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全球化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济全球化趋势

篇1

第一,国际商事仲裁所解决的争议范围非常广泛。在国际民商事领域,仲裁最初适用于海事争议,以后逐渐扩及到货物买卖及其运输、保险、支付中所发生的各项争议。本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在国际上兴起了各种引进外国资本的形式,仲裁又扩及到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等领域。与此同时,国际性的服务贸易、商事、租赁、咨询、工程许可、融资、银行、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的转让等民商事活动日益频繁,由此而发生的争议也逐渐采用仲裁的方法加以解决。

第二,世界各国关于仲裁的国内立法日趋统一。各国的经济贸易体制尽管千差万别,但在仲裁制度方面是趋于一致的。特别是在1985年6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对市场经济各国的仲裁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国家按照示范法的规定代替了原有的仲裁立法,有的国家甚至以示范法为蓝本只对其稍加修改而直接移植使用。从1985年到现在十几年间,世界上有二十多个国家修改或制定了仲裁法,掀起了仲裁立法的。

第三,有关仲裁内容的国际公约逐渐增多。一国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能否得到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直接关系到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影响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国际社会首先从统一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入手,联合国在1958年6月制定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统一了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条件和执行程序。该公约组织截止到1998年9月己有145个缔约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该公约已经成为国际私法领域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国际公约之一,也为全球化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仲裁领域比较重要的公约还有1961年的《欧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1965年的《关于解决各国和其他国家的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1975年的《美洲国际商事仲裁公约》。

篇2

全球化和区域化都从不同领域和范围推动了上一世纪已经兴起的科技革命进程、全球范围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区域安排内的科技开发分工。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产业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中已成为关键;二是全球化和区域化安排实现了高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全世界的扩散和转移;三是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主的新技术将逐步与传统工农业结合,形成新的产业增长周期。

2、全球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全球化和区域化在相关领域引起了革命性变化,实现了产业的重组,并购企业跨越国界、洲界和产业界限,各种虚拟的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使经济的二元特性具有了新的涵义,以万亿美元计数的虚拟经济使机械化大工业变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从GATT到WTO,从APEC清迈宣言的相互货币支持到欧元启动,世界已经创造出了130多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方式。全球化和区域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结构。

3、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刻的影响。

各国、各地区间经济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状况使全球化的进程只能是次优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区域化方式虽然基本上解决了体制内的最优安排,但由于它严格的排它特征,使之与非成员之间又形成了新的贸易与投资壁垒。但从总体上和发展进程上,经济区域化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性补充,而且在结果上,区域化最终将促进全球化,已有的区域化实践已经证明,区域化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消除,扩大了成员间的贸易,其进一步的结果是随着相互间市场的开放,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和最优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增加对区域外产品和生产的需求,到这时,区域内经济就需要跨越区域界限与区域外经济交流,或者是扩大区域化的范围以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

随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的规模、数量将在区域内和全球范围内同时增长.由于生产的跨国特征与全球经营,使全球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增长将更大面程度地依赖于贸易。

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二者又与全球化和区域化相互促进。为追求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出现了各种区域化与全球化方式,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贸易与投资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贸易与投资的发展。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的不断完善,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将表现得更为充分。

区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将导致金融风险加剧。为满足和适应生产与贸易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各国普遍在金融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开放市场。金融自由化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随着经济金融化的不断演进,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活动为生产与贸易带来便利的同时,国际金融的风险也同步增长。相对于软弱无力的国际金融监管,如果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极有可能。

区域化通过区内优惠安排实现了区内较为充分的合作,但却造成区域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领域和市场范围,而且还表现在优惠安排的攀比与竞赛,这最终必然导致区域组织间差别的缩小,竞争的结果使其中一些组织消亡,而另一些组织则在不断壮大,作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更接近全球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多次磋商,乌拉圭回合、GATT向WTO的转变,虽然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还是完成了向一揽子贸易自由化的过渡,这构成了本世纪全球化进程的坚定基础。

经济的不均衡性将会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发展而更加突出。在全球化与区域化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以其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重组,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和超额利润,由于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以及新技术革命的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生产国际化,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回旋余地极为有限。并且,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体制则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将更加突出。

应对之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以其深刻的影响作用于各国经济,那麽,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该如何作为,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应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包括贸易依存度和投资开放度,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微观经济主体进入国际市场创造宏观环境。

其次,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进技术和管理,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进入能力和占有份额。

第四,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使各成员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面对较为频繁的外部制度的影响,内部制度冲突的机率与风险不断加大,存在着管理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在短时期内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势研究及时提出对策。

篇3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济全球化这个词语已经越来越备受各个学术界专家以及国内外舆论界关注。在这个新趋势下,我国加入了WTO这个组织,也逐步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势中。要想全面的分析经济全球化这个新趋势,就需要从世界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这个词语。就比如说,自从经济全球化以来,各个产业链也把各个国家联系起来,一件产品已经演变成由多个国家生产。就比如说一架飞机,它的机翼、机舱、油箱等等都由不同的国家生产,再比如说一辆汽车,它的各个零部件也都是由各个不同的国家产生的,这些国家都分别对某一零部件有较好的生产技术。所以说现在一件产品很难说清它到底是哪一个国家产生的。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在一天一天的加强,比如说“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的连锁店多之又多,并且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等也慢慢的走向了世界,比如说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中国的海尔电器不也是备受着国外人事的喜欢。正是因为这样,又有越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组织加入了世界贸易这个大组织,它就像一个大工厂,而各个小小的国家就是构成这个大工厂的小车间。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的人民就会觉得世界好像变得越来越密切了,也变得越来越小了,人们的购物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了,所以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经济也逐渐的实现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

“全球化”这个词语最早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济学家在二十世纪提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开始就被世人接受的,它也是一步一步逐步走向世界的,是在各个小国家逐渐的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被世人接受的。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在慢慢的走向一体化,全球化,同时也在走向市场化、开放化。他们在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也在慢慢的互相融合,互相趋近,都在向着经济一体化慢慢的靠近,并且在融合的过程中慢慢的提高,各国的经济贸易也在慢慢的相互依赖着。它的相互依赖性不仅包括着生产过程,还包括着生产要素跟产品的技术过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的科学技术也在逐渐的相互交融,各种信息也是相互交流的,所以伴随着科技的一体化,经济也在慢慢的一体化。跨国公司也在逐步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在逐步扩大自己的产业,把自己的产业植入别的国家,与别的国家共同创造出一个一个新的产品。

经济一体化是跟经济全球化是不一样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顶端的结果,达到经济一体化之前,必须使所有产品的流动障碍消除掉,使这些产品能够在各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还有在达到经济一体化达到之前,各个国家的文化信仰、等等也是消除产品流动障碍的根本所在。所以说就目前来看,经济一体化正是各国共同奋斗的目标。

三、经济全球化所具备的特征

经济早已不单单的只与经济相连着,经济也越来也越与文化、知识更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着,我们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把各个国家联系成一个大大的网络,把地球这么大的星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庄”。把一个一个相隔两岸的国家联系到一起,曾经的它们相隔万里,现在的它们彼此相依,这就是信息技术给经济全球化提供的便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还包括着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贸易与金融的自由化。生产的国际化就是指生产一个产品,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它所需要的各个零部件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分工不同,但却都为了生产处一件合格的产品。

全球的产业都在发生着非常大的转移,并且这个转移的过程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个转移的过程表现在各国的外资越来越壮大,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越来越多的外企到中国推销产品,却不愿意为中国产品投资,所以日企能否在中国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投资化比贸易化似乎更加重要,以前的中国非常注重出口,并没有注重经济全球化,但是现在的中国开始注重外资的引用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毋庸置疑的是,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如金融风险的增加、产业结构的问题、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各类极端思想的浸入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开始飞速发展,虽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会把一些产业移到像我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浅谈虚拟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6(20).

篇4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如拉丁美洲、亚洲的金融危机的出现。因为全球化过程中对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国内的,而且有国际的,并受国际影响较大。在这一点上应有充分的准备。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也要求世界各国在体制上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我国在金融领域中应加以防范,否则就有可能出现金融风险。

2.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削弱一些国家的经济,使一些国家必须放弃一部分经济。如欧元的启动,使欧洲各国的货币统一,实际上就是这些国家的货币权力的丧失。对某些国家来说不仅其经济削弱了, 而且资金、人员、物资的自由流动,作为国家的象征的也在弱化。我们加入WTO后,市场要逐步开放,地域也要越来越大,开放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要对国外资本、商品进入国内市场进行限制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种情况是好还是坏呢?它对经济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呢?总体来看是好的,应当从我国十五大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来考虑。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一国经济、对整个世界、对整个人类资源的分配是有利的,它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原则是市场化,市场化的原则是竞争。而各国经济实力、竞争条件不同,有的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而有的处于不利地位,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优势明显,从中获利较多,国际市场上也是以平等的条件来掩盖不平等的事实内容,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最终会造成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4.经济的全球化对金融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全球化以后,资金、技术、人才等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会引起许多不确定因素,再加上体制上的摩擦、矛盾、漏洞等,需要加大监管的力度。如对外汇的监管。在这方面从目前的情况看漏洞是很大的,造成外汇储备数量的虚假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骗取退税, 中国存款利率低,将外汇收入存在国外而不拿到国内,隐瞒真实情况等,尽管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力度不大,需要加强在金融业务领域监管的力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5.对待经济全球化要面向矛盾,不要回避矛盾,要面向挑战,这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不加入就会被排挤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道路之外,这对我国是很不利的。(1)不加入就不能利用国外资源、市场,发展本国经济;(2)若不加入,本国的资源也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3)不加入就不能利用国外的技术成就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使本国的技术停滞,技术进步受到很大影响;(4)离开经济全球化,体制改革就有可能会偏离预期的目标和方向。从当前来看,国际惯例主要是市场经济,它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不这么做是不行的;(5)若离开经济全球化,企业本身的素质也不能提高。表面看来是对企业的保护,实际上是保护了落后,限制了发展。如银行业,如果没有外资银行的介入,我们国有银行的质量就很难提高,如服务态度、服务项目、信用卡的使用等方面,都有待于改善。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间题多多,值得研究。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要想脱离开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摆脱与别国和地区的经济联系都是不可能的。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两只轮子,其变化的速度充分揭示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慢。世界贸易组织对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深入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商品和劳务在本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实行经济联合,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各成员国(地区)的经济构成统一体。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成员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之兴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在于一体化组织内部实行统一的、自由的优惠政策,对外则采取一致的、不自由和不优惠的经济政策,从而扩大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如欧盟所实现的统一市场,其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就远远低于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最后协议所达成的关税水平;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在计划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为零。显而易见,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大的益处便在于由于其内部关税壁垒的降低而使其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大获其利,自由贸易的障碍得以清除,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化,从而导致一体化区域内部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因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奏,是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现实选择。

3,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金融自由化。货币和金融推动着投资和贸易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金融国际化的基本发展趋势已较为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具体表现为:其一,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一方面更多的本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另一方面,将有更多的外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将使国内金融机构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其二,各国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趋同。金融自由化的结果必然使各国在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结构上本国的特色逐渐淡化,而更趋同于遵循国际性金融机构制定的法规和监管准则,使本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结构的设计具有国际化色彩。其三,金融机构跨国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银行和非银行机构越来越多的通过合并和兼并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同时由多国银行联合组成国际联合银行和不同国籍的银行间建立国际联络网,也进一步实现了跨国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其四,金融监管国际化。随着金融机构跨国经营日益增多,金融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对这种全球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单靠一国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这就使得金融监管也随之走上了国际化道路。由此可见,从放松金融管制到推动金融自由化再到金融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就使得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

4.跨国公司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主要表现在:其一,跨国公司“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极大地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依存,尤其是现代跨国公司,其传统的海外各分点,相互独立的组织方式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得以革除,而更大程度的引入了跨地区的一体化因素,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将其各职能部门安排分配到最有优势,能最好实现公司全盘战略的地区,公司再通过网络集中安排研究与开发、中间产品的筹供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工作,这样有助于生产专业化和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其二,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成为当今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一方面同一般企业一样,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直接从事世界范围内的进出口;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内部即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易,大大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其三,一种新型的更高层次的跨国公司的形式,即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它打破跨国公司国与国的界限,使领导层国际化,这一新型的跨国公司形式的出现,无疑将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由此可见,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和跨国公司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和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当今世界各国呈现出一种更广范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趋势。

三、当前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回避矛盾而要迎接挑战。面对现实,究竟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呢?

1.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今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引起一系列的、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转变,现在一些习惯的东西要逐渐抛弃,不习惯的东西要逐渐适应。历史上中国的适应性是比较差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转变时期思想往往跟不上。

而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要求适应国际上的惯例。所以,经济全球化不仅要解决思想意识问题,而且要解决对外来思想的承受问题,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都必须重新认识。

2.在体制上必须加快与国际接轨。如果我们的体制与国际惯例相差很大,就很难与国际经济接轨。这次我们加入WTO对我国最大的好处就是要淡化中国特色,强化国际惯例,要经济全球化,犹如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要按国际惯例来进行比赛、讦判。

3.在企业素质上要大大提高。尤其是大企业、上市公司,都要按国际的原则来进行运作。目前我国的B股、H股的经营不是很好,就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是国有企业转变的,不可靠;为何一些人曾经反对中国加入WTO,就是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运作不规范。因此,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急需提高。

篇5

面对经济全球化,企业管理正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新趋势:

一、营销管理的精细化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企业有在外国市场崭露头角的,也有发展失败铩羽而归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营销管理过于粗放,缺乏针对性。所谓营销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细化客户管理、强化产品需求,构筑起总部领导下各区域营销团队自主经营,分散营销的管理模式。企业要适当的放权于当地营销网络,避免市场信息传递不及时或失真影响营销人员的分析决策。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精细化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最大限度的提高客户满意度,并以此维护客户系统、建立口碑,推进企业营销管理的良性运转。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

在生产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关键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同时还是最不稳定的因素。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子分公司在不同的国家和区域落地生根,我们常常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用人策略。这时应当注意将当地的政策和文化与我们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一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的视企为家。除了薪酬留人外,更应为企业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培训,满足不同个体的自我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注重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跨国经营管理人才,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懂外语,还要熟悉国际贸易法和惯例,这将大大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益。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将成为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三、产品管理的规范化

当今世界,市场需求变化多端、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的核心技术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产品管理的规范化刻不容缓。首先,不同国家地域有不同的国家标准,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行业标准,每进入一个市场,都要详细了解当地的产品标准,确保产品能够通过当地的标准检验。这也对我们的产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市场分析、产品、产品推广和产品周期管理都要在标准下规范实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其次,及时的整理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根据企业的需求尽快完成申报,因其有地域性的特点,企业应结合所处市场情况区别对待。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的成果体现,也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直接代表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是获取客户信任、树立企业品牌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助力。

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全球化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金融环境,利率市场化和地区金融管制导致财务风险加剧,我们要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按照规定标准开发统一适用的财务信息管理软件,做到各级机构之间的财务数据交换能够畅通无阻,并利用数据做好财务预算、计划、控制及分析等各项工作。要积极对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建立统一、完善、共享的财务管理平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更好的协调企业各部门和单位,更好的控制日常经济活动,高效配置资源,规避经营风险,考核业绩指标,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跃上新的高度,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提供经济保证和支持。

五、风险管理的制度化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风险管理尚不成熟,很多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近年来,各大型国企应国资委的要求、上市公司应交易所的要求,已经启动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以制度的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规范,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贯彻风险预控的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为企业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它的制度化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保障。

六、战略管理的最优化

篇6

在经济全球化整体格局下,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核心组成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多边贸易的谈判以及贸易争端的解决上都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比较恶劣,各国经济表现相对疲软,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多层次和多种类的问题,多边贸易谈判越发困难,原定部分自由贸易区域的计划落实不理想,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框架遭遇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发达成员国通过自身优势和对贸易规则的利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使用不同手段逃避既定义务,保护本国利益,这严重破坏了WTO的精神和原则,导致多边贸易谈判的内容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整体框架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各国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环境比以前更加复杂,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贸易挑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局势、新需求等都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推动了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出现,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我国的外贸水平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趋势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精细化分工的结果,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交换的过程。由于各国的政治环境、法律法规、货币制度、物流技术、语言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国际贸易非常复杂。但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经济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开拓国际市场的意愿非常强。国际贸易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不同国家和利益集团的角斗,形成新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跨国企业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交易集中度呈现上升态势,国际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显著。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跨国企业生产投资持续扩大,盈利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无论是在数量还是体量上都在快速增长,这也使得全球生产、投资和商品的大流通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公司在参与全球精细化分工中,在寻找新的定位,并在这个过程形成新的战略同盟,国际交易市场统一性增强,助推了世界经济市场的竞争和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垄断了国际创新技术和贸易技术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也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由于信息互联技术和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跨国企业的经营更为便利和高效,跨国企业现阶段都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面对国际市场,尽力提高市场份额;对于内部管理,则利用新技术大幅提升运营能力。未来一段时间,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会更加凸显,话语权将会更加强大。现阶段,跨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力量,在贸易交易市场的占比不断稳步提高,交易活动也更加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会对国际贸易的结构形成以及贸易集中区域分布产生重要影响。跨国企业的全球性投资加大会是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重要表现。

第二,经济体之间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各经济体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自由化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世界各国经济比较低迷,但是全球国际贸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见表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际贸易增长率为2.8%。2015年,全球经济依旧脆弱,国际贸易环境还是不够景气,但是,经济体间的贸易活动仍然频繁。自由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不可阻挡的趋势。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全球分工更加细化,分工形式出现新变化。世界经济和分工的变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模式和交易方式也发生转变,从而使得国际贸易表现出新趋势、新特点。外贸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而,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趋势,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趋势策略世界各国、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各经济体和贸易集团间的壁垒在增多,各国对贸易利益的争夺非常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长期通过各种不公平的手段来加速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同时利用先发优势在WTO框架下制造贸易壁垒,人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和冲突。贸易与劳动标准、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汇率等问题都已列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明显。根据WTO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G20集团推出的贸易限制措施,有80%左右仍然在实施,对全世界约4%的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形成影响。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下损失最严重的国家,根据商务部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贸易利益的分配争夺正在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对于贸易市场的竞争也显得非常激烈,各种经济体间的贸易利益之争相当残酷。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多边贸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多边贸易机制表现更加灵活多样,为各国贸易构建了基本架构。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基本都不违反多边贸易的约定,反而表现出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支持。这些主要体现在:各国都是在利用多边贸易机制的游戏规则来实施贸易保护;通过多边贸易协定来保护成员国的利益,排斥非成员国。多边贸易协议是各成员国所协商签订的多边贸易规则,所以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力比较局限,更多是依靠成员国间的信用来维持正常运作。世界经济处在稳定增长时期,各成员国都能通过贸易自由化来实现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所以积极维护多边贸易协议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当全球经济发展处在低迷时期,各成员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对于贸易保护必然会抬头,从而形成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和冲击。现阶段,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然存在不确定,但是各国贸易措施还不会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毁灭性冲击,另外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前景的不明朗,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长期挑战多边贸易体制,从而影响到国际整体贸易体系。各国、各经济体对于贸易市场的争夺已经非常白热化,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绿色贸易异军突起,国际贸易被赋予绿色概念,绿色贸易潮流势不可逆。伴随环境日益的恶化,全世界对于保护环境的共识愈加认同,“绿色”成为环境保护的主题。各国对于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而各国消费者对于保护环境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绿色消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消费趋势,绿色贸易则由此产生。经过近年的发展,绿色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保的理念认识更加深入,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愿意选择资源绿色的产品,绿色消费成为绿色贸易的基础。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的兴起,优化了国际贸易的交易结构。从联合国数据显示,绿色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资源消耗严重的商品贸易则出现了下降趋势,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为环保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有利保障。环保产品由于其性能和技术,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从资源密集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为主,而绿色商品的国际贸易日趋成为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日趋多元化,网络贸易发展迅猛,国际贸易效益显著提高。伴随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逐步多元化,依靠网络完成的贸易正在高速崛起。网络贸易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不同地区和经济体所进行的贸易和商务活动。国际贸易所需要的所有环节,包括交易的前期沟通、合同签订、商品或者资金的交割、物流环节以及售后服务等都依靠网络平台来完成。而目前网络贸易商品还主要集中在无形产品,比如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实物贸易则主要是前期沟通咨询、合同签订以及资金的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上完成,实际的货物物流等还是需要传统渠道。网络贸易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各经济体的重视,都出台了或多或少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网络贸易发展的增长比率非常快速,网络贸易能够有效提高国际贸易的效益。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比如交易成本较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约束,网络贸易的应用普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场革命,对于贸易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在国际贸易总体保持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网络贸易却强势增长。传统贸易交易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电子商务为方式的网络贸易能否成为争夺贸易市场的利器,受到了各国和各经济体的高度重视。由于网络贸易的高效性,网络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成为国际贸易最重要的交易方式之一。第五,国际贸易尚未从危机中恢复,对个别贸易大国的依赖性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贸易相对低迷。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造成重创,国际贸易量急速萎缩。经过各国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全球主要几个国家经济得到了稳定复苏,全球贸易得到恢复。《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贸易保持低速增长,然而受到欧洲经济低迷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会受到较大拖累。世界贸易还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世界资源的配置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015年,美国经济恢复比较明显,失业金申领数量创下近年来的低位。而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增长都较为稳定,这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基础,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际贸易将会持续向好发展,尤其是主要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明显。由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国际贸易将会持续恢复。其中,贸易大国之间的互动将会推动全球贸易迈向全新的增长时期。第六,国际贸易整体结构优化,贸易向高端化发展。国际贸易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此次金融危机对西方国家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是欧洲国家,新兴发展中国家则仍然保持较强的活力和较为稳定的发展。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恢复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贸易市场快速壮大的新力量,世界贸易格局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国际贸易参与者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特点是第三产业全球化,而第三产业全球化正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模式,并在影响各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竞争地位。第三产业正处于发展的蓬勃时期,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保持较高速度的上升趋势。在第三产业贸易中,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商品和服务日益受到全球贸易的关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端化调整。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趋势的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波动期,近年来经济持续保持增长,但是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结构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原料在国外,而且市场也在国外,我国是典型的贸易大国,所以我国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同样也将遇到国际贸易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分析近年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和全球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对于我国而言,在目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我国外贸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制定我国外贸战略,把握国际贸易的机遇,主动提高开放水平,引导国内企业走出国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水平和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抓住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有利环境,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关键。

(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会随着某个国家或者经济体的意志而停滞不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大环境、大形势和大格局,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要求,为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先导优势。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局势,我国外贸水平的提高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我国更应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水平,准确判断现阶段国际经济的发展走势,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以更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国际贸易的竞争和合作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国应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进行国内资源的整合,以形成更强大的国家实力。同时,我国应该加速推动外贸机制的改革,积极按照WTO原则和规定进行落实,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此外,我国还要注意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更深层次地推动区域贸易的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二)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

近年来,我国经常遭遇贸易摩擦是由于自身和外部双重因素的作用所导致。自身因素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价格优势为主,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另外,我国出口贸易的比例非常高,对于贸易伙伴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非常明显。在外部因素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是时下各国经济增长重要的支柱,各国都会想尽办法为贸易保驾护航。我国是国际贸易大国,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有着巨大的危害,部分别有目的的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经济利益,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贸易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应该健全反贸易保护的协调体系,提升贸易摩擦的应对水平,通过多种手段抵制和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全面剖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制,熟练掌握贸易救济措施,尽力减少贸易摩擦给我国外贸造成的损失,提高我国贸易水平,保持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我国现阶段面对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衍生的效应,所以针对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积极抵制和打击,而另一方面需要实质性地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只有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我们所面对的贸易摩擦才会进入新的平衡阶段。换而言之,贸易摩擦和保护主义将会是我国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新常态。

(三)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和提高商品质量

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和产业升级阶段,这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目前以“进口原材料,初加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这是相对低端的国际贸易交易,我国需要调整和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我国外贸应该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向知识、技术和服务密集型商品转变。同时,进口方面,我国应该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技术。我国外贸结构调整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只有将贸易结构进行逐步优化,我国贸易质量才能进一步提高,加强产品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贸易风险抵抗力,确实推进外贸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推动网络贸易发展并加速电子商务普及

根据国际贸易对网络的需要,电子商务作为网络贸易的重要方式,我国需要加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对消费品行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国家应该扶持其他行业的企业推动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发展,拓宽企业的推广渠道。另外,我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推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始终保持我国网络贸易技术的前沿性和可靠性。由于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的新趋势,网络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网络贸易法律法规,以维持我国网络贸易的合法运作。

(五)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并实现跨国经营

国际贸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公司作为载体来完成,因此跨国公司的经营发展对我国外贸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已经有部分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企业竞争,然而我国跨国企业整体不论是体量或者竞争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我国需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丰厚的利润,企业的跨国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意义非同。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际贸易有效地承载了各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对我国而言,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国经济实质上作为一个挑战者,正在挑战全球原有的经济利益体系,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面临诸多的阻挠和问题。伴随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明确性加剧,我国与其他国家和经济体间的贸易矛盾会更加突出。我国清晰明确的贸易战略关乎自身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我国与贸易伙伴国在贸易全球化调整中的利益分配,同时会关系到国际贸易体制的调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握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才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颖,黄日星,张涛.国际贸易绿色发展新趋势[J].中国商界,2010(2)

2.林玉洁.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3.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3(11)

4.买梦阳.我国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篇7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5-0087-06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所处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变的更加复杂,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自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而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团体对于战略管理监督的需求导致了战略审计的兴起。

现在企业审计由经营审计向战略审计的转变, 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全球化经济视角下,内部审计以战略审计为核心可以有效地提高战略决策的强度和战略执行的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组织价值增值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能力。

一、战略审计概述

(一)战略审计的概念

战略审计由艾贝・肖克曼教授于1959年提出,是由市场营销审计概念演变而来的。目前对于战略审计的概念,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战略审计是对于一个企业经济福利(Economic Welfare)具有重大影响与价值的因素所做出的整体评价;第二种,战略审计是计划过程与流程的重要工具,是企业制定战略之前必须进行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分析、以前战略实施过程及效果的评估等等;第三种,战略审计作为企业战略控制与评估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用于评估与监督公司的管理绩效。

而国内对于战略审计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战略审计既不同于传统的内部审计,也不同于一般的数据分析评价,而是一种以被审计公司的战略管理活动为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综合的、系统的、以及独立的核查,从而改进企业战略管理效果的一项活动;第二种,战略审计是由独立人士开展的对各层次的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战略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分析、评价以及监督。

国外侧重于将战略审计作为一种工具,为公司管理与决策层提供有关公司内外环境的分析性信息,评估既定战略的实施效果;国内主要侧重于对战略审计活动的说明。笔者认为,战略审计应是由独立第三方开展的对企业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分析与评价,并将审查结果传递给企业管理决策层,履行受托管理责任,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的科学活动。

(二)战略审计的两个研究视角

战略审计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视角来开展的,一个视角是战略审计的管理观,以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目的的研究;另一个视角是企业战略审计的治理观,以完善公司治理为目的的研究。基于不同研究假设的治理观与管理观,在战略审计的目标、主体、职能、内容与范围等多个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

1.治理观

战略审计治理观主要是根据以下前提:所有者和管理层的目标期望是不同的,由于信息存在不对称现象,管理层有可能在战略活动中实行机会主义行径,从而损害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所以,必须采用战略审计增强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监督,以保证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

(1)审计目标。治理观认为,战略审计的目标就是保证符合所有者和其他利益团体利益的战略能够被有效地制定并恰当实施。

(2)审计主体。治理观认为,战略审计的主体是由独立董事领导的审计委员会、外部审计师等构成。

(3)审计职能。治理观认为,战略审计执行时的主要职能是对战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

(4)审计内容和范围。治理观认为,战略审计的内容除了包含战略审计所依据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等方面外,还包括对于战略决策过程的审计程序以及各个利益团体等方面审计;战略审计的范围包括战略执行的部门以及战略的制定者。

2.管理观

战略审计管理观主要是根据以下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企业经营内部及外部环境是高度不确定性; 二是企业管理层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战略管理活动需要专业人士分析信息,评估效果。

(1)审计目标。管理观认为,战略审计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战略制定效率和执行的绩效,从而帮企业增值。

(2)审计主体。管理观认为,战略审计的主体主要是内部审计部门、战略管理活动相关的管理及咨询人员等。为了更好的实施战略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有足够的权限,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

(3) 审计职能。管理观认为,战略审计的职能是信息分析、咨询、评估,并通过对信息分析、咨询、评估活动为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 审计内容和范围。管理观认为,战略审计的内容应包括所有与战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料,不但包括财务资料,还包括非财务资料,一定程度上,非财务资料比财务资料更有价值;审计的范围则包括企业的所有管理层次和一切重要经营管理事项。

二、战略审计研究现状

(一)国内战略审计研究现状

国内有些学者研究了战略审计的治理作用[1-6],主要观点有:第一,主要为增加或创造价值、治理机制的完善和传递信息及公司治理中的内审,可以弥补外审的缺陷等。第二,从受托责任与“四基本主体”结合的角度考察战略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第三,体现在服务于其他的治理主体。

关于战略审计的功能,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有:第一,战略审计的基本功能本质上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比如于吉安[7]认为战略审计必须既要反映战略的内容,同时也要起到监督管理的功能,那么就必须立足于战略管理理论,从战略内容审计、战略管理审计和战略主体审计这三个方面构建战略审计架构。第二,战略审计的核心功能是价值“增值”而不是“查核”,确证和咨询职能的发展是随着战略审计增值目标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第三,战略审计功能有控制、监督、评估、咨询和保证功能,战略审计将来必然是风险导向管理型内部审计,只有风险导向管理型内部审计才可以为企业增加价值。

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可借鉴资料有限,战略审计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萌芽状态。

(二)国外战略审计研究现状

关于战略审计的治理作用,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有:第一,Ohta[8]认为有效的内部审计对财务报告的出具有巨大的作用,财务报告的错误程度与是否恰当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关。第二,Morton[9]研究了公司治理体系由四个“基本主体”构成,重点关注战略审计这一主体是如何通过发展与其他三个主体的关系来进行公司治理的。第三,Hofer等[10]发现战略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包括监控、评估和分析组织的风险与有效控制,同时检查和确认数据与政策、程序和法律的遵循。

关于战略审计的功能,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有:第一,Cheng et al.[11]认为战略审计利用独立评价功能可以评估公司的战略管理活动而为公司服务。第二,Hurreeram[12]发现战略审计可以运用它的特有功能来有效履行企业内部审计的受托责任。第三,Gilmour[13]认为战略审计检查和评估战略管理内部各项活动是它的基本职能,战略审计不应停留在绩效审计现状,而应上升到战略风险管理层面。

国外战略审计研究比国内较为成熟,但仍未对战略审计的研究主体、研究目标、研究范围以及内容等基础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总体而言,国外战略审计研究仍处于初期。

三、战略审计发展的SWOT分析

(一)战略审计的发展优势分析(S)

从2000年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即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截至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准则体系的框架。

除了内部审计准则体系,战略审计发展还具有现有内部审计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战略审计是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审计人员对于企业内部的情况有着切身真实地了解, 系统的分析企业的文化、经营环境、财务状况等战略管理的每个环节,将企业战略与审计目标结合,从广泛而独特的视角开展战略审计工作。其次,战略审计扎根于战略管理活动的内部,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时效性。战略审计人员更多地考虑战略管理活动的长远利益,可以高效而有针对性地为战略管理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审计,更关注过程。

(二)战略审计的发展劣势分析(W)

关于战略审计独立性的界定比较模糊。战略审计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控制部门,在管理层授权下对各级管理部门服务,并且要独立于它所实施控制的管理层。实施战略审计,既要战略审计人员独立于被审计活动之外, 又要战略审计人员提出恰当的建设性建议。

战略审计以及现有内部审计权威性低。企业的审计部门不应该隶属于财务部,也不应该隶属于总经理,而应设立单独的战略审计部;此外,组织成员号召力不足都是造成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内部权威性低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内部审计师协会还是一个半官方的机构,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不是十分到位,还没有真正的能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一个坚强的后盾。

开展战略审计人员素质不足。现在的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范围大多限定于财务审计方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来自财务部门,知识储备比较单一,相对缺乏生产经营管理、经济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系统化的知识,从而导致了审计方法的滞后,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与情形。

(三)战略审计的发展机会分析(O)

现代组织机构所处的环境对战略审计有利。现代组织机构规模不断扩张,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组织机构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同时战略审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4],在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推动下,不断颁布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利于促使战略审计更加良性发展。

审计活动信息化为战略审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战略审计运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通过实现战略审计网络化和信息化,可以建立以战略审计为主体的企业战略管理监督、风险评估及相关的控制机制。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战略审计机构能与战略管理活动涉及的各部门进行有效地协调与沟通,更好地发挥战略审计的作用[15]。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为战略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趋势要求我国必须与世界加强联系,积极融合到全球化的进程中。这种趋势对战略审计的发展极为有利,全球经济一体化后,涉外企业项目审计标准和审计依据与国外相一致,实现审计信息的同步共享,这对我国战略审计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四)战略审计的发展威胁分析(T)

固有传统审计观念对战略审计的威胁。一方面,强化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以及效益意识,为适应审计事业的发展变化,不断转变审计观念,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做到立足微观监督,着眼宏观服务。另一方面,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审计方法的同时,努力改进审计工作模式,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积极探索绩效审计,审慎推进审计结果公告。

体制环境对战略审计的威胁。一方面对于市场机制的挑战,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是约束市场主体行为的主要力量。在资本市场上,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对独立性威胁因素的约束力,在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有效的价格机制下,市场能够识别高质量的审计。另一方面对于政府监管机制的挑战,市场不可能完全有效,需要政府提供适当的监管并加以纠正,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以及监管。

四、战略审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缺乏统一规范的准则和制度。战略审计没有统一的准则和规范。公司战略审计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准则和规范体系,企业战略审计人员在开展战略审计时依旧缺乏操作性的指南,基本上是根据潜在职业判断来开展工作,这也就成为了制约战略审计发展的因素之一。

2.审计专业人才的匮乏。战略审计人员不仅应是财务会计方面专家,而且也要具备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相关知识,包括掌握控制、公司治理、风险和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现存的优秀、合格的战略审计人员相对而言严重匮乏。由于我国的审计一直以财务审计为主,大量合格、优秀的专业审计人员目前都在事务所。审计人员从事战略审计方面的能力欠佳影响了战略审计的进一步开展。

3.缺乏独立董事参与,审计与战略管理结合度不高。目前,战略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企业重视,但战略管理与审计的结合度明显不足。独立董事由于丰富的知识经验,可以对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进行有效地分析、评估和监督,但由于独立董事在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和我国对于独立董事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得他们现实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局限。现阶段,独立董事大多来自于研究机构和高校,因此缺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经验,而且我国对于独立董事实行固定薪酬,没有开展与绩效相联系的薪酬机制,使得独立董事参与战略审计的积极性降低,不能有效的为企业增值。

(二)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与制度。现阶段,企业战略审计正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还没形成有统一的准则和规范体制,从而制约了战略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对此,政府机关应该与行业协会积极协商制定企业战略审计准则及统一评价机制,从而促使战略审计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2.培育高素质审计人才。上市公司战略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是一名优秀的审计人员,又要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审计人员不但要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运作状况,还要关心企业外部的环境变迁、行业变化等。上市公司应下功夫培养一批独立客观、拥有发散性思维、熟悉企业内部文化、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的专业审计人员,为企业开展战略审计创造高效条件。

3.加大独立董事对战略审计的参与。考虑到独立董事自身的局限,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整独立董事队伍的来源和结构、建立独立董事相关协会等机构组织、加强独立董事的资格认证和培训等相关事项来提高独立董事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鉴于我国独立董事固定薪酬的特点,管理层应对独立董事适度采用与公司绩效相关联的弹性收入和股权、期权相结合的方式,使独立董事积极参与战略审计活动,从而有效的为企业增值。

五、战略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战略审计由合规型财务审计向管理型审计转变

根据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内部审计为管理导向型或偏向管理导向型,以增加企业内部审计的附加值;另有约40%的企业把自己定义为介于合规导向型审计和管理导向型审计之间,纯合规财务型或偏合规财务型的企业只占了不到调查总数的30%。由此可见,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在大型企业内部审计职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而管理审计的业务将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

(二)从事中、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发展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战略审计要做到的事中、事后审计与事前审计相结合,发挥好防护性、建设性作用,把审计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三)从手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发展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手段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查账审计逐惭向信息化审计过渡。审计信息化是审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将使战略审计工作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审计信息化还将使审计人员的作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审计手段实现电子化并逐步发展到网络化,是审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使财务报告实时生成,缩短会计报表编送时限,另一方面使审计人员能够即时地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成为可能。

(四)职能组织由分散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变

战略审计职能的集中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执行较为简单的标准化审计流程,同时确保企业更加有效地部署内部资源。问卷调查显示了内部审计职能基本集中或完全集中管理的企业占了调查对象的75%,仅有四分之一的企业采用了分散式或较为分散的内部审计职能体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国际大型企业都选择了对其内部审计职能进行集中化的管理,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内部审计资源的调动,也增加了内部审计在企业内的独立性以及公司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管控。

(五)内部审计人员从单纯的会计人员向复合型审计人才转变

为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战略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战略审计人员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与财务、行为科学、经济学、经济法规、定量分析法、会计与管理制度、程序设计、计算机基本操作,基本知识包括市场营销、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我国的战略审计人员结构必须改变,未来的战略审计需要更多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时现. 战略审计: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新选择[J].湖北审计,2003(6):4-6.

[2]彭正新,李传昭,李华. 建立战略审计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J].江苏商论,2003(10):54-55.

[3]余玉苗,黄兵海. 我国上市公司战略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4(A3):37-38.

[4]王永海,郑忠良. 独立董事、战略审计与公司绩效[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3-5,11.

[5]傅黎瑛. 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5):119-122.

[6]程新生,刘思思,程璐. 战略审计――董事会战略控制的正式机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4):34-35.

[7]余吉安.企业战略审计架构设计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89-94.

[8]OHTA Y. The Role of Audit Evidence in A Strategic Audi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9,28(1):58-67.

[9]MORTON S. Strategic Auditing For Fraud[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68(4):825-839.

[10]HOFER C W,SCHENDEL D. Strategy formulation:Analyticalconcepts[M]. St. Paul,MN:West Publishing,1978.

[11]CHENG P,BRADLEY D C,WILLIAM W S. Strategicauditing: An Incomplete Information Model[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01,28(5/6):631-652.

[12]HURREERAM D K. Manufacturing Strategy Auditing for Garment Making Companies[J]. 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4(3):272-288.

[13]GILMOUR PETER. A Strategic Audit Framework to Improv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1999,14(5/6):355.

[14]管亚梅. 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预测――战略管理审计模式构建[J]. 经济纵横,2008(2):95-97.

篇8

在国际分工中,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国际贸易实现了长久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也成为了其量大趋势。面对这世界经济进入了即时强关联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显著的本质性的变化。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两者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利大于弊,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立的可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定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贸易开始全面发展,全球贸易经济和金融投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性也逐步提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合作的次数也逐步增多,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中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由多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团体为主体,在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制定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协议,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加强其贸易沟通与合作,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体世界性的贸易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新的世界性贸易组织,更是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虽然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仍就有其弊端所在,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们的广泛争议,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更多的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由同一地理区域的国家由中央政府出面签署一份平等的自由贸易协议,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而加强对内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沟通,增强合作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所有缔结国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如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较为著名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对国际贸易中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

当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阶梯或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也是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同样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为激烈,为了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必须要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加强与区域经济合作,吸引跨国投资能力,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经济实力得以提高,提高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走向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单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相对是较弱的,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必然会对单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阻碍,影响着单一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为此,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多边合作,凝聚更多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利用国际分工,为本国的发展谋得了更大的利益,诸如这类的区域经济组织在未来发展中还会增多,经过区域各个合作国之间的联系,加速资本的互相渗透,必然会带动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经济全球化加强,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多样性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单一国家与临近一个国家或者是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彼此之间的经济优势,加强经济联系和沟通,弥补其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使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和加速向外扩展,这种多样性的合作方式更好的突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限制,也更加提高了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互补性,带动利益相同的国家合作,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的资源互补,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新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还能有效的防止地区性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跨地区和重叠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抵抗经济危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两者的发展对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加大

二战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创伤,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美国垄断扩张的格局,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唯一超级大国。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欧很多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欧共体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美国为了抵抗欧共体的经济竞争,连同临近的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开创了打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组建区域经济组织的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产生更多新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向全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多,使世界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经济,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并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盟,同时还改变了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其发展的趋势正是向经济彻底全球化进程过渡。现今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两相交织的发展时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章丽娥: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1;(15):12-13.

[2]陈森浩: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02):23-24.

[3]耿国祥 王 娜: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J];法制与社会;2011;(25):19-20.

篇9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趋势,特别是在发生美债、欧债危机的今天,这种全球竞争下的相互救援显得更加重要。由20世纪90 年代以来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内容广为人知,中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经济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的大潮。直面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对国际经济市场的进一步的洞悉和了解。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内涵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革命形成的一种全球性市场、资本、贸易、技术、金融,信息的相互依存的网络。具体包括企业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高新技术引起的产业革命和冷战后当代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是“全球化”的根源。市场理念的扩张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新产业革命,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市场理念的扩张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推进了90年代后的“全球化”进程,新世纪的到来,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把经济“全球化”推向了新的发展峰巅。

(一)信息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

由于电脑、电话、电视、电传、电子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现代通信成本的持续下降,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基础。由于“全球化”以信息全球化为前提,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产业革命)的兴起地域,因此,其与21世纪新提出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相对有所区别。

(二)企业主体是全球化的基础

在“全球化”的时代,生产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企业把工业化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利的成本结构结合起来,把生产基地建在距离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最近、劳动力成本最低、生产力水平最高、基础设施最好、税率最低的地区,使资本增值的产业链延伸空间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并使其得到了全方位改善,以期实现利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资本全球化其本意并非指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从90年代的发达国家“资本外逃”和资本跨国流动,到21世纪发达国家的资本智力化和资本运营。受资本追求最大利润化的本质驱动,为逃避原所在国日益上涨的成本与税负,资本转移和外流现象日益普遍。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征

(一)国际贸易的日趋紧密,将大大促进各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且进一步加速国际经济格局的分工。近年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受美债,欧债的多米若骨牌效应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源动力。其表现在:一是科技知识迅猛增长;二是科学技术发展面向未来;三是科技发展综合化;四是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相结合。世界贸易总额将超过10万亿美元的同时,技术、技术密集型产品将占主导地位;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平台将逐步成为对外多边贸易的连接方式,从而引起世界贸易格局分布的重大变革。

(二)开展国际互动式直接投资也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将在几年内从目前数万亿美元的水平达到几十万亿美元。金砖五国已成为即欧美发达国家之后对外投资的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比例快速增加。

(三)跨国并购、重组已成为各国对外实施资源重组的重要平台。

(四)后金融时代的到来,为经济全球发展的联动性提供了契机。如从次贷危机引起了美国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过程发展似多美若骨牌,规模之大,影响至深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总的说,可以划成三个内容:第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是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资金融通活动产生疑虑,形成了波及全球的危机。总而言之,通货紧缩、经济衰退、失业、金融危机等都可能引发成为全球问题。由于中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已警钟长鸣,启示愈甚。这也更显示出国际金融在危机传染机制中的新特点。

(五)随着G20会议的召开,气候变暖,保护地球和环境,将更为成为各国关心和重视的重要内容。诸如公海海洋、太空、南北极等处的财富的开发和应用都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六)世界经济的大变局是发展中国家提高了自身话语权,国际性经济组织的权威性和职能日益加强。维护全球经济的行为准则将在各国、各集团维护各自利益的斗争中不断得到更正和确定。

篇10

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显著特点,是冷战之后冷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演变,以及最终形成的背景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格局的多家花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多样化,又有单一化;既是分散化,又是集中化;既是本土化,又是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悖论,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经济全球化不仅不会阻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而且变成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生活向国际化、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现代意义上应该是发端与工业革命之后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基本完成了向全球扩张的过程。在这一历史推进过程中,欧洲是世界的中心,欧洲列强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宰者、推动者,以及世界政治的“主人”。不过,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并不意味着单一的全球性欧洲帝国的形成。

二战以后,美国走上了世界舞台。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世界的一半,凭借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美国对世界经济施加影响,从而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霸权。二战以后,在美国的主导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再次启动,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主要战略力量受到南北方力量、东西方力量失衡的影响,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实力减弱的情况下,出现了内部分化,有一些国家投入了资本主义经济阵营;国家在巨变之后实行资本主义模式的市场经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很多国家逐一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些使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在内容、范围、规模,还有经济生活国际化、社会化的水平方面,都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仍然是新一轮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主导。签署了作为超级大国的解体,是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出现的,这样就更加助长了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推行全球统一化的企图。然而,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维护自己的政治霸权、经济霸权,其企图的单极世界格局也未能如愿以偿。两极格局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而就是由于这一规律的持续作用,使得产生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多极化加速发展,促使冷战之后的世界力量进入“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的新阶段。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历史上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迁,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仍然对世界格局的演进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焕发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使大国实力发生“序列易位”的幅度和可能性都比以前增大。信息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大国之间的竞争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进行,而是参与综合国力的战略竞赛。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各国的多元化正式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基础。

其次,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适用范围。由于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全球化作为一种市场力量,将所有国际政治经济都纳入统一的发展进程,使得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迥异的国家在统一起跑线上竞争,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配置、资源配置,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使世界经济从以少数欧美国家为中心,演变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多元化,为后来居上的国家创造了空间,从而产生不平衡规律的全球化。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民族国家仍然是当今世界格局的最基本单元,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世界构造的最基本元素。

首先,世界经济全球化从政治领域来看,是一种制度安排。全球化不能超越人们的观念独立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意识和政治制度方面,它是在现有的基本格局和国际秩序下发展的,只能与现有制度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新机制。

其次,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国家的保护。国家从一开始就是,而且至今为止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进程,为国家提供了展示力量、展示活动的舞台。

再次,经济全球化不会造成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各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价值的普世化,但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民族特性和民族传统表现出强烈的对抗心态。全球化趋势不仅不会影响到文化的民族性,反而会使文化上的民族性差异比以往更加突出和明显。经济全球化确实会对国家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作为构成世界主体的国家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但是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体仍然是具有不同利益的国家,他们构成了世界整体,是经济多元化的基本元素。目前,世界上形成和出现的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都不会取代利益多元化,充其量会变成对利益多元化的某种协调。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建立由他们为首的“单极”世界格局,将“单一”价值观构筑成世界新秩序,不可避免的与国际政治多元化产生严重的冲突和对立。

从目前来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主张建立多极化经济格局,反对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国。与此同时,各大国都纷纷公开表态,表达建立多极化世界格局的主张。1997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公开发表声明,认为不断发展的欧洲各国和中国要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格局中发挥作用。1998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公开表示,由一个国家独霸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多极化发展是最民主、最明智的国际社会体制。1999年7月,叙利亚总统公开表示,应该创建一个多极化世界,不容许任何一个国家影响这一趋势的发展。由此可见,美国企图建立的“单极”世界格局收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这一切表明,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诉求的正确反映。面对这一态势,美国人也承认,世界霸权收到内外许多条件的限制,“其深度有限”。总之,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不论霸权主义多么不可一世,都不可能阻止这一趋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企业在21世纪初面临的最重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就是我国正式加入了WTO,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创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世对企业财务管理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金融市场变化对财务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必将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企业的筹资和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我国企业筹资、投资和规避风险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工具品种,拓展了金融服务范围,同时也派生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表外风险等新的风险,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如何规避风险,将成为人世后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经济结构变化对财务的影响。人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国的产品可以在WTO的成员国(或地区)中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无疑将使我国企业增加跨国经营活动,从而对企业跨国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世将对我国原有的一些受保护的部门及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产生较大冲击,而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已形成规模经济且技术成熟的部门则将从中受益,这必将影响到我国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及规模。企业内部重构时的资产剥离、并购时的资本运作、破产时的权益清算等,都将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人才环境变化对财务的影响。加入WTO后,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如何留住优秀人才,甚至吸引国外管理人才流人,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在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人员还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提高人员素质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使传统以物质形式的资本为主要内容的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配置结构。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财务管理理论必将拓展出全新的领域,表现出与传统财务管理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一)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知识经济使技术成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核心,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商誉和信息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无形资产管理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财务管理方法日趋网络化、虚拟化。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使之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虚拟化特征。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企业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网络上。另外,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网络化的加强以及新的媒体空间的开辟,信息处理将更多地在媒体空间上虚拟实现,这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更加适应经济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

篇12

经济全球化的首推者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是依赖经济全球化而进入发达国家之列。其实也不尽然是如此,发达国家之所以积极倡导并推进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讲,利用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强大的经济、技术优势,尽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主动权,以实现国家利益极大化的目标。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要客观全面,毕竟经济全球化这种制度在全球已经运行了两个世纪,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带来风险与动荡的同时,也带来高效、利润与发展的机会。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的流动性和高度的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和知识流在世界范围的涌动日益广泛,已不可逆转。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也支持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高度流动性。 高度的渗透性和高度的互补性。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文化等将迅速向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渗透,资本、知识、资源等也将在全球市场流动并趋向合理配置。这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本、知识、资源等上的互补,从而有助于全球化问题的缓解以及全球性行动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高度的集约性和高度的垄断性。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上。跨国公司及国际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几乎涉及世界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大约控制了世界上 80% 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70% 的国际直接投资,60% 的世界贸易。 高度的依赖性和高度的异步性。这主要体现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可以有选择地输出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设备,甚至直接将物质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对输出资本的控制,从而形成不对称的依赖性。 高度的风险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管理的快速流动和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程度不一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政治安全等问题。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开放战略是成功的。可是鉴于全球化经济的过程中存在巨大的风险与动荡,为保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目标,中国政府采取如下几策略:

1.立足国本,面向世界:进一步树立全球意识,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努力地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努力推进建立公正、合理、持续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 营造经济发展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快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倡导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结构合理,基础稳健国民经济,并操持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对内,即设计稳健的产业结构,清除经济泡沫,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外,即合理利用外资,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国际收支的长期平衡和足够的即期支付能力。倡导世界各国提高国际资金流动的透明度,建议各国货币当局彼此间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监管信息系统。 坚持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大力推进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由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的,经济越是成熟,政府干预就应当适时收回,让市场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断加大制度建设方面调整和改革力度,促使政府的角度由直接引导改变为间接诱导型转化。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机制的前提下,加速各种形式市场机制、制度工具的培育工作,特别是要健全各种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职能并规范其运行。加强民主监管机制, 防止和克服出现官商不分和政治****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公平。大力搞好经济建设,提高物质文明的程度,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步伐,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循序渐进地扩大对外开放,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自己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争得更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要注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作用,规避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当前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年代,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远去,因此只有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坚持以“人”以本,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力开发人力资源,走“人才兴国”之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的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02-01

一、前言

国际关系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它是由国与国之间联系而产生的,且随着社会上科技的进步、交通与通讯的改善及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得日益密切和复杂化,全球化是历史的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是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多层次复杂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核心,有力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对当代的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上的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并伴随社会分工国际化的情况出现的,不是国家或者个人强加给世界的,也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让各个国家的资源不受地域的限制,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大大的促进了各国的生活水平,所以经济全球化也是限制的经济发展上的客观要求。

三、国际关系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让现在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上更加的多元化

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仅仅只有国家,所以在传统国际关系的理论中,国际关系只是国与国间的关系,联合国的产生作为国际组织的宣告成立,在国际的关系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下,一部分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起区域性的政府兼国际组织,如非洲统一组织和欧盟等。这些组织的成员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彼此联系加强,相互交往中产生了共同意识,彼此关心经济、政治或社会问题,这些组织在国际的关系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国际的事务,且独立的行使国际上的权利并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成为了国际关系上的行为主体。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各个国家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并建立各种国际组织。随着国际组织的建立,在国际关系上的影响与作用也不断的增强,在国际关系中已成成为了主体。经济全球化正快速的发展,国际关系规模的不管扩大,内容也更加的丰富,且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化。

(二)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关系得到调整

由于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衰退都是建立在其他国家发展的基础知识。所以,现在各个国家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寻找合作来抵抗这种依赖性,国际合作也就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社会、科技、文化及环境等非政治因素及军事因素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经济全球化可以给世界的经济注入新动力,并使世界经济达到高速增长期。并在国际的关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已经开始代替军事和政治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目前许多的政治问题,也开始寻求经济上的解决,可以说,国际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国家的观念

在传统国际关系上,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组织和集团都不允许凌驾在国家之上,国家的是不容许侵犯与剥夺的。但在今天,经济得到了全球化,传统国家的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为现在国家间的相互依赖问题,是各个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如果想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同时也要顾及到其它国家的利益问题,这样最终自己国的利益才能实现。这样就导致了一个国家对本国在经济控制能力上下降,一部分经济无形中被销蚀。所以,一个国家如果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并发展了自己,就不得不交出一部分国家的。

经济全球发的发展,是各个国家必须让渡出一部分传统给国际组织,这是也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利益而做出上的让渡,其并不违背国家本质上的精神。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的意义,反对过度宣扬的思想,否则会使国际上的关系处于混乱的状态。

(四)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关系组织化

经济全球化让地球在空间上的距离缩小了,使各个国家相互交流和沟通更加密切,使世界进入了相互依存的时代。随着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及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的发展,说明了国际关系正在日益组织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之间的依存,加快了国际组织的发展,国际组织和国际法也已经遍布全球。国际组织及国际法渗透在国际社会上各个领域,使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协调了各国之间的行动,让国家关系有明显的整体性与有机性。

(五)经济全球化让世界额格局多极化

世界格局指世界上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历史时期上有着一定的联系且相互作用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战略态势及国际核心结构。

四、总结

综上,经济全球化从各个方面上对国际关系起到了影响,因此我们应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中所出现的变化及特点,使国际关系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