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57: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业务素质这个单一指标上。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排前五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可见,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
关于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对艺术和宗教等的理解、人际交往的知识与能力等等。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在这四个方面里,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
二、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僵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僵化,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且,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呈线型单调的程序流程,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无疑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分制下仍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这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仍存在着面过宽或过窄,多数课程和专业老化、陈旧,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离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园文化缺乏活力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还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力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而是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
(四)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成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于专业知识,而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死板、僵化,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信息封闭,知识吸纳力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校方面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本院在口腔医学生开展的PBL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多站式技能考试等。
2.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多方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重新建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概念框架体系和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也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要把开展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要使新旧专业结合起来,开设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隔阂。增大临床实践课比重,把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计划和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知识渗透,特别是文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二)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学生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在面试的时候不能大胆表现自己。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兼顾。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人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从简单的专业对口提升到了人才综合素质的层面,这反映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呼声和新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当下严重的就业压力,就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现实有所帮助。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和就业能力现状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
1.较弱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是80后,甚至90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迈入了大学校园,这部分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由于在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上存在一定差异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的意识则较弱。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表现出了较差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则反映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势必会影响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独立工作能力。
2.有教严重的功利导向。高校是社会构成的重要一部分,作为具有“社会人”属性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市场经济较大的影响。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透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显现出目光短浅和很强的功利功利性。学习上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
3.身体、心理上的问题。目前部分大学生通常会用孤立极端的观点去看问题,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一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在日常学习中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在日常生活上缺乏奉献精神,没有奉献意识;缺乏自理、自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的普遍看法是:男生整体高于女生,并且这种趋势随年级的升高而越发得明显;城乡学生就业能力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能力维度上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分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两方面。“我们不是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要的是人品好、有上进心、踏实的中上等年轻人”,这几乎成为知名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共同看法。
一是职业核心能力较差。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其中前三者属于方法能力,后几者属于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需要有一批为国家富强把职业当事业的干劲足、悟性强的年轻人,而不是单纯求职的人。”是用人企业挑选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方面,近几年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领悟别人的精彩之处;合作意识欠缺,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二是专业技能不足。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就不可避免了。
三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措施
1.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注重品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和服务指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内容和形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直接相关的有学生成绩管理行为管理的各项制度及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到企业进行的各种实训、实习等,这些方式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2.重点培养核心竞争力。社会尤其是企业在用人时需要有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有些企业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而是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单位就会给你机会。人力资源部门都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商务知识等;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领导经验等;能力则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推动能力,二是专注能力,三是影响能力,四是实干能力。
3.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必须明确教会学生如何创新是最重要的职责,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第二,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用科研成果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加强沟通交往能力,协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仅凭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沟通能力是一种能证明自己和让对方发现你才能的能力,它包含了一个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处事和应变等各方面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迅速地给对方留下“可信”的印象。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让学生经常自发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些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都是培养这方面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历练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
5.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晓旭,姚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对于大学,我觉得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2、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3、心理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有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
二、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没有文学、音乐、舞蹈、绘画这些艺术的存在,是不会有多大作为的。我国一向把“科教兴国”作为民族振兴的“铁律”,作为国家综合性的大学的教育,自然也不能“偏理轻文”或者是“偏文轻理”,而这一点在舞蹈教学方面体现得更为淋漓。
(一)舞蹈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和众多艺术门类一样,舞蹈作为人类自远古已来便有的一种“独特表达情感”的方式,对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对综合性大学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能够进入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般都经过了高考的“考验”,在理工科的学习中已经培养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然而“形象思维”相对比较薄弱。当今社会特别强调各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从本质上说,学科交叉所要带来的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融合。舞蹈的训练就是实现其融合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2、对综合性大学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这在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并不是很严重,但要具体到一个学校、一个学院,那可能就是“集体乐盲”或者“集体舞盲”。所谓“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舞蹈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亲身体会舞蹈的动作,没有亲自去深思过动作的含义,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一个动作的起承转合,就永远也无法“真正”明白舞蹈所能表达的深层涵义,也无法“真正”体会演员每一个动作背后的艰辛。
3、对综合性大学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些大学生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做出一些损害公德的事情,就是因为他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辛苦的舞蹈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世界永远不承认“不劳而获”。同时,舞蹈作为其本身来说,是一门语言――一门自古以来就开始存在、发展的语言。“舞蹈源自生活,生活又影响舞蹈”,相辅相成,而且“舞蹈”和“生活”都讲究完整性和公共性。完整性即指生活是完整的,有快乐、悲伤、开心、忧郁;舞蹈是完整的,也有开端、发展、、结束。无论我们现在是开心也好,忧伤也罢;无论我们现在刚开始舞蹈也好,临近结束也罢,这都是必经的一个阶段,要是那些不注重自身修养的同学可以这样去思考,那么就会反省、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公共性即无论是生活还是舞蹈,我们都要在不断交流中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也只有与周围的人共享资源,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使自己向前的步伐迈得更大。那些自身修养欠缺的同学忽视了“公共空间”,因此有了一些不好的行为。若他们认识到世界是完整的,人生是完整的,就会自我修正和完善,这正是舞蹈要教给我们的东西。
4、对综合性大学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舞蹈就是学会沟通、学会博爱,当然最实际的还有学会了如何去跳舞,如何去“读舞”,于是在日常交往中,对舞蹈有浓厚兴趣的人便成了我们潜在的社交人群,也就在不自觉中,我们也具有了不小的社交圈、不错的人脉和出色的交往能力。
(二)舞蹈教学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
除了以上所说的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舞蹈教学还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有着相当程度的作用。
1、对不擅于表现的同学,舞蹈有助于培养自信、大方的品质。有句话叫做“问题只有当碰到的时候才称其为‘问题’”,确实如此。平时与同学关系不错的一个男生,在一个陌生女孩面前可能就不是那么大方得体了;平时挺有号召力的一个同学,一到讲台上去就心里发慌、声音发颤。而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交流和表现的问题,于是不可避免地,本来挺害羞的一个男孩就要不断地挑战自己,努力使自己朝着大方、得体的方向发展;本来不敢在公众场合吭声的同学,就要不断给自己打气,使自己适应台下几百双眼睛。而当他(她)发现原来一切并不是那么难的时候,这个人的也就由原来的“沉默寡言”转变成了“能言善辩”,从这个角度来说,很多诸如“自信演说”等课程其实并没有舞蹈“全能”。大学中有一句话“在大学中只要你想改变,就没有什么是改变不了的”,而这可能就舞蹈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有力的体现。
1.1 非理性因素的概念 非理性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指人类非理性的心理现象, 包括人的意志、欲望、情感、情绪等, 另一类是指人的非理性的认知形式和认知能力,包括人的直觉、灵感、顿悟等[2]。非理性因素是不受人的目的和意识所支配的,是意识主体非逻辑性、非程序性、非规范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非理性因素与自觉的理性意识相对,不受人的理性所控制,但对人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是人的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3]。而人的认识过程就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在认识的辩证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千万不能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在其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1.2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激发、驱动和控制的作用。在我们的心灵领地里,非理性因素处处可见,并且还呈现出了纷繁复杂的现况,我们心里的天平一定要保持平衡,拥护它的积极方面,回避其消极一面。例如,乐观的心境、坚忍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饱满的情绪往往就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不过,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的作用。我们大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认识方法,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运用其积极方面增长我们的见识和才干,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2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在面对充斥功利主义、物质攀比的世界时,在面对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很容易将自我的利益放大。出现道德滑坡,诚信出现危机[4];自私任性,惟我独尊[5];一个人为中心,感情淡漠;缺乏正义感、民族意识、责任感等。
3 正确引导积极地非理性因素,规避消极的非理性因素,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非理性因素的驱动作用、激发作用还有控制作用都能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我们生命中乐观向上的态度,控制我们消极的负面情绪就可以进一步地完善我们的心理素质,增强我们应对挫折和挑战的信心与勇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而我们一直坚守的信念、意志等因素也促进了我们道德修养的提升;关注我们的情绪、情感,促进自身心智健康发展;关注……总而言之,始终坚持科学正确的非理性因素作用原理的指导就是全面发展我们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事物的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反过来,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认识能力的提升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了较高的综合素养,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更加开阔,我们的认识也将不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更多的是剖析其背后的深意。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我们认识过程中积极的非理性因素,从而使我们达到更高的认识境界。
4 感悟
一名大学生的成长除了生理上的明显变化,也有心理上的悄然改变。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我们的认识观也在逐步完善,日趋成熟。而在我们对于人、事、乃至世界的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就我而言,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系专业的大学生,我更是有着切身体会。
显而易见的是,由于我们这个专业的特殊性,我们需要瞬间灵感火花的迸发,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中的激发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独到的直觉、灵感,另类的视角,这些不可名状的,非逻辑性的情愫往往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思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打破沉闷,给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最近我需要发明一个创意镜头,想了很久还是毫无头绪。然而,当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草坪上跳绳的时候,仿佛有什么触动了我,我突然就有了一个奇妙的构想。草丛间的小生物们,它们眼里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能以它们的视角看世界呢? 于是我用跳绳拴着摄像机将其抛出至抛物线,落入草坪后又拉起,记录下了一次“草丛奇遇”,完成了一个独特视角的创意镜头。其实这只是列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灵机一动”。
另外,现在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性,较之从前的学子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感却不坚定;富有创新精神,但往往缺乏持久的意志力;热爱生活,但抗挫折能力却并不乐观……这些在我们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我也有着这样的种种问题。这时候就需要非理性因素来进行“自我救赎”了。不仅是我,还有和我一样的大学生们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地运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实际行动。在策略上,千万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控制作用,应当自觉端正我们的生活、学习态度,努力加强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修养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目标,控制自己消极和错误的情绪,刺激自己积极进取的情绪;在方法上,更是可以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中情感、兴趣和爱好的积极诱导因素,将其作用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上。相信长期的锻造可以使我们树立坚定的信念,收获更加成熟、睿智的人生。
综合素质的体现其实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一招一式皆可展现我们的综合素养。这也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我们成人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日后步入社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过硬的综合素质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更是一种必备的技能。所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关于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的研究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我们也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坚持积极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这将指导我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塑造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蔡景华论.非理性因素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38(10):133-134.
[2] 解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非理性因素的培养[J].运城学院学报,2009,27(3):102-104.
[3] 高雪梅,奚晓岚.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92-94.
数学思想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微观的机理性研究离不开数学,宏观的决策也离不开数学,人们已逐渐习惯了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客观的现象、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架起各门科学与数学的桥梁,正是数学建模!大学生是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工矿企业和政府机关管理人员,理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质,数学建模教育也就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经和有效途径。
一、数学建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数模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载体,而且能充分考验学生的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等。学生们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诚信意识和自律精神的塑造,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和训练,应对大学生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1,2]。
1.将实际问题抽象和简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反复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已有哪些条件?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数学的哪些概念可能有关联?通过阅读题目,仔细推敲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客观正确地理解问题,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进行必要的合理假设,然后根据自己已掌握或通过查阅而及时了解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对其运用数学手段处理的研究结果做出通俗合理的解释,使读者较为容易地理解自己的思想。
2. 数学方法和思想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数学向经济、人口、生态、地质等领域的渗透,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应运而生,当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领域中的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和这些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诸多方面,数学建模都有着非常具体的应用,如通过药物浓度在人体内的变化以分析药物的疗效;数值模拟设计新飞机的机翼;预报与决策方法对产品质量指标的预报、气象预报、经济增长预报、经济收益最大的价格决策、费用最小的维修决策;控制与优化方法用于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零件设计的参数优化;规划与管理模型用于生产计划、运输网络规划、排队策略、物资管理等[3]。这些都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博览群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的知识扩展。例如,讲授微积分学课程的教师,不能仅仅介绍数学符号的运算,在讲到微分、级数等内容时应让学生知道它可用来做近似计算等。
3. 观察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面对的建模问题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和模式的问题,只能依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摄取有用的思想和方法,从貌似不同的问题中窥视出其本质的东西,加工处理,创造出新的形象;同时要具有把握问题内在本质的能力,即洞察力。例如,当你遇见诸如速度、变化率、衰减、增长、边际、弹性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了导数和微分?进而可建立一个微分方程模型来分析运动的机理?当你遇见诸如使什么最大(极大或尽可能大)、最小(极小或尽可能小)、最佳、最省等字眼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要建立一个目标函数呢?进而去建立一个优化决策的数学模型?
4. 熟练使用计算技术手段。即运用计算机编程解决模型的数值解。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教材所提供的问题只是为了熟悉掌握一些编程的命令和语句,计算机编程能力相对较差。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各种命令和语言编写程序的机会,学生针对教师所精选出的不同模型编写出许多较大的程序,并通过运用程序求出模型问题的数值解,使学生编程能力和解模能力大大提高,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5.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学生仅靠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建模工作的需要,一方面,通过集中的培训和讲授,可补充一些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实际做一些建模题目,给学生布置一些没有学过的数学内容和没有接触过的建模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善于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让学生尝试完成在网站上搜索他们感兴趣或认为比较重要的建模题目,以此提高其自我评价意识、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6. 交流和表达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竞赛是集体项目,现代的科技开发也越来越需要多人多方面的合作。应在平时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密切合作、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使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从不同观点的讨论中综合出最优的方案。这种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需要的。
7.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学生在参加数学建模学习之前,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弱,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对如何写摘要、提取关键词、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不少学生初次写出的建模论文根本无法阅读。教师应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地改,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和稳定地发挥。
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念,才会有明确的行动方案和实效。我校的数学建模工作起步于1994年,通过数学建模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开辟了现在的良好局面。
1.好的政策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数学建模教改成功的保障。在我校的数学学科中有一批稳定而热情的数学建模教师队伍。他们团结、协作,从过去的三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人,并有主教练负责。学校出台了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具有相当吸引力的鼓励和奖励政策,建立了校级数学建模实验室,指导学生成立了全校的数学建模协会,为数学建模工作在本校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直接反映,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度的核心环节。
起步时期的建模教学内容,是以数学相关知识介绍为主。大致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和一些简单的建模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意义、基本方法和步骤,了解数学建模的特点、分类和作用。内容较为平淡,其收效不大,当学生遇到真正的数学建模问题时,就难以下手解决,学与用存在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不理想。
在数学建模教练小组的努力下,成功申报了一个省级教改项目“加强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首先,组织编写了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资料,并作为该课程使用教材,这也有利于让该课程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接轨;其次,教材依据数学建模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数据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方差分析、聚类和分类、图论、综合评价、预测方法、满意度评价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等,并有机地结合相关的一些典型建模案例的分析和求解。这样,使教材变得生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开展数学建模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应加强实践环节。
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数学建模竞赛的模式进行专题教学和训练,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按照全国大学生参赛办法,将三个学生组成一个队,以队为单位和教师一起参与经常性的讨论,讨论地点放在数学建模实验室。(2)免费开放数学建模实验室,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建模训练。(3)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数学建模方法,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反复学习和查阅。(4)精选训练题目,按竞赛要求,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论文。(5)对完成较好的论文,让学生自己讲解所完成题目的思想、方法,提出解题中的优点和不足,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6)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所写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通过这种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无论是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方面,还是在论文写作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4.数学建模课程的考评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由于数学建模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该课程考评方面,应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模式,我们的具体作法是:(1)由老师提供若干论文题目。
这些题目尽可能没有现存的论文。(2)学生事先组好队,依据所学专业的性质,每队完成2~3篇论文。(3)为尽可能避免相互抄袭,每个题目最多不超过5个队做,如果出现雷同,则返工重做。(4)根据教师制定的评分标准,按质量高低给分,并对每篇论文写出评语,指出论文中的优缺点。(5)期末不再进行考试,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由几次论文质量决定,每次论文在期末成绩中所占权重基本相同。
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努力探索,我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6年以来共获得了国家一、二等奖13队,省级奖45项,平均获奖率达86%。
参考文献:
现在的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技能大赛为大学生构建了实践创新的平台,全方位的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一、技能大赛为大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2011年11月份,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在每一所高职院校火热展开,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面临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即将来临的压力,我们还是决定挤出时间参加这次技能大赛。二十五位同学开始了魔鬼式的训练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其他的时间几乎全部呆在机房练习。大家都想进前十,希望能够代表我们沙洲职业工学院参加全国的比赛,能够赛出沙工学子的风采。成功离不开机遇,同时也离不开勤奋,机会加勤奋才能造就真正的成功。初赛过后决出前十代表沙洲职业工学院进行全国性的竞赛,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但是我们深知,机会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只要我们在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悉掌握每个步骤,即使题目是新的,我们也能在比赛场上应付自如。经过半个月的封闭式训练,我们在竞赛中取得了全国团体第三,江苏省第一的成绩,虽说并没有金榜题名,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所获得的远远胜过一个名次。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老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有人说,付出与得到的不成正比,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付出那你必定不能得到。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用功,及时抓住机会,努力奋斗,身上流淌的不只是苦涩的汗水,还有那甘甜的泪水。
二、 技能大赛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认识论,人们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形成抽象的认识,又用抽象的认识来指导新的具体的实践。因此,“做中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是通过做具体的事情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高职教育还在不断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看,现在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时偏理论化,书本化。就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求职找工作这件事来说,一半以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我国的教育体制实行过程中,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但他们只局限于书本,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现在的企业对工作经验要求很高,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知识与技术实践能力的结合,所以大学生需要的是能够锻炼他们实践能力的机会。
技能大赛为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的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便将理论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然而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呢?大学生只学不做,很容易遗忘,这也是在所难免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所以开展技能大赛为大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新的途径。在会计信息技能大赛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深有体会,课堂上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应用,已经全部遗忘了,为了更加熟练地操作,必须一遍又一遍的温习理论知识,并不断地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技能大赛的操作中。这次代表学校参加的技能大赛比的是模拟一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我们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快速的操作与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在竞赛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样的模拟也让我们提前得到了实训,让我们熟悉了公司的基本业务流程,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技能大赛为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对自己的未来更加有信心。
三、 技能大赛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技能大赛是展示的平台,我们通过个人的技能和整体的风采,构成“能工巧匠”的魅力符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我们都懂,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成不了事。这次的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要求每个学校组织两个团队参赛,这样一来,比的就不只是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每一位学生在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上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技能大赛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互补的平台,构筑了一个资源共享的空间,培养了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训练过程中免不了磕磕碰碰,十个人的意见不可能总是相同的,所以半个月下来,我们也有一些矛盾,需要我们冷静思考,意见相左为了更加全面的考虑事情,做出最准确地抉择。所以技能大赛中我们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风采,更加突显了一个团队互助协作的精神风貌。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成长了,考虑事情也更加全面周到了,思想也变得成熟了很多,我们不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而是更多的考虑到团队的利益,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技能大赛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思考问题的高度,同时技能大赛还锻炼了我们的心理素质,竞赛是技能的比赛也是心理素质的比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比赛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周而复始的练习,让人不免觉得烦躁,但是技能大赛使我们拥有了过硬的心理素质,在竞赛中,我们摆正心态,集中精力,沉着应战,让我们大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得到了稳步提高。
总而言之,技能大赛打破了我们大学生局限于书本的学习模式,通过技能大赛,加强了大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运用,激发了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精神,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的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大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使得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竞争中得以提升。技能大赛的开展,有效的促进和激发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更加全面的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余雷影.传承“星光”精神[J].成才与就业,2011(1)
[2]陈章达.以技能大赛为载体全面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中图分类号】G642
美术有很多的实用性,能够促进人的品质的塑造和思维的开拓。因此美术教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学生在生活中就必须认识到美术对自身的影响,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的开拓创新。作为社会上将来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生不具备完善的人才基本素质,那么就不能够将来的在社会中更好的发展生自己的创新发展、个性化特长等优势也无法展现,因此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方式,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思维的开拓,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多元化教学,是美术发展的重大进步,也对其一个人的身心素质的塑造有良好的形成效果。
1.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就是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型学习,不断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发展,成为一名技术性的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勇敢地去进行创业发展,具有冒险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发展中做一个创业型人才。那么无论是成为哪一类人才,都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用于开拓进取的决心。
1.1 个性化发展,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
所谓的个性化发展,就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体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能够对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就会勇于去克服困难,同时会不断地发挥其优势进行思维创新,从而有利于其在某一方面做到创新和发展。
1.2 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培养
在教学中,比如美术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分小组比赛,比如绘画比赛等,在绘画比赛中,小组内部自行安排,比如擅长描述的、绘画技术高超的等,各抒己见,不断地完善绘画水平,和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当然在其他的教学内容中同样要注重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培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的爆发,教学课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促进其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养成。
1.3 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高等院校教学课程中,通过学生的自己努力动手操作,不但能够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够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思维表达方式。能够对其良好品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时一定要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课程方式,尽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从而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创造力和思维表达力的提高。使其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2.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1 美术教育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美术课堂相对于其他文化课堂来说比较轻松,本身美术绘画的过程就是对人的身心放松的思维活跃的过程,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就业压力等,因此通过高等教育美术课堂的开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2.2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次进行教学,尤其是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既不要一次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能够太容易,让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要适当的进行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稍微提高难度,设置目标,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2.3 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开展学生画展评价的课程、也可以给定相应的教学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等课程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课程开展,学生不但美术水平会提高,同时自身的表达能力和互相之间的交际能力都会明显改善。尤其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也会增加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3.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着重要影响
审美教育是提高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自身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而美术教育过程中,是最能够体现审美素质的一门学科,通过多元化的美术教学的开展,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3.1 促使学生在绘画和大自然中找寻美
户外写生,参加画展等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增加其美术阅历,对美术画画形成一定的评价和欣赏理念,同时增加其美术素材,增加操作时的个性化表达和画画类型的优势选择。通过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参观,有助于学生体会情境,户外写生能够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景象更加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力量,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了阳光和大地,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教学课程内容,增加其学习乐趣,感受美术带来的美,大自然带来的美。
3.2 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找寻美
在日常课堂、生活等一切活动中,都要有一双找寻美的眼睛,学会主动的去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欣赏到的审美主体更加的生动具体,也能够在其他的学科中发现美,从而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4.结束语
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单一性,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比如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审美素质、意志力和性格的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增加了大学生的美术课程的学习乐趣,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美术带来的美好,同时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的塑造有良好的形成效果,促进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引 言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同时适应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的要求,很多高等学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地方农业院校以培养服务农村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所设大部分专业是涉农专业,如何更好的为农村服务,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般通过课堂为载体接受知识,虽然理论基础较强,但是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地方院校经济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是一项严峻的课题。本文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调查平台,提高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设想。通过农村社会济调查,使学生更充分全面的了解、认知和探索农村发展规律,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设计
传统的农业院校经济类学生培养方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每门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是课堂讲授,实验和实践环节薄弱。教师上课以“满堂灌”为主,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笔记,依照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学生只要认真复习笔记,就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至于这门课程在实践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所创新,在考试中不能体现,致使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随着高校扩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论文等系统训练环节减少,学生参加实践、实习的机会较少,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发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础不厚,视野不宽,缺乏创新能力。
2.缺乏多学科交叉培养意识
目前,一般高校本科学生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只要按照要求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生按照兴趣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掌握。但是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往往缺乏正确的引导,随意性较大,而且部分学生选课的依据是根据课程是否容易拿到学分而定。比如一些高中期间学习文科的学生,认为数学较难,在选课过程中,逃避和数学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造成很多学生所选课程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地方农业院校主要为推进农村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农村涉及到的领域较多,更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农业院校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素养。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应该是更注重复合型人才,不仅仅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有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多学科背景,很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的培养,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3.缺乏应用能力培养实践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高等院校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研究型为主的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一般的本科院校,例如有些地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定位不明确,培养的学生往往不仅科学研究能力不高,而且动手能力较差。例如一些农业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后,到村一级单位担任村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要对村庄的发展做出前瞻性的规划,而且还要能够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有较高的应用能力素质。因此无论是什么性质的高校,特别是地方农业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素质培养,培养出具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合格大学生。这主要在于构建重视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实践环节,综合提高应用能力素质。
三、学生参与农村调查的作用
1.弥补了教学体系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体系也应该得到不断更新。但是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不能动态的随着学科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而及时完善,教材在一定时间内呈现了稳定性的态势。教材如何反映科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是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农村社会调查的开展无疑就此问题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农村社会调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对三农问题有了感性认识,随着农村调查活动的持续性进行,农村的变化、农民诉求和农业的发展,每一内容都能作为鲜活的案例,呈现在课堂上,供同学学习和研究,弥补了教材一成不变的不足,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都能够和当前实际密切结合,反过来极大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同时农村社会调查对于农业院校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课堂讲授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信息量,但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把农村社会调查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到不同经济学科中,让学生更多的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开发求新、求异的创造精神,以达到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农村调查本身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项科研活动,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农村调查过程,学生在参与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了思维、提高了应用能力。国外很多高校在学生刚入学时,就为学生制订了独立活动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和宗旨是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研究及自主安排自己的活动,以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学生在本科阶段缺乏科技能力和科技技巧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较弱。开展农村调查实践,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在教材中没有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创新思维,通过农村调查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显著得到提高。
3.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受到本科学制4年的限制,经济类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师主要通过“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在校期间,如何使学生既能得到充分的理论修养,又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参与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因为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农村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是首先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主题,明确调查目的,自主根据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利用每学期教学实践和实习的两周时间及寒暑假时间,使学生走进农村和乡镇企业,进行人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反映主题的调查分析报告。整个教学过程犹如一个小型科研活动,理论知识的领会和理解是通过农村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得以实现,通过整个调查过程的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理论知识的意识,使学生提高了爱思考、会思考和写作科研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洞察能力,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结 论
农村调查是地方农业院校培养农村高级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农村调查的长效机制,不断挖掘新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使其为高校更好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民族地区大学生有鲜明的特点:老实本分,比较能吃苦,有强烈的发展愿望;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和价值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多地转向实用实惠,心理相对浮躁,功利性强等。从目前来看,民族地区高校中大部分是本地生源。众所周知,民族地区多在边远山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济欠发达,贫困学生相当多,故民族地区大学生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往往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缺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和社会适应能力差[1]。此外,部分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缺乏和子女交流,更谈不上教育子女,子女易出现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2]。可见,民族地区大学生需要各种帮助以完成学业。所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如何针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1.民族地区高校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弊端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仍采用以管理为主、教育为辅,指挥为主、服务为辅,灌输为主、引领为辅[3]的模式,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是“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教育大众化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适应不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具备了自我管理的条件,高校本应该顺应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从管理上“营造一种导向,创造一种氛围,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学习中教育自我,在实践中管理自我,在生活中服务自我。然而,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将学生管理得过死,学生没有主动性;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实际工作能力不突出等。所以,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育,提高综合素质,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
2.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2.1 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培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弊端是将学生管理得过死,学生没有主动性。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以人为本,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校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学会自我管理。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独立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很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之中。从这点意义上说,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今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4]。
2.2 自我管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我管理模式就是让大学生作自己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更全面的锻炼。大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还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坚强的意志和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理性地面对现实、冷静地分析问题,不断地激发出自身的潜能,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问题的心理素质。可见,强化大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能促进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5]。
2.3 自我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量的激增,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数量相对不足,被迫把主要精力放在应付日常事务中,造成管理质量低下,新招聘的辅导员没有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和管理艺术亟待提升。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够使每个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活动中,在不增加辅导员的情况下就能把学生教育好,学生工作者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服务职能和自身的学习提高,为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创造更佳的环境。因此,采用自我管理方法,使民族地区大学生具备在学习中教育自我、在实践中管理自我、在生活中服务自我的基本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民族地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育的目标要求
3.1 学会管理目标
理想是个人不断追求进步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大学生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具备终身学习、有效交流、科学研究能力”的职业人。要实现这个理想就要学会管理目标,对目标任务进行有效分解,具体安排到年、月、日,然后每天做好计划内的事情,逐步去实现既定目标。
3.2 学会管理学习
学会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空间,大学生自我管理应该从学习开始。在学习当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课外活动与学习相冲突,交友和学业相抵触,需要同学们科学制定作息时间,在管理好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促进全面发展。管理学习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每个学期课程修读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其次要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然后选择好学习工具,充分利用教科书、图书资料、网络课程等。还要定期检查学习效果,找些综合练习题、网络课程试题、职业资格考试题来练习,发现薄弱环节要注意加强复习,巩固提高。
3.3 学会管理情绪和社交
情绪的好坏不仅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往往还会决定事情的成败。我们共同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需要每个成员都学会管理情绪,才能保持家庭和睦。同学之间有矛盾要讲究化解策略,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吵大闹,甚至打击报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大家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善于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另外,良师益友会深远的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良师的指导和益友的帮助,我们要严格选择良师和益友,保持密切来往,不断吸收良师益友的先进思想、成功经验,转化成自己追求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力。
3.4 学会管理财物
财物是开展事业不可缺少的,没有财物的支撑就不能顺利开展各项活动,事业很难获得成功。大学生在校花费主要靠父母供给,基本上没有理财观念。另外,民族地区大学生中贫困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如何解决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是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因此学会合理消费与理财,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制定每月支出计划,避免“今朝有酒今朝醉”;争取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适当社会兼职;尝试做低风险的小生意等。 转贴于
4.创造条件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形成后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因此要改变旧的不良习惯,创造条件建立自我管理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4.1 建设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
4.1.1 教师和管理者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任课教师要传授自我管理的基本知识,针对不同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自我管理的指导,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与合作式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管理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职能要从管理训导向咨询服务转变,积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创造条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4.1.2 大学生要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
大学生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又是实施自我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自我管理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成败。由于民族地区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管理意识薄弱等缺陷,并且在学习与生活上有较大的依赖性,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不高,这些影响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实施。因此要加强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整个学校形成注重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并使自我管理的理念扎根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4.2 放手让大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实践活动
日常生活与学习是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的主阵地。由于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上,因此要充分发挥出日常学习与生活管理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管理。从一日之计在于晨到晚上的枕边三思,从学习、生活、工作到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的建立,均要实行全天候的自我管理。通过日常管理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而自信的人生观。
“学长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益补充。学长制是一种在国际上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推行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选择工作责任感强、工作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技能扎实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学长,以寝室为单位对口帮扶、指导新生,使新生及时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帮助他们规划奋斗目标。这种“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能起到 “导学、导管、导助”的作用,对学校管理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学生团体是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要单元,也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训练的重要基地。班级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单位,要将管理重心下移至班级,以班级委员会的自治化管理为核心,以寝室长为成员,形成班级事务委员会,对自然班级日常事务进行自治,做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学生党团组织和各种协会以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广大学子的踊跃参加,基本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学生不论是在团体的选择上,还是完成某项活动任务方面,都离不开自我管理,是大学生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好平台。
各种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自我管理锻炼的机会,也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这是认识社会、走入社会的重要形式,更是实现“成长成人成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实践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基本途径[6]。
纵观世界,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将是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主流趋势。自我管理是解决民族地区大学生当前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应有序地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管理育人作用做出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锦鹤, 杨莉苹, 季建华.民族地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思考.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5-78.
[2] 冯宇,马思放,阳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广西马山县为例. 世纪桥.2009,182(8):103-104.
[3] 李红艳. 对大学生开展"三自管理"的思考. 科技资讯.2010,(21):215.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智力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符合现代人才素质要求?按照科学人才观,“高素质”并不简单等同于“受过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取决于你的素质是否全面。素质越全面,能力就越强。人的素质好比一只木桶,其容量不是取决于那根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那根最短的木板。这也是人才素质问题中的“木桶原理”。人的素质的方方面面很像组成木桶的一块块木板,你的素质板块比较整齐,你的综合素质指数就会比较高,能力指数也会相应比较高。如果素质板块参差不齐,则素质能量发挥就因为有短缺而大大降低。所以,决定人们能力大小的,有时候并不在于人们拥有哪一项专长,如果其他素质方面有短项,你的长项就会像木桶上那根最长的木板一样,成为一种没有任何作用的多余。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最有力的事业发展工具之一就是人际网络,人际关系已成为今天我们事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从大学毕业生双选会上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通常首选的是那种既有专业才智,又善于合作,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在专业才干和人际合作沟通能力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后一种素质。
任何一个在社会中从事职业工作的人,都需要具备处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力,需要具有与各种对象合作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社会,几乎任何一件事情都与各种人际关系相联系。要理顺各种关系,连接各种有利关系资源,并和各种关系合作、协调好,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和能力。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人们在工作事业竞争中往往会遇到人际沟通障碍,许多机会很可能因为在人际沟通中发生的某一点疏忽或一点缺陷而与我们失之交臂。另一方面,生活中有些人会让我们感到特别有能力、有素质。他们在工作事业中成功率比较高。你做不了的事,他做了很可能成功;你处理不了的复杂关系,他轻而易举就理顺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具有足够的教养,懂得足够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艺术,他们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他的观点,愉快地选择与他合作,甚至自愿帮助他完成任务。我在所带班级中,一是鼓励学生加入系团委、学生会,让他们在参与学生管理、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社交能力;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作为现代人才,大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素质,懂得处理各种复杂微妙关系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全社会都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社会规则,做一个自尊而又尊人的受欢迎的人,一个善于沟通和与人合作的人,一个能够有效运用各种资源的人。
二、健康人格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问题。有些求职者竞争实力本来不差,但是应聘经验不足。回答问题不是紧张回答不上来,就是回答一些不着边际、答非所问的话,临场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给主试人印象不佳,从而痛失良机。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多数,相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讲,独生子女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及物质上的满足,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存在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坚强意志的磨炼,存在着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差等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只顾埋头读书、很少与社会接触,对参与社会交往和竞争有惧怕心里。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最害怕与自己熟悉的人同台竞争,特别是比自己强的人,“未比先输”的自卑心理严重。有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又表现出眼高手低等人格缺陷。有人说“人格即命运”,也就是说,除了才华和机遇,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专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工科类学院,同样也需要活动来传达校园文化精神的。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思想教育、文娱活动、体育竞赛等展开,虽然一定程度上活跃校园氛围,但是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局限性强,同类活动过多过滥精品活动少,参与对象狭窄,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发展要求等问题,导致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尤其高年级学生中的抱怨现象更加普遍,甚至存在参加活动凑观众人数的现象,活动效果很差。很多校园文化活动还处在一个浅层次的文体活动阶段,与专业课程脱节,与专业特色的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激励出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热情。
2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工科类学院,仅仅开展娱乐、体育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育人中的优势,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1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开展适合并可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要多开展科技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几年,我们通过本科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入科学研究的殿堂,培养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申报项目、组建团队、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科学论文、设计工艺流程等,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能力和知识都获得丰收。而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是学生全面提高的过程。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爱,锻炼提高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2.2突出工科专业的针对性,寻求特色,勇于创新
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掘有特色的项目,既要考虑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又不失工科的专业特色。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专业特色设计活动,将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由此而更加突出特色。
3打造专业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人才培养
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注重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增强育人的有效性。
3.1立足专业搭建平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专业、年级特色,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差异,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教学大纲要求,配合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展了化工设计大赛、化学实验知识竞赛等学科竞赛,活动的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几乎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关键知识和重要实践过程。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很强,提高了校园活动的有效性,保证了活动质量。
3.2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学科竞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提高了专业的热爱度、满意度和认知度,构建了第一二课堂互动平台,教育形式更加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以活动为学习、以活动促进学习、以活动拓展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效延伸了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水平设计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专业性的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形成了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了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多多开展与专业特点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活跃校园氛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专业热情,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纪春.结合专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提高[J].科技信息,2012(36).
[2] 江浩浩.与专业结合加强高校学生活动的品牌化建设[J].山东纺织经济,2014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高等院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作为社会知识、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基地,应通过和谐校园的建设,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人的政治观点、理想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规范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它是灵魂,是根本,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支配的作用。
(二)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主要指人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学习,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塑造人的性格。文化素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主要指的是人经过文化知识学习和应用技能培训所形成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的体格、精力、运动机能及适应环境的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提高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口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
心理素质主要指人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人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五)创新素质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创新,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治理经济,创新经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经济的建立,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国民整体创新素质的提高。
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有课桌、墙壁上乱涂乱画;考试作弊、抄袭作业 ;不尊师重道,无视纪律,课堂嘈杂;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情侣在教室过分亲密,旁若无人;图书馆的图书乱放,阅完不放回原处;宿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浪费水电、粮食;领饭不排队等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和谐现象,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近些年来西方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及方法存在许多弊端,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应试教育,过于服从高等教育,过早进行了文理分科,造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分离,高等教育又一贯强调专业对口,学生知识面越来越窄。学文科的学生缺乏对理科知识的了解,学理科的学生对文学、历史等知识匮乏,这些学生又对美学、心理学知之甚少。
由于教学中知识结构的陈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僵化,教师、学生一味追求分数,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稍有不懂、不会做的题就找老师,求同学,甚至在考场上作弊,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缺乏独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技能较差。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自2007年以来,南京已有多所高校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有心理学家统计有18%―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校的创新教仍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体制滞后,教学模式落伍,专业和课程设置狭隘的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要各个方面素质均衡发展
大学生综合素质分为五个方面,只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才能做到全面发展,既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缜密的逻辑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创造能力。
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多,好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在其他方面落后,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文学和历史的知识并不丰富,而文科类的大学生知识面较广,又缺乏创新的科研精神。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两者相辅相成,必须二者兼顾。大学生只有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掌握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才能在专业领域更有创造力;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使大学生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学习,总结学习方法,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更多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只具有丰富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大学生中不止出现一个马加爵,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做好以下几个发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社会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耻。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就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因此,培养明确的目标、锻炼顽强的毅力,提高承受打击和挫折的能力,使自己具有既善于竞争又善于合作的态度,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以及对自己有接纳感的良好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需要。
创新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趋势,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创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要重视创新意识,创导创新精神,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为自己拓展一片广阔天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
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一)高校要提供更好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条件
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打破应试教育中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的模式,奖学金及评优评先、保送及升学就业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衡量。同时学校要美化学校环境,增加各类图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熏陶,获得新知识,得到锻炼,发掘新才能。
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育职能的实施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教育,因此,教师要首先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注重自身建设,德才兼备,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交往能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二)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大学生除了上课以外,还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途径。
通过军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通过一段时间的军训,大学生坚定爱国爱党爱军的政治立场,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加强集体组织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格的军训,大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加强了承受挫折的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和创新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素质,丰富的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敢为人先的创新素质是大学校园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贺江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