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区经济分析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57: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区经济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区经济分析

篇1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而民族地区大多又是西部地区12省中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广西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还有少数民族聚集的青海、云南、贵州3个省区。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虽然较东部地区仍然落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在民族地区却日益凸现。研究如何协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避免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Grossman和Krueger1991,1993)提出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是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的经验总结。近年来许多文献应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对各地区的EKC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同时间序列相比,面板数据能够将变量的截面和时序信息综合在一起,利用各变量在时间和截面上的差异所提供的信息,拓展样本的数据点,增加模型的自由度,显著减少缺省变量带来的问题。

国外,CrossmanandKrueger使用跨国PanelData模型对一些国家地区进行了EKC实证检验;国内,包群等利用1996-200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6类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李刚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环境Kuznets进行了检验;王彦斌对面板数据对中部六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这些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许多文献在利用面板数据进行方程回归时没有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这就容易产生虚假回归并且不能保证方程的稳定性。

2.许多文献在得到方程后,仅仅得出EKC的形状,没有求出曲线的拐点,这对经济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拐点两侧的环境和经济政策是不相同的。

3.一些文献直接用二次型的EKC模型进行估计,这必定会带来方程设定错误。

4.对民族地区8省区经济增长和环境协调发展,还没有基于PanelData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

1.利用拓展的Kuznets曲线三次型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且先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以克服虚假回归和方程不稳定的缺陷。

2.分析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的一般关系,并找出各个省区各自独有的EKC和相应的拐点,为民族地区环境政策制定和经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3.利用的19992008年民族地区最新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会更实用(2009年数据所在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尚未出版)。选取的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时间段,也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冲突最为明显的阶段。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

EKC的形状不尽相同。CrossmanandKrueger证实了倒U型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存在;Kaufmann(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和SO2排放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根据其他研究资料表明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有倒N型、N型、线型多种形状。

为了保证研究的一般性,本文采取CrossmanandKrueger(1998)拓展的包含上述五种类型可能性的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计量分析最终确定各个省区到底是属于倒U型、U型、直线型、倒N型、N型中的哪一种。模型形式为:

Y=α+β1X+β2X+β3X+u(1)

其中Y为环境污染指标;X为经济指标;u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判断环境曲线关系:若β1>0,β2则为倒U型曲线关系;若β10,β3=0,则为U型曲线关系;若β10,β3则为倒N型曲线关系;若β1>0,β20,则为N型曲线关系;若β1≠0,β2=0,β3=0,则为线性关系。具体的判断表如表1所示:

表1环境Kuznets曲线形状判断表

β1

β2

β3

倒U型

>0

<0

=0

U型

<0

>0

=0

倒N型

<0

>0

<0

N型

>0

<0

>0

直线型

篇2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16-02

一、行政垄断和地区行政垄断

按照垄断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垄断分为一般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用行政手段实施经济垄断)。其中,行政垄断是国家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的禁止、限制或排斥。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都是滥用垄断力量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的垄断力量来自行政权力,而经济垄断的垄断力是在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行政垄断具有寻租性质,行政垄断是一种利用行政法律手段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高级寻租方式(张小强等,2005)。也就是说,行政垄断是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设租,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而积极的寻租。

地区行政垄断的含义是指本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不仅对商品流通进行了地域性的限制,也对资金、人员流动和企业跨地区联合等活动进行了限制。地区垄断也是某一地区的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保护本地企业和经济利益,利用其行政权力而实施排出、限制外地企业参与本地竞争或本地企业参与外地市场竞争的行为。地区行政垄断的特点:(1)地区垄断多是地方政府以命令、文件和通知的方式做出,并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有紧密正相关关系。(2)地区行政垄断是为保护本地某个产业或行业而由地方政府出面利用其行政权力帮助该行业或产业中的企业排挤外区域的竞争者。

二、地区行政垄断深化“产业歧视”的经济分析

所谓产业歧视是认为对同一市场区域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或者同一市场区域对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进行区别对待。地区性行政垄断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区内部和外部的产业布局,人为地设置进入障碍,提高外地公司进入本地区的进入成本,是对地区内外部产业的歧视行为,造成不平等的竞争。

(一)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

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即对同一市场区域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的歧视行为。也就是地方政府为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利用公共权力为这些企业创造条件,提供优先发展的条件,从而这些“得租”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拥有政府行政垄断赋予的独特权力和优势,而这种特权和优势不是市场内企业间竞争的结果。如果将本地其他行业内企业的成本视为不变,那么,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了“得租”企业的成本。换言之,政府的行业歧视行为也相对地提高了其他圈外行业企业的成本。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政府出资为一些行业的企业搭台,举办一些销售或招商引资的活动。例如,大连市政府强力为行业企业搭台的就是大连国际服装节和大连国际啤酒节。目前,大连国际服装节已是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服装文化经济盛会。可以说为大连本地服装的企业助了一臂之力,然而从本文的角度看,政府出资出力为某一个行业内的企业举办某项活动,其本身是一种行政垄断行为,对大连的服装和啤酒行业以外的行业构成了歧视。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不应该干预行业内企业的活动,政府更多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取代企业地位,帮助企业进行微观的管理销售活动。

由于地区行政垄断造成的此类歧视行为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政府划分一些区域支柱产业,当然此类产业格局与长期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后自然形成的产业格局不同。一些政府官员为了个人政治利益最大化,寻求政绩而利用政治权力推出主导产业,并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税收减免,替其引资等优惠政策,而此行为违背了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律,也未必符合市场效率的原则。这种行政垄断的结果将造成地区内行业歧视,并且影响和制约其他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又从何谈起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呢?

(二)对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

对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是指同一市场区域对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进行区别对待。行政机关利用行政法律手段遏制对手加入竞争从而确保本地(行业、部门)企业的垄断地位和人为地垄断利益,或者利用行政力量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来产生人为的剩余,就是典型的行政垄断方式。这就是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行业就属汽车产业了。自从“九五”计划将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以来,全国各地盲目发展汽车工业。20世纪90年代,在汽车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汽车市场保护政策。事实上,许多主要汽车产地都曾经出台过带有浓厚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规定。汽车市场封锁最直接的原因是保护本地利益,即保证本地税收大户能为财政提供更多的收入。但是,无论从汽车企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家汽车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种典型的狭隘利益观,是一种轻视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短见。尽管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62条明确规定: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管理制度,各地政府要鼓励不同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本地区市场实现公平竞争,不得对非本地生产的汽车产品实施歧视性政策或可能导致歧视性结果的措施。凡在汽车购置、使用和产权处置方面不符合国家法规和本政策要求的各种限制和附加条件,应一律予以修订或取消。但是,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垄断的权力为本地企业寻租的行为却屡禁不止。

喻闻和黄季琨(1998)、周惠中(2001)、李杰和孙燕群(2004)采用产品价格的差异程度进行考察,发现在大米市场、烟草工业、啤酒市场等这些行业的市场分割较为普遍。一省消费使用的商品中,来自本省内部生产的商品价值超过来自外省的商品价值的19倍以上,这不仅反映出省界在商品流通中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国内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程度。原因分析发现,行业贸易壁垒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行业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大力构建和谐的国内贸易体制,消除地方保护影响,充分发挥贸易体制对加快我国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以保证“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从成本的角度分析

从成本的角度看,地区政府对某些行业实行特惠政策或者广开绿灯,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支付大量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首先,对本地区企业实施保护,那么本地区企业一般不能完全地局限在本地区发展,如果受保护行业的企业要走出去,去其他地区争夺市场,那么极有可能遭受其他地区的企业在本地区所支付的高成本。这也是国际贸易中常常发生的报复和反报复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要支付大量的成本,都会造成社会收益的净损失。其次,政府制定政策需要制定成本和菜单成本。任何一项有利于某一个集团的政策的制定过程都可能产生大量的寻租成本,正如寻租成本的性质,这些成本不用于社会再生产的投入,而是用于逐利产生的净损耗。这些行业内的企业会支付大量租金来俘获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再者,实施歧视产业政策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甚至打击地区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最后,如果从地区市场的供求来看,假设本地区的啤酒产业完全受保护,外来的啤酒无法进入或者进入障碍太高,那么在这个市场上,啤酒的供应都是由本地企业提供,而本地企业极有可能形成有效的串谋或者联合控制啤酒的生产量,以达到垄断市场,低产高价的目的,掠夺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假设该地区所有的啤酒厂商形成有效的串谋,而又没有政府的阻止,啤酒厂商就可以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本地区啤酒市场的供求状况如下图所示,其中四边形A所代表的区域是啤酒产商的利润,而三角形B所代表的区域是由于啤酒厂商们共同实施垄断行为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也就是著名的哈伯格三角形。因此,政府的地区性行政垄断行为在短期会促进地区的受保护行业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社会将为此支付大量的无谓的净损失,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结论

无论是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和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来看,还是从纯经济学角度的成本分析来看,地区行政垄断对本地区建立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有害而无利的。当然综合的考虑也是不利于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地区行政垄断深化了产业歧视,从笔者的角度看,这并不利于本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地方政府首先要确定政府职能的边界是什么,对政府而言,公平应该是优先于效率的。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设租或是某些行业企业的“合伙人”。

参考文献:

[1] 张小强,许明月.行政垄断的经济分析及其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1-144.

[2] 杨兰品.行政垄断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5,(6):114-119.

篇3

(一)区域概况宁德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东临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西邻南平,南接省会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宁德市下辖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霞浦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九个县及县级市组成,截至2013年10月,全市户籍人口340.03万人。宁德市经济总量从2005年到2014年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的GDP总量从309.04亿元到2014年GDP总量1238.72亿元,年增长率为16.77%;从人均来看2005年人均GDP10166元到2014年人均GDP43617元,增长了33451元。依照行政区划宁德市分为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霞浦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九县市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极差分析法极差是指一组测量值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又称范围误差或全距,以R表示。它是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它是测定标志变动的最简单的指标。公式为R=Ymax-Ymin,其中Ymax为9个县市中GDP最高者,Ymin为9个县市最低者。2.泰尔指数为了体现宁德市各县市具体差异指数,采用泰尔指数进行分析。泰尔指数是一种已被广泛应用的不平衡系数,该系数满足达尔顿庇古转移原理以及人口和收入均质性等所有条件[3]。公式为T=∑(gi/G)xlog[(gi/G)/(pi/P)];其中gi为第i个子区域的GDP值,pi为第i个子区域的人口值,G为区域总GDP,P为区域总口数。

二、宁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一)极差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德地区各产业都在不断发展,各级产业和总量的绝对指标十年来都保持着增长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差异的增长相对较缓,评价每年绝对指标增长为13.02%;也可看出2005—2010年前极差变化相对平缓,极差增长率为4.89%,但从2011—2014年极差增长率23.88%;2011年起落实贯彻《宁德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第一产业在宁德各县市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极差变化最大,从2005年的28.74亿元到2014年的169.74亿元,两者相差5.91倍;从2011年起变化明显增强,且第二产业对于地区GDP的发展贡献率最突出,第二产业在地区GDP的占有率从2005年35.33%上升到2014年50.66%,第二产业差异的迅速拉大是导致宁德地区差异扩大化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的极差变化呈平稳的增长态势,每年绝对指标增长率为13.65%。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5.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1.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2.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1.9%[4]。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虽大于其他产业,但农业本身GDP基数小难以充分体现其在地区GDP中的作用。

(二)变异系数分析以人均GDP为计算重点的变异系数测算结果显示,在2005—2007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2009—2014年变异系数呈显著的增长趋势,从2009的0.211428到2014年的0.293126每年的增长率在6.82%左右。这表明,近年来随着GDP的快速增长,人均GDP也不断增长,差距也不断拉大;进一步分析得出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市快速发展导致与一般性县域差距急速拉大,人均GDP差距从2005年的2.09倍到2014的6.14倍。

(三)泰尔指数分析以宁德市9个县市人口和GDP分别占宁德市总人口和当年全市GDP的份额为对象求出了宁德市从2005到2014年的泰尔指数(见上表);可以看出2005—2014年,宁德市9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呈不断增长趋势。2005年宁德市的泰尔指数为0.008816,2014年的泰尔指数为0.016587是2005年的1.88倍,其中2011年到2012年增长迅速从0.012427增长到0.014439,增长率达到16.2%。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两个阶段的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005-2006年从0.008816降到0.0080082,增长率为-9.17%;2008—2009年从0.010282降到0.009869,增长率为-4.02%,可见2005年宁德市经济战略的调整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宁德来说使各县市的经济差异减小。但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是明显的,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7.67%。

三、政策建议

一个地区在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先逐步扩大再逐步缩小的过程,即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变为相对均衡发展[5]。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客观事实,区域经济差异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但应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宁德地区县域经济健康合理增长。

(一)突出重点,培育县域增长极县城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城镇化最有发展潜力的区位,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6]。宁德市地理位置优越,各县市发展不一,形成了以福安为代表的工业增长区,以霞浦为代表的农业增长区;宁德市应根据福建省总体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建议形成以福安为依托的第二产业增长极,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其他各县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福安、福鼎等地的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外资,承接第二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工业;巩固和突出福安机电产业优势,延长上、下游产业链,辐散到周边区域。宁德市环境保护良好,污染较低,积极推动以霞浦渔业为代表的农业发展。继续保持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推进农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以高特优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增长极,吸收返乡农民工,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产业平稳增长。

篇4

[中图分类号]F224;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04-02

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辐射八方的作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定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的成因,对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绝对差异的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的标准差来分析其绝对差异。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各省的人均GDP的标准差总体上一直呈现扩大的趋势,由1978年的51.14元到2008年的2611.5元,扩大了51.07倍。在1990年以前增长缓慢,之后增长幅度迅速,总体上各省间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一直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3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到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这段时间各省人均GDP的绝对差异比1990年以前扩大的速度加快,而在2002年之后,各省的人均GDP绝对差异比之前的扩大更加加快。

二、中部省际人均GDP相对差异的分析

1.极差率分析

极差率是指地区人均GDP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1978-1999年间人均GDP的极差率总体上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大,下降趋势缓慢,极差率从1.5733下降到1.2385,下降了0.3348。自1999-2008年间人均极差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2385上升到1.4847,上升了0.2462。总体上说,中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是在波动中缩小,又在波动中渐渐扩大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2.变异系数分析

变异系数是将标准差与其平均数对比所得的比值,又称离散系数。反映了各地区人均GDP偏离总区域人均GDP的集中或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经济差异就越大。

图1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折线图(1978-2008年)

由图1的变异系数变化图中看以看到,各地区的人均GDP相对差异在0.1769和0.1445之间波动。其中在1978-1999年间总体是下降的,在1999年达到最低值0.0833。1999-2008年间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三、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中部六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战略的影响,中部地区受到国家开放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的影响较小,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显现。

2.经济整体性差,中心城市功能不足

由于中部地区行政分割严重,区域间的合作水平较低,存在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再加上政策措施上不得力的原因,区域经济整体性较差,影响了发展的潜力。目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其聚合力和辐射力较小,不能撬动起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

3.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工业结构均以重工业为主,使得各省没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投资和生产分散,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同时生产能力也闲置。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区域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最近几年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中部地区各地方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彼此的合法权益,推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可以建立行业协会、联合商会、中部地区规划组等,扩大中部地区间的合作范围。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各省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现象,建立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把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形成一个整体,优劣互补,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1]草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19.

[2]陆大道.区位论卫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篇5

1 社会经济转型理论程序的分析

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其内部各个系统的有效协调,比如经济系统等,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转型环节的优化,实现其经济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协调,来满足其功能定位的需要、空间要素排列的需要。该环节的开展,设计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比如其非经济结构之外的社会结构,比如制度建设、政治治理结构及其法律结构等。通过对功能结构学派的深入研究,保障其事物结构变动环节的分析,实现与外部环境的有效协调。

社会规律体现的东西是比较复杂的,比如人的内容模式、规律的特殊作用模式,这不是什么特殊的规律而是一种对社会作用原则的约束制约。这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环节的分析工作,实现其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得知,人为控制因素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其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辅助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针对整个经济大环境展开分析。从纯粹理论环节展开分析,由于其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其转型的过程及其相关变动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其投资型发展战略的优化,促进其收入分配模式的优化。这要针对其资产所有的收入份额水平展开分析。资产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在实践中,收入水平或者资本收入的所有者,主要是政府和富裕的人群,而政府和富裕人群的储蓄倾向是高的,消费倾向则相反。收入份额下降的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消费倾向是高的,而其储蓄倾向则相反。上述模式是阐述了社会经济运作的具体规律范例,相对于农业经济转型环节来说,其具备自身独特的应用规律。这对我们研究农业转型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2 针对转型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

2.1 在农业经济转型阶段的分析过程中,要展开其理论环节及其实践环节的优化,一般来说,农民利益的实现需要配合其当前的经济背景及其经济运作条件,从而实现其农业领域相关问题的优化,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逻辑命题。在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农业模式还是现代农业模式,都是实现了其发展理念、利益模式等的转变,这和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未来的中国所剩下的问题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了,而对农民与农业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因此,在科学、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农民利益实现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逻辑判断。从历史到现在,短期的凯恩斯式的干预只能是一个短期的效应而非长期的手段,用急于求成的跃进方式来解决中国任何问题的教训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政治领域来说,相对于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问题,受到社会历史变革的影响,其经济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由于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农民在其革命过程中的角色是比较重要的。在经济层面上,我们可以得知,其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对其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这有利于其农业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其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运作模式的健全。其农业的建设发展模式也体现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生产组织安排环节上。就发展的观念而言,基于生产阶段的技术工具的投入,今天的农民已自觉不自觉地由传统的生产者转变为经营者了,这种单纯的生产过程的实际“外包”,如播种、收割等生产环节,要求农民需要更多地关注“供”和“销”这两个经营环节,对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产品的选择考量着农民的智慧和胆识;就经营管理体制来说,如何将传统农业时期零散的“一队土豆”的生产要素形成一种合力,与社会市场进行有机对接。

2.2 在农业经济的转型研究过程中,要认识到相关的问题,就是城市化经济建设问题和城镇化建设问题,这是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几种运作模式。一般来说,前者的城市化建设层次面设计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其空间规模、经济运作形势、内在运作结构的变化,都影响其城市化的稳定建设发展。一般来说,其城镇化的运作环节和工业化的运作形势未必协调,这需要针对现实问题,展开具体分析。现代化层面。农业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农村将越来越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而具备长久开发和利用的前景,这是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前景,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固然有4亿人口的城镇市场,其更大的目标则是发现了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的潜在价值。国际游资和热钱在农产品这种资源性产品上的某些作为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其中的价值,这也是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背景。

3 地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

篇6

[中图分类号]F224;F299.2;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53-02

一、世界遗产背景介绍

1.概念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2.四川省世界遗产

四川旅游资源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据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1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狭义世界遗产,74处广义世界遗产。归属四川省域的就有5处狭义世界遗产,1处广义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的“藏、羌碉楼与村寨”也已录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

二、低碳经济简介

2009年12月7日到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参加了这次会议。毫无疑问,这次大会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低碳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三、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保护世界遗产地区环境,防止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对其的影响与破坏。

2.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提高世界遗产地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益,有助于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发展低碳经济顺应国际形势,是积极承担国际环保责任的表现。

四、以低碳产业体系分析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1.世界遗产地区畜牧业

当代中国人继承了中国人既有的“和”的概念,讲究天、地、人合一,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代城市中久居的中国人对自然有着很深刻的向往,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世界遗产地区可以开发畜牧旅游业,增加畜牧业本身的附加值。

2.世界遗产地区旅游住宿业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筑房地产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已达到社会总能耗的46.7%[1]。同时,由于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极其广泛,发展低碳房地产的同时能够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进行低碳升级,产生连锁反应,由此可见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五、对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1.国家政府急需健全双遗产地区的低碳法律制度

对于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的建立问题,以公民碳排放权为法理基础概念并以此理念设计中国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国内碳交易制度和碳税制度是当前的主要观点。其中的公民基础碳排放权是以整个自然界碳排放可以承受的总量除以世界人口数,得到的一个个人允许的基础碳排放值。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的约束性,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设计以及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由中国特色的方案。

针对世界遗产地区,更需要健全法律法规通过以下功能来达成节能减排、抑制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威慑功能,主要针对想要违背“低碳”理念谋求个人利益者。

(2)惩罚功能,是针对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者,让触犯了的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惩罚。

(3)救助抚慰功能,是针对因为违法者的违法行为而深受其害的人。

(4)教育功能,针对所有公民,既包括违法分子,又包括其他人。

(5)美化功能,一旦以上功能发挥了其应发挥的作用,人类的生存环境无疑会越来越美丽,此所谓美化。

2.世界遗产地区景区管理创建“低碳景区”

峨眉山景区于12年前已实行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多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

目前,九寨沟景区已编制完成了《智慧九寨专项规划》,并将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首个《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力图通过规划摸清低碳家底,打造低碳产品,完善低碳设施,优化低碳服务和塑造低碳品牌。

世界遗产地区可以景区管理可以此二者为典范,以加强景区管理,走上真正的低碳经济之路。

[1] 刘水良,吴吉林,尹华光.我国世界遗产管理危机与对策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01期.

篇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划时代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基础。建设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发展是关键。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且素质较低,收入偏少,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多。笔者认为解决的最佳办法是通过推动产业发展来振兴农村。发源于日本的“一村一品”,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鉴。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推动产业发展,不仅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产业强村富民的战略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和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战略基点。它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欠发达地区一定要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抓紧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实际,发挥特色资源优势,选好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通过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人才强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发展提供强劲的产业支撑和可持续的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振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民强国的目的。

一、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

发展“一村一品”,首先要在“品”字上做文章。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都有自己的发展强项。应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一要从优化农产品结构出发,选准一村的主导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二要从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出发,培育一村的主导产业。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 积极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食品的生产, 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加快形成一村的主导产业。

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政府要有重点地扶持某些产业的发展,或是鼓励农民做强优质粮食产业,或是鼓励农户壮大良种畜牧水产业,或是促进农村园艺产业发展,或是推进农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目的在于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特色产业,形成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从而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的持续发展。

二、做大做强产业

1.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发展“一村一品”,要从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出发,打造一村或多村甚至于一乡(镇)或多乡(镇)的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聚集,改变以往“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优势互补,提高集群内及其周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和区域化,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一要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和社会基础的区域,努力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要促进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品的竞争力。三要加强集群发展的环境建设。四要促进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培植企业的地方根植性。

2.加快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能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龙型经济”,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一要构建产业的市场联结机制。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农民专业协会连接,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龙头带基地,基地和协会联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形成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以及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向市场延伸。二要提高产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依靠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在主导产品基础上建设原料基地,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制,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销售前景好的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三要扩大产品的经营规模。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四要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带动农户使用统一的良种、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贵州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社会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相当成就,但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并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同时贵州省也是中国典型的省域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省份之一。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贵州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差异,找准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优势,促使各个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尽快实现落后的地区经济向先进的转变,这既是贵州省缩小与发达省份经济差距的迫切需要,也是贵州省统筹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贵州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因子分析,探讨了贵州省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提出了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研究和评价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个能够客观、准确地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和研究的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本文所研究比较的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主要是比较地区经济功能的强弱,关键是地区经济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比较,为了定量测量和实证分析的需要,依据科学性、可比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贵州各地区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能反映地区综合竞争力的16项统计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具体为:X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元/人);X2:人均GDP(元/人);X3: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元/人);X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X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7:GDP(亿元);X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X9: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亿元);X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X1: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X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X13: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4: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X15:客运总量(万人次);X16:货运总量(万吨)。这16项指标分别从各地经济的潜力与现状、结构与总量、效益与流量等方面反映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标统计数据根据《贵州各地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统计数据详见表1。

三、对贵州地市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与评价

1、评价方法

本文中选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比较与评价。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在各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的一种方法。它广泛应用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其基本步骤如下:假设有m个地区,n个评价指标,则矩阵X0=[Xij]mxn即为评价样本矩阵。

(1)原始矩阵的标准化。为将不同质的指标综合加总,对全部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Yij=(Xij-Xj)/dij,其中:i=1,2,3…n,Xij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值;Yij为第i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Xj为m个地区的第j个指标均值;dij为第i个地区指标的标准差;

(2)求出标准化矩阵Y的相关矩阵R;

(3)求R的特征值,并根据特征根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4)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相应的特征向量矩阵;

(5)计算主因子得分值;

(6)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

2、实证分析

根据表1的原始数据,将其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证明其适宜做因子分析,再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略),借助于SPSSl1.5软件操作,可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从略)。求出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根:12.167、1.702、1.163。它们解释了变量X的标准化方差的93.952%(累计贡献率)。这样,对于此项研究的绝大部分要求,前三个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同时,基于过程内定特征根大于1的规则,主因子分析(factor)过程相应提取三个主分量:F1、F2、F3,从主成分方差值可以看出,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主因子F1、F2、F3解释。

对提取的三个主分量Fl、F2、F3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A(从略),同时,为便于对各因子载荷作合理解释,对其进行旋转使其结构简化,使得每个因子的载荷的平方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以起排除嗓声干扰的作用。表3即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A1。

由旋转后的正交因子载荷阵可知:第一公共因子(第一列)高载荷的指标有:

X1: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2:人均GDP(亿元)、X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8: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元/人);X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X13:邮电业务总量(亿元);X14:海关进出口总额(亿美元),这些指标均反映区域经济实力与对外物资与信息交流方面的信息,称为经济潜力与效益因子;而第二公共因子上(第二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亿元);X7:GDP(亿元);X4: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X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X10:全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X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这些指标多与经济总量有关,故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第三公共因子上(第三列)高载荷的指标有:X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5:客运总量(万人次);X16:货运总量(万吨),这些指标主要与工业及运输相关,故命名为产业及流通因子。

通过SPSS11.5可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由Thomson回归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估计B=A1R-1为经过方差正交最大正交旋转之后因子载荷阵的转置A1与相关系数逆R-1乘积。

根据表4可得到:

F1=0.162ZX1+0.121ZX2+0.178ZX3+0.032ZX4-0.143ZX5+

0.327ZX6-0.148ZX7+0.027ZX8+0.015ZX9-0.011ZX10+0.295ZX11-0.224ZX12+0.112ZX13+0.154ZX14-0.19ZX15+0.025ZX16

F2=-0.101ZX1-0.074ZX2-0.04ZX3+0.13ZX4-0.095ZX5-

0.121ZX6+0.282ZX7+0.158ZX8+0.129ZX9+0.137ZX10-0.227Z

X11+0.465ZX12+0.055ZX13-0.097ZX14+0.199ZX15-0.2ZX16

F3=0.084ZX1+0.11ZX2-0.032ZX3-0.051ZX4+0.469ZX5-

0.213ZX6-0.005ZX7-0.087ZX8-0.021ZX9+0.005ZX10+0.003Z

X11-0.199ZX12-0.068ZX13+0.09ZX14+0.165ZX15+0.403ZX16

通过计算最后得分可将贵州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评分及排序如表5所示。

四、结论及评价

第一,从因子总得分可看出,贵州总体上经济实力弱,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除省会城市贵阳得益于省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各项因子得分较高外,其余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均低于1,且与贵阳的发展差距较大。

第二,贵州省经济上总体落后于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不足。包括贵阳在内的各地区其产业发展及流通因子的得分普遍较低。众所周知,农业是弱质产业,对于贵州这样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来说,期望农业持续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第三产业在实现工业化之前要迅猛发展也是不现实的。大力发展工业,进一步加大贵州省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东部工业项目到贵州安家落户,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贵州各地区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现实举措。

第三,贵州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如六盘水地区总体经济竞争力在全省排名第五,但其产业发展及流通因子得分却高达2.3分,在各地市中位于第一名,究其原因,六盘水市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经过“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六盘水已发展为一个经济门类较多、社会事业较全面的新兴工业城市,其支柱产业有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六盘水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工业规模虽大,但均属于资源及基础类产业,其产值附加值低。只要增加其产业的增值链条和环节,提高工业的利润率,六盘水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将会大大提升。在因子得分排行上,遵义地区的排名居后,主要源于其经济潜力与效益因子上的得分偏低,遵义地区国土面积30753平方公里,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7.68%,是贵州所辖面积较大的一个地区,就其经济总量因子而言,其得分位居第一,但其人均指标均落后于全省,导致其综合排名靠后。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4-0010-03

1 引 言

当前,房地产景观建设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一种如火如荼的景象,人们购房也更加注重楼盘的整体品质与文化内涵,在房地产开发中,房地产景观设计也被开发商越来越重视,景观设计不再是早期简单理解上的绿化设计,已然成为决定一个楼盘品质的重要因素,优美的景观将使楼盘的商业价值得到极大提升,进而产生巨大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房产景观设计者只有了解历史,把握现在,明晰未来,才能不断的创造出高品质房地产景观。

2 房地产景观设计发展历史

房地产景观设计最早发展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住宅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组团绿化概念;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这一时期的环境景观设计也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居住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均由建筑师包办。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兴起,环境景观受到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的重视,并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楼盘开始在小区内设计广场、园路、水池、建筑小品、地面铺装、喷泉、雕塑等元素,房地产景观发展逐步摆脱了单一的小区绿化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时期,建筑设计工作与景观设计工作开始分离,大量的房地产景观设计工作由专门的景观设计事务所独立完成。一些国外的专业景观设计机构也纷纷登陆中国。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开发的不断成熟,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住房消费更趋于理性化和理想化,人们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理想家园,传统景观形式所表现的文化意味及其基本的娱乐休憩功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人们趋向对“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的追求。这种现代生态的居住观,给房地产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

3 房地产景观设计现存问题

纵观现阶段的房地产景观设计,尽管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3.1 景观设计流程的缺陷

目前,景观设计模式做法一般还是在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由景观设计师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由于设计单位的不同,设计时间的差别,且沟通的不足,在整体协调效果和后期施工衔接上,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因此,景观设计应尽量提前介入,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建筑设计以及配套管网设计等同时进行,使景观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

3.2 景观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一些不成熟的房地产开发商,在景观上急功近利,只是炒作,找卖点,许多小区的环境景观过分地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从而忽视了景观的功能性,缺少实用性。有些小区虽然做得很大气,但却无人气,倒是常见保安来回踱步,这种缺失邻里交往的环境营造只能是一种摆设。小区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如何为居民营造一个邻里亲切融合、生活气息浓厚的居住环境,而非做图纸上漂亮、地面上壮观、脱离小区业主生活的城市广场似的“大手笔”建设。小区的景观不能只供观赏,最主要的是实用,业主能够徜徉其中,实实在在地享受它们。

3.3 模仿之风盛行设计雷同化

近些年来,由于大型房地产集团在全国开发项目,其住宅产品在不同城市中大量地被复制,造成中国城市景观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明显;当地的开发商亦纷纷仿效,以至很多楼盘都存有复制拷贝的痕迹。走近一些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总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环境景观缺乏个性,房地产景观设计的雷同化倾向日益突出。

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照搬人家的东西是没有太多生命力的,理性的消费者也不会轻易把眼球贡献出来。

3.4 景观设计与施工的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植物的配置来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景观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施工现场,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擅长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可是,目前大多数的状况是设计与施工的脱节,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动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3.5 景观行业缺乏规范

该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和市场管理方面。

名称在这个领域,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建设部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也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农林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环境景观市场也缺少规范。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等),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不大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4 房地产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近年来,房地产经营理念发生变化,随着自然生态和智能建筑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现代房地产景观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4.1 智能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智能化设施需求的日益增加,房地产景观设计已经悄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小区内智能防盗、防火、背景音乐与消防报警等系统的综合应用,大大增强了人们的安全感和便捷性;地热热泵、太阳能等系统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节能,更体现了环保;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物业管理中的三表远抄、小区局域网等系统提升了小区的智能化,由此营造出的人文环境更是现代人居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4.2 文化型

强调居住环境景观的文化性,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年来房地产景观设计的又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4.3 多样化

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艺术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环境的塑造不只为了“赏心悦目”,而更加注重“自然舒适”,尽可能地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和现代、智能、环保、节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景观、人与环境、景观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4.4 人性化

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不仅能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更重要的是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人与人的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更为广泛,也更能左右环境。人所依赖的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与环境也变得更加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家居和小庄园式的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4.5 生态化

随着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和追求,现代人居环境质量除了现代、智能、科技、舒适以外,还要注重现代生态的观念,如为小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等条件,对居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居住区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和地域生物的多样性。

5 结 语

综上所述,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良好的居住户外环境,能为人们提供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是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味,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人文、生态、智能、科技一体化的综合型景观环境将是今后人居环境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篇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得到飞速的发展。尤其对于起步较晚的地质科技来说,目前的地质产业链紧紧依托科技进步,发展和壮大了地质行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科技含量、工作效率。地质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和制约,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开展以及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在地质科技的诸多领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些关键的科技进步,诸如钻探钻头的研发已居于世界前列。在政府的调控中,紧密维系好地质科技、工作效率、地质科技产品、经济发展等的内在循环制约关系,这些都将给地质行业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二、基于地质科技进步的经济发展

地质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在行业的发展中紧紧依托于新的科技设备、先进的管理理念。科技的进步是我国地质行业发展的关键点。地质科技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地质科技产品的研发、地质勘探设备的发明,传统的诸多生产设备依托科技创新得到本质的改善。这些从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一)地质科技的知识产品的创新发展,对设备创新与改善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在进行全面的地质科技论述之前,首先提出人才的培养是这些科技进步的基础。以高校培养为契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地质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诸如地质大学、地质科研机构等为地质科技提供了丰富的高科技知识产品。因此,对于地质科技进步而言,地质人才的培养是进步的基石。对地质人员进行专业素养的培养,加大其对于世界新兴地质科技的了解与研究,这将增大科技人员的科研思路和对地质科技知识的全面了解;提高地质人才的工作效率与科研能力是地质科技本质提升的关键,其有效的科研性可以很大地完善地质行业的诸多领域,而且研发的科技产品具有实际的实用性是科技效果的关键。

基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地质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得到发展迅速,这些科技产品为地质产业提供了高效率工作,极大地优化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的国土资源丰富,但地质结构复杂多变,在关键领域进行有效的地质科技创新显得尤为的重要。高科技的生产设备的使用可以很好的缓解大幅度的人员调配和复杂多变的地质勘探资料,诸如目前使用广泛的数字填图法,该种新技术就是基于我国的国土资源情况,结合复杂的地质分布和结构来加快资源勘探数据处理,这样不仅很好的节省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设备资金等的使用,而且对于传统人力处理的方式来说,提高了行业中勘探数据资源的处理效率。在地质科技中,对于地质勘探和资源的开采设备创新是地质科技进步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国在对于能源诸如矿产和石油的开采之中,就大力的依托设备的不断创新来增加我国地质行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实际价值。

关于科技产品的在各领域的实际价值,具体地结合能源资源的开发来说,依托地质科技产品,可以很大地缩短资源的勘探日期。尤其在对于矿产和油田的勘探来说,勘探的效率就是地质的生命。鉴于钻探领域是地质科技的特殊地位,现在就针对地质钻探技术领域对此点展开补充论述,阐述我国在设备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前景方向,并在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1.基础设备的制造技术相对成熟。地质钻探技术是地质勘探的基础,也是地质科技发展的前沿。就我国目前该领域的发展看,其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在钻头、钻探机等关键的技术设备上都有自己的科技研发,尤其是钻头的技术非常的成熟。基于高聚合金刚石的PDC钻头、高强度的钻杆等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其实不仅在设备性能和质量上有较大的优越性,而且在设备的研发过程中,能够很好整合优质的设备工具,研发制造出自动化的可靠钻探机,这些性能优越的设备对于我国稀缺资源诸如矿产和石油资源的开采十分的关键。从我国目前在地质科技领域的发展看,将加大对恶劣地质环境下的资源开采,本质上改善传统地质开采中消耗高、污染大的问题。因此,这些设备的科技创新都是我国地质科技进步的真实反映,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地质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地质产业越来越朝着环保节能型的模式发展。

2.设备的使用性和实用性增强。由于我国地质结构的复杂性,这对于钻探科技的研发带来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对于不同地质的实际情况,依托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地质钻探,可以极大地优化地质钻探技术和经济发展,对于地质钻探技术的科技创新是决定地质产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在该领域,国外的科技程度比较的高,而且实施效果明显,诸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就依托地质科技的技术进步对金刚石的钻探进行了科学有效的钻探。这些都给我国在地质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研究方向。对于我国近年加大了对海洋资源和西部资源的开发,对地质钻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海洋的开发,对深海进行钻探开发,是我国未来石油资源的重点。有效的钻探设备可以极大的对资源的开发,对于我国的能源产业和战略储备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西部的开发,西部的地理环境比较的恶劣,诸如高山、冻土、沙漠的资源勘探就是十分严峻的考验。在对于冻土结构的地质勘探时,需要依托有别与普通钻头的高刚性的钻头才能进行有效的地质勘探和开采。

3.设备能够依托地质结构进行科学的配置。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设备的装配。对不同的地质结构进行科学的配置,以适应当今地质行业的发展模式。在传统上,忽视了钻探机的参数等关键因素的影响,经常造成钻探机型与实际地质不相符合的情况,很大地浪费了人力资源和设备经费,不适合当今的经济发展。现在,依托钻探产业的发展和数据反馈,钻机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回转冲击的机械设备。该种设备在钻具、钻机和地质结构上要求极大地相吻合,根据一定的地质资料,选择合理功率的钻机和相应刚度的钻具,,尤其在对于钻具的选择上特别的讲究,要设计好合理的回旋扭矩,已形成最大的钻探力度。基于这些,这种设备可以的对岩石进行有效的破碎,而且基于回转冲击机强大的回转扭矩力可以很好地对不同结构的地质达到钻孔的效果。这样可以缩短勘探的时间,对于一些金、铜等金属的勘探,勘探周期的长短对于其经济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该种设备对于西部和海洋资源的开发业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的能源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复杂多变的地质结构之中,这

种设备的科技进步可以加速对该地区的资源开采和保护,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了不必要的小规模的开采造成的资源破坏。所以设备的完善和创新对资源合理开发和最大的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些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4.设备生产的标准化发展方向。自动化模式的地质设备对于地质行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要。但在我国目前的地质行业中还未形成统一的设备标准,设备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地质科技中关于设备通用化的进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未来的科技重点应该往钻探设备的轻便、易于组装的方向发展。在对于大型的地质勘探和开采时,运用大型的液压为动力的模式进行高效和节能环保的地质勘探和开采。在液压系统领域,我国依托国外先进的液压元件再整合国内较好的钻机设备,从而科技创新的延长设备的实际工作效率和可靠性,这样不仅为整合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而且不仅很好的减少了一味地技术引进造成的垄断,而带来的技术和设备经费的运算增多,而且拥有了自己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据不完全统计,该项技术的发展每年节省的技术和设备资金就达几个亿,设备的科学性的效果非常。

纵观上述几点,可以看到:基于地质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地质勘探设备的完善和创新,极大地优化了地质资源的人力资源和能源资源。其节省了传统设备下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复杂地域的人员调配;对于恶劣条件下的地质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些都直接给我国的地质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在地质科技进步的进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合理化设备,将给社会的诸多产业链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

(二)基于地质科技的地质科技产品、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从实际的情况看,其几者是循环影响的关系。地质科技为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地质科技产品,产品的质量将对经济建设等诸多产业链带来影响,社会产业得到极大地发展,政府和企业就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新的地质科技。就这样形成循环往复的机制,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出错或脱轨都会造成地质科技的中断。因此,让三者协调共进,对于地质科技进步而言是十分的关键。对于地质科技领域,国家加大了科研奖励政策来巩固地质科技。目前,国家单独设立地质科技奖来支持地质领域的科技创新,设置了比较完善的奖励机制。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在地质科技上的研究氛围,一批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拘囿于纯理论阶段,而且研究成果越来越趋于实用性,而且诸多的研究成果已运用于实际的生产之中。由此可见,国家也在大力的巩固和完善三者的循环产业链,从源头上巩固了整个链的基础。从而为社会创造极大地经济效益。

(三)在地质科技的进步当中,就对(二)中关于科技产品的质量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展开具体论述。这一块对于城市化建设、能源资源,还有诸如隧道、地铁的建设非常的关键。有效的地质科技产品可以为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诸如在对于城市的建设中,面临的阻碍因素非常的多,其中地质结构的实际情况对城市建设的稳定性非常的重要。这一点对于诸如矿产和石油等能源产业来说尤为重要。在矿产最初的开采中得到的仅仅是金属物质,再到后来的深加工中得到金属混合物;成品油在由原油的生成过程之中都是离不开地质产品。从而,地质科技产品的质量对于这一能源产业链起着制约的作用。地质科技的质量提高可以极大地提升整个矿业和石油产业链的工作效率,促进该领域的诸多环节的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依托可靠的地质科技产品是其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该领域的勘探和开采。在对于其勘探之中,采用了地质地球物理一体化的技术模式。该种创新科技技术依托高分辨率层序地质学,结合地质、地震等一体化的多元地质勘探技术。该种创新技术在对于松辽盆地的老油田进行残余资源的精细勘探。很大程度上了为资源的充分开采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完全符合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容。

篇11

一、资源支撑型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来支撑和促进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两种类型,依赖矿产资源发展的县市主要有武安市、磁县、沙河市、鹿泉市、邢台县等,依赖旅游资源发展的县市主要有平山县、正定县、安新县、涿州市等。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资源独占性

由于自然地质条件及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对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具有独占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可转移,难以消失,是长期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二)民营经济支撑

如2007年邯郸武安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88.6亿元,上缴税金30.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和29.9%,分别占全市GDP的84.1%和全部税收的82.9%;多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或全国制造业500强。

(三)产业链条完整、突出

如邢台县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发展了钢铁、煤化工、装备制造等后续产业;沙河市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煤炭开采与深加工、玻璃建材、钢铁等主导产业;武安市因其丰富资源而形成冶金、煤炭、建材、机械、化工等相关产业,其中2007年钢铁行业纳税25.6亿元,占其县域经济全部税收的70.5%。

(四)旅游资源带动效果显著

2008年,平山县依靠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实现旅游总收入13亿元,成功入围“中国旅游强县”;正定县、赵县的历史文化旅游;安新白洋淀生态旅游;涿州的影视文化旅游等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二、传统产业带动型模式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以其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或生产技术为核心,不断拓宽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辛集市、无极县、安国市、高阳县、蠡县、曲阳县、泊头市、安平县等属于该类型。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产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如辛集市以其皮革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并荣获“中国皮革皮衣之都”美誉;蠡县因其悠久的皮革加工和纺织技术,而成为全国闻名的皮革、纺织品特色产业基地。这些传统产业历史悠久,闻名于世,具有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二)产业集聚效果好

产业集聚程度高,从业人员多,对地方经济贡献大。如泊头铸造业产品覆盖汽车零部件、汽车模具、艺术铸件、精密铸件、标准化铸件等多种类型,2010年从业人员约达2万人。这样,通过产业集聚,可以更好地突出产业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三)新型产业发展缓慢

传统产业的存在,会促使地方经济发展以传统产业资源为基础和立足点,拓宽产业范围,延长产业链,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所以在项目建设、技术引进、资金配套等方面难以摆脱传统产业的限制和依赖,对全新型的产业或技术引进力度不够。

三、技术创新型模式

县域经济的发展摆脱了资源及传统产业的影响和限制,大胆引进新技术或新产业,以多元化的产业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藁城市、栾城县、晋州市、定州市、宁晋县等属于该类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资源匮乏

大部分县(市)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匮乏,既缺乏资源型模式所具备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也缺乏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因此,这些地区只能摆脱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以创新促发展的道路。

(二)创新文化引领

如宁晋县土地贫瘠,农业基础薄弱。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没有传统技术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宁晋人走出家乡,到外地寻求发展机会。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形成了开放经营、吸收并融、创新求变的先进文化理念,进而促使制度、行为的变革。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先进文化引领的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胆吸收新型产业,改良现有产业,形成了以单晶硅、纺织服装、电线电缆、机械制造、粮食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群,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模式的典范。

(三)产业集群优势

通过产业集聚,便于企业间资源、技术、劳动力的协同,有利于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形象影响力,全面壮大县域经济竞争力。

(四)政府支持

在引进的技术或项目中,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项目建设、资金配套、人力资源配置、税收政策及外来人员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提供了及时、周到的服务,使项目得以及时运转。在营造“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四、传统农业型模式

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主,而形成的农业经济主导模式。冀中南地区的邢台、邯郸、衡水、沧州等地的大部分县(市)属于传统农业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农产品优势

这些县(市)拥有良好的土地、气候及水资源等,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如邯郸大名的花生、小麦;衡水深州的蜜桃,故城的棉花;沧州河间的金丝小枣等。

(二)广泛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农产品品质优良,历史悠久,市场覆盖率高,深得广大消费者信赖。因此形成了遍布全国的销售渠道或网络,有些农产品远销海外。

(三)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稠密,为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提供了保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这些地区用于传统农业的劳动力逐步减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也成为其县域经济发展中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经济增长缓慢

因受农业自身发展规律制约,经济增长缓慢,难以出现以工业产业为支撑的快速增长的局面,经济总量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社会经济以稳定发展为主。

五、农业创新型模式

在传统农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观光旅游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等途径,培育农产品的特色优势来带动经济发展。该模式的特点有:

(一)特色资源

如邢台县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积极发展以优质果品、枣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效果。该县的“浆水”牌苹果先后被指定为十六大、十七大会议专用果品,“天力三宝”牌酸枣汁成为中国航天员特供饮品和“迎奥运”特制产品。

(二)品牌形象

赵县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中国雪花梨之乡”,这些荣誉塑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县域品牌。该县并通过实施每年一度的“梨花节”、“采摘节”,积极推动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更好地提升了县域形象。

(三)政府协助

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由政府出面协助和指导。企业的市场开拓、技术引进、产品营销必须通过由政府出面组织或协调的行业协会,才能实现产销对路,规模经营。

(四)现代营销

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如网络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等)将产品或服务向更广的市场范围推介。这些手段单靠农户或生产者很难达到,地方政府统筹谋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的模式更加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

篇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城市化建设速度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给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房地产行业本身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关联性比较强,给经济发展更好的进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但是现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房地产行业更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这便要求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帮助其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给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以及经济持续增长方面,房地产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用非常重要。房地产行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并且其关联性也非常强,是我国的基础行业之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装修、家电、金融和装修等行业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对于人们的生存发展而言,住房问题时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房地产行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住房问题是直接和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而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不但给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非常有利。

(三)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够健全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就现在而言,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很多大型城市中,都存在严重的房产泡沫情况。房子的价格提升幅度非常快,这和人们实际生活水平存在严重的不符,这对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生活水平提高非常不利。此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利润非常多,这也让很多企业都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中去,这也给原本就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房地产市场发展更加的不合理和不健全。

(四)房产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

我国的房价上涨速度非常快,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中,房产价格增幅更是非常不合理,房产供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供给的高端房比较多,而商品房却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的情况,这也给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改善和提高非常不利。房价上涨的幅度比较大,也影响了居民的实际生活,这也让房地产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情况。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将来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地位非常重要,房地产行业不但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便要求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让其更健康的发展,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

(一)房地产市场发展会慢慢成熟

现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还是比较繁荣,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阶段还处于上升时期,所以将来发展房地产经济的时候,市场一定要将其调节作用发挥出来,我国的政策也应该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引导,将宏观调控的作用发挥出来,帮助房地产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将其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房价会逐步的稳定下来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的房价提高速度非常快,这样不但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还给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国民经济和房间的关系式正向发展的,国民经济若是增长的幅度比较稳定,政府能够将自身的调控作用发挥出来,那么房价便不会出现太严重的波动,这两年的房价变化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说法。所以,将来房地产价格会慢慢的稳定。

(三)将来会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进行一定的保证

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房地产行业也是如此,在我国宏观调控之下,将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时候,一定会重视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改善,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给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国家在调控房地产经济的时候会更加的积极

针对房地产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国家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促进其两项发展。首先,国家必须提高打击恶性囤地的力度,给房地产市场更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共享。对于现在市场上存在的供需矛盾必须对房地产的税制进行一定的改革,比如说2015年便出台了关于二手房的相关政策,这也给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促进房地产经济更加稳健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科学行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建立

现在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改革的时期,房地产的行业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调整,所以应该进行发展路径的制定,并保证发展的科学性。在发展的时候,可以重视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找到切实符合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手段,帮助我国房地产经济更好的发展。

(二)进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立

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出现现在局面的原因比较多,并且层次也比较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重视房地产管理机制的变革,保证管理机制本身的科学性,重视争睹相关部门职能的调整,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做好监督方面的工作。

(三)重视金融体系的完善

在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就现在而言,必须对房产贷款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重视消费贷款比重的增加,在贷款的时候还应该重视防范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这便要求针对房地产金融资金来源,进行住房贷款二级市场的建立,或者是将抵押贷款证券化,对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进行整理,将其更好的纳入到金融循环中去,这样能够加深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很好的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并且二级市场的存在和发展,能够帮助银行进行贷款风险的分散,帮助房产金融市场更好的发展,推动房地产行业的进步。

(四)重视法律体系的完善

若是能够不断的对房地产业法律体系进行完善,能够给房地产经济的规范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便要求,我们应该着重考虑房地产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整个市场发展的更加规范化。

四、结语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不但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但是现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便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房地产的发展趋势,针对 其发展趋势找到一些策略,帮助我国房地产经济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将其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TE28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及意义

迪那地区井漏事故频发,造成钻井成本大、风险大,严重影响阻碍了该区的钻井开发。加强迪那地区井漏处理的研究已迫在眉睫。分析迪那地区井漏事故的原因、类型、分布,结合现今主流的井漏处理措施提出可行性的方法。为堵漏的预防及措施选择奠定一定参考基础,对降低漏失的发生、减少堵漏的损失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2迪那地区井漏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迪那地区自上而下钻遇地层为第四系、上三系、下三系、白垩系与侏罗系,这一地区的井漏主要发生在上第三系和下第三系,迪那地区上三系有三组分别为吉迪克组N1j、库车组N2k、康村组N1-2k。井漏主要类型为诱导性漏失、压裂性漏失、渗透性漏失,其中诱导性漏失处于主导位置。N1j吉迪克组是主要的漏失位置,N2k库车组发生渗透性漏失一次,N1-2k发生渗透性漏失四次。

下三系分为E组、E2-3s苏维依组、E1-2K、E1-2km库姆格列木组,下三系漏失类型为诱导性漏失、压裂性漏失、渗透性漏失、裂缝性漏失。其中诱导性漏失处于主导位置,压裂漏失次之。E组为主要漏失组,E1-2km发生两次压裂性漏失,E1-2k发生一次诱导性漏失、E2-3s发生一次诱导性漏失,三次压裂性漏失与一次裂缝性漏失。

迪那地区上三系井漏主要原因是压力平衡窗口较窄,吉迪克组岩层变形产生裂缝。根据漏失损失时间看,工具磨损及人为操作影响最大,且主要造成渗透性漏失。其中平衡窗口较窄造成井漏损失较大,是重点解决对象。下三系的主要漏失原因为泥浆密度过高压破地层和地层承压能力过低。

3迪那地区处理井漏的主要技术措施

(1)桥接堵漏

桥接堵漏材料包括各类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单一惰性材料及级配而成的复合材料。桥接堵漏经济价廉,使用方便,施工安全,现场已普遍采用。对付由孔隙和裂缝造成的各种漏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桥接堵漏使用率占50%-70%以上

(2)水泥浆堵漏

该材料包括水泥,石膏,石灰,硅酸盐类等混合浆液。以水泥为主,通过添加各种水泥浆处理剂和改善灌浆工艺来提高封堵效果。其承压能力强,用来对付严重漏失层效果显著,但容易被水稀释冲走。

(3)膨胀性堵漏

现场使用的主要有胺脂泡沫膨体堵漏剂、TP-1090、SYZ膨胀性堵漏剂。

这些混合体水化后大幅度膨胀,几小时内就能风度非常严重的大漏失。

(4)超低渗透(无渗透)钻井液技术

超低渗透钻井液技术利用表面化学原理,在岩石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超低渗透膜,这些膜在滤饼和岩石表面浓集形成胶束,该胶束在弱地层孔隙或天然裂缝处形成屏障,膨胀变大限制渗透,在漏失处锁住堵漏材料,通过压力作用从颗粒中基础滤液。

(5)随钻可视化与精细钻井地质评价技术

防漏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简单方便直观的监测漏失层和简单有效的应急措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国内外钻井技术发展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各类随钻测量与测试工具,仪器,方法不断涌现,如MWD、MWD、DWD、WD等,实现了钻柱/工具/仪器一体化。

(6)欠平衡钻井技术

发展欠平衡钻井技术,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井漏问题。欠平衡钻井技术在国外已经很成熟,各大石油公司已作为常规钻井技术来开发一些衰竭、低渗、易漏油藏.。国内虽已进行了一批欠平衡钻井攻关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均是从国外引进的。

4建议

(1)井漏应以预防为主,前期就应该准备应对措施,提高井壁承压能力,加强迪那地区膏盐层的研究,寻找盐膏层和低承压地层之间的平衡,减少井漏的发生。

(2)井漏与人为操作关系密切,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对井漏事故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加强施工的标准性,减少应对不当造成的损失。

(3)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新的高科技钻井技术在解决井下复杂情况上有着巨大优势,我们应该加强对国外先进钻井技术的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当下开发存在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