此模块,实现了学生学习和运用情态动词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学步骤如下:
1、复习must、can’t、might。教师拿着一张画着一个外国人的图片问全体同学:Is he Chinese? (Ss: No, impossible.) He can’t be Chinese. He must be English or American. Is he American or English? (Ss hesitate.) I’m not sure,either. Englishmen and American men look quite the same. He might be American or he might be English. I just now used the modal verbs: must, can’t and might. When should we use must? (Ss: When we are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or somebody.) When should we use can’t? (Ss: When we are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or somebody that isn’t …) When should we use might? (Ss: When we are nor very sure about somebody or something.)
2、引入must have done、can’t have done、might have done。教师对前排一学生耳语,那位学生立刻走出教室并关上了门。教师问全体同学:Where is Hong Guo? Has he gone to Beijing? (Ss: No, impossible. He was here a moment ago.) He can’t have gone to Beijing. He was here a moment ago. Can you tell me where he might have gone? (Ss: He must have gone to the teachers’ office/He might have gone to the toilet.) You gave perfect answers. And you correctly used the modal verbs: must have done and might have done. When should we use must have done? (Ss: When we are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or somebody who did …) When should we use can’t have done? (Ss: When we are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that didn’t happen or somebody who didn’t do …) When should we use might have done? (Ss: When we are nor very sure about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or somebody who did …)
3、学生看图叙述故事,要求在叙述时使用must have done、can’t have done和might have done。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架子上的蛋糕不见了。谁拿走了它?是高个儿的约翰还是矮个儿的汤姆?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编故事。他们在故事中自然地、正确地使用了must have done、can’t have done和might have done的句子结构。如:
John must have taken the cake because he was tall enough to get it.
Tom can’t have taken the cake because he was too short to get it.
Tom might have taken the cake because he might have used a ladder to get it.
John can’t have taken the cake because he is always a good boy.
在教师精妙设计的语境中,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must、can’t、might的用法)中理解了新知识(must have done、can’t have done、might have done)的结构和用途,并在教师安排的活动中学会了正确运用它们。与此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构件英语句子的能力同时得到训练,达到模块设计的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功能目标。
第四章 总结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对英语创新教学模块内容的选择途径、模块的特征、模块的结构和功能、模块的投放原则和策略有了明晰的认识并能设计出符合英语学科特点且能改善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的模块。
我们的教师能够在模块内容的选择上以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学习为基本内容,把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教学作为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载体,运用恰当的创新教学策略,使常规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富有创新性,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的同时,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才能;模块在投放时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两个目标;在模块投放的过程中,教师学会了观测学生的各种行为,评价模块的设计和投放效果,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对自身及对课堂的监控能力。
我们是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我们对课本原知识结构进行优化组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创新活动。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从传授式向着师生围绕教学任务共同参与的双边多向、多边多向的教学方式转变。
学生的英语技能、创新思维、意识、欲望和能力通过培养得到发展。我们在常规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的能力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l 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空前提高,越来越多的班级采用全英语教学。
l 学生正确构建英语句子的能力增强。在说话和写作时,能在专注语言意义的同时分出小部分注意力在语言结构上,其流畅快速的表达能力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l 学生对新语言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明显改善。
l 学生的推理能力增强。
l学生的思维更流畅。他们不墨守成规,面对问题情景,提出的不同类型答案越来越多,时有独创观点产生。
l 多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创新活动,其创新热情和欲望高涨,创新能力增强。
实验证明,英语创新教学模块投放发展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书目:
[1]《创造力和直觉》汤川秀树 ﹙著﹚
[2]《思维心理学》汪安圣 ﹙著﹚
[3]《创造心理学》周昌忠﹙著﹚
[4]《创造性思维是学习的基础》卡尔梅科娃﹙著﹚
[5]《需要 ━ 创造论》 章韶华 王涛 ﹙著﹚
[6]《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蔡克勇张秀梅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