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化技术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数字化信息建设技术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并且快速的渗入到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去,对于全球以及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煤矿开采与生产也是如此。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煤矿开采与生产环节自动化、集成化以及煤矿生产管理信息化等的逐步实现与发展,数字化矿山也逐渐的普及发展起来,尤其是数字化矿山中的井下高速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它在我国煤矿中的快速发展推广与应用,对于我国煤矿发展中的数字化矿山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现状,在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研究领域,已经实现了从不同发展领域以及角度的分析研究实现,本文将主要结合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目标与现状问题,在基于3DGIS技术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设计建立基础上,通过对于该信息平台建立实现过程中的信息规范以及接口规范、设备智能化、高速通信传输网络、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等关键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论述,以实现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以及关键技术的分析与探讨。
1.数字化矿山的含义与发展现状概述
1.1 数字化矿山的含义概述
数字化矿山概念以及含义的发展出现,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已经在煤矿开采与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有数字化地球的概念含义引申出来的。数字化矿山主要是指在煤矿矿山范围之内通过使用三维坐标信息以及与三维坐标信息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组成的一个信息结构框架,并且该信息结构框架中对于所获得的煤矿信息总和进行嵌入实现,在矿山的开采生产中进行应用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煤矿开采生产应用中,数字化矿山信息结构框架系统进行获取的信息,主要有固有信息和动态信息两个信息层面。其中固有信息层面的信息主要包括煤矿矿井的地质以及测量、钻孔等原始数据信息,以及煤矿的煤层、围岩、井巷等地质体空间信息;而煤矿数字化矿山信息中的动态信息主要包括煤矿采掘以及通风、运输、供电、给排水等开采生产系统网络与相关装备信息等,此外还包括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中的设备状态、开采环境以及开采人员等生产信息,煤矿开采的专业分析辅助决策信息、开采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等。它们在煤矿开采生产的各个不同环节中产生,并且具有持续产生以及共享利用、多源异构的特点,在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煤矿开采生产过程中、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2 数字化矿山的发展现状分析
结合数字化矿山的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目标等情况,从我国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发展现状出发,目前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发展还处于发展构建的过程阶段,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矿山我国目前还没有建设成功,这主要与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本身的特征以及我国目前煤矿信息平台构建技术等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目前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能够实现统一管理以及进行空间信息集成、实时动态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基础平台还能实现,这也是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数字化矿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数字化矿山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于煤矿的矿山地质情况进行勘探,而且还需要进行煤矿规划设计以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环节的运行与管理实施,同时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由于各矿山工作环节的信息化方式和信息化水平不同,数据格式的兼容性比较差,因此,在煤矿矿山基础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一些信息数据不能重复进行利用,导致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平台中,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以及进步有很大的制约影响。再次,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系统平台设计构建过程中,在设计构建应用技术的选择上,多是使用3DGIS技术进行设计实现,但是3DGIS技术在进行煤矿数字化矿山设计实现与应用中,实际适用性与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客观需求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对于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局限和制约。最后,煤矿本身比较复杂的环境以及开采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关联性广、开采生产工艺复杂、开采生产技术以及设备智能化水平比较低等,都是形成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2.数字化矿山的设计构建框架
在煤矿开采生产与管理过程中,数字化矿山也就是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构建,通常是在一个网络环境条件下,通过对于煤矿矿井井田范围内的统一三维空间坐标信息的参考,实现对于矿山每一个特征点的固有信息以及动态的开采生产管理利用以及展示,通常情况下也就是指利用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对于矿山矿井的本身面目进行再现。根据上述对于数字化矿山功能作用的描述,在数字化矿山的系统系统结构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于矿山大量多维数据的采集、表现以及管理、处理实现。如图1所示,为煤矿数字化矿山的设计框架结构示意图。
3.数字化矿山关键技术的分析
根据上述数字化矿山建设结构框架情况,进行数字化矿山建设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字化矿山设备智能化技术、高速传输网络技术、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3DGIS平台建设技术以及基础数据专业化分析处理数据等。
3.1 数字化矿山设备智能化技术
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设备智能化主要是指设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完备的检测以及控制执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设备接口或者是端口,进行与第三方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在煤矿数字化矿山信息系统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矿井生产应用的主要设备在电控智能化的电液控制方面的突破发展比较明显,但是综采工作面的设备智能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对于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发展来讲,数字化矿山主要设备的智能化是整个数字化矿山智能化的基础,因此,设备智能化技术以及设备智能化的实现,在数字化矿山中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
3.2 数字化矿山高速传输网络技术
在煤矿矿井的开采生产作业中,主要包括煤矿矿井的采掘以及开采资源的运输、提升,开采生产应用设备的供电,矿井通风、排水等作业环节,这些开采生产工作环节的运行实现,都需要进行相关的监测控制,这也是煤矿矿井监测系统的多源异构特征,针对这些工作环节与系统特征,就需要应用高速传输网络,对于不同环节采集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与整合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对于煤矿矿井多源异构数据信息的集成与整合过程中,设计应用的高速传输网络需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3.3 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
在数字化矿山建设中,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共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将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中的多源异构信息数据进行融合、收集,统一存放在煤矿数字化矿山的基础信息平台中,以实现数字化矿山的运行应用。通常情况下,对于集成融合在煤矿数字化矿山基础信息平台的多源异构信息数据,主要是通过进行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中的矿用对象管理中心,然后将数据信息以数据库存放的形式,进行实时共享实现,以帮助煤矿矿山开采生产以及管理实现。
此外,在煤矿矿山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到的关键技术还包括,数字化矿山的信息规范以及接口标准技术、进行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应用的3DGIS技术、三维建模计算方法以及基础信息数据的专业分析处理技术等,它们主要针对数字化矿山建设中的不同系统结构,为实现系统功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对于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4.结束语
总之,由于受到我国煤矿矿井生产作业情况以及数字化矿山建设本身复杂性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煤矿数字化矿山仍然处于初期和数字化建设不完备的阶段,进行数字化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的分析,有利于提高数字化矿山建设水平,推进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鹏飞,郭军.我国煤矿数字化矿山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探讨[J].工矿自动化,2009(9).
[2]王润生.遥感地质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J].国土资源遥感,2008(1).
[3]马万江.数字化矿图的现状及关键技术[J].当代矿工,2008,12.
[4]梁宵,袁艳斌,张帆,夏文钊.数字矿山应用及其现状研究[J].中国矿业,2010(9).
[5]马旭峰,宋任峰.鞍钢矿山采矿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金属矿山,2008(4).
[6]李白萍,赵安新,卢建军.数字化矿山体系结构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6).
中图分类号:TN9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204-02
1、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及其效果
目前,广播依旧是我国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而其面临来自手机、互联网等方面的压力又使其必须利用数字广播技术的优势建立新的广播平台,运用多种手段推进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世界范围来分析,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数字广播主要有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调幅广播、数字多媒体广播、数字卫星广播等。
(1)数字音频广播与现有的广播相比较,其优点可以归纳如下:能够提供CD级别的音质;抗感染能力强,不论是固定还是移动设备都能够清晰的接听;接听者操作简便;传送声音节目的同时还能够附加音乐、语言等信息;减少电磁污染。
(2)数字调幅广播正以最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广播网络、广播电台实施数字调幅广播战略。相比模拟调幅广播,其优点表现为以下:节约能源,降低电磁污染;抗干扰能力强,传输可靠性增强;不许重新规划频率,并且能够比较容易的从模拟调幅转型为数字调幅;更加适用于移动设备的收听。
(3)数字多媒体广播是在数字音频广播的基础之上发展来的,它能够同时传送活动图像、数据业务等,在功能上实现了提升。也使广播的受众群体得到了推广,不论是户外活动者,公交、火车使用者等移动群体还是电视用户等传统群体都是多媒体数字广播的收听用户,极大的发展了广播的用途和覆盖范围。
(4)数字卫星广播主要由亚洲、非洲、美洲上空的三颗地球同步卫星、数字接收机、广播上行站和地面控制机组成,面向全世界120个国家进行广播,给广播乃至整个信息传播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其优点首先是覆盖面积大,能够覆盖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其次是运营费用较低,经济效益最大。
2、数字技术的发展状况
2.1 数字音频技术
数字音频广播技术起源于德国,在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标准(147-DA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运用先进的音频数字编码、数字调制、数据数字压缩等技术,将广播信号进行传播,听众用数字音频传播接收装置进行收听广播。1988年欧洲首次实施147-DAB标准,1994年国际电信联盟将其确认为国际标准。目前,该广播的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全球已有3.3亿数字音频广播的听众。我国于1996年在广东等地进行数字音频广播试播,2000年北京天津等地也开始试播,目前正进入市场培育阶段。
2.2 数字调幅广播技术
调幅广播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广播技术,全球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德国最早开始数字调幅广播的试验,法国一家公司随后斥巨资致力于数字调幅广播技术的研究。1994年电联建议建立一个全球的组织来评估不同的数字调幅方案,最终,世界数字广播集团(DRM)于1998年在中国广州宣告成立。如今,全球已经有50多家电台定期播出DRM制式的节目,约有数千座调幅广播发射台,20亿部接收设备,其发展速度尤为惊人。
2.3 数字多媒体广播技术
多媒体数字广播(DMB)是在数字音频广播的基础之上发展来的。我国广东于1993年完成了由DAB到DMB数字技术的过渡,随后又在珠江三角洲进行了DMB试播,并取得成功。2003年,佛山公交车上成功安装我国首台数字多媒体广播设备,乘客能够在行车中收听高质量的声音广播和视频新闻广播。目前,DMB系统已经开始着手商业化运营,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在地铁、火车等常用交通工具中收听到数字多媒体广播。
2.4 数字卫星声音广播
数字卫星声音广播目前有三种方式:一种是147-DAB,采用和地面DAB一样的信道编码技术,因为147-DAB在设计时允许地面广播和卫星广播两种方式;第二种是美国世广公司推出的卫星数字声音DSB广播系统,这套系统在亚洲、非洲、美洲上空各发射了一枚地球同步卫星,加上地面控制运营机、数字接收机、广播上行站组成了该系统。第三种是美国、日本等国为汽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数字卫星广播系统,美国XM公司于2001年发射的XM数字音频广播卫星,能够提供多达100多个的新闻、体育、娱乐方面的节目,主要针对美国及日本本国内的需求。
3、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和电视正经历一场数字化变革,数字广播经过16年的持续发展。从90年代的147-DAB标准的提出到近些年渐渐出现的新技术,数字化广播已是全球广播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广播广告保持平均每年19%的增速,但与其他行业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2003年数据显示我国广播广告收入占所有媒体广告收入的3.8%,而在美国其比例为8%,法国为16%,可知我国的广播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我国广播行业的现状,结合我国市场需求状况,我国应该将高保真音乐广播、短信息广播和联播合作广播作为主要的发展项目。
(1)音乐节目是广播接听者中最受喜爱的节目,是人们收听广播节目的初衷,也是广播节目中创收利润最多的,所以广播数字化过程必然不能忘却这一重点。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原先的音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对音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保真音乐犹如CD般的效果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代高级轿车的设计中都把数字化广播作为标准配置,数字化广播已经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一种象征,越来越多的高端人士追求这种享受。高保真音乐不仅能够提供高品质的音乐,还能够同时看歌词、歌曲信息,或者直接购买该歌曲。这样一来,高保真音乐广播的收入就不止广告收入了,还包括与其合作的音乐销售商。简单易操作、完美的视听享受、是人们追求的视听模式和消费模式,高保真音乐广播能够满足这个市场需求,适应了发展要求,提高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扩大的数字化广播的影响范围并延长收听者的停留时间。高保真音乐广播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在日益激烈的广播节目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值得推广发展。
(2)短信息广播与声音广播不同,利用新开通的广播频率,传送简短文字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优点,并且价格比较低。目前市场上,一点对多点的短信息广播需求十分广泛,种类众多。紧急公告、公益广播、服务信息广播及交通信息广播就需要及时,迅速地达到收听者,而如果用传统的广播系统,该信息就需要在网络中排队,然后一条条的发送到收听者,时效性就难以保证,并且成本不好控制。同样地工作交给短信息广播则可以很好的解决,只需一秒钟信息就能到达收听者,而且成本极小。针对不同的广播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广播服务系统,提供专业的服务。不久的将来,人们直接通过短信息广播就能够收听最新的政府公告、灾害预警、招聘信息、商店优惠信息甚至是微博、互联网消息。短信息广播是最具有市场前景的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只需要开通很小的一部分的广播通道就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3)联播合作是在数字化改造之后,新增加的频率与原先广播频率采取频率租用、频率交换和联合广播然后按比例分成等合作。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将同一节目在不同的频率进行广播,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体,增加了收听人群,如此一来,广告收入自然就会提升。利益驱动下,广播电台会增加联播合作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也会促使数字化广播技术得到有效的发展。
4、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发展数字化广播技术
我国正处于数字化广播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在技术方面较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建设更好数字化广播的决心是很大的,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规划也将发展数字化广播技术列入其中。首先,我国应该建立积极地规划管理机构,为业界发展数字化广播技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该技术,利用多种方式开拓人们对广播的习惯;降低数字广播设备的价格,使其真正能够运营与市场;充分利用老年人这一接听广播最多的群体,发掘他们的需求,提供更适合国人的广播节目。
5、结语
数字化广播技术自其提出到现在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但要实现数字广播技术的全面应用还需要作很多的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广播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规划,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市场,使数字技术在广播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可以预想,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广播行业同样如此,不仅的将来也许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惠敏.数字电子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陶国彬.赵玉峰.数字电子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10-02
数字化图书馆将传统的书籍以电子化形式建成数字资源库,为现代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在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功能性,我们应该关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解决策略,从而营造良好高校学习氛围。因此,对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的意义。
一、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和意义
1.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如今的信息社会中,信息在爆炸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在缩短,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概念出现在当今社会。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丰富,“数字图书馆”被人们逐步倾向使用。数字图书馆是指在信息资源数字化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图书馆和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光盘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将没有版权争议的馆藏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音像型文献等传统介质的文献数字并建成数字资源库。
2.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知识获取提供便利。数字化图书馆通过因特网,将知识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信息资源中心。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均为数字化的信息。数字化图书馆相对于传统图书馆,不仅拥有更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而且不被空间所约束,现代化的文献查找方式为我们获取电子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2)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以现代化馆舍建筑、先进的设备、丰富的馆藏文献、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优良的服务等来营造美的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向无限的思维空间。数字化图书馆建成,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阅读,馆员现代化管理也为服务学生搭建了更有效的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发展了科技,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提升校园文化的内在价值,让在校学生感受到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网络的覆盖,让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现代化校园汲取先进知识。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能够促进现代化校园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教育的具体体现。(3)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对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严格过滤,确保把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及时地提供给大学生,抵制和阻止那些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扰。图书馆通过网络平台向读者推荐书籍,进行专题教育,这些都体现了图书馆具有隐性的教育性。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要求全面提升馆员素质,加强馆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的建设,开展专业指导,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建立一支专业合格、管理到位、服务热情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与学校育人为本相适应的业务素质,充分发挥馆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图书馆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总体上已经初具规模。国家对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尤其是在近十几年,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突发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对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缺乏专业化的指导,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国外的数字化图书馆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规模扩大,一些矛盾也日渐突出,数字化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不足。由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在近些年才完成的,在认识上难免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从建设者角度来说,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概念,资源重复建设,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其次,对管理者来说,我国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单一,管理和服务模式照搬照用,缺乏思考,缺乏创新,在思想认识上层次不深。对使用者来说,不善于挖掘电子文献的利用价值,习惯于传统的纸质书籍的借阅,导致了电子资源利用不足。可见,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理念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差距,加强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2.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数字化图书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对馆员的各方面素质要求更高,尤其是在处理信息技术方面,要求具有信息化专业技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需要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网络安全、数字图书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化人才。而目前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并没有配备足够的信息化人才,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对现有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需要进一步培养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需要的综合人才。数字图书馆建设好少不了真正熟悉这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十分迫切。
3.缺乏标准,管理制度落后。在数据库数量、容量和质量上,大多数单位数据库质量普遍不高。体现本馆收藏特色的数据库不多。数字化图书管理制度落后,在建库时,存在着不严格遵守书目数据的机读格式,随意删减著录项目,缺乏整体性考虑,数据重复录入等现象。这给以后的数据库转库和共享留下隐患。由于缺少一个现代标准,使得各个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不能够统一,整合资源存在一些阻碍因素。
三、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对策
1.加强认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整体功能性。在认识上,应该加强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等三方面对数字化图书馆的全面认识。建设者应当学习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思想,提高数字图书馆各个阶层合作建设的思想意识。管理者应当制定科学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长远战略,优先发展特色文献信息资源。使用者应该认识到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意义,充分利用资源,挖掘馆藏资源,不断从数字图书馆中获取知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不单单只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进行全局把握,最大限度地降低重复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注重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体功能性,加强各个体系各个地域各个行业的合作,保证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质量。
2.加强专业管理队伍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项目,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特别是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引进懂技术、会管理的现代人才。要想把数字图书馆建设好,需要有真正熟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专业人才。打造构建数字图书馆的骨干队伍,培养具有渊博扎实专业知识的业务能力强的后备人才。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加强对现有图书馆人员的培训,让参加培训的馆员真正掌握计算机、信息整合等相关的知识,了解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系统,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将更好的服务带给学生,从而达到管理育人的效果。
3.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首先,数字化图书馆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工作,从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入库开始,严格把关,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要求著录的标准化,格式的标准化,交换的标准化。对馆藏书籍进行标准化管理,不同的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也采用统一的标准,避免重复资源,提升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缩小目前的标准规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具体应用之间的距离。其次,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图书馆在不断地更新,制度也应该有所改变,要使得管理制度合情合理,以服务读者为目标。使读者能够更快捷方便地获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将数字化图书馆馆员的亲和力展现给读者,让其受到文化渲染,发挥其隐性的教育功能。
四、总结
目前,数字化图书馆正改变着知识获取的形式,改变了图书馆馆藏结构,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都在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些现代化的图书馆以现代文化媒介冲击着人类原有的信息交流形式,也给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数字化图书馆扩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大了知识的含量,以现代化的馆舍和文化氛围渲染到每个读者,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校园文化,在智育德育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虽然目前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可否认,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在繁荣高校文化和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晓仑.浅谈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
[2]张祥梅.浅谈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J].科技风,2009,(13).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调度自动化是通过通信、远动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综合系统。随着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自动化的变电站,实现了电网调度及配电的自动化,以满足运行方式复杂化、多样化及用户的更高要求。为此就需要通过运用先进的电网调度及厂站自动化系统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以及时准确的采集数据信息,便于对电网进行科学规范管理。
厂站自动化
在城网建设中,变电站不仅是电力配送的重要环节,更是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系统进行设计,其目的就是使传统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向“三无”,即无人值班、无电缆沟道、无房屋建筑,这也是城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火电厂自动化
我国大型火电厂的控制及监视系统经过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模拟控制与功能设备分散方式;分层分散方式;数字控制。目前火电厂一般使用开放式工业自动化系统,并逐渐朝着数字控制迈进。在第三代控制系统中,全场级不仅可以提供全厂在线实时信息,同时也可以接受命令,经过经济负荷分配后的命令下达至机组级,达到控制机组输出功率及机组启停。这一系统应用了先进的控制技术、大屏幕监视器、开放式工业计算机系统以及现场总线与智能变送器技术。目前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还处于开发阶段,但是World FIP以及ISP两大机构各自研发了自己的现场总线标准,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将微机处理机、传感器以及A/D转换器即成为智能传送器,从而具备数字通信、自补偿、故障诊断、信号处理的能力。
1.2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1)综合自动化的优势
变电站自动化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久,自动化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也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改善电网运行现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着更多的传统型变电所逐渐的步入无人值班化改造的阵营。综合化的自动化是指综合的自动化,此系统的构建可以有效的提高供电质量以及电压的合格率,同时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可靠的运行。此外还可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以及便于管理、方便升级的目的。
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系统,综合利用了一二次设备的技术以及直流交流电源,危机监控系统综合了模拟屏、变送器屏、仪表、控制屏以及中央信号系统。系统中的各子系统通过网络和总线实现连接,改变了传统的手段。同时实现了操作监视的屏幕化以及管理的智能化。
(2)相关设备的使用
二次设备布置:二次设备的不知要遵循以下的原则:二次设备的布置建议使用集中布置的方式,监控设备室与继电器室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选取分割或者合并的方式;保护装置的选择及监控系统的测控装置的组屏方式要合理的选取,同时使得二次设备的外形、柜体的结构以及颜色统一、协调;继电器室内的装置设备可以集中布置以下几项:控制层设备、主变压器保护柜、测控柜、故障录波器、电能表柜、直流柜通信设备屏柜以及110kv系统,同时在室内预留出备用屏的位置;在35(10)kv的开关柜上布置相应的测控装置。
直流系统:直流系统布置于继电器室内,不增设相应的电池室,而且电池的数量级容量也要根据具体的参数来设定。直流系统的额定电压使用220/110v,并通过单母线分段接地。其配置有:一套直流接地的自检测装置、两套冗余配置的高频开关电源充电设备、一套阀控式电池组。当然,如果变电站的规模较大也可以增设一套电池组,其容量一般为100-200Ah,每组蓄电池由104只密封式的铅蓄电池构成。
交流不停电电源( UPS )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需要一套不停电电源系统,实际中使用一套UPS系统。此系统通过220/110v的直流的电源提供电流而不自带电源,可以采用模块化的N+1冗余配置,每套的容量一般在3kvA。实际的使用中要根据符合来对此系统的容量进行选择。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图像的监视是为了方便运行管理,及时的发现为题,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还可以完成对于变电站内的防火、防盗以及安全的保证,并且安全报警点的信号可以远程传输到调度段或者是集控中心。
元件保护配置原则:自动化设备的使用中要注意设备元件的保护,其原则也是:对于主变压器的保护要使用双层保护的微机型保护,即主保护与后备保护,前者置于继电器室内;将35(10)kv的测控装置装于开关柜上,并设置分段设备的自投功能,形成一体化装置;用微机的保护装置或者是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小电流的接地功能。
2.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的迅猛发展需要实用、先进、完善的电网调度系统与之配套。目前
2.1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1)数据信息传输速度慢。我国目前变电站使用的通讯方式主要有低速数据传输和模拟四线,而这两种传输方式都要受到低速数据接口板的限制,从而极大的限制了传输速度。
(2)不能及时的对调度自动化系统进行维护。由于自动化涵盖的领域广,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在日常的自动化维护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完成。但是在目前状况下要将各方面的人员统一到故障现场的可行性不大,从而导致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的解决。
(3)缺乏科学合理的监控保护措施。传统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是将监控与保护分开的,但是随着电力模式的转变,一些低压变电站开始将监控与保护合二为一,从而为故障的排除带来了困难。
2.2调度自动化的技术发展趋势
(1)集成化。集成化即电网调度大二系统,其目标是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最终实现调度的数据共享以及信息化管理,便于日后的电网智能化实施。
(2)数字化。数字化的含义主要包括:决策、管理、通信以及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化背景下得到的数据会更加精确。
(3)标准化。电网调度在新的发展阶段除了要遵守已有规范,还要制定实施新的标准。
(4)智能化。目前的电网正在逐渐朝着智能化迈进,通过调度数据集成系统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诊断与监测,对稳态、暂态以及动态的信息进行整合,达到对突发事故的协调控制,实现智能化管理。
结束语:
我国电网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集成化、标准化及智能化,目前我国的电网正稳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将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电力系统服务。我们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电网调配自动化运行进行科学管理,将智能控制以及多媒体技术迅速的应用于电力自动化领域,以充分的保证电网调配自动化的安全,同时推进电力系统监测、控制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1 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
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它离不开先进的设备、电子资源以及软件的支持,但是这三种要素都是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的,而党校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只是用来图书的采购,并没有其他多余的资金进行数字化建设,导致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导致数字化建设难以继续。
1.2 图书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
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的应用,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缺乏专业的知识作为支撑,无法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进程。
1.3 自动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个党校对于图书馆数字化水平发展的衡量标准就是其自动化水平,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党校在实施自动化管理之前,只是盲目地购进一些高科技的硬件设施,却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导致硬件设施无法进行合理的利用,只是用来做一些检索查询、分类以及图片制作的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远远无法满足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1.4 缺乏应有的数字化信息
对于党校图书馆来说,数字化的信息就是经过数字化之后的图书和文献资料,开发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加强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利用是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将图书馆内的各种图书和文献资料转化成数字的形式进行存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读者的查阅以及使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将所有的文献转化成数字化的形式,造成了读者在进行查阅时资料的不全面。
2 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2.1 提高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耗时较长的工程,期间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确保党校其他各项资金比例合理的前提下,保证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其他各项事业提供便利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与党校事业的的发展并驾齐驱。
2.2 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
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一关键因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得以进行的核心力量,因此,图书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建设:第一,对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人才大力引进。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各种高科技的因素,而图书馆现有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党校图书馆要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方向加以调整,注重引进一些有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的流失;第二,加强对馆内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图书馆应该大力鼓励馆内人员进行自我升级,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各种知识的涉猎,让馆内人员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还能掌握更多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努力向全方面的人才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图书馆整体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2.3 提高图书馆设施自动化水平
只有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才能够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加大投入力度,购置新型的通信设备,如计算机和服务器等,建立起自动化的图书馆集成系统,形成从图书采购、分类到查询借阅的一系列自动化系统,节省读者查找的实践,还能为图书馆节约人力资源。
3 党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前景
3.1 逐渐由重视基础性资源的建设转变为基础性与特色性资源并重的建设
基础性资源对于每个图书馆来说是都是一项最为基本的信息资源,为了能够增加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资源,各图书馆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条件下,选择了从外购买数据库的方式来丰富馆内的虚拟资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大部分党校图书馆馆内的基础性资源已逐渐成熟,为数字化的图书馆发展打下了十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是网络化的时代,各种网络图书馆丰富人们的眼球,使得图书馆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数字化图书馆只有建设属于自己的具有特色的资源,才能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因此,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今后图书馆会在继续巩固馆内基础性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特色性资源的建设工作,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3.2 逐渐由重视资源建设转变为资源建设与资源组织同时进行
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资源的组织工作,只有加强图书馆的资源组织能力才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的环境。尤其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数字资源类型的多样化,信息资源的丰富以及格式的复杂性,都要求图书馆加强对数字资源的组织工作,如果不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就会显得分散杂乱,在进行资源的查阅时,无从下手,造成有资源却不能用的状况。所以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下一步的重要任务就是在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工作,将收集到的零散的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按照读者的需求和信息资源的类别进行组织归档,让读者进行查阅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所有相关的资料,切实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建设从信息资源到信息资源结构都科学合理的数字化图书馆。
3.3 根据馆藏特色和读者需要,发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数据库
湘南泛指湖南省南部郴州地区、永州地区和衡阳地区南部诸县,目前保存完整并较为集中的湘南古民居村落主要分布在郴州地区。“郴”字最早见于秦朝,取“林”“邑”二字而成,意称“林中之城”,地处北纬24°―26°50′,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南北气流受南岭山脉影响,气候温暖潮湿,年均降水量1452毫米,为全国平均量的2.22倍。地形以山岭丘壑为主,植被丰富,形成了青山绿水、风光旖旎的自然美景。但由于山高林密、多雨潮湿,容易形成“瘴毒湿气”,人在此环境中不宜久居,易患风湿之疾。因此,湘南古民居建筑首先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
湘南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受到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得湘南古民居既不似北方民居的厚重,也不同于江南民居的轻巧,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庸、朴实。由于自古迁徙、开拓、流放、战乱等历史原因,湘南古民居村落大多聚族而居,依其封建礼制、农耕思想和风水传统而发展。首先,湘南古民居的布局讲究有序的和谐统一,按照礼制制定的序列来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村落的选址是以地形而论风水,重于“理形”,讲究“凡室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村落布局注重方正有序,错落有形,巷道齐整,形式合一。而在古民居住宅上则以气布局,重于“理气”。几进几横,天井穿插,厅廊相连,形成严谨对称而又复杂多变的建筑群体。住宅服从村落规划的“面南而居”,采用适合本地的天井式建筑形态和“北高南低”的自然给排水方式,以协调朝向与气的关系,保持住宅的通风、采光、干燥。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则因地制宜,多采用本地的木石材料,采石为基,伐木为梁,有效地调节了湿度,保持了空气的畅通,冬暖而夏凉。
其次,湘南古民居在住宅布局上体现出了它的实用性。湘南古民居无论大小,均由正屋、横屋、厢房和院子组合而成。位于民居的主轴线上,正屋是重要组成部分。以正屋为中心,两旁布置房间,后面的退堂屋作为卧室或厨房。堂屋上部分不安置阁楼,与大门花窗配合,更利于自然通风,这种处理很适合南方较湿热的天气。一幢民居在纵向格局布置上可分若干“进”,每两“进”之间用厢房和天井分隔。横屋也是湘南古民居组成的重要部分,在布置上它与主轴线相垂直,可作为卧室、厨房或牲畜栏。同时,湘南古民居大部分系多户共居形式,每户均有出入大门,亦有多户共同使用正屋,无论是哪一种布局形式,均能适应湘南人民的生活需要。
再次,湘南古民居建筑有着丰富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从外观上看,湘南古民居建筑是民间匠人智慧与艺术的结晶,它体量均衡、朴素大方、虚实相映、造型活泼、线条柔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在细节上,湘南古民居颇重装饰,主要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和匾联等,其中木雕尤为出众。木雕作品特点大致可分为实用性、装饰性和文化性,常见的题材有神话故事、戏文传说、世俗民情、树木花鸟、琴棋书画等,可以说,湘南木雕涵盖湘南民间习俗和本土文化,题材广泛且内容丰富。湘南木雕大部分使用传统的髯漆贴金工艺,或施以五彩,色彩斑斓;而大件木材则充分利用木纹的肌理美,不加任何修饰,显得格外朴实大方。湘南古民居在装饰艺术上充分注重了构图的虚实结合、形象的生动刻画,美观实用的统一、精细与大方的并重,以及传统工艺运用等特点,反映了湘南地区传统的审美情结和人文特点。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慢慢消失。湘南古民居不单是湘南人民本土居住文化的体现,也是南北居住文化融合的缓冲地带,它的历史价值、功能价值、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特色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掘与探索。所以,在全世界都重视和积极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系统保护和充分利用湘南古民居显得尤为重要与突出。
目前,湘南古民居现状堪忧,经过笔者大量的走访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区域收入的不平衡,使得湘南地区大量的农村劳动人口外出务工甚至迁徙他乡,许多农村大部分只剩留守老人与儿童,很多古民居处于无人居住或无人修缮的状态,数年之后,民居基本荒废;2.保护意识薄弱,唯利是图。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使得湘南地区一些村民意识不到古民居文化的价值,不尊重前人的成果,肆意改造和破坏古民居外观或建筑结构,各级政府也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指导性意见,使得完整保存的湘南古民居村落几乎消失。同时,不少文物贩子对湘南古民居的木雕和石雕文物进行收购倒卖,使得大量文物被一些村民贱卖,其中不少精美物件流失海外;3.传统工艺缺失,开发模式单一。传统工艺的缺失是古民居生命力的流失,要完整地保护好古建筑,国外不少国家还是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湘南古民居建筑的维护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手工艺者和工匠,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主持下,联合研究成果,系统地完成保护工作。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湘南古民居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景点上,模式单一,价值产出不高。
从以上现状不难发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相关专家、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宣传,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保护立法,联合协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湘南地区在局部地方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例如,在桂阳县阳山村,对年代相对久远、人居环境好、群体建筑较完整、规划布局清晰、艺术特色相对完整的古民居村落实施旅游开发,进行完全整体保护;在汝城土桥的祠堂群,对仅存少量的有价值的单体古民居进行了部分保护;在濂溪书院,对已损坏或已消失的古民居,则基于古民居建筑的造型元素采用传统技术和材料,重新规划设计,进行景观建造。但是,这些保护措施投入较大,对整个湘南地区古民居保护来说影响较小,依旧无法阻止这一民居文化的逐渐消亡。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了我国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信息载体,提取这些信息,加以分析与处理,就可了解其规律和内涵,并有永久收藏和研究价值。有些文化遗产不可避免地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因此,信息化的首要工作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永久保存并传承信息。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其应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中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基础而又极为重要的工作。
那么,针对湘南古民居的数字化信息保护,笔者认为,目前不宜求大求全,而是要对即将消亡的部分进行亡羊补牢,加强基础性信息资料收集和相关研究,具体如下:
1.数字化信息采集、记录与保存。湘南古民居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抗拒地会有衰败和消失的遗憾,那么可以先通过数字化摄影摄像和三维立体扫描进行图像和模型的采集,并进行前期的数字化图像处理、数字化影像编辑和数字化三维建模;其次,对数字化信息资料要做好参数记录,并建立全面汇总各种记录媒体提供的相关信息的资料目录,以便索引;最后利用数字存储技术进行信息化保存和分类。
2.数字化复原与研究。对于已经损坏或消失的湘南古民居的局部或整体,可以借助虚拟技术使之复原,并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和设备,进行过程的动画演示。同时,可以对古民居传统工艺、建筑材料特性和建筑结构进行技术参数研究和分析。
3.数字化展示与信息传播。在展示与传播上,基于数字媒介平台而建立的系统,可将多种媒介形式的古民居文化遗产信息整合在一起,提高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同时,借助多媒体集成、数字影像、虚拟技术和互联网络,充分展示、传播与开发利用湘南古民居,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互动平台上,还能大范围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4.数字化信息产权。把湘南古民居的数字化信息进行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随着信息的不断完善和研究成果增加,可以极大地提升其文化和品牌价值,对湘南古民居的综合利用和多层面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当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技术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它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生存方式。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数字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新的观念和技术,使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得到延续,文化得到传播,价值得到提升。
(注:本文为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湘南古民居的数字化艺术研究及应用》,课题编号:10C1226)
参考文献:
[1]唐凤鸣.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2]刘敦煦.中国住宅概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一)现代化办公设备欠缺。现阶段,大多数的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欠缺相应的硬件设备,这就导致档案管理的不规范,甚至有些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室存在档案堆积的现象,也没有对应的防潮、防盗等管理对策,这与现代数字化档案管理严重脱节。由于档案的调阅和查访没有很好的现代化手段使用,从而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完整和安全。此外,办公设备的欠缺使事业单位对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发挥不够,只是处于管理的阶段,这不利于对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档案检索效率低。现在的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对档案的检索大部分还处于手工检索的阶段,还没有实现计算机检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信息检索的准确率与速度,增加了档案查阅工作量,给档案借用人员增添了麻烦。再加上人力手工检索具有局限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比如,一些人事信息,由于各个机关单位保存的信息不一样,这给档案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
(三)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问题。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实施,需要档案管理者了解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档案管理设备。但目前阶段的老员工,对网络化信息接触比较少,对信息化的知识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即使机关事业单位拥有了自己的现代化数字档案管理设备,由于工作人员的技能问题,对数字化档案管理依然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机关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员,要迅速建立属于数字化管理的信息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达到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水准。
二、优化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对策
(一)创建现代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字化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是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牵涉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这就需要事业单位建立一个高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我们可以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创建现代化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把档案、系统、光盘备份等进行相关的处理,严格控制档案信息储存质量与安全,避免相关的硬件隐患,为数字化档案管理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这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发展。
(二)提高数字化管理效率。1.档案管理能力提升。对于网络控制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而我们可以凭借光纤与磁盘的连接阵列,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性能进行提升,还可以增加系统内部储存量。2.强化档案管理的可靠性。对档案管理的可靠性进行强化,这就需要严格要求磁盘阵列产品的结构和硬件的组成要依据严格的标准,这为数字化档案管理的系统未来功能的更新奠定了基础。加上磁盘阵列需要多元化的保护级别,这有利于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使用者,系统功能得到了保障,这样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有了安全性的基础。3.档案管理使用性能提升。数字化档案管理需要选择的是光纤磁盘的阵列产品,这对系统的维护性能具有相当的优势,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线升级的功能。系统网络具有开放性,保证了相关人员对档案资源的调取和查阅,这样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有了更强大的功能发挥。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094-02
近几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和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变电站的安全、经济运行要求愈来愈高,实现变电站自动化,可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减少基建投资,并为推广变电站无人值班提供了手段。随着电网复杂程度的增加,各级调度中心要求更多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电网和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为提高变电站的可控性,要求采用更多的远方集中控制、集中操作和反事故措施等。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可改变传统二次设备模式,实现信息共享,简化系统,减少电缆,减少占地面积,对变电站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
一、早期的变电站远动技术
早期远动设备由3部分组成:(1)被控站远动设备,即厂站远动设备(RTU)。它包括远动主设备、调制解调器和过程设备3部分。过程设备包括信息输入设备(如变送器等)、信息输出设备(如执行盘等)以及调节器。过程设备面向电力生产过程,它把强电特性的信息转换为电子技术能处理的小信号,或相反。变电站的各种告警、状态和位置信号经过光电隔离转换之后送入主设备,测量量来自电压和电流互感器,经变送器转换为直流电压或电流信号后送A/D转换,再经主设备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电路处理之后,按一定的通信协议发往控制站。如果有遥控或遥调命令,则由控制站发出,被控站接收后输出给执行盘、调节器,以控制电力生产过程。(2)控制站远动设备,包括远动主设备、调制解调器以及人机设备3部分。人机设备有模拟屏、数字显示设备、打印机、记录仪表及控制操作台等。控制站远动设备又称主站。它接收被控站送来的遥测、遥信信息,经处理后反映到模拟屏、数字显示设备、打印机及记录仪表上,让调度员通过操作控制台发出命令,送往被控站,进行遥控、遥调操作。(3)远动通道,包括控制站和被控站的调制解调器(Modem)和传输线路。远动通道又称数据电路,通常通过远程通信系统来实现。
二、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变电站自动化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以采集到比较齐全的数据和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计算能力和逻辑判断功能,可方便地监视和控制变电站内各种设备的运行和操作。
变电站实现自动化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供电质量,提高电压合格率。由于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含有电压、无功自动控制功能,故对于具备有载调压变压器和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变电站,可以大大提高电压合格率,保障电力系统主要设备和各种电器设备的安全,使无功潮流合理,降低网损。(2)提高变电站安全、可靠运行水平。微机保护装置和微机自动装置固有故障自诊断功能,使采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可靠性大大提高。(3)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变电站实现自动化后,监视、测量、记录、抄表等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进行,既提高了测量精度,又避免了人为的主管干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有和上级调动通信功能,可将检测到的数据及时送往调度中心,是调度员能及时掌握各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也能对他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具各种操作都有事件顺序记录可供查阅,大大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4)缩小变电站占地面积,降低造价,减少总投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由于采用家算计和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由于硬件电路多数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结构紧凑、体积小、功能强,与常规的二次设备相比,可以大大缩小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减少总投资。(5)减少维护工作量,减少值班员劳动,实现减人增效。由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各自子系统有故障自诊断功能,系统内部有故障时能自检出故障部位,缩短了维修时间。微机保护盒自动装置的定值又可在线读出检查,可节约定期核对定值的时间,而监控系统的抄表、记录自动化,是值班人员不必定时抄表、记录,可时间少人值班,如果配置了与上级调度的通信功能,能实现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则可完全实现无人值班,达到减人增效的目的。
三、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阶段
(1)国外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概况
国外变电站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始于70年代。根据1981年5月在英国召开的第6届国际供电会议资料报道,英国、意大利、法国、西德、澳大利亚等国,于70年代末,新装的远动装置都是微计算机型的,个别有用16位小型计算机的。布线逻辑的远动装置已开始淘汰。当时仅英国南威尔士电网还在使用(该地区当时也已计划用微机远动装置代替),同时,第6届国际供电会议的有关文章资料还指出,监控系统的功能有扩大的趋势,供电网的监控功能正以综合自动化为目标迅速发展,除三遥外,一般还有:①寻找并处理单相接地故障;②作为保护拒动或断路器拒动的补充保护;③负荷管理;④成组数据记录,其中包括负荷曲线、最大需量、运行数据、事故及事件顺序记录等;⑤自动重合闸及继电保护。这些资料报导,证明了国际上随着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已于70年代中、后期开始。
(2)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我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80年代中期。1987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研制成功第一个符合国情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山东威海望岛变电站成功地投入运行。该系统主要由3台微机及其接口电路组成。望岛变电站是一个35kV的城市变电站,具有两回35kV进线,两回35kV出线,两台主变压器,8回10kV馈电线路和两组无功补偿电容器。该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由三台微机组成,分成三个子系统,担负了变电站安全监控、微机保护、电压无功控制、中央信号等全部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生产工作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多的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厂家的注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能够全面提高变电站的技术水平,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管理水平。近几年来,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将成为今后新建变电站的主导技术。
四、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概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由简单到复杂。最早的保护是熔断器,随着发电设备容量和供电范围的扩大,在许多情况下,单纯用熔断器不能满足选择性和灵敏性的要求,因此,开始采用直接动作式的电磁型继电器,并利用它构成过电流保护。直接动作式过电流保护最初是与柱上油断路器装在一起的。随着供电容量的增加、供电范围的扩大和电压的提高,直接动作式过电流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都不再能满足要求,于是在1901年出现感应型电流继电器构成的过电流保护,1908年又提出了电流差动保护。随着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出现了各发电厂之间的并列运行和双回路线路供电,也出现了环形电力网。此时,电流保护已不能满足要求,于是相继出现了方向过电流保护、距离保护、高频保护。为了提高保护的灵敏性,广泛采用了零序电流、电压滤过器,负序电流、电压滤过器和非线性元件组成的保护,并与电力系统自动装置(自动重合闸等)配合使用,提高了它的实用效果。我国建国初期,电磁型、感应型继电器大批量生产,其组成的保护装置主要用于中小型机组和高低压电力网。
继电保护技术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电力系统的发展,使得系统容量不断增加,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系统接线及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为满足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提出的4个基本要求,继电保护也由简单的过电流保护开始,相继出现了方向性电流保护、低电压保护、距离保护、差动保护、高频保护、微波保护、行波保护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仅与电力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电子通信、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新技术、新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机组和超高压电力系统的出现,晶体管型和整流型继电器也从研制转入批量生产。
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发展趋势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特点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电子装置的兴起及其在变电站自动化领域的应用;(2)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提升了变电站自动化应用的水平;(3)数字化视频图像监视技术逐渐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成为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新领域;(5)光电传感器的应用将给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带来新的变革;(6)电能质量的在线监测将丰富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内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方向发展。具体如下。(1)随着数字化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使用,互感器能直接送出数字采集量,间隔层的模拟转换功能将在过程层完成,越来越多的间隔层功能会下放到过程层完成。(2)随着电子嵌入式设计技术发展,利用嵌入式软、硬件,设计者可以在单元装置单片机上实现以太网技术。以太网速率高,开放性强,易于和PC机、工作站、广域网连接,能更好满足变电站自动化要求。(3)在保留电量采集系统基础上,可以发挥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的功能,将P、Q、U、,测量由监控/保护单元中转移到电能表上,能较好地解决一体化单元中的一些难题,避免不必要的冗余。(4)新型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结构形式,使数据库和设备之间建立了相互对应关系,提高了程序模块化和灵活性。(5)和调度中心(集控中心)之间的网络通信方式,借用现代信息通信最新技术使传统远动通信有本质变化。(6)变电站远程图像监视系统的应用和变电自动化协调互补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7)微机、电子技术的发展,变电站自动化设备更加趋向小型化,多功能、高稳定性方向发展,而各专业和各分支系统的融合渗透(加五防、消防保安、谐波系统等)进一步使变电站自动化简捷、高效、经济。
作者单位:中广核中电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盛和乐.对220―500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的探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研讨会,南京,1995.
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2010年教育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本文的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政策的号召,紧握了新时期高校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的、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的、能够展现相关知识节点内容的各种数字化素材、课件、数字化教学材料等。笔者对我国百余所普通本科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的现状有: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识深入人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
有些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某些院校的资源共享平台只是一个空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可分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他们共建共享的意识是存在的,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这就造成了资源“有车无货”的尴尬局面。
(二)学校对资源更新意识有待提高。
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得不到及时地更新,有些教学资源还是学校两三年前放在共享平台上的,迄今一直没有更新过。作为承载教育信息化梦想的高校,却没有源源不断地补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新鲜血液”,在信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样的做法将影响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具有不同办学特色、办学体系的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师范类、综合类院校相比非师范类、单科性院校,更注重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在非师范类、单科性院校中,医学院校的资源平台建设状况则更为乐观,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学院校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建校历史,种类齐全的医学资源在长期的积累中不断得到更新,此外他们在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不是闭门造车,树立“开放、协作、交流”的观念与态度,不断地提高资源平台建设的质量。
(四)校本资源开发较少。
有一部分院校是通过购买由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链接一些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站,供学校的师生学习。这样的做法在教学资源建设的初级阶段是值得提倡的,但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太过于依赖他人现有的资源,不利于校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没有达成优质资源“自建自用”的状态。
三、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有效共建共享的原因
(一)共建共享的意识薄弱,缺乏全局观和合作精神。
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校长,再到教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共享意识。而在现实中,往往受到自我封闭、本为主义,重藏轻用等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有些学校虽建立起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由于这些陈旧思想的存在,便出现了各自为战、封闭式的一种模式。
(二)直接引进优质资源与校本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无法平衡。
许多院校通过直接引进,过度依赖他人资源,将他人的网址链接在本校的资源共享平台上。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不利于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学校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众多不利的因素,登录外网不便,语言方面的障碍等。
(三)缺乏统一有效的保障、激励机制。
此项工作涉及面较广、设计人员较多,很多学校因为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了各自的共建共享工作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
四、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应对措施探析
笔者基于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笔者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上的一些做法,列举出应对措施。由于知识资源本身具有共享性和增值性,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保证让数字化教学资源最终形成一种“投入建设共享增值”的良性循环。
(一)强化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教育执行机构共建共享意识
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通过舆论大力宣传,从思想上认同“共建共享”,并自觉地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深化宣传、加强培训、引导学习等方式,强化共建共享意识,扫清思想上的障碍。笔者所在的学校较好地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对教师们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并通过积极与他们沟通,让这样的共享意识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二)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建立全方位共建共享体系和人性化的保障激励机制。
首先政府加大投入,建立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之间的三级管理体系。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准确灵活的政策,学校积极转变办学观念,教师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积极开发、制作优质资源,将他们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提高资源利用率。笔者所在的学校,由教务处和现教中心共同负责组织实施,教务处做好学院的工作,将教师在现代化教学上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将共建共享与教师工作考核、教分、奖金、评职称、评优秀教师、优秀成果奖等挂钩,确保分配过程的公正性,消除教师对于资源共享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顾虑。现教中心负责制定相关的标准,组织各项具体工作,协调好学院、教师、学校之间的关系,创建融洽的合作气氛。
(三)扩大优秀资源获取的源泉,开放地接受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
获取教学资源不仅仅通过政府统一采购、学校自行购买等传统的方式进行,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笔者所在学校通过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的方式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学校组织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及立项建设工作,推选出众多优秀教学课件,参加省内的课件评比。学校建立了专门的课件资源共享平台(网址:http://share.ntu.省略/),将优秀课件放置在平台上,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免费供全校的师生下载与学习,并且随着评比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课件将会放置到共享平台上,平台不断得到更新,资源质量也会不断提高。这一共享平台必将成为全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媒介。此举让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校本资源建设中来,突破传统的“拿来主义”界限,使教学资源更生动,更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特色,这将是解决高校对教学资源的“无限性”需求和学校固有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以学习交流、开放的心态共建共享资源。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38-02
一、引 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科技期刊已经通过在网上建立主页或者网站的方式,实现了上网,科技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了。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指出: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鼓励自主研发数字内容、数字传播、数字服务终端的产品和装备。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文献的重要信息来源,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实现转型发展就成为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分析
在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主要是以电子期刊的形式来发行和出版的,而电子期刊则主要是指期刊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介设备上,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读取,科技期刊数字化是一种全新的,没有印刷版载体的一种网络出版模式。
目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国家科技部门把科技期刊上网列入到了国家的“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中加以启动,不仅把国家知识基础工程(CNKI)提高到一个新的知识信息资源建设高度,而且把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付诸于实施中,此外,重庆维普等机构学术期刊数据库也实现了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知识资源的快速传播和有效利用,而且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直接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
(一)中国国家知识基础工程
CNKI是由我国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建设的,中国期刊网作为我国第一部集成化的全文电子期刊,主要是以清华大学的重点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的,目前,整个数据库共收录从1994年至今的国内5700多种期刊的50余万篇文章,其学科内容主要包含了理工、文史哲学、经济、教育、医学等126个专题和9个专辑,作为一个大型网络全文数据库,其所有期刊是和印刷版期刊相对应,可以在世界各地提供区域性内部机构信息服务和知识资源共享功能。
(二)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作为万方数据库公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开发的的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是目前我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化学术期刊资源数据库,其共收录2000多种科技期刊全文内容,甚至早在1999年,该数据库系统就已经推出了较为完备的系统记账功能,是一个集科研机构能力分析、科研成果查新、论文引文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库资源。
(三)维普期刊网
维普期刊网是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共同研发的较为权威的中文期刊咨询网站,也是悠游网智能中文搜索引擎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一种完美结合,自从1998年至今,其共收集了各种期刊多达12000余种,收录各类文献400余万篇。
虽然许多出版社已经纷纷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印刷型期刊电子版,大型数据库系统也提供了内容较为丰富的电子期刊数据库,对于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和国外相比,我国国内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还没有形成规模,而且其规模和质量仍然相对落后。由于出版体制的原因,国内还缺乏一个商业性质的大规模学术期刊电子出版单位,科技电子期刊数量较少,内容单一。
三、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出版对于我国科技期刊而言是一次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我国期刊数字化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国际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相比,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标准未能统一
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我国知识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所以,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对科技期刊建设标准的统一,使用共同的信息语言和信息技术,实现科技期刊知识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例如,在国际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基本是将排版的数据直接转换成统一的PDF格式,读者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只需要下载一个统一的阅读软件就可以原样打印和阅读。但是,在我国,CNKI、万方和维普之间,无论是知识信息检索手段,还是期刊上网浏览格式,都具有自己的标准,例如,CNKI是采用自己开发的CAJ软件来实现页面的原样浏览和打印,万方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浏览器阅读期刊页面,维普期刊数据库也使用了自己的浏览器。由于在期刊存储格式方面存在多样化问题,读者就难以对通用的全文管理系统进行知识资源利用,在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方面存在多个障碍。
(二)数字化出版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科技期刊数字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颖、交互性强和快捷。但是,由于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较慢,这些优势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在时效上,维普、CNKI、万方电子期刊在出版时间上都远远落后于印刷版期刊,例如维普为了避免对印刷版学术期刊的销售和发行造成影响,特意把发行时间比印刷版期刊出版时间滞后三个月以上;在内容上,基本上都是直接翻印印刷版期刊内容,未能够在网络优势基础上增加更多内容;并且,由于科技期刊时间覆盖面较窄,可以出版的回溯性电子期刊种类较少,例如,CNKI期刊数据库至今只是回溯了1994年以后出版的期刊,其日更新速度是3000余篇文章,但是美国Web of science则已经回溯到了1945年以来的多种科技学术期刊文章,其Uncover原文服务系统则是以每天5000篇的增加速度供论文用户免费检索;而且,我国电子科技期刊还出现较为明显的缺期问题,许多文章全文阅读和下载还出现一些困难。
(三)数字化出版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困难
当前,在我国由于数字化以及网络的复制行为尚未得到有效规范,特别是对于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未采取有效措施,在文章版权支付方面是采取稿酬一次性支付,而且这种稿费支付也只是少量的。但是,科技期刊文章在网络中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时间较为长久,发行量较大,文章价值增值是无限的,作者实际所得和文章网络出版收益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等,作者作品被重复发表以后,其收益并没有增加,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著作权有关规定的,严重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究其原因主要有: 国内网络技术(上网速度、带宽)尚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无法统计提供因特网信息服务的具体使用情况, 使得上网期刊无法收取合理的报酬; 同时, 与目前网络尚处于发展阶段, 各网站收益较低有关。目前,我国许多科技期刊编辑部在其期刊上都发表声明,凡是投寄该刊的文章,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都视为是同意在网上进行发表。这个带有强迫性质的规定,是不利于文章著作权的保护,特别是作者和期刊之间,前者为了文章的发表,往往委曲求全,处于弱势地位,这给文章的发表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例如,有的文章往往只适合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如果在网络上出版的话,将使文章的保密性难以得到控制,所以,期刊编辑部通过简单的声明来取得作者对文章上网授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前景展望
相对于数字化出版,传统的印刷出版时滞严重,降低了科技成果的首创性,而数字化出版能大大提高出版时效,利于读者、编者和作者互动,能有效把握市场需求。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在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指出:“面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趋势,我国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鼓励科技期刊向数字转型的措施,鼓励科技期刊出版形式的创新。”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科技期刊和现代数字化科技期刊都是当代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出版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两者的优势,在实践中扬长避短,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应用的价值。传统出版要积极主动利用数字化,融入数字化,二者将共同促进,互相推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使知识资源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共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吴业进.印刷业现状与数字化出版的前景[J].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4(12).
[2] 武夷山.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时代的两难处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
中图分类号:F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机械制造行业因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制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机械自动化技术就是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电子集成技术、计算机技术实现人机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现对加工对象的连续性生产,以完成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从而快速完成大批量离散工件的生产过程及物资转换速度。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相关部门的技术进步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代生产的发展规律。
2.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概况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生产大多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低,落后于发达国家大约20年。国内外的工业发展史告诉我们,实现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当机器的操作采用自动控制器后,生产方式才从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控制(传统)自动化、数字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只有建立了自动化工厂后,生产过程才能全盘自动化,才能使生产率全面提高,达到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早期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是采用机械或电气部件的单机自动化或是简单的自动生产线。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出现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化仓库等。研制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式的柔性制造系统(FMS)。以柔性制造系统为基础的自动化车间,加上信息管理、生产管理自动化,出现了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工厂自动化。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依然处于操作的初级阶段,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在自动化技术上,我国的数控机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尚未实现柔性自动化、知识集成化、智能化,我们只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层次低,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很不平衡,并且有很多都达不到现代水准的产业,企业技术落后严重,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所以说,我国能自行发展机械自动化的企业几乎是没有。
3.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从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来看,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实现自动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简单逐步发展到复杂、从低端逐步发展到高端、从漏洞百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只有当机械的操作过程实施自动控制之后,机械制造的生产方式才彻底的由机械化逐步转变为机械自动化、电脑自动控制化以及数字化。然而,在实现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其必须承受的风险也非常大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应注重其经济性、实用性、配套性。
3.1、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企业引进机械自动化技术应注重经济性,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潜力大,前景广,投资少,见效快,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国情。在引进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同时,应该满足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来,不能一味追求机械自动化程度高,企业实际生产并不需要,脱离企业生产实际,反而无法利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购买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确保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虽然发达国家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朝着集成化、智能化方向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在引进自动化技术的时候,要注重经济性。将企业现有的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利用自动化技术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如对传统的机床设备安装数控设备,使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继续发挥作用,在原有设备改造的基础之上不断的熟悉自动化的技术,最终实现完全的机械自动化。
3.2、结合生产实际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实用性。通过优先发展实用性强、适合我国企业实际需要的自动化技术,发展生产工艺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技术,为我国的自动化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企业生产的特点是品种单一、结构稳定、产量很大,属于大批量生产,有利于连续流水作业和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而在大批量的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和装配等生产中,采用刚性自动化(自动单机或自动线)则是合理可行,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品种稍多的成批生产,应采用由快速重新调整的设备组成成组工段或流水线、可更换主轴箱组合机床自动线、短自动线和复合制造单元,实现成组自动化;单件小批量生产,应从推广成组技术入手,适当发展采用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例如,大量相同产品进行连续性流水作业的加工中,以自动机床、半自动机床、组合机床等作为自动化设备,品种多的批量生产中,采用可通过更换复合制造单元等部件进行快速调整的自动化设备组成流水线,实现成组自动化。
在对国外的技术进行引进时,要合理研究吸收技术的精髓之处,了解其理论基础,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机械自动化理论,并将理论推向实际,在不断的学习和发展中,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应用,达到生产过程的全盘自动化的目标。因此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有效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以实用为主要的原则,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3.3、注重配套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注重配套性,不能单纯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应配套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主机要发展,自动化元件及控制系统等配套设备也要发展。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提供支持的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及系统软件等更要优先加快发展。性能优良、自动化水准高的机电产品成为推动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关键。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为机械自动化技术加强机械制造系统的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以及伺服系统的跟踪操作;发展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为机械自动化技术提供信息的交换与处理、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等提供技术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应用自动化技术,不但要起点高,瞄准世界先进水准,包括国际领域内已展露锋芒的某些新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工程机械领域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自动化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对我国在工程机械领域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生产模式对机械自动化技术提出了多种要求。因此,合理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我国当下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成为我们前进的方向,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自动化技术应用项目的基础工作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快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涛.试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J].才智,2008(20).
一、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
档案是企业重要信息的存储仓库,同时又是信息利用的源头,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对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企业单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档案数字化将给企业档案工作注入新的动力,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激活蕴藏在档案中的信息能量,使档案信息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随着当前档案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企业工作人员信息、企业业务状况等信息需要被详细存储,纸质档案记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和过去纸质档案相比,数字化档案具有浏览方便、容量大、不占空间等优势。
二、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标准化规范体系
当前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例如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前信息数字化管理的模式较多,对信息的分类、整理等均未实现统一。此外,当前企业对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人?T的择选没有一套标准的选拔标准,没有专业的操作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存在存储操作失误导致信息丢失的风险。
(二)缺少整体数字化建设流程的规划与设计
当前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属于实践的初期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操作程序。在信息收集、整合、归类、存储等环节,各个企业间的操作方式存在差异。企业同一部门内的信息存储方式不同,影响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就不同企业间的合作而言,信息的存储程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信息的交流与共享,阻碍企业间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
(三)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不成熟
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不够成熟。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技术即存储信息的技术,广义上的数字化信息存储技术包括处理信息的全过程-----对获取信息的分类、信息整合以及信息的存储设备的择选。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整个过程最核心的环节是信息的存储设备。当前我国企业还属于信息数字化建设道路上的初学者,信息存储设备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数字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和保密技术问题
我国企业信息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难题是对于存储信息的安全问题以及保密措施。保证信息的安全以及相关的保密措施是存储信息、实现信息数字化的重要环节。存储的信息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信息保密措施得不到完善,信息的泄露和丢失,不仅花费的存储信息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还存在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因此,保证信息的安全问题以及信息的保密措施是当前企业需要重视的重要环节。
三、新时期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加强档案数字化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设备是加快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配置,为企业档案管理部提供必要的信息存储设备。根据信息管理部分的实际操作需要,为信息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工作电脑、复印机、扫描仪、互联网以及从事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保障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顺利实现。此外,随着企业的需求以及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企业管理者也应当注意为相关信息存储设备升级,提高信息存储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和归档管理工作
随着电脑办公的普及,以电子文件形式为主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多,电子文件成为了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需要重视的问题。注重电子文档类型信息的收集、积累和归档,是保证企业大部分信息能够实现存储、安全妥善保管的重要方式。此外,电子文档的收集、归档也值得企业信息管理部门的重视。电子文档具有占地面积小,随时可进行阅读的优势,重视电子文档类信息的存储是推动企业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力方式。
(三)建立和完善档案数据库
建立并逐渐完善企业信息档案数据库是推动企业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信息数据库,将信息集中存储,按照相关的类别对信息进行分类存储,能够方便信息的快速查找和使用,提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此外,构建信息数据库,大量信息的集中,对于推动企业信息实现系统化管理具有积极意义。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使各项信息一目了然,能够帮助信息管理部门剔除无用、存在误差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率。
(四)加强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理念,其管理理念已逐步渗入各行各业。传统图书馆所有工作的开展均“以书为本”,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现代化电子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既为搞好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看到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服务创新策略,为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健全贡献一份力量。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现状分析
(一)电子资源种类多,存在重复购置现象
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虽丰富了图书文献资源,但由于采用了很多数字资源提供服务,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电子资源种类,其中难免存在一些重购现象。我们知道图书馆藏书只有覆盖面比较广,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但是,在力求“全、广”的过程中不应存在重复购置的问题,既 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增加了成本经费。
(二)深层次数字资源提供服务少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图书馆自主建设的电子资源匮乏上。据调查,各个地区的图书馆虽然有多重数据库,但大多都是引进成型的数据库或共建项目,自建的电子数据比较少。并且,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不到位。如,部分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只为学生提供基本的馆藏目录、电子书籍检索等功能。由于检索功能不够到位,加上资源种类多,为读者使用检索平台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有着一定局限性
部分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仍然停留在较浅的水平,如仅仅涵盖一些电子邮件咨询、电话咨询、表单咨询、留言咨询等。从其所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手段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来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水平仍处于数字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的不足,将难以满足读者对藏书的个性化、及时性需求。
(四)某些项目活动难以展开
某些服务项目由于受到经费投入的限制,导致其难以开展下去,如数据库。一些服务质量好、服务能力高的数据库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但是某些数字化图书馆由于经营不善,难以支付全部费用,只有购买一部分。这样的话,由于数据库不够完善,一些服务项目也就难以开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创新分析
(一)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存在以读者为依托,如果读者疏离、消失,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必须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一切为读者”的立命之本。读者来到图书馆一般只为获取知识信息、解决疑难问题,有着明确的意图,如果读者到了图书馆之后只感觉浪费时间,一无所获的话,读者可能会越来越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读者”的图书馆立命之本。有些人认为读者疏散而影响经营的现象只适用于实地图书馆,对于数字化图书馆这种“虚拟藏馆”的影响不大。实则不然,如果读者几次进入一个数据库都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能下一次读者收缩书籍就不会进入这一数据库。要想提高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水平,就必须将广大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加强对读者需求的研究
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要想对图书馆服务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话,就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读者对数字化图书馆的需求。如果图书馆不能清楚地了解读者需要什么,图书馆提供项目服务时就会非常的被动和盲目。为此,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需求之前,图书馆必须加强对读者需求的研究,认真分析读者的行为、心理、个性差异,将工作从“以书为重”转变为“以人为重”,只有这样从根本上了解读者的需求,并针对其需求创造服务。
(三)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是吸引与留住读者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数字化图书馆在购置藏书的时候应力求“全”,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转移的特性获取大量馆外信息资源,扩大藏书覆盖面。同时,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深度,实现垮库收索;引进先进的数据库,提高服务能力;加强自建数据库研究,拓展检索层次,不仅让读者看到文献目录,更能清楚知道文献内容。重要的是,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读者的习惯和意愿,便于满足读者需求。
(四)改善服务水平
第一,优化服务流程。图书馆应更多地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简化手续,真正做到开放、平等、简便、周到,使读者的合法需求在自由、放松的心情下得到最大满足。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二,改善服务方式。随着社会对知识信息需求呈现了全方位与综合化、开放化与社会化、电子化与网络化、集成化与高效化等特点,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开始向开放型、主动型、针对型、多样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型的方向转化,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借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和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第三,改进服务态度。图书馆馆员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一般化借阅为多样化、特色化服务,变粗浅的单层次服务为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同时改善服务态度,使读者感到和蔼可亲,热情友好。
三、结论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使图书馆业面临着一场重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不再以“书”为先,应坚持“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清楚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满足其个性化要求。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研究,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进而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来到“虚拟馆藏”的人都可达到目的,欢喜而归。
参考文献
[1] 王春凤.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J]. 理论界. 2005(02).
[2] 林雅琳. 实践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图书馆[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