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市场经济走向

市场经济走向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市场经济走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与国际体制接轨的新阶段,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前的竞争压力将民营企业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必须自觉地走向国际市场,以此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过剩经济的全面来临使民营企业迎来了“争夺市场”的竞争。在短缺经济时代,旺盛的市场需求曾创造出不少民营企业发家的神话,一些民营企业只凭借一两个产品驰骋市场,就可攫取高额利润迅速致富。但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程度,充裕的生产能力和不足的市场需求,完全有可能使任何一种产品在顷刻之间成为过剩的滞销品,传统市场的空隙越来越狭小,通过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去开拓新市场、占领扩张新市场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样严峻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民营企业要突破竞争重围、寻求发展空间、实现自身的二次创业,首先就必须树立“放眼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全球化发展理念,以此规划企业发展战略、找准市场定位、有效配置资源、规范内部管理。竞争的时代逼迫民营企业从更大范围内寻求增长空间。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使民营企业面对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世界。市场空间不断伸展,市场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使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边界日趋模糊,企业无论是否走出国门都意味着是站在国际市场大舞台上,面对的竞争对手都是全球性的。如果说,发展对外贸易、进行跨国投资、实行国际合作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种选择,那么在国内市场上与国际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合作,角逐市场,那也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种姿态和标志。尽管我国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相对处于规模劣势,但在一个更为自由开放的多样化市场上,民营企业只要具有技术专业化、产品特色化、层次多元化等优势,同样可以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立足之地。另外,民营企业的制度优势和生长潜能也可通过国际市场竞争得以体现。开放的世界向民营企业展示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政策环境分析:民企走向国际市场的现状

从政府促进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环境与国营企业仍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准人限制、政策性歧视等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和非国民待遇,使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相对迟缓。

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垄断及准入限制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外贸公司一统天下的格局得到根本改观。1999年,我国政府颁布了有关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外贸进口经营权的试点办法,政策禁烟终于被打破了,民营企业被允许可以自营进出口了。外贸经营权对民营企业的放开有益于民营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参与我国外贸活动,这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营造市场经济各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上主要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贸专业公司的行业垄断依旧,主要允许国有资本准入,对外资的进入已开始试点(如在上海浦东已试点设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但对于设立民营专业外贸企业,目前政策上还没有松动的迹象。这种市场准入的限制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是不公平的,从我国加入WTO、融入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来衡量,这种政策歧视是不符合国际贸易统一规则的,必须加以改革。二是民营生产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设得太高。从目前政策规定来看,赋予自营进出口权的民营企业一般要求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年进口额100万美元以上。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这样的准人条件是太高了,由此也就意味着它们仍无缘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仍必须按原有的方式和途径进出口。准入门槛过高的后果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民营企业发展外贸的内在需要,压抑了其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制度结构和相关政策歧视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助资渠道和利用国外资本的范围规模。

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发展中外合资合作,是民营企业增强规模实力、引进先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但是,长期来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是通过自筹资金或非正规融资渠道来创业、扩大生产和经营。通过国内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很低;国外资本介人民营企业的则是寥寥无几;通过国际资本市场渠道进行融资,如海外上市、发行债券的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更谈不上国外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有什么信贷业务。据国家经贸委与国际金融公司1999年对北京、温州等城市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3-4家民营企业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还没有一家被调查企业曾从国外资本市场获取资本。而有15%的企业计划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融资,有23%的企业希望跟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有11%的企业表示愿意向外国银行借钱。

造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小和利用国外资本规模不大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制度结构安排客观上不利于民营企业。现行正规的金融体系仍处于国有经济的全面垄断之下,仍具有极强的计划经济烙印,信贷投放和证券发行的选择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处于传统体制外围的民营企业是属于完全的市场经济,所以大多被排斥在现行金融体系之外,难以获取相关的融资支持,表现在国内融资上尚且如此,国外融资则更是难上加难,政策限制紧上加紧。如在B股、H股发行的企业审批和安排国外发行公司债券等方面,国有企业优先,民营企业大多受到政策歧视。

另一方面,长期来我国的外汇管制比较严格,国际资本流动受到我国政府的严格控制,民营企业利用外资条件限制较多。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从改革前严格的计划管制到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已经显示了很大的开放性,人民币在经常性收支项目方面已实现了自由兑换。但在资本项目下的货币不可兑换制对外资流入具有相当大的,表现在债务融资方面。但在资本项目下的倾向不可兑换制对外资流入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表现在债务融资方面,只能允许少数几家银行或企业,以国家的名义对外从事债务融资,这使国内企业在公司融资渠道方面受到相对多的限制,民营企业作为体制外围的经济实体,在举债方面的约束更多,一些国外金融机构和有意于推动民营企业的地方政府望而却步。允许民营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这也是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审批的条件对于大多数规模狭小的民营企业来说,具有相当多的限制力。据调查统计,目前上海市中外合资私有企业有近百家,相对于私营企业总量比例是相当低的。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民营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

选择跨国投资和进行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市场指向型的。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二是资源导向型的。为了利用比较优势,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三是技术引进型的。为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收购兼并、参股或控股国外先进技术的企业。另外,发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国际招标、开展国际租赁业务、买壳上市和BOT投资方式等,也是企业实行跨国投资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还是属于市场指向和资源导向型的,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尝试用收购兼并等对外投资的形式,介入高新技术行业,但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于以“边贸活动”为主体的小型对外投资上,民营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总体上还处于相当初级的自发阶段。这不仅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规模较小、产业发展层次偏低,而且还因为我国对民营企业发展还存有较多的限制条件,缺乏健全的鼓励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低,目前跨国投资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主要属于政府主导推进型的。为此,金融型跨国公司、技工贸结合集团,民营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适当“跟进”方式对外投资来参与国际分工的。从财政金融支持的政策措施来看,政府设立的一些对外投资基金主要面向国有大企业集团,财政税收优惠也往往从这些企业角度考虑。从扩大资本供给、拓展融资渠道来看,对外投资项目的国内外信贷、国际资本市场发行B股与债券、资本流出的外汇管制等政策措施,国有大企业都优先于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大多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信息咨询和辅助系统来看,政府有关服务部门的设立和运作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难以有效获得海外经济信息、商业咨询等服务;从风险防范和补偿系统来看,多边投资保障体系是政府为保护企业对外投资的经济利益而设立的措施,一般由政府、保险机构企业、互助基金、特定企业组成,现阶段我国政府出面建立的多边投资保护协定所覆盖的国家微乎其微,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还难以得到政府政策的有效保护。

另外,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也显得缺乏相应的政策保护环境。民营企业是民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是我国对外开放中必须加以大力扶植和鼓励发展的。但在政府的实际操作上,三资企业有享受着越国民待遇政策优惠的倾向,而民营企业则承受着非国民待遇的政策歧视,两者的反差在行业准入和税收优惠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这也是两者不公平竞争的现实,使民营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显得更为困难重重。

三、若干对策建议:民企需要怎样的政策环境

政府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则的政策环境,是民营壮大的根本制度保护,也是民营企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条件。从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来看,我国政府要集中进行的政策环境建设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放宽行业投资、市场准人范围的政策;二是逐步改变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财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落差;三是完善民营企业财产利益等方面保护的政策。具体落实到对外关系层面,可以作重点突破的政策环境建设表现为:

放宽民营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准入条件,允许发展民营外贸公司。

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来看,改变外贸进出口经营的垄断权,使所有相关工商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机会均等地都享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并将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改为注册登记制。打破外贸专业公司国有垄断格局,是我国外贸发展的趋势,也是外贸体制改革必然的选择目标,届时各种类型的企业将按照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开展对外经贸活动。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短则3-5年,长则10年以上。为此政府应利用加入WTO后的这一过渡时期,尽快提升我国民族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对付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因为外资一旦进入我国外贸经营领域,其竞争优势十分明显。放宽民营企业外贸经营权的准入条件、允许发展民营外贸公司,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进人国际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提升民族产业的结构层次,而且也有益于提高国有外贸企业的竞争意识和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另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出口配额的管理办法,完善招标制度,扩大招标范围,允许有出口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因此,政府如不利用过渡期在外贸经营上给民营企业一个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那么就会错失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良机,最终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的振兴和整个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在上认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具有相同的外贸经营权也许相对要容易些,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原有利益格局难以突破。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交易成本高、经营风险大等现实问题,这一定程度上了政策制定者的视线,以为过多赋予其外贸经营权不仅是政策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外贸经营权作为政府掌握的一块重要的侍权资源,具有为政府带来高收益的特性,政府之所以赋予国有企业是因为其资产是国有的,其利润和收益能汇入政府口袋。如果让所有企业都来分享这一权利,那么其原有的垄断收益也就会逐渐递减乃至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在体制改革卓越有成效、市场化进展加快的条件下,外贸特权还根深蒂固、不易彻底改革的根本原因。匆匆使政策操作能顺利进行,我们认为取决于三点:一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界定程度,其前提是政府机构改革落到实处,政府职能规范化;二是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的深化,其关节点是企业制度建设顺利推进;三是WTO后跨国公司角逐国内市场的力度和强度增强,其影响力可唤起人们对民族产业的关注。

加快国内外金融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允许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融资难是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生存状态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难以成气候的一个关键原因,规模小、资金短缺、投资方式单一势必造成民营企业产品开发难、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客观上反映了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存在缺陷,所以加快国内外金融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是改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信贷市场来看,国家大政策上已允许和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但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比例很低,不足三%。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化、商场化程度较高的中介服务机构和风险担保机构,为此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营风险就无法有效化解,银行从规避经营风险的角度考虑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信贷就比较谨慎。针对目前我国设立民营金融担保机构控制比较严格的现状,我们建议,政府可加快中介服务机构的民营化改造步伐,并适当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担保领域,依靠市场化运作与化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风险问题。同时在加强金融监管、整顿金融秩序的前提下,仍要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尤其可尝试加快发展民营商业银行,如通过中小商业银行的改制重组,导向民营化;还可通过“增量”发展,在体制外围新增民营银行。在此,政府只需设定规则,让各个主体在竞争中消长变化,演进,不必管得过多。

从我国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来看,政府政策长期明显偏向国有企业。改组上市、发行债券、收购兼并等筹资途径都向企业倾斜,民营企业则缺乏相应的政府支持。对此,政府应从完善证券法,规范证券上市和交易的角度,让符合上市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尽快进入主板市场。同时,加快推进二板市场建立,以便使更多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民营企业及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能与其他企业一样公平地改组上市融资,解决其企业和发展的资金供给。就开放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如发行B股、H股及有关公司债券,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应赋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以平等的权利。

篇2

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自春节后,开始陷入一种温吞水的状态。一开始市场普遍还是持乐观态度,觉得市场的萎靡不振是因为春节后大益有一段没有新品的“空窗期”所致。当时市场上弥漫的依旧是乐观情绪,茶山上传来的依旧是2014年春茶采收空前热烈,老班章、易武、南糯、冰岛、昔归等名山产区的古树茶、大树茶毛茶价格又突破历史新高等信息。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大益1401批次易武正山后,市场预期并不如之前所预料到的那么好。跟着大益2012~2013年的许多产品开始呈现降价趋势,下关、合和昌等品牌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是,与2007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崩盘相比,更多的人把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出现新茶跌价称之为市场调整。犹如股市一般,牛市过后总会经历一番调整。所以,大部分人也将2014年称之为普洱茶市场调整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诸如大益英雄骏马、1401易武等新茶价格大幅下跌,包括前面两三年的大部分明星产品如金大益、龙印、早春乔木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跌幅。同时,大益作为中国普洱茶界的龙头企业,其产生的牵连效应是巨大的,其他很多品牌的茶品也出现了下跌的态势。所以,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调整”两字可以概括的,或许用“深度调整”来形容更为合适。如果从市场大势来看,其实与2007年相比,并没有乐观太多,只是如今市场容量远远大于2007年,所以市场上的茶商、茶企、投资者没有如2007年那么如末日般的感觉。而时间进入2015年后,情况并没有好转,普洱茶成交量持续低迷,2012~2013年普洱茶市场整体火爆,导致2010~2013年的许多普洱新茶价格高企,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部分新茶比2005~2006年中生代茶还贵的情况。以2012年大益布朗为例,该茶直接价格仍然在千元左右,比许多2005~2006年的茶还贵。

反观中国经济,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下行。使得市场上再度出现“现金为王”的理念,很多人选择持有现金而不是其他。对于普洱茶商、投资者来说,情况也是如此。许多投资者在2014年4月份左右把自己手中大部分普洱茶出售换取现金,甚至部分品种的茶品因此亏本也在所不惜。

到了2015年,原本预期的经济回暖并没有出现,虽然国务院一再强调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整体稳定,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容乐观。无论是直接融资量还是职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都一直低位运行,反倒是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股市重启牛市,到了2015年6月初,上证指数达到5166点后,开始经历过山车行情,2个多月时间跌去2000多点,至今在3000点上下徘徊。

在这样一种宏观层面上,单纯的对中国普洱茶市场保持乐观态度似乎是不可行的。原因如下:

1、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影响普洱茶市场信心,使得许多茶商、投资者持币观望;

2、2012~2013年度中国普洱茶市场粗放式、野蛮式的增长使得原材料价格大涨;

3、普洱茶企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因原材料价格大涨而带来的成本增加;

4、本轮中国股市的牛市行情中,许多茶商同样把资金投入股市,而经历了两个多月的下跌,资金被套牢在股市中。

所以,基本上2015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已经是进入深度调整的模式,所以,笔者需要做的,是从中理出一些头绪,看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普洱茶市场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趋势。

产品革命

长期以来,在普洱茶市场里,不管是生产者还是茶商又或者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观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来得珍贵。在普洱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从官方记载来看,生茶早已出现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发试制成功。而从口感来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条件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熟茶来得明显,且口感上要富于变化,茶汤活泼许多。而熟茶,其研发初衷就是因为生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才能变得适口,所以熟茶就是通过人工方式,使得其在出厂之时就具备一定的发酵度,改变了生茶在新茶时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温和。因此,创造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消费。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但是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因此,陈年优质生茶的价格往往是陈年优质熟茶的一倍甚至数倍。

因此,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成生茶而非熟茶。熟茶相比生成,其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损耗都高于生茶,而市场价格上面,熟茶又低于生茶。因此,愿意使用高级原料,知名产区原料来生产熟茶的厂家并不多。很多喝普洱多年的消费者都会发现,相比生茶,要找寻到一款优质的熟茶,其难度及稀缺性远远高于寻找到一款优质生茶。

长期以来,虽然市场贵生不贵熟,厂家生产熟茶的技术也是良莠不齐,但是熟茶的快速消费属性其实依然得到众多厂家的重视。在整个云南,很多厂家如大益、龙润、润元昌等都在进行熟茶的技术研发。

以大益为例,大益目前已经研发出HEMA技术,涵盖生熟茶,并且于2013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熟茶――丹青。丹青的主打概念是轻发酵以及后期转化。根据大益官方宣传资料,丹青相比传统熟茶,在发酵度上精确控制,使得其后发酵空间较大。

就笔者看来,本轮熟茶技术革新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快速消费上面。无论生茶也好,熟茶也好,最终都是需要品饮。而熟茶如今已经脱离其设计初衷,熟茶最初就是为了快速消费而被创造出来。在广大的消费市场,熟茶也确实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存在。只是熟茶的快速消费市场相对低端,普洱茶的高端市场依旧主要集中在生茶。

如果熟茶想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厂家需要在技术研发这领域转变思路。熟茶需要从口感上进行变化,首先,看是否能够通过现代的生物科技手段来真正解决熟茶口感问题;其次,通过技术手段研发出可以模拟诸如五年陈、十年陈、十五年陈的优质陈年生茶口感的熟茶出来,然后根据模拟出来的不同年份的口感的茶来进行差异化定价。

如果这个技术研发成功,那么熟茶的高端快消市场才能说完全打开。

普洱茶市场长期以来贵生不贵熟的观念导致两个结果:1、厂家基本不愿意使用优质毛茶来生产熟茶;2、消费者认为熟茶是低端产品。

在这两个结果的导向下,一样产生了两个结果:1、市场上的优质熟茶稀缺;2、喝茶人不愿意花费高价购买熟茶。

所以,普洱生产厂家在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应该转变思路,让整个市场摒弃熟茶是低端产品的观念,同时慢慢改变贵生不贵熟的产品。幸运的是,进入2015年以来,已经有许多茶厂意识到熟茶的快消品属性,在2015年大力推广熟茶,但是具体成效如何,还要看2015年中秋―国庆这一传统茶叶热销期间的表现。

说完熟茶,再来说说生茶,由于最近两三年,高端普洱茶品牌迭出,使得市场上的天价新普洱生茶比比皆是。但问题就在于普洱茶的价值更多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因为其越陈越香的特质带来价值随时间沉淀而增长的趋势。但是,天价新茶实则是透支了其未来若干年的陈化价值。

因此,对于普洱茶企来说,重视熟茶、对新生茶合理定价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事情。盲目的出天价新茶,只会使得与市场渐行渐远。

在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会维持在低位运行的状态。目前应该说没有任何既往经验可供中国参考,唯有坚持结构调整、坚持基础工业才是出路。如果按照中国历史来看,现阶段不过是全盛来临之际的一个曲折,而通往大国崛起之路,中国依然惯性十足。

而这两年中国普洱茶市场的深度调整未必是坏事。首先,2012~2013年那种粗放式、野蛮式的增长得到了遏制;其次,茶企、茶商、投资者有机会深度盘点前面几年的所得;茶企有机会进行产品调整、渠道调整。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格兰杰检验

宏观经济是通过哪些传导机制来影响股票市场走势?这些传导机制在我国实践检验中表 现得是否有效?倘若政府不通过政策干预股票市场,而是完全依靠宏观经济自身的发展 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又有很好的联动效应?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未 来管理层干预股票市场政策的制定。本文基于非政策性传导机制的研究视角 ,通过实证分析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认识存在不少分歧。综合而言,国内 外学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正相关关系。Thorsten Beck an d Ross Levine (2002)采用动态平行数据的广义矩估计法检验了1976―1998年间40个国家的 股票市场与银行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股票市场和银行都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 响。[1](189-204)二是认为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弱相关或不相关。Binswang er(2000 )认为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进入高增长阶段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紧密关联性已经瓦解。[2](379-387)Mao, Y•J• and Wu, R•F•(2006)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在股市低 迷期时 股 指走势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含糊,采用不同宏观经济指标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 得到的结论相互抵触。[3](157-163)马进、关伟(2006)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证明我 国当前股 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存在一定的长期稳定关系,但互相影响的程度较小。[4](71-75)李冻菊(2006) 得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但反过来股票市 场的规模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5](75-80)三是认为股票 市场与宏 观经济存在负相关。Levine(1997)认为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负作用。 [6](431-439)梁琪、藤建州(2005)实证分析显示我国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相关 关系为负 ,股市中可能存在的“过度”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7](9-19)温军 、赵旭峰 (2007)则认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 ,产出的增长对股票市场具有“负的贡献”。[8](90-92)

就国内现有的研究而言,基本上是针对某个阶段我国股市走势与宏观经济二者之间关系的实 证分析,尚无从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尝试从这一 全新的研究视角,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深入剖析我国宏观经济通过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对股票市 场产生影响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现机制

根据西方理论,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实现:

(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

宏观经济增长时期(Y),上市公司的产品销量会随社会需求持续增长(Q),公司业 绩不断提升(A),从而使得公司更具有投资价值,股票也因此受到投资者的追捧(P) 。相反,倘若经济处于不断下滑的过程中(Y),上市公司的产品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 坏而出现滞销(Q),业绩会出现下降(A),股价因此下跌(P)。相应的传导机制 :

其中,Y:社会总产出,Q:公司产品销售量,A:公司业绩,P:股票价格。

(二)社会货币量

宏观经济不断繁荣的过程中(Y),国内货币供应量会随社会产品的增多而不断扩大(M );同时,在宏观经济上升的大部分时期,政府都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居民手中货币量 会不断提高(PM),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增加(MM),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N) ,资金会推动股票价格不断上升(P)。反之,经济出现衰退(Y),国内产品数量下降 ,对应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M),居民手中货币减少(PM),进入股票市场的 资金量减少(MM),对于股票的需求减弱(N),股价相应下跌(P)。传导机制如下 :

(三)投资者信心

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Y),经济环境的向好能够提升投资者对股票市场上涨的信心(F ),使得潜在投资者转化为实际投资者(R),市场人气旺盛,从而增加股票需求(N ),股价会上升(P)。相反,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阶段(Y),会影响投资者对股票市 场上涨的信心(F),投资者逐渐退出股票市场(R),减少对股票的实际需求(N) ,股价会因此下跌(P)。传导机制可表示为:

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一) 变量选择、数据分析及研究步骤

1.变量选择与数据分析。 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把反映宏观经济对股 票市场传导机制的量化指标确定为以下三个变量,并用实际GDP来反映宏观经济。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宏观经济;

(2)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EPS)――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3)股票市场成交金额(GSM)――反映社会货币量;

(4)股票市场开户人数(KHS)――反映投资者信心。

由于官方数据只给了年度GDP的现价累计值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累计值的同比增长率,所以 要根据这两个数据来推算每年的实际GDP。我们以1992年作为基期,1992年的实际GDP就是其 名义GDP,根据公布的GDP同比实际增长率依次计算出以后年度的实际累计GDP。样本空间确 定为1992―2007年,采用年度数据。

图1描绘了实际GDP和传导机制变量的走势,对GDP、EPS、GSM和KHS变量取对数值,分别用Ln GDP、LnEPS、LnGSM和LnKHS表示。对数变换的好处是其一阶差分能近似表示变量的变动率, 同时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将指数趋势转换为线性趋势。

2.研究步骤。 本文拟采用如下两个步骤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第一,利用单位 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第二,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 考察宏观经济(LnGDP)与其对股市的传导机制变量(LnEPS、LnGSM和LnKHS)之间是否存在因 果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二)实证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平稳性,具体 采用ADF(Augment ed Dickey Fuller Test)方法,最优滞后期由AIC准则确定,即选定的滞后期长度应使AIC 的值最小,以保证消除自相关和保持更大的自由度。ADF检验结果如下:

由ADF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EPS、LnGSM和LnKHS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均 是I(1)型,因此,可以考察它们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阐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LnEPS、LnGSM和LnKHS)是否有效,有必 要对LnGDP、LnEPS、LnGSM和LnKHS四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首先,检验LnGDP是否 为引起LnEPS变动的Granger原因的过程。原假设:“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 因”,对下列两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

有限制回归:LnEPSt=∑[DD(]m[]i=1[DD)]αiLnEPSt-i+εi[JY](2)

计算F统计值:F=(N-k)[SX(](ESSR-ESSUR)[]q(ESSUR)[SX)][JY](3)

其中,ESSR和ESSUR分别为有限制条件回归和无限制条件回归的残差平方和;N是观 测个数;k是无限制条件回归的估计参数个数;q是参数限制条件个数。这个统计量服从F(q , N-k)分布。根据各自的F统计值,检验系数β1,β2,…,βm是否同时显著地不为0 。若显著不为0,则拒绝“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

然后,检验LnGDP是否为引起LnGSM和LnKHS变化的原因的过程。即用LnGSM 和LnKHS分别交换 LnEPS做上述同样的回归。通过检验,得到下面关于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LnEPS、LnGSM和LnKHS)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滞后期是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来 确定。

表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零假设滞后期F统计量概率 结论 LnGDP不是引起LnEPS变化的Granger原因22.757020.11642接受H0LnEP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0.715470.51480接受H0LnGDP不是引起LnGSM变化的Granger原因23.490040.07551接受H0 LnGSM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1.090350.37669接受H0 LnGDP不是引起LnKHS变化的Granger原因23.106860.13295接受H0 LnKHS不是引起Ln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22.323030.15366接受H0

由表2可以看出,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了“LnGDP不是引起LnEPS、LnGSM和LnKH S变化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设,即宏观经济(LnGDP)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LnEPS、Ln GSM和LnKHS)均不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宏观经济没能通过传导机制有效的影 响股票市场,即在我国宏观经济对于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是失效的。

以上实证检验表明,理论上存在的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产生影响的非政策性传导机制在我国 的实际表现却是失效的。下面揭示我国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传导 机制失效的内在原因。

三、宏观经济对股票市场的传导效应失效原因剖析

(一)上市公司缺乏宏观经济代表性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成立初期的初衷是为了帮扶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因而最初上市的一些 公司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而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上市却被一推再推或干脆到国外上市 ,这也直接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上市公司业绩对于宏观经济的代表性差,不能真实的反映我 国宏观经济增长。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中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数量 较多,且亏损比例从1992―2005年成逐年增加的态势;另一方面,亏损企业长期驻留在市场 内部直接拖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1992―2001年期间在逐年 下滑;其中,2001年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只有1992年的32.46%和22.55%。虽然 从 2002年开始有所好转,但是直到2006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仍大幅落后于1992 年水平,而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十几年来8%以上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因此,上市公司 盈利能力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股票市场与银行体系的隔离阻碍股市货币量的有效增长

我国货币和准货币(M2)自1992―2007年以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 额在2006年之前一直没有明显增长,甚至在2001―2005期间成交金额还出现了明显萎缩(参 看图3)。虽然从1992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中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增加,且社会资金量也在 逐渐放大,但是股票市场的成交金额只在1996―1997、1999―2000和2006―2007三个时期 出现了阶段性增长。总体而言,我国股票市场成交金额与社会货币量背离明显,股票市场没 有分享到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货币量增加。剖析原因,我们认为社会货币量主要滞留在银行 体系内部,而流入到股票市场的货币量相对较少(参看图4)。从1992―2007年,金融机 构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与社会货币量的同期增长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出于对改革所带来的诸 多不确定性的担心,预期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消费等支出的增加,以及证券 投资观念的匮乏,使得人们更愿意将货币存入银行。同时,我国现有分业经 营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因此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长,但同期进 入股票市场的货币量却没有增加。

(三) 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者信心

虽然投资者对我们国家宏观经济增长信心十足,但是由于股票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投资者在与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博弈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影响其参与股票 市场的积极性。同时出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 券中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这也体现在一直以 来进入我国股票市场的长期资金明显不足,而股市是长期投资市场,入市资金应该以长期资 金为主。在成熟股票市场中,长期资金所占比例一般高达90%,但在我国股票市场中,长期 资金占入市资金的比例不足40%(王国刚,2005)。[9](31-37)长期资金的不足一 方面会影 响股票市场走势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短期的频繁操作会加剧股市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影响 投资者的信心。[10](95-98)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1992―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没有通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 绩、社会货币量和投资者信心三种传导机制对股票市场产生有效的影响。在我国,股票市场 与宏观经济之间还存在着阻碍传导机制发挥效应的不利因素:第一,股票市场中具有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上市公司比例较少,市场整体业绩不能代表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由于我 国现有的金融体制隔离了银行体系与股票市场,使得社会货币量一直以来滞留在银行体系内 部;并且,预期改革所带来的未来支出增加,以及缺乏一定的投资知识使得人们投资股票意 愿不强。第三,由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确性、市场监管有效性、惩处及时性以及证券中 介机构责任心的担忧,投资者对于进入股票市场仍然显得缺乏信心。

为了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发挥其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未来管理层应该努 力消除上述不利因素,恢复传导机制的作用。首先,应该积极鼓励优质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 ,在推动优质海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的同时,积极引进外国优质公司来境内上市,并大力推 进亏损公司退出机制,清除市场中已无发展能力的公司,从而提高我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 整体质量。其次,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提倡金融混业经营以促进社会资金在银行和股 市间的合理流动,拓宽股票市场货币量的进入渠道。同时,加强对公众投资理财的引导和 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理财意识,提升股票市场的参与度。最后,调整政府角色,减少政府 对股票市场的直接干预,建立和健全股票市场的规章、制度,增强股票市场的透明化、公开 化,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股票市场的监管,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稳定投资者的信 心;并且,改善股市结构,培育机构投资者,把理性投资者培养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减少 股市的投机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Thorsten Beck and Ross Levine.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of the F inancialSector and Links with Trust: Cross-Country Evidence” [J],Economic Developmen t and Cultural Change,2002(51).

[2]Binswanger,M. “Stock returns and real activity:is there still a c onnection?” [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0(10) .

[3]Mao,Y•J• and Wu,R•F•. “Does Stock Market Still Act as Signalto Changes in Re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Australia (forthcoming) ”[J],Eco nomic Papers,2006(7).

[4]马 进,关 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 06(8).

[5] 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Levine Ros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J],Jou 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71).

[7]梁 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 05(10).

[8] 温 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 ,2007(20).

[9] 王国刚.中国股票市场: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 5(4).

[10]况 欢.反身性理论与股市价格运动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9).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Macro-economy on the Stock Market in China

――An Perspective on the Non-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Ding Zhiqing1Wu Yanyan2Abstract: Theoretically, macro-economy has impact on the stoc k market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thereby creating linkage effects. I s the macro-economical impact on the stock market actu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 escription of the theory since Chinese stock marke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1990s ?Th i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non-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 e mak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macro-economic influence on the stock market (1992 -2007) in china from a new angle, and then reveal the causes.

篇4

中图分类号: TD82 文献标识码: A

朔里煤矿共生硬质高岭土矿赋存稳定,规模较大,矿石质地优良,储量丰富,具有十分优越的开采条件。矿井共伴生硬质高岭土矿产资源量为2745.47万吨,特级品614.18万吨,I极品1659.99万吨,II极品449.53万吨,III极品21.77万吨,另外尚有经济意义未定预测资源量2998.35万吨。随着矿井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开采高岭土是矿井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提出以规模化开采高岭土为主的“二次创业”,增强矿井的发展后劲。

 一、开采地质条件及回采工艺的选择

1、开采地质概况

朔里矿业公司目前所开采的SAl-25铝土工作面,位于南二采区。该面水平标高-165~-196.8m;接SAL-23工作面(已回采),下连SAL-27工作面(未准备);左邻南二采区上山,右靠南二、西三采区边界。该工作面矿层沉积稳定,结构简单,岩层倾角8~11°,平均10°,走向长度为518m,倾斜长度平均为46m。矿层厚2.6~4.18m,平均为3.39m。工作面上部矿层厚,下部矿层变薄;直接顶为深灰色块状铝质泥岩(含砂质),厚2.3~2.4m,老顶为灰~深灰色块状泥岩,厚7.0~9.15m,平均8.35m;直接底为灰白~深灰色块状铝质泥岩,厚1.01~1.94m,平均1.50m;老底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块状无层理,厚2.22m。根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该工作面显示落差在1.5m以上的断层有2条,特别是F2断层段顶板较破碎裂隙发育,易冒落,对工作面的开采影响最大。但是,其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低瓦斯,粉尘不具备爆炸性,无自然发火倾向。朔里矿从1990年代初开始进行高岭土开采,先后采用巷道掘进开采,摩擦支柱支护和单体液压支柱支护的长壁崩落法拉面回采,累计回采近45万吨,最高年产不足10万吨,取得了一定的回采经验。

 2、回采工艺的选择及确立

由于矿层比较坚硬,破岩较困难,高岭土矿层顶板有一层厚2.35m深灰色块状,富含菱铁矿鲕粒的铝质高岭岩,且不稳定。考虑到高岭土的岩性及回采质量,进行机械化开采的可能性则不大,且无法最大限度的保证铝土资源的品质。综合考虑后,最终确定采用爆破的方式进行回采。 

二、工作面设备配套选型

1、支架的设计选型 

为了提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和铝土品质,实现安全高产高效,结合以往实际生产经验和支架工作状况,对开采该面选用了ZH1800/21.5/32Z型整体顶梁组合滑移液压支架。其支架最大控顶距为3800mm,最小控顶距为3000mm,支架工作阻力1800KN,支架初撑力1227KN,支护强度0.6Mpa。 

2、运输设备选型

为提高工作面运输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系统运输能力,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和转载机选用了SGW-40T型输送机,设备转速为1470r/min,输送能力为150t/h;带式输送机选用SD-80型一部,输送能力450t/h;SDJ-150型一部,输送量630t/h。

 3、乳化液泵站选型

乳化液泵站选用两台BRW125/31.5型电泵,流量达125L/min,输出压力31.518Mpa,乳化液箱选用X10RX型,工作室容积1000L,额定工作压力31.5Mpa,气体压力7.88~22.7Mpa保证了工作面支架的支护阻力和初撑力。该工作面循环产量为326.44t,系统运输能力达1300t/h以上,为快速推进安全高产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回采方法

 1、回采方法

由于矿井铝土赋存条件基本稳定,加上该工作面平均为3.39m厚度的优质铝土,因此比较适合选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法进行开采。 

2、回采工艺

在开采铝土的过程中,根据资源的分布条件及现有的技术水平,确定选择的工艺流程为:支架护顶抵实岩壁爆破移伸缩前梁清理铝土运输支设临时挑棚支设正规支柱管理顶板移架抵车采空区自行垮落。而作业方式为:两采一准,三班作业,即两班生产,一班检修。

 3、顶板管理

该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采高、实施边放炮边管理的安全措施,并在准备放上组炮时作业人员将下组放过炮端面暴露面积大的地段及时移架护顶,或根据顶板稳定程度、端面距的大小支设临时挑棚超前支护,同时采取辅以特殊的支架支护,使得岩壁片帮、漏顶等技术难题得以有效控制。

4、两巷超前管理

由于工作面风巷受沿空留巷的影响,针对巷道压力大、顶板下沉量及两帮

片帮严重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超前工作面7—10m范围内抹帽管理措施。抹帽采用两梁四柱,在10—20m范围内采用走向挑棚支护,风巷上帮根据巷道压力显现地段重点管理,并支护每班安排专人对巷道进行维护管理。

 5、矿压观测

为掌握工作面顶板来压规律,分析回采空间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为顶板管理及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正常的安全生产,每班安设专人对工作面全部支架初撑力、最大工作阻力进行观测,有效掌握了工作面来压步距,较好的控制了顶板管理。

 四、“一通三防”瓦斯管理

 机风巷每天安排专人清理和维护,以确保其有足够的通风行人断面,满足通风行人要求。上隅角做到及时回收充填,同时利用风帐导流法消除上隅角的瓦斯及有毒有害气体。在综合防尘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工作面各个转载点设置自动喷雾装置,减少粉尘飞扬。二是爆破过程中,两巷净化水幕及上出口防尘装置要全部打开,其中风巷距工作面70m范围内要设置两道净化水幕,并安设专人定期对两巷进行洒水降尘。 

五、亟待完善解决的问题

根据朔里矿高岭土开采实际情况,选用北京城田公司生产的悬移整体支架,并针对支架情况,为尽量减少操作工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少乳化油外排,对支架加装了集中控制;为满足大采高需要,选用了双向液压支柱,使组合支架最大采高达到3.2m;对支架加装了移溜、挡矸板和防炮崩等装置;为降低立柱与顶梁连接处损坏率,对立柱与顶梁由原来的固定连接改为万向连接,以提高支架立柱的适应性,是改造后的支架更加适应高岭土开采的需要,为下一步机械化开采高岭土打下基础。 

篇5

    “西化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体制在中国建立的这一必然趋势,道德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必然被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注定要为发展与变革服务;看到了市场体制不仅将解放生产力,而且也解放和 提升人,总体上趋于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表现在市场参与的独立人格、自由与权利、竞争与效率、公平 与守规则等观念的确立;看到了西方和中国市场经济对道德、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一般要求;看到了我国政治依 附型的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对个人自由的过份约束和对生命激情的压抑,以及其对于市场伦理要求的抵触,对市 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提出了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道德教育和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化道德教育的合理 否定和超越。

    然而,“西化适应走向”对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道德教育除了直接为社会经济 规定并为经济服务,要不要有一定的独立性,从道德教育提升人的终极目的上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负面道德 影响给予适当的抑制呢?即要不要在培养追求合理利益的“经济人”基础之上,将他提升为高尚情操的“道德 人”呢?或者说,道德教育有没有超越市场经济要求的其他终极性追求呢?“西化适应走向”似乎忽视这些。 不同国家,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特殊性,无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以及儒家思 想传统的影响这些事实,主张道德教育的全盘西化,显然是行不通的。

    “传统适应走向”,同样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为市场经济服务,并应成为其精神支撑点。但认为道德教育不 是通过培养市场所需的“经济人”直接为市场经济开辟道路,而是通过以“性善”和“仁爱”为核心的教育来 提升“经济人”,为他们寻到失落的精神家园,批判和抵御现代化和市场化带来的道德滑坡等负面效应,从而 反向的、间接地完善市场经济;认为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化、市场化没有根本的冲突,象东南亚那样,只要将 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加以合理的转换,同样可以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精神支柱。因此,主张在传统的视野里 重建当今的道德教育模式。如提倡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张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张人与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等。

    “传统适应走向”,正确地看到了市场经济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肯定了传统道德教育是我们今日重建道 德教育模式的根基,看到了我们无法割断历史的深厚联系,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 金主义可能带来的道德教育中非常严重的问题,看到了道德教育在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然而,“传统适应走向”只是无可奈何地承认市场经济的存在,不是直接性、促进性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是用间接地、纠偏、完善、补充的形式为市场经济服务,是一种被动的适应。似乎不愿意承认,由于小农经济 的眼光和封建专制政治的限定,传统道德教育的主导精神同市场化、现代化是相抵触的。过分渲染和夸大了市 场化、现代化的负面,以致不承认西方现代化的成功与其相匹配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融合超越走向”,主张道德教育有其相对独立性,不要一味地为政治、经济服务,充当社会的工具,培 养社会需要的“政治人”、“经济人”,应该有其本位的价值,即培养人格完善的“道德人”,对人格进行提 升。主张从中西道德教育融合的角度重构道德教育模式。吸收那些人类共同性永恒性的道德价值规范作为道德 教育的基本规范,以人类共同性终极性的道德追求作为道德教育对个人激情和欲望的压抑,倡导传统道德教育 的民族性、理想性,反对西化道德教育中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强调道德教育要把人从物欲、利己中提升出 来,实现人的精神本质,从禁欲、社会的压抑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本质。

    “融合超越走向”正确地看到了道德教育单纯作为政治附庸、经济工具的时弊以及道德教育有相对独立于 政治、经济而直接提升人、解放人的根本性的一面;清醒地看到了中西道德教育各自的优缺点;看到了道德教 育中的终极价值以及永恒的共同性的理想与规范在当今中国道德失范的情况下的重要意义。然而,“融合超越 走向”似乎回避市场经济对道德教育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更多地看到市场经济对道德伦理带来的负效应,看 不到市场经济本身的伦理内涵和对人的提升与解放的重要意义,不懂得道德教育之于人的提升与解放是一个历 史的生成过程,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尽管“融合超越走向”以一种超然于现 实经济和政治之外的态度,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实质上是以一种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和政治要求的 ,也无法回避现实。即使如此,它对于现实的态度仍是消极的,其超越的理想注定要落空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