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演说技巧培训

演说技巧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演说技巧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演说技巧培训

篇1

对言谈的重视也体现在学校教育上。美国从有大学之日起,就开设了正儿八经的演讲课程。在课堂上,美国老师给小学生布置的作业往往是观察一种小动物,做张海报,然后上台当众演讲,鼓励学生发表观点看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的品质。而孩子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都要学习演讲。这样十几年练下来,等到大学毕业时,人人都很能说。到了工作中,说服上级或者同事所需要的演讲能力和良好口才成了员工的必备素质,因此,作为一种技能,言谈能力在西方的政治生活和个人的社会生活中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演讲能力是一种“集体缺失”,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或在职培训,完全忽视这一项。在中国学校,依然是教师唱主角,学生不敢挑战教师权威,学生没有任何发表观点的机会;在工作单位,往往领导说了算,员工也往往没有表态的权利;政治生活中,民众的演说能力更是多余。领导讲话甚至是大学校长致辞也基本上靠念稿子,内容也是一个模式和固定的套路,官腔官调,内容空洞没有新意,缺乏热情和感染力。言谈能力在中国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演讲能力培养。

篇2

这个一个普遍的看法。但通常它是由在形成性格时期的教育或家庭环境促成的,而不是所谓的自然的“与生俱来”的。

一个近期的调查表明,对一些人来说,在公众面前发言比鲨鱼和蛇更可怕。但是这些畏惧是可以被克服的。

我可以说出一位从缺乏演说能力转变为雄辩家的同事。如果你真地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说者,你就能。如同许多其它的技能一样,取决于95%的态度和勤奋的工作。

我们都见过那些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听众呆立不动的人。他们紧张得都忘记了那天早上在家里的镜子面前所顺利演练的台词。

你该怎样克服紧张情绪呢?参加一个能锻炼你的演讲、沟通及辩论技巧的俱乐部或培训课程。然后练习、练习、再排演。你很快就会变得自信并思维敏捷。

但你必须要非常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者。这对自我的内在审视是非常重要的。检验你的能力。根据以下标准公正地评价你自己。将自己与那些优秀的演讲家们作比较。哪些方面你还可以再加强一些?

1.积极性.你充分具备这一点吗?

2.你对自己和你要演讲的内容有信心吗?

3.你的姿势:你是怎样运用你的肢体语言的?

4.你的穿着和外观–是否得体?是否稍微比你的听众更为正式一些。

5.你有没有掌握随意的眼神交流?

6.你的肢体语言如何?手势和面部表情?

7.你有没有改变你的音量和声调,并在重点的地方使用暂停?

8.你是如何使用幽默的?要注意这一点!

9.你的肢体语言–你是怎样移动的?

10.你了解你的听众吗?

11.你是否喃喃而语或发出诸如“啊,哦,嗯,这个,那个,就是说”的声音或词语?

12.你的演讲是否惊人、新颖、生动?

13.你能随机应变吗?

14.你的视觉教具适当吗?是否太复杂?

15.你手否利用个人的奇闻轶事?

16.你与听众之间有相互的交流吗?

现在,回想一下你上一次的演讲。你认为还有哪些品质可以改进?当你下一次在公众前演讲时,要清楚你的演讲意图。本次演讲是否是要拿下一个合同?还是要增强你们团队的士气?还是要培训?如果你集中精力,有的放矢,你也能成为一个雄辩的演讲家。

与本篇 【雄辩的演讲家是经过后天培养出来的】 内容有关的:

自信的演讲技巧

演讲语言的风格美

演讲者成功演讲的基本注意事项

专题演讲的准备

如何作好工作事务演说

“想清楚”与“讲清楚”

篇3

在短短的3分钟内,你最好只讲一个主题,发表一个观点,在这3分钟时间内,全力以赴让你的观点“植入”听众的大脑中。

那么,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如何开始一个话题呢?举例子,也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是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天性。对于演讲者来说,围绕着一个话题,搜索头脑中的故事并表达出来,比现场讲一堆理论要容易得多。

对于听众来说,当演讲者一开场就讲一个真实具体的故事,听众很容易就被带入到那个场景中去,带入到演讲者的语境中去,跟随着演讲者情绪的喜怒哀乐。

因此,建议,当你在任何的临时场合讲话时,一时不知道讲什么,讲个和这个话题或观点关联的故事吧,这会让你的观点更吸引人、更有深度,也会让演讲者慢慢进入演讲状态,不那么紧张了。

第二步、时刻将自己和故事连接;

听众愿意听演讲者讲故事,更愿意听演讲者讲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感受。也就是说,当一位演讲者在讲完故事后,一定要联想到自己,让故事和自己产生连接。因为,听众主要的目的不是来听故事的,而是听演讲者的观点的。

试想,如果你是企业的领导者,你的客户或员工在听完你的故事后,是不是会更想了解你自身是怎么看待这个故事,这个观点的?以及这件事对你自己有什么影响?

同时,连接自己,是演讲者个人发表自我见解的关键一步。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故事,不同人的看法必然会各不相同。听众需要从演讲者那里了解到你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和看法。

第三步、分享给听众你真实的感受;

那么,如何发表你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最简单而真实的方法就是分享你的感受。对一位演讲者来说,马上梳理出一个条理清晰的观点可能会比较困难,相对来说,马上分享你对演讲的感受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情绪是触动台下听众的根本,演说者与听众连接的两道法门一是细节,二是情绪。一个人在台上的喜,能引发向上情感,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一个人在台上传达愤怒,能释放内在的压抑的能力,拉动台下人的情绪;一个人在台上的哀愁,能引发观众的思考与进入,让彼此的内心无限接近;而一个人在台上恐惧的表达,能更具感染力,牵动台下听众的心绪。

第四步、上升到影响听众的“大我”层面。

从第一步到第三步,都是以演讲者为核心,分享演讲者的故事和感受,最后一步,一定要和听众产生清晰的连接,让你的观点能够真正影响到听众,最终让听众产生行动。

最后一步,号召呼吁,从演讲者自身的“小我”上升到整场听众甚至更大范围人群的“大我”层面。

需要注意,号召,一是要简短有力,号召的内容尽量字数少一些;二是要具体,比如“注意交通安全”与“不要把头伸到车窗外”相比,后者就更为具体;三是要容易去做,这样大家才会去践行。

篇4

因为,过多、过度的终端演示,已经让消费者对众多的产品无所适从,也影响了他们对所要购买产品的理性的判断;而且,企业更多地重视终端演示,可能会忽略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入,和终端形象的建设,造成产品和技术后继乏力,无法支撑演示的进一步深化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终端演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二是人员,即促销员,或者叫演示员。一个合格的终端演示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的完美融合。两者之间,产品是基础,是演示的主体,而人员则是演示的执行者,人员的自身因素以及演示说辞、演示技巧等虽然与演示成功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所有一切都是建立在产品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产品本身不好,销售可能会因为演示人员的原因能收到一时之效,但会在不久之后尝到恶果。

无限放大人的作用,忽视产品本身,颠倒主次

在终端演示中,产品是主体,人员因素是次要原因。而许多企业在作终端演示的时候,却把主次混淆了,而过于强调人员在演示中的作用,弱化或者忽视产品本身的决定性作用,造成演示效果不佳,甚至损害品牌形象的后果。某知名厨卫电器品牌在选择OEM厂家为其贴牌电饭煲时,没有做好监督监测工作,产品上市之后,一优秀促销员凭借自己的实力在第一个月就销售出一百余台,但在后续的两个月内,顾客的退货率高达98%,对该品牌的销售造成了极大地打击。

促销员从入职之初就开始接受全方位的培训,产品知识、竞品对比、商业礼仪、销售技巧、演示技巧、顾客异议处理等等,无一不是围绕如何说服顾客、达成交易的终极目的进行的。而产品本身怎样、质量怎样等关于顾客核心利益的内容则被摆到了次要位置。因此,在对演示促销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做工粗糙、实际用途很少的产品反而大行其道的真正原因。演示促销将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无限放大人的作用,不是强买强卖却远胜强买强卖三分。演示原有的引导作用被强力扭曲之后,顾客享用产品的愉悦在下降。

这就是终端演示效果越来越趋于平淡,消费者不愿意买账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技巧,轻技术,舍本逐末

企业把促销员的促销培训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由此衍生和发展出多种理论和手册:“如何回答顾客的提问”、“推销要点”、“吸尘器演示演说辞”、“榨汁机演示技巧”、“电水壶卖点提炼”等,似乎一切都步入了正规化、条理化、理论化,让人不觉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

如今,终端演示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有的系统:重视技巧,重视促销员的口才和应变能力,注重围绕配合演示进行的各类道具、POP,然而,这些一切的基础:产品的核心技术却在种种技巧中被湮没。

曾几何时,某榨汁机品牌首创了“摔”、“踩”榨汁机杯体的演示手法,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一举进入国内榨汁机行业前列。不多久,所有榨汁机企业在演示中都加上了摔打果汁杯这样一个环节。耐摔打的杯体无疑是产品的一个卖点,但这并不能构成消费者购买榨汁机的决定性因素,消费者购买榨汁机,是需要能够喝到新鲜美味的果汁,而不是把它买回去,没事摔着玩!而电机稳定性、出汁率才是衡量榨汁机好坏的指标,才是演示中应该重点突出的地方。而这两个方面却都因为演示场面的不够震撼,不能够吸引人而被摔打杯子所替代。

篇5

能在讲演中加入表演术,有些演说家。能够毫无畏惧地表达自己并使用独特的个人的富于幻想的方式,来说出要对听众说的话。而表演本身,就融人了表演者的个性,才华和机智。一个好的演员;下会是一个蝶晔不休的说话者,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甚至一个特写,一个静默的背影都比语言本身更打动人心。但是一个演说者更重要的当然是说话。借鉴和学习表演艺术是为了使自己的演讲更生动、形象。

之多,吉朋斯主教在去世前不久说过:已活了八十六岁”曾亲眼看到人们登上’成功之峰’共有‘几百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但‘最重要,就是信心,一个人除非拥有勇气,否则绝下会成就大事业。

那又为何不用在演讲上呢?曾探讨了不少有关说话和演讲技巧方面的知识,既然信心和勇气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如此重要。但最终又回到说话人本身的素质这个问题上来,这是一开始就强调并一说再说的最重要一点。因为要有一个撩动人心的演讲不光需要说话人的技巧,有时更重要的要付出你心灵。

西北最有名的一所大学里,一次。有六位毕业生,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受过专业培训来举行演讲比赛的全部急于表现自己,打夸对方,获得唯一的一枚竞赛奖章。可是有一个例外,少有或根本没有说服听众的欲望,选择的题目,只在于能日若悬河的发挥他演说天才。因此他对自己所做的议论,毫无深刻的个人兴趣,演讲只是一个单纯的表演艺术而已。

选的题目是家乡对城市文明的贡献”所吐出的每个字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情,唯有一个农村来的学生。举出活生生的例子,展示出农村的人们力城市建设付出的辛苦,出于信念和激情,把自己说成是人民的代表。家乡人的代表,勤劳、朴实、充满智慧且积极进取。带给我一种讯息,同时也带来一份请求,家乡的人民非常有希望并渴求我对此有所了解。

行为举动并不比另外的参赛者表现更佳,虽然在向大群听众的讲话方面。但最终他获得了奖牌。因为他讲演燃烧着真诚之人,闪烁着真实的光茫,而其余的人仿佛只是说话的机器而已。

1、适当的停顿及静默的时间

林肯经常在谈话途中停顿。当他说到一项要点,而且希望他的听众在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时,他会倾身向前,直接望着对方的眼睛,足足有一分钟之久,但却一句话也不说。

这种突然而来的沉默,和突然而来的嘈杂声有相同的效果: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做,可以使每个人提高注意力,警觉起来,注意倾听对方下一句将说些什么。

例如在众所周知的他和名法官道格拉斯著名的辩论接近尾声之际,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会失败,他因此感到很沮丧,他那痛苦的老病不时地折磨着他,力他的演说增添了不少感人的气氛。在他最后一次辩说词中,他突然停顿下来,默默站了一分钟,望着他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的面孔,他那深陷下去的优郁的眼睛跟平常一样,似乎满含着未曾流下来的眼泪。他把自己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它们已经太疲劳了,已无力应付眼前这场无助的战斗。然后,他以他那独特的单调声音说道:“朋友们,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选人美国参议院,都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我们今天向你提出的这个重大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过任何个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们:“说到这,他又停了下来,听众们屏息等待,惟恐漏掉了一个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呼吸及燃烧。”

替他写传记的一位作者指出:“这些简单的话,以及他当时的演说态度,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内心。”

说话时的“停顿”,是一种需要掌握好的技巧。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使讲话层次分明,辽能重点突出,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适当的停顿,能前后互相照应。只有条理清楚的讲话,才具有说服力并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使别人佩服你讲话的老练和悯熟。如果不懂得适时的停顿,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就会使人有急促感,显不出说话者的感情和力度。

什么时候要停顿呢?

当我们转换语言,承上启下,或提出重点,总结中心思“想,概括主要内容时就需要适时的停顿,而静默的时间一般不超出十秒。特别需要停顿的地方,也以下超出一分钟为宜。

此外,如果你想表达出蕴藏在内心的激情,讲话就应该有抑扬顿挫,所以停顿不只是声音的静止,而是一种无声的心灵之语,它往往配合动作手势。如:低头沉思;双手握拳,作激动状,说到关键处,双目凝视;深深叹息;皱紧双眉作痛苦状;抬头仰望天空等等。

注意作以上动作手势时,一定要自然、逼真,切莫让别人以为你故作惊人之状,故此反而失去了“停顿”所特有的效果。

2、沉默是金

大诗人吉卜龄曾说过:“你的沉默,道出了你的心声。”在说话中聪明的运用沉默,可使沉默发挥最大的功用。一个沉默的男人,往往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显得高深莫测,学问丰富,所以这样的男人往往比那些夸夸其谈的男人更受人敬重。

有人说:“当语言不能有所帮助时,应该以真挚的态度说服对方。”这就是指沉默的心灵赋有的感情,凭着这瞬间的沉默来沟通心意,胜过千言万语。

“有位迟归的旅人,走在内蒙大草原的泥泞小路上,急切地想赶口温暖舒适的家里去,却不幸遇上了暴风雨,浓重的夜色漆黑如墨;倾贫大雨倾泄而下,犹如堤坝决堤的洪水泛滥,雷声怒吼好似爆炸的炸弹。闪电已击倒了路边的好几颗树,最后,在传来二阵震聋发喷的雷声电闪之后,这位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可怕景象的旅客立刻跪倒在地上,仰望着上苍,喘着气说道:“佛主啊,如果你同平时一样仁慈的话,就请你多给我些闪光,少给我一点雷声吧!”在许多特定的情况下,沉默比语言更有份量,就如同上面那位迟归的旅人渴求佛主给他闪光一样,用无声的语言安慰他,而不要用雷声扰乱他。

因此真实的语言并不在多,“沉默是金,假如言语没有沉默,则失去它的深度。”

由此可见,讲话以前的静默代表有深度,讲话以后的静默表示有份量,因此不晓得沉默的艺术,也就无法真正了解说话的技巧了。

静默的型态

一个人在演讲时,如果像打开水龙头般,任凭它流个不停,则听众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但是像罪雨般浙浙沥沥无精打彩的说法,也会使听众精神松懈,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适当的速度是让静默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百分之三十五——四十较为理想。

(1)构思时的静默。

“…,事情是这样的(到底是怎样呢?)当时……”

(2)等待被了解时。

“明白了吗?(当然一定是……)那是……”

(3)未明示立场前。

“不可能有吧?(绝对不可能!)实在太不像话了。”

(4)反省检讨时。

“真是这样吗?(我可能弄错了,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

篇6

《超级演说家》是中国首档原创新锐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提出的口号是“挑选中国最会说话的人”,而它的参与选手却多为小众群体,比如残疾人、中性人、“超女”六强、投资银行董事会主席……他们大多经历坎坷,经历过人生低谷的摸爬滚打之后振作起来改写人生。这些人的故事拿出来与观众分享,确实能传递正能量,发人深思、给人鼓舞,同时也正好契合安徽卫视的宣传口号“爱传万家”。但是,难道只有命运坎坷的人才能成为演说家吗?

这类群体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可与观众分享,并且在短时间内会显得比较吸引眼球,但他们把自己异于常人的故事与人分享殆尽以后还能够在各类话题上侃侃而谈吗?所谓演说家,应该擅长各种类型的主题;能够吸引和打动各类群体;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演说技巧以及自如支配其语言和非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宗罪:导师缺乏专业指导

中国选秀节目中导师这一角色的出现,发端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此后,各类导师频频出现于选秀节目中。导师,一般意义上理解为能够在专业领域给人以指导的学者。但乐嘉、鲁豫、李咏、林志颖这四个《超级演说家》的导师,却缺乏在演讲专业领域对选手的指导。他们的关注焦点多放在选手的生活、情感、人生经历、性格塑造等方面,甚至有些“八卦”的方面。而对演讲稿内容的设置、语言表达的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这些演讲的要素,却很少提及。

细看这四个导师,是由三个主持人和一个艺人组成,虽然他们都从事着与语言相关的工作,却不是演讲方面的专家。他们关注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较为狭窄的方面,比如,鲁豫关心的是选手的真情实感、乐嘉关心的是选手的个人性格塑造、李咏关心的是选手的普通话是否标准,而林志颖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关心什么。试问:这样的导师能够挑选并指导出好的选手吗?

第三宗罪:将演讲等同于脱口秀

在《超级演说家》的第一赛程,选手演讲的内容多为幽默搞笑的段子,大体结构及演讲方式多为脱口秀形式,但脱口秀就是演讲吗?不,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演讲,指通过讲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交际活动,而脱口秀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该节目却将两者混为一谈,着实是一种错误的引导。节目组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进入到第二赛程时减少了搞笑的成分,但这又催生出了前半段搞笑、后半段泪崩的“焊接”出来的畸形演讲形式。

同时,选手们演讲时的表演成分过多,也是该节目的一大问题,而这同样也与选手们的职业和经历有关。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曾经和正在演艺圈打拼的艺人,是一些选秀节目的常客,比如大王、刘宇光、史峰等,这些人的背景直接导致他们不会演讲只会表演。所以,这些选手所展示出来的演讲,更接近于单人话剧的形式,唱歌、跳舞、特殊音效频频出现,有舍本逐末之嫌。

第四宗罪:选手演说题材较为单一

初赛阶段的演讲稿是选手自备,其内容多为自我介绍,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由于人人经历不同,所以看起来有百花齐放的感觉。但是到了第二阶段,虽然赛制是现场选题,并由导师点名对战,但在选题多样的情况下,选手演讲的内容贫乏和单一。

首先,有不少选手演讲的内容与主题相去甚远,明显有用备好的内容迎合题目之感。大多数选题都被选手诠释为与父母亲的关系,如《亲密的敌人》、《一封信》、《他们怎么就不明白》等。2013年10月10日播出的那期节目,全部选手都是在讲父爱母爱。

其次,多数选手的演讲结构雷同:前三分之二幽默搞笑,后三分之一陡然转为煽情催泪,不知是否都经由同一“幕后高手”指点。

第五宗罪:部分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近两年来真人秀节目“导师制”大热,本来这种形式是一种创新和丰富,学员可以在节目中拜师学艺,观众也可学一些知识。《超级演说家》的选手们在分组之后,每个导师都对6名学员进行培训,然后再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可以说此环节正是导师制比赛的亮点之一。但这四个导师对学员们的指导实在令人失望,几乎看不到他们的专业指导,而只使用了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表演形式,生拉硬拽地对学员进行一些莫名其妙的训练。如林志颖队赛车、李咏队骑马、乐嘉队爬山、鲁豫队请选手到《鲁豫有约》录制现场进行所谓的解放天性训练,笔者实在不明白这些训练到底对演说有什么益处。当然他们在节目中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骑马和赛车的节奏就是演讲的节奏,掌握好了就能在演讲中游刃有余。导师制的比赛形式沦为“鸡肋”,如果说疏于指导是导师本身的问题,那么本环节的欠缺着实是编导组的失误。

第六宗罪:赛制设置缺乏创新

除了部分环节的形式感太强外,《超级演说家》节目的赛制设置也存在着硬伤。

首先,演讲不同于唱歌跳舞,后者需要厚积薄发,而前者既有积累也有即兴,而且即兴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并不是选手将一些准备好的稿件完美地表演出来即是演说家了,而更多地应该随机抽题现场发挥。恰恰该节目的赛制并不适于演讲者的选拔,虽然第二赛程的比赛看似是现场选题,但其内容是选手们早已准备好的,只是在迎合选题的时候稍作调整。如2013年9月19日,选手崔永平的比赛内容同时在他的场外训练中出现,这也正印证了笔者的猜想。然而到了第三赛程,又回到了自备稿件的阶段,虽有短短的加试环节,但也无法展示出选手的即兴演讲和对不同题材的把握能力。

其次,导师在各环节中的失职,致使导师制形同虚设。其实《超级演说家》并不一定要用这种哗众取宠的赛制。如2013年10月10日播出的整期节目,只有三位选手的三个演讲,其他时间都用在了导师和选手的聊天上,这样效果并不好。

第七宗罪:煽情环节过于生硬

篇7

吉朋斯主教在他去世前不久说过:“我已活了‘八十六岁”。我曾亲眼看到人们‘登上’、‘成功之峰’,共有‘几百人,之多,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一个人除非拥有勇气,否则绝下会成就大事业。”

既然信心和勇气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如此重要,那又为何不用在演讲上呢?我们曾探讨了不少有关说话和演讲技巧方面的知识,但最终又回到说话人本身的素质这个问题上来,这是我们一开始就强调并一说再说的最重要一点。因为要有一个撩动人心的演讲不光需要说话人的技巧,有时更重要的是要付出你的心灵。

一次,在西北最有名的一所大学里,有六位毕业生,全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并受过专业培训来举行演讲比赛的,他们全部急于表现自己,打夸对方,获得唯一的一枚竞赛奖章。可是有一个例外,他们少有或根本没有说服听众的欲望,他们选择的题目,只在于能日若悬河的发挥他们的演说天才。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做的议论,毫无深刻的个人兴趣,他们的演讲只是一个单纯的表演艺术而已。

唯有一个农村来的学生,他选的题目是:“我的家乡对城市文明的贡献”。他所吐出的每个字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情,他举出活生生的例子,展示出农村的人们力城市建设付出的辛苦,出于信念和激情,他把自己说成是人民的代表。是他家乡人的代表,勤劳、朴实、充满智慧且积极进取。他带给我们一种讯息,同时也带来一份请求,他家乡的人民非常有希望并渴求我们对此有所了解。

虽然在向大群听众的讲话方面,他的行为举动并不比另外的参赛者表现更佳,但最终他获得了奖牌。因为他的讲演燃烧着真诚之人,闪烁着真实的光茫,而其余的人仿佛只是说话的机器而已。

那位农村来的学生理智根清楚,不能在讲演中把自己的个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必须展露出你对于自己所讲的有多深挚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最能感动人心的。

1、适当的停顿及静默的时间

林肯经常在谈话途中停顿。当他说到一项要点,而且希望他的听众在脑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时,他会倾身向前,直接望着对方的眼睛,足足有一分钟之久,但却一句话也不说。

这种突然而来的沉默,和突然而来的嘈杂声有相同的效果: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样做,可以使每个人提高注意力,警觉起来,注意倾听对方下一句将说些什么。

例如在众所周知的他和名法官道格拉斯著名的辩论接近尾声之际,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他会失败,他因此感到很沮丧,他那痛苦的老病不时地折磨着他,力他的演说增添了不少感人的气氛。在他最后一次辩说词中,他突然停顿下来,默默站了一分钟,望着他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的面孔,他那深陷下去的优郁的眼睛跟平常一样,似乎满含着未曾流下来的眼泪。他把自己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它们已经太疲劳了,已无力应付眼前这场无助的战斗。然后,他以他那独特的单调声音说道:“朋友们,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我自己被选人美国参议院,都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我们今天向你提出的这个重大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过任何个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们:“说到这,他又停了下来,听众们屏息等待,惟恐漏掉了一个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根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呼吸及燃烧。”

替他写传记的一位作者指出:“这些简单的话,以及他当时的演说态度,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内心。”

说话时的“停顿”,是一种需要掌握好的技巧。有意识的停顿不仅使讲话层次分明,辽能重点突出,吸引听话人的注意力。适当的停顿,能前后互相照应。只有条理清楚的讲话,才具有说服力并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使别人佩服你讲话的老练和悯熟。如果不懂得适时的停顿,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就会使人有急促感,显不出说话者的感情和力度。

什么时候要停顿呢?

当我们转换语言,承上启下,或提出重点,总结中心思“想,概括主要内容时就需要适时的停顿,而静默的时间一般不超出十秒。特别需要停顿的地方,也以下超出一分钟为宜。

此外,如果你想表达出蕴藏在内心的激情,讲话就应该有抑扬顿挫,所以停顿不只是声音的静止,而是一种无声的心灵之语,它往往配合动作手势。如:低头沉思;双手握拳,作激动状,说到关键处,双目凝视;深深叹息;皱紧双眉作痛苦状;抬头仰望天空等等。

篇8

2高职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中有机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课”改革成生动实用的“能力训练课”。

2.1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强化职业能力的课程内容

沟通能力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将《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性质相同或内容相似的课程进行整合。在整合课程的基础上,编写偏重能力训练的教材《大学生实用口才与应用文训练教程》。这本教材在编写模式上,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理念与模式,突破强调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传统体例,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借鉴劳动部职业核心能力体系系列教材的做法,以职业活动要素中的能力点作为教学重点,按照“OTPAE五步训练法”(即“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进行编排,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结合。在课程设计上,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本位,以仿真或真实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师生互动和综合实训为平台,贴近现实地选择与学生今后工作及目前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笔者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常用沟通能力设计了“竞聘与组建团队”、“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及“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四个项目任务,这四个真实的项目环环相扣,贯穿整个课程内容。在“竞聘与组建团队”项目中,学生先自学并摹写自荐书、个人简历,经教师指导修改完善后,再通过竞聘演说来组建或加入某个团队。团队组建完毕后,就进入下一个项目“团队沟通与风采展示”。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要着重学习和训练倾听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不仅要充分地介绍自己、了解他人,还要给自己的团队取名、设计标志、提炼口号、确定目标和愿景,以及进行合理的团队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准备,最后以PPT配合演说的形式向观众展示自己团队的独特风采。接下来的“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是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去策划一次紧贴实际、有意义、有创意的公益活动,并向大家推介,以赢取嘉宾(教师邀请)的活动经费支持。在此项目中,除了团队沟通,学生还会学习到调查研究的方法、调查报告和活动策划书的写作,以及再一次训练公众演说能力。最后一个项目“公益宣传活动实施与总结汇报”是建立在前几个项目基础上的一个重头戏。如果说前三个项目的情境还只是仿真模拟的话,那么这个项目就是完全在真实情境中的一次实训。它首先需要学生自己联系相关部门与人员进行沟通,做好活动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这个过程可能会让学生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与困难,但这也正是训练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最好的实战演练;接下来的宣传活动现场,需要学生采取散发宣传单、宣讲与演说、沟通与说服等多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完成公益宣传活动的预期成果;最后则需要学生对这次公益宣传活动做一个总结,其中包括总结的写作与汇报演说。以项目为载体、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简单被动的师教生学、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而是主动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它将带来异常活跃的课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2.2以任务为驱动,探索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应用文写作》、《口才实训》、《沟通技巧》等沟通能力培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都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角色主要是作为听者、记录者、问题回答者,而不是交流者和表达者。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以往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式,以完成职业能力任务为核心,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使教师从“主演”变成“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主角”,将呆板的课堂变成仿真乃至真实的职场。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案例或课题等既定的任务,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方案陈述、成果汇报等形式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经常被要求走上讲台,面对公众进行演说。演说的内容基本上是上一堂课的作业,学生们将自己的作业或活动成果配以PPT进行展示,有时也可以是多人演说,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份演讲任务。展示完毕以后,若有老师、特邀嘉宾或同学提出问题或质疑,就必须再作答辩。这类似于美国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说作业”。以“公益宣传活动策划与方案推介”项目为例,在学生完成活动方案策划后,笔者模仿《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赢在中国》等各大电视台的求职创业等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做法邀请了三位嘉宾,并给予每位嘉宾一定数额的活动经费。在听完所有团队的方案推介后,嘉宾们用经费投资的方式来表示对策划案的认可和支持程度。因此,每个团队要想赢得嘉宾及老师手中尽可能多的活动经费,除了活动策划方案本身以外,如何准确清晰地陈述策划案、如何合情合理地打动说服评委以及如何富有逻辑地答辩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说作业”的方式相比以往单纯的“写作业”更考验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更有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对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倾听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行动导向教学法重新构建了教师与学生的“施”与“受”关系。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从“施教”主体转变为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强调能力本位、实训性极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而言富有成效。

2.3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39-02

物理学将能量(Energy)定义为工作时可资使用的潜在能力,它主要包含身体、情绪、思想和精神等四个源泉。人际关系困惑、自我迷失、失败挫伤、情绪压抑等是大学生毕业后面临个人成长的主要障碍,这也是缺乏正能量的体现。帕累托的80/20原则指出,80%的绩效来自于20%的努力。如何学会管理能量,在短时间通过“充电”补足能量,是跨越阻碍、超越极限而成长的关键。

生存实战教育对于大学生有着维系生命存在、应对生存危机、追求艺术化学习和生活及促进人不断生存和完善等功能,从而可弥补相关教育的缺乏。作为“上海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同济创业谷围绕学校“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于2014年暑期举办了同济创业谷创新创业训练营,在构建立体培训、生存实战演练和持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量等方面做了创新尝试。

1 训练营课程模块设计

根据多年创新创业教学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基于对企业家个人成长有效的培训总结,围绕目标研习、情绪管理、营销技巧、公众演说、极限说服力与领导力等主要内容,我们展开了训练营课程模块的设计。

放眼未来2050年,定义创业精神为:勇于冒险、创新、因为成就他人实现价值而获得正能量的素质。就目前大学生普遍的现状而言,有的非常勇于冒险,也有的善于创新,但是能综合做到、既利他又给自己正能量的不多,所以在培训中培育2050年创业精神是重中之重。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书中提出:第五项修炼为“系统思考”,是指用整体的眼光看成长过程,能看到整个系统的问题所在;能统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去探究隐藏在背后的系统结构;有运作系统的力量,寻找真正的杠杆解。

以系统思考为指导思想,培育大学生2050年创业精神,如何保证与外界交换传递的能量为正呢?由于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获取非常迅速和容易,面对现状,大学生难免表现出急功近利,导致人际关系沟通障碍,不受社会和企业欢迎。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大学生必须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学会成就他人才能建立起独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建立正能量的交换与传递。

研究数据表明情绪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多级水平的机能: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情绪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皮层下中枢,形成怒的重点部位;网状系统关联着许多原始情绪活动。情绪并无好坏之分,按照情绪持续时间长短、强弱程度和紧张深度可分为三种基本状态,即心境、激情和应激。情绪管理是用有意识地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科学有效的情绪宣泄和调控机制,达到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目标。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指出:“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其中热情和能力:0~100,是通过学习可以提升;思维模式:-100~+100,要通过行动和结果,验证其是“+”还是“-”,及时转变思维模式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综上所述,设计该期训练营主要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2 “充电”正能量过程控制

该期训练营在校领导的致辞和庄严的授旗仪式中启动,将该期训练营视作未来载入同济史册的“黄埔一期”,成了领导及工作团队、创业导师和学员们的共同“视觉化”目标。整个训练过程多个环节的掌控,都让学员们快速充足正能量。具体主要体现如下。

2.1 教练与体验式教学实践

企业教练技术是一项通过改善被教练者心智模式来发挥其潜能和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的过程,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利用教练技术反映学员的心态,提供一面镜子,使学员洞悉自己,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其表现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学员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创造成果,使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

体验式训练源于教练技术,集心理学、行为学及管理学的深厚智慧,采用多重感官学习法,让学员在体验式学习中快速地发现、提升自我能力,完善心智模式,激发个人及团队的十倍潜能!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个人卓越团队。

本期培训配置了团队总教练,全程跟踪管理各个环节,对学员所遇问题,及时帮助排除“干扰”,提升潜能,争取“表现”的最大值。

2.2 创新创意点子展示与演说实践

乔布斯是最具演说魅力的人物,“苹果”业绩说明了一场策划完美的展示,对于品牌建立的重要性。“演讲,已经成为商业沟通的必需。”几句话让听众产生认同、产生情感、产生共鸣。良好的演说可以展示才华和观点,赢得尊重,获得利润和好的人际关系。

从开营仪式、到生存实战预备赛和最后决赛,训练营都提供了学员们上台演说的机会,而不同行业创业导师的点评,也令到学员们重新思考或发扬光大自己的创业点子。

2.3 团队深度汇谈与执行力

深度汇谈是一种特殊的团队学习方式,使人变成自己思维的观察者:每个人全部摊出心中的所有设想,以多样的观点探讨复杂的难题,大家自由地交换想法,觉察彼此思维中不一致的地方,弥补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充分发挥集体思维的威力。

在生存实战的第一天,尽管有些团队经过充分准备,但是实际收益都比预期差许多,加上面临城管和陌生人的冷嘲热讽,学员们信心倍受打击。有一个团队不仅仅面临业绩低于百元,还发生队员集体对抗领队的“崩溃”状态……

晚上我们邀请了有十多年销售经验的创业导师,组织了一场针对市场销售问题的深度汇谈:学员们纷纷表达内心真实感受,面对困境沉静下来聆听,从事情中区分情绪和想要的结果。总教练乘热打铁,导入情绪牵引与控制三步法:(1)诊断,即体察情绪。(2)控制,即主动牵引情绪。(3)输出,即妥当地表达情绪,端正价值观。

创业导师亲身经历的销售故事,道出成功背后的一个个艰辛付出和永不放弃的努力,使得学员们们能认真思考,总结和消化老师讲授的所有技巧。

4 结论

该次训练营吸引了82位来自全校各院系的同学,经过分组预赛筛选出6个团队参与到苏州的生存实战,超过300%的利润率的团队获得了冠军。训练结束后的近几个月,有三个团队的学员正在组建团队成立公司创业。

总结训练营的工作经验,下述几个方面能让大学生快速“充电”正能量。

(1)由创业前辈、投资人、培训师等组成的多元化校内外创业导师团队,不同视角分享创新创业经验,为学习交流和高端人脉建立,累积创业能量奠定基础。

(2)有教练和销售经验的创业导师参与的团队深度汇谈,是帮助团队处理情绪解决问题、建利信心,快速补充能量的最好途径。

(3)别开生面的开营仪式、互动体验式教学游戏、与创业导师们零距离的“巴菲特晚餐”等环节,帮助突破限制性信念,埋下优良的创新创业种子。

此外,严格完善的比赛规则、面面俱到的后勤服务,以及朗朗上口的课程要点、精心提炼的创业故事和案例等,都是训练营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学会“生存”才可能变为“更好地生存”,充足了创新创业能量,提升潜能和生命品质,才能完成从为生存到为使命而战的蜕变成长。本期学员还发起了建立“创新创业训练营基金”的倡议,呼吁学员们捐出本次实战赛中的部分收益成立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后期创新创业训练营的组织筹备以及作为创业谷入驻项目的启动资金,将这份创新创业的爱心能量传递分享给更多有创业梦想的同学。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篇10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理论分支。人力资本的概念从萌芽到最终形成理论体系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Machlup ,Fritz) 曾经指出,关于人力资本的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 300 多年以前。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从威廉·配弟开始,经过魁奈、亚当·斯密、萨伊、大卫·李嘉图,甚至卡尔·马克思等人的发展,直到二十世纪 60 年代,才正式成为一种理论体系。

1、农业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威廉·配弟( William Petty) 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将人视为资本,并论证了劳动决定价值的思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在其名著《赋税论》中提出: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他认为由于人的素质各不相同,导致了劳动能力的不同。另外,他还对人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将人口或劳动视为资产的一种形式,一项资产的价值可以用其若干使用年间所创造的收入资本化来表述,从现代的观点看来也就是预期年收入的贴现或资本化方法。

配弟还采用了“生产成本法”对英国的人口进行货币价值计算,并以此来分析和说明英国现存的国家实力,以及由战争、瘟疫造成的人口死亡和迁出带来的损失。这被认为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 Francois Quesnay) 认为构成国家强大的因素是人,人成为国家财富的第一创造性因素,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等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工业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将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视为一种固定资本,一种能够得到回报的资本。斯密认为劳动者所具有的优越技术和能力,可以和生产机器工具一样,不仅可以看做是企业的固定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缩短劳动时间。一种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的技能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工夫和时间才能学会,这些技巧和技能可以说等于一台高价机器,学会这些技巧和技能的人,在从事生产劳动的时候,必然期望获取更高的收益。因为学习这些技能和技巧需要耗费一笔费用,但这种消耗是应该得到补偿,而且还应该赚取一定的利润。萨伊,著名的生产三要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人们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知识或由此支付的费用都应视为累积资本。人不是一生下来能从事生产劳动的,即便是最简单的劳动也不能完成,这种劳动能力的积累是随着体力和智力的不断增加才取得的,一个人通常要成长到十五岁到二十岁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因此一个成人就可被视为是一项累积资本,这项资本由每年用以教养他的款项累积形成。

李嘉图学派从传统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出发,指出教育支出将会带来更大的国民财富,认为技能与知识都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企业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手工熟练劳动,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很容易地在工厂内部取得。换句话说,在生产过程中对具备一定熟练技能的劳动力需求的满足无需借助于正式的学校教育或训练,这种需求能够在企业内部等到满足。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将资本分为: 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把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视为“精神资本”,把劳动者获得的技术和能力看作是一个国家资本存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3、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著名经济学家根据时代背景、经济和政治环境,通过系统的研究和讨论,逐渐形成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体系。人们通常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在 1960 年,出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的著名演说,从此“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一词开始广泛出现于国际学术中,舒尔茨也因此被尊称为“人力资本之父”。在该演说中,他不仅详细论述了对人的投资带来的收益超过了一切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这一观点,还对“人力资本”的含义、性质、获取方式、对国民经济以及企业的影响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它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而是通过消耗一定量的金钱和其它稀缺资源,因此要得到人力资本必须进行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这种资本可以通过教育形成,而且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现实生活中很多被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实际上均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范畴,如医疗和卫生保健; 在职人员培训; 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和工作变换的迁移等。

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 GaryS. Becker) ,1964 年在其具有代表性的论文集中《人力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微观经济效用作出了系统分析。随后,贝克尔教授还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人力资本与收入、年龄与收入曲线的分析出了教育和培训对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作用; 通过家庭生育的经济决策和教育行为的成本效用分析,提出了对子女的培养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 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主要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收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

篇11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口译任务特点和口译职业特点,指出口译任务特点决定了口译能力,口译职业特点决定了译员能力,并据此对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进行了界定。文章指出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是从属的关系,译员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外,还应包括交际能力、职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良好的身心健康。

1 前言

人类历史上,尽管口语的出现远早于笔语,口译的出现也远早于笔译,但由于口语的转瞬即逝和笔语的可以永久留存等等原因,笔译研究却占据了整个翻译研究的主流,相应地,在翻译教学中,口译教学滞后于笔译教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出现过早期的口译教学更像是“外语教学”或“口语教学”的情况,随着口译教师队伍口译经验的增加,口译教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真正口译技能的培养取代了早期“外语教学”似的口译教学。近年来,人们又开始注意起除了口译技能之外译员其他素质的培养,但从相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中主要是一些感性的认识,科学的分析提炼显得较为欠缺。本文拟通过对译员综合能力素质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口译教学进行思考,为优秀译员的培养贡献力量。

2 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的界定

口译能力是指完成一项口译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译员能力是指译员在长期从事口译职业的过程中应具备并逐步加强的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之外, 笔者认为它还应包括其它的一些能力和素质, 因而是对译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概括。在对“翻译能力”进行研究,对“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人们也开始考虑对“译员能力”进行界定,对 “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进行区分,以促进口译专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口译任务特点和口译职业特点的角度出发,区分“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对“译员能力”进行界定。

2.1 口译任务特点与口译能力

口译任务特点是指一项具体的口译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口译任务主要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双语的工具。口译任务最基本的特点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运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是完成口译任务的基本工具。

知识的准备。口译任务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广。一方面,需要口译服务的双方往往来自语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口译任务本身涉及的主题十分丰富。这使得口译任务要求译员既能做好长期的知识积累又具备迅速查找资料整理知识的能力。

直接的交流与一次性。口译任务中,说者、听者、译员之间的交流因他们同处一室而十分直接。另外,在极有限的时间里译员必须一次性地译出所需翻译的内容,而不能像笔译中那样反复推敲、修改。

高技巧(技能)含量。口译是一项高技巧(技能)含量的工作。仲伟合归纳了13种连续传译的技巧(技能)和19种同声传译的技巧(技能)。笔者认为,其中12种连续传译技巧(技能)和16种同声传译技巧(技能)反映了口译任务的特点。这12种连续传译技巧(技能)为:短期记忆、口译笔记、笔记阅读、理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识别、目的语信息重组、数字传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演说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16种同声传译技巧为:分散使用注意力技能,笔记使用,理解技能,重述技能,简单化,概括化,略述,综述,解释,预测技能,译前准备,视译技巧,译误处理对策,把握语音、语调、重音及节奏,数字翻译技巧,接力口译技巧。

释意性与灵活性。口译任务的目的是要将说者的真实意图传达给听者,因而,译员应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不受原语形式的影响,尽量起到释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译员还应通过观察说者的语调、肢体语言等语言外因素来灵活地掌握说者的真实意图,获得满意的交流效果。

形式的多样性。口译任务中,译员应根据说者的发言方式、话语类型来选择语言。说者的发言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1) 照原稿念,(2) 根据大纲发言,(3) 即兴发言。话语类型大致有六种,即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介绍言语体、礼仪性演说体、鼓动演说体、对话言语体。

笔者认为口译能力主要取决于口译任务特点,根据口译任务特点,我们可以相应地得出译员应具备的口译能力,它包括:1)双语能力,2)口译技巧,3)百科知识,4) 演讲能力。

2.2 口译职业特点与译员能力

口译职业特点是指口译作为一种终生职业所蕴含的特点,口译职业特点可归纳为:

社会特点。除了会议主题与语言因素外,社会环境中的口译任务还受到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译员在口译任务中并不是孤立的,客户和其他人也参与进来,而且,从社会角度来说,他们往往成为主导因素,口译任务完成的质量常常由他们评判,因为口译任务的报酬是由他们支付的,而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评判的标准。

交际特点。职业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在连续传译中,所有参与到这一交际中来的人都希望他们之间的交流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因而,会彼此配合来做到这一点。在同声传译中,交流主要发生在工作间的两位译员之间,他们是互相帮助还是互相竞争显然会改变工作的压力,影响到工作的情绪,因此,两位译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实际价值。

道德原则。首先,道德原则体现在译员是否应该接受口译任务的问题上,译员既不应该接受自己能力不能胜任的口译任务,又不能过多地权衡译误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其次,道德原则与译员的可信度有关,由于译员的可信度可以影响到口译的效果,导致译员在选择口译策略时并不仅仅考虑信息的层面,这时,译员的诚实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再次,道德原则与最低消耗原理相关,最低消耗原理原则上用于减少注意力分配时产生的干扰,如果译员因其它原因使用该原理,则可能造成信息的缺失,而这完全可以通过译员投入足够的精力来避免。

职业压力。译员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口译任务本身,也来自他们的职业生涯。首先,口译任务要求译员具备广泛的知识,必须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紧张地进行快速的语言处理,能够迅速做出决定并甘愿承受风险;陪同口译中,由于工作地点的频繁变动译员差务繁忙更是对健康造成极大压力;大型会议口译中,由于听众人数众多,译员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其次,压力来自于同行与客户,同行之间的竞争使他们更倾向于对其他译员采取批评的态度,客户支付报酬的事实以及对译员工作的依赖使他们通常倾向于严厉甚至苛刻。再次,压力还来自于听众,听众如果或多或少具备口译任务中的双语知识或具备更好的相关主题的专业知识,又不需要像译员那样注意力高度集中,则很容易倾向于对译员的工作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常常由于他们不了解口译知识而并不恰当或准确,这往往也会给译员带来烦恼。

笔者认为译员能力主要取决于口译职业特点,根据口译职业特点,我们同样可以相应地得出,译员能力除了包括口译能力外,还应包括交际能力、职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良好的身心健康。

3 意义

口译能力与译员能力的界定对译员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能帮助人们认识到口译能力不是口译培训的唯一目的,除了口译能力外还应注意译员其他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对译员能力的分析归纳有利于口译教师制定清楚的教学目标,根据译员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设置课程,根据对译员能力的具体要求编写适用的教材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最终为口译市场的需要提供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 Lederer,M.1994.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Pinchuk,I.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ranslation [M].London: Andre Deutsch.1977:206.

[4] Sager,J.C.Quality and Standards–the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 In Picken, C.(ed.)Translation–The Vital Link.Proceedings of the XIIIth World Congress of FIT[C]. pp.121-128. London: 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1983: 121-122

[5]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J].外语届.2007(3):44-50.

[6] 仲伟合.口译教学刍议[J].中国翻译,1998(5):18-21.

篇12

为了有效开展车间全员培训并帮助员工改善工作及提高绩效,有效传承企业相关技术和企业文化并实现知识共享,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适用范围

1、本制度适用于仓储一车间全体员工。兼职培训师是指在车间内部选拔,经中心人事科考核其资历、教案编写水平、讲课技巧等的人员。

2、车间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兼职培训师进行选拔。

3、凡工作业绩突出,同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染力的人员,可参加兼职培训师选拔。

第三条 兼职培训讲师的设置原则

车间根据工作需要设立。

第四条 兼职培训师考核小组

兼职培训师考核小组由车间负责人及人事部门相关负责人员组成,负责对兼职培训师方式、培训课题设置等进行评定,车间负责对兼职培训师的工作情况进行管理。

第五条 兼职培训师任职资格条件

1、所有员工均可;

2、工作认真、敬业,绩效显著;

3、对所从事的工作拥有较高的业务技能,且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

4、在管理、业务、专业知识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或特长;

5、具有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培训演说能力;

6、对自己业务有独特见解、喜欢分享;

第六条 兼职培训师的工作职责

1、配合车间培训员开展培训工作;

2、参与培训课程内容的制定;

3、根据车间及人事部门的培训安排和培训需求,讲授培训课程;

4、参与对参训人员的课程考试培训跟进、答疑等工作;

5、将课程资料、教案、讲义等需交到车间作为培训资料的备案;

6、兼职培训师在接受人事部门及车间安排的授课任务后,若因特殊原因不能培训者,应提前通知相关负责人。

第七条 培训时间及汇报对象

1、按培训计划及时开展相关培训;

2、每次培训后认真做好相关培训记录,并将记录交给车间备案。

第八条 奖惩措施

1、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篇13

■最愿意选“言语实在、老实厚道型”、“大胆敢言、针砭时弊型”、“聪慧明辨、精明睿智型”的干部,最不愿意选“夸夸其谈、空有激情”的干部

■76.4%的受调查者喜欢干部在演讲答辩中穿戴朴素而非西装革履,65.56%的受调查者欣赏脱稿演讲方式,半数受调查者表示对竞选者没有年龄偏好

公推公选已成为选拔任用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在近期南京市公推公选尘埃落定之后,我们需进一步深入反思公推公选机制。与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公推公选、电视网络直播相比,群众究竟如何看待公选,有哪些公选偏好,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等,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创新选举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008年4月,人民论坛杂志社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上进行了专题调查(共有3224人参与网络调查),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度分析和点评。

群众参与意识强烈,现场参与成最大愿望

“如果条件许可,你更喜欢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和参与干部竞选?”调查结果显示,“到演讲答辩现场,全面了解干部现场反应”、“现场提问,并要求候选干部限时答辩”排在了前两位,占受调查者的51.56%。此后是“任前公示或民主测评等方式”和“收看电视、网络直播”,最不愿意采用的方式是电话或短信方式。也有部分受调查者表示以上形式都可以。记者随机采访的部分市民纷纷表示:“如果条件许可,我们愿意到现场。”

以上投票参与次序的选择显示出,公民参与呈现出直接主动参与优先,间接被动参与其次的特征。全国首位“公推公选”市长吴晓东向记者表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是公推公选制度改革的意义所在。

目前“公推公选”一定程度上还是干部范围内的事情,即推选者和候选推荐人均是干部。例如2003年“公推公选”的沛县县长候选推荐人得以产生,首轮全市700多位处级干部投票;此后近30位市级干部投票;江苏省委组织部考察、徐州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徐州市30余名市委委员差额票决;最后由人大常委投票确认。此次南京市公推公选,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但参加公推公选的大多数仍是领导干部和市人大常委,普通群众仅35人,仅占总人数的18%左右。为此,专家指出,如果当地群众参与度很低,“干部选干部”的形式能否与传统意义上的“公选”等同起来,有待商榷。

当然,从操作技术上而言,我们很难满足群众都到现场投上一票或当面提问的要求,但从中可以看出民众的民主参与意识是十分强烈的,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实现群众的参与愿望。实际上,为充分体现民意,近年来不少地方在确定正式候选人时,都把民意测验得分在总分中的比重提得很高,有的还达到50%以上。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部分群众受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目前还存在一定难度。近日,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王奇在记者会上指出今后的竞选可通过设立现场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网民评议等渠道,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85.6%的受调查者认为,公选要在群众认同度上做足文章

毋庸置疑,公推公选对于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班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本次调查显示,85.6%的受调查者认为,选官仍要在群众公信度上做足文章。

从各地实践看,公推公选一般包括如下环节:公开报名、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和现场测评、组织考察初步人选、党委票决、人大票决、任前公示等程序。关于公开报名时对竞选人的资格条件限制,网友们提出了较大的质疑:“按照预定人选,确定‘公推公选’条件,想提拔谁,基本上能做到提拔谁。”

据报道,2007年,某县级市在“公推公选”部分镇人民政府镇长《简章》中明确规定,推选对象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3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在40周岁以下;在全市副科级以上岗位任职2年以上;等等。如此限定怎能不使人误解为依然是在“少数人中选人”。专家指出,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应当尽量宽泛些,避免组织部圈定人员的嫌疑。

评委在公推公选干部过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评委“不会评”、“不公评”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此次南京市公推公选就因评委一度提问迟疑而广受质疑。“作为评委,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评判尺度与技巧,善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发现考生是否具备认识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独创性。而不是对照标准答案去‘套’分数。”“评委不能打‘感情分’、‘印象分’、‘平均分’,也不能‘跟着感觉走’。”受访者纷纷表示。

为此,公推公选要扩大考察范围,并坚定地依靠群众来选人用人。但与此同时,要严防“跑民”变“贿选”的情况。据媒体披露,花钱买选票已经在一些地方出现。某地2007年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买一张选票没有200―300元,是不行的。

在实际操作中,公选工作成本较高是公认的:费时,搞一次公选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费力,从推荐、面试、笔试、考察,可谓兴师动众;费钱,不少地方公选花费数额惊人,选几个人就花掉三四十万元。“降低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将好事办好”是群众的共同心声。

群众公选偏好种种

调查结果显示,87.09%的受调查者对干部在公选中的表现表示“一般”或“不满意”。为什么受调查者对干部的表示满意度并不高呢?

演说内容偏好。“你认为竞选演说应该着重谈哪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结合当地情况,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并提出相关对策”、“对竞选岗位的认识和未来工作规划”。“个人的性格特征及优缺点”和“工作业绩”并不是受调查者最看重的。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