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广告中的文化

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广告中的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广告中的文化

篇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加强,广告作为商品销售的有效宣传形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广告时代。广告(advertis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dvertere,表示“引起注意”。其目的是通过强调产品的品质引起公众的注意并诱导人们产生购买的愿望,最终起到推销产品的作用,正如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一书中提到的 “Advertising provides information that helps match buyers and sellers in the market place.(广告提供了将市场中的买主和卖主有效地联系起来的信息)”。同时,产品的销售不止局限于某一个国家,经常涉及到不同文化的国家。如何使译文“入乡随俗”,使译语受众乐于接受广告信息是广告翻译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广告翻译与文化

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万花筒,语言学家Wallace把广告称为“所有语篇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社会语言”。广告语言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出其所在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众多文化层面。因此,广告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各个方面。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成分和载体,不但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沉淀,语言文字反映了文化最深刻的内涵。广告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必然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因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翻译广告时要特别谨慎,否则会引起误解。例如,以前上海的名牌电池“白象”被译为“white elephant”。在汉语中,“象”有“吉祥如意”的含义,但是译成英语后,已经失去了汉语中的褒义,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表示“something that is expensive but completely useless(价格昂贵而无用的东西)”,这种电池自然在英美国家没有了销路。有人建议把“白象”改译成Bishiny,bi-在英语中有双倍的意义,shiny则表示明亮;Bishiny的发音和白象很接近,这样其意义也能和电池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翻译广告时应该根据受众所在民族的文化、语言环境进行“改造”与“再改造”,使之与受众的文化审美心理和信息隐含的价值相吻合,而不是单纯的复制。

由此看来,广告翻译既是语言翻译,更是文化翻译,盲目的语言层次的对等翻译是不可取的。尽管“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但是对于以商业为目的的广告翻译,“忠实”并不是第一性的。此外,译文功能理论(Skopos Theory)也认为,广告翻译优劣的标准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程度,而是译文再译语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广告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预期的商业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能否被接受。要使译文能够适应译语语境的文化层次,就要使其顺应译语的文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唤起欲望,促成购买行为”的作用。

二、跨文化广告翻译遵从的原则

1.充分理解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

同一种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往往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在翻译时,应该注意避免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可能传递的信息或错误信息。比如,“龙”和“dragon”,虽然其本义相同,但是引申意义和蕴涵的文化信息却大相径庭。“龙”在汉语中具有“神圣、高贵、吉祥”等含义,被古人视为权力、地位和尊严的象征。“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古时候被制作成图腾加以顶礼膜拜,皇帝也被成为“真龙天子”。但是英语中把dragon描述成口喷毒火的怪物,是邪恶和凶残的象征。因为文化释义的不同,所以柯达胶卷在美国的广告词是 My son killed his last dragon. 画面是一个小男孩手执宝剑,面带满足的笑容,这在美国人看来是成功的标志。但是,如果这句广告词被对等地翻译成汉语,恐怕会遭到中国人的抗议,柯达胶卷在中国也不会有市场了。因此,柯达公司采取了明智的方法,把它在中国的广告词改变成了“享受这一刻”,迎合了中国人崇尚大家庭和大团圆的心理。

有一则汉语旅游广告“西峡,开放的龙乡”,其英语译文是“Xixia, home of Dinosaurs―open to the world.”这句译文中巧妙地把“龙”翻译成了“dinosaur”,以代替“dragon”。避开了dragon一词带给西方旅游者心理上的不可接受性,同时又迎合了他们喜欢冒险的心理。因此,译者不能只从字面含义入手进行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词语背后的引申意义。国际著名化妆品牌“Poison”香水,起初被译作“毒药”,原意是为了体现西方女性追求野性刺激和粗犷的情调,因此受到西方女性的青睐。而中国女性难以接受这个名称,香水的销量很差。后来将其译作“百爱神”,赢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广告是为了使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美好的形象,其译文必须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情趣。如果不熟悉译语文化,忽视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就会导致广告失败 。

2.运用习语、诗句等传递历史文化

习语、诗句等因为简洁精炼、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明确的引导性,也被以各种变体形式广泛运用于广告语言中。优秀的广告翻译都重视所在国的文化背景,并且以此调整其译文。例如丰田汽车在英语国家的广告语是:“where there a way, there is a Toyata.”到了中国变成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三菱汽车公司在向美国市场推销其产品时,创作了“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这则广告词,让美国读者想起了《独立宣言》中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名句。而三菱公司在中国宣传其产品时则把广告词改成了“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巧妙地把“三菱车”和“千里马”相提并论,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浮现出三菱车有千里马般的雄壮气概。如果把它的英语广告直接翻译成汉语,它的宣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化妆品Revlon的英语广告文中表达了本化妆品有如下的功能:Face value(脸面的价值),Exceptional skin care(超群的肌肤护理),Excellent value(超值的享受)。于是在翻译时译者引用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词《清平调》中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译文高雅,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唐朝杨贵妃甚至中国古代美女的花容月貌。

3.适应不同文化读者的价值观念

语言反映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文化强调个性,注重个体,追求独立、自由,这些在广告中都有所体现。1997年苹果电脑推出的广告就是Think Different。它极大地迎合了美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独特的价值观。而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强调的是品德规范、自觉性和统一性。美国Nike运动系列的广告语“Just do it”开始被译作“想做就做”在香港播放,其主题是标榜个性自由,体现西方国家人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但是“想做就做”的广告词并不被中国文化所接受,因为消费者认为这则广告会诱导青少年作坏事。因此,后来把广告译文改成了“应做就去做”,使其适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强调统一的思想,崇尚“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很多汉语广告常常含有某产品“获得省优部优”,“国际金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用科学方法”等含糊的字句,以此表达产品的质量。但是这些承诺性的语句不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以一则人参糖的广告为例,汉语广告正文中写道:“经几代技术人员的努力,吸取现代先进工艺之精华……”。但是在物质高度发展的英美国家的人们更加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因此其英语广告译文应突出产品的天然风味,而不是其高科技。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莱斯等广告专家曾经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杂志广告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并对14类信息出现的频率做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含有“厂家调研”信息的广告数据小于1%,这充分说明以中国文化为主流的东方文化和以英语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在广告创作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广告时,应该根据译语受众的价值观加以调整。香港华润集团华夏公司的一则双语广告则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点:

华夏公司始建于1949年5月,至今已有40多年悠久历史,业务关系遍及世界,是一个具有丰富经验,享有良好信誉,以航运围住的综合性运输公司…

FARENCOL was founded in May, 1945. With a history of over 40 years, it has established business rel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FARENCOL is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specialized in shipping…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告翻译不只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使用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来表达同一营销概念。只有顺应相应文化传统的广告翻译才能打动读者,影响他们的购买取向。因为社会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对广告词语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字面意义,还应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翻译工作者不仅在语言上下功夫,而且还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培养文化意识。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不仅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直接影响企业或国家的形象。

参考文献:

[1]Wallace D.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M].London: Verso, 1987.103

[2]William wells. John Burnett. Etc. 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New Jersey: Prentice_ Hall, Inc. 1995.14

[3]陈小慰:简评译文功能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1995年第4期

篇2

二、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名族传统文化因素

民族传统文化就像是养料一样,滋润、充实广告设计,而设计师们则在文化这片土地上汲取营养,吸收知识,发挥出更大的才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商品。好的设计,好的创意,也就更容易拉近设计师与顾客的距离。掌握民族的特性,从文化入手,用文化来滋养,使设计作品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广告设计中体现文化的,往往都会渗透一个“意”字,而2008年的深奥标志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设计师似乎用的是一种写意的手法,将中国结与运动员这两个因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不仅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特有的审美韵味,也包含了奥运会这一现代化的元素。

三、平面广告设计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1、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像对民族文化的借用

在影像时代中,平面广告设计将视觉、听觉等所有感官调动在一起,更好的传达了震慑力,更有冲击性。而设计中占大部分的则是画面,它能够用它独特的特性来抓住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迅速的将商品的信息传递出去。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像是最基本的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是一种感情与外界沟通的方式,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彩等形成的某种形象来诱惑广告受众,从而完成交流。设计师则要努力的将图像尽量趋于视觉化,让人们又感触的去理解,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

2、民族传统文化对平面广告受众说服

在平面广告设计领域,东西方文化在互相渗透着,各种新思潮不断涌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但即使在新思潮的冲击下,我们依然没有丢弃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因此,蕴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平面广告设计似乎能够更好的抓住广告受众的目光,也能更好的符合他们的文化口味以及风俗习惯。也就是说,广告的说服力、影响力与魅力的体现完全是靠民族文化的体现。因此,如何认识民族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关系,使其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将是我们的广告设计师们今后不懈努力的追求。一则平面广告能够生存的源泉就在于它是否能够打动甚至是蛊惑人心。而要打动广告受众的关键则是能够唤起他们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在这里,就必须使平面广告作品在构思的时候能拥有某种打动人心的文化底蕴,能够触动消费者内心的某根琴弦,让他们有共鸣之处。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来表达商品的内涵,用视觉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从而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购买。成功的平面广告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很好的处理民族文化在平面广告中的低位,用赋有文艺的气息把文化的精髓凝练出来。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能够有效的减少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商业气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品味,增强了表现力与张力。

篇3

一、作为文化的广告

文化是一个不确定性的概念,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因为文化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文化有非常广泛的含义。从广义上说,文化无所不包,文化无所在。从狭义上说,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文化、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此,文化存在地域、社会的差别。

关于广告,《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界定比较符合现代广告的特点,广告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销商品、劳务服务、取得政治支持、推进一种事业或引起刊登广告者所希望的其他的反映。广告所承载的信息往往具有文化属性,成功的广告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因此,广告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从形式上说,广告运用的大众媒体等媒介形式,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内容上说,广告所传播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经过高度的提炼和升华凝结而成,是其所在时代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推动下,广告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行为。

作为文化的广告,面临着一个复杂而又神秘陌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往往规定了具体情形下应采用什么规则,而制定这些规则的是文化”。只要仔细分析广告传播的文化传统,使得广告所传达的信息与文化所制定的规则相适应,将广告融入当地的文化语境中,就能够化解和避免文化冲突,带来的是文化的融合。然而在现代语境下,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有可能被利用成为文化殖民主义的工具,跨国公司通过操纵广告,从而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主要以麦当劳的广告为例,分析广告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以及潜在的文化殖民的威胁。

二、广告传播中的文化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广告日益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跨国公司使得广告的传播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在全球不同地域进行传播。但是地域不同,社会、民族、文化等也各有差异。即便是差异化的广告传播,也有可能无意冒犯传统习俗和文化禁忌,更不必说在不同地域的同一广告传播。而且不同地域的文化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民族文化也悄然而变。

但如果说同一广告内容不加修改的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是早期跨国公司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不足,那么麦当劳广告的《讨债篇》则不能用这样的托辞来解释,这则广告都是在21世纪的近些年来的,其背景条件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已经受到重视。

在麦当劳广告《讨债篇》中,音像店门口的一名男子向老板下跪,请求折扣,老板态度十分坚决优惠期已经过了,不能再优惠,下跪再三请求无果,最后出现旁白:幸好麦当劳了解我错失良机的心痛,给我365天的优惠。这则麦当劳《讨债篇》广告在中国电视媒体一经投放,便刺激了国人的神经,引起了轩然大波。

从广告创意本身来说,麦当劳《讨债篇》中,讨债与讨优惠券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用相似点作为广告创意本身没有错误。但是在中国文化里,“下跪”一直被看成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人关于下跪的神经是非常敏感的。下跪是中国社会的最高礼节,下跪意味着最大程度上的尊重或者最大程度上的乞求原谅,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民族文化,麦当劳的这则广告是对中国消费者人格的极大侮辱,伤害中国消费者的尊严。对于麦当劳的发源地的美国来说,美国文化比较大胆、开放、自由、滑稽,而中国文化则比较内敛、拘束、传统、严谨,用美国所认同的文化来向中国的消费者进行传播,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麦当劳这则广告也反映了跨国公司背后的美国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与自大。跨国公司通过文化产品推行其霸权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文化,灌输西方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得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受到侵蚀,也是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是值得我们警醒和注意的。

三、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融合

随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广告传播中实际上已经十分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一方面,跨国公司要通过广告信息传递取得公众认知,为获取经济利益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广告传播背后的文化渗透变的更加巧妙柔和,文化殖民变的悄无声息。

其实,跨文化传播在跨国公司中很早就开始了研究和实践。对于麦当劳来说,1996年戛纳广告上的获奖作品“婴儿篇”中就体现了很好的文化融合,以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在这则广告中,一个婴儿躺在摇篮,当摇篮荡起接近窗户的时候,婴儿高兴地笑了,摇篮落下时笑脸顿时变成了哭脸和哭声,如此反复,之后镜头移到窗户外,出现麦当劳的典型“M”标志,消费者恍然大悟,婴儿是因为看到麦当劳才高兴,看不到就哭泣。广告创意非常简单,更重要的是这则广告在不同的地区播出,有了不同的版本。比如在亚洲,婴儿换成了黑头发黄皮肤的,在非洲,婴儿则变成了黑皮肤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麦当劳在走向世界过程中非常注重跨文化传播。简单的处理,成为广告传播中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这种文化融合也更加的巧妙和成功。在麦当劳《讨债篇》之后,作为危机公关的《2005我就喜欢》让中国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歌手王力宏来表达麦当劳的思想,表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其中融入了中国奥运和好莱坞的元素,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文化融合的态度,并且向中国的年轻人展示了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追求独立、个性与年轻人的心理产生了共鸣,契合了中国本土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四、小结

社会学家萨林斯认为,“历史上所有的社会其实都是全球社会,每一种文化也都是包容宇宙万物的体系,将大千宇宙纳入文化的版图”。由此,文化本身其实是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包容一切。广告作为一种近代的文化形式,在其发展中也是由冲突走向融合,广告跨越了地理空间和民族文化空间,要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就要处理好与传播语境中传统文化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入乡随俗,同时特别注意其他民族文化的禁忌,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温迪・利兹-赫尔维茨说过,文化并不是二元对立,在文化对立的双方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黑”和“白”中间还有个“灰”,“我”和“你”之间还有我们。不同民族的文化可能存在差异,但不一定相悖的关系,广告可以成为现代性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自我沟通的文化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融合的背后,要警惕文化殖民与文化霸权。消费主义对我国的入侵就是文化殖民的一种体现。在消费社会中,广告也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也传播着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影响着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我们在消费跨国公司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了其背后意识形态的操纵,因此,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思辨,同时形成我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作为一种文化,广告在传播中要尊重文化差异,理解文化传统,在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美]萨默瓦、波特著.闵惠泉等译.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9-241.

[2]陈培爱.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J].东南学术,2004(S1):231-234.

篇4

广告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语言不仅在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的一种实用文体,而且新颖奇特的方式常吸引顾客的注意,读者不免会停下来加以思索,从而领悟其意境,并参与产品消费。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许多误解和交际障碍并非由于听不懂或不理解对方的语言,而是由于不明白对方的意图造成的。在交际中,一方虽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但操目的语的本族人会宽容对方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相对明显,容易克服。如果一方语言水平很高,却出现语用失误,对方会认为是不礼貌或用心不良。因此,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大障碍。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广告中避免语用失误显得尤其重要。

Thomas (1983)将跨文化语用失误区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两种,其中,语言语用失误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附加在语言上的语用意义完全不同于操目的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或将母语习惯套入目的语都可造成语言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是因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不了解目的语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导致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

一、语言语用失误

由于交际一方使用歧义词语或措辞不当,使对方没能理解而造成误解,或由于交际一方没能表达清楚“言外之力”导致交际失败都会导致语言语用失误。这是因为习得者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或将母语的对应词迁移到了目的语。由于其语用意义不同于目的语,结果造成失误。

1.语用规则的迁移

对应词或对应句式结构从母语向目的语迁移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

Guo’s Totally Nutritious Slimming Extract(国氏全营养素).

A Completely New Concept of Scientifically Reducing Fat.

Guo’s Totally Nutritious Sliming Extract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看来就觉得有些古怪、难懂。其古怪之处就在于它的结构。在汉语的认知模式中,表示药品性能的修饰词加上药类名称符合汉语的语用规则,就如“全营养”可以成为药物名称的一部分,放在药品类名“素”之前,并成为该药品名称的一部分,如“抗生素”“维生素”等,类似的还有“脑轻松胶囊”,“镇脑宁胶囊”,“气滞胃痛冲剂”,诸多的“……减肥茶”等。这种命名方法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留下良好的深刻印象,并且对消费者具有说服作用。

在欧美文化中,英语的认知模式并不认可这样一种产品名称结构,在英美人士看来“Nutritious”,“Slimming”只是该药物的性能和效力,是对药品的褒义评价和宣传,很容易使欧美消费者误解。按照英语的认知模式,药品名称通常只有一个表示药名的单词,不必附加过多的修饰语

2.语用意义的迁移

这也是英文广告中的经常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杭州西湖藕粉”是我国的著名营养食品。以前,当其产品投放到国际市场时,销路上屡屡受挫。其英文对应词“Hangzhou Lotus Roots Starch”不适宜的语用意义迁移正是产品营销策略失败的原因之一。“lotus roots starch”是汉语“藕粉”的对应词。“粉”在汉语字典中被定义为“细末儿”,因此“粉末状”是“粉”在汉语图式示意认知模式中的一个属性。而在英语中,“starch”除指“粉”或“粉末状”的物质外,还是“a white substance that is found in quite large amount in bread, potatoes, etc.”在英语的暗喻认知模式中,“starch”暗示着有长胖和增加重量的危险。因此,汉语“粉”的语用意义和英语“starch”的语用意义迥然不同。

3.泛化语言语用规则

泛化语言语用规则包括不恰当地套用母语的句法和语篇结构,以及因目的语的一词多义与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语义、用法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失误。这种失误在中译英的广告中屡见不鲜。下面,所例举的广告就是典型例子:

TPIC persists in the principles of“Quality first, reputation supreme, best-quality service and, customers satisfied”and welcome customers of various circles to select and use TPIC products. We hope Angel Brand Printing Ink will be contributive to the world printing trade.”质量第一,信誉至上,优质服务,顾客满意,欢迎各位顾客选用TPIC的产品;我们希望天使牌油墨将为世界印刷事业作出贡献。

这种由原文直译过来的英语广告在国内随处可见。看完这则英文广告,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译文,而不是地道的英文广告。首先,这则广告的句子冗长,结构复杂、单调,非常拖沓,没有广告英语句子简洁、优美、多样的特征;其次,文词繁琐、生硬。其中,某些表述有失偏颇,缺少广告英语用词简洁、新颖、独特的优点;再则,这则广告看不到广告英语语篇灵活多样、口语化的影子。这样的广告在英美读者眼里显得乏味、别扭,既无法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兴趣,更无法吸引读者参与到其中来。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社会语用失误

1.联想意义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物体、同一个单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联想。我国生产的“白象”牌电池,大象是最为庞大的动物之一,预示着该电池的容量能像大象一样大,能够持久耐用。但译者直接翻译成“white elephant”,而在英语当中,“white elephant”是累赘,无用的东西,与原意截然相反,目的语消费者无法了解此电池的特性,反倒退而远之。这一主要失误在于忽略了这些品牌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联想,不同的情感意义、内涵意义和映射意义。所以,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引起消者的好感,更别说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社会价值观念的迁移

法国的Opium男用香水,被翻译为“鸦片”推向中国市场,希望该香水像鸦片一样一经适用,永难放弃。但是,该广告招来我国消费者的猛烈抨击。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该公司忽略了鸦片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也呈巨大差异。面对国外顾客的广告,一定要迎合国外顾客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以上广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跨文化语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与价值、观念、信念有关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失误。可以看出语用失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正如前面所说,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法错误,但很难原谅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5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涉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地区的带有文化差异性的广告文化的传播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实质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环境包括影响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偏好和行为的风俗习惯和其他因素。跨文化广告传播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拥有具有战略意义的全球性广告主题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和受众市场本土化。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广告实际上是建构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外化显现,广告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现代社会大众流行文化。广告的AIDA传播效应模式理论认为:有效的广告首先要引起受众注意,使他们对广告信息保持兴趣,进而引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最后促使他们采取购买行动。许多广告之所以未能引起AIDA效应,造成浪费,原因就在于广告主及其文案人员忽略了:广告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市场营销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文化行为,它与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文化偏见以及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故欲达到AIDA效应,则须采取灵活适当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一、文化营销的实质

市场销售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营销活动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物质要求,更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价值认同、社会识别等文化需求不仅要考虑商品、服务的物质性使用价值,更要注重它们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价值。文化营销之兴起缘于:产品同质化。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它们性能上的区分意识越来越少。当竞争在技术、成本、质量服务等物质因素上再难有大的突破时.一种非物质的因素——文化就引入了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营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求是有层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大致满足后.心理需求所占比重便大大增加,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大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成分。

二、文化营销策略浅析

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因此,可以说价值观是文化营销的基础,而核心价值观念的构建是文化营销的关键,只有通过发现顾客的价值群并加以甄别和培养或是企业顺应需求,努力创造核心价值观念,才会使文化销售得以成功。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营销策略体现为产品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跨文化广告之产品文化营销策略。产品文化营销策略是指在广告创意中注重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以文化包装相关概念.强调以文化为导向。注重产品外在形态的艺术审美和形象带来的消费者利益感知的增加.同时突出产品的标志化和个性化。这里产品文化是指提供给市场,在人们选取、使用或消费中满足人们某种欲望或需要的一切实体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以美国科尔盖特公司生产的科尔盖特牙膏为例。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巧妙地把英文名称“Colgate”汉译为“高露洁”,这一主题清晰同时又大吉大利的名称,使消费者以为这是一家地道的中国公司。

在中英广告中还有很多这样成功进行文化包装的例子。如:瑞士Omega(欧米茄)手表的英文广告——标题:TheMoonWatch(月球表)。正文:Speedmasterpro—fessional:The first and only watch wornontheMoon(高速计时专业表:第一个和唯一在月球上戴的表)。该广告个性鲜明的文化包装凸显拥有这种手表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象征意义。

上述成功的文化包装在于成功地把握了广告受众的文化价值观,消弭了文化差异。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如不能对广告受众文化价值观有很好的理解与把握,则会导致语言语用的失误。如“小熊”牌的出口儿童服装译名是LittleBear,本想表达“憨态可掬、茁壮成长”的褒义,可在英语中,熊一直被视作“凶猛、残忍、笨拙”的动物,用于指人时.又有“脾气暴躁、态度恶劣”之意.最主要的是在现代经济术语中.bear与market搭配构成onebearmarket,意为“行情下跌的市场”。俗称“淡市、跌市或熊市”.这样的译名怎能激起人们强烈的购买欲呢?故跨文化广告之文化营销策略须顺应广告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反之则难以取得AIDA效应。

跨文化广告之品牌文化营销策略。品牌文化是指某一品牌特有的名称或标志,或是这两个要素的组合。它们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认知、文化传统以及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有利于消费者识别和区分这一特定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品牌文化有形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品牌的名称和标志。品牌名称是产品品牌中可以被读出声音的部分。品牌标志指的是产品品牌中可以被理解,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常常需要某种特有的符号、图案或其他独特的设计。这些标志往往在看第一眼时就能够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麦当劳的金黄色大“M”标志、可口可乐的红色圆柱曲线以及耐克服饰上静中有动的“V”标志。

情感认知型营销策略就是要从目标消费者心中业已存在的情感出发,因势利导,使品牌的形象能强烈地触发消费者心中扎根的“情感结”,并与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与认同,最终对这一独特品牌“心生爱意”并“忠诚拥护”。最常见的情感类型莫过于爱国之情、故乡之情、浪漫之情、温馨之情、亲情、友情、爱情等。因此情感诉求型的广告最易在全球推广。也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江苏红豆集团生产的红豆衬衫广告语为唐朝王维名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成为世间最纯洁美好情感的象征,浓缩了五千年中国文化里的爱慕之意、相思之情。故红豆衬衫在深受唐朝文化熏陶的日本一推出,便深受日本消费者的青睐,日本人非常看重其文化价值,纷纷买来赠亲送友。

又如南非钻石公司DeBeers在美国打出的两则广告语“A Diamond isforever与Diamondsmake agiftoflove”以爱情为诉求点,打动了无数消费者;其在中国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更成为梦想中的爱情经典。

文化传统型营销策略就是指企业在建立产品独特的品牌形象时不是着眼于其他的诉求点,而是从目标消费者所看重的传统文化人手,建立与之相应的文化形象。以丰田汽车脍炙人口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为例,该广告语借用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一中国谚语.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又如诺基亚手机的中文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体现了儒家文化“仁者爱人”的伦理价值观。

个性形象营销策略侧重于强调品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某种与人相类似的个性因而它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而且会成为目标顾客用以表达自我特性的工具。每一个人都有向别人传达“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我希望成为个什么样的人”的欲望.因此具有某种特定的个性化特征的产品往往就成为具有相应性格特点的使用者的代言人。如苏格兰知名品牌威士忌酒芝华士(Chivas)中文广告语“真味真情趣,尽在芝华士”突出了产品的个性,表达了企业的理想追求,使广告能够迎合受众,形成某种内在的亲和力,引起受众的关注和青睐。

跨文化广告之企业文化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营销是企业根据自身文化内涵的特色.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系统革新和有效的沟通。以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并以此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种营销方式。由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营销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物质文化层面。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这四个文化层面把企业文化营销由外向内依次分为:外显文化营销、行为文化营销、制度文化营销以及精神文化营销。

外显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部分。要把企业经营哲学、产品内涵和企业精神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牢固和鲜明个性的企业形象,必须通过一个整体传播系统,尤其是运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将具体可见的外观形象与内蕴特质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以IBM公司为例。该公司把其企业文化概括为“尊重个人”、“竭诚服务”和“一流主义”三个信条。为了在形象设计上反映公司的企业精神.设计师把公司的全称“IntenrationalBusinessMa.chines”浓缩成“IBM”三个字母.以富有美感的造型表现出来。并将蓝色作为公司的标准色予以统一各种标志。IBM公司实施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的成功.使其成为计算机企业的蓝色巨人。

行为文化营销通常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如企业在产品销售、产品促销、公共关系、新产品开发等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精神。行为文化营销不同于外显文化营销,外显文化营销借助于其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标志来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具有直接性、形象性:而行为文化营销是依赖企业的经营活动表现企业的文化精神,是一种非直接的但更具时效性的文化营销方式。如深圳比亚迪公司一直致力于电动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其英文广告语“Gree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Energy Saving’’是其行为文化营销的最佳诠释。在2010年第80届日内瓦车展上,比亚迪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计划共同打造全新的电动车品牌。这~举措让世人看到了比亚迪致力于研发绿色环保汽车的信心与能力,使比亚迪的品牌影响力迅速上升。

篇6

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师一定要深入研究中国民间的剪纸造型,要对剪纸造型进行有深度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审美精神内涵,将剪纸艺术融入到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使其更具表现力和民族风格。中国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剪纸造型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现代设计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剪纸造型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物化的艺术符号,剪纸不仅是简单的图形,而且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只有深刻体会和把握中国剪纸艺术的文化底蕴,并且恰到好处地将剪纸艺术运用到招贴设计中,才能有独具特色而又富于感染力的招贴作品的出现。

二、现代广告招贴中的中国水墨山水

水墨山水艺术在经历了悠久历史的沉淀后,更加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其以简单勾点即可表现意蕴等的独特魅力也越发被现代设计者所追捧,其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也充分发挥出了应有的功效。现代水墨山水艺术在精神上更加倾向于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有机循环,在追求共识、共慰文化语境的同时,向往与民族文化本性的一致,这也是水墨山水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设计师在对水墨山水艺术的认识和把握的过程中,切忌流于表象,应将对其内在意义的思考向更高、更广的方向推进,探索其丰富的精神领域,只有深刻理解水墨山水艺术文化底蕴,才能将其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招贴设计中,使作品更具感召力,更彰显出民族特色。如世界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水墨画语言与设计语言的交融,追求构图的简略与传达的丰富性的融合,以求把作品风格体现得一览无疑。

篇7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094-01

广告艺术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人们对于广告艺术设计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愈来愈强,对于艺术设计的要求也就愈来愈多和愈来愈高。这些日益增多的变化正是促使我们对其内在因素探究的原因,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对广告艺术设计进行浅谈,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广告艺术设计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品牌战略通过设计师们将其展示为具有语言性的画面,让观看者通过感受来进行认同和接受。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广告的接受和认同是不同的,在某种文化背景中被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广告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

广告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表现方式,它具有深深的文化烙印和时代特点,是对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一种体现,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性质。例如,可口可乐公司在1905年所做的广告中,人物的服装、人物的体态、人物所乘坐的汽车都是对于当时一种文化背景的展示,反映出了当时的文化和生活形态。通过广告艺术设计的展示,将可乐与当时的上流社会之间做出了相关性,因为广告画面中的一切都是富人们才会拥有的物品,包括服装、举止和汽车,等等。这种在广告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来的强烈文化气息在其所处的文化——西方文化中是非常具有诱惑性和吸引性的,将可口可乐与个性展示之间再一次做了关联性。但是,如果将这则广告投入到当时相对保守的亚洲国家,那么,一定会让人联想到拜金主义和玩世不恭,那么其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必定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广告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因此,它的不断发展体现出了文化发展的印记。可以说,广告就是一种文化传媒和文化体现形态,因为通过广告可以将其所处文化背景中的各种文化知识、道德观念、消费观念、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活态和形象地进行展示等。尤其是在中国,广告艺术设计中有很多是与历史文化进行关联的,那些诸如四大名著及史传、成语典故等题材的广告不胜枚举,充分将中国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展现出来。但是,这些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广告如果投放到文化背景完全不相同的西方社会,那么,可想而知,观看广告的消费者会“一脸茫然”或是没有任何认同感,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误解,进而产生消极性的联想和情感。

根据广告艺术设计研究中的相关看法,笔者认为广告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1.广告就像是反映出社会现象和体现出文化信息的一面镜子,是对其所处社会和文化的真实体现者。2.广告除了可以对其所处社会和文化进行真实体现,还会通过其内在的涵义来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信息。3.有些广告艺术设计中会过分夸大社会中一些观念,这就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信息,因而,会在消费者心中产生某种程度上的认同或是抵制。

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渗透力与感染力是反映文化特性的,它会对于社会成员的某个方面产生作用,同时也反过来被其社会成员所影响。所以,做高明的广告艺术设计是可以打破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隔阂,是可以通过画面来促进不同肤色不同人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认同的。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广告艺术设计中都是十分重视文化元素的,通过文化元素的应用可以清晰而简洁地进行非语言式的交流和沟通,使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可以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在中西方文化中,“温情”是常常使用的主题,因为在中西方文化中,家庭和亲情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因此,这样的广告艺术设计也是很多的。例如,“冬天喝热果珍,一家人暖在心头”;贝尔电话告诉我们用电话来传递爱,等等。但是,如果不了解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广告效果。例如,宝洁公司为“佳美”牌香皂所做的广告中,男人当面赞赏女人的美貌。这一广告在欧美国家和日本取得了天壤之别的效果。在欧美国家,这种男士当面赞赏女士的方式是很普遍的,因而,人们易于接受;但是,在日本,男女之间的交往方式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式的直接和开放性,因而,这种直白的赞赏根本不被民风相对保守的日本所接受,因而就成为一个失败的广告创意。

所以说,广告艺术设计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品牌战略通过设计师们将其展示为具有语言性的画面,让观看者通过感受来进行认同和接受。对于广告艺术设计中的文化性,设计师们要给予足够的研究和重视,做好市场调查和文化性信息收集工作,应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品牌属性与个性,寻找适合其文化背景的最佳创意性广告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K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构成广告符码传播的语境基础。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日益加深的当下,广告传播也随着商品的流动更加频繁地走向不同地区和种族的消费者。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们对广告含意的理解往往受到符号传播语境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制约;国际品牌在实施全球经营管理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和市场属性,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多半会遭受阻碍与挫折。广告所面对的消费者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不同的文化环境总是能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构筑出人的文化性格,进而影响到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审美感受等。因此,广告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广告吻合消费者的内在认同感,才能被顺利地接受。

1广告符码中的文化差异性

地球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习俗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性对广告创意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些不同的文化模式决定了各国各地的广告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喜好,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广告文化。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商业经济的附属物,广告具有全球性的共性;另一方面,广告又有特定的目标受众人群,因此总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而这正是来自于不同文化族群对于个体的影响,每个种族都会有共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以及价值观,这就形成了文化上的共性。这种共性又表现出与其他种族文化的差异性,有时这种差异性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广告的创意必须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从而让广告传播能够顺利展开。

与广告有关的文化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同的价值观

由于各民族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经过长期的积淀,逐渐内化成各不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心理结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观念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反应方式也就不一样。

美国运动品牌耐克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just do it”,这句醒目的广告词正符合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心态:想做就做。但在中国投放这个广告时,“just do it”被直译成“想做就做”。结果遭到许多消费者投诉,认为该广告词有诱导青少年做坏事的嫌疑,最后耐克将广告词改成“应做就去做”。尽管只有几字之差,意思却相差甚远。

可见广告传播一旦跨越了文化圈,就可能引发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因此广告语境必须跨文化的社会接受度。

1.2不同的习俗

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中体现,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惯和避讳、禁忌。广告不仅要关注民俗中的种种禁忌,更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风俗习惯,并入乡随俗,完成与当地目标消费群的深度沟通。

广告语境如果与当地风俗习惯吻合的话,会让当地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如可口可乐自2001年起的春节营销活动就堪称经典。可口可乐公司从2002年至今在春节期间连续推出了包含典型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典型元素的系列品牌广告,传递了中国人春节回家的传统习俗,在属于中国人的特殊时刻,可口可乐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与亲情”的视觉符码影响和打动了消费者。

1.3不同的审美感受

人类的审美感受也带有跨文化、跨民族的差异。比如中国人喜欢“写意”与情趣,而西方人则喜欢“写实”与幽默。中国人不太接受不美的、充满感官刺激的表现方式,而西方社会则对此宽容度比较{。国际品牌的“雀巢咖啡”在中国的广告是“精彩每一天”、“味道好极了”,在西方的广告却可以拿令人恐怖的骷髅形象来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这种荒诞的超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的艺术处理手法在西方广告中经常被运用,但在中国广告创意中却需谨慎使用,以适应消费者的审美习惯。

2多元文化传播中广告符码的互跨与融合

在全球化经济席卷世界的现阶段,广告是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跨国营销几乎总是借助强大周密的广告攻势打开东道国的市场。可以说,广告在全球多元文化传播中是重要的引领者。

因此,当广告领域的多元文化传播以迅猛的势头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应该深入地思考和探析这种广告文化语境中的互跨与融合的过程,以避免多元文化传播环境中的失当因素,从而有效地进行广告的多元文化传播。

首先,作为东道国来说要具有广阔的胸怀,发扬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优点。通过对话与交流,吸收异质文化的营养,学习外来文化中的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普遍价值,让中国品牌的广告焕发出时代的气息与精神,以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是遵循“扬弃”原则。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是一个分辨、筛选、消化吸收的过程。对于外来的广告文化,我们应清醒的分析和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得以沟通与互补;但与此同时,还应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这样才能既表达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又弘扬了本民族所蕴含的内在智慧和独特理念。

第三要正确和积极地认识在多元文化传播中形成的文化增值效应。传播学理论认为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吸收与融合,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将会增大,在这种文化增值现象中,传体和受体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与增值的大小是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在传播中增值大小同传体本身的价值有关,如果传体本身是一种落后的文化,那么想在文化圈中得到增值是不可能的;如果受体僵化保守、封闭落后,文化增值也将是困难的。

在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中,先进的西方广告能够科学地细分市场,准确地把握目标人群,广告语境诉求准确、角度新颖,技术先进,制作精良,是价值颇{的广告文化传体,中国广告从中学到了很多极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文化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之开放国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广告业突飞猛进,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李宁”运动鞋的广告以足球比赛为切入点,无论创意构思、视觉语境、甚至局部特写都和耐克公司的广告颇为神似,唯一的区别是最后一句“把精彩留给自己”的广告词。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广告创意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谐、中庸,而西方文化则强调竞争获胜,足球运动就是竞争激烈的运动,这样的广告符码语境,已说明西方文化正影响着我们,我们已经能够将借鉴外来文化中好的创作手法,并巧妙地移植到我们的广告创意中。

但中国广告人要明白发展中国的广告业,决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就能够解决问题,这需要我们把外来的文化艺术有机的融入我们的艺术创意之中,制作出具有独到文化语境的创意作品来。唯有这样,中国广告才能随着中国商品一同走向世界。

3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广告符码语境及其表达。多元文化传播要做到成功有效,应着重从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关照。充分了解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必须要分析各国文化,理解和掌握其文化差异,并且在现代广告这个载体中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跨越与融合,从而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口味,符合其文化习惯,尊重其文化习俗,使广告与品牌真正地适应不同国度的文化环境。创造出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全球意识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篇9

广告翻译既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又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由于英汉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想成功完成这一语际转换过程,保持和原广告大致相同的宣传功能、相近的文化传递功能和移情感召功能,在翻译中应顺应译入语文化,对接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否则,译文就难以得到译入语受众的认可,无法实现广告诱导功能,甚至会违背大众文化和审美水平,从而严重影响商品销售。

广告翻译中文化对接的理论基础

作为商品宣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广告英语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恰当选择,就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际的需要。鉴于以上观点,为保证译文和译文受众之间语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译文和原文广告效果的一致性,作为媒介的译者,应对原语广告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进行对接,灵活地进行翻译。

广告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对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汉英文化分属两大文化体系,即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王佐良说:“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依据顺应理论的观点,在商业广告翻译时,译者应针对文化差异,从异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及文化审美三方面进行文化对接,使译文保持和原广告一样的宣传效果。

(一)广告翻译中译文与译语文化习惯及文化心理的对接

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迥然不同的文化习惯使得中西方人在用词的褒贬含义方面也不一样。中国人所指的“西风”、“西北风”往往是凛冽的寒风;而英国人心目中的“西风”却是温暖的风,如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 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 (John Mansfield: Ode to the West Wind)。所以,我国东风汽车公司在翻译“东风”牌汽车的商标名称时没有直接译成East Wind,而是另辟蹊径,把东风译成Areoles(风神),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不失为翻译的佳作。“风神”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视为“吉祥”和“美好”。

在中英文广告对译中还有很多成功例子,它们对接了两种语言的文化习惯,译语准确无误地再现了原文的创意。如,Kiss Me牌唇膏,在西方人看来是亲切自然、幽默诙谐并富于浪漫色彩。如果直译为吻我,大多数中国人会有尴尬甚至冒犯之感。所以按其音译为“骑士美”,美字也凸显了唇膏令女性魅力四射的效果。另外,Fresh-up with Seven-up,提神醒脑,喝七喜,Seven-up 被译作“七喜”,也迎合中国消费者“吉利、喜庆”的文化心理。

文化差异因素常常会制约语言的使用,在广告翻译方面则表现为获得不确切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广告信息。如,减肥保健药品在以减肥为时尚的美国十分走俏,但我国的一种出口试销“轻身减肥片”却无人问津。市场调查结果显示,问题出在该商品的英译名Obesity-reducing Tablets, 在美国人看来此药是专为obese people (特大胖子)服用的,有违购买者的心理,改译为Slimming Pills 后打开了销路。再如,中国的万象牌电池在国外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因为它被译成了“White elephant Battery”, 在英语国家,“White elephant means useless and a burden to people”。可见,广告翻译中必须顺应目标语文化,完成相异文化间的对接。 转贴于

(二)广告翻译中译文与译语文化审美的对接

中西方受各自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影响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一种文化中被推崇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能引起共鸣。广告翻译是语言翻译,又是文化翻译。根据顺应论观点,翻译中应注重译文与译入语文化审美的对接,再现原广告的创意效果。

龙,在汉民族文化中不仅是美的,而且是一种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被视为权利、力量、吉祥的象征。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恐怖的怪物,不具任何美感,谈“龙”色变。“亚洲四小龙”在英美报刊上因此被变通译为“亚洲四小虎”,东风“雪铁龙”被译为Citron。国际知名饮料Sprite 在英语中意为小精灵,带有可爱之意。而汉语中,小精灵似乎和鬼精灵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因此,依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被译为“雪碧”,“雪”象征吉祥如意;“碧”意味“清澈透明”,该产品很快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同,销路大开。

在汉文化中白色是纯洁的意思,但英文中的white有时候却含有贬义,因此,上海产的“白翎”钢笔在打入国际市场时由于它的译名“White Feather'’而无人问津。因为英文里有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表示软弱胆怯,有临阵脱逃之意,这样的笔自然就不会受欢迎。

(三)广告翻译中译文与译语价值观的对接

中国汉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中庸”,突出“集体主义”,反对“自我”意识,而英语文化强调“自我”,突出“个人主义”。因此在广告语言创作中,西方英语广告常以“个性”、“独立”作为主题,以促销产品的个性化感受作为卖点,以针对个人的口吻对目标顾客进行说服,大量使用祈使句。据语言学家统计,广告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独立句是祈使句。祈使句本身包含请求、命令、劝告、号召人们做某事的意义,恰恰符合商业广告劝说和敦促消费者采取行动的目的。

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反映在广告语言的创作上,从众心理成为促进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不少广告文案极力说服异质市场的消费者购买同一种产品,如,“男女老少皆宜”(suitable for people of all ages),“大家都喜欢” (loved by all)等,这样的广告由于未能突出产品的目标顾客群,缺乏明确定位,极易遭遇西方消费者的冷遇。而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消费者也渐渐开始彰显个性,追求与众不同,广告翻译也随着营销理念的变化而变化,满足消费者群体差异。如,Clean Clear译为“可伶可俐”,深受少女们的青睐,迎合她们的审美心理,让人联想到聪明伶俐的小女生形象。Olay(玉兰油)、Avon(雅芳)等译名都是针对女性群体,选用“玉”、“芳”等女性喜爱的字眼。

(四)广告翻译中译文与译语文化其他方面的对接

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出许多习语、成语典故,而这些习语、成语典故都有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多数英汉习语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翻译时顺应目标语文化背景,套用其文化习语,将会激起目标语消费者的兴趣,产生好的宣传效果。He laughs best,who runs longest.谁跑得最长,谁笑得最好。这是一个轮胎的广告。看到这句广告词,我们都会会心一笑,想起另一句我们更为熟悉的“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此句广告中,用runs longest 去替换laughs last,显得十分亲切,宣传效果明显。在翻译上,句型工整对称,字数相同,易懂易记,还采用了断句的译法,把主句和定语从句分成两个短句处理,言简意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又如,飘柔(Rejoice)的广告语“Start ahead”的译文为“成功之路,从头开始”。译文采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段。飘柔是洗发水的品牌名称。所以从“头” 开始;另外,中国文化中有“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的观念,意蕴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广告翻译是语言与文化的统一体。文化内涵差异客观存在,因此,翻译时应顺应目标语的文化习惯、审美观及价值观等,对接两种文化,译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的广告词,实现与原广告等效的宣传价值。

篇10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76-01

一、公益广告的概述

公益广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就广告的内容而言,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广告的实现目标是通过宣传某一热点社会问题来激发人们对该问题的思考,从而正视我们面临的问题。像濮存昕曾经做过的公益广告―红丝带,就是为了让人们关注艾滋病患者,不能歧视艾滋病患者,而是要给他们关爱,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爱的力量。二是公益广告就艺术形式而言,具有广告固有的艺术特点,公益广告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简洁明了的阐述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主题,言简意赅的话语也通俗易懂,更利于老百姓接受,并达到让人们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在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我国第一条严格意义上的公益广告源于1986年贵阳播出的“节约用水”的广告,当时公益广告被引用的意义主要是倡导文明之风,此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从98年的以“抗洪救灾”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到08年的汶川地震的公益广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益广告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二、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

电视公益广告有着影响极大的传播力。家家户户都可以通过电视获取社会信息,通过电视来了解整个社会发生的事情,因此电视公益广告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公益广告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

1、电视公益广告具有传播功能。电视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公益广告通过电视的形式可以更为广泛的被人们所接触及接受,通过传播才能更好的被大多数人熟知,达到公益广告的目的。

2、公益广告具有价值导向和教育功能。电视公益广告在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文化教育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电视公益广告传播的是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目的是激起人们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度,每一个公益广告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都在传播着某一种信息以及观念,人们在接受公益广告的同时也是在进行公益广告传播内容的解读以及理解。

3、公益广告还具有审美功能。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的公益广告就具有了审美功能,人们在接受公益广告的同时也是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除了受到思想认识的熏陶还是在进行美的享受。

4、电视公益广告还具有视听调节功能。电视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运用上视觉功能以及听觉功能,还可以通过视听混合的功能来进行广告内容的传播,电视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应该注意和谐视听效果的创造。

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也是在传递文化理念,彰显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公益广告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公益广告在发展之初就受到文化价值的影响,当然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也在显示文化价值。

1、电视公益广告传承文化价值观。公益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的展开主要是像大众传递某一种社会道德理念,像“给妈妈洗脚”这个公益广告,广告不掺杂任何商业内容,广告要表达出的是一种尊敬老人的理念,同时也传递出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样一种观念。

2、公益广告在传播过程中也是在发展文化价值观。公益广告所表达的内容一般都是大众比较关心的、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的实现也主要是在给群众谋福利,为公众的切身利益服务。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表现出来,更能引导某一阶段内群众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引导更好地实现公益广告内容上的落实,达到公益广告进行的目标。

3、公益广告在传播内容上融入了社会文化价值观。公益广告的提供者和制作者在制作公益广告的过程中都是受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市场的无形支配下,在广告内容上也融入了主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像5.12大地震发生时,几乎全部电视台都减少了商业广告的播放时间,而是大幅度的进行公益广告的播放,已引起人们对地震灾区的关注度。

三、结束语

篇11

一、企业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通过长期的努力,逐渐形成的公司人员可以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一些行为准则,往往是企业自己特性的表现。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不同的就是企业文化被员工所接受的程度,它可以在员工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体现。通过对做公告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非常好的理解与把握,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广告创意。

企业经过自己的努力,把产品做成名牌是一项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名牌既是公司的精神财富也是公司的物质财富,既是公司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公司的一种经济现象。“名牌”作为一种文化,它能够非常好的促进企业建设。

二、商品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我通常所说的商品文化的要素一般是六个方面,即:商品的商标、商品的色彩、商品的产品、商品的品名、商品的包装和商品的美感。商品文化最起码的要素就是商品的产品。单单从商品文化来看,有形的实体是物质文化,无形的特质是某个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已经超出了人们最基本的商品需求,是我们社会各种文化进行相互作用而积累在相关产品概念上的拓展。

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名称就是商品的品名,它是商品文化的基础。商品的名称是可以具有声音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品名可以引起人们对商品美好的想象,消费者通过商品的名称能够理解商品所能提供的价值和意义。

商品的包装可以对商品文化的使用价值进行很好的体现,俗话说得好,“七分货色,三分包装”,这就能够很好地对商品包装重要性进行说明。在进行包装的设计时,一定要以人为本、货真价实。

三、“人”的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人是所有广告进行的接受者和发生者,也就是说人既参与广告创意的设计,也是广告效果的体验者,所以人在广告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子。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广告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些产品的消费者,每个人都是广告投放宣传的对象,广告的效果是任何人都不开小视的。要想对公众对广告创意的影响进行很好的研究,最先要做的就是学习它里面的文化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民大众的文化性格、价值观和民俗等。

1.价值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价值观能够对广告的创意进行非常大的影响,广告创意通常跟主体文化的价值观一起存在,广告创意的基础是主体文化的价值观,能够非常好的对主体文化价值观内涵进行拓展,所以广告创意一定带着主体文化价值观的影子。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的历史,在进行国际广告的创作时,一定要选择一些好理解、有名的题材,尽量避免跟广告投放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相背离的题材。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这个国家著名的文学家、舞蹈、音乐,甚至一些国家人们都非常熟知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只有非常好地理解了各个国家的传统价值观,才能够创作出效果好的广告创意。

2.民族文化性格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现实主义是我们民族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化性格。现实主义思想的发展使得我们国家的人民更喜欢安于现状,追逐实际利益而不是未来的一些理想与诺言。具有现实主义的人民都很排斥跟自己实际利益没有关系的事物。具有现实主义的人更加注重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利益冲突,思考怎样才能平安幸福的享受天年。根据我们国家人民的这种现实主义想法,在制作广告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广告的承诺实惠些。非常夸张的说法,不如实实在在的广告词更有说服力。比如汰渍洗衣粉的广告用词,就简单的说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强、价格低,反而能够更加打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民俗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广告的创意和民族习俗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这些不同的民族习惯对人们的消费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广告创意时一定要尊重民族习惯和风俗,否则会给商品的销售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1)语言习惯因素

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语言,不一样的语言在广告表达方式上也不一样。比如:江铃汽车的广告中的唐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非常明显“江陵”与“江铃”是谐音词,能够给人们留下非常好的印象。通过少年的吟诵,就可以证明江铃汽车的口碑很好,连小孩都知道,即使有千万里的路程,江铃也可以一天回来,也说明了江铃汽车的质量好、速度快、性能稳定。一种语言的广告词可能会非常具有美感,而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有可能就会非常不好。比如:LG在我们汉语中是垃圾的字母简写;TCL也可以是太差了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这让很多企业觉得很无奈,在无形中降低了品牌应有的严肃性。

(2)审美习惯因素

我们国家的人民喜欢含蓄美,强调唯美和缠绵,在广告创意的时候要向伦理教化方面进行倾斜。但是在西方国家的广告往往重视人性的释放和自然的真实。美女与野兽的广告,很适合他们的口味,但是换成是在中国的话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受众的审美观才是广告创意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实用功能中享受产品的美感。

(3)民俗宗教因素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由于长期形成的民族风俗不同,慢慢地他们的也会不同,这同样会对广告的创意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东方的国家大多都是信佛,从而产生了“善”和“禅”,他们非常注重个体的修身养性,不能够杀生,无论任何事都“以慈悲为怀”;西方国家是基督教的天下,他们信奉“上帝”,相信人生来就是苦的,只有死后到了极乐世界才是甜的。还有就是颜色的喜好不同,我们国家把红色作为喜庆的颜色,结婚时都是红色为主,白色代表不吉利;而西方更喜欢白色,认为白色的婚纱是忠贞不渝的象征。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一共有20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喜好与习惯,在进行广告创意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民俗的无形力量,综合考虑民族的喜好与忌讳,合理取舍,已达到广告效果的最佳。

四、结语

广告创意的过程要综合考虑地域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区别对待。侧重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提升广告创意者的内在素质,提升广告的内涵。广告中的文化因素影响着广告创意制作和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广告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不可分离的作用,已经被很多成功的广告所证明。

参考文献:

篇12

汽车广告文化主要指的是汽车生产厂商、销售商以及传媒机构(如广告公司)等相关组织,在长期的汽车营销广告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系。汽车广告文化属于整个社会商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商业文化渗透到汽车经营行为当中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1汽车广告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1.1.1商业与依附性

汽车广告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销售目标,通过这种具有明显自我展现特征以及说服性极其明显的信息传递活动,直接促进汽车的销售,而同时汽车广告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广告本身,其理念、价值等都和广告密切关联。

1.1.2时代与社会性

汽车广告文化与汽车产业的发展进步相伴随,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告文化也会因为表现形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标准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因此汽车广告文化是在社会大众群体中所共享的一种精神信念和价值体系,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汽车广告文化也具有其他社会文化的一般属性,表现出社会性。

1.1.3约束性

汽车广告文化还表现出一定的约束性。除了受到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行为和道德准则之外,在广告活动中,还必然要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和规范,这也是汽车广告文化不断发展的制度表现。

1.2汽车广告文化的内容

制作、汽车广告主要属于经济范畴,涉及到汽车生产商、经销商以及广告公司等群体的活动,并且在实际的广告活动中,又必然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道德的约束和规制,所以汽车广告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念、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广告道德等方面。

1.2.1企业价值观念

汽车生产商和销售商利用广告,向全社会传递其企业价值观念、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并积极构思创意,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制作并发放广告。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现于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指导思想以及价值取向。一个好的广告应该能够表现出企业的价值观念,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让企业形象和价值都深入到消费者心中。

1.2.2法律法规制度

拥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可以确保汽车广告产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设立法律法规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规章制约和行业监督的基础上,加强对汽车广告宣传活动的规范管理,建立一个合法有序的市场环境,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还保障一般公众的基本利益,注重汽车广告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1.2.3广告道德

广告道德可以理解为法律法规制度的补充,主要是在某些条件下出现法律失范行为时,依靠广告道德对各主体进行的广告活动进行约束,这种约束与法律的作用机制不同,并不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监管。

2汽车广告文化在汽车营销中应用的建议

2.1明确目的,科学合理地投放广告

在汽车营销过程中投放广告的目的正是要传播汽车企业的有效信息,让消费者了解企业和产品,并产生或者更加坚定购买欲望,为最终的销售服务。汽车广告活动就正是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来推动广告文化在汽车营销中的成功应用。

2.1.1具备有特色的主题和创意

创意是汽车广告的灵魂,一个卓越的汽车营销广告创意会直接深化广告影响,对消费者的兴趣和需求产生巨大的催化作用,从而为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主题即汽车广告的中心内容,是汽车销售企业想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总体思想,比如高端大气、安全性能好等。汽车的生产和销售厂商应该在制作广告之前,开展针对竞争者反应市场调查,争取以较为新颖的格调和角度对汽车广告的主题和创意进行诠释。

2.1.2注重目的性

当前,投放汽车广告可以拥有很多种形式,既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广告等一些传统媒介,还可以利用网络、影视以及手机等新兴媒介。究竟是利用传统媒介具有的更加权威和感性的优势特征,还是充分利用新兴媒介所具有的互动性更明显的优势,就必须要注重目的性,根据广告投入所针对的细分消费群体特征而定。

2.1.3重视广告效果

广告效果就是达到广告活动目的的程度,具体而言就是广告信息在向消费者的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心理效益等。在广告投放后,一定要及时分析广告效果,及时检验广告主题、广告创意、广告目标、广告媒介选择的适用性,为营销活动广告水平的提高积累经验。

2.2在广告中体现出健康的消费观念

当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必然会对汽车的类型、付款方式等各环节作出自己较为独立的认识和判断,当然,这种认识和判断会决定于经济水平以及文化氛围。结合当前的汽车消费局势,可以预计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汽车的消费需求还将会不断增多,并且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营造的汽车广告文化中,努力引导消费者健康的消费观念,鼓励量入而出、注重汽车的环保经济效益,投放汽车广告时加强“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引导。如果在汽车广告中突出炫耀性和过度超前性的消费,就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误导,影响不良消费观念的产生,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2.3体现企业的责任观,打造企业品牌

汽车企业在广告文化中积极体现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且付诸以实际行动,这种广告文化的突出对于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可稳定发展提供助力。在体现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还要注意对于汽车性能、企业实力等进行宣传,将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汽车产品共同融合在广告宣传中,打造企业品牌,增加汽车品牌价值,推动企业取得社会利益以及利润的双赢。

篇13

引言

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不仅向国内的消费者介绍国外商品和服务,向国外消费者宣传中国产品,而且还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广告文化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一定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商业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心理。广告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还要面临更多的传统习惯、法规、教育、环境、宗教和经济状况等问题。因此,广告翻译与其他文体翻译相比更强调翻译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转换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交际是流动的文化。由于不同文化在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广告面临着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巨大挑战。广告是一种面对大众的重要宣传手段,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要遵循社会文化习惯、投合大众审美心理。广告翻译还是一种跨文化劳动,译文传达给读者后,为使读者得到和原文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较大时,要仔细在译文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做出适当的文化转换。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价值观念的转换。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中国人注重广告的产品内容,讲实证。其文化背景是道――佛――儒家伦理、宗教行为,有宿命色彩,整体取向,关系建立在实证上。而西方人是外倾的性格,更注重产品广告的外在形式,讲感观效果。

思维方式的转换。中国文化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中国人凡事习惯于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先全面考虑,之后缩小思路,考虑具体细节,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中国人注重广告的意境,对语言的信任度较低,讲究螺旋结构,最后切入题目。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具象性,象征性思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西方人凡事习惯从局部到整体,这是一种解析式的思维方式,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是一种线式思维模式。西方人的广告对语言的信任度较高,讲究直接切题。西方人选择的是抽象思维,归纳和演绎性思维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情感取向的转换。中国人稳固的心理偏向于“情感型”,以“伦理”、“仁”、“面子”、“人情”为基本内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具体表现为:关系至上;他人取向;安分守己;礼尚往来。中国人的广告:重含蓄、轻精确,重权威、轻事实,重群体、轻个体,重道德、轻效果。而西方人的心理结构偏向于“工具型”,“个人本位”、“独立”、“公平”、“理性”为其基本内容,形成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具体表现为:利己平等;求新求异;人事两清。所以西方人的广告:重精确、轻含蓄,重事实、轻权威,重个体、轻群体,重理性、轻人情。

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转换

广告翻译的创作环境与目的决定了广告翻译独特的文体特点。文化转换是广告翻译中显著的特征。译者通过不同过程的选择,即价值观的转换,强调忠实表达原文信息;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调整审美心理;通过情感的转换,使广告更加尊重大众文化。

广告翻译中的价值观念转换。在各种语言里,文化个性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可包含不同价值,引起不同联想,具有不同内涵。

例如:“白熊”商标。白熊生长在北极,英文名应叫Polar Bear。但Polar Bear(北极熊)在当今国际政治语言里有特殊含义。为避免误会,应照字面翻译成White Bear为好。

又如:把“以外贸企业为龙头”译成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但在西方人心目中dragon是个令人生畏的怪兽,是个凶恶的形象,外国人不知道龙为何物,当然也就无法知道龙头的作用。如果改为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flagship,用尽人皆知的旗帜作比喻,既不失中文原意,又不带汉语文气。

广告翻译中的思维方式转换。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在交际行为、交际风格、句法等方面的不同。

例如:中国的“金丝小枣”译成英语Golden Silk Small Dates就会给外商留下该枣“长着蚕丝,形体小”的印象,这掩盖了金丝小枣的优良品质。而译作Honey Sweet Dates则可取得较好效果。

把“修建辐射型的道路”译成to build radioactive roads,即受辐射污染的道路,应改为to build a road system of wheel-spokes pattern。

我国有一种出口美国的“轻身减肥片”销路一直不佳,市场调查发现该商品的英译名为Obesity-reducing Tablets,在美国人看来此药是专为特大胖子(obese people)服用的。而改译为Slimming Pills后打开了销路。

再如:有一个叫“玉泉”的商标,如果直译为Jade Spring就会使人迷惑,到底是泉水里有玉石还是玉石里流出泉水?因为汉语里,玉泉就是泉,玉字是形容泉水的清澈和水珠的晶莹。翻译时简练译成Spring就可以了。

广告翻译中的情感取向转换。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以自己固定的信念和情感准则作为与别人交往的标准,以自己的准则或积极或肯定地、或消极或否定地对待某事或某种行为。

有时汉语原文的语言十分夸张,中国读者已经习以为常,如果直译成英语,西方人就难以接受。例如:某个富于创新的科技园区被描写成“一片神奇的土地”,以表达我们对取得成就的自豪之情,我们习惯于用夸张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是如果译为This is a marvelous land,对西方人来说,既无实际意义,又容易引起反感。不如改用朴实语言译为:This is a place renowned for its abundance of talent and innovation.

某出口童装以“”作商标,构思立意相当动人。但译文保持汉语标准音,译为mimi。在西方国家,猫叫声的象声词不是mimi而是miaow。因此mimi的译文失去了原商标对儿童的亲切感,因此,英文商标应以miaow为佳。

有一种名叫poison的洗发水,该词的原意为“毒药”,是国外专为追求狂野和异国风情的女性设计生产的,受到不少国家女性的青睐。但中国女性很少追求刺激、追求野性风情,如果直译肯定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为打开中国市场,把这种洗发香波译为“百爱神”,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感受。

又如:Please see your Yellow pages.此处的Yellow pages实指西方人常用的颜色为黄色的电话号码簿,在中国黄色指猥下流的意思,故译为:请翻阅您的电话簿。A television worthy of its name “The one”.这种电视实为“画王”,我国文化里喜欢把第一位的东西称为“王”,而不太习惯称“第一”,故译为“画王”。

结语

广告英语的特殊语境造就了广告翻译的独特风格,文化转换是广告翻译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广告翻译的难易程度与文化转换的多少密不可分,文化转换越贴切,译者就越能最大限度地再现原广告的神韵和风格。因此,文化转换的解读可以有效进行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并将大大促进原广告产品的宣传。本文提到的三种文化转换在广告翻译实践中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同现在一则广告的翻译中。在词句的文化底蕴方面,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文化转换最为明显,而情感转换的作用是内在的,它们更多地体现在语境与语义之中。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广告的神韵和风格,还需要这三种转换的同时参与,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商品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因此,综合立体地解读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转换现象是成功表达原广告表达意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中国翻译》,2002(4),第44~46页。

2.范彦博:《谈谈我国出口商品商标的英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8~172页。

4.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中的语用翻译》,《中国翻译》,2002(5),第71~73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