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课程建设规划

高校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校课程建设规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校课程建设规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65-02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一、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己任,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以及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从学生个人主观的角度来说,大学都是他们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他们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建立知识基础、塑造自我、充实自我、修正自我的重要时期。然而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大学又是一个新的起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与他们之前的经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他们进入大学后突然迷失自我,不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无法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试试方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定位,分析当前环境形势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为自己选择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设计职业发展的个人发展战略蓝图,并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主观上都反映了在高校课程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如何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一)明确两个问题:目标是什么?对象是谁?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这个课程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实现高校怎样的长远目标,这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就业工作的使命是:为20年后,清华毕业生在国家重要的地域和行业成长为杰出人才进行战略性布点。而职业生涯课程作为清华大学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这个使命,除此之外,学校举办的校园招聘、就业系列讲座、就业研究等也都是为了这个整体目标而进行的。多年来,有了这个长期使命的指引,清华大学的就业工作成绩有目共睹,而其职业生涯课程的建设成果也备受瞩目。明确了长远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也就有了方向,依据长远目标,设定具体的课程目标。如清华大学的职业指导课程的目标是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大学生活规划、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创业与商业运作的基本知识等等。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67-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Web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in colleges

Su Yan, Liang Wu

(B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Beihai, Guangxi 536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ost sufficient approaches for people to obtain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in daily lives. Therefore, the requirement for website development artisans has increased.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artisans, the measures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s "web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 in all the related major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ite planning; exchange information; research practice; database

0 引言

如今网络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息息相关。早些年,几乎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但当时,人们把焦点都放在了网站的内容上,随着现实需求的改变,人们对网站的整体布局和全方位设计的需求就越来越迫切。网站规划与设计课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计算机专业的重点课程。

1 网站的概述

网站不等同于网页,网站是指在互联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网页的集合。简要的说,网站是一种通信工具,就像公告栏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自己想要公开的信息,然后网民可以通过浏览器上网了解自己所需的信息。而网页就是网民在浏览器中浏览信息时看到的一个一个页面,每个网页实际就是一个文件。它通常由文字、表格、图片、视频等组成。网站由域名(Domain Name)、网站空间(Web Host)和网站源程序三部分构成。

2 网站的需求分析

2.1 明确目标

在网站策划过程中,网站的需求分析不容忽视。网站项目的确立是建立在广泛需求之上的,这种需求往往来自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或者是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其中客户实际需求占了绝大部分。面对网站开发拥有不同知识层面的客户,项目的负责人对用户需求的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类网站开发项目的成败。因此,如何更好地了解、分析、明确用户需求,并且能够准确、清晰地以文档形式表达给参与项目开发的每个成员,保证开发过程始终围绕满足用户需求的正确方向进行,是每个网站开发项目管理者必须考虑的。

2.2 做好市场调研

通过市场调研活动,清晰地分析相似网站的性能和运行情况可以帮助项目负责人更加清晰地构想出网站的大体架构和模样,在总结同类网站优势和缺点的同时项目开发人员可以开发出优秀的网站。市场调研的重点应该放在主要竞争对手的作品或类似网站作品的有关信息上。

2.3 做好沟通工作

通常用户提出的需求是凌乱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很多时候用户似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系统分析人员深入用户内部,多一点了解,多一点沟通。网站开发者要把网站变为可以在单位中实际应用的业务系统,就必须掌握单位的业务特征,也就是行业的特性。实际上理解用户需求的过程就是向用户学习的过程。一个项目的开发至少花40%的时间与用户不断地沟通,由此可见,相关行业的经验积累,是后续开发项目成功的基石。

2.4 需求分析文档化

在整个需求分析的过程中,文档不但可以帮助项目组成员明确项目的需求,也为以后开发过程做到现实文本形式的备忘,并且为公司日后开发项目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公司在项目开发中积累的经验财富。需求分析中需要编写的文档是整个需求分析活动的结果性文档,也是开发工程中项目成员主要可供参考的文档。

3 网站规划项目开发实例

3.1 系统的功能需求

一个基本的BBS论坛,可以大致分为以下流程:会员登录进入论坛(一般为游客,有时还要注册为会员),就某个话题(帖字的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发帖功能新的话题;通过回帖功能回复已有的话题;通过搜索功能查找已有的话题。管理员通过管理功能创建、编辑、删除论坛的版块,管理注册的会员,管理帖子。根据以上情况设置几个功能模块:①会员注册;②发表帖子;③帖子查询;④会员管理;⑤论坛分类管理;⑥帖子管理。

3.2 页面设计

通过分析页面设计系统进行交互的一组页面,BBS论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页面:会员登录页面、会员注册页面、发新帖页面、帖子浏览页面、回复帖子页面、会员管理页面、搜索页面、用户信息修改页面。

⑴ 登录页面设计:登录页面提供会员名与口令输入的功能,当提交输入的会员名与口令后则进行会员验证,也可取消所输入的会员信息。

⑵ 注册页面设计:没有会员账号的会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添加会员信息,添加成功后便可登录论坛,使用会员功能。

⑶ 发帖页面设计:发帖页面可以发新帖,已注册的会员在登录后,可以在相应的论坛中发表或转载文章,发表成功后,其他会员便可以在相应的论坛中看到这篇帖子,并可以对其进行回复等操作。

⑷ 浏览帖子页面设计:会员登录后,便可进入个人所喜欢的板块浏览帖子。

⑸ 回复帖子页面设计:会员在发表帖子后,便可查看相关文章,并可以在文章中对已发表的帖子进行回复。

⑹ 会员管理页面设计: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对会员进行管理,对一些不合法的会员可以修改或者删除其资料。

⑺ 会员信息修改页面设计:已注册的会员在登录后,可以通过此模块对会员的基本资料、联系方式、密码等资料进行修改。

4 数据库的设计

在BBS论坛中,涉及会员登录、会员注册、发新帖、浏览帖子、回复帖子、会员信息修改、会员管理等信息,在该系统中首先在SQL Server2000中创建一个名为form数据库,在form数据库中创建两个表来保存相应的信息。

⑴ 文章信息表:存放会员所发表的文章信息,包括回复信息。而在数据库的设计中主要问题是鉴别帖子信息和回复信息。

⑵ 会员信息表:存放的是会员登录时所需要或者记录会员的基本信息,包含如会员名、密码、会员权限等。会员基本信息表主要是记录会员最常用的一些信息。

5 程序实现

5.1 会员注册页面效果

会员注册页面效果如图1所示。

页面代码:

图2 管理页面显示效果

6 结束语

“网站规划与设计”作为对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重点课程,我们探讨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课程设计,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在我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小组的努力下,学生迅速完成了蜕变,从以前只会书本的照葫芦画瓢,变成了能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精英,适应了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凤玲,秦毅.网站规划与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兵义.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 尹强飞.网站规划建设与安全管理[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篇3

一、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现状及课程建设研究意义

自1999年进行大面积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就已成为热门话题。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供大于求才会出现剩余。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难道是人才过剩了?事实表明,在我国的就业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争夺愈演愈烈,为什么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择业观念、职业定位不适应市场需求,市场不接纳,造成了一方面社会求才若渴、另一方面人才闲置浪费这样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大学生因为教育成本较高,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十分盲目。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学校承担的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历了生涯认识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在一般情况下,经过上述五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进人大学之前,青年们已经很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根本没有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一项从零起步的工作。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并作为必修课开设。目前很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性地建立自己的课程规划体系,作为起步探索阶段,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据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5%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

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各种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何开展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其就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解决高职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学生自觉转变就业意识,准确自身定位来适应社会外,高职院校也应该创造条件,系统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念,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加强个人特征评价、择业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导向、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就业。

二、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要比职业选择更广,不仅仅涵盖了职业之前的活动和教育训练,还包括了职业之后的活动。

根据目前学者们普遍看法总结,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实施活动之前要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规划、组织和实施。

2 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 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人员团队建设。

1 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实施人员团队的构成包括三级层次。一级梯队由中高层管理者组成。高职院校要想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取得实效成果,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中高层管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学习。管理层属于队伍的最高梯队可以避免产生两种现象:一是由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应付这项工作,不在行为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需要的各项相关资源进行投入:包括各项制度、人员配置、经费投入、课程定性、课时安排、配套硬件设施等。而这些是顺利开展并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二是虽然思想上重视,却由于对生涯规划未深入了解而偏离了课程本身的初衷,以短期目标取代了长期规划,结果事倍功半。而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职能部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因此感觉力不从心。

二级梯队由就业工作职能部门成员组成。就业工作部门是具体规划实施的职能部门,部门成员是指导体系的核心成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些院校是属于学生处下属部门,随着整个社会对就业工作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学院将就业部门单列为就业指导处,并成立就业指导中心。

三级梯队由学生工作线基层教育者组成。具体包括各院系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属于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级梯队,对每位学生了解比较深入,具体实施工作有相当的优势,一是可以充分获得学生的信任感,二是由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能更好地实施生涯规划理论。

2 团队的养成。团队框架搭建后首先要培养,采用培训和内外部交流是可行性较强的做法,效果比较明显。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有3种公认的有较好反馈效果的培训:一是职业指导师的培训(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鉴定并颁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属于普及性培训。二是北森公司的TTT训,获取资格后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职业咨询活动。三是GCDF培训。又称为全球职业规划师,是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推广的一个全球性的认证体系,专门用来培养专注在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咨询领域的专业人员。

团队建设中需要尤其注意的一点是队伍的稳定性。一般而言,经过一届(3年)学生的指导实践,会获得经验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如果队伍流动性高,经验的获得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会有很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那么,为了稳定团队也需要有一定的激励制度。

(二)职业规划课程组织方式。

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具有多样性及系统性,多样性为可采用课堂教学、讲座、拓展、社会实践、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实现了横向的广度;系统性为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规划课程,实现了纵向的深度。

1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常规化教学方式。既可采用大班化教学。又可采用小班化教学,在资源能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小班化教学取得的效果更好。

2 讲座作为一种补充教学方式,可以多聘请社会专家开设,这样能够获得最新的咨询,开阔学生视野。如果能够和企业专家加强合作,更为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及换位思考搭建了平台。

3 一对一咨询一般以咨询工作室方式开展,固定时间和地点。实行值班制度,若提供独身定制式职业发展咨询,能够更好地对集体教学起到补充作用。

(三)授课内容体系设计。

1 课程理论基础。主要有三种:一是帕森斯的“结构取向”理论:二是霍兰德的“类型学”理论;三是舒伯的“过程取向”理论及生涯彩虹理论。

2 高职院校开展生涯规划教学的30课时内容分布可以依据帕森斯的三阶段理论分别在三个年级中逐级开展,三阶段理论是一个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涯问题和进行职业决策的合乎逻辑而理智的办法。帕森斯的著作《职业选择》界定了明智的生涯选择的三个步骤:

(1)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观、目标、背景和资源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估。于大一阶段(入学阶段)开设,配合始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测评。(朗途职业生涯测评系统)

(2)针对学校、业余陪训、就业和各种职业,考察所有可供选择的机会和社会环境。大二阶段开展,以讲座开展、拓展训练和社会实践形式开展。

(3)鉴于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仔细推断和做最佳选择和匹配。大三阶段开展,配合信息收集、简历制作、面试等应聘技能传授开展。

(四)教学方式。

职业规划课程主要不是为了传授知识,因此更强调体验式教学,采用工作坊的方式通过职业测评、问卷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趣味游戏、社会调查、网络信息搜集、提问互动与课后作业、教师讲授等多种形式彼此穿插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考核方式及效果反馈追踪。

考核采用编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制作个人简历、个人创业计划书三个项目作业形式来进行。效果反馈采用跟踪调查(纵向职业生涯规划效果跟踪)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

[2]王晓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7,(6).

篇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了解就业市场,进行职业定位,克服就业难,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工程系为例,就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1.职业生涯规划及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某项职业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的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

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从全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得还很不够。在我国的高校中,7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大部分学生对企业规划了解非常肤浅,真正能做出实际规划的学生不到10%。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也学会了不少专业技能,但是拥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见得就满足了单位的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种种难题,比如社交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择业观念不合理等等也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不好就业。再联想到我国如今的就业形势,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帮助他们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扬长避短,发挥职业竞争力;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加快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使事业成功最大化。

3.现代农业工程系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3.1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调查

通过调查,新生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且只有36.5%的同学对自己未来三到五年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因此,需要加强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50%以上的同学对基本就业程序不了解,而对于这些疑惑,只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能够自己解决,这就为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加强对新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相关内容的教育,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切实需要,从而帮助同学们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赢得更多精彩。

3.2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为了帮助我系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从更深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学院要求精神,结合我系实际情况,举办了我系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赛主题: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我系在校大学生2011级、2012级自愿参赛,2013级全部参加,参赛面2011级、2012级20%,2013级达到100%。比赛历时半年,经过参加培训、报名、个人职业规划设计书初选、复选、决赛等环节,共有102名学生获奖,12名同学获得“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通过参赛,同学们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明确了自己大学三年的努力目标,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收到良好效果。

4.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建议

4.1大力宣传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企业用人观念。我们必须通过理论、舆论等宣传国家现状与社会需求,对高职高专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使社会接纳高职高专毕业生。从而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2成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做到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全方位的服务。应经常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作大量深入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与各专业相关的行业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详细了解生产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论证,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设置专业和课程,做到专业能上能下,能大能小,有需就上,无需就下。

4.3认真贯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一是要搞好教学基础建设,即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培训基地建设;二是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定有关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治学,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三是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真正提高办学质量。

篇5

一、课程建设基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于2006年最早开设了宠物类专业,于2008年针对宠物医学专业开设了《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并编写了校本特色教材,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2年行校合作编写了《小动物影像技术》项目化教材,2013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之一,2014年该教材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全国农业职业教育优秀教材”项目资助。该课程目前拥有“双师型”教师3人,以校内实训基地宠物医院为实训场地,开展实训教学,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源。

二、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规划对课程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本课程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体现培养掌握影像技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小?游镉跋窦际酢房纬探ㄉ枰?综合师资队伍、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设施等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做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3.《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集教学名师、校企合作教材、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要重点体现先进、适用、够用,即内容紧跟现代宠物影像技术发展,知识与技能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并在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力争早日申报建设成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并建设成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三、课程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将《小动物影像技术》建设成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能充分体现高职特色、课程特点,体现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性课程。

具体计划:在2010年院级《小动物影像技术》精品课程与2012―2013建设的《小动物影像技术》网络学习平台基础上,于2015―2017年在宠物医学专业开展《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网络辅助创新教学实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并于2017―2019年申报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并按要求建设。

四、课程建设内容

《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建设一流的教师团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并在课程创新教学实践与申报在线开放课程的过程中,注重以下六方面的内涵建设。

1.教师队伍方面:打造课程团队,逐步形成一支以课程带头人负责的,教学水平高,人员稳定,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在现有3名教师的基础上增加了2人,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知名宠物医院影像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激励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

预期目标:课程教师团队成员7人,校内教师5人,校外2人。其中高级职称3名,中级职称2名,兼职教师2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

2.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与适用性,保证够用、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不断增加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的最新成果,紧跟宠物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适时增加彩超、CT、MRI等影像技术的教学内容。

预期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涵盖普通X线技术、CR技术、DR技术、CT诊断技术、MRI技术、B超技术、彩超技术等符合企业单位需求的影像技术。

3.教学方法方面: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应尽可能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相关的课程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电子教案、习题库、案例资源、实验指导书、技能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参考文献目录、X线图片资源、B超声像图病例资源等全部上传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并完全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带动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预期目标:建设资源丰富的《小动物影像技术》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并以此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

4.教材建设方面: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校企合作编写的国家示范建设成果《小动物影像技术》教材,经过几年的使用基本上能够满足宠物医学专业宠物影像技术学习的需求,但随着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宠物医院引进了CT、MRI等影像技术,因此教材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加心超、CT、MRI等相关技术的内容。

预期建设目标:2017―2019年申报并立项建成农业部“十三五”立体化教材,建设后的教材涵盖X线、超声、CT与MRI四大影像技术。

5.教学设施与实训场地方面:高度重视校内X线实训室、B超实训室、校教学宠物医院MRI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从而体现影像技术课程的特色和水平。

预期目标:2017―2019年在学校所在市区建设校外实训基地2个,校内X线实训基地1个,校内B超实训基地1个,校内MRI诊断中心1个。建成后的X线实训室拥有移动式X线机1台,动物DR1台;B超实训室拥有彩超1台,黑白B超5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宠物医院拥有宠物核磁共振仪(MRI)1台,总投入计250万元。

6.教学管理方面: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通过《小动物影像技术》核心课程建设,优化现有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评教、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学督导、同行专家对课程的教与学过程的评价机制与制度,促使《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不断深入的向前发展。

预期目标:形成完备的教学管理与课程评价制度与机制文件。

五、课程建设实施

1.实施保障措施。成立《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建设小组,制订《小动物影像技术》课程整体建设实施方案。分解实施任务,责任到人,并制定奖惩措施,调动相关教师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篇6

作者简介:黄琪(1974-),女,上海济光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E-mail)。

摘要:高职教育以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其教学特点与本科不同,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也有所区别。文章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为例,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导向,以适度创新能力培养为支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为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践技能;适度创新能力;居住小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72-04

一、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背景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主要是建筑师助理。建筑师助理应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具备建筑识图与制图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方案综合设计能力、建筑方案的理解与深化能力、施工图制图能力、建筑方案的综合表达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其中核心技能―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由二年级开设的专业设计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来承担。但是目前这些核心主干课程像建筑历史、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法规等均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除了正确制图与识图外,学生在方案理解、规范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和巩固,方案设计能力、施工图制作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技能尤其需要强化,否则无法具备三年级毕业设计所要求的建筑方案综合表达能力。 继一年级基础专业课程之后开设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正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如何凸显高职特色以区别于本科?如何达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建筑与规划相结合的优势?如何做好二年级建筑专业教学体系与三年级毕业设计课程的顺利衔接?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教学理念的改革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作为二年级专业教学的核心主干课程,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将二年级专业课程所培养的核心技能综合应用于居住小区规划方案中,强化、巩固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为全面整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见图1)。居住小区规划作为目前最普遍的设计项目类型,绝大多数中小型建筑设计公司都会有所接触,而高职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会进入此类设计企业,因此,居住小区规划所涉及的设计方法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同时,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从整体入手,搭建道路骨架,进而完成总体布局,其后进行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对学生由二年级单体建筑设计核心技能的培养,转入三年级从整体入手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见,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图1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与二年级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理念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结合高职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生源状况,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以 “因岗施教、因材施教、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首先在课程教学理念上,因岗施教,即以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材施教,即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与理论课不同,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专业设计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但两者也有区别,本科层次的设计课重在培养学生对较大范围的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综合分析和规划设计的处理能力[1] ,以及规划方案的构思与空间结构形态创新的能力,高职的设计课程更多的是因岗施教,如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案表达等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技能训练,以满足建筑师助理辅助、深化与完成主创建筑师方案的岗位需求。但是,高职教育毕竟有别于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尤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言,即便是绘图员,也不能完全缺失创新意识。高职教育的因材施教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使学生从业之后不仅能完成相关技能操作,还能以自身的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教学指导思想,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岗位所需技能,分为居住小区规划基础知识、居住小区规划案例抄绘与分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以及方案综合表达四个部分。根据学生学习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状况与技能掌握程度,设置不同技能的训练环节,从理论学习到操作层面层层递进,每个教学单元都以真实案例为载体来讲解相关知识(见图2)。如以真实案例讲解居住小区规划四大基础知识点:功能布局、道路设计、景观设计、技术经济指标;以真实案例进行抄绘与分析;以真实工程项目作为居住小区规划的模拟题目;以设计院真实成果文本样式作为方案综合表达要求的标准参照。为了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该课程立足高职特色,每个教学单元均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就业特点进行创新性设计: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不像本科教育进行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与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而是把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间放在与小区方案规划设计知识直接相关的四大基础知识点上;第二单元专门安排针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图画法技能训练;第三单元主要强调方案的合理性与技术性,而本科教育的方案构思则重在独特创新性与多方案的比较性;第四单元的方案综合表达技能训练,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图纸表达的手绘创新能力,而高职教育则把总学时的一半时间安排在多种计算机软件技能的训练上,因为计算机操作技能对高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把灵活运用各种软件与图面表达结合起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需要重点强化的技能,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能力的训练则自始至终贯穿于四个教学单元,进行反复训练。

图2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框架 这种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来组织整个教学模块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每个技能训练单元又包括“技能知识点讲解、技能训练目标与内容、技能评分、单元小结”等环节,通过“一个单元教学、一个课题训练、一个技能掌握”的方式确保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该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每个技能单元的难易程度设置计分权重,在期末叠加评定学期总成绩,以改变以往笼统的计分方式 (见图3)。

图3 考核方式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本科教育重原理的教学方式不同,高职教育重视实地踏勘与案例调研,强调工学结合,实践中采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借助不断完善的教学信息化平台[1],在教学方法上逐渐形成“单元式教学”、“企业进课堂”、“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座”等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其中真实案例讲解、纠错式案例抄绘与分析等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别于本科学生,需要不断重复、巩固与强化才能消化和掌握知识,因此对该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可利用直观的3维动画视频展示,并采用知识点循环巩固的单元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在案例抄绘单元教学中采用“纠错法”, 即针对案例中存在的表达错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深入领会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方法与表达技巧。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建筑专业学生电脑使用的熟练程度尤为关注,为此,在方案综合表达单元安排Photoshop(总图渲染)、Illustrator(分析图绘制)、Sketch up(模型构建)、In design(图纸排版)等软件使用的训练环节,由专业教师结合案例教授软件操作技巧。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升就业竞争力,该课程教学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时,还积极探索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学生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评选,鼓励学生通过动画技术真实展现个人小区规划方案,优胜者的方案将留作教学视频,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相关动画软件的热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建筑单体作品的机会(见图4),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图4 学生方案综合表达案例 五、结语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作为专门针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二年级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小型建筑设计原理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的统筹应用,也是多种计算机绘图技术在成果表达上的综合实践训练。对居住小区规划类知识的学习,及其从整体到单体设计方法的训练,将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如何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更好地发挥该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静,李佳艺. 拓展・创新・互动――建筑学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2003建筑教育国际论坛[D] .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80.

Residential planning cour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echnology specialty

HUANG Qi, SONG Wenjun

篇7

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和探索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教学质量的保证既涉及教师和学生、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教学评价标准等要素,又涉及教学实施、质量监控、评价反馈等过程,已有研究成果多从要素或过程角度构建系统[1,2],或偏重要素建设,或偏重监控、评价等过程。但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践效果不理想。本文从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出发,在分析课程对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基于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课程是培养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只有保证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保证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课程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教学质量链条的起点[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国外特别是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就是围绕课程开展的[4,5]。

课程建设是指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特点,通过合理配置与培养课程教学团队、合理设计和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或建设教材及相关资料、运用先进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一系列建设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为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围绕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还包括一系列政策、制度、监控评价和教学条件等保障支撑过程和要素。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提高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行之有效的制度对教学主体的行为进行激励约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其次,课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条件支撑。包括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践教学基地、网络教学条件等。

最后,为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控评价系统。包括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教、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课程建设的质量、教学效果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课程建设系统、监控评价系统、激励约束系统和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二、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为保证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本文引入PDCA循环理念构建体系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做好课程建设规划为起点,以课程教学质量为基本控制单元,通过教学过程实现课程建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质量监控和评价,并将监控评价结果反馈于课程建设规划,形成闭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而为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教学工作各方的监督激励,必须辅以政策导向和制度监督激励机制以及相应的条件建设。

因此,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要以“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教学(Do)-监控评估(Check)-反馈处理(Action)”(PDCA)为主线,以政策导向、制度监督激励、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和支撑。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具体而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建设规划(Plan)。课程建设规划是课程建设的纲领,是对课程建设措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团队、课程资源、课程考核等方面做出的全面规划。具体来讲,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和特点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和结构安排,进而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建设计划。

2.课程教学(Do)。课程教学是课程建设内容的实施过程,是教学质量形成的“第一现场”,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证课程建设的内容得以完美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课程建设内容或教学过程。

篇8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失效分析》课程建设项目(编号:k20130500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20-01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院校办学水平的基础性工程。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要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新的亮点,各高校今年来也加大了课程建设的力度。材料失效分析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好该门课程,影响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且这门课是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基础。该门课程现在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建设课程,在该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材料失效分析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在设计、生产、使用与维修上技术的改进,使产品的可靠性日益提高。但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越高,技术愈密集,一旦出现失效造成的损失就愈严重。绝大多数条件下,失效是由于构成零件的材料的损伤和变质引起的。也就是说材料在使用条件下性能发生了变化,不再能适应使用的要求。因此,要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安全性、可靠性,正确地选择材料,采用合理的工艺制度保证材料的微观结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所需要的使用性能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契合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宗旨,我院根据国家本科生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于2010年新设置了《材料失效分析》这门学科基础选修课。我们根据教材同时适当参考了其它教科书上的内容,引入较多的工程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本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验指导书,多媒体教学课件等都有待完善;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需进一步改进。《材料失效分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好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是推动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何很好的对课程建设进行规划,如:课程建设的背景与目标;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课程建设的计划进度,上网计划等,是推动课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失效分析》是材料科学专业的特色选修课程,在该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失效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因此在教学上以失效分析基本概念为基础,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和科研案例提升学生对失效分析的兴趣和理解,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建设总体规划目标为: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修订完善课程相关资料;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加强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撑点,更是学校发展与壮大的组织保证和源动力。参与本课程建设的老师由分别从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组织结构分析的教师组成。主讲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在四年以上,要求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搞好本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站稳讲台;课程建设负责人应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多名中青年教师承担本课程相关的课堂教学工作;经常组织开展教学队伍的集体活动,如: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期集中一次进行全面的听课、评课,对每节课作出评估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每学年都派出一名青年教师参加全校性的“青年教学明星”的评比,选出典型,引进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整体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教学队伍的科研活动也要涉及与材料失效分析有着密切联系的领域,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为提高教学质量多开展一些教学改革项目。课题负责人及相关骨干青年教师应积极解决实施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该课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时代在变迁,知识在更新,教育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对学生一生有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观念,搞好自身素质的学习和提高。

四、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

1.《材料失效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分析。课程上讲课速度要适中,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并及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对所讲内容进行很好地复习。在课堂上要讲清思路、突出重点,把握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节奏,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和答疑,帮助学生进行各章节总结,了解章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培养自主学习的基本素质。

2.适当采取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或在讲课中穿插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与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互动,做到很好的控班。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和实际生产和平时生活有关的失效现象,诱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除课堂问答外,还安排课下讨论等,改变学生学习就是单纯听课的想法,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以致用。

3.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谈,适当的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等新的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形式上,实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时刻关注大多数学生的表情,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问题的理解程度。课前或课下给学生答疑,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促进老师的进一步教学。

通此次课程建设,探索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使本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提升对所学课堂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艳香. 陶瓷工艺学重点课程建设探讨[J]. 中国轻工教育, 2007(3)

[2]吴湘. 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

篇9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一、体育课程功能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留学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尚不能明确地知道体育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具体作用和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不是很明晰。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体育课程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会造成体育课程建设的无序与混乱,同时,也会使课程目标与留学生体育学习现实需要脱节,很难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

1.2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调,主要体现在:一、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武术套路(包括长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导引)、散打术以及气功为主,并没有过多地将时尚体育内容设置其中,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留学生对多元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留学生课余体育内容主要以体育欣赏、现代舞蹈、体育艺术等为主。而现实中来自五湖四海,对体育文化有不同层次需求的留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他们既有体育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有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单调的体育课程内容既不能有效满足留学生体育实践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倦。

1.3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缺乏

体育课程管理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育课程管理会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我国高校留学生分布很不均衡,一些高校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差异较大,这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带来难度。我国一些高校暴露出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规范,体育课程教学监管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不到位。

1.4留学生体育课程发展指向不明

我国每年有约30万左右的来华留学生要接受体育课程的学习。这对于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如何通过体育课程建设,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接受和传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挑战在于如何建设留学生体育课程,满足庞大留学生群体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既要把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同时还要顺应国际教育的新潮流。当前,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思路不明确,主要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课程开设内容,观念陈旧、视野不够宽广,缺乏前瞻性和全球化视野,不适合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多样性发展。

2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困惑

2.1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的差异化不好体现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高体能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让他们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和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有相似的地方,但因学生的地域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体育课程目标也应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相似的体育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其身心以及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其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还应包括加深对中国体育文化的了解,从而使身心得到陶冶,促进地域以及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但是,这些差异化的体育课程目标如何体现并具体实施?是当前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困惑。

2.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不好把握

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合理性不好把握,主要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留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现实中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学习锻炼需求会有一定的差距。调查显示:就留学生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调研,留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不仅仅是我国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他们还对国际流行的体育时尚项目感兴趣,比如:棒球、垒球、飞盘、橄榄球等项目。如此以来,丰富的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不应局限在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每个接受留学生的高校体育教育条件不同,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要合理把握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就比较困难。

2.3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不好确定

我国高校留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体质差异较大,各自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十分广泛。在这样的前提下构建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困难较大。主要体现在:是以体育学习过程评价为主?还是以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为主?或者是二者的结合。是以定性评价为主?还是以定量评价为主?这些评价方式如何体现尊重留学生的体质差异、文化差异等。西方国家体育教学倡导的是自由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而我国体育教学则是“填鸭式”教学,在规定的框架和模式下开展。基于此,更不好构建科学合理的留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3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3.1明确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的以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切实增强他们的体质水平,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留学生传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使他们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体育文化,使体育课程成为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体育教师组织留学生参与各种运动项目体育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留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留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生活方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要树立以学生参与性、锻炼过程为主,以运动技术、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愉悦留学生的身心、丰富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文化交流、促进留学生心理健康。

3.2完善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就是要以纲要形式编写留学生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并以指导性文件形式规范和约束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各高校应编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留学生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及基本任务。各高校要制定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计划,确定体育课程授课对象和课程内容。例如: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确定、学制和学时安排等。体育课的类型要明确,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要构建留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在课程考试内容、学习成绩评定计算方法方面,要有具体措施并具有可操作性。要认真选编体育教学内容,吸收体育学科领域新知识,及时补充、更新教材内容,选择正规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留学生体育教材。

3.3不断丰富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设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课程内容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内容的竞技性与健身性相结合、内容的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体育课程内容只有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才能满足留学生多元化的体育学习需求。因此,新时期,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就是要不断创新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首先,从广大留学生的体育兴趣出发,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内容。内容设置主要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兼顾考虑流行体育项目。其次,要为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体育课内容“菜单”。比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类;时尚体育项目类;身体素质拓展项目类等,让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自由选择。最后,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体质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地域学生的多元化体育学习需求。

篇10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003年,国家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上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从国家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已经将近九年。九年来,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地域差距仍然很大。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公示名单为例,本科类精品课程共计442项,其中北京高校申报精品课程48项,上海高校申报精品课程21项,天津高校申报精品课程13项,三地共计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82项,占全国总数的18.6%。从全国范围来看,精品课程申报高校多集中在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中东部发达地区,约占申报院校的70%,而这些高校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数量又占到全国申报数量的90%,但广西、贵州、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申报精品课程的总数量还不到10%。

虽然这只是2010年本科类高校的数据,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见,全国精品课程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种地区差异趋势。广西、贵州等传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2.特色化不足,课程同质化现象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教育方面,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根据当地民族特点,走特色化道路,这样能够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然而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却放弃了自身特色,盲目向发达地区高校看齐,与其“硬拼”,陷入“长处不长,短处更短”的窘境,而且造成全国精品课程建设严重同质化现象。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项目中,约31%的项目存在课程选择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理工科项目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云南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了有特色的“基础泰语”精品课程。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谓凤毛麟角。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凌乱。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数量上有一定发展,但是从其教学手段上来看,几乎没有进步。绝大部分课程教授只是采用录制教学视频来实现,仍然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单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将传统教学方法的展示地点由教室换成网络而已,无法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也无法体现现代教学模式中追求的开放、互动、发展的理念。

虽然大部分精品课程都努力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纷纷加入视频、PPT、动画演示、教学大纲、实验安排等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基本处于分散状态,相互之间没有太大关联,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将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有机整体,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堆砌现象。

4.后续管理不足,利用率低。

目前,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只着重于申报和创建,创建成功后很少关注后续运转和维护工作。以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情况为例,2003―2009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各本科学校(含网络学院)的2220门课程网站中,能随时正常打开课程首页的网站只有30%,完全无法打开的网站占到21%,剩下的网站处于能够断断续续打开的不稳定状态。而且,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很少进行资源更新,以2008年以来获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审批通过的课程网站为例,约有32%的网站从不更新。这些情况使精品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师生不能顺利地从精品课程网站上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无法培养师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同感,从而导致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率不高。

二、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国家提出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问题。

一方面,很多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本质认识不足,过于专注于课堂教育,将精品课程建设当作政绩工作来完成,没有看到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特点,认为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教师在制作精品课程的时候,也常常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注重于“讲授”,忽视了与听课者的互动,造成教师单方面灌输,听课者被动接受的现象。

2.规划问题。

高校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整体规划的时候,往往没有结合自身情况,习惯沿用别人的套路,在课程内容选择、建设模式等方面大量雷同。而且“短视”现象严重,规划没有注重精品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只制定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运行的计划,更没有考虑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

3.机制问题。

没有清晰有效的奖罚机制,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建设的教师和相关人员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精品课程建设被当成一件“额外”的工作,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高校的行政命令来促使其完成。任务完成后,相关人员也没有积极主动更新维护,其运行效果可想而知。

4.师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师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客观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术水平上的差距导致这些地区的高校在精品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无法保证精品课程的学术前沿地位。

5.技术问题。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形成团队,教师除了授课内容外还需要考虑网站的构建等问题,严重分散了主讲教师的注意力。部分高校在网站构建上采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一来,教师就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由于理解差异等原因,技术人员也不一定能彻底实现教师的预先构想,从而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并且不方便教师进行课程网站的更新维护。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状况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以下途径能够解决问题。

1.转变思想观念。

各高校首先要认识到国家提倡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原因――“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要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课堂教学附属提升到教改新方向的高度,才能从思想上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同时,还要努力改变建设规划过程中的“短视”现象,以发展的眼光指导整个建设过程,从而使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可以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听课者从教学关系中的被动方转变为主动方,增加教学双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听课者的自主思考意识,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2.加大教师团队培养。

教师团队的水平直接影响精品课程的质量。在组建教师团队过程中,要同时兼顾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学术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的必要条件,教学水平是保证精品课程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各高校要把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建立由在领域内具有较高造诣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组成学术小组,由资深教师带动青年教师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教师深造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加强教师对外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地参与高校间学术研讨活动。

3.建立清晰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工作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各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精品课程激励机制,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方面来展开,使精品课程建设与参与人员的切身利益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同时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福利分配等方面也有所体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4.建立学生第二课堂。

学生是精品课程最大的使用群体,因此要鼓励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将精品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精品课程网络的特点,使各高校教学资源突破地域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品课程的作用,提高精品课程的利用率。这样也能提高精品课程在教学领域的地位,从而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

5.加强技术支持。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把大量精力浪费在数据库建立、网站建设、资源等技术问题上。建立一个功能齐备、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精品课程平台,可将教师从繁琐的技术问题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课程设计。而统一的平台可以统一各门精品课程的风格、内容和形式,使精品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精品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正视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建设机制,利用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最终实现所有教学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曙,赵坚,陈卫宏.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2).

篇11

一、引言

近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社会地位、招生和就业。“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全面启动高等院校质量工程建设,其中,精品课程和专业特色建设是重要的内容。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因此,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相关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教学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检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2008年批准为湖南省精品建设课程,经过近4年的建设与实践,课程建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特色和条件,制定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五年建设规划。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1)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进行课程教学大纲(含实践教学环节)、考试大纲的修订;

(2)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计划,特别是青年主讲教师的培养;

(3)教材建设计划;

(4)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

(5)教学科研互动、产学研结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6)健全和规范课程考核制度(包括:试题库软件开发);

(7)课程课件建设;

(8)与本课程教学相关的教学研究;

(9)课程网站建设。

三、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根据市场对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进行课程教学大纲(含实践教学环节)、考试大纲的修订,我校是原煤炭工业部在南方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我校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南方煤矿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队伍建设

制定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经过4年的培养,师资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4名主讲教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课程建设责任人周少武教授入选湖南省跨世纪人才人选,是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带头人,2009年获得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称号。目前,本课程主讲教师有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青年教师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效果显著。部分青年教师已成为学院的学术骨干,教学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五、教材建设

2000年我校与河南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联合编写了原煤炭部规划教材“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由周少武教授主持组织重新编写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课程教材――《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彰显学科专业特色,该教材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六、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综合设计能力的关键。2009年以来,利用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经费300万元,新建了“现代控制工程实验室”(见图1),该实验室的建立为本课程综合系统实验提供了所需的仪器设备和控制对象,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能开出的主要综合系统实验有:双水槽液位控制系统、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等、小型DCS系统、FC5系统等实验。学校自筹资金120万元新建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验室。目前本课程拥有专门的实验设备总值达到500多万元。

新增的本科教学实习基地有湘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湘潭钢铁有限公司、谭家山煤矿、涟邵矿务局、湘潭平安电气集团等;新增精品课程产学研基地:湖南省工矿车辆电传动工程技术中心、先进矿山装备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和湘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七、教学科研互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讲教师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引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程教学效果好,很受学生欢迎。部分学生还参与了老师的科研课题,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程设计也结合实际工程系统实例进行。

八、健全和规范课程考核制度

本课程考核由两部分构成: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2010年完成了课程试题库软件开发工作,实现教考分离。理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试题由试题库软件自动生成,试题库软件同时生成相应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情况、实验总结报告综合评分。

九、课程课件建设

篇12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篇13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所开展的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是高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础建设工作。“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是决定发展的大事”。①要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实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科学过渡,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大力推进本科专业建设,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合格的本科院校的关键,定位明确,科学发展,这是专业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现实基础 

1.1 宏观专业建设规划缺乏发展性和科学性 

为了积极提升办学的层次,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会积极申报设置新专业,在专业申报和筹备过程中,时间短、任务重、经验少,竞争大,在管理过程中与学校的总体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规划还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有的专业规划论证上还欠充分,观念和思路还不能完全跳出原有的模式与框架,整体上来说数量多,随机性大,因为资金、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原因,审批之后相应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依托的主要是原有的相近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因此专业建设不能真正有效的发展起来,没有形成自我建设和完善的机制,难以上水平、上台阶。 

1.2 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不相符合 

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院校,一级学科总数偏少,二级学科专业偏科,热门专业争相开设,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于老牌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趋同,往往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和调整,忽视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深度改革,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理论性课程多,实践性课程少,专业技能培养缺乏足量的设置。教材建设滞后,课程开发力度也不够。 

1.3 专业建设缺乏强大的软硬件支撑 

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呈现如下的特点:高学历、高级职称人才少,专任教师的比例低,难以招募真正的优秀人才,新设专业多,专业对口的教师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多保留原有的师资力量,因此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相对薄弱,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从硬件方面来说,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原有基础薄弱,实验室建设水平低,设备老化,更新缓慢,只能服务于单科性教学,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缺乏综合利用,低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 

2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定位的出发点 

2.1 专业建设定位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 

高校专业建设首先要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协同,高校专业建设往往是与学校原有的教育基础、所处地缘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紧密的联系,“定位问题与该学校在高教系统中的位置、自身的历史条件及与地方的关系有关”②同时专业建设的准确定位,对推动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发展战略的实施、办学特色的形成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都要重要的影响。 

2.2 专业建设定位有利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本之前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培养和技能培养的并重,教学内容更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与此相关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要求也就更高,然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专业建设要与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相统一,专业建设的定位结合原有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基础,把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科技进展的水平作为改造老专业的方向,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从而促进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下转第57页)(上接第35页) 

2.3 专业建设定位要符合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 

“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建设要超前发展,无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就会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专业建设要保持动态发展,要不断更新专业内容,能够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变化。 

3 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发展的主要措施 

3.1 凝聚方向、提升层次,创设具有发展性的专业整体结构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专业发展规划必不可少,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既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又与学校的办学宗旨、发展目标相一致;既与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相协调,又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在积极认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学校专业建设科学、有序地发展,科学的设置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设具有发展性的专业,把加强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本科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建设模式。 

3.2 精心设计、强化特色,优化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 

新建本科院校多数是处于地级市,在原有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地方性显著,所以这类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要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紧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的设置上,专业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③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实际和所在的地区的基础,不能盲目的求新追热,要从社会发展、地区经济、学科发展等方面去考虑,通过较为科学的思路去建立、调整、设置专业类别,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能否带动其它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运用校内外互动的开放式的专业发展决策机制,依靠自己原有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3.3 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提升专业队伍的自我建设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建设一支教学科研水平高、结构合理、专业配置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活动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首先要加大引进力度,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强院校原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选送优秀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到名校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深造;选派高级职称教师访问进修,进行合作研究;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班,在合作办学中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加强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培训与指导,在制度上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提高教师的忧患意识和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同时,要狠抓精品课程建设,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积极鼓励博士、教授参加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先进性,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世界观、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经验与方法等多种学科的结晶。④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鼓励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组织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 

 

注释 

①吴启迪.明确任务不断开创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教学,2004(8):4-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