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区经济分析

地区经济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08 17:57: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地区经济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而民族地区大多又是西部地区12省中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宁夏、西藏、广西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还有少数民族聚集的青海、云南、贵州3个省区。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虽然较东部地区仍然落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在民族地区却日益凸现。研究如何协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避免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Grossman和Krueger1991,1993)提出来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是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的经验总结。近年来许多文献应用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对各地区的EKC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同时间序列相比,面板数据能够将变量的截面和时序信息综合在一起,利用各变量在时间和截面上的差异所提供的信息,拓展样本的数据点,增加模型的自由度,显著减少缺省变量带来的问题。

国外,CrossmanandKrueger使用跨国PanelData模型对一些国家地区进行了EKC实证检验;国内,包群等利用1996-200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与6类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李刚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环境Kuznets进行了检验;王彦斌对面板数据对中部六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这些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许多文献在利用面板数据进行方程回归时没有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这就容易产生虚假回归并且不能保证方程的稳定性。

2.许多文献在得到方程后,仅仅得出EKC的形状,没有求出曲线的拐点,这对经济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拐点两侧的环境和经济政策是不相同的。

3.一些文献直接用二次型的EKC模型进行估计,这必定会带来方程设定错误。

4.对民族地区8省区经济增长和环境协调发展,还没有基于PanelData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

1.利用拓展的Kuznets曲线三次型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且先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以克服虚假回归和方程不稳定的缺陷。

2.分析出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的一般关系,并找出各个省区各自独有的EKC和相应的拐点,为民族地区环境政策制定和经济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3.利用的19992008年民族地区最新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会更实用(2009年数据所在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尚未出版)。选取的是西部大开发10周年时间段,也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冲突最为明显的阶段。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

EKC的形状不尽相同。CrossmanandKrueger证实了倒U型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存在;Kaufmann(1998)等人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和SO2排放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根据其他研究资料表明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有倒N型、N型、线型多种形状。

为了保证研究的一般性,本文采取CrossmanandKrueger(1998)拓展的包含上述五种类型可能性的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计量分析最终确定各个省区到底是属于倒U型、U型、直线型、倒N型、N型中的哪一种。模型形式为:

Y=α+β1X+β2X+β3X+u(1)

其中Y为环境污染指标;X为经济指标;u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判断环境曲线关系:若β1>0,β2则为倒U型曲线关系;若β10,β3=0,则为U型曲线关系;若β10,β3则为倒N型曲线关系;若β1>0,β20,则为N型曲线关系;若β1≠0,β2=0,β3=0,则为线性关系。具体的判断表如表1所示:

表1环境Kuznets曲线形状判断表

β1

β2

β3

倒U型

>0

<0

=0

U型

<0

>0

=0

倒N型

<0

>0

<0

N型

>0

<0

>0

直线型

篇2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016-02

一、行政垄断和地区行政垄断

按照垄断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垄断分为一般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用行政手段实施经济垄断)。其中,行政垄断是国家机构运用公共权力对市场竞争的禁止、限制或排斥。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都是滥用垄断力量限制竞争,行政垄断的垄断力量来自行政权力,而经济垄断的垄断力是在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行政垄断具有寻租性质,行政垄断是一种利用行政法律手段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高级寻租方式(张小强等,2005)。也就是说,行政垄断是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设租,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而积极的寻租。

地区行政垄断的含义是指本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不仅对商品流通进行了地域性的限制,也对资金、人员流动和企业跨地区联合等活动进行了限制。地区垄断也是某一地区的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保护本地企业和经济利益,利用其行政权力而实施排出、限制外地企业参与本地竞争或本地企业参与外地市场竞争的行为。地区行政垄断的特点:(1)地区垄断多是地方政府以命令、文件和通知的方式做出,并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有紧密正相关关系。(2)地区行政垄断是为保护本地某个产业或行业而由地方政府出面利用其行政权力帮助该行业或产业中的企业排挤外区域的竞争者。

二、地区行政垄断深化“产业歧视”的经济分析

所谓产业歧视是认为对同一市场区域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或者同一市场区域对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进行区别对待。地区性行政垄断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区内部和外部的产业布局,人为地设置进入障碍,提高外地公司进入本地区的进入成本,是对地区内外部产业的歧视行为,造成不平等的竞争。

(一)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

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即对同一市场区域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的歧视行为。也就是地方政府为鼓励某些产业的发展利用公共权力为这些企业创造条件,提供优先发展的条件,从而这些“得租”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拥有政府行政垄断赋予的独特权力和优势,而这种特权和优势不是市场内企业间竞争的结果。如果将本地其他行业内企业的成本视为不变,那么,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了“得租”企业的成本。换言之,政府的行业歧视行为也相对地提高了其他圈外行业企业的成本。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政府出资为一些行业的企业搭台,举办一些销售或招商引资的活动。例如,大连市政府强力为行业企业搭台的就是大连国际服装节和大连国际啤酒节。目前,大连国际服装节已是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服装文化经济盛会。可以说为大连本地服装的企业助了一臂之力,然而从本文的角度看,政府出资出力为某一个行业内的企业举办某项活动,其本身是一种行政垄断行为,对大连的服装和啤酒行业以外的行业构成了歧视。从政府的职能看,政府不应该干预行业内企业的活动,政府更多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不是越俎代庖,取代企业地位,帮助企业进行微观的管理销售活动。

由于地区行政垄断造成的此类歧视行为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政府划分一些区域支柱产业,当然此类产业格局与长期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后自然形成的产业格局不同。一些政府官员为了个人政治利益最大化,寻求政绩而利用政治权力推出主导产业,并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税收减免,替其引资等优惠政策,而此行为违背了市场自由竞争的规律,也未必符合市场效率的原则。这种行政垄断的结果将造成地区内行业歧视,并且影响和制约其他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又从何谈起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呢?

(二)对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

对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是指同一市场区域对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进行区别对待。行政机关利用行政法律手段遏制对手加入竞争从而确保本地(行业、部门)企业的垄断地位和人为地垄断利益,或者利用行政力量对市场价格进行干预来产生人为的剩余,就是典型的行政垄断方式。这就是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行业就属汽车产业了。自从“九五”计划将汽车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以来,全国各地盲目发展汽车工业。20世纪90年代,在汽车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汽车市场保护政策。事实上,许多主要汽车产地都曾经出台过带有浓厚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规定。汽车市场封锁最直接的原因是保护本地利益,即保证本地税收大户能为财政提供更多的收入。但是,无论从汽车企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国家汽车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种典型的狭隘利益观,是一种轻视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短见。尽管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62条明确规定: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汽车市场和管理制度,各地政府要鼓励不同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本地区市场实现公平竞争,不得对非本地生产的汽车产品实施歧视性政策或可能导致歧视性结果的措施。凡在汽车购置、使用和产权处置方面不符合国家法规和本政策要求的各种限制和附加条件,应一律予以修订或取消。但是,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垄断的权力为本地企业寻租的行为却屡禁不止。

喻闻和黄季琨(1998)、周惠中(2001)、李杰和孙燕群(2004)采用产品价格的差异程度进行考察,发现在大米市场、烟草工业、啤酒市场等这些行业的市场分割较为普遍。一省消费使用的商品中,来自本省内部生产的商品价值超过来自外省的商品价值的19倍以上,这不仅反映出省界在商品流通中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国内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程度。原因分析发现,行业贸易壁垒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行业自身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大力构建和谐的国内贸易体制,消除地方保护影响,充分发挥贸易体制对加快我国市场一体化建设的积极作用,以保证“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从成本的角度分析

从成本的角度看,地区政府对某些行业实行特惠政策或者广开绿灯,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支付大量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首先,对本地区企业实施保护,那么本地区企业一般不能完全地局限在本地区发展,如果受保护行业的企业要走出去,去其他地区争夺市场,那么极有可能遭受其他地区的企业在本地区所支付的高成本。这也是国际贸易中常常发生的报复和反报复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要支付大量的成本,都会造成社会收益的净损失。其次,政府制定政策需要制定成本和菜单成本。任何一项有利于某一个集团的政策的制定过程都可能产生大量的寻租成本,正如寻租成本的性质,这些成本不用于社会再生产的投入,而是用于逐利产生的净损耗。这些行业内的企业会支付大量租金来俘获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再者,实施歧视产业政策也会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甚至打击地区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最后,如果从地区市场的供求来看,假设本地区的啤酒产业完全受保护,外来的啤酒无法进入或者进入障碍太高,那么在这个市场上,啤酒的供应都是由本地企业提供,而本地企业极有可能形成有效的串谋或者联合控制啤酒的生产量,以达到垄断市场,低产高价的目的,掠夺更高的消费者剩余。假设该地区所有的啤酒厂商形成有效的串谋,而又没有政府的阻止,啤酒厂商就可以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定价。本地区啤酒市场的供求状况如下图所示,其中四边形A所代表的区域是啤酒产商的利润,而三角形B所代表的区域是由于啤酒厂商们共同实施垄断行为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也就是著名的哈伯格三角形。因此,政府的地区性行政垄断行为在短期会促进地区的受保护行业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社会将为此支付大量的无谓的净损失,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结论

无论是对本地其他产业的歧视和其他地区行业的歧视来看,还是从纯经济学角度的成本分析来看,地区行政垄断对本地区建立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是有害而无利的。当然综合的考虑也是不利于本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地区行政垄断深化了产业歧视,从笔者的角度看,这并不利于本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地方政府首先要确定政府职能的边界是什么,对政府而言,公平应该是优先于效率的。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能是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不是设租或是某些行业企业的“合伙人”。

参考文献:

[1] 张小强,许明月.行政垄断的经济分析及其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41-144.

[2] 杨兰品.行政垄断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5,(6):114-119.

篇3

(一)区域概况宁德位于福建省东北翼沿海、福建闽东地区,东临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西邻南平,南接省会福州市,北接浙江,是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宁德市下辖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霞浦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九个县及县级市组成,截至2013年10月,全市户籍人口340.03万人。宁德市经济总量从2005年到2014年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的GDP总量从309.04亿元到2014年GDP总量1238.72亿元,年增长率为16.77%;从人均来看2005年人均GDP10166元到2014年人均GDP43617元,增长了33451元。依照行政区划宁德市分为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古田县、霞浦县、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柘荣县九县市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极差分析法极差是指一组测量值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又称范围误差或全距,以R表示。它是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它是测定标志变动的最简单的指标。公式为R=Ymax-Ymin,其中Ymax为9个县市中GDP最高者,Ymin为9个县市最低者。2.泰尔指数为了体现宁德市各县市具体差异指数,采用泰尔指数进行分析。泰尔指数是一种已被广泛应用的不平衡系数,该系数满足达尔顿庇古转移原理以及人口和收入均质性等所有条件[3]。公式为T=∑(gi/G)xlog[(gi/G)/(pi/P)];其中gi为第i个子区域的GDP值,pi为第i个子区域的人口值,G为区域总GDP,P为区域总口数。

二、宁德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一)极差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德地区各产业都在不断发展,各级产业和总量的绝对指标十年来都保持着增长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差异的增长相对较缓,评价每年绝对指标增长为13.02%;也可看出2005—2010年前极差变化相对平缓,极差增长率为4.89%,但从2011—2014年极差增长率23.88%;2011年起落实贯彻《宁德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第一产业在宁德各县市的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极差变化最大,从2005年的28.74亿元到2014年的169.74亿元,两者相差5.91倍;从2011年起变化明显增强,且第二产业对于地区GDP的发展贡献率最突出,第二产业在地区GDP的占有率从2005年35.33%上升到2014年50.66%,第二产业差异的迅速拉大是导致宁德地区差异扩大化的主要因素。第三产业的极差变化呈平稳的增长态势,每年绝对指标增长率为13.65%。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5.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1.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2.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1.9%[4]。对第一产业投资增长虽大于其他产业,但农业本身GDP基数小难以充分体现其在地区GDP中的作用。

(二)变异系数分析以人均GDP为计算重点的变异系数测算结果显示,在2005—2007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2009—2014年变异系数呈显著的增长趋势,从2009的0.211428到2014年的0.293126每年的增长率在6.82%左右。这表明,近年来随着GDP的快速增长,人均GDP也不断增长,差距也不断拉大;进一步分析得出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市快速发展导致与一般性县域差距急速拉大,人均GDP差距从2005年的2.09倍到2014的6.14倍。

(三)泰尔指数分析以宁德市9个县市人口和GDP分别占宁德市总人口和当年全市GDP的份额为对象求出了宁德市从2005到2014年的泰尔指数(见上表);可以看出2005—2014年,宁德市9县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呈不断增长趋势。2005年宁德市的泰尔指数为0.008816,2014年的泰尔指数为0.016587是2005年的1.88倍,其中2011年到2012年增长迅速从0.012427增长到0.014439,增长率达到16.2%。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两个阶段的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005-2006年从0.008816降到0.0080082,增长率为-9.17%;2008—2009年从0.010282降到0.009869,增长率为-4.02%,可见2005年宁德市经济战略的调整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宁德来说使各县市的经济差异减小。但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是明显的,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7.67%。

三、政策建议

一个地区在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先逐步扩大再逐步缩小的过程,即由非均衡发展逐步变为相对均衡发展[5]。须清晰的认识到当前存在的客观事实,区域经济差异对地区发展有一定的好处,但应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宁德地区县域经济健康合理增长。

(一)突出重点,培育县域增长极县城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城镇化最有发展潜力的区位,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6]。宁德市地理位置优越,各县市发展不一,形成了以福安为代表的工业增长区,以霞浦为代表的农业增长区;宁德市应根据福建省总体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定位。建议形成以福安为依托的第二产业增长极,促进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其他各县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福安、福鼎等地的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外资,承接第二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工业;巩固和突出福安机电产业优势,延长上、下游产业链,辐散到周边区域。宁德市环境保护良好,污染较低,积极推动以霞浦渔业为代表的农业发展。继续保持和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推进农产品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积极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以高特优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增长极,吸收返乡农民工,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产业平稳增长。

篇4

[中图分类号]F224;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04-02

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辐射八方的作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实现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定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的成因,对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绝对差异的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的标准差来分析其绝对差异。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各省的人均GDP的标准差总体上一直呈现扩大的趋势,由1978年的51.14元到2008年的2611.5元,扩大了51.07倍。在1990年以前增长缓慢,之后增长幅度迅速,总体上各省间绝对差异的标准差一直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3年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到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这段时间各省人均GDP的绝对差异比1990年以前扩大的速度加快,而在2002年之后,各省的人均GDP绝对差异比之前的扩大更加加快。

二、中部省际人均GDP相对差异的分析

1.极差率分析

极差率是指地区人均GDP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1978-1999年间人均GDP的极差率总体上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大,下降趋势缓慢,极差率从1.5733下降到1.2385,下降了0.3348。自1999-2008年间人均极差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2385上升到1.4847,上升了0.2462。总体上说,中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是在波动中缩小,又在波动中渐渐扩大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2.变异系数分析

变异系数是将标准差与其平均数对比所得的比值,又称离散系数。反映了各地区人均GDP偏离总区域人均GDP的集中或离散程度。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区域间经济差异就越大。

图1中部地区省际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折线图(1978-2008年)

由图1的变异系数变化图中看以看到,各地区的人均GDP相对差异在0.1769和0.1445之间波动。其中在1978-1999年间总体是下降的,在1999年达到最低值0.0833。1999-2008年间上升和下降交替出现,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三、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中部六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都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战略的影响,中部地区受到国家开放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的影响较小,经济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地区各省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显现。

2.经济整体性差,中心城市功能不足

由于中部地区行政分割严重,区域间的合作水平较低,存在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再加上政策措施上不得力的原因,区域经济整体性较差,影响了发展的潜力。目前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其聚合力和辐射力较小,不能撬动起区域发展的战略支点。

3.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工业结构均以重工业为主,使得各省没法发挥各自的优势,投资和生产分散,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同时生产能力也闲置。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1978-2008年间中部地区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区域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最近几年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中部地区各地方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彼此的合法权益,推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可以建立行业协会、联合商会、中部地区规划组等,扩大中部地区间的合作范围。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各省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现象,建立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把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形成一个整体,优劣互补,提高区域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1]草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19.

[2]陆大道.区位论卫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篇5

1 社会经济转型理论程序的分析

社会系统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其内部各个系统的有效协调,比如经济系统等,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转型环节的优化,实现其经济结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有效协调,来满足其功能定位的需要、空间要素排列的需要。该环节的开展,设计的范围是比较广的,比如其非经济结构之外的社会结构,比如制度建设、政治治理结构及其法律结构等。通过对功能结构学派的深入研究,保障其事物结构变动环节的分析,实现与外部环境的有效协调。

社会规律体现的东西是比较复杂的,比如人的内容模式、规律的特殊作用模式,这不是什么特殊的规律而是一种对社会作用原则的约束制约。这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环节的分析工作,实现其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分析,通过研究得知,人为控制因素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其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辅助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针对整个经济大环境展开分析。从纯粹理论环节展开分析,由于其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其转型的过程及其相关变动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其投资型发展战略的优化,促进其收入分配模式的优化。这要针对其资产所有的收入份额水平展开分析。资产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在实践中,收入水平或者资本收入的所有者,主要是政府和富裕的人群,而政府和富裕人群的储蓄倾向是高的,消费倾向则相反。收入份额下降的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消费倾向是高的,而其储蓄倾向则相反。上述模式是阐述了社会经济运作的具体规律范例,相对于农业经济转型环节来说,其具备自身独特的应用规律。这对我们研究农业转型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2 针对转型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

2.1 在农业经济转型阶段的分析过程中,要展开其理论环节及其实践环节的优化,一般来说,农民利益的实现需要配合其当前的经济背景及其经济运作条件,从而实现其农业领域相关问题的优化,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逻辑命题。在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农业模式还是现代农业模式,都是实现了其发展理念、利益模式等的转变,这和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未来的中国所剩下的问题就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了,而对农民与农业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因此,在科学、客观和理性地认识农民利益实现之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逻辑判断。从历史到现在,短期的凯恩斯式的干预只能是一个短期的效应而非长期的手段,用急于求成的跃进方式来解决中国任何问题的教训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在政治领域来说,相对于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问题,受到社会历史变革的影响,其经济地位是比较低下的。由于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农民在其革命过程中的角色是比较重要的。在经济层面上,我们可以得知,其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对其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这有利于其农业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其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运作模式的健全。其农业的建设发展模式也体现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生产组织安排环节上。就发展的观念而言,基于生产阶段的技术工具的投入,今天的农民已自觉不自觉地由传统的生产者转变为经营者了,这种单纯的生产过程的实际“外包”,如播种、收割等生产环节,要求农民需要更多地关注“供”和“销”这两个经营环节,对农产品的销售和农产品的选择考量着农民的智慧和胆识;就经营管理体制来说,如何将传统农业时期零散的“一队土豆”的生产要素形成一种合力,与社会市场进行有机对接。

2.2 在农业经济的转型研究过程中,要认识到相关的问题,就是城市化经济建设问题和城镇化建设问题,这是目前的经济建设的几种运作模式。一般来说,前者的城市化建设层次面设计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其空间规模、经济运作形势、内在运作结构的变化,都影响其城市化的稳定建设发展。一般来说,其城镇化的运作环节和工业化的运作形势未必协调,这需要针对现实问题,展开具体分析。现代化层面。农业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农村将越来越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而具备长久开发和利用的前景,这是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前景,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固然有4亿人口的城镇市场,其更大的目标则是发现了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的潜在价值。国际游资和热钱在农产品这种资源性产品上的某些作为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其中的价值,这也是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背景。

3 地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

友情链接