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和管理

人才培养和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才培养和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才培养和管理

篇1

第一,队伍年龄最轻、平均年龄低(32岁以下),个性鲜明,精力充沛,充满着朝气和活力;同时,由于大多为80后员工,自我调控意识相对缺乏。

第二,平均学历最高、大多数员工具有相应的技术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

第三,技术含量最高、面对新技术,求知欲强烈,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努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期盼得到企业的认可,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二、知识型员工管理的难点

第一,在多种用工制度并存的情况下,部分员工客观产生相互攀比的心态,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存在调衡难度。

第二,施工现场流动分散,生活环境较艰苦,与员工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心理预期出入较大。

第三,施工任务繁重,经常是连轴转,尤其是抢建工程等,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无法得到充足的休息,身心疲惫从而使年轻人的冲劲受到一定的制约。

第四,鉴于技术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风险性,其工作成果难以定量评估,给公平、公正地进行员工绩效考核带来难度。

第五,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多数(80后)的年轻人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网络游戏等诱惑很大,对深度进行业务钻研产生一定影响。

三、在知识型员工管理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深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突出人文关怀。抓住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以尊重人、相信人、引导人、关心人、凝聚人为出发点;努力构筑“和谐调试”。分公司主要管理者经常通过多渠道来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与员工面对面交流谈心,及时鼓励员工,消除员工种种顾虑,掌握员工个性特点,在合适范围内对员工进行充分授权,为员工搭建最合理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注重员工的受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精神需求,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使员工自发地形成对企业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归于一途。

第二,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大培训力度给知识型员工"充电"。分公司近几年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规避“重使用,轻开发”的人才培养误区,充分做好调试人才梯队培养,精心设计员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探索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对准市场分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培训,对准发展育人才。

分公司按照专业设置,把技术人员分为高压试验、继电保护、自动化、计量(包括压力计、温度计、压力释放继电器、瓦斯继电器等)四大人才模块。其次,对现有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合理搭建人才梯队,各专业划分设定成三个层面,让员工分别朝着更新知识技能、满足岗位要求、提升工作绩效、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方向发展。然后,制定针对性的专业培训规划,培训形式上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及内部资深技术人员开设课程交流等,并在总结历年培训的基础上,从培训流程、组织形式、效果跟踪、学员考核的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同时按照“立足前沿、突出创新、交叉融合、发展优势”的建设思路,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将员工中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术好、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往专家型人才的方向上培养,形成调试公司的人才高地。通过课题研究、学术、参加高层次的技术交流和技术比武、评选优秀科技成果等方式提高他们在行业的内的影响力,成为引领调试技术潮流的领军人物,为公司的发展增添后劲。

第三,完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在完善“模块化”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以能力考核为主、理论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知识型人才把 “公平公正”看得较重,“不患贫只患不均”是我国个人主义倾向的文化表现,是大环境影响,员工个人在行为和态度方面也就更注重比较心理,公平公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为使绩效考核更能体现公平性、公正性,进一步解决知识型员工绩效难以考核难题,结合经济责任制的执行,2007年,分公司将员工定期专业理论测试和技能测试结果与日常工作能力考核按比例纳入个人绩效评估范围,大大促进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进一步激发了员工主动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同时,在对各室及职能部室的考核中,增加了工作创新加分项,让人才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自我,促进了个人及团队的创新意识,最终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调试公司曾被兄弟单位人士笑称为“人才的摇篮”,的确,几年前我们就开始注重各方面人才的培育。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试验技术人员的储备。分公司不拘一格用人才,今年有两位优秀大员工被提拔为室技术负责人,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大员工在调试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上述人才的换岗和调动,也就是“职业激励”的作用,也给广大员工树立了无穷的榜样,更能燃起广大员工内心的希望,从而激发他们更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自身也能早日得到企业的认可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

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管理层与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与普通员工、管理层与普通员工、普通员工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对话机制,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要让员工意识到管理层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在被关注;使每个员工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从而增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理解、相互尊重和感情交流。在上述正式沟通的同时,还应增加适当的非正式沟通,让员工在轻松惬意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与领导对话,交流最真实的所思所想。

篇2

北京新华:小改动,新探索

作为一家老牌国企,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新华”)于2012年8月引进了一台施乐数字印刷设备,作为传统印刷的配套设备,主要完成已有客户的一些短版业务,如样书的印制工作等。数字印刷设备的引进,不仅拓宽了业务种类,也对北京新华的生产管理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印刷业务的特点是印量小、种类多、个性化,而且其客户往往对数字印刷的材料、工艺等也不甚了解。“所以,我们专门制订了针对数字印刷业务的订单管理办法。”北京新华数字印前部部长李良介绍道。在客户下单后,订单不会直接进入ERP系统,而会先由数字印前部门进行核查,检查客户所要求的材料是否与数字印刷设备相匹配等。对于不符合印制条件的订单,数字印前部会和客户进行沟通,客户核查相关内容后,再重新下单,以保证印出的印品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设备安置规划方面,北京新华目前将这台数字印刷设备放置在印前部门的一间室内温度常年为22℃、湿度为40%~50%的半封闭房间内。这样做一方面由于数字印刷业务的电子信息化操作在整个印刷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将其放置在印前部门会使操作更加方便;另一方面,数字印刷设备对生产环境要求较高,恒温恒湿的半封闭房间可保证数字印刷设备一直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印品质量。“这种规划方法无须另辟场地,也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科学合理,还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

李良欣喜地说道。

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一方面由于目前北京新华仅有一台数字印刷设备,所需操作人员不多;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印刷设备的主要操作与印前图文处理工作类似,都要求有较高的IT技能,所以在引进设备后,北京新华从印前部门选拔出了3~4位具备较强印前文件处理以及色彩管理方面的知识、懂得后加工技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员,由数字印刷设备工程师对其进行多天的数字印刷设备操作的培训,并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再针对实际印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

北京新华的例子让我们认识到,传统印刷企业在将数字印刷作为配套时,可充分利用企业原有资源,即所积累的经验与人才,所具备的厂房空间等,以减少投入。同时,传统印刷企业应对原有生产管理流程进行适当修改,以更加符合数字印刷的特点。

国彩数字印刷:多业务,多模式

深圳市国际彩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国彩”)是一家拥有26年历史的传统印刷企业,随着客户需求的转变,短单、个性化等业务的不断增多,深圳国彩逐渐意识到传统印刷已无法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于是开始尝试进军数字印刷领域,并于2009年前成立了深圳市国彩数字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彩数字印刷”),引进了2台彩色数字印刷设备,专门开展数字印刷业务,主要包括配合传统印刷打样、商业小批量印刷、个性化影像印刷以及制卡类可变数据印刷等。因此,对于生产管理与人才培养,他们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1.根据业务特点,合理放置设备

为了能高效、高质地开展数字印刷服务,国彩数字印刷将一台数字印刷设备放置在位于郊区的传统印刷车间中,主要用于配合传统印刷的打样、承接客户的小批量印刷业务;另一台放置在位于市区的数字印刷门店中,主要承接个性化影像及企业标书印刷业务等,以方便客户收取印品,并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

2.根据业务需求,采取不同管理方式

根据数字印刷业务的特点,国彩数字印刷在引进数字印刷设备前期,就引入了适合自身企业需求的数字印刷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时监控和反馈订单的处理过程和设备的生产状态,以合理分配订单和操作人员。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可对操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客户资料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在线管理。

同时,由于数字印刷业务类型多样,需求各异,国彩数字印刷针对不同业务实施了不同的订单管理方式。对于打样、客户的小批量印刷业务,接到订单后,其会通过数字印刷管理系统安排到数字印刷设备上完成印刷;对于个性化影像印刷而言,客户可直接下载服务端,自己完成设计制作,再上传到网站并在线下单;对于企业标书印刷业务,其会进行全程跟踪,以防止企业机密的泄露。

3.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彩数字印刷同样下足了功夫,“由于我公司有快印门店,所需数字印刷人才较多,所以,我们除了从企业内部选拔培训人才外,还会面向社会招聘。”国彩数字印刷总经理姚勇说道。选拔或招聘到人才后,深圳国彩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礼仪培训,主要针对业务人员、前台客服人员等,目的是让新员工尽快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和掌握沟通技巧;二是软件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市场、印前和印刷人员,内容包括印前图文处理软件的操作,文件的处理方法等;三是印刷基础知识培训,主要针对公司所有人员,邀请精通印刷基础知识的传统印刷人员对其进行相关的纸张分类、印刷工艺以及后道加工方面知识的讲解等。

篇3

物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其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物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物业管理理论基础上,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物业管理教学活动。它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既能增强学生对物业管理实务的感性认识,又能解决学生所学理论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为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作好铺垫。因此,高校如何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前我国物业管理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课题。

一、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高校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高等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物业管理专业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问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教学法等,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灌输为师生协同互动,既改革教的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大力倡导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目前已开发多媒体课件一批,以2009年为例,专业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老师占90%以上。对基础课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专业基础课,根据房地产、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实施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教学技术,因材施教,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讲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一体化教学改革

完善一体化教学设施,如测量,实现测量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数据处理一体化、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内教学与对外培训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

4、改革考核方法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考核学生除笔试外,已在部分课程中增加口试、答辩、现场测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房地产测绘等,采用“笔试”与“考工”分别进行的方式,即课程成绩按理论笔试成绩与实验课成绩相结合评定。“考工”则纳入专业技能等级考核的范畴,主要通过“应知”内容的笔试和“应会”内容操作考核,方可获得专业技能证书。

三、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各个专业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一新变化,我们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改革。

1、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进一步提高学生物业管理专业技能水平,更快地使学生溶入企业,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具体措施为:除巩固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外,充分利用我校的优势,力争到明年使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在企业相应物业管理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对口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地系统化,规范化,针对性强地进行实地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样做的主要优势在于:学校根据企业对学生素质要求,培养学生,企业选拔合格人才,从就业角度来说,这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就业方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师资结构的好坏关系着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基于此,我们一面加强了对“双师型”教师引进,鼓励专任教师通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方式来提高其学历层次;另一方面,聘请即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3、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

推动毕业生就业,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总结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将多证书培养制度化,即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多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其结果是使专业性更突出,适应性更明确,加大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毕业生就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我院物业管理专业也应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符合行业需要,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左振华.物业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闫振林.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四川建材,2011,37(5):203.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遇;挑战

Key words: MBA;talent cultivating;opportunity;challeng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53-01

1工商管理教学要采用现代管理自动化教学方法

1.1 通过互联网络可运用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可以得到最新和高层次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有它的作用;可以同专家和学生实践进行交流并受益,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选择自己的需求;可以促成计算机与其所需的知识的连接,学生可以经常进行培训来加强理解,不需要进行脱产培训,可以将培训与所从事的工作和执行的任务相联系,那些迫切需要赶上形势的经理人员可以不用坐在课堂上,因为坐在那里会显示他们的无知,即时更新自己;教育之所以没有成功地运用有力的新技术,几乎总是因为教育的动机的不足与教育过程本身的缺陷。从2002年以后的形势要求来看,管理教育尚存在许多不足。教育中的常规测试、重视纪律注重事实等严重窒息学生的创造性与发明能力;考试制度在辨别和激发天才上是无能的,年轻学生起初充满的热情与理想很快就被体制所打破。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意识到这些并试图改变它们时,创造性与自立精神并不是能迅速被产生出来的品性,大的转变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目前,工商业的要求是2002年以后的要求,但学生却接收20世纪90年代的要领和技术训练,而大多数将在90年代或更早时期才能在工商业就职。这种时间上的差距在管理教育中很少被认识到。而这种差距在教育上的真正反映会对学生在工商业能否成功将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学习管理的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一般单位的实践,而这种实践却能提供课堂教学所不能提供的,如何管理的直觉和敏感。他们也缺乏对中国的现实尤其是经济改革形势的足够了解,他们经验不足,管理工作仅有高度抽象的概念。有的学生受所学课程限制,很容易仅仅偏重于定量方法和专业化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而缺少领导技巧。

1.2 管理教育的重点还应该放在不同单位的管理工作上,受训练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认识和胜任各种单位或任务的要求。要教育学生去认识和分析不同单位的个性与共同性,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工业在经济、技术、法律和管理特征方面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钢铁部门与保健部门有很大差别,管理教育应使学生详细分析具体单位后进一步理解该单位管理上的不同方面,使学生明确所有场合管理的共性,不同场合管理的个性和指导管理行为的主要因素,学生在实际的变化与所学相结合的现场进行实习是绝对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不同单位抽出共同的因素,也可以用不同的特性来认识每一个单位的辩证能力。

2管理实践对管理学提出的机遇挑战

篇5

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内涵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专业通常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专业化是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劳动分工的深化出现并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分工日益深化,完整的生产被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工作任务,由不同的人专门从事某一类工作可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专业以及这个专业所需要的特有的知识、规范与能力,专业的不断形成、发展以及完善的过程就是专业化。

根据《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具有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特征。可见,职业是和社会分工相联系,人们通过选择职业来实现生存和自身发展的目的,人们的职业选择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某类职业要满足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各个职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或行为规范,某一职业中的个人会受到他所在职业群体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并体现这一群体共有的一些特征。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部分内容。从职业发展视角看,“职业化”是一个职业从业者掌握了更多专有知识和技能,受到更多职业规范的约束,具有更多工作独立性、自主性和市场垄断性,从而逐渐成为一个成熟职业的过程;而从个体发展视角看,“职业化”体现为职业路径完善清晰,职业台阶衔接有序,职业标准健全完备,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个体职业成长过程。

专业化和职业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专业化促进了职业化,而职业化的发展又需要更高水平的专业化。专业化更多地反映了生产技术变化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对专业知识、技能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化更多地体现社会发展对从业者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以及个人适应职业化的过程。

二、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对社会的贡献,一方面体现在贡献思想和知识,引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各行业急需的C湃瞬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各界提供资源,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向,是高校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领域的专门知识不断分化,形成了很多专门的职业和专门的知识领域,这正是高校按照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人才的基本动力,否则,高校很难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决定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及社会分工状况。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需要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也需要从事前沿研究的科学家,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从事一线工作的各行业的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掌握一些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否则难以胜任这些职业,除了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掌握所从事职业必须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否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进行专业化的培养是一个基本要求,关键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寻求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的平衡。从职业化角度来看,社会对各个职业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从业者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自觉遵守职业规范,自觉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自觉维护职业声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职业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篇6

【关键词】

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1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1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1.2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1.3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2 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2.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2.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

2.3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2.4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2.5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57-02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面向市场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一种计划过程,是质量工程的核心技术。QFD自本世纪60年代末由日本质量专家水野滋(Shigeru Mizuno)和赤尾洋二(Yoji Akao)提出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实践证明,QFD是产品设计与开发全过程质量保证的系统方法;正确地运用QFD可以实现市场、创新、设计与开发、制造和顾客满意的综合集成。通常QFD过程包括四个阶段:产品规划、零部件规划、工艺规划和制造规划。QFD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质量屋(House of quality,HOQ),在QFD中具有基本和战略的重要性,这是由于它是一个具有下述特征的重要阶段:作为“顾客的声音”(Voice of customer,VOC)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声音”(Voice of technician,VOT)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得QFD系统中其他阶段能够通过它展开其过程和制造等规划。一般HOQ采用矩阵形式表达可以将顾客需求转换为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

QFD理论作为一种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的分析方法,在国外主要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餐旅业以及教学上。在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面,Murgatroyd认为该理论可以用于远程教学,进而改善教学服务,减少课程设计的时间,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以QFD为基础,评价了MBA的课程设置情况,以期得到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目标;Wisconsin-Madison University运用QFD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切入点,设计了本科的课程。总之,QFD理论在国外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上。QFD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尚属起步阶段,目前主要应用于企业经济、计算机软件开发、航空航天、建筑科学等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学环节(冯良清,2012)、高教质量管理(雷平艳,2011;秦敬民,2009)、课程设置(董春芳,2013;安轶龙,2012)等方面。

综上所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质量管控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支撑,应用质量屋理论和方法,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有效衔接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效果的密切度。

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设计

构建知识库的前提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基础工作是进行知识重用。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出发,将人才培养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层、素质层和能力层。把对象M、特征c及关于c的量值v构成的有序三元组E=(M,c,v)作为描述对象的物元模型,其中M、c、v称为物元E的三要素,该模型是一维物元。对象和特征值是一对多的关系,以对象M、n个特征

参照可拓物元方法(黄柯,2015),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三种物元,分别构建知识物元、素质物元、能力物元模型,其中知识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通识性、工程性等,素质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专业性、胜任性等,能力物元的特征可表述为创造性、实践性等。

三、基于质量屋的人才培养知识重用质量控制

1.顾客需求分析。物流人才需求呈现多样性、个性化和动态性的特点。对物流人才需求表现在性能、功能和环境需求等方面。例如性能需求指物流人才具备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实操业务技能,功能需求指物流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实践和应用能力较强,环境需求指物流人才能随环境灵活变通,能动态反馈提升。通过质量功能配置(QFD)把顾客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技术要求,从而建立物流人才需求物元。

2.质量屋构建。搭建质量屋的屋顶、天花板、房间、地板、左墙、右墙六个模块,分别构建知识、素质、能力质量屋,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洞察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及分辨需求的重要程度提供了系统的处理手段,参照知识库进行实例匹配和可拓变换,最终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重用与质量控制,如图1所示。

四、结论

在已有的研究中,以质量屋为研究工具主要集中在产品规划和服务型行业,教育行业特别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管控领域并不多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质量管控为目标,探索质量屋理和方法在人才培养质量管控的研究,扩展质量屋方法的应用边界,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管控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志文,罗天宇,王康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体系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5,(11):96-98.

[2]韩煜东,张子健.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性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159-163.

[3]刘金林,曾凡明,吴杰长.基于质量功能展开的第一任职需求与课程标准的映射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4(38):10-15.

[4]王秋莲.基于可拓理论的产品绿色设计知识重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167-171.

篇8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篇9

依据广东省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系统建设,为了达到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专业需与行业内的典型先进代表性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符合企业一线生产需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双方共同培养,全面的合理的做好实训教学实训,既培养职业技能又培养职业素质,为培养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二、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校企合作中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符合学院自身发展、行业企业发展的共同发展特色道路。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十分重要。人才培养质量注重以校企共同评价为主,行业质量评价意见为辅的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具体来说主要分为制度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控制建设、教学效果管理建设。以下将对此进行简要说明:

1.制度平台建设。我院通过设置校级督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处、质量管理与绩效考核办公室等措施加强“多元循环”组织建设,通过调整创业教育职能、组建校企合作学院构建宽广而流畅的“多元循环”运行保障平台。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行业、企业、学校多方组建的合作质量考评委员会,形成校企之间深度融合质量保障平台,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质量模式的有效运行。校企双方共建合作质量保障决策系统。在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合作质量管理办法》、《实践管理规定》、《校企互聘管理办法》等制度,以形成校企合作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人才培养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审定培养方案、职业标准、课程标准以及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组织协调各系部、职能部门按照学院定位、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部门人才培养规划;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点,实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师资能力、加强制度管理,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过程的现代化,配合学校实现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运行状态的监控与评价。

2.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教育与社会之间从来都存在着彼此存在的关系。这里的所谓依存关系,也就是指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要以教育为条件,而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不仅要以社会为依托和条件,而且要以社会提供的条件为条件。这种互为手段与条件的关系,也就是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说到底,也就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一种相互供求或供需的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确保能否真正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关键和核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主要参照双证率、起薪水平、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工作能力及素养评价、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程度、学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程度来进行。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并确定合乎时展的合理性评价指标;考核品德、素质、能力和技能共同全面发展,保证校企、行业、学生、家长四维满意程度。以我院酒店管理“订单班”为例,据统计,2008级-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为例,其初次就业率高达100%(就业单位包括旅游企业、酒店、咨询销售服务等相关企业),专业对口率为95%,80%学生选择酒店作为毕业就业单位,其起薪平均标准为4000元/月,远远高出行业平均薪水。根据就业单位反馈,企业对学生在岗满意度为98%,留任率为80%,其中40%同学升为领班等基层管理岗位。

3.教学效果管理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要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无疑是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基础。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建设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重要条件,既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是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学效果管理主要是围绕师资建设、实践实训教学、毕业设计来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学生进行岗位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按照专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每年派出青年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实践管理经验,拓展教学视野。校企师资互聘,增强了专业的教学水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班”实训学时达总学时60%,学生在企业进行10-12个月的顶岗实训,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和理论教学指导,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既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又培养人文素养,能有效培养出符合酒店需求的人才。毕业设计作为有效评价学生的毕业水平手段,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双方共同评价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表现,学生只有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有效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酒店服务和管理问题,总结经验,完成校企双方共同的毕业答辩,才准予毕业。

篇10

关键词:

管理人才;核心能力;保障机制

比较成教与普教在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别,不难发现:由于成教学生已具有较好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但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比较在意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而普教学生由于普遍缺乏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也缺乏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与方法,因而在教学中除了关注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之外,还特别关注管理经验与能力训练。这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思路、机制上与成人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应当以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

职业能力一般分为基础性职业能力、核心性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三个层面。管理的本质在于管理者运用适当的知识、理念、工具、方法,根据对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成因的科学诊断分析,提出更科学的治理方案,以较少的资源成本获得较大的治理绩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管理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强化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和拓展性职业能力的综合目标追求。基础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使其具备体系健全的管理理论知识、科学辩证的管理职业思维、爱岗敬业的管理职业精神、现代高效的管理职业技术、团队合作的职业态度等基本性管理职业素质,使其形成管理人才特定的管理职业基础品质,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有效参与互利共赢的合作与竞争,自觉以管理者视角观察管理问题、分析成因、提出改善意见的思维习惯。

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是在管理岗位就业的市场适应能力、横向竞争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是管理人才在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核心业务工作能力。具体而言,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决策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工具应用能力等核心性管理职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是根据实际、运用管理理论方法对管理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作出相应处置决策方案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内加强经验交流、沟通协调,对外加强宣传引导、谈判协作,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来高效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现代工具应用能力是利用现代技术与工具从事管理专业工作所具有的基本技能素质与操作应用能力。

拓展性管理职业能力是管理人才适应环境重新学习新的生存技能、适当调整就业方向、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性职业发展能力,是一种在组织运作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计划执行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等)各环节拓展自我内在潜力的基础性发展能力,是一种面对新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培训、更新知识与技能、快速适应新情况与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潜力,是一种对未来管理职业工作岗位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变换、拓展、提升、创新的潜在适应能力。

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思路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

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不到位的原因,不仅有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需要、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应用、实践教学条件(时间、场地、资金、师资、考核机制)约束等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有从办学理念、教学理念、考核机制上缺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依据市场需求、就业需要进行科学定位与考核落实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出路是基于管理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创新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按照管理人才市场需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和构建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与素质培养体系构成的总体教学体系与相应的考核评价引导机制,确保管理人才充分满足管理人才市场各单位多样性、应用性、复合性需求。树立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根据管理人才的市场需求规格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要求高校必须经常通过常设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调查机构或定期委托社会调查机构,进行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数量、质量、规格等指标变化的调查,科学系统地了解和预测市场对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充分认识管理人才的市场要求规格定位,明确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并以相应的管理人才特定的教学体系与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管理人才。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素质、知识与能力等层次:在素质层次,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知识层次,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管理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认识管理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必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掌握管理类所需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能力层次,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管理职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地获取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所学管理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具备以创造性思维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实践的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各种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目标应在此总体目标基础上,按照各高校特定的办学定位、学科优势、行业特色、需求差异来细化。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重构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保障机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职业能力的管理人才总体教学体系设计,必须在明确应用型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对学生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贡献度为标准,考察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或课程内容设计的合理性,构建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各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行确定)、基础知识教学课程(按照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模块设置的基础课程)、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自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各专业方向必修、选修课程,并确定学分修读要求)。以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贡献度为标准审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的开设增减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贡献大小为归依,对内容相关度比较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和组织行为学等)要适当进行合理的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强化由浅入深、由单一知识点到知识的综合应用、由知识的传授到综合素质逐步提升;课程内容设计要与管理职业教育趋势相适应,适当开设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社会发展趋势的交叉性学科课程,拓宽管理人才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课教学以较为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经济、法律、语言和技术等知识)和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为基础,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管理素养与基本管理技能。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深化,是理论教学难以替代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或实训课程。各高校不仅应根据自身特色选择开设必要的专业实践课程,而且应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增加理论教学中模拟、实验训练环节以及综合训练环节,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学时,保障实践教学的学分达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使其能尽快适应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管理知识系统地转化为管理实践能力和素质,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与工作能力[1]。因此,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必须科学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构成比例,应当按照“理论够用(满足管理工作需要即可)、实践至上(管理职业能力培养至上)”的原则,对传统理论课程进行合理调整缩减,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在教学资源上要向实验、实习、实践方面倾斜,注重职业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

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遵循具体管理专业的岗位特色性、知识实用性和技能多元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管理专业岗位及相关岗位群的多层次实际要求,既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又要专门化的实践教学环节,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将管理专业学生课堂考核与示例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课堂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强化课堂示例性管理能力实践教学活动。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必须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堂案例分析、实践情景教学、软件模拟演示教学等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传统考核机制过度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背记效果,转而注重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与效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管理专业学生个人竞赛与单项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个人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单项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单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是逐步提高管理人才管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各类管理岗位职业能力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获得良好的企事业管理、管理文秘工作、办公自动化应用等管理工作基本技能与上岗资格。学校要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技术模拟管理系统与流程,帮助各个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操作过程及其标准体系,体验管理环境中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运用经验。为此,有必要围绕管理学科的主要课程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设“管理岗位模拟”“项目管理模拟”“管理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类课程,通过各种情景式模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由于综合项目管理模拟的组织、资源、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平衡相当复杂,用手工得出项目管理综合平衡的最优解比较困难,最好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项目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将管理专业学生团体竞赛与综合性实训评价激励机制相结合,以团体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强化综合性管理能力模拟实训教学活动。高校要注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参加院系班组织的社团活动学会自我管理、参与社会管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在高年级开设综合项目管理模拟课程,通过学生社团或小组共同组织、管理项目的方式锻炼学生综合性管理实践能力。项目管理综合模拟可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综合性更高、训练更全面的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平台,既可以据此检验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又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的培养目的。管理综合模拟课程可以若干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管理来进行演练与评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各种业务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管理绩效考核等)进行创造性的管理实践活动。四、职业能力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应当切实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职业能力市场需求导向的管理人才培养理念,还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制与机制,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篇11

酒店行业所需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也要实操能力强。但实际上,对于本科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有限,实操能力是他们的短板,与酒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导致毕业就意味着转行的尴尬。所以想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锻炼出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在高校培养学生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培养实操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校企合作指的就是将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资源融合,学校按照企业性质的特点与需求,注重学生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安排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有效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实现相互渗透,有效结合,培养成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2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2.1培养与酒店人才需求相符合的高校人才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要求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酒店管理专业属于旅游管理大类,其培养目标方向一致,要为酒店行业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强并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而这一目标学生仅靠高校老师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以及简单的实训课程训练是无法达到的。要把学生带到酒店进行实践学习,真实的面对客人,了解市场需求,体会行业竞争压力,让学生把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所以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出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2.2促进高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教学相长

酒店行业具有让客人体验超前享受的特性,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潮流,设施设备科技含量高,技术发展迅速,服务理念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而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高,不仅需要掌握高水平的服务技能,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能够具备超前的管理经营理念,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最新酒店市场行情、了事行业最新动态等,从而在学校授课环节中适时调整课程大纲与内容,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而酒店管理人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工作管理水平、综合素质能力等,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做好酒店管理工作。

2.3缩短毕业生在酒店转正所需时间

不管学历的高低,酒店新招员工都需要在基层做起,有6~12个月的见习期,了解工作岗位内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高校如果和酒店建立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以在酒店不同部门轮岗工作,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岗位,缩短酒店见习时间,提前转为正式员工。另外,对于酒店来说,通过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从中选择适合工作需求的毕业生,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酒店工作,无需见习就可以自动转成酒店正式员工,并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为学生今后晋职之路减少时间成本。

3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定位有待明确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里,在学实习实践环节过程中,一般都是安排学生到酒店的前厅、餐饮和客房实习,从一线基层服务人员做起,这种实习方式,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内容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在人才培养定位时,除了基础酒店技能学习,还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酒店实习工作中,完成一线工作之后,可以申请领班岗位实习,或者转向二线管理部门,例如人事部、文秘等岗位进行实习。而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根据实习工作总结经验,加强继续再教育研究性学习,既注重基础应用性学习,又要提高研究学习的培养。

3.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也就是“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式,然后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还加入学生实习环节,实习时间为6个月。这种实习,目的性较强,学生为获得实习学分顺利毕业,学校为完成职责工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仍有一定差距。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没有将应用型教学理念融入进去,导致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学时所占比重远小于理论课程学时,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行业的真正需要。

3.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时注重学历学位的要求,大部分的专业都已经开始招聘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对于教师的其他职业技能并没有特殊要求,没有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其特性,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较高的职业技能要求。而从国内酒店管理专业师资来看,有些是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出来或者半路从其他专业转向酒店管理研究,整体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应聘到高校担任教师岗位,缺少工作经验,对行业实际发展不能紧密了解,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讲授课程时容易照本宣科,无法将实践有效融入到课程之中,不能培养紧贴行业需求的学生。

3.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性要求很高,而学生实训课程主要是在实习实训基地学习。现阶段,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学校大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但是与高职高专旅游院校相比,实训场地不大,而且很少有校外实训基地。本科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高校领导对专业不够重视以及经费投入有限,建设的实训基地较为简单,实训设施设备简陋,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只能进行基础的实操技能训练,而且校内实训基地一般都不对外开放,学生练习时没有客人一起进行情景演练,实操学习有限。此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些学校都没有与酒店签订,而即使有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部分高校也没有和高星级高水平的酒店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没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效果比较差。

4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精湛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继续往“理论知识学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增加实习实训学习时间,学制上仍然采用四年制,但实习实训时间由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6个月延长为12个月,学期分配采用“3+1”的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要突出校企合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可以设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成员主要是由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酒店合作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等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为专业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变化等,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指导委员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也可以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校企合作的进展。

4.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要构建完整知识结构,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而对于专业特性,要以“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采取多方式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要重新设计,将基础课程实训、专向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在校内实训课程中重点在于“练”,熟能生巧,而在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而在课程设置也上要注重校企合作,联合知名酒店企业以及高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共同研讨制定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管理知识上的学习,包括英语表达、人际沟通、数据分析研究等能力的培养,形成符合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课题体系。

4.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招聘教师时除了考虑老师学历外还应该考虑其实践工作经验,曾在酒店有过工作经历的人员应该优先录取,要注重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大多属于教学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教师去酒店挂职锻炼,或者由酒店管理人员组织培训来加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再由教师在授课环节中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酒店行业和学校知识的有效共享。而“双师型”队伍建设除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外,还可以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酒店从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其在实践工作的经验与体验加入到学生实践学习中,进而帮助解决专业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的不足。

4.4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校内实训场所建设,还包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职业操作技能、提高素质基础以及能力创新的主要场所。高校应重视专业发展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与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以外,也可以引入校外企业来进行投资项目,聘请专业教师与学生来共同管理经营,通过实际工作让学生对客服务,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经验,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有更好的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与知名酒店品牌联系合作,以培养管理人才为诉求,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共同商讨设计学生实训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6).

[2]吴军卫.中外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陈蜀花.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7(15).

[4]苏洁.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

篇12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一、引言

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提升会计工作的总体水平,2014年1月29日,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作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总纲。该意见稿指出了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意见的吹响了管理会计革命的号角,新思想、大讨论不断涌起。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两大重要分支,其功能与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各有侧重但都极为重要。财务会计侧重于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人员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作为与财务会计数据来源、工作方法、报告方式等都不尽相同的会计手段,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财政、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建设完全市场经济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管理会计本身,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手段,而推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是其重中之重。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人才匮乏依然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数量上,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会计人员总数逾1600万,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仅1132人,不足会计人才总量的万分之一。质量上,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权威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认定机制,即使是目前为多数人认可的CMA人才也是凤毛麟角。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拥有CMA资格的不过2000余人。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依然集中在基础财务会计人才领域,会记账的财务会计不少,高端会计人才却相对不足,尤其是能为决策服务的管理人才更为匮乏。

(一)基础环境薄弱,阻碍管理会计人才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美国企业中,约有90%左右的财务人员都从事了管理会计或与管理会计直接相关的职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约有70%是用于与企业财务相关的规划、决策、控制或者评价方面。而在我国,大多数情况下,会计人员角色却被定位为纯粹的作业者,约85%的财务人员从事着财务会计岗位,80%的时间用于会计基础性的记录、计量与核算。“管钱、记账、做报表”几乎涵盖了当下多数财务人员所有工作职能。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则源于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认知程度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会计缺乏良好的发展和应用环境。

(二)培养模式滞后,阻碍管理会计队伍壮大

学院专业课程培养与后续职业教育培养是我国当前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会计专业的约有500所,但是,几乎所有高校的培养方案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涉及管理会计的寥寥无几,即使开设了管理会计的课程,也普遍存在内容少、课时短的问题,导致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单一、薄弱、滞后,案例、实践应用教育更无从谈起。后续教育方面,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更是严重缺乏。培养模式的滞后,使管理会计学科在科研与教学方面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应用,同时也必然导致具有良好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巨大。

(三)评价体系缺失,阻碍管理会计人才素质提升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从业资格等不同级次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通过考试、考评等不同方式,认定了大批优秀的会计人才。但是,已施行的考试和人才能力框架都是以财务会计为主,在管理会计的资格评价认证和评价方面,国内尚没有科学且明确的标准。管理会计师认证制度的缺失,已成为当前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突出瓶颈。

三、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人才培养

良好的环境,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发展环境的各要素中,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最为关键。因此,从主体建设的责任出发,各企事业单位应深入领会国家《指导意见》的相关精神,从思想上与行为上给予管理会计建设的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会计人员在经过管理会计培养后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增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决策能力,促进会计人员从决策的执行者向决策的参与者转变。

(二)丰富管理会计教育内容,提升职业能力

基于前述讨论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与后续教育关于管理会计学科的建设是相对欠缺的,这说明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已经于《指导意见》的精神不相符合,更滞后于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推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首先要从完善教育内容入手。

1.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全面提升会计教学大纲,优化整合会计课程体系,丰富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从传统的注重财务会计人才培养逐步向培养综合性会计人才的目标转变。课程设置上,可以借鉴财务会计的分类,将其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分级次讲授管理会计的内容。同时,高校可在必要的时候开设管理会计方向的本科班,培养管理会计的专门化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根据当前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下大力气巩固管理会计课程的师资队伍。要摒弃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师资简单地转化为管理会计师资的作法,要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选拔在专业理论方面具有代表性,或者实务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高校进行专业老师或实践指导老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模式,增强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3.发挥后续教育作用。一方面是要在后续教育中增加管理会计相关内容的设置,将管理会计的关键方法、指标、要素分解为相关的后续教育科目或课程供会计人员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另一方面是通过大胆创新,将传统的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学习管理会计知识,促进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考评机制,促进素质提升

科学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是带动人才结构调整,提升人员素质的关键。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构建与实施的同时,也应积极推进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评价,一方面,可探索以评促培的联动机制,将评价的结果中反映出的会计人员培养工作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地反馈到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实现管理会计人员的长远发展,以此保证管理会计工作能力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事业单位选拔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决策参考。此外,还应积极推动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建设。可以借鉴目前财务会计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管理会计分为初级管理会计、中级管理会计、高级管理会计,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认定评价。

四、结语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被企业更加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缺乏和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与评价的重视,让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促进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昌锐,姜姗.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J].财会通讯,2015(19):5-9.

篇13

(一)校企双方利益诉求难以统一

校企合作虽然是学校与酒店都愿意接受的一种合作方式,但各自的最终目标和利益是不一致的,这给校企深入合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学校希望学生在完成校内理论教学任务后,能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熟练掌握不同岗位的实践能力,并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得到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实现实习与就业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酒店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流动性很大,基层服务人员招聘难并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而酒店与学校合作,首先是解决补充员工流动造成的缺口,有相对稳定的服务人员进店来源;还有就是高校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加之有学校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实习学生相对稳定和便于管理;最重要的是选用实习生可以降低酒店的劳动力成本。

(二)学校实习时间与酒店急需用人时间不一致

学校的实习时间一般要严格按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期安排,并且要在完成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和考试之后进行,如果实习时间过长(如半年以上),还要考虑学生的毕业论文、体能测试及四六级外语考试等,这些都难以适应酒店的较稳定岗位工作要求。酒店有较明显的淡旺季,从酒店切身利益方面看,酒店希望在旺季能有实习学生迅速补充,淡季时愿意缩减人力资本,不需要大量的实习学生。这种时间上的不对等给校企合作在时间和效果上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实习不稳定

校企合作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到酒店企业各个岗位实践锻炼,但学生大多是实习前热情高涨,到酒店后没多久就开始闹情绪,不安心实习,找各种理由请假。造成学生实习不稳定的因素各个方面都有。从学校方面看,在选择合作酒店时,缺乏对酒店的考查了解,只注重其规格和学生实习的工资待遇,而对酒店的管理水平、管理制度及学生的食宿条件等方面情况掌握较少。另一方面,学校对实习学生管理不到位,实习管理制度不严格,对学生没有必要的约束,致使学生无所顾忌。从学生方面看,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考虑简单,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图一时的新鲜感,注重工资待遇,对自己吃苦耐劳能力没有正确的估计,忽视实习就是要转变角色,不能按学校的管理来对待。另一方面,进入酒店一个月左右是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新鲜感过去,体力还没有完全适应,面对余下较长的实习时间感到无望,这就是困难期,要是再遇上困难和挫折更是千方百计找理由和借口请长假或想放弃实习。从酒店方面来看,实习生到酒店培训时间很短,很快就要求学生上岗,由于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岗位工作和酒店较长的工作时间及体力支出,致使学生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酒店在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各个岗位管理参差不齐,实习生到岗后大多派到人员较缺少或是较为辛苦的部门,学生一时接受不了这种角色的转换。

(四)缺乏深入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目前大多还是停留在较浅层次,学校是解决实习问题,酒店是解决员工缺少问题,为长久和深层次的合作应该进行探讨定向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以及校企合作模式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往往不注重聘请酒店企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酒店亦无暇对此提供建议。即使偶有交流,酒店往往多站在自己的经济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而忽视学校的社会责任,这就造成双方合作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鉴于在运行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体会到要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学校必须首先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持长久,从入学的专业教育开始,让学生明确学习本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及给自己的准确定位。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始终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学好酒店管理专业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求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对社会对岗位的适应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考验,所以要求学生具备能应对各种问题的良好心态。特别是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中,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无论在酒店这个行业中将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做到那个位置,都必须熟悉各个岗位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岗位标准,让学生掌握不同岗位的操作技能,为适应岗位实习和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制度

造成众多校企合作模式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合作企业挑肥拣瘦,实习前热情很高,到了实习岗位新鲜劲过去遇上一点困难就开始提出各种要求,想方设法结束实习,以致中途违约。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员工”与“学生”两个角色转换,思想观念日益复杂,转换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校外实习期间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将实习完成并达到效果,加强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是实现校企合作有序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

(三)强化“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及酒店行业的阅历和经验,同时还必须掌握酒店各种岗位的工作环节与操作技能,必须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证明,对教师“双师”型提升十分必要,几年来通过进修、培训、挂职、轮岗、参加行业协会等不同途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地提升了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教师能够将酒店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及操作技能融入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就是要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酒店企业各个岗位的基本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校企合作深度和力度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从全方位、深层次上建立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应酒店的要求标准,学生到酒店实习才能更快进入角色。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学校应深入酒店学习调研,了解酒店文化、管理理念、岗位职责及业务操作标准,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企业、贴近岗位。同时,也要邀请酒店相关部门管理人来学校座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提建议,按酒店岗位实习需要改革相关内容,并在选派实习生时可以酒店来校直接面试挑选。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酒店行业急需大量掌握专业管理知识、高素质并有实践操作技能专业人才,而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大部分流失,没有选择酒店工作除了不适应怕吃苦以外,大部分是因为对酒店各个岗位技能掌握不到位,没有完整坚持顶岗实习全过程,不适应酒店工作而至,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错位的关键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校企合作制定培养目标

结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以行业的职业能力需求为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针对酒店企业相关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或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纳入教学计划中,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环节。在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提出要求和建议,将行业要求与学校的教学要求相结合,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实训—顶岗—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要通过不同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体现酒店各个岗位要求,让学生熟悉不同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要求标准。所以,实践训练应该成为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应是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途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