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0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产品品牌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70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品牌是一种符号和象征,农产品品牌是用以区分与其他同类产品的一种标志,也是农业产品质量的承诺、契约,它被用以识别农产品来源、出处、质量、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品牌不仅是可以合法保证农业产品独特性的工具,也是可以满足顾客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标志,品牌是农产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1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产品品牌的认识不断加深,农业化建设也迈入了新的纪元,但由于缺少品牌规划、经营主体资金薄弱、品牌的混乱以及对品牌的保护力不足使农产品在竞争力和附加值方面变得薄弱。
1.1 缺少品牌规划
缺少品牌定位。农产品品牌特点不明显,对目标市场的选择模糊,这使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缺少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灵魂,很多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往往只注重于表面功夫,农产品的经营主体没有根据自身的状况和自身的产品特点进行品牌的核心价值建设,他们往往只注重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而忽略了自身的品牌文化。
缺少品牌战略,品牌寿命短。农产品的经营者往往习惯用广告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有的经营者不惜用重金造名造势,却忽略了将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分解到农产品的开发、生产、品质、特色、渠道、广告、促销和服务等方面,使这些农产品品牌可能名盛一时后却又消失得无阴影无踪。
1.2 经营主体资金薄弱
我国农产品经营者主要是以分散的个体农户为主,资金积累缓慢,加上地方政府资金有限,使集体经济规模小,制度组织方面也不够完善,使有些农产品的经营者形成不了自身的品牌优势。
1.3 品牌的混乱
农产品经营者对品牌的认识混乱,有些经营者认为产品就是品牌、知名就是品牌、商标就是品牌、形象就是品牌,他们往往混淆这种基本认识,在产品畅销时没有把市场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结果就是产品和品牌一起退出市场。仅依靠经营产品的知名度、商标、形象来提升品牌价值是不够的,品牌的功能、质量也不能涵盖品牌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当前的消费者更注重于品牌的产品、服务、所以农产品经营者要注重品牌的象征意义。
1.4 品牌的维护力度
任何产品都有自身的品牌生命周期,然而农产品经营者容易忽略这个问题。农产品经营者在策略上的目标是使自己的品牌成为品牌的先锋,在产品处于成长期时,企业利润与规模同步增长。农产品经营者经常会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盲目扩张、求大,使品牌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农产品品牌进入成熟期时,农产品经营者没有对市场及其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最后使产品和品牌走向衰亡。
2 农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
农产品的市场定位要源于实际的市场需求,经营者应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来进行市场定位,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使顾客更信赖,具体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2.1 完全竞争策略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在资源、销售渠道、资金、产品质量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他们会采取与竞争对手相同的营销策略在市场上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而这一类的农产品品牌谁的实力越雄厚,谁的品牌效益就越突出,但如果实力不如竞争对手,他们将会处于劣势,直到竞争失败。
2.2 填补市场空白策略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愿意去开发新的产品,采用新的观念。他们会将重点投放于新的、尚未被别人占领,但又为消费者所重视的产品,用于填补现有的市场空白,所以这一类农产品的品牌会快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农产品的经营者更加快速地获得品牌效益。
2.3 扬长避短策略
选择这一类策略的农产品经营者会意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资金、资源等一些方面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选择独特的策略,比如:产品只在当地才具有生产条件或者该类农产品只在当地才有,其他城市没有、运输、不能经常到市场购买该类农产品的消费人群等,这类农产品的品牌相对来说更加接地气,具有习俗、文化方面的特色,是在当地市场上广为人知的品牌。
3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竞争优势
3.1 差异性优势
农产品经营者在品牌建设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利益。所以农产品的经营者必须明确自身对于竞争者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就会形农产品经营者在品牌建设上的不同的竞争优势。
产地差异化:中国地域辽阔,这是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依托,根据地域上一些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特点,使农产品品牌具有不同地域的竞争力。
服务差异化:在农产品销售、顾客的咨询、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差异化服务,突出自己的优势。
渠道差异化:指通过供货渠道、运输渠道、销售渠道的不同所形成的品牌文化上的差异。
形象差异化: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寓意,这也会形成不一样的品牌风格。
3.2 国家政策上的优势
近年来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4 品牌塑造方法
第一,注重品牌富农。品牌富农是提高农产品经营者收入的根本途径,利用其自身资源和生产优势,从传统的产品经营转向品牌经营方向上发展,并充分利用国家及地方在发展规划、资源利用、相关机制优化及相关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优势,进一步实现农产品品牌建设。
第二,在品牌建设中强化创新意识。农产品经营者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自身观念,加强品牌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新颖、独特、稀少的农产品,并注重其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方面。此外,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品牌宣传力度,使民众对产品更加放心,使产品品牌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注重科学的方向发展,丰富品牌内涵,刷新品牌形象,使产品的影响力增加。
第三,充分利用资源合作的优势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国家组织的一些农业合作社是农业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该平台可以使农产品的经营者之间优势互补,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使农产品的经营者在资金、信息、技术、市场、销售、生产及物流上形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农业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的经营更有计划性与针对性,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农业生产水平。
第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充分关心、支持并保护名牌农产品的开发,提高品牌建设力度和保护农产品的品牌效益。在充分完善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资金、技术、贮藏、加工、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系列化服务机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农委、工商管理局,质检等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制定有效措施,从而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农产品品牌的合法权益。
第五,加强品牌延伸战略。充分了解纵向延伸与横向延伸两大品牌延伸策略,再延伸品牌的选择方向上做好充足的准备,当某类产品的利润空间不大,竞争过于激烈时,经营者延伸到新的产品类别才是明智之举。与此同时要设计好延伸品牌的营销计划,当农产品的经营者明确了延伸产品之后要对其进行推广,从而更好地形成品牌特色,最后评价该产品品牌延伸策略的成败,并总结出延伸的产品是否取得了好的业绩,延伸的产品对母产品的影响,充分分析才能更好地建立农产品的延伸品牌。
5 结 语
发展品牌农业是农业发展趋势,我国如何做强农业,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农产品的经营者对于品牌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形成品牌优势,也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为农产品品牌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加强品牌延伸,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汪.中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状与对策[J].岁月,2011(1).
[2]廖松.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
你们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给同行们做农产品品牌建设演讲。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提升农业效益;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XX县始终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基本上涵盖了全县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各个类别,其中陕西省著名商标5个,宝鸡市知名商标3个;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宝X布尔”牌腊羊肉、“麒康”牌小杂粮、“长X农林”牌核桃油及蜜蜂、“秦丰久香”牌核桃、“麒宝香”牌蜂蜜等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16年1月,省农业厅通过XX县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
品牌的建立使当地资源禀赋得到了充分发挥。XX县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量大质优,其中布尔羊肉、核桃、蜂蜜、优质玉米和小杂粮等享誉省内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中国布尔羊之乡和全省烤烟种植基地县、核桃基地县、秦川肉牛基地县。按照“强果、兴牧、扩菜、优粮、做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全县“东部苹果西部菜,中部畜牧+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东部塬区建成万亩矮砧苹果示范基地2万亩,西部建设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示范带5万亩,建成高山蔬菜基地4个;核桃栽培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5个,家庭牧场30个,适度规模养殖场46个,全县百箱以上中蜂标准化养殖场29个。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优势品牌在给农户带来农产品本身价值之外还将带来一定的附加价值,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户受益。比如浙江临海的“岩鱼头”橘子品牌从注册商标至今价格已经连番十几倍,成了“中国最贵的橘子”品牌,轰动了整个柑橘界,也带动了临海的柑橘产业,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如今的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品牌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元素。政府和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强化了品牌意识、整合品牌和优化资源配置,做大企业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以全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增强企业实力,有力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2]。农业生产者为了维护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与品牌声誉,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使品牌农产品在同类农产品中脱颖而出,更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二、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农业部1999年颁发《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农市发[1999]15号)起,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相关文件,政府的推动、市场的促进,使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有待我们逐步解决。
(一)浙江省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浙江省内的很多优质的蔬菜、瓜果等用的都是外贸企业的品牌。这一现状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处于不主动的地位,需要看外企脸色行事。同时,作为建设主体的企业对品牌的保护意识不够,有些企业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不能维护品牌,致使我国有些自己的产品还要贴上外国的标签。不仅该省如此,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在各省市都有类似问题,这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长久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特点不明显。目前浙江省很多同类农产品品牌存在相互模仿现象,导致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各自产品的优点以及特点不突出,甚至没有自身的品牌特性,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缺乏市场定位及品牌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不具特性的品牌在市场中存在恶性竞争,这必然阻碍农产品品牌的良性发展。以浙江嘉兴桐乡的杭白菊为例,目前桐乡杭白菊的品牌有田野菊海、东风杭白菊、圣福德、三百年留香等等诸多品牌,但是各个品牌特点相似,没有形成各自的鲜明特点,使产品包装、价位都比较接近,难以区分各类品牌的优劣。
(三)浙江省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程度低。浙江省现有品牌的农产品大部分是初加工农副产品,不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附加值也不高。农产品的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3]。浙江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但深加工力度不强,没有包装宣传,营销手段也较为滞后,再加上规模不大,几乎没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产品质量是关键,因此设立并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至关重要,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浙江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标准的实施工作依然滞后。很多地方只建立标准,而不注意标准的实施,因此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等环节仍然没有达标。
(四)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形式大于其内涵。随着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为了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接连推出了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以及奖励措施。扶持和奖励的标准大多是按照农产品是否获得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农产品是否进行了商标注册等为标准,这就使得一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刻意去创建名牌形式[4]。因此造成有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获得优质农产品认证后很快就出现了不能达标的现象,这就说明了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品牌的内涵。
三、浙江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
1.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业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品牌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农产品品牌还处于弱质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呵护[5]。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以及农民生产高质量高标准产品,同时对经营者及农户进行品牌化意识与知识的宣传,鼓励发展品牌农产品。同时政府应做好产业规划、提升农业产业化与集约化程度,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培育、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品牌权益保护,营造品牌运作的外部环境等[6]。
2.完善多层次农民培训体系。政府应充分利用各个地方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师资力量强大、装配配置齐全的培训基地。尤其对特色农产品农户、当地种养大户及大中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开拓农业培训项目,加强培训的深度,对提升农产品品质问题加强培训。
3.实行农产品品牌建设优惠政策。对不具有农产品品牌的组织征收一定的额外税,而对于创建农产品品牌的农业组织进行免征或减税政策。在科技、资金、资源等方面也应予以优惠补助,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整合农产品品牌。目前我国同种农产品品牌杂而乱,规模小,市场占有率过低。因此政府应鼓励同种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整合,化零为整,推广农产品。这样不但能降低农产品经营者创立品牌的成本,而且能利用本地的地方优势,将当地品牌进行成倍整合,从而增加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二)从经营者角度
1.依托特色农产品发展品牌。农产品品牌的形成是以产品优质化和差异化为基本物质条件。创建农产品品牌,应首先立足于国内资源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例如嘉兴桐乡地,其地理位置优越,农产品盛产,其中以杭白菊、榨菜等为主要特色。经营者应抓住地方特色,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使特色产品品牌规模化。
2.注册农产品商标。品牌注册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初始环节,地点标志、商标和驰名商标都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品牌所有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者作为农产品品牌创建的经营主体,应积极担负起品牌农产品商标注册的责任,从这方面出发保护农产品品牌。
3.保证农产品品质。在农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背后就是产品,品牌展示着产品的质量。消费者认可品牌就是对产品质量要素在内的产品整体的认可。消费者不会接受质量低劣的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础,一个品牌能否在市场上长期昌盛就看其产品质量如何。因此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经营者应该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品质,保证生产的农产品高质并且安全,把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一种常态,这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4.增强农产品服务。经营者应当加强农产品服务,改变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如今,农产品的销售正在向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发展。在此新形势下,生产经营者应当转变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努力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为消费者开拓更为便捷的消费途径,以更为优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认同[7]。农产品的服务也将作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断得到重视。
(三)从农户角度
1.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保证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产品质量的优劣最先取决于农户所提供的农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只有从农户入手,保证农产品高质量高标准,才能为接下来创建优质品牌农产品奠定基础。在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发达国家和地区还研发了农产品生产的科技信息支持系统,发展“精准农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农业耕作的自动指挥和定位,定量、定时的控制使得农产品得以标准化生产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8]。
2通道县“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三品一标”宣传不到位
目前各家媒体单位对“三品一标”的宣传寥寥无几。此外,“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工作没有被纳入绩效考核中,因此未能引起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宣传不到位,以致生产人员、消费者,甚至一些领导和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对“三品一标”概念普遍认知不足,加大了工作难度。
2.2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认识不到位,因此政府在这一块的投入较少,也没有设立独立的工作机构。自2009年来“,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是放在农产品安全监管站进行,由在岗人员为1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接应省、市农委4个工作站的工作,即“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场信息管理、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工作。直到2013年,通道县政府才每年拨给其2万元的认证管理经费,这些经费远远不够检测费。
2.3“三品一标”认证薄弱
第一,通道县不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较少,产品数量相对较少,认证面积2700hm2,仅占耕地面积的15.5%,持有效证书的认证产品数量只有7个;第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通道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层次较低,覆盖面小,缺乏规范,加上市场管理不严格、准入制度没有被普遍启用,企业的认证积极性不高,目前还处于被动认证状态。基地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整体认证通过率只有76.0%;第三,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县21个乡镇,认证产品涵盖乡镇只有5个,仅占23.8%,全县没有1个地理标志产品。
2.4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尽管通道县争取到了省市共建设的标准园区建设项目,但这示范带动作用难以发挥。由于该县属于山区,耕地面积小而分散,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因此开展组织化、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等方面工作相对较难。全县农业资金向核心示范园区倾斜,使园区的建设标准太高。因此,尽管通道县从2009年就提出农业标准化建设理念,2012年省、市、县共建标准示范园实施,到目前历时6a,仅科技园启动标准园建设,其他乡镇进展缓慢。
2.5市场培育较弱
通道县离市区较远,产品进入市区相对较难,商品率较低,且由于县域较小,市场较小,加上组织化率较低,规模效应较差,品牌意识薄弱,没有特定宣传窗口,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政府在这方面投入较小,导致市场较弱,难以见规模效益。
3通道县“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的建议
3.1加强宣传,普及“三品一标”知识
参与“三品一标”工作的科技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三品一标”的基本知识和作用,使之家喻户晓。
3.2增加投入,保障公信品牌建设顺利进行
“三品一标”公信品牌建设从生产环境改善和保护、宣传资料的印制、安全监管检测设备的配置、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监督人员的安排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投入。通过增加投入,保障公信品牌建设顺利进行。
3.3强化认证,完善“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
管理工作以安全、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以基地标准化建设和产业化生产经营为措施,以认证为手段,争取在2017年底前,每个乡镇都有认证产品或生产基地1个以上,以打造通道的生态旅游品牌,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加强证后监管,建立长效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认证产品的安全优质,保证品牌的实效性,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保障认证、监管工作的有效进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06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质量、品质、价值的象征,是农产品生产者综合实力的体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农业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正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实践与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不仅具有特殊品牌所具有的个性,还具有俱乐部公共产品特性,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定位―品牌选择―品牌成长”这一品牌决策过程(田云章,2013)。从农产品品牌结构因素分析,戴程(2014)认为“企业实力”、“与目标群的契合度”、“现有科研能力”、“客户成熟度”、“消费者主观认知创新”是最核心的影响因子。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孙开功等(2016)认为,农产品品牌资产由农产品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和品牌忠诚度构成,其中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居于核心与基础的地位。曹佛宝(2016)认为,原产地形象的光环效应是特色农产品品牌最重要的外部线索,品牌关系型态在光环效应、功能价值与品牌忠诚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在区域特有农产品产品品牌向区域品牌整合过程中,政府行为从不同方面为区域品牌带来新的品牌价值(王军、李鑫,2014)。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具有其他商品品牌的共同特征,而且在品牌营造、品牌质量与标准、品牌营销等方面也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品牌的独特特征,因此在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时,农业企业应按照品牌经营的理念打造自有品牌,政府在区域特色品牌整合、农产品质量、生产标准及品牌营造环境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区域品牌营造角度,分析常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该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具体建议。选择常州市这样一个区域内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案例,有助于我们透过中观层面的研究把握宏观层面的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特征,同时常州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相对活跃,农产品品牌营造具有一些成功经验,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有一定借鉴意义。
1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1.1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产品品牌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大势所趋。农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态,联合农业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广大农户、涉农机构等,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置,实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2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农产品品牌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传统小农经济往往导致农产品加工技术流程缺乏标准,质量不稳定;同时,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价格更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实施品牌化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展农产品销量,稳定销售渠道,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延长产业链,带动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家庭增收。
1.3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
品牌是市场竞争的载体,目前各地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推动了市场对高品质、无污染、无公害等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产品品牌正是利用“信号传递效应”,向消费者传递区别于其他农产品的资源优势和质量特征,提高消费者对该产品信任。所以,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
2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常州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加强以名优农产品为抓手的品牌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2.1农产品品牌开发初具规模
常州市市级名优农产品既有未加工的原始农产品,也有初级加工的制成品,涉及到粮油、畜禽、林果茶、水产、蔬菜、蚕桑等几个大类,还包括花卉、苗木、盆景等园艺类产品和蜂蜜产品。据初步统计,自1998常州市开展名优农产品认定与考核工作以来,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到874只;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近千件,其中省著名商标17件、市知名商标67件,累计向社会推出市级名优农产品527只,目前在有效期内的市级名优农产品有173只,其中省级名牌21只。2015年,名优农产品平均每只产品的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超过2500万元和370万元,不论是产值规模、还是市场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常州市各类名牌农产品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2.2“三品”认证强力推进
常州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已达383只,绿色食品251只,有机食品117只,“三品”认证累计达751只。长江水产的银鱼、白鱼等6个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春晖”牌牛奶先后被评为有机食品、省名牌产品和市名特优农产品,并且建立起了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通过原包装编码的3位质量追溯识别码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奶源以及防疫记录。目前,常州市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83个,面积超过150万亩,茶叶已经有95%以上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2.3农业标准体系初步建成
常州市省、市两级龙头企业中95%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质量认证,7家龙头企业通过了HACCP质量认证,其中金坛肠衣厂的肠衣加工不仅获得HACCP的体系认证证书,还获得了BRC食品安全全球标准论证。同时,常州市已制定溧阳白芹等江苏省地方标准37项、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规程等常州市地方标准51项、涉农企业标准725项,基本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禽和水产等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相配套,多种操作规程为补充”的标准体系。围绕示范农产品建设,加快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的建立,目前常州市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55个,其中包括雪山草鸡、优质水稻等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省级和23个市级示范区。
2.4农产品品牌推广宣传不断拓展
常州市政府还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大型超市、商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一批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品正陆续进入配送中心、超市和专营店,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政府还大力引导省市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从2009年起,常州每年开展“十大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名优农产品”评选活动,不断提升和扩大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溧阳(县级市)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创建了一批以“天目湖”品牌为标志的知名品牌,共有10大类百余个品种,2016年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金坛市(县级市)则通过电视台宣传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业龙头企业在金坛》栏目完成60多档节目,6期节目相继在常州电视台和江苏省电视台播出,打响了金坛农业品牌。
3常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品牌规模结构不够合理
从农产品品牌规模上看,农业企业受土地、融资等方面制约,产品规模仍偏小、效益偏弱,许多产品年销售额只有几十万、上百万。同时,常州市名优农产品开发中还存在各自为政状况,同一产品有多个品牌,多个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产品品牌特色难以凸显,也导致企业不注重品牌质量建设,品牌不能发挥应有的市场效应。以茶叶为例,目前全市茶叶生产企业多达200多家,茶叶品牌200多个,但规模在300亩以下、销售额在100万元以内的小企业超过80%,这种状况大大削弱了常州市茶叶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从农产品品牌结构上看,常州市企业初级农产品品牌较多,精加工的品牌少;一般的品牌多,省级以上的品牌少。
3.2品牌培育缺少长远规划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原产地正相关且均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购买意愿(张传统、陆娟,2014)。遗憾的是,常州市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人员,对企业自身定位缺少远景规划,对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品牌意识较为模糊,把商标与品牌等同起来,认为农产品只要有了商标就是有了品牌,对品牌创建缺少合作意识,宁愿自己重新创牌,也不愿意与其他品牌合作。同时,由于现行的品牌评定程序繁琐、耗时较长,一个商标从申请到最终批准一般需要三年时间,涉及的环节多、要求严,加上农业生产者大部分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申报产生了较大的畏难情绪。部分企业认为品牌只是一个装饰,所以更愿意申请行业协会设立的名优产品。一些企业仅仅是从农民手中收购产品,经过简单的包装后就投入市场,由于没有相应的科技人员和设施,品牌缺乏科技支持,产品质量标准落后,产品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3品牌宣传保护力度不够
品牌包含文化、个性、利益等多层含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品牌所体现的除了物质利益外,更多的是消费者自身的社会地位、个性和文化涵养等,因此,培育品牌的顾客忠诚是企业的品牌建设的重要工作。而常州市很多农产品品牌企业缺少对产品文化价值的挖掘,品牌宣传推广也更多依赖于口碑相传,忽视了各类媒体的利用和推广。在品牌保护上,一些农产品虽然质量较好,但加工、名称、包装、宣传上都有雷同之处,造成同地区同类产品之间恶性竞争,甚至出现农产品品牌仿冒现象。研究表明,农业生产企业的行为决策与它们“搭便车”行为的额外收益大小相关,如果“搭便车”行为额外收益大,那么生产企业的质量维护合作积极性将显著降低,随质量维护成本的增大,在不同分担比例区间内,生产企业行为决策也会发生相反的演化趋势(陈通、李志方,2014)。典型的是溧阳苦瓜茶,经过无序竞争和相互间仿冒,已在市场上烟消云散;天目湖砂锅鱼头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溧阳天目湖周边地区乃至周边城市,许多大大小小的饭店都能看到挂有“天目湖”品牌的砂锅鱼头,鱼龙混杂,让消费者难以辨别。
3.4品牌质量管理还不到位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是创立品牌的基础。常州市大部分农业生产特别是初级产品的生产主体,仍然以分散的农户为主,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用药用肥以及种植、养殖模式差异性很大,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提升。有些农产品企业虽然制订了生产标准,但由于产品经销方向主要是本地的农贸市场,缺少对品牌质量提升的动力,因此按标准生产的意识还不强。部分品牌企业持有“一旦品牌认定就可以坐吃几年”心态,放松了品牌的建设与管理,忽视了品牌相关延伸环节的培育建设,每年全市都有企业因质量标准、标识标注、商品条形码等问题,被取消名优农产品认定资格。
4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常州市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提升产品质量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突破,通过个性化的广告宣传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
4.1加强农产品品牌资源整合
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相互依存,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就不可能把品牌做成规模,没有知名品牌建设,产业化也不可能做大做强。只有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才能显现效益,提高附加值。针对当前品牌类同性大、经营规模小等问题,常州市应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大农产品品牌资源的整合力度,注重提高品牌建设的质量,带动品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的领军作用,一方面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为载体,在主体建设、产业规模、产品品质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结合万顷良田工程,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借用外部资金、技术来做大做强龙头农业企业,争取建立“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龙头企业,以此来不断推动农业品牌的发展。同时,根据农业品牌专业强、区域性强特点,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已有品牌整合,集团式进军市场,使品牌快速提升为名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创一个名牌、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4.2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品牌的建立源于标准化的管理,只有高质量的农产品,特别是采用先进标准的农产品,才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名牌产品。近年来,随着国家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施行,ISO9000、ISO14000、HACCP、GAP等认证已经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通行证。因此,从源头做起,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控制和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可以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从该市实际来看,应加快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制订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同时,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把品牌农业建设与该市的“双百万亩”工程、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按照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开发的要求,继续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整体认证,确保农副食品的源头安全。
4.3增强品牌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创新是农产品品牌生命活力的源泉。常州市应在多元化、多层面培育好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加快科技进步来提高农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引导资金将向农业高科技项目倾斜,促使龙头企业把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指导企业和基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档次和水平。加强农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增强农产品的研发力量,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智力投入和科技含金量,尤其是要加强农产品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升农产品的采收、保鲜、包装、储藏、运输等技术水平。建立完善农科教结合机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强农业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4.4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通过举办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名优农产品参加博览会、展销会、评奖评优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名优农产品,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认知度,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提供市场信息、协调行业内企业关系、加强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常州市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覆盖面。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导大型批发市场、超市和龙头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不断拓宽名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常州市农产品生产企业也应进一步增强品牌经营意识,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目标市场的可行性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产品研发,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市场的各类需求;另一方面,注重品牌推广宣传,找准品牌定位,策划适合的广告宣传,不断提高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从而有效地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
4.5优化农产品品牌培育环境
通过制定产业、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完善有关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大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引导地方金融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金融政策,帮助农产品生产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配合,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对以次充好等影响品牌建设的行为严厉进行打击,加强品牌权益保护,确保农产品品牌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挖掘品牌文化底蕴,赋予农产品更多文化内涵,营造独特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品牌产品的价值,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常州土地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但二、三产业发达,机制灵活,科技研发能力强,充分挖掘和整合这些有利条件,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建立现代农业运作模式,将有利于加快推进常州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云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属性研判与决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3,(2):414416.
[2]戴程.我国农产品品牌结构评估模型及影响因子研究――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4449.
[3]孙开功,王树进,鲁庆尧.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产品品牌资产提升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0):97100.
[4]曹佛宝,杨建州,赖泽栋.农产品品牌关系型态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以茶叶品牌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版),2016,(7):2733.
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国外知名农业企业和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在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创建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的保护力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农产品横行,消费者很难区分真货和假货,以致不敢购买品牌农产品。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投入不足。据权威部门统计,多年来,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左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4%—5%的水平,而且也低于30个最低收入国家20世纪80年代平均0.65%的水平。我国农产品品牌化仍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企业规模还比较小,实力还较弱,品牌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农产品品牌还处于弱质阶段,特别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是农产品品牌创立和发展的依托。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每家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差别很大,造成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牌化进程。同时,由于每家生产经营者规模小,市场覆盖率低,所得利润非常有限,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影响品牌建设。
(三)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大多只是经过简单的初加工,而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的不多,使得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另外,我国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包装粗糙不美观,无法体现优质优价,因而很难进入高级的超级市场。形成上述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含量。品牌的基础是质量,质量的背后是科技支持。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撑。如果科技不到位,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都将大打折扣。
(四)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目前大多数农民没有形成实体公司和企业,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的居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相当多的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惯性束缚,缺乏建设农产品品牌的意识。这些企业片面认为创建品牌费时费力费钱,还要冒风险,因而为了扩大自己产品的销量,竞相为品牌企业贴牌生产。贴牌生产非长久之计,这会造成我国农产品企业利润微薄,影响企业经济利益和自主创新能力,农产品生产经营受制于人。
(五)农产品企业的品牌运作水平较低
很多农产品企业在品牌推广策划中没有聘请专业的营销策划公司,完全靠自己的感觉和认识进行。而这些公司的企业家缺乏市场策划经验和品牌建设的知识,加上这些企业家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产品收购和质量管理上,很难进行高水平的品牌管理和市场运作,导致品牌农产品的市场运作水平和品牌策划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首先,政府应从资金、税收、技术、管理、信息、出口补贴和农资等方面帮助建设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要高投入才能高产出,政府要提供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府财政部门和商业银行在资金供应等方面要适当采取倾斜政策。除此之外,对开发名牌农产品的企业,政府还可以采取诸多措施加以扶持,如减免税收,简化工商管理手续,提供出口补贴,优先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
其次,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保护品牌农产品。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保护品牌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把品牌的培育和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虚假广告和假冒品牌农产品的行为,要坚决查处打击,提高其违法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为品牌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品牌农产品才能脱颖而出。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农业种、养、加,产、供、销, 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作为名牌战略的组织依托。可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力推主打品牌来达到打响农产品品牌的效果。这些龙头企业把分散的农户紧密地联为一体,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形成“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其中龙头企业是品牌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使生产和流通的各个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既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市场化运作,树立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业名牌的产生。
(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名牌之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的竞争,农产品创名牌,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因此,农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品种,以实现农产品品质的飞跃。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大力实施科技示范户工程,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积极培植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使科技信息直接进村入户,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三是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对品牌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综合利用农产品原料,提高经济效益,解决环境污染。四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求在设施、栽培、深度加工、工厂化养殖、储藏运输、保鲜保活、设计包装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产品的品位档次,使更多的优质名牌农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喜爱,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消费需求。
(四)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及其产品的标志和形象信誉的体现。目前的深加工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实现规模化、效益化、名牌化,如“鲁花”、“金龙鱼”、“蒙牛”等。但初级农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仍然不强,对品牌建设的投资不足,初级农产品行业品牌建设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领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品牌在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品牌意识,企业品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品牌建设的力度和深度均取决于管理者的品牌意识强弱。其次,帮助和引导农民群众提高品牌意识,可以通过召开品牌座谈会、品牌培训班等各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建设品牌、保护品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启发农民提高拥有品牌、重视品牌、利用品牌的积极性。
(五)加强农产品品牌的传播
农产品品牌宣传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环节。农业企业既要有足量的传播费用,又要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农产品品牌的传播可考虑选择如下几种方式:
1、广告
广告作为品牌传播的主要手段,可以从多方面营造品牌。首先,广告有利于建立并强化品牌与某种产品质量、差异化的联系。其次,广告可以扩大甚至人为地创造产品差异。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日趋同质化,产品间的微小差异不易被消费者所觉察。可以利用广告将消费者难以察觉的产品差异加以放大,甚至可以通过广告人为地创造产品差异,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从而有效地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2、农博会或农展会
农博会或农展会由政府搭台,企业唱主角,集成果展示、产品销售、招商洽谈于一体,各方媒体争相宣传、跟踪报道,使得农博会或农展会的相关信息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其影响面急剧扩大,迅速成为推动农产品品牌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丽水市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在杭州、上海等地举办的各类农博会或农展会,使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迅速得到提高。
3、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传播渠道。通过网络传播品牌,可以消除时空限制,向更广的范围宣传品牌,提高传播效率。
参考文献:
①惠献波.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之探讨〔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6)
②张可成,王孝莹.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一、有关品牌理论的研究动态
对品牌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国外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为Levy在《产品与品牌》对品牌内涵进行规范;60年代AMA给出了品牌的权威概念;Aaker、Keller、Park、Jaworski、Maclnnis等学者在其文献中提出了品牌资产、建设、延伸、管理理论等;2000年之后BlackstonM、Aggarwal、Newman、Gross等,主要围绕品牌关系概念模型、品牌关系交往规范研究等进行研究。国内对品牌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末,主要代表为卢泰宏、邝丹妮研究的整体品牌设计问题;王新新在其文中揭示出品牌的实质,构造了品牌成长方式的整体框架;何建民指出了名牌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创造名牌产品的通用理论模型;余明阳在其发表的文中构建了品牌学科的理论框架。孙曰瑶、刘华军品牌引入经济学;卢泰宏、吴水龙等在《品牌理论里程碑探析》中对品牌理论的发展演进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二、国内农产品品牌理论的研究动态
从有关数据库中搜集的CSSCI文献中,2008―2013年有关农产品品牌文章中,主要包括:张可成、王孝莹的《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战略研究》,通过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企业以及农户的作用机理,分析实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战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分析》文中讨论了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郭红生在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水平营销策略》从地理性、区域性的视角出发,认为对水平营销策略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使用,可以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王玉莲在《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与政府支持研究》中总结出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化的三种主要模式,根据近年黑龙江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成果,对全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行为进项了分析和建议。
三、对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1.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
河南省十大名牌:新飞、莲花、双汇、平高、金星啤酒、白象、洛玻、湖雪、月月舒、博大。其中依托农产品发展起来的名牌就占一半。但是突破区域限制,河南省这些农产品品牌中的佼佼者在全国内处于何种地位呢?双汇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肉类品牌,三全和思念处在冷冻速食产品的前列,白象方便面则受制于康师傅、统一等品牌,形象定位在低端市场。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主要为:
(1)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识及成效逐渐凸显
河南省也依托本土优势,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逐渐成就了著名的品牌:信阳毛尖、灵宝苹果、原阳大米、莲花味精、双汇食品、思念食品等。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一部分农产品品牌在市场的竞争中暗淡下来。同时,诸如双汇、思念、三全等企业通过在品牌建设中的努力得以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河南省农产品的名片。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多地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使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凸显出来。河南省依照国家政策方针扶持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2)逐渐壮大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依托
作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力,河南省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截止到2012年8月底,河南省公布了调整后的635家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提升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人才,不断拓展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逐渐形成河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同时,在农产品品牌意识加强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1)品牌价值与品牌质量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产品在价格与定位处于劣势
名牌就是质量,名牌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农产品的品牌首先要以产品的质量为依托,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往往会使品牌的形象遭受损失。而目前河南省的农产品给市场传递的品牌形象多以廉价、初级及特色不明显为主。品牌形象上的弱势地位往往会在价格竞争中体现。比如,同样最为粮食蔬菜的产地,山东省却在品牌立上优于河南省,同样是精品大米,原阳大米优于在产品加工创新上的不足而逊于东北大米。上述实例无疑为河南省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借鉴,树立品牌,更重要的是经营和提升品牌内在价值。
(2)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仍需加强
虽然依托本人土资源优势、区域和政策优势,目前已经成就了双汇、莲花、思念,大用等多个农产品品牌。为提升河南省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做出了表率。但在众多农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品牌经营管理相对滞后。以双汇的品牌发展为例,依靠渠道建设、产业链相关多元化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双汇成为肉制品的领先品牌。反观双汇发展中的不足,品牌管理水平低下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双汇瘦肉精事件出现之后,如何维系公关关系以及品牌形象的重塑都对双汇品牌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育和发展一个优秀的品牌,不可能离开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品牌成长的必要条件。
(3)河南省农产品品牌特色不突出,团体品牌缺失影响企业品牌
截止到2010年,河南省的食品行业中,拥有26个国家名牌产品,15个驰名商标,210个省级名牌产品。“河南制造”已经凸显出河南省农产品的特色。另一方面,在河南省粮食加工转化能力的背后,除了突出品牌之外,众多小品牌被淹没在市场之中。品牌特色和品牌影响力不足是众多农产品龙头企业崛起的同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外由于团体品牌的缺失,也影响了单个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四、对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
在品牌化时代,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品牌及农产品品牌研究的深入,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供更充足的理论依据。品牌意识建立除了政府行为的引导,农户与企业的对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为农户树立品牌意识提供了保障,以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品牌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依靠且企业的管理。农业品牌的建立、塑造与经营业可以借鉴二三产业的经验,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宣传技术和质量,更好地在广大消费者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2.提升农产品品质,创新产品,保障品牌质量
开展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摒弃农户分散化经营,依靠龙头企业的资源技术优势,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撑。保证农产品品质的稳定性。要使品牌得以长久发展,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创新产品的同时要明确产品的市场定位,将自身与竞争者区别开来,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逐渐在消费者群体中树立高品质的品牌形象,并持续经营。
3.突出农产品的品牌特色,进行品牌整合,着力发展优势品牌
河南省在农产品资源也体现了区域特色,并形成了多个地方特色的品牌。但是特色农产品长期服务于中低端市场,削弱了其品牌竞争力,仅有少数品牌为消费者熟知,形成了名牌数量少,产品竞争力弱的局面。要凸显本省的农产品品牌特色,必须从基础设施、市场机制、企业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努力。笔者依据自身理解,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依托本土优势品牌、优势企业的优势地位,对众多实力不足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为品牌整合、建设与经营提供更充实的基础和平台。同时在已有的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对优势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优化建设,延长农产品的生产链,保证质量的同时,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可成.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与实践.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10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1 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焦作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近年来,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以及外地同类农产品充斥焦作地区以假乱真等现象的出现,给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市场风险。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有利于保证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增加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是典型的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常常出现农民辛苦经营而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较其他地区同类农产品具有独特利益和价值,能给些消费者带来较高的效用,将这些融入品牌文化和内涵建设定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获得高额利润,避免“谷贱伤农”现象的出现,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特色农产品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可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体,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一方面,通过品牌可以传递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特有的文化内涵、商品价值及利益效用等,便于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另一方面,特色品牌农产品在吸引大量消费者的同时,排斥非品牌竞争者的加入,从而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保证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
2 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SWOT分析
2.1 内部优势分析(Strengths)
2.1.1 自然资源优势
千百万年以来,太行山特有的岩溶水带着丰富的微量元素渗入地下,与地下水交织在一起,形成焦作独特的水质。焦作地区空气新鲜,在长时间的地热烘烤下,土壤中丰富的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蒸发弥散,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结构。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及空气,综合作用,形成了焦作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焦作各种特色农产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生长,经过数千年的遗传变异,逐渐形成了生理结构、外部形态以及营养成分上的独特品质。
2.1.2 文化特色优势
焦作自古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如山水文化、怀药文化以及太极文化等。怀商也是河南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商帮集团,更是豫商文化的核心。怀庆商人创造财富的背后,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超前的管理思想和经营之道。而四大怀药正是怀商白手起家的主要依托和起步后的主打产品,怀庆商人的创富神话就是四大怀药最好的宣传广告,比直接的广告效果会好很多。加强对怀商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做好焦作特色农产品的文化营销,是打响焦作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强大精神力量。
2.1.3 特色农产品优势凸显
近年来,焦作立足传统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小麦种子、食用菌、无公害蔬菜、博爱生姜、林果和畜牧业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业占农田面积的25%,所带来收入却占农民收入50%以上。四大怀药是焦作独有的资源,产品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并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2 内部劣势分析(Weaknesses)
2.2.1 农业生产者市场观念滞后,品牌意识淡薄
焦作地区的广大农民市场意识淡薄,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认为农产品是产品而非商品,不能有效地进行品牌建设。2012年“温县铁棍山药”商标虽已成功注册,但这种以地区来命名的品牌,过于笼统,不利于消费者识别和辨认,被假冒和盗用的情况十分严重。如近年来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的山药大量流入焦作以假乱真,严重影响了焦作铁棍山药的信誉。对于焦作广大的特色农产品而言,大部分都没有注册品牌,导致这些具有良好品质和特色的农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
2.2.2 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焦作地区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重视以量取胜,农产品缺乏深加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滞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建设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如铁棍山药作为焦作特色农产品的典型代表,其加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初加工方面,目前还主要以农户加工、自主经营为主,程序简单分为清洗、截断、打捆、装箱等,然后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加工技术水平很低。在深加工方面,虽有伟康、建国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消费者需求开发出铁棍山药粉、山药片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多个系列产品,但开发潜力依然巨大。
2.2.3 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偏低
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多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虽然标准化示范基地逐年增加,但标准化带动作用依然不太明显。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是创品牌的重要前提。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就不可能创出品牌。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标准体系;特色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标准体系;特色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避免特色农产品出现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更能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形象。对初级特色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的深加工能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储存能力,解决季节销售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2.2.4 营销能力、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影响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经营者要重视市场调研、深加工特色农产品研发、产品整体概念的研究、包装的设计、畅通的销售渠道以及适当的广告策划与宣传等。而焦作地区广大农业生产者缺乏全面规划,只做一些片面的努力,难以成就强大的品牌。同时,这些工作的实施也需要强大的资金和人才支持,这也是制约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
2.3 外部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2.3.1 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
在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大背景下,发挥比较优势,示范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由此,焦作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技术、人才的帮助,是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大好机遇。
2.3.2 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追求健康、养生极绿色的观念也不断增强。焦作四大怀药、博爱生姜等特色农产品的药用、养生价值,食用菌、绿色无公害蔬菜,林果等的绿色环保,都极大地迎合了消费者的现代消费观念,为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4 外部威胁分析(Threats)
2.4.1 假冒产品带来的威胁
近年来,由于焦作特色农产品品牌管理环节的不足,市场上的假冒产品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焦作特色农产品的形象,也严重影响了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生存和发展,如冒充焦作铁棍山药、冒充博爱生姜以及冒充绿色无公害蔬菜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消费者难辨真伪,也给焦作特色农产品带来价格竞争,影响其价值的实现。
2.4.2 自然环境带来的威胁
农业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自然风险,焦作各种特色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都受到降雨量、气候、温度、土壤及病虫害等生态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旦这些自然条件发展变化就会造成其产量和质量的变化,影响自身价值。有些特色农产品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如正宗的铁棍山药1块地5年才种1次,每亩产量500~750kg,产量非常有限。
2.4.3 国内外农产品企业的竞争压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焦作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在国内外都有很多强大的竞争对手。品牌、包装以及技术等都急需提高,给焦作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 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主体建设,树立品牌意识
一方面,针对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主体发展滞后的现状,在坚持的基础上,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使之成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同时要进一步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使之成为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主体。另一方面,应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营销主体的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品牌对提升和保护特色农产品价值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品牌营销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减少和避免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流失。
3.2 建设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品牌的魂,是品牌精神境界感情的体现。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是选择产品的品质和功效,更注重品牌的文化品味。优秀的品牌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品牌文化赋予消费者情感体验,也造就了品牌的价值。品牌文化的培育应该是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全境式的广告轰炸只能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却很难积淀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焦作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应注重融入焦作的特色文化,如将怀商文化、怀药文化、云台山山水文化、神农山文化、竹林七贤文化、太极文化及月山八极拳文化等恰如其分地融入相应的特色农产品,有利于进行市场沟通和互动,定能增强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品牌形象。
3.3 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为品牌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结合焦作地区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制定和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如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标准、深加工标准、技术检测标准、包装规格标准等。要大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创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示范区等,助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通过标准化的建设与实施,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以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外观赢得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隽.农产品品牌营销探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段进朋,党亚峰.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的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7(26).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436—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产品的日趋丰富为人民生活消费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品牌意味着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消费者的购买偏好。伴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品牌建设逐渐成为政府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一个重要议题[1]。
1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湖北作为中国中部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多年的努力,湖北省已逐渐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产业化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2]。但具体来看,也存在不少问题:农产品品牌数量众多,但在全国著名的品牌却不多见;一些优质农产品在本省名气大、销量好,但在外省却并不为民众所熟悉;与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的农产品总体竞争力显得较弱。总的来说,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具备潜力与实力,机遇与挑战并存。
2 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被分析对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对其加以适当调整,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1 优势
2.1.1 农产品质量优良 湖北省地处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光、热等资源充足,气候温和。南北过渡的地理位置与平原、山区、丘陵及湖区的多类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在长期的发育中,产生了许多质量优异的名特优农产品[3]。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的系列产品是中南地区首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湖北省不少产茶区的绿茶与国内其他地方的绿茶相比,品质也算是卓越的;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杜洛克、大约克种公猪多年前就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几乎覆盖了半个中国;各地的香菇、木耳、茶叶、蜂蜜、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也为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湖北省有40家农业企业的各类产品通过了中绿华夏有机认证,获得2009年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的企业在生产中大多也都是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1.2 农产品种类和品牌丰富 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优质粮、棉、油、茶、生猪等生产基地。湖北省农产品种类丰富,南北皆有,包括粮油作物、大田经济作物、畜牧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蜂蜜、特产作物等各类农产品,素有“鱼米之乡”、“果蔬之乡”等美誉。农产品的品牌涵盖了米、面、油、水果、蔬菜、肉类、菌类、茶叶、零副食等的各个方面,在数量上至少有5 000个,比较知名的有汉口精武鸭脖、中粮肉食品、富尔仕食品、飘飘食品、洪山菜薹、富泰天乐汤食、金龙泉啤酒、国宝桥米、玉树菜子油、金汉江精制棉等等。丰富的农产品种类和品牌为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3 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自新农村建设战略推进以来,湖北省加大了对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进一步支持。近5年来,湖北省每年的省委1号文件都提出了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政策。2009年10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指出在发展重点上,大力发展适应市场消费特点的优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创立知名品牌;在扶持政策上,涉农部门安排相关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品牌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在保障措施上,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重点做好品牌培育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认证、创名牌提供优质服务。2010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的意见》,指出在发展目标上,培育一批特色名牌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商标,实现农产品营销品牌化;在发展重点上,大力发展各地的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效应;在政策措施上,鼓励园内企业以品牌为纽带,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1.4 龙头企业得到大力发展 “十一五”以来,湖北省以完善利益联结为基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2.7万个,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34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4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是“十五”末的3.6和6.4倍[4]。根据农业部行业排名,福娃集团和国宝桥米公司已进入全国稻米加工业前三强,萧氏茶叶公司也进入了全国茶叶前三强,潜江市成为全国小龙虾出口加工第一市,莱克公司成为全国小龙虾出口加工业的“龙头老大”。龙头企业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农产品品牌形象,大力促进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2.2 劣势
2.2.1 现有品牌大多缺乏竞争力 目前湖北省农产品品牌数量很多,但在全国著名的品牌却不多见。一些在湖北省有名气的品牌,例如汉口精武鸭脖、稻花香白酒、国宝桥米、金龙泉啤酒等,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在湖北省以外的地区就显得不是很突出。总体来看,湖北省的农产品缺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尤其是缺乏像河南“双汇”、江苏“雨润”那样覆盖面广、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很多品牌都徘徊在中低档水平,在全国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
2.2.2 同类品牌大量重复 值得重视的是在湖北省农产品品牌中存在着大量的同类产品重复现象。在同一产品的加工或销售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品牌,很多产品其品牌具体数量很难统计清楚。这就造成了较大的负面效应,即各个品牌的差距不大,没有一个独占鳌头的品牌,每个品牌都很难做大做强。据观察,在湖北省同类农产品的不同品牌之间,大多数产品的质量差距并不大,不同品牌的销量也并不悬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而造成的。各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并没有充分考虑利用好自身的条件,只是看到眼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销售优势而逐步去模仿生产,从而导致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自身的特色[5]。
2.2.3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 大多数农业生产者习惯性地将农产品看作是产品而不是商品,不能有效开展品牌建设[6],在品牌建设和创新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其品牌经营观念较弱。另外,湖北省很多农产品的品牌标识都是以地区名称冠名的,这在粮食和水果领域尤为突出。以地名冠名的品牌虽然能突出产品的地域特点,但也很容易导致品牌被模仿和盗用,不利于品牌的保护和持久经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目前大多数消费者选购农产品都是首先注重其产地,而不注重其品牌或把品牌置于次要地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远远弱于对电子类或服装类产品的品牌意识。这也致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缺乏刺激因素。
2.2.4 对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不强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湖北省处于不利地位。一是加工比例偏低,二是精深加工发展不强,三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不够。以水产业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湖北省水产品加工能力为87.0万t,加工量52.5万t,加工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15%左右,大部分水产品未经加工,直接以鲜活产品销往市场,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都不高。据湖北省水产局的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湖北省水产品加工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档次,在全国均处于中游偏上水平,与淡水生产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每年省内都有大量的优质农产品原料被廉价销售到省外,例如宜昌和英山的茶叶、黄陂的芦笋、洪湖的大闸蟹、潜江的小龙虾等,被省外相关企业进行贴牌加工,然后以较高的价格销售到国内各地或出口到国外。湖北省农产品的加工能力不强,容易让其他企业“乘虚而入”,使打造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面临着诸多阻力。
2.3 机会
2.3.1 行业整合带来的机会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领域中,目前的一种趋势是整合行业资源。外省的一些大品牌,例如伊利、蒙牛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做大做强一家龙头企业,然后以此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应该引起湖北省政府部门的重视。目前湖北省大多数农产品品牌规模小、品种杂、分布零散、抗风险能力弱。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借助外省市成功企业的经验,学习他们的运行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自身的农产品品牌建设。
2.3.2 农产品销售方式转变带来的机会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是在农贸集市上进行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在商场或超市设立了销售专柜,或者独自开设了品牌专营店。在湖北省的一些大型超市,例如沃尔玛、家乐福、武商量贩、中商百货等,农产品品牌专柜已经在食品销售中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汉口精武鸭脖在武汉市多处繁华地带都开有自己的专营店。农产品的超市化经营和专营店经营为提高市场份额占有率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加深了小品牌或无品牌农产品对品牌建设的紧迫感。
2.3.3 各种农业博览会带来的机会 近年来,湖北省越来越多的各种农业博览会在国内外相继举行。2006年2~3月,湖北省有16家企业35个农产品参加了日本福冈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德国有机食品博览会;2006年10月在“香港湖北商品展示月”活动中,有500多种湖北名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农产品在香港进行了为期3周的展示,活动以绿色食品为主题,突出了地方特色;自2004年以来,在武汉每年都会举办一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到2010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在武汉以外的湖北省其他城市举办的规模较小的农业博览会更是层出不穷。农业博览会通过各种缤纷的展销方式,为农业企业、农产品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加强了区域和国际合作,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同时也激励农业企业充分挖掘潜力,做好包装,形成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力度。
2.3.4 科教文化强势带来的机会 湖北省是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大省。据湖北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0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8所;农业科学院1所,农业类大专院校2所;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07万人,普通本科在校生66.52万人;高校普通本科和专科在校生中学农学的有19 561人,学管理学的有248 062人。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3],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为农俗文化和产品销售的融合提供了平台,为湖北省创建有特色、有优良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品牌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2.4 威胁
2.4.1 外省知名品牌带来的威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商品的自由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越来越多的外省农产品进驻了湖北省,其品质好、名气大、竞争力强,在为市场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对本地农产品品牌构成了威胁。例如山东的红富士苹果、江苏的阳澄湖大闸蟹、湖南的绝味鸭脖等,在湖北省的市场占有率是比较高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也占领了本地相关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地农产品品牌形成了打压的势态。
2.4.2 冒牌商品带来的威胁 湖北省的优质农业商品很多,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冒牌商品充斥着市场。当一种品牌出名之后,立即就会有其他几乎完全一样的品牌在市场上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混淆视听。例如武汉的精武鸭脖是当地的老品牌,知名度相当高,但市面上也存在一些“山寨版”的精武鸭脖,以致于很多当地的市民都分辨不清到底哪一个是正宗的。冒牌商品损害了正宗品牌的名誉,降低了消费者对商品的期望值,严重威胁着农产品品牌的巩固和发展。
2.4.3 科技和管理高端人才外流带来的威胁 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科技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湖北既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教育大省,但高端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却较少留在湖北省工作。据报道,湖北省在校大学生近150万人,每年高校毕业生40多万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 200多人,但每年只有1%的博士生、4%的硕士生和11%的本科生留在湖北省工作[7]。高端人才的外流,不能为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导致对农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运作能力不强。
3 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SWOT分析,总的来看,湖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前景较好。企业和政府各部门对未来战略发展应持乐观态度,根据实际情况,应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会,应对威胁,积极发展。
3.1 发挥优势,整合行业
湖北省的农产品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具有很强的优势,政府应进一步引导农业企业进行行业整合,成立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壮大一批在行业内占据引领地位的龙头企业,集中优势力量把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同时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3.2 加强监管,整顿秩序
冒牌商品和伪劣产品极大地损害了正宗品牌的利益和形象,破坏了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环境。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保障正宗品牌的健康有序发展。消除形形的地方保护主义和违背党的政策的行为,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不合理现象,为农产品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3.3 提高层次,加强创新
各农业企业要意识到自己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所处的不利地位,采取措施加强对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比例,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同时要加强产品生产销售的创新能力,积极开发绿色、营养、安全、经济的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3.4 重视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湖北省人才的大量外流不能不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和企业都要采取各种有效政策措施,解决好科教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激励相关人才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销售方式和管理理念,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汪明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浅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3):74—76,79.
[2] 陈 屿.逆市飞扬:湖北农产品寻求突破[N].楚天金报,2009—04—13(36).
[3] 马建中,商光敏,张俊飚,等.湖北省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品牌,2007(2):94—97.
[4] 祝金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新探索——“六次产业化”对湖北农业的启示[N].湖北日报(理论版),2010—11—18(12).
基金项目:本文受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消费者知识的河南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研究》(14A630052 )的资助
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河南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种类和产品类型。令人遗憾的是,来自于河南的全国知名品牌很少,且竞争力不强。提高河南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培育新的河南产品品牌,同时塑造河南产品品牌独特的原产地形象,对于促进河南经济发展,提高河南产品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研究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建设问题,这对提升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1.理论背景
1.1原产地效应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Schooler(1965)在研究消费者对来自不同国家产品评价存在偏好的基础上,提出原产地效应的概念;原产地效应指产品原产地形象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后续研究进一步证明该效应的存在(Reierson,1967;Al-Sulaitin et al.1998)。原产地效应的形成受消费者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种族、民族优越感等)、产品属性特征差异(如价格、产品复杂性、组装地等)、原产地环境(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类型、区域历史等)等因素的影响(Bloemer et al.2009;Gurhan-Canlin et al.2000;Hui et al.2003)。原产地效应的形成作用机理包括光环效应、总体结构效应、弃权启发效应和产品归因效应(Han,1989;Hadjimarcou et al.1999)。原产地效应对消费者的影响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风险感知、价格预期、购买意愿等,对企业的影响包括产品竞争优势提升(Insch et al.1998;Jaffe,2001)。
1.2国内关于农产品原产地形象研究综述
1特定区域原产地形象影响因素研究。黄静(2008)通过研究提出湖北省品牌原产地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强势品牌形象、自然资源、原产地民众形象等几个方面。2特定产品类别原产地形象研究。靳明(2006)认为绿色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原产地形象效应更加突出,并提出绿色农产品原产地形象建设的策略。而陆卫平(2009)则将原产地效应理论与“特产”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消费者“特产”知识的构成及形成过程。
1.3河南农产品品牌的相关研究
文献梳理发现,河南产品品牌形象的相关研究均以农产品为主,这与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形象是相符合的。胡满场(2012)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研究了影响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成长的因素;周鲲鹏(2010)则从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了河南中小企业区域品牌建设的战略选择;陈蔚(2014)指出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农产品出口额比重小、农产品整体效益不高、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并从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多元化农产品市场开拓、农产品出口体系构建、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提出提升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张宏峰和黄德林(2012)则从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分析河南省农产品实施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可行性,并根据河南自身发展状况提出最佳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刘永焕(2014)借助SWOT分析法,研究河南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从绿色物流协会作用发挥、农产品质量和绿色物流体系标准建设、政府支持力度、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绿色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促进河南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2.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种类多、知名品牌少
河南省地处中原的地方区位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决定河南省几乎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如开封的桶子鸡和花生糕、郑州的烩面、新郑的大枣、焦作的铁棍山药、安阳滑县的道口烧鸡、信仰的毛尖茶叶、南阳的蕨菜和蚕蛹。但是这些农产品的销售和知名度基本上仅局限于所在区域,享誉整个河南省的很少,走出整个河南的也仅有新郑的“好想你”大枣。因此,河南省农产品品牌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但缺乏知名品牌。
2.2农产品生产以手工作坊为主,缺乏品牌建设理念
除几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外,河南省绝大多数农产品以手工作坊生产为主,生产效率低,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这些农产品品牌的拥有者大多是继承家族传统手艺,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其经营目标也以维持生计为目的,缺乏整体化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思路,更无品牌建设的理念和思路。
2.3缺乏整体品牌运作理念,品牌建设等同于广告宣传
品牌运作需要对品牌认知、品牌形象做整体化的规划设计,并进行有计划的整合营销传播,是一项科学、系统且需要整体化规划的工程。虽然广告宣传是品牌运作的有效手段,但绝不等于品牌化运作;广告宣传虽然可以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但是缺乏对品牌形象的整体规划。就河南省农产品品牌来讲,其品牌运作还停留在广告宣传阶段,缺乏对品牌形象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壮大。
3.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
3.1加强对消费者认知建设
河南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对河南品牌的印象和记忆,它可以被还原为消费者对河南产品品牌的知识。这种品牌知识包括三方面内容:品牌是功能性价值的标识;品牌是蕴含着象征性价值的文化符号;品牌是具有体验性价值的情感载体。
3.2提升政府支持力度
导致消费者对河南产品品牌知识形成的因素包括支撑产品品质的科技水平、河南的城市地位和文化特色、在企业和政府的传播努力下消费者对前两个因素的认知。
3.3分类指导,注重特色
河南产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建设的战略定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总体定位”和“分类定位”。总体定位要依托河南的城市地位和文化,使河南品牌呈现具有国际大都市气质和“海派”文化特色的原产地形象。分类定位是把产品大类与品牌的具体形象相匹配:工业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定位应该是“以功能性价值为主要内涵的高品质标识”;实体消费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定位应该是“融功能性价值和象征性价值为一体的文化符号”;服务类消费品品牌原产地形象定位应该是“融功能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为一体的情感载体”。这些品牌应该布局在最能代表河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行业中。
3.4两个市场同时建,以国内市场带动国外市场
建设河南品牌原产地形象的战略路径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运用科技和文化两种手段,以最能代表河南特色的行业和产品品类为突破口,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建设以象征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为主要内涵的河南品牌原产地形象。
3.5建立整体性框架,协调企业、政府和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
要设计一个实施河南品牌原产地形象建设战略规划的整体性策略框架;在这个整体框架下安排企业、政府和行业组织之间的合理工作分工和相互合作;这个整体性策略的实现也要争取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4.研究结论
虽然有关河南品牌的现有研究成果不少,但是几乎没有从建设品牌原产地形象角度探讨河南品牌发展的研究。虽然河南省以传统农业作为主要产业,但由于缺乏品牌运作的意识,属于河南的知名品牌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也不利于河南省经济水平的增长。本文将原产地效应理论和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结合当代河南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着重研究品牌的象征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对建设河南品牌原产地形象的作用,同时提出制定整体性策略框架以及在这一框架下企业、政府、行业组织三方分工并无缝链接的思想理念,对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l-Sulaiti,K.I.and Baker,M.J..Country of origin effects: a literature review[J].Marketing review intelligence & planning,1998,16(3):150-199.
[2]Insch,Gary S.and McBride, J.Brad.Decomposing the country of origin construct: an empirical test of country of design, country of manufacture, country of assembl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1998, 10(4): 68-91.
[3]Schooler.Product bias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5:394-397.
[4]Reierson,C..Are foreign products see as national stereotype[J].Journal of retailing,1966,42:33-40.
[5]JoseeBlomer,Kris Brijs and Hans Kasper.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underlying country of origin-effect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7,43(1/2):62-89.
[6]Hui,M.K.and Zhou,L..Country of manufacture effects of known brand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3,37(1/2):133-153.
[7]Gurahn-Canlin,Z.and Maheswaran,D..Determinants of country of origin evaluation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0,27(June): 96-108.
[8]Hadjimarcou,J.and Hu,M.Y..An examination of categorization and stereotyping heuristics in global product evaluations[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9,15:405-433.
[9]Jaffe,E.D.and Nebenzahl,L.D..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try of origin effect[M].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Copenhagen.
[10]陆卫平,赵银德.特产的原产地形象研究:缘起、理论基础和方向[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3):50-55.
一、北京市农产品品牌现状
截止至2015年底,北京市共有法人单位704629个,其中: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9551个,占到法人单位总数的1.36%。2015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23014.5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40.21亿元占比0.61%。
北京市农产品品牌整体数量较少,私营企业整体盈利状况一般,在数量和经济贡献上远远低于二、三产业。但北京近郊的很多特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采摘园,都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下占有了一席之地,比如平谷大桃、怀柔板栗、大兴西瓜、昌平苹果、昌平草莓等,都成为了北京市的另外一张名片。
二、北京市农产品品牌建设SWOT分析
(一)北京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优势
1.北京市拥有发达经济和较高的消费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调查显示,北京人均消费为全国第二。高收入也就意味着居民的消费高和高生活水平。这就为北京市农产品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2.北京市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庞大的消费市场
北京市有多达2000万的人口,农产品作为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产品,购买群体较大,故即使不用考虑消费群体和个性化消费问题,也会很轻易的开拓小范围市场。
3.人口素质高对于知名农产品认可程度高
北京市场不仅人口基数庞大,而且在这2000万人口中聚集着大量社会精英、高学历、高素质的消费者。他们通常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会相对较高。对品质高的产品感兴趣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二)北京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劣势
1.北京市的自然条件,地理区域条件对农产品种植的限制
北京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较适宜农业的发展;但山区面积高达62%的比例,地势条件不适宜耕种。又加之平原地区多为城市核心区域,已经被建筑物覆盖。按照我国18亿亩的土地红线来说,北京市的耕地面积严重不足。耕地面积的减少,无疑造成了农产品总量的减少,进而造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发展困境。
2.严峻的环保形势对北京市农产品的限制
2015年北京市农委已经明确除科学研究籽种繁育性质项目除外、休闲观光等农业经营项目外,禁止新建、扩建畜牧业和渔业中的水产养殖。
(三)北京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机遇
1.农业政策的倾斜与财政扶植
北京市政府对于农业部门的重视也是北京市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重要后盾。市政府通过市财政局在财政拨款方面进行倾斜,直接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给予经济补偿。鼓励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在北京生产优质的农产品。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为北京市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
2.科技优势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近几年,农产品品牌在也在紧扣时代,不断推陈出新。从最传统的B2C模式即使用电脑或手机等终端,通过网页下单的途径,仅作为一种普通的商品进行销售,发展为专门的农产品销售的APP,如沱沱工社、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等。以及专门的团购网站、微信公众号,如拼多多、拼食惠、叔小白等。进而发展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如爱鲜蜂等将电子商务与实体零售店相结合的全新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电视广告,不离身的手机成为了农产品品牌新的推广方式。北京完善的信息化环境为北京市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提供的有力条件。
(四)北京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威胁
1.国际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外省市优秀农产品品牌的冲击
北京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开放而又广阔的市场吸引着很多跨国公司的关注。在超市中随处可见的进口食品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了。“都乐”的香蕉和菠萝在北京市场一直热销,来自欧洲和澳洲的奶制品更是畅销,国内严峻的乳制品安全问题,加上进口产品价格越发的亲民。北京市农产品的自给率较低,需要从其他省市和地区输入一定量的农产品,才能够保障北京市民的需求。但过多的补给又会造成与本地农产品形成竞争。这是一个需要坚持适度原则的问题。
2.农业用地减少,农业转型迫在眉睫
北京市的农业用地面积在近几年持续降低,农产品产量持续减少。农业发展方式面临巨大挑战。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也要求农业转型势在必行。
北京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近五年来持续下降,且下降幅度将近半数。这就迫切的需要北京农产品向高效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减缓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的办法就是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体验型农业。近十年来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下降,但是北京市的常住人口的在连年攀升。人多地少,自给率低,是北京市农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农产品牌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结论
根据北京市农产品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SWOT表格化分析,分别制定四种农产品品牌战略。并对每一种战略采取的条件、产生的后果、预期效果等进行分析
四、总结
企业应对自己的产品进行适度营销。用包装以区别同类产品,用简易的标签,标明产品的特征,也就是制造产品的卖点。辨识度低的品牌特征难以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消费者认可程度最高的宣传方式是通过超市的推广进行,可适量减少在电视广告上的投入,多进行试吃等体验型的宣传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军红,梁桃.晋城市“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07:59-63
[2]任焕珍.推进沁州黄谷子“一县一业”特色农业快速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4,11:57-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竞争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数量竞争阶段、价格竞争阶段、质量服务竞争阶段和品牌竞争阶段。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性因素。自1978年以来,新疆农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其中棉花、甜菜、牛奶、瓜果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从总体上看,新疆农业仍处于数量增长的阶段,品牌意识较弱、品牌管理滞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新疆农业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总结区内外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新疆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市场化――品牌建设的正确方向
思想决定行动,要打造出一流的品牌就必须首先树立起正确的品牌观念。品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其能否给顾客带来他所期望的利益。每个生产经营者都应该明白,顾客只会为“利益”付费,绝不会为“品牌”买单。生产经营者在进行品牌运营时必须做到:产品能够让顾客获得利益;顾客知道该产品能够带来什么利益;顾客认为获得这些利益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必须认识到品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仅有“内容”,“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会成为一流品牌,光注重“形式”,靠轰炸式广告和花里胡哨的包装也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品牌。所以,品牌建设成功的关键在于认识并满足顾客需求。
二、优质化――品牌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产品质量是顾客获得利益多少的标尺,因此,可以说,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品牌的基础。新疆生产经营者历来有“实在”的形象,生产产品时用料“诚实”,包装标识不做假,在消费者中,尤其是在新疆消费者中口碑较好。要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树立“大质量”的观念,积极推行ISO9000、ISO14000、ISO18000等国际先进的质量、环保、社会责任等保证体系认证以及国家相关的质量标准,建立从育种、良繁、生产、包装、运输、储存、销售、服务、形象为一体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农产品的标准化推动优质化。
三、特色化――品牌竞争力的源泉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市场竞争理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主要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新疆有不少农产品,如棉花、粮食、油料等,单位面积产量高、单体生产经营者管理的土地多,产品种植地集中连篇,因而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可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取得竞争优势。但对于大部分农产品而言,其生产的地域性很强,脱离了特定的光热水土条件,产品就会“变味”。此所谓“桔移江北便为枳”。而这种生产的独特要求和产品特色也正是形成差别化竞争优势的条件。因此,保持新疆农产品的特色就成为新疆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的源泉。这就要求,必须适度划分和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地域范围和季节因素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当前新疆部分农产品,特别是某些特色农产品存在着种植地域过大、反季节种植及早季节种植过滥、盲目追求产量等问题,从而使这些产品品质下降,特色尽失,声誉受损。
四、绿色化――品牌国际化的通行证
绿色需求是农业绿色营销的动力,而国际农产品绿色壁垒则成为其外在的推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定繁琐的检验、审批程序等方式来对进口农产品设置贸易障碍,而中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检测标准与国外不能实现“对接”,表现为标准少、标准旧、标准低。目前中国仅制订了137种农药限量标准,而日本新的肯定列表制度仅“暂定限量标准”规定的农药就有734种,二者相差5倍多。以中国输日冷冻菠菜为例,以前一箱冷冻菠菜到日本一个星期左右就可获得通关,但2004年7月后拖延到了35天,原因是日方新增了原本没有要求的材料审核。而且日方要求输日菠菜必须同时附带大批书面材料,用于记载菠菜从种植到出口每一个环节的详细情况,而这些仅是以通关前让日方判断中国冷冻菠菜是否有资格获得检查,并不代表材料齐全日方就一定会检查。大量的附加劳动给出口企业增加了成本,以前山东每年出口日本的冷冻菠菜为4万吨-5万吨,而自2004年7月以来每年1万吨的出口量都无法实现。面对绿色需求的动力和绿色壁垒的压力同在的新形势,新疆农业只有加强绿色营销工作,包括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储运、绿色价格、绿色促销、绿色认证等,方能树立绿色品牌形象,获得市场通行证,顺应时代潮流并取得额外利益。
五、组织化――优化品牌发展的主体
由于中国农业基本制度管理体制等原因,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少数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外,新疆农业从整体上看还处于家庭为主的经营模式阶段,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有实力的品牌发展主体。因此,提高新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优化品牌发展的主体就成为新疆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对接的有效形式,它已成为造就农业名牌的主体和生力军。通过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的运营体制,可以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品牌运营的效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新疆不少地区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二,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创建农业产品品牌的主体是农业企业。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合同形式将各生产者联结成一个整体,农户以股份制或订单的形式与企业形成利益联结体,各生产者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企业提供服务,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并对产品进行质量监控、市场宣传推广等。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或生产者,具有较大的辐射作用与带动能力。目前新疆有国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9家,其中国家级23家、自治区级296家,2009年这些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16.8亿元,上缴税金14亿元。
第三,培育和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构建新疆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平台。市场是沟通生产经营者与顾客的桥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是新疆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品牌农业的基础条件之一。今后3年新疆每年将拿出500万元用于农副产品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初步计划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展会为突破口,在这三个城市建立长期的外销平台,借以辐射华北、东北、华东及华南地区。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新疆中心城市建立和完善立足新疆、服务全国、辐射中西亚的大宗特色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二是借助农产品标准化推动包装化,顺应顾客农产品购买日益追求便利化的要求,疏通农产品进入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卖场的渠道;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以更好地宣传和展示新疆农产品的形象,提高交易的效率;四是建立和完善新疆农产品物流系统,以解决新疆农产品分拣、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中相互脱节的问题。鼓励专业化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应是其中的重点。
六、商标化――保护好新疆农产品特有的品牌资产
农产品商标注册,尤其是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维护和管理是实现产业集群化、培育区域品牌的重要方面。地理标志产品本身就是区域品牌的重要形式,而且受到法律保护,可以为形成产业集群提供客观基础,同时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本身就是对新疆农产品特有的品牌资产的保护。目前新疆农产品中已有涉农产品注册商标9700多件,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13个,地理标志产品32件,中国名牌农产品75个,新疆著名商标138个,新疆名牌49个,新疆农业名牌116个。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不仅带动了产业升级,而且直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如获得中国名牌的若羌楼兰枣业直接提升当地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和田皮亚勒玛乡创立的“皮亚曼”品牌带动了石榴种植的产业化和标准化,惠及82%农户,石榴收入占该乡人均收入的70%以上,直接人均增收900多元。建议今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继续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尤其是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工作。新疆除已经获得批准的产品外,还有许多产品值得申报认定。如棉花、西瓜、雪莲、甘草、阿巍菇、大芸、阿克苏苹果、伊犁蜂蜜、新疆牛羊肉、吉木萨尔草坡鸡等。
第二,尽快制定和完善新疆优势农产品,特别是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的标准,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产品特色和质量。
第三,重点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形象的维护工作,这包括对于不合乎质量标准的产品坚决不允许贴上相关标志,甚至不允许上市交易。陕西周至县为维护其猕猴桃的声誉,不仅在交易市场严查质量,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严禁出县,而且制定了较详细的生产技术标准,并派出农技人员指导农民按标准生产。
第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发展,以树立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
第五,应协调好地理标志产品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品牌(商标)的关系。在保证新疆地理标志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应鼓励适度竞争,支持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开展有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以形成既能调动各经营主体品牌创建积极性,体现其差异化要求,又能壮大和展现新疆农业品牌整体力量的品牌集群。
参考文献:
1、刘志林等.品牌运营理论与实战[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刘杉.“名优特”引导新疆农业又好又快[J].新疆经济报,2010(4).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涵义及发展现状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涵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悄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于90年代中期。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数量迅猛增长,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据农业部统计,2006年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超过15万个,成员总数3870多万人,是2002年的7.2倍,其中农户成员3480多万人,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比200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到2007年底共有2.6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成员总数合计35.1万人。据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3组织的正式成员数少于50户。总体来说,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数量增长快,规模小;地区间存在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发展较快,在西部地区发展较慢,而且规模小;产业分布比例失衡。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小。
人和荸荠协会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例。2006年,由县政府牵头,以发展当地荸荠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陈和镇组建了应城市陈河镇人和荸荠合作社,并得到市民政局的批准,制定了合作社的章程,确定了职责和业务范围,确定了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和领导核心,吸收陈河一带26个组的97家农户为首批会员。合作社目前的运作模式是镇政府-合作社-管理区-农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业务是完善成员档案,制定和完善“无公害荸荠生产技术章程”,做好生产经营规划,沟通成员与成员、成员与合作社、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生产经营经验,广开门路、做好促销和联络经营。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组织管理松散、执行力低下、技术支持力量薄弱、营销方法和渠道单一等问题。
二、人和荸荠品牌建设的状况
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孝感市人和一带产出的荸荠个大、皮薄、肉甜,一直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小有名气,是一个小的具有区域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之一。从人和荸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至今,人和荸荠品牌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一)种植面积和生产总量稳定增长,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荸荠的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6000多亩增加到2010年的1.7万亩,其中张咀村从84.5亩增加到200多亩,先屋村从113.5亩增加到230多亩,种植面积翻了两番左右,总产量也相应翻了两番左右,荸荠种植的规模增加,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一品牌带动多品牌,产品品牌塑造地区品牌
前几年,由于人和荸荠品牌的形成与推广,对地区其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人和地区除荸荠种植这一特色品牌外,还有水产养殖(毛蟹、鱼),这些主要采取承包和外包的方式,而且发展态势良好。
(三)仍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
荸荠种植时由各种霉菌引起的烂根、死苗问题,成熟时的开裂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产量受到影响;人工挖掘、清洗效率底低下;荸荠上市时保鲜困难,容易腐烂,严重影响远销和长期储存。
(四)品牌定位不准确,农户品牌意识不强烈
在人和荸荠品牌建设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坚持区域性品牌的战略,还不断在尝试建设企业品牌的路线,但因为资金、技术难题一直未能成功。同时,由于当地荸荠滞销情况不严重,整个人和荸荠产区品牌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农户满足于自产自销,不谋求整个产区的联合发展和更多的利润,使人和荸荠的发展受限。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品牌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薄弱
协会被作为争取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的工具,并且随着协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的社员的合作意识淡薄,短期利益驱动,“搭便车”心态严重,这样,在协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因为挫折而丧失热情,他们渐渐开始脱离协会,使得协会的发展受限。
(二)沟通不足,阻碍了信息的流通
荸荠协会在推进荸荠品牌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会员与会员、会员与协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长期以来,使得信息较为闭塞,会员、协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三)内部运行不够规范
一是当前人和荸荠协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等方面都还是低层次的。二是人和荸荠协会内部管理制度和“无公害荸荠生产技术”章程不健全,没有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以及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做好生产经营规划,使得人和荸荠协会在品牌建设上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人才队伍不够壮大
目前人和荸荠协会的人才队伍中,传统种植人才占主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较少,实用人才总体上还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人才结构,专业人才的匮乏牵制了人和荸荠协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资金不足和技术匮乏
起初,当地政府坚持荸荠“由地摊走向柜台”的思想,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进行深加工,这一点福建曾今做过,即将荸荠制成饮料,添加相关辅料后,即可保鲜;二是要办厂,但由于量小、无人投资而无法进行办厂。资金上的不足与技术上的匮乏严重束缚了人和荸荠协会发展的脚步。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农民积极与协会合作的意识,消除农民对协会的怀疑。大力向农民宣传协会的作用,根据每个农民自己的经济利益、经济要求,让农民参与民主决策,进行民主监督,使得广大社员在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实践中,得到民主管理的锻炼,逐步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自然就会积极地与协会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协会的作用。
第二,保持信息的流通。为了进一步增强会员与协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可以采取广开门路,联络经营,网络体系促销的措施。为了增强会员与会员之间的沟通,可以完善会员的档案,加强会员横向联系和合作,组织活动,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总结和交流经营经验,并且做好生产经营规划。
第三,整顿协会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做好年度规划,帮助会员经营,进行日常资料整理发放。搞好分工合作:农业技术和农资服务部门提供优质品种、原种和农资,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由加工部门提供技术,加强纵横联系。坚持依法运行:对“七有”(有章子、有牌子、有章程、有场所、有计划、有活动、有实绩)的乡镇提供支持。
第四,加强人才储备,根据协会的机制明确分工。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化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协会对农民进行培训,结合合作社经营的项目,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和农时的特点,通过室内讲授、科学示范与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这样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容易引起农民浓厚的学习兴趣,既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协会也可以为广大农民学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等方面知识提供平台,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等方面得到锻炼,这也有利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其适应市场经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第五,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对外招商投资,或者采用银行贷款等手段筹集资金,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针对技术匮乏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与当地的大学或者科研机构进行洽谈,形成合作关系。一方面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解决荸荠深加工和保鲜等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输入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