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在线课程建设措施

在线课程建设措施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在线课程建设措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线课程建设措施

篇1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篇2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的第四大方面要求我们,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在少数高职院校,由于课时紧张,反映学科前沿和工程技术、经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引入与课程基础内容、经典理论的讲授出现了矛盾。由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验设备更新缓慢,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不到广泛应用,实践教学受到削弱。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精品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

精品课程网站应具有很强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因此课程网站的整体设计与构思应从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的要求出发,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即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效率。完成这一设计目标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要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精品课程建设通知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的要求,组织申请材料、填制申报表,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平台向学校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申请。申请完成后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搭建设课程支撑网站,无论是团队自行开发的课程支撑网站还是学校提供的课程支撑网站,都要具有申报功能和课程教学功能。这就需要课程支撑网站除了要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队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实训实习、作业习题、试卷答案、学习指南、在线答疑和教学视频等网站教学内容外,还需提供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支持与措施以及现场教学录像等申报材料内容。

篇3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完善和升级,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高等学校应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度来认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组织规划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时,要始终坚持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主干课程优先建设的原则,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实现精品开放课程逐步向精品开放课程转型。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开放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二 加强规划管理,科学组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1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宏观规划和科学管理

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在组织管理上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院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评审。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学院。

2 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开放课程评估机制

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开放课程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期评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改革措施、课程建设现状、资金使用情况、评价结果等。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精品开放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同行评价应在良好以上,学生满意率应在90%以上。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开放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3 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

高校应参考国家和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相适应的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评审验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审查网上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评价和公示材料,采取听课、实地考察、查看网上教学资源、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审查申报材料等方式进行;学校组织专家按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写出评定结论,并报送学校审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基础上,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提出进一步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三 掌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高标准建设精品开放课程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独有的要素构成的,课程也是如此。谈到一门课程总涉及到六方面要素。一是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应符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课程的理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具体的知识安排,也决定着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它是课程的核心,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四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不同的教学模式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师。五是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试验及实验资源,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设施等。六是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资源要靠教师开发。教学活动最终要靠教师实施,故教师是将各种课程要素联系起来的中枢。这六方面在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指明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制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尤其要重视学术(或课程)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选定和培养,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培养青年教师是老教师应尽的职责,做好传、帮、带工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的设计。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和改革课程内容,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文件、教材建设和选用情况等。编写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要通过课程建设,使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等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效果。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要满足教学需要,扩大使用面,提高利用率。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要适时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并注重提高教师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包括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采用试题库进行命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实效性。

课程特色。课程特色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课程特色指课程的特点和独到的特征,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的重大特点,这种特点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点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先进的。

四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网站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精品开放课程网站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也是精品开放课程网络化在线学习的平台;是精品开放课程示范

辐射的载体,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具有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易于维护等特点,既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又能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主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网上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精品开放课程网站,使其真正成为功能齐备、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教育平台。精品开放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精品开放课程网站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网站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了一个由以教为主变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课件、作业等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上课没听懂的同学可以重复学习。教师还可通过教学网站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网站中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1.以学习过程为关注点。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设计遵循“讲解、学习、应用、总结”的模式,通过学做合一的路径,形成一个更符合学习者认知心理的动态教学过程。关注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和引导。

2.注重师生间的交互。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从技术上和管理上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动态性、交互性、参与性和可控性,适应多样化、个别化、协作式学习方式的需求。

3.构建主题资源学习单元。在教学资源建设中,构建“主题资源学习社区”,旨在通过开展基于主题资源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以有效支持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建设中,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教材相关章节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主题资源学习单元(模块)”,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1.设计主题资源学习单元。课程组成员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岗位要求,并进行认真细致的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课程组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修订了课程标准,设计了若干个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学习单元从对建筑业的认识,逐渐过渡到工程经济知识及其应用,最后到企业和项目管理模块,循序渐进,主题明确,内容涵盖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比如考虑到工程索赔是合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以合同为依据,与工程合同密不可分,将这一内容纳入工程合同主题学习单元,更有利于知识的建构,有别于以往的教学。

2.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学习素材不仅有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库等传统学习资源,还包括专业文献、工程案例、行业前沿资讯、学科热点问题、网络链接、软件学习、课堂教学视频等,载体多样,真正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既有课程必修内容,又有大量选修内容,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了学习平台。比如在建筑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中,网络课程引入了斯维尔软件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软件学习视频,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到网站下载学习版软件学习软件操作,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3.加强课程师生互动的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中,通过习题库、作业模板和教学笔记的建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批改、点评作业,实现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教师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在在线论坛发表话题、参与讨论,并通过网络在线答疑、在线测试、QQ答疑、邮箱答疑、课程问卷调查等形式,实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日常化互动。除此以外,网络课程还设计了模拟工程招投标等实践环节,实施体验式教学。在课程的考核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网络课程建设成果总结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网络课程经过建设,目前实现了“教学素材立体化,师生互动日常化,因材施教个性化”,为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支撑。该网络课程建设的成效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认可,课程两次被评定为分院“星级课程”,2012年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团队参加了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软件建模大赛,获得了比赛项目单项的1个冠军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以及全能三等奖,比赛成绩突出,指导教师也因此获得了优秀指导奖,学院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和大赛组委会授予参赛院校组织奖。

篇5

1962 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Douglas Engelbart提出一项题目为《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的研究计划,计划中指出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加以应用的可能性。他提倡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

许多热衷于计算机的教育改革家们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期刊文章、白皮书、和研究报告,来阐述这一教育理念。其中,伊万・伊里奇指出,一个完整良好的教育系统应该有三重目的:首先,它应该为所有想学习的人提供随时随地可以加以应用的资源;其次,给予所有想分享自己知识的人,找到那些想向他们学习这些知识的人的能力;最后,向所有想对公众发表自己观点和主张的人提供机会使其观点和主张为众人所知晓。

21世纪,苹果公司首创智能手机,实现了互联网移动模式,同时4G技术开始应用,为MOOC理念的实践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从而保证了这一近似空想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行。2008年,MOOC这一响应此理念的教育实践开始出现并迅速扩展影响世界。《连通注意与连通知识》(由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道恩斯设计)进行了首次MOOC 的实践,这门课程有25 位来自曼尼托巴大学的付费学生,还有2300 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生在线参与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MOOC利弊分析

目前,edX、Coursera、Udacity、Udemy、P2PU 和可汗学院等是正在提供MOOC 课程的国际知名机构。MOOC 的理想,就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送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让人们能够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免费是其主要特征。

MOOC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缺少合理的制度性规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并没有合适的教育政策进行规范、没有版权许可协议、也没有良性的商业模式支撑,任何新生事物如若没有规范的制度和环境光靠一时热情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2、课程评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方面主要表现在非科技类的人文、艺术等学科的评分机制上,亟需形成一套适合本学科的特色评分机制。

3、在线课程最大问题是学术诚信问题。为了杜绝考试作弊,Udacity 和edX 现在都提供监考制考试。如何完善监管措施,尽最大程度的减少作弊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4、MOOC如何更好的实现本土化的发展和多样性发展是重点。MOOC在国内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尝试,出现了网易、爱课程和学堂在线等平台的设计实践,掀起了一股在线学习热潮,传统课程到线上学习的转化需要进一步关注完善MOOC的本土化形式;此外,高职院校虽在其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已有一定在线教育的实践,但在MOOC的热潮中似乎显得境地尴尬,与名校名师名课程的MOOC初衷相差甚远。

三、高职MOOC建设初探

MOOC理念的最初创新是把名校名师的课程搬到网上公开展示,供全世界需要学习的学习者使用。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诞生时间相对较短,没有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那种可称为世界级的国家名校,更没有公认的国家大师级的教师。在全球MOOC大潮中,高职院校似乎只是一名看客,没有参与的能力与本钱。

未来的大学学习可能有两部分,一半是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一半是线上的在线教学。而线上又分为两种MOOC和SPOC两种。SPOC类似于翻译课堂,只在本校中使用,而MOOC是可以开放给其它高校,当然也可以从其它高校引进MOOC课程。

立足高职自身特色,结合MOOC的优势及SPOC的个性化,我国高职院校也纷纷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的课程建设方法。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在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之上开展了不同尝试和探索,并于2014年中旬提出建设适合山科特色的现代职教课程(MOOC的本校化)建设方案,目前已初步成型,在组织观摩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在免费的小规模、在线、私密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不同的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课程建设之路是下一步学校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有偿,高职线上课程的建设挑战巨大:

1、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高职课程注重非本科的知识性传授而是技术的传授,因此线上的教学设计的挑战更为大,也尤为重要,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最真实的技术操作环境贯穿到完整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教学环节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连结起来,深化学习。在翻转课堂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应加强课程互动性和大量回应的互动教学。

2、名师团队的打造

MOOC的初衷是分享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高职在线课程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必须打造自己的名师团队,单枪匹马的奋斗明显不是一个理想的办法。学院需要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打造特色名师团队,以此提升课程知名度和业内影响力。

3、系统化的技术支持服务

人性化的课程平台,将系统化的功能提供给教学者,让教师的设计理想能够完美的呈现给学习者是重要的前提,目前国内的过来人网站、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功能框架供国内高校课程建设使用。

高质量的课程搭建团队,从前期的课程设计到视频的录制、制作加工再到后期课程进行中的作业、论坛的批改整理,都需要高素质的课程教师和助教的分工协作和技术支持。

篇6

1前言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的一项重要实施内容,在根本上看,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其信息组织力度不足,且栏目的设置和排版较混乱,无法将精品课程特色真正呈现出来,同时,资源少共享程度较低,内容展示较于学生的互动过多,阻碍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建设。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高校精品课程的网站导航栏都应该加以规范化,加强网站多元化的设计,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才能够达到最初预想的课程资源共享的良好成效。

2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栏目的建设

有关调查显示,各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建设主要呈集中的趋势,其包含有课程描述、教师队伍、课程实践等内容,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精品课程都含有以上具体的内容,这就说明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的栏目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从学习者的角度上看,在某个精品课程网站所形成的栏目概念,会影响学习者对其他不同类型的栏目概念,一旦学习者受到不同栏目概念的冲击就会使得学习者要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去重新理解栏目概念[1]。

2.2信息表示方式

高校精品课程的内容表现主要通过网站的信息表示方式,它主要包括视频、文本、图像、幻灯片、音频等表现方式。课程内容的呈现不是依赖于媒体的手段,而是依据学习者的综合特点来将学习内容展现得更为清晰和准确,让学习者可以充分理解媒体的表现形式。目前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信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通过调研发现,在100门精品课程网站的信息表现使用率中视频的使用率为85%,文本为100%,图像为35%,幻灯片为60%,音频为9%,动画为13%,这就说明了我国精品课程内容的展示只体现在网络上,对于信息的加工比较简单,缺乏丰富性。

2.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高校精品课程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还指出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有超过50%的课程网站都能提供复制、在线阅读、资源下载这三种共享方式,这三种方式不仅仅是作为单独来使用的,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使用方式。资源共享的程度以及资源获取途径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发展和资源的开放程度,使得精品课程资源受到了约束力,成为发展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应用瓶颈。

2.4交互设计

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最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交互设计方面较差,若只是单纯地在网站上课程内容和信息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即使网站做得美观精致,也无法达到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要求而不具有生命力。我国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中的“在线答疑”使用率最高,但也占了25%,说明了其他的互动方式的使用率更低,交互方式的单一也使得交互程度并不深入。许多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交互方式较少,无法给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无法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传递。

3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改善的有效措施

3.1栏目建设的规范化

依照国家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基本建设来对栏目进行规范化的建设,主要将建设内容分为申报网站与课程网站两个体系。申报网站主要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来设立,其主要为课程管理的相关内容,通过统计内容发现申报网站的目录能够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容要求进行覆盖。申报网站的二级目录中主要包含教学方法、人员构成、教学内容、课程特点、专家评价以及教学条件,其他内容作为一级目录。其中,申报网站的栏目建设包括:主持人介绍、教学队伍、课程描述、教学成果、政治措施、申报材料。课程网站的重点在于具体内容的展示,一个为常规学习内容,一个为特色学习内容。其栏目的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视频、互动园区、教学课、习题、多媒体资源、参考文献。通过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来对栏目进行有效规范化能够让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有统一栏目概念,便于学习者的浏览和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

3.2网站信息的多元化表现

精品课程的网站信息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建设多元化信息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等的信息展示形式来服务于课程资源,注重其他方式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展现课程内容,例如运用幻灯片、动画、FLASHPAPER等,充分利用它们来提高课程内容的建设性,丰富和多元化网站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知识内容体系。

3.3网站交互设计的多样化

在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交互方式有人机交互方式、反馈评价方式和人际交互方式,其通过在线答疑、BBS、聊天室等来作为平台的交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交互方式必将多样化,如QQ群可以通过信息的和对话而成为重要的人际互动方式。“在线测试”可以让学习者进行测试来判定自身的学习成果,并且还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在线提交作业”则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获取[2]。

3.4网站表现形式的改变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页面结构需要结合FLASH版面等使用,页面的结构对学习者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而版面的首页通常可以利用“上方固定及左侧镶嵌”的版式来进行具体内容的展示,使得版面较为丰富而不单一。在网站主色调上,男生和女生的偏爱色调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性别比例的不同来进行设置,理工科男性比例较大,且偏向于冷色调,因此,理工类课程内容网站可以采用冷色调,而对于文理类的网站内容则可以设置暖色调。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需要得到不同方面和层次上的改变,就学习者而言,精品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因此,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其建设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交流,使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篇7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目标。精品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新时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内核的健康形成,而教育本身则是以课程为核心的。[1]因此,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而课程建设的质量又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为导向。正是这种导向使浙江海洋学院《水产食品学》于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成功,2年后又被省教育厅推荐参与国家精品课程申报。

一、把握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首先,深刻理解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涵,全面分析《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历史、现状,提炼出课程特色。综观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建设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课程雏形期(1958-1966)、初期发展期(1978-1992)、课程形成期(1993-2003)和课程成熟期(2003-)。[3]根据课程教材建设、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情况,应凝练出贯穿于课程建设始终的三大特色,即基于《水产食品加工学》校级重点教材以及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难点贯穿于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科研成果贯穿于理论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教学与毕业论文的科研引领的特色教学。

其次,要全面分析课程队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及教学成果等,对课程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定位。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即将本课程建成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精品。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水产食品学》是海洋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他农业及轻工院校食品专业的重要修读课程,而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经历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几代人艰苦努力,形成了符合我国海洋水产加工产业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教材在我国主要海洋类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处于先进水平。因此,本课程定位于建设成国家精品级课程。

第三,依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出科学而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要根据精品课程的指标和内涵,结合课程自我分析与总结,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方案应详尽具体,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抓住重点,力求建出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合理构建课程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保证,教学团队应由掌握最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前沿,有丰富教育思想和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组成,课程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专家或教育大师和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4]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都应是合理的梯队。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骨干教师去国内外先进院校学习,并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以期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如本课程就实施了青年教师的“骨干教师培训制”、“新教师带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制”和“教学业绩考核制”等措施,使得课程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学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团队整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三、教育与教学创新是精品课程实现质的飞跃的源泉

精品课程应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体。[5]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性集中体现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而现代化特征又集中反应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高等教育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创新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既要将重点与难点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又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这样,才不仅加强科研转化教学的力度,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创新。首先,相比于日本及国内同类课程,在内容体系上强化了水产食品加工新技术、质量与安全知识点,构建了原料、加工、安全与实验四大知识模块的内容体系,表现出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次,知识难点有机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设计性实验训练并延伸到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采取了“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构建了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三,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如鱼酱油组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调味酱煮海带加工)以及省新苗人才计划(如纯干刺参即食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校创新实验(如利用海带做原料制新型凉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种教学手段的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课程重点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针对水产加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典型案例,通过讨论、分析和交流,有效激发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如鱼片干制品,在贮运与销售过程中出现色泽有白而透明逐渐变为黄而不透明、接着表面会发粘、继之发生霉变。这种变化为什么有的鱼种易发生而有的鱼种不易发生?为什么春夏季节容易发生?理论机制如何?怎样有效控制等。(2)现场教学:充分利用舟山发达的水产加工产业和课程实习基地的优势开展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习印象。如,王阳光研制的在浙江兴业集团应用的超低温深冷冻结设备,通过现场教学,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到设备的工作原理、生产能力、能耗情况、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制冷剂等。(3)形象教学: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水产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但是却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学生往往对许多原料没有直观的认识,学习兴趣低。利用课程网络原料库介绍水产原料的形态学、生物学、原料加工特性等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创新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东海光参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是表皮坚硬和泥砂较多,如何解决?主讲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课题设计思路、解决方案等引导学生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重点介绍创新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专业学生2006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项目3项和7项,与课程的创新教学密不可分。(5)育人教学:针对目前的就业环境和个别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课程利用育人教学法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他们主动适应环境。

四、教学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又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精品课程尤其是国家精品课程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强调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和优势互补。[6]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保证。好的课件、网络课程和教材等资源为广大师生所共享,将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效益的增长,是一个能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举措,应该大力支持和倡导。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打造出一流的课件、一流的课程网站、一流的网络教材和教学录像,并且能够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为广大高校师生所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水产食品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次突破。一方面,便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利用网络收集最新学科的动态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进行了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网通过共享文件教学、交流,向学生介绍专业网站,甚至直接打开网页教学;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习题,网上试题库进行复习和自我检测。目前,本课程已制作完成并上传至校园网教务处网站的上网资源有:(1)课程导学(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大纲);(2)理论教学(web课件、PPT课件、教学视频);(3)实验教学(基础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综合实验);(4)参考资料(包括主要参考书、相关网站、主要参考期刊、鱼类介绍、国内主要水产加工专家);(5)在线自测(自动题库生成);(6)课程作业(在线布置作业、在线网络考试、在线社会成人考试);(7)交互园地;(8)博客中心;(9)课程团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重在特色、重在创新、重在改革。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对精品课程的内涵、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发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相适应,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关立强,王翠,丁霞.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32.

[2] 伊辉勇,应晓跃.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的导向作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8-190.

[3] 邓尚贵,夏松养,陈小娥,等.浙江省精品课程《水产食

品学》:http://scspx.省略/site/display.php?actionPage=treemenu/declare_info&treemenu_id=1.

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512-02

课程是教学管理人员所面向的第一对象。课程管理是在一定条件下,有领导、有组织地协调人、物与课程的关系,指挥课程建设与实施,使之达到预定目的的过程[1]。从狭义来看,课程管理是指对课程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是对全体课程系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即课程的日常管理。在院校教学评价中,课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课程日常管理是其核心基础,课程日常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对课程建设质量及课程评价结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利用校园网与.Net技术建立基于Web的课程日常管理系统势必会在繁重的教学评建工作中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需求分析

课程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基础对象,其基本数据信息往往是其他教学工作的重要索引,比如教务上的排课、考务工作中的题库建设与考试以及评教评学中的授课质量测评等等都离不开课程的相关信息。根据目前教学评价工作内容,课程无论是自身管理的需要还是其他管理的索引需求,课程管理从管理要素来看,应当包括课程名称、编码、应用层次、所属专业、课程性质、授课单位、授课教员、教学基本资料、课程教材、专业教室等基本信息;从管理的具体事务来看,应当包括基本信息管理、配置教员、设置章节、指定教材、上传资料等管理活动;从将实现的功能来看,应包括查询、统计、上传与下载、报表生成与打印等管理功能。

2 系统设计

2 .1 系统架构

系统总体采用B/S架构,利用面向对象的C#程序语言、.net技术进行开发。由于课程管理需涉及课程教员及课程隶属单位等信息,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都已有OA系统,因此,这些数据信息可与现有OA系统中的人员及单位管理模块进行共享。

系统在管理权限设计方面严格按课程管理员、课程负责人、授课教员、非任课教员等四级制进行管理。课程管理员一般为教务部门的负责人,具有所有课程的管理权限;课程负责人是某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只具有该课程的所有管理权限,如除负责人以外的教员编配、设置章节、传载资料等;而任课教员只具有所任课程的部分权限,如查询、统计、传载资料等;非任课教员只具有对所有课程浏览和查阅的权限。

2.2 数据库设计

按照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系统的数据库部分可建立1个主表课程信息表及4个附表教员信息表、章节信息表、教材信息表、课程资料信息表。其中,课程信息表、课程资料信息表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2.3 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课程在教学评价中的具体作用不同,课程管理系统设计了课程基本信息管理模块、章节信息管理模块、课程授课教员管理模块、课程教材信息管理模块、课程资料管理模块以及为用户提供的查询、统计、报表和打印模块等6大功能模块,具体如图1所示。

课程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对课程名称、编码、教育层次、授课单位、所属专业、课程性质等一些基本信息的增、删、改、查等操作;章节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某门课程可设置章节的名称、序号以及教学用时等主要信息,同时也可进行修改、查询及分类汇总;课程教员管理主要是对某门课程配置教员,并赋予任课教员一定的角色,以便教学评价中进行分类调阅统计;课程教材管理模块主要是针对课程设置,系统可对课程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名称、性质、是否统颁、获奖情况、以及教材图片等情况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课程资料管理模块主要是对课程建设所必需的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教学设计、建设规划、教案以及课程建设规划等各类资料进行分类上传、下载及在线浏览,进而确保了课程资料的统一性、完整性和数字化。用户服务模块主要是用户对课程信息、章节信息、教员信息、教材信息、教学资料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在线打印以及自动生成Excel报表功能,从而可使用户从繁琐的人工统计报表中解脱出来。

3 结束语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教学建设与检测工作的基本内容,《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明确提出课程建设应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有绩效[2],因此,合理的规划好课程日常管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势必在课程资源建设甚至整个课程建设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文在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基础上对课程日常管理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提出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了系统数据结构,完成了基于WEB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虽然目前还是原型系统,但依据本文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为依据,进一步完善系统开发,将会为院校课程建设创造高效平台。

篇9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01-04

一、MOOC与SPOC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国内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根据发音也将其称作“慕课”。2012年MOOC流行于美国,并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国内高校有些自建MOOC平台,有些加入MOOC联盟,有些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当初MOOC以其数以百万计的学习者数量,加之各国著名高校以及教育企业争相开发MOOC平台企图抢占教育市场先机,这种“MOOC风暴[1]”的到来对传统高校造成了强力冲击,甚至带来了被取而代之的恐慌。但是,随着Udacity、Coursera、Edx等领军MOOC平台上暴露出来的教学难题,人们开始更加理性的认识并反思高校究竟如何开展MOOC教学。2013年,随着哈佛等国际著名大学的尝试与实验,SPOC模式开始进入各国高校视野。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可译为“小规模校内在线课程”,主要指以本校学生为教学对象,采用 MOOC 的理念、技术和手段开设的在线课程。因为SPOC课程建立在协作学习和混合学习的理念之上,也有学者将其称作CH-SPOC,其中C(Collaboration)代表协作学习、H(Hybrid)代表混合学习[2]。MOOC与SPOC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线课程”,都要求在网络上实现所有教学过程,可以说SPOC是为满足学校教学而产生的一个MOOC“变种”。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规模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数据量、学习方式、互动答疑、评价认定、作业辅导等方面的不同。两者的主要差别可以用表1概括出来。

MOOC以其完全免费和开放的理念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民主化以及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MOOC没有先修条件、缺少互动答疑、完全依赖于学习者的自控力和学习力等缺点使得MOOC课程并不适合于普通高校教学;而SPOC则具有更多的选修要求和控制措施,课程的学习者也具有相同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更加贴近高校教学过程,更加符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SPO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MOOC 的教学法缺失这一症结,带来完全不同的在线教育体验”[3]。下面将以SPOC为例,介绍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探究在线课程给高校教学及其师生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希望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型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SPOC课程建设与实施

SPOC教学可以分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两大部分,SPOC课程建设过程可以用图1概括,SPOC课程实施过程可以用图2概括表示。单从模式图来看,SPOC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比较清晰,这也正是SPOC更加适合高校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SPOC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具有特定的要求,正是这些特定的要求“倒逼”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甚至于体制改革。

SPOC课程建设之前需要了解课程需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某门课程适不适合采用SPOC模式教学,二是某门课程学生是不是期望用SPOC的方式来学习。SPOC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首先根据课程目标对该课程做出整体的教学设计;其次是“分离打散”传统课本上的知识组织结构,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重塑知识单元;再次根据事先预定的知识单元拍摄录制微视频;然后设计学习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包括知识点测验和最终成绩考核;最后是配备课程教学人员,包括课程主管、主讲教师、课堂教师、助教等,有些课程还需要招募课程测试志愿者。课程建设完成后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我们将其称作“SPOC课程委员会”)审核,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SPOC课程上线后,首先需要学生注册选学(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并进行资格审核,只有审核通过的学生才具有线上讨论、互动答疑、以及参加考核和学分认定的权利,没有通过审核的学生只能学习相关知识内容而不具有其他任何辅导和帮助,也不能参与期终考核和申请学分认定。学生根据提供的学时与进度建议,自主观看微视频、线上互动讨论、完成单元测试,只有完成上一单元的学习和测试后才能进入下一知识单元的学习,在此期间老师要及时组织讨论、回答疑难问题、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期终考核主要包括线下考试成绩、学习行为分析评价(包括对作业完成情况、线上讨论、互动的评价等)和课堂上的表现三个方面。期终考核的总评成绩合格后将给予相应课程的学分认定。

三、在线教育对高校的影响

1.教学模式的改变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用“广播”的方式传递知识,这种方式在教师是唯一知识来源的年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知识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深受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才能真切的提高教学质量。SPOC模式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与翻转课堂的方法,先让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知识单元的内容,而在师生面对面的课堂上集中精力解决学生线上没有“消化”的问题。这种模式不但把学习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使学生掌握课程的选择权、学习的主动权和灵活性;也给教师腾出了时间和精力做传统的满堂灌课堂上无法企及的事情,如疑难解答、人文关怀、思维训练、问题解决、学习方法指导等。

2.考评机制的改变

在线课程对高校教学考评机制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课程资源”的考核。这里所说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和“课程材料”两部分内容。“师资”是指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的人员构成以及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课程材料”是指在在线教学平台上组织安排的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视频、测验、文本、多媒体素材等内容。对课程资源的考核也主要是对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考核,一是看师资力量,包括课程主管的组织协调、宣传推广能力;主讲教师“教”的水平,是不是遴选出讲课讲得最好的老师,而不是职称、资历等其他方面的“最优”;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以及助教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和互动评价的能力和水平等。二是看课程材料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能力,微视频的设计和录制、文本和多媒体材料的设计与安排等是否满足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要求,能否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其次是对“教师”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冲击,最明显的是教师工作量的核定,SPOC模式下教师不但要完成传统模式下几乎所有的教学工作量,如备课、讲课、辅导、布置作业、设计试卷、阅卷等,并且增加了如重塑知识结构、录制微视频、设计评价方法、制作SPOC课程、课堂答疑、组织讨论等内容。SPOC课程的学习者数量一般定位在500人左右,甚至更多,所以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中不同角色教师的工作量、绩效待遇、评优、晋升、职称评聘等办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需要作出调整或重新设计,如果以命令式的任务下达而没有充分调动各类角色教师的积极性,SPOC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打折扣。

再次是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目前多以行政部门抽查听课、教学材料检查、课程结束后学生网上打分等方式进行,“但现实中网评往往变成了走过场、走形式,无法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4]”。SPOC课程要求由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向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转变,“加强对平时作业练习、课中和课后测验、学习日志、论坛参与、演示操作等等的评价,弱化传统的期中测评和期末考试[5]”。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而不是在所有课程过程结束后给学生一个合格与否的评判。

第四是对“学生”的考核。传统模式下学生成绩以期中、期末考试等结果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更适合应用于选拔性、分等级、下结论之类的考核;SPOC模式以教学平台为基础,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绩效,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时向师生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解决某学生具体问题提供依据,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成就感与学习绩效。

3.机构职能的改变

无论是MOOC还是SPOC,为适应在线教育的要求,专职教师的数量将会减少,而助教、技术支持、课程开发与管理等教辅人员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将导致高校现有机构职能的调整和改变。尤其是诸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未来教育中心”等之类的“以IT技术”冠名的教辅部门的常规业务将大幅拓展,并向服务于“教学”集中。“校园已经发生巨变,现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过程都依赖于IT 技术,大学的所有因素都将被技术所驱动,MOOC 推倒了大学的围墙,但也意味着IT 在大学的领导者地位变得至关重要[6]”。高校不能再把教辅人员当做“IT技术工人”来对待,应当把这些所谓的教辅部门的职能调整与发展列入学校发展战略来考虑,由他们推动甚至于引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给他们机会和权力协同广大一线教师探索教育技术如何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学实践。

4.管理模式的改变

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SPOC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冲击。普遍认为,高校的行政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侵蚀了教书育人的学术权威。随着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管理层必须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改变陈腐的官本位思想,“从制度上加快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调整高校内部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的关系[7]”,本着管理即服务的理念,为广大教师发挥“教书育人”之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从长期来看SPOC课程的成本可能较低,但是在课程建设并取得良好效益之前SPOC课程的成本不会低于传统课程的成本,并且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大幅增长,这也是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四、在线教育对高校教师的挑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也不能再是“滔滔不绝”的知识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协调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从“权威的教学者”的枷锁里解放出来向“平等的助学者”的角色转变。随着在线教育的不断成熟、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以往从事教师职业便自动加载的“师道尊严”的光环将会逐渐消退,教师尊严将主要依赖于学生对教师给予自身学习的帮助程度的认知和认可,教师只有切实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获得真正的“师道尊严”。

2.教学技能的新要求

与传统教学相比,SPOC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SPOC教学要求教师完成重塑知识结构、录制微视频、设计评价方法、制作SPOC课程、课堂答疑、组织讨论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时时刻刻都在考量着教师对课程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多媒体教学材料开发能力、与学生交流互动以及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SPOC课程弱化了纯粹知识的讲授过程,加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和责任,教师不仅要“教书”更是强调“育人”,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挑战。

3.教师专业化发展

这里所陈述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笼统意义上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而是用以描述学校内部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师岗位的专业化趋势。这种专业化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理论功底和灵活多样且在特定情境下具有真实效用的教学技能。在信息时代,教学技能专业化突出的表现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正如:“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8]”;教学技能的专业化要求必然导致教师岗位的专业化发展,未来高校中教学岗位、教辅岗位和科研岗位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清晰,并且对各岗位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专业化,各岗位人员都将难以胜任其他岗位的工作。

五、在线课程对大学生的要求

“MOOC促使学生向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转变[9]”。要想在诸如SPOC之类的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习者至少需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能够熟练的运用相关技术的能力,如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学习平台使用技术等;二是掌握信息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信息化环境下获取、处理、探究、吸收知识的能力;三是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一系列个人特质,如“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调节、高效的自我时间管理、在线独立工作、在线协作与合作的能力、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甚至快速打字能力等等[10]”。而这些能力在大学教育中并没有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学生因其学习不力而显得浮躁无助。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若想在线课程取得成功,就必须重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和内驱力的培养。

六、结束语

每一次新兴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都会产生一种特定的信息化教学新形态,高校也为适应这个新事物的发展诉求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遗憾的是,从OCW(开放课件计划)到ORE(开放教育资源),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再到现在的MOOC与SPOC,每一个在线教学新形态的产生都使得高校在寻找相应的应对举措里疲于奔命,并且每一次都没有取得预期的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高校不能仅仅为了适应每一次出现的新事物而采取短视的措施来加以应对,而应当把教育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的影响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来把握。桑新民教授敏锐的指出“网络课程能否成功,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习者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营造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网络环境和各种相应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11]”。高校应当从信息化教学制度的顶层设计入手,健全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培育高校良好的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氛围,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改革,使信息化教学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吴剑平,赵可等著.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

[2]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6:58-67.

[3]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7:18-25.

[4]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6:61-69.

[5]翟国. MOOC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和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 (1):235-236.

[6][美]David Lambert.MOOC挑战下,大学如何应对?[ 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7]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1):78-84.

[8]杜杨.谈话・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五挑战[N].光明日报,2013-8-21.

篇10

1 慕课的形成

2008年慕课问世。慕课的全称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基本理念是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高品质、大规模、多样化的在线课程。“慕课”课程的开放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注册。2012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三大慕课平台相继崛起:斯坦福大学创办的“勇敢之城”Udacity”和课程时代”Coursera、哈佛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联手创办的“教育在线”edX。2012年被冠以“慕课元年”之称。

“慕课”也非横空出世,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的逐步成熟。最初,针对教育教学出现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式的教学视频,学者将其称为“微视频”。在此基础上,视频的教学内容逐渐变得集中化,每一个视频主要针对单个核心知识点展开,演化为“微讲座”形式。随着高等院校对在线课程的重视和推广,微课受到高校教师的追捧。与微视频、微讲座不同的是,微课具有完整的教学环节。微课综合运用语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优化知识点的讲授方式、提高在线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微课逐步成熟并发展成为慕课。慕课在微课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教学的交互式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慕课平台参与课程测试、实现在线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获得相应的评分。由此可以看出,慕课是在微课的基础上,扩展了在线测试和在线讨论等环节而形成的创新性的在线教学资源。

2 教师在慕课建设中作用及应关注的问题

2.1 教师在慕课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慕课铺天盖地袭来,“慕课”类的声音不绝于耳。有学者提出慕课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部分学者质疑慕课开放性的特征,会引起普通类高校的学生纷纷通过慕课平台享用名校的课程资源,导致普通高校的教师无所适从。甚至有学者担心慕课会冲击传统教育,导致高等院校关门。

但是,现实的情况表明,慕课的广泛推V和应用将无法取代高等院校的传统教育。慕课课程无法撼动高校教师的地位,相反,对于推广慕课的高等院校而言,教师在慕课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一门慕课课程的制作和上线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离不开讲授教师精心的设计,还要求教师在课程上线后密切关注注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在慕课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教师在慕课建设中应关注的问题

当高等院校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积极推进“慕课”建设的趋势下,高校教师应当如何定位,教师在慕课建设中应关注哪些问题呢?

首先,重视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慕课课程视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短小精炼。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要将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展示给学生,这对于讲授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时间较为零散,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对核心知识点进行合理切分,课程与课程的设计要注意衔接,强化课程之间的逻辑性,保障课程整体设计的系统性,便于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将分散的微小课程构建成系统性的知识框架。

其次,细致考量测试题的设置。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在慕课课程的进行过程中穿插检测题。一类是前测题,即检测学员是否掌握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具备学习当前课程的基础知识;另一类是后测题,主要测试学员对当前视频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分值,则无法通过测试。对于未通过捡测题的学员,则要求学生重新学习视频内容或巩固相关知识并重新进行测试。那么,在这一环节中,对测试题的选择和分值的设置需要授课教师细致考量和把握。

另外,注意教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慕课的课程设计中也要秉承这一教育理念。在课程的讲授中要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讲授中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

3 发挥教师在慕课建设中作用的措施

3.1 增强团队意识,共建慕课课程

慕课课程的建设是慕课课程负责人与课程参与人共同的责任。慕课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团队合作,是多个老师通力合作的结晶。慕课的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讲授、视频的录制以及课程建设总体进程的把控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一门慕课课程的顺利完成需要参与人员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发挥比较优势。团队中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着力把控教学设计和课程的系统性;青年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习机会,做好辅教学工作,辅助有经验的教师完成课件制作、测试题选择等基础性工作。经费较为紧张的慕课建设团队可以选择“录屏”方式完成慕课制作,此时具有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应当重点承担教学设计中的技术性类工作,例如课件中的动漫效果制作、交互式环节制作等环节。经费相对充裕的慕课建设团队可以请专业的视频录制公司等辅助视频录制,由于录制公司对课程本身不了解,因此课程设计中的部分技术性设计仍然需要团队中的教师辅助完成。

3.2 高等院校加大慕课建设经费投入

慕课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例如课程视频录制、课程制作费用、教师团队各项劳务支出等。为鼓励教师参与慕课建设,推进教学改革,高等院校对投身慕课建设的教师团队给予经费了支持。然而,与慕课建设的高投入相比,高等院校的经费支持稍显不足。因此,慕课前期工作扎实,后期制作因经费不足草草结束等现象频频出现。这严重影响了慕课课程质量。

慕课建设是一个工程类项目,凝聚了教师团队的心血,也是提升高校院校声誉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大慕课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保障在建的慕课得以高质量的完成。

3.3 强化慕课建设评价,保障慕课课程质量

慕课课程是否受欢迎、慕课建设是否有成效,这是推广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问题。课程评价是衡量慕课建设效果、激励教师高质量完成慕课建设有力的外部手段之一。因此,推广慕课建设的高等院校应当构建慕课建设评价体系,做好慕课课程建设验收工作,追踪课程上线后的反馈。

慕课课程的评价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注册学生在学习每一个视频后进行留言或评分,也可以是学生在W习整个课程后综合打分,还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供学生评价。慕课是信息技术和课程讲授的综合产物。因此,评价的指标应该包括对慕课所依托平台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两方面。其中,慕课平台的评价可以从平台的学习环境、平台的素材资料等方面入手;课程本身的评价应该从课程设计、课程的视频制作情况,学生的注册和学习情况、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多方面着手。

课程评价既是对教师设计和制作慕课情况的有力监督,也是对教师工作的认定,有助于慕课课程质量的把控。

3.4 鼓励教师参与“慕课”相关培训

与传统教学相比,慕课的课程设计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且慕课建设中需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例如视频中的动漫设计、语音合成,课程中设计的交互式测试等。虽然承担慕课讲授的多为经验丰富的教师,但是在摄像机前完成课程录制,教师难免会紧张。

目前,“慕课”类培训层出不群,涉及面较广。例如,慕课课程含义和特点类的讲座培训、慕课建设的软件应用培训等等。此类培训有助于教师系统了解慕课与其他类在线课程如微课、翻转课堂等的区别,能够帮助教师认识慕课的含义和特征,有利于教师学习和掌握慕课建设方法和相关软件的使用。这对于教师参与慕课建设以及建成高质量慕课具有非常突出的帮助。因此,高等院校应积极鼓励有意愿参与慕课建设和正在承担慕课建设的教师参与“慕课课程建设”相关培训。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了十分紧迫的任务。为了实现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免费在线共享,充分发挥名师、名校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作用,于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为突破口,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革不合理的机制与制度,拉动高校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门类、各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与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将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充分展示并加以推广共享,从而带动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更加有力的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创新。但是,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对网站内容的保护问题和课程建设中的过程管理问题。目前有三种模式:(1)网站的内容是毫无保护的,且多数是不太有名的高校。进入到这种网站后,对所有内容可以毫无顾忌地下载。(2)精品课程网站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软件制作的,如天空软件。运用这些软件对精品课程的内容进行制作后,只能通过网站在线浏览课程的教学课件、教学大纲、习题、试卷等与课程相关的全部内容,但是不允许下载,或者只能下载小部分的章节。(3)有些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只能看到该学校的精品课程一览表,但要想看某一课程的具体内容,就会弹出请输入用户名、密码或请重新登录等界面,让人不得不放弃。毫无保护和过度保护对于精品课程来说都是不可取的,同时也违背了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向高等学校免费开放的要求,限制了充分发挥名师、名校和名课的教学示范与辐射推广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不同人群与目的?????,设置了不同的权限与网页,这样可以避免对网站内容的过度保护,提高开放程度,欢迎大家进行访问;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保护,使大家能够看到精品课程的内容,却不能过度下载;?同时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监管与目标管理。

2 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

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可将访问用户分为六类:网站管理员、教师、学生、特聘专家、行政监管以及其他的交流访问者。网站管理员和教师是网站的创建者、维护者,应具有较高的权力;特聘专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专家和督导者;行政监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者;学生和其他的交流访问者是网站的使用者。他们在访问网站时应给予不同的权限。

2.1 网站管理员

精品课程网站应指定一名既熟知网络技术又了解本精品课程的网站管理员,最好是精品课程建设组成员,具有较高的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技术水平,会使用网站建设与维护的相关软件,能够确保网站持续、有效地正常运行。

网站管理员在网站用户中应拥有最高权力?但无权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1)可以任意的上传、下载、删除各种文件;(2)能够管理所有登陆网站的用户,可以通过或者撤销用户的使用权限;(3)能够时常访问网站的论坛、聊天室、邮箱等,对这些与用户交互的场所进行规范管理;(4)及时发现访问者提出的问题、建议,以便安排专门教师回答问题,吸纳好的建议,优化精品课程资源;(5)及时收集各方面成员对精品课程以及教师的评价,做出回馈;(6)及时查看但没有权利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落实建议,做出反馈。

2.2?教师

教师,这里是指精品课程建设组成员和该校使用该精品课程的专业教师。专任教师一般不直接参与网站代码的编写,但他们是精品课程网站各种资料的撰写者和收集者,同时应及时回答学生、特聘专家、行政监管和访问者的问题;他们又是精品课程网站不断完善并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应赋予较高的权力。

专任教师进入该网站享有如下权力:(1)可以任意的上传、下载、删除各种文件;(2)可以访问网站的论坛、聊天室、邮箱等,跟学生以及其他教师进行交流;(3)更新、布置、批改作业;(4)随时地发现和听取学习者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回答问题。(5)及时查看但没有权利删除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

教师的积极参与,才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品课程的内容,使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杜绝课程资料和教学思想的老化;才可以避免使精品课程成为一时精品,失去了它长久存在的意义和作用。

2.3 学生

精品课程网站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不用账户和密码访问网站,也可以自愿地建立自己的账户与密码,以便保留和统计与自己名下有关的信息。学生可以访问绝大部分教学资源,例如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影视、实验指导以及实践环节的各种资料,访问公开的考试试卷及评分标准;可以在线完成作业或者在线提交作业,在线测试及考试;可以进入师生交互模块,在论坛上向老师提出问题或者在聊天室与其他同学讨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设置学生评价体系,以便学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给教师或者教材打分。学生受限的权力有:(1)无权浏览特聘专家、行政监管的留言。

2.4 特聘专家

特聘专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专家和督导者。?要使精品课程网站通过评审或者更好的完善网站,需要专家的定期参与。通过进入专家账户,可以对精品课程网站的平台、构造、版面设计、具体资料内容等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专家可以浏览网站的各个模块,例如申报材料、课程特色、教学资源、实践教学资源与案例;可以浏览师生交互以及同行交流学习模块;

特聘专家除了以网站一般访问者的身份访问网站外,还享有如下的特殊待遇:(1)建立单独的专家评审模块,专家可以在此对精品课程做出评估;(2)设置单独的专家交流留言板,以便专家发现问题时可以直接留言,开展督导工作;(3)专家可以浏览行政监管的留言。(4)专家有留言的,在网页的?专家、监管上网记录?中有?上网时间?显示,以便公开履行职责,接受监督。

2.5 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是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者。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影响着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从近几年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验收、中期检查以及浏览考察网页内容可见,无论是申报书的建设任务,还是提供的验收材料,特别是教学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都让人感到建设者对“建设”的内涵理解不足、意识缺乏、内容不精。例如:学校中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资源共享问题未能彻底解决;精品课程网站内容面向应该受益的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偏少,而大多偏向于专家评审需要的条件性指标;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还没有更广泛地发挥精品课程网络的传播功能;网站文字内容、排版格式、数学公式和错别字问题较多,与纸质的印刷排版标准相差甚远。对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从实际工作抓起,注重由现在的评审条件性指标向教学效益性指标转化,切实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工作,保证精品课程得到与时俱进地充实和完善,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行政监管除了以网站一般访问者的身份访问网站外,还享有如下的特殊待遇:(1)可以浏览特聘专家的留言,并给予答复;(2)设置单独的行政监管交流留言板,以便直接留言,执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职能;(3)行政监管有留言时,在网页的?专家、监管上网记录?中有?上网时间?显示,以便公开履行职责,接受大众监督。

2.6 交流访问者

交流访问者主要是其他高校的同行教师以及学习该课程的同学们,或一般过客。该人群可以不通过用户登录网站,课程网站入口分为?公众网?和?校园网?两大类,网站内容根据入口不同而有差异。允许?校园网?入口登录的用户?服务器通过IP地址即可筛选),可以浏览和下载大部分教学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由精品课程成员组自行决定?、大部分实践环节的资源。通过?公众网?入口登录的用户,可以进入交流访问者的论坛,以便他们提出问题或者意见;给该人群设置评价体系,在他们使用教学资源后可对其做出评价;只能下载或者浏览受限资源。

3 结束语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一门精品课程的“出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经过了制作、修改、评选、建设、更新、完善等过程的历炼才形成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同时也是凝聚了一个课题组的许多人通过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获得的精品。精品课程既不能“养在深闺无人识”,又不能“过度开放”养成某些教师的惰性,且容易被剽窃。本文讨论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的开放程度以及过程管理的问题,把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人群分为六类,每一类人群给予不同的访问权限和特殊待遇,据此可以更好地解决精品课程网站的资源保护问题,切实做好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完善工作;既避免了商业用途的恶意下载及使用,又可以在各教学院校间进行学术的交流,把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成果加以广泛推广,从而达到国家精品课课程建设的目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2003,5

[2]徐睿琛,牟占军,暴田双.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03-104.

[3]陈晓毅.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不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57-258.

[4]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O05(1):90-91.

篇12

现代物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也急剧扩大,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越来也多的社会择业人员开始选择物流行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开发共享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物流业人才缺口问题,同时也是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1 围绕产业发展明确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围绕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仓储与配送作为物流的重要节点,其发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配套能力与社会化服务的作用日益重要,应紧紧围绕F代物流产业发展,基于现代配送中心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进行课程项目化设计,首先以最小的单元形式制作课程资源素材,包括图片、文档、演示文稿、微视频等,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系统设计成为前后相关、彼此联系的课程资源;同时建设可以在线访问的学习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满足社会人员学习的需求。

2 按照课程开发规律设计资源库建设思路

以物流产业人才需求为起点,以现代配送中心岗位能力为目标,以现代配送中心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设计:

第一,企业调研,通过对地区范围内现代配送中心岗位调研,分析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目标工作岗位群;

第二步,根据调研结果,通过与合作企业研讨,归纳总结出课程主要面向的企业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应是大部分同类物流企业所共同设置的,以便于学习者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后可以选择多家企业就业,同时还需要调研出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

第三步,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设计涵盖所有知识点与技能点的项目及学习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就是学习者主要的学习内容,但应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对工作任务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适合自主学习。

第四步,针对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资源的建设与制作,在线学习资源应以视频和图片为主,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和自学,传统的文档类资源枯燥单调,且认知难度较大,不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

课程建设过程实现三转化,即:教师独立开发课程转化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虚拟”实训转化为真实项目实训;“学”、“做”分离转化为教、学、做一体。

3 围绕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

1、课程定位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现代配送中心以及生产、零售企业的仓储配送部门培养一线业务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业务主管。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现代配送中心管理岗位和作业岗位的职责和要求,能够胜任现代配送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获得从业资格证书,毕业后就可从事与仓储、配送有关的工作。

2、内容选取

以现代配送中心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内容结构,依据现代配送中心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完成仓储配送活动所需要的岗位及其岗位职责,细分出各个岗位下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每个工作任务都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以一家现代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优化为主项目,按照现代配送中心的工作过程顺序将主项目分解为四个子项目,(现代配送中心规划与布局、现代配送中心入库流程优化、现代配送中心配送流程优化、现代配送中心库存与成本控制优化),同时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的心理顺序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四个子项目下设置若干个情景化任务来支撑(共7个管理规划任务和5个作业技能任务)。将书本知识贯穿于实训任务的完成中,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

3、内容组织

课程教学按照真实的工作任务过程组织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边做边学,获得相应的实际岗位技能,课程教学与专业综合实训有机衔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按照“任务导入”――“任务分析”――“小组分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教师指导”――“任务评价”组织学习,同时加入一些素质考核的小项目,以便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4、教学模式创新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适合项目化教学,即按照企业的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学习项目及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项目化教材、任务工单、任务指导书、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配送中心作业与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进行项目目标考核、项目过程考核以及项目质量与成本考核多种考核评价指标完成课程考核评价。具体实施措施包括:

(1)采用项目小组工作法,将班级分成若干工作小组,各小组的组长即项目经理,要对每个项目的完成负责,组员对各个工作任务形成个人的解决方案提案,经理负责组员提案的比较与完善,形成最终的项目解决方案,作业技能训练中经理负责组员作业技能指导。

(2)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业式”教学法。每个项目以任务工单或作业指导书的形式发放给各工作小组,要求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业”,教师提供完成“课业”所需的教材、微视频、PPT、文档、图片、历年学生作品等课程资源供小组自主选择学习,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

(3)采用项目目标评价、过程评价、质量与成本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定的项目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对项目完成过程及项目目标完成结果进行考核。

4 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逻辑建设课程资源

资源的设计开发应该按照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进行,首先以最小的单元形式制作课程资源素材,包括图片、文档、演示文稿、微视频等,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系统设计成为前后相关、彼此联系的课程资源,主要的资源可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1、基本资源

基本资源是以课程为框架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课程的主要途径,应该包含该门课程及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的所有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同时还应以一定的载体形式展现在学习者的面前。

2、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是指除了课程以为的,跟本职业内容有关的其他资源,例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包、企业案例库、文献资料库、以及课程培训平台建设,可以作为学习者取得职业资格、工种考试、职称晋升等学习的平台。

5 政策与资金保障

1、政策与制度保障

建设学校应该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检查课程建设情况,及时请专家具体指导;制订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规划,逐级申报立项与验收,选择适合在线学习,行业需求紧迫,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课程进行建设,出台相应的课程建设政策和建设方案,保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规范性。

2、资金保障

精品资源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没有强力的资金作为保障就很难保证资源的制作质量,学校应按照严格的建设程序,选出优秀的课程和制作团队,及时给与经费支持,也可通过企业合作的形式筹措资金,保证资源制作的质量;同时学校还应积极投入资金建设在学习平台,将课程资源实现网络共享,扩大课程的影响力。

3、师资保障

学校应定期开展课程建设培训,深化课程改革,邀请国内教学改革专家举办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培训指导和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指导,;同时聘用行业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者和员工作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组建了兼职教师资源库,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组建一支现校企融合、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

4、实践教学条件保障

课程资源的制作还有赖于实训硬件环境,必须依托现代物流实训基地的先进设施设备,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制作出优质课程资源,实训基地还可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将企业引入校园,进行真实的业务运作,建设要体现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适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点。

总之,共享型专业课程资源库的开发需要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设计、优质的资源制作团队,一流的教师团队以及坚强的软硬件支持,才能真正开发出适合学习者自学的在线自主学习平台,为企业输送更多的相关专业人才。

篇13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打造一支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深刻体会和领悟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总结出十三条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

弄清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教学质量高、同行认可、学生乐学、企业赞许、社会知名、示范性强、能为其他课程提供建设借鉴作用的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2.1.加强学习,树立现代课程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1.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技术技能相对接;3.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接;4.课程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职教理念,有效实施“做学教一体”。

2.2.研究现状, 科学制订建设规划

要在充分研究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时间节点、特色和创新、实施与管理、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教材开发的要求和内容结构、网站建设方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等。

2.3.行动导向,构建实用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时要充分关注本地区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要与课程性质相匹配,要适合学习对象的特点,符合学习对象的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构的构建为例:

2.3.1.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构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模块化实用课程结构与内容。

2.3.2.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上力求体现数控、模具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性特点。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四新”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4.深化改革,编写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实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应重视开发相应的高质量系列教材。我们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认真调研、分析、归纳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知识共性、技术共性和技能共性,将其提升为学习领域,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教材内容中。

2.5.专兼结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型等组成。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研能力强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师梯队。课程负责人应是本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或者专业骨干教师。

2.6.理实一体,实施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职教特色,要坚持“理实一体”的教学法,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应用多种教学法、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7.校企合作,创设一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优良教学环境,使校内外实训基地能有效为本课程的教学服务。一方面要使校内实训基地与现代企业环境相对接,另一方面要创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8.丰富素材,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图片、视频、案例、实物、动画、现场和生产情景等,也包括相关工程技术资料、工具书(如设计手册、材料手册、工艺手册、零件手册)等。教学资源应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相结合,体现“四新”。要有助教的软件资料,也有助学的软件资料。

2.9.资源共享,创建精品课程建设网站

精品课程内容要在网站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网站的交互性要好,要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建设进程及成果,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接受社会、同行们的检验和指导。

2.10.加强管理,强化精品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科学管理

课程的开发要“规范化”。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都要按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而定。课程的实施以团队教研活动为基础,注重过程管理和常规管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多元化、过程化,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依据。

2.11.科学评价,创新精品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评价方法。技能训练类课程应从学生是否学会做事、提高技能的效果等方面评价;基础理论类课程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从学生能否应用知识为“做事”服务等方面评价;技术类课程应贯彻理实一体、掌握技术技能的达成度等方面实施评价。

2.12.交流研讨,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有计划的开展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活动;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交流功能,及时应答在线提问、质疑等内容;在本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讲座与交流活动。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学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实践,《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简介:

姓名:张萍(1964-),女

籍贯:辽宁省本溪市,2007年被无锡市教育局作为人才引进,现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教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