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篇1

2建设条件论证

2.1自然环境条件

项目区位于黑河上游冲积扇平原,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3℃,年均降雨量674mm,年日照1993.7h,无霜期为222~260d。境内有黑河、田浴河,南北流向其中。本区属井渠双灌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含油沙量大,pH呈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无污染,灌区设施良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最适应农作物、花卉植物生长。区域把猕猴桃、旅游、水、矿产四大支柱产业作为振兴周至经济的突破口,全面加快果林、养殖、蔬菜、刺绣、优质专用粮五大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培育了“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林带,沿渭蔬菜苗木花卉带”三条特色经济带。

2.2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所在地位于周至县司竹乡红丰村,肖司公路西侧,北通西宝公路南线、南接环山旅游公路,南临楼观台、北连富仁乡、西濒黑河、东临终南镇。距周至县城7km、距西宝高速公路20km,出入交通和周围交通环境极其方便。土地资源十分广阔,内部有南北、东西干道,生产经营方便;现有深井三眼,水塔一座,部分引水管道直接通地里,水电设施齐全。周围群众有传统的苗木花卉繁育生产、特色经济林果生产的习惯,并能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技术。与西安万亩绿色猕猴桃基地近邻,为周至原畜牧场用地,南北长1530m、东西宽510m,面积千余亩,略呈不规则宝葫芦形,地形略有起伏,原有果园现已废弃,整体为荒滩草地,周围有猕猴桃、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

2.3实施有利条件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西部关天经济带建设范畴,符合国家对农业投资方向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政策,与陕西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合拍,与西安市实施“百万牛羊工程”相吻合,是周至实施精品农业富民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2)实施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建成了多处苗木繁育基地、经济林果园,已形成了年产500万株园林花卉苗木、5万株珍稀实用性经济苗木的生产能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3)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教学优势、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推广优势、产业示范优势和杨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农业信息网络密集优势,实行专家+公司+农户的市场经营模式,有较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

3项目技术方案

3.1性质定位

周至县黑河高新农业生态示范园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对现有立地条件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利用,在充分保护自然环境与绿色资源的同时,融农、林、牧、副、渔五业于风景优美的生态园林之中,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及人文风貌,建设具有现代都市风情的全新概念的绿色高新生态示范场所,营造一座以反映现代科技、自然风貌、风土民情、人文景观以及劳作生活的田园式生态农业示范园,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于一体,使之成为进行科技示范、农业生产、观光游憩、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3.2功能分区

3.2.1四大生产展示区①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12hm2,以特种粮食作物如黑米、黑小麦、贡米、大豆等为生产方向,主要是培育良种、丰产试验和示范观摩。②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10hm2,着重发展李子、樱桃、山杏、扁桃、核桃等经济果林,建密植矮化示范园以供参观学习,同时提供优质、纯正、无毒种苗和咨询、培训服务。③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8hm2,以色叶行道树作为发展重点,如红叶臭椿、红叶合欢、黄金槐、金枝柳、金丝楸等,培养大规格苗木生产,也提供优质种条及繁育技术的培训、推广任务。④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3.5hm2,采用不同类型的温室大棚,反季节生产名特优果品、蔬菜,周年生产时令花卉。

3.2.2四大观光示范园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6~8hm2,主要从事是良种繁育,分别集中养殖奶牛、肉牛和布尔山羊,形成集防疫、治疗、配种、饲料加工、鲜奶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奶牛、肉牛、山羊养殖园。②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园5hm2,这是立体开发和综合饲养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使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内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技术系统及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得以不断提高。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7.2hm2,主要是农牧产品、蔬菜花卉加工,涉及有饲料加工、食品加工、蔬菜保鲜、花卉保鲜。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8.5hm2,既安排水面垂钓、宠物观赏和游乐场所,又修建一定数量的独立家庭小农场,室外配备用户自行设计花圃、菜园、药圃,提供一个自耕自做、独享其乐的小天地。

3.2.3一个管理服务中心作为示范园的管理服务中心、咨询培训中心、展示销售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面积7.8hm2,同时划出一定面积作为贮藏间、库房、车库及商品交易。

3.3基础设施

3.3.1生产展示区的灌溉系统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采用波涌灌溉技术,即把灌溉水断续地按一定周期向灌溉沟(畦)供水,逐段湿润土壤,直到水流推进到灌溉沟(畦)末端的一种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采用管道式喷灌系统。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除采用微灌系统之外,建普通钢管塑料大棚30个,普通日光温室20个,自动控制温室2个。

3.3.2观光示范园的基础设施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包括牛舍、羊舍各100间;饲料加工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挤奶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配种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粪便排污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②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园包括禽畜圈舍、副业加工、沼气池,化肥、农药库房。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包括鱼塘、藻类培养塘、牛场、猪场、鸡鸭场;饲料厂、屠宰厂、肉类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罐头厂、奶制品厂;沼气池、发电机组。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包括观赏宠物养殖交易中心;特色小别墅15套;游乐设施、特色运动器械。

3.3.3管理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包括二层综合宿办楼,展示交易中心,贮藏间、库房、车库。

4资金与效益

4.1投资概算

根据国家和陕西省有关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立地条件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按照建设项目,分阶段进行投资概算。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投资总额为1130.07万元。按建设项目分类: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8.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7.08%;②保护工程建设投资61.1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40%;③服务设施建设投资247.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1.86%;④其他费用63.9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66%。

4.2资金筹措

为了卓有成效地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千方百计筹措开发资金。多年来,实施方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保证了荒滩地的复垦和绿化,这一宝贵经验是开发建设示范园资金筹措的重要途径。同时,充分利用周至旅游胜地的优势,示范园要扩大对外开放,软件、硬件齐头并进,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失时机地吸引外资和社会集资,以加速示范园建设步伐。

4.3效益评价

农业观光园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绿化、美化、彩化、净化、香化的“五化”特色,营造自然清新、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边缘绿化隔离带,防治城郊环境污染,并以保证黑河水库的水质为根本[5]。这不仅是观光园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效益是农业观光园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渠道[6]。示范园开发建设后,各项设施全部营运,年收入564万元,生产经营的税后利润按40%计算,其他税后利润按20%计算,则每年可实现利润205.6万元。反映资本金的获利能力,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20.6%,投资回收期为4.86a。上述各项指标说明生态农业示范园投资效果是比较好的,基本符合国家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同时也说明本方案是可行的。

篇2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在**县四农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乙方依托**县四农场****水库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项目建没要本着理念新、标准高的原则,突出生态、科普、教育、休闲等功能,打造成集科技示范、娱乐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项目投资总额 5 亿元以上。

    二、项目工作机构。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甲乙双方各自抽调得力人员组成项目工作小组,以便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速度。

    三、项目前期工作。乙方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等文本材料,甲方帮助乙方跑项目的立项、环评、安全评价、水土保持评价等项目前期手续。

篇3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 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2.1 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生态学理论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则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研究农业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景观的演变做出整体判断,通过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市场导向,突出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的旅游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景观特色,以可持续发展园区为建设目标。

2.3 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

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2.4 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应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掘农业园独具的景观潜力,并彰显其特色。

3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重点

3.1 强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核心内容,需要费心费力,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世界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园区、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区以及浙江莫干山农家乐。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大多依托专门设计团队或人员,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规划设计出了不少富有特色、令人心动的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花草、建筑等条件,把景观设计建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的绿化最好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周围绿化则建议采用观花、观叶树,规划范围内的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其次,在构图设计上要打开思路、富有创新,有特色、有错位,把握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开花习性和气候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景观。

3.2 强化居住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要上新台阶,要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留得住人,而要留得住人,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重点要在居住自然化、舒适化的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要尽可能做到居有景。可以设计一些天窗、落地窗,便于游客观景、观星、观月、观日,让游客有融入自然的感受。二要尽可能做到居住舒适。注重住宿房型和房内地域文化标志设计,尽量具有独立的卫生间设计、干净卫生的洗护用品、便捷的空气调节系统,为游客提供较高品质的住宿环境。

3.3 强化产品规划设计

以乡土、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体现为重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产品规划设计。一是土特农产品设计。如大小、分量、搭配、容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便于携带、食用,宜于馈赠。二是菜品设计。尤其要在农家菜品的烹饪、摆盘上做好设计,造型和味道要富有农村特色,尽可能统一价格等标准。三是民俗日用产品设计。在颜色、材质、款式上做好设计,使产品不仅可用,还能常用。

3.4 强化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道路交通的安全设计方面,认真考虑道路的宽度、硬度、倾斜度、转弯半径等和交通指示牌设置、车辆停靠点、停放场地。在游玩过程中,慎重考虑游玩点、观景点、景观承重(承载)等,做好安全保护防护设计。在住宿上,认真考虑防盗、警报设计,做好安全设计,让游客有安全感。在饮食方面,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另外,尽快引入旅游保险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3.5 强化体验规划设计

乡村体验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应认真规划设计。比如,可以设计“一日农夫”等活动,在白天让游客参与耕翻、栽种、施肥、采摘、加工。设计建设一些公共集会场所,如饭店、商店、酒吧、KTV等,夜晚让游客有交流、休憩、放松的地方。可以创设论坛、节日,强化人际交流,不断拉近乡村人与人、乡村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的心灵距离,营造良好的乡村人际关系。可以整合资源,串联休闲观光农业点,发展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和强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观光。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8-01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村居民舍、农业生产与经营、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1-2]。近年来,西宁市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农业要“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并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从农家乐向休闲农庄、农业园区和民俗村转变;从农民自发向科学规划,规范发展转变;从功能定位单一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发展转变;从个人经营向政府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工商资本积极参与转变。截至2012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0个,乡村旅游接待点达408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37家,提供餐位92 890个。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 000余人,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1.6亿元。

1.1 拓展了农业功能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特色,利用自然环境、民族风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带动了餐饮、交通、购物、住宿、娱乐等各行业的发展,为区县一、三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休闲观光业已逐步成为西宁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1.2 带动了农业投入

西宁市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在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社会民营资本投入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壮大。据统计,近2年来,全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总投入超过1.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 000万元,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8 000万元,达到财政投入的2倍多。

1.3 带动了就业增收

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餐饮、旅游等服务等行业,同时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城北区休闲观光农业已发展到40多家,年接待游客48.52万人次,经营收入1 987.5万元,从业人员达到1 022人。大通县现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企业(户)230家,年接待游客81.1万人次,经营收入4 932.6万元,从业人数达1 661人。湟中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12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 500多万元,从业人员1 300余人。湟源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4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3 000万元,从业人员2 000余人。

1.4 促进了城乡互动

休闲农业实现了社会财富由城市向农村的再分配,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 发展措施

2.1 坚持政府引导,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西宁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采取积极引导和扶持鼓励等措施。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十二五”及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省政府明确将西宁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作为全省七大示范区建设之一。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意见》。二是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创建,提升发展水平。大通神农油桃设施果品休闲观光基地、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湟中万聚苑生态园、安福田园农庄、湟源树梅山庄等先后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2 强化扶持力度,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

市政府从2011年开始,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对城北区和大通县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了扶持。围绕“以设施农业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强化服务城市功能”建设思路,发展“特色鲜明、绿色休闲、产业带动、传承文化、融合旅游”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4]。

2.3 加大园区建设,完善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功能

大通县以神农油桃基地为龙头的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县现有现代农业科技园7个,农业观光采摘园7个,休闲农庄1家。城北区按照“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都市农业发展新定位,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农业,以陶南、陶北村为中心,依托乡趣、惠田、晋家湾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实现城北区农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的共性发展。

2.4 推介宣传,提升影响力

通过举办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草莓采摘节、乡村旅游节等,以“设施农业观光、特色果蔬采摘、旅游商品推介”为主题,开展旅游商品推介、特色果品品尝、千人采摘活动,展示休闲观光农业和大通独特的民族文化,推介旅游资源,让广大游客走进设施农业观光采摘基地,享受采摘乐趣,感受亲身劳作和收获的喜悦。

3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规划引导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乡(镇)、村和个体经营者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各个园区、基地之间功能相似,发展思路雷同,相互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2 服务功能不完善

由于西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休闲观光农业起步较晚,大多数休闲观光区整体建设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健全,内涵不够丰富,缺少与农业资源的有效结合,缺少深度文化内涵和与此相关的特色项目。

3.3 季节性强,经营模式单一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影响,产业发展的季节不平衡矛盾突出。受独特的高原气候影响,西宁市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都处于冬季,广大农村户外几乎看不见任何绿色,极大地限制了市民到农村休闲观光的热情。而到了夏季,该市城镇居民纷纷到农村休闲观光,又与大量涌入的外地游客叠加,造成多数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人满为患,服务质量下降,各类矛盾增加,影响产业长远发展。

3.4 品牌经营意识不强

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的建设多处于自发状态,还未形成加强建设、大力宣传、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道路,缺乏与周边品牌旅游景点的互动,促销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促销内容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5]。

4 西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各级政府成立“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重视和指导。二是研究制订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做出安排部署。三是结合西宁市实际,制订休闲观光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4.2 合理规划布局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活垃圾、环境压力转嫁到农村。

4.3 完善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银行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将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纳入信贷支农重点。三是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

4.4 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对地域特色明显、辐射力强、规范运作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重点予以资金扶持。二是享受优惠政策,对发展形成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享受农业龙头企业有关扶持政策,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

4.5 积极宣传推介

做好休闲观光农业主题推介活动,做好形象设计、包装宣传和推介工作,创建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农业会展、旅游会展的机会,选择与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进行集中展示和推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市场的形成。

5 参考文献

[1] 李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202-203.

[2] 宋怡萍.崇义县发展观光农业之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2010(4):18,20.

篇5

1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意义

1.1户外运动与休闲观光农业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内学者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其特点基本形成了共识[8]:户外运动以自然环境为场地,体现出异地性特点和探险性特点;参与者是直接参与户外运动,而不是观看、欣赏等间接的参与形式;户外运动更强调项目的新兴性,即在一个时期内较为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国内学者多将它划分为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的户外运动就是室外运动,几乎涵盖了所有运动,如室外球类、骑马、射箭、游泳、水上运动等各种大类和其中的各小项[9]。狭义的户外运动是指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8]。户外运动包括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和空中户外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探洞、滑雪、攀冰、骑马等项目;水上户外运动包括溯溪、漂流、荒岛生存、独木舟等项目;空中户外运动包括羽翼滑翔、热气球等[8]。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如2009年,浙江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累计达到1678个(其中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22个),休闲观光农业收入超过40亿元[10]。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点,特别是它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观光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目前开发有农业观光园、主题农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民俗文化园等多种形式,其大多与当地的农业资源、乡村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各自特点。中国观光农业具有以下4个特点: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观光农业类型丰富,总量扩张,功能拓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1]。

1.2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此后,观光农业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发展。中国观光农业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兴起,观光农业迅速发展[7]。由此可见,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复合开发能发挥互补优势,推动各自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可以发挥户外运动教育、娱乐、健康促进等功能,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市场吸引力,可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发展动力,进而提升综合效益;其二,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一般建在交通区位优越的城郊结合部或城市郊区,加上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除了少数户外运动项目(如滑翔、攀岩等)对地形、地质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外,适合大部分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为户外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平台。郭进辉[11]提出扩大户外运动内涵和户外运动旅游领域,提高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开发意识,即将狭义的户外运动旅游拓宽到休闲旅游业,从而推动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中国户外运动旅游资源优势,适当引进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建立户外运动旅游区。

2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策略

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的复合开发是以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为载体和平台,以吸引客源市场为终极目标,从产品整体开发、项目耦合经营、品牌联合推广3个方面进行。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的复合开发可以从景观环境乡土化和生态化建设、项目体验化设计、文化有形化展示、经营模式合理设计、管理人才分类开发、品牌联合推广等6个方面来构架(图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12]:①生产新的环境污染源;②景观与服务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③不良文化的入侵;④乡村乡土性的丧失;⑤乡村城市化;⑥导致不正确的模仿和学习。因此,两者的复合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采取措施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2.1产品整体开发策略

产品整体开发是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核心,需要从景观环境乡土化和生态化建设、项目体验化设计、文化有形化展示3个要素考虑,其中项目体验化设计是休闲观光农业和户外运动产品开发的关键。

2.1.1景观环境乡土化和生态化建设田园化、乡土化是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目前,一些观光农业景区采用了城市游乐园、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存在着不少开发失误,如城市化现象,建筑风格上的求“洋”求奇心理,尤其是度假设施建设“土”味不足,布局整齐划一,大大降低“野”趣。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一般缺乏高品位的观光资源,“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乡土性越明显,与城市的差异性越大,休闲观光农业的竞争力越强,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越大。因此,休闲观光农业景区景观营造时应充分运用当地的乡土元素,如采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绿化树种选择乡土植物,保持原有农业文化形态,营造农业景观等。观光农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吸引对象,具有市场定势性。城市环境恶化是去郊区旅游的推力,乡村环境改善是观光农业的引力[13]。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生态环境好是吸引城市居民到观光农业景区的最基本动因。比较效益驱动、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改变是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二级动力[14]。经营者要在对原有自然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景区生态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p#分页标题#e#

2.1.2活动体验化设计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使旅游者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观光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旅游者可在观光农业景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土地自己经营管理,实践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理念,开展农业知识科普和相关研究活动。而户外运动的探险性、异地性、项目新兴性和直接参与性等特点赢得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因此,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的复合开发必须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根据再现、组合、改造、提高、移植等设计方法,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15-16]。

2.1.3文化有形化展示休闲观光农业包括耕作文化、生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内容。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的复合开发必须依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户外运动蕴含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休闲价值,将文化融入到景观营造、环境建设、活动设计、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中去,通过物质载体进行有形化展示,让无形的文化变得“有说头、有看头、更有玩头”,丰富休闲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提升景区开发建设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

2.2项目耦合经营策略

樊信友[17]探讨了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莫艳恺[18]提出利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之间的耦合关系来构筑乡村旅游地循环经济体系。项目耦合经营是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根本保障。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不同的产业依托(前者是农业,后者是体育、旅游)决定其经营要素,如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差异明显,需要以项目为纽带开展耦合经营。

2.2.1经营模式的合理设计耦合经营的基础是景区经营模式的合理设计。休闲观光农业景区经营模式的选择是综合考虑政策与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理念等因素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公司+农户”模式、股份制模式、以休闲观光农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等经营模式[19]。在此基础上,根据户外运动的特点进行经营模式的整体融合设计,如将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户外运动项目(如滑翔、攀岩等)开展外包经营。

2.2.2管理人才的分类开发耦合经营的关键是管理人才的分类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需要大量相关技术人才,分为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休闲旅游管理人才、户外运动管理人才三大类,人才队伍必须分类建设。其中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又包括休闲旅游策划、营销、培训、管理等人才。户外运动管理人才主要包括户外运动专职管理人员、外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等3个部分。户外运动专职管理人员指户外活动指导员、消防员、救生员、救护讲师、野战定向教练员、自行车教练员、水上救生员等。外聘兼职人员指必须具备相应从事户外运动的资格或技能的人员。志愿者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培训的人员。

2.3品牌联合推广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从价格竞争将逐渐过渡到以文化为内涵的品牌化竞争,品牌联合推广是实现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市场指向目标的关键途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发展要树立品牌化营销观念,经营者应摆脱小农意识,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通过建设精品景区、提供优质服务、传播绿色形象等途径,通过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各自的项目品牌及景区整体品牌建设和传播,逐渐达到在市场上确立品牌的目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产品类型丰富,可适应多个顾客群,但市场仍应区分层次,锁定主要市场,如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青少年素质教育、商务会议等市场,进行重点推介。针对目标客户综合运用各种促销手段,或与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社、旅游企业或本地区传统景区积极开展合作,尤其要结合各季节农作物的采收期和当地的乡风民俗,推出若干有特色的节事活动,进行品牌化推广[17]。

3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实证分析:以浙江富阳市永安高山农庄为例

3.1农庄概况

永安高山农庄位于浙江省富阳市常安镇,2004年正式开业。农庄内现有170个床位,450个餐位,年接待旅游者近10万人次,2010年总收入达1000万元。农庄现有山林面积200hm2,年产3万羽土鸡的高山放养鸡场,其中农田3.3hm2,果园66.7hm2,高山无公害蔬菜13.3hm2。农庄内有妙智寺、永安山水库等景观资源。2005年农庄被评为有机农场,“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杭州市特色农业观光示范点”,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二星级乡村旅游点”。2007至2008年举办了“常安滑翔伞友谊赛暨首届永安滑翔节”,永安山全国滑翔伞教练员研讨班、亚洲沙滩运动“中国滑翔伞队”队员选拔赛和全国滑翔伞优秀选手赛等一系列赛事。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永安山为“全国滑翔伞训练基地”。永安山庄已具备了举办大型赛事的条件。

3.2农庄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条件

3.2.1优势条件

区位交通条件良好。富阳距杭州市区38km,距上海200km,有320国道、杭千高速、杭富一级公路及4条省道与外部贯通,城区至各乡镇的半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富阳市内外交通网络发达。农庄距离富阳市区20余km。区域经济水平较高,具有坚实的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基础。2009年,富阳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5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3万元。2007,富阳市年荣获“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和浙江旅游“金名片”称号。2009年,富阳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5.3多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7亿元。2007至2009年,相继成功举办三届“富春江运动节”等重大赛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农庄一直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目前,栽植了香榧Torreyagrandis‘Merrillii’,桃Prunuspersica,梨Pyruspyrifolia,甜柿Diospyroskaki等经济林木,间作紫衣花生Arachishypogaea,彩色番薯Ipomoeabatatas等农作物,放养和圈养了土鸡Gallusdomestiass,土猪Susscrofa等畜禽,形成了以特色干果、时令水果、茶叶、蔬菜、畜禽等有机产品的农业生产体系。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与户外运动场地条件优越。永安山是以侏罗纪火山岩系为主的低山,海拔480m以上,地形复杂,地貌类型丰富,适合多种类型的户外运动项目开展。植被繁茂,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永安山夏季日平均气温比山下要低3~5℃,酷暑期短。据测定:永安山的平均空气负离子浓度大于700个•cm-3,空气清洁,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p#分页标题#e#

3.2.2不利条件

目前,永安高山农庄的休闲旅游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景观整体上比较粗糙,农产品品种偏少;休闲观光农业功能分区不够清晰,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存在冲突(如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对旅游者活动具有影响);游憩景观空间有待优化(如道路两侧山体边坡泥土等),景观质量不能满足旅游者游憩心理需求;以观光、度假等为主,休闲旅游产品类型较少,档次偏低,户外运动仅有滑翔伞、野营等活动项目,结构需要优化。

3.3农庄发展定位及产品开发

3.3.1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根据区位交通、资源市场、技术支撑、政策支持等开发条件分析,及“滑翔运动为品牌,户外运动为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为依托”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10a左右的发展,将永安高山农庄建设成为集户外运动休闲、山地度假娱乐、农业观光游憩、宗教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运动休闲基地,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户外运动综合基地、滑翔伞运动示范基地”等建设目标。

3.3.2复合产品体系开发

农庄因地制宜地规划景点、接待服务设施、活动项目3类建设项目,形成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产品体系,其中:景点建设结合农庄开发现状,恢复“永安八景”,并按照休闲观光农业要求,进行农业景观建设;接待服务设施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与发展需要,总体上把握“田园化、乡土化”的建设原则,同时满足现代旅游者舒适、方便、卫生等需求;活动项目设置以体现运动休闲特色和青少年户外教育功能。

3.4农庄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建议措施

篇6

关键词: 太原;观光农业;规划

0引言

观光农业也叫农家乐,是以 “农家庭院”为单位,借助自身的区位优势、生产条件、耕作方式,利用庭院、花圃、果园等自然条件和风土民俗,吸引城市游客,开展集观赏、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经营活动。

基于观光农业产生的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以高效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1]。

1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1.1 国内外观光农业起源及现状19世纪30年代,观光农业起源于欧洲。作为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生活而发展起来。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观光农业开始在世界各地得以快速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地的观光农业已发展成规模很大的产业,如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及港台地区等。观光农业从开始单一的观赏田园风光逐渐建立了农业与旅游观业共融,具有休闲,观光,娱乐,餐饮,购物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农业观光园,吸引了大批游客[2-3]。

我国的观光农业兴起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观光农业就是面向都市人群推出的以农村百姓生活为主题体验式旅游产品。观光农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发展更是迅速,从最近几年黄金周的旅游数据来分析,长线游减少,短线游和周边游增加。农家乐民俗旅游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据统计,观光农业旅游目前在中国国内旅游业至少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

目前农业观光园区已经发展成集生态农业、高效精品农业、生态旅游与园林绿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生态园林形式,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旅游业和园林业发展的热点[4]。

2太原市观光农业建筑规划发展现状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晋祠、天龙山、崛涠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异色,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太原市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动物资源丰富、农业生产门类齐全,太原作为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这些都为观光农园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1 总体情况分析太原观光农业开始于1997年,经过近10余年的发展,全市农家乐旅游户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从地域分布来看,太原市农业观光已经遍及全市各个区县,在每个区县的中心城镇附近和风景名胜区周围都分布着不同档次、类型的观光农园。

2.2 太原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太原市农业观光园主要包括田园休闲、山地景观、民俗风情、景区依托、生态文化、农事体验、产业基地7种类型。

2.2.1 田园休闲。以清徐清泉湖度假村为代表。清徐特产是葡萄,是全国葡萄乡之一。其果品远销全国以至海外,果品收入是清徐的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以醋文化为观光旅游,使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

2.2.2 山地景观。以古交农家生态园为代表。利用地形优势发展工业和农业结合的新思路。

2.2.3 民俗风情。以太原市康庄生态园为代表。把山西特有的民俗发展成一种文化旅游。

2.2.4 景区依托。以晋词生态农家乐风景区为代表。把景区和当地特有农业结合。

2.2.5 生态文化。以太原唐都生态园为代表。

2.2.6 农事体验。以太原周边小农家乐为代表。

2.2.7 产业基地。以晋阳湖生态园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在农业用地上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以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客栈式的管理。使之成为在档次上高于农家乐,而又低于度假村的一种休闲娱乐场所,这是它的主要特征。

从投入模式来看,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一种是家庭和家族投入型,以农民自我投入、自主经营为主;

另一种是外地资本注入型,即从旅游目的地以外的客商注入资本进行经营的农家乐。

2.3 太原农业观光规划中游客兴趣点的调查为进一步分析游客对个太原市农业观光园建筑规划现状的满意程度,从而验证农业观光园对游客的吸引力确实与设计有关系,所以选用了民俗风情、生态文化、景区依托三类选取了总体印象、功能设置、环境设施、建筑造型、水景设施、外部引导线、入口、内部游览线、栽培作物、饲养动物、气味等十一个设计要素作为参数做了调查(图1)。

从上图分析,并根据调查感受及访谈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3.1 生态文化的各单项指标高,且稳定,最受游客欢迎。

2.3.2 景区依托由于位于自然风景区内,迎合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需求,因此比较受欢迎。但其入口设置需加强。

2.3.3 民俗风情基本指标都不高,对游客吸引力小。

2.3.4 生态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这说明精心设计农园经管确实能大大增强农园的观光效益。

2.3.5 调查统计说明,多数游客认为水景设施(82.5%)、饲养动物(68.4%)和栽培作物(65.1%)是农园最吸引人的景观。因此,重视这三方面景观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可大大提高农园景观对游客的整体吸引力。

3太原市观光农业建筑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观光农业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如果政府加以支持和引导,可以帮助一方农民致富。面对太原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太原观光农业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

3.1 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工作,明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将观光农业纳入健康发展轨道。应密切结合本地区实际和特点,做好的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各区域观光农业项目的实施应切实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

同时还应优化观光农业旅游与周边社会经济环境的整合,完善旅游环境,实现观光农业旅游的生态良性循环,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

3.2 重视从业者素质,提高园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太原观光农业旅游的从业人员总体上服务意识淡薄,应增强其整体素质。可以强化服务规范培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培养市场意识,旅游意识,同时促进旅游交流,借鉴先进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提高服务水平。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不断改善园区中基础设施(通讯、供水、供电)建设,还应完善信息网络建设、环保设施,消防设施等,特别是安全设施的完善,最大程度上做到“以人为本”。

目前,太原观光农业建设基本由本地资金组成,从而建设力量较为薄弱,应在政策引导、政府支持下,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出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扩大规模,增强太原观光农业的规模效应。

3.4 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丰富内涵特色是观光农业的生命所在,没有特色就无法吸引游客。特色就是观光农业的地方特色和项目主题创意上的明显差异,开发特色产品,突出地方特色,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

3.5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观光农业项目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宣传力度,针对不同的阶层,突出不同的吸引重点。对于已经策划好并建成的项目,要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

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通过强势的产品和准确的营销策略,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参考文献:

[1]李保印.21世纪的生态农业模式农业观光园[J].河南技术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02.

篇7

休闲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建设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及项目,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功能。

一、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旅游+农业”组成完美结合,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崂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传统农业社区转型

青岛市崂山北宅街道北头社区拥有80多亩的采摘园区,既有平地也有丘陵小梯田,园区被划分成若干小片,在每个小片内都种有生态环保且适宜娱乐采摘的地瓜、花生、芋头等各种农作物。近年来,到田头采摘新鲜果蔬已成为许多城里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与之相呼应的采摘游也日渐红火。游客在一小片区域内就可采摘齐全,既节省时间,又节省体力,实现了休闲、快乐采摘。为此,崂山北宅街道适时推出采摘节,已举办三届,游客在体验农家乐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

北宅街道由于受到保护水源地、风景区和规划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致富难等民生问题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先后推出了“北宅樱桃节”、“北宅采摘节”和“北宅有我一分田”等活动,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不仅为市民搭建了一年四季均可前往的休闲身心、体验农家乐趣、享受收获喜悦的平台,又拉长了生态旅游产业链,同时还达到了农业增效、增收的目的。2011年樱桃节在短短半月时间里共吸引游客47万人次,带动樱桃产业收入达3700万元,户均收入4000余元。

这只是崂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北宅街道外,王哥庄街道推出的茶乡风情游、沙子口街道的农业示范园、中韩街道的枯桃花卉产业都是休闲观光农业的代表。崂山区在农业发展中巧借旅游东风,不断适应并激发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新需求,发掘出了传统农业中的新商机,带活了一方经济,惠及了城乡居民。

(二)休闲观光农业多点开花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与旅游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结合。近年来,崂山区加快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建成了一批设施优良、规模档次较高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十年前,投资达1800多万元的石老人观光园的规划建设打响了崂山区农业观光园建设的第一炮。紧随其后,雨林谷、大崂樱桃园、百雀林等一批规模档次较高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农事及农业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崂山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南、北、中三条旅游观光农业带。南线是以石老人观光园、雨林谷、万里江茶场为主线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以农业文化和农业独特景观吸引游客;北线是以王哥庄晓望茶园为轴心的集茶叶采摘、加工、品尝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中线则是以现有的北宅樱桃节、神清农趣园为辐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带。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新格局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优化旅游环境、提供旅游产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产业。

二、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用“小”、“少”、“低”、“短”来概括。

第一,“小”,即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规模小。无论是蔬菜,还是小杂果以及花卉苗木,面积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种植规模,大面积集中连片的特色基地很少。

第二,“少”,即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数、品牌数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塑造力度不足。

第三,“低”,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持证上岗率低、服务规范性差。

第四,“短”,即产业链条短,生产、生态、观光、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营销环节薄弱。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家乐”经营特色的同质化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休闲项目季节性强的特点仍然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这一新兴产业认识不到位;二是工作力度不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三是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具体有效的组织、引导和扶持,奖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三、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从长计议,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地理因素差异、产业特色有别,在编制规划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注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避免雷同、重复建设,克服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

(二)注重特色,农旅结合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特别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上,达到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游客消费心理。

(三)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执行,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四)优化环境,联动协作

休闲观光农业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关心,联动协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重点扶持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同时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建立起“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农业部门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国土部门要鼓励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开发,盘活存量土地,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配套设施用地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用地倾斜,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五)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存德.我国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

2.沈发明,张全智.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J].河南农业,2010(7).

3.刘雪梅,张云.生态文化融入观光农业的策略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3).

篇8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和*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中心,逐步把观光旅游农业培育成具有一定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任务目标: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在旅游景区周围、交通干线两侧和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构筑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全市观光旅游农业新格局;建立起一批不同特色、不同层次和规模,具有观光、休闲、体验和科普等多功能的观光旅游农业基地;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

(三)遵循原则:

1.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原则。观光旅游农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县(市)区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坚持速度、规模和效益的统一。近期,优先开发生产基地有规模、资源环境好和交通便利的观光旅游项目,积累经验,逐步展开。

2.全面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规划。要适应回归自然和观光休闲的心理,注重文化品味,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展示农业高科技成果。

3.用市场机制开发建设的原则。发展观光旅游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开发建设。

4.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发展观光旅游农业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防止滥占耕地,加强环境保护,实现观光旅游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布局与重点项目全市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按照由近及远,功能配套,点线面连接,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景区建设的构思布局。近期抓好以下重点项目:

——*药乡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利用1233.2公顷森林资源,营造风景林、特药景观、特花景观、特果景观、瓦岗寨景区、南台景区、天池景区、长城岭景区、幽静谷景区等,建成以森林景观、人文景观、药乡为特色,观光旅游为主体,休闲、度假等多功能的森林旅游基地。

——*农高区观光旅游区。在不断完善现有设施的基础上,开发建设*泉兴农业公园和观光农业旅游区。农业公园以智能温室、组培等科技项目为特色,兴建自耕园区,让市民及中小学生自种、自养、自管、自收,培养农业情趣。观光农业旅游区规划建设科普展览、垂钓、百花观赏、百果游览和蔬菜观赏等项目,把农高区逐步建成近郊以农业高科技为特色的观光旅游基地,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淡水珍品观光基地。利用市淡水鱼研究所的300亩土地,引进、繁育、推广、展示国内外淡水养殖珍贵品种,兴建垂钓基地,建淡水品大世界、人工湖、游泳池、湖边农家乐及珍稀动物观赏项目,开辟近郊观光一日游活动,开发礼品水产品。

——美里湖观光农业景区。以美里湖为中心,规划建设美里湖路两侧10个村28平方公里,近期开发2000亩,重点建设兴达养殖园、通达垂钓园、美里度假村、美里湖乐园、舜玉民俗园等,以此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建成*市西北近郊以垂钓为特色,集垂钓、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景区。与此同时,抓好玉清湖水库周围观光农业的建设,

使之形成一个新的观光农业景点。

——鹊山观光农业景区。以鹊山自然景观和鹊山调蓄水库为依托,以鹊山林场1.5万亩森林植被景观为主体,建设生态经济苑、森林公园、立体种植、垂钓等水景开发、山景开发项目,整修扁鹊墓等十余处人文景观,建成*市北部近郊以森林旅游和山、湖、河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

——龙洞万亩优质林果景区。以龙洞自然景观为依托,沿龙洞路到市高新区两侧,规划开发10余个村庄1万余亩果品观光采摘园。重点在历下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上百亩的采摘、休闲、娱乐项目,在草山岭村建设农家乐园1处,开发建设川龙沟大峡谷,建成*市东部近郊集自然景观、采摘、休闲、探险、科考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景区。

——佛峪特色林果采摘区。在市中区井家沟等4个葡萄专业村发展5000亩葡萄基地,在十六里河镇发展6000亩红荷包杏基地和党家庄镇发展油桃、水晶梨等2000亩,形成南部近郊观光农业景点。

——南部山区观光农业景区。以交通干线为主,以*野生动物世界、药乡景区、四门塔景区和七星台庄园等景区为依托,以山水为特色,以农业文明和山区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及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开发建设“1个旅游圈、3个观光农业片、20余处观光农业点”。1个旅游圈即以仲宫为起点,向南经高而到药乡林场,从药乡林场经黄巢水库到跑马岭景区、四门塔景区,经柳埠到七星台,沿仲垛公路经绣川到仲宫。3大观光农业片分别是:以休闲、赏花、采摘为主要内容的仲宫观光农业片,以娱乐、度假、农家乐为特色的柳埠观光农业片和以观赏、生态、休闲为主的西营观光农业片。20余处观光农业景点是:仲宫太甲休闲农庄、菠萝峪森林旅游、刘家峪等赏花采摘区;柳埠千禧乐园、王家峪、大会、曲柳峪及尧庄等果品采摘区;西营西岭角万亩板栗观光旅游、西营革命遗址观光旅游和蟠龙山森林公园观光旅游区;绣川万亩红叶观赏及大佛地区观光旅游区;高而锦阳川观光旅游区等,把南部山区5个乡镇建成观光农业景区和旅游区。

——华山景区观光农业开发区。以华山景区为主,沿机场路两侧,开发万亩荷花观赏和垂钓、娱乐项目,开辟以水稻观赏为特色的具有江南风光的观光农业新景区,在遥墙开发温泉浴,在唐王周围建设垂钓、休闲、度假区,在机场周围地区开辟珍稀植物观赏区和绿色观赏长廊。

——章丘观光农业景区。在南部山区以垛庄为主,辐射带动曹范等山区乡镇,发展山区观光、旅游和果品采摘项目。在官庄乡以省林木良种培育中心为龙头,建设6处特色农业示范园,开发万亩苗木花卉观赏园及狼窝山小流域观赏区,在中北部开发现代农业一日游观光旅游线路,在白云湖开发建设万亩荷花观赏、垂钓、水上娱乐等项目。

——长清104线观光农业景区。以五峰山、灵岩寺、莲台山等景区为衬托,开发建设五峰山小庵观光农业区、徐南山度假区和德王陵万亩杏园观光采摘区;万德镇开发建设6000亩卧龙峪观光生态农业区和灵岩寺周围地区农家乐、采摘等观光旅游项目;张夏镇沿莲台山路两侧开发观光农业景区和八宝峪现代农业景区。

——孝里观光农业景区。以大峰山和齐长城为主,大力开发孝里洼垂钓、休闲、度假及民俗旅游,形成现代农业与古文化相结合,名山与黄河相衬托的观光农业格局。

——平阴观光农业景区。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玫瑰花观赏区,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开发玫瑰产品,逐步形成玫瑰农业文明。开发建设大寨山森林公园,辐射带动洪范池镇等周围地区,形成集森林旅游、果品采摘、农家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城西万亩垂钓中心。

——济阳观光农业景区。沿220线两侧建设崔寨现代农业科技园、稍门等乡镇10万亩稻藕风景区、2.6万亩红提葡萄长廊和太平万亩西瓜采摘等项目。

——商河观光农业景点。规划建设以玉皇庙镇为主的黄岗优质果品基地,以岳桥乡为主的优质大蒜采摘基地及徒骇河风俗旅游基地。

三、几项政策措施

篇9

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教育农园 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较有代表性。

而森林公园以及民俗观光村亦属5种观光农业之中。

20世纪90年代,我国观光旅游农业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座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达10亿多元。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从我国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表明,近年我国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这说明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能有充分的保证。

篇10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都市农业的一种具体形式。

1 观光农业的产生及发展

1.1 观光农业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观光农业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形成产业。在我国,观光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因其迎合了城市居民渴望接近大白然、回归大白然的诉求,同时给人们提供体验田间劳动、获取天然农产品的机会,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由最初的小规模观光农园起步逐渐向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规模经营发展,形成了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1.2 观光农业分类

观光农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分类复杂。下表将观光农业按结构、功能和形式进行分类。

1.3 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发展,观光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发达省市近郊,目前,中国已建立了婺源油菜花海、四川成都小农庄度假村、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广东中山海上庄园、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北京蟹岛度假村、门头沟灵水村、延庆十里画廊、蓝调庄园、巴菲特城堡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的观光农业基地,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2 观光农业专业课程设置及教材

观光农业专业顺应社会需求,在亲农、涉农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急需培养面向农业观光企业、生态旅游游景区、基层农业管理部门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能够从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特色花卉与果蔬栽培、观光农业园区综合管理等工作,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即具有农学技术和旅游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在课程及教材设置、教师建设、学生专业素养方面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目前,观光农业专业作为新兴的前景专业,有良好的政策依托。观光农业在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已作为特色专业开设,如北京农学院、江西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在这些院校中,观光农业专业依托园艺、园林、旅游等专业进行拓展外延和课程设置,目前并没有观光农业专业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各白设置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下面以北京农学院观光农业专业为例。

2.1 课程设置

2.1.1 课程模块设置。课程分成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2部分。专业教学部分分5大模块:公共课模块、植物生产模块、设计模块、旅游生产模块、综合模块。

公共课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具备高等专科文化基础,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具有整体和系统的认识。

植物生产模块: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北京地区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管理技术,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进一步了解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组织培养、育种、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常识和高科技知识。

景观规划设计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观光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园区规划设计提出有益建议,能够综合评价观光园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旅游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农业观光和休憩活动的开发、管理、接待要求和相关政策与法规。

综合模块:分为4项,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及社会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综合就业素质。

2.1.2 专业课程设置。观光农业按照结构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副业、观光生态农业等。在目前国内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观光种植业和观光生态农业。北京农学院观光农业专业,依据北方的气候和生产特点,依托园艺生产进行课程设置,偏重于观光生态农业。主要课程包括观光农业生产概论、果树栽培、蔬菜栽培、花卉与草坪、植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果蔬无公害生产、室内植物装饰与应用、园林制图、园林设计基础、观光园区规划设计、旅游业务、旅游法规等课程。

2.1.3 实践课程设置。专业实践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课程施行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理解理论知识,更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每门专业课程均设置实践课学时,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2.2 观光农业系列教材

观光农业专业是新兴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教材,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白2009年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组织编著观光农业系列教材,经过专家组的策划、编著、修改,最后出版发行,此系列教材既有专业性又有普及性,既有实用性又有理论性。目前观光系列教材已应用于教学当中,并受到学生的好评,这也是观光农业专业首套教材。

3 问题及改革措施

发展的事物必然在发展的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改革完善,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观光农业作为新兴的特色专业,在课程组织、实践基地建设、学业评价体系、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加强改革措施,意在使教与学顺应社会的需要,保证学生“进口”与“出口”发展平衡。

3.1 课程设置科学化

观光农业专业设计到很多实践技能型课程,例如: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蔬菜栽培、果蔬栽培等课程与季节和气候关系密切,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尊重植物白然生长规律,整合总论与各论,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按生产季节组织教学,节省材料和教学开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实践材料的可持续化。另外,加强市场化环节的课程设置,将农业体验、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农业项目经营及物联网、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推广纳入到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仅仅注重观光产业链的先端,更要注重产业链后端,更加注重观光体验项目的推广及运营,让课程设置符合市场化需求,摒弃原有专业的简单加减法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科学化。

3.2 实践基地建设自主化

观光农业属于技能型专业,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与之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两手抓,校外校企合作,联合建设;校内在有限的资源上进行广泛的拓展,与相关专业合建、共建等方法扩大基地规模,并在基地实行有目的教学。我们在2+1实践教学过程中建设模拟花店、模拟花圃等实践基地,学生白主管理白主经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真切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就业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3.3 学业评价多样化

以学生为本,完善评价体系,进行多样化评价,建立考核方式灵活、恰当、合理的评价新模式。例如对于常规课程学分制,对于实践课程以成活率、发芽率、实践收益等量化积分多种方式作为考核重点等,摒弃一纸试卷定乾坤的评价方式。

篇11

一、我市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

(一)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观光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能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观光农业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农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百姓。

(三)发展观光农业还有利于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传统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观光旅游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胶州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我市发展观光农业优势

(一)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我市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

(二)我市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平原,又有艾山丘陵地带,大沽河、洋河、胶河流经全境,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三)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迥异的文化特色。胶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这里刀耕渔猎、繁衍生息。唐宋时期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素有“金胶州”之美称。胶州人杰地灵,创造了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有西汉祓国旧址,明代养马城“牧马城”遗址,清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的左笔高手高凤翰故居旧址,以及大量的古葬墓、古庙宇和金石碑刻、书画诗文。勤劳智慧的胶州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全国保留剧种胶州茂腔及民间戏曲、剪纸绘画等也都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三、对我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观光农业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价值,它的开发是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途径。因此,在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洋河、胶北等镇,旅游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对观光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开发使观光农业尽早推向旅游市场,确保观光农业成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篇12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国内从事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公司

1、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朝来农艺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爱祖国、逛景城”陆上游主要景点之一。

3、深圳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于1995年5月开业,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被誉为全新的第四代旅游产品的代表。青青世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点有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情调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房、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鹏城十景”之一;98年被评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99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旅游观光农业类上市公司

目前对观光旅游关注的上市公司较多,这其中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主,但真正在大规模行动并将观光农业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只有金荔科技一家,蓝田股份也正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项目。

1、金荔科技(600762)

基本情况:公司的前身是飞龙实业,从1999年开始金荔投资对其进行收购、更名和整体资产置换。金荔科技经过一系列重组后,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公司已经转变成一家以果树种植为主,并积极从事养殖和三高农业开发、休闲度假经营业务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总股本10556万股,流通A股4326万股。

该公司目前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是位于广州市增城的两个农场。金荔苑农场座落于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的增城市石滩镇,占用山地及水田3585.5亩。金荔庄农场已种植了优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等)、龙眼(古山二号、储良等)及其他果树30000多棵,果树已挂果。金荔苑农场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和龙门县麻榨镇交界处,占用山地以及水田31772亩。并进行了开发建设,部分山地种植了板栗、荔枝、龙眼果树,该农场还拥有一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地。

该公司的两个农场位于分别位于正在建设的广汕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旁,农场内的观光旅游设施部分已经建成,余下部分正在建设中,预计整个设施建成后将拥有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能力。由于广州市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而农场位于高速公路旁,因而游客源非常丰富,以每年的节假日100天、每天平均接待游客1000人、每人平均消费4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观光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2500万元。

公司还计划在湖南省衡阳建立金荔科技园,建成后的农业科技园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

篇13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区域,浙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从浙江的市场消费能力和经济增长态势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1]。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和度假活动,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但是,浙江知名度很高的一些老景点多以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为主,模式基本相同。在旅游旺季,省外游客慕名而来,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无法满足本地城市居民对宁静清新舒适环境的渴求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2]。休闲观光农业集农业景观观赏、农产品生产、农事活动、休闲和度假于一体,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游憩活动空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3]。这一新的游憩场所的出现为减轻传统旅游热点景区的黄金周客流压力提供了缓冲的场所,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1•2浙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符合农业实现高效益的需要

浙江地处中国三大经济发展中心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的比较效益日益低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滑[4]。在寻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休闲观光农业做为一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产业形态,其经济和社会功能日益显现。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同时又可以休闲观光农业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附加值的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5]。从而使农业及耕地能在农业地位日益弱化的情况下得以保存和发展。因此,休闲观光农业一经出现便受到普遍关注和积极响应。

1•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改善浙江农业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在《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浙江省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6]。但是由于农业负载量的快速增加,农业环境质量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资源不合理开发,有的过量消耗;另一方面,农村工业污染缺乏有效治理,有污染的城市工业向城郊扩散,城市垃圾在城郊大量堆放,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排向郊区,灌溉农田,造成农业污染,农业环境治理与保护迫在眉睫。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具有一定旅游观光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为招徕游客,必须绿化美化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环境质量。

1•4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及农业人口进入城市促进了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客源的形成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城市人口作为客源市场的。城市人口越多,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越大,所提供的休闲观光农业客流量也越大[6]。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也多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的国家,这些国家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发展最早,而且规模也最大。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群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远离乡村,这就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开展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裕稳定的城市客源市场。

2浙江体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与开发模式

2•1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

浙江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绍兴上旺大队的参观访问[7],但浙江真正的休闲观光农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商业主投资农业势头日益旺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观光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经营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作者对全省70个县(市、区)的422个休闲观光农业区的调查统计:1995年前只有22个,2000年达到81个,2001年新建47个,2002-2004年发展达到,每年新建个数达70个以上。至2005年5月底,杭州、绍兴、宁波、丽水等4个市分别达到了97,71,63,47个,占全省的60%以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休闲观光农业在浙江各地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据对422个休闲观光农业区统计,规划总面积已达8•2万hm2,规划总投资为92•0亿元。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已经有6家较为规范的农业旅游示范点通过国家旅游局的验收,并依托各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杭州的高科技农业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金华、衢州的传统型农业,丽水的生态农业为特色的较为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地区差异化格局。

2•2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模式

目前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多种多样,但根据其依托的载体形态、休闲内容、观光对象和活动项目的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7种主要模式。

2•2•1休闲农庄型特点是主要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在原有现代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等基础上,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特别是城市居民提供度假、休憩、游乐、就餐和住宿等服务内容,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需求。目前浙江的休闲农庄主要集中在绍兴地区,“农庄经济”已经成为绍兴的一种经济现象在全省予以推介。

2•2•2农业园区型特点是依托遍布浙江各地的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示范园区和高新农业园区的农业产业、设施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形态,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和农艺技术的宣传、示范和推广,向人们展示现代农业的风采,为人们提供高新农业观光,优质农副产品采购,农业知识教育和品尝采摘等游憩产品。如浙江传化承建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慈溪长河蔬菜出口创汇有限公司承建的慈溪长河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等,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与生产、示范、观光和教育相结合。

2•2•3农业产业型主要特点是依托浙江的13个优势农业产业带,挖掘农业景观的游憩价值,优美的乡村环境,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和购物等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的场所。如衢州市依托3•3万hm2柑橘Citrus产业基地,发展以“周迅家乡,橘子红了”为形象,以柑橘采摘游为主要载体,以旅游促销售,将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传绕柑橘产业升级、橘乡振兴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浙江的仙居杨梅Myricarubra节、台州枇杷Eriobotryajoponica节、余杭蜜梨Pyruscommunis节等都是依托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典范。

2•2•4商贸流通型特点为依托各地大中型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和优质农副产品采购等服务活动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如浙江杭州市的中国浙江花木城,依托商贸活动中丰富的花木品种的优美景观,让游客在如画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充分体会现代农业品种与技术发展的奥妙,并为市民提供采购花木盆景及配套器具的场所。新昌县的浙东茶叶商贸城的旅游开发等,均为这一发展模式。

2•2•5农业公园特点为充分利用现代栽培技术和管理成果,以品种资源保存基地为依托,着重提供优新动植物(农业)品种、奇异作物形态、优美作物造型和新奇动物赛事等游憩观光活动,并辅之以少量的采摘修剪等体验活动。如奉化腾头村、中南百草园和新昌七盘仙谷等为这一发展模式。

2•2•6旅游产品特供型这一模式一般位于著名的旅游景区附近,为旅游餐饮提供配套的果、菜、蛋、肉等农副产品。浙江目前较为多样的土鸡生产基地就是这一发展模式。在农家乐发展到一定规模,参与农户的自身农业生产能力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时,旅游产品特供型农户或村庄就会越来越多。

2•2•7农家乐型农家乐是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原有乡村村落、民居建筑和乡村文化为载体,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农村活动及农民生活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旅游经营为目的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如安吉县报福镇石岭村的农家乐,西湖区梅家坞的农家乐,上虞市驿亭镇白马湖餐饮垂钓中心等。特点主要是凭借其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或独树一帜的特色农产品,以绿色、安全、新鲜见长,通过提供自产的蔬菜、家禽和水产品等,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体验淳厚的农家风情。

3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成效与问题

3•1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成效

3•1•1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对整体农业产业的拉动能力明显从422个休闲观光农业区来看:一是休闲观光农业区中52•36%以多种产业为支撑。其中种植业与畜牧养殖结合的104个,种植业与水产养殖结合的117个,种植业、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三者结合的有77个,占18•24%。二是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有282个(含与畜牧、水产相结合的)。其中花卉59个,茶叶32个,蔬菜瓜果28个,杨梅24个,梨17个,竹笋14个,中药材7个,其他水(干)果如青梅Prunusmume,枇杷,柑橘,桃Prunuspersica,香榧Torreyagrandis‘Merrillii’,猕猴桃Actinidiadeliciosa,葡萄Vitisvinifera,柿子Diospyroskaki,枣子Ziziphusjujuba等97个;三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132个(含与种植、水产相结合的)。其中,鸡为72个,猪18个,鸭鹅11个,牛3个,羊3个,蜜蜂Apisceranacerana3个,孔雀Pavomuticus,鹿Cervusnippon和鸵鸟Struthiocamelus等特种动物22个。而且这些地区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经济效益提升。

3•1•2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目前,422个休闲观光农业区已投资金36•49亿元,其中由各级财政投入的只有5•27亿元(省级为1•33亿元,市级1•56亿元,县级2•38亿元),仅占已投资金的14•44%。而这些资金仅是各级财政对休闲观光农业区前身(如农业园区、农产品基地等)的投入,而不是针对休闲观光农业区项目的。建设的绝大部分资金投入来自社会各界和工商业主,达29•67亿元,占81•31%。如德清市雷甸镇杨墩农庄,面积达133•3hm2,业主个人投入已达800多万元,近期还将投入200多万元,用于休闲配套设施建设;桐乡乌镇华章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是外资企业华章电气(香港)控股公司投资建设,占地97•3hm2,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又如秀城区东进园艺场(周家庄)休闲观光农业点,是农民个人(原来是从事苗木经营和绿化工程施工)投资的,已投资278万元从事休闲观光农业开发。

3•1•3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实现了多种农业要素与生产形态的有机整合从浙江的实际情况看,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和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已与旅游观光功能进行了有机耦合,“农家乐”“渔家乐”等的发展,也大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据统计,422个休闲观光农业区中,各种休闲设施建筑面积已达738•09万m2,其中智能化大棚27•20万m2,连栋大棚400•66万m2,普通钢管大棚174•61万m2,管理用房18•40万m2,展示室2•49万m2。这些现代农业设施通过与休闲观光有机耦合,使其功能得以拓展,从原来单一的生产,拓展到示范推广、教育培训和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使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机结合。同时也使这些休闲观光内容成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经济效益的新增长点。

3•1•4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促进作用明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安吉县充分发挥竹乡特色和生态优势,通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10个乡(镇)兴办了农家乐,成立了7个“农家乐服务中心”,经营农户1000多户,床位超过4000多张,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经营农户户均收入一般超过2万元。安吉县报福镇石岭村农民金加东开办1年多来,收入已达7万多元,大溪村农家乐户均收入高达10万元,有20多户经营户购买了汽车,开始了农家乐联网经营。临安市2004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25万人次,经营农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农家乐型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使直接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农户增加了收入,还有力地带动了特色农产品、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

3•1•5浙江休闲观光农业为旅游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休闲观光农业区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农村人文资源和农业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实行农旅结合,形成了以旅带农,以农促旅的良性互动。据调查统计,422个休闲观光农业区中有很大部分区同时具有观赏、采摘、游乐和度假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其中具有采摘项目的237个,游乐项目的290个,度假设施的195个(含与种植、畜牧养殖结合的),有垂钓功能184家。2003-2004年422个区观光人次达388•57万,旅游观光带来的收入已达6•22亿元。但目前只有103个区已与旅游部门联系比较紧密,仅占总数422个的24•41%,旅游开发的拓展空间还很大。

3•2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尽管发展势头不错,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3•2•1从主管机关的角度上看,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缺乏有效而规范的管理部门与手段目前还没有专门机构对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立项的审批、备案、可行性论证等技术职能以及对观光农业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检查与管理等行政职能负责。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宏观管理失控和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出现了有的地方或者没人管,任休闲观光农业自生自灭,或者谁都管的混乱现象,最终使得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得不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①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包括对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中服务设施占地问题,对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对经营者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规范标准,造成项目建设随心所欲,从业人员无序竞争等现象随时随处发生,严重影响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应当很好地借鉴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国台湾农政主管机关制定有《休闲观光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场经营计划审查作业要点》《非都市土地申请休闲观光农业设施所需用地变更编定审查作业要点》《休闲农场项目辅导实施作业要点》等[8]。②缺乏有力的政策手段。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出路之一,政府应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是,从资金方面看,省财政还没有设立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从舆论宣传方面看,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宣传力度都不足,尚未引起社会多方关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等优惠政策尚无明确规范,对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兴的、大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营造的环境尚不够。如果没有政策环境的支持和引导,作为新兴产业的观光农业必然缺乏长远发展的软环境支持,发展乏力。

3•2•2从产业经营的角度上看,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和专业人员,经营档次较为低下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市场定位不明,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全省休闲观光区多为低档次,小规模,较散乱。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观光农业区较少。多数观光区设施普遍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高品位。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生产、加工和营销工作的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从事休闲观光农业服务业方面的人员,绝大多数不是正规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虽然有关方面专门组织了短期的岗前职业培训,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

3•2•3从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持体系上看,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滞后与目前浙江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形成反差的是,浙江关于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管理技术研究相对滞后,有些领域还是空白。缺乏理论与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托传统农业产业发展起来的,如衢州柯城柑橘采摘游、台州杨梅节和余杭的蜜梨节等,均是在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改造或发展起来的。但他们均是采取“农业+旅游”的衔接,其中许多技术关键没有很好解决。如传统果品生产的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环境污染问题,受损果树及果园环境的恢复问题,观光果园的改造,设计与管理问题,观赏果树品种的引进与改良问题等,都有待相关科研部门的协作攻关去解决。

4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制定扶持政策,确保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协调,真正把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部署,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的重要举措来抓[7~10]。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既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又有利于浙江农业的长远发展,既有统一协调,又有分工协作,更有利于事业发展。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做好对休闲观光农业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打破地域界限,及时协调各种矛盾,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建议安排一块休闲观光农业资金,用于补助省级休闲观光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同时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设立一块专项资金,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投入力度,扶持与引导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建议地方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以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用地的需要,对休闲观光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应与农用地一视同仁。对休闲观光农业区改造相关接待设施和排污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贴息的方式予以扶持;对从事种养业取得的所得,3a内免征所得税;对从国外引进种子、种苗和设施装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用于种养业生产,冷藏保鲜,增氧排灌等方面的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制定吸引海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的优惠措施,鼓励他们以协作、参股、合作和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同时,应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

4•2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结构,协调浙江休闲观光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和谐发展

有关部门要做好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县以上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从全省的角度优化布局结构,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和投资的浪费[7~9]。规划起点要高,内涵要深,突出特色与个性化相结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牵涉面广,关联性强,它可以带动与农业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本身也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交通、建设和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制约[3,7,8]。这种特性决定了它要特别强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业与旅游及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融合发展。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通过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的和谐与统一,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应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尽量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尽量避免原本是城市的一些生活垃圾、环境压力转嫁到农村,给农村带来“生态负担”,应走出一条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永续利用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当代人与后代人共享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4•3加强行业管理,重视人员培训,促进浙江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在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原则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同时,依法加强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控制环境污染,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依法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食品卫生、安全设施、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消费价格等的监督、检查工作,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要特别注意防范休闲观光旅游可能给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7~9]。休闲观光农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和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必须加强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7,8]。各地可以通过组建休闲观光农业行业协会等方式,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机制,组织对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旅游知识和服务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4加强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增强浙江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