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较好的综合素质

较好的综合素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57: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较好的综合素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较好的综合素质

篇1

以下是一些关于初中阶段综合性评语:

该生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于律己。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刻苦努力,能独立完成各科作业,学习成绩优秀。一年来,坚持出满勤,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该生能很好地遵守校规校纪,有较强的集体观念,担任学生干部,能主动协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很好地完成各种任务。学习态度认真,能吃苦,成绩优异,有理想,上进心强,是个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该生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学习目的明确,态度认真,肯钻研,勤思考,学风踏实,时间观念强,能认真地按时、按量、保证质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成绩优异。能吃苦,帮助同学,尊敬师长。有理想抱负,各科发展全面,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该生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态度认真,能吃苦,肯下功夫,成绩稳定上升。是有理想有抱负,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该生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是一位诚实守信,思想上进,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心助人,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有体育特长,学习认真,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该生能很好地履行中学生行为规范,能始终严守班规校纪,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在学习上肯下功夫,勤学好问,努力钻研,成绩稳定上升。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劳动积极,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且综合素质高的好学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大学生的就业率可以通过创业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使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得到较好的处理,地方高校要想使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得到较高水平的培养,就要将创业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够实现全部就业,发现并高效利用创业机会,为自己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天空,使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首先,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活动,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如今,国内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比较困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高校在人才培养形式上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探索和尝试新就业模式和传统就业教育的意义,同时给就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核心内容为对大学生的创业特征、创业观念、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进行良性培养,进而促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全国推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扶植力度,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提高,使大学生毕业后可以有更多的自主创业机会,使大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不断提高。高校一定要将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做好,并将其纳入到必修课程中,注重开展适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观念。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创业技能、就业技能、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较好的培养,从而使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其次,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更好的实现。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准确的掌握未来职业发展的情况,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不断提升,大多数的大学生愿意去自主创业,如今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更加热衷于自主创业。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使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得到提高,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现自己,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较好的实现。伴随着创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急切的需要不断掌握和积累创业知识,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锻炼自己,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也是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根本要求,为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提供更多的机遇,使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个性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二、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地方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体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根基,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互为一体,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为依托。所以,地方高校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就要将创业教育开展好。首先,创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国家素质教育纲要中提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要开展好素质教育,党的教育宗旨是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党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四有型”接班人。所以,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教育方式就是创业教育,在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创业素质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将综合素质进行了完美的展示,能够满足时展的需要,是大学生一••定要具有的素质。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好,可以使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将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工作落实好,可以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较好的推进,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延伸,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其次,要想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就要将创业教育工作做好。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去自主创业,而是为了提升全体学生的创业素养。将创业教育的理念灌输到人才培养计划中是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将技能型创业教育开展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方高校将创业教育开展好,能够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素质。

三、推动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力的推动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形式就是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目标,地方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更好的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创业教育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提升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服务水平,进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首先,创业教育可以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得到较好的转变,使专业教育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得到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全面的开展创新和改革工作,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多层次和多样化,做好创业教育的推进工作,使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得到较好的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创业型人才。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合进去,将地方高校人才计划、社会服务性能和科学研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观念的转变,注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开展创业教育时,对学生的心灵、精神和意志要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得到提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价值观,使其更好的为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其次,创业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转变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教学方法得到较好的革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就是变革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在转变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一定要注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创业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渗透中得以实现,注重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地方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一定要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注重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评价形式进行改革,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变革,注重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相互的补充和渗透,加强训练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创业技能培养、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实体孵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专业实践锻炼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体系,将渗透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作用发挥好,在人才培养中开展“双导师”制度,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和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全方位和全过程,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将专业课教学和创业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最后,通过创业教育转变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观念,使教师转变成“双师型”教学精英。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和教育素质,对于所讲授的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地方高校培养创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教练型教师是人力资源保障和学科建设的基础,职业素质是教师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与普通的教师进行比较,教练型的教师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较好的参与到创业培训里。地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具备双师型的技能,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要进行改变,不可以将学历当做唯一的评价标准。地方高校要不断的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讲学,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比如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挂职锻炼与项目合作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都得到提高,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培训机制,“送出去”与“走进来”相结合。创业教育要想顺利的开展下去,就要有专业的创业教师做保障,地方高校不仅要培养自己的专业创业教师队伍,还要面向社会聘请专业的创业人才到校讲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可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促使大学生毕业后通过自己创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使高校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地方高校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培训工作,使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高校要想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就一定要开展好创业教育工作。同时开展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可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使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可以更好的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使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

作者:杨继全 单位:大同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21-02

如今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较为严峻。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要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推广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人才市场来看,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也变得更加民主,拥有更加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人才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期望有如下几点[1]:

1.良好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素质。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前沿展望有广泛的认识。

2.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把思想道德列入考核的项目,是继专业能力水平之后的第二大重点考核内容,希望能招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具体上是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更注重团队精神。现在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团队意识,一个好的团队能带来的贡献远远比个体贡献值相加还要大。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和整体思维,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4.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触发团队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气氛。同时良好的交际能力,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如今企业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担心会招到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员工。动手能力涉及到个体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下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大众教育办学模式,在十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不断得到了更多人们和企业的认可。但这种办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去革新、转变。所以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有别于其他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整体就业竞争上处于落后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于公立院校。

2.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对在校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后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能适应该领域各个岗位。同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好坏程度成正比,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局限性。如今高校在设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实施方案时,大多都是以学校的角度,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往往是用来作为党员入党考核、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或者是各类奖学金评定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及考核项目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运作大而实际虚,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无法顺利市场趋势,无法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锻炼、考核,进而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置

高校在制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所考核的内容应该以更利于毕业生将来进入企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为标准,能反映学生走上工作生涯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能自主刻苦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社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正受着来自世界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被这些文化所迷惑。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爱国观念、热爱社会观念,不可忽视。

2.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为高校毕业生产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课程;社会责任感、法律基础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3.专业文化水平与素养。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导致工作能力难以全面发挥,因此,这要求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努力地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行业及其行业发展的趋势,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调研,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专业文化水平与专业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部分。

4.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不可或缺的必要素质。如果就业形势不佳,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在挫折到来之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在经历挫折时,有能调节自我心态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实践中的探讨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必须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更需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就业实践的可行模式。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许多的弊端,一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二是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三是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实践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就业实践模式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教育行业和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发展而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和社会双赢互动的模式之一。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可获取全新行业信息,拓展就业的渠道。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了解市场和各行各业的实时信息。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纽带,认识社会和市场的实时状况,不但增强了学校在本领域的知名度,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范围。同时校企合作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尽快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进入工作角色,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团队凝聚力。

3.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强了领域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人才。(1)正确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监控体系,全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之能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从而正确衡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以此为根本进行有用的专业配套设置和有关的课程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实践体系。(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企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校的教学手段逐渐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主线进行转化,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篇4

旅游行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导游员的需求量也开始逐渐加快。而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导游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导游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游客对当地旅游行业的理解和审美体验,丰富游客们的精神生活,是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导游员在旅游审美的重要作用以及导游员的专业素质提高相关知识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导游员在旅游审美中的重要作用

1.能够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导游员可以满足游客的而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能够为游客展示自身的良好形象。首先,从导游员的外在特征来看。一般的导游员在外在特征上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身材良好,外贸较为突出等。从这方面来看,当游客看到外在形象较为优秀的导游员时,游客们的爱美之心能够得到满足,导游员也将成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审美对象,有利于满足游客的审美需。之所以要强调导游员的外在形象主要是因为导游员有较好的外在形象包括性质等可以较好的产生光晕效应,让游客能够对导游员产生喜爱之情和亲近、信任感,从而增强游客对旅游的信心,帮助游客更好的融入旅游环境中。此外,导游员除了外在的条件之外,还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导游员的穿着应该以美观和得体为主,展现出自己较高的审美情趣。虽然部分导游员可能并没有先天的外在优势,但是得体的穿着和谈吐可以帮助导游员树立良好的内在气质形象,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一般来说,导游员的衣服和着装必须要根基自己的年龄和形象气质来选择,年龄较小的可以选择比较为轻便、活泼的服装,而年龄较大的导游员则可以搭配端庄、整洁的俯视,这样可以更好的突出自己的性格和年龄特征,给游客们耳目一新和舒适的感觉。当然,导游员在化妆和其他配饰方面的安装板也必须要相应游客的审美需求。根据大众审美使用时尚流行的妆容和配饰可以获得游客更高的认同,有助于拉近游客的导游员之间的距离,树立导游良好的形象,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

2.能够发挥对游客的言行示范作用

良好的外在形象和气质可以给游客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但是如果导游员的内在气质不足,游客对导游员的喜爱和认同感也会下降。因此,导游员在旅游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自己的外在形象,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气质,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规范和谈吐规范,向游客展示自我的教养和品质。导游员对内在修养的重视可以通过言行举止和谈吐等多方面表现出来。例如,导游员坐、立的姿势,陪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以及说话的方式等均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导游员在旅游过程中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走路时应该将腰板挺直,说话语气要温和或者活泼,要始终面带微笑,注意但是不可以,让游客能够切实感受导游气质的自然流露,带给游客更好的审美体验。导游员良好的言行举止不仅能够让游客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还能够有助于带动游客进行旅游消费,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促进旅游行业的更好发展。

3.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导游员的贴心

导游员不仅要重视自己的外在美和言行美,还需要重视心灵美的体现。心灵美指的是导游员在旅游过程中能够从游客的角度出发,真实的为游客们着想,为游客们提供更加贴心和优质的服务,让游客们能够切实感受到导游员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导游员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旅游景点讲解工作,在这些本职工作之外,导游员还需要锻炼自己的心灵美,保持内心的商量和真诚,真诚对待所有的游客,以游客为宗旨,为其提供必要的旅游服务。审美体验不仅包括视觉上的审美,还包括感觉上的美。当导游员能够从日常的小事中对游客进行帮助,例如在炎夏为游客多带一瓶凉水,在旅游途中提醒游客注意脚下的石子时,游客就能够感受到导游内心的商量,审美需求也絮叨较好的满足。因此,具有心灵美的导游员不仅能过给游客带来外在形象和气质的美感,还能够给游客带来心灵的美感,帮助获得游客的好感,推动旅游活动的更好发展。

4.能够熟练地为游客讲解景点知识

讲解旅游景点的知识是导游员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我国国土资源较为辽阔,历史发展也较为悠久,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较为迅猛。旅游地点各地,旅游类型也较为丰富。不同的地区可以发展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的旅游类型也能够为游客提供自然景观的辽阔和古代遗迹的雄伟。而要对不同地区的景点进行详细的景点知识解说,对导游员来说不可谓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对于各少数地区的旅游行业来说,导游员不仅需要了解当地景点的特色,还需要充分了解各民族的特殊文化和风俗习惯,以便更好的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游客对旅游景点有更加系统和形象的了解,以更好的满足游客们的审美需求,推动旅游行业更好的发展。对旅游景点的解说不仅需要导游员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或者景点特征,还需要导游员能够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指的文化知识、历史和地理知识等进行巧妙的结合,增强语言表达说服力,更好的吸引游客的注意。当然,在导游员进行言语表达过程中,导游员还需要重视对语言的灵活使用,只有当导游员能够做到信、达、雅三者的合一,才能够确保旅游审美信息的传递,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

二、我国导游员的专业素质现状

1.导游员流动性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导游员的发展现状是,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虽然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导游工作的辛苦,很多导游员将导游工作当成跳板或者临时的过渡,经常从事导游工作一年或者几年就会离开工作岗位,稳定性较差,不利于促进旅游行业的长远和稳定发展。而从我国导游员的专业素质发展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导游员的专业素质在整体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从横向上来比较,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导游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各级导游职称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主要表现为,初级和中级导游的人员占据较大的比重,而高级和特级导职称的人数却较少。此外,导游员在带领游客进行旅游的过程中通常不会重视细节问题,例如穿着打扮较为随意,对游客的关心不足等,均会导致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无法获取更好的审美体验,影响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

2.导游员的自主服务意识较差

目前我国导游员在旅游工作中只看重本职工作,服务意识较差,这种服务夏装不利于提高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选择来华旅游,此时导游员的服务态度和意识直接决定了外国友人对我国的整体形象和审美观念。较差的服务意识会导致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下降,还会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印象,对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均十分不利。

三、提高导游综合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提高导游员的业务技能

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游客审美需求的满足均离不开导游员的专业素质,因此,要求旅游行业负责人应该充分重视对导游综合素质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导游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求能够建立独立的培训机构,该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导游员的专业技能。要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不仅需要依靠当地的景点特色,还需要导游员能够结合景点特征采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培训机构需要帮助提高导游员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文字能力。文字能力指的是导游员可以采用适当的、唯美的文字对景点进行再述,让游客在观赏景点的同时能够配合导游员的文字叙述,获得更加完美的审美体验。此外,培训机构还必须要提高导游员的应变能力。不同的游客所处的生活环境、思维习惯以及家庭文化背景均较为不同,如何正确处理好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增强灵活应对各种旅游突发问题,尽量为游客争取更加完美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

2.提高导游员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导游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导游员在工作中需要面对不同的游客,这些游客在身份背景、个人修养以及文化习惯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性,要妥善处理好相关关系,满足所有游客在旅游中的审美需求必须要求导游员能够具备较好的道德修养。只有当导游员具备较好的道德素质,导游员才能够切实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带给游客更好的审美体验。除此之外,导游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因此导游员必须全程带领游客爬山涉水,走过漫长的旅游景点,途中还需要为游客进行必要的讲解。这就要求导游员必须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要求导游员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加强锻炼,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自我体能的发展。当然,考虑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国游客也有可能会来华进行旅游,导游员在提高得到修养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以便能够更好的推广旅游产品,推动中国旅游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3.加强导游员和其他部门的联系

导游员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导游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可以加深游客的审美体验,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继而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但是,旅游行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依靠导游员的服务和讲解,还需要依靠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例如,旅游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卫生管理部门、服务部门、营销部门等的配合。而导游员在带领游客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必然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与这些部门产生冲突和误会,这时就需要导游员能够具备较好的协商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大局为重,与部门负责人进行友好和适当的沟通,争取将问题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当然,冲突和矛盾的发生也可能给游客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导游员在与各部门进行协商之后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先控制游客的愤怒情绪,然后对游客进行引导和沟通,尽量提出能够让游客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保证游客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游员在旅游审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导游员能够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导游员能够发挥对游客的言行示范作用;再次,导游员能够让游客感受到导游员的贴心;最后,导游员能够熟练地为游客讲解景点知识。这说明,导游员的专业素质与游客的审美体验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要求旅游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证实对导游专业素质的提高,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提高导游员的业务技能,重视提高导游员的道德修养并加强导游员和其他部门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谢丹,朱斌.导游员的素质及形象塑造在旅游审美中的作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13-14.

[2]李炯,李勇.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旅游审美文化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60-61.

[3]李银芳.新时期导游员的审美价值取向内涵与重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9-22.

篇5

[摘要] 目的 对优质护理服务在医院门诊中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对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实施优质护理前后的门诊服务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在优质护理开展之后,医院门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比实施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实施前患者的医德医风为(19.2±1.3)分、专业技术知识为(16.2±1.0)分、门诊规章制度为(15.3±1.1)分、健康宣教能力为(12.3±1.1)分、维持门诊秩序为(13.5±1.2)分;实施后其医德医风为(19.6±1.2)分、专业技术知识为(19.2±1.0)分、门诊规章制度为(18.1±1.6)分、健康宣教能力为(17.9±1.1)分、维持门诊秩序为(18.6±1.4)分,二者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实施后的患者护理满意度98%明显高于实施前80%,二者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在医院门诊中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同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医院门诊;优质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063-02

患者到医院就诊时,首先会接触到医院的门诊,因此,门诊服务的质量会对医院的质量和名誉等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不断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我们可以积极的在医院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1]。在优质服务实施前,医院医护人员服务意识不高、门诊流程混乱以及人员流动性大、操作复杂,导致其服务效果不高。本院自2012年11月至今在门诊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现将具体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至今,在本院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调查门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患者的满意度,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情况。对优质护理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阶段选取的200例患者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45.4±11.2)岁;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阶段选取的200例患者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51.3±1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优质护理措施

1.2.1提高认识医院要组织门诊全体医护人员开展专题会议,集体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内容,提高大家对优质服务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1.2.2树立良好门诊护士形象积极开展礼仪培训,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保证门诊护士仪态大方,主动、热情的服务患者,并注意微笑服务和用语文明。

1.2.3 简化服务流程在必要的地方设立指示牌,减少患者寻找就诊科室的时间。并实行分区域收费,对门诊病人进行分流,缩短缴费时间[2]。

1.2.4 创新服务模式①在大厅、门口等处安排导诊护士,随时为患者提供各种咨询服务;②开展预约服务,接受患者的电话预约和现场预约,分流门诊患者;③积极做好健康宣教,咨询处要常备健康知识宣传资料;④设立住院登记点,帮助患者安排住院相关事宜。

1.3观察指标

1.3.1护士综合素质评分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开展优质护理前后门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分。具体项目有:医德医风和专业技术,以及健康宣教能力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以及门诊秩序维持5个方面,每方面20分。调查问卷发出400份,收回400份,没有遗漏。

1.3.2患者满意度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问卷内容包括:护士形象和主动热情服务,以及解答态度和就诊管理秩序,还有健康教育和责任心,以及专业技术和等候时间8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种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研究中经过统计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可得P <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门诊护士综合素质得分情况

经调查统计,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后,门诊护士在医德医风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说明本院门诊护士在医德医风方面较为过硬,是素质较好的护理人员。但在规章制度、健康宣教能力及维持门诊秩序、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开展优质服务前后的得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说明门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具体得分情况如下表1所示。

2.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分别选取优质护理实施前后各2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后,患者的满意度为98%,显著高于开展优质服务前的80%,(P<0.05)。即说明,在医院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显著提高广大患者的满意度。具体如表2。

3讨论

门诊护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体现出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因此,为了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服务,医院门诊要积极的采取有效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2-3]。从以上分析结果:在优质护理开展之后,医院门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比实施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优质护理实施后的患者护理满意度98%明显高于实施前80%。可以明显看出,开展优质服务,患者可以从进入医院开始,即享受到全方位的护理服务,患者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同时这一结果和王亚等的研究结果一致[4-6],具有研究意义。

我院在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在规章制度、健康宣教能力及维持门诊秩序、专业技术知识等方面,开展优质服务后的得分显著高于开展前,即说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开展护理服务,门诊护士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门诊护理的整体质量也显著上升,维持了良好的医患关系[7]。

总之,在医院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显著提高门诊护士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广大患者的满意程度,整体效果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参考文献]

[1]步红兵,严翎,储建耘,等.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J].全科护理,2012,13(2):160-161.

[2]姚志清,叶发明,牛彦彦,等.小组责任制护理在口腔专科医院门诊优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04-106.

[3]刘平,何少斌.优质护理对门诊分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152-153.

[4]王亚,佟文霞,沈玉杰,等.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3,34(8):1541-1542.

[5]许凤琴,尼春萍.综合医院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践[J].护理研究,2010,24(32):2988-2989.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教师;潜力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7-0022-03

随着21世纪社会对一专多能、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综合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主要围绕着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六个方面内容进行。[1]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责任的高校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当代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潜力挖掘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国家的兴衰依靠教育,教育的兴衰依靠教师。高校教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力量,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和水平,决定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成败。“名师出高徒”,以教师渊博的学识魅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直接或间接地去影响大学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校教师不仅在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本身又是高层次的文化、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不仅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担当起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

二、高校教师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方面

高校的部分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是对于大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而其它方面的素质教育与自己无关,是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学、法律、历史、哲学等教师的事情,自己上课只需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此外,个别教师存在“应试教育”的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部分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过程中不主动思考,只要记住教师讲的内容,考试就能得高分。教师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能力素质方面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信息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2]从整体水平来看,高教教师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强,但在信息能力、科研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信息意识淡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仅采用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未将现代电教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不能图文并茂、声画并举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科研能力低下,难以把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贯穿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外语表达能力不强,限制其国际交流能力的发展,难以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3.师德方面

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少数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面临着冲击和考验,他们的师德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别教师政治观念淡漠,社会道德滑坡,有时在课堂上公开向学生宣传自己的一些个人主义的错误观点,影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还有个别专业教师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没有真正尽到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此外,还有极少数教师“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严重,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作时不以服从需要为原则,而是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则;有时为了获取更多的酬金,忙于从事“第二职业”和“第三职业”,对本职工作却敷衍了事,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人文素质方面

篇7

一、初中生业余短跑训练手段对中长跑的促进作用

在中长跑的训练中加入短跑的专项练习,进行60米和100米的重复间歇跑的训练手段,每组的短跑训练可以间隔在1分30秒左右完成,每组进行5―6次,每次短跑训练跑都要以提高速度的成绩来完成分配完成的训练任务。通过在中长跑练习过程中融入短跑的训练手段,不仅能够使运动员适应长跑中的位移速度的抢道反应能力,还能在中长跑加速跑、变速跑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综合因素。现在长跑的训练不再是单单训练长跑过程的耐力,增加供氧动能,通过中长跑的耐力训练供氧的能力增强的同时,用训练短跑的方法增加中长跑运动员短跑的训练量。这样在帮助长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训练一致性与训练过程的负荷量与训练节奏相一致,身体素质与专项相结合的训练手段。

二、业余长跑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

在中长跑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发展决定着中长跑成绩的取得。例如,身体素质较好的中长跑运动员不管是在肌肉组织的发育上,还是韧带的韧性方面都强于其他的运动员,能够较好的减少运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运动损伤。那么,对于中长跑运动员增加身体素质的训练也就成了训练中重要的一项任务。无论是对中长跑运动员运用短跑的专项训练,还是中长跑的耐力无氧阈的训练都是针对运动员的专项训练。那么在中长跑和短跑训练之余,还得加强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肺活量的训练,因此训练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当中,就要设计较为合理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与此同时,还要留出一定训练时间增加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打好坚实的身体基础。这样在训练结构上的分配就较为合理。

三、业余长跑训练方法与手段

在发展初中生的业余中长跑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当中,发展专项训练的方法有上下坡跑的训练以及上下坡跑接力游戏设计。还有就是利用上下坡的地势进行跳跃式训练以及连续的跨步跳训练,这样都是增加初中生的专项力量的训练。在进行间歇性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增加初中生的综合身体素质练习。

篇8

师范教育主要是将培养中学教师作为主要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制定教学大纲、落实教学计划也主要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中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得生物课程成为了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这对于物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伴随着高校扩招和中学教学的发展,生物师范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师范生的顺利就业。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拓宽毕业生就业的路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目前示范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下结合实践,就生物师范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示范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分析

在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主要是源于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步形成了知识复合、思维复合、能力复合等多个层面比较完善的体系。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多个方面都着一定能力,在某个具体的领域方面能够出类拔萃的人才。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知识融合,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的生物师范生不仅仅是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适应中学教育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所谓应用型的人才主要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目前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了很多用人单位的首选,同时也是师范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师范生自身,也应该积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为更好的提升综合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在师范教学中培养生物师范生的复合应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主要结合自身对于生物示范生复合应用型能力的理解,探讨了生物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师范教学中培养生物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思路探讨

2.1教学计划制定中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技术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和和结构,并对于教学活动做出全面的安排。在生物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当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计划的制定,突出对生物师范生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师范生对于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植物学》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大胆的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在教学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时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实践操作,进而提升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植物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本地的植物特色和经济情况,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中紧密联系本地的农业发展的情况,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师资力量,以便可以更好的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鼓励师范生自己完成教学实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总结,这样所获得知识更加的深刻,另外也对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进行了培养。师范学校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师范生的特点,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体作用,而老师主要负责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师范生有疑问、有困难的时候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往往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取得时效性。

2.2改革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地区都掀起了开展素质教育的热潮,这使得职业中学和普通中学对于老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求老师自身要比较高的素质,所以培养生物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必要。在针对生物师范生的教学中,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的毕业生是师范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对于师范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身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围绕着这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师范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对师范生的教学中要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的方法,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师范生在业余时间对中学生物的内容进行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自己所准备的内容,其他的师范生做评委,进行轮流上台讲解,然后大家进行互相的点评,发扬长处改进不足。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培养方式,大多数的师范生对毕业之前的教育实习都会充满信心,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教育实习工作,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的改革教学的方法,师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从而为今后走上讲台奠定很好的基础。

2.3适应师范生培养中的变化,培养复合人才

目前,很多生物专业的师范生毕业之后都转教其他的课程,一些学生甚至不会从事教师职业,这些现象比较普遍,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适应这种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针对生物师范生的教学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新的就业出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得学生能够多掌握几种社会需要的技术,做到一专多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满意岗位。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突出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比如在讲授“植物的营养繁殖”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将师范生带出课堂,在户外开展现场教学,老师先进行示范,学生接着进行适当的操作和练习,同时在日后的实践课中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增强,也可以使得学生提前接触到生产实际,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在未来的竞争中也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3.小结

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新时期生物师范生的培养要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生物师范生的综合素质。要想能够很好的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必须要对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管理和创新,从多个角度开展教学的改革,注重师范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科]

【参考文献】

[1]张兵,陈相光.师范院校非师范理工科大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7).

篇9

二、基于人才需求调研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1.探索校企合作之路

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一般门槛较高,民办高校毕业生较对口的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农商行和信用社、证券公司营业部、新型金融公司等机构,因此民办高校可以同这些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产学研合作之路。

2.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金融行业地域性特征较强,例如吉林省主要以农村金融为主,而上海地区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因此在金融学专业学生低年级阶段,可以通过“家乡金融”征文演讲比赛、金融机构认识实习、学科竞赛等校内外综合活动,让学生对于区域性金融市场有初步了解,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3.提高学生法制意识

金融从业者必须要有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应该熟悉和遵守金融法律法规。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法制问题讲座、金融风险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实践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各机构的营业网点,所从事的多是服务性质工作,因此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好的基本素质、服务观念和协作精神,有较强的责任感,有较好的客户服务意识、语言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多使用分组讨论、团队合作项目教学、阶段性任务汇报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鼓励学生掌握新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服务手段和功能不断推陈出新,新技术在金融行业得到及时应用,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更新知识、拓宽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努力成为复合型金融人才。

6.丰富学生文体活动

金融行业工作强度大、节奏快,这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身心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其在重大的决策、风险、责任、困难面前能够承受压力,同时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丰富的文体活动,对于学生未来形成良好身心素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7.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

证券、期货、保险行业从业要求具有相应的从业资格,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招聘时也优先考虑拥有CPA、CFA、FRM、CFP、AFP等认证证书者。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之外,开展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帮助学生提前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将有助于学生未来就业。

篇10

现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服务,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人才的竞争,这要求学校能培养并输送高质量的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年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发现职校师生参加技能大赛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职业技能大赛能促进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从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并组织开展全国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以来,我国职业技能大赛蓬勃发展,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对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深深吸引职校教师、学生和企业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职业技能大赛赛项的设置,试题的命题反映了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反映了企业对哪类人才的需求。职业学校通过对职业技能大赛赛项、赛题的研究,充分把握行业需求,进行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把一些与竞赛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课程与实际相结合,以技能大赛为推手促进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人才,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导向作用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专业教师指导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有一定的压力,更能促进日常的教学工作。职业技能大赛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是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的竞赛活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对教授的课程内容较熟悉,但对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涉及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必须全面掌握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最前沿的技能和接受新的理念,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把这些实践经验和教学资源У浇萄е中能提高日常教学质量。

2、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有一桶水,为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虚心向一线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学习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生产中最需要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现代职业技能大赛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竞赛内容涉及不同专业,是多门学科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考核。这要求指导教师在整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使其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三、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管是高职还是中职,社会需要有一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应用性人才。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符合企业生产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学生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具有的一种综合素质,由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创新素质和社会交往素质等共同构成的统一体。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促进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内在的动力,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使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学生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训练中,为了完成指导教师的要求或提问,需认真思考,查阅资料,随着一个个训练任务的完成,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自主性、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提高。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职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自信心不强,他们往往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去面对挑战,这对其将来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是非常不利的。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学生心理素质能得到很好地锻炼,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益的。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学生不仅心理素质能得到很好地锻炼,同时自信心也得到增强,比赛的获胜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自己也能成功,这将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强能学好、能胜任工作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职业技能大赛中很多项目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良好创意是取得较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能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11

新时代对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全方面的,如果不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教学的走向就不能准确的把握。中小学音乐教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他们应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了概括:

一、较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教师个人素质修养的高低,可能直接影响到以后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素质的提高就特别重要。当代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大的胸怀,更要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具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热爱自己的职业、尽职尽责的精神,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和影响学生。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给学生在无形中树立一个做人的好榜样,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为人师表。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们音乐方面的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一些道理,要把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可是在一些学校的课堂音乐教学中,有一些教师把业务水平看得太重,所以就忽略了自身的品质修养。关于音乐这门学科,和其他的一些学科作比较,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音乐学科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术的掌握在教师的能力中表现得尤为重要,所以经常用专业知识水平来衡量一个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这样对音乐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不合理的。

二、较好的专业教学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加强与提高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也就很难达到国家音乐教育大纲的要求。

提到音乐教师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唱、弹、跳这三大基本技能,而当今我们应对这三大技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一名称职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唱、弹、跳这三大基本技能,还应该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较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过硬的演奏水平等。进一步的说,就是音乐教师要对给学生欣赏及教唱的每个作品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内容结构、写作风格、写作目的以及美学价值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艺术概论等;较科学的演唱技巧和方法是指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一套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教唱方法;过硬的演奏水平即钢琴的伴奏水平和演奏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相关的一些知识,如:戏剧、绘画、书法、舞蹈、文学、历史、影视、地理、美术等与音乐教育教学有着联系的学科。

例如我们在教唱《吉祥颂》时,可以引导学生跳一跳藏族舞蹈的一些动作;在欣赏钢琴曲《梁祝》时,就可以让学生观看舞蹈视频《梁祝》,然后给学生讲解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在欣赏古筝曲《浏阳河》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演唱歌曲浏阳河等等。由于音乐这门学科和其他相关的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音乐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钻研、采用和吸取各种材料的精华,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不会被淘汰。

三、与各门基础学科相结合的教学能力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单一的知识型人才不再符合社会需要,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是一专多能。培养全能型人才,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因此对每一位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音乐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讲授一些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而应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进去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间的交流更加的密切,而语言是各国间沟通的重要工具。双语教学在教育界得到了认同和支持,所以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可以融入外语的教学。还可以融入其他科目,例如在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一课《我的祖国》的课堂中,音乐教师就可以除了要求学生聆听和学会这首歌曲外,再利用这首歌曲向同学们讲授祖国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四季的特点。把我们伟大祖国的美丽景色用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使同学们意识到只有努力学习,掌握了真正的本领,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所以,音乐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往单一、呆板、枯燥的教学方法,而应进行融兴趣性、灵活性、知识性为一体的教学。

总之,想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该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及与其他基础学科相结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大多数美术院校(系)的专业考试有素描、写生、色彩、速写、创作设计和面试等。不同的专业招生考试有不同的考试科目和不同的要求,比如报考油画、壁画、雕塑等专业的考生必须用素描或色彩方式完成创作试题;报考中国画等专业的考生多用白描(即线描)完成创作试题;报考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考生用工艺设计手法完成创作试题;报考美术学专业的考生一般考美术史知识、写作、面试等;报考中国画、书法的考生一般考书法、篆刻、古汉语、国画基础等。

2、音乐类

表演艺术专业,主要考4门:主科(声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二胡、手风琴择其一)、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素质面试等。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类),主要考5门:声乐、钢琴、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素质面试等。

3、舞蹈类

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形体素质测试;舞蹈基础:自备小节目表演;乐感:听音乐即兴表演;基本功测试,如柔韧性,弹跳,转翻等;自备舞蹈表演;舞蹈艺术常识测试。

4、播音主持类

要求有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发音器官正常、健康、有效;清晰的口齿和圆润的嗓音条件;较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比如指定稿件朗读、即兴评述、改编主持等;较好的形象、气质和综合文化素质。

5、表演类

篇13

随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日益增长和选拔手段与方式的不断革新,高考招生改革在继续提升公平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若不与高中教育有机衔接,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也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招生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1.高考招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衔接的现实基础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该制度在人才选拔和促进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和平等竞争。"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可以说,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二是对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指引了方向,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质量。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和利益的需求更为多元化,与此相对应,人们对于人才和教育目标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满足人们价值和利益需求的能力成为社会衡量人才和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而这种能力的评价标尺往往是多元化的。作为人才选拔和教育指引重要环节的高考也在寻求改革,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回应上述评价标尺的多元化。高考招生模式的多元化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其理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并为高考招生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现实基础。

2.高考招生与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

2.1 功利性和效益性的冲突在通常情况下,高考成绩仍然是高校招生中决定绝大多数学生能否被录取的唯一因素,由此带来的功利性可能会掩盖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效益性。"功利性"和"效益性"的冲突会使得高考招生和高中新课程改革之间的张力聚集,最终可能会导致课程改革名存实亡。

2.2 公正性和个性化的冲突。公正性是人们对高考招生的核心诉求之一。我国每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众多,公正性尤其显得重要,任何不公正的做法和制度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社会性事件。面对众多考生,通过考试分数择优录取基本上仍然是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最优选择。把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量化为分数,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既具有可操作性,也可以把各种不公平的操作空间压缩到最低的程度。

2.3 公正性和地域性的冲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域性差异是比较大的,既包括东部和西部的地域差异,也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异。相对于东部和城市,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为了保证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在高考录取时,国家往往会给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或农牧民地区一定的分数照顾,从而实现法律所要求的实质平等。

3.高中教育对高考改革的有效衔接

考招生作为连接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桥梁 必须让高中教育真正有效参与、二者有机衔接,方可使高校招收到优质、合适的新生,又可使高考这根"指挥棒"对中学教育发挥积极导向功能。

3.1 充分发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检测功效。

3.1.1 要坚守其国家考试性质,教育部等教育主管部门应以对待统一高考的重视程度来认真对待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唯其如此,才能使这一考评制度的权威性、科学性、公平性得到保障,使其考评功能实现最大化。

3.1.2 要对学业水平考试与统一高考清晰定位、使二者各司其职,并与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为构建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以及高校招生多元评价多样选拔体系共同发挥作用。

3.1.3 要提升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科学性,使其更好地发挥"以考促学"功能,为考生提供更加弹性与人性化的考试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试验一年多次考试,使考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消除"一考定终身"的不良后果。

3.2 在部分高校试点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硬挂钩"。现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之所以与高考录取的关系止步于"软挂钩"而非"硬指标",乃由目前的国情所决定。但是,将综合素质评价明确纳入高考录取的考量范围,将会逐渐转变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发挥"指挥棒效应"上。在新的高考录取观引导下,家长和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认分数,教育工作者可借此良机大力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鼓励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部分自主招生高校先行试点,在招生录取中将综合素质作为"硬指标"纳入其招生评价体系。

3.3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贯通机制。国家既然提倡创新人才培养,就应给予配套支持,特别是升学政策方面的支持。

3.3.1 可以选取一些已有较好合作关系的优质大学和中学尤其是大学的附属中学先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大中学贯通制,使学生拥有"升学直通车";如果必须参加高考的话,则降低录取要求,通过一本线即可。

3.3.2 可以借助自主招生政策平台,对高中创新教育实验定向投放一定的自主招生名额,同时,降低自主招生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甚至取消笔试,重点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袋及面试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