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旅游文化营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的科学,即“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问”。现代符号学思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另一个是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他们几乎是在同时期提出了“符号的科学”这一概念,被视为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索绪尔认为,符号(sign)就是“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结合体,“能指”是符号的形式,“所指”是符号的内容,也就是符号传达的思想情感或者意义。皮尔斯则丰富了符号的含义,强调一个“能指”之所以能够和一个“所指”结合成为符号,就是因为两者存在着一个结合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意指(signification)”。所谓意指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方式或行为过程,即更深层次上的意义。符号学理论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化自然赋予事物文化意义,人创造了符号,同时又在使用符号进行社会交往,创造新文化。可见,人的思维和行为都具有符号特征,符号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媒介和工具。
(二)旅游文化景观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视角,旅游文化景观涉及“符号”的意义,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受当地社群、旅游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旅游者群体共同影响而形成的,经由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功能,能够满足旅游者“符号”体验和旅游地“符号”营销。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旅游文化景观在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符号意义的形成,但是其符号意义从来不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强调旅游活动的实践性是非常重要的,正是旅游活动中的参与者,不断赋予了文化景观新的意义。同时,意义的形成并不仅仅是个体性的,它是不同文化群体所构建的多层意义。另外,在不同历史时期,新层次的意义会随着旅游参与者社会互动而产生,并得以交流,从而呈现一种螺旋式的意义循环。[2]其次,旅游文化景观符号意义的生产、交流、理解和消费,涉及两个密切相关的过程:第一个过程涉及旅游者主体赋予旅游文化景观以符号意义;第二个过程涉及旅游文化景观符号意义的共享与传播。正是通过这两个过程,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得以建构和解构。最后,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不是自然形成的,其意义的背后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旅游者在旅游中不断追寻各种符号及符号意义,旅游景观所在地相关者(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社群)也正是通过符号象征实践,赋予旅游文化景观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意义。
二、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生产和消费
旅游文化景观具有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历史等文化色彩,它以符号为基础,通过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功能表达着实体背后的意义。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于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旅游体验的满意程度直接关系到旅游文化景观的营销成效。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并不仅仅是对景观实物的感官感受,更多的是通过“符号”体验获得满足感。当代旅游者不只是注重对旅游景观实体的消费体验,更多的是想通过旅游文化景观“符号”意义的消费,体现旅游者本身的价值追求、审美追求、个性特征、社会地位等。为迎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旅游经营管理者必须针对旅游文化景观进行“符号”的建构,通过符号的表征实践,赋予旅游文化景观一种“符号价值”,唤起旅游者对旅游景观“符号”的追求,将旅游者所追求的符号价值与旅游文化景观所表征的符号价值有机的结合,促进旅游活动的开展。
(一)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生产
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生产,本质上是旅游相关者对旅游文化景观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符号意指过程、编码过程和神圣化过程。旅游文化景观不再是具有独特地理空间结构的单元,它还反映着人与环境、游客与景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消费者在消费物品的实用价值时,也在不断地追求着对物品符号价值的消费。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意愿,旅游文化景观势必走向“符号化”的生产过程。因此,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生产要求突出“符号”特征以及其象征意义,让旅游者在接触旅游文化景观的同时进行符号的解读。
(二)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消费
现代消费社会不再是一个产品和物的世界,它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王国。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已由传统的对商品的实用性(即物的价值)的关注,逐步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也是一种符号消费方式。旅游者在对旅游文化景观体验的过程中,既制造着符号和旅游文化景观之间的联系,又在找寻符号与旅游文化景观之间的联系。一方面,通过对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解读,旅游者个体既能够获得审美享受和增长见识,也能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和实现自我,同时也体现着旅游消费者的个人品味、生活风格、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社会地位等。另一方面,旅游者群体游览旅游文化景观,并不完全是为了满足视觉感官的享受,而是通过旅游文化景观“符号”意义的消费达到民族感情、文化模式、思想价值观念等的认同,引起群体的共鸣,从而促进精神上的愉悦,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营销途径
(一)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营造
符号是一种不可视东西的可视标记,它是对不可言说东西的一种类推,超越了现实关系及话语权力,体现并提供了情感与思想。[3]昆明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持续发挥着名城的效应。昆明市五华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必要加强景观符号构建,彰显景观符号的象征意义。首先,文化景观的符号建构可以通过专家评价,确立景观“标志”,并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宣传,使旅游文化景观有别于其他的景观,进而建立“标志”与特定“意义”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可以通过专家对五华区旅游文化景观资源的评审,找到最能代表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文化景观,作为春城的符号象征,更好地展现昆明“春城”的历史沧桑、多彩文化,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认知春城的自然、人文、民族、历史、生态面貌。其次,通过场景再现、舞台设计等方式创设情境,营造旅游氛围,扩大旅游文化景观的市场感召力,满足旅游消费者的“符号”追求。[4]例如,让旅游者参观西南联大旧址,通过场景再现和舞台来展现,把旅游者带入峥嵘岁月的年代,让旅游者身历其境,体验刚毅坚卓、爱国精神、自由与民主、团结精神、苦干实干的西南联大精神。将这种精神上升到符号表征,把它作为鼓舞人们奋斗的精神支柱。最后,文化是生产符号价值的原材料,旅游文化景观的文化内核具有真实性的符号价值,应该深度挖掘旅游景观表征的符号价值。充分调查旅游者所追求的符号价值,找出旅游者所追求的符号价值,对旅游者关注的文化象征意义、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微观细化,深入开展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建设。例如,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昆明五华区旅游者符号需求,展现五华区旅游文化景观构建的符号象征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彩文化精神底蕴等,加深旅游者对春城昆明的印象。
(二)旅游文化景观符号整合
人们若是前往某一旅游地进行游览参观,他们所要看的并不是这个区域,而是这一地域上的一系列组合要素。[4]虽然每个单一的旅游文化景观都是一个单独景观符号,但它需要一个信息从(markers)共同指涉对象,即各个符号信息聚拢在一起构成旅游文化景观所在的区域符号特征,否则这样一个符号信息对旅游者而言就毫无意义。因此,信息与信息所指涉的目标应该同时赋予一个旅游景物以意义。通过要素的组合形成特有的旅游文化景观符号意义,更好地表达旅游文化景观所在地的自然与人文底蕴。例如,西南联大旧址、“一二•一”革命遗址孕育着爱国精神,故居、闻一多故居等历史名人住所传承着联大的坚毅精神,圆通寺、大德寺等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圆通山、五华山、翠湖公园彰显着人文色彩,见证着城市的沧桑和文化变迁的轨迹……旅游者来到昆明市五华区观看到的并不是五华区,而是极具代表性的西南联大旧址、“一二•一”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圆通寺和翠湖公园等文化景观所构成的景观群。通过把分散的历史文化遗产整合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整体,它所产生的景观符号价值意义,远远超过分散个体所产生的符号效应的总和。昆明五华区资源要素整合,能够使得旅游文化景观按照特色形成“符号”表征,提升符号品牌效应,能够更充分地展现景观符号的价值,满足旅游者对旅游“符号”象征意义的追求。
(三)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化营销
符号营销随符号消费而产生,旨在某种产品与意义之间建立特定的联系,以意义上的差异性作为区别企业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基本手段,同时借助意义对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作用来实现对消费欲望的刺激,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5]旅游商品在被作为一个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社会人文因素来计价的,旅游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品味等。基于符号价值进行符号化营销,运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旅游产品的营销传播活动,寻找旅游产品中可见(能指)部分与不可见(意义)部分的联系,并且找到实现旅游产品的“能指”与“所指”有效连接的途径。例如,针对昆明五华区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营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在昆明市五华区充满着很多的历史故事,这里是革命的圣地、是多元文化共融的地方,通过将旅游符号与历史事件链接,再现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生态的旅游胜地,让游客了解昆明,认识昆明五华区,使旅游者的符号追求得以实现。(2)通过传媒平台,进行符号渗透。对于昆明五华区景观符号的营销,应该利用种种手段,充分调动旅游者所关注的文化意义、目标价值、观念意识、理想等旅游文化景观价值,千方百计地为旅游者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感受,努力把五华区文化景观的文化、审美、自我实现等精神价值融为一体,在广告宣传中注重品格与人性化意义(个性、爱护、忠诚、责任),社会意义(关系、地位、价值、贡献、声望)以及历史意义(民族风格、多元文化、爱国精神)的传播。(3)充分利用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倾向。旅游产品营销者应该利用旅游消费者形成的文化倾向,使其与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联系起来,以文化作为舞台,把旅游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渗透到旅游者内心,驱动旅游者的符号消费。例如,昆明五华区每年在圆通山举行樱花文化旅游节,实现旅游符号与春城滇文化的互动,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消费者营造差异性的文化氛围,满足不同旅游消费群体的符号追求。
(二)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以现代旅游业中旅游核心竞争力=自然风光+人文资源+观光购物+主题产品+特色娱乐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东钱湖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力还仅在于五项之一的自然风光,即处于旅游产业的观光旅游这一初级阶段,大部分游客旅游时间处于周末或节假日阶段,平时很少,旅游逗留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天。旅游产品体验度不够,娱乐、购物、餐饮等相关旅游特色产品缺乏,除钱湖鱼干、土家菜点之类的初级旅游产品外,游客来东钱湖旅游后没有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且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东钱湖地区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造成旅游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从文化上吸引旅游者二次观光的旅游动力。
(三)重大旅游项目少由于整个东钱湖区域尚未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重大项目的推动和支撑,以解决经济增长、人员结业、产业调整等多项问题,而从东钱湖历年的引进重大项目来看,1999年启新高尔夫、2001年雅戈尔动物园、2002扩建湖心景区、2003新建福泉山景区、2008年建成两家五星级大酒店、2012年旅游环湖骑行带,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个大项目,旅游接待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拖累类旅游产业发展,使整体旅游产业处于既不能发展二产、三产发展速度又低于期望值的尴尬境地。
(四)旅游营销缺乏统一协调东钱湖区域内虽然目前景点众多,但各景点、宾馆、饭店都有各自的营销队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销活动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很多旅行社到了东钱湖都不知道与谁联系,更无论普通游客了,由于各自为政也使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仅仅限于单方面,没有有效的统一商业运营模式,没有独立的旅游公司与旅游直通车,没有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最终观光客多于休闲度假客,旅游产业有环无链,产业规模效应无法显现。
二.利用旅游文化营销方式推动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
游客让渡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游客是否满意的基础,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从拥有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差,旅游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可赢利地创造顾客价值,开展旅游文化营销,挖掘景点文化价值,重塑景点品牌形象,是旅游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游客让渡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那么针对宁波东钱湖区域,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旅游文化营销方式呢?
(一)找准区域旅游文化定位就东钱湖区域而言,实际存在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特色,如南宋石刻文化-钱湖石马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人、雕刻最精的南宋墓道石雕遗存,为研究南宋社会发展史和墓葬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佛教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茶文化-福泉山山顶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以"东海龙舌"和"福泉白茶"最为代表,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喝了"东海龙舌"后龙心大悦,从此广为盛传;儒官文化-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其余如商文化、佛教遗产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各文化要素互相结合,形成了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东钱湖特色区域文化。
(一)旅游文化营销的时代特点
任何旅游产品所具备的旅游文化实际上都是具备时代上的特点,旅游文化的营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附加价值,而且不同的时代对于相同的旅游资源都能够产生不同的文化意识,是客观景色和主观意识变化的结果。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文化业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文化需求,实际上也是一个持续产生着变化的阶段,因此,不同时代消费者所需要的旅游文化的不同,也决定了现代旅游文化营销,本身需要关注到旅游文化的时代特点。旅游文化营销需要和时代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保持同步,这样才能够形成更强的吸引力,为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更为具备影响力的旅游产品。
(二)旅游文化营销的地域特点
每一个地方都具备各自独特的文化,地域性也是很多旅游产品所具备的特性。比如藏区的旅游产品,就具备地域文化特色,而在北方地区,如哈尔滨等地方,则让人想起“千里冰封”的雪国风光。因此,每一个地域的旅游产品,实际上都具备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差异性实际上也是旅游产品本身的独特吸引力。这些都是在开展旅游文化营销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的方面,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国家对于相同的事物,实际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吸引不同国家或者民族的人进行旅游消费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注重抓住不同旅游产品中文化上所存在的地域特点,才能够发挥出旅游文化营销的独特作用。
(三)旅游文化营销的引导特点
旅游文化营销实际上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所以其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引导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所以旅游文化营销还具备非常强烈的引导性。当前一部分的旅游产品开发者、旅游市场的参与者在经营、营销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而是仅仅把经济效益作为最大的引导目的,因此出现了一些低价团、零团费团等旅游产品,实际上都是需要旅游者进行消费、购物等。这样的一种导向是不正确的,也无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理性的旅游产品应该是针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行引导和调整,培养或者挖掘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而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实际上是旅游产品具备重要价值的载体。因此,运用旅游文化营销的引导性特点,是促进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挖掘甚至培育旅游产品的潜在文化需求。
(四)旅游文化营销的个性特点
旅游文化营销当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人的旅游文化需求是不同的。随着当代人的文化素质提升,每个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判断都有所不同,所以其产生出的旅游文化需求也是存在非常突出的个性特点。而这种个性特点从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旅游者的集体旅游意识上的差异,一直到同一个民族当中不同个体对于旅游的文化需求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决定了旅游文化营销,并不是一种灌输式的单一推广,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多元化的文化营销,对于旅游产品的差异性要充分尊重,才能够成功推动旅游文化营销的发展。
二、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分析
旅游的文化营销主要是由两个关键的构成要件产生作用,其中一个是旅游需求,另一个是旅游市场。实际上旅游需求和旅游市场互相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也并不是完全联系在一起,而是要通过营销运作等方式,才能够让旅游市场和旅游需求相互之间结合在一起。旅游文化营销实际上如同连接市场和需求两个端点的线条,这也是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的重要目标。旅游产品的推出,也需要充分发现、挖掘或者是培养旅游者的需求,而这样的培育过程,旅游文化就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文化、需求以及市场三者构成了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新的文化价值观导向下,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也应该根据文化的发展进行调整,才能够真正从旅游产品的特点出发,把握旅游文化产品的演变,最终推动市场的发展。不过以何种元素作为核心,就产生了不同的旅游文化营销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能够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以产品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归宿:产品引导型旅游文化
这一种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主要是将旅游产品作为旅游文化营销的引导,也就是文化营销的起点,而最终回归到旅游市场上。这种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其关键是制造旅游需求,依据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对特点进行充分挖掘,最终转化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旅游需求。文化在这种文化营销运作过程当中,并不是对自身进行扭曲和改变,而是让产品自身所包含的旅游文化进行充分挖掘,这一个过程是旅游营销和旅游文化互相之间的结合。因此,推广旅游产品虽然是产品引导下旅游文化营销的根本目的,但是并不能够完全将营销目的代替文化传播的目的,而是要增强旅游产品自身的文化特征,将旅游产品所包含的文化特点表现出来,从而挖掘或者培育出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有一些产品引导式的旅游文化营销,主要的方式是采用产品文化打造的方式,这样的一种方式虽然能够很好地拓展产品的文化属性,但是如果投入的开发成本相对比较高,则不能够很好地拉动旅游文化的发展,甚至会让旅游营销不能够真正促进自身市场的良性发展。所以,采取产品引导型的旅游文化营销,主要是考虑通过一些文化类的活动,推动旅游产品的文化在更大范围当中的传播和产生影响。比如一些文化展览会、学术类的讲座、节庆活动等等,以此让旅游产品的文化特点成为焦点,最终引导旅游产品进入到旅游市场当中。这种营销运作行为,关键是让旅游消费者能够认同旅游产品内在的文化元素,深入把握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才能够让旅游产品依靠文化渠道得到充分推广。
(二)以市场为出发点,形成产品:市场引导型旅游文化营销
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核心是将旅游市场作为出发点和核心,通过文化的塑造,形成旅游产品。这是一种基于市场观察和分析的营销运作行为,旅游消费者在旅游市场已经形成的文化需求点,然后设计形成旅游产品。这个过程是一种将抽象的文化要素形成具体的文化属性的过程,开发形成具体的旅游文化产品,也就是旅游产品的使用属性的拓展过程。纯粹只有文化的旅游产品不能够具备长久的市场吸引力,旅游产品必然是一种文化和具体的使用功能的结合,所以以旅游市场作为出发点,能够对于旅游产品所能够具备实际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充分考量,让旅游产品更具备影响力。在运用市场引导型的旅游文化营销运作过程之前,应该对于已经投放在市场当中的旅游产品所具备的各项基本属性进行分析,深入调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明确市场和产品之间的文化线条应该具体怎么设计。比如南京是六朝古都,因此南京地区的旅游资源可以是历史类的文化,但是也并不能够仅仅对于南京的历史文化进行产品化,而通过市场上的观察,可以发现南京的旅游产品也包含了一些对自然风光、名小吃、古玩等内容的旅游目标,所以实际上在开发南京地区的旅游产品过程当中,应该从市场的基本要素出发,形成综合型的旅游文化营销。因此,市场是现代旅游文化营销运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虑要素,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文化需求等,都应该在设计旅游产品的过程当中得到充分考虑,才能够让旅游产品投入在市场当中,形成真正具备影响力的旅游文化需求。这种推广以及营销的行为,都是从市场出发,最终以形成有效的旅游需求作为最终的目标。
(三)以文化为出发点,形成产品投放市场:文化产品引导型旅游文化营销
旅游产品也可以根据市场进行更新,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前的文化发展和流行趋向进行调整,因此旅游产品本身的调整和设计是可以充分根据已经形成的文化资源,从而完成优化和整合。比如之前一个阶段出现了围绕洲国抗日、谍战题材的电视作品,实际上对于东北洲国旧址留存,就可以围绕这些相关的内容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并且投放到市场当中。对于洲国的宫廷、文化以及日本殖民的创伤等,都可以形成主题旅游线路,贴合抗战胜利等相关的内容,在文化宣传上非常具备特色。值得关注的一点,在这种模式当中,产品成为了文化和市场互相之间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桥梁,因此产品的设计应该通过充分的调研,充分研究和调查了市场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具体发展状况,能够让设计出来的旅游产品适应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最终推动旅游产品的影响。这一点就需要对旅游产品自身的文化附加值进行充分挖掘,让旅游产品本身能够具备更多的吸引力,从而旅游产品投放在市场当中,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比如洲国和抗日文化的主题旅游产品,应该注重对于历史文化中的细节的挖掘,能够让旅游者通过旅游,充分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场景。因此,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都应该兼具,时代感和市井文化之间也应该在旅游产品当中获得一种平衡,才能够最终推动这种旅游产品在市场当中成为一种旅游文化的热点和焦点。
在早期,旅游经营者只是通过把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而如今,旅游文化营销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营战略,探究成因,一方面,旅游文化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要、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旅游文化能给旅游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
一、现阶段我国旅游文化营销运作现状分析
(一)旅游文化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旅游文化,准确来讲,应为文化旅游,景点有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反之,单纯的景点无法吸引游客。旅游因文化理念的加入,而提升了莫大的附加值。现如今,旅游行业已从“单纯只靠游客数量增加收益”的怪圈中跳出,所以,不断挖掘深层次的景点文化内涵,才是旅游行业的生存之道。但现状则为,旅游行业经营者对挖掘深层次旅游文化的理念匮乏,只是简单的对景区、景点、旅游线路等进行变化,开发,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再次解读旅游环境,导致旅游文化没有连续性。
(二)旅游文化主题缺少特色和个性。景区的生命力、吸引力就在于景区的主题。特色主题、个性主题能吸引游客的眼球。比如拥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江南典型水乡古镇――乌镇,以“淳朴秀丽的水乡景色、风味独特的民间小吃、历史沉积的民俗节目”为主题,吸引游客。旅游文化的主题,是旅游文化营销中的核心,是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力所在。因为,旅游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过程。但现状却令人担忧,很多景区、景点普遍存在严重的“跟风嫌疑”。所以,旅游文化主题的特色和个性,决定着景区的长远发展,切勿盲目跟风、雷同。
(三)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枯燥单一。现在的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已经与“文化”二字背道而驰,如果说早期的文化旅游还算是营销手段之一的话,现在,则不然。因为多次经历文化旅游后,游客对其已经熟知。“文化旅游”已经无法再次吸引游客,“降价”反而成为文化旅游的“生命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其次,旅游文化营销的宣传策略手段也普遍单一,除了不停投入的广告宣传外,很难见到其他出彩的宣传方式,宣传缺乏立体感,持久性;再次,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旅游经营者只把目光盯在全年为数不多的几次长假上,造成大量游客短时间内涌入各大景区,被网民讽刺为,不是去看风景,而是去看人头。
(四)旅游文化营销策略呈现快餐式。旅游文化快餐式的营销策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误区。例如:《马向阳下乡记》在央视热播后,取景的淄博市淄川区涌泉村,就成了当地最炙手可热的旅游地。但是在《马向阳下乡记》开播之前,淄博市淄川区的涌泉村,只是一个距离淄川区中心35公里远的小村庄,由于位于群山之中,尽管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风景区,但是来此探访的人却并不多。然而随着电视剧慢慢退出银幕,涌泉村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类似这种景点品牌如昙花一现般。这样的旅游文化营销策略缺乏张力,缺乏生命力。
二、新时期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的构建
旅游文化受到三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市场、需求、文化。原因在于,一是旅游本身就是连接市场与需求的桥梁,实现市场与需求的良性对接,是旅游的根本任务;二是文化因素影响着市场、需求,是旅游联系的第三个端点。所以,市场(P)、需求(m)、文化(C)这三者成为了互为影响的三角关系,且这三者,构成了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在此种新形式的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下,又可以细分为四类:第一种,以旅游产品为目标,以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为核心,兼顾文化因素,考虑的顺序依次为:市场、文化、需求,即为P-C-M营销运作模式;第二种,以需求为目标,考虑的顺序依次为:需求、市场、文化,即为M-C-P模式满足市场需求;第三种,以文化创新为目标,以市场为核心,考虑的顺序依次为:文化、市场、需求;第四种,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文化为目标,考虑的顺序依次为:文化、需求、市场。以上四种营销方式,由于出发点和注意点的不同,效果的取得亦会不同。接来下,我们就以这四种营销模式,细细分析。
(一)挖掘旅游文化产品内涵,恰当运用P-C-M营销运作模式 。P-C-M营销运作模式,其中,文化(C)作为连接市场(P)和需求(m)的中间项,意为借助文化媒介,把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满足需求。旅游文化营销,实质为营销与文化的结合。文化不能因为营销的原因,而去改变自身。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属性的力量强于营销力量,在营销与文化的结合中,营销应以文化为根本,利用文化,挖掘文化内涵,辅之于恰当的营销手段;另一方面,若为了营销而去强行改变、改造文化属性、文化内涵,这样会增加不必要的投入。恰当运用P-C-M营销运作模式,能使游客对文化产生认同感、亲切感,然后,再把产品推向游客,这样有助于产品实现价值。
(二)旅游资源实行整体策划,运用M-C-P模式满足市场需求。M-C-P营销模式中,需求(m)目标,意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物质消费是一方面,但也不能忽视游客的精神消费。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文化内涵。原因在于:一方面,不会存在纯文化的旅游产品,文化必定依附产品而存在,但并不意味文化因此而被忽视;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产品决定性因素,是旅游文化营销的核心、灵魂。所以,在营销前,旅游经营者应深入了解产品文化底蕴,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对旅游资源实行整体策划,再与市场需求相联系,使得二者保持通畅。比如,山西省的旅游开发就很值得提倡,不仅开发文物古迹、山水自然景色,而且还将文物古迹与山水相结合,利用文物古迹的文化感染力,将山水自然景色,推向市场。
(三)确保旅游策略的差异性,实现以文化创新的C-P-M模式。创新是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当今,人们对于文化需求提高,满足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所以,如何把握在现有的旅游产品上,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新符合旅游产品特色的文化主题,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旅游经营者的面前。诚然,影响旅游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比如当地政策、景区的硬件措施等。但关键还是在于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彻底融合。这就需要一个适当的、吸引游客的文化主题,将文化主题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文化创新的C-P-M模式。比如苏州拥有各式各样、数目总多的私家园林,将这种园林历史文化融入至当地水乡古镇中,形成了特有的园林古镇文化。
(四)实现多文化营销的整合,争取满足不同需求C-M-P格局。了解市场、把握市场、引导市场,满足市场,是营销的过程和目标。旅游行业也是如此。C-M-P营销运作模式就是以需求为关键点,以文化为出发点,以产品为着力点。具体为,密切关注市场,发现市场变化动态,挖掘消费空白点,以此为基础,掌握文化发展潮流,预测文化发展趋势,准确判断未来消费需求,再推出适当的旅游产品,符合人们对旅游文化的消费观。营销法则有一条为:发现需求,也就是创造了需求。C-M-P营销运作模式,正是对这一法则的很好诠释。同时,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对文化营销实现整合,不再单纯的依靠广告、降价等单一手段,争取满足不同需求C-M-P格局。
结束语:在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文化、对精神的需求已经远远大于对物质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会因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旅游行业应与时俱进,在具体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选择属于适合增加发展的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85-02
千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的钢都辽宁省鞍山市,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以“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罕见的地热温泉、悠久的宗教文化”为主要特色,是集“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千山风景区素有“东北明珠”之美誉,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的经营和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为了在现代激烈的旅游竞争环境下取得优势,千山风景区必须重视文化营销在旅游风景区中的应用,最大程度的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一、千山风景区旅游文化营销的必要性
(一)旅游市场竞争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风景区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全国各大旅游风景区都以其自身的特色来吸引消费者。在东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随着21世纪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为东北的旅游带来新的活力和契机,以辽宁省为例,在2010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 63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接待国内旅游者28 27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8%;接待入境旅游者36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4%;旅游总收入2 68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数据来源:《2010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辽宁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县级以上的风景名胜区共有27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7处、市级4处、省级国家森林公园3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这些风景区不仅在东北甚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影响力,千山风景区必须凸显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凸显出特色从而在众多景区中脱颖而出,景区的文化因素是关键。千山风景区在建设和开发中应充分挖掘景区的文化资源,突出景区独特的文化特点,实现景区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风景区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二)满足游客追求个性的需要
在中国,旅游景区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景区的同一性比较严重,仅仅是山岳型风景区全国就有百余个,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凸显出景区的个性就显得尤为必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也逐步的发生转变,当消费者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的需求往往更多的体现出文化的特点,因此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也越来越具有文化性。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对景区自然风光的欣赏,他们更希望体验当地的文化特色、民俗风俗,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千山风景区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变化,加强景区的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旅游风景区品牌建立的需要
品牌以其蕴涵的独特价值(品牌附加价值),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心理情感满足,同时品牌也强化了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功能的认识,增强满意度(唐勇,2006)。对于风景区来说品牌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山岳型风景区都有其相似的自然风光和配套服务,不同的景区都以其品牌特殊性来吸引游客,在品牌的建立中风景区大多都融入了“文化”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化营销针对消费个性化的客观要求,利用文化的强大渗透力适应不同顾客的心理需求,对其消费欲望进行有效影响,赢得顾客对旅游的文化认同,确立并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提高附加价值,突出品牌特色(魏小安,2010)。千山风景区要想凸显出自身特色就要深挖千山风景区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文化营销策略。
二、千山风景区文化营销策略
(一)品牌的定位更加明确
风景区可以有不同的特色来吸引旅游者,但是必须凸显出其最重要的景区特色,明确具体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千山风景区的成功一是因为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二是因为其特有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大佛景区、天上天景区、五佛顶景区和百鸟园五个游览区构成,而且一年四季的景观各不相同又各具特色,春天梨花漫谷,一片雪白,香气袭人;夏季溪水潺潺,满山滴翠,湖光山色,变幻万千;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如喷焰的烈火,似燃烧的云霞;冬季则是玉树琼枝,白浪排空,一派北国风光。千山的人文景观是其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千山佛道两教同居一山,形成了“释道同源”的独特景观,有“古刹隐山林,道观筑谷间”的奇妙场景。在千山风景区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储水量占鞍山市总量的50%,以水温高、含微量元素多而享誉东北,千山滑雪场也独具特色。对于千山风景区的多种旅游资源,千山风景区确定以宗教文化为主要文化特色,以自然景观为支撑来进行文化营销宣传。
(二)旅游营销注重差异
注重旅游景区的差异化是为了与其他景区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将旅游景区的核心文化资源进行营销。千山风景区针对自己的文化特色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差异化营销。
首先,节庆活动多种多样。千山的节庆活动有针对宗教节日展开的,比如千山大佛节,还有针对千山自然风光的,比如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春季的梨花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的参与,还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节庆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展现了千山秀美的风光,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千山,喜爱千山。千山的玉器节是千山独特的玉文化和佛教文化体现,同时也是鞍山独特资源的体现,全面展现鞍山玉文化的多样性,玉器小件也是千山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其次,民俗活动丰富多彩。鞍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共有汉、满、回、朝鲜等三十二个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的文化,而多元文化又形成了鞍山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千山寺庙音乐、鞍山评书、岫岩剪纸、灯官舞等都是极具特色的。千山寺庙音乐分为佛乐和道乐两种,佛教音乐是在寺庙举办的各种佛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06年,千山寺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后,个性出行日趋成熟。现在个性化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而且他们正逐渐成长为新的出游主体,他们有自己个性的出行目的,不再满足于传统化的景区游览,因为成长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接触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创造力;因为成长在信息时代,对网络的应用得心应手,他们会自己找攻略制定旅游路线;因此他们的出游计划也充满着创造力、科技感与独特个性。千山风景区为了迎合年轻人的需求,加强基础实施的建设,强化服务理念,为游客出行提供多样化的路线和游玩方式,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年轻游客的需求,吸引了年轻人这一消费主体。
(三)注重健康的营销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养生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在出行的同时往往关注当地的健康养生因素。千山森林资源丰富,苍松翠柏,林木茂盛,植被覆盖率达到95%以上,负氧离子高,是大自然的天然氧吧,“给肺做个深呼吸”成为千山之行的健康理念,同时千山风景区也是附近的居民锻炼健身的必然之选。另外千山的温泉也广受欢迎,温泉养生已经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融入到现代都市生活之中,千山温泉富含多种矿物质,具有很好的医用和保健功效。千山滑雪场在千山脚下,冬日滑雪健身已经成为现代都市的健康时尚。千山动植物繁多又是天然的中药宝库,还盛产水果,其中仅梨就有二十多个品种,其中南国梨是千山特产,驰名全国。千山旅游资源集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千山风景区应该整合这些旅游资源,开创特色的森林温泉养生文化,抓住人们寻求自然,健康养生的心态,推动千山风景区向休闲、养生、文化体验等具有特色的复合型旅游品牌的转变。
综上,千山风景区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机制能够吸引旅游者前来,深挖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增加千山风景区品牌的附加值是千山风景区立足之本。千山风景区要真正做好文化营销必须立足于千山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让文化资源发挥其独特的魅力,让景区充分的认识到景区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文化附加值,使千山风景区在众多山岳型风景区中脱颖而出。在文化差异存在的前提下,让文化理念真正凝结在旅游产品之中,渗透到促销策略的制定之中,增加到品牌的附加值里,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诉求,这样的文化营销才能取得成功,才能让风景区真正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1-13.
[2] 马连明,等.鞍山民俗风情[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7-25.
[3] 唐勇.文化营销与旅游品牌塑造[J].商场现代化,2006,(6):470.
[4] 吴必虎.旅游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