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四报考公务员条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报考公务员,小谢有两个理由,一是公务员具有较好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二是在公务员系统,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保障。
小谢说,报考职位需要点儿窍门。为了避免报考热门职位,她一直等到报名截止日前才报了名,这样一来就对报名形势有了大概的了解。“可是毕竟报考的人太多了,热门躲也躲不过啊!”想起自己报考的那个职位的比例,小谢的脑子不禁嗡嗡作响。
像小谢这样积极报考公务员的高校毕业生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他们不进企业,不进公司,而是四处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不考到“金饭碗”,绝不停步,被冠以“考碗一族”之称。
据了解,自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全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突破了百万人。公务员已然成为青年人的择业新宠,正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理想职业。 那么,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报考热又藏着怎样的隐忧?
现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009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再度升温。截至1月4日零时,2009年浙江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第一阶段报名结束时,报考总人数达到26.1万人,超过了2008年同期的25.7万人,再创该项考试的新纪录。其中,省民革的招考职位有2个名额,报名人数为1199人;杭州市外办的行政管理岗位只招考1人,却有1770人报考,比例高达1770∶1。这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第一考”。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四毕业生王鹏找工作的方向十分明确,那就是绝不去企业。“我实在不喜欢去企业,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不稳定,经常加班加点,而且工作岗位也朝不保夕。”和王鹏一样,越来越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为了捧上“金饭碗”,不惜“全国巡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加入“考公”大军的还有些大二大三的在校生。刚上大三的浙江财经学院财政学专业的小吕已经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了。“我的性格属于比较稳的那种,专业口径也比较适宜考公务员,加上父母都是公务员,他们也都希望我能跟他们一样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问及是否准备得过早,小吕很认真地说,公务员考试的内容其实都是需要平时积累的。
在“考公”大军中,也有一些社会在职人员。2007年从浙江大学毕业的王洋,之前在一家世界500强的日本银行上班,收入不低,竟然也报考了公务员。“现在工资挺高的,可压力也不小,有些企业文化我也适应不了,而且弄不好随时都可能被‘炒鱿鱼’。”王洋这样解释道。
除了这些目标明确的“考碗族”外,许多考生其实是抱着“多一种选择多一条路”的心理。一位考生对记者说:“我们很多同学都是想碰碰运气,并非志在必得。”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名考生后发现,大多数人报完名后,或是准备考研,或是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有些连公务员辅导书都没看,只等着考试时临场发挥。
鉴于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据了解,在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公布后,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立即为笔试上线的考生组织了一次公务员面试辅导讲座,还邀请有关专家予以详解。
同时,公务员热还催生出了“公务员考试产业”,名目繁多的公务员考试辅导书铺天盖地,各类公务员考试补习班生意火爆,网络上兴起的公务员辅导网站和讨论专区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解秘:独木桥吸引力何在
有资料显示,尽管不同国家公民的就业观念各不相同,但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往往不相上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举行过500多次公务员录用考试,报考者总计达790多万人,被录取者只有30多万人,平均约在21个报考者中录用1名,其中有些高级职位报考比例达到3‰。各国在公务员考试竞争问题上的相似,反映出了公务员这个岗位本身的优越性。
那么,公务员岗位的魅力何在?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又是什么?
2008年顺利考上公务员的刘华告诉记者:“比起企业来说,公务员压力要小一些,而且工作很稳定,有归属感,各种待遇也很正规。”
准备“裸考”(不备考直接参加考试)的杭州师范大学大四毕业生袁清认为,公务员报考热与公务员招考特点不无关系。公务员考试的“准入门槛”相对比较低,初试科目中的申论考的是文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的是智力,两门科目与专业技能关联不大,即使不加准备,分数也可能考得不低。如此低的“机会成本”,不免让众人“跃跃欲试”。
谈及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正在写这方面论文的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刘庆分析颇为专业。他认为,报考热源于公共职位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昔日很多公共职位对社会并不开放。而近年来,报考公务员对户口、政治面貌、专业等门槛一再放宽,限制减少。“布衣将相”实现的可能性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此外,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也是个重要的原因。”刘庆接着说道,2008年末的这场金融危机把人们带进了“就业寒冬”,就业竞争几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中央国家机关每年都拿出1万个左右职位用于招考公务员,这对正处于择业期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林老师则指出,其实公务员报考热也反映了我国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城乡差别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公务员的工作地点大多在城镇,而城镇无论发展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农村要好许多。
已经进入公务员队伍2年的杭州市财政局的文秘小李的想法却有些不同。她认为公务员报考热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资、福利的诱惑和官本位思想。有志青年服务、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热情以及国家机关在青年中的崇高威望也是两个重要原因。“试想,要是对祖国没信心、对国家机关没认同感、对社会建设没责任感,单纯的物质利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吸引近百万的青年人才踊跃争当公务员。”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士秋则指出:“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制度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大家都愿意借助这个平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出现公务员报考热的最重要原因。”确实,公务员招考由于其自身的公正、透明性,相对于其他的求职渠道或许更简洁。
争论:如何看待公务员热
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公”队伍的现状,对公务员热的褒贬之声也不绝于耳。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一刘姓教授从教学与应用的角度对报考热予以了肯定:“学校里教授的知识很多还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政府机关工作,有助于这些先进知识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服务水平。否则就成了学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了。”
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徐续松教授在中国平安励志大会上也曾提到,我很鼓励我的学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我觉得公务员这个岗位非常重要,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素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政府部门工作,客观上会给国家机关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空气”,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个政府机关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才队伍日益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
“不管考生的报考动机如何,只要有正确的导向和合理的用人机制,那么高素质人才仍然能够为政府所用,这种报考热何尝不是一种可喜的变化。”浙江工商大学一位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如是说道。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则呼吁理性看待公务员报考热。
“对大学生来说,考公务员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事实上,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法贞说,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就我所知,很多人在进了政府部门之后就极其不适应,反而不如一些进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发展来得快。盯着各种“碗”一哄而上,对其他工作岗位视而不见,结果很可能迷失了自己,也失去了找到更合适工作的机会。
而浙江工商大学的一位牛姓教授则更干脆地说道:“工作和人的关系,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总有一个是最合适自己的,但最合适自己的那个坑肯定不是非公务员不可。一门心思要考公务员,想进事业单位,都不是理性的想法。”
针对有媒体分析公务员报考热是因为公务员工作比较轻松、压力小的原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也表示异议,他说:“当公务员,并不是有些人想的一份报纸一杯清茶那么清闲,而且现在公务员也不好当,不能不作为,不能乱作为,不能越位,不能缺位,出了问题,责任追究力度也越来越大。”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the college expansion plan and financial crisi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paper adopt the method ofquestionnaire and establish relevant data files by spss. It conclude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nsideration whe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their careers. Combined with hot issues of em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 them by using the idea of the game theory and read employment policy provided by government.
Key words: questionnaire ; spss ; consideration ; game theory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高校的招生比例仍在扩大,双重影响下的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利用大学生择业考虑因素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变化,并联系社会上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公务员热”,“二线城市热”,“跳槽频繁”等问题,运用博弈论的思想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大四学生,所有问卷全部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共发问卷34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5.29%。
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为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10项因素,要求被调查者就其选取的相应因素进行打分。这10项因素是从社会调查报告实例中提取出来的,见参考文献[1]。问卷采用五级评分,其中1分为非常不重要,2分为不重要,3分为一般,4分为重要,5分为非常重要。
数据统计方法:运用spss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数据统计与分析:
建立有效数据文件:
首先在获取324份有效问卷后,开始建立spss数据文件。其次,根据问卷中提出的十项问题,逐个输入数据,直至输完324个个案,建立好数据样本。
统计结果和分析:
2.1统计结果
通过采用spss描述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统计结果:
描述统计量
从表中均值这一项,可以明显地看出90后大学生择业考虑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收入>员工福利 >工作是否稳定 >工作是否轻松 >一线城市 >单位的规模和名气 >工作的社会声望 >企业文化 >能否发挥专业特长> 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
2.2数据评估
根据spss输出表显示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2.2.1收入和员工福利成为了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
收入和员工福利的均值以4.88,4.76遥遥领先,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把经济待遇是否优厚看作择业的首要标准。在金融危机和高校扩招的双重压力下,大学生更为突出的显示出务实性和功利性,往往把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作为衡量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准。
2.2.2工作是否轻松,工作是否稳定被认为同等重要
2007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金融海啸,导致大量的金融机构破产,中国的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外企的大量裁员,中小企业的相继破产,迫使人们开始追求稳定性高的职业。当代的大学生们是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成长起来的,良好的经济条件使他们更加注重享受物质生活,并且已经把工作是否轻松看做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
2.2.3一线城市,单位的规模和名气,工作的社会声望成为了择业考虑的一般因素
现如今,一提到一线城市,我们自然地会联想到两个词汇: 人才和压力。大量的人才涌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使得一线城市承载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残酷的淘汰制度,拥堵的交通,高额的物价使得在一线城市工作的人们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对于一线城市,单位的规模和名气以及工作的社会声望的热衷程度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
2.2.4企业文化,是否与本专业有关,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成为了择业考虑中最不看重的因素。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报考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是当我们真正面临就业的时候,兴趣和专业竟然成为了择业考虑因素中最不看重的因素。当大学生们越来越摒弃兴趣和专业,他们在工作中应当以什么立足呢?
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本文试图把当今社会争议颇多的就业热点问题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相联系,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对以下的现象予以解读,并且结合大学生,学校,政府三个方面给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3.1 公务员热
当今社会,报考公务员仿佛成为了就业的一种趋势。在报考公务员的行列中,应届毕业生的比例更是逐年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社会的动荡,促使人们把收入高,稳定性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职业”—公务员,作为了择业的最佳选择,这也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考虑因素不谋而合。但是公务员的职位是有限的,正是因为这种“热”使社会上出现了4128人报考一个职位的场面,这也造成了公务员极低的录取率。
当代的大学生由于对于自我的认知性差,而盲目地投入到热门职业的竞争中,这样不仅增大了就业压力而且也可能错过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所以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理性地分析是否报考公务员。学校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就业指导,积极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深入的接触社会,引导学生们找准事业的方向。政府也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扩展就业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双向培养合同”,有目的地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
通过上职业生涯课使我明白对我们以后学习的规划是多么的重要,开始不在乎的我,现觉得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我从没仔细思考我以后的想怎么走,可当我思考了发现我没真正的目标。如果不是上这课,还真不知道我将会怎么度过我大学的生活。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追求,有动力。
二,自我分析
1我的性格:我是一个学生,从遥远的一个省。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奇怪的是,有什么奇怪的。我感到孤独,感到奇怪。但我并不害怕,也不再有悲哀。但是,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慢慢适应并爱上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我觉得学习在开始和大的差距,其他的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没有他们,因为他们在环境比我们那个遥远的地方好得多。我不气馁,和悲伤。我总是告诉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超越它们,不要气馁,不要放弃。“我不玩了,我不喜欢玩,但我想重新学习。不要白费了遥远的父母辛勤劳动。
我是一个很喜欢交朋友的人。我也很喜欢参加一些社团,和很多朋友在一起玩,分享一些美好的事来增长自己的其他方面的才能。更他们学习一些知识。又交了很多朋友,真的很快乐。我觉得我既内向又外向。我有时很沉默,有时很闹。
通过学校给我们的测试我是智多星型,在关键时刻总能想出很多新点子。思想很活跃,喜欢自由,不喜欢被束缚,不能做一些乏味的,一层不变的工作。对新鲜的事物很又兴趣,很喜欢挑战艰难的事,在别人眼里不可能实现的事,但因为这样而缺乏细心。
2.我的兴趣:我的兴趣很广泛,只要我不会的我都想去了解,去学它。但我也有我很喜欢的。如:在运动上我很喜欢打乒乓球,而不是什么健美操。在书上我喜欢看名人事迹。在业余我爱看和很多人一起看电视,因为有氛围。我也很喜欢唱歌,跳舞。虽然不会,可还是很喜欢。现我又很想学会弹钢琴
3.我的技能:我现拥有的技能有我所学的专业技能,还有一些电脑知识,还有一些实践体会,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懂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不过看看,好像自己所拥有的技能真的很少,要加强的和要学习的都很多。不能浪费时间。 4.我的价值观:我感觉我的追求与理想都是健康的,我希望我以后有能力了,不会忘记报答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不会忘记报答社会。给那些穷苦的孩子一帮助。
三、职业选项
我现以快近大二了,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高中时只想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就可以出国读书,当时的想法真的很天真。现虽然考上大学了,可要出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得事情。如果是自费出国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而其他的方式我觉得比登天还难。我犹豫了,彷徨了,突然觉得失去了大的方向。我不知要追求什么了。
当了解我还可选择考公务员(我不喜欢),考研究生(还得继续读书,父母还得为我工作。想想他们头上的白发,我于心不忍。不想他们再为我累拉。),还可自己创业(对自己创业,我真的没什么信心,因为我什么都没具备。虽然这想法很好,可没一点基础的我还是很胆怯。)我迷惑了,到底哪是适合我的。我不知道。
后通过一些了解,公务员优势(S):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收入稳定,能很好地解决生活问题。同时与在各类企业中工作相比,工作量相对较少,且在福利方面,有较好的保障。且目前国家对公务员的重视力度在逐年增加,薪资也有所增长,因而,公务员的工资也较高。另外,公务员的工作有很好的信息优势,接近于决策的制定与传达方。还有就是在人脉关系上的优势,随便哪个部门,不管是各部门间的业务交往还是党校学习,都能极大的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圈。这种圈子和企业经营形成的人际关系网是完全不同的两层次,其优势体现在稳定性和低成本性。
劣势(W):许多考上公务员的人,他们的专业都不是这一方面的,也并非是对这样一个职业的工作很感兴趣,这样的生活过于平淡,会让人失去奋斗的激情。而我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因而在自我价值上的实现来讲,我不想考公务员。
机遇(O):目前国家向社会公开招收公务员,就是给普通人提供一些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作为大学毕业生,在理论道德修养上,以及知识水平上都有一定的优势。另外我学习的这个专业有助于我以后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从事公务员工作。
风险(T):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公务员热”,许多人都去报考公务员,尤其是许多的大学毕业生,将报考公务员作为毕业后就业的出路,因而,这一岗位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加上公务员考试的难度也比较大,要求有较好的一段准备时间。
经过很多斗争最终还是确定我最想做的,那就是努力去争取公费出国留学。或考研究生。我想既能实现我最强烈的梦想又能不给父母大的负担。如果没能达成愿望,至少我为之努力过,我不会觉得遗憾。人生只有一次,要把握好,不要给自己留下大的遗憾,说不定你为之努力的梦想实现了。我不想在去想一些困难来磨灭我的梦想,如果是太过于理性反而什么也不敢去做了。我决定去拼搏这一次。如果失败,至少我的英语会有进步,我也可以再考其他的。没什么损失。唯一损失的会是珍惜了不必要的浪费时间。
我的决定是经过我对自身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首先我考虑到我的家庭,承受不了太大的负担。所以我只能以最少的消费。其次,我是学习环境艺术设计,这专业要求我们必须见多识广,不断开扩我们自己的视野。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那只能是纸上谈兵。能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是我们知识的升华。也是提高自我最好的源泉。所以,我的梦想很强烈。对于我自身而言,我喜欢挑战,我很喜欢新鲜的事物,我很独立,一心想自己创造自己的事业。我不喜欢平庸,我喜欢去追求。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对自身的要求很高,只要是能培养自己能力的事我都会去做
四、职业目标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还有多大差距:我觉得现和我目标,素质的差距是现阶段我所掌握的知识很少,所了解的知识也很少,生活阅历也不多,要学的和要磨练的东西很多。我先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再者要多参加实践,坚持与实践的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要加强自己道德的修养。
五、行动计划
1、2008-2011年学业有成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2、2011-2013年,熟悉适应期: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 学历、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学历层次,从本科走向研究生,或能出国。专业技能熟练。英语专业四级、或六级。开始接触社会、工作、熟悉工作环境。
随着高校招生年年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十八报告中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可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较为重视的社会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与辅导员在对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提出了辅导员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应届毕业生择业心理统计分析
(一)继续升学深造为大部分应届生首要选择
笔者所带234名学生,其实108名学生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占总人数46%,7名学生出国深造,占总人数3%,经调查,学生选择继续升学深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可以暂时避开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二是通过继续学习深造,能够提高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增加就业砝码,提高就业层次,为将来能够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增加更多的机会。
(二)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是小部分应届生的选择之一
3名学生打算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占总人数1%。这3名学生都是女生,且家长影响占很大因素。他们认为毕业后到行政或事业单位发展相对来说更为稳定,而且回家乡的机会更多。
(三)就业为大部分应届生重要选择之一
116名学生选择毕业就业,占期队总人数50%。他们中多数人会在就业时考虑个人的性格、兴趣或爱好等因素。并考虑过自己大致的工作方向,但只有少数人分析过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薪资福利放于首要考虑要素,盲目追崇外企销售类工作,对自己估计太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自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目空一切。从众心理,部分毕业生在择业中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
二、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无法摆正就业心态造成自卑自负心理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对于社会和就业了解较少,造成了他们无法摆正就业心态。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不是学生干部,没有英语四级等消极消极想法,造成他们潜意识里就有我不行的想法,产生自卑心理,面试发挥失常从而失去工作机会。大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己,一般对于第一份工作期望很高,要求高工资,高地方,好城市,同时又不希望工作太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造成一些学生未能签约,而好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
(二)对就业感到迷茫导致从众和盲目心理
有一部分学生在择业中易受社会观念和周围同学的影响,大家觉得什么工作好就随之一起去抢工作,而不能真正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考虑这个工作自己是否能胜任,工作本身是否适合自己,往往失去了发挥自己优势的好机会。从众心理是就业迷茫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学生比较急于求成,在求职中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甚至有些学生盲目随从好朋友的求职意向,一起投简历、面试,争取一起工作,缺乏主观判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
三、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在就业心理教育认识方面要注重效果性
高校辅导员除了要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事宜、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和竞争力之外, 还要将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要帮助毕业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及价值观。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各种通讯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教育,通过手机短信、飞信、QQ等聊天方式,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随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辅导员也可以随时向学生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生能够克服面谈时的羞怯和紧张,强化就业心理教育的效果,确保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发展。
(二)在就业心理教育对象方面要把握个体性
笔者所带毕业生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在就业前生活上、学习上基本上都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到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或者求职不顺,难免会产生挫折、自卑、悲观等不良的心理。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加大就业心理指导服务力度,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就业实际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高度重视。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更是首次突破了600万, 2013年接近7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情况更为糟糕。《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2012年就业率87.2%,排名倒数第一。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失业量较大,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河北省也是人才大省,2013年有35.5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形势不容乐观。旨在了解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走访和师生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河北省多所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技能、就业取向、专业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课题组针对四所高等院校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下发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并就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就业率、就业单位去向、就业区域、就业途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就业率
根据统计,到2012年低,2012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8.5%,基本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由此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二)就业单位去向
根据统计,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15人,占8%。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35人,占19%;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16人,占8%;进入私营企业的41人,占22%;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的18人,占10%,个人创业的有18人,占10%,考研的有32人,占20%,从事其他职业的14人,占有7%。调查数据显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型的特点,其中,考研和进入公司就职的较多,比例占50%。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就业比较困难,学生不得不扩大范围,放弃本专业方向,进入就业门槛较低、要求不高的公司。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据统计,工作单位在大城市的有53人,占28%;在中小城市工作的有102人,占54%;回家乡工作的有22人,占12%;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到其他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数据显示,从就业区域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居多,比例近五成多,其次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近三成。而回家乡和去偏远地区工作的人非常少,还不足两成。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愿意去经济条件好,生活质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要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及省内的地级市,而不愿意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
(四)就业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建立,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全面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双向选择、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业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和人际关系资源,来谋取就业机会。就业途径包括参加公务员考试、招聘会,考取研究生,学校推荐,通过网络自己投简历,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等等。
二、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向之解读
(一)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在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加强“修炼内功”成为必然趋势。专业、学历和社会实践经历成为求职中最重要的因素, 而大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上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在回答“哪些问题将成为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时,大约60%的同学选择了综合实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等),20%的同学选择了知识储备,1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关系。这一择业态度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符合未来国际趋势。可见,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人才的竞争就是个人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二)理想职业规划
据调查,在我国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公务员(包括检察官、法官)律师、高校教师等等。由此可见,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的职位受到人们的青睐,公务员和通过继续深造成为科研人员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
公务员成为我校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职业。在问卷调查中,有两道题就能够证明这一观点。1:大学毕业,您打算如何就业?65%的同学选择考取公务员,15%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12%的同学愿意通过亲缘关系进入国企或公司,7%的同学愿意应聘私营企业。2:如果您毕业时没有考上公务员,您会怎样?67%的同学选择继续考公务员,30%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而只有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
(三)就业薪酬期望值
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约有40%的人会首先考虑工资待遇问题。关于薪酬的数额,不同学生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在回答“您心中理想的工资待遇”时,有18%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有45%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37%的同学选择5000元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毕业生对职位薪酬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
(四)就业区域的意愿选择
在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其学生主要来自于本省境内。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时,大概30%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地域问题。
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福利待遇好、发展潜力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尤其是大城市),而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环境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工作。
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之不足
近几年,面临全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低,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下面仅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倾向单一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就是国家机关单位,成为法官、检察官,而现实情况是,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招考岗位数量日趋减少,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有的岗位录取比例达到几千比一的程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受就业倾向单一化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梦想成为法官、检察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途径。而最后,学生去企业或其他单位,都是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
2、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现今,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企业团体及高校都提供了很多创业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国家、社会鼓励创业,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另一方面有很多毕业生瞻前顾后,担心失败,认为自己缺乏经验、资金和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都希望进入机关单位工作,抱着“铁饭碗”,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受过时观念束缚,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韧的创新意识。
3、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就业观的影响,为了成为法官和检察官,为了通过公务员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上,而忽视了自己司法实务知识的增长、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而忽视了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司法实务部门。尤其是到了大四阶段,学生为了准备公务员考试,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造成了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时间过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影响到毕业。
(二)学校方面
1.缺乏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部分院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和学校自身没有关系。在课程设置上,更没有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没有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是,很多高校仍停留在过去的象牙塔内,没有考虑市场经济和实践对人才的需求,而只是闭门造车培养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培养的学生与司法实务部门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不强。法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随着国家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很多高校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法学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法学院(系),这就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
四、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几点建议
影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面而复杂的,既有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因素,又有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微观因素。为了使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面仅仅从大学生个人和学校的角度出发,谈几点建议。
(一)法学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1.理性面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要理性、冷静的看待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在我国,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受国家体制、政策方面的影响,更是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大学生不要惊慌和胆怯,要用理性、积极的心态去坦然面对。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择业观。公务员虽是现在比较理想的一种职位,但不是唯一的就业选择。法律行业是一个门槛高、口径宽的领域,除了做法官、检察官、律师之外,我们学生还有更多选择,可以从事公共治理、社会工作、经济管理以及自己创业等等。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首要问题。我们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基础功打扎实,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才有机会和能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一门心思去准备公务员的考试,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转变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就需要转变过去的老观念,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传授市场急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专业大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制定客观、实际、理性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吴庆.2000 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26-31.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8-91.
[3]李发军,张宏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55-60.
作者简介
张庆林(1980―),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法、婚姻家庭法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意识相对薄弱、创业意识较差
调研资料反映高校大学生职业和创业意识淡薄。面临目前的就业形势,一直有创业打算的占19%;有创业想法的占34%;先创业后就业的占31%;无创业想法的占16%。(详见表1:随机抽取100名大三学生创业意识情况统计表)
资料分析表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意识薄弱的原因有:第一,部分学生职业观念滞后性。“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对学生科学职业观和创业意识的形成发展极为不利。第二,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许多家长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缺乏整体性,注重眼前,如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考上大学之后许多大学生在学校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缺乏人生规划。第三,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弱。受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不愿到基层、农村去创业;社会观念中普遍流行追求稳定、缺乏创业精神,如千军万马报考公务员。
(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获取就业和创业信息的能力差
调研资料反映:93%的学生不会积极经常的关注创业政策信息,只有7%的学生经常关注创业政策,这就说明了大多数学生获取的创业信息相对较少,只有7%的学生一直有较强的创业动机(详见表2:《高校学生对国家和安徽省出台的扶持自主创业的政策法规的了解情况表》)。另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大多通过家庭、亲戚或朋友获得,信息来源不畅通;就业市场(招聘会)多以盈利为目的,赚取中介费,就业中介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就业和创业经验不足,技能不过硬
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管理经验和投资经验,对项目选择、企业计划书、到成功的市场运作,从建立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到内部管理与工商税务等外部部门的沟通协调了解较少。调研资料反映:41%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主创业时最需要的条件是有明确的创业计划书。这表明,41%的学生在制定创业计划书方面并不清楚。明确的创业计划书的完成需要相关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另外26%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详见表3:《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所需条件统计表》)。在校大学生实际操作性的创业知识不足,并且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不足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困难的重要因素。
(四)就业和创业的社会环境差
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影响因素的调研发现,72%的人认为是创业环境因素。这些不利于创业的环境因素包括:1.社会观念环境差。学生自身具有追求稳定工作的思想;受社会观念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地区就业或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2.政府政策环境差。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和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过于宏观,可操作性较差。国家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不够成熟、完善。3.地方保护主义时有发生,没有任何背景的创业者无法在当地立足。从《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影响因素信息表》中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更加凸显了创业的社会环境问题。
二、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和创意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就业指导能力。充分发挥教育者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观念导向方面的作用,避免一般性号召,注重实质性的指导。一是,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就业和创业方面的资源,将其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的选择、专业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二是,通过开展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优秀毕业生创业经验报告会、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创业思想。三是,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创业基地,招聘会,创业孵化基地、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见习。
(二)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开设就业和创业课程
高校应把“就业和创业指导课”设为专业选修课。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创业方式,把就业和创业课设为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就业和创业教学内容,使各专业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要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使其明确创业程序等。调研资料反映,学生的创业与所学的专业有很大关系。在目前就业形势下,84%的学生有创业意愿; 29%的学生要求将创业课纳入专业必修课,因此34.5%的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将创业课纳入专业必修课。其次,学校应举办各专业的创业报告会、创业大赛,让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等为学生的创业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最后,加强创业宣传,培养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去基层、西部、农村就业或创业。
(三)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一、就业现状
(一)就业形势压力大
高校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各地区招生要求不尽相同,很多学生会选择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招生数增加往往会影响该地区后期的就业问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岗位竞争力,这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率,很多刚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岗位竞争力大而处于待业状态。据统计,2010年全国毕业人数631万人,201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660万,2012年我全国毕业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全国毕业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毕业人数为727万人,2015全国毕业人数为749万人,2016年全国毕业人数为756万人[1]。我省这几年的毕业人数为22.3万、23万、23.6万、24.2万、24.8万、26.2万和26.6万。福建省为外贸型经济,近年出口贸易受阻都会影响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就业。
(二)就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岗位的供给不足以满足大学生就业这缺口,导致供需求之间的不平衡[2]。某些大学毕业生往往综合能力不强,不具备适应新工作的能力,不能快速地融入社会。其次是福建省毕业生的流向不尽合理,大部分都选择集中在沿海相对较发达的地区,构架不清晰,导致就业分配不合理。将毕业的某些大学生不愿意从底层做起,觉得这样子的工作不符合自己作为,往往很多时候机会就这么错过。所以好的就业观念心态是大学生要具备的。
图1 图2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清晰地看出,全国和福建省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证明随着福建省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剧增,带来的隐患是社会上所提供的岗位不足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3]。
(三)就业形势发展
表1数据表明当然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率均下降,普遍毕业生就业质量均有所下降[4]。
表1 2013年―2016年福建省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四)工资待遇
福建省目前的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公司所提供的福利不完整,自然而然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某鋈スぷ鞯拇笱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就业能力强的往往公司各方面的待遇都很不错,也相对完善。让我们用一组数据更形象地了解福建省劳动力的就业工资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2010年―2015年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资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五)就业地区选择
在福建省,某些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偏沿海的城市就业。目前的大学生市场几乎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饱和的状态,供给大于需求,这导致大学生普遍劳动力廉价,只有各方面综合能力很弱的大学毕业生才有可能较好地立足这一市场。但尽管事实如此,并不影响大多数大学生选择沿海的一些城市。针对此次的问卷调查,从厦门、福州等多个地区入手,通过大三、大四学生给予的反馈并整理分析数据后发现下述的四个地方被选择所占的比例很大。如图3所示,选择厦门占总人数的31.2%、福州占26.8%、泉州占19.7%、漳州占13.8%、其他地区占8.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地方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形势好,发展空间较大。
图3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图
为什么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靠近沿海地区工作?因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发展空间更大,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的话,必定会造成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过剩,而相对靠近内陆的地区缺乏劳动力,随之呈现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的分配不合理。所以在就业思想上,大学生应该看准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市场发展趋势,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地区发展。近年来,由于福建省颁发的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优良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产生现状的原因
(一)心理分析
1.矛盾心理。在价值多元化、各种矛盾凸显的社会背景下,以及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某些现代大学生在就业岗位需求的心态取向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和个人主义倾向。在上述调查中,较多大学生就业的意向目标基本都是沿海地区,他们胸怀大志却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都认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有利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但是没有很好地进行全面的自我认识和对职业的认知,缺乏合理的职业定位,导致盲目就业,在求职过程中违约就业后再频繁跳槽的屡见不鲜。这既不利于社会就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更不利于毕业大学生的发展。
2.虚荣心理。在本次调查的福建省几所院校中发现即便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就业过于集中的情况仍然严重。由于安稳、资源、待遇成了公务员的标签,大量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把就业这一问题简单地看成一项“面子工程”,造成就业方向错位。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体面的就业”,所谓“体面”是一种被尊重、被关注、被平等的心理感受。这绝非是那种纯粹为了面子而极端地追求名与利而被社会扭曲了的不健康的“面子就业”。
3.焦虑心理。大学生希望毕业后都能早日从事一份高薪职业这并不难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某些学生背负着赚钱养家的生活压力,致使他们不得不向沿海城市靠拢以便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但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不仅是养家糊口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被世人所认可的职位。某些大学生毕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缺乏保障,只是社会上的高级打工者,在这种惧怕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致使他们无法大胆地就业更难谈自主创业。
(二)经济驱动
1.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放缓其中也包括沿海的福建地区,这无疑加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就业周期与紧急增长周期是不重叠的,经济滑坡在前,就业滑坡在后,这正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各地区经济持续不景气的主要原因。然而,尽管经济发张的脚步减缓,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仍是沿海地区。在本次对福建省几所院校大学生的调查中,有近7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留在厦门、福州、漳州等地区工作。在他们看来,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沿海城市还是能给他们带来比中西部地区更好的发展条件与机遇。
2.目前,国家正大力支持海西建设,在海西建设势头的带领下,福建省其他地区都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如近年来闽西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剧增。因此,福建省大学生把海西各地市纳入就业考虑范围。
三、引导就业观念改革的建议
(一)学校国家需要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就业
福建省作为海西建设的前沿,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但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言,大学生有着创业的激情与憧憬,但缺乏创业的实际行动和能力。学校应以“职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这两个名词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在理念上不尽相同。从内容上看就业指导通常指向毕业生就业问题,在于就业、创业和毕业生政策指导,职业素质教育思想不够突出。而职业指导更侧重思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知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就业,但在内涵上它覆盖的面更广。从时间上看,就业属于短期的行为,更重结果。而职业是一个长期行为,更强调过程和内涵[5]。在本次调查的福建省几所高校中,例如: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等,它们在校园内均设有创业园,其目的是让更多的大W生加入自主创业这一行列。学校把大学创业园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选择优秀的创业项目进入学校创业园,聘请高校老师和校外企业家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目前,国家正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建立系统的政策框架、设置合理的创业平台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家庭因素的制约而不能很好地就业及对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选择,正确引导孩子跟紧时代的步伐理智地看待就业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将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正确就业观念的培养是不可取的。大学生要转换思维、改变观念,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应对自身的就业做一个短、中、长期的就业规划,根据所学的知识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是否进行自主创业,或是自主择业有合理的安排与计划,这会使自身的就业之路变得更顺畅。
参考文献:
[1]吴鹏,王光荣,孟庆全等.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82-83.
[2]孙创锦.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16,29(1):56-58.
[3]云绍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43-47.
[4]黄振霞,周岚峰.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家庭因素探析―基于福建省六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3-116.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23-02
近些年新加入辅导员队伍的是一批拥有硕士学位、专业多种多样的青年人,这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冷僻的文科类和理工类的硕士毕业生。这样的辅导员拥有工作积极性高、平易近人等一些优势,但同时他们因为专业的限制,往往考虑问题不太全面,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也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1]。
辅导员的工作复杂多样,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几乎学校里所有的政策要求、规章制度都是由辅导员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同时,同学们的心愿、诉求等也是通过辅导员来进一步传达给上一级部门。因此,辅导员是大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人,这一角色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做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总体来说,辅导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担任辅导员工作期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其次是督促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积极性,并督促学生好好学习。第三是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问题是一类隐性的学生问题。据报道,大学生中有各类心理问题的学生超过总人数的20%,学生们往往会因为恋爱问题、学业问题、适应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等产生烦恼,时间久了有可能会发展为心理问题。辅导员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帮助[2]。
新进辅导员首先要做好的是准备工作,在没有见到同学们之前要认真看一下学生的具体情况。所带的学生是哪个年级的,之前的学习情况怎么样,他们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如何,有没有特困生、单亲学生。认真看一遍他们的电子档案,在见学生之前想出对待这些学生的方法。辅导员的工作烦琐复杂,但是也可根据一些特点来有选择地开展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工作就有其差异性。
一、低年级大学生
低年级的学生一般是指大一大二的学生,这类学生入校不久,他们就像是一个个海绵,具有非常大的吸收能力。低年级学生对跟老师的相处还比较期待,同时也比较好管理。新进辅导员如果接手的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对于刚刚走上辅导员岗位的老师来说,是一项看起来复杂,但实际心理上比较轻松的工作。
针对低年级学生中的大一新生,辅导员需要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新生的入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适应性教育。大一的学生从中学升至大学,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会在很多方面存在困惑以及不适应。中学阶段大部分高中生都是走读的,而在大学就必须住校。住在集体宿舍,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反而注意不到。在家中时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往往会提供非常舒适甚至过分舒适的环境,在家里吃饭有人做,衣服有人洗,被子可以不叠,为了学习乐器等艺术特长而制造出的噪音也可以忍受等。而大学宿舍要求严格,学生刚入校时,甚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受不了。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辅导员老师持续的关注,做好调查摸底,并经常举办一些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组织高年级的同学给新生现身说法,往往容易产生共情,也有利于学院的团结。有条件的也可以聘请专家给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这样才能促进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的生活,开展新的学习。
对于新入学的新生,首先应该对他们进行关爱的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心理等情况,让他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不要迷茫。其次要充分展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真心地信任老师,就要言必信,行必果。还要意识到规矩的重要性,如果大一的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在大二大三的散漫环境中就更难改善了。因此对待大一的学生,主要是一个“严”字,严而有爱,以严为主。第三,需要找到真正能够帮助辅导员的班干部,他们不一定要有非常强的能力,但他们的想法一定要跟辅导员老师的一致,能够踏踏实实地其他同学服务而不抱怨。毕竟比起有能力而没有品德的人,有品德而能力一般的人更值得信任。
针对大二的学生,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就要有一些变化。经过了一个学年的磨砺,学生对于自己在学校中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底线已经开始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而什么事情属于小小不然,老师也不会很计较的。当然,因为跟老师相处的经验毕竟只有一年,所以对于老师的管教,他们还是比较容易听的进去的。接手大二学生的新进辅导员需要的仍是严格,并且是有原则的严格。只要是有理由、有规则的严格,同学们还是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也是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的。新进辅导员如果能够对这些学生更加有耐心,开展工作时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班级已经成长起来的班干部多些倚重,对学生多些鼓励,多些夸赞,二年级的大学生还是能够跟辅导员建立良好的感情的。
二、高年级大学生
在大学中,一般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可以统称为高年级学生。新进辅导员如果一进高校就接手了高年级的学生,处理起工作来就会比较棘手,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三的学生课程开始减少,自主的时间开始增多。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面临的问题往往具有代表性。大三的学生相比大一大二的学生更加成熟、理智,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些浅显的规划,业余时间的增多也使他们更加愿意去参与一些实习或是兼职的工作,为自己以后进入社会增加一些砝码。而大四的学生开始面对一些比较急迫的问题,比如毕业、论文、找工作、考研还有恋爱等。学生在这个阶段会很忙,新进辅导员如果接手的是马上要步入社会的学生,就应该好好安抚他们的情绪,拉近彼此的关系,增进了解。临近毕业,学生面临的会是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时,辅导员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些笔试面试的经验,可以适当地召开考研经验交流会,给同学们介绍一些报考公务员、事业编的网站,并及时跟同学们沟通交流[3]。
高年级的学生在学校中呆的时间已经很长,他们清楚地知道辅导员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而已经在学校里呆了两年、三年的学生,对于刚刚毕业来学校工作的辅导员是会有轻视的态度的。这种情况下,如果辅导员对学生只是一味的严格,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毕竟学生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已经经历毕业并找到工作的辅导员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挑战也伴随着机遇,因为彼此的年龄相差不多,反而容易成为朋友。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就业、考研的压力,如果新进辅导员能够在这些方面给他们一些辅导和建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总结
根据接手学生的年级的不同,新进辅导员的工作方法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因为人生阅历较浅,往往对于老师还有很大的依赖,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如果严格要求他们,是能够形成规矩和习惯的,无论是对于这些学生今后的生活,还是对于辅导员的管理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反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好好跟他们沟通,常常关心他们的生活,相比严厉地批评,更应该温和地指导、建议和鼓励。只有这样分年级地处理才能够更好更快地度过辅导员的入校适应阶段。
参考文献:
[1]朱健.不同年级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侧重点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6):177-17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0-03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对外贸易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外来入侵生物潜在的危险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2]另外,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3]因此,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生物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福建农林大学于2004年申报了生物安全专业,并获得教育部的批准,率先在全国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从2005年开始,植物保护学院设立生物安全系加强生物安全新专业建设,2005年9月招收第一届4年制生物安全专业本科生,2009年6月,首届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自生物安全系成立以来,按照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培养阶段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和福建省重点学科(昆虫学),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生态研究所”和“益虫研究所”为依托平台,以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建设为重点,进行了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物安全专业办学的实际,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闽台地域优势,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独具特色又要符合教育规律[4]。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和探索,确定生物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业务基础、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敏捷的创新思维、厚重的社会责任、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潜在的领导能力,毕业后能在学术上继续深造或进入社会并开展终身学习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素质”的人才培养目要求,结合“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实际,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生物安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分流培养,并根据培养类型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研究型”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基础培训和科研素质培养,通过提供良好科研平台,争取使这部分学生能够推免考试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生物安全科研方面的塑造后续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在生物安全检测技能、外来入侵生物的检疫处理技能、生物安全的评估等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长,争取获得国家或行业相关技能认证,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专业工作打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经验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人文素质、学科文化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调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通过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实验和加大实验教学的学分比例,设立创新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建立了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培养阶段和实验性质的不同培养锻炼相应的实践技能。
1.基础培养阶段的基本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一至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是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培养阶段,以通识教育为重点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开设网络教学、自学课程、讨论课程、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增设《学科文化》课程,组织师生交流、读书报告(人文底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术沙龙(学生定期参与校、院的各类学术报告活动),通过总结、提炼、挖掘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深厚的学科文化引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这部分实践教学多为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上机实习(24学时)、《文献检索》上机实习(14学时)、《大学物理III》实验(15学时)、《植物学》实验(15学时)、《动物学》(12学时)、《微生物学》实验(30学时)、《学科文化》讨论教学(15学时)等。
2.专业培养阶段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下学期进行,主要主要是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将专业基础课提前到二年级进行,将专业课的实验课独立开课,并提前到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执行,在三年级下学期即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实验,通过系统化培训全面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这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实验》(80学时)、《生化实验》(45学时)、《分子生物学实验》(15学时)、《农业昆虫学实验》(36学时)、《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36学时)、《植物检疫学实验》(45学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45学时)等。同时,为开展科研素质和科研文化的培养,学校、学院设立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校级各类创新项目,学生双向选择导师,自主选择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设计、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报告。由指导老师组成的评估专家进行评分,合格者计入学分。
3.综合培养阶段的综合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下学期进行,主要是进行综合实践技能培训,重点是培养效果的提升及定位,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在大三下至大四上(3月15日~10月15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毕业实习。在大四开设《科研实践》(3周2学时)、《综合实践》(3周2学时)、《工作实习》(4周3学时)等综合性实践教学。本阶段强化实践教学,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于“研究型”,进入导师实验室,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持各类创新项目,开展研究性工作。在完成创新项目的基础上,提前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学术论文、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提前做好保研和考研准备。对于“应用型”,进入校实验中心、动检局、检测中心和相关企业,主要涉及入侵生物诊断和鉴定、生物安全检测,服务社会,鼓励取得相关技能认证证书,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提前做好报考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准备;对于“复合型”,通过科研院所、企业、基层单位联系,指导学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工作,调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将实际问题带回学校进一步探讨,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
综合以上安排,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度安排(表1)。
三、保障措施
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经过几年的新专业建设,生物安全专业已建成“生物安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对4间实验室进行改造,建成符合现代教学的多媒体实验室,添置了一批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诸如人工气候箱、超低温冰箱、基因扩增仪、酶标仪、电泳图象分析系统等高精教学设备。依托农业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生态研究所,益虫引进与利用研究所等,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已在校内建成了生物安全综合性实践基地并且安排专职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残留)检测、转基因生物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检疫性有物预防与控制研究基地等(表2)。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新专业建设,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与省内外生物安全专业相关单位联合建设了一批校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表3)。在省内的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指导教师科研基地,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全省各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在省外的实践基地主要与从事生物安全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
表3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3.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①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考核方法,分别按照实验报告、考察报告、专业论文、毕业论文等的质量和水平,参考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来分三类综合评定:对于研究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揭示生物安全相关规律、机理,具体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技术集成等为主,重点评价其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法的创新水平;对于应用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生物安全相关的检测、检疫等为主应用性研究,重点评价其以其设备使用和实验技能水平。对于实践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为主,重点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水平。②采取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在生物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合作单位开展合作研究,采用双导师制,促使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论文工作与岗位衔接,在场地与时间上实行弹性处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经过四年来的实践,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学习积极性高,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主动锻炼实践能力,积极塑造高尚品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等已在学生中蔚然成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明显,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显著[4]。在后续的培养中,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继续按照人才分流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对于“研究型”培养对象,创造条件让学生主持或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同学在毕业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或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对于“应用型”培养对象,指导学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检疫员、检验员等),在技能方面有生物安全专业特长,让毕业生能比较顺利地获得能够发挥其技能优势和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对于“复合型”培养对象,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人文素质、学科文化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使毕业生具有继续发展的潜能和优势,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工作打好基础。今后,我们根据社会经济与生物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闽台地域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考核,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方浩,郭建英,张峰.中国入侵生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4.
[2]宋宗水.外来物种进入与生态环境变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11-14.
[3]陆群峰,肖显静.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68-78.
(一)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及现状
职业指导是指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为社会各阶层求职择业者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和协助人员招聘,通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导、促进和援助就业再就业,实现社会人职匹配的过程,是帮助劳动者成功地实现就业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
由于高校和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职业指导也有着特殊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教育本位来看,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门课程,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全面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次从学生个体本位来看,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职业,分析和把握自身素质,处理好自我和职业的关系,做出良好的职业生涯设计:第三从学校行政本位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是高校的一项制度,是推进学校毕业生就业、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的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从社会本位的角度来看,高校职业指导是一种服务,即服务于学生,又服务于社会。
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大部分仅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主要是对毕业生进行政策解说、信息、技巧指导。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职业指导职业化、专家化程度低。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人在做,他们大多数是党政干部,很少接受过专业培训,离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导致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一支素质高、知识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二是在指导内容和方法上也比较单一,且随意性较大,较少利用心理量表、职业兴趣库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职业指导手段。传统的职业指导在教学上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职业指导忽视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教材薄弱,其中缺乏实践经验和具体技能方面的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课程设置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部分职业指导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二)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应着力拓宽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本着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全面实现职业指导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职业指导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职业指导与学生培训教育相结合的全过程职业指导理念,将职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
1.指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虽已进入成年人的行列,但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多数人还比较困惑和迷茫。所以,在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这段过渡期给予适当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结合职业指导、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意义更加深远。本阶段教育主要面向大一学生开展,其主要内容如下: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生目标的培养和确定。可以通过剖析典型实例,让学生从成功者的事例和就业的角度,认识到良好的心态、积极热情的参与意识和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是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前提,深刻理解新时期“三观”教育的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以及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关于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我们可以从介绍职业素质、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人手,帮助学生了解测定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了解职业能力综合测评以及性格、素质、能力与择业的关系等等。通过对学生职业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测定,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确定合理的人生定位。"
2.加强就业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多渠道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不仅是提高就业率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要求,更是学校足发展的关键。这个阶段的职业指导教育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学生。主要内容有三:一是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证信息和培UIl。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行业都在搞资格认证,所以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和培训十分必要。学生通过了解各行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概况,和重要性,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和考试,从而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二是加强就业前求职的准备培训。主要培训求职的基本文字能力、准备求职相关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公关礼仪、签约面试等外在能力。通过就业准备培训,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锻炼基本文字能力,组织编排富有吸引力的求职材料,通过相关的简单测试,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和初步了解求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借助情景演练,提供学生的应变能力。三是加强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指导。通过介绍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报考公务员、参军、留学、服务西部等内容,使学生熟知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
3.宣传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和就业服务指导
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调试就业心态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就业服务指导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良好的信心。因此,做好本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本阶段教育主要面向大四学生开展,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就业观的指导。主要结合近几年毕业生的成才实例和成功者的案例,介绍就业观与自主创业、就业观与人生目标、就业观与价值观的相关内容。通过就业观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在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就业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目标和自主创业的关系,增强就业的信心。二是就业心理指导。主要介绍心理素质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分析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整和如何摆正就业心态等内容。通过就业心理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有正确的就业心态,及早克服就业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避免走进就业心理误区,树立积极进取、善于务实、敢于竞争的良好就业心态。三是就业服务指导。主要介绍如何搜集就业信息,熟悉就业法律制度及国家有关就业政策,了解办理相关的就业手续。通过就业服务指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信息,并且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信息,了解就业、签约的基本程序、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毕业生相关手续的办理程序和国家有关规定,心情愉快地步入社会。
(三)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方法
1、确立在新生和毕业班开设职业指导课为主、其他教育方式为辅的职业指导新思路
多年来,很多高校尝试采取在毕业班开设职业指导课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采取以课堂教学、集中指导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针对性比较强,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范,而毕业生一方面要面临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考试、论文和答辩等诸多功课压力。另一方面面临迫切需要了解就业形势和方向,掌握求职技巧等求职择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要承担来自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这样以来,就导致了职业指导出现时间难保障、内容难把握、人员难组织的困境。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开设职业指导课,不但可以减轻毕业生和就业主管部门的压力,还可以加大对新生的指导和管理,起到六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尽早转变角色,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二是可以指导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解决学习“动力源”问题;三是可以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早立志、立大志;四是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择业观,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共同发展的合力;五是可以指导大学生树立终生职业发展观念;六是可以推进学生管理工作。
2.注重集体指导教育与个别指导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职业指导效果
就业工作中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但具体到每一个同学的就业,又会因为性别、家庭、性格、学习状况等不同情况而有很大差异。因此,高校学生职业指导不能仅停留在集体的共性指导上.还应该开展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
3.制定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确保职业指导课的课程性和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就业和学生主管部门应注重结合学校实际,不断研究新形势、新任务,从引导和鼓励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职业指导课的课程性和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除了采取专题教学、理论和案例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外,还应组织学生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参观一次人才交流会,可在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期问,带领学生参观,并鼓励他们应聘;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让学生们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现场应聘,每人十分钟左右,然后由指导教师逐一点评,指出优缺点;开办一次毕业生经验交流会,可在每学年的十一月份,请学校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就业经验;进行一次大学生就业论坛征文比赛,可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的第一周进行布置,要求围绕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然后进行评比,并为优秀者颁发获奖证书;开展一次就业状况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调查所在院、系、专业的就业情况,采访优秀毕业生。通过在不同学年开展“五个一”活动,让学生尽早对就业增加感性认识,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学习更多的就业技巧,多渠道积累求职经验,同时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时间,进而增强就业信心,不断提升就业能力。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该校2009届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择业区域以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为主
调查显示,有50.7%的毕业生生选择了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4 .6%和26.1%。有22.7%的选择了沿海开放城市,16.4%的选择了京津沪,只有5.7%的原意去边远农村地区,还有4.5%选择出国。通过数据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希望在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就业,这与多年来认为毕业生大多倾向于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观点形成强烈反差。
(二)薪水期望值趋于理性,择业取向选择上力求稳定
调查结果显示,薪水期望值在1000至2000元这个阶段的为最多,占到受调查学生总数的59.7%;在2000至3000元的为27.2%,4000至000元的为9.4%,5000元以上的有3.7%。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薪水期望值在1000至2000元,说明该校学生对自己的求职起薪基本符合实际。在单位性质选择上,毕业生更多倾向于选择国有事业单位。调查中首选党政机关的学生占28.4%,20.8%的选择国有企业,选择三资企业的毕业生为17%,中小学校的为24.5%,其它依次为高等院校4.5%、科研单位4.3%,只有1.8%的毕业生选择乡镇私营企业。笔者认为这与之前呈现的薪酬期望值数据并不矛盾。虽然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值基本趋于理性,但对工作性质的选择还受到传统择业价值观的影响。尤其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背景下,国有事业单位的岗位相对稳定及待遇高,吸引了大量毕业生。
(三)社会关系逐渐成为主要求职途径,求职信息获取以学校信息为主导
在调查中有37.8%的毕业生选择通过熟人介绍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就业,24.7%选择通过校内招聘会就业,14.5%选择学校推荐实现就业,其他分别为社会实践12.3%、社会招聘会8.4%、有关部门分配2.3%。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对就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各种社会关系仍是当前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在“求职信息获取”一栏中,有36.7%的毕业生选择了学校信息,17.4%的毕业生选择通过洽谈会和招聘会获得就业信息,其他依次为熟人介绍16.3%、刊物信息15.8%、媒介介绍11.6%、毛遂自荐1.3%、其他0.9%。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希望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学校组织的洽谈会、招聘会实现就业。
(四)专业对口态度淡化,求职就业仍是主流
有27.9%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口不重要,27.5%认为不太重要,24.9%认为一般重要,认为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分别占13.5%和6.2%。这些数据显示,多数毕业生已经对工作的性质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持平淡的态度,说明该校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态势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采取了更加灵活开放的宽口径择业观。在“毕业去向”一栏中,有51.9%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27.1%的选择考研,其它依次为:报考公务员11.8%、自主创业5.2%、出国留学4%。调查结果显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求职就业仍是主流,这说明该校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打算有比较理性的思考,对未来的发展有考虑、有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正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说明师范类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相比,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并且创业意识淡薄。
(五)更加注重用人单位信息和求职培训,择业决策自主化趋势明显
在“最需要的就业指导项目”一栏中,毕业生对选项的关注度依次为:用人单位信息43%、求职技巧培训28.5%、就业体验12.3%,其余两项为个人素质拓展11.8%和就业心理咨询4.4%。从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信息、求职技巧培训最为看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切实巩固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在校生的求职技巧培训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内容中,有41.5%的毕业生自己决定就业意向,受父母影响的占20%,老师影响占19%,同学影响占8.4%,社会媒体7.3%。数据显示,该校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较有主见、有规划,对自身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不易受他人因素干扰。但教师在学生择业中的影响力比预期的要偏低,应引起校方重视。
(六)希望在自主创业方面得到更多支持
在“自主创业希望得到的支持”一栏中,首选资金支持的最多,占到了36.9%,其它分别为:政府政策支持30.9%、技术支持29.6%、其他2.6%。数据表明,在自主创业政策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资金的短缺和创业技巧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
二、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将会给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主管部门应时刻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尽快构建适应学校特色和社会需要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就业指导要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使其能够清醒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引导他们调整期望值,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把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抓紧抓好。要不失时机地把新时期的就业理念和求职技巧传授给学生。面对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冲击,要加强对毕业生择业心理的教育,同时开设相应的健康心理教育课程,疏导毕业生求职受挫后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树立起择业的信心并培养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使其勇于参与市场竞争,把握就业主动权。
其次,就业指导应采用个性化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在校生不仅存在着专业类别、年级层次的差异,而且在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社会背景、兴趣爱好方面也迥然不同,因此,就业指导部门应采用“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就业指导手段。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宜采用讲座、报告会等集体传授方式;对于学生个体进行就业指导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笔者认为,个性化就业指导针对性强、见效快,也更加实在。但实现个性化咨询需要学校对就业指导机构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员、场地等支持,更急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和责任感强的就业指导队伍。
其三,就业指导的范围应覆盖学生和家长两个群体。通过调查显示,家长的意见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还有较大的影响力,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有必要对在校生家长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可以采用向其发放电子邮件、信件、电话交流等有效方式,让他们充分了解学校的就业现状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学校、学生、政府部门的相互协作,更需要学生家长们的密切配合。
其四,加强院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具体工作是由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完成的,辅导员对在校学生的个性、能力、家庭背景较为熟悉,在具体工作中充当着重要角色”。[1]但是我国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大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相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信息学方面的知识,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完善对院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二)切实提高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被调查的师范大学是四川地区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老牌院校,多年来在“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在四川基础教育战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大的办学历史告诉我们:教师教育的品牌优势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信誉是师范院校在就业领域处于龙头地位的先决条件。尽管该校近年来新开设了一批比较热门的非师范类专业,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又缺乏相应的办学经验,与其它理工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强势专业相比,很难在短期内崭露头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不高。笔者认为,尽管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师范院校的就业优势仍然在教师教育领域。这就要求学校要摆正心态,丢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学科建设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尽力而为”的原则,在立足教师教育领域的基础上,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师范院校意识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已是刻不容缓。“要让师范生从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内容上,建立起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2]加强对学生师德师风的塑造。“有计划地开展针对师范生基本技能培养的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诸如讲课比赛、模拟应聘、新课程标准探讨、热点问题演讲、课件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毕业生们拥有全面过硬的从事基础教育的基本功”。[3]尤其要把用人单位看中的试讲、说课、三笔字、普通话流利程度、英语、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落实到院系。
其次,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办出特色。高师院校要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专业建设,在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走向和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对与社会需要和就业市场严重脱节的专业要采取明智的策略,适度削减招生规模,减少相关院系的资金投入,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再次,要重视和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应体现时代性、前沿性、个性化和适应性的特点。要不失时机地推动课程改革,建立精品课程,提高课程质量和竞争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和社会需要相匹配。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基础教育人才。
(三)完善就业信息平台,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网络化时代事物瞬息万变,谁能在第一时间内得知就业信息,就有可能抢占宝贵的就业先机。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好这一“无形市场”,帮助毕业生广泛收集、整理、筛选各类就业信息,力争把最有用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毕业生。
首先,加强校园就业网络建设,提升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有效统筹学校和院系两级就业信息网络。加快实现与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各地用人单位以及行业、企业网站的合作,充分发挥网络作用,不断丰富就业网络内容,提高就业网络层次,扩充就业网络功能,实现信息共享,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
其次,要加大力度积极培养毕业生就业市场。学校要精心准备各类校园招聘活动,活跃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接待用人单位来访时,要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密切联系用人单位,广泛搜集需求信息,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建立一批相对稳固的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通过与中小学共同研究教育课题、教师职后继续教育活动,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以及优势专业,积极向其推荐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再次,要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邀请其来开展讲座,与在校生交流经验,加强与其所在单位的联系,想尽一切办法推荐在校毕业生。
(四)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的迅速扩大,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创出历史性新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由自由选择工作岗位到创造工作岗位的转变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国家也出台了各项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保障。但在目前条件下,师范生由于受自身专业限制、校园创业文化缺失和传统教育背景的束缚,自主创业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创业的魄力和相应的创业技巧。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在校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创业教育课程带入课堂,聘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给学生们传授创业本领和创业经验。把创业活动带入校园。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大学生创业大赛、青年创业论坛等活动,激发毕业生创业意识。“将创业奖励纳入学校常规的奖励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制定详细的基金使用制度,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给予经济鼓励和支持。”[4]
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倡议,由市政府牵头,通过就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商税务和劳动保障部门与高校间密切配合协作,建立本地区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区,在周末、寒暑假期间向在校生开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教育和实践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让创业者在基地放开手脚,大胆进行创业实践;通过一对一帮扶、走向成功企业家、创业模拟锻炼等活动,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一批既懂知识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五)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职能,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高师院校毕业生是教育战线上宝贵的人才资源,师范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部门应本着“服务、高效、扎实、耐心”的原则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首先,加强宏观预测,科学制定师范生招生计划。由于单个学校对整个社会师资需求变化信息的掌握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根据充分的市场信息决定专业调整是困难的,加之师范生培养的周期较长,预测四年后人才的需求情况也不容易做到。因此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可以在各省成立基础教育师资需求预测机构,逐年向中央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本地区师资预测报告,让中央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国范围内的师资需求状况有一个动态的了解,从而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师范生招生计划。
其次,改革人事制度,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以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一个公平、公正、规范、合理的师范生就业市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师范生就业政策上要进一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鼓励毕业生跨地区跨省就业。要想方设法打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中小学校选聘高师毕业生的自和透明度,招聘的专业、人数、标准要公开。同时要重组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师范学校层次和布局,优化师资结构,切实解决好去基层、西部、边远农村地区支教的大学生的工资待遇和编制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谈金融危机下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