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示范课程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90-02
“生物统计”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学两个硕士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统计原理、方法和生物专业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水产生物统计学”又是水产学院各本科专业的院级限选课,与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相衔接,构成了生物统计本、硕一体的教学体系。经过三年的统计教学,调查发现,由于硕士研究生入学基础不同,入学的8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是跨专业招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生物统计相关课程;尽管学校要求非本专业学生入学需要选修本科专业课程2―4门,但由于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与本科教学学期冲突,学生并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的衔接;且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大概一个学期就要进行课题开题、试验设计等工作,也不宜推迟本门课程的授课学期,从而造成教师授课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的两难境地。考虑上述原因,笔者就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在精讲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应用到统计教学中。在课程改革中充分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一、精讲基础
为了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前5章复习和讲解本科基本统计知识和方法,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科研和试验中经常会遇到和用到的统计方法。但这部分内容并不仅仅是本科教学过程的重复和再现。其重点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对基础知识进行凝练,以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笔者以本科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把握重点、难点,制作出适于研究生基础教学的统计课件。通过课堂反馈,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没有感觉到是重复的浪费时间;而没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在进行了教师设计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快速掌握这部分内容。这里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指的是下面提到的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二、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学课时少、信息量大,因此,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研究做准备,因此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生物统计”课程来说,多元统计分析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但多元统计分析内容广泛,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且科学问题不断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会一成不变。
1.“翻转课堂”。本门课程,在精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线上主动学习,课堂线下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授课前布置即将授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进行线上自学与小组讨论;课堂上,首先让每组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各自理解的授课内容,然后各组互相提问解答,最后由教师点评每组讲课的精彩部分和知识理解不到位部分,并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就本课内容进行细节补充、重点归纳和总结。课前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课堂上的讲台讲解,又要进行一定的ppt教学课件制作和讲解练习,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助教”能力,而硕士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教”进行本科教学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创新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提问、讨论,采用启发式、合作式的课堂讨论教学,节约了授课时间,学生的讲、问、答,教师的解惑、补充、归纳总结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避免了教师的单一授课,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加大,从而更加符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
2.“微课堂”。“微课堂”(Microlecture),是指采用建构主义方法构建的适于在线或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疑点、难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对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知识点划分,将系统的教学活动裂解为若干教学主题突出、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时间较短、资源容量较小的“碎片化、情景化”教学片段,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针对重点、难点目标明确的学习。“微课”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方便;视频的长度较短,几分到十几分钟不等,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视频可采用录屏软件直接进行录制,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视频通过网络,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制作的“微课”视频也是“翻转课堂”线上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能够更好地再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是学生课后复习的有力工具。
3.电脑辅助教学。生物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利用统计软件设计试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本科生“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设有单独的实验课,而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没有实验课,故而在授课中安排电脑辅助教学。学校为硕士研究生教学课室配备了大屏幕触屏电脑,而学生均有个人笔记本电脑,每节课的理论教学后随即展开电脑教学,例题详细展示了操作步骤,习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不仅解决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可能很小但自己解决又要花费很长时间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理解、应用一气呵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为了加强本门课程与专业研究的紧密性,课程在最后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并进行课堂讨论,论证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由于正好处于硕士研究生开题、进行试验设计阶段,因此这个环节正好解决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学生的选题往往是超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要求师生共同学习、研究,不仅检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拓宽了教师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案例,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公式的背诵和数学计算上,而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摈弃传统的笔试考试,采用电脑上机考试。通过综合练习题设计,让学生随机选取作答,综合运用学过的统计方法,在电脑上完成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并就结果给出合理解释。该考核方式能够综合考查学生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的能力,符合以应用为主学习的目的,实用性强,对学生科研试验设计与分析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Eric Mazur. Peer Instruction:A User's Manual Series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NJ,1997.
[2]Bergmann J. &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3]Shied David.These lecture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s on Graduate Student Demonstration Course Biostatistics
ZHANG Jing,WANG Zhong-liang,WANG Xue-feng,YAN Yun-rong,ZHANG Jian-dong
三、课程网站的建设
2.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考试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测量工具与测量手段。文章概括课程考试的地位、作用及重要性;针对高校课程考试的特征及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特点,探讨如何规范软件工程专业试卷规划、命题设计和统计分析,改善试题质量,提高考试成绩的信度。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考试;试卷规划;考试命题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13-06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第38号(黑教高函[2013]351号)。
第一作者简介:李全龙,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及其应用、传感网络、情境感知计算、软件定义网络( SDN)等,liquanlong@hit.edu.cn。
1 背景
考试的最初功能是区分人和选拔人。最早的考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尚书·尧典》记载的尧通过考试禅位舜的传说,而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统一考试则是科举制度。目前,我国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选拔考试等仍然侧重于人才测评与筛选这一功能。
考试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与手段已经应用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不仅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重视,而且也吸引众多学者和教育界从业人员对考试形式、方法等展开了讨论与研究。考试除了具备人才选拔的功能之外,还常用于对被试者进行评价,以判断被试者对某些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高校教育中不同专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理念都不尽相同,有各自的特点。例如,软件工程专业教育非常强调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那么,课程考核试卷如何设计才能根据专业特点及办学理念来准确、客观地评价被试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考试定位与命题过程
现代的考试主要分为常模参照考试与标准参照考试两大类。常模参照考试主要测量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比如高考、研究生入学等选拔性考试;标准参照考试主要测量被试者是否达到某个标准,如是否及格。高校的课程考试基本属于标准参照考试,但也部分肩负着常模参照考试的作用(如依据课程成绩的高低决定保研资格等)。因此,高校课程考试重点要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对概念、原理、方法、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程度,同时还要能够对掌握程度的优劣加以区分。课程考试的试卷组成与试题设计必须针对课程考试这一定位,采用科学规范的命题方法,才能有效保证试题质量,进一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课程考试命题及分析过程大致分为试卷规划、试题设计以及试卷统计分析3个主要阶段。试卷规划阶段需要针对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知识点分布等规划试卷的总体结构;试题设计阶段是依据规划好的试卷结构设计编制每道试题、制定试题的参考答案,这个过程可能会多次迭代修正试卷结构;当试卷使用、批阅并评定成绩后,需要对试卷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作为下一轮课程考试试卷规划与命题的反馈与参考。本文将按照这个过程并以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模式等课程为例,描述如何规范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考试命题。
3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考试命题方法
3.1 试卷规划方法
试卷规划需要满足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考核目标的需求与约束。试卷规划的基本原则是“重点突出、充分覆盖”。“重点突出”是指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应该是试卷的重点考查内容,试题量与分数占比相对要高;“充分覆盖”是指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分散开来,覆盖面要尽可能大,避免出现试卷只偏重某部分知识点的现象。这两点要平衡好,只侧重某一方面都可能导致试卷质量不高,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与可信性。
为了保证试卷质量,一定要规划好试卷考核知识点与分数的分布,具体可以利用试卷结构明细表这一有效工具,表1为2014年计算机网络课程试卷结构明细表。该表可以方便规划试卷的知识点覆盖情况、分数分配情况、考查层次(识记、理解或运用)构成情况、考点分布情况等,科学规范地指导试卷的试题编制。该表可以根据课程章节或知识点结构进行调整,试题考核层次主要分为识记、理解与运用,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以细分。识记类考核层次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的记忆情况,理解类考核层次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运用类考核层次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课程相关知识、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l中信息在试卷规划阶段主要确定按章节(或知识点)的分数分配及试卷难度控制,具体试题编号、分数及难度系数则需要在试题设计阶段逐步迭代完善,最终完成表1的完整信息。
表1中每道题的难度系数为对该试题的难度估计,是对该试题难易程度的衡量,表示该题正确解答的比例,难度系数越大表示该题目越简单。难度系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M为样本集合,C为正确解答样本集合,p为难度系数。试卷的难度系数是每道试题的难度系数及其分值的加权平均结果。
试卷总体难度不应过难(难度系数值太小),也不应太简单(难度系数值太大),否则试卷的区分度会很差,无法达到课程考试承载的选拔性功能。通常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5-0.55之间比较合适。
3.2 试题设计方法
完成试卷规划之后,可以进行试题设计。试题设计过程可以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尽可能不出过于简单(p≥0.8)或过于难(p≤0.2)的试题;
(2)尽可能少出考查层次为识记类的试题;
(3)尽可能多出考查层次为运用、理解类的试题,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使用知识的能力;
(4)尽可能设计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新场景、新问题,避免与往年考题重复;
(5)试题表述要力求严谨,避免歧义;
(6)主观题与客观题比例适中。
一张好的试卷考题主要考核层次应该是运用和理解,识记类的试题应尽可能少,并且分数的分配能够反映课程重点内容的分布。另外,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工业化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都应该是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具体试题编制时,应该尽可能设计全新场景,来考查学生对某些知识或原理的理解或运用。例如,在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为了考查学生对UML类图设计中类之间聚合关系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个具有聚合关系的系统需求描述(见例1)。通过对该系统需求描述的分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从实际需求中发现聚合关系并对该关系进行设计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于UML语言的使用能力。
例1:汽车是由各个部件组成的,例如,轮胎、引擎、车框、车窗等,但是这些部件与整体汽车并不是紧耦合的关系,换句话说,部件离开了车仍然可以存在。那么,当我们对汽车及其部件进行UML建模时,应该选用以下哪个图形元素来表示汽车及其部件之间的关系。 ( )
考点: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设计
答案:D认知层次:问题分析及理论知识运用难度估计:0.45
大多数课程考试都会设计类似于例1的选择题。选择题是目前各种考试中广泛采用的试题类型,具有良好的客观性。但是在命题这类题目时,许多的题目都只考虑了直观概念的考核,如类图中表示聚合关系的符号是什么?这样的命题是典型的单纯考查记忆的试题,并没有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另外,这样的试题还要特别注意选项的设计。一道好的选择题,每个选项都是精心设计的,除了正确选项,每个错误选项都能代表一类常见错误,也就是“有意义的迷惑项”,而不是随意拼凑的内容。如例1中的A选项,是一个错误选项,该选项的设计是考虑到如果忽略了部件与车之间的聚合关系,只考虑关联关系,就会得到这样一个错误结果;而错误选项C是最具有迷惑性的选项,如果学生混淆了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话,那么就会得到这样的一个错误结果。
在试题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设计一些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场景,通过该场景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
例2通过一个“真实”的网络综合考查学生对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聚合、路由表、交换机、IP分片、域名解析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类型的综合题可以考查学生利用课程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某网络拓扑如下图所示。路由器EO、E1、E2、E3连接的均为lOOBaseT以太网,Sl、S2、S3为lOOBaseT交换机。RI互联的局域网1、局域网2和局域网3共用IP地址空间192.168.1.0/24,且已将192.168.1.0/26分配给局域网3。路由器相关接口和部分主机IP地址和MAC地址等配置信息如图1所示。Rl和R2的路由表结构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192.168.1.0/24剩余的IP地址分配给局域网1和局域网2,其中局域网1需要IP地址数不少于120个,局域网2需要IP地址数不少于60个。请给出地址分配结果,并说明局域网1和局域网2的可分配IP地址数以及可分配IP地址范围。
(2)基于问题(1)的分配结果,请分别给出Rl和R2的路由表,要求路由表的入口数(即路由表项数)尽可能少,并且包括到达DNS服务器的主机路由。
(3)请为主机Hl配置IP地址信息,包括l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以及域名服务器。
(4)若主机H2的子网掩码被配置为255.255.255.0,DNS配置为201.18.3.254,则H2能否成功访问sma.com.cn?为什么?
(5)若交换机S2、S3的交换表为空时,主机H3给H6发送一个数据帧fl,接下来H6又给H3发送一个确认帧f2,则从物理层上能够收到fl的主机有哪些?H3收到f2后,S2的交换表中包含哪些表项?(交换表表项结构:<MAC地址,端口>)
(6)假设连接Rl和R2的链路的MTU=500B,当主机H5向互联网发送一个ID=123456,length=1500B,DF=O的IP分组时,Rl需要将该IP数据分组分几片(每片尽可能封装为最大片)?给出分片结果(包括每片的ID、length、DF、MF、offset).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要具有较强的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在不同课程的考试命题中,一定要注意综合应用题的设置。例3以软件设计模式考试的应用题命题为例进行讲解。
例3:某游戏公司的一款竞速游戏中,需要设计多种不同品牌、不同性能、不同外观的赛车,请选用合适的设计模式满足这个设计的需求,并给出理由。
例3的设计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工厂方法的掌握程度。首先,学生需要正确理解题目表述的设计需求意图,知道工厂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给出他们的工厂方法设计思路。
乍一看,这个题目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没有层次,但是事实上题目中隐含了潜在的需求。题目给定的背景是游戏公司的一款游戏设计需求,那么隐含的信息就是这是一款投入市场运营的游戏,它需要不断地给用户新颖的体验,游戏道具等的设计必须多样化,也就是说它的设计需要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对于原有的设计与实现的影响要尽量小。如果对实际工程问题隐含的需求没有敏锐的嗅觉,学生可能就会选择最简单的工厂方法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每增加一款新车除了需要加入新款车的类,还都需要去修改CarFactory中produceCar的方法。然而,发现了这层需求的学生则会选用抽象工厂方法进行设计(如图3所示),使得系统的可拓展性更佳。每次增加一款新车只需要一个实现了Producer接口的新款车工厂方法类( XXXCarFactory),以及一个实现了Operation接口的新车实现类用于具体实现及定义新车的性能、款式等内容。当然,学生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设计模式进行设计,如建造者模式等。此题是一个开放式的命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合适的设计方案。评审者要用开放的思想审视学生的解决方案,但是要对原则性的错误进行批判,对设计的优劣进行准确的判断。
试卷命题完成后,需要经过多次“打磨”,包括试卷整体结构、考查知识点、分数分布、难易程度等审核;对每道试题进行“研磨”,包括题干表述是否清晰、准确,选择题选项设计是否合理、有意义等。经过多次打磨的试卷可以避免或减少错误,尤其是科学性错误;经过多次研磨的试题才可以用于考试。在试题命题过程中(或之后),还需要编写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随着试题设计与编制的进行,需要同时更新表1,并调整试卷结构。试题命题结束,表1信息填写完成。此时可以通过表1全面了解试卷中试题结构、难易程度等,避免试卷过难、过易或者过偏。总之,试题设计的关键是要设计新场景,侧重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避免与往年考题重复,在试题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试卷结构明细表。
3.3 试卷统计分析
试卷应用于考试之后,可以通过试评部分完善参考答案并形成评分细则,然后参照评分细则进行评分。试卷评阅完成后进行分数统计,评价试卷的评价效果。比如通过统计(全样本或抽样)分析评价试卷难度,分析每道题的难度、区分度等,并进行归档,作为未来课程命题的参考和指导。最后,还需要作好试卷的试题解析,总结试题设计的初衷,对比该试题实际考试效果,发掘可能存在的问题,反馈并改进教学。
例4:在一个采用CSMA/CD协议的网络中,传输介质是一根完整的电缆,传输速率为1Gbps,电缆中的信号传播速度是200 000 km/s。若最小数据帧长度减少800比特,则最远的两个站点之间的距离至少需要( )
A.增加160 m B.增加80m C.减少160 mD.减少80 m
考点: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CSMA/CD协议
答案:D认知层次:运用 难度系数估计:0.40统计难度系数:0.32
【试题设计思想】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最小数据帧长度和最远站点距离的变化关系,考查考生对CSMA/CD协议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解题思路分析】CSMA/CD协议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边发送数据帧,边检测冲突;数据帧发送完成,即结束冲突检测”。因此,CSMA/CD协议若要保证检测到最极端情况下的冲突,必须保证一定的最小数据帧长度,以便传输一个最小数据帧的传输延迟时间不小于相距最远的两个站点在发送数据时出现的极端情况下的冲突。两个相距最远的站点发送数据时产生的最极端情况下的冲突,被检测到的时间为两个站点之间信号传播延迟的2倍。
若学生计算时忽略了往返时间,会得到错误的选项C;若学生搞错了比例关系,则会得出增加80米的答案,选择错误选项B;若学生既搞错了比例关系又忽略了往返时间,则会得出错误选项A的结论。
【效果及教学分析】该题在考试中实际统计难度系数为0.32,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个内容掌握不好。因此,今后教学中还应该强化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尤其需要增加相关内容的课堂例题讲解、作业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该基本原理。
例4是对一道考查CSMA/CD协议原理的选择题的解析,包括试题设计思路解析、解题思路解析、考试效果及教学解析3个方面。试题解析结果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可以将长期积累的试题解析内容编辑成册,作为未来学生课程学习以及教学的重要参考辅助资料,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4 结语
考试是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课程学习风向标和课程教学指挥棒,规范化、高质量的课程试卷设计对于课程教学至关重要。命题要紧扣教学特点,例如,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考核是否能够通过一张试卷检验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并掌握规范化的试卷设计方法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有多少时间投入到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中。当然,由于课程之间的差异以及课程目标的不同,每门课程选择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所述方法仅供参考,期望能对教师找到适合特定课程的最佳试卷设计方法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戴家干.从考试到评价:论我国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J]中国考试,2010(1): 3-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64-03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本课程主要针对日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是笔译方向和口译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核心课程。2012年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开始在日语专业招收翻译专业硕士,其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笔头与口头的翻译能力,帮助学生胜任我国企事业单位内的一般翻译工作。而本专业2012级、2013级所有翻译专业硕士均修读了本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向各行业、各用人单位输送具有较强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从业人员而设立的。课程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用真实的翻译材料(会议发言提纲、演讲录音、企业介绍、产品目录)进行翻译实践,另一方面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理论,使学生不但从实践上知道如何做翻译,并且在理论上获得升华。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即便接触到未曾学习过的行业(领域)的资料也清楚应该如何着手翻译,怎样获得最好的交流效果,使不懂外语的人毫无障碍地理解原作者的意思。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初步笔译与口译技能,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翻译技能意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途径
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条件。精品课程的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通过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一是要选择、编写一系列适合本课程的教材;二是要形成特色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三是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促进社会效益的生产;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课程建设的重点如下。
(一)教材建设的情况
本课程的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二者同等重要。一是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教程、学术书籍。二是各类辅助、补充材料,如自编讲义和翻译实践材料等。为了使教材满足教学目的的需要,我们执行的是审慎选用教程和自行开发教学材料的“双轨制”。
由于课程目标要求既传授翻译知识,又不可偏废理论,因此希望能选用理论与实际兼顾的成熟教程。但是实际上兼顾这二者的教材极其难得,经过反复考虑,笔者最后选定了岩波书店编的《翻译家的工作(翻U家の仕事)》,大野晋的《日本语练习集(日本Zぃ》这两本原版材料作为教材。为了使学生对平时教学中较少接触到的商贸、科技、市场营销等行业的翻译材料有足够的了解,笔者还选择了《现代科技日语》、《互动日语》、《外贸函电日语》、《市场营销日语》、《实用导游日语》中的一些例文进行讲解和练习。
为弥补原版教材理论上与最新、最前沿的“跨文化交际学”结合的不足,笔者穿插使用自编翻译理论讲义,以期让学生清楚对于说明书、技术报告、广告、产品目录一类的“无名文本”应该使用“交际翻译”的技巧。即翻译必须从使读者最无障碍的阅读出发,而不能逐字死译,完全忽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应对翻译教学时间长、见效慢的问题,笔者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学生尽管被翻译专业录取并修读了相关课程,但还是经常反映缺乏信心,不知道是否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同样用人单位也不仅希望看到毕业生的“文凭”,更希望学生通过自身成果的展示,证明其有一上岗位就能较快进入工作角色的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联系了上海三联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中华书局等有译介出版活动的出版机构,由教师牵线,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简单的翻译实务中去。这既扩大了本专业翻译的影响,又为毕业生就业拓展了道路。
第二,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日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为翻译服务,才能做到“授之以渔”。笔者在课程中不仅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设计教学材料,而且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探索翻译技巧。笔者还自制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意识和质疑精神。
第三,灵活变通的练习、改作方法。学生带自己的译文进教室,教师点评后由其他学生提问,师生一起讨论,初稿返回后修改,再进行一次讨论,总结修改心得。每个月学生都有一次这样的机会,不但可以增加高质量的翻译机会,而且让学生认清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三)教学内容的建设
传统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取决于所选定的教材和课程考试覆盖的内容,因此或多或少存在僵化、静态、落伍、不实用的缺憾。旧有的基本教材,往往没能够及时地“与时俱进”,存在翻译理论薄弱、内容选材不广,只注重词句翻译而忽视了整个语篇的翻译。并且由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均以孤立的单句为译例,有些例句甚至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与政治色彩,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契合度不高。
课程中笔者选择了最新出版的原版教材,并且并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立足于课程的目的,为培养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灵活、开放、机动的特点。
有鉴于此,各种性质的授课内容比重大体如此:翻译理论(含方法、技巧)占20%左右,跨文化交际理论占10%,翻译实践占50%,译作(包括笔译作品和口译录音)和改评占20%。
本课程授课计划如下所示:
1~2周:翻译史、翻译各基础理论、跨文化交际学概括性的介绍。这时学生普遍还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只能对各理论有初步的印象。不过这些概括性的理论会在其后的课程实践中得到具体、感性的再现和印证,使学习者逐渐学会并习惯在理论下进行翻译活动。
3~4周:培养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法律文书,并进行改作讲解。例如剖析中文中没有的日语自他动词的区别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5~6周:教授学生掌握日语文章的一般结构,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新闻报道,并进行改作讲解。笔者以最新、最权威、最富职业气息的标准来选择新闻报道,得到了学生相当正面的反馈。
7~8周:介绍日、中两国语言中的敬意表现,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商务信函,并进行改作讲解。商务信函的写作有其固定的格式,学生实际操作中往往翻译得过于口语化而失去了翻译的职业性,这是在课程中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的。
9~10周:介绍日、中两国语言的“中断”和“音色”对信息传达的影响。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商务计划宣讲的口译实践。“中断”和“音色”往往是口译实践中最容易忽视的因素,学生在本科的学习中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重要性,因此对“中断”和“音色”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1~12周:介绍日语的节奏对描述性信息的影响。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外语导游实践。
13~16周:介绍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滑稽、愤怒、感伤等激烈的音色表现。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讲口译实践。
17~18周: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对一般通俗性学术著作进行笔译实践(仅对笔译方向学生实施)或对一般学术会议进行模拟口译实践(仅对口译方向学生实施)。最后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最终评估。
三、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果
我们要打破传统单调的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互动方法,避免教师直接讲出解决方法。笔者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从而期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课程在建设中体现出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课题进行论文的写作。2012级翻译专业硕士只有2个学生选择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课题,约占33%。2013级已经有5人表示要选择翻译理论相关研究课题进行毕业论文的专业,约占50%。为此,本专业教师将严格把关,使学生能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质量毕业论文。
其次,毕业生就业较为对口、顺利。2012级拟毕业的专业硕士,已有1人被沿海地区合资企业的翻译岗位提前录取,占17%。有3人将在高校中从事日语教学相关工作,占50%。接下来,本专业教师将进一步对2013级翻译专业硕士的就业活动进行指导并提供帮助。
最后,参加本课程的学生的翻译作品顺利过稿,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课程负责人指导学生完成的国际会议论文翻译也已顺利过稿,论文集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今后我们还将联系其他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
四、结语
面对当前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中,笔者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概念,明确了翻译应以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立足于现有条件,尝试进行对课程的大胆改革,使学生既可以学习日语专业知识与技巧,也可以在原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就《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现状而言,目前我们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应该说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但与一流大学的精品课程相比,尚存差距。特色体现在我们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和“实用性”方面。差距在于我们硬件投入(同声传译室,语音识别系统)以及翻译教育测试理念的滞后。与国外(日本)的同类课程相比,我们理论应用得更为超前,而国外的同类课程比我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目前,本专业致力于在培养一流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实施以外语知识、翻译技能、交流技巧为人才培养基点的培养规划,突出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以期培养出具有扎实外语基础、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专业高级翻译人才。为此,笔者还将在以下几点做出进一步的努力:第一,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大量增加学生一对一的口译练习条件;第二,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赴日本实习的机会;第三,在课程测试中更多体现学习过程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欲。
参考文献:
[1]青木保.异文化理解[M].东京:岩波书店,2001.
[2]山口仲美.日本语的历史[M].东京:岩波书店,2006.
[3]岩波书店编辑部.翻译家的工作[M].东京:岩波书店,2006.
[4]大野晋.日本语的练习册[M].东京:岩波书店,1999.
[5]大野晋.日本语的教室[M].东京:岩波书店,2002.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是推进现代教学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工作,以课程信息化带动课程教学现代化,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和不同的呈现方式,加强立体化教材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脱离教学
现在精品课程网站虽然不少,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精品课程而应急建设的,没有充分考虑网站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很多网站的制作者和课程的授课者是相对独立的,没有实现网络资源建设技术和内容的统一,以致师生很难有效利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一些精品课程成了学校的品牌装饰,与教学过程“脱节”。
(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从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现有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内容还仅限于课程的教案PPT、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指导、教学录像、习题试题等,基本是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将资源堆积在网上,内容较粗浅且浮于表面。其中教学方法较多,但学习方法鲜有;有教师教学计划,但缺少学生学习计划;教学指导书齐全,但学习指导书空缺,涉及信息交互的内容不足,大大降低了学生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三)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不理想
有调查显示,73.7%的职业学校教师经常使用网络教学资源,但是只有30.5%的学生使用过网站和光盘等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可见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人数偏少。而且学生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时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手机,因此,在开发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时应针对师生的不同习惯,开发网页版和手机版等多种版本的教学资源。
(四)信息更新不及时,维护少
目前我国精品课程大多为立项而建,建设周期短,一次建设即告完毕,许多课程长期缺乏维护,资源内容陈旧,难以成为优质资源。因此,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要定期检查、评估和反馈后续建设情况。只有持续改进课程资源,才能保证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和时效性,才能减少“重申报轻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切实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
二、“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旨在培养中高职机电、数控类学生构建三维实体造型和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应用能力。在新环境下,如何科学设置、合理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效果,是现阶段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宜兴八家企业进行专业市场调研,对数控加工行业中UG软件的使用情况、产品要求等进行调研,选取基本能反映学生就业后在工作中涉及的软件使用环境及遇到的问题。依据“数控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典型工作所需职业能力设置课程标准,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业能力。
其次,以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将一个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形成项目式训练,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真正使职业能力的培养融于平时的教学训练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用UG软件进行一般复杂程度零件的建模、零件的装配、工程图的绘制以及一般模具零件的自动编程等。
三、“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品课程资源教学实施
(一)项目化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教师对典型案例进行分解并设计成若干个任务,以任务驱动方式指导教学,围绕“能力本位、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十二字课改方针,深化改革传统课堂,通过典型案例,把相关的基础理论、设计思路和加工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形象、直观地掌握零件设计和加工的基本方法。把企业产品引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典型产品项目实践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深刻印象、牢固记忆,对相同类型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加工能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案例演示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将整个过程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上,让学生课后观看,特别是一些步骤比较复杂的案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或分段观看模仿。
(二)立体化教学资源补充传统课堂
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除使用国家、省规划教材以外,还依据整体化项目设计开发丰富的教学案例、操作视频、采集优秀教程、课件以及习题试题库,全方位、多渠道地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让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开辟新的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形式,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资源上网便于学生自学。利用网络教学,可达到课堂面授与网上教学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网络课程不仅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还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把自己做好的案例、作品上传到网站分享,通过与其他同学相互比较、讨论,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这种交流形式突破课堂时间和校园空间的限制,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机制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将促进学生全面平衡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宗旨,消除现有学生评价制度的弊端,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根据“UG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采用平时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作品制作、改进案例、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将他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师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个性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全面多元化的评价,多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拓宽之前搭建的“读书分享”平台,以“讲自己事,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为主要内容,设立“乐享讲坛”。“乐享讲坛”秉承“乐在人文化成,享于以友辅仁”的理念 ,坚持以“分享智慧、启迪思想”为主题传递正能量,用“讲述”的形式为学校教师搭建交流融通的平台。传递师德正能量,提升职业幸福。
1、聆听窗外的声音,促进教师发展。活动方案:邀请各类知名专家走进校园,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促进教师发展。活动过程:5月13日文化路一小“乐享讲坛”正式开讲。开讲仪式上,金水区教体局局长助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段立群主任代表金水区教体局对讲坛的开设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希望 “乐享讲坛”在校园中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文化路第一小学的一张有特色的文化“名片”。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应邀为“乐享讲坛”做了题为《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与教育同仁话德育》第一讲。报告从“教育、德育、课程、课堂”四个方面同全体教师进行了智慧分享。田局长首先从“立德树人”讲起,指出教育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然后详细解读了他对德育、班级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思考,他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拥有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在报告中田局长重点强调:“ 德育是目的,不是工作。德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要淡化‘工作意识’,强化‘目的意识’并特别指出,要认真抓好书香校园、师生心理调适以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这三项德育的基础性常规性工作,为广大教师践行德育指明了方向。
2、共享身边的故事,弘扬师德风范。活动方案:因为有你。活动目标:围绕“让生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学校与榜样同行,讲述身边的感动。活动过程:2014年4月15日文化路一小报告厅内却涌动着温暖与感动。文化路一小第一期“因为有你……”成功讲述。文化路一小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把师德提升课程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即“助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你……”就是本学期文化路一小在师德提升课程中开辟的一个全新的课程模块――讲述身边的感动,并把系列活动命名为“因为有你……”。“因为有你……”系列活动采用讲述的形式,让老师们说说身边的她(他),聊聊自己身边平凡人做的一件件不平常事,发现身边的榜样。通过该课程的开展,期待大家用欣赏的眼光点亮身边的一颗颗星星,感受来自于这颗颗星星渲染的温暖,共享文一大家庭的幸福。
二、师德课程――铸师魂 ,教师家访课程
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为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发了师德课程――教师家访课程。
1、召开活动动员大会,明确活动目的及意义,提出开发教师家访课程。会议上,学校向全校教师传达了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及金水区教育体育局对开展家访活动的文件精神,并印发了“铸师魂、进万家’金水区中小学教师家访记录单”确保人手一份,希望大家认真研读,首次提出开发建设教师家访课程。
2、集思广益,动员全体教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历时半年,共分作三个阶段动员阶段、实施阶段、总结表彰阶段三个阶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和在家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及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收集好的家庭教育典型。要求全体老师根据学校安排,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讲究方法。必须做到“七必进”、 “六知道”、 “五落实”、 “四不准”。“七必进”即,生活有特殊困难家庭必进、“学困生”家庭必进、单亲家庭必进、留守儿童家庭必进、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必进、进城务工家庭必进、残疾学生家庭必进。“六知道”即,学生知道教师家访的目的和意义,家长知道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家长知道学生的任教教师情况,教师知道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教师知道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和期盼,学校知道家访收集的家长意见和建议。“五落实”即,要根据家访情况,制定出困难家庭帮扶措施、“学困生”学习提升措施、家庭教育指导措施、心理健康辅导措施。制定的各项措施要与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沟通并进行落实。
3、制定活动保障措施。根据教师家访活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家访活动服务保障措施,为教师家访工作提供便利。“四不准”即,不准要求家长安排车辆接送,不准接受家长馈赠的钱、物;不准接受家长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以家访名义进行有偿补课。
双语教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专业外语教学,它要求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至少能同时达到这两方面的教学目的。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加拿大皇家路大学直接派遣有专业背景的教授――“外教”,进行全英文授课,由中教助教老师同时在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和组织讨论的方式。
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也不是一般的专业教学,而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教学。一名教师只有在从事其所擅长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同时使用着母语文本(比如汉语文本)与某一外语文本(比如英语文本),并主要以外语作为交流和沟通的教学语言时,才可以说是在从事某种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教材最好使用中英文两种专业课本,而且教师的教学还要“基于翻译”,也就是说教学中如果使用汉语文本,最好是教师本人的翻译成果。专业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也是两个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专家和(或)学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话和交流形式。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理应具有这样的语言、专业和学问功底。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特有的专业教育功能,可以大幅度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也就可以使双语课程不至于流于空泛之谈。
二、《节事旅游》双语课堂的教学实践
本人根据一年的双语教学实施,初步得出了一套“基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具体就是,阅读理解――思辩练习―事件分析―真实演练。阅读理解,注重学生对专业文献的解读能力,对于全英文专业教材的通读和理解;思辩练习,首先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辨证分析能力的养成,然后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给定内容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事件分析,一般是对发生过的事件进行讨论,往往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真实演练,根据所学的内容,以团队的形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亲自举办一次节事活动。这种模式在教学上是从阅读开始,经过课堂作业(包括个人及团队作业),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充分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
目前,我院《节事旅游》双语教学采用的是皇家路大学直接派遣有专业背景的教授――“外教”,进行全英文授课,由中教助教老师同时在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和组织讨论的方式。
(一)《节事旅游》阅读理解教学
目前我院学生使用的《节事旅游》教材是由加拿大皇家路大学提供的自编教材《SpecialEvents》,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世界著名节日庆典及主题活动的真实案例,从罗马婚礼到奥林匹克大赛,从生日派对到狂欢节,教材结合了理论知识点及案例分析,充分阐述了节事旅游的概念、性质、特征,以及相关的行业,同时阐述了举办节事旅游的步骤。在教材的阅读理解方面,首先注重学生对专业文献的解读能力,通常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章节的提前预读,做好全英文专业教材的通读和理解。这种提前研读的方式有利用学生提前理解专业词汇和用语,有利于提高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及时掌握老师的授课信息和内容。全英文专业课程最重要的是对于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理解能力。
(二)《节事旅游》的思辩练习
思辩练习主要是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辨证分析能力的养成,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对给定内容的准确理解和表达;思辨练习主要用于理论教学中,主要阐述节事活动的概念、性质、特征等理论点。通过将教材中大量的理论文本转化成重点句子或重点单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阐述来诠释对理论知识点的概况。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回答不给予对或错的评价,只要能够敢于表述的学生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锻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敢于用英语开口说的能力。
(三)《节事旅游》的事件分析
事件分析,一般是对发生过的事件进行讨论,往往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本课程在事件分析教学上主要是分组进行分析讨论事件活动的形式进行。以罗马婚礼节事活动为例,在分析事件前,老师会布置学生自己去完成案例的研读,并且布置一个任务――比较罗马婚礼和中式婚礼的各自特征,分析两者不同之处,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说明原因。选择此案例分析首先是考虑学生的兴趣度,一般学生对浪漫的事物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同时选取这个案例对于学生而言非常的贴近生活,并且完成PPT的制作。在整个事件分析中每个团队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各司其职,最后完成一个展示过程,即要求学生用英语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老师给予点评。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专研和外语表述能力,并且通过事件分析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课程的内容和讯息。
(四)《节事旅游》的真实演练
课程快结束时,老师会要求学生举办一次真实的节事活动,完成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理论知识点及理论步骤。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节事活动概念、意义、流程等,通过真实演练即考察了学生掌握的情况,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在演练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学生也能够在实践演练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再次学习来提高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团队合作能力,节事活动的主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选择室内或者室外。学生有明确的分工,从市场、事务安排、采购、成本、布置、接待、收尾各个环节都有一个小团队承担,每个团队都有领导者,每位成员都有明确分工,整个活动有总指挥,每个小团队如何将各自的工作整合到实现总目标中,都有明确流程表。完成一次真实的节事活动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掌握该课程的能力,学生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掌握了知识。
三、《节事旅游》双语教学课程的收获
学生是双语课程教学的主要对象,通过一学期的双语课程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课程的核心概念和专业语汇,增强学生对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思考;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和跨文化沟通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知晓开课目的,统筹课程思路。在课堂上,要尽量吸收能够听懂的语言知识(句型、词汇等)。
此外,在逐渐熟悉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应尽量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范围先局限在课堂里,当能力和条件许可的时候,可以扩大到课堂以外。对于双语教学的老师而言,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的模式,包括对双语教师的品德培养,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应该鼓励双语教师出国深造。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82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恢复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进程,社会工作教育被看作应用社会学开始在中国内地得到快速推进与发展。从1988年社会工作专业设立以来,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立体教育体系。教育界对社会工作教育的看法相对一致,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实践性取向的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专业实践的过程内化自己的社工价值理念,获得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实务教学是社会工作重要的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1]”由此,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希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理论认知,同时加强其实务技能的培养。
1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的发展与建设
早在2001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就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社会工作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2008年,获得教育部认定的硕士生推免资格;2011年成功招收了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合理的专业。
鉴于社会工作的实务性与操作性特征,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必不可少。本校已经建成了占地174平方米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拥有多功能厅、家庭工作室、小组工作室、个案工作室、中心控制室、热线电话室等6个工作区,是学生进行模拟、课程训练与技巧学习的主要场所。
实验教学的安排也经历了从各自为政到统一部署的过程。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进行理论传授,学生在台下听课、记笔记。这对培养“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动,将在课堂上掌握的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行动的意识,成为知、觉、行合一”的社会工作人才极为不利[2]。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与课程设置,尝试性的在理论课时中安排了少量的实务教学,在教室或者实验室里开展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得到了学生的好评。经过几年的实际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被写进了2009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主干课程,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实务课程中全面展开,明确规定总课时中包括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
2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面临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是将专业理论与素养付诸实践的桥梁,具体而言即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主要场所,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技巧训练与技能培养。实验课程面临的不足可以从实验室、教师与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2.1 现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没达到现代实验课的要求
首先,硬件设备老化,软件设施亟待更新。我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较早,实验室建设也较早,经过多年的频繁使用与自然损耗,部分机器出现了老化,一些软件也面临着更新换代,并缺乏电视监控辅助教学系统、ITACAPI面访系统、团体活动包等先进软、硬件,学生和教师无法在模拟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现有的设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中控录像设备只能摄录实验活动过程,不能同时录音,对后期回放与编辑、比较讨论有重大影响。
其次,实验室的利用率没有达到最大化。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验课程课时、学分的细化无一不凸显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但目前社会工作实验课程中所使用的活动场地和设备极为有限,仅限于活动室与多媒体,而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家庭工作室等较少得到使用。导致实验课被戏称为“课堂转移”,实验课程所需要的观察、应用和内化过程没有充分实现。另外,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主要使用者是本院的教师和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尚未达成,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验室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互助模式。
2.2 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
从自身发展而言,缺乏专职的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师。本专业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自身处于发展期,除了要完成理论教学的基本工作量之外,还承担着各种校内外服务的任务。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除了要对专业知识把握透彻之外,还必须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社会工作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实践安排、实践督导、实践与实验的结合、实验项目督导等各个环节悉心辅导、全程跟踪。这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时间安排上要求甚高。目前本校社会工作教研室缺乏专职的实务课程教师,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就外部环境而言,目前全国各高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香港大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配置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并于90年代末开始对实验课程进行本质性改革[3],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与实践机会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案例中去,以此锻炼学生做实际项目的能力。其他一些国家,也对实验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美国的“自主研究”、法国的“多样化途径”、英国的“社会研究”、日本的“综合学习”等[4],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而我国的社会工作实验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验课程应不应该上、怎么上、如何评价、如何考核等诸多问题得不到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统一编制的实验课程大纲、教科书等系列教辅材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社会工作实验课的开设处于各高校各自为政、各教师各自理解并操作的分裂状态。
2.3 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投入性不足
在本院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正式设立之前,部分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提出场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要求,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多能较好完成实验设计。随着培养方案对实验课时的明确规定,实验课程不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做的选择,而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开始呈现疲态,不再愿意花时间事前精选准备、仔细打磨实验流程,倾向于在网上找案例以便能快速完成实验项目,参与性的不足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实际效果。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体是学生,后者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实验室中运用以身示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领会沟通、协商、治疗等技巧,锻炼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提升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领悟与感受。这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内化的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主动意识与内省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接受这种学习模式,实验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实验过程中不用心参与和观察,实验后不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势必会阻碍对实验主题的深入理解,使得角色扮演或情境再现流于模式化和表演化。
3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的改进方向
3.1 继续加强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并善加利用
对现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添加SPSS统计软件分析系统、后期制作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等专业软件。同时,把不同的功能室充分利用起来,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之外,强调个案模拟与组员观摩的活动形式,重视分享和反馈环节。另外,还可以加强社会工作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所在社区的联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务操作的反思空间与平台,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可行的服务,整合高校的人才资源与社会的服务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与立体的合作模式。
3.2 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实验教师的自身素质
从制度层面上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夯实知识储备;提供条件让教师参加实验课程的培训,多向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做得好的学校取经;灵活调整实验课督导教师和实践课督导教师的课程安排与考核形式,让实务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的实验课或实践课。积极促进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实验教辅资料建设,尽快出台统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引进社会工作实验课程发展成熟国家或地区的实验教材,尝试编制适合我国高校使用的实验案例来指导社会工作实验过程。
3.3 充分调动社会工作学生实验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生上实验课程之前阐明实验课程的目的与宗旨,确立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课程内容与要求帮助学生选定适合的实验主题,让学生有能力也有兴趣去完成实验项目;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推动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学习与领悟,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我反思;强调经验分享的重要性,每个项目结束之后及时进行小组分享与自我评估;倡导批判性思考与能动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史铁尔.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探索[J].社会工作,2007,(4).
[2]史柏年,候欣.社会工作实习[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1)了解公母畜生理结构及生理,掌握其鉴定与输精方法;
(2)掌握公畜采精方法及品质检查、稀释和保存方法;
(3)了解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
(4)掌握母畜分娩与接产及难产救助;
(5)了解家畜各繁殖力指标及衡量办法。
(6)掌握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
1.2能力目标
(1)根据母畜表现正确判断适时输精时间;
(2)正确采集并进行品质评判、合理处理(稀释与保存),熟练进行输精操作;
(3)正确进行母畜妊娠诊断;
(4)根据母畜分娩情况进行接产及难产救助处理;
(5)正确统计家畜繁殖力指标;
(6)合理选留与改良种畜禽。
1.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处理和分析问题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爱岗敬业、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精神。
2课程实施和建议
2.1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2.1.1教学重点
(1)母畜鉴定与输精方法;
(2)公畜采精方法及品质检查、稀释和保存方法;
(3)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
(4)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
2.1.2教学难点
(1)母畜生理;
(2)品质检查及适时输精;
(3)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
(4)母畜分娩时难产救助;
(5)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
2.1.3解决方法解决方法是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图片、视频)、实训操作、增加动手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的后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的任务,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放映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或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关于事物及其现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并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形成深刻的、正确的概念。整个教学贯彻“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3教学评价
2.3.1学生成绩考核改革由原单一考试方式,采用笔试、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并重。课程考核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和平时表现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分段考和期考。技能考核是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性技能考核。平时表现包括平时测验、提问、课堂练习、学习纪律、技能抽查、技能考核。
2.3.2构建多元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改变由学校单一考试评价的模式,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学生评价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系。在校期间学习学生,学期结束时,由老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方综合评价。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时,由学生自己、企业员工或企业主管、指导老师三方根据评价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4课程实施建议
一些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陈旧,多数课程均采用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也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中。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生在经过充分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积累后就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实践。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地方普通高校的室内设计课程与实际项目衔接不上,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较少,动手能力不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陈旧的教学模式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下滑,所教授的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2.课程渗透不强
一些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多数课程都很独立,课程之间没有太强的渗透性。如,展示设计是一门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交叉的课程,而笔者所在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却没有关于平面设计的内容。学校的展示设计课程只是关于展示的空间布局设计,版式设计只是一带而过,几乎没有室内设计的展示陈设和展示照明的基础理论。这样的展示设计课程内容很宽泛,不够精细,会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还要重新学习。
3.学术交流闭塞、专业研究能力弱
由于一些地方院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学校的学术交流活动相对较少。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其理论基础并不深厚,需要广泛地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室内设计理论知识。在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学生还应该进行具体的实践练习,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然后上升为理论。如果没有了学术交流,教学模式又受到局限,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设计能力,使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学术交流的缺乏还会导致教师专业研究能力不强,不利于教学创新。
二、地方普通高校室内设计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与专业院校的学生相比,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稍弱。在室内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艺术修养,又要培养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室内设计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精神审美需求的设计,而艺术审美是设计师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教师要重视室内设计中的审美要素,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对学生系统地讲解关于装饰、挂画、灯具、家具、摆件等室内陈设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家居陈设与商业室内陈设的区别,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一些家具城、装饰城或一些售楼部的样板房,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室内设计需要给客户惊艳的成果,这就要求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不应仅停留在课本上,一成不变的教学只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无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观察中寻找设计灵感;也可以引导学生研读一些生物、机械、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书,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继而设计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
2.加强学科之间互渗、课程设计动态发展
地区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程应注重各学科内部的交叉渗透,包括具体技术学科的交叉(如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基础性学科间的交叉(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三大构成)等。环境艺术设计是以研究空间为主体、探求室内设计美规律的学科。但是,当前的一些教材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要坚持运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在课程上增加新信息、新知识、新观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大纲必须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国内的一些专业性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每年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一些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几乎不变。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教育只有在动态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是主讲这门课程的教师们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精品课程的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逐步形成一定的模式。
1.组织和鼓励教师进行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
专业教育想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积极参加相关的教育科学研究,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和鼓励教师自觉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除了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外,从事课程建设的教师还承担了科研项目,学科方向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办法。首先,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通过为青年教师讲解教学大纲,修改教案,组织安排试讲,听课点评,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以及吸引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3.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而且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与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是衡量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门课程能否真正成为高水平精品课程的关键。
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年来我们一直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带头人、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涵建设的示范性
课程内涵建设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它们构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我们的基本做法包括:
1.根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定位,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主动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定位,建立了“以企业和岗位的要求为原则”的人才培养原理为课程设置重要依据。
2.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新模式
将实训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讲授型教学向实训教学过渡。通过课堂教学、实战实训进行项目训练,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建立教师授课—学生自学,以及教师-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增设了小班专题讨论课,实行参与式教学。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坚持通过形象的动态仿真介绍课程研究对象及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精彩实录以及课件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程,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发挥多种媒体的综合优势,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学的核心。
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长期坚持积极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激励。在总成绩中平时作业占10%,讨论课表现占10%,实训项目训练占30%,期末考试占50%。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考试题目多为设计型题目,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辟免试通道,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实训训练取得课程成绩。在评价中我们还加入了企业专家的评价。评价方式的这种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进了研究型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十分有利。
三、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的示范性
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课程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1.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成果落实在教材建设上,构建立体化精品教材
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花大力气进行新体系教材的建设。和企业共同合作完成石雕石刻重点内容的课件实录工作,完成精品课程的校本教材工作。
2.主动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时代的来到已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学资源和营造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将会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基于这一认识,在多年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水平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系统地进行了课程网络资源建设,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结合已有的多媒体技术研究和多媒体课件开发经验,组织了学术和教学水平兼备的教学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研制网络课程。首先,选用精品文字教材作为网络课程开发的蓝本,保证了网络课程的高质量;其次,以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第三,结合课程特点恰当的进行了设计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第四,针对网络课程研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策。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工科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知识点较多,逻辑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后拓展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之与教学情境相匹配,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翻转课堂;在线教学;工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5105
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突出特点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性比较强。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工程设计类课程采用了“案例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课前准备仍显不足;二是课堂讲授之外,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三是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翻转模式下,教师首先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并编写
《课前学习指导书》指导学生完成课前任务。学生课前先自学基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制作的教学视频和其他教学资料,完成课前任务。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作业,解决疑难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动得益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开始,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视频、中国大学MOOC、国防科技大学的梦课平台(国防科技大学在部队内部网上自建的MOOC平台)及各高校的自建平台等大量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工程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MOOC资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目前此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与特征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说起翻转课堂的起源,不得不提19世纪初Sylvanus Thayer将军在西点军校的一个实验: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资料,让学生利用这些资料对课堂讲授的核心内容提前学习;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1]。但是,由于技术手段和相关资源的缺乏,Sylvanus Thayer的这种方式没有引起社会和学者的过多关注。2000年,
在《经济学教育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中,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或“classroom flip”)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2]。但此时翻转课堂的模式还是没有被迅速传播开,主要障碍就是学生课下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较少。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解决了视频资源短缺的问题[3]。2007年,可汗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在线“可汗学院”,把他的讲课视频都放在了这个网站上。同年,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Jon Bergman和Aaron Sams录制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上,来为缺席的学生补课。学生回家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上完成作业,而教师则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4]。从此之后,翻转课堂成为最热门的教改话题,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青睐。另外,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提供了资源上的支持,特别是开放教育资源(ORE)运动,如可汗学院微视频、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OCW)、TED视频、耶鲁公开课、MOOC网络资源、网易公开课等,这些资源对翻转课堂的开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翻转课堂的特征
第一,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教师不在时,利用网络通过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而在课堂上由专门教师组织研讨、答疑解惑、组织考核。翻转课堂是一种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第二,学生的课前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简单的课前预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前学习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制作教学微视频,编写课前学习指导书,设置考查学生课前学习效果的一些测试。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前学习是有指导的学习,并不是盲目的自学。
第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从以往的“讲师”转变成了学生的“教练”,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成学生“身边的辅导者”。在翻转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虽然不那么凸显了,但是教师的作用却更加重要了[5]。
第四,积极学习的实现形式。让学生自己对其学习负责,是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师经常强调的观点。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课前学习任务单和指导书的引导下,课前自己学习教学视频或其他教学资源;课堂上单独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参与问题讨论。此时教师的作用是聆听对话,按需指导。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掌握学习”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造教学时空,实现传统教学环节的翻转,从而发挥班级授课制中学习者主体作用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理论由本杰明・布鲁姆首先提出。20世纪60年代布鲁姆向传统的所谓学生学习能力呈正态分布理论发起挑战。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成绩将不再是正态分布,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他认为采用掌握学习法,有90%以上的学生能学好课程内容。
“掌握学习”法的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教师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然后进行群体学习。在教授新课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先备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之后,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再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偿性的矫正学习。最后,再次进行形成性评价,目的是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看似完美的设计,在传统课堂中却难以实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学生必须跟上班级群体的学习进度。而传统课堂注重群体教学和目标检测,缺少了个别化辅导矫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翻转课堂的出现,使“掌握学习”得以真正的实现,同时与在线资源结合,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一对一学习。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学生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握学习进度。此外,在线答疑、讨论及测试功能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所需的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课堂上教师再通过个别化辅导,协助学生矫正错误,达成教学目标。
(二) 建构主义理论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最早提出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观上认为,“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以及通过反思和抽象建立概念结构”[6]。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活动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更容易获得个体的学习风格。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翻转课堂教学法改变了师生传统的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主体,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进度及采用的学习方法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三)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国学者埃德尔・戴尔(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译成“经验之塔”。
“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在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和指导书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堂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形式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实实在在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更高效。
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工程设计类课程是工科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类专业课。此类课程知识点较多,逻辑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笔者的授课对象基础扎实、求知欲强,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授课教室具备网络硬件环境,学生可以在教室完成在线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应用系统(SPOC系统)获取教师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学习,能使用问答系统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能在线测试,提交作业。
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学习与课后拓展三部分。结合这三部分,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与方法设计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情境,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供暖工程”和“空调用制冷技术”两门课中进行了实践。
(一)课前自主学习设计
此环节的设计重点是课前任务设计,在进行课前任务设计之前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指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吸收式制冷》这一章时,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循环理论、设备、系统设计、性能调节等内容,初步具备了制冷系统设计的能力,基本掌握了制冷系统运行调节中的问题分析方法。吸收式制冷系统与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把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主要侧重两种制冷方式性能、应用情况的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同时要给出判断标准和应对措施。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在课前学习指导书中和课堂上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是设计课前任务的基础。主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软件熟练程度、是否具备在线学习的软硬件条件,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前任务等方面。
做好了前期的分析,然后进行课前任务的设计。在进行课前任务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5个原则:(1)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2)激发兴趣。所设计的课前任务学生有兴趣去做;(3)挑战自我。课前任务要有层次、有挑战性,并且挑战与奖励挂钩;(4)联系课堂。课前任务设计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5)允许犯错。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所要解决的重点,要允许学生犯错。课前任务的形式主要采用了观看微课视频并提出问题、研读教材、阅读文献、熟悉规范、整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成测试、自我评价等。
为了让学生完成课前任务,需要精心准备教学资源。所采用的教学资源以教师录制的微视频为主,另外辅以工程设计案例、flas、数字化的教材和参考书、相关规范标准、相关期刊文献、常用软件等。
另外,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与传统课堂预习的最大差别就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前学习指导书。
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反馈信息。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表、网上互动问答、课前学习自测等形式考察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一般在上课前一天整理好反馈资料,以便优化第二天的课堂内容。
(二)课堂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对整理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做案例。学生在做案例的过程中提出难点和质疑,通过相互协作解决难题。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采取了测试、问题讲解、小组研讨、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和回顾总结的组织形式。从课后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95%的学生认为课堂组织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起到知识深化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设计
为使学习更加深入,需要课后进行延伸拓展课堂。学生可以进行课堂反思、自测、课外拓展阅读、开始新项目或者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本课程采用案例设计、专题报告及拓展阅读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演完剧本的演员,而是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导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准备拓展性的学习资源,充分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设计科学高效的课堂学习形式,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参考文献:
[1] Ramsey M. Should you flip your classroom?[EB/OL].http:///blog/flipped-classroom-room-ramsey-musallam, 2012-02-04.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3]官芹芳.可汗学院翻转课堂[J].上海教育,2012(17):27.
[4]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Econometrics Course Oriented Design and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FU Qiang, HUANG Wenwu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aking the course of econometrics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ntroducing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to college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flipped classroom; econometrics course; teaching design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推动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与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兴起,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追捧,由此引发了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将更为便捷,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阶段和知识内化阶段颠倒安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并寻求和获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顺应了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2 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2]。
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课前学习设计 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后评价设计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4 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 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 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
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总结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2)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3]。
3)总结点拨。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