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篇1

2建设条件论证

2.1自然环境条件

项目区位于黑河上游冲积扇平原,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3℃,年均降雨量674mm,年日照1993.7h,无霜期为222~260d。境内有黑河、田浴河,南北流向其中。本区属井渠双灌区,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含油沙量大,pH呈中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纯净,无污染,灌区设施良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最适应农作物、花卉植物生长。区域把猕猴桃、旅游、水、矿产四大支柱产业作为振兴周至经济的突破口,全面加快果林、养殖、蔬菜、刺绣、优质专用粮五大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培育了“沿山旅游观光带,中部猕猴桃经济林带,沿渭蔬菜苗木花卉带”三条特色经济带。

2.2基础设施条件

项目所在地位于周至县司竹乡红丰村,肖司公路西侧,北通西宝公路南线、南接环山旅游公路,南临楼观台、北连富仁乡、西濒黑河、东临终南镇。距周至县城7km、距西宝高速公路20km,出入交通和周围交通环境极其方便。土地资源十分广阔,内部有南北、东西干道,生产经营方便;现有深井三眼,水塔一座,部分引水管道直接通地里,水电设施齐全。周围群众有传统的苗木花卉繁育生产、特色经济林果生产的习惯,并能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技术。与西安万亩绿色猕猴桃基地近邻,为周至原畜牧场用地,南北长1530m、东西宽510m,面积千余亩,略呈不规则宝葫芦形,地形略有起伏,原有果园现已废弃,整体为荒滩草地,周围有猕猴桃、玉米等经济作物种植。

2.3实施有利条件

(1)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西部关天经济带建设范畴,符合国家对农业投资方向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政策,与陕西省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合拍,与西安市实施“百万牛羊工程”相吻合,是周至实施精品农业富民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

(2)实施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建成了多处苗木繁育基地、经济林果园,已形成了年产500万株园林花卉苗木、5万株珍稀实用性经济苗木的生产能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3)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教学优势、信息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推广优势、产业示范优势和杨凌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农业信息网络密集优势,实行专家+公司+农户的市场经营模式,有较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

3项目技术方案

3.1性质定位

周至县黑河高新农业生态示范园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对现有立地条件及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利用,在充分保护自然环境与绿色资源的同时,融农、林、牧、副、渔五业于风景优美的生态园林之中,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及人文风貌,建设具有现代都市风情的全新概念的绿色高新生态示范场所,营造一座以反映现代科技、自然风貌、风土民情、人文景观以及劳作生活的田园式生态农业示范园,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于一体,使之成为进行科技示范、农业生产、观光游憩、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3.2功能分区

3.2.1四大生产展示区①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12hm2,以特种粮食作物如黑米、黑小麦、贡米、大豆等为生产方向,主要是培育良种、丰产试验和示范观摩。②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10hm2,着重发展李子、樱桃、山杏、扁桃、核桃等经济果林,建密植矮化示范园以供参观学习,同时提供优质、纯正、无毒种苗和咨询、培训服务。③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8hm2,以色叶行道树作为发展重点,如红叶臭椿、红叶合欢、黄金槐、金枝柳、金丝楸等,培养大规格苗木生产,也提供优质种条及繁育技术的培训、推广任务。④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3.5hm2,采用不同类型的温室大棚,反季节生产名特优果品、蔬菜,周年生产时令花卉。

3.2.2四大观光示范园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6~8hm2,主要从事是良种繁育,分别集中养殖奶牛、肉牛和布尔山羊,形成集防疫、治疗、配种、饲料加工、鲜奶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奶牛、肉牛、山羊养殖园。②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园5hm2,这是立体开发和综合饲养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使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内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技术系统及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效率得以不断提高。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7.2hm2,主要是农牧产品、蔬菜花卉加工,涉及有饲料加工、食品加工、蔬菜保鲜、花卉保鲜。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8.5hm2,既安排水面垂钓、宠物观赏和游乐场所,又修建一定数量的独立家庭小农场,室外配备用户自行设计花圃、菜园、药圃,提供一个自耕自做、独享其乐的小天地。

3.2.3一个管理服务中心作为示范园的管理服务中心、咨询培训中心、展示销售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面积7.8hm2,同时划出一定面积作为贮藏间、库房、车库及商品交易。

3.3基础设施

3.3.1生产展示区的灌溉系统特色农业丰产示范区采用波涌灌溉技术,即把灌溉水断续地按一定周期向灌溉沟(畦)供水,逐段湿润土壤,直到水流推进到灌溉沟(畦)末端的一种节水型地面灌溉新技术。林果牧草间作生产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园林特色种苗繁育区采用管道式喷灌系统。设施园艺栽培保护区除采用微灌系统之外,建普通钢管塑料大棚30个,普通日光温室20个,自动控制温室2个。

3.3.2观光示范园的基础设施①良种牛羊养殖示范园包括牛舍、羊舍各100间;饲料加工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挤奶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配种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粪便排污设备及其附属配件、工具一套。②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园包括禽畜圈舍、副业加工、沼气池,化肥、农药库房。③农工复合集约生态园包括鱼塘、藻类培养塘、牛场、猪场、鸡鸭场;饲料厂、屠宰厂、肉类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罐头厂、奶制品厂;沼气池、发电机组。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园包括观赏宠物养殖交易中心;特色小别墅15套;游乐设施、特色运动器械。

3.3.3管理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包括二层综合宿办楼,展示交易中心,贮藏间、库房、车库。

4资金与效益

4.1投资概算

根据国家和陕西省有关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立地条件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的基础上,按照建设项目,分阶段进行投资概算。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投资总额为1130.07万元。按建设项目分类: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8.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67.08%;②保护工程建设投资61.1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40%;③服务设施建设投资247.0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1.86%;④其他费用63.97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66%。

4.2资金筹措

为了卓有成效地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千方百计筹措开发资金。多年来,实施方采取多方筹集资金的办法,保证了荒滩地的复垦和绿化,这一宝贵经验是开发建设示范园资金筹措的重要途径。同时,充分利用周至旅游胜地的优势,示范园要扩大对外开放,软件、硬件齐头并进,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失时机地吸引外资和社会集资,以加速示范园建设步伐。

4.3效益评价

农业观光园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绿化、美化、彩化、净化、香化的“五化”特色,营造自然清新、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边缘绿化隔离带,防治城郊环境污染,并以保证黑河水库的水质为根本[5]。这不仅是观光园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效益是农业观光园生存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渠道[6]。示范园开发建设后,各项设施全部营运,年收入564万元,生产经营的税后利润按40%计算,其他税后利润按20%计算,则每年可实现利润205.6万元。反映资本金的获利能力,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20.6%,投资回收期为4.86a。上述各项指标说明生态农业示范园投资效果是比较好的,基本符合国家投资回收期的期望值,同时也说明本方案是可行的。

篇2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在**县四农场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乙方依托**县四农场****水库建设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项目建没要本着理念新、标准高的原则,突出生态、科普、教育、休闲等功能,打造成集科技示范、娱乐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项目投资总额 5 亿元以上。

    二、项目工作机构。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甲乙双方各自抽调得力人员组成项目工作小组,以便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速度。

    三、项目前期工作。乙方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等文本材料,甲方帮助乙方跑项目的立项、环评、安全评价、水土保持评价等项目前期手续。

篇3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兼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观光农业的景观设计有几大特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以农业景观游憩为主题;有丰富的农业文化内涵。

1 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概况

随着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和“美丽乡村”、“魅力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位置日益凸显。观光农业潜在消费群体庞大,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行业的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主要是农民和乡村基层单位,不少地方规划设计不够或随便设计,导致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水平不高、形式雷同等,迫切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景观、居住、产品、安全、体验等方面强化规划设计,体现、凸现宜人风景、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推动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2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应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

2.1 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生态学理论在观光农业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农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学则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研究农业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通过景观生态学分析,对景观的演变做出整体判断,通过形成生态化的农业产业链,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市场导向,突出农业生态旅游

目前的旅游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业景观特色,以可持续发展园区为建设目标。

2.3 全面规划、多元投资、分期实施

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把近期投资小、效益大的关键性项目规划到位,尽快进入设计与施工阶段,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投资效益,做到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在投资开发上,明确开发序列,突出重点,多元筹集资金。

2.4 合理分区、明确主题、突出特色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分区应立足于园区的资源现状、景观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充分发掘农业园独具的景观潜力,并彰显其特色。

3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重点

3.1 强化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核心内容,需要费心费力,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世界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园区、法国普罗旺斯的薰衣草园区以及浙江莫干山农家乐。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大多依托专门设计团队或人员,根据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植被资源,规划设计出了不少富有特色、令人心动的景观,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江苏休闲观光农业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山水、花草、建筑等条件,把景观设计建设与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相结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例如,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的绿化最好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场所(餐厅、科普馆等)周围绿化则建议采用观花、观叶树,规划范围内的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植物布局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其次,在构图设计上要打开思路、富有创新,有特色、有错位,把握各类花草树木生长、开花习性和气候情况,建设富有特色、令人过目不忘的景观。

3.2 强化居住规划设计

休闲观光农业要上新台阶,要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留得住人,而要留得住人,有选择性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喜好、审美情趣,重点要在居住自然化、舒适化的规划设计上下功夫,这样的乡村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一要尽可能做到居有景。可以设计一些天窗、落地窗,便于游客观景、观星、观月、观日,让游客有融入自然的感受。二要尽可能做到居住舒适。注重住宿房型和房内地域文化标志设计,尽量具有独立的卫生间设计、干净卫生的洗护用品、便捷的空气调节系统,为游客提供较高品质的住宿环境。

3.3 强化产品规划设计

以乡土、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体现为重点,加强休闲观光农业产品规划设计。一是土特农产品设计。如大小、分量、搭配、容器、装饰等方面的设计,便于携带、食用,宜于馈赠。二是菜品设计。尤其要在农家菜品的烹饪、摆盘上做好设计,造型和味道要富有农村特色,尽可能统一价格等标准。三是民俗日用产品设计。在颜色、材质、款式上做好设计,使产品不仅可用,还能常用。

3.4 强化安全规划设计

安全是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道路交通的安全设计方面,认真考虑道路的宽度、硬度、倾斜度、转弯半径等和交通指示牌设置、车辆停靠点、停放场地。在游玩过程中,慎重考虑游玩点、观景点、景观承重(承载)等,做好安全保护防护设计。在住宿上,认真考虑防盗、警报设计,做好安全设计,让游客有安全感。在饮食方面,认真做好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游客吃得放心。另外,尽快引入旅游保险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处置方案,有效保障休闲观光农业安全健康发展。

3.5 强化体验规划设计

乡村体验是吸引人的重要元素,应认真规划设计。比如,可以设计“一日农夫”等活动,在白天让游客参与耕翻、栽种、施肥、采摘、加工。设计建设一些公共集会场所,如饭店、商店、酒吧、KTV等,夜晚让游客有交流、休憩、放松的地方。可以创设论坛、节日,强化人际交流,不断拉近乡村人与人、乡村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的心灵距离,营造良好的乡村人际关系。可以整合资源,串联休闲观光农业点,发展旅游精品线路,丰富和强化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前来休闲观光。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8-01

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把农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村居民舍、农业生产与经营、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1-2]。近年来,西宁市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农业要“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并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从农家乐向休闲农庄、农业园区和民俗村转变;从农民自发向科学规划,规范发展转变;从功能定位单一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发展转变;从个人经营向政府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工商资本积极参与转变。截至2012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0个,乡村旅游接待点达408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37家,提供餐位92 890个。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 000余人,年接待游客28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1.6亿元。

1.1 拓展了农业功能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特色,利用自然环境、民族风情、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带动了餐饮、交通、购物、住宿、娱乐等各行业的发展,为区县一、三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3]。休闲观光业已逐步成为西宁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1.2 带动了农业投入

西宁市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在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吸引了一些社会民营资本投入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壮大。据统计,近2年来,全市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总投入超过1.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4 000万元,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8 000万元,达到财政投入的2倍多。

1.3 带动了就业增收

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流通、餐饮、旅游等服务等行业,同时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城北区休闲观光农业已发展到40多家,年接待游客48.52万人次,经营收入1 987.5万元,从业人员达到1 022人。大通县现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企业(户)230家,年接待游客81.1万人次,经营收入4 932.6万元,从业人数达1 661人。湟中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12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 500多万元,从业人员1 300余人。湟源县现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企业(户)41家,年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3 000万元,从业人员2 000余人。

1.4 促进了城乡互动

休闲农业实现了社会财富由城市向农村的再分配,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 发展措施

2.1 坚持政府引导,挖掘休闲观光农业潜力

西宁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采取积极引导和扶持鼓励等措施。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十二五”及今后的重点发展产业,省政府明确将西宁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作为全省七大示范区建设之一。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意见》。二是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示范县的创建,提升发展水平。大通神农油桃设施果品休闲观光基地、西宁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湟中万聚苑生态园、安福田园农庄、湟源树梅山庄等先后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2 强化扶持力度,增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

市政府从2011年开始,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对城北区和大通县休闲观光农业进行了扶持。围绕“以设施农业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强化服务城市功能”建设思路,发展“特色鲜明、绿色休闲、产业带动、传承文化、融合旅游”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4]。

2.3 加大园区建设,完善休闲观光农业服务功能

大通县以神农油桃基地为龙头的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引领全县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县现有现代农业科技园7个,农业观光采摘园7个,休闲农庄1家。城北区按照“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都市农业发展新定位,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农业,以陶南、陶北村为中心,依托乡趣、惠田、晋家湾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实现城北区农业与文化、旅游、观光的共性发展。

2.4 推介宣传,提升影响力

通过举办设施观光农业特色果蔬采摘节、草莓采摘节、乡村旅游节等,以“设施农业观光、特色果蔬采摘、旅游商品推介”为主题,开展旅游商品推介、特色果品品尝、千人采摘活动,展示休闲观光农业和大通独特的民族文化,推介旅游资源,让广大游客走进设施农业观光采摘基地,享受采摘乐趣,感受亲身劳作和收获的喜悦。

3 西宁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整体规划引导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以乡(镇)、村和个体经营者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各个园区、基地之间功能相似,发展思路雷同,相互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2 服务功能不完善

由于西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休闲观光农业起步较晚,大多数休闲观光区整体建设水平低,服务功能不健全,内涵不够丰富,缺少与农业资源的有效结合,缺少深度文化内涵和与此相关的特色项目。

3.3 季节性强,经营模式单一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影响,产业发展的季节不平衡矛盾突出。受独特的高原气候影响,西宁市从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都处于冬季,广大农村户外几乎看不见任何绿色,极大地限制了市民到农村休闲观光的热情。而到了夏季,该市城镇居民纷纷到农村休闲观光,又与大量涌入的外地游客叠加,造成多数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人满为患,服务质量下降,各类矛盾增加,影响产业长远发展。

3.4 品牌经营意识不强

休闲观光农业接待点的建设多处于自发状态,还未形成加强建设、大力宣传、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道路,缺乏与周边品牌旅游景点的互动,促销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促销内容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5]。

4 西宁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各级政府成立“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重视和指导。二是研究制订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原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做出安排部署。三是结合西宁市实际,制订休闲观光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4.2 合理规划布局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控制环境污染,防止生活垃圾、环境压力转嫁到农村。

4.3 完善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银行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将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纳入信贷支农重点。三是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

4.4 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对地域特色明显、辐射力强、规范运作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重点予以资金扶持。二是享受优惠政策,对发展形成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享受农业龙头企业有关扶持政策,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

4.5 积极宣传推介

做好休闲观光农业主题推介活动,做好形象设计、包装宣传和推介工作,创建休闲观光农业品牌。构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农业会展、旅游会展的机会,选择与培育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进行集中展示和推荐,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市场的形成。

5 参考文献

[1] 李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202-203.

[2] 宋怡萍.崇义县发展观光农业之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2010(4):18,20.

篇5

1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意义

1.1户外运动与休闲观光农业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国内学者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对其特点基本形成了共识[8]:户外运动以自然环境为场地,体现出异地性特点和探险性特点;参与者是直接参与户外运动,而不是观看、欣赏等间接的参与形式;户外运动更强调项目的新兴性,即在一个时期内较为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国内学者多将它划分为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的户外运动就是室外运动,几乎涵盖了所有运动,如室外球类、骑马、射箭、游泳、水上运动等各种大类和其中的各小项[9]。狭义的户外运动是指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8]。户外运动包括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和空中户外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包括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探洞、滑雪、攀冰、骑马等项目;水上户外运动包括溯溪、漂流、荒岛生存、独木舟等项目;空中户外运动包括羽翼滑翔、热气球等[8]。休闲观光农业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如2009年,浙江省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区点累计达到1678个(其中休闲观光农业园区422个),休闲观光农业收入超过40亿元[10]。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点,特别是它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观光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目前开发有农业观光园、主题农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民俗文化园等多种形式,其大多与当地的农业资源、乡村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各自特点。中国观光农业具有以下4个特点: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观光农业类型丰富,总量扩张,功能拓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1]。

1.2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初,西班牙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此后,观光农业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发展。中国观光农业最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兴起,观光农业迅速发展[7]。由此可见,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复合开发能发挥互补优势,推动各自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可以发挥户外运动教育、娱乐、健康促进等功能,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市场吸引力,可以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空间,增强其发展动力,进而提升综合效益;其二,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一般建在交通区位优越的城郊结合部或城市郊区,加上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除了少数户外运动项目(如滑翔、攀岩等)对地形、地质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外,适合大部分户外运动项目的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为户外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平台。郭进辉[11]提出扩大户外运动内涵和户外运动旅游领域,提高户外运动旅游产业开发意识,即将狭义的户外运动旅游拓宽到休闲旅游业,从而推动户外运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合理利用中国户外运动旅游资源优势,适当引进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建立户外运动旅游区。

2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策略

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的复合开发是以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为载体和平台,以吸引客源市场为终极目标,从产品整体开发、项目耦合经营、品牌联合推广3个方面进行。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的复合开发可以从景观环境乡土化和生态化建设、项目体验化设计、文化有形化展示、经营模式合理设计、管理人才分类开发、品牌联合推广等6个方面来构架(图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12]:①生产新的环境污染源;②景观与服务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③不良文化的入侵;④乡村乡土性的丧失;⑤乡村城市化;⑥导致不正确的模仿和学习。因此,两者的复合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采取措施减少这些负面影响。

2.1产品整体开发策略

产品整体开发是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核心,需要从景观环境乡土化和生态化建设、项目体验化设计、文化有形化展示3个要素考虑,其中项目体验化设计是休闲观光农业和户外运动产品开发的关键。

2.1.1景观环境乡土化和生态化建设田园化、乡土化是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目前,一些观光农业景区采用了城市游乐园、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存在着不少开发失误,如城市化现象,建筑风格上的求“洋”求奇心理,尤其是度假设施建设“土”味不足,布局整齐划一,大大降低“野”趣。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一般缺乏高品位的观光资源,“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乡土性越明显,与城市的差异性越大,休闲观光农业的竞争力越强,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越大。因此,休闲观光农业景区景观营造时应充分运用当地的乡土元素,如采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绿化树种选择乡土植物,保持原有农业文化形态,营造农业景观等。观光农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吸引对象,具有市场定势性。城市环境恶化是去郊区旅游的推力,乡村环境改善是观光农业的引力[13]。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生态环境好是吸引城市居民到观光农业景区的最基本动因。比较效益驱动、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改变是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的二级动力[14]。经营者要在对原有自然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景区生态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p#分页标题#e#

2.1.2活动体验化设计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使旅游者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休闲观光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旅游者可在观光农业景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土地自己经营管理,实践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理念,开展农业知识科普和相关研究活动。而户外运动的探险性、异地性、项目新兴性和直接参与性等特点赢得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因此,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的复合开发必须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根据再现、组合、改造、提高、移植等设计方法,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15-16]。

2.1.3文化有形化展示休闲观光农业包括耕作文化、生态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内容。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的复合开发必须依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户外运动蕴含的体育道德风尚和休闲价值,将文化融入到景观营造、环境建设、活动设计、市场推广等各个环节中去,通过物质载体进行有形化展示,让无形的文化变得“有说头、有看头、更有玩头”,丰富休闲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提升景区开发建设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

2.2项目耦合经营策略

樊信友[17]探讨了文化旅游产品延伸开发策略与耦合机制。莫艳恺[18]提出利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之间的耦合关系来构筑乡村旅游地循环经济体系。项目耦合经营是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根本保障。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不同的产业依托(前者是农业,后者是体育、旅游)决定其经营要素,如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差异明显,需要以项目为纽带开展耦合经营。

2.2.1经营模式的合理设计耦合经营的基础是景区经营模式的合理设计。休闲观光农业景区经营模式的选择是综合考虑政策与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理念等因素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公司+农户”模式、股份制模式、以休闲观光农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等经营模式[19]。在此基础上,根据户外运动的特点进行经营模式的整体融合设计,如将某些专业性较强的户外运动项目(如滑翔、攀岩等)开展外包经营。

2.2.2管理人才的分类开发耦合经营的关键是管理人才的分类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需要大量相关技术人才,分为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休闲旅游管理人才、户外运动管理人才三大类,人才队伍必须分类建设。其中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又包括休闲旅游策划、营销、培训、管理等人才。户外运动管理人才主要包括户外运动专职管理人员、外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等3个部分。户外运动专职管理人员指户外活动指导员、消防员、救生员、救护讲师、野战定向教练员、自行车教练员、水上救生员等。外聘兼职人员指必须具备相应从事户外运动的资格或技能的人员。志愿者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培训的人员。

2.3品牌联合推广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从价格竞争将逐渐过渡到以文化为内涵的品牌化竞争,品牌联合推广是实现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市场指向目标的关键途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发展要树立品牌化营销观念,经营者应摆脱小农意识,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通过建设精品景区、提供优质服务、传播绿色形象等途径,通过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各自的项目品牌及景区整体品牌建设和传播,逐渐达到在市场上确立品牌的目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产品类型丰富,可适应多个顾客群,但市场仍应区分层次,锁定主要市场,如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青少年素质教育、商务会议等市场,进行重点推介。针对目标客户综合运用各种促销手段,或与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社、旅游企业或本地区传统景区积极开展合作,尤其要结合各季节农作物的采收期和当地的乡风民俗,推出若干有特色的节事活动,进行品牌化推广[17]。

3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实证分析:以浙江富阳市永安高山农庄为例

3.1农庄概况

永安高山农庄位于浙江省富阳市常安镇,2004年正式开业。农庄内现有170个床位,450个餐位,年接待旅游者近10万人次,2010年总收入达1000万元。农庄现有山林面积200hm2,年产3万羽土鸡的高山放养鸡场,其中农田3.3hm2,果园66.7hm2,高山无公害蔬菜13.3hm2。农庄内有妙智寺、永安山水库等景观资源。2005年农庄被评为有机农场,“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杭州市特色农业观光示范点”,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二星级乡村旅游点”。2007至2008年举办了“常安滑翔伞友谊赛暨首届永安滑翔节”,永安山全国滑翔伞教练员研讨班、亚洲沙滩运动“中国滑翔伞队”队员选拔赛和全国滑翔伞优秀选手赛等一系列赛事。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永安山为“全国滑翔伞训练基地”。永安山庄已具备了举办大型赛事的条件。

3.2农庄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条件

3.2.1优势条件

区位交通条件良好。富阳距杭州市区38km,距上海200km,有320国道、杭千高速、杭富一级公路及4条省道与外部贯通,城区至各乡镇的半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富阳市内外交通网络发达。农庄距离富阳市区20余km。区域经济水平较高,具有坚实的运动休闲产业发展基础。2009年,富阳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5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53万元。2007,富阳市年荣获“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基地”和浙江旅游“金名片”称号。2009年,富阳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5.3多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7亿元。2007至2009年,相继成功举办三届“富春江运动节”等重大赛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农庄一直与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目前,栽植了香榧Torreyagrandis‘Merrillii’,桃Prunuspersica,梨Pyruspyrifolia,甜柿Diospyroskaki等经济林木,间作紫衣花生Arachishypogaea,彩色番薯Ipomoeabatatas等农作物,放养和圈养了土鸡Gallusdomestiass,土猪Susscrofa等畜禽,形成了以特色干果、时令水果、茶叶、蔬菜、畜禽等有机产品的农业生产体系。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与户外运动场地条件优越。永安山是以侏罗纪火山岩系为主的低山,海拔480m以上,地形复杂,地貌类型丰富,适合多种类型的户外运动项目开展。植被繁茂,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永安山夏季日平均气温比山下要低3~5℃,酷暑期短。据测定:永安山的平均空气负离子浓度大于700个•cm-3,空气清洁,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p#分页标题#e#

3.2.2不利条件

目前,永安高山农庄的休闲旅游开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景观整体上比较粗糙,农产品品种偏少;休闲观光农业功能分区不够清晰,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存在冲突(如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对旅游者活动具有影响);游憩景观空间有待优化(如道路两侧山体边坡泥土等),景观质量不能满足旅游者游憩心理需求;以观光、度假等为主,休闲旅游产品类型较少,档次偏低,户外运动仅有滑翔伞、野营等活动项目,结构需要优化。

3.3农庄发展定位及产品开发

3.3.1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根据区位交通、资源市场、技术支撑、政策支持等开发条件分析,及“滑翔运动为品牌,户外运动为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为依托”的总体发展思路,通过10a左右的发展,将永安高山农庄建设成为集户外运动休闲、山地度假娱乐、农业观光游憩、宗教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运动休闲基地,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户外运动综合基地、滑翔伞运动示范基地”等建设目标。

3.3.2复合产品体系开发

农庄因地制宜地规划景点、接待服务设施、活动项目3类建设项目,形成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产品体系,其中:景点建设结合农庄开发现状,恢复“永安八景”,并按照休闲观光农业要求,进行农业景观建设;接待服务设施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与发展需要,总体上把握“田园化、乡土化”的建设原则,同时满足现代旅游者舒适、方便、卫生等需求;活动项目设置以体现运动休闲特色和青少年户外教育功能。

3.4农庄休闲观光农业与户外运动复合开发的建议措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