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精品课程建设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一门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涵盖内容丰富,可以运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多样,但是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明显感觉,教师对网络等新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够,通达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较少。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推广不够,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有的教师单纯的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理解不够,难以掌握精品课程的精髓。有的教师对先进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掌握不了,或不屑于掌握,影响了精品课程的推广。
3.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的持续改进不足。目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教学中,发现一些申报成功的课程,过了三年五年还是申报成功时的状态,教学内容方法,没有丝毫改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新,各种新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有些地方精品课程更新不及时已经失去了“精品课程”的意义。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学术交流探讨不足。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可能百人有百样,更何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比较多,单单依靠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达到百分百的掌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现实工作中,精品课程学习培训少,交流沟通少,主要依靠教师自己掌握,自己学习消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建设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点建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特色,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于一身的主干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意义重大。我认为要建设好,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有效规划,严格全程监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课程在建立之初就要从学科、学校的实际出发做好长期规划,注重实际效果、实际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也要适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推广规划,使精品课程成为真正的精品,使更多高校大学生收益。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只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结。精品课程建设政府部门要有规划、有目标,适时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要有计划、有步骤、有主管部门、有责任人,能够合理有效持续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要建立政府部门监督检查,学校自查,学生评定的有效动态管理机制。政府、高校要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监管和服务体系。
2.加强学习沟通,建设好教师队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是涉及思想道德、心灵深处问题的课程,内容涵盖广、意义深,不单纯是知识性的教学。教师要想将精品课程传授好、表达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汲取好的教学方法、思路。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政府要提供一个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政府组织精品课程院校特别是国家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团队到各高校开展培训,组织各高校到精品课程院校学习。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训。学习是提高知识和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学习培训可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教师要努力掌握新的学术信息,自觉的将学术研究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深度和广度,丰富课程的学术内涵,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学术交流、培训学习,最终达到提高精品课程的含金量,使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鲜活,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有奖有罚,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精品课程实施中,明确申报成功不是目的,充分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提高教质才是目的。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每年对课程进行课程评定和检查评估。检查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学到位与否,即在师资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是否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符,学生是否喜欢该课程,学生是否能从中获益,是否提高了理论素养,改善了行为习惯。在课程建设上要从师资准备、教材整合、教法创新、教学管理、成绩考核五个方面进行考评。对于考评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奖惩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改进,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部2003年颁布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力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自颁布开始,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相继下发了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与此同时,我国各高职院校就积极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中来。
一、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调查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方面任重而道远。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质量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隐性因素,也是根本因素。所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起步较晚,并受各种因素制约,精品课程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应用情况,本研究主要对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也对兄弟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研。
(1)高职院校教师调查。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8份,有效问卷37份,回收率为92.5%。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教师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了解精品课程的评审标准和相关政策;而近75%的普通教师虽知情但并没有深入了解。第二,教师对精品课程的应用现状。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师,配有所授课程的学习网站,并在网络上共享了相关的学习资源,而普通教师仅占8%;100%的被调查教师同意将课程资源上网,其中有13%的教师认为,应当对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采取保护措施,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第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100%的被调查教师认同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53%的精品课程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能够完全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而47%的普通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及规模;100%的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与本地区的行业企业发展密切相关,但普通教师中仅有78%认为二者有关联;所有教师均认同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为核心。第四,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认为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资源不均衡,使得精品课程推广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尽管如此,还是应当加强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宣传与推广,比如召开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经验交流会、精品课程开发技术培训等。精品课程建成以后需要加强应用,及时对网上资源进行更新,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2)高职院校学生调查。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全部为有效卷,问卷回收率为92%。下面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学生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态度。第一,学生对精品课程的知情程度。只有10%的学生熟悉本校精品课程的情况,40%的人仅了解,50%的人完全不知情。第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学生中,仅有15%的学生回答本调查问卷时称,其所学课程在校园网上有相应的课程学习资源,而回答没有、不知道的人数各占30%和55%;对于浏览校内外精品课程网站上的教学资源的频率这一问题,回答经常浏览的学生占9%,较为经常的占13%,偶尔的占15%,而几乎从来都不看的占了63%;另外,87%的学生认为学校精品课程网上的学习内容更新频率过低。第三,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情况。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10%的人认为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能给自己带来新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对课后练习有所帮助,15%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75%的学生则认为一般化;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这一问题,学生中16%的人认为作用较大,56%的人认为一般,而认为作用较小及毫无意义的占了28%。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多持观望态度。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相关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不相同,其课程建设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它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的是“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以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定的,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这与国家倡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是相吻合的。目前,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
(1)课程建设意识薄弱。精品课程是具有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符合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等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推广作用。由此可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一些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把精品课程建设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具体体现在:精品课程入选门槛低,申报程序简单,中期检查、督促工作不到位,申报高级精品课程时,着重形式上的包装和网上资料的整理,忽略了精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和深远意义。(2)教学团队不够稳定。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是课程开发设计、建设和实施的主体。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要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实力要好,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能力素质强,要让对教学管理有一定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参与到课程项目中来,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践教师。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存在着外表拼凑教师团队,内在只有孤军奋斗的尴尬局面,在申报阶段,为了满足申报条件,课程负责人到处召集团队成员,网罗符合条件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形成一个结构优化、战斗力强的教师团队,一旦精品课程申报成功,也就是这个教师团队解散之时。(3)实践课程数量过少。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在高职的课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上都要求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安排的学时比例一般都大于或等于总学时的50%,但将实训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加以建设的案例却如凤毛麟角,这与高职教育理念不符,明显落后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步伐。究其原因,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受到教学资源、实训条件、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成果体现方式等因素的制约。(4)激励机制严重缺乏。学院虽然制定了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但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在精品课程建设前期,学院没有任何扶持资金投入,这就导致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聘请难度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建设。另有不少教育部门采取只给名分,不给建设资金、或较少投入,造成精品课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课改措施(包括教学手段、教材)无法实施,大多停留于表面。(5)校企合作难度较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此,课程的设计最好让企业参与进来,从而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高技能职业人才。但由于目前没有配套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资深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授课缺乏驱动力,很难全心全意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中来。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策研究
(1)提高精品课程的建设意识。精品课程作为课程中的精品,应当是高水平、特色化、具有前瞻性的课程,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示范性于一身。因此,应定期召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专业指导工作会等,组织学习有关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文件,展开讨论,要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提高“建设”意识,彻底走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误区,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严把项目立项关、检查关和验收关。(2)发扬教学团队的协作精神。审查精品课程立项时,专家组首先就应考虑到该课程是否有一支精良的团队,这支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及专兼职教师数量的结构是否合理,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能否胜任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能否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完成等方面。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督促精品课程组经常组织成员召开研讨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闭门造车的现象,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团结协作,保证精品课程一流教师队伍的建立。(3)加大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实训条件和真实的生产环境。首先,要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实训要求,并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校内实训技能和校外岗位能力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取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大实践课程的训练力度。(4)提升激励机制的政策优势。为保证精品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配备教学资源设施,同时支持与精品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建设;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善教学软、硬件教学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学院已有的教学设备能充分地发挥作用。(5)凸显校企合作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通过对相应课程的学习达到职业资格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员。因此,精品课程应当以企业中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特定的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必须具有针对性、应用性。通过邀请企业中资深的专家组对申报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进行辅导、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及时解决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Z]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3]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展示[EB/OL].http://125.220.161.100/
[4]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网[EB/OL].http://jpkc.hgpu.省略/
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原本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测验、、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借助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精品课程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评述
1.重开发、轻维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评”而建,而非以“评”促建,成了“一评了之”的迎评工程。
2.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教学资源建设,除了课程基本教学课件外,缺乏其它丰富的多媒体教辅资源。
3.建设技术落后、后期维护技术门槛高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技术落后,仍采用诸如静态网页技术搭建网站平台,内容维护必须由开发者重新更新页面才能完成。对于缺乏网站开发经验和技术的课程建设者而言,网站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技术门槛高,妨碍课程自身的建设。
4.缺乏交互性、实际利用率低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在线交流、信息公告、习题答疑、博客等之类的在线交互模块,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者提供基本资料的服务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达到网络课堂教学相长的目的,长此以往造成课程网站的实际利用率极低,不但无法实现相应的教辅功能,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后期内容管理不到位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对用户互动信息的内容管理功能,给不法用户利用开放的交互平台垃圾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造成系统感染病毒、木马,严重危害信息安全。
二、加强和改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措施
1.科学设计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功能强大、设计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就要求在“系统化”、“以人为本”和“安全稳定”原则下进行设计与搭建。系统化原则是指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不仅与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耦合,同时保留各种通用接口,成为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搭建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素材库管理和互动教学交流管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综合平台,从而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该平台应从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需求,一方面通过拓展和强化平台功能,使其涵盖课程展示、教学活动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简化操作,提供清晰、友好的人机界面等,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安全稳定原则是指,建立与平台系统配套的安全服务机制,通过分级管理、专人维护、用户安全注册、数据定期备份、设置防火墙和配备安全性能高的服务器等安全保密措施,保证平台的有序运行。
2.将网络建设贯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将网络建设常态化。首先要强化网络的媒介角色,即不仅要求课程的申报、评审通过网络进行,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对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控,将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要将网络建设本身明确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之一,作为申报评估、阶段评估和鉴定评估等各类检查评估的观测点和重要指标,从而在机制上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提供动力,避免“重申报轻建设”、“重一时突击轻持续发展”等现象的发生。
3.加强宣传和专业化培训,深度利用网络平台
为使网络教学平台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得以充分利用,并将课程建设与网络建设相统一,应重视和加强宣传、培训环节。在教师范围内,首先要通过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熟知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培训开展得更加专业和深入,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加强对课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研究,合理、充分地利用平台功能,从而使网络成为辅助与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
总之,加强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使然,而建设过程又能够使建设者与广大学科教师共同受益。精品课程建设者在对优质教学成果进行梳理、表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得与失集中反思、总结和提升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跃迁,这对于建设者而言,无疑是智慧的又一次升华。而对于广大课程教师而言,则能够增加其行动的理性成分。因为精品课程网站不再是由纯粹的“产品”(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构成,还包括了这些产品设计的理论依据,比如,精品课程讲授内容的取舍原则、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作业和问题的设置意图、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智慧型资源的明确说明。显然,对后者意义的清晰表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网站其他教学资源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科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能力,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将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成昆山,李广智.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7703-04.
众所周知,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它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性等特点。高校精品课程档案是指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各种活动(教学、科研、改革、评审等)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材料,它能够反映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一般来说,精品课程建设的档案内容与一般教学管理的档案内容在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其主要内容应包括:(1)指导、计划类,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表、教学日历等资料;(2)评审材料类,含主持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录像、佐证材料、课程资源等资料;(3)教学过程监控记录类,含课程成绩登记表、听课评课记录表、期中期末教学情况检查记录表、课程教学总结、实结等材料;(4)学籍管理类,含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名册、学生成绩单、学生奖惩材料、学生毕业论文和学位授予等资料;(5)教学资料类,含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多媒体课件等资料;(6)教师业务类,含教学改革与科研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与总结、各种奖励及科研原始成果等资料;(7)其他类,含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教学工作会议记录、教研室活动记录、建设效果反馈信息等资料。
(二)精品课程档案的作用
目前,许多高校把精品课程建设列为教学工作的重点,虽然因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起点不尽相同,但发展速度很快,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因此,与这一发展形势相适应,搞好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进一步提升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基础积淀。具体来说,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这不仅需要国内外大量有关材料的积累,而且也需要历史的传承。建立、健全精品课程建设档案,可以将精品课程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这无疑会对该课程的教学、研究、改革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客观、丰富的信息资源,客观反映精品课程建设历史脉络、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
其次,一般来说,精品课建设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管是建设目标的确立,还是具体步骤的实施,都需要“创新—巩固—再创新”。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借助于档案来记录建设结果,并形成完整的课程建设节点。而每一次创新又必须借助于档案记录,在总结、对比以前课程建设效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改进方案。可以说,没有健全、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就很难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持续性提高也难以顺利实施。
第三,无论精品课程建设的等级如何,建设的主体永远都是参与的教师或者由他们组成的团队。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虽然每个教师的角色不同,任务也不尽一致,但他们都要服从于整体的布局或安排。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明确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与团队意识,并最终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在相关佐证材料上保证整个团队不会因个别教师工作的调动或其他原因的离开而导致建设进程的中断或耽搁。
二、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档案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理念已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有关部门及领导对于这一问题也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如何管理好这些档案,恐怕就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理念上重视,并不意味着这一工作就会做得很好。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对于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并不像对一些上级文件档案管理的那样规范,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上的问题。在我国的高等院校,院(系)部对于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通常是不会配备专职人员的,一般都会由教学秘书兼任。而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学秘书的主要精力一般都放在了教学上,他们能用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上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再加上他们大部分都是没有受过专门的档案管理专业培训,因而不管是在档案资料收集的完整性上,还是在分类处理的技术性上,都显得不够规范。这种情况的存在,虽然不会带来什么大的严重后果,但也会给参阅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其次是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严重滞后的问题。目前,部分院校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档案整理、存放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程度不高,这和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时代要求严重脱节。尽管大部分高校借助于计算机手段,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并没有实现同步的网络连接,这就使得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不能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社会效益。
第三是服务意识问题。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只负责日常的接收、分类、保管等常规性的工作,没有主动或不愿融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去,没有起到对现有档案的宣传、开发作用。
三、加强精品课程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门课程经评审后能立项建设,不管是国家级的、省级的还是校级的,说明这门课程现有的基础是比较好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对于参与者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为此,作为精品课程建设者的一员,档案管理的有关人员也应以积极创新的态度,根据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的专业性、系统性、周期性、分散和集中并存的特点,勇于担当,把档案管理的工作做好。
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表面看,档案管理是一项简单的基础性工作,实际上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应加强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了解档案管理理论的最新动态,并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同时,学校有关领导或部门也应加强对各院(系)部档案管理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业务培训,做到及时指导与备询。
其次,要针对精品课程建设档案的特点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三纳入“”四同步”原则。所谓的“三纳入”原则即:应将档案管理纳入教学计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所谓“四同步”原则即:下达精品课程建设任务与文档材料的归档同步;检查精品课程建设效果与文档材料形成同步;评审、鉴定结果与验收文档材料同步;上报评审材料与出具归档证明同步。
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院今年启动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C语言程序设计已确定为我院院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优秀课程,课程建设主要围绕“五个一流”展开建设。我院作为全国首批成立的独立学院,各学科都有独立教学队伍,但因独立学院办学时间不长,相对于全国的二本院校,教师具有自身的特点,探索与研究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
精品课程建设的“一流教师队伍”放在“五个一流”之首,可见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一门课程之所以成为精品,是主讲该门课程的教师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教学结果。根据学院《本科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文件要求,要求课程负责人与成员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高尚的教学风范及严谨的治学风范,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把关人物;课程项目组成员是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源泉。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
二、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现状
我院为首批独立学院,成立至今只有十二年的时间,各学科教师人数都不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以讲师为主,教学年限都不太不长。大部分教师都是本科或硕士毕业后进入学院工作,尽管已经历了多次的教学,但教学经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因此,针对目前这种师资现状,要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摆在首位,应努力建设一支与一流课程相匹配的一流的师资队伍。
三、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综上精品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和独立学院资师的现状,要确保精品课程质量,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文主要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两大有效途径强化精品课程之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实行“以老带新”制度,即推行“导师制”制度。导师对该门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实行一对一的培养。青年教师要参加“导师”整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前的备课、查询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撰写讲稿和教案等。课堂上听课,领悟导师的授课方法和段手;课后参与导师批改作业,命题试卷,考试分析等。通过“导师制”的推行,年青教师可以吸取“导师”丰富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一步提高对此门课程的了解与掌握,使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新进教师,要求其与导师学习至少一年的时间。长期的实施效果表明,青年教师成长较快。
(2)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各类培训包括短期校内外业务培训、访问学者和研讨会等,鼓励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相关业务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开拓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课程项目组成员中,有1人参加了访问学者学习,有4位教师参加了全国网络培训等。
(3)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我院每年都会组织青年教师授课大赛、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和教案评比大赛等,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这些比赛。青年教师通过比赛,提高了教学水平、方法和理念等。课程项目组成员中,大部分教师参加了这些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有3名教师获得了青年教师授课二等奖,2名教师获得优秀教案奖等。
(4)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课题工作,可以以课题主持人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甚至国省级课题,或者以参与者身分积极参与到课题项目中,通过课题研究,大大提升教师的学术与教研水平。目前,精品课程的成员绝大部分担任课题主持人或参与人,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2.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1)加强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首先,教师应充分备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其次,课堂上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特点,转变教学思想、手段和方法,转变教师角色,寻找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增加师生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说、能想、能动。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围绕重点问题,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最后,课后做每堂课的小结,通过网络学习平对与学生进行答疑和交流。通过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整合教学资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即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方法最优化整合。精品课程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还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过程序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使教学资源达到最优化整合。
(3)实现教、研、赛相结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坚持科研促教,竞赛促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实现三者相互结合。近年来,课程组成员中,大部分教师都能主持或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等,并把科研成果用于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实践环节,与各类竞赛相结合,既丰富了实践内容,又增强了师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教、研、赛相合,有效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4)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考试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和教学方法等,因为学生的新观念、新思路都源自于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实验内容十分熟悉,同时要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研究动向及学科交叉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了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采用笔试、考察、评阅、上机等多种考核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建立起全方位的考核体系。我院C语言程序设计采用上机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30%,上机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出勤和平时课堂表现等。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已实施了几年,该考核方式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前者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察,通过改革考核方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实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实现校企合作。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定实习基地协议,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健全教师下企业挂职实训机制与考核标准,不断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合作,为理论课教师提高实践技能创造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精品课程“一流性”与“示范性”的定位,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精品课程需要的师资队伍是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含义及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应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具体应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求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在教学内容建设方面,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应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都能够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在教材建设方面,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五是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应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在机制建设方面,应有新的用人机制和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和高学历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关键应通过机制创新激活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管理带动和推动全校课程的整体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在1998年至2002年之间增长了3倍多,预计到2010年高等院校毛入学率将达到18%,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校在2004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同意改建为综合大学,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目前,我校一方面面临着师范院校的转轨转型,同时由于规模扩大,不得不更多地采取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质量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大学英语这样的公共课程,甚至采取许多班级一起参与的超大班上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我国大学生在毕业时达到能基本听懂广播、进行简单英语交流和具备一定程度写作与翻译能力”的目标,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可以说,实施精品课程成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
1.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使大学英语课程拥有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能够确保长期稳定和推进高质量教学的科研水平高、力量强、结构合理的专职教师队伍;具有一套体系完整、内容先进以及符合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基本要求的教学内容;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版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优秀教材;有一套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网络教学需要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学组织管理应科学规范。
2.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精品课程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既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体现出先进性、启发性和研究性。教学内容不仅要有学术深度,而且要有书本上没有的,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学科前沿的内容;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上的学术气氛,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同时要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通过制作和运用灵活、简捷、实用的课堂授课课件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的积极性,提高其自主认知能力。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为了使教师科学地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技术等级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以及优秀教学评估活动,并且在自行制作课堂课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本专科教材都制作了配套的课堂课件,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加之以富有情趣的讲解,实现了师生间情绪的相互感染,使学生积极参与、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3.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在这方面,首先,要求师资团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团队中不仅要有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教师,还要有通晓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以及教育心理学方面专家的参与。通过不同学科背景人员的合作,实现课程的立体化建设。其次,要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下,打造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以此保障精品课程的连续性。第三,教师应坚持把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科研和教研信息,把科研、教研中的新思想、新观念和学术新成果引入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层次和水平,调动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探索,在推进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分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不足。有的教师对于精品课程的要求、内容了解不够,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仅仅是教学部领导的工作;另有部分教师视野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精品课程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大对精品课程理念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广大一线教师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同时在制度上形成精品课程建设的良好评价和支持机制,促使教师着眼于未来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吸收新的成果,适应新形势动态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始终保持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
2.课件支持不足。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部为了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手工制作了大量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课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制作这些课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静态的文稿比较多,动态的音频、视频比较少,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作用有限。而且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尚不能共享,一些优秀的课件利用率比较低。下一步,应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共享资源,快速、大量积累优秀课件,以满足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结语
精品课程是一种荣誉,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既是教师的也是学校的。学习精品课程是学生的一次机遇,借鉴精品课程是教师的一次机遇。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部围绕建设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取得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应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吸收新的成果,努力把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文胜.关于学院精品课建设的思考[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2).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05-0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发生重大的变革,为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对促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然性
1.1 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信息时代,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环境必然会促使高职院校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研究,探索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手段等,促进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培养。因此根据2005年教育部有关意见“在信息时代高校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的精神,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力度。通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创新人才,塑造一支熟悉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教师队伍,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
1.2 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为此,许多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开始启动,采用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建立专业公用资源库,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等手段,,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2.1 多媒体课件制作。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在掌握利用简单易学工具软件的同时,学会使用各种媒体编辑软件的操作,突出知识点,体现教学经验,生成与教材内容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效果,制作更高水平的教学课件,从而提高实验、实训等教学的效果。
2.2 流媒体技术。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精品课程现场教学录像的网上,必须要采用RTP、RTCP、UDP、MMS、等流式媒体协议,编码方式采用MPEG-4标准。流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录像更加清晰、流畅地在网上播放。
2.3 网页综合设计。精品课程要求的内容很多,包括课程介绍、主讲简介、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改研究、授课录像等内容,要统一起来放在网上浏览,只有把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与众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网页,这就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体现网站设计者良好的网页综合规划、设计能力。
3.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
3.1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概述。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代表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反映教学结构的转变。
3.2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典型模式。
(1)讲授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播放课件,创设情境;教师讲解知识要点,提出问题;学生收集网络资源,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2)主题探究型模: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研究主题;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搜集网络资源;学生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参与协商研讨;小组完成研究报告,并汇报研究成果。
(3)小组协作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确定学习内容;小组成员明确任务分工;学生浏览网络资源;小组协商交流,共同完成作品;小组展示汇报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4.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步骤与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制定计划、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组织观摩交流等方法。
4.1 制定计划。为体现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特点,制定有关的计划。
试验目标与内容:试验目标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评价模式,培养教师和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教与学的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统一。
网络资源建设与利用:按照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建设符合课程教学要求、表现形式多样、结构体系合理的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069-03
精品课程是国家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推出的一项重大举策。目前,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应借鉴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特点,积极探索,建设一批特色明显、质量优秀、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课程。如何开展中职卫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中职卫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建品牌课程?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
(一)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义
对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教育部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但是,教育部未对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定义有明确的规定。2011年8月8日,同济大学职教中心专家蔡跃教授在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师培训班上曾提到: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六个一流”,即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实践教学,一流教学管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所谓的“精”就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学内容、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所谓的“品”就是要有特色、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简言之,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有特色的课程。
(二)中职卫校精品课程的定位
中职学校由于在办学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办学特点方面与高等院校有较大的差别,若脱离了现实的客观条件,完全照搬高等院校的做法,则极有可能使自己的精品课程建设脱离初衷。因此,中职学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真正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技能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中职卫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出现代的卫生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的课程设计,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卫生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此,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应体现为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卫生职业特色,对学生的就业与生涯有重要价值、培养出能服务基层医护工作的高素质、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示范性优秀课程。
(三)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分级
高等院校的精品课程分为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三个级别。而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分级与高等院校不同,分为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四个级别。
二、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只有相关方面协同并进,才能成功地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有:
(一)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学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就是教师的差异。无优秀教师的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不会成功的。中职卫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领域,首先应制定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措施。除教师的学历、职称配置合理外,还应建设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体的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梯队,使这支队伍成为精品课程和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一流的教师队伍。
例如,南宁市卫生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从培养机制、措施上充分保证这支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一是每年派选3~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名师培训班。二是每年指定医、护临床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无课时间到学校附属医院和当地医院参加临床医护实践,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了解并掌握临床医护工作中的“三新”,三年内要取得“双证”资格。三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采取“一年适应、三年成熟、五年成才、七年成名”为时间段的培养措施。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团队的力量,按专业学科的需要和学生比例充分配备实训带教老师,确保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二)一流教学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的建设和课程的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主体。中职卫生教育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合理的布局和设计,要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课程内容的处理上应正确到位,确定本课程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和前后课程的关系是否处理得当,恰当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保持本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还应及时将本学科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等内容补充。实践课教学内容还应科学合理地设置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但学科教材上还没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体现出具有中职卫生教育特色的一流教学内容。
(三)一流教学方法的建设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提高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在中职卫生教育中,最适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过去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BPL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当然,在中职卫校的教学中,各学科的课程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某种教学方法在何时使用效果最佳,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精湛的教学方法离不开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因此,还应充分配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这样,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机地结合,将知识通过多渠道传授到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易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度、掌握度和主动学习意识,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四)一流教材的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中职卫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课程的教材内容还跟不上医护领域的发展或者不够完善和实用,这一点在中职卫校某些专业的教学中体现较为明显,我们要敢于打破历来“固定使用统编教材”的传统做法。一方面应抓好教材的选用,另一方面还应根据中职卫校各专业各学科的特点,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编写出既适合本校教学,又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应注意:一是编写理论课教材时,各学科应围绕专业培养的课程目标编写,充分体现出中职卫生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二是编写实训课教材时,应将目前临床医护工作中常用的、内容新颖的但目前统编教材上还没有的内容编入。三是邀请学校附院、市内各医院的兼职教师和医护专家参编校本教材,力求教材内容更加贴近临床的一线医护工作。这样,编写出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实用性较强的校本教材,不仅可对统编教材产生有益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可为精品课程的成功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一流实践教学的建设
“一流实践教学”是与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一个显著的不同点。中职卫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而且还要把实践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中职卫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应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实践教学这一特点,突出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应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在现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的前提下,还须再加大力度投入实践教学的建设。以南宁市卫生学校为例。第一,在3~5年内再增建3~5个实训室和一个中心实验室,增添或补充更先进的、功能更齐全的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技能练习的需要。第二,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亲临实训室带教,实验指导教师应全力配合带教,争取每个实训小组的师生比例达到1∶12,确保每个实训小组的学生都有教师带教和指导。第三,增加实训课的课时比重,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训教学时间学习和练习。第四,有组织地安排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并保证实训室开放时间内有实训指导教师在场指导。第五,除教学大纲中的实训项目要100%完成外,还应完成自编实训教材上增设的实训项目,增加学生对目前临床医护工作中常用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第六,改革并完善实训操作考评指标体系,严格把关,实践技能操作考核不达标者,必须重做,直到达标为止。通过以上的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性和有序性,切实加强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以达到一流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
(六)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管理问题。为了确保该工程建设能有序进行,学校必须相应地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建立以校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为首的学校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另一名副组长由教务科长担任,该办公室设在教务科,其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验收工作。小组成员有教务科副科长、教学督导组人员、各教研室主任等。教务科和教学督导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督导和评估工作。各教研室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具体制定和审查本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及规划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和阶段总结等工作。
2.建立课程开发团队技术小组。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团队技术小组包括课程教师组、影视制作组、美术设计组、网站开发管理小组等。第一,课程教师组 由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主任或申报人负责,其职责是负责该课程的内涵建设。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资源设计、课程特色设计、试题库建设等。还包括以上内容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的整理等。第二,影视制作组由学校一些具有影视技术特长的教师及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精品课程建设中所有的影视录像的拍摄、制作以及编辑、字幕等工作,并对各课程组上交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材料进一步整理和提炼。第三,美术设计组由公共、美容教研室中的一些有美术设计特长的教师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美术设计,包括课程主界面、二级界面,甚至多级界面的设计。并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色,设计出风格独特的界面。第四,网站开发管理小组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网络教学的网站建立、网站检查、网站维护、保证网络畅通等管理工作。
3.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第一,制定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程序。学校要明确规定申报条件,严把精品课程入口关。对不符合申报条件的课程一律不予认定,并按照程序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公示。第二,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参照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各项评估指标,结合中职卫校专业课程建设的自身特点,科学地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的各项评估指标,让有课程建设的教研室按评估指标上的要求,有方向地开展自己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并建立校内专家督导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完整的评价体系。第三,制定完善的督导机制。对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课程,学校应定期组织专家督导组对该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听课检查,并督促和指导,还应开展对该课程建设的中期和年度检查,对未达到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要求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第四,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有力措施。对获得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和教师应适当倾斜。例如:一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和人员应适当提供津贴补助;二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立项的教研室,在年度的评先方面应优先考虑;三是对有精品课程建设任务的教学团队人员每学期的工作量考核时应适当减少;四是每年度、每学年度的个人评先、评优、评星级教师以及职称晋升时应给予优先考虑。这样,能促进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去。
三、中职卫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精品课程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例如,南宁市卫生学校七大专业共200多门课程,并非每门课程都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哪一门课程可以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就要看它是否具备或者基本具备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的“六个一流”。如果每门课程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那就失去了“精”和“品”的意义了,因此精品课程应“宁少勿多,宁缺毋滥”。
其二,并非每名教师都可以申报精品课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和主讲教师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申报条件,并非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可以申报精品课程的课程建设。
其三,上好一次优质公开课,不等于这次课是精品课程。学校内每年举行的说课比赛、公开课比赛的参赛教师和参赛的课程,可以说是优质的,但这只说明是该教师在该门课程中某章节的优质课,并不能代表这门课是精品课程,因为参赛的公开课只是代表一节优质课(或一次优质课),而精品课程是整体的优质课。
其四,不要片面强调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业绩。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整个教学团队及有关人员也为这门课程的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的工作和涉及的问题都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的,任何单一个人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如果把荣誉和功劳归于课程负责人,忽视了整个集体所做的贡献,必然会影响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后续工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成功后的荣誉和功劳应归于整个集体,而不是单独归于课程负责人一个人。
总之,中职卫校应该按照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六个一流”标准,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采用“成熟一门课程,推出一门课程,带动一批课程”的策略,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争取在2~3年内建设成功2~3门校级精品课程,3~4年内建设成功1~2门市级或省级精品课程,5年内建设成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使学校形成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四级精品课程体系并推动学校各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教学本领过硬、整体素质良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开发出一套优质的、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稳步地促进中职卫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吴玲芬.中等卫校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4)
[2]穆士华.试论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研究,2009(2)
[3]田为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4]张兰青.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与思路[J].卫生职业教育,2011(4)
[5]娄道凯.关于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8(18)
[6]谢峰.中等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33-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课程设计在课程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自2003年国家实施精品课程项目以来,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回顾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问题与成就同在,分析并改进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 000门课程的新目标。各高校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创新争优意识,不断加强课程水平建设,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有效促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数年来,已评审并支持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3 538门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带动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效地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效
2.1 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各高校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在原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优秀的校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的评选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的程序进行。通过三级评审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初步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2.2 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
各高等学校在全面规划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学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各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免费对用户开放,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2.3 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通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这个项目,各高校在努力发展和建设本校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同时注重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素质,都起到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3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建议
从现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看,“开放与共享”已经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共享教育资源的初级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的开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终极目的的,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国家教学水平的整体目标。
3.1 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性不强,只注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的维护推广和应用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误区就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仅仅是为了评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重大战略意义,忽视了后期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推广和应用,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建议】各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文件的精神和要义,努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各高校既要重视精品课程的前期建设,更不能忽视后期网站的资源更新和维护升级,真正做到建有所用,避免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和网络学术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3.2 课程的内容建设和开放性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的内容建设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资源不能完全对外开放,只能允许本校的访问者使用,不能完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议】各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优质的课程资源建设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支持系统,消除资源获取的障碍,保障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3 精品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精品课程的评审主要是教育部派人根据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单纯对课程进行评价,往往忽视课程的应用效果和使用者的发言权。
【建议】改善评估体系,完善互动评价机制。评价模式要在我国国家制定的课程评估指标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对教学效果和课程特色的评价。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进一步推动同行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评价,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4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评建优秀课程,有的教学网站直接交给外部的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可想而知,如此建成的网站必然是教学资源的堆砌,缺少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贯穿。
【建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网站的建设要依据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要求和技术标准进行,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保证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教学视频资料的完整性,加强完善互动交流模块和学习评价模块的建设。在技术上要充分考虑资源使用方便、容易更新、方便共享和重用等特性。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先进性、课程实施的先进性和教师水平的先进性,注重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娟,蒋泽林.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94-96.
1.凸显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找准大学语文课程基点。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突出人文性,还是应该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争论由来已久,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普遍认同。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各个学校无不把凸显人文性放在大学语文建设的重要位置。比如东南大学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大学语文课的功能之一是“传布中华人文精神”,“使学生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尤其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安徽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也以人文性为主线,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法安排上,着力于对学生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引领与培养。其他学校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也大都把凸显人文性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和特征。
2.建构大学语文课程群,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延伸。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但是毕竟课时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建设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延伸,组合了三到六门与大学语文课程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关课程,这样既有利于节省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辐射范围,又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非常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大学语文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围绕着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了影视欣赏、普通话、公关礼仪和旅游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和大学语文课程一起,积极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职业素养,也有利推动了该校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特色的形成。东南大学将大学语文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在大学语文课程基础上又开设了唐诗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西方文学赏析和诗词格律与创作等相关课程,有效地满足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课程群效应显著。
3.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形式,激活大学语文互动能量。
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大学语文的教学形式不断丰富,这种丰富体现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往往涵盖较广,而大学语文教师则往往有各自的研究领域,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采取优势互补的换课策略,即在教授不同专题的时候,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与专长,加以灵活组合,如在古典文学教师讲授现当代文学的时候,通过换课的方式,请研究现当代教师来为学生讲课;而现当代教师在教授古典文学的时候,也可通过换课的形式请古典文学的教师来授课,这种灵活的换课方式既给学生带来了新鲜和期待,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和学习。除了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创新,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开展的讲座、朗诵、辩论和各种实践活动,将大学语文教学的触角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大学语文教师积极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丰富的教学形式也促进了大学语文课程特色的形成,比如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定期邀请名校博导、企业经理和行业专家开展讲座,把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引向深入,为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结合大学语文古典戏曲单元的教学,邀请上海昆剧团的演员为学生讲解古典戏曲的特点,并加以演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课堂教学立体和生动起来。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本身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上的教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及时交流学习感受,安徽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还专门开辟专栏发表学生作品,这些做法对于激活大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4.立足专业优势,打造大学语文特色品牌。
优势专业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大学语文国家级精品课程往往是在深厚专业积淀的基础上加以建设并逐渐凝练出特色的。比如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历史悠久,有一支由学术造诣高深的学术带头人和热心大学语文教育实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师资队伍,教材设选篇、作者简介、集评、汇评、赏析、参考书目、思考题等,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视野开阔的教材编写方式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形成了该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显著特色。南开大学则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和宣传上独具特色,最早建立教学科研门户网站“大学语文在线”,多次举办大学语文师资高级研修班,完善“大学语文教育”研究生培养,围绕大学语文开展广泛的社会交流协作,富有特色的教学改革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影响力大,品牌效应强。其他大学语文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无不是立足于本校深厚的专业积淀,在严格管理,规范引导的基础上,结合本校或本学科发展实际,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或教学实践的一个或者多个方面形成优势,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大学语文品牌,并通过协作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不断对校内和校外的教学产生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与发展氛围,最终促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深入发展恰恰契合了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面,共计36门,这些精品课程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果和带动作用,对推动高校通识教育发展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随着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也不断浮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和“语”的关系比重出现偏差。
在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人文性被提升到显著的地位,以人文性为基点的大学语文教学更加鲜活,也更有感染力。但是大学语文中“语”的部分却没有被提升到该有的地位,对语言素养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本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无论是教育形式发展还是社会就业需要,都对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大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能感觉到学生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语言素养的迫切需求,大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能力资源,改变“重文轻语”的传统,加大语言教学的力度,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课堂教学视频摄制手段较为单一。
课堂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录像也是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对于不是从事大学语文研究的学生和广大的语好者而言,教学录像往往是他们接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的优劣也是他们评价一门课程的关键尺度。承担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是文化素养深厚,教学能力出众的优秀专家和学者,并且有着独特的个人气质,但是这种吸引学生的特质在网络视频上却往往体现得不够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实际上,即使是大学语文国家级精品课程,一些教学视频的拍摄角度也非常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师鲜明的个性和课堂教学的生动气氛,教师用心制作的优秀课件较少有机地插入到教学视频中,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网络视频教学的效果。
3.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相关课程应定期更新网络教学资源,但在实际上,重申报轻建设的情况在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中时有出现,一些学校在申请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时,课程网站内容丰富,但是申请成功后却较少及时更新相关内容;重展示轻应用则是另外一种有待重视的问题,一些大学语文精品课程花了大量篇幅展示课程的发展历史和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但是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指导却显得比较单薄,精品课程网站所包含的“互动论坛”本应是学习交流最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学生的发帖数量和教师的回帖数量都很少,显得清净寥落,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打不开相关链接。国家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的目标非常明确,“促进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提高网络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网络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但是“重申报轻建设”和“重展示轻应用”的现象使得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如同盛开在瓶子中的花朵,缺乏生活根基不断输送新鲜的营养,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效果也因此而打了折扣。
4.信息技术成为制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申请和更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一些学校在申请精品课程时,往往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但是课程申请下来后的常态更新和后续运转则主要依赖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本身,一些教师对网络技术不熟悉,不能很好地加工处理视频录像,开发设计网页或更新建设网站栏目,这些都阻碍了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继续发展,同时对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掌握的不足也阻碍了一些教师申报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热情。
三、大学语文精品课程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对策
1.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的实训指导,切实将大学语文中“语”的部分落到实处。
面对大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迫切需求,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在教学上应该留出适当的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以实际训练或指导,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也应该针对大学生在生活和交流中常用的普通话学习、演讲、辩论等提供实用的指导,便于学生和语好者课后自学。唯有“语”和“文”都得到充分的重视,才能使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全面健康地发展。
2.加强对大学语文精品课程教师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使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站能够更好地展示品牌特色和丰富的教学形式。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对网络与信息技术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大学语文教师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一般的综合性高校都有能力和条件提供相关培训,定期的培训和指导避免了教师自学的难度,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中来。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速,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精品课程的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其中示范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精品课程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市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这无疑会推动高校建立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逐步完善支持服务规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
2003年以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和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已经颇具规模,在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精品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它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更不是短、平、快的一次性工程,因此为保证我国精品课程稳步发展,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
认真研究课程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考虑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科学性,很好地处理经典与现代、新与旧的关系;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践动态,更新并充实应用案例的内容;注重将科研引进课程建设,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开发和组织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完整体系,突出产学结合特色,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尽可能考虑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接轨。
要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做相结合。各精品课程负责人要带领自己的教学团队认真学习、调研,根据课程性质精心设计、完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践环节,以满足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二、建设相对稳定的课程教学团队,打造学习型、创新型课程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
课程主要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应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并亲自主持、设计和指导实践教学;同时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教学队伍中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并具备一定比例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
要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一方面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服务或到企业脱产实习,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培训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通过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要重视师资培养力度,让一线教师和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管理人员更多地参加各种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出台各种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转贴于
三、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上,要处理好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注重“双语教学”的应用;同时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四、教学条件上,应重点考察实训大纲、教材、学生指导书等教学辅助材料建设及实训硬件设施条件、实训项目开设等内容,除在数量上要符合实践教学要求,还要在质量上反映出高要求。学校应充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专业群建立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教学需要。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要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设计和不断更新教学实训项目,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营造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完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运行激励机制
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各高等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各高等学校对国家精品课程参与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学校的教学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促使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目前许多学校都制定了诸如经费配套补贴、教师业绩评定依据、教学改革立项支持、评优评奖优先考虑等激励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尚停留在激励精品课程申报层面,而对保证精品课程持续发展、提高课程可用性和有用性层面的激励不足。可采取如下措施:1、专门设立精品课程运行基金,保证精品课程持续稳定运行;2、适当发放工作量补贴,鼓励教师开展课程网站推广、网上答疑反馈等工作。
六、教学效果上,应考察理论和实践环节
考核方法指标,国家精品课程应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考核方式、方法应科学、适用、灵活、多样;考核的重点,除了“三基”内容外要着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真实反映高职高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
建设精品课程本身应该是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以实践所取得的理论来推动其前进。总之,我们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老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步伐,争取有更多的优质课程加入精品课程的行列,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本科整体教学水平的促进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