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经济形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100-05
目前,我国有2 800多个县(市),80%的人口居住在县(市)地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水平直接体现着“科技富民”的能力,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调查表明,当前,基层科技工作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1~2]。本文以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切入点,以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数据为参考,通过深入分析科技进步在嘉兴社会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力求从不同层面,全面表征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发展轨迹及其模式,力求为地方科技工作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3~5]。
1 浙江省嘉兴市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
关系分析1.1 1998-2004年嘉兴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表1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79%和22.36%,但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并不均衡,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最低,只有5.07%;第二产业最高,达到26.11%;第三产业居中,年均增长率为24.51%。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比,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44.49%,这一方面与该市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低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在此期间嘉兴市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1998-2004年,嘉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792.1元,增加到2004年的1469.3元,年均增长率为14.25%;同期,该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到2004年只增加了290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1.74%。这一方面说明了该市农村居民收入依然较低的现实,同时也预示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性。1.2 1998-2004年嘉兴市科技发展情况
表2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科技发展指标情况基本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该市的人才资源总量由1998年的5.62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1.84万人,年均增长率高达48.10%,从而为其科技成果和技术贸易额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从2001年嘉兴市设立高新园区以来,进驻企业已达31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2004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51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创汇7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32.0%、63.8%和56.9%。
在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先后成立了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交流机构,到2004年底,已先后由中科院系统的8个研究所落户嘉兴,引进院士二名、博士十六名。
黄坤明等:嘉兴市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2期1.3 科技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关系分析
1.3.1 单位人才的产出
图1表明,1998-2004年嘉兴市的单位人才产出呈现“倒V”型,其中1998-2004年,单位人才的产出持续增长;2000-2004年,稍有回落;2002年以后,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
究其原因,虽然嘉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总量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总体来说,人才总量增长率大于社会经济增长率、科研成果增长率和技术贸易增长率。总体增长中的“倒V”型增长态势,也是“发展―调整―发展”规律的真实体现。
1.3.2 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
考察嘉兴市1998-2004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基本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这是固定资产投资滞后效应的真实体现;2004年的嘉兴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稳中抬升”,则是逐步显现投资效益、步入良性发展的良好征兆;可以预计,随着基础投资的逐步完成以及投资的进一步合理化,该市投资效率将持续攀升。
1.3.3 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分析
我们运用科布一道格拉斯函数(Cobb-Douglas prodic-tion,简称CD函数)和Solow方程式分别对嘉兴市的GDP和三大产业GDP增长值中的科技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6]。
CD函数即公式Y=AKαLβ,其中Y为产出,这里用GDP表示,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仅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设产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分别为y、k和l,并以估计的产出弹性α、β,代人Solow增长速度方程式m=y-αk-βl求出科技进步率,并通过公式EK=αk/y×100%、EL=Bl/y×100%、EM=1-EK-EL最终确定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科技贡献率。
1.3.4 指数和资料来源
函数中的Y使用1998-2004年嘉兴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K选用同期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采用人才资源总量。为了充分考察近期嘉兴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这里以年为单位,以1998-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故模型的样本容量为7。
1.3.5 数据运算及结果
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干扰,这里采用同比价格计算。
对Y=AKαLβ进行对数线性化,得LnY=lnA+αlnK+βlnL。将可比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嘉兴市科技对GDP产出增长贡献率模型:
lnY=1.009+0.283lnK+0.628lnL
其中,R2=0.998,DW=2.515,F=1638.12。
从拟合优度R2看,可信度为99.8%,α、β能够通过t检验和DW检验,效果比较好。资本K和劳动L投入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83和0.628,即当K和L增长1%时,所带来的GDP增长分别为0.283%、0.628%。为了说明每年变化情况,我们分别求出y、k、l的增长率,并将α、β代入EK、EL和EM公式,结果如表3所示。
1.3.6结果分析
从1998-2004年度嘉兴市的生产投入三要素来看,资本年均贡献率为51.19%,劳动年均贡献率为40.72%,而科技年均贡献率仅为8.09%;也就是说,1998-2004年嘉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和劳动拉动的,科技贡献率远远低于前两者。
从三要素贡献率变动趋势分析,嘉兴市的科技贡献率波动较大,且总体呈现“高―中―高”的循环发展态势,这与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引进(或研发)―吸收―产生效益”的周期性循环发展规律基本一致。
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的大小取决于科技投入和科技边际产出弹性两个因素。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和产出弹性两个因素。尽管科技贡献率是通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贡献率间接求出,但暗含着同样的道理。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资金和科技人员投入,它反映的科技力量的强弱;而科技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则反映的是该生产要素的效用大小和稀缺程度,它与前期科技发展状况所产生的科技积累,以及资本、劳动、科技三要素的搭配合理性密切相关。
2 浙江省嘉兴市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模式分析
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基本规律,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互动模式大致呈现以下四种循序渐进的基本模式[7]。
第Ⅰ阶段:依靠传统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模式。从我国远古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我国自主的传统技术与设备进行生产。
第Ⅱ阶段: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模式。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而直接导致了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落后。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实行,部分地区或部分行业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期尽快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Ⅲ阶段: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方面单纯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整套技术、设备的引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原有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由产业主体结合自身的生产需要,由自己的技术人员和国内同一领域的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组成联合研发组织,这样既确保了产业主体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所需的技术要求,又有效解决了自身科研力量不足的瓶颈,同时,还大大节省了研发投入。
第Ⅳ阶段:自主研发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应该逐步成为技术自主研发的主体,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规律。产业主体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由于其鲜明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将是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但随着产业主体自身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必将成为科技创新,尤其是技术研发的主体。譬如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中国研究院下设18个研发中心,拥有1 000多名研发人员,研发投入高达25亿元人民币;而微软公司2005年财政年度的研发预算为48亿美元。
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四种基本模式,我们调查发现,嘉兴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多数企业属于第Ⅱ阶段;但近年来嘉兴市已经从整体上开始部署地方经济与专门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譬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建立以及中科院若干研究所的引进等。因此,可以说嘉兴市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多数处于第Ⅱ阶段,但正逐步向第三阶段过渡。
3 主要研究结论
根据1998-2004年嘉兴市的社会、科技发展状况,参照该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3.1 经济发展
2000年至2004年,嘉兴市固定资产累计投入2 1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003年至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近20亿美元,为嘉兴经济稳定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2000年至2002年,嘉兴市经济总量一直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2003年至2004年连续两年增幅达16%以上。从经济增长情况看,全国50强城市年均增长速度有六成以上城市增速在15%以上;而2004年嘉兴经济增长16.5%,在50强城市中名列第13位。
3.2 科技发展
浙江省科技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4年,嘉兴市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位居全省第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 836万元,教育支出32 019万元,设立全市人才专项资金1 000万元,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3.3 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
1998-2004年,嘉兴市的单位人才产出呈现“倒V”型,其中1998-2004年,单位人才的产出持续增长;2000-2004年,稍有回落;2002年以后,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
从1998-2004年度嘉兴市的生产投入三要素来看,资本年均增长率为51.19%,劳动年均增长率为40.72%,而科技年均增长率仅为8.09%;也就是说,1998-2004年嘉兴的科技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和劳动拉动的,科技贡献率远远低于前两者。
从三要素贡献率变动趋势分析,嘉兴市的科技贡献率波动较大,且总体呈现“高―中―高”的循环发展态势,这与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引进(或研发)―吸收―产生效益”的周期性循环发展规律基本一致。
3.4 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基本模式
嘉兴市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队层次,“杂交经济”、“零资源经济”和“带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显著。
目前,以园区(基地)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为载体的传统技术更新换代,以及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科技合作与交流全面推进成效显著。
从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基本规律分析,嘉兴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基本处于第Ⅱ阶段;但已从整体上开始部署地方经济与专门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正逐步从第Ⅱ阶段(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模式阶段)向第Ⅲ阶段(即企业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阶段)过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艳红,孙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科技工作的方向和任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312-314.[Wang Yanhong,Sun Ping.Direction and Duty about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J],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ersion),2001,3(4):312-314.]
[2]徐冠华.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J].中国科技产业.2003,(5):29-33.[ Xu Guanhua.Further Strengthens the Place of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Taking the Reg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J].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2003,(5):29-33.]
[3]陈长杰等.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优化研究[J].系统工程,2003,21(1):43-48.[Chen Changjie et al.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e [J].Systems Engineering,2003,21(1):43-48.]
[4]Chen Changjie et al.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e.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Dec.2002,1048-1051.
[5]张景安.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3,(5):41-44.[ Zhang Jingan.Advancing the Reg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nhanc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Power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2003,(5),41-44.]
[6]黄敬宝.广东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分析[J].岭南经济.2004,(3):47-51.[ Huang Jingbao.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J].Lingnan Economic,2004,(3):47-51]
[7]库兹涅茨.现代经济的增长:事实与思考(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讲演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M].Beijing:Social Science in China Press,1997]
Study on Analysis between Society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iaxing
HUANG Kun-ming1 FU Xiao-feng2 CHEN Chang-jie3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The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互联网经济是21世纪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基础之上,以信息与网络产业为主导产业,以信息与知识为主导资源,以各种计算机网络为平台所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这种经济形态下,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甚至是政府行使职能、金融机构职能部门的经济行为都要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从互联网获取经济信息,用互联网技术来分析预测市场、进行决策、交易。在这种经济形态下,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形式,以及又该如何采取对策发展应对呢?这就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形式
(一)电子商务
2013年以来,在我国实体店零售业发展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包括零售在内的电子商务却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宽和深化。除了一直开展零售业务的淘宝天猫在开拓新版块之外,其他电子商务平台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且发展速度极快,这其中就包括了京东、1号店,此外,一些传统企业也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比如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众多传统零售企业纷纷触网上线,大有“逐鹿中原,一决雌雄”的气势。
(二)互联网金融
2013年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互联网小额借贷业务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热潮。余额宝自2013年6月份上线后至2014年1月短短半年时间资金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用户4900万户,倒逼银行改变传统经营模式;2013年12月初,京东金融第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京保贝”上线,至2014年1月,短短一个月互联网借贷规模就超过10个亿;2013年起源于欧美的P2P互联网借贷平台在国内超过数百家,网贷之家监测到2013年全国主要的90家P2P平台总交易量490亿元。2015年九鼎控股推出了借贷平台,并宣称获得了20亿元的融资,上线不足两月借贷宝就超过支付宝成为APP Store财务类软件下载排行第一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在倒逼这传统商业银行改变传统业务模式、渠道模式,将银行业务的开展融合进了更多的互联网元素。
(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
网络即时通讯,指的是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信息等的业务。即时通讯工具自从90年代末面世以来,经过10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集交流、资讯、电子商务、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相对于电子邮件、传统电话等通讯方式来说,即时通讯工具显示出了极强的优越性:使用成本低廉,更多还是免费的,效率高,用户广泛,运营即时通信软件的企业就相当于一个虚拟的电信运营商,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四)互联网搜索引擎
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众多的搜索引擎,其中GOOGLE应用最为广泛,每个国家都有本土搜索引擎,而中国本土搜索引擎以百度为代表,“有问题,找百度”深刻反映了人们对百度应用的依赖程度。搜索引擎是企业网络推广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应用搜索引擎来进行营销活动的主要群体之一。随着搜索引擎应用层次的提升,应用范围得以扩大,大型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搜索引擎的营销策略,逐步促进搜索引擎的产业化,成为网络营销分支,从而派生出更多的市场机会。
(五)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形式,是网民消费的一个部分,但目前我国的网络游戏的创新力度不大,缺乏细腻精致的游戏,并且盈利目的过于强烈,使得网游玩家忠诚度较低。未来网络游戏将会朝着故事情节丰富、玩法多样化、收费方式创新化的方向发展,而且其功能不仅是娱乐和消遣,更要融入益智功能。随着手机用户端技术的发展,手游也呈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未来手游将会越来越受欢迎。
二、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对策
(一)加快传统产业网络化升级 构建网络经济创新体系
传统产业经济是互联网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经济一旦离开传统产业经济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在推动信息和网络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网络化升级,这样才能给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所需的市场容量,促进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协调发展,各企业、各部门之间也要建立起供应链体系运作,协调合作,实现共赢。
(二)政府要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
互联网共享、开放的特性,使得基于互联网应用为基础的互联网经济在市场监管和市场秩序规范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就更需要政府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通过完善法律、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的途径来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互联网市场环境。同时,强化公共信息共享服务,满足企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加强在网络传输网线、宽带接入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打破电信业的垄断现状,鼓励多元化经营发展,降低网络的使用费用,从而为助力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四)多方位发展互联网经济
大中型企业要将整个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管理等环节进行整合,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应用电子商务手段来拓展市场,将电子商务应用到能源领域、交通领域及金融领域等关键领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上市场;推动政府采购行为、国家投资项目招投标行为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促进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化;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支持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鼓励医院开办远程医疗信息网和服务网,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健康咨询、远程会诊等服务。
三、结束语
二、着力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把重大工程作为跨越发展的动力源,积极主动,强化服务,取得了重大进展。总投资zzzz亿元的山东xx核电站,“五通一平”及场区主要配套工程已竣工,核电施工生活区z月底可投入使用,核电专家村年内将开工建设,海核二路年底前将全面完工,核岛负挖工程将于z月底正式实施。依托核电建设,规划并启动了面积为zz平方公里的核电产业区,目前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区内引进项目z个,新签约项目z个,投资z亿元的丰汇特种起重设备项目已经开工。总投资zz多亿元的xx港扩建工程,目前建成万吨级泊位z个、zzzz吨级泊位z个,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推进。依托港口建设,规划并启动了面积为z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目前区内z条道路全面开工,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z个,其中过zz亿元的z个,投资z亿元的核电设备制造项目已经投产,投资zz亿元的来福士海洋工程项目正在边建设边生产,投资z亿元的枫林新材料、投资z.z元的科百达粉末项目进入了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投资zz亿元的隆和通生物化工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亚沙会,各项筹备工作扎实推进,主办城市合同已经签订,举行了亚沙会组委会成立大会,基本完成了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z月份将开工建设,为亚沙会的成功筹办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引进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一方面,面对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形势,积极转变招商方式,充分发挥xx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潜在优势和多年来形成的招商体制优势,瞄准日、韩、港、台和青岛、宁波、泉州、昆山等重点国家、地区和城市,想方设法招大引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上半年,全市新储备投资过zzzz万元项目zz个,其中过亿元的合同项目z个,总投资zz.z亿元。认真贯彻xx市关于加快核电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发挥核电建设独特优势,通过加强与国内外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沟通对接、积极参加xx核电产业发展与合作会议、赴韩国举行核电产业招商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核电招商活动,签约项目z个,开工z个,达成合作意向z个。另一方面,积极贯彻xx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的部署,坚持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把项目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大项目、好项目上,努力克服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困难,重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上半年,全市新开(复)工投资zzzz万元以上项目zz个,特别是比艾奇电子、海霸电动车、海富生物科技项目、维蒙特钢结构、飞利浦电子、明玮包装机械、金海化工保险粉等一批投资过亿元大项目的建设,使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兴起,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呈现出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四、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坚持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型产业、特色产业,重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和民营经济。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丰富了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xx旅游度假区和丛麻禅院等重点景区的内涵,全面启动了国际毛衫城、温州商贸城、东南装饰材料、启城建材等四大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了投资z.z亿元的曦岛游艇会、投资z.z亿元的金海螺商业广场等zz个商贸、餐饮、旅游大项目的建设,三产规模不断膨胀。预计上半年完成三产增加值zz.z亿元,增长zz.z%;实现旅游收入z.z亿元,增长zz%。围绕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以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旅游、海洋能源利用等产业为重点,加快行村藻类工业区建设,积极推进投资zz亿元的来福士海洋工程、投资z亿元的巨涛海洋重工、投资z亿元的蓝岛海洋工程、投资z亿元的天海达海上重工等几个大项目的引进建设,加快临港产业发展,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层次。围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出台并认真落实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毛衫产业发展、扶持原创型民营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上半年新增个体工商户zzzz个、民营企业zzz家,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zz.z亿元,增长zz.z%。
五、着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竞争发展优势日益突出。把环境建设视为竞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坚持“软硬并举”,努力营造投资“洼地”效应。在硬环境建设上,加快绿色xx建设,完成大造林工程z.z万亩。大力推进城市交通、电力工程建设,连接青岛与xx的滨海大道特大桥即将批复立项;横贯xx东西的海天路路基工程基本结束;西外环路路基铺筑工程已经完工;xx至xx高速公路、特色乡村旅游路、海防路的前期筹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丘儿山风电、zzz千伏海发变电站、zzz千伏凤城输变电站和zzz千伏城阳变电站等电力建设、改造工程已经完工。
城市环境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了造纸厂草浆生产线关停、城市污水处理、污水管网改造、流域企业整治、水面保洁、底泥疏浚处置、生态农业、水土保持等工程,基本完成了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进一步提高了东村河的水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完成了z台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新建垃圾中转站z个,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重点企业整治取得良好进展;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完成了z个热源点的基础建设,新铺设供热主管道z.z公里、供气管道zz公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步伐加快,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在软环境建设上,以亚沙会筹备、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城市等为载体,广泛开展各种宣教活动,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诚信xx建设等各项工作,在全市形成了文明、安定、和谐、守信的浓厚氛围;坚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监察,切实增强了广大干群的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为竞争发展培创了新的优势。
一、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
(一)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和谐的社会,其中经济的和谐是基础。因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要处理好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人们的各种利益,使人们和谐相处,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市场经济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外,还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既要促进效率的提高,发展生产力,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和谐目标的约束;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竞争都要受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协调和相应政策的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和谐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经济。
(三)和谐运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其自发性、盲目性的缺陷会损害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从而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带来经济增长的盲目性、收入分配的悬殊,乃至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以及其他不和谐因素。市场经济的缺陷不仅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对立,而且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要求相对立。
二、发展市场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一)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容性
首先,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要求。
其次,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公平正义具有统一性。
再次,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诚信友爱的建立。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通过契约为纽带来维系的,“诚信为本”是现代市场经济长期生存的法则,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调节着商品运动,一切商品的价值和质量都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这有利于树立人们的质量意识和诚信观念,为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的建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发展市场经济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尽管物质财富的增长不会自发地导致社会和谐,但社会和谐却离不开物质条件。因为和谐与贫穷落后是不相容的,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三、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机制
和谐机制是指为市场经济和谐发展提供的利益均衡引导手段和控制杠杆。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
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类活动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首先从人出发,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和激励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确保人的权益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机制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道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因此积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法制建设是保证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保证。要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界定各市场主体的产权,明确各自的活动规范,使市场活动在法律规则的框架下展开,引导人们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解决所遇到的矛盾;要坚决打击市场不法行为,真正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运行。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109-02
1 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国内很多地区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并给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带来种种困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农村传统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更显重要。因此,本文将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睢宁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并提出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原则和途径。
2 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全县总面积1773平方千米,人口总数132万余人,耕地面积150万亩,下辖16个镇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根据统计显示,目前睢宁全县乡村总户数约为28.46万户,乡村总人口为113.98万人。随着近年来该县农村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对县内多个乡镇农村的调查研究,本文认为睢宁县在创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突出,传统养老功能弱化。首先,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即已步入老龄化阶段。其中农村老龄化速度又明显快于城市。以睢宁为例,该县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已高达1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4%,而农村老年人则约占其中的75%左右。随着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传统的农村家庭和土地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和困难。其次,农村家庭收入低,增收困难,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养老的问题日趋尖锐,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对于养老保险的完善和实施也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2)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不到位,名不副实。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思路。这一方案中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来源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方式”。但是,养老保险仅仅限于县级统筹范围内,国家补助的扶持政策并未落实到农村中去。而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集体补助难以实现,最低保费又无法满足需要。这实质上就形成农民自己存储养老的局面,社会性丧失,政策落实不到位,形成农村养老保险名不副实的状况。
(3)保障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若按每月2元的最低缴费标准测算,10年之后缴纳养老保险的农民群众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仅为4.7元,15年之后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也不足10元。并且《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中也没有建立养老金随经济发展和社会水平提高而不断调整的机制,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经济形势下,显然难以起到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作用。
3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原则
(1)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养老权益。养老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我们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集体,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城乡二元体制的原因,广大农民群众的养老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农民的利益应该引起充分重视,而农村养老保险也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2)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应遵循自愿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其次是在较为富裕的地区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到养老保险体系中来,并逐渐扩展到其他乡村地区。另外,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一,参保可分人群、地区进行,对于尚不具备充分条件的地区,参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宜采取自愿原则。
(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对养老保险要求上的不一致性。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允许一些地区提高养老保险标准,使其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同时,为保证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顺利实施,也应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运行机制,设定最低养老保险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起完善和良性循环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
4 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睢宁县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仍然面临众多困难和压力,这些问题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并逐步加以解决。
(1)充分重视农村老龄化的现实问题。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充分重视当前农村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的老龄化形势,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促进农村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县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在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中更是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将大大有助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自身也应重视参保养老保险的作用,充分认识这一制度对于保障自身权益的积极意义。
(2)加强政策和法律支持力度。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体系的支持将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保障。它一方面可以使得在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也会对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推进起到约束和鞭策作用,促使基层干部在执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中更加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此外,还要对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坚决杜绝有法不依、违法乱纪等恶劣行为,保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真正造福于民。
(3)严格贯彻落实,提升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好的政策关键还在于执行。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基层严格的贯彻落实。因此,应着力使农村基层组织明确执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责任和义务,务求做到制度落实不走样、政策执行不变质。此外,针对原有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覆盖对象不宽,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从根本上破解难题,开拓多种保险资金融资渠道,扩大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在保险资金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保障水平,使农村中那些贫困的农民群体都纳入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来,真正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二、计量与社会经济秩序
计量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计量具有法制性。规定,我国采用国际单位制,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废除非法定计量单位。科学统一计量单位制度,是社会经济秩序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计量纠纷也日益增多,在商品流通中,不法分子利用计量器具有意作弊,克扣群众,有的定量包装商品分量不足,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监测用计量器具的失准失修,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计量法》规定,对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工作计量器具,由政府实施强制管理,必须经检定合格才允许使用。鉴于计量器具在保证量值统一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所处的特殊地位《计量法》规定,对计量器具新产品要经定型才能投产,对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企业,进口、销售计量器具的各个环节实施法制管理。这些措施都极大地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计量与贸易
计量是贸易赖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可以说,现代贸易若无计量保证是难以想象的。计量是把好贸易中商品数量关的重要手段,贸易中很多商品都是根据商品的量来结算的,而商品的量必须借助计量器具来确定。计量器具量值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买卖双方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大宗物料的贸易,影响就更为突出。计量也是把好贸易中商品质量关的重要保证,任何一种商品的质量,总是以若干个参数指标来评价,而商品参数指标的科学测量都是依靠计量测试来完成的。通过把好计量商品的质量关,还能增加商品的竞争能力。随着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发展迅速,计量显得更为重要。在世界市场上成功的交易,越来越需要复杂的测量、合格评定符合性试验、标准及标准物质。不相容的标准或者缺乏准确一致的计量,都可能阻碍商品进入市场。全球市场贸易要求这些测量必须可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并且量值与国际一致。计量随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要求商品的测量数据和检验结果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接受,这就必须有准确可靠的计量保障,具有相互接受的一致的测量。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各行各业的大小企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正在按国际标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计量职能和测量的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也正在按照国际标准推行对校准实验室和检测实验室的认可,开展合格评定和国际互认。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现代测量能力,一个实验室与另一个实验室、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的测量可比性,这是建立互认和相互接受的基础。由于存在技术壁垒阻碍贸易,有些商品不能进入外国市场,其部分原因是国家测量技术和标准不符合贸易伙伴的要求,而测量和标准的改进与发展正是克服这些技术壁垒的关键。测量方法和手段不完善,量值缺乏可比性、溯源性,将影响国际贸易的进行。
四、计量与环境保护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对我们至关重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努力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多项环境保护措施中,对环境的监测是重要环节。通过监测环境的变化,确定这些变化对未来生态系统的影响,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成为有效地保护环境质量的关键。水是生命之源,海洋、河流、冰川、湖泊的水质条件对我们都很重要,必须有规律地对水源进行测量,监测温度、酸碱度、盐度和重金属含量。为了保护我们呼吸的新鲜空气,防止有害的太阳辐射,必须有规律地测量空气、监测温室气体以及汽车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量;监测太阳辐射能的变化,追踪天气、海洋温度和极地冰川融化速度的长期变化。土壤是食品生产的基地,优良的土壤有利于提高食物的质量和数量,保护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必须持续地检测土壤,保证农作物最佳生长所需的土壤结构、酸碱度和肥沃度。声音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某些声音由于它的强度和持续性可能会损害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必须有规律地监测噪声污染,预防听力损伤;记录声波还常用来监测可能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必须有规律地监测对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过程中的核辐射对人的污染和影响,以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当前我国正在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开展全国环境污染源普查活动,政府提出要严把普查数据质量关。在环境监测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测量活动,而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正是通过国家基准、标准直至计量器具的量值传递和溯源来保证的。我国《计量法》规定,对用于环境监测且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计量在保护环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管理;大数据;市场经济;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企业等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与市场经济紧密关联,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整合信息资源,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又带动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发展。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因素包括四方面:人、硬件、数据资源与软件,其目的是获取、整理、分析数据,实现各种活动的管理、调节、控制,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研究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管理信息是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目前的经济市场,是信息与技术竞争激烈的市场。而拓展寻求市场信息途径,获取高效益市场信息,俨然成为大数据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众多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重视与不断完善。
(1)大数据时代,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必须完善管理信息体系。大数据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为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促使其走上理性道路。对市场经济信息的正确评价,是市场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帮助其在不同情况、不同发展环节中,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提高经济收益能力。帮助社会经济主体,构建精确的评价体系,设置科学评价指标与内容,依据结构化分析方式,确定信息评价的内容。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经济的手段已不再是传统的粗放与盲目。由于加强了对信息利用,因此,强化信息管理,是增大社会经济利润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能反映出经济效益的指标,判断投资方向与额度是否最佳,并在系统中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提升投资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开放经济的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社会市场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配置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从纵向看,需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从开始到发展,再到成熟;横向方面,社会经济市场经济包括众多主体、要素、情况差异。管理信息系统,应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相适应,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在创建、运行与维护等不同环节,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成本、收益、风险等进行评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与数量,加快资金周转效率。在市场经济主体结构上,优化管理组织、规范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与经济收益。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都可以在信息系统上得以整理与评价,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3)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相互适应,共同发展。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社会经济市场因素为基础,其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信息获取、信息评价、经济管理、指导发展方向等作用,通过明确市场对象,构建生产、经营评价机制,区分不同市场经济主体的差异性,明确发展方向与盈利目的,为经济市场提供庞大的数据与人才信息,推动经济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此外,通过管理市场经济效益,整合内外资源,促进社会信息共享,拓展市场经济发展的空间。社会经济市场发展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引为基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与长远性。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信息管理系统的指引、评价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多,相互之间的界限也出现融合,且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管理与评价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研究,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实现对自身的完善,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信息管理制度,科学规划成本与效益机制,提升系统性能价格比。通过这种互动机制,形成发达的经济主体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保障系数高、经济收益高的发展条件。
2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策略
市场竞争信息是信息系统发展的契机,在中国庞大的社会经济市场中,信息系统改革与调整应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探讨信息管理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点,加强相互之间的结合与合作,拓宽市场领域,寻找市场经济利益新天地。
(1)强化计划性,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首先要有宏观的、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一切活动都按照上级预定计划行事的办法束缚了企业发展的手脚,大大降低了企业自主性。过于计划的经济发展体制,与多样的市场需求已不相适应。因此,企业应利用自,制定实事求是的发展计划,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针对企业需求和现实情况,确定优先建立和发展什么样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使企业最快得到所需的信息,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应用新技术时,应与企业中新技水应用人员的素质相适应,使新的技术发挥效应。某些经济主体引进新设备时,未能充分考虑企业适应性、人员素质的接受能力等,给企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比,分析信息系统与经济主体自身的合成度,评价其对自身发展的好坏,进而确定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
(2)信息管理系统应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创新改革,推动数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构建信息管理时,应平衡相互间的竞争。首先,应保证社会经济主体获取使用数据的公平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改革信息搜集与分析机制,完善信息考核体制,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风气。其次,强化对管理信息软件程序与硬件设备的先进性改革,更新、升级信息系统,评估管理技术先进度,分析管理目标匹配度,分析社会人均新增产值,增强对单位产品成本与运行费用的控制与管理,明确新增产值目标与投资额。从风险防控、效益管理、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完善系统。
(3)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参与度,加强对系统开发力度。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其管理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与管理人员素质具有极大的关联度,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此外,信息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要求管理人员适应信息系统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技术人员参与系统开发的力度。根据对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风险分析可知,技术风险是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强技术人员参与系统开发的力度,使每名技术人员熟悉系统功能、运行状况等,对以后系统的维修、维护、更新、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3结语
从市场经济环境、信息系统自身与管理人员三方面,完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对提升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也警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重视对自身数据的维护,并利用数据资源库,对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保证企业获得安全高效的收益,在信息管理系统与宏观市场经济环境双重作用下,谋求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盛仁,马孝春,罗云.地质工程经济效益分析及模型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11(3):80-82.
[2]杜湘红.面向CIMS的矿山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10):47-48.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60-02
1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的逻辑缺陷与实践危害
自20世纪90年代,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里的主流认识。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社会分工日益发达和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的历史条件下,个人的能力差别导致个人利益要求的差别;进而导致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利益要求的差别;这种利益差别要求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必须是等价交换,即以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作为交换的标准,这种等价交换的唯一方式就是商品买卖。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陷,在实践上极其有害。
第一,这种理论忽视了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必然有一部分生产者的个人利益不能得到完全实现,甚至完全不能得到实现的事实。在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生产者“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收回成本,到底是否能卖出去”。一旦生产者的产品部不能卖出去,生产者的个人劳动便不能转化为丝毫的社会劳动,其个人物质利益要求得不到实现。这就意味着商品买卖只能直接实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那一部分生产者的个人利益,在竞争中失败者的个人物质利益将被竞争中的优胜者所掠夺。因此,不同劳动能力的个人物质利益要求完全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每个生产者的产品都是社会所需要的、都能够卖出去,即整个社会的生产是有组织的。这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由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实际上是个人利益的弱肉强食论。
第二,这种理论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产品经济理论”,歪曲为以个人劳动时间作为交换和分配标准的“鼓励懒汉”的理论。“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将商品买卖作为实现等价交换的唯一途径,是因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就是直接以个人劳动时间作为交换和分配的价值标准,这就完全抹杀了因劳动能力不同所导致的个人利益要求的差别。这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严重歪曲。恩格斯讲得很明确:“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件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是强调每个人的个人劳动,总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而不是以个人劳动时间作为分配的依据。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个人利益差别决定理论,是一种严重歪曲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
第三,这种理论是现实改革实践中要求全盘私有化的主要理论基础。当前关于如何深化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激烈争论中,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已经成为了私分国有经济、排除一切行政干预等论调的主要依据。这在实质上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于现实社会主义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论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但他们关于商品生产的起源的理论思想,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现成的理论钥匙。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生产的起源时指出:“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他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由此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的历史条件下,商品经济不可能在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范围内被消除;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无论其生产力水平发达与否,都不可能长期地独立或被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因此,无论社会主义革命在多少国家取得了胜利,只要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首先是国家之间的产品交换只能以商品买卖的方式来实现,进而决定其国内的生产也必须是商品生产。否则,由于无论政府还是生产企业在不能确切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等的情况下,企图实现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并消除商品生产,必然造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我们由此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方式,或者说是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国家或所有者的状况。由此还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不要求“全盘私有化”。商品经济不能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里率先被消除,意味着即便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公有制,生产企业也必须以商品生产者的身份存在,这直接表明私有制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的所有制基础。我国当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在于适应生产力水平的不平衡结构,以及对外开放需要等。
第二,完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否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一方面,在企业之间的国际经贸往来,首先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适当的行政干预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另一方面,只有恰当的政府干预才能既保证公有制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保证其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要生产目的。
现实中存在的国有企业凭借其行政垄断地位与民争利等问题,是行政性干预是否得当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践要求是不断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是取消政府的行政干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商品经济理论的历史一致性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完全的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的设想,是以社会主义主义革命在全世界的胜利、阶级和国家的完全消亡为历史出发点或前提的,他们的理论设想不否认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强调“工人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他们从来没有认为他们关于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消除商品经济、完全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等的设想,能够在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范围内首先实现。由此,我们赞同这样的看法: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预见是科学的逻辑结论,其历史出发点是工人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完全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的设想,是以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阶级和国家的完全消亡为历史前提的。现实社会主义是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形式的社会主义。正如关于国家和阶级消亡的理论,不否认无产阶级的历史必要性,他们关于国家消亡之后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生产形式的理论,根本不否认商品经济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形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必要性。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的对立性质,依然存在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要性,不否认商品经济将被完全的计划经济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商品经济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依据和理论逻辑是: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商品生产固有的属性,这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要消灭经济危机,必须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整个社会生产的完全的有组织、有计划性,代替企业自己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商品经济。赋予生产企业以一定的生产经营自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这决定了当下我国的商品生产者,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等。这正是恩格斯所说的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近些年我国越来越多的生产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是这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存在着产能过剩现象和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同样以经济危机等形式表现出其对生产资源的浪费,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明的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的对立性质依然存在。对于这种对立性质,辩证唯物主义者应有认识是:事物之间的对立性质,不否认二者结合的可能性或必要性,只是表明旧事物必将为新事物所代替。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的对立性质,不否认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也不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性质的存在,更不否认市场经济将被更高级的计划经济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国家作为存在形式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的经济体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计划经济理论则是国家完全消亡之后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必然的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当中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施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典型国家――中国。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得不想到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应着相应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公有制为主体和私有制为主体的财产所属制度,以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主要的经济运行方式。
有人说,社会主义也有改革开放,有之后的市场经济。同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也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手段。因此,不能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的区别作为区分两种政治制度的依据。在我看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确不是完全对立的,但二者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占分量的高低可以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从而决定国家的政治制度。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场经济的分量不可能高于计划经济,公有制也终将不会被私有制取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能够确定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既然经济制度是与政治体制相适应的,为何资本主义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且危机的深度和广度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更是一直持续至今。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营模式致使其有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
对于08年的经济危机,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次贷危机。这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产出过剩,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危机是不同的。所谓“次贷”,是指“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都是很常见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多人的收入并不稳定,甚至一些根本没有收入的人,都能贷款买房。购房者在前几年可以单单支付一定的低利率的利息,而在大约五年只有便要支付高额的还款金额。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危机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归根结底都是由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市场根据当前消费者的需要出台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政策,本着经济利益至上的原则大肆地攫取金钱,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的发展考虑。同时,在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将财富玩弄于指掌,即使在最萧条的时期银行家们仍能赚取高额的利润。而政府对此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和管制作用,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与市场的需求和巨大的经济泡沫比起来太薄弱,只是在危机出现后,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拨款救济即将倒闭的银行。
与之相对应的,在社会国家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力度比较强,能够比较有效地控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我国为例,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有制占据了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涉及国家安全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等行业中,国有经济起到控制作用。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同,财产的私人占有必然导致私人资本的无限扩张和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社会矛盾也会相对较弱。
第二,在分配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与经济制度相适应,有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社会主义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并且以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比如,对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次贷问题,也就是房地产问题上,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不会发生诸如银行为了赚取一时的金钱利益而劝诱消费者盲目借贷购房的事情,这也是中国暂时没有爆发跟美国一样的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比如,政府出台的限购令,以及银行的加息政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房价,给市场降温。
市场是由买卖双方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持有而自发形成的交易体系,不是某个集团或政府强行制造出来的。既然这样,为何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市场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度过危机?事实上,市场本身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市场本身有一定的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试想,如果美国施行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许经济危机不会那么快地爆发,影响不会如此之巨大。也许是美国人骨子里的自由思想作祟,他们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也被视为拥有良好信用的标志,再加上美国有比较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们的危机意识较弱,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发生。如果能有效地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对盲目过分借贷进行限制,也许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和品味追求也在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生态城市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建设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花卉景观的引入,使人们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园林景观的造型设计不仅美化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也体现了不同城市间的文化差异,是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体现了不同城市的个性发展。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城市花卉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宣传城市文化的中间媒介,通过对城市文化符号的演绎充分表现了城市文化的不同特点。
一、立体花卉景观的特点及功能
立体花卉景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立体花坛,主要是利用草本植物或小灌木,将它们种植在三维或二维的立体构架上所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造型。既展示了精湛的园艺技术,也体现了现代化的园艺艺术特色。它的主要特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立体构架的特点,不受场地的约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构图,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既节约了资源,又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
立体花卉景观的作用很多,很重要的一条在于美化了城市环境,城市的建筑构成大都是硬质材料,脱离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人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铸就的环境中,心理压力大,生活负担重,很难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态,将绿色花卉从大自然的手中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城市变得更美和更生动。立体花卉景观的设计还能渲染气氛,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现在城市中的很多孩子极少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头脑中形成不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城市建设中设计立体花卉景观,能够帮助人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珍惜一草一木的理念。另外,在城市中进行立体花卉景观的设计,还能起到标志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城市的文化特点,让更多的人来城市参观旅游,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收益,促进城市的和谐进步。
二、立体花卉景观的发展现状
1.造型越来越考究
在现在的城市绿化建设中,立体花卉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追捧,被应用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其造型主要是以钢材等硬质材料为骨架,在造型骨架中填入栽培土,然后将花卉种植在栽培土里的过程,植物成活后,通过植物的不同色彩和形态,成长为独特的花卉景观造型。
2.开始注重文化内涵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地区又各自拥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这样的现状使得设计师在进行城市花卉景观立体造型设计时,不得不考虑本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渊源,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涉及本地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师设计师的重点。
3.科技手段应用广泛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城市景观设计也开始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以求使得自己的城市花卉景观设计达到更完美的效果,例如我国以前城市中的花卉景观大都是静止的形态,近几年来,很多城市的景观状态开始出现动静结合的趋势,这种新形式的产生,使得城市花卉景观显得更加富有生趣和活力,达到很好的审美效果。
三、城市立体花卉景观的造型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尊重植物的生长天性
在城市中进行花卉景观的立体造型设计,其最终目的是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陶冶良好的情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设计者在设计城市花卉景观时,要强化自己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理念,先看花卉的生长是否符合景观造型的需要,城市的气候特点是否适合该花卉的生存生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暂时利用人造花卉加以替代新鲜植物,比如,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就不能硬性要求使用绿色植物进行城市花卉景观的设计。
2.积极开拓创新
只有有了合适的花卉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立体花卉的造型设计,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就要积极开拓创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寻求新的植物材料,提高所采用的植物材料的品种的多样性和质量。吸收其他城市及国家的先进材料,掌握先进的科学造型设计艺术,不断提高城市立体花卉造型的水平,当发现新的应用素材时,要积极地推广给其他的城市,做到每个城市的立体花卉景观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挖掘传统的文化内涵
在城市花卉景观造型设计中,渗透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不仅能够增加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宣传的效果,只有具备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实现城市花卉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还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花卉景观立体造型设计还是应以生态绿化、大众绿化为主,在设计的过程中做好严格的科学固化,适应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花卉植物为主体,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花卉景观设计的艺术品位,积极寻求立体花卉景观设计的健康发展之路,推动城市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挺华,许一洁,戴志祥.荷花在园林小品中的应用——2006第二十届全国荷花展解析[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6(08).
[2]宁晓光.彩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 中国林副特产. 2009(04).
[3]高文博,王付民,李磊.大型五色草立体花坛的反季节制作[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7(04).
党的十报告核心是推进改革,深入转型,德育变革势在必行。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越是在时代变革、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德育就越显得紧迫和重要,越能体现出其独特价值。在社会转型期探讨德育价值,解读德育价值,并探索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对进一步论证德育的合理性,提高德育活动实效性,确立合理德育目标有重要意义。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的向度解读
人的德育活动的生成性以及德育活动的创造性的本质可以体现为这样一个过程:认识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价值—实现价值—享受价值。德育价值是人们社会需要和利益的反映,是在一定德育目标的驱动下,借助于相关事物的功能属性并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定方式或行为实现的。认识价值的前提是价值存在,价值追求离不开目标设定,而价值实现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基于此,在社会转型期认识德育价值,有三个向度标识。功能向度,指向德育价值存在;目标向度,指向德育价值追求;实践向度,指向德育价值实现。
功能向度。价值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功能。日常生活中人们说某事物没有价值多指这种事物丧失了功能或不具有某种功能。德育价值是德育活动存在的前提,而进一步追寻德育价值为何存在,德育功能则是基本前提,即“什么有价值”的前提。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能侧重表示某事物对对象产生的作用和效用。还有一种解释是德育功能就是德育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德育功能直指结果,发轫于客体具有的属性,具有客观性,而德育价值则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紧密结合,兼具主观和客观属性。如扫帚具有清扫功能,但如若我们的屋子非常干净则其清扫功能还是扫帚原有属性,然而其价值已不重要。
德育功能是德育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但是当经济发展越过初级阶段,当主导价值观念被多元化背景冲淡,德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被边缘化,被淹没在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念中。德育似乎偏离了人们预设中的方向而将“育才”功能凌驾于“育人”之上,导致实践中德育价值取向转向培养“经济人”和“工具人”。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开始分裂为“观念上的共识”和“现实中的共识”,德育最重要的功能是育德,这点已成为大众观念上的共识。但是现实中却仍然践行着功利主义德育价值观。观念共识和现实共识的落差和裂缝像两片上下咀嚼的嘴唇吞噬着德育应有的真正内涵。因此,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观念共识和现实共识统一起来,确立德育的核心功能,也就昭示了德育价值的核心取向。
目标向度。目标的确立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们对事物的事实认识,二是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人们在确立目标前首先要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如颜色、材料、功能属性等。但是事实认识只会告诉人们事物是什么,回答不了应该怎样做的问题。没有价值观念的理解和引导,也就没有具体的目标设定,更无所谓价值追求。德育目标是价值主体在德性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个人需要的认识发展出来的一种精神追求,是对未然价值的构想和预测。德育目标是有待于实现的德育价值。
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人对德育价值的主观追求和预期。目标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价值的创造过程。德育目标的提出是德育活动的起点,也即德育价值创造的起点。德育如果丧失了对目标的设定和选择,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目标凝结着人们对价值的预期。目标的偏设将会导致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受挫,从而出现价值“偏位”。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对德育价值的考察与解读必须紧随着德育目标。同样,德育目标的设定假定着人们对德育价值的追求。离开价值论来谈论德育目标容易产生主观主义和命令主义,以对社会的设想或规定直接套上目标或者按照主观标准批量生产“学生”。正如学者李太平所说:“德育目标离开价值论的根基,也易于成为无根之萍,随社会风波或政治风向飘来飘去。”①德育目标预设着整个德育活动的价值趋向。德育目标的实现又是德育活动和德育创价活动的终点。德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即是在德育目标的观照下进行的,德育价值的实现就是以实现德育目标为导向来协调、组织和调整主客体全部行动的过程。
实践向度。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②实践是人们各种行为和思想表达的总和。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价值的生成过程,价值可以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但是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显现自身。价值的这种本性并不是自发地产生的,也不是事物或现象的自在属性,而是由于人类主体依据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实践活动以及实践基础上的精神活动创造的,因而它首先地和根本地存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是德育价值社会性得以确证的唯一途径,也是其最根本的要求。孤立的事物是无法将自身的价值属性表现出来的。德育实践是德育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创价的桥梁。德育价值是德育工作的固有属性,德育实践是德育价值实现的应有之义,因而说实践是德育价值生成的现实根基。“实践”这个现实根基不稳,在其上面构建的德育价值大厦是无法抵挡外来冲击的,尤其是当代的信息化和多元化思潮。面对诸如功利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工具主义等各种“主义”,德育核心价值的社会性确认度开始降低。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价值产生,德育价值的好坏要通过德育实践来衡量,德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但问题不是我们没有德育实践活动,而是实践活动没有创造预期的价值。那么,怎样在德育实践中实现应有的价值成为当下中国德育面临的重要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社会转型期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价值是一种外显内隐的看法,价值实现的本质不是“从无到有”而是“由隐而显”。德育是成人教育,其最终而确定无疑的价值维度指向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德育价值实现是德育实践的过程终点,其前提是德育对象将德育内容转化为自身品德,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德育的魅力和真谛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品德,在涵养人性、秉承人性的前提下,培养并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和政治意识。从此视角看,其价值实现路径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授”途径。道德、政治、法律等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往美德之路的便捷速成的通道。德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任务,采用多种不同手段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者进行引导,引起受教者的注意和兴趣,使其意识到要学习的内容,亲身信服并外化于行为。这种途径往往采取德育者主动传授受教者被动获得方式,为避免这条路径的不成功,德育者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能强硬灌输,引起学生反感;二不能方式单一,造成实效性低;三不能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实际,使得德育机械化、形式化。
二是“感召”途径。此种途径源自受教者的主动意识和他人的感召力量,是主体依靠他人生动示范获得的一种价值判断倾向。最典型的是榜样示范,如当下正值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五十周年,雷锋精神在社会各界广为传唱。感召的力量不可小觑,在德育中如何有效利用好这条途径,一是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要日益提上日程。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学校师德建设本身就是教育和谐环境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教师不光要教书育人,还要树德。二是在德育实践中要善用、会用榜样示范法,树典型、抓先进,同时要把握分寸和时机,注意高度,体现深度,不能过大过空过假从而使效果适得其反。
三是“经验”途径。人是一个成长中的存在,人不仅生来是人,而且能自我成就为善人或恶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行为的价值判断越一致,他的行为越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其本人也越容易融入社会。因此培养一个人的价值观很重要。道德经验和生活体验是人伦理生长和意识成熟的必要途径,人经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不断获得道德感受,积累生活经验,也不断地生成、修正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充分利用好这条途径,德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培养教育对象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这是学习者获得价值经验最基础的前提,可以采用价值澄清、试错等教育方法;二要充分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者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三要使教育对象多参与社会实践,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并融入生活。使受教者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在生活中获得,在生活中体验。
(作者分别为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关键词:和谐社会 经济制度 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效率
Key word: Harmonious society Economic system Resources deployment Market economy efficiency
作者简介:龙云安,男,经济学博士,国际职业培训师,2006年度评为亚洲十大培训师、中国教育培训十大领军人物。主要研究领域:世界经济、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曾在著名跨国公司NPM公司和BACTEL公司共职;现兼全国100余家管理顾问公司的高级培训师、顾问。著有《新营销原理与实务》、《声誉管理》、《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研究》,参与编写了《世界经济大词典》等。
市场经济运行需要具备基本的制度条件和社会条件,通常所说的自由、平等、所有权,只是制度层面的规定性,然而只有制度保障还远远不够,要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还必须具备非制度层面的社会条件,那就是在信用基础上由诚信、道德伦理所构筑的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客观事物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容共生、和谐相处,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保障。没有和谐的社会,就没有健康的经济制度。
一、和谐社会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指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是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所谓制度变迁就是一种旧的平衡被打破,建立一种新的平衡,新的和谐。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实质性的制度变迁,如体制、法规等和非制度变迁,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一般来讲,任何一种制度形态都会形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伦理,如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卢梭在自然法理论中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然和谐。卢梭从人性本善的观点出发,把自然状态描述成天堂般的人间仙景。自然人按其本能无忧无虑地生活,他们的理性尚未发展,也不存在野心、贪婪心、嫉妒心、虚荣心等等,在自然状态下,社会是平等的、和谐的。
然而,“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广大的森林就变成乐须用人的血汗来灌溉的欣欣向荣的田野;不久便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生长。”([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P121)社会产生了私有和私有制,自然状态下的和谐消失了,新的政治和谐和经济和谐产生了。
实际上,卢梭的自然和谐只能是在特殊社会和制度下的和谐。大卫-休穆宣称人性论是“一切科学唯一稳固的基础”(《人性论》引言),他认为“自私”和“贪婪”是人的本性,只要人们追求私利不威胁公益就不必加以限制。把私人利益的追求限制在对私人占有不构成威胁的范围内,社会也将达到自然和谐。
社会和谐是相对的,经济制度一方面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新的不和谐,因为,经济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具有许多历史的局限性,甚至错误信号,必然产生制度缺陷。所以说,人类追求和谐社会,就是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的因素,完善制度安排,实现社会和谐。
二、和谐社会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实际上,和谐社会提出的是一种社会秩序,反映着特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存在有序、相容共生。资源配置就是在这种特殊的生产关系下实现的。尽管任何经济制度,本身也是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但和谐的程度和内容是不同的,因此,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就不同。一般来讲,公平合理的社会和谐才会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完全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成了首要的配置手段,人为的主观意志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降为次要,完全靠斯密先生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然而,由于市场主体的先天差异性,市场机制的“非人性化”,决定了市场机制下的不公平,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完全有别于历史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奴隶制的残酷、封建制的偏见、资本主义的市场狭隘,为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一次把社会资源的配置纳入公正与合理的轨道。市场机制既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同时,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府对市场机制修缺补漏,也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没有阶级的偏见。中国传统文化 “平衡和谐,人己关系,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人文精神。“中和位育”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中“位”即秩序,“育”即进步。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中和”的观念在文化上表现为宽容与共享,要求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多元共生。所以说,市场、政府、文化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内涵,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其他社会制度不曾拥有的和谐根基。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的社会和谐,才是人类追求的美好和谐,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经济制度配置资源,才是人类最合理和最优的资源配置模式,实现真正的“帕累托最优”。
今天,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中,形成合理、和谐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三、和谐社会使市场经济更有效率
市场经济本身追求效率,但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缺陷和市场机制失效,使市场经济制度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与和谐,从而降低了市场经济的效率。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消除市场经济中不合理、不和谐因素,使市场经济制度趋于完美,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效率。
然而,古典经济学把市场奉为圣经,休穆先生的“人性”只能在市场上得以充分发挥,斯密先生“看不见的手”也是在市场上显示作用,李嘉图视市场为上帝,整个古典经济学都是那么崇拜市场,不关心市场带来的负面后果。其实,在现实中,市场是不完备的。因为,市场无法消除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分配不公;保险机制也无法消除市场不确定性,由此而出现市场失败者,并因此而陷入困境,波及家庭和个人;市场无法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破坏他人和社会,如环境污染。这些市场经济的缺陷,就是社会和谐的威胁因素, 当然,不能否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也不否认市场机制下的效率,但它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确实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
市场经济的效率来源于社会和谐与合理的资源配置,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消除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社会之间协调相融,人与自然之间多元共生,在和谐关系下,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得以合理有效。资源配置合理,利益分配公平,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
参考文献:
论社会信用,大卫-休穆,商务印书馆,陈玮译1997
休穆对社会市民的系统认识,[日]大野精三郎,胡企林译1982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人们的精神变得更幸福快乐。而精神不能从精神来,只有通过吸收一定的物质对象来满足。而消费者所需的物质对象除一部分直接取于自然外,还有一部分物质对象需要投入人类劳动,通过人对自然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才能制造出来,这就是生产。因而,生产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供给方面研究满足人类需要的理论。
一、生产者行为的内在关系处理
(一)生产
生产是由消费引起的人类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第二环节。广义地说,生产是一种物质形态、结构与能量的变换过程。在经济学中,生产是指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自主地制造物质产品的过程。
生产者的理论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此时,效用或快乐被具体化为利润,但不是所有的生产者行为都是可以用利润最大化来解释的。快乐是终极性的,利润只是构成生产者快乐的一个最主要的部分。
(二)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生产者原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个体规模经济和集体经济规模是一对矛盾。既要推行规模经济,又要与市场规模状况相适应,这是达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统一的一个均衡条件。但是,由于利益冲突以及生产者的个体规模效益思维的作用,实际的经济运作过程中个体规模经济利益和集体经济规模利益乃至由此涉及的社会、生态等整体利益是比较难以基于市场机制调和的。这就出现了规模经济困境。
出路有两条:一是市场改进路径,二是政府的科学、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二、生产者行为的外部关系问题
生产的外部关系是生产者行为过程中和企业边界以外的人事发生的各种联系及其相互关系,包括生产与自然的关系、生产者之间的关系、经济运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等等。其中重点强调了生产外部关系的和谐原则。
和谐原则乃是宇宙万物间联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和谐是指事物相互间的协调一致、人与人之间的和衷共济、物物之间的相生相长。生产外部关系中的和谐性问题主要是指生产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生产是一种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归根结底是来自于自然的。生产要素既是取给于自然,并且要使这种取给持久化,就必须遵循整体发展与天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原则。对自然资源,一要取之有度,不能竭泽而渔;二要用之有制,不能滥用无度;三要有取有予,使之息息相生。由于人类的无知,生产者追求最大效用的手段常常接近于竭泽而渔,结果是明日无鱼,生态均衡被打破,厄运便在某个局部发生了。
其次,生产是一种产出。一般有两类产出:一类是符合并有利于人类健康、快乐需要的产品与劳务;另一类是不利于健康的产品及其在产品生产、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后一类产出是造成健康损害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由于天体、大气等是公共产权,人们自由取用,而人类生产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却由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生物类共同承担,在缺乏机制约束的情况下,会造成对资源的滥用,并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
三、中国经济社会的"幸福感缺失"问题
在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正在或已经步入小康社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的幸福感应该是不断增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很多人来说,缺少的不是金钱,而是幸福的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不良生产和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
食是人类的第二大基础需要(衣食住行,食排第二),可见其重要性非同一般。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缺少的不是商品,而是对商品的信任。近几年,我国发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猪肉加入瘦肉精,鸭蛋添加苏丹红,多宝鱼服用违禁药,三鹿奶粉事件……人大代表金志国在两会上这样描述我们现在的食品: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我们吃什么没数!我们已经对周围的食品产生了习惯性的怀疑,一场餐桌安全的保卫战刻不容缓.在人们面对假冒伪劣横行,有毒有害食品难防的市场,有的只是焦虑/无奈,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二)生态贫困
生态平困现象也造成人们幸福感的缺失.荒漠化,水危机,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生态贫困现象,正在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自由与安全.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工业增长大大超出了自然界对工业污染排放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率,大面积的生态失衡与资源紧张问题凸显于世,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矛盾加剧。这与"末端治理型"工业化模式有很大关系。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不顾生态承载力与资源承载力,在行为意识上单向度盯住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国民财富增长。 优质空气,优质水资源的稀缺和蓝天、白云、森林、绿地、清风、溪流等自由资源的严重缺失,正在使人类普遍接受日益稀缺与贫困的生态条件。
四、导致"幸福感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狭义利益倾向导致人们只注重自身个体利益,部考虑大众实体利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不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从业人员罔顾消费者身体健康,追求暴利。
(二)在人与人自然之间强调人的主体性利益,导致资源环境过度受损。具体表现为"末端治理型"工业化。这种工业化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不顾生态承载能力与资源承载力,行为意识上单向度地盯住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国民财富增长,结果导致一系列生态贫困问题的产生。
五、实现生产和谐,提高幸福指数的途径
(一)维持一个高效率的政府
高效率政府的首要标准不是GDP增长率,而是把国家国民的整体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置于最优先的战略地位。
(二)合理的制度安排
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抑制人们通过分配性努力对生态资源的损害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倾向,激励人们通过生产性努力来增加利益。
(三)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
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有助于抑制人们损人利己、损天利人的行为,并有助于人们克服机会主义心理,与环境达成协议,产生良好的协调作用。
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食品检测工作的科技投入,切实保障检测工作,准确、全面高效。同时加大对食品加工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力度。
(二)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通过设置和严格执行各种污染、废弃物的排放标准,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及奖惩制度,以对生态安全进行切实的保护。
导致幸福感缺失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安全与生态贫困,所以要想提高幸福指数,政府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随着这两个棘手问题的解决,国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惠雄:《人本经济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2]陈惠雄:《快乐最大化:对经济人概念的终结性的修正》,《财经科学》,1999年第6期。
[3]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其面积》,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