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57: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篇1

指导老师:

选题依据:

良性的阅读能提高人们的修养。对正处于心理塑造期的学生,阅读尤其显得重要。然而课业繁重的中学生,阅读情况究竟如何?什么书籍更受他们的青睐?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又该如何选择课外书?为此,我们决定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调查。

研究意义:

希望对广大中学生及相关人士有所启发,为中学生的良性课外阅读起到积极作用。

预期效果: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法,由于初、高中生在阅历、时间等方面有差异,将分别分析他们的阅读状况。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1.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2.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3.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4.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影响阅读量的因素

阅读量 很多 多 一般 较少 少

初中生 0 50% 50% 0 0

高中生 7.1% 7.1% 73.1% 7.1% 5.6%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比较适中,“很多”和“一般”各占50%,而高中生的阅读量差距很大。“很多”占7.1%,“少”占5.6%,而“一般”则占73.1%,约是“很多”的10倍。然而每个中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同,他们判断阅读量多少的参照物也各不相同,不具有特别明显的对比性,但数据还是可以反映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局限性。

从调查中得知,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时间的限制都成为他们课外阅读最大的一个障碍。它就像一口幽深的古井,只容深困其中的中学生观看稀疏的星。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学生的学业繁重,书山题海之外,他们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尤其是对高三学子来说,课外阅读被家长禁锢,被高考封锁,成为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整体来说,家长普遍支持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个以学习、知识为主流的社会,阅读是必需品,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再调查中还反映出,部分初中生的家长不赞成孩子阅读课外书,因为家长认为,初中生自控能力较差,课外阅读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但这种现象就像极光,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不是主要限制因素。

二、中学生喜欢读的书籍与他们赞成中学生应读的书籍的对比

初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青年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4% 21.6% 17.6% 7.9% 48.9%

应读 21.2% 33.3% 3.0% 27.3% 15.2%

高中生:

书籍种类 励志类 名著类 青春类 杂志及漫画 科幻及武侠

所读 14% 29% 16% 10% 31%

应读 34.2% 31.5% 0% 15.1% 19.2%

由上表反映的数据可得,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名著的阅读都成为他们的“主餐”,分别占21.6%和29%,位列第二的是青春小说,分别占17.6%和16%,名著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精品,老师、家长都会竭力推荐这类书籍,中学生大量阅读名著,便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为什么中学生对青春小说也情有独钟呢?

据我们对中学生的采访,他们对青春小说的阅读做出了如下看法:

①用于放松心情,调节心理压力;

②可以获得友情、爱情上的情感启发;

③觉得青春小说欺骗中学生情感,不值一读。

对于青春小说,我们不能绝对、片面地判断它是好或坏,凡事利弊皆有,下面我们就对青春小说的利弊加以分析:

利:它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容易打动中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对学习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调节放松的好方法。部分书优美的语言表达,能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此类书籍,促使他们思考关于青春、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弊:同样是因为符合中学生的身理、心理的特点,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青春会勾起他们对于爱情的幻想,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地步。书中一些偏激的、远离现实的爱情观也会影响到他们,驻下根深蒂的“恶种”加上有些书中所谓“流行”的语言,掩盖了中国文学的精美,淹没了中国语言的闪光点。

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阶段,他们喜欢阅读青春小说,但却认为中学生不应该读。上表显示出:初中生中3.0%的人认为应该读青春小说,而高中生却无一人赞同。学生们赞同读的书籍位居榜首的分别是名著类占33.3%(初中生),励志类34.2%(高中生),而真正喜欢读这两类书籍的却只占21.6%(初中生)和14%(高中生),中学生是如此矛盾,在赞成与喜欢之间存在着这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选择呢?

三、家长认为中学生应该读的书籍

书籍种类 青春类

初中家长 0

高中家长 0

从上表反映出,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都非常不赞成自己的孩子读青春小说。据采访,初、高中生家长觉得中学生读青春小说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还可能会让他们过早陷入爱情旋涡,引起早恋等问题。

我们不得不说家长对中学生了解的片面性,他们忽略了中学生的兴趣,而着重时代的好书。初中生家长认为初中生应该读励志类与名著类(都是占43.75%),高中生家长则认为高中生应该读名著类与时事类(都占34.8%),其次是励志类(占21.6%)。从这可看出中学生家长对中学生寄托的巨大希望,他们应该读好书,立大志,关注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变化。

了解了中学生的阅读概况,那阅读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对此我们做了较详细的统计:

四、 初中生和高中生从书中获得的感悟

青春 爱情 亲情 友情 人生 哲理 其他

初中生 10.6% 4.3% 10.6% 14.9% 21.3% 23.4% 14.9%

高中生 10.1% 6.4% 15.9% 16.8% 24.3% 13.1% 5.6%

上表反映出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启发与影响是多方面的。各种感悟所占比例较均匀。相比之下,关于人生方面的思考在高中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占24.3%;而初中生则更多是关于哲理方面的感悟占23.4%;关于人生也很受初中生的青睐占21.3%。而关于爱情,却不那么倍受关注:初中生占4.3%,高中生占6.4%。这与学校,家长及社会道德的影响有关。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任务分繁重的中学生是不容分心于爱情方面的,应以学习为主,考上好大学为目标。可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对于身理、心理都正在发育的中学生而言,正确的爱情观的引导十分重要。在家长、老师都不关注时,好的青春书籍便可以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事实上,却是青春小说畅销,甚至泛滥。所以真正能读到一本好书,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中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学习紧张,中学生的业余时间少,课外阅读也相对较少;

2.中学生热衷于名著类书籍,也同样钟情于青春小说;

3.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在阅读时汲取了很多关于人生、哲理的感悟,启发了他们的思考。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应倡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好书;

篇2

二、产生的原因

1.认识的片面性。

不少农村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片面地认为看与考试有关的教辅资料,就是认真学习;看课外书是闲书,是“不务正业”。有些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也不能给孩子提供,更谈不上买科普、法律类书籍了。在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下,教师仍存在极端的功利色彩,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各种解题技巧的讲解,忽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地。

2.阅读内容的盲目性。

真正适宜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短缺,而出版市场的假冒伪劣又屡禁不止。“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害”(菲尔丁)。读书需要鉴赏力,中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对一些文化垃圾“废寝忘食”、“如饥似渴”,严重影响学习与健康。

3.阅读方式的随意性。

由于学生在课后或校外不便管理,加之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学生阅读不择时间、地点、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不少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认为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5.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本镇唯一的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多是为考试服务的习题集、优秀作文之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综合性读物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提供学生阅读的桌椅了。

三、应对策略

1.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旧理念。

从农村语文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而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引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热情;在与作品的交融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个性修养。只有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才可能在处理教材上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利用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报。另外,定期对农村语文教师培训,也是改变旧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体的阅读愿望。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激趣。话题自定,可以讲成语故事、可以说我喜欢的格言、可以说阅读概要……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2)赏析片段激趣。教师在阅读中撷取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记》等,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师生共同诵读、品味、赏析,来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

(3)开辟阅读专题激趣。阅读专题内容多样:可以是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如亲情专题、专题等;可以是关于学习方法技巧专题;可以是关于热点话题的专题……专题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只要听说上专题阅读,没有一个不满心欢喜的。

(4)组织活动激趣。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出黑板报、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还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3.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与其苦口婆心讲解题秘籍、作文技法,不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顿悟。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阅读材料的指导。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教师要从阅读的源头上把关,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除了《大纲》推荐的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刊杂志,如《中学生语文报》、《演讲与口才》和《青年文摘》、《读者》等,鼓励学生订阅;向学生推荐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推荐优秀中外人物传记,并在班级开辟图书角,学生互相借阅,互通有无。

(2)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须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做好读书笔记的指导。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做好读书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写心得笔记;指导学生改写、扩写、续写。天积月累,笔记就会形成一个资料库,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就会提升。

(4)注重古典诗词的阅读指导。古典诗词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老师可以从古代名句选讲、唐诗宋词赏析、古代散文选读等方面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拓展渠道,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品尝书香的美味,与书为友,相伴一生。

篇3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争取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新闻和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除了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外。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我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每当数理化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讨论着疑难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对自己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无疑是件幸福的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如何才能吸引到学生呢?让他们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

语文的阅读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想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就要让学生先爱上阅读。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反复强调,可以说这是该书的一个“主旋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中小学年代里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人的情感的培养,决定着年轻人对待同龄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那么如何行之有效的组织学生阅读呢?

一、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激活学生内心的感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钥匙。通过教师的引导,引领学生走近课文,从而打开他们情感的闸门,激活他们内心的感受。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其中有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想念这样一份人间至情,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二、把握时机,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

在课堂教学完成的基础上,搞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握时机,推荐与课文同类的经典文章,让学生自主地去品读。

在教完了《背影》这一课后,有意识地推荐了《只是一碗馄饨》等几篇表现亲情的文章,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内容加以联系和拓展。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内容当作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但是,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它应该是在情感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p松、愉快的状态下自发阅读,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许多的沟通,使自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新颖的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不断的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或者用自己的笔端记录下来,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之后,这样的阅读才算是有成效的,有收获的。因此,要教会学生随时记录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瞬间的“思想火花”,养成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能体验到课外阅读为自己带来的鼓励和肯定,从而提高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促进个性发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是人们的共识,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开卷未必都有益,课外阅读内容五花八门。在读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丰富情感、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发展语言等多方面吸收“营养”。有的个别学生阅读了书籍以后,只是被书里的情节所吸引,对于书里的事件和人的行为应该怎样评价,却不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因此,开展读书讨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帮助学生领会书中思想,学会评价书中的人与事,明辨是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是学生学语文、运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观察、体验、想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还要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经常组织佳作欣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等待学生去观赏,而是需要我们的开拓与探索。尽管阅读的途径不同,但学生一般都是从课堂教学得到启发而到课外去阅读,由某一个问题激发起兴趣而阅读课外书,从而得到读书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需的各种综合能力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已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替学生甩掉沉重的学习包袱,“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是大势所趋,让我们都来重视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93―01

群文阅读是一种以特定主题为依托,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篇文章进行初读、略读、跳读的阅读方式,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规避传统阅读方式带来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端,成为当前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

一、科学选择阅读文章,优化文章组合结构

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的选择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在选择文章时,应保持文章之间的联系,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文章的主题可根据体裁、作者、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来确定。如,在学习《麻雀》一文时,如确定其主题为鸟类,则可选择《翠鸟》《灰雀》《燕子》等文章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对于动物描写的认识;如确定其主题为亲情时,可选择《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文章,增强学生对于亲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此外,还可将作者作为对象对文章进行组合,提高学生对该作者的认识程度;还可以记叙文、说明文、散文为主题,提高学生对该类型文章体裁的了解。另外,为扩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将文章的选择延伸到课外文章,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好课内、课外的阅读文章后,需要对文章进行优化、重组,突出文章的阅读价值。可按照结构、层次组合文章,开展递进式、举一反三式及重复阅读法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二、指导正确阅读方法,奠定学生阅读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未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因而阅读质量相对较差,再加上群文阅读篇目较多,学生认字能力有限,因而存在一定的阅读压力。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麻雀》《翠鸟》《灰雀》《燕子》《夜莺的歌声》等以鸟类为主题的群文时,首先对其进行初读,对于文中的生字、生词可采用上下文联系、猜想的方式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了解该文章描写的属于鸟类的特点;最后,分析麻雀、翠鸟、燕子等不同鸟类之间的不同,思考上述文章中的侧重点。如,《麻雀》虽以麻雀为题,但是侧重于描写动物之间的亲情,而《翠鸟》则侧重描写翠鸟的习性等,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还应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培养,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再逐渐缩短阅读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三、问题贯穿群文阅读,提高群文阅读效果

在群文阅读中贯穿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高阅读速度方面,问题引导也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提问。如,以亲情为主题的《麻雀》《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文章为例,教师可提出“动物之间的亲情与人之间的亲情有什么相似之处”、“动物也有亲情,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会以解决该问题为出发点,从文章中找寻相应的答案,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在完成阅读之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感想,鼓励学生对该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身的不同看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价值观的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5—0028—01

一、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做好课前准备

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大量的阅读去积累,要靠阅读过程中的认真体会和领悟。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极其重要。首先,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和欣赏角度,因而要采取不同的阅读引导方法。如,具体、真实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严谨、科学是说明文的主要特征,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议论文的必要条件,生活所需是日常应用文的灵魂。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从整体出发,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在整个单元、整本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来考虑,使其上下关联,互相照应,分解合理,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读,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避免课堂教学中用过细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避免无休止地做题,避免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进而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关注学情,激发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由于受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阅读总量上的差距很大。农村学生平时接触书籍、报刊和杂志的机会相对较少。据调查,80%的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100万字,有的甚至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策略积极引导,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他们培养阅读兴趣。

三、尊重学生,,倡导个性化阅读

如,教授《木兰诗》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木兰与周围人相处了十年之久,但竟没人发现她是女郎,因为从常理来讲,男人和女人的外貌、身材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对于正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们来说,教师一味的说教,他们是不会完全信服的。

关于木兰女扮男装的辩论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兴趣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自我感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讲清楚木兰是作者为了抗争男权观念而塑造的巾帼英雄形象,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入情入境,用心阅读,记录情感体验

篇6

引言

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英语课程标准》语言技能二级目标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看懂英文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因此,除了跟随教师课堂上的精讲之外,还需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尤其是高年级阶段,英语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研究中的重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阅读短文并理解是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各级考试中占有很大比重。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主要是以课堂上精读为主,而且精读的文章或故事篇幅短而少,大量的广泛阅读还没有被足够重视起来。就这个现象,现在来谈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阅读问题。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存在的问题

就连云港市来说,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安排英语课程学习计划,每周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从字母、拼读、句子、语法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练和培养。为了培养小学生尽快更多地熟悉和掌握英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里加进了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每年连云港市教育局在推荐小学生阅读的书目里都有英文版的《跟上兔子》。尽管英语阅读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英语阅读在小学生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开展还不够普遍。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课时安排的制约,学校和教师对于英语阅读重视的程度不够。基于要严格按照学校课时计划和教学进度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学校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只能把教学重点放在学校所要求的任务上来完成。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教师通常对课本里的知识点进行精讲解精练习。教师教学质量的评定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所以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多与课堂上的书本内容密切结合,多布置考试的英语阅读理解题型给学生做,功利性较强,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培养。在学校对语文和英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的数量上,能看出明显的数量差异。每年小学生所获得的推荐阅读书目中,英语阅读推荐书只有两三本。平时学生的英语阅读量太少,课外英语阅读习惯没有养成,英语阅读没有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课本知识依赖性加大,英语学习的被动性较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完全养成,平时都是跟从学校教师的指导和步骤进行学习,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后,很少主动进行英语阅读。教师平时布置的英语课外阅读量较少,再加之课堂检查考核的力度不够,所以课后学生用在主动英语阅读上的时间非常少。因此,对英语拓展阅读训练被忽视了,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英语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家长重视力度不够以下为笔者在连云港市苍梧小学附近的几个小学生家长群里所做的问卷调查,苍梧小学的家长总体学历层次相对比较高。调查的对象是已经开始学习英语的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其中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占被调查总学生数的68.13%。问卷调查有效填写人数662人。(调查问卷收集时间是2020年6月17日)第10题:到目前为止,你阅读过的英语课外书大约有多少本?“没有”(13.14%),“10本以内”(60.27%),“10—20本”(16.47%),“20本以上”(10.12%)。第16题:家长给你买或借的英语书刊杂志类的多吗?“没有”(15.41%),“很少”(48.64%),“每年10本左右”(28.7%),“每年20本以上”(7.25%)。第17题:家长会陪你一起英语阅读并指导你吗?“没有”(22.66%),“偶尔”(25.83%),“有时”(33.08%),“经常”(18.43%)。第10题和第16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际被调查对象中,大部分(70%以上)的小学生借阅或购买英语课外读物的数量不超过10本,超过10%的小学生没有阅读过英语课外书。在进行英语阅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小学生的阅读量很小,90%以上学生自学习英语以来,每年阅读英语课外书的数量不超过两本。大部分学生家长也很少买或借此类读物给孩子看。第17题结果显示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部分家长没有同孩子一起进行英语阅读。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没有真正重视英语课外阅读。小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学习习惯受家长的影响非常大,家长对英语阅读的不重视或者不够重视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小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机会很少。因此,家长的不重视,也是造成小学生们普遍英语阅读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孩子接触的英语课外读物较少适合小学生的英语课外读物主要以绘本为主,以及部分阅读报刊。英语绘本价格比较高,一般家庭不愿意承担英语绘本的开销。英语课外读物相对于汉语课外读物来讲,没有汉语课外读物那样丰富多彩,更有趣味性,更容易理解或得到家长的辅助讲解。有的家庭愿意买或者借阅英语课外读物,但是由于部分家长对于英语知识的欠缺,在孩子看英语绘本或故事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起辅助讲解的作用,导致小学生最终看英语课外读物的积极性不高。英语绘本虽然有图有画,对于三年级以上学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绘本内容幼稚且又有不认识的单词,生词不能得到及时解答,对阅读情绪易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阅读兴趣不够浓厚。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绘本的借阅远不如对中文书籍的借阅积极。家长们普遍没有意识到英语阅读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帮助,平时在借阅和购买课外阅读书籍时,更多的是考虑中文书籍,加之部分家长对于英文书籍的不了解和一些英文书籍价格偏高,很多家庭中的英文读物很少,孩子接触的机会少。

二、培养和提高现阶段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虽然连云港市教育局对小学三、四、五、六年级推荐的书目里有英语读物,但是总体内容趋少,加之学校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的考查力度不大,导致教师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指导力度不够。家长们普遍对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又因为各自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辅助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家长无力指导孩子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导致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进行有一定的难度。鉴于以上因素,建议在日常的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校可以联合家长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加强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视力度。

(一)提高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程度1.宣传到位学校每周的科研例会可以留一定的时间做英语阅读研讨,针对每周课本上所学内容,大家集思广益,寻找和推荐好的英语课外读物,而且课本内容相对应并要与符合该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宣传到每个班级。组织学校范围内的英语比赛,比如阅读、演讲、朗诵等比赛,增强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意识。教师每周适量地布置英语课外阅读,并进行适当的检查或考察,让家长和学生都意识到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家长和学生对英语阅读的重视程度。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在对各个学校进行阅读指导书目的推荐工作的同时,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好各阶段英语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享受阅读乐趣[2]。建议增加英语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2.筛选材料在阅读材料的筛选上,教师应具备很强的鉴别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不同的英语教学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教学目标和阅读教学计划,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年级孩子的英语水平,寻找和筛选切合小学生实际水平、简单易懂、容易引发兴趣的各种课外英语读物,例如儿歌、绘本故事、动画片、报刊杂志等适合本年级孩子英语水平的读物,推荐给学生和学生家长,鼓励小学生业余时间多读多看,逐渐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英语阅读能力,并形成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循序渐进,切实地提高英语水平,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抓起[3]。3.教师重视教师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在班级对英语课外读物进行梳理和讲解,让学生展示其阅读的内容,学生用1—2分钟时间在班级用英语讲故事或者说出自己觉得优美实用的句子,教师给予点评和表扬,适度的表扬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从而带动小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和兴趣。学校或教师对每月每生阅读的书目和数量进行班级或年级排名,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排名带来的荣誉感。组织一些与英语阅读相关的年级或班级活动,比如演讲、话剧或者唱歌等小节目,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能力,增加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增强英语语感。积极创设多角度、开放式教学氛围。在一些节日里,例如元旦或母亲节等,适当地鼓励孩子们写英语短信或制作英语卡片等,不但加强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加强了对祖国下一代的亲情和感恩之情的教育。学生会感到英语不仅是要考试的科目,还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需要的交流工具,对英语阅读的重视程度也会提高。教师的思想是孩子行动的风向标,教师的重视直接促使家长对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视,大家共同积极投身到英语阅读的行列中来。4.家长重视家长充分利用小学生大量的空余时间段来增加孩子英语阅读的机会和培养孩子英语阅读的兴趣。例如,购买或去借一些符合自己孩子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英语阅读刊物,搜寻一些英语动画片或电影给孩子看,平时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共同阅读,甚至可以报名课外相关的兴趣班。语言学家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注意、记忆、思考、综合、判断、推理等过程的总和,是积极获取信息的过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多说多看多练习,家长应重视孩子的英语阅读,积极采取措施对孩子增加英语阅读量,扩大英语阅读面,如此学生的词汇量会随之扩大,语感增强,口语和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对英语的认知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二)培养孩子的英语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小学生自然会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查找一些与课本以及推荐读物的相关内容来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做些游戏或者针对某些节日上给学生们编排一些英语小节目,通过表演来促进对英语的灵活运用。1.阅读材料以连云港市教育局推荐的《跟上兔子》一书为例,小学英语学习阶段的每个年级都接触到这本书,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讲解英国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另一个兔子———来自英国的彼得兔。这只棕色白肚皮的可爱小兔子,作为英国家喻户晓的卡通明星,自1902年起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赢得了世界各地小朋友们的喜爱。有很多经典的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英文儿童故事,例如三只可爱的小猪、梦游仙境的爱丽丝、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等等。通过阅读,孩子们看到了美国粗犷的乡村、英国优雅的农庄,清澈的湖水和峰峦叠嶂的群山,体会到不一样的欧美风情。不同国度的风景和生活的差异,会引发学生们巨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阅读兴趣。2.鼓励和表扬教师借助英语故事、儿歌、对话等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是孩子学习的一个很大的动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阅读兴趣。教师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和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心走进课外读物,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积极引导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渐对所阅读文章或故事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无论课内课外,都应该给学生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把学生们平时的英语读后感贴在黑板报上,让大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朗诵比赛、美句摘抄、英文对话表演等形式,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英文课外阅读中来。对于做得好的认真的学生,多予以肯定和表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3.家长的参与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一个标杆。家庭对孩子的性格、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英语课外阅读中,陪伴孩子,共同查阅字典,共同欣赏美句,既是一项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又能增强孩子的被认同感和学习自信心。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语言教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阅读是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英语课外阅读,小学生们能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助于加强对英语学科的理解和学习。因此积极开展英语课外阅读,拓展学生文化外延,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又加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3]。小学生们平时要进行大量的中文课外阅读以增强理解力、提升文学修养,英语作为外语在日常生活中则很少用到。要想熟练掌握并使用英语,课外阅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增加词汇量,增强语感和用英语思维能力,并为以后中学阶段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关于公布中小学“真阅读工程”2017年推荐书目的通知(连教办研[2017]21号)[EB/OL].连云港市教育局,2017-12-14.

篇7

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阅读实践问题。具体程序如下:排障碍、抓中心、读全文、想内容。

通读课文(或选文)后,首先要引导学生排除文中障碍,利用工具书解决阅读过程中所遇见的疑难字词,只有文章读懂,才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文章读懂,才能准确地提炼出所蕴含的信息;只有文章读懂,才能精确地提炼出文章的中心;只有文章读懂,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细读文章要借露求藏,好的文章往往好在“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让读者在阅读中驰骋自己的想象,在“再创造”中去充分领略作品的意趣,读、细读文章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其本质,精炼地概括其中心思想。读完文章之后,要先想一想文章是记事为主的,还是写人为主的,是状物为主的,还是以抒情为主的,是写个人的还是写集体的,究竟是第几人称,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想一想,哪一段是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理清思路、了解大意、透析框架。抓中心,读通全文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揣摩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是怎样谋篇布局即理清作者思路,把握全篇的基本结构,要了解文章大意,进一步透折框架,如何给文章分段,著名教育家丁有宽分段歌给我们提示:学文边读边思,理清文路下工夫;切头去尾得中间,认真分析中间层;围绕中心来划分,段意前后要联贯;小标题意明言简练,文章结构眉目清。认真学习分段歌,理论在实践中产生,同时也指导实践,通过长期的实践归纳出理清作者思路即整理分段的几种方法:

a)按时间发展顺序分段。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明显是按照童第周“童年、上中学、去留学”三个时期分段的。

b)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如《飞夺泸定桥》一文明显是按照夺取泸定桥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分段的。

c)按空间(地点)游览顺序分段。如《颐和园》就是按地点的变化来分段的。

d)按照叙述方式分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总、分、总的叙述方式来分段的。

e)按事物性质分段。如《海底世界》。

理清作者思路之后,就要概括段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如下:

有些文章的段落中心是围绕一个中心句安排的,中心句在段首,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三段的段首:“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就是它的段意。有的中心句在段中,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有的中心句在段尾,如《为学》中的第二段中段尾的“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是它的段意。

过关斩将,读通全文,沉着镇定理清作者思路,进一步理解文章而且能够借露求藏;进一步精炼文章的中心;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写作的最终目的,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看问题即依题看文、归纳总结、围绕中心不下笔千言万语尚未点明主旨,一定要像地球围绕太阳一样,答题时要围绕中心切莫发生偏转远离主旨,俗语说得好“换汤不换药”“万变不离其宗”要牢记于心。

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机的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相渗透、相互促进。良好的学习方法,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掌握为前提,只有思维方法的科学性才能保证学习方法的正确性。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中学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这些学生错误的认为,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好了,考试就“胜券在握”“万无一失”了。但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在语文众多考试中,不少自认为课本知识掌握不错的同学常常大失水准,尤其是阅读和作文,很难得到理想的分数。这种“出乎意料”的失败使学生一筹莫展,也让一些教师困惑不解。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呢?那就是这些学生平时忽略了课外阅读,长期把自己封闭在“课本”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以“井底之蛙,观大千世界”。加强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关系决定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中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全面。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只有既立足于课堂教学,又注目于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课外阅读的目的”“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课外阅读的方法”谈一点看法。

一、课外阅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干任何事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明确的阅读目的,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在阅读的时间和数量上有所控制,克服在课外阅读中,有兴趣时,废寝忘食;无兴趣时,搁在一边现象,在阅读的内容上避免只拣喜欢的读,对那些枯燥乏味但却对自己的学习和认识有用的书籍却不大喜欢的偏向。有目的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可以提高认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中外文学作品以其绚丽的艺术技巧,表现出荡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不仅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本质,而且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观点,渗透着作者的生活态度和理想。比如,在阅读鲁迅的小说时,就要特别注意他笔下形象的多典型、多侧面性。鲁迅是如何通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揭示当时黑暗的病态的社会现实的。使学生对鲁迅在典型形象创设上的精妙和鲁迅小说的特有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课外阅读,启示学生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必须反对的,什么是应该追求的,什么是必须鞭笞的。作品中正面人物都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而其中的反面人物,群丑形象,也能使学生从中记取种种有益的教训。因此,每本书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课外阅读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其思想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是其他德育渠道很难达到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阅读是吸收知识,写作是运用知识。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写作起着正向迁移作用,喜欢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学生,在他写作的过程中,口语和书面语反复转换、筛选的思维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在阅读中吸收的丰富词汇,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运用到习作中去,有时使人耳目一新。而那些阅读量少的同学,其作文的思维的主要意向却仅仅限于字词追索回忆,其中不完整、不准确的概念出现较多。例如:写有关课间操片段,有一位同学写道:“在音乐中,五星红旗慢慢升起”。例中的“音乐”一词概念太大,含义不明确。如另一位学生写道:“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很明显,后者的形象思维丰富,这与平时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以“读”为本。书刊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了借鉴的各种需要,有力地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课外阅读要正确选择内容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这是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文学修养,审美水准的体现,另一方面也直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起着重大的影响

阅读文学作品时,当作品中的人物在人们的脑海中树起了值得效仿的楷模,当作品的情境感化了人们的心灵,当作品宣扬的某种哲理,在人们的心境中得到回射,作品就对人们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半成熟半幼稚时期,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在认识问题上依然处于模糊状态,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开始思索,富有激情,但缺乏理智,所以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随意性。社会上的精神污染对学生影响很大,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容易往反方向发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考尔德说:“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中学语文教师不应只盯住几本课本,而应密切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热点,引导学生读好书,精心挑选好书。选取适合中学生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的读物。从篇幅上可由短到长,从散文、短篇小说入手,然后发展到长篇小说。从内容上由浅入深,可以先阅读一些故事味性强的童话、寓言等作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然后逐渐过渡到情节复杂、含义深刻的文学作品。选取与课文相关或节选编入课本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立足于课堂,而放眼于整个文学宝库。在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的同时,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感化。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课文内容,作者生平,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以及时代背景的理解。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补充作用。选取已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文学作品。由于电影电视的普及,影视剧往往成为热门的话题,中学生无法拒绝影视作品对他们的影响,及时介绍学生阅读已被搬上影视舞台的文学原著,会使学生兴趣倍增,理解也会更形象,更深刻。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科技读物,使他们关心社会,了解时代,热爱科学,不断提高阅读政论,科技书籍的能力。2000年7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刚刚结束,河南郑州《中学生阅读》编辑室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电话里面传来的是一个教师十分激动的声音,他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就取自《中学生阅读》,这则材料他刚刚让学生训练过。

学生从考场出来,个个喜笑眼开。这种有趣的现象提醒人们:广泛的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应试能力的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阅读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应试能力的增强。这种看似偶然的现象,又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学生不得益于这次的“偶然”,也会得益于另一次的“偶然”。要提高语文素养,要增强应试能力,广泛的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补充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引导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方面的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

三、课外阅读要有科学的方法

篇8

2010年5月4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国范围启动。该行动旨在为“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1]提供贴近他们实际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重点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2]。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深入开展农民工子女结对帮扶行动。活动推进过程中,服务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在满足农民工子女基本生存、教育物质条件保障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指数等成长、成才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应关注农民工子女的阅读状况,其中课外阅读,是丰富孩子们精神追求、提升他们文化素养、帮助他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对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的调查,借此分析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和素质教育现状,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借鉴。

一、全民阅读立法

全民阅读立法在国际社会早有先例,“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日本的《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俄罗斯的《民族阅读大纲》(2012)等,都以立法形式保障国民阅读能力的提高”[3]。

在我国,全民阅读立法也在逐步推进,全民阅读立法一度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而江苏省、深圳市更是走在了阅读立法的前列。2014年,江苏省实质进行全民阅读立法,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全民阅读日。

对于阅读立法,在社会上也一度引起争议,有人认为阅读不能简单靠法律约束。笔者认为阅读立法颁布的意义在于:一是应对当前的形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加之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纸质阅读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快餐文化占了主导,它讲求的是速读,人们在阅读时留在脑海的更多的是文字的碎片。二是阅读的意义重大,它对于提高人的素养,陶冶情操,提升知识水平都必不可少。因此,全民阅读立法是倡导民众阅读的一种良好方式。三是从目前的立法看,阅读立法多是对促进阅读的政府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加强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图书资源等,这给全民阅读提供了基础保证。因此,全民阅读立法应该是从基础设施等方面给全民阅读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二、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调研

全民阅读立法在全国范围的推进,对农民工子女阅读无疑也是一种促进。那么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怎样呢?笔者对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团委驻地所在的相城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如社会实践基地焱阳小学等学校进行了走访,并利用7月份赴浙江丽水市黄村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当地的留守子女通过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本次走访、调研对象既有随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又有留守农民工子女。问卷内容主要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具体包括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展开了调研和访谈,并随机抽取其中14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阅读数量、阅读时间少、图书资源少、父母督促少。

通过抽样分析发现,农民工子女的阅读数量、阅读时间都难以保证,而就客观条件来看,也确实存在占有的图书资源少、父母督促少的现状。

阅读时间少:关于阅读时间的调查中,选择双休日进行阅读的为42%,午间休息的为19%,晚上睡前一段时间的为27%,其他的为12%。有阅读习惯的抽样对象中,每天能确保15分钟左右时间花在阅读上的为24%,30分钟以上的为51%,一小时的占到24%。

阅读数量少:抽样显示,一学期能阅读1-2本课外读物的同学占19%,3-5本的为45%,6-10本的为19%,更多地为17%,可见大多数同学课外阅读量较少。

阅读资源少:关于农民工子女能否主动去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阅读或购买的调查中,数据显示,经常去逛书店的占24%,偶尔去的占53%,不太去的占23%。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的占17%,偶尔去的38%,不太去的占45%。可见,学生主动利用公共图书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

师长督促少:教师、家长的督促与城市父母比相对较少。受访对象中,32%的农民工子女表示老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有时会的为41%,很少布置的为27%。父母会否经常督促进行课外阅读,经常督促的仅占36%,偶尔提醒的为46%,不管的为18%。父母在家有阅读的习惯吗?“有,我们有时会一起看书报”的为26%;“偶尔有”的为48%,“从来没有的事”的为26%。

(二)阅读质量不高,阅读内容有待调整

调查取样中,农民工子女课余时间阅读较多的书分列前三位的是“脑筋急转弯或儿童漫画之类的娱乐书”、文学书,学习辅导用书。而家中书柜存放种类最多的书籍由多到少依次为“与学习有关的复习资料”、作文书、各种漫画、老师推荐的中外名著、小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内容很大程度上一是受限于应试压力;二是阅读层次不高,受访对象更偏向于娱乐性阅读,对经典名著阅读、人文类、科普类书籍主动阅读需要提高;三是父母或者亲戚朋友选购书籍的层次有待提高,以给孩子提供阅读内容的引导。

(三)阅读习惯有待养成,阅读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阅读习惯有待养成:抽样对象中,32%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课外阅读,45%的表示比较喜欢,20%的表示一般,3%的表示不怎么喜欢,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对课外阅读还是有兴趣的。那么阅读时间能保证吗?抽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都能安排一定时间阅读的农民工子女占到采样对象的30%,“有时读”的为54%,“很少读”的为13%,也有3%的同学表示“不怎么喜欢读”。经常和同学交流课外读书的情况的为24%,有时的为60%,没有的为16%。

阅读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抽样对象中,68%的农民工子女认为老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比如做读书笔记“很好,可以把我阅读的内容做个记录,也能提高阅读效率”,20%的“不喜欢,认为没有必要,但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又不得不完成”,7%的“基本没有阅读的习惯,我都是随便摘录一些应付作业的”,其他的占5%。“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能经常写的”农民工子女占38%,有时会写的为40%,22%的基本不写。高达49%的受访学生认为老师有必要在学校教课外阅读的方法,14%的学生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另有15%的学生认为“有些书比如长篇小说之类的最好能介绍一下”。

三、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原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教育状况与城市孩子比,受限于户籍、学区、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

(一)受限于城市户籍、学区制度。

鉴于来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没有取得所在城市户籍,按照入学制度,他们的孩子不能与城市孩子一起进入公办学校受教育。但是近年来,我们也看到农民工的各项权益越来越受到保护,因此,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了大多数的选择。这些孩子家庭背景相似,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基本相同。

(二)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与城市父母有差异

一是受限于父母的文化层次,他们对子女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因此,在个人素养提升方面,农民工对子女的期待与城市父母对孩子的期许、投入有落差。二是受限于农民工的作息时间。农民工务工时间三班倒、单休的现状,让农民工无法保证时间、精力进行亲子阅读,哪怕是单纯的陪伴也较少。当然,也要看到,虽然跟随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等方面与城市的孩子有落差,但是因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城市,就读的学生比留守儿童有稍好的条件,加之在父母身边,比在农村留守隔代抚养条件也稍好些。

(三)受限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

就目前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看,首先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像校园图书馆这一学生阅读的重要场所,部分学校不能提供,部分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数目年代比较久,藏书量也较少。其次,班级人数太多,教室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放置图书。最后,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之一是学生想看书但是有时作业太多没时间看,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四)受限于快节奏的时代背景。

当代社会,新媒体时期,电子产品如电视、电脑、手机等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深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电子游戏、电视节目、动画片等短、平、快的休闲方式,人们越来越远离传统的纸质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孩子们对阅读的价值判断。

四、改善现状的对策

全民阅读立法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学生阅读状况的改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的过程中,重中之重是引导孩子们“好读书”与“读好书”。

(一)好读书。

1.政府与社会大力支持,通过全方位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工子女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保证地方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全覆盖。以学校为例,一是保证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馆藏数量,按照要求每年都投入资金,适时补充适合孩子们的新书目。为方便借阅,还可在教室开设图书角,图书角的图书的来源一是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来分享,二是学校可以让每个班级订阅1-2种报纸杂志。

2.在社会上形成阅读氛围,家长倾心关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一是社会风气的引导。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的录播,在青少年中倡导阅读风尚。二是家长高度重视,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保证阅读时间;家长借阅或者购买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三是共青团组织等社会志愿者、公益活动要关注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如苏州大学惠寒学校定向捐赠图书就是一种好的形式。

(二)读好书。

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而孩子们处于这个年龄阶段,有时并不能分辨书籍质量,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对学生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方法指导的重任。

(1)阅读内容的指导――开列书单。

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团队,开列了中小学课外阅读书单。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这些书目。阅读内容要丰富,既有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又能有历史、地理、人文、科普等方面书籍的阅读。

(2)阅读方法的指导――读书笔记。

有了好书,怎样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呢?阅读方法很重要。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知识养分。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记录读书心得。

2.校园里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在语文等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拓展阅读。通过兴趣小组、读书心得评比、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定期交流、展出阅读心得。每年订阅有助于学生阅读拓展的报纸杂志,让学生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进行零星阅读。65%的受访对象表示喜欢同学推荐课外读物,52%的抽样对象表示喜欢和同伴一起看书。因此学校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漂流、阅读心得征文等,让同学们相互推荐好的书籍,提高阅读兴趣。

五、结语

阅读状况的改善是个社会化的问题,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的改善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为农民工子女的阅读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充足的阅读资源,并在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引导,提高农民工子女的阅读兴趣和素养,助力农民工子女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项目[N/OL].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91-01

1 “追根溯源”法

汉字是华夏民族记录语言的符号,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它始终伴随汉民族的文化发展进程,有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教育论专家顾黄初先生也指出:“中国的语文教育是以汉语汉文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所以必须充分重视汉语汉文的特点和教育畅通,体现出‘民族化’的精神和气派。”有鉴于此,在进行语文教学尤其是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表意、思维特征等来挖掘其背后的丰厚内涵。例如“明”,就是一轮火红的日,一弯皎洁的月,交相辉映,为人们驱逐了夜的恐慌,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至于成语,多是四个音节,形式齐整,易读上口,节奏感强,这与中国人行文讲究对偶,均衡美是一脉相承的。还有很多的成语、歇后语可从神话、寓言、故事、传记及其他作品中找到出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是《山海经》中神话。“温故知新”、“不耻下问”源于《论语》。“负荆请罪”出自《史记》。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追根溯源轻轻推开汉字背后的那扇门,破译出汉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民族特色、民族传统,带给学生们的都是惊喜。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牢牢掌握这个字或词语,还能带给学生心领神会的欢乐。而且还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情趣,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汉语言汉字奥秘的勃勃热情。

2 “巧用教材”法

上下五千年,凡是能流传至今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选入教科书的文章更是精华中的极品。其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往往就是本课学习的灵魂,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激情。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与探讨蕴聚在教材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灵意识,才能找准激活课堂的“切入点”,从而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例如《晏子使楚》、《枣核》传达的正是炎黄子孙历来就有的崇高的爱国精神。《老山界》、《草》、《》体现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等课文真可谓是民俗文化的大展台,向人们展示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彩纷呈的教材,篇篇都有传统文化的耀眼光芒,只要你动脑,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真正地把传统文化融进孩子们的骨髓中,单靠“外力传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学生的“内化接受”。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学生的情感的体验。如:学习《背影》时,教师引导学生多读一读,演一演,反复品味细节描写,感悟处境艰难的父亲对20多岁的“我”的细致入微的关爱。进而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父母,谈谈自己的父母。交流交流自己看过的歌颂父母挚爱的文章,积累积累有关这一方面的名言、谚语、诗歌。唱唱这方面的歌,再用多媒体放放这一方面的感人画面。羊跪乳,鸟反哺,捐肾给母的田世国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你会怎样回报你的亲人?层层深入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感悟亲情,理解亲情,回报亲情。唯有学生自己把自己说服了,自己把自己感染了,自己激动了,自己认可了,我们的巧用传统文化的魅力才真正实现了“激活课堂”。

3 “实战演练”法

“拿”永远比“给”主动。美教育家华特.B.克雷斯涅克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的实战演练法就是让学生要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的教材编排了许多专题,综合性学习,这为我们提供很多切实可行的实战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目标的制定是有其人文意义的,学生查引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讨论,演出,办刊的过程就是一种探究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如:学完民风民俗单元,开展“到民间采风”的活动。指导学生搜集家乡习俗,家乡传说、故事,家乡的名人轶事,家乡的谚语,积累对联,组织学生了解家乡的“地方志”,为家乡的杰出人物撰写小传,带领学生拜谒家乡的文化遗迹……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那种对传统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能派生出对传统文化,家乡文化的珍视之情,这便是进一步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有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良好习惯会逐步养成,加之我们为学生搭建的诸如:“家乡习俗大舞台”、“家乡名人事迹报告会”……多种形式的自主展示的平台,和“民俗专家”、“最佳团队”等等的多种评价方式激活语文实践活动,果真这样做了,你收获的将是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幸福和自豪。

篇10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在回归文本的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共鸣点和文本的“美”点,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下面就文本激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做法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紧扣文本,营造审美氛围,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和广度

在文本的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适当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尽快入境。具体做法可因文因人而千差万别,常用的有下面几种:音乐晕染;诵读旧作,导入新作;感性话题导入;抒情语言导入;寓氛围营造于阅读环节……例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就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诵读,读出立志超越前人,开创美好未来的豪迈情怀,引领学生展开想象,从文中描绘漫天飞雪、白雪皑皑、红妆素裹的壮阔画面中感知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眼界与胸襟,吸引学生对诗词的喜爱。学习小说《孤独之旅》,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感受成长中的痛苦与快乐,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励学生阅读其他励志的文章,从多方面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吸取精神的营养。

二、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激发阅读的愉悦度和共鸣度

在阅读教学中能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并从中得到共鸣,就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好以下策略。

1.平等阅读策略。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阅读体验。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提出异议,说作者只是通过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来排遣现实的苦闷,并不是批判封建的教育制度。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指引学生阅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写作背景。因为得到老师的充分鼓励、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挑刺”热情高涨,阅读就成了自觉的行为。

2.真实阅读策略。作品的魅力往往吸引着读者,使读者“自失于作品独特的思想、内容、情感之中”。这就是真实的阅读,就是原汁原味的阅读。例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就曾与学生一起与文本真诚对话。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我因为贪睡不起来上学被爸爸痛打”和“爸爸要我银行寄钱给陈叔叔”所引发的讨论。我请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感受与作者描述的是否相同。至于文中“爸爸”说的那一句“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学生就深有体会。根据讨论的情况,我顺势推荐学生阅读《傅雷家书》、《李嘉诚传》、《乔布斯传》,让学生了解更多名人的成长故事,得到更多的启示。学生的阅读兴趣果然有所提高。

三、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的高度与深度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功力强大不可替代的必用手段。“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恰恰是忽略了这一点,把整个教学变成纯粹的意义阐释,而且是意识形态化的、及其繁琐的分析。”首先,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第二,发挥各种读的作用,重视语感的培养。第三,让学生放飞想象,投入身心。第四,随时记录和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如:《散步》一文中对主题的理解,有理解宽容,有家庭的和谐,有爱和责任等。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挑破语言文字后面的潜台词。

四、品味文本的“美”,感受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度和能动度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通过阅读去感受、领悟、体验文本语言美、意境美、人性美,从而唤醒学生个体的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经典作品的兴趣,提高课内外阅读的主动性。

篇11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可见书籍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可以塑造孩子的灵魂。在课改的今天,尤其强调要引导学生提早阅读,在书海中享受快乐,接受体验,熏陶,由此我们把读书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重头戏,每年通过生动多样的读书文化活动,缔造书香校园,开展特色德育,展现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主要做法:

一,制定《学校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方案》,认真开展好校园读书节,走廊书吧、班级读书角,校报,班级好书推荐主题班会,亲子阅读、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进行“书香班级”,“阅读小能手”,“新时代好少年”的评选。

二,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积极向学生推荐经典文化读物,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倡导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用心阅读经典,阅读书籍文化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姜宇婷语文工作室为教研主阵地”认真研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同时倡导学生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走廊书吧等有效资源,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确保学生阅读的健康。

四,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读书兴趣小组。建立多种读书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五,师生共同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主题班会,把读书和德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

1,把读书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相结合。有的班级通过“名人故事我知道”,“爱我中华读书会”等形式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的班级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养成一种品质”主题活动,使同学们明白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孩子们激情盎然,用心歌颂伟大的祖国,赞美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个个活动都是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一起查阅书籍资料,共同设计下完成的。

2,读书促进诚信教育。通过阅读关于诚信方面的书籍,培养学生严格遵守‘守则’和‘规范’。”“作业不抄袭,考试不舞弊。”等诚信意识。

篇12

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可从绘本开始。绘本是美伦美奂的文字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使得低年级学生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就被绘本自然吸引,可看精致唯美的画面,可读简短隽永的故事。面对丰盛的阅读“盛宴”,如果学生只是听到了一个个故事,知道故事的情节发展,却没有在低年级——“黄金阅读期”学会思考,没有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建构。那么在中高年级甚至以后的广泛阅读中都会“被别人的思想牵着鼻子走”。

我校开展了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觉得可以大概地分成四个阶段在低年级绘本阅读中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绘本题目,培养“生疑”意识

绘本的题目是题眼、精华、神韵。在阅读之前,让学生阅读题目来问问题,一是培养学生问题萌芽——“生疑”意识,二是能在接触到书的第一时间内猜测了解绘本的大概,快速启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读书的方法渐渐渗透给学生。

《我家是动物园》中作者用儿童化的视角去观察一家人都像什么动物,既诙谐幽默又洋溢着浓浓的亲情。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去想:我的家怎么会是动物园呢?我的家人都是一个个动物吗?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绘本封面上的男孩和香蕉来进行阅读前的“生疑”。在正式阅读绘本前让学生问,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思维方式,甚至它还是一种很好的思考习惯。

“尽信书不如无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还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就是其中之一。不管哪个学生在问,不管学生问了什么,这阶段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先问起来,等学生有了看到书题就“生疑”的意识后,再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生疑”。

二、“问”文本内容,培养“质疑”思维

在绘本阅读中,没有问题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绘本阅读就只是表层的。绘本用丰富的画面和简洁有韵味的文字讲述故事,含蓄表达创作意图。低年级的学生能否正确地看图、读故事呢?教师应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设计问题要“精”,要有层次和思维价值,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自由阅读《蚯蚓的日记》后,教师用以下问题检查学生阅读:你觉得绘本讲了些什么?关于这个故事你有想问的吗?在检查并帮学生梳理文章后可共同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蚯蚓性格、语言、动作等等。有学生重新认识了蚯蚓这种生活中陌生却重要的动物;有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有人还质疑“我们不是蚯蚓,怎么知道蚯蚓在地下的生活呢?作者写的蚯蚓的生活是真实的吗?”等等。

我们鼓励学生对绘本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阅读,甚至阅读中发现了绘本中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前后矛盾等,这是批判式阅读的萌芽。因此教师提问不必纠缠于故事情节,更多的应该是指引者,让学生的问题思维向更深处蔓延。

三、“问”绘本情节,培养“揣测”意识

绘本是一种图画和文字的结合体,文字描述说明图画,图画丰富了文字的内容,图画和文字是和谐共生的。阅读绘本不仅仅是欣赏,是从绘本中汲取知识和哲理,许多有悬念的绘本我们可以揣摩创作者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精心。尤其是绘本中会使用有好多相同的句式来讲述故事的主人公遇到的不同的人或者物,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绘本的图画去揣测故事的情节发展。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谁嗯嗯在我头上》之类的绘本充满悬念。绘本一开始都是讲了一个故事的结局:小猪的大饼被吃掉了,小鼹鼠的头上被弄上嗯嗯了,凶手到底是谁?低年级的儿童对类似的故事总是无穷的好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渴望,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并由此说出猜测的理由。这时学生就是和作家同样角色的创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和知识来创作一个故事。如果学生创作的故事和绘本类似,教师鼓励学生,如果猜得不同,教师则将做记录,把这些新奇的故事汇编成另一本同题目的绘本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学生不仅读了一个故事,还创作了一个故事。这对学生习得绘本中的语言,学会讲述悬念故事的技巧,甚至为低中年级的童话故事写作做好铺垫。

四、“问”故事结尾,培养“追疑”意识

绘本故事的结尾通常会激发读者不同的想象阅读。绘本故事结束了,可是创作并没有停止,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或者自己创造新的故事来。“后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追疑意识,不仅仅只满足于听了一个故事。

篇13

个性化就是非大众化、非均一化,它强调要充分尊重个体的特殊性,并给予个体展现自己、发展自己的舞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其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它不像数理化学科一样,答案唯一,解题方法固定,而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应该得到重视和包容。就阅读教学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此,不仅阅读教学的本意是个性化的,它的目标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而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对于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然而在现阶段的阅读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忽视个性化的现象,比如,教学重点向老师的讲倾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阅读答案唯一化依旧存在,至使学生思维受到标准答案的禁锢,不能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学生普遍存在不爱阅读的习惯,学生阅读量不够,只要在做练习或者考试的时候才进行阅读训练,没有把阅读当作一种乐趣,仍旧是为了考试而阅读等。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也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师让学生课下阅读,但是不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进而放纵了部分不爱阅读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下降。那么该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个性化教学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感悟

感悟在阅读中尤为关键,学生在感悟和领悟中,才能够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才能形成和作者在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中启迪思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感悟不应该是教师的感悟,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感悟。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并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感悟,而不是将自己的感受直接告诉学生。笔者认为,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能够走进文章中,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比如,在教《荷花》这一节时,我从作者的用词推敲中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作者的用意,感悟各种滋味:“课文中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那么你觉得这个‘冒’字用得好不好?还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有的说:“不可以换成别的词,因为‘冒’字能够让我感受到荷花的生长力量。”有的说:“可以用‘钻’,因为这能体现荷花刚长出来时羞涩的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大胆发言,畅谈自己的感想,在用词的推敲中,领悟了阅读的魅力。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的自我感悟十分重要。

二、要在交流中探讨研磨

探讨和交流是学生获得进步、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阶梯,教师要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在探索中发现和进步。教师在阅读训练时,可以通过交流和探讨的形式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把死板的阅读变为活跃的讨论,打破学生对阅读的枯燥感。教师还可用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探讨,提升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必要时教师需要学生自主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地讨论,而缺乏了学生对一些阅读信息的独立思考。总之,将师生间的交流、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来提升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围绕“为什么沃克说堪称军神?”这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通揽全文,进行自主的探究式阅读,让学生找到沃克是如何描绘他眼中的军神的,以及军神身上有哪些特质,并且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他被称作“一块会说话的铁板”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每位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也得到了展现的舞台,教学效果很好。

三、在创新教学中给予学生独有的体验

每一位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他们的个性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阅读方法和思考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灵活舞台,让他们在获得尊重和鼓励的前提下,自信地去阅读。尤其对于较为随性的阅读教学,教师则要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将文字阅读、听力理解、自我表达等方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自我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阅读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再感悟,动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的阅读体验。比如,在讲《一碗馄饨》这篇文章时,学生知道了作者把对亲情的赞美通过这一碗馄饨表达出来,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对学生说:“在你的生活中,什么能够象征你的亲情呢?”于是我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我的“一把雨伞”的亲情故事,然后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他们在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向大家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作者的感动,还有属于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感动。

四、在课外阅读中“悦读”

阅读不应该是为了读而读的,应该是为了喜欢而读的;阅读学习也不应该是为了考试而学的,应该是为了收获阅读之美而学的。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教材固然重要,但不应该当作阅读教学的唯一,教师应适当地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资料,或者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能力相对应的阅读参考和一些既能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又能熏陶学生文学修养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饱读书籍,领略不同文学、不同文学家的魅力,在“悦读”中获得阅读体验。比如,我专门在班级内设置了一个“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除此以外,我还会向学生推荐一些名篇佳作,让他们自主阅读。新闻中曾报道过某大城市中的某个小学语文暑假作业的创新布置――作业不是别的,就是让学生读课外书,并撰写2篇阅读报告。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作业方式,不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个人时间,而且这种灵活的作业方式能够让学生摆脱阅读的任务感,真正地放开心去投入到好书、好文之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学,离不开学生阅读的自我感悟、交流探讨、创新体验、“悦读”修养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语言表达、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