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一体化管理

工业一体化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业一体化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业一体化管理

篇1

关键词:

电力企业;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工程造价管理;过程结算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内蒙古电网建设与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电网建设工程数量的增加、建设及投资规模的加大,工程造价管控程度及水平对电网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如何做好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的造价管控、合理利用有限的建设资金是电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工作[1-2]。

1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3]。国内电力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比较单一,通用的行业管理软件基本定位在概预算编制和清单编制管理阶段,缺乏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工程造价管控,过程中的造价控制管理相对薄弱,缺少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以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公司)为例,目前公司基建工程造价管理软件使用的是博微单机版软件,用于工程造价的概算编制和清单编制,使用ERP系统完成项目执行过程中设备材料、建筑安装、其他费用3大类费用的最终结算,2大信息系统数据无法实现有效共享。ERP系统中的建筑安装类费用结算主要是以合同付款为节点的结果性结算录入和记录,并不能体现基建工作中各类费用发生的明细以及费用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类变更情况,结算数据的管理相对粗放,缺少过程管控和监督,难以对工程的过程造价实现有效监管和合理规划。

2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为加强内蒙古电力公司基建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控力度,提升公司总体造价管理水平,公司工程建设部在基建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控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在开展基建工程施工全过程造价管控时,关注工程过程阶段的总造价和过程阶段的造价组成部分,便于合理控制过程阶段造价,进而提升公司基建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为此,急需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参与全过程造价的单位及数据纳入信息系统,提升造价管理数据的规范性、合理性,提升公司基建工程全过程造价管控的精细化水平。

2.1设计目的

内蒙古电力公司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构建,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造价业务流和信息流管理,将造价管理的管控节点前移至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实现概算、清单、过程结算、竣工结算全口径、全流程的在线业务处理[4],提升工程技经数据互联互通、高度融合与共享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量的管理,实现施工阶段“工完量清”的管理目标,提高工程结算效率,提升造价管理分析能力。

2.2设计思路

为避免同一工作多系统交叉重叠、用户操作不畅的问题,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应用架构设计基于内蒙古电力公司现有的ERP系统(构建在内网环境)、PPM系统(构建在外网环境)和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来扩展。通过深化基建项目辅助管理系统的造价管理功能和应用范围,构建业务环节覆盖从初步设计到竣工阶段全过程,实施单位覆盖包含公司本部和各盟(市)供电局的两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以及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外部参建单位,实现基建项目造价管理业务的上下联动及内外协同。通过系统功能和应用范围的扩充及深化,并结合网络技术实现内外网之间的流程贯通和数据共享,实现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的构建。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完善造价基础数据库(定额库、清单库、设备材料库)的建设,实现工程技经数据在各系统之间的顺畅流转;(2)规范公司过程结算编制标准及业务流程,实现工程量在线编制及组价形成过程结算报价,并实现工程量及组价的在线审核;(3)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工程结算与财务资金支付流程的整合与集成,遵循工程进度款拨付额度不得超过过程结算累计计量计价额度,确保施工阶段资金支付规范并及时到位;(4)利用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出具竣工结算报表的特点,丰富造价实时管控手段,提升过程造价管控水平。

3系统功能设计

3.1造价基础数据库建设

造价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定额库、清单库、物料库、供应商库、合同库、项目库的建设和管理。造价基础库需在ERP系统和PPM系统中同时搭建,实现与各个数据系统的无缝链接。

3.2输变电工程及审核流程管理

设计招标结束后,通过ERP系统下达项目信息,系统自动识别项目的设计单位,并将工程任务推送至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可在当前工程列表中查看到具体的工程,并在PPM系统中直接进行工程概预算的编制,编制任务完成后提交概预算书至ERP系统,由建设单位进行概算造价的审核;提交审核后,系统会将工程状态更新为“审核”;审核通过后,工程状态设置为“审定”,并且归档。

3.3物料清册生成

造价工程中的设备材料库通过与物料系统编码绑定,在工程审定后,可在造价工程的“物料清册”页面直接查看当前工程的设备材料汇总,并支持推送至ERP系统形成设备清册,同时支持导出Excel文件。

3.4概预算编制

实现对电力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费用调整、报表生成,同时兼容标准Excel格式造价文件上报并转换为具有完整造价数据的造价工程文件。概预算编制功能使用标准的电力预规目录,每个目录都使用标准的WBS编码标准进行编码,概预算编制完成后,系统支持多个工程多阶段的费用自动抽取及对比。该功能需同时在ERP系统和PPM系统中搭建,并实现数据的交互和共享。

3.5清单编制

清单编制包含了清单招标控制价、招标工程量清单编制、中标清单的导入,支持完整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及报表结果输出,支持工程清单的合同绑定。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ERP系统中的项目信息下达后,系统自动根据项目信息创建工程清单并识别清单编制单位,清单编制单位可在PPM系统中直接打开工程清单,进行清单招标控制价的编制;编制完成后,编制单位需提交清单审核,系统会将审核任务推送至ERP系统中的建设单位并最终完成审核流程;审核通过后,系统生成适用于招标要求的工程量清单文件。

3.6过程结算管理

过程结算管理用于电力工程从中标到结算过程的监管及控制,提供了清单完成工程量监控及计价功能、清单综合单价组成分析功能与施工单位工程量申报及审核流程管理功能。施工单位在PPM系统中申报完成工程量时,需打开工程清单,输入实际完成的清单工程量,提交工程量审核申请;系统进入审核流程,工程的监理单位、咨询单位、建设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流程在PPM系统或ERP系统中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量;工程量审核通过后,汇总至已完成工程量,系统实现清单工程量的计价,建设单位可实时监控项目投资情况。工程量审核时,各审核单位均以只读方式打开清单工程,展开清单明细,在系统中查看清单详细的组价方式,使用的人材机消耗量详细信息、取费方式、设备材料价格等完整的工程量信息。

3.7变更及签证管理

变更及签证管理功能包含设计变更、非设计变更与签证的管理。工程变更与签证的发起单位根据变更和签证的类型确定,变更及签证发起后则进入审核主流程,各审核单位根据流程的角色完成变更、签证的审核工作。

4设计功能的实现及建议开发方向

4.1基础数据标准化

该设计方案实施的关键和难点是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工作和系统集成设计,现阶段已实现了以ERP系统中的WBS编码和物料编码为基础关联概算、清单和结算数据的功能,基础数据编码贯穿初设、工程招标、工程实施和竣工结算所有阶段,满足了工程造价各阶段数据的可追溯、可对比和可分析的管理需求。

4.2一体化平台建设建议

(1)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结合大数据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研发完善、科学的数据指标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将传统经验值数据变得更为庞大、更加系统、更具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借助专业软件公司的力量,吸取成功企业管理系统的经验,形成软件系统,对造价信息进行深加工,不断扩大造价信息成果数据库规模,提高造价管理的技术含量。

(2)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项目的概算和结算数据、施工技术、施工质量、设备材料供应等多方面,因此,如何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工作机制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制订符合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从健全工作机制入手,完善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方案,出台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责;建立信息化咨询方机制,降低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风险,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5]。

5结语

通过对电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内蒙古电力公司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设计思路,并展望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的未来。一体化工程造价管理平台建成后,能够实现项目全过程的造价业务流和信息流管理,将造价管理的管控节点前移至项目的施工阶段,使项目建设阶段的造价数据真实、可控,为提升造价管理分析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常虹 单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楠.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7-31.

[2]聂金明.论述工程造价管理目的和意义及改革建议[J].大科技,2012(3):434-435.

篇2

一、一体化管理体系基本概念

一体化管理体系,就是按照各自独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将企业的不同要求和目标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对各项管理体系全面融合、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完整的管理体系。使企业的管理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协调运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依靠制度化、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实施战略管理,建立创新机制,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背景及必要性

我企业自组建以来,企业迅速发展,施工项目覆盖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四个国家。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强化基础管理,注重提升管理品质,建立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程质量信誉评价体系等等。这些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规章制度的执行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一些问题。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单纯采用一种管理模式,必然难以满足客观需求,如果企业一次次地建立独立不同的单一体系,会带来很多重复性工作,也造成资源浪费,不仅贯彻每个体系的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会影响综合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每个体系所关注的对象、目标和覆盖的范围有所差异;各体系要求交叉、重叠;体系文件、内部信息不能充分共享,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要从头再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打破”,而是去“整合”。我们需要找出这些管理体系共同的基本思想和要素,围绕这些要素搭建整合的“一体化”管理大框架,即一体化管理体系。

三、一体化管理体系在施工企业中作用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管理实现规范化、系统化。通过一体化管理体系将目前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管理要求融合为一体,将社会、业主、员工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利用某种方式融合在一起,搭建一个规范的工程施工业务管理平台,合理利用资源、贯彻简约易行,确保各项管理贴近实际,有效运行,建立自我约束、自律管理的运行机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辅助手段,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效果

篇3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要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使学生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与学习。

一、 小组学习法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学习方式。实行小组学习法,便于教师实行教学管理,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学习法优点有:能活跃学习气氛,帮助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小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互帮互助;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小组学习中通过每个个体的不同特长,在小组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也使小组成员能相互宽容、容忍小组成员的一些缺点,并且互相帮助,克服影响团队的缺点。

二、小组的建设

小组学习法的实施基础是小组的建设。小组建设包括分组、确定小组名称、选举组长、确定小组口号、小组目标、小组纪律、小组分工等。

分组:将全班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3-6人),注意要搭配,每个学习班一般不超过6个组,便于展示和互评。分组过多用于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时间增多,直接影响了学习时间的长短。分组时要注意性别、能力、性格的搭配,起互补作用,提高团队的效率。为了让学生能获得职场上的真实感受,还可以每个学期调整一次分组,让学生不断的适应新的团队。

确定小组名称:由各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小组名称,在以后的学习中使用。比如红海门店,smile门店等,体现小组特色与追求。

组长选举:实行小组轮值制,每一个工作任务,小组组长都不同。组长一旦定出,本组就要服从他的统一领导和安排。组长同时承担着该次任务的领导的责任。在不同的课程学习中,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担当组长职务,有机会做出领导和决策,使每个同学胆量和能力得到锻炼,使小组每个成员都得到进步。

小组口号:要求是激发士气,凝聚人心,反映小组的特色,喊起来朗朗上口。“红海最棒!”“安全快捷”

小组目标:所定目标必须具体,实在,有可操作性。“最佳门店”“最佳团队”

这里的小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组,而是通过这样的组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个性健全发展,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着突出作用。

由此可见划分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基础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工作就会好做的多。

三、 注重引导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小组各成员的积极性。每一个任务完成都选出最佳门店,最佳团队,金牌业务员,大组之间项目PK,适时地、阶段性地进行激励、引导,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长存不衰,由此来激发各小组的团队精神,给小组成员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由于采取组长轮值,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参与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的现象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控制。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营造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在上课前的晨会,小组的团队小节目,小组成员互相挖掘优点,小组成员挖掘本组的优点,等等。在小组的分工上也要求更为细致,在每一个活动中,每一次任务,让每个组员都能有自己的岗位,让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在学习中提倡小组之间的相互支援、帮助,男生组和女生组,有设备的组支援没有设备的组,有对外关系的组支援没有关系的组,使小组之间的协作配合无间。

四、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培养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将成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重要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或称自我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小组成立的初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不可能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教授的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思维方法。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的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法。。第一个阶段就是自主学习,每个工作页发下来后,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就有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全面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制定出工作方案。为保证学生按照工作页中的引导问题进行自学,老师进行巡回监督。然后再小组互相讨论,在自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定出小组方案。根据任务的不同,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要有规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习惯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特别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在做别的事或者是发呆。老师一定要注意发现这些问题,及时纠偏,以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五、学习效果的评价

如何控制小组学习的效果呢?对教学及其效果的评价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这里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侧重的是过程评价,占70%,结果性评价占30%。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层次来进行。既注重学生在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又注重创新、团结合作、全面综合能力的考核。

小组自评就是每个小组成员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根据评分表,给小组每位同学打分,最后由本轮任务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将最终结果提交任课老师。小组互评是在其他组在观摩小组的展示时就该组的表现、成员之间的参与程度、合作情况、工作态度、分工合理性、任务完成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按照评分表打分,提交任课老师。教师点评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质量等。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公平性。教师要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同时,在重视学习过程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结果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权重一般为:小组自评占2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

总之,在工学结合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学习法是非常适合的一种形式。在小组学习法中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如何将学生的性格特点、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在小组学习中得到某一方面的强化锻炼等等,有待后续的研究。(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Q0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083-01

1 前言

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过程异常艰辛。由于化工企业本身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易燃、易爆、易中毒、高温、高压等特点。所以,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都伴随着危险事故的发生,一旦出现事故,小则企业财产受到损失,大则环境被污染以及对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工业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技术先进的新型的仪表出现标志着化工生产逐渐完成自动化过程。目前对于化工仪表的管理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而在目前状况下,国内缺少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优秀的相关仪表自动化人才。不仅如此,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维护质量不高、对出现的故障难以进行及时而有效管理的问题,这些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较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相关企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对于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缺失

现如今由于行业的薪酬问题,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分配呈现出2:8现象,即80%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到20%行业中去,其中化工行业一直以来都属于社会边缘行业,工业的性质以及发展空间都制约了该行业人才的出现,因此专业人才的缺失是目前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相关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素主要包含企业的性质、企业所在地点的地域特征以及传统观念等。而这种情况的发生会使得工作人员停留在原先的岗位上而不能获得进步与突破,而长期以往的积累,势必会对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管理失位。

2.3 培训机制存在缺陷

2.3.1缺少主动培养意识

目前状况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对员工的技能以及素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内容不具有实际意,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际操作。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培训的实际效果。不仅如此,化工生产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在对化工仪表维护人员进行培训时,经常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老同志来说,他们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缺乏相关的理论体系,这样一来,他们对于工作不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描述或者书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的效果以及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2.3.2培养经费不足

进行对于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培养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而且,化工仪表往往较为先进,实现对其的有效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出于技术保密等需要,化工仪表生产厂家一般都对此严格控制。除非特殊需要,才会提供有限的相关技术资料,并需要缴纳相关费用才肯提供培训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仪表自动化人才的培养。

2.4 专业技术档案管理缺失

2.4.1产生与收集脱节

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主要指各种设计图纸、仪表使用说明书等。当前,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技术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出现部分真空,使专业技术档案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和遗漏。特别是由于部分人员跳槽,为提高身价,利用工作之便,带走部分技术资料,更使企业应有的技术资料出现空白,影响了后续人才的培养。

2.4.2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目前状况下,企业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多游离于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范围之外。特别是一些较先进的技术资料,如新进仪表的说明书,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某种程度存在着人为原因造成管理真空的现象,使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断层,难以为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借鉴。

3 提高仪表自动化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3.1 齐抓共管推进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

化工企业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要把该工作作为企业员工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制度上加强对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监督、检查。要主动与生产、设备、研发等部门,共同促进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并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各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做好企业的仪表自动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

3.2 努力形成重视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的氛围

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管生产工艺、设备的领导和部门,要把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和使用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积极发挥推动作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积极制定政策,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土专家,要采取科学考评,综合认证等形式,做好首席技师评选等相关工作。

3.3 健全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是规范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的根本保证。要健全制度,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依法治档,提高档案意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坚持依法治档,把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大力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要制定细则,做好协调工作。化工企业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研发、设备、档案管理等部门,需要各部门协调解决。因此,必须要建立管理细则,使每一环节均有章可循。三是强化管理,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化工仪表专业技术档案的主要产生单位,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为收集整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 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人才缺失问题并不是不可弥补的问题,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做好化工仪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提高主动培养意识从制度上提高辅助单位的地位,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为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提供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工业仪表自动化问题是任何一个工业必须经历的发展过程,我国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起步晚底子薄,但是发展速度很快,成绩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从目前来看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化工仪表自动化人才培训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事实,端正态度,转变观念正确看待问题就可以在问题面前纠正错误,只要秉承坚定不移的进取心我国化工行业仪表自动化的管理水平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肖红,王德心.浅析自动化仪表安装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3):112-115.

[2] 王春雪,李国成.工业自动化仪表标准化现状及下一步工作重点[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3(02):143-146.

篇5

图书、档案、情报三者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档案与图书、情报之间的转化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即档案可以直接转化为图书、情报等文献信息,而这些文献信息却不能直接转化为档案。如:档案文件汇编成书出版可直接转化为图书,而图书却无法转化为档案。图书、档案、情报工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过独立发展阶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由于社会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大,如果它们各自独立地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不但束缚其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其结果势必造成图书、档案、情报的信息资源渠道不畅。当前三者存在的共同问题:一是服务方式墨守成规。图书、档案、情报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因而在提供服务时,应体现主动性和多样性,以满足利用者的各类需求。二是投入不足,手段落后。以一些单位为例,图书经费仅限于工具书,参考书多年来没购进几册。档案、情报设备陈旧,空间拥挤,管理手段落后。这样的工作环境限制了图书、档案、情报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二、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第一,一体化知识流动与共享的本质是整体性知识转化。

知识转化,指不同形态的知识之间的演变和转换,其过程形式主要有知识的扩散、分配、传递、融合、吸收与利用。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知识转化具有四种形式: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的社会;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外部化,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综合的联合化,显性知识过渡为隐性知识的内在化。一体化基于三者整合性的知识资源基础,以超越三者原先分立状态的更强功能和更好优势,为员工用户提供崭新而出色的知识服务。这种服务是一种知识集成范畴内的综合,即图书、情报、档案知识以一体化的形式,在员工用户的合理性范围内进行最大化、最优化的流动与共享。一体化知识流动与共享便是将图书、情报、档案这三者的知识,集中、统一式地配置、转移给各用户,从而释放出它们最强大的信息能量与知识价值。由此看出,这种知识流动与共享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知识转化,三者资源连锁互动、共同转移。

第二,图书、档案、情报工作的标准化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

计算机、缩微和光盘等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对科技信息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使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由于图书、档案、情报都是以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为基本职能,都含有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工作的内容,管理方法和手段又基本相似,所以采用现代化技术亦趋于一致,使用的现代化设备也大致相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时机。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图书、档案、情报部门不断地收集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最新成果,提供给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这正是企业资料室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怎样实现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

实现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管理,意味着把三者串联起来,将三者的管理建成一个综合型的一体化管理信息中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让企业各类信息直接有效地、及时地为企业生产、科学研究服务。所以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这样一个企业的主要知识服务部门,其知识管理系统直接归属企业整体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管理与集中控制,强调与其他子知识管理系统横向协作、相互兼容、共同维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

篇6

2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施工企业方针政策和付诸于行动的指南,其组成主要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1)管理手册。管理手册是规定组织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文件,管理手册是对组织一体化管理体系作系统、完整和概要的描述,也是施工企业管理系统纲领性文件。管理手册不仅仅是建立、维持及改进一体化管理体系,还能做第三方认证和第二方审核的依据,能作为顾客的评价考核依据。管理手册作为一体化文件的顶层设计,简洁而又高度概括了企业运行情况,以过程进行构建,职责的管理、资源的管理、实施运行和测量、分析改进等内容。

2)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管理手册的下一层次文件,即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施工企业组织部门为实施管理手册内容而制定的细则,施工企业为落实管理而制定的各项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也包含在程序文件中。程序文件的巨大作用在于规范性,它使各过程处在控制范围内;它的预见性保证管理风险和质量风险的产生,使整个体系秩序正确。程序文件的编制,其内容包括:目的和范围,“5W2H”,设备,资源,控制,记录。

3)作业指导书。其作用在于使有些必要的工序、活动流程、注意事项和管理方式更详细、更具体、更规范,充分考虑顾客和相关人员的要求;作为程序文件下一个支持性文件,对于上一层次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也是过程监控和修改技术方案的主要路径。结构编写层次有:目的/适用范围、编制依据/引用标准、规范、作业过程概况及控制目标要求、对参加作业人员的能力或资源要求、施工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具备的作业条件、作业活动中的职责权限或分工、作业要求、作业结果的工序、施工作业过程技术、记录。

3施工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

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组织项目部为建造教育教学区学生宿舍,为确保在工期内完工,同时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该公司根据工程的概况和自身的综合实力,进行了管理体系的创建。在项目实施前,公司进行了高级管理的峰会,探讨了公司应该建立哪些管理体系以及管理体系整合问题。

1)策划过程。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文件的运行方面很是成熟,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方面也有涉及。建立整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准备阶段;策划和设计阶段;文件编写阶段;文件的审批、、实施阶段;自我完善改进阶段。对于体系的策划,具体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社会责任的管理方针;对过程进行识别;确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的框架。

2)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管理体系文件化应有三个层次,整合后的管理体系跟质量管理体系内容相似。管理体系的编写内容:令、公司概况、管理者代表任命书、综合管理方针和目标、公司组织结构、手册管理、目的和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一体化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实施与运行、测量、分析、改进和附录。每个程序文件的编写内容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术语、工作程序、相关文件和记录,有必要时添加表格和记录附件。作业指导的具体内容:目的、适用范围、依据、管理程序、记录。程序文件策划内容:四个管理体系的文件控制、质量的设计和开发、四个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记录控制程序、管理评审程序、内部审核程序、文件控制程序、人力资源控制程序、与顾客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顾客和相关方满意评价程序、采购控制程序、工程供方管理程序、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程序、搬运、储存管理程序、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管理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质量策划管理程序、监测和测量控制程序、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管理程序、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信息交流与沟通和数据分析管理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其控制策划程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管理程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监测和监控管理程序、施工过程及验收管理程序、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程序、过程设计管理程序等程序内容、社会责任系统培训程序、招聘管理程序、沟通管理程序、处理紧急医疗事故程序、工作时间控制程序、工资福利管理程序。

作业指导书内容:分包方环境管理、供货方管理、资源和能源节约、易燃、易爆、废弃物管理、废水管理、噪声控制、扬尘及烟尘控制、预防光污染、环保“三新”项目引进开发管理等作业指导书、基坑安全防护、脚手架安全防护、洞口和临边防护、高空吊装安全防护、伤亡伤害应急准备和响应、土方开挖工程、地下防水工程、回填土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等、未成年保护办法、现场劳动记录等。

篇7

尽管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日本出版行业书刊的总销售额及数量在近三年来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但目前市场上还是有80万种书刊杂志,2006年总的销量仍达到34亿5423万册,市场的需求也同样显现多品种、少批量的特征。

桶川计划

以“沟通媒体和大众的信息流通网络企业”为定位的大型图书经销商――东贩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贩),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图书批销企业之一,公司成立于1949年,2006年的销售额达到64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

2005年,东贩在关东地区的琦玉县桶川市实施推进书籍连贯流通的“桶川计划”,新建了东贩桶川供应链(SCM)中心,这个中心拥有独特的流通功能,在整个日本出版行业内以最大规模而称雄,该中心承担了东贩耗资300亿日元推进的书籍连贯流通系统――“桶川计划”的中枢功能,引进了最新的书籍专用高速分拣设备以及料箱式自动化仓库等物料搬运系统,实现订单处理、拣货处理、出货处理、退货处理的高度自动化,并在节省人力及提高处理的精确度的同时,对全国的书店、出版社的物流信息、商品库存信息 进行一元化的管理,构建了崭新的出版流通体系。

2007年年底,《物流》杂志社记者在日本大福株式会社的安排下访问了该中心。

东贩的桶川物流中心位于隶属于东京地区的桶川市,该中心占地20000坪(一坪约合3.3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为4000坪,主体是一幢长150米,宽80米,楼层间距比较高的五层建筑,从2005年9月开始,各楼层依次投入使用,按照既定的计划2007年9月实现全面启用,整个中心不但是集中进行各种物流作业的基础设施,而且还是东贩和出版社、零售商共享的数据枢纽,据该中心的负责人片桐先生介绍,数据中心是由三方共享、共同管理的,保安级别最高,连他本人都从未进去过,为保证数据的安全,中心的信息系统不是采用常见的两套系统相互备份的方案,而是采用系统冗余的设计,就是说每一次操作的每一条数据,都同时在两套系统上进行处理,换言之就是中心有两套信息系统同时运作。据介绍,公司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不菲。

除了先进的系统及设备投资,中心也注意在最初的方案设计时就考虑尽量降低运营成本,片桐先生特别提到,在建筑顶部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存放在地下的水槽中,经过处理之后用于洗手间的清洁,片桐先生说,整个中心有两千多名员工,几乎是24小时工作,清洁的用水很利害,在这方面的设计可以大大节约无谓的开支,他还笑言,如果长时间不下雨的话,也许别人是高兴的,而他则会为水槽中的水长时间得不到补充而忧心忡忡。

其他节能环保设计在中心也是随处可见。

适应市场变化的系统设计

日本的出版业普遍执行委托代销制度,即根据出版社、批销商、书店三方之间的合同,在其有效期内,卖不出去的商品书店可以退货。批销商和零售商必须按照出版社的定价进行销售。

现在与东贩有着业务往来的出版社在日本约有4000家。随着读者需求的多样化,每年的新刊物数量达到75000种,约是20年前的2.5倍,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日益远离印刷品,整个行业的销量停滞不前。伴随着这种情况,书店便利店(约3万家)的退货率也增加了。现在约有4成书籍会被退还到出版社。

另外在书店也发生了一些问题,要求送书时,若经销公司没有库存,则需要10天至2周的时间才能交货;入库时的验货作业以及退货时的传票流转作业需要很多时间;除一部分大型书店外,库存管理没有彻底执行过。

“桶川计划”就是为彻底改善这些问题而制定的。其目标是日本全国的书店、出版社、东贩及时共享实时信息,构建出版供应链、管理体系。目的在于通过把握读者需求以及需求预测减少退货,并同时创造新的需求,增加整个出版界的销量并削减整个流通环节的损耗。作为实现该计划的中枢据点, 桶川供应链(SCM)中心也就应运而生。据片桐店长介绍,早在十年前,建设这样一个中心的构想就已经有了,相关的系统也在七八年前就搞好了,中心在两年前开始试运行,直到2007年9月才开始全面投入使用。

24小时,365天运营的新中心为5层楼构造。最大可存放80万种、l800万册的书籍库存。一楼是订购品分拣、出货的书籍订购品中心;二楼是处理退货书籍的退货处理中心,主要用于回收从各个销售渠道退回的各类书刊,分类后退回出版机构。保管和管理库存品的书籍商品中心在三楼、对应电子商务的EC流通中心/书籍定期速递中心在四楼,主要功能是BtoC模式下的订单处理,处理读者直接通过网络和传真来的订单、五楼是38家出版社共同办公的QR(快速反应)中心。即出版社的临时应急处理中心,承担退换书籍的修补调换等工作。

另外还在事务楼内设置了供应链数据中心,对各楼层的业务进行一元化管理,掌握出版社和书店的库存信息以及需求预测,在另外一幢楼内设置了高速料箱自动仓库,用于临时保管被退货的书籍。

从总体上看订单处理、数据处理及共享、市场预测、退换货处理几项功能都在这个中心得以实现,这也是东贩把这个中心称为供应链管理(SCM)中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流中心的缘故。

B2C模式下的订单处理

中心的4楼是书籍流通中心,是整个中心处理读者通过网络和传真等方式下达的零散订单的场所。这一层实际上是东贩属下的一家子公司在运作。这里存放有80万种,1200万册图书,书籍都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存放在轻型货架上,读者下达的订单一般可以在两天时间内处理完毕。

现场的工作人员向笔者一行演示了按照订单进行的拣货作业的流程:工作人员接收从拣选台车的数据终端输出的拣选订单,按照编码。找到书籍所在的库区,进行拣货,在将书放入周转箱前要对书籍的条码进行扫描,进行复核,如果出现错误,就会有声音报警。看来编码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准确率高等这些优点,使条码技术在多品种货品的拣选作业中具有的明显的优势。作业现场配备了40台拣选台车。

拣货作业结束后,就要进行包装作业,目的是把顾客订购的书籍进行订单合并(顾客买的书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工作人员在不同的地方拣选的)并用不同规格的纸箱进行包装、贴标,这里的流程十分的繁琐,据现场观察,这里的工作人员比较多,基本都是采用半自动化作业,在一摞书中每个订单都简单用纸条进行间隔,看起来非常简单,但仔细一想,要完成这个订单合并的工作,在流程设计上应该还是很有讲究的,譬如如何区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货品、如何把所有的货品和订单进行对应等,由于条件所限,笔者未能进一步明悉。

在最后包装的环节,每个订单都要在高精度的电子称上进行称重,最终用重量这个参数进行复核,而不需再用扫描器对每一本图书进行扫描复核,如果总的实际重量和预计将达到的总的重量不符,则再对每一本书的条码进行扫描进行复验,找出原因。

用电子称依据重量参数进行复核。在中心的批量出库环节也有应用,现场人员告诉我们,由于书籍的重量会由于环境因素有变化,但根据经验可以为系统设定一定的误差范围,在批发环节出货复核时,误差范围设定为80-100克。

顾客的订单合并后,经过称量、包装、通过输送线传送到出货区由专业的物流公司投递到顾客的手中。

迅速处理多达200万册的退货

如果说四楼订单拣选处理在日本尚比较常见,而且不能完全体现中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和特点的话,那来到位于二楼的退货中心,则完全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表述。

在12000平方米的场地上安装着一套由大福公司提供的高速自动化分拣设备,从工作原理上看应该是倾翻式的自动化分拣设备,按照书籍的尺寸,整条自动化输送分拣线设置了800个标准尺寸和200个小尺寸的分拣口,分拣口就是输送装置运行到指定位置,然后通过倾翻动作,让书籍滑落,装进周转箱的装置。这套装置看起来简单,可是如果要考虑到书籍如何在这个动作中,不会被损伤(因为大部分退回的书籍还要重新投入销售)?书籍如何可以整齐的放入周转箱?如何判断周转箱还剩多少容积?

要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就要复杂的多。现场的技术人员委婉的回避了笔者的问题。只强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类似的输送分拣线是没有的,因为用这样的设备会让“书籍感到疼痛”,而东贩和大福合作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零售网点退回的书刊,通过12条标准尺寸、8条小尺寸的输送线投入口,进入高速自动化分拣系统,每小时可以分拣3000册杂志和5000本各种尺寸的书,在现场可以看到,工作人员对装着退货书刊的纸箱上的条码进行扫描之后,确认所属门店的信息,然后从纸箱中取出书刊,依此投入输送线,分布在输送线上下两个面上的条码扫描仪可以自动读取条码,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在各个分拣口,工作人员把装满书刊的料箱推入输送线,通过大福提供的一套有十一台堆垛机、22个巷道、5000个库位的AS\RS系统进行临时存放,等待下一步退回出版机构。同时退货的信息将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和零售网点、出版社自动进行核对。从而免除了过去零售网点、物流中心、出版社三方之间票据流转带来的问题。

“三方都必须认可这套系统的数据,这是前提。从系统运行的情况来看,准确率是百分之百,三方都比较满意。”片桐店长介绍说。

一楼是书籍定购品中心,主要是运用一台滑块式的高速分拣系统,对出库的货品进行分类,将配送到店铺或同一方向的货品进行集中出库。在这里出库时同样要对每一个单元的货品在高速输送线上进行自动称重,进行最后的验货。

在主要承担物流功能的l、2楼层中由于采用了新开发的书籍专用高速分拣装置以及在输送带上核对书籍重量的自动验货装置等。使每天多达200万册(用10t卡车换算就是l00辆卡车的量)的订货/退还书籍,袖珍本、新版(文库/新开版(42开以下)、普通开数(B5尺寸为止)、大开(A4尺寸为止)等等,这些尺寸、重量、厚度各不同的书籍的分拣、验货作业完全实现了自动化。

这样,与以往的人工作业相比,分拣、验货的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大幅度地节省了人力(人员大约节省一半左右)验货错误率也降低到了10万分之3以下,提高了出货精确度。而且书店无需验货、发行传票,也减轻了店铺作业。另外,店铺的销售成绩和退货记录可以说是及时地被收集到物流中心数据库的电脑里,从而能实现实时信息的共有化,完善了依靠需求预测控制因缺货导致销售损失这样的一个体系。另外一方面,出版社通过掌握市场库存信息制定适当的再版计划也降低了滞销风险。

篇8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

Key words: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practice teaching system;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54-02

0 引言

管理一门科学,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管理的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但只懂得理论是不够的,管理还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实践,还要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管理学阐述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是否科学,因此,实践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我们在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之后发现,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之间并不是吻合的,而且分歧很大。不少单位都觉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责任心,同时还掌握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不能将自身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为符合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到实际的需求,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与实际需要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1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各实践环节的内容衔接不紧密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直接与课程配套的环节,如市场营销、技术经济、项目管理、信息管理等。还包括企业模拟决策、创业策划、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虽然在各教学环节的学期安排上,会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各课程由浅到深的连续问题,如在学习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后,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课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项目管理及其课程设计,在第六、七学期,开设创业策划、商业实习、企业诊断等综合实践环节,在第八学期,设置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各环节的教学内容衔接上,还不够紧密,使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工商管理实践,不能将其系统化,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工商管理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结合起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1.2 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管理类实践教学也应是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的,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方式还比较单一,这种方式常常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为此,应该丰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及方式。特别是引入计算机模拟实践内容,这也是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趋势。

1.3 实地实习限制较多 有些企业不愿让外人了解其具体的管理情况,组织学生到单位去实习,受到很多限制,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很少。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学校进一步做好工商管理综合性实践教学工作。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工商管理一体化、综合性实践教学是连接工商管理理论和工商管理实践的纽带。

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结合我校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工商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思路。

2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原则

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力求体现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色。

2.1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这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以学生为本,即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需要、学生能力拓展及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重点是开展以工商企业经营运作实际需要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其核心是拓展学生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2 实用性原则 工商管理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争取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跟工商企业之间保持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领略到各类企业的管理实务。

2.3 过程管理原则 全面、系统的管理各种会给实践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实践教学计划的拟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使实践教学紧紧围绕教学质量目标顺利的开展。

2.4 一体化原则 也就是说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以及教学内容的编制上都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思想。遵循这一原则首先重视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配合好内部的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其次,我们在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考虑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问题。我们要努力创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更好的将基本操作与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结合起来,将技能训练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将实习与实验结合起来,主要培养学生能力。

3 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分散与集中的结合、手段与目标的结合,在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体系时,我们主要是从目标、时间、手段、空间4个层面展开的。

3.1 目标层面 我们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时,要注重对其基础的巩固以及能力的提高,我们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分层次进行,具体包括3个层次: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训练。这3个层次需要依次展开,逐步提高学生能力。经过这3个层次的训练之后,实现整个培养目标。

3.2 时间层面 在构建实践体系个过程中,不得违背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规定,而且在实践环节中能够充分运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设计体系时,要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综合的原则。如大学一二年级先学习管理学、统计学、西方经济学等基本理论课程,二年级后设置专业课程,如市场营销及其课程设计,训练学生运用教学软件分析市场营销问题;到三年级后半学期开始开设商业实习、企业诊断、创业策划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到四年级后半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训练目标。

3.3 手段层面 在实践教学手段上,我们注重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轻松地通过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如利用经济预测软件、经济评价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训练等,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

3.4 空间层面 要想把我们的教学资源很好地调动起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更加清楚企业的实际管理运作,这样他们在面临实际中的困难时,就能够得心应手的解决。从空间维度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教学、校内独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4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理论到时间的原则。

4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4.1 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我们就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要做好实践教学,相关的老师不仅仅要了解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工科、会计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将工商管理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融合,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4.2 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让教师都能够积极的参加到实践教学中去。比如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可以加入实践教学前准备工作,在综合考虑到教学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来说,基本上都需要教师自己去查找并整理案例材料。通过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搞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尽快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践方面,需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过仔细研究了我国比较出名的一些经管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之后,借鉴其经验来更好地建设我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软件体系。在校外实践方面,主要是要保证高质量的基地建设以及严格的规范管理。各个学院要与实习基地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一定要规划好实习内容,不要出现实习内容与整体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情况。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同时还直接关乎学生的就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保持高度的关注。当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更加系统、全面、科学、合理时,我校的实践教学必然会创造新的辉煌,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实现应用型高校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厉敏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J].教育与现代化,2008(3).

篇9

一、组织实施程序化

建立健全“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日常工作程序,确保工程实施有序推进,取得预期成效。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为加强对“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各专业部门的工作职责,确保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得到贯彻实施,成立了以经理、记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任为成员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审批“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诊断分析报告》,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综合协调组,负责审核各专业《实施方案》和《诊断分析报告》,工程实施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等。结合“三集五大”体系下各部门的职责划分,设立了12个专业组,分别负责业务范围内工作任务的实施、提升目标的落实等。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规范日常管理。为使“管理创新提升工程”融入日常工作,建立完善了工程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坚持召开周例会和月例会,总结上周、上月工作成效,安排下周、下月主要任务,分析讨论重点疑难问题。二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由各专业组每周上报本周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周计划,每月28日前上报本月工作完成情况及下月计划,由工程办公室汇总印发。三是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要求每个专业组每月至少总结、提炼2条工作经验和特色亮点,促进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采取创新提升措施。三是规范实施步骤,量化阶段任务。按照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关于“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四个阶段划分,制订并实施《管理创新提升工程推进措施计划》,明确和量化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提升目标。“部署诊断阶段”制定下发《实施方案》,拟订专项指标计划值。开展诊断分析,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全面实施阶段”开展内部工作流程优化,强化各专业之间横向协同,规范供电所机构职能岗位设置。全面开展整改工作,阶段性解决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完善提升阶段”根据国网公司和省公司同业对标和综合评价结果,修订完善整改工作方案,申请市公司组织帮扶,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总结评价阶段”开展提升活动“回头看”,对全年的管理创新提升整改情况进行自查自检,制订持续改进计划。进行经验总结,提炼管理创新成果。

二、工作任务项目化

为将提升工程做实、做细,公司探索实施了“管理创新提升工程”项目化管理机制,使工程的各项任务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一是确定提升项目。要求每个专业对各自的子方案进行细化分解,确定2013年度本专业的具体提升项目,共13个专业、68个具体项目。明确了每个项目的责任部门和配合单位,制订了实施计划,并提出了预期目标和成效。通过确定提升项目,使各个部门、各个专业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和提升任务。二是严抓整改项目。为保证“部署诊断阶段”分析、查摆的各类问题得到全面彻底的整改完善,公司将各类问题和不足归纳整合为43个项目,实行分类管理。按照“整改责任级别”分为“部门”、“公司”和“报请上级专业部门”三类;按照“整改期限”分为“全面实施阶段”、“完善提升阶段”两类。三是筹划课题项目。为使“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改进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措施固化到各专业的日常工作中,总结有用的成果和经验,将工程实施与课题研究工作相结合,立足于“提升项目”和“整改项目”,确定了年度59项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将有效促进管理创新成果的培育和转化。

三、过程管理动态化

为促进管理创新提升工程的长效推进,阳谷公司建立并实施了三项工作机制,加强了对工程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和实时控制。一是动态诊断分析和循环整改机制。将“诊断分析”由阶段性任务转化为长期坚持的工作,要求各个专业在每月底前开展月度动态诊断分析,将发现的问题分为“原发现未整改”和“本月新发现”两类。针对“原发现未整改”的问题,分析未整改原因,修订整改措施计划,针对“本月新发现”的问题,立即着手进行整改完善。形成循环推进、持续提升的整改工作机制。二是指标定期调整和阶段分析机制。建立健全专业指标管控体系,在集团公司85项专业提升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实际,增加了20项管控指标,在分析同业对标信息的基础上制订了指标提升计划。要求各个专业部门根据省、市公司季度专业对标信息,结合本专业工程进展情况,对本专业指标的提升目标的提升措施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提升效果,带动工程质量。三是管理提升回顾和效果评价机制。按照“县公司管理创新提升工程”四个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末进行“管理创新提升”工作回顾。要求各专业部门编写“阶段工作总结”上报工程办公室,由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运用对标手段进行纵横向对比,验证各个专项工程的提升效果,并对各个专业的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四、管理创新提升工程与同业对标工作相互结合

篇10

摘要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占经济的比例在逐渐增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逐渐变为科技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在企业的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若想生存下去,并占有知识主动性,其科学技术就需要不断创新,科创活动就要持续的进行。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业已成为各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原动力。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新技术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并在70-80年代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化发展,1998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关于知识与经济问题的论述引发了21世纪全球对于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浪潮。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业已成为各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原动力。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对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将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核心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引擎动力。从产业化过程而言,一项科研成果需要经过R&D阶段、中试阶段、产业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的发展,才能形成以此科研成果为核心的新产业,完成产业化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内外部主体合力推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内与国外对高技术产业的认定有所不同。美国商务部借鉴其研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主要根据两项内容,一是从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R&D占销售额的比重。德国高科技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把相关产业、智力和财力整合起来,包括零部件工业和配套设施,属于“综合性解决方案”。日本的高技术产业,科学技术高,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不同产业相互连接,具有产业化的特点。有学者对影响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其以下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是市场潜力,二是科技,三是政策。学者又通过收集各项数据,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出进行探究,发现加大对专业人员的投入,提升R&D的比例,都能使高技术产业的产出效益得到提高。

2.关于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

技术创新理论认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是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一种特殊的高级形式;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作用而达到的产业扩散过程。

XX认为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强调技术革新和方法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认为技术创新会带来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而由此所引发的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使利润不断处于动态运动之中的主要力量。

XX(ChristopherFreeman,1982)指出尽管受到潜在需求的影响,技术创新还是以一种非特定的方式进行流动,同时技术创新会导致现存市场结构的不均衡而使得个人或企业获得额外的增长速度和暂时的垄断利润。

万君康(1996)、蔡希贤(1996)等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技术进步,将技术创新确定为需求拉力与技术推力的复合函数,并从时序和空间角度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指出只有将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才能形成技术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

2.关于市场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

市场拉动理论认为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迈尔斯(1969)、马奎斯(1969)等人相继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需求拉动论,并提出了市场需求引导模型。他们认为需求与技术潜力相比,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并将其作为引发技术创新的动力;同时提出只有那些能够为满足广义需求,给市场上带来新产品的活动才称为技术创新。

XX(2018)技术创新活动都是以市场需求信息为出发点,而以实现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所获得高额利润为归宿。因此社会需求的变化会刺激新一轮的技术创新竞争,推动新技术的研究和旧技术的革新以及进一步的技术扩散。

3.关于政府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究

政府驱动理论认为制度安排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制度是促进和保障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政府合理的介入规制是弥补市场缺陷、消除外部性的重要方式。

XX(2018)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制度分析,并指出对经济增长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制度创新。其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

XX(2018)强调了制度对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轨迹提出需要建立一个符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及特征

1.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内涵

高新技术,是高技术和新技术的有机融合体。其中,高技术是指在技术内涵革命过程中处于技术结构体系顶端或前沿的技术,它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为核心,强调技术发展的动态效应及知识密集程度,总体技术难易系数较高;新技术则更多的体现技术的自然属性,它从时序角度出发,针对传统技术和原有技术,强调技术形态和特征的相对新鲜性。因此,对于高新技术这样一个概念,既包含着高技术的尖端性、独创性,也包含着新技术的新颖性。此外,由于高新技术的影响和覆盖范围,使其除了拥有其纯技术领域内的自然属性外,还因为在经济贸易活动范围内的交换关系而产生了经济属性以及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产业化是一个市场不断启动,产业与市场双方共同培育的过程。它主要是指借助市场这个平台来实现产品的供给以及产业活动的规模化。技术与产业不是同一层面的范畴,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是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产业需要技术的支撑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技术也只有和产业相融合才能发挥其变革资源配置方式的巨大潜能,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技术向产业的转化工程,是高新技术项目由产品到产业的发展过程。其主要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应用和市场交换不断扩散渗透,实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成功进入市场、实现市场占有率、形成生产力并辐射为具有该项技术特征的产业群的过程。

2.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征

高新技术的技术创新性及知识密集性,使其在产业化过程中具有区别于传统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特征。

(1)技术速度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以技术变革为核心的连续不断创新的高速动态发展链。其产业化过程中的高新技术不是原有技术的简单复加或累积,而是在R&D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开拓和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所具有的渗透性、分享性,使各种知识在不同场域之间转化,形成此过程中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加速更新。

(2)资本集约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的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点,使知识产生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资金密集性的性质。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中前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还是后期的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方面都需要比一般的传统产业更大的资金投入。

(3)风险巨大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在于高新技术,而由于高新技术的研发是一项处于科学技术创新链的前端,具有开创性的过程。从抽象的高新技术研发计划的设立到付诸实践的原理探索和研发实施,其间会因为研制时间长、技术不成熟、攻关难度大、成熟定型差、不确定因素多、前期投入大等方面的原因而使得高新技术的研发道路充满风险。

(4)关联带动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不仅会带来高成长和高收益,还会促使技术、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的关联带动。

(5)企业群聚化。高新技术企业群聚化、规模化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规模化效益是高新技术完成产业化的主要标志。

3.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主体

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是参与该活动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发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在其进程中,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主体都对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企业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提供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化所必须的各种资源,其中包括人才、技术、知识和文化;政府是政策支撑主体,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系统的设计者;金融机构和各种科技中介机构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各种服务。这些动力主体通过动力机制进行相互作用和流动组合,形成了一个在特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参与的、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系统网络。

三、案例分析:M企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一)M企业山梨酸技术产业化介绍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使用的防腐剂均为苯甲酸类,此类防腐剂价格低廉但毒副作用强。当时作为榨菜厂厂长的王国军发现了一种高效、安全的食品防腐剂——山梨酸和山梨酸钾,该类防腐剂受到世界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荐,但由于没有突破规模化生产技术而仅限于实验室小范围研究。王国军认为山梨酸技术作为一种国际公认、广谱的产品,必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他毅然投身山梨酸技术产业化的创业中,联合原子能科学院的研发力量,创立宁波M企业。

从1992年创立至今,M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山梨酸及其钾盐的生产基地,年总产量达到60000吨,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通过企业创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成功典范。M企业山梨酸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序列及关键事件如下图所示。在此特别强调的是,以上四阶段在企业发展的视角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循环发展形成,因此是更为宏观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阶段。

图3-1M企业山梨酸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序列及关键事件

资料来源:根据黄速建等著《宁波M企业考察》(2018)整理

(二)M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

1.技术层面

M企业创立之初在技术层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完成山梨酸的批量生产。当时中国原子能科学院虽然掌握山梨酸的实验室技术,但国内外在批量生产方面均无可借鉴的专利技术,这对于王国军和原子能科学院的技术专家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王国军和研究人员攻克许多技术难关,依靠自身实力搭建反应釜、连接管道和其他设备构成的规模生产环境,经过八年潜心钻研终于完成了山梨酸的批量生产,迈出了该项技术市场化的关键一步。之后,掌握了核心竞争优势的M企业在技术上进行二次开发,围绕山梨酸技术打造出一整套精细化产品体系,生产包括医药、农药中间体的山梨酸品种,具体涉及乙酸、甲(乙)酯、醋酸和乙酰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品。在此基础上,企业继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品的创新,对已有的各项技术进行优化聚合,扩展这种以专业化产品为主的新产品体系。目前M企业正规化建设覆盖多种产品的精细化工加工基地,以满足新一代技术的研发需要。

图3-2M企业山梨酸技术产业化发展过程

2.市场层面

M企业对山梨酸产品初期推广采用的是集中性的市场战略。企业凭借其山梨酸领域的突破性成果,首先重点发展单一的山梨酸及其钾盐类产品,由于企业突出的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集中性战略在企业发展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产品区域方面,企业从一开始就站在全球高度制定市场扩展规划,实施国际国内市场同步发展的战略,从而迅速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其中,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企业海外市场的重点。企业通过建立海外销售,与当地销售网络大客户进行充分合作,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迅速提升了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展能力。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M企业成立了上海盐通龙国际贸易公司,专门从事山梨酸的专业化销售工作,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市场战略也有集中战略发展为多元战略,M企业的产品由最初的食品工业领域拓展至医药、日化、石油、饲料加工等多种工业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山梨酸产品的发展空间。

3.资金层面

M企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两次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融资过程。第一次是小曹娥镇政府筹集的启动资金和研发资金。小曹娥镇政府通过中国物资部下属投资公司和几家银行贷款向企业提供了启动资金,在山梨酸技术批量生产研究过程中,筹资不断增加至2000万元,然而山梨酸批量生产的研究却陷入困境,此时政府非常犹豫是否还应对企业进行继续筹资,因为几千万的投资相当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一旦失败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就在这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时刻,企业完成了第二次重要的融资。韩国三星企业决定以45万美元购买企业山梨酸的第二道和第三道生产工艺。技术的初步成果获得了国外知名厂家的关注,这使政府坚定了筹资的决心,进而通过银行继续向绝境中的企业筹集贷款,这次的资金支持促使企业一举突破技术瓶颈,得以继续发展壮大。在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迹后,对核心业务的资金筹措主要通过自身多元化经营来实现。企业敢于突破既有的行业边界,在造纸、不锈钢冶炼、房地产等新领域进行投资运作,获取巨大经济效益,为企业之后进行精细化工产品体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4.互补层面

M企业创始人王国军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互补性资产的核心,是促使山梨酸技术成功产业化的关键。在企业创立初期,王国军的坚持精神使企业渡过了批量技术研发失败的最困难时期,在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抓住一线希望起死回生;在企业成长时期,王国军的创新精神使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积累大量资金发展新产品体,从而不断扩大山梨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高度关注产业链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并联合其中优秀代表共同创立新公司;在团队管理方面,组织采用高度扁平化的结构增强企业内部反应速度、实现高效互动沟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企业采用“专有技术保护为主,专利技术保护为辅”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通过有效区分专有技术与专利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政策管理方面,企业始终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步伐,引领地方高新技术产业转型,获得了政府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政策优惠。

(三)M企业的外部协同机制

企业创始人王国军在担任原榨菜厂厂长时,因为偶然机会获知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开发的山梨酸实验技术,凭借自身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敢闯敢试的企业家精神,决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专家一起研发实现山梨酸及其钾盐的批量生产,从而创立余姚食品加工厂,并最终发展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M企业公司。因此,企业在创业初期就在研发层面与外部组织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与合作。在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专家的合作过程中,采用的是外部专家委员会的弹性组织模式,先后有7名专家进驻小曹娥镇进行合作研究工作。这种外部专家委员会的合作形式既能够使企业获取稀缺的技术知识,又能使技术专家保持原有组织编制从而最大限度规避商业风险,可以说是一种外部互动与合作的有效方式。于此同时,企业在创业初期也获得了当地小曹娥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包括资金和场地投入等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政府期望通过发展高科技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事实证明,M企业在创业初期的外部协同关系开创了企业的发展局面,为企业今后的不断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M企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讨论

1.内部管理机制讨论

(1)技术和市场的重点

M企业产品为单向应用型,其在高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由于产品类型单一且专业化,市场层面的用户需求相对固定,市场开发针对性强,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即企业价值链的前端。企业在商业开发阶段都必须首先攻克新技术研发和批量生产的问题,在商业应用阶段要考虑技术的二次开发等技术升级的问题。在大规模生产实现后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逐步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方式。因此,此类优秀企业都会有大量发明专利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充分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技术驱动特征。

(2)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

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可分为市场分析、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产业改进四个主要阶段。对于单向应用型产品的企业而言,技术应用阶段是指新产品实现规模生产、进行市场推广并获取规模客户的过程,商业应用阶段是指新产品研发成功后推向市场、确立稳定用户的过程。在商业应用阶段,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或新平台首次面向广大用户进行推广或销售,商业应用周期反映了用户对新产品或新平台的接受速度,也反映其产业市场的培育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根据产品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应用规划。针对技术应用周期较短的单向应用型产品的企业而言,要制定快速占领市场的相关策略,如广泛的渠道建设和经销商推广;针对技术应用周期较长的产品的企业而言,要尊重市场培育期的相关规律,从发展小规模、高忠诚度的用户入手,随着市场成熟度的逐步提高,未来用户数可能出现指数级增长。

2.外部协同机制讨论

(1)合作关系的来源

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与外部相关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获得资源融合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既是社会嵌入的重要过程,也是互动创新的基本保证。依据案例所反映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活动,在外部协同机制方面,合作关系产生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技术和市场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合作关系的类型。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技术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的企业在这两大方面投入的资源也有所不同。因此,作为技术驱动型的企业更需要建立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关系,作为市场驱动型的企业则需要与产业链相关各方建立运营合作关系。这种关联关系使创业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内部管理模式分类和外部协同模式分类间建立联系,要求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将内部管理和外部协同统一考虑,通过外部合作的建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未来发展过程中需求最紧迫的位置。

另一方面,企业家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合作关系的类型。在典型案例中,M企业的创业企业家王国军最具特殊性和代表性,他在建立M企业前是一位榨菜厂厂长,对山梨酸钠新技术的研发领域没有丝毫了解。这类没有相关行业背景的创业企业家可以称之为草根企业家。草根企业家虽没有技术背景,但往往具有更强的进取精神和风险承担意识。此类草根企业家需要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有固定的科研机构与其产生密切的合作,在新产品批量生产前均采取合作开发的模式。而对于有些公司而言,企业家本身是具有高学历、深厚行业背景的精英企业家,在技术和市场领域都具有广阔的社会资本,只要获得了风险投资或政府注资,企业通过吸纳高技术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依靠自身实力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2)政府支持

篇11

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而传统技工教学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导致技工教育失去它本身的活力和优势,所幸的是目前众多技工院校积极开展“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聚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倡导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如火如荼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本文是在开展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三年多的实践中,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分析之后进行的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思考一:课程改革思维的突破

课改思维引领整个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理念的宣贯是课程改革进行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理解课改的实质思想,还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思想和习惯行为,建议技工类院校可采取学校动员、系部组织集中培训、教研组分组开展培训等方式分层次进行,也可派教师外出培训带回课改信息,让人人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厘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认识盲点,如工作页≠练习本、学生开心≠教学达到效果、新课改≠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要讲课等,将成功的课改案例与教师一起分享,积极鼓励教师,只要迈步就是进步,从思想认识上扫清障碍。

二、思考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突破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要达到的是“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要求将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但目前技工院校开展课程改革的重大瓶颈是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或长时间脱离企业实践,这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因,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才可能从根本上推动一体化教学,这也给各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学校教师下企业的实践提出紧迫性要求。

三、思考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突破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职教特色,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方法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都得到提升,对教师普及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和应用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前提,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四、思考四: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但在场地、设备、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一体化教学场地的建设,颇费思量。

途径1:同类多个专业调研,了解专业实践的核心项目和任务内容要求归纳项目和任务实施的软件、硬件、场地要求策划、筹建承载多功能的一体化实训室,这种途径可在财力、场地有限的情况下从整体上综合利用资源,防止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华而不实。

途径2:利用多媒体展示场景和设备或流程。

途径3:用手工制作布置场景。

途径4:带典型任务到企业实地调查了解。以上内容在管理类不同专业内可酌情选择。

五、思考五: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监控、评价的突破

课程改革永远向前,课程改革的目的使职业教育愈来愈接近职业本质,为检验课程改革的效果及持续改进课程,对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估、必不可少,这种监控、评估目的是保证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目的。

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三个层次为例:

三年制中级班(学制:在校学习2年+下厂实习1年)

三年制高级班(学制:在校学习2年+下厂实习1年)

四年制技师班(学制:在校学习3年+下厂实习1年)

学生考核方式不再拘泥卷面成绩和作业,考核方式趋向多样化,包括日常评价50%+期末成绩50%或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作为成绩等。

在日常教学实施中,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的听课评课、教学设计检查等了解课堂教学实施。

在校第二年可通过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和专业技能鉴定检验教学效果,“下厂实习1年”中,可开展由第三方企业评价,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企业评价、教学综合评价融合在一起,检验培养效果,从而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的效果做全方位的系统评价。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156-02

1 概述

赵固一矿位于焦作煤田东部、太行山南麓,隶属辉县市管辖,井田二1煤含煤面积43.77km2,总资源储量3.73亿吨,可采储量1.65亿吨。煤层平均厚度5.29m,为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优质无烟煤,属低瓦斯矿井。矿井于2005年6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5月10日竣工投产,并于2009年10月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奋斗目标。投产以来,赵固一矿践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强力推进“012345”主动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坚持创新求实、勇争第一之路,全面推行矿井精细化管理。

2 背景

以前,赵固一矿单项工程管理实施的是以企管科牵头,技术部门、安监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科室参与,进行共同验收的管理办法。经过运行发现,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分管专业科室责任意识不强,科室间时有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为进一步规范矿井单项工程管理,明确各专业科室的管理权利和职责,本着“谁安排的工程谁负责、谁验收”的原则,赵固一矿探索出权责一体化的单项工程管理法。

3 具体内容

3.1 明确界定单项工程范围

单项工程是指相对于某个单位正常工作范围外或超定额、工作量或费用未涵盖在单价中的工程。

单项工程具备的特点:本单位正常工作范围之外的;本单位超定额的;非本单位责任内的工程。

主要包括范围:巷道加强支护、修理、维护、清理和设备及配套管路的安装、改造、拆除以及矿安排的其他

工程。

3.2 明确管理职责分工

单项工程的管理主体是分管业务科室,本着“谁安排的工程谁负责、谁验收”的原则。职责分工如下:

技术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矿建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审定,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机电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机电安装(拆除)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审定,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地测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审定防治水方面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通防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审定“一通三防”方面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调度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组织协调,协助各业务科室做好日常工程量和区队出勤情况的统计。

安监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对安全措施实施情况、现场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企管科:负责收集、整理和下发月度生产经营计划,审核单项工程预决算等。

供应科:负责工程所需材料的及时采购和发放,对现场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工程的材料消耗情况验收,落实材料消耗地点和数量等工作。

3.3 单项工程操作程序及验收

3.3.1 单项工程的操作程序。

(1)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中已经安排的工程,视作已经派工,科室不再另外下达施工通知单。施工单位须按照计划安排的内容和工期直接开工。

(2)凡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中没有安排,日常管理中矿领导和业务科室认为急需施工的工程,须另外填写施工通知单。施工通知单由业务科室填写,内容包括工程内容、工期要求、工程量和工程质量等内容,业务科室填写后由科室负责人签字盖章,报分管矿领导审批。施工通知单填写不完整、任务不明确的,施工单位有权不予开工。

(3)计时工工程操作程序。

计时工工程范围:没有具体工程量或无法计量的工程;帮助其他单位施工的用工;因生产需要临时增加的固定岗位;井下新出现的且没有相关定额的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三个生产班的工程;因井下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抢险的工程;人工结算金额小于2000元的工程等。

操作程序:业务科室的施工通知单中必须直接写明工程内容、工程量、工程质量和具体派工工数。分管矿长审批后交由施工单位执行。

3.3.2 单项工程验收。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报送分管科室,由分管科室进行竣工验收,并出具验收表报分管领导审批,最后报送企管科。

3.4 单项工程预决算

单项工程采用预决算制,内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矿车运输费等。

3.4.1 单项工程预算管理。施工单位在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下发或接到施工通知单两日内向企管科报送工程预算表,包括人工费预算、材料费预算和矿车运输费预算。

3.4.2 单项工程决算管理。工程验收后,施工单位根据验收内容、定额价格编制工程预算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矿车运输费),并于工程验收后三日内报送企管科。

企管科接收到单项工程验收表和预算表后,审核预算项目的工程量计算方法、所用定额与价格是否正确,明确审增(减)金额,确定决算金额。

3.4.3 单项工程预决算其他规定。

(1)施工通知单必须明确工期、质量要求及工程量,现场验收单必须注明工程量和施工质量,参加现场鉴定和验收人员对各项记录负责,明确验收结果,发现弄虚作假,每人罚100元。

(2)没有施工通知单和工程验收单不予结算,施工通知单和工程验收单内容不清、数据不准的不予结算。

(3)工程验收若不合格,工程人工费用先支付80%,施工单位必须重新按照措施进行返工,返工的材料费用按照定额结算。经验收合格后,再支付人工费的10%和返工增加的材料费,剩余的10%人工费不再结算。

(4)当月不能竣工的工程项目,由企管科组织有关部门与施工单位到施工现场,根据工程进度,确定当月的工程预付款,由分管矿领导批准后形成临时结算,待工程完工后进行总结算。

篇13

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能够造福于人民,还能够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传统的供电企业在工作的时候有较大的缺陷,最为突出的就是工作效率低下,或者重复工作概率较高,设备老化的速度较快等,这些劣势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没有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粗放型的管理特征其中就包括工作效率低和技术落后等,这些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供电企业,需要进行改革。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是必然的,它能够适应现代管理的节奏,帮助企业更快的达到目标,因此当前的企业要十分注重该方面的问题。

企业在现代精细化管理中引进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将信息化管理技术与精细化管理相结合,能够帮助精细化管理更好的实施。在现代供电企业战略计划制定的过程之中,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来有效的判断市场发展方向,采集有效的资源来帮助企业获取更加有效的知识以及高素质的人才。还能够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来加强员工的素质,更有效的管理基层员工,开展全面的企业现代化管理,完善了风险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加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二、精细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精细管理与操作

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就是在企业的管理与操作当中更加的细致,将企业中需要管理的对象层层的进行分了,做出进一步的量化操作,逐步分解后,形成程序和数字,最后考虑进度和目标,落实到每一步的责任。同时,精细化管理还能够有效的管理员工,帮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克服可能产生的惰性以及其他与工作无关的情绪,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协作能力,在整体上将竞争力提高。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精细化管理也有其作用,它能够帮助供电企业提高声誉度,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供电企业的优秀特效,因此能够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问题产生。

三、精细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创造更优的产品

精细化管理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生活,因此也能够帮助员工更好的细分工作,切身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员工在工作的时候能够有序的参与并完成相关的任务,在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帮助员工实现了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在收到经济报酬的同时满足了内心的需求,物质和精神上的同时满足更能为员工创造更好的生活。员工在工作中创造出高质量的商品、多品种的商品和多数量的商品,这些都是经济效益提高的实质。因此,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帮助人们提高物质上的生活,更能够在精神上给予满足。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中的一部分,因此企业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全体成员都要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而精细化管理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我们需要将其化为行动,成为一种工作的手段。所以企业在对企业日常运作的各项流程中进行细化的过程中,都需要员工来对关键的环节进行把控和管理,再将每个目标阶段进行层层的分解细化,最后落实在各个方面,最终达到目标绩效,创造出更优的产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